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镇化①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深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总结城市化的经验与教训,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观,指导我国的城镇发展,探索适合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依据我国具体国情,在借鉴其它国家城镇化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这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文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城市观的产生条件和发展过程,阐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城市观所实现的变革。第二章,对城市的概念及城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说明,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城市观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最后总结了对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第三章,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的城市实践和城市理论进行的批判,主要包括:对工业城市及所产生的城市病的批判;对城市中阶级斗争的批判;对城市住宅问题的批判;对城乡关系的考察与批判;对市民社会的考察与批判等。第四章,主要探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城市的设想,他们认为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变农村为城市、变农民为市民、变小生产方式的农业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他们研究城市,重点在于阐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他们甚至把未来城市的发展理解为城乡融合的过程。他们重点探讨了城乡融合的条件、途径及城乡融合的目的。第五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观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作了简要回顾,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并概括了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其次,论述了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城市片面发展且同质化程度高;城市化发展的地域性结构不均衡;城乡关系不均等,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突出;城市病问题开始凸显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政府对城市化的过度干预;我国体制机制的障碍,主要包括:政绩考核机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最后,对中国的城市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原则,主要有:实事求是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原则;可持续原则等。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性建议,主要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体制机制的转变,包含:政绩考核机制、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财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城镇化道路。指出了我国要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注重城镇化的质量,以人为本;靠产业支撑推进城镇化;合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经验等。
At present, our country already has more than half the population lives in cities,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urban society. It is the main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it’sa historic change for our country. Urbanization i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hina's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t’s an important goal of China's modernization.Itwill turn into the new power of futur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In-depth study ofMarx and Engels theory of city, it can help us to better grasp the law of developmentof city, and summarize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urbanization. In draw lessons fromthe experience of urbanization of other countries, and according to China's specificnational conditions, we explore our country’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We willtak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urbanization, and maintain sustained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To build a overall well-off societ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text includes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vided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section mainly expounds the conditions of city view of Marxand Engels: includ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origin of thought of city viewof Marx and Engels.The second part mainly elaborates germination,and development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ity view of Marx and Engels.The third part mainlyexpounds the revolution of city view of Marx and Engel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city view of Marx andEngels. It contains: definition of the city,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essence of the city; The function of the city;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city; Evaluation criterion of the city, etc.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elaborated the critique of Marx and Engels to the cityview of bourgeois scholars and capitalist city. It includes: the concentration and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urban problems; Simplification of Class antagonisms;Urban housing problems; The opposition of rural and urban; Criticism of the civilsociety and so on.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involved the vision of the future city of Marx andEngels. The first part mainly expounds the conditions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tcontains two: one is highly developed productive forces; the other is means of production owned by universal. The second part mainly expounds the pathway of the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 first is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city. The second isaccelerat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The third is promote free and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third part is the purpose of the urban andrural integration. It contains two: one i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nature; the other is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elaborated the city view of Marx and Engelsenlighte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ies. The first section, mainly makes abrief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ies after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It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befor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China,theother i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China, which has both experience and lessons.It briefly describ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China. The second section,mainly expound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cause analysi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China. the main problems are one-sided development and high degree of homogeneityof urbanizatio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not balanced; unequal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presents the dual structure; the socialcontradi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was protrude; city disease began to arise.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mainly include: excessive interventiono of the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stitutional barriers, including:Performance appraisal mechanism;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Land system;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ducation system, and so on. The third section, mainlyexpounds the main targete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ies. Thefirst part includes the principles of urban development: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principles; Be practical andrealistic principle, etc. The second part includes: the change of the governmentfunction. On the one hand, it should change of th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ofgovernment, including: performance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the householdregistration system, land management system, fiscal and taxation system, the socialsecurity system,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so on; on the other hand, balance urban andrural development, It includes: to realize the complementary and coordinated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small cities and towns wh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and medium sized cities.The last is to go and intensive, efficient, green, low carbon way of urbanization. The third part mainly expounds route choice of new urbanization. It includes: to go to thenew path of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urbanization; Using industrial carry ou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ationally usingthe experience of urbanization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引文
①数据来源:许学强,周一星等编著:《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②参见:周志伟:巴西城市化问题及城市治理.《中国金融》,2010年第4期。
    ①王东:人口膨胀警示城市贫困问题《.学习时报》,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17360174.html,2012年3月12日。
    ①参见:辜胜阻,刘传江,钟水映:中国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3期,第1页。
    ①新马克思主义,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称,凡是非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都包含在内,它之所以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不同,是因为他更多的反映了西方社会文化的思想渊源和社会现实诉求。
    ①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①参见:纪晓岚:《论城市本质》,博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年,第15页。
    ①参见:纪晓岚:《论城市本质》,博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年,第15-16页。
    ②郝宗珍,郭晓君: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发展理论.1999,(2).
