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及其重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学是承担一定功能的社会机构。大学功能既是大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大学实践的出发点。当大学出现时,大学功能的问题便被提出来了。在大学诞生以后的数百年中,大学一直是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场所。第一次科技革命后,科学研究的任务进入大学,大学开始发挥科学创造的功能,大学科学研究的功能被放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家战略需求的满足寄望于大学,社会服务功能便注入了大学。在经济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文化传承创新无疑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传承创新过程即人格不断完善,对人类真善美不断地向往与追求,促进人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被正式确立。大学功能是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在大学这个有机体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是一切大学均具有的功能特性。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大学办学实力相对较弱。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大学功能不再局限于传播知识、培养人才,而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大学呈现出多样化功能的特点。当前,我国大学正面临着由社会转型而引发的巨大变革,大学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大学系统本身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因为大学没有肩负起应有的使命,大学偏离、遮蔽和弱化了其本体功能。问题的解决需要明确大学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大学功能体系作用的发挥是以人才培养为主的一体化过程,大学的四个功能不是并列的,也不是相互独立的,从大学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来看,它们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而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归根到底要服务于大学为满足一定社会发展需要而培养人才这一本体功能。大学之为大学,本体功能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都是本体功能的衍生与细化,这些功能是为了使本体功能更充分地实现而存在的。现代大学的功能具有综合化的特征,它们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在具体实践中大学通过科技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知识传授来培养人才。因此,本文紧紧围绕“大学各功能间的关系”这一主题,沿着基础理论探讨——历史演变与内在逻辑——现实分析——功能整体性的重塑这一研究思路,通过大学各功能关系的厘清进而推动大学功能整体性的有效发挥。
     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第二部分辨析本研究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着重界定大学功能与大学职能的区别与联系,并论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即结构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第三部分考察大学功能演变的历史,依据大学历史演变的自然秩序,我们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学的功能取向均具有不同的特征。同时梳理大学功能的逻辑关系,意在指明大学功能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本体功能即人才培养功能,衍生功能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本体功能对衍生功能具有决定性,衍生功能对本体功能起辅助作用。对大学来说,不同的功能之间是彼此关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即大学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对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的整体功效以及实际发挥这种整体功效的能力,也就是大学对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发挥的功效不是从功能的单一层面去考察,而应从大学多方面的功能属性予以整体把握。第四部分直面大学功能整体性割裂的现实境遇,分别从大学功能系统失衡与大学功能整体性割裂的原因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大学功能整体性割裂的危害。第五部分阐明重塑大学功能整体性的价值,并提出重塑大学功能整体性的方略。第六部分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并反思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存在的不足。
University is a kind of social institution which burdens some social functions. University function is not only the basic theory problem of the university, but also the starting point. With the born of university, university func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later several hundred years, university has been the place which functions developing talents and spreading knowledge. After the first science revolution, university has burdened the task of doing the research and the university began to burn the function of the scientific creation. And then the function of university's science research has been broadene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university has been trusted to meet the need of national strategy, so, the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has come into the university. Under the setting of economic society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cultural heritage cre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ower for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heritage creation includes continuous perfect of character, the continuous pursuit of human's truth, good, and beauty, and the promoting human's freedom and all aspect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o university cultural heritage func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mally. University function is the intensively reflection of university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In the university which is consisted of different parties, the talents development, science research social service and cultural heritage creation are all the function traits of all the universities.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 has a little weak power of running university. With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high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functions are not only spreading knowledge, developing talents, but also combining with production, study, research properly from the need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niversity has a variety of characters. At present, our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the huge innovation with the society's change, and there is a complete change in and out the university. Thus this has caused many problems with the university system. The nature of these problems is that universities haven't fulfilled with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y vibrated, covered and weakened their functions.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needs to know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eparate functions of the university. The role of university function system is a unified process of developing talents centered. The four functions of the university are not equal and not relatively independent. From the logic starting and historic starting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they consist of a whole entity which is around the talents development, and interact and integrate with each other. In a final analysis, they should serve the university and meet certain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 cultivate talents.University is called university, for its main function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Science research, social service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creation are the detailed and spreading of the key function. These functions exist for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the key function. The functions of modern universities have 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s. They regard developing talents as the purpose. In the practice, universities develop talents by science development social service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creation and knowledge conveying. So, this article is arou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university's functions and explores history changing and inner logic around the basic theory, realizing analysis and reestablishing of holistic functions. Clea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university's functions promotes the effective role of university's holistic functions.
