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时间概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时间既是一个科学问题又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因为时间问题所具有的本根性和重要性,它成为解答科学和哲学中几乎所有问题的前提和思考原点,每当时间观发生重大变化就会掀起科学史和哲学史上的深刻革命。马克思的时间概念的实质方面表现为社会时间,即将时间与人的实践、生产劳动勾连,从主客体统一的视角来理解时间,使得时间概念成为一个生存论的基本范畴,这在时间概念史上不仅独树一帜而且产生了深刻的革命性影响。正如有不少学者已经指出过的,现有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时间概念的这一维度却并没有予以足够重视。所以,我们全面系统地梳理和阐述马克思著作中的相关思想就显得尤为必要,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所开创的唯物史观。而且,深入研究和发掘马克思时间概念中的如时间节约规律、时间与人的自由内在关系等等多重意蕴,对于当前我们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不无裨益。
     本文共分为四章来论述马克思的时间概念:
     第一,追溯马克思时间概念形成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哲学是西方文明几千年滋养的智慧结晶,马克思的时间概念同样也是充分吸收西方哲学史上相关思想精华后创造性转化的产物。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关于时间与运动关系的阐释,奥古斯丁、康德开掘出来的理解时间的内在化进路,黑格尔的“历史是精神在时间中的展开”等等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马克思时间概念的形成。
     第二,论述马克思“青年黑格尔派”语境中的时间概念。这一阶段马克思关于时间的论述,主要表现为他早年诗作中流露出来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感悟、《博士论文》中阐发的感性时间论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逻辑对“时间”的人本学反拨。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费尔巴哈人本学和最初的国民经济学批判成为此时马克思时间概念成形的理论平台,他初步阐释了自己对时间的独特的理解。此阶段成为后人正确理解马克思时间概念的入口。
     第三,论述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时间概念。马克思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构建起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之后对时间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首先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确立了时间主体,而后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理论工作的重心,对结束“人类的史前史”、东方社会发展的“跨越论”及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的途径作了可贵的探索。“时间”成为贯通他哲学思想如实践、劳动、自由和历史等等诸方面的关键线索。
     第四,深入研究马克思时间概念本质、特点及其实现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时间概念的实质是指在人的生产劳动和实践中形成的社会时间,这样就避免了以往种种时间概念纯主观的“意识”之流和客观而又无关乎人的现实活动的自然时间的偏颇。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来阐述时间概念,时间成为人的生命尺度、积极存在和发展空间,表现出革命的实践性、历史的生成性和能动的转换性等等特点。马克思时间概念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体现在它对以往哲学对时间理解的非时间性、抽象性、与人无涉的诸种弊端的克服,这既深化了时间概念的哲学研究,又使得我们对于马克思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图景的认识、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传统之间的关系都有更加全面的把握。
Time, both a scientific question is also a purely philosophical question. Because the time question has the origin and the importance, it became almost science and philosophy to answer all the questions and thought the premise of origin. whenever the view of time will bring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profound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The essence of Marx's concept of time is social time, time the understanding with person's practice, the productive labor involvement, from a object and subject dignity a unified perspective, enables the concept of time to become a basic category of Ontology. Not only this established a unique viewpoint in the history of concept of time and has had the profound revolutionary influence.
     As many scholars have already pointed out, the Present system of Marxist Philosophy textbook, this dim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time but did not attract much attention. Therefore we analysis systematically and explain comprehensively the relevance of Marxist ideas in his text particularly necessary, so that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adhere to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ounded by Marx. Moreover the researching and exploring deeply Marx's concept of time as the time saves the rule, time and person's freedom intrinsic relations and so on multiple meanings, and implements and carries out "humanis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regarding the Chines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also to have the benefi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o discuss on Marx's concept of time:
     First, traces the formation of the Marx's concept of time form the thought origin. Marxist philosophy is the nourishmen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wisdom, Marx's concept of time similarly is also fully absorb the essence of Western philosophy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related to the product after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ristotle's and Epicur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movement interpretation,Augustin and Kant, the time to understand on the internalization of approaches, Hegel's "the history is the spirit in time expansion" and so on thought, that is absorbed by Marx, varying degree immediate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Marx's concept of time.
     Second, elaborates Marx's concept of time in the Context of the Young Hegelians. This stage Marx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time is mainly embodied in his early poems reveal to the time consciousness and perception of life, "Doctoral dissertation" discussed in the elucidation of the emotional tim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lienation logic of the "time" Humanism instead dial. Youth Hegel sends the self-awareness philosophy, the Feuerbach Humanism and the initial national economic criticizes into this time Marx's concept of time forming the theory platform, he has explained himself initially to the time unique understanding.This stage also becomes the posterity correct understanding Marx's concept of time the entrance.
