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人地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存在,扩张型城镇化带来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日趋紧张局面和农村人口非永久性城乡迁移导致的农村空心化及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的城乡土地利用矛盾问题日趋严重。
     本文分别以江苏省苏州市和山东省李庄村为例分析了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人地关系和农村人地关系,主要采用了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苏州市城镇化发展情况以及李庄村农村人地关系情况等进行了实证资料搜集,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对苏州市和李庄村的人地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
     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中国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人地关系存在着极大的不协调性,一方面是城市地区由于常住人口的不断增加而使得城市空间快速扩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日渐吃紧;另一方面是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市民化进程缓慢而导致城乡两栖占地现象的大量存在,造成城镇建设用地紧张和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然而导致这种城乡土地利用矛盾出现的根源就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不协调性。因此,笔者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观点,以宅基地复垦置换建设用地指标为出发点,提出建立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全国调配制度的构想,以促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和城乡土地利用矛盾问题的解决。
China is staying the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 currently, But because of the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system, the dilated urbanization brings about the situation thatth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ndicators are becoming less and less, and thenon-permanent migration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leads torural hollowing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extensive utilization. The urban and ruralland-use contradiction problem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It is respectively taking Suzhou city and Lizhuang village as the examples toanalyze the urban hu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the rural human-land relationship under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in this paper. It is mainly adopting the depth interviewmethod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o collect empirical data of the development ofSuzhou city urbanization and Lizhuang village human-land relationship etc, and then thehuman-land relationships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Suzhou city and Lizhuang village is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data compilation.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here is a great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urbanand rural human-land relationship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urbanization. Onthe one hand, the sustained increase of the city’s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 resultsin the rapid expansion of city space and the increasingly tense situation of the urbanconstruction land indicato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amphibious covering problem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due to the slow peasant'scitizenization process, which causes the tens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ndicatorsand the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extensive utilization. However, the root cause that result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land-use contradiction problems is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the land urbanization. Therefore, basing on the point ofthe land development right and taking homestead land reclamation and urbanconstruction land indicators displace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I put forward the designof the National Deployment System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ndicators in order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land urbanization and the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the settle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land-use contradictionproblems.
引文
①张杰:《新疆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石河子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④张小华:《农村“空心化”及其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①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
    ①胡序威:《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城市规划》,2000年第1期,第16页。
    ①谷云凤,郭秀伟:《新农村建设要谨防“空心化”倾向》,《论苑》,2007年第9期,第39页。
    ②韩俊:《中国农村土地问题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③关江华:《我国农村宅基地流转研究综述》,《新疆农垦经济》,2012年。
    ①高华:《新农村建设中的宅基地置换政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②《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①张杰,龚新蜀:《西北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
    ①刘巍:《农村人口空心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②冯进峰:《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分析》,《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①程明开:《当前我国城市化速度的论争与审视》,《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0期,第1页。
    ②马忠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措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11年。
    ①孔凡蓉:《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成都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①刘红娜:《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关系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①季秋萍:《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①郭翔:《论家庭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及平衡措施》,《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②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
    ①范敏:《新疆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②王瑛洁:《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及对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①任宝林:《推拉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②王钧超:《农村宅基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的指标置换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论文》,2011年。
    ①费明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综合利用与规划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论文》,2011年。
    ①费明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综合利用与规划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论文》,2011年。
    [1]胡序威.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2000,(01):16-20.
    [2]程连生,冯文勇等.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1,(04):437-446.
    [3]雷振东.乡村聚落空废化概念及量化分析模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04):421-424.
    [4]王进业、张军,“引农进城”需要制度创新[J].廉政瞭望,2003,(12):6-7.
    [5]朱启臻,李洁.农村劳动力流失与新农村建设[J].调研世界,2007,(10):22-25,40.
    [6]钟勇.新农村建设中“空心村”问题探讨[J].桂海论丛,2006,22(04):19-21.
    [7]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32(02):45-52.
    [8]谷云凤,郭秀伟.新农村建设要谨防“空心化”倾向[J].论苑,2007,(09):39.
    [9]韩俊,中国农村土地问题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10]刘亚光,我国农村宅基地问题研究综述[J].东南学术,2011,(02):53-63.
    [11]胡兰玲.土地发展权论[J].河北法学,2002,20(02):143-146.
    [12]王群.土地发展权与土地利用规划[J].国土资源,2005,(10):28.
    [13]刘明明.论我国土地发展权的归属和实现[J].农村经济,2008,(10):94.