     There are six parts in the dissertation.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purposes, meanings,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possible creative points of the dissertation as well as about combing out the relative documents in and out.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some basic concepts involved with this reseach and focuses on the differences and conections as well as illustrat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namely, structuralism theories, functionalism theories,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The third part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unversity functions'development.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order of the university's historical development,we can see that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university functions all have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At the same time,this part combs out the logic relationship of the university functions in order to make clear the university functions'different statuses and roles,namely, body function is decisive, derivative functions serve the body function, body function and derivative functions are the unity of the organism.The fourth part faces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that the university functions separate overally and analyzes the two aspects from the unbalance of university functions system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overall sepe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functions in order to make clear the harm that the overall sepe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functions are likely to bring about. The fifth part illustrates the value of rebuilding university functions entirety and put forwards the strategies of rebuilding university functions entirety.The six part draw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and reflects the confusings and inadequations in the research.
引文
①[美]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M].赵宝恒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P7
    ②Trevor Maddock, The Nature and Limits of Critical Theory in Educati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J], Vol.31,1999, p,49.
    ①钱理群,高远东编.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P1-4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P54-55
    ①P. Bourdieu. The State Nobility:Elite Schools in the Field of Power[M]., Cambridge:Polity Press, 1996, p,1.
    ①转引自,阿特巴赫等著.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M].杨耕,周作宇主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78
    ①[美]伯顿·克拉克著.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9
    ①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P1
    ①蔡元培著.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P210
    ②黄延复,刘述理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P71
    ③参见潘光旦文集(第5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P256—261
    ④丁东,王彬彬,李新宇,谢泳主编:大学沉思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246
    ⑤浙大日刊[J].1936年9月23日.转引自,高奇著.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P326
    ⑥蒋南翔.纪念我国无产阶级教育家吴玉章同志[N].北京:人民日报.1984年1月14日
    ⑦高奇著.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P380—382
    ①刘树范.现代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J].黑龙江教育研究.1984,(2)
    ②胡建华.新技术革命条件下高等学校职能的变化与发展[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1987,(1)
    ③聂海清.浅谈高等学校的职能[J].江苏高教.1989,(1)
    ①潘懋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研讨会上的发言[J].转引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组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②邬大光,赵婷婷.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兼与徐辉、邓耀彩商榷[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③张应强.高等学校社会职能及相关问题研究评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3)
    ④章仁彪.走出“象牙塔”之后:大学的功能与责任[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⑤张国强.论高等教育功能的失调与调适[D].华中师范大学2008,P39
    ①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69
    ②董泽芳,张国强.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和谐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6,(])
    ③王亚朴主编.高等教育十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P80
    V徐小洲等著.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P1
    ①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P19-20
    ②邬大光,赵婷婷.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兼与徐辉、邓耀彩商榷[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③朱九思等.论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1993,(2)
    ④潘懋元,朱国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1995,(1)
    ⑤高耀明.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教育职能探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4)
    ⑥张应强著.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l.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66
    ⑦颜丙峰.知识社会高等教育功能的重新审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
    ⑧单鹰著.高等教育原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P176
    1别敦荣.从高等教育角度简评教育功能争论[J].中国电力教育.1995,(2)
    2张云霞著.教育功能的社会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P64
    3徐辉.试析现代高等学校的六项基本职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3,(4)
    ①J.H.Newman:The Idea of a University[M],Preface XXXXV11,XXXX1X-XL1,XXX1X,pp.85,University of Nofre Dame Press.1982.
    1赵婷婷.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功能形成之比较——兼与吴康宁教师商榷[J].高等教育研究.1997,(1)
    2王守恒,姚本先.现代高等教育隐性职能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3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功能新论[J].高等教育研究.1996,(3)
    1赵文华著.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152
    2任初民,黄元国.简论中国古代大学教育功能的偏向[M].交通高教研究.2002,(2)
    3黄鹂.浅析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P1
    4缪新忠.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功能分析——简论高等教育的扩张[.J].天府新论.2006,(6)
    5潘懋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1,(3)
    ①董泽芳,张国强.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和谐发展[J].高等教育功能研究.2006,(1)
    ②张应强.现代化的忧思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1996,(6)
    ③张德祥,周润智著.高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202—204
    ①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唐玉光,房剑森著.高等教育改革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③徐小洲著.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①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构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①马延奇.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4.P57
    ②季诚钧.大学组织属性与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P70
    ③张国强.论高等教育功能的失调与调适[D].华中师范大学2008.P1
    ④聂海清.浅谈高等学校的职能[J].江苏高教.1989,(1)
    ⑤张阳,罗承选.大学四功能之辨[J].高教探索.2009,(1)
    ①Perkins.J. A著.大学的嬗变[M].张建邦等译.台湾:惊声文物供应公司1970.P9
    ②John Henry Newman: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M],Preface XXXXV11,XXXX1X-XL1,XXX1X,pp.80,University of Nofre Dame Press,1982.
