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化龙与清末民初政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汤化龙身处清末民初鼎革巨变的历史时期,是一位颇具代表性的风云人物,与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联,影响巨大。研究汤化龙与清末民初政治史的互动关系,既可以全面了解、把握其人生轨迹及在中国近代政治进程中的作用、地位,也可以通过其言行和思想嬗变,管窥资产阶级自由派在这一复杂历史背景下的特定心理及行为特征,总结其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末民初复杂多变的政治生态及社会变迁。基于此,本文以汤化龙与清末民初政治为切入点,对其生平活动及影响给予较为全面、客观的论述,并通过对汤化龙的个案剖析,透视这一派别在政治舞台上的角色扮演及历史运命。
     正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汤化龙政治思想成因、内涵及嬗变过程。意在指明其思想虽由传统的“名臣政治”,转变为未脱“贤人政治”范畴的君主立宪与共和立宪思想,又渐次成为“平民的先觉”,但“以秩序的求进步”、“以统一的固国基”,始终为贯穿其一生的思想主线,且成为与革命派、当权派关系演变的内在思想动因。第二、第三章为第二部分,重点论述清末时期的汤化龙在立宪运动、辛亥风云中面临的重重历史困境及对历史发展的双重作用。本章意在阐明汤化龙背离清政府转而与革命派合流的心路历程,符合其思想发展的逻辑,并非革命投机行为。第四章为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民国初年的汤化龙作为政党中坚在政党政治中的地位、政见、作用及与北洋系的复杂关系。本文既不同意汤化龙是北洋当权派御用官僚说,也不认同根本对立说,认为双方应是基于一定利益基础上的有限度的结合。第五章为第四部分,主要概述汤化龙在清末民初政治中的人物关联。指出与汤化龙政治关系最为密切的人不是梁启超,而是刘崇佑。正是集团成员的合力才成就了汤氏的政治业绩,也恰恰是集团内部的矛盾、分裂及个别重要成员与之政见逐渐相左,逸出集团作为反动力存在,成为汤氏失败的原因之一。
     中国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地主阶级当权派、在野派、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和自由派几个政治派别。属于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汤化龙终其一生以“王者师”自居,极力引导、调和当权派及革命民主派,试图令其在宪政轨道内,推行分权主义的议会政治,以渐进的、和平的方式达到宪政救国的目的。但是具有理性主义的西方宪政观被作为一种救亡、发展的工具移植到中国后,当时的政治环境尚不具备令其生存的社会土壤,加之缺乏以民众为基础的强大社会力量的支撑,汤化龙纵然以天下为己任,怀抱满腔爱国热情,依然难逃失败的悲剧结局。这种悲剧,既是汤化龙个人的不幸,也是整个资产阶级自由派多舛命运的写照。
Tang Hua-long was one typical and influential figure during the last stage of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Republic of China in which great changes hadtaken place,he ha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ignificantly historical event at thattime, producing great influence. Studying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and political history at that period not only can make us have a comprehensive graspof his life together with function, statu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politics of China,through Tang’s words and deeds and thinking evolution, we also have a restrictedview on the specially mental state together with behaviour trait of the wholebourgeois liberation party in the complicatedly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summarizehi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his gains and losses. Meantime, the research alsocan from one side reflect the variously political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 Therefore,the thesis takes the Tang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last stage of Qing Dynasty and theearly years of Republic of China as breakthrough point, generally and objectivelyexpound his activity and influence. Through the case-by-case analysis about Tang, itprovide us a particular view on this class’s role play and historical fate in the politicalstage.
