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派形象与作家心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当代历史上,“右派”是1957年反右运动的产物。那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使得很多知识分子无辜受难长达20余载。因此,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右派形象,便与社会政治及创伤记忆密切相关。新时期之初,右派作家笔下的右派形象主要呈现出革命化、英雄化的倾向,他们所经受的苦难被视为成长的进身之阶。这种带有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色彩的策略性言说遮蔽了历史的原初情境。1980年代末以后,当文学的载道功能减弱,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的控制进一步松动的时候,右派亲历作家中的王蒙、张贤亮、从维熙等,在文学创作中摘掉了曾经笼罩在右派形象上的虚饰光环,将历史灾难以及个体所遭受的精神创伤书写出来,力图还原真实、问难历史、警示后人。同时,这一时期非亲历作家的加盟,使得右派形象的丰富性和深刻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第一章论述了右派作家王蒙所创作的钟亦成以及钱文等右派形象。《布礼》中的钟亦成是1980年代语境中坚强不屈的右派革命者的代表。其特质是忠诚与坚韧。相对于钟亦成的完美,进入1990年代以后王蒙所创作的《失态的季节》中的右派形象钱文则显得相当狼狈。钱文周围的那些曾经坚定不移地从事革命事业的右派分子,也在失态的季节中暴露出各自的卑琐。王蒙在将创伤记忆复现的同时,以一种向日常生活撤退的方式来抚慰心灵。他与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对于日常生活的看法有很大区别:前者把日常生活当做疲倦之时憩息的家园,后者则认为日常生活是一切的原点。另外,王蒙还借助于传统文化中道家的逍遥来化解历史之痛,这使他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问难历史的深度。
     第二章论述右派作家张贤亮笔下的右派形象许灵均和章永磷。新时期之初,张贤亮创作了小说《灵与肉》。主人公许灵均虽然一度被打成右派,但在平反后以感恩苦难的方式抚平了历史灾难留下来的伤痕,并为时代注入了信心和力量。1980年代中期,张贤亮又在其系列小说中创作了右派形象章永磷。由于出身于资产阶级,被打成右派的章永磷内心充满原罪意识与忏悔意识,灵与肉都经历了艰难的挣扎。他的获救之途,来自劳动,来自人民,来自英雄主义的召唤。当章永磷被平反并踏上红地毯的时候,他将“苦难的历程”视为一种成长中的磨练,其内在的思想观念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趋于一致。自1980年代末起,张贤亮笔下的右派形象变成了痛恨历史灾难的历劫者。在其小说《习惯死亡》中,章永磷的“苦难历程”造成了他精神上的毁灭,创痛之深,无可拯救,并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堕落。将《习惯死亡》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玩笑》相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前者通过右派形象的精神毁灭谴责了政治运动,后者在叙述了政治运动带来的毁灭性影响之后,又进行了关于普世价值的思考。
     第三章论述右派形象从理想化、英雄化到真实常人的嬗变。在1980年代初期的文学创作中,右派英雄形象的塑造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新中国建国后一段时期内的创作方式。这些右派往往身兼“落难者”与“英雄”的双重身份。虽遭政治劫难,却能够以品格的坚韧来抵御邪恶,以言行的刚正来扫除阴霾,以道德的纯净来坚守光明。到1980年代末,历史灾难给作家留下来的创伤记忆开始以真实的面目浮出地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右派作家从维熙,他改写了以往右派形象塑造中的英雄化创作方式,以纪实的笔触来描绘右派生活的困窘与卑微。在其“去英雄化”的真实常人的书写中,发出了“知识分子为何没有风骨”的历史之问。但是,与同为“大墙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相比,从维熙在考量历史的深度方面仍存在着“五七”作家共有的缺憾。
     第四章主要论述1990年代以后非亲历作家笔下的右派形象。在消费时代到来之时,“五七”历史几乎被大众遗忘。此时,仍有部分非亲历作家对于“五七”特别关注,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王安忆小说《叔叔的故事》中的叔叔所指的并非某一个体,而是亲历“反右运动”的一代人,小说通过对真实历史的探寻,颠覆了叔叔在复出之初所营造的虚幻镜像。尤凤伟小说《中国一九五七》中的主人公右派周文祥,终因软弱而难逃吃蛇一族的命运,然而他却能够坚守爱情,并以“苟活”来见证了历史的灰色记忆;冯俐则有当年北大林昭的影子,她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恪守道德的清白,成为殉道者。《乌泥湖年谱》的特别之处在于:作家方方以从容不迫的语言,书写出父辈一代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的风暴中精神大厦坍塌的可悲境遇。总体来说,这些非亲历作家的作品都具有“审父”的色彩。虽然“审父”的态度并不相同——但无论是颠覆的决绝抑或理解的温情,都是对父辈所遭受的历史之难的独特阐释。
In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right wing" is a product of Anti-rightist Campaign in 1957, which makes a great many intellectuals undergo 20 years of suffering. Therefore, right wing images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politics and traumatic memory. In the beginning of New Period, right wing images tend to be revolutionized and heroized. What they have suffered is regarded as a stepping stone to grow. This strategy statement with social ideology of that time covers the original context of history. After the late 1980s, when ideological control over literature becomes weak, right wing writers of that time such as Wang Meng, Zhang Xianliang and Cong Weixi, remove the glory that once hangs over their ideology, and write out the historical disaster and mental trauma individuals have suffered to restore reality, interrogate history and warn later generations. Meanwhile, the participation of writers who haven't experienced that age themselves has greatly enhanced the richness and depth of the right wing image.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right wing images created by Wang Meng, such as Zhong Yicheng and Qian Wen. Zhong Yicheng in Bu Li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strong and unyielding right wing revolutionaries in the 1980s, with traits of loyalty and tenacity. However, compared to perfect Zhong Yicheng, the right wing image Qian Wen created by Wang Meng in the 1990s seems rather embarrassed. Around Qian Wen, those rightists who firmly take part in the revolutionary cause also expose their pettiness in that abnormal season. At the time of reproducing the traumatic memory, Wang Meng also retreats to daily life to console soul. As to the view on daily life, Wang Meng is greatly different from Russian writer, Pasternak. The former regards daily life as rest home when tired, while the latter considers it as the origin of all. In addition, Wang Meng resolves the historical pain with Taoism's leisur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makes him lose the depth of interrogating history.
