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文选注》引小学类书目考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太子萧统主持编纂,对后世影响极大。唐代,李善《文选注》的出现进一步把《文选》发扬光大,李善注本本身也因征引广博和注文精审、独到而为后人所推崇。千百年来,《文选》和李善注相互依存,注以文传,文以注显。
     李善《文选注》采用征引式注释,通过征引大量古籍故训解释文义。保存了很多已亡佚典籍的断章残句,成为我们当今考辨、辑佚隋唐古籍的重要参考文献。与李善《文选注》这一注释特点相合,它的引书研究也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统计李善《文选注》引书数量是李注引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前人曾有过多次统计,但由于李注版本众多且征引繁复,最终统计结果常有差异。本论文中,笔者以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影印胡刻本为底本,认真统计了李善《文选注》征引小学类书的具体书目,并依据《四库全书》分类法将所引书目分为训诂、文字、音韵三类。
     同时,由于李善《文选注》所征引之书大多已亡佚,流传至今的也与原著相差甚远,故本文还从原始材料出发,以考论结合的方法,对李善所征引的37本小学类书进行考证,考证内容包括作者生平、成书年代、主要内容、流传辑佚情况、现存版本与佚文等。
     本论文写作始终坚持一切从原始材料出发的原则,整个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介《文选》及李善《文选注》、综述李注引书研究现状并说明论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写作思路;第二部分具体统计李注引小学类书书目和征引次数,并在此基础上对该书的流传亡佚情况等进行考辨;最后一部分对李善《文选注》征引小学类书的情况做总体分析。
As the first poetry anthotogy that existed in China, Wenxuan was compiled by prince Xiao tong of Nan dynasty, and it imfuenced pofound and lasting. In Tang dynasty, Li shan's Interpretation to Wen xuan carried Wen xuan forward, meanwhile, because of its abundant quatation and uniqueness, Li shan zhu was praised mostly by later years. From thousand years, Wenxuan and Li shan zhu inter-depended, each shining more brilliantly in the other's company.
     Li shan zhu adopted cited interpretation,that is to say interpretated meaning by citing ancient document, preserved several stray fragments, therefore, Li shan zhu was the most important inference t inspect ancient books of Sui Tang dynasty, at the time, the quatation research also became a academic focus.
     Counting the numbers of quatation is a great branch in quatation research of Li shan zhu. Although predecessors counted several times, because different versins and complicated citation, it is difficult to unite results. In the paper, the writer chose the version of the Zhanghua Book Company as basic version, counted concrete bibliography of Xiao Xue in quated in Li shan's Interpretation to Wenxuan, and divided in three category according to classification of Si Ku Quan Shu, that is, exegesis, characters, and rhythm.
     Meanwhile, for the cited books had lost, and there great diffenence, between what have been handed down and the original books, the paper checked thirty-seven Xiao Xue category books. The research content contained experience of the writer, the time wehen book was formed, key content in a certain book, circulation, existed version and lost expression.
     The writing was loyal to original materiel. The whole paper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 one, introduce Wenxuan and Li shan's Interpretation to Wenxuan briefly, summarizequation in Li shan zhu, and illustrate research method, research content and writing; part two, count the quatation and times of Xiao Xue category-books in Li shan zhu, and the circulation; part three, give whole analysis to quatation in Li shan zhu.