     Third, elaborates Marx's concept of tim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 after the mid-1840s construction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carried on system's elaboration to concept of time. He first has established the time main body take "the reality pers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but tak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critique as the focus of the theory work, the end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of "humanity's prehistory", the East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panning theory" and realizes the way which the final liberation of all mankind to make the valuable exploration finally. "the time" becomes links up his the practice,labor, freedom and history and so on various theory key clue. made a valuable way to explore.
     Fourth, deeply researching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x's concept of tim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a revolutionary change. The essence of Marx's concept of time is in person's productive labor and practices the social time which forms, has avoided formerly in all sorts of time concept understanding pur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the objective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people's activities natural time wrong. Marx's social practice from start to elaborate the concept of time, the time scale of human life to become an activ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space, showing the revolution of the practical, historical of production and the positive of transformation so on such characteristics. Marx's concept of time realizes the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reflected in it's the former philosophy of time to understand, the non-temporal, abstraction, with people unrelated to overcome the defects, which only deepened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 of time, but also allows us to Marx's philosophy and Marxist philosophy understanding of the overall picture, Marx's philosoph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has a more comprehensive grasp.
引文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2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7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7页。
    ④《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9-150页。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2页。
    ①科西克:《具体辩证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64页注52。
    ②奥斯本:《时间的政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序言第5页。
    ③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页。
    ①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②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③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④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①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②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③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页。
    ④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⑤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75页。
    ①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74-275页。
    ②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76页。
    ③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④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7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⑥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①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②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③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④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57页。
    ⑤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57页。
    ①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14页。
    ②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85页。
    ③利波维茨基等:《超级现代时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④利波维茨基等:《超级现代时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⑤利波维茨基等:《超级现代时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⑥利波维茨基等:《超级现代时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①Gould:Marx's Social Ontology,The MIT Press 1978,P41.
    ②Gould:Marx's Social Ontology,The MIT Press 1978,P64.
    ③海德格尔:《路标》,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01页。
    ①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②奥斯本:《时间的政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序言第5页。
    ③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88页原注。
    ①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
    ②许全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泰斗》,见《纪念李达诞辰一百周年》,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
    ③李达著:《社会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④李达著:《社会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69页。
    ①参见黄楠森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等著作相关论述。
    ②当然,这可能也是由于受到时空(space-time)概念在英文中的表述形式的影响所致。
    ①参见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当代哲学的理论自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4-32页。
    ②参见汪信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①参见黄楠森:《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②参见安立仁:《从时间之矢到内部时间》,《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③参见李英姿:《时间间题研究综述》,《哲学动态》1995年第5期。
    ①参见苏华:《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中学刊》1995年第2期。
    ②参见曾永寿:《时间系统论》,《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③参见张晋斌:《“时间”不应还是哲学概念》,《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①参见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物、价值、时间和自由——马克思哲学体系核心概念探析》,《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
    ②参见朱宝信:《空间是个人活动的时间》,《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③参见胡敏中:《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时间观和社会时间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④参见李大兴:《自由时间: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价值祈向》,《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孙伟平:《价
    值与时间》,《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盛卫国:《时间与自由》,《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等文章。
    ⑤参见余静:《自由时间论》,《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黄爱华:《劳动、闲暇与自由》,《哲学研究》2005年第5期等文章。
    ⑥参见王南湜:《社会时空问题再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3期;孙乐强:《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三重视》,《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9期等文章。
    ①参见王锐生:《唯物史观的时空观》,《人文杂志》1996年第6期;张明仓:《社会时空 科学技术 人的自由——从马克思的视角看》,《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3期等文章。
    ②参见杨河:《时间概念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0-389页。
    ③参见汪天文:《社会时间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时间理解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参见汪信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①参见汪信砚:《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误区》,《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①《柏拉图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页。
    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75页。
    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1页。
    ②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20a,商务印书馆年版,第127页。
    ③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19a,商务印书馆年版,第124页。
    ④参见《柏拉图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290页。
    ⑤《柏拉图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页。
    ⑥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73页。
    ①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19a,商务印书馆年版,第124页。
    ②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23a,商务印书馆年版,第136页。
    ③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23b,商务印书馆年版,第137页。
    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19a,商务印书馆年版,第124页。
    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66页。
    ②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19a,商务印书馆年版,第124-125页。
    ①《柏拉图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页。
    ②《柏拉图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
    ③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21b,商务印书馆年版,第130页。
    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22b,商务印书馆年版,第134页。
    ⑤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21b,商务印书馆年版,第130页。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6页。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页。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9页。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4页。
    ③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6页。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6页。
    ③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0页。
    ④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9页。
    ①仅仅在马克思写这篇博士论文的10余年前,黑格尔还持有的是伊壁鸠鲁的原子学说“并没有超出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的范围”传统而又偏见的看法,参见《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0页。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0页。
    ③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8页。
    ④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2页。
    ⑤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3页。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4页。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4页。
    ③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6页。
    ④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8页。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6页。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8页。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6页。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9页。
    ③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8页。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7页。
    ②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③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434页。
    ①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41页。
    ①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4卜242页。
    ①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50页。
    ②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57页。
    ③此处主要内容可参见熊进等:《康德时间观简论》,《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3期。
    ④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年版,第256页。