     The thesis falls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first part, it mainlyintroduce the cause, connotation and evolution of Tang’s political thoughts in orderto point out the fact that though his thoughts chang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famousminister politics” to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nd Republic thought which is confinedto the domain of “sage politics”, then gradually becoming “civilian’s prophet”, yet“pursuing progress with order”,“consolidating the national basis with unity” wasalways his main thought through his life and became the internally thinking cause ofrelationship evolution with the revolutionary and authority. The second, third chapteris the second part, it mainly expound the numerous historical plight faced with byTang in the constitutional movement and the Revolution of1911during the last stageof Qing Dynasty, Tang’s positive effect on carrying forward constitutionalgovernment progress, pushing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revolution situation, consolidating revolution achievement should surpass its negative effect, hiscontribution would not under the revolutionary. Tang’s mind’s journey of departingfrom Qing government and merging into the revolutionary was consistent with logicof thingking development, not the deed of joining the revolution to seek his gains.The forth chapter is the third part, it mainly discuss Tang, serving as the backbone inthe party, his status, idea, funct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Northern Warlords authorityin the political party. The thesis neither agree that Tang is the hired official ofNorthern Warlords authority nor the opinions completely opposite to each other. Itholds the view that two parties had limited cooperation on the basis of certaininterest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forth part, it mainly summarize Tang’s relationshipnetwork in the political movement during that period. It point out the fact that Tang’sthe most intimate friend was not Liang Qi-chao,but Liu Chong-you. It was the groupmembers’ unite efforts that accomplished Tang’s political achievement. It was alsoprecisely the internal contraditory, division and some members’ idea contrary to Tang,becoming the reactionary force in the group that became one of reason of his failure.
     There were three political forces in the political stage during that period inChina, landlord authority party represented by Qing government, Northern Warlordsgroup; revolutionary democratic party delegated by Sun Yat-sen,Huang Xing;bourgeois liberalization party embodied by Ling Qi-chao, Tang Hua-long. Being in aposition of serving the emperor as the guide through his life, Tang spared no effort tolead, reconcile the authority and revolutionary democratic party, attemptting to makethem enter the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track,pursue parliament politicscharacterized by decentralism power, trying to realize the target of saving countrygradually and peacefully by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But after the fact that western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concept featured by rationalism serving as a tool whichcould save and develop country was transplanted into China, lack of politically socialenvironment, it could not survive in China at that time. Moreover, being devoid ofstrong support from the social power based on the masses, although taking the wholecountry as his own obligation, bearing patriotism full of enthusiasm, Tang still wasdestined by the tragic result. This tragedy was not only Tang himself misfortune, butalso the portraiture of the whole bourgeois liberation party suffering adverse fortune.
引文
1《蕲水汤公行状》,《晨钟报》1918年12月1日增刊。
    1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议会政治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4页。
    2《进步党成立大会志盛》,《时报》1913年6月3日。
    1黄群:《哭济武先生并述其主义于同人》,《晨钟报》1918年9月15日。
    2《蕲水汤公行状》,《晨钟报》1918年12月1日增刊。
    1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2范小方、李永铭:《民国政要的最后岁月》,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第6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卢蔚乾:《汤化龙与湖北旅京协会》,《武汉文史资料》2004年第1期。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黄冈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黄冈文史资料》第6辑,黄冈市委印刷厂印刷2003年版。
    6靳明全:《攻玉论:关于20世纪初期中国政界留日生的研究》,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1郝幸艳:《汤化龙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借鉴意义》,《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1期。
    2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4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4页。
    3郭沫若主编:《近代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7页。
    4郭莹、何晓明:《武汉民族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
    1李育民:《试论武昌首义中的汤化龙》,《江汉论坛》1985年第10期。
    2李新、孙思白主编:《民国人物传》第2卷,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8页。
    3梅竹松、孔宪凯:《汤化龙与武昌首义》,《黄石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
    4皮明庥:《辛亥革命与近代思想——近代历史探研录》,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第328页。
    1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20页。
    2徐泰来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记(1840-1919)》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4页。
    3严昌洪、肖建东:《试论汤化龙在武昌首义中的地位和作用》,《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页。
    5李育民:《试论武昌首义中的汤化龙》,《江汉论坛》1985年第10期。
    6李新、孙思白主编:《民国人物传》第2卷,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9页。
    7黄美真等主编:《中华民国史事件人物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42页。