引文
①该论文引自赵福海《文选学论集: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华书局,1962。
    2、常璩:《华阳国志》,刻本,万卷楼,1825。
    3、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陈鳣:《经籍跋文》,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5、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华书局,1959。
    6、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丁国钧等:《两晋南北朝十史补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8、丁国钧等:《补晋书艺文志》,铅印本,1909。
    9、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华书局,1974。
    10、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华书局,1965。
    11、范志新:《文选版本论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12、封演:《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2005。
    13、傅刚:《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4、[日]冈村繁:《文选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高步瀛著,曹道衡、沈玉成点校:《文选李注义疏》,中华书局。1985。
    16、顾农:《文选与文心》,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17、顾廷龙、傅璇等:《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8、郭璞:《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9、洪迈:《容斋随笔》,石印本,扫叶山房,1913。
    20、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广雅书局,1891。
    21、侯康等:《三国志补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2、胡大雷:《文选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3、胡晓明:《文选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4、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25、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二十五史补编本,开明书店辑印,1936。
    26、会朴:《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二十五史补编本,开明书店辑印,1936。
    27、黄侃平点,黄焯编次:《黄侃平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8、黄爽:《汉学堂经解》,广陵书社,2004。
    29、黄虞稷:《千倾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0、嵇璜等:《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31、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新编本,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32、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
    33、李济翁:《资暇录》,线状,唐宋丛本,1368。
    34、梁章钜撰,穆克宏点校:《文选旁证》,福州人民出版社,2000。
    35、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86年版。
    36、刘熙:《释名》,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7、刘歆:《西京杂记》:刻本,商务印书馆,1922。
    38、刘义庆:《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7。
    39、陆德明:《经典释文汇校》,中华书局,2006。
    40、吕南公:《灌园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1、罗国威:《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2、罗国威:《敦煌本<文选注>笺证》,巴蜀书社,2000。
    43、骆鸿凯:《文选学》,中华书局,1989年版。
    44、马端临:《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87。
    45、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刻本,嫏嬛馆,1883。
    46、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华书局,2001.
    47、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华书局,1975。
    48、欧阳询:《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65。
    49、钱谦益:《绛云楼书目》,丛书集成新编本,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50、钱泰吉著:《曝书杂记》,《丛书集成初编》第57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51、屈守元:《昭明文选杂书及选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52、屈守元:《文选导读》,巴蜀书社,1993。
    53、任大椿:《小学钩沈》,刻本,龙氏,1884。
    54、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商务印书馆,1955。
    55、史游:《急就章》,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6、沈家本:《文选李善注书目》,稿本今藏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57、沈约:《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华书局,1974。
    58、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华书局,1956。
    59、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华书局,1959。
    60、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中国书店,2008。
    61、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
    62、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从书集成初编》第1686册,中华书局,1985。
    63、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4、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5、王立群:《现代<文选>学史》,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6、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67、王鸣盛:《蛾术编》,学苑出版社,2005。
