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中国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理所当然应当包含扩大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在内。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引人关注的重要社会政治现象,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社会现实出发,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法、生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多学科交叉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整体上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全面性的研究。
     论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出发,系统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一般理论,为从整体上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宏观角度论述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稳定、推进政治民主化及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等方面的重要社会价值。从我国的现实出发,详细地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途径、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凸显的新问题。论文从经济环境、政治体制环境、政治文化环境、法制环境、主体因素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并且围绕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框架内,从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基本方向、扩大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路径选取以及扩展新生代农民工新的有效政治参与平台等四个方面,建设性地提出了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基本思路。
     目前,国内政治学研究中有关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的系统分析研究还比较少见,论文尝试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本论文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研究范围,为扩大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实践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基本思路。不过,论文中的有些论点与分析尚存在不足,个别地方囿于专业知识所限也没有充分展开,还有待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Constructing democratic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cingalong China’s own political development road are consistent objectives of the rulingparty, CPC, and among those objectives, to extend citizens’orderly participating inpolitical affairs from all levels and domains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which should naturally include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young migrant workers.The young migrant workers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al affairs has become not only animportant social-political phenomenon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and an importantpart of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citizens in China, but also an important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of developing China’s democratic politics. Guided bythe principles of Marxist political science and based on China’s social reality ofpolitic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as a whole the dissertation has carried oncomparatively systemic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young migrant workers wi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tic method, ecologicalanalytic method, comparative analytic method and a few subjects’crossing method etc.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Marxist political science, the dissertation hassystemically analyzed the general theories of the young migrant workers’ politicalparticipation, for the young migrant workers to provide systemic, comsprehensiveresearch with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dissertation has discussed the importantsocial value of the young migrant workers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themacroscopic ang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development, supporting political stability,pushing forward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and turning the young migrant workers into civil citizens. Based on China’s socialreality, it has analyzed the path to the young migrant workers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alaffairs, main clea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ew highlighted problems in detail. Thedissertation has deeply analyzed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for influncing the youngmigrant workers on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al affai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economic environment, political system environment, political cultural environment,legal system environment and their subjective quanlity etc.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for influncing the young migrant workers on participating inpolitical affairs, it has constructively put forward the basic path to its developmentpushed forward from its basic direction, basic principle, path selection and expandingnew efficien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tc. in the total frame of democratic politics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rrently, the systemic analysis as a whole is comparatively few of the youngmigrant workers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china’s political academy.Thedissertation, aimed at carrying out a systemic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youngmigrant workers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al affairs, has some certain exploration andinnovation theoretically. The dissertation will carry out the migrant workers’ issuesfurther perfectly and deeply, widen the scop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provide thebasic path referred to for extending the young migrant workers’ orderly participatingin politics. For some issues and analyses explored here that have its own defects andshortcoming, some of the dissertation are not wholly and sufficiently due to the limit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hich will need further study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
    ①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3):74
    ①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31
    ①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
    ②李亚杰.中国青年农民工达一亿创造劳务收入5000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3月28日,第1版。
    ③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0年3月19日。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3-14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5-26
    ①[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推荐序言(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
    ②[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6
    ③[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0
    ④[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3
    ①[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孙柏瑛译).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②[德]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张文红译).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9
    ①赵排风.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8,
    (4):106
    ②邓秀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
    ③高洪贵.青年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困境与出路.当代青年研究,2010,(6):47
    ④鲜开林,曹宇.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有序政治参与权.“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会议论文集,2010.330
    ⑤贾波.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福州党校学报,2011,(3):39
    ⑥王兴盛.试论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理论界,
    2008(12):73
    ①徐志达,庄锡福.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长白学刊,2011,(3):52
    ②汪德平,杨倩.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区政治参与与实现路径分析.学习月刊,2009,(18):92
    ③高洪贵.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分析——以哈尔滨市为例.党政干部论坛,2010,(6):41
    ④韦滢.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实基础.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1
    ⑤陈赵阳.当代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①赵排风.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8,(4):106
    ②李广贤.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青年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中国青年研究,2007,(2):40-41