    ①John Henry Newman:The Idea of a University[M].Preface XXXXV11,XXXX1X-XL1.XXX1X,pp.85,University of Nofre Dame Press,1982.
    ②John Henry Newman:The Idea of a University[M].Preface XXXXV11,XXXX1X-XL1.XXX1X,pp.77,University of Nofre Dame Press.1982.
    ①侯定凯著.高等教育社会学[Ml.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5—6
    ②[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10
    ①[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18
    ②[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6
    ①[美]克拉克·克尔著.大学的功用[M].高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11
    ②[美]德里克·博克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晓洲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12
    ③Clark Kerr.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 Albany, N. 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 pp,4-5.
    ①Clark Kerr.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 Albany, N. 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 pp,58-60.
    ②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以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P132—184
    ③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以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P415—416
    ④[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55
    ①[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56—57
    ②[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P140—141
    ①[英]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P116
    ②[美]艾伦·布鲁姆著.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缪青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4.P263—272
    ③[德]卡尔·雅斯贝斯著.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P64
    ④[美]克拉克·克尔著.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P96
    ⑤转引自,阿特巴赫等著.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M].杨耕,周作宇主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78
    ①[德]马科斯.韦伯,韩水法,莫茜译:《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①“校规、创造与其它——教育哲学札记”[J/OL].世纪中国.2004,02-27
    ②Daniel Kolak. Lovers of Wisdom: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with Integrated Readings[M].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2,p,xix-xx.
    ②[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杨富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P34
    ①辞海编委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P5796
    ②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P144
    ③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P132
    ④转引自,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P26
    ⑤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P94
    ⑥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P5-6
    ⑦[英]德·朗特里著.西方教育辞典[M].杨寿宁,杜维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P124
    ①单鹰著.高等教育原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P119
    ①大学[M].岳麓书社1990.P1
    ②宋恩荣,章咸主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1912-1949)[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P402
    ③宋恩荣,章咸主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1912-1949)[Ml.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P402
    ④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P22
    ⑤刘宝存著.守望大学的精神家园[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P50-60
    ①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P475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P508
    ①新思维词典编写委员会编.新思维英汉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P404-405
    ②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P611
    ③罗伯特·金·默顿著.论理论社会学[M].何凡兴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P104-105
    ④[日]富水健一著.社会学原理[M].严立贤等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P155
    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P1750
    ①Kerr,Clark.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 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p.47.
    ①朱国仁著.高等学校职能论[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P44
    ②刘宝存著.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P233
    ③戚万学著.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P143
    ④杨德广,谢安邦著.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P84
    ⑤赵文华著.高等教育系统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P122
    ①詹姆斯·A.柏金斯著.大学的嬗变[M].张建邦译.台湾:惊声文物供应公司1970.P9
    ②[德]卡尔·雅斯贝斯著.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P64
    ③[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皱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P149
    ④转引自,阿特巴赫等著.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M].杨耕,周作宇主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78
    ①聂海清.浅谈高等学校的职能[J].江苏高教.1989,(1)
    ②张阳,罗承选.大学四功能之辨[J].高教探索.2009,(1)
    ③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P201
    ①皮亚杰著.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P1
    ②朱晓斌.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嬗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3(5)
    ③李青宜著.阿尔都塞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P66
    ④皮亚杰著.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P2-3
    ①T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P8
    ②Ferdinand de 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New York:McGraw-Hill,1966.
    ②[英]埃德蒙·利奇著.列维-斯特劳斯[M].王庆仁译.北京:三联书店1985.P2-3
    ①[瑞]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P2-4
    ②戴本博著.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P94
    ①[瑞]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P160
    ②[英]T霍克斯著.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P8
    ①[瑞]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P 143
    ②[瑞]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P 39
    ①[美]刘易斯·科瑟著.社会学思想名家[M].石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P45
    ②Herbert Spencer: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M], New York:Appleton.1896.
    ①转引自,[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张茂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P23-25
    ②转引自,[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张茂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P 26
    ①[美]罗伯特·金·默顿著.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林聚任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P80-90
    ②[美]罗伯特·金·默顿著.论理论社会学[M].何凡兴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P136-143
    ①[美]罗伯特·金·默顿著.论理论社会学[M].何凡兴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P138-139
    ②[美]丹尼尔·贝尔著.当代西方社会科学[M].张岱年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P126、130
    ①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P35
    ②[法]埃米尔·涂尔干著.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M].转引自,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P1-23
    ①王树生.大学的功能与价值关怀的剥离——一种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②侯定凯著.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8
    ③[美]塔尔科特.帕森斯著.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M].转引自,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P506-529
    ④[美]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P22
    ①展立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及其对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②[德]马克斯·韦伯著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P6
    ①Olaf Pedersen(translated by Richard North).The first universities:Studium General and the Origin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Europ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1.
