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多角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程度副词+名词”作为一种独特的句法结构形式,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已在许多著名文学大家的作品中偶有出现,但真正大量流行起来却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从语法学角度,程度副词一般不能与名词直接组合,“程度副词+名词”是一种不规范的语法现象,但事实上“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不但没有影响到听话者或读者的理解,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表义功能和语用特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在言语交际中广泛使用,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本文研究的对象由程度副词(如“很、太、非常、十分、特别”等)与名词组合构成的“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如“很中国”“非常阳光”“太娘娘腔”等等,这里的“名词”也包括名词性词组在内。本研究围绕这一语法现象的兴起,向语法学界的传统观念发起了冲击,努力富于语言学新的研究价值。本研究对现当代文学作品、新闻媒体以及互联网中大量语料进行分析总结,运用语义特征分析、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理论等理论方法,着重从语义解释、语用意义、认知机制、语法化表现和机制这几方面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内容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内容有本文研究对象、前人的研究回顾、前人研究的不足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见,主要提出核心问题、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的择定。第二部分分析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义特征和语义解释,主要从程度副词的语义特征和名词的语义特征两个角度分别加以考察,认清“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程度副词的语义特征和名词的语义特征,从而对“程度副词+名词”整个结构的语义特征做出合理的解释。第三部分从四个方面概况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用价值。第四部分分析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机制及其语法化特点。第五部分是总结。本研究认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具有量度义和描述性的语义特征,在语用价值上弥补了同义形容语的缺失,拓展了部分名词的描述性性质,表义上具有模糊性,言简意丰,使语言更生动、时尚,情感更鲜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同时本研究还对前人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修正、补充,力求揭示这一结构的产生原因、语义特征、使用价值,及其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内在规律。
"Adverb of the Degree + Noun" is one kind of distinctive sentence structure form, which has already appeared in many famous literature occasionally in twenty centuries. But it is just in 10 to 20 years that the structure begins popular. From the syntactics point of view, adverb of the degree cann't combine directly with noun generally. "Adverb of the Degree + Noun" is a kind of nonstandard grammar phenomenon, but in fact this kind of structure don't influe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listeners or readers. Instead it has been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because of its unique meaning function and pragmatic feature. It has been used widely in speech communication and made special expression effect. The study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Adverb of the Degree + Noun" structure such as "very China", "extremely sunlight", and "too sissy". This structure is composed ofadverb of the degree (for example, "very, too ,extremely, quite, especially" and so on ) and noun including nominal group. The study concentrates on the beginning of this grammar phenomenon, initiating imping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ideas of grammar circles. At the same time, we try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give new research value of linguistics. This study sums up to large amount of languages in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times literature work, news media and Internet, using lots of theory methods such as semantem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gnition linguistics and grammar theory to make an explanation from semanteme, language uses significance, cognition mechanism, grammar behavior and mechanism. The content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Part I is a preface including the study object of this paper, research review and deficiency of predecessor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suggestions of this paper. It mainly suggested the core problem, the documents and selecting the study method. Second, the research analyzed the semanteme characteristic and semanteme explanation of the "Adverb of the Degree + Noun" structure. It mainly studied respectively from the semantem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b of the Degree and noun to recognize their semantem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dverb of the Degree + Noun" structure. And made a ra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manteme characteristic of "Adverb of the Degree + Noun" structure. Part III has summarized its uses value of the "Adverb of the Degree + Noun" structure from four aspects. Fourth, the study has analyzed the cognition mechanism and their grammar characteristic of the "Adverb of the Degree + Noun" structure. Part V is to sum up our study. We think that the "Adverb of the Degree + Noun" structure has measurement righteousness and describing semanteme characteristic. The research makes up synonymous on value in language and opens up an exhibition of part nouns' description character. The form is fuzzy. The word is simply but rich to make the language more vivider and fadder , to make emotion more clearer and have strong expressive power. At the same time, we amende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s in other people's studying and made every effort to reveal this structure's creation cause, semanteme characteristic , uses value, inherent law in their developing and evolution process.