     The second chapter relates right wing images Xu Lingjun and Zhang Yonglin created by Zhang Xianliang. In the beginning of New Period, he creates in his novel Soul and Body the image of Xu Lingjun, who has been labeled "right wing" but still heals traumatic memory with gratitude for suffering and instills confidence and strength into that time. In Middle 1980s, Zhang Xianliang creates another right wing image in his novel series, Zhang Yonglin. Due to his bourgeoisie origin, he is filled with the consciousness of original sin and repentance and undergo hard struggles 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The way of redemption comes from labor, from people and from the call of heroism. When Zhang Yonglin steps on the red carpet of politics, he takes "the course of suffering" as a practice in growing up,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ocial ideology of that time. Since late 1980s, right images he creates become sufferers who detest historical disaster. In Xi Guan Si Wang, Zhang Yonglin's "course of suffering" leads to his spiritual destruction, irredeemable trauma and present degradation. Xi Guan Si Wang differs from Milan Kundera's The Joke. The former condemns political movement through spiritual destruction of right images, while the latter ponders over universal care after depicting the destructive effects caused by political movement.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right wing images from ideal hero to ordinary people. In the early 1980s, the shaping of right-wing heroes followed to some extent the way of heroes' cre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 Those right wing images bear dual identity:sufferer and hero. Although they suffer political catastrophe, they can still resist evil with strong character, remove the haze with upright behaviors, and stick to brightness with pure morality. Until late 1980s, traumatic memory left by historical disaster comes to emerge. Among those writers, the most typical one is Cong Weixi. He changes his heroic creation and depicts the embarrassed and humble life of rightists by means of documentary writing. In this "de-heroize" and "ordinary people" writing, he puts forward the question that "why intellectuals lose their strength of character?" Compared to Russian writer Solzhenitsyn, however, he still bears the shortcoming shared by "1957" writers.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right images created by the writers after 1990. When the age of consumption comes, the "1957" history is almost forgotten by people. At that time, some writers'special attention on "57" shows their strong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y. The "uncle" in Wang Anyi's Uncle's Story doesn't refer to a certain individual, but the whole generation that has experienced Anti-rightist Campaign. Through the search of true history, this novel subverts the false image of the "uncle" in the beginning. Zhou Wenxiang, the protagonist in Long Fengwei's novel China in 1957, dooms to be snakes eater, but he still sticks to love and witnesses grey history; Feng Li resembles Lin Zhao in Peking University. She abides by moral purity at the price of her life and becomes a martyr. The specialty of Wu Ni Hu Nian Pu lies in that Fang Fang writes out the spiritual collapse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political movement storm. Generally speaking, their works all bear the color of "Examine Fathers". Although their attitudes are not the same, whether subversion or warmth, their works are unique interpretations to historical disasters their fathers have suffered.