    ③鲜开林,曹宇.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有序政治参与权.“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会议论文集,2010.330-331
    ①赵排风.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8,(4):106
    ②李广贤.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青年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中国青年研究,2007,(2):41
    ③鲜开林,曹宇.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有序政治参与权.“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会议论文集,2010.331
    ①邓秀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7
    ②徐志达,庄锡福.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长白学刊,2011,(3):53
    ③高洪贵.青年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困境与出路.当代青年研究,2010,(6):48
    ①贾波.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福州党校学报,2011,(3):40
    ②高洪贵.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分析——以哈尔滨市为例.党政干部论坛,2010,(6):42
    ③徐志达,庄锡福.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长白学刊,2011,(3):55
    ④王兴盛.试论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理论界,2008,(12):74
    ①贾波.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福州党校学报,2011,(3):40
    ②高洪贵.青年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困境与出路.当代青年研究,2010,(6):48
    ③赵排风.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8,(4):108
    ④王玉梅,周建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10,(10):169
    ①鲜开林,曹宇.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有序政治参与权.“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会议论文集,2010.333
    ②高洪贵.青年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困境与出路.当代青年研究,2010,(6):49
    ③徐志达,庄锡福.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长白学刊,2011,(3):56
    ①王玉梅,周建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10,(10):170
    ②汪德平,杨倩.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区政治参与与实现路径分析.学习月刊,2009,(18):93
    ③贾波.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福州党校学报,2011,(3):41
    ④邓秀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7
    ⑤高洪贵.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分析——以哈尔滨市为例.党政干部论坛,2010,(6):43
    ①汪德平,杨倩.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区政治参与与实现路径分析.学习月刊,2009,(18):93
    ②王玉梅,周建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10,(10):170
    ③赵排风.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8,(4):108
    ④鲜开林,曹宇.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有序政治参与权.“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会议论文集,2010.335
    ①[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313
    ②[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张华青,孙嘉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82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68
    ①《汉书·赵充国传》。
    ②《后汉书·郎颛传》。
    ③《易·系辞上》。
    ④《论语·子路》。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9
    ⑥[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9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9
    ②[美]安东尼·M·奥勒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张华青,孙嘉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81
    ③[美]安东尼·M·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24-325
    ④[美]诺曼·H·尼,西德尼·维巴.政治参与.载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
    (下卷)(储福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90
    ①[拉美]布斯,塞莱格森.拉丁美洲的政治参与.载帕特里克·J·孔奇.政治参与概念如何形成定义.国外政治学,1989(4):32-33
    ②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6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当代世界政治实用百科全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73
    ④李良栋.新编政治学原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49-250
    ⑤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4
    ⑥[美]塞缪尔·亨廷顿.政治发展.载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储福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88
    ⑦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04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485
    ②[英]赫伯特·麦克劳斯基.政治参与.载《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12卷英文版,1968.252
    ③[美]巴恩斯,凯思.政治行动:五个西方民主国家的群众参与.载帕特里克·J·孔奇.政治参与概念如何形成定义.国外政治学,1989,(4):32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7
    ⑤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04
    ⑥[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
    ①罗志渊.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政治学卷.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193
    ②[美]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胡杰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1-215
    ③[美]帕特里克·J·孔奇.政治参与概念如何形成定义.国外政治学,1989,(4):27-31
    ④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5
    ⑤[美]帕特里克·J·孔奇.政治参与概念如何形成定义.国外政治学,1989,(4):32
    ①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24
    ②[美]诺曼·H·尼,西德尼·维巴.政治参与.载格林斯坦,波尔斯比(储福耘译).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93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8-10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
    ①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45
    ①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59
    ②[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4
    ②[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张华青,孙嘉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86-287
    ③[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339
    ④[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341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4-245
    ②Lester W. Milbrath and M. L. Goel:Political Participation---How and Why Do People GetInvolved in Politics,Chicago,1976, chapter1.
    ①陈锦文.有效政府与政治执行力.求实,2004(5):17
    ②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95-96
    ①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8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0
    ②[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6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认为:“当我们提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在其国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中被内化了的政治制度。”——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①[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推荐序言(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
    ②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31
    ①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0
    ②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773
    ③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9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①[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49
    ①“十一五”期间农民工收入五年增一倍.[N]中国财经报,2011年02月17日,第6版。
    ②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2010年06月21日。
    ③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
    ④杨思远.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6
    ①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为选择.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7):30
    ②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南方人口,2007,(4):52
    ①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人口研究,2008,(5):48
    ②刘程.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从适应到融入.当代青年研究,2010,(12):30
    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2007年6月。
    ④汪德平,杨倩.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区政治参与与实现路径分析.学习月刊,2009,(18):92
    ⑤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2010年06月21日。
    ⑥鲜开林,曹宇.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有序政治参与权.会议论文——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2010.330
    ⑦邓秀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
    ①陈赵阳.当代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心理研究——对福州市区青年农民工的调查分析.青年研究,2007,(4):21
    ②王兴盛.试论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理论界,2008,(12):73
    ③高洪贵.青年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困境与出路.当代青年研究,2010,(6):47
    ④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48
    ⑤韩长赋.谈关于“90后”农民工. http://news.sohu.com/20100201/n269967381.shtml.