    ①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139/B178),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②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139/B178),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①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31/B47),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②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31/B47),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①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35/B52),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①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XXX),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版序言第22页。
    ②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34/B51),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③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38/B55),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7页。
    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84页。
    ③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88页原注。
    ①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7页。
    ②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8页。
    ③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页。
    ④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8页。
    ⑤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7页。
    ①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1页。
    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87页。
    ③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9页。
    ①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9-50页。
    ②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0页。
    ③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8页。
    ④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8页。
    ⑤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268页。
    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268页。
    ①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③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72页。
    ④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55页。
    ①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79-80页。
    ②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80页。
    ③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80页。
    ④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78页。
    ①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79页。
    ②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78页。
    ③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156页。
    ④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80页。
    ①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156页。
    ②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157页。
    ③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159页。
    ④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161页。
    ⑤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7页。
    ⑥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84页。
    ①科耶夫:《黑格尔导读》,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441页。
    ②格鲁内尔:《历史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2-83页。
    ①海德格尔:《路标》,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01页。
    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39页。
    ③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57页。
    ①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I),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460页。
    ④如吉登斯就说,马克思的“这些短文并没有多少内在的旨趣或原创性”,当然用这种“原创”的高标准去要求当时还只是十几岁的中学生的马克思无疑是太苛刻了。但是他也承认,这些习作“展示了一种启迪他成年以后诸多著作的慷慨激情”。参见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确实,只有从马克思整个一生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历程来看待他的这些早年习作,才能真正清理出这期间他的思想演变脉络和它的重要意义。
    ①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4-8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1-7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5-9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7页。
    ③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39页。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页。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7页。
    ③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7-38页。
    ④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8页。
    ①转引自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7页。
    ②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83页。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8页。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8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④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9页。
    ⑤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9页。
    ⑥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9页。
    ①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90页。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9页。
    ③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1页。
    ③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1页。
    ④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1页。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98页。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④转引自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页。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6-47页。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页。
    ③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1页。
    ⑤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1页。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4页。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1页。
    ④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④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①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84页。
    ②《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0-181页。
    ③《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67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43页。
    ②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8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③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90页。
    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1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②从马克思遗留的文本来看,对于异化劳动的前三个方面的规定而言,马克思的分析非常详细,而对第四个方面只有寥寥几笔,也可以说没有加以任何实质性的的规定,“基本上是写不下去了”。至于原因,韩立新认为,这是当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逻辑仍停留在自我异化阶段,而没有进入到复杂的主体与主体之间、交往异化的逻辑全新水平(这主要是在《巴黎笔记》中的《穆勒评注》里完成的,交往异化在思想成熟度上明显超出劳动异化一筹),而交往异化实现了从孤立人到社会关系的转变,成为马克思思想产生飞跃的关键。(参见韩立新:《<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转折点》,《现代哲学》2007年第5期。)当然,此观点是否与主流看法有异并非笔者关注的重点,若是从工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二元结构的划分及其占有和支配等来看,既涉及到工人和资本家之间也涉及到工人和工人之间的对立,交往和劳动异化是交织在一起的,二者差异似乎并没有如此之大。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61-262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3-164页。
    ②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⑥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1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②参见汪信砚:《全球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3-2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①黑尔德:《时间现象学的基本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4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版2004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版2004年版,第83页。
    ①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版2004年版,第269-270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版2004年版,第26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7页。
    ①杜娜叶夫斯卡娅:《马克思主义与自由》,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版2004年版,第312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版2004年版,第306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版2004年版,第30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版2004年版,第307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版2004年版,第605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版2004年版,第306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版2004年版,第929页。
    ④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页。
    ⑤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版2004年版,第269-27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版2004年版,第37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1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
    ③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④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年1978版,第256-2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1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125页。
    ①马克思对在这种封闭、隔绝情况下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③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109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415页。
    ①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1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57页注释255。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1-46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①吴国盛:《时间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58页。
    ①笛卡尔:《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22页。
    ②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36页。
    ③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88页原注。
    ④参见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修订译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注释。
    ①索罗金和默顿:《社会——时间:一种方法论的和功能分析》,见哈萨德主编:《时间社会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②索罗金和默顿:《社会——时间:一种方法论的和功能分析》,见哈萨德主编:《时间社会学》,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③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④芭芭拉·亚当:《时间与社会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①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07页。
    ②芭芭拉·亚当:《时间与社会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②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④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页。
    ①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9页。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9页。
    ③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1页。
    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8-89页。
    ①彭加勒:《最后的沉思》,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8-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1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1页。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09页。
    ②陈荷清、孙世雄:《人类对时间和空间本质的探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页。
    ①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第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版序第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6-537页。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68页。
    ②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67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第二版跋。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88页原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④Gould:Marx's Social Ontology,The MIT Press 1978, P64.
