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结构嬗变与协调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开放式基金仅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就已成为我国机构投资者的中坚力量,2006年是真正意义上的基金发展元年,开放式基金规模迅速膨胀,亦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本文从我国开放式基金嬗变的角度,分析了基金发展遭遇的问题,对开放式基金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阐述。
     首先,论文讨论了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基金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从股权分置改革、流动性过剩和财富效应三个方面,揭示了我国开放式基金结构变化的源泉。并对基金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探究了研究的脉络,以期建立研究的理论基础。
     其后,从结构嬗变的视角,分别从股票型基金的繁荣、基金公司集中度等七方面,应用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刻画了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结构变化进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弈论、行为金融等理论阐释了倒逼机制、噪声交易、马太效应等结构效应。
     再后,运用对比的方法,采用2005和2006的两年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和协整理论,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然后,借用金融生态理论、竞争理论、金融创新理论,描述了协调发展的动力。
     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对开放式基金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After merely six years, the open-ended fund in our country has become backbone of th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t is the first year of real significance of the fund development in 2006.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open-ended fund rapid inflation is obvious, and also has obtained arrogant person's achievement, demonstrates the exuberant vitality. Based on our country open-ended fund evolution ang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und development bitter experience in growth and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to the open-ended fu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question.
     Firstly,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rrelation concept, as well as the fund development macroscopic fund background. There are the reform in stock market, Excess liquidity and the wealth effect , which has promulgated our country open-ended fund structural change. And the paper has made the literature summary to the fund research, inquired into the research vein, and established the theory background which this article studies.
     Secondly, based on the structure evolution angle of view, with the stock fund prosperity, the fund company and so on seven aspects, the application of massive detailed data and the material has portrayed our country open-ended fu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his foundation, using the game theory and behavior finance the paper has explained the compelled mechanism, the noise trade, and so on.
     Thirdly, according to contrast method, using 2005 and 2006 two years data, the paper uses the Cointegration and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and carries on the quota the analysis. Then,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ower with the financial ecology theory, the utilization competition theory and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ory,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full text, draws the conclusion, has carried on the forecast to the open-ended fund.
引文
① 魏慧君:“海外基金市场综述——美国、欧洲部分”,中国银河证券 2006 年研究报告,2006-11-15。
    ② 付强:“全球基金业规模首上 20 万亿美元”,《证券日报》,2007-05-08。
    
    
    ① 杨磊:“我国现有基民 1781 万 偏股型基民直逼 1500 万”,《证券时报》,2007-04-05。
    ② Value 基金评级小组:“Value 2006 年度中国最佳与最差基金”,和讯网(www.hexun.com),2007-03-27。
     ① 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2007 年第 1 季度全国城镇储户调查综述》,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07-03-28。
    
    
    ① 贾宝丽:“2006 年基金大丰收 年报揭开 2708 亿巨额收益秘密”,《上海证券报》,2007-04-02。
    ② 孔维纯:“基金股票价差赚了 1154 亿元”,《中国证券报》,2007-04-02。
    