    ②瓦尔特·吕埃格总主编.欧洲大学史(第一卷)[M].张斌贤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P8
    ①[美]汤普逊著.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M].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429
    ②[法]雅克·勒戈夫著.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P4
    ③[美]汤普逊著.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M].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539
    ④Alan B. Cobban, 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M],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1990,P.2.
    ①[美]S.E.弗罗斯特著.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P159
    ②Olaf Pedersen,The First Universities:Studium Generale and the Origin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Europ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97,P.301.
    ①佛罗特斯著.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P164
    ①单中惠主编.外国大学教育问题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P13
    ②亚·沃尔夫著.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册)fMl.周昌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P64
    ③亚·沃尔夫著.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册)[M].周昌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P3
    ①奥尔德里奇著.简明英国教育史[M].赵慧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P148、149
    ②奥尔德里奇著.简明英国教育史[M],赵慧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P171
    ①滕大春著.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P136
    ①[美]S.E.佛罗斯特著.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P153
    ②[法]雅克·勒戈夫著.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P63-66
    ①Abraham Flexner. Universities. American English Germa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354.
    ①[美]克拉克·克尔著.大学之用[M].高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5-6
    ②转引自,[美]克拉克·克尔著.大学之用[M].高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6
    ①转引自,[美]德里克·博克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P70
    ①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40:A History[M].P.77.
    ①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P79
    ①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P 80
    ②贺国庆.近代德国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发展和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1996,(4)
    ③[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5
    ①[德]威廉·洪堡著.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J].陈洪捷译.高等教育论坛.1987,(1)
    ②[德]威廉·洪堡著.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J].陈洪捷译,高等教育论坛.1987,(1)
    ③[美]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33
    ①转引自,朱国仁著.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P121
    ②转引自,单中惠主编.外国大学教育问题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P28
    ①Laurence R. Veysey. 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1970,P.104.
    ①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①转引自,陈学飞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P1909
    ①转引自,[美]克拉克·克尔著.大学之用[M].高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2-3
    ②[美]克拉克·克尔著.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P12
    ①徐辉.试析现代高等学校的六项基本职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3,(4)
    ②颜丙峰.知识社会高等教育功能的重新审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
    ③罗永忠.也谈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5,(5)
    ④[美]克拉克·克尔著.大学之用[M].高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23-24
    ①丁学良著.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12
    ②转引自,阿特巴赫等著.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M].杨耕,周作宇主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78
    ③詹姆斯·杜德斯达著.21世纪的大学[M].刘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4
    ①[美]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P22
    ②Veblen T. 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M].D.W.Huebslch,1919,p.
    ①[美]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P 267
    ②闵维方.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与大学的使命[J].教育研究.1998,(9)
    ①[美]德里克·博克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P78
    ①Ebyond,Frederick and Arrowood,Charles Flinn.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Ancient and Medieval[M].Englewood Cliffs:Pretice-Hall Ing.,1940.p.762.
    ①Newman,John Henry Cardinal.The Idea of a University:Defined and Illustrated[M].Chicago,Ill.:Loyola University Press,1987.p.40.
    ②Newman.John Henry Cardinal.The Idea of a University:Defined and Illustrated[M].Chicago,Ill.:Loyola University Press,1987.p.6.
    ①[德]洪堡著.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J].陈洪捷译.高等教育论坛.1987,(1)
    ②转引自,张国强.高等教育功能观的历史脉络[J].现代大学教育.2011,(4)
    ①[美]克拉克·克尔著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P29
    ①纪宝成著,大学的探索(第三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P820
    ②外国教育从书编写组.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P1
    ①王冀生.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①段江飞.我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考察与分析[D].清华大学2005.
    ①严明.服务社会:高等教育功能定位的重新审视[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第9卷)(2)
    ①刘春惠.试论大学功能的扩展[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2),P8]-86
    ②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P64
    ①蔡劲松.大学文化的四个层次[J].中国教育报.2007,11-13.第12版
    ②王大中.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
    ①吴志功.现代大学组织结构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P26
    ②刘宝存著.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P231
    ①Flexner,Abraham.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 German[M]. New York, et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 p.149
    ①[美]克拉克·克尔著.大学之用[M].高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11
    ①[美]威廉·T戴利.教学与学术:美国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困难时期[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6,(2)。
    ①书教得再好也还是个讲师学生千篇文悼大学教师http://news.163.com/05/0404/15/1GGKQ0820001122B.html。
    ①新浪——中国青年调查.你觉得中国的大学办得成功吗?http://edu.sina.com.cn/y/i/2005-08-1
    ②[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P149
    ①[美]克拉克·克尔著.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269
    ①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The Purpos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M],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3,Pvii P65-66.