引文
曹跃香 2001 《现代汉语中副体结构的句法功能》,《语文学刊》第3期。
    陈群 2006 《近代汉语程度副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
    陈一民 1999 《关于名词前的副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陈一民 2005 《S比N还N——变异后的常式》,《湖南社会科学》第4期。
    储泽祥 刘街生1997 《“细节显现”与“副+名”》,《语文建设》第6期。
    丁加勇 2004 《论流行语语义的不确定性及其发展前景》,《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第04期。
    丁加勇 2004 《论流行语语义的不确定性及其原因》,《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第2期。
    丁声树 1952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郭晓红2001 《“比N还N”对N的语义选择——兼谈名词的形化》,《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桂诗春 1995 《从“这个地方很郊区”谈起》,《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胡明扬1992 《很激情”“很青春”等》,《语文建设》第4期。
    胡学文 2005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理据、句法操作及限制条件》,《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
    胡裕树 1981 《现代汉语》(增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贾娇燕 2003 《语法的特殊化与语法的发展》,《语文学刊》第1期。
    蒋华 2005 《名词的非本质义及其凸现》,《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第2期。
    雷杰珍 1999 《现代汉语副名结构浅析》,《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黎锦熙 1924《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康澄 2003 《“副+名”流行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基础》,《怀化学院学报》第6期。
    李敏 2003 《名词与程度副词组合的语义制约》,《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第4期。
    李秋果 2002 《“副+名”结构探索》,《邢台师范高专学报》第3期。
    李学军 2005 《试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的名词语义特征》,《安阳工学院学报》第1期。
    李学术 2002 《关于英语副词能否修饰名词的讨论》,《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
    李一平 1983 《副词修饰名词或名词性成分的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梁世红 2002 《从研究方法的变迁看汉语副名组合的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
    林君峰 2003 《副名组合的新发展及其实用意义》,《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4期。
    蔺璜 2004 《副名组合研究述评》,《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
    刘红曦 2005 《副+名”组合突显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
    刘坚 曹广顺等 1995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第3期。
    刘景秀 2004 《“副+名”研究综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期。
    刘景秀 2005 《80年来“副+名”的研究方法综述》,《天中学刊》第1期。
    刘琍 2004 《“副+名”及其模糊性》,《语文学刊》第5期。
    刘顺 2004 《现代汉语名词研究述评》,《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刘文欣 2004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语义特征初探》,《北方论丛》第3期。
    刘晓峰 2002 《“副+名”结构的语义分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2期。
    刘正光 崔刚 2005b 《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刘正光 刘润清 2005a 《非范畴化与“副词+名词”结构》,《外国语》第2期。
    陆俭明 2005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 沈阳 2003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 1942《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朱德熙 1952《语法修辞讲话》,上海:开明书店。
    马清华 2003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语言研究》第2期。
    祁淑玲 劳丽蕊 2004 《也谈程度副词修饰名词》,《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第2期。
    邱凌 2002 《“程度副词+名词”与潜语言的显性化》,《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邱莉芹 2000 《名词研究新突破》,《连云港师专学报》第4期。
    任开兴 2005 《小议副词充当名词或代词的修饰语》,《科技英语学习》第10期。
    任芝鍈 2003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第4期。
    山述兰 2003 《“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接触及表达效果》,《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期
    单玉成 2005 《“程度副词+名词”现象透析》,《绥化学院学报》第5期。
    邵桂珍 2000 《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暨南学报》(哲社版)第5期。
    邵敬敏 2001 《现代汉语通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 2006 《汉语语法学史稿》(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沈孟璎 2000 《近2年来汉语语法的新变》,《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第3期。
    盛林 2003 《随意化——近年来社会用语的一大特点》,《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
    施春宏 2001 《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结合的可能性》,《中国语文》第3期。
    石毓智 李讷 2001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史金生 1994 《试论汉语主题的陈述性——从一种副名组合谈起》,《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第2期。