    
    ① 数据来源:“2006 年基金年报:基金持有人结构现戏剧性变化”,搜狐财经,2007-03-28。
    ② 数据来源:“专项统计”,e 财讯-聚源数据,整理计算所得,数据截至 2006 年 12 月 31 日。
     ① 安仲文:“管理费收入 57 亿,收入前 10 名公司占多半份额”,《中国证券网》,2007-04-02。
     ① 王国刚、何旭强:“中国股市:迈上高位平台后的新征程”,《财贸经济》,2007 年第 3 期。
     ① 周文亮:“银行托管费首破 10 亿,工行独占三成”,《证券时报》,2007-04-02。
    [1]Baks, Klaas P., 2002, On the performance of mutual fund managers, Working paper, Emory University.
    [2]Carhart, Mark M., 1997, On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e.
    [3]Pastor, Lubos, and Robert Stambaufh, 2002,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and seemingly unrelated asset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3, 315-349.
    [4]Wermers, Russ, 2000,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decomposition into stock-picking talent, style, transaction costs, and expenses, Journal of Finance.
    [5]Ferson, Wayne E. and Rudi W. Schadt, 1996 Measuring Fund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In Changing Economic Conditions. Journal of Finance 51(2,Jun), 425-461.
    [6]Sean Collins, 2001, Mutual Fund Assets and Flows in 2000, 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Perspective, Vol. 7, No. 2, February 2001.
    [7]Jonh A.hooks,The Effect of Load and Expenses on Open-End Mutual Fund Return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36,1996
    [8]Delong J. Bradford, Shleifer Andrei, Summers Lawrence H., Waldmann Robert J., 1990, “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4), 703~738.
    [9]Black Fischer, 1986, “Noise”, Journal of Finance, 41(3), 529~543.
    [10]Brian Reid, Stephen Sevigny, and Bernhard Silli, “Mutual Fun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in 2003”,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Perspective Vol .10 No.1 , March 2004.
    [11]张圣平:《偏好、信念、信息与证券价格,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2 年11 月。
    [12]何孝星:《证券投资基金运行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 9 月。
    [13]何孝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1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
    [15]李曜:《证券投资基金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6]盛军锋:《开放式基金协调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年 2 月。
    [17]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上海三联书店,2004 年 3 月。
    [18]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年。
    [19]施东晖:《现代金融学前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 月。
    [20]耿志民:《中国机构投资者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1 月。
    [21]李健:《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2 月。
    [22]青木昌彦著,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年 12 月。
    [23]郑道平、龙玮娟:《货币银行学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年 1 月。
    [24]王国刚:“公司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组织模式的基本选择”,财贸经济,2002 年第 10 期。
    [25]刘传葵、高春涛:“改善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研究”,资本市场,2001 年第 10 期。
    [26]蔡晓曙:“加入 WTO 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影响及政策”,国际金融研究,2000 年第 5 期。
    [27]汪光成:“基金的时机把握能力研究”,经济研究,2002 年第 1 期。
    [23]王聪:“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模型分析”,经济研究,2001 年第 9 期。
    [29]王晓国、王礼生:“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的实证研究”,求索,2003 年第 6 期
    [30]吴磊:“开放式基金赎回风险与流动性管理”,资本市场,2003 年第 10 期。
    [31]平湖、李箐:“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财经,2000 年第 10 期。
    [32]朱焕: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4-11-16。
    [33]杨学兵、张涛:“银行间债券市场的 SCP 分析,金融研究,2003 年第 3 期。
    [34]方芳、付长文:“中国证券业集中度、规模对绩效的影响“,金融研究,2004 年第 1期。
    [35]吕厚军、封思贤:“我国基金业的 SCP 分析: 来自 1999-2004 年数据的实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5 期。
    [36]高海:“美国投资银行产业:结构、行为与绩效变迁”,现代管理科学,2004 年第 6 期
    [37]甘志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实证分析,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5-10-17。
    [38]伍旭川、何鹏:“中国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分析”,金融研究,2005 年第 5 期。
    [39]杨记军、李昆:“行为金融和共同基金研究的若干前沿性问题”,经济研究,2005 年第10 期。
    [40]徐为民:“基于 VAR 的央行对股票市场影响力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 年第 2 期。
    [41]赵坚毅、于泽、李颖俊:“投资者参与和证券投资基金风格业绩的评估”,经济研究,2005 年第 7 期。
    [42]刘健:我国开放式基金绩效评价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5-06-30.。
    [43]赵利人: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6-01-17。
    [44]张子华:论我国开放式基金的风险管理,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6-08-30。
    [45]李向前:“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稳定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3 年第 2期。
    [46]陈绍胜:“中国基金‘封转开’的路径选择与模式探讨绩效评价研究”,南方金融,2006年第 2 期。
    [47]李正强:“美国投资基金业结构:演变与启示”,证券市场导报,2004年第5期。
    [48]屈年增:“政府作用与基金业的可持续成长”,中国金融,2004年第13期。
    [49]曲盛恩:“我国投资基金市场效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 年第 7 期。
    [50]孟卫东、唐德祥:“证券投资基金模仿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
    [51]张雨山:“基金‘封转开’:馅饼还是陷阱?”,资本市场,2006 年第 5 期。
    [52]王爱俭、陈杰:“中国经济规模适度性研究——基于资本市场效率视角的分析”,财贸经济,2006 年第 8 期。
    [53]徐静、蔡凌荣、张波:“中国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分析”,统计与预测,2006 年第16 期。
    [54]徐捷、肖俊:“证券投资基金动量交易行为的经验研究”,金融研究,2006 年第 7 期。
    [55]祁斌、黄明、陈卓思:“机构投资者与股市波动性”,金融研究,2006 年第 8 期。
    [56]张晓朴:“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过剩矛盾突出”,中国金融,2006 年第 15 期。
    [57]杜莉、王峰:“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及其市场影响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 年第 5 期。
    [58]贺学会:“噪声交易理论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5 年第 2 期。
    [59]杨湘豫、彭丽娜:基于VaR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市场风险的测量与评价,财经理论与实务,2006年第7期。
    [60]曾康霖:“流动性过剩研究的新视角”,财贸经济,2007 年第 1 期。
    [61]Bert Hofman:“中国面临着结构性挑战”,国际金融研究,2007 年第 1 期
    [62]欧阳敬东、李艳艳:“我国基金现状的分析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1 期。
    [63]陆磊:“论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金融研究,2007 年第 1 期。
    [64]徐丽梅、吴光伟:“开放式基金稳健投资模式的实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 3 期。
    [65]李学峰、茅勇峰:“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研究——基于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视角”,证券市场导刊,2007 年第 3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