    68、王念孙:《广雅疏证》,上海书局,1887。
    69、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89.
    70、王尧臣:《崇文总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1、王应麟等:《史记两汉书三史补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72、王应麟:《玉海》,广陵书社,2003。
    73、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二十五史补编本,开明书店辑印,1936。
    74、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华书局,1973。
    75、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刻本,广雅书局,1875。
    76、吴士监,《补晋书经籍志》,二十五史补编本,开明书店辑印,1936。
    77、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
    78、萧统编,李善、五臣注:《六臣注文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79、谢启昆:《小学考》,石印本,1889。
    80、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二十五史补编本,开明书店辑印,1936。
    81、徐乾学:《读礼通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1986。
    82、许慎:《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3、杨士奇:《文渊阁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1935。
    84、姚振宗等:《隋唐五代五史补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85、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二十五史补编本,开明书店辑印,1936。
    86、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二十五史补编本,开明书店辑印,1936。
    87、姚振宗:《后汉书艺文志》,二十五史补编本,开明书店辑印,1936。
    88、姚之骃:《后汉书补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1986。
    89、严可均:《全后汉文编》,二十五史补编本,开明书店辑印,1936。
    90、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91、扬雄撰,戴震疏:《方言疏证》,中华书局,1998。
    92、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57。
    93、应劭:《风俗通义》,刻本,崇文书局,1875
    94、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1986。
    9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1986。
    96、尤袤:《遂初堂书目》,丛书集成新编本,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9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1980。
    98、于敏中:《天禄琳琅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9、俞绍初、许逸民:《中外学者文选学论著索引》,中华书局,1988。
    100、臧琳:《经义杂记》,上海书局,1887。
    101、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2、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华书局,1977。
    103、张云傲:《选学胶言》,北京出版社,1998。
    104、张之洞:《书目答问二种》,三联书店,1998。
    105、赵尔巽等:《清史稿》,铅印本,1927。
    106、赵福海:《昭明文选研究论文集》,吉林文艺出版社,1988。
    107、赵福海:《文选学论集: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
    108、张怀瓘:《书断》,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109、章如愚:《群书考索》,广陵书社,2008。
    110、章学诚:《校雠通义通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11、郑康成:《驳五经异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2、郑樵:《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113、郑州大学古籍所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上、下),中华书局1998年版
    114、中国文选学研究会,河南科技学院中文系编:《中国文选学》,学苑出版社,2007。
    115、中国文选学研究会,郑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文选学新论》,中洲古籍出版社,1997。
    116、朱彝尊:《经义考》,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1998。
    117、周勋初辑:《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18、周贞亮:《文选学》,国立武汉大学印,1931。
    1、范春义:《<文选>李善注诗义例发微》,《船山学刊》,2008/02。
    2、陈延嘉:《<文选>李善注之“释义”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8/02。
    3、赵玉芳:《今本<汉书》>与<文选>李善注引文互校》,《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4、刘青松:《李善<文选注>对<说文解字>释义的改造》。《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5、柏亚东:《<文选>李善注误引<方言>例考》,《兰州学刊》,2007/11。
    6、熊良智:《试论韩国奎章阁本<文选·魏都赋>注者题录的有关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7、唐普:《<文选>李善注引司马相如文舛误举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8、乔俊杰:《李善<文选注>“连言”探析》,《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04。
    9、郭宝军:《胡刻本李善注<文选>引字书体例考——以引《广雅》为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10、乔俊杰:《由<文选注>观照李善的修辞观》,《船山学刊》,2007/04。
    11、踪凡:《李善<文选注>对汉赋的注释》,《贵州大学学报》,2007/03。
    12、陈延嘉:《论<文选>李善注和五臣注——以<西都赋>为例》,《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13、常思春:《<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文选>刊刻时地及刊刻者信息》,《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02。