    ②Kerr, C.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P58-59.
    ①王洪才.论当代高等学校的五大职能[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1993,(6)
    ②徐辉.试析现代高等学校的六项基本职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3,(4)
    ③颜丙峰.知识社会高等教育功能的重新审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
    ④罗永忠.也谈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5,5
    ①转引自,[美]克拉克·克尔著.大学之用[M].高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11
    ②[美]克拉克·克尔著.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268
    ①郭建如.从大学与校办企业关系的演变看大学的社会型塑——体系再生产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
    ①朱国仁著.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P323—325
    ①何齐宗.当代学校教育若干问题评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4)
    ②金耀基著.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8.P125
    ③转引自,[英]安东尼·史密斯,弗兰克·韦伯斯特主编.后现代大学来临?[M].侯定凯等译.北京:北京大学④版社2010.P83
    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组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P84
    ①参看施晓光著.美国大学思想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228—229
    ①[英]安东尼·史密斯,弗兰克·韦伯斯特主编.后现代大学来临?[M].侯定凯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169-170
    ①张国强.大学功能的失调与调适[D].华东师范大学2008.P144
    ①文辅相著.论大学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P295
    ①潘懋元著,高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P11
    ②孙喜亭著.简明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P33
    ③参见杜小真,张宁主编.德里达中过讲演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P134
    ①金耀基著.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8.P21
    ①潘懋元.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P97
    ①[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P10
    ②戚万学主编.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P81
    ③张斌贤,王晨.大学“理念”考辨——兼论大学“理想”与大学“观念”[J].江苏高教.2005,(2)P6-9
    ①转引自,金耀基著.大学之理念(增订版)[M].北京:三联书店2008.P5-6
    ②[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3
    ①潘艺林.论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01.P64
    ①[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P46
    ①戚万学主编.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P112
    ①黄坤锦著.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6.P1
    ②转引自,张国强.大学功能的失调与调试[D].华东师范大学2008.P131
    ③[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80
    ①[英]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P7
    ②赵宏强.维持与创新:社会变革中大学管理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1995,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P329
    ②[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P150
    ③学会生存(中译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P21
    ①董云川著.找回大学精神[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P9
    ②戚万学著.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P86
    ①董云川著.找回大学精神[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P4-5
    ②[美]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P55
    ①徐毅鹏著.21世纪初叶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P131
    ①转引自,闵维方.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与大学的使命[J].教育研究.1998,(9)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P1368
    ②[美]克拉克·克尔著.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269
    ③转引自,朱国仁著.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P201
    ①[美]克拉克·克尔著.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244
    ①[美]克拉克·克尔著.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P18
    ①[美]唐纳德·肯尼迪著.学术责任[M].阎凤桥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P4-9
    ①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P411
    ①[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33
    ②[美]德里克·博克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58
    [1][比利时]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M].陈国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德]彼得·扎格尔.牛津:历史和文化[M].朱刘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4][德]费希特.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8][德]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杨富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0][法]布瓦松纳(P. BoiSSonnade)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M].潘源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1][法]基佐.欧洲文明史[M].程洪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M].何兆武、何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3][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4][荷]弗兰斯.F.范富格特著.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5][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M].刘军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16][加]约翰·范德格拉夫.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等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7][加拿大]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郭军、陈毅平、何卫华、周利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8][美]R.K.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9][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0][美]巴巴拉·伯恩等.九国高等教育[M].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21][美]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2][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3][美]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二卷)[M].罗经国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4][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25][美]丹尼尔·贝尔.当代西方社会科学[M].张岱年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26][美]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7][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8][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9][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0][美]弗兰克·纽曼、莱拉·科特瑞亚、杰米·斯葛瑞.高等教育的未来[M].李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1][美]哈斯金斯.12世纪文艺复兴[M].夏继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2][美]简·柯里等.全球化与大学的回应[M].王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3][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34][美]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M].高铦、高戈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5][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6][美]雅罗斯拉夫·帕利坎.大学理念重审:与纽曼对话[M].杨德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7][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8][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9][美]茱丽·A·罗宾.现代大学形成[M].尚九玉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40]旧]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M].严立贤等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1][瑞]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2][苏]A·古列维奇.中世纪文化范畴[M].庞玉洁译,庞卓恒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43][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4][英]埃德蒙·利奇著.列维-斯特劳斯[M].王庆仁译.北京:三联书店,1985.