    ⑤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49页。
    ⑥这是马克斯·韦伯的著名比喻,他认为现代化就是不断理性化的进程,换言之,现代化就是理性不断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过程,形成对人控制的“铁笼”。他在理性中区分出价值理性以对抗工具理性,为这种理性去魅。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138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9-9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页。
    ②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19a,商务印书馆年版,第124页。
    ③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23a,商务印书馆年版,第136页。
    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83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①麦克莱伦:《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②博特莫尔:《马克思:社会学家还是马克思主义者?》,苏国勋、刘小枫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第1卷《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①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2、3、4、12、13、19、26、29、31、40、42、46、47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1957年、1957年、1960年、1972年、1962年、1972年、1974年、1974年、1975年、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3、30、31、32、33、25、47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2002年、1995年、1998年、2004年、2004年、2001年、2004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博士论文》,贺麟译,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8.《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古希腊]柏拉图:《蒂迈欧篇》(《柏拉图全集》第3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3.[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4.[意]维柯:《新科学》上、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5.[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6.[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9.[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2、3、4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1960年、1959年、1978年版。
    2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1.[德]黑格尔:《逻辑学》上、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1976年版。
    2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3.[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4.[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5.[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
    26.[德]黑格尔:《精神哲学》,杨祖陶译,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德]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薛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
    28.[德]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洪谦译,三联书店1955年版。
    29.[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下卷,荣震华等译,三联书店1962年版。
    30.[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1.[法]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32.[德]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
    34.[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5.[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6.[德]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欧东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7.[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修订译本),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8.[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9.[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0.[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1.[英]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夏威仪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2.[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余其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3.[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1980年版。
    45.[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46.[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47.[匈牙利]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48.[法]萨特:《辩证理性批判》,林骧华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9.[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2007年版。
    50.[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1.[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刘丕坤等译,三联书店1963年版。
    52.[法]彭加勒:《最后的沉思》,李醒民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3.[苏]尼·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南京大学外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教研室翻译组译,三联书店1982年版。
    54.[波兰]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王谨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55.[加拿大]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等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56.[德]卡尔·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李秋零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
    57.[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李秋零等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
    58.[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59.[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60.[法]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61.[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2.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等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
    63.[美]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薛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65.[捷]科西克:《具体辩证法》,傅小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66.[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67.[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8.[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欧力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69.[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时间的种子》,王逢振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0.[美]威廉·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71.[英]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岳长龄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72.杜娜叶夫斯卡娅:《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傅小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3.[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74.[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75.[英]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76.[英]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77.[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8.[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79.[法]汤姆·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杨学功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80.[法]利波维茨基等:《超级现代时间》,谢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1.[英]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伍庆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2.[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陈开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3.[英]奥斯本:《时间的政治》,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4.[德]黑尔德:《时间现象学的基本概念》,靳希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85.哈萨德主编:《时间社会学》朱红文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6.芭芭拉·亚当:《时间与社会理论》,金梦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7.李达著:《社会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8.李达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9.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史》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0.黄楠森等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8卷,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91.陶德麟:《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2.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3.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4.汪信砚:《汪信砚论文选》,中华书局2009年版。
    95.汪信砚:《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6.熊伟:《自由的真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97.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8.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9.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当代哲学的理论自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0.杨耕:《为马克思辩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1.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2.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上、下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3.萧诗美:《是的哲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4.衣俊卿:《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5.王南湜、谢永康:《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6.韩庆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7.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8.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解读》,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09.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0.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1.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2.丰子义:《发展的反思和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3.陈立新:《历史意义的生存论澄明》,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4.刘森林:《追寻主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15.汤在新:《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6.顾海良:《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7.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8.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修订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9.吴国盛:《时间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0.杨河:《时间概念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1.汪天文:《社会时间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2.汪天文:《时间理解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3.柯小刚:《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 Marx, Early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 Marx, Later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 Gould:Marx's Social Ontology, The MIT Press 1978.
    4. Wood, The Degradation of Work?:Skill, De-skilling and the Labour Process, Hutchinson,1982.
    5. West, Marx's Hypotheses on the Length of the Working Da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1,No.2(Apr.,1983),pp.266-281.
    6. William M. Johnston:Karl Marx's Verse of 1836-1837 As A Foreshadowing of His Early Philosop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Vol.28, No.2 (Apr.-Jun.,1967), pp.259-26.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