    [14]王小红,周申立等.构建土地发展权优化土地利用规划[J].国土资源情报,2009,(09):22.
    [15]刘国臻.论美国的土地发展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法学评论,2007,(03):140-146.
    [16]王万茂,臧俊梅.试析农地发展权的归属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03):8-11.
    [1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18] J Vemon Henderson,Hyoung Gun Wang.Urbanization and city growth:The roleof institutions [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7,37:283-313.
    [19] Sassen S.The Global City:New York,London,Tokyo,Princeton[M].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20] Keil R.Los Angeles:Globalization,Urbanization and Social Struggle [M].John Wiley&Sons,1998.
    [21] Song Shunfeng,Zhang K H.Urbanization and City Size Distribution inChina[J].Urban Studies,2002,39(12).
    [22]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3]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4]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1,(11):38-43.
    [25]陈扬乐.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探讨[J].城市问题,2000,(03):2-5.
    [26]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53(05):470-477.
    [27]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02):106-115.
    [28]叶裕民.中国城镇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9]薛风旋等.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3):193-206.
    [30] Lewis,W.Arthur.A Model of Dualistic Economics[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54.
    [31]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2] Todaro M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developed counties[J].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
    [33]李实,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J].经济研究,1997,(01):23-31.
    [34]姚波、覃正、柴国荣.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人口流动模型及其政策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02):56-59.
    [35]衣光春、徐蔚.二元制度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流动模型的建立及其政策含义[J].西北人口,2004,(2):12-16.
    [36]蔡昉.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其制度障碍[J].社会学研究.2001,(04):44-51.
    [37]苏珍.农村宅基地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农业农村农民B,2006,(06):42-43.
    [38]钟在明.农村宅基地闲置原因与治理探析[J].农业经济,2008,(06):57-58.
    [39]韩立达、李谱.四川省农村宅基地问题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9,(08):3-7.
    [40]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29(01):35-42.
    [41]刘彦随、龙花楼等.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2]赖红松.农村宅基地复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02):121-123.
    [43]冉敏.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土资源,2009,(01):46-47.
    [44]徐小峰、胡银根等.农村宅基地退出与补偿的几点思考[J].国土资源情报,2011,(08):31-33.
    [45]韩娜,曹君,褚茜.关于宅基地回购制度的构建设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77-78.
    [46]姚波、覃正、柴国荣.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人口流动模型及其政策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02):56-59.
    [47]杨建军,阮丽芬.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比较与分析[J].华中建筑,2011,(02):112-115.
    [48]高超,施建刚.上海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探析例[J].中国房地产,2010,(07):54-56.
    [49]扈映,米红.经济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0,(02):70-75.
    [50]崔宝敏.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新模式[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5):37-40.
    [51]吴康明、陈霄.农民土地退出意愿与关键环节拿捏:重庆例证[J].改革,2011,(10):61-66.
    [52]刘双良.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与退出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10,(06):25-29.
    [53]蔡国立,徐小峰.地方宅基地退出与补偿典型模式梳理与评价[J].国土资源情报,2012,(07):37-41.
    [54]韩立达,郝梦婷.我国农村宅基地市场化退出困境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566-18568.
    [55]于华江、王瑾.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调查分析—基于陕西、浙江和河南等地的农户问卷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02):155-162.
    [56]唐启湘,于礼,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0,(08):23-25.
    [57]彭静,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2012,(10):29-31.
    [58]李瑞记.城市化视野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创新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07):353-354.
    [59]陈传康,牛文元.人地系统优化原理及区域发展模式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88,(06):41-43.
    [60]王铮、刘丽.可持续发展意义下的区域管理[J].管理世界,1995,(02):208-210.
    [61]吕拉昌.人地关系的操作范式探讨[J].人文地理,1998,13(02):14-17.
    [62]杨青山.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概念性认识[J].经济地理,2002,22(03):289-292.
    [63]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59(增刊):21-32.
    [64]赵荣斯、丁桑岚.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2,(33):141.
    [65]孙峰华、朱传耿等.TRIZ:研究人地关系问题的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J].地理研究,2012,31(10):1737-1748.
    [66]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地票政策实用指南[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7]王国辉.基于农户净收益最大化的中国乡城迁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8]赫广义.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9]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70]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71]叶剑平,张有会.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从天津市东丽区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看中国城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2]蔡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3]费孝通.中国城镇化道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74]严金泉,尚贵华,季秋萍.苏州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节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75]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