    [45][英]德·朗特里.西方教育辞典[M].杨寿宁、杜维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6][英]菲利普·沃尔夫.欧洲的觉醒(第1版)[M].郑宇建、顾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7][英]海斯汀·拉斯达尔.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全三卷)[M].崔延强、邓磊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48][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9][英]罗杰·金.全球化时代的大学[M].赵卫平等译.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0][英]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其领地[M].唐跃勤、蒲茂华、陈洪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1][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M].高师宁、何克勇、何可人、何光沪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
    [1]曹汉斌.牛津大学自治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7.
    [3]陈洪捷.中德之间——大学、学人与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陈廷柱.大学的理想价值取向及其言说立场与限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6]陈修斋.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8]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陈兆璋.世界中世纪史散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0]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11]邓和平.论现代大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2]丁东、王彬彬等.大学沉思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董泽芳、陶能祥.高等教育分流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5]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6]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7]郭为藩.转变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何传启著.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9]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0]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1]贺国庆.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2]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3]侯定凯.象牙塔是平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4]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51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6]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27]季诚均.大学属性与结构的组织学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8]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
    [29]蓝劲松.致知穷理——大学发展的多维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0]雷通群.西洋教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31]雷晓云.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及其文化透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2]李青宜著.阿尔都塞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33]刘宝存.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4]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5]刘道玉.大学生自我设计与创业[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6]刘道玉.中国高校之殇[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37]刘景华.走向重商时代:社会转折中的西欧商人和城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8]刘少雪、张应强.高等教育改革:理念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9]刘少雪.中国大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40]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湖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1]刘尧.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评论[M].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
    [42]鲁洁.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3]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4]毛亚庆.基于知识观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5]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6]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构与体系[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7]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8]潘艺林.从超越到世俗——西方高等教育的当代转型[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49]裘元伦、沈雁南主编.欧洲与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0]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5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2]石中英.教育哲学的责任与追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5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4]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5]孙冰红.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6]孙宪铎.东西象牙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7]王处辉.高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8]王向华、颜丙峰.高等教育的生成与变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59]王英杰、刘宝存.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60]王英杰、刘宝存.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61]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2]王英杰.美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63]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64]吴剑平.清华名师谈治学育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5]吴元训.中世纪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6]席酉民、郭菊娥、李怀祖.现代大学功能和创新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7]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8]谢安邦.全人教育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9]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0]熊丙奇.体制迷墙——大学问题高端访问[M].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5.
    [71]徐小洲.高等教育理念与现实[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72]徐毅鹏.21世纪初叶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3]杨德广.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4]杨东平.大学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75]杨移贻、张祥云、许建领.问题及其出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76]张斌贤、刘慧珍.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7]张斌贤、王晨.大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8]张斌贤.外国高等教育名著研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9]张斌贤.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0]张斌贤.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1]张伯苓著、崔国良编.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82]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83]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4]张海.欧洲发展史新释:从古代到工业革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85]张慧洁.中外大学组织变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6]张俊宗.现在大学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7]张泰金著.英国高等教育历史·现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88]张应强.大学的文化精神与使命[M].合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89]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0]郑金洲.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91]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92]朱国仁.挑战与创新:构建新经济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3]朱国仁著.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94]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常艳芳.大学精神的人文视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陈文娇.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段江飞.我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考察与分析[D].清华大学,2005.
    [4]韩浩.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贺艳丽.略论新时期我国的大学职能[D].陕西师范大学,2003.
    [6]季诚均.大学组织属性与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7]贾杰静.哈佛大学教育理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8]孔筱晴.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建构[D].南京理工大学,2006
    [9]李芬.国外大学学术组织理论的发展、比较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5.
    [10]李建强.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赫钦斯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0.
    [11]李明忠.论高深知识与大学的制度安排[D].华中科技大学,2008.
    [12]刘爱生.大众化进程中的中国大学特色探析[D].浙江师范大学,2009.
    [13]马廷奇.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4.
    [14]潘艺林.论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01.
    [15]谭志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学的使命[D].中央民族大学,2007.
    [16]田虎伟.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问题及出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7]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2011.
    [18]荀渊.高等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2.
    [19]张国强.论高等教育功能的失调与调试[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0]张红锋.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1]张应强.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4.
    [22]赵日纲.加强大学社会服务功能过程中政府职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9.
    [23]甄丽娜.美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及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4]郑文全.大学的本质[D].东北财经大学,2006.