引文
①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2页。
    ②徐责:《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57页。
    ①马嘶:《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第358页。
    ②马嘶:《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第58页。
    ①韦君宜:《思痛录·露沙的路》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第50页。
    ②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2001.第519页。
    ①戴锦华:《犹在镜中》,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第53页。
    ②(英)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第210页。
    ③张志扬:《创伤记忆:中国现代哲学的门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69页。
    ①(俄罗斯)索尔仁尼琴著 田大畏等译:《古拉格群岛》,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题记。
    ①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208页。
    ②贺桂梅:《历史与现实之间》,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1第28页。
    ③徐责:《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59页。
    ④徐贲:《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103页。
    ①戴锦华:《犹在镜中》,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第76页。
    ②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94页。
    ③(法)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59页。
    ④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67页。
    ①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第268页。
    ①王元化:《九十年代日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第103页。
    ①(英)柯林伍德著赵志义宁可嘉译:《精神镜像》,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第191页。
    ②从维熙:《走向混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第350页。
    ①王春林《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论文标题《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非亲历阐释》。
    ①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82页。
    ①徐贲:《五十年后的“反右”创伤记忆》出自《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3期(总第98期)。
    ②贺桂梅:《历史与现实之间》,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第34页。
    ③张志扬:《创伤记忆:中国现代哲学的门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69页。
    ①王蒙著 郜元宝 王军君选编:《蝴蝶为什么美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上,2007.第31页。
    ②同上第32页。
    ①南帆:《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0页。
    ②王蒙:《青春万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序。
    ③郭宝亮:《王蒙小说文体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47页。
    ①江晓天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第62页。
    ②江晓天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第58页.
    ①(美)阿伦特著陈周旺译:《论革命》,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第11页。
    ②江晓天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第55页。
    ③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第12页。
    ①江晓天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第70页。
    ②江晓天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第68页。
    ①(捷克)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第128页。
    ②王蒙:《王蒙自传》,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第170页。
    ①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192页。
    ②江晓天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第83页。
    ③南帆:《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51页。
    ①江晓天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第53页。
    ②李银河:《虐恋亚文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第11页。
    ①江晓天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第79页。
    ②江晓天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第92页。
    ①从维熙《泥泞》《花城》1980年5期。
    ①赵刚:《穿制服的思想》2008年第6期《随笔》。
    ②谢有顺:《文学的常道》,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120页。
    ①(英)汤因比著曹枫译:《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第208页。
    ①王蒙著 郜元宝王军君选编:《蝴蝶为什么美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70页。
    ②(美)汉娜·阿伦特著陈周旺译:《论革命》,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第40页。
    ①(美)汉娜·阿伦特著陈周旺译:《论革命》,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第46页。
    ②王蒙著 郜元宝 王军君选编:《蝴蝶为什么美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71页。
    ③王蒙著 郜元宝 王军君选编:《蝴蝶为什么美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78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135页。
    ②许纪霖《文汇读书周报》1988年第6期。
    ③同上第81页。
    ①(美)马丁(Mart.W)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31页。
    ②王蒙:《极限写作与无边的现实主义》,《读书》2002年第6期。
    ③(美)马丁(Mart.W)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31页。
    ①王蒙:《王蒙文存》第2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71页。
    ②温奉桥:《王蒙·革命·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208页。
    ③同上第211页。
    ④同上第47页。
    ①王蒙著 郜元宝 王军君选编:《蝴蝶为什么美丽》,上海:复且大学出版社2007.第93页。
    ②王蒙:《王蒙自传·第2部·大块文章》,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第83页。
    ③王蒙:《王蒙自传·第2部·大块文章》,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第83页。
    ①王蒙著 郜元宝王军君选编:《蝴蝶为什么美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81页。
    ①何言宏:《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第226页。
    ②王蒙著郜元宝 王军君选编:《蝴蝶为什么美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121页。