    ①中华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2010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2011年2月20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6
    ①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42-143
    ①深圳市总工会.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10年7月15日。
    ①新密刘寨农民工张海超获赔615000元. http://www.xinmi.me/news/local/460962.html.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①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1月17日。
    ②[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7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8、333
    ①中华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2010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2011年2月20日。
    ①[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52
    ①[美]威廉·康诺利.合法性.载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408
    ②何增科,托马斯·海贝勒,根特·舒伯特.城乡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332
    ③[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68
    ④何增科,托马斯·海贝勒,根特·舒伯特.城乡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30
    ①政绩困局是亨廷顿提出的概念,是指因将政权的合法性主要建立在政绩基础上所导致的政权合法性的逐渐丧失。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59
    ①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1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0
    ②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理论参考,2007,(9):31
    ①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110-111
    ①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4-6
    ①韩妹.[N]中国青年报,2011年4月28日,第7版。
    ①[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5
    ①[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37
    ②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1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51
    ①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8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1
    ②邓秀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3
    ①信访条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②高宝亮,郭圣.4民工扛50公斤乙炔气瓶讨薪.[N]扬州时报,2009-8-24(B3)。
    ①邓秀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16
    ①张勇濂.郑州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人大建设,2009,(2):48
    ①高洪贵.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分析——以哈尔滨市为例.党政干部论坛,2010,(6):4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6
    ①[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对民主政治的社会条件的比较分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4,(2):8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9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74
    ④[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张华青,孙嘉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90-291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84-485
    ①深圳市总工会.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10-07-1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06
    ①邓秀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6
    ②[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③[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6-1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77-678
    ②李景治,熊光清.中国城市中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6):62
    ①郭巍青.难以消除的岐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描述.[N]南方都市报,2010-05-02。
    ②[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33
    ①彭敏.农民工权利保障的宪法学思考.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104
    ①龚志伟.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政治参与.理论与当代,2009,(3):3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78
    ③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59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339
    ②[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25
    ③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0-03-19。
    ④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2010年6月21日。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6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82
    ①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0-03-19。
    ②[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33
    ①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31
    ①张钦朋,马海龙.论政治参与的度.长白学刊,2009,(4):35
    ②[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2
    ①赵钢印.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政治参与——一项对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51
    ②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65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②人民日报.[N].2005-10-20。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57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①[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储福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89
    ①[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11
    ①[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储福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5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③[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6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1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9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6。
    ①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8-239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②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00
    ①上海800新生代农民工喜获EBA证书.[N]工人日报,2011年3月23日,第2版。
    ①列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48
    ③俞可平.从善政走向善治的关键.[N]文汇报.2001年2月1日。
    ①[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张华青,孙嘉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93
    ①杨道忠,陆丹红.健全和拓展农民工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理论观察,2007,(6):96
    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2007年6月。
    ②胡庆亮.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的困窘与出路——以深圳龙岗为例.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32
    ①赵君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9,2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9]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邓小平文选(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008.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11.
    [16]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17]庄锡福.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特殊规律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18]季正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前沿学术对话.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9]赵曜.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0]郑传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2]李良栋.新编政治学原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2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多卷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4]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5]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6]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7]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8]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9]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0]燕继荣.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和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1]李延明等.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2]迟福林.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3]孙关宏.政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4]陈振明.政治学前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5]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36]郑克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7]孙永芬.西方民主理论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8]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9]陈剩勇,何包钢.协商民主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0]张伟.冲突与变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1]王绍兴,杨岭华.治国之道——政治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42]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43]朱光磊.政治学概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44]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45]郭秋永.政治参与.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
    [46]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7]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8]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9]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50]刘军宁.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北京:三联书店,1998.
    [51]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2]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3]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北京:管理经济出版社,2004.
    [54]邓秀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55]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时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6]董清民,柴海瑞.中国农民民主政治参与机制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57]陈晓莉.政治文明视域中的农民政治参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8]吴利平.中国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参与.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59]秦馨.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60]李文.东亚:政党政治与政治参与.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61]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2]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3]何增科.城乡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4]魏星河.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5]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政治参与——一项对中国和印度的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6]邱永文.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67]龚志宏.和谐社会与公民政治参与.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68]罗志渊.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政治学卷.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
    [69]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
    [7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1]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72]李培林.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3]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4]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5]杨思远.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6]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77]孙永芬.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心态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78]王炳林.全球化视野下党的社会基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9]王强著.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考察报告:以河南省为例.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80]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81]刘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82]陆士祯.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3]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编.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84]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85]葛正鹏,王宁,琚向红.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视角.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86]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7]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8]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9]谢建社.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0]谢建社等.中国农民工权利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1]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92]朱永新,袁振国.政治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
    [93]张跃进.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94]张铭.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5]史柏年.城市边缘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4][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5][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6][美]安东尼·奥洛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张华青,孙嘉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8][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9][美]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0][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2][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3][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4][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5][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6][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卷(邓正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8][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9][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0][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1][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2][美]吉尔伯特.美国阶级结构(彭华民,齐善鸿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3][美]艾伦·沃尔夫.合法性的限度(沈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4][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储福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5][美]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胡杰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6][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非政府的政治学(政治科学大全第4卷)(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编译).台湾: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2.