    宋培杰 2003 《名词的内涵意义和副名结构》,《许昌学院学报》第3期。
    孙锡信 2002 《语法化机制探赜》,《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谭景春 1998 《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第5期。
    唐善生 2000 《“程度副词+名词”与“程度副词+有+名词”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
    唐贤清 2003 《从“真个+体词”看近代汉语副体结构的类型及存在原因》,《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3期
    腾安利 1982 《副词与名词的修饰关系试探》,《天津师院学报》第3期。
    方钧 2004 《“X比N还N”句式的修辞方式和表达效果》,《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
    王爱娣 2000 《也谈关于副词修饰名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1期。
    王静 2003a 《“很”、“非常”和“十分”的不对称及其原因》,《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4期。
    王静 2003b 《“很”的语法化过程》,《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王珏 2005 《体词的陈述性与非个体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6期。
    王群力 2003 《对“没问题”等三种“副+名”例证的质疑》,《汉语学习》第5期。
    王小莘 张舸 1998 《“程度副词+名词”是当前汉语运用中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芜崧 2000 《对副、名相连是否发生修饰关系的考察》,《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4期。
    鲜丽霞 2001 《试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肖奚强 2001 《从内涵角度看程度副词修饰名词》,《修辞学习》 第5期。
    邢福义 1997 《“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语言研究》 第2期。
    杨海明 2005 《汉语“副+名”的义形增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6期。
    杨亦鸣 徐以中2003 《“副+名”现象研究之研究》,《语言文字应用》 第2期。
    杨永林 2000 《试析现代汉语中“程度性副词+非程度性形容词化名词短语”结构》,《现代外语》第2期。
    尹琪 2002 《程度副词修饰名词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语言现象》,《益阳师专学报》 第2期。
    于根元 1991 《副+名》,《语文建设》第1期。
    原新梅 1996 《试论“程度副词+N”》,《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
    张伯江 1991 《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第5期。
    张国安 1995 《关于副词修饰名词问题》,《汉语学习》第6期。
    张辉 2002 《试论汉英语法形式的转喻理据与制约》,《外语研究》第6期。
    张静 1961 《论汉语副词的范围》,《中国语文》第8期。
    张伟 2005 《进入“很+N”框架中的名词子类及其层级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第4期。
    张小克 2003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与语言文字规范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第5期。
    张彦彬 2001 《副词结构及副名短语功能初探》,《语文学刊》 第2期。
    张谊生 1990 《副名结构新探》,《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3期。
    张谊生 1996 《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 第4期。
    张谊生 1997《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刊修饰名词》(续),《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张谊生 2000a 《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中国语文》第1期。
    张谊生 2000b《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张谊生 2004《现代汉语副词探索》,上海:学林出版社。
    赵元任 1979 《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郑学武 2002 《试谈“副+名”短语》,《阅读与写作》第11期。
    周阿根 2002 《现代汉语的“副名”结构及具名词释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第4期。
    张敏1998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周建云2003 《副词修饰名词刍议》,《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4期。
    朱德熙 1961 《说“的”》,《中国语文》第1期。
    朱德熙1982 《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 1985 《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
    邹韶华 1990 《名词性状特征的外化问题》,《语文建设》第2期。
    王寅2002 《认知语法概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0页。
    J. Taylor 1989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Charendon Press.
    刘文欣2004《“程度词+名词”结构中名词语义特征初探》,《北方论丛》第3期。
    王小莘,张舸1998《“程度副词+名词”是当前汉语言运用中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伍铁平 1999 《模糊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 1962 《关于副词修饰名词》, 《中国语文》第5期。
    许莉2004 《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小议》,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6期。
    单玉成2005 《“程度副词+名词”现象透析》, 《绥化学院学报》第5期。
    保罗·利科.2004《活的隐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沛2004 《隐喻的生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于根元 1991 《副+名》, 《语文建设》第1期。
    林双萍2006 《“程度副词+名词”的结构考察》, 《语文学刊》第4期。
    赵素芳2006 《“程度副词+名词”短语的隐喻机制》,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