    ①温奉桥:《王蒙·革命·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475页。
    ②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1页。
    ①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130页。
    ②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65页。
    ③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132页。
    ①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158页。
    ②(法)柏格森著杜继曾译.:《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第85页。
    ③徐向昱:《王蒙与当代中国思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05页。
    ①(法)柏格森著杜继曾译《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第59页。
    ②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139页。
    ③同上第195页。
    ④温奉桥:《后革命时代的诗学——王蒙文艺思想散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69页。
    ①李茂增:《现代性与小说形式》,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第236页。
    ①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188页。
    ②同上.第49页
    ①工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7页。
    ②同上.第138页。
    ③同上第140页。
    ④(美)马丁(Mart.W)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5.第181页。
    ⑤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56页。
    ①(法)萨特著 周熙良等译:《他人就是地狱》,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2003.第32页。
    ①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35页。
    ①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58页。
    ①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189页。
    ②郭宝亮:《王蒙小说文体研究》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76页。
    ③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89页。
    ④同上第92页。
    ①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335页。
    ②同上 第297页。
    ①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127页。
    ①李杨:《50一70年代经典再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190页。
    ②南帆:《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52页。
    ①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336页。
    ②同上.第107页。
    ③王蒙著郜元宝王军君选编:《蝴蝶为什么美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374页。
    ①南帆:《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53页。
    ②王蒙:《沪上思絮录》,《上海文学》1995年第1期。
    ①祝勇编:《重读大师:一种谎言的真诚说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第328页。
    ②(苏)帕斯捷尔纳克著 力冈 冀刚译:《日瓦戈医生》,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第483页。
    ①(苏)帕斯捷尔纳克著 力冈 冀刚译:《日瓦戈医生》,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第547页
    ②同上.第8页。
    ①(苏)帕斯捷尔纳克著力冈冀刚译:《日瓦戈医生》,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第8页。
    ②何西来:《名家评点王蒙名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第545页,
    ③布尔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74页。
    ①樊星著:《当代文学与多维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109页。
    ②王蒙:《王蒙文集》第2卷,北京:华艺出版礼,1993.第554页。
    ①(俄)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邱守娟译:《俄罗斯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27页。
    ②同上.第63页。
    ③(苏)帕斯捷尔纳克著力冈 冀刚译:《日瓦戈医生》,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 第545页。
    ①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397页
    ①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398页。
    ②王蒙:《老子十八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第10页。
    ①陈绍燕孙功进:《庄子哲学批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第49页。
    ②傅佩荣:《解读庄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第8页。
    ③陈鼓应:《老庄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395页。
    ①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408页。
    ②王蒙:《文艺报》1980年第10期转引自何言宏《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第91页。
    ①何言宏:《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第87页。
    ①张贤亮:《张贤亮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第2页。
    ①许道明主编:《新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第102页。
    ①许道明主编:《新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107页。
    ②同上第112页。
    ①张贤亮:《写小说的辩证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第4页。
    ①许道明主编::《新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104页。
    ②丁玲: 《一首爱国主义的赞歌》,见《文学报》1981年4月2日。
    ①许道明主编:《新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第124页。
    ②胡培德: 《最美最高尚的灵魂》,见《朔方》1981年第5期。
    ③张贤亮:《当代中国作家首先应该是社会改革者》,转引自贺仲明:《真实的尺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第153页。
    ①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第202页。
    ①肖沛雄 万文双:《美国体育电影的道德观》《随笔》2010年第3期。
    ②(英)乔格蒙·鲍曼著郁建兴周俊周莹译:《生活在碎片之中》,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第2页。
    ①张贤亮:《绿化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第136页。
    ②张贤亮:《张贤亮代表作》,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第26、125页。
    ①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第130页。
    ②李捷于俊道主编:《毛泽东选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第851页。
    ③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见《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转引自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82页。