    ③谢菲:马克思恩格斯城市思想及其现代演变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9).
    ④高鉴国:马克思恩格斯城市思想探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
    ⑤陈征:重温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高校理论战线,2009,(01).
    ⑥赵路华:由恩格斯论住宅理论看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住宅缺乏问题.生产力研究,2009,(22).
    ①刘莉:恩格斯早期城市社会学思想及其当代回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6).
    ②参见:冯雷:理解空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③参见:汪民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国外理论动态,2006(1).
    ④参见: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2-63页。
    ①冯雷:理解空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页.
    ②张康之:基于人的活动的三重空间——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4).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5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5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页。
    ①张鸿雁:《春秋战国城市经济发展史论》,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②崔豹:《古今注》卷上,参见《中华古今注》卷上。
    ③参见阮仪三:《古城笔记》,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0页。
    ①[日]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页.
    ②[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5页.
    ①张钟汝等.《城市社会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张鸿雁:《春秋战国城市经济发展史论》,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8页。
    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中国城市科学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页。
    ④黄汉江:《建筑经济大辞典》,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5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1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6页。
    ①Jane Jacobs.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VintageBooks,1992),pp.112,143.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页。
    ②孙志刚:《城市功能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3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3-32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0-4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4页。
    ①采邑制,上指将土地及其上面的农民一起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国王下面的大封建主也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下属,而这些下属又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自己的下属,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土地为纽带的领主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这样领主既需要负起保护下属土地的责任,而下属也有义务效劳,为领主作战。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1页。
    ①参见:郝相钦:《试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演变的研究》,《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第22-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4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7页。
    ②[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顾良、施康强译,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1992年版,第579灭。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1-562页。
    ①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4(5)。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①任致远:《解析城市与城市科学》,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①张广威:《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第52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①参见: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1.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6][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7]包亚明.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8]孙志刚.城市功能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9]黄继忠、夏任凡.城市学概论[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
    [30]吴国胜.希腊空间概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1]纪晓岚.论城市本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2][英]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3][英]大卫·哈维.资本的空间:批判地理学刍论[M].群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34][英]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5][美]爱德华·W·苏贾著.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6][美]安东尼·奥罗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7]李其荣.对立与统——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9]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6.
    [40]杨上广.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化[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1]张钟汝、章友德、陆健.城市社会学「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
    [42]周国平.无用之学[M].译林出版社,2011.
    [43]孙江.空间的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M].人民出版社,2008.
    [44]汪安民.城市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5][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6][法]享利·列斐弗尔.空间与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7]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8][英]戴维·贾奇等编.城市政治学理论[M].刘晔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49][美]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0][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1][比]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史评论[M].商务印书馆,1985.
    [52]傅崇兰等.中国城市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3]张平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4]程志强,潘晨光.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5]许学强,周一星等编著.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6]张鸿雁.春秋战国城市经济发展史论[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57]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8]阮仪三:古城笔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59][日]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60][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1]张钟汝等.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6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中国城市科学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63]孙志刚.城市功能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64][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5][英]A.E.J.莫里斯.城市形态史——工业革命以前(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6]张承安.城市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67]牛凤瑞.城市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8]任致远.解析城市与城市科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69]李培林等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8.