    1钱坤:《汤化龙、进步党与民初政局》,《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15-116页。
    3郝幸艳:《李大钊与汤化龙民初关系探微》,《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蕲水汤公周年祭书感》,《晨钟报》1919年9月1日。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6页。
    3罗运环主编:《荆楚文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7-9页。
    1张仲炘等编:《湖北通志》第1卷,京华书局1967年版,第6页。
    2张仲炘等编:《湖北通志》第1卷,京华书局1967年版,第1页。
    3《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7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3-64、156页。
    4《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7页。
    1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页。
    2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23页。
    3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12页。
    4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5《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7页。
    6《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7页。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3页。
    1《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7-8页。
    2张裕钊:《张濂卿先生诗文稿》,(台)文海出版社1984年版,第159页。
    3张之洞:《游学第二》,《劝学篇·外篇》。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9页。
    5《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8页。
    1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1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1页。
    2参见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1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782页。
    3《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8页。
    4《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8页。
    5郭沫若:《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12-113页。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页。
    1《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8页。
    2华觉明:《汤化龙与辛亥革命》,政协武汉市文史资料委员会藏,未刊稿。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4华觉明:《汤化龙与辛亥革命》,政协武汉市文史资料委员会藏,未刊稿。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6《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9页。
    1《论国家于未立宪以前有可以行必宜行之要政》,《中外日报》1905年9月17日。
    2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3《立宪法议》,《东方杂志》第1卷,第12期第166页。
    4《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9页。
    5法政大学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东京1989年版,第150页。
    6法政大学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东京1989年版,第2页。
    7法政大学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东京1989年版,第6页。
    8法政大学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东京1989年版,第115页。
    1华觉明:《汤化龙与辛亥革命》,政协武汉市文史资料委员会藏,第12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3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版,第13页。
    4汤济武:《留别》,《教育新报》1909年总第3期。
    5《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9页。
    6《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9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2居正:《居觉生先生全集》上,(台)居觉生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1952年版,第41页。
    3【日】内田满著,唐亦农译:《早稻田与现代美国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4【日】远山茂树著,邹有恒译:《日本近现代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8页。
    5转引自大陆杂志社编辑委员会:《近代史外国史研究论集》,大陆杂志社1975年版,第367页。
    6《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第二届报告书·记事录》,第65-66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页。
    2《汤济武先生留别进步党同人演说》,《晨钟报》1918年3月20日。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4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5【日】德富苏峰:《苏峰文选》,民友社1916年版,第99-104页。
    6【日】德富苏峰:《平民的进步主义和国民精神》,《国民之友》第14卷,第222号,第177-178页。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8汤化龙:《不良少年感化制度》,《法政学交通社杂志》第1号,1907年5月12日,第72页。
    1汤化龙:《不良少年感化制度》,《法政学交通社杂志》第1号,1907年5月12日,第85页。
    2《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9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9页。
    5参见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版,第349--350页。
    6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19页。
    1华觉明:《汤化龙与辛亥革命》,政协武汉市文史资料委员会藏,未刊稿。
    1指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曰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兴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汤化龙认为孔子的王道理想,正是欲以势力平衡为基础,而成绝对主权,与自由平等和亲融合之政体。(见汤化龙:《议会论》,《新译界》第7号,第28-29页。)
    2汤化龙:《议会论》,《新译界》第7号,第21-31页。
    1《两派政客大会谈》,《晨钟报》1916年9月20日。
    2《民主党成立大会汤君化龙演说词》,《时报》1912年8月3l日。
    3《汤济武先生在东之演说》,《晨钟报》1918年4月27日。
    4《民主党为梁启超加入共和党宣告党员书》,《时报》1913年3月12日。
    1《民主党成立大会汤君化龙演说词》,《时报》1912年8月3l日。
    2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3《汤化龙其人》,《晨钟报》1918年9月5日。
    1《民主党成立缘起》,《时报》1912年8月31日、9月1日。
    2《汤济武先生留别进步党同人演说》,《晨钟报》1918年3月20日。
    3《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20页。
    4《汤济武先生留别进步党同人演说》,《晨钟报》1918年3月20日。
    5《民主党复滇、黔、川、桂四督电》,《时报》1913年2月22日。
    1《民主党代表大会主张之政策意见书》,《时报》1913年6月17、18、21日。
    2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1-13页。
    3《汤济武先生在宪法研究会席上之演说》,《晨钟报》1916年5月4日。
    4《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25页。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6页。
    6《汤济武先生在宪法研究会席上之演说》,《晨钟报》1916年5月4日。
    1黄群:《哭济武先生并述其主义于同人》,《晨钟报》1918年9月15日。
    2邵飘萍:《汤济武之忧时》,《申报》1916年9月11日。
    3《汤济武先生在宪法研究会席上之演说》,《晨钟报》1916年5月4日。
    4黄群:《哭济武先生并述其主义于同人》,《晨钟报》1918年9月15日。
    5邵飘萍:《汤济武之忧时》,《申报》1916年9月11日。
    6黄群:《哭济武先生并述其主义于同人》,《晨钟报》1918年9月15日。
    1参见刘化绵等主编:《中华风云人物通览》,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9-1580页。
    2《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118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1《共和党欢迎革命元勋状况》,《申报》1912年6月4日。
