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仪式·狂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的作用除了告知受众信息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受众通过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体验,在获取信息与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这种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来营造一个惬意、舒适、轻松的环境,并企图来缓解人们在激烈竞争之下的巨大的压力。如今,大众传播媒介在受众看来,更多的是一个休闲的工具,它们更像是受众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大众传播媒介的体验过程中,不论是报纸的娱乐新闻,电视的综艺节目,还是网络的搞笑视频等等,受众体会到了参与游戏之后的那种狂欢式的喜悦。大众传播媒介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游戏的烙印——一种追求自由,崇尚愉悦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之间渗透进了大众传播媒介之中。
Nowadays, the influences of the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have perme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The functions are not only telling audience about the information, butalso——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hat is making the mass enjoyedthe media experience. The mass media build a delightful, comfortable and relaxed environment by means of its omnipresent influence, what's more, it tries to relieve people's tremendous pressure in such intense competition. At present, from the audience's viewpoint, the mass media is much more than an entertainment instrument and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people's lives. During the media experience, whether entertainment news in newspapers, variety shows on TV or ridiculous videos on the internet, the audience realized the pleasure which they had in the games . The mass media has been deeply stamped with playful and infotainment brand. A spirit which seeks for freedom and advocates happiness has infiltrate in the mass media unconsciously.
引文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P295
    [1]Demers,David,"Dictionary of Mss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Research:a guide for students,scholars and professionals," Marquette,2005,p.143
    [2]Merriam-Webster,The Cambridge Online Dictionary
    [1]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刘鸿英译 2005年版 P2
    [1]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镜》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3月 P65
    [2]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镜》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3月 P65
    [3]道格拉斯·凯尔:《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 英文版前言
    [1]道格拉斯·凯尔:《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 P3
    [1]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年版 P1
    [2]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金泽 何其敏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P178
    [1]James.W.Carey CommunicationasCulture: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Boston:Unwin Hyman 1989 P15
    [2]图表来源:李春霞《5·12灾难中的人文关怀——灾难·媒介仪式和国家》贵州社会科学 2008年6月
    [3]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年版 P28
    [4]James.W.Carey CommunicationasCulture: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Boston:Unwin Hyman 1989 P37-54
    [1]李春霞《奥运会与大众传媒关系的仪式性分析》体育学刊 第13卷
    [2]Couldry,N.Media Rtiuals:A Critical Approach[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3]Carey.W.J.A cultural approach to communication[A]in McQuail.D.(ed)McQuail'sReader in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C].London,Thousand Oaksnad New Delhi:Sage 2002.
    [1]石义彬 熊慧《媒介仪式,空间与文化认同:符号权力的批判性观照和诠释》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P174
    [2]丹尼尔·戴扬 伊莱休·卡茨 麻争旗译《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版 P3
    [3]丹尼尔·戴扬 伊莱休·卡茨 麻争旗译《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版 P5
    [1]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P206
    [1]台湾世新大学新闻学系:《传播与社会·新闻的内涵》
    [2]英:安德鲁·博伊德:《广播电视新闻教程》新华出版社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 商务印书馆 2000版 P229
    [1]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 花城出版社 2007年版 P3
    [1]吴惠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P594-602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年版 P53
    [1]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 花城出版社 2007年版 P11
    [1]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 花城出版社 2007年版 P239-240
    [1]洪艳《电视选秀节目的批判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中国知网电子期刊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P291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P302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P303
    [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译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P24