    [70]林家彬,王大伟.城市病——中国城市病的制度性根源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71]张树栋、刘广明.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M].南京人学出版社,1991.
    [72][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M].顾良、施康强译,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1992.
    [73]张培刚,张建华.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4]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75]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76]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7]卢现样.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78]胡延顺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阿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79]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0]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3.
    [8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82]张敦富,孙久文.中国区域城市化道路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83]赵曦.中国四川工业化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84]王缉慈.创新的空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5]马保平,张贡生.中国特色城镇化论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86]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以抖.
    [87]王雅莉.城市化经济运行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88]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2004.
    [89]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0]国务院发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91]陈甫军.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92]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一理论、模式与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3]郭书田等.失衡的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过去、现在与将来[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94]刘传江、郑凌云等.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5]刘小玲.制度变迁中的城乡土地市场发育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96]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97]陆益龙.户籍制度一控制与社会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8]孟醒.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一理论、机制、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谢菲.马克思恩格斯城市思想及其现代演变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
    [2]倪松涛.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现代性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6).
    [3]牛俊伟.德意志意识形态城市思想探微[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3).
    [4]屈愿.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J].经营管理者,2011,(10).
    [5]陈忠.关于城市化的哲学沉思——论城市哲学的建构[J].城市问题,2011,(2).
    [6]张永岳.我国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7]岑乾明,宋卫琴.分工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城乡观的钥匙[J].求索,2010,(9).
    [8]赵洋.近30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研究综述[J].理论与改革,2010,(4).
    [9]郭彩琴.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与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J].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
    [10]李春敏.城市与空间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城市思想新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6).
    [11]李明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思想论要[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2).
    [12]李明超,高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性”思想初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3]孟祥林.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思想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5).
    [14]张应祥,蔡禾.资本主义与城市社会变迁——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06,(1).
    [15]孙成军.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我们党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选择[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4).
    [16]高鉴国.马克思恩格斯城市思想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17]孙志刚.论马克思主义的城市观[J].江汉论坛,1998,(7).
    [18]宋俊岭.城市的定义和本质[J].北京社会科学,1994,(2).
    [19]周启迪.试论早期埃及城市的性质和作用[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3,(6).
    [20]郝相钦.试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演变的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1).
    [21]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4,(5).
    [22]杨升祥.中国城市化历程及面临的问题[J].地理教育,2008,(2).
    [23]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镇化道路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25).
    [24]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25]仇保兴.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小城镇建设,2012,(11).
    [1]Castells, Manuel, The Urban Question: A Marxist Approach, 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77.
    [2]David Harvey.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Press,1975.
    [3]Harvey, David. 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M]. Oxford UK: BasilBlackwell Ltd.1985.
    [4]Castells,Manuel. City,Class and Power. Translation [from the French]supervised by Elizabeth Lebas[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78.
    [5]Harvey, David. Consciou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M]. Oxford:Blackwell.1985.
    [1]孙江.马克思的城市批判理论[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朱德海.从“城乡对立”到“城乡一体化”[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文蕙.统筹城乡发展[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赵剑芳.当代中国的“城市病”及其防治[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高惠芳.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城乡关系问题[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方彩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与构建中国和谐城乡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白雪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D].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徐沈倩.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韩强.城乡一体化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刘文会.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统筹发展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宣迅.城乡统筹论[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2]颜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3]张立艳.建国以来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14]赵彩云.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及其影响要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15]马军显.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到一体化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8.
    [16]杨艺.城乡统筹视域下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7]乔明珠.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8]李邦铭.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博士学们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12.
    [19]张广威.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1.
    [20]纪晓岚.论城市本质[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