    2中革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第1辑,(台)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2年版,第288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页。
    4《汤济武先生在东之演说》,《晨钟报》1918年4月27日。
    5《汤济武先生留别进步党同人演说》,《晨钟报》1918年3月20日。
    1《汤济武先生教育演说》,《晨钟报》1916年10月26日。
    2《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118页。
    3《汤济武先生教育演说》,《晨钟报》1916年10月26日。
    4《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118页。
    5黄群:《哭济武先生并述其主义于同人》,《晨钟报》1918年9月15日。
    6《两派政客大会谈》,《晨钟报》1916年9月20日。
    1黄群:《哭济武先生并述其主义于同人》,《晨钟报》1918年9月15日。
    2《两派政客大会谈》,《晨钟报》1916年9月20日。
    3《汤济武先生与日本记者之谈话》,《晨钟报》1917年1月9日。
    4《两派政客大会谈》,《晨钟报》1916年9月20日。
    5邵飘萍:《汤济武之忧时》,《申报》1916年9月11日。
    1《汤济武先生留别进步党同人演说》,《晨钟报》1918年3月20日。
    2《汤济武先生与日本记者之谈话》,《晨钟报》1917年1月9日。
    3《汤济武先生在东之演说》,《晨钟报》1918年4月27日。
    4《汤济武先生留别进步党同人演说》,《晨钟报》1918年3月20日。
    5《宪法研究会对于时局之态度》,《晨钟报》1917年5月13日。
    6黄群:《哭济武先生并述其主义于同人》,《晨钟报》1918年9月15日。
    7黄群:《哭济武先生并述其主义于同人》,《晨钟报》1918年9月15日。
    1【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第316-318页。
    2黄群:《哭济武先生并述其主义于同人》,《晨钟报》1918年9月15日。
    3《蕲水汤公周年祭书感》,《晨钟报》1919年9月1日。
    1《汤济武先生留别进步党同人演说》,《晨钟报》1918年3月20日。
    2《蕲水汤公周年祭书感》,《晨钟报》1919年9月1日。
    3《汤济武先生留别进步党同人演说》,《晨钟报》1918年3月20日。
    4《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8页。
    5《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20页。
    1《汤济武先生在东之演说》,《晨钟报》1918年4月27日。
    1《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96页。
    2《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23页。
    3《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31-32页。
    4《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38-40页。
    1《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46-47页。
    2《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51页。
    3《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61页。
    4《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63页。
    5《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59页。
    6《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57页。
    1《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99-110页。
    1陈高原:《论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的社会思潮》,《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116-119页。
    3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18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5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页。
    3《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115页。
    4《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112页。
    5《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页。
    6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74页。
    1黄群:《哭济武先生并述其主义于同人》,《晨钟报》1918年9月15日。
    2《蕲水汤公周年祭书感》,《晨钟报》1919年9月1日。
    3《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页。
    4《晨钟报》因揭露段祺瑞大借款被查封后,于1918年12月复刊,以《晨报》命名。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另参见《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页。
    6《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页。
    7参见彭朋:《研究系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1920年前后为中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
    220页。
    8参见《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页。
    9彭朋:《研究系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1920年前后为中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10彭朋:《研究系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1920年前后为中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1法政大学史料委员会:《法政大学史料集》第11集,东京1789年版,第181页。
    2学界介绍汤化龙当选为议长之前的职务时,有称其为刑部主事,有称其为法部主事。将刑部主事与法部主事混为一谈,实际有误。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仿行立宪”进行官制改革时,“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可见刑部主事与法部主事相比不仅名称改变,职权也有所变动(参见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7页。)。因此1906年9月之前,汤化龙职务应为刑部主事,1906年9月之后,汤化龙职务应为法部主事。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71页。
    2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3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
    4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5《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0页。
    6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1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36页。
    2《本省要闻汇志》,《湖北地方自治会杂志》总第3期,1909年3月1日。
    3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北京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9页。
    4皮明庥等编:《辛亥武昌首义史事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8页。
    5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6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7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52页。
    8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2页。
    9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1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6页。
    2【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6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6页。
    6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3页。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6页。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6、68页。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6页。
    1《咨议局议长与议员之冲突》,《汉口中西报》1909年10月21日。
    2《咨议局议员纷争二》,《汉口中西报》1909年10月22日。
    3《湖北政界近闻志要》,《时报》1910年2月18日。
    4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
    5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7页。
    6【日】佐藤三郎:《民国之精华》,(台)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2页。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5页。