    ①贺桂梅:《转折的时代》,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第66页。
    ②1952年2月10日,《文艺报》(第56期)。
    ③刘英:《丰子恺图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第113页。
    ①张贤亮:《张贤亮小说自选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第133页。
    ②江晓天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第64页。
    ①肖沛雄万文双:《美国体育电影的道德观》《随笔》2010年第3期。
    ②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第10页。
    ①李捷于俊道主编:《毛泽东选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第860页。
    ②李银河:《性的问题·福柯与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第253页。
    ①(美)W·C·布斯著 华明 胡晓苏 周宪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第29页。
    ②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第177—178页。
    ①张贤亮:《张贤亮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第77页。
    ②同上.第118页。
    ③张宏:《新时期小说中的苦难叙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第30页。
    ①《人民日报》1950年8月21日。
    ①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第135页。
    ①张贤亮:《绿化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第116页。
    ②季红真《读书》1985年第6期。
    ③张贤亮:《绿化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第192页。
    ①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第137页。
    ①张贤亮:《绿化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第152页。
    ②张贤亮:《小说中国及其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第13页。
    ①张贤亮:《绿化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第192页。
    ②张贤亮:《习惯死亡》,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224页。
    ①余易木:《初恋的回声》,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第404页。
    ②同上.第405页
    ①余易木:《初恋的回声》,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第419页。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39页。
    ②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66页。
    ①丁冬:《精神的流浪》,北京:中国文联出版上,2000.第41页。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241页。
    ①张贤亮:《习惯死亡》,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第1页。
    ①张贤亮:《习惯死亡》,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第190页。
    ①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第343页。
    ②贺仲明:《真实的尺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第156页。
    ①张贤亮:《习惯死亡》,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第103页。
    ②同上.第73页。
    ①张贤亮:《习惯死亡》,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第8页。
    ②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第80页。
    ③昆德拉(Kundela,M.)著蔡若明译:《玩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第379页。
    ①米兰·昆德拉(Kundela,M.)著蔡若明译:《玩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第369页。
    ②同上.第404页。
    ③米兰·昆德拉(Kundera,M)著余中先译:《被背叛的遗嘱》,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第166页。
    ④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331页。
    ①((法)柏格森著吴士栋译:《时间与自由意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89.第67页。
    ②毛泽东著李捷于俊道主编:《毛泽东选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第857页。
    ③同上.第804页
    ①1950年6月10日《文艺报》。
    ②1950年7月25日《文艺报》。
    ③转引自蔡翔《重述革命历史一从英雄到传奇》《文艺争鸣》2008年第10期。
    ④李新宇:《警惕这样的英雄》选自贺立华主编:《启蒙与行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第142页。
    ①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155页。
    ②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9.第143页。
    ③1950年6月10日《文艺报》
    ①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转引自高华著:《革命年代》,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第294页,
    ②胡乔木1983年4月30日到5月3日在中宣部部长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次会议不仅批评了《苦恋》,还批评了《在社会档案里》、《离离原上草》、《妙青》、《人啊,人》、《晚霞消失的时候》和《早晨30分钟》等一批作品,指出“资产阶级自由化相当严重”。转引自程光炜《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322页。
    ①程光炜:《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247页。
    ②从维熙:《远去的白帆》刊于1982年1期《收获》。
    ①(瑞士)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第109页。
    ①叶斌注:《孟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第156页。
    ①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163页。
    ②江晓天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第26页。
    ③同上第19页。
    ①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5页。
    ②江晓天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第32页。
    ③同上第47页。
    ①从维熙:《泥泞》刊于《花城》1980年5期。
    ②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184页。
    ①江晓天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第9页。
    ①戴厚英:《人啊,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第29页。
    ②同上.第31页。
    ①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276页。
    ②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第219页。
    ①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第3页。
    ②戴厚英:《人啊,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第248页。
    ③同上第143页。
    ①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87页。
    ①从维熙:《雪落黄河静无声》,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第399页。
    ②蒋连华:《学术与政治——徐复观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第51页.