    [27][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8][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9][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张莉,刘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0][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31][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王大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3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4][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5][德]托马斯·海贝勒.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张文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6][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8][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39][日]加藤节.政治与人(唐士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
    [2]杨小冬.论新形势下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和着力重点.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2)
    [3]郜会远.当前我国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探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2)
    [4]陈炳水.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公民政治参与.社会科学,2008,(8)
    [5]方盛举.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6,(5)
    [6]胡连生.政治参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云南社会科学,2007,(4)
    [7]邓秀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8]刘哲,刘静.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问题与建议.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7)
    [9]张永刚.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州学刊,2011,(2)
    [10]韦滢.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实基础.贵州大学学报,2011,29(1)
    [11]韦滢.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当代经济,2011,(15)
    [12]鲜开林,曹宇.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有序政治参与权.2010年会议论文——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13]贾波.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福州党校学报,2011,(3)
    [14]胡绍元、钟纯真、田波.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理性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11,(5)
    [15]程利敏.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之策探究.农业经济,2011,(10)
    [16]张彪.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淡薄的成因探析.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4)
    [17]史成虎.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4)
    [18]李智,王晓霞,王福祥.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边缘化问题研究.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5)
    [19]左珂,何绍辉.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中国青年研究,2011,(10)
    [20]王玉梅,周建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10,(4)
    [21]汪德平,杨倩.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区政治参与与实现路径分析.学习月刊,2009,(9)
    [22]赵排风.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8,(4)
    [23]王兴盛.试论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理论界,2008,(2)
    [24]李广贤.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青年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中国青年研究,2007,(2)
    [25]陈赵阳.当代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心理研究——对福州市区青年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3)
    [26]高洪贵.青年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论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10)
    [27]高洪贵.青年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困境与出路.当代青年研究,2010,(6)
    [28]高洪贵.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分析——以哈尔滨市为例.党政干部论坛,2010,(6)
    [29]赵毅纯,崔光胜.转型期公民政治参与和引导.理论探索,2010,(6)
    [30]张钦朋,马海龙.论政治参与的度.长白学刊,2009,(4)
    [31]邓秀华.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参与经验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启示.求索,2009,(8)
    [32]邓秀华.长沙、广州两市农民工政治参与问卷调查分析.政治学研究,2009,(2)
    [33]孙中民.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农民工政治参与模式的变迁.江西社会科学,2007,(4)
    [34]汪勇.从自发走向自觉: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擅变.中国青年研究,2007,(8)
    [35]何晓红.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缺失与强化政治学研究.2009,(1)
    [36]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3)
    [37]孙岩,李鸣.当代中国社会农民工阶层政治参与问题探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
    [38]刘婷,杨敏,周尚万.论转型期农民工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以广州市为例.社会主义研究,2008,(4)
    [39]刘春泽.农民工政治参与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关联、制约及顺应.前沿,2011,(3)
    [40]陈旭峰,田志锋,钱民辉.徘徊在融入与隔离之间——农民工在流入地政治参与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1]王化凯,何晓红.强化农民工在村民自治中的政治参与.社会主义研究,2008,(6)
    [42]周柏春,孔凡瑜.推进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理论导刊,2010,(10)
    [43]庄锡福.论依法治国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研究,2004,(6)
    [44]徐黎明,赵斌.公民政治参与的三要素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45]王春光.农民工:一个崛起的新的工人阶层.学习与探索,2005,(1)
    [46]王维,朱强.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调查思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7]钱正武.农民工的政治成长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0)
    [48]邵德兴.城市外来人口政治参与:现实障碍与对策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05,(3)
    [49]方盛举.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6.5.
    [50]谢幸荣.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51]周亚晨.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及政府责任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安徽大学,2011
    [52]刘文圣.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探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南昌大学,2011
    [53]吴丽霞.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54]魏向平.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11
    [55]陈赵阳.当代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6]杜峰.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57]张健.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8
    [58]张亚勇.党的领导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
    [59]谭德宇.当代中国民主发展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60]陈松友.当代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7[61]梁军峰.中国参与式民主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62]翟波.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6[63]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 Huntington,S. and J.M. Nelson:No Easy Choice: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ingCountr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Pateman,C.: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70.
    3.Robert Dahl:Oligarchy: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4.Lester W. Milbrath and M. L. Goel:Political Participation---How and Why Do People GetInvolved in Polities,Chicago,1976, chapter1.
    5.John Bur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6. J.S.Mi11,Essays on Politics and Culture, G. Himmelfarbed. New York,1963, p.229.7、Mallrats,L.W: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icago: Rand McNally,1965.
    8. Aronstein,Sherry(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of Planners, Vo1,3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