    8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86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4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4辑(总第17辑),1986年版,第60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0页。
    4吴剑杰:《清末湖北立宪党人的议政实践》,《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
    1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4页。
    2吴剑杰:《清末湖北立宪党人的议政实践》,《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
    3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1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7页。
    2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
    3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页。
    1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2页。
    2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01-405页。
    3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09页。
    4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65-468页。
    1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页。
    2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8-379页。
    3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页。
    4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5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7页。
    6参见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预备立宪档案史料》下,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66-678页。
    1《解决咨议局位次之问题》,《汉口中西报》1909年10月18日。
    2《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第一届报告书·第一次会员记事录》
    1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5-366页。
    2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9页。
    3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4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38页。
    5《武汉文史资料》编辑部编:《武汉文史资料》1990年第3、4辑合刊,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版,第34页。
    1【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130页。
    2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页。
    3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86-589页。
    1参见吴剑杰:《清末湖北立宪党人的议政实践》,《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
    2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7页。
    3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1页。
    1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59页。
    2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96、1097页。
    3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157页。
    4《大事记》,《东方杂志》,1908年第10期。
    5《湖北通志》卷54,《经政志》12,“新政”,第1475页。
    6古复子:《对于咨议局之提议》,《汉口中西报》1909年11月6日。
    1《夏口县志》卷7,《交通志》,第3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81页。
    3《湖北拒款大会志盛》,《趣报》1909年11月14日;《咨议局欢迎铁路代表特别大会》,1909年11月5日。
    4《湖北铁路协会记录》,《东方杂志》第6卷,1909年第12期。
    5《鄂路官商宣战之动机》,《盛京时报》1910年8月6日。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81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80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80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80-81页。
    5皮明庥等编:《辛亥武昌首义史事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7页。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80页。
    7关于代表人选说法不一,《湖北近代革命史》中指出为宓昌墀、吴兆泰。(见陈昆满主编:《湖北近代革命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皮明庥说为刘心源、张伯烈等,(见皮明庥:《简明武汉史》,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据《东方杂志》报道为会长刘心源与代表宓昌墀、张君伯烈进京,(见《东方杂志》第6卷,1909年第13期);据《申报》报道为“湖北铁路协会会长前广西按察使刘心源,四川补用道贺伦夔,前山西绛州直求知州宓昌墀,留学日本法政学生张伯烈。”(见《鄂路代表上邮传部书》,《申报》1910年1月15日。)均没提到汤化龙,可知李健候回忆有误。
    8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76页。
    1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01页。
    1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75-677页。
    2《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0页。
    1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3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236页。
    2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99页。
    3《铁路协会之悲观》,《申报》1911年6月21日。
    4《四省人之铁路政策》,《民立报》1911年6月15日。
    5金毓黻:《宣统政纪》卷8,第127页。
    6《鄂路官商宣战之动机》,《盛京时报》1910年8月6日。
    7古复子:《对咨议局之提议》,《汉口中西报》1909年11月6日。
    8【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1《鄂人之态度》,《申报》1911年5月7日。
    2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00页。
    3《湖北绅商对待鄂路国有之激烈、和平两派》,《时报》1911年6月6日。
    4《湖北拒款大会志盛》,《趣报》1909年11月14日。
    5《志湖北代表欢迎会事》,《盛京时报》1909年11月25日。
    6《湖北绅商对待鄂路国有之激烈、和平两派》,《时报》1911年6月6日。
    1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07页。
    2冯天瑜、张笃勤:《辛亥首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页。
    3《湘路近事片片》,《民立报》1911年5月10日。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8页。
    2《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0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页。
    4张海鹏、李细珠:《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5《请愿速开国会各省代表在上海会议纪事之续》,《时报》1910年12月16日。
    1《宣统政纪》,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版,第509-510页。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5页。
    3问天:《宣统二年五月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0年第6期。
    4《汉口发起三续请愿国会详志》,《时报》1910年7月17日。
    5《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0页。
    6参见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版,第407页。
    7《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章程》,《时报》1910年8月19日。
    1参见《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报告书·会员记事录》,第26-27页。
    2《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报告书·序》
    3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页。
    4《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报告书·会员记事录》,第28页。
    5《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9页。