    ①从维熙:《雪落黄河静无声》,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第364页。
    ②同上第318页。
    ①从维熙:《雪落黄河静无声》,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第406页。
    ②白桦:《白桦文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第57页。
    ①(俄)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邱守娟译:《俄罗斯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35页。
    ②李新宇:《突围与蜕变》,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第249页。
    ③宗璞:《野葫芦引:南渡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37页。
    ①韩少功:《夜行者梦语——韩少功随笔》,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1996.第259页。
    ②毕飞宇:《平原》,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第120页。
    ①毕飞宇:《平原》,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第124页。
    ②从维熙:《开掘华夏民族之魂——关于雪落黄河静无声》,《小说选刊》1984年第3期。
    ①洪子诚:《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89页。
    ②米兰·昆德拉(Kundera,M)余中先译:《被背叛的遗嘱》,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第7页。
    ①从维熙: 《死亡游戏》,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序言。
    ②从维熙:《走向混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1页。
    ①王学泰:《说尊严》《随笔》2003年第3期。
    ②沈从文:《抽象的抒情》,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286页。
    ③房龙著李宏顺等译:《宽容》,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第249页。
    ①从维熙:《走向混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254页。
    ①(德)弗兰茨·贝克勒等编张念 东裘挹红译:《向死而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第265页。
    ①从维熙:《走向混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135页。
    ②同上第53页。
    ①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见《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转引自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82页。
    ②从维熙:《走向混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199页。
    ①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第4页。
    ②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北京:三联书店,2005.第135页。
    ③许纪霖:《文汇读书周报》1988年第6期。
    ④按照许纪霖先生的观点,20世纪知识分子共分为六代,其中前半叶的知识分子分为三代,这里不作细述。
    ①从维熙:《走向混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132页。
    ①张晓强:《索尔仁尼琴——回归故里的流亡者》,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 第7页。
    ②同上.第8页。
    ③筱敏:《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随笔》2009年第5期。
    ①林贤治:《索尔仁尼琴和他的阴影》,《随笔》2008年第6期。
    ②筱敏:《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随笔》2009年第5期。
    ③筱敏:《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随笔》2009年第5期。
    ①贺仲明:《真实的尺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第155页。
    ①从维熙:《走向混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438页。
    ②傅光明主编:《聆听大家·不朽的文学课》,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第98页。
    ①邵燕翔:《找灵魂——邵燕翔私人卷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7页。
    ②贺仲明:《真实的尺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第161页。
    ①(俄)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邱守娟译:《俄罗斯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28页。
    ②(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著 田大畏等译:《古拉格群岛》,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第2页。
    ③(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著 田大畏等译:《古拉格群岛》,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第656页。
    ①景凯旋:《拒绝遗忘》,《随笔》2010年第1期。
    ②景凯旋:《俄罗斯的雅努斯神》,《随笔》2008年第6期。
    ③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第114页。
    ④(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著 田大畏等译:《古拉格群岛》,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第2页。
    ①洪子诚:《作家的姿态和自我意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第139页。
    ①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第36页。
    ①米兰·昆德拉(Kundera,M)余中先译:《被背叛的遗嘱》,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第12页。
    ①宋明炜:《“叔叔的故事”与小说的艺术》选自《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资料》(胡健玲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第326页。
    ①陈思和:《营造精神之塔》,《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①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28页。
    ②同上.第52页。
    ①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第51页。
    ②米兰·昆德拉著韩少功、韩刚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第135页。
    ①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82页。
    ②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321页。
    ①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81页。
    ②宋明炜:《“叔叔的故事”与小说的艺术》选自《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资料》(胡健玲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第333页。
    ③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后记。
    ①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第121页。
    ①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第18页。
    ①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第382页。
    ②同上.第318页。
    ③叶斌注:《孟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第139页。
    ①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第357页。
    ②同上.第239页。
    ③张晓强:《索尔仁尼琴——回归故里的流亡者》,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第262页。
    ④谢有顺:《活在真实中》,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第197页。
    ①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第30页。
    ②同上.第373页。
    ①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第465页。
    ②同上.第16页
    ①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784页。
    ②钱理群:《一本让我惊心动魄的书》,《随笔》2009年第5期.
    ①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第498页。
    ①方方:《乌泥湖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第88页。
    ①方方:《乌泥湖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第91页。
    ②同上.第505页。
    ①方方:《乌泥湖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第437页。
    ②同上.第126页
    ①方方:《乌泥湖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第540页。
    ②同上第512页。
    ①宗璞:《南渡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192页。
    ①蒋连华:《学术与政治——徐复观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第31页。
    ②方方:《乌泥湖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第80页。
    ①方方:《乌泥湖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第82页。
    ②同上第361页。
    ③王春林:《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非亲历性阐释》,《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6期。
    ①方方:《乌泥湖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第83页。
    ②同上第83页。
    ①徐贲:《我替父亲整理遗稿》,《随笔》2010年第2期。
    ①王蒙、张贤亮、从维熙都出生于20世纪1930年代,至1990年代都己届花甲。
    ①秦林芳:《丁玲的最后37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第194页。
    王蒙:《青春万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王蒙著郜元宝王军君选编:《蝴蝶为什么美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王蒙:《王蒙自传.第3部,九命七羊》,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张贤亮:《张贤亮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
    张贤亮:《张贤亮代表作》,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
    张贤亮:《张贤亮小说自选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张贤亮:《小说中国及其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张贤亮:《习惯死亡》,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从维熙:《走向混沌三部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从维熙: 《死亡游戏》,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
    从维熙:《雪落黄河静无声》,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戴厚英:《人啊,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方方:《乌泥湖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杨显惠:《夹边沟记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杨显惠:《告别夹边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余易木:《初恋的回声》,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
    毕飞宇:《平原》,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
    刘英:《丰子恺图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白桦: 《白桦文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
    沈从文:《抽象的抒情》,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宗璞: 《野葫芦引:南渡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韩少功:《夜行者梦语——韩少功随笔》,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1996.