    [1]陈汉聪.大学人才培养的历史考察[J].社会观察,2005(5)
    [2]陈嘉.现代大学功能的再认识[J].辽宁教育研究,2006(4)
    [3]崔延强.通向宁静之路——晚期希腊的哲人理想[J].哲学研究,2000(7)
    [4]邓耀彩.个人与文化:高校社会职能的两个出发点——兼与徐辉同志商榷[J].高等教育研究,1995(1)
    [5]邓莹辉.揭示现代大学功能彰显中国大学生活[J].三峡大学学报,2010(2)
    [6]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7]董泽芳、李晓波.试析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中的结构失衡问题[J].教育研究,2003(10)
    [8]段存广、高国武.基于大学功能演进的大学生创业研究[J].理论研究·创新创业,2009,(10)
    [9]段存广、张俊生.基于大学功能演进的大学衍生企业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 (12)
    [10]段景智、姜守厚.试论高等教育的批判、前瞻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0(1)
    [11]方展画.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再认识——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批判[J].比较教育研究,2004(9)
    [12]高耀明.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探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4)
    [13]龚琼.从大学的功能和职能变化看高校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14]顾海良.完善大学治理的四个着力点[J].教育文化论丛,2011(1)
    [15]顾明远.大学的理想和市场经济[J].比较教育研究,1994(2)
    [16]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7]郭捷.重视大学本体功能:培养全面发展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3)
    [18]贺国庆.近代德国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发展和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19]胡仁东、戚业国.大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研究综述[J].普通高等教育研究,2008(2)
    [20]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
    [21]黄英杰,崔延强.走向创业型大学:中国的应对与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2)
    [22]黄英杰、崔延强.自我唤醒与教育救赎——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思想初探[J].教育学报,2012(1)
    [23]黄英杰、田蜀华.论中国大学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2)
    [24]黄志兵.大学功能与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J].高等理科教育,2010(6).
    [25]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26]康瑜.试论全球化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社会批判功能[J].比较教育研究,2005(9).
    [27]李强.大学理念再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
    [28]林凤.大学功能与精神[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3)
    [29]刘春惠.试论大学功能的扩展[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2)
    [30]刘道玉.论一流大学的功能定位[J].高教探索,2010(1)
    [31]刘道玉.中国高校功能定位刻不容缓[J].高教探索,2007(1)
    [32]刘华刚.大学理念与大学功能再思考[J].高教论坛,2007(8)
    [33]刘静、文文.知识与教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4]刘尧.高等教育功能和高等学校职能研究要科学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 (2)
    [35]陆有铨、潘艺林.21世纪的行动:增强大学的批判功能[J].教育发展研究,1999(3)
    [36]潘懋元、朱国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1995(1)
    [37]潘懋元.全面深入认识教育的文化功能[J].教育研究,1996(11)
    [38]潘懋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3(3、4)
    [39]潘艺林.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亲本功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40]任重、邵晓梅.大学功能研究的新范式—基于参与型大学理论[J].高教探索,2009(5)
    [41]任重、邵晓梅.论大学功能的演进和创业型大学的兴起[J].学术论坛,2009(8)
    [42]邵汉清.大学功能的异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2)
    [43]石中英.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国民族教育,2009(1)
    [44]石中英.论现代教育的深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3)
    [45]眭依凡.大学庸俗化批判[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46]孙喜亭.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中国教育学刊,2002(2)
    [47]谭志松.大学功能研究及其反思[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5)
    [48]檀传宝.“学术腐败”、“学生贿赂”与“学术打假”[J].社会科学论坛,2002(4)
    [49]田霞.大学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0]童宏保.创业教育课程与大学功能实现的关系[J].就业调研,2008(12)
    [51]涂慧君、任君炜.大学功能_社会期许与个性发展[J].大学校园与建筑,2009(5).
    [52]王世华.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53]王守恒、姚守先.现代高等教育隐性职能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54]王树生.大学的功能与价值关怀的剥离——一种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55]王晓华、任胜洪.知识社会:高等教育职能的超越与整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56]王英杰.大学危机:不容忽视的难题[J].探索与争鸣,2005(3)
    [57]王英杰.论大学的保守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J].比较教育研究,2003(3).