    [1]王雄《面临着双重压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2]岳璐《论多重力量博弈中的大众传播媒介》探索与争鸣 2006年第4期
    [1]岳璐《论多重力量博弈中的大众传播媒介》探索与争鸣 2006年第4期
    [1]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P147
    [2]叶琦:《政治仪式中的媒介权利》现代传播 2001年第1期
    [3]汪天云等:《电视社会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版P62
    [1]以上关于希拉里竞选总统的消息均来自于互联网
    [2]叶琦:《政治仪式中的媒介权利》现代传播2001年第1期
    [1]丹尼尔·戴扬 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
    [2]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版
    [3]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版
    [4]加里·惠内尔:《胜者为王:竞争》安德鲁·古德温《电视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肖沛熊《精心打造北京奥运的三大媒介奇观 努力构建中国良好的国际媒介形象》新闻知识2007年9月
    [1]安德鲁·古德温《电视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版
    [1]邵培仁等著《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第一版 P27
    [2]邵培仁等著《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第一版 P40
    [1]邵培仁等著《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第一版 P40
    [2]于德山《文化产业的原动力与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生态》《新闻界》2005年3月
    [3]陆远《从消费社会学角度解析文化产业》《理论界》2008年12月
    [1]米切尔·J·沃尔夫《娱乐经济》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1年版 P14
    [2]向勇等主编《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第2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P193
    [1]钱永《浅谈媒体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代企业文化》2008年第26期
    [1]喻国民《影响力经济——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现代传播》2003年第一期
    [1]钱永《浅谈媒体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代企业文化》2008年第26期
    [1]张晓群 崔保国《媒介低俗化、市场失灵与政府管制》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more.php?page=1&country=0&journal=0&class=0&keywords=%C3%BD%BD %E9%B5%CD%CB%D7%BB%AF
    [1]潘忠党 陆晔《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3880
    [1]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赫伊津哈,何道宽译,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M],广州,花城出版,2007.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M],第一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5]席勒,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7]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2000.
    [8]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0]菲奥纳·鲍伊,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麻争旗译,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
    [12]安德鲁·博伊德,广播电视新闻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
    [13]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陈亮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4]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5]汪天云等,电视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6]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7]加里·惠内尔,胜者为王:竞争[M],安德鲁·古德温,电视的真相[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8]斯坦利·J·巴伦,刘鸿英译,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9]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张水喜,鲍贵,陈光明,电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0]伯格,姚媛译,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1]罗杰·费德勒,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2]罗刚,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3]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4]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5]James.W.Carey CommunicationasCulture: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Boston:Unwin Hyman 1989
    [26]Couldry,N.Media Rtiuals:A Critical Approach[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27]Carey.W.J.A cultural approach to communication[A]in McQuail.D.(ed)McQuail'sReader in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C].London,Thousand Oaksnad New Delhi:Sage 2002.
    [28]Michael Wolf,The Entertainmeng Economy:How Mega—Media Forces Are Transforming Our Lives,New York:Times Books,1999
    [29]Elaine Baldwin:Introducing Cutural Studie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影印版.
    [30]Frazer J G.The Dying God[M].London:Macmillan and co,limited 1898
    [31]杨伯淑,李凌凌,艺术的视角——理解麦克卢汉[J],现代传播,2001,6:30-35
    [32]李春霞,5·12灾难中的人文关怀——灾难·媒介仪式和国家[J],贵州社会科学,2008,6:4-8
    [33]石义彬,熊慧,媒介仪式,空间与文化认同:符号权力的批判性观照和诠释[J],湖北社会科学,2008,2:171-174
    [34]王雄,面临着双重压力的大众传播媒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7,3:153-159
    [35]岳璐,论多重力量博弈中的大众传播媒介[J],探索与争鸣,2006,4:141-143
    [36]叶琦,政治仪式中的媒介权利[J],现代传播,2001,1:52-55
    [37]肖沛熊,精心打造北京奥运的三大媒介奇观 努力构建中国良好的国际媒介形象,新闻知 识,2007,9:33-35
    [38]李春霞,彭兆荣,奥运会与大众传媒关系的仪式性分析[J],体育学刊,2006,11:21-24
    [39]于德山,媒介奇观与商业神话:当代体育文化传播的特征分析[J],体育科学,2007.3:22-25
    [40]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2000,10:6-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