    邵燕翔:《找灵魂》,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牛汉邓九平主编:《荆棘路》,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韦君宜:《思痛录·露沙的路》,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胡平:《禅机——1957:苦难的祭坛》,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
    赵旭:《大饥饿》,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许道明主编:《新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江晓天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中篇小说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张晓强:《索尔仁尼琴——回归故里的流亡者》,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
    (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著韩少功译:《惶然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捷克)米兰·昆德拉著蔡若明译:《玩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捷克)米兰·昆德拉著韩少功韩刚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
    (俄罗斯)索尔仁尼琴著 田大畏等译:《古拉格群岛》,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
    (苏)帕斯捷尔纳克著力冈 冀刚译:《日瓦戈医生》,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
    贺立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与知识分子人格精神》,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郑春:《精神与局限》,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洪子诚: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
    王元化:《九十年代日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
    蔡翔:《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戴锦华:《犹在镜中》,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戴锦华:《隐形书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戴锦华:《涉渡之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秦林芳:《丁玲的最后37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贺桂梅:《转折的时代》,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贺桂梅:《历史与现实之间》,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马嘶:《百年冷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李杨:《抗争宿命之路》,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李杨:《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季红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何言宏:《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高华:《革命年代》,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谢有顺:《活在真实中》,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谢有顺:《文学的常道》,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谢有顺:《文学的路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胡健玲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傅光明主编:《聆听大家·不朽的文学课》,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李茂增:《现代性与小说形式》,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丁东:《精神的流浪》,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丁东:《反思历史不能迟》,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李咏吟:《形象叙述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李新宇:《突围与蜕变》,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南帆:《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张宏:《新时期小说中的苦难叙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程光炜:《文字中的历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程光炜:《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贺仲明:《中国心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贺仲明:《真实的尺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郭宝亮:《王蒙小说文体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路文彬:《历史想像的现实诉求》,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
    邓晓芒:《灵魂之旅:90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祝勇编:《重读大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赵慧平:《批评的视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裴亚莉:《政治变革与小说形成的演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张志扬:《创伤记忆:中国现代哲学的门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陈绍燕孙功进:《庄子哲学批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傅佩荣:《解读庄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陈鼓应:《老庄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王蒙:《老子十八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樊星著:《当代文学与多维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徐向昱:《王蒙与当代中国思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温奉桥:《后革命时代的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李银河:《虐恋亚文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李银河:《性的问题·福柯与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徐责:《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张贤亮:《写小说的辩证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蒋连华:《学术与政治——徐复观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法)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法)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法)柏格森著杜继曾译:《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
    (美)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美)詹姆逊著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英)伊格尔顿著马海良译:《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英)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捷克)米兰·昆德拉余中先译:《被背叛的遗嘱》,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捷克)米兰·昆德拉董强译:《小说的艺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德)韦伯著张登泰张恩富译:《儒教与道教》,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俄)别尔嘉耶夫著雷永邱守娟译:《俄罗斯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美)房龙著李宏顺等译:《宽容》,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法)布尔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法)萨特著周熙良等译:《他人就是地狱》,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2003.
    (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美)汉娜·阿伦特著陈周旺译:《论革命》,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英)汤因比著曹枫译:《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英)柯林伍德著赵志义宁可嘉译:《精神镜像》,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
    (英)乔格蒙·鲍曼著郁建兴周俊周莹译:《生活在碎片之中》,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
    (美)W·C·布斯著 华明 胡晓苏 周宪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瑞士)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德)弗兰茨·贝克勒等编 张念东 裘挹红译:《向死而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法)柏格森著吴士栋译:《时间与自由意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