    6贾逸君编:《民国名人传》,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167页。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页。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8-79页。
    2耿云志:《耿云志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3丘权政、杜春和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编》续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8页。
    4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5关于请愿详细经过及主要领导人各报刊及回忆录记载不尽一致,具体参见:《鄂人仍请即开国会之盛况》,《申报》1910年11月1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7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89-90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9页;丘权政、杜春和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编》续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8页。
    6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32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编:《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10页。
    8金毓黻:《宣统政纪》卷28,第2页。
    1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2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3《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9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页。
    5刘道铿、韩玉辰曾指出提前召开各省咨议局联合会的提议是汤化龙所提,“因湘川铁路官办民办之争事起,四川咨议局议长蒲殿俊等数人被总督赵尔丰扣押,汤联合各省咨议局代表,提出应提前开会,救援蒲殿俊等,同时向清廷请愿,要求缩短召开国会限期,并改组皇族内阁。”(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据查,蒲殿俊被捕是1911年9月,时间明显不对,因此汤化龙提议这一说法系误。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9页;《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0页。
    1转引自皮明庥主编:《武昌起义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2《北京专电》,《时报》1911年5月16日。
    3《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第二届报告书·审查报告》,第73-76页。
    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66页。
    5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1《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第二届报告书·审查报告》,第8-9页。
    2《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第二届报告书》,第8-9页。
    3《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第二届报告书·记事录》,第32页。
    4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68-669页。
    1《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第二届报告书·审查报告》,第1页。
    2《宪会友开大会纪事》,《申报》1911年6月10日。
    3孤愤:《与宪友会论进行法》,《时报》1911年6月12日。
    4《中国纪事》,《国风报》第2年第12号。
    5《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第二届报告书·记事录》,第51、57页。
    1《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第二届报告书·记事录》,第55页。
    1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69-670页。
    2《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报告书·会员记事录》,第65页。
    3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84页
    4《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报告书·会员记事录》,第65页。
    1《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第二届报告书·记事录》,第65-66页。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79页。
    3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编:《李西屏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
    1转引自【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2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34-635页。
    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页。
    4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35页。
    1参见耿云志:《张謇与江苏咨议局》,《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汤济武先生在东之演说》,《晨钟报》1918年4月27日。
    3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0页。
    2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8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员会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2页。
    2《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1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员会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2页。
    4关于所派代表说法不一,冯天瑜指出两种说法,一是汤化龙姻亲胡瑞霖、共进会成员陈磊、费榘三人,一是共进会员吴醒汉、李作栋、陈磊分头寻找。(参见冯天瑜、张笃勤:《辛亥首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页);王天奖、刘望龄指出是沈维周偕同陈磊、赵师梅往访,(见王天奖、刘望龄主编:《辛亥革命史》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页);周锡瑞认为是吴醒汉、李作栋、陈磊三人。(见【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页。);但据李西屏回忆,陈磊、赵师梅与汤化龙弟弟汤玉芬关系不错,互相来往,知道汤化龙下落,是他二人寻找到汤化龙的。(参见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编:《李西屏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5《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0-11页。
    1鲁永成主编,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
    2陶德琨,字仲涵,湖北襄阳人。1903年留学美国,1910年回国,在汤化龙推荐下成为湖北省咨议局代表,与汤熟稔。武昌首义时任督督府理财部副部长兼造币厂长。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6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1页。
    4黄中恺,字逸民。江陵荆州镇人。早年赴日本人法政大学,与汤化龙过从甚密。
    5湖北省图书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史料辑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
    6鲁永成主编;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6页。
    7汤化龙武昌起义次日在军政府的职务流行的说法是“民政总长”和“政务部长”(参见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另有“总参议”、“参谋官”、“总参谋长”,“正参议”、“参谋部长”、“总参谋”等说法(参见胡祖舜:《武昌开国实录》上,武昌久华印书馆1948年版;《专电》,《民立报》1911年10月16日;《武汉革命大风云(三)》,《民立报》1911年10月16日;《武汉之归客谈》,《民立报》1911年10月17日。)。经查阅相关资料及民立报记载,尽管上述称谓略有出入,但汤化龙首义之初最先被推举的职务应为参议或参谋,主管民政事务。之后,军政府成立参谋、军务、政务、外交四部后,汤化龙才被任命为政务部长。(参见《准都督府参谋部咨送沿革及事由》,1912年12月,实字第138号档案;《大革命之大风云(三)》,《民立报》1911年10月29日。)
    1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266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98页。
    3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1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5页。
    4存萃学社编:《胡汉民事迹资料汇辑》第1册,(台)大东图书公司1980年版,第138页。
    1张礼恒:《论辛亥革命期间伍廷芳与革命党人的关系》,《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2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2页。
