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电视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梳理新世纪国产家庭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概况入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六六电视剧的创作背景和剧作概况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从主题选择、人物塑造和结局处理三个角度对六六电视剧的叙事特点进行了深入探究,并通过对六六剧与王海鸰剧中男性形象的比较,着力解读了六六电视剧投射出的两性映象。与此同时,本文还对六六电视剧文本所体现出的文化合谋现象进行了阐释。笔者认为,编剧六六对扁平人物的圆形化塑造、“圆中有缺”的结局处理、超越两性的“第三种立场”和对正统价值观的“去完美化”展现等个性化的创作方式是使其作品区别于其它同类电视剧的典型特征。希望本文能在学界前辈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国产电视剧,特别是国产家庭题材电视剧的研究图景增添新的视野与活力,并为家庭题材电视剧,甚至其它类型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Basing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reating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family TV plays in the new century and gives a concise analysis on the creating background and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he TV-plays which are written by Liuliu, an outstanding Chinese woman playwright. Then this article deeply researches the three narrative features of Liuliu's plays from aspects of the theme choosing, character creating and the way of ending. Comparing with the TV-plays written by WangHailing, another famous woman playwright in China, this article mentions that Liuliu's plays show a very special sexual conscious. Moreover,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culture included by Liuliu's plays. I hope this article will expand the view of the research of the domestic family TV plays and provide certain beneficial reference to this type of TV-play, even other TV-play types.
引文
①李胜利、范小青.《中韩电视剧比较研究》.第一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33
    ②白小易.《新语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第一版.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218-219
    ①《上海电视节落幕,影视成交超九亿》.东方网http://www/eastdau/cp,/.2005-6-16
    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42467.htm
    ②贺娟娟、王乔.《电视剧<蜗居>热播现象探源》,《新西部》,2010,02:159
    ①戴清.《人伦之和的主调与变奏——近年中国都市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文化批评》.《当代电影》,2005,2:122
    ①贾磊磊.《问题作品的消极快感与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心理裂变——电视连续剧<蜗居>的互文性分析》.《艺术百家》,2010,2:22
    ②林骧华主编.《西方文学批评语辞典》.第一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63
    ③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第一版.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59-60
    ①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第一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56
    ①刘建新.《社会转型期集体寻唤心理的投射——<蜗居>热播的受众社会心理分析》.《兰州学刊》,2010,1:212
    ①E·安·卡普兰.《女性与电影——摄影机前后的女性》.曾伟贞等译.第一版.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7:55
    ②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第一版.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4:17
    ③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第三版.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4
    ④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87
    ①冯应谦.《电视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性别价值》.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26
    ②刘岩.《中国电视剧女性形象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4
    ①藏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3
    ①蒋晓丽.《“恋父”——“审父”——“自省”》.《理论与创作》,2006,3:51
    ①刘思谦.《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文艺研究》,1998,1:97
    ①贺艳.《试论家庭伦理剧的性别建构策略》.《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10(6):124
    ①新浪网.http//www. book. news. sina. com. cn.2004-9-16
    ②曹新伟.《通俗文化视野中的婚姻世界——析<中国式离婚>的男性中心意识》.《影视评论》,2008,5:143
    ①隋岩.《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5
    ②王黑特.《对话与互动——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主导文化结构分析》.《当代电影》,2002,6:92
    ③梁英.《大众叙事与主流文化》.《现代传播》,2007,3:51
    ①邹文广、常晋芳.《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新华文摘》,2002,2:132
    ②隋岩.《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6
    ①蒲平、李伊娜.《全球化语境下的精英文化和文化精英探析》.《新闻世界》,2010,3:74
    ①邹洁.《浅谈电视剧中的精英文化》.《群文天地》,2009,3:24
    1.(美)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M].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译林出版社,2001
    5.(英)泰勒,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M].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英)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M].冯建三译.三联书店,2003
    7.(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花城出版社,1984
    8.(美)E·安·卡普兰.《女性与电影——摄影机前后的女性》[M].曾伟贞等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7
    9.(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10.(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1.(英)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贺玉高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香港)冯应谦.《电视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性别价值》[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3.刘晔原.《电视剧批评与欣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杜,2003
    15.林存阳,刘中建.《中国之伦理精神》[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6.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17.刘晔原.《电视剧艺术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曾庆瑞.《守望精神家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杜,2005
    19.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0.白小易.《新语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21.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2.李胜利.《电视剧叙事情节》[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3.周靖波,魏珑.《电视剧文本特性研究——话语与语境》[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4.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5.倪学礼.《电视剧剧作人物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6.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7.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8.应宇力.《女性电影史纲》[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9.李银河.《两性关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0.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31.周靖波.《电视虚构叙事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2.许文郁.《大众文化批评》[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杜,2002
    33.李有亮.《给男人命名》[M].社会科学文艺出版社,2005
    34.林骧华.《西方文学批评语辞典》[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35.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6.藏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7.隋岩.《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8.李胜利,范小青.《中韩电视剧比较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9.戴清.《人伦之和的主调与变奏——近年中国都市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文化批评》[J].《当代电影》.2005,(2)
    40.梁英.《大众叙事与主流文化》[J].《现代传播》.2007,(3)
    41.卢蓉.《大陆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与比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视》.2004,(2)
    42.白小易.《大哥一个传统美德的能指——对近期荧屏出现的“大哥”现象的读解》[J].《中国电视》.2002,(9)
    43.王志敏.《如何面对亲情——由亲情电视剧的热播所引起的思考》[J].《中国电视》.2004,(10)
    44.贺娟娟,王乔.《电视剧<蜗居>热播现象探源》[J].《新西部》.2010,(2)
    45.贾磊磊.《问题作品的消极快感与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心理裂变——电视连续剧<蜗居>的互文性分析》[J].《艺术百家》.2010,(2)
    46.顾倩.《家庭情感剧表现方式的若干新尝试——谈<不能没有你>的伦理设置、人物塑造与叙事策略》[J].《当代电视》.2006,(2)
    47.刘建新.《社会转型期集体寻唤心理的投射——<蜗居>热播的受众社会心理分析》[J].《兰州学刊》.2010,(1)
    48.刘晔原.《和谐叙事与温馨表述——解读中韩家庭剧的文化情怀》[J].《当代电视》.2005,(4)
    49.蒋晓丽.《“恋父”——“审父”——“自省”》[J].《理论与创作》.2006,(3)
    50.刘思谦.《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J].《文艺研究》.1998,(1)
    51.袁冶.《路在何方——韩流冲击下的国产家庭伦理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3)
    52.贺艳.《试论家庭伦理剧的性别建构策略》[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6)
    53.曹新伟.《通俗文化视野中的婚姻世界——析<中国式离婚>的男性中心意识》[J].《影视评论》.2008,(11)
    54.王黑特.《对话与互动——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主导文化结构分析》[J].《当代电影》.2002,(6)
    55.邹文广,常晋芳.《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J].《新华文摘》.2002,(2)
    56.邹洁.《浅谈电视剧中的精英文化》[J].《群文天地》.2009,(3)
    57.曾晋,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8.胡丹.《新时期家庭伦理剧的历史和发展》[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4)
    59.尹鸿,何美.《用家庭重建道德:关于亲情电视剧的对话》[J].《中国电视》.2004,(10)
    60.李庚,武斌.《杨亚洲电视剧作品的叙事策略》[J].《电视研究》.2004,(12)
    61.林爱民.《平民视角百姓情怀——漫评都市平民题材电视剧》[J].《电影评介》.2006,(20)
    62.刘岩.《中国电视剧女性形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