    14、王立群:《从左思<三都赋>刘逵注看北宋监本对唐抄本<文选>旧注的整理》,《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15、张文霞:《<文选>李善注所引<说文>释义情况与大徐本之比较研究》,《宜宾学院学报》,2007/01。
    16、李翔翥:《李善注<文选>之方法谫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04。
    17、卞仁海:《试论<文选>李善注的训诂成就和局限》,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18、罗霄悦:《试论<文选>李善注使用“同”和“通”的意图》,《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19、程贤廷:《<文选>李善注诗歌部分注字研究》,《河西学院学报》,2005/04。
    20、王立群:《尤刻本<文选>李善注二题》,《河南大学学报》,2005/03。
    21、常思春:《尤刻本李善注<文选>阑入五臣注的缘由及尤刻本的来历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22、张文霞:《浅析<文选>李善注引<说文>之被释字》,《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23、王运生:《从<文选>注看庄子思想影响》,《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24、王小婷:《李善与五臣注<文选>之比较》,《济南大学学报》,2001/06。
    25、屈敬慈:《校<文选李善注>应当重视汲古阁毛氏刻本》,《中华文化论坛》,2000/04。
    26、力之:《<文选>骚类李善注引<楚辞章句>小序均非原貌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05。
    27、冈村繁,俞慰慈,陈秋萍:《宋代刊本<李善注文选>盗用了<五臣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04。
    28、赵福海:《从文选注看李善的美学思想》,《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03。
    29、徐之明:《北宋刻本<文选注>所存卷目订正》,《文献》,1999/02。
    30、屈守元:《绍兴建阳陈八郎本<文选五臣注>跋》,《文学遗产》,1998/05。
    31、王立群:《从释词走向批评——<文选五臣注>研究评析》,《中州学刊》,1998/02。
    32、曹道衡:《略评王煦的<文选李善注拾遗>及其笺识》,《江海学刊》,1998/01。
    33、王华宝:《<文选>旧注辨正》,《江海学刊》,1997/06。
    34、段书伟:《<文选>李善注引用<通俗文>评述》,《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1。
    35、李之亮:《王煦<文选李善注拾遗>评述》,《郑州大学学报》,1996/03。
    36、刘奉文:《<文选>李善注引书数量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04。
    37、曹道衡:《论<文选>的李善注和五臣注》,《江海学刊》,1996/02。
    38、施榆生:《李善<文选注>训诂札记》,《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01。
    39、徐之明:《<文选>李善音注声类考》,《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4。
    40、曾良:《论李善<文选>注的引文方法》,《九江师专学报》,1994/04。
    41、跃进:《从<洛神赋>李善注看尤刻<文选>的版本系统》,《文学遗产》,1994/03。
    42、康达维:《二十世纪的欧美“文选学”研究》,《郑州大学学报》,1994/01。
    43、蒋礼鸿:《<文选>注引小学书辑录》,《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01。
    44、屈守元:《清儒<文选>学著述举要》,《郑州大学学报》,1993/05。
    45、伏俊连:《从敦煌唐写本残卷看李善<文选注>的体例》,《社科纵横》,1993/04。
    46、蒋礼鸿:《<文选>注引许慎<淮南子>注辑录》,《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04。
    47、伏俊连:《<文选李注义疏。标点斠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06。
    48、宋启发:《唐代“文选学”综述》,《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1/03。
    49、徐之明:《<文选>李善注词义训诂札记》,《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9/04。
    50、宋绪连:《从李善的<文选>注到骆鸿凯<文选学>(续)——<昭明文选>研究管窥》,《辽宁大学学报》,1989/01。
    51、郑宏华:《关于<文选郭璞游仙诗李善注笺疏>的说明》,《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06。
    52、韩基国:《昭明《<文选>研究在日本》,《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88/04。
    53、牛贵琥,董国炎:《<文选>六臣注议》,《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8/01。
    54、江庆柏:《关于宋代的几种<文选>刻本》,《山西师大学报》,1988/01。
    55、易敏:《从<文选>及李善注谈汉语文言修辞的早期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05。
    56、叶征洛:《<文选李注义疏>评议》,《浙江学刊》,1987/03。
    57、江庆柏:《清代的文选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03。
    58、森野繁夫,李心纯,林和生:《宋代的李善注<文选>》,《山西师大学报》1986/04。
    59、陈增杰:《<文选>注标引小议》,《辞书研究》,1983/06。
    60、程毅中,白化文:《略谈李善注<文选>的尤刻本》,《文物》,1976/11。
    1、张冬云:《<文选笺证>研究》,河南大学,2000。
    2、贾全明:《<文选集解>研究》,河南大学,2001。
    3、张勇:《<文选考异>研究》,河南大学,2001。
    4、张文霞:《<文选>李善注引<说文>资料研究》,河北大学,2002。
    5、柏亚东:《<文选>李善注引<方言>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
    6、卞仁海:《<文选>李善注训诂初探》,暨南大学,2004。
    7、凌丽君:《<文选·诗>李善注训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4。
    8、彭慧:《广雅疏证中<文选>通假字研究》,郑州大学,2004。
    9、孙富中:《<文选校勘>札记》,南京大学,2004。
    10、汪超:《<文选>在两宋之流传与影响》,广西师范大学,2006。
    11、侯冬:《<文选>七体源流考》,郑州大学,2007。
    12、孙文杰:《李善<文选注>征引式训诂体式研究》,兰州大学,2007。
    13、刘青松:《<昭明文选>李善注征引<说文解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8。
    14、谢友中:《敦煌吐鲁番本<文选>音注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8。
    1、冯淑静:《文选诠释研究》,山东大学,2006。
    2、林英德:《唐人诗与<文选>关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6。
    3、乔俊杰:《李善<文选注>修辞训诂研究》,安徽大学,2006。
    4、郭蓉:《<文选>李善注征引式训诂研究》,山东大学,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