    [58]吴康宁.教育社会功能新探[J].高等教育研究,1996(3)
    [59]吴云平、张守志、程少卿.大学功能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模式探讨[J].教育管 理研究,2010(1)
    [60]夏晋祥、冯硕万.论教育本体功能的嬗变——从注重知识到尊重生命[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3)
    [61]肖川.大学的理想与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62]谢维和.论高等教育对现代社会的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63]徐辉.试析现代高等学校的六项基本职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3(4)
    [64]徐小洲.博客论大学的社会责任[J].比较教育研究,2002(8)
    [65]颜丙峰.知识社会高等教育功能的重新审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
    [66]杨平.论高等教育的功能效应与服务特性[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3)
    [67]杨兴林.大学功能视角下教师责任及其管理意义[J].黑龙江高级研究,2009(1)
    [68]易连云.传统道德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J].教育研究,2010(4)
    [69]易连云.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J].今日教育,2010(9)
    [70]张楚廷.品位大学品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4)
    [71]张西方.大学功能拓展及其释放机制建立[J].中国高等教育,2007(3)
    [72]张学文.大众化背景下大学使命的重新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3]张阳、罗承选.大学第四功能之辨[J].高教探索,2009(1)
    [74]章仁彪.走出“象牙塔”之后:大学的功能与责任[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75]赵婷婷、邬大光.大学批判精神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76]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
    [77]周济.现代大学要延伸功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
    [78]朱国仁.高等学校发展知识职能的产生与演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
    [79]朱国仁.论高等学校职能的限度[J].教育研究,1999(1)
    [80]朱小曼.新知识观与现代大学的功能转型[J].江苏高教,2001(2)
    [1]陈平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N].文汇报,2005-12-25.
    [2]崔延强、郭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N].光明日报,2011-1-6.
    [3]逢锦聚.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1-5-6.
    [4]顾明远.高等教育要求真育人[N].光明日报,2011-5-6.
    [5]纪宝成.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N].光明日报,2011-5-6.
    [6]邱世兵.民族院校开放办学新路径[N].光明日报,2011-6-20.
    [7]任燕红.人才培养:大学的主体功能[N].光明日报,2012-4-9.
    [8]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3-1.
    [9]谢维和.大学文科的功能与使命[N].光明日报,2011-5-6.
    [10]杨河.文化软实力与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11-3-9.
    [1]Altbach,PhilipG.,AmericanHigherEducation in Twenty-First Century[M].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9.
    [2]Ashby.E.Technology and the Academies[M].St Marti's Press Inc.1984.
    [3]Brubacher,John S.& Rudy,Willis,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ersities,1636-1976[M].Harper&Row,Publishers,1976.
    [4]Clark Burton R.& Neave,Guy.The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M].Pergamon Press,1992.
    [5]Clark Kerr. 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M].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6]Clark Kerr.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 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
    [7]Core Program.Harvard University Manual for Teaching Fellows in the Core Program(1994-95) [M].Cambridge.MA,U.S.1994.
    [8]Daniel Kolak,Lovers of Wisdom: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with Integrated Readings[M].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2.
    [9]David Thenuwara Gamage.Evalu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hanging Patterns of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M].Karunaratne and Sons Ltd.SriLanka.1996.
    [10]David Warner and Dayid Palfreman.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The key Elements[M].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6.
    [11]Duderstadt, James J. A University for the 21st Century[M]. Ann Arbor,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
    [12]Foucault,M.Power & Knowledge[M].New York:Pan then Books,1980.
    [13]George Roche.The Fall of the Ivory Tower[M].Regnery Publishing Inc,1994.
    [14]Helen M.Jewell,Educatio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M].Great Britain:Macmillan Press Ltd,1998.
    [15]Hutchins,R.M.Education for Freedom[M].Baton Rouge,La: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43.
    [16]Kahn,Sharon&Pavlich,Dennis,Academic Freedom and the Inclusive University[M].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0
    [17]L.J.saha and J.Zubrzycki(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M].Pressed in the Pergamou,1997.
    [18]Lawrence J.Sha,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M]. Elsevier Science Ltd.,1997.
    [19]Lucas, Richard.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1990s[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7.
    [20]Lucien Michand. An Idea of the University[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1991,4.
    [21]Macro Soci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in Burton R. Clark and Guy Neave(ed.),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M]. Pergamon Press Ltd,1992.
    [22]Micheal Allen.The Goals of University[M].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
    [23]Newman,John Henry Cardinal.The Idea of a University:Defined and Illustrated[M].Chicago,Loyola University Press,1987.
    [24]Paul Shore.The Myth of the University:ldeal and Re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1992.
    [25]Peter Scott. The Crisis of the University[M]. Kent:Croom Helm Ltd,2001.
    [26]Ramirez,F.O.& Riddle.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tion. In P.G.Albach(Ed.).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An Encyclopedia[M]. Chicago:St.James Press.1991.
    [27]Raymond Scupin. Cultural Anthropology:A Global Perspective[M].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1992.
    [28]Ross Finnie: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of Canadian Post-Secondary Graduates: A dynamic analysis[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Vol.26,No.1,2004.
    [29]Smart,John C. and William G Tiemey(Eds.). Higher Educati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M]. New York:Agatom Press.2000.
    [30]Thompson, Jo Ann Gerdeman. The Modern Idea of the University[M]. New York: Peter Lang,19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