    4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6页。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员会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中,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1页。
    6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1页。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4辑(总第17辑),1986年版,第151页。
    9贺觉非、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5—216页。
    10据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龙门书店1958年版,第83页;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4—75页;曹伯亚:《武昌革命真史正编》,中,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1曹伯亚:《武昌革命真史》中,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
    2【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17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3页。
    4见丁汝霖编:《伍秩庸博士哀思录》(刻印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第1页。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浠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浠水文史资料》第1辑,浠水县商业印刷厂1987年版,第160页。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6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7-131页。
    1【日】佐藤三郎:《民国之精华》,(台)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2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2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0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51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2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0页。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2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9页。
    6【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17页。
    1《武汉文史资料》编辑部编:《武汉文史资料》第3、4辑合刊,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版,第35页。
    2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纪》,湖北通志馆民国1957版,第15页;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3有说是捐给文学社。参见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页。
    4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编:《李西屏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47页。
    6《辛亥革命史丛刊》编辑组:《辛亥革命史丛刊》第4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1页。
    7冯天瑜、张笃勤:《辛亥首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5页。
    8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页。侯著指出詹大悲、何海鸣、谢石钦都参加了汤化龙的汉口宪政同志会,但据王保民提供的汉口宪政同志会人员名单看,上面没有三人,待考。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104页。
    1丘权政、杜春和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编》续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147页。
    2《汉口国会请愿同志会开特别大会详志》,《时报》1910年10月1日。
    3丘权政、杜春和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编》续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8页。
    4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编:《李西屏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5《武昌首义》编委会:《武昌首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6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2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90页。
    3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6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员会:《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2页。
    5曹伯亚:《武昌革命真史》中,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第34页。
    1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编:《李西屏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6页。
    2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280页。
    3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6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75页。
    4【日】藤冈喜久男著、梁侃译:《立宪主义者张謇》,《江海学刊》1987年第6期。
    5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637页。
    1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6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51页。
    2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6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59页。
    3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第101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1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87页。
    2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8-69页。
    1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8-69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6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7页。
    3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4指吴禄贞所部。
    5陈旭麓等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4页。
    1胡祖舜:《武昌开国实录》上,武昌久华印书馆1948年版,第42页。
    2冯天瑜、张笃勤:《辛亥首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86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员会:《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3页。
    5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8页。
    6《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精选》第2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页。
    7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9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8湖北省图书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史料辑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1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第101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1页。
    4一说非震龙乃另一个胞弟毓龙(见《武汉文史资料》编辑部编:《武汉文史资料》1990年第3、4辑合刊,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版,第136页。)。但笔者认为震龙之说可信,一是作者韩玉辰与汤长期共事,较之谈瀛对汤的情况知之甚详,韩自己言“震龙去夏与余面谈经过甚详”。且李健侯在也提到是震龙,见注释6。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0页。但据李健侯回忆:“汤化龙的六弟汤震龙曾亲口告诉我:当汉口战事不利时,武昌城门紧闭,禁止一般人出入,对外通信都隔绝了。他哥哥(指化龙)自备函电稿,使他鎚城送至长沙,亲交湖南咨议局议长谭延阎。这些函电,有的是致谭本人,有的是请谭代发。他见谭后,被闭居密室,饮食供应甚丰,但不准出室外一步。约两星期后,谭始命亲信秘密地导引他离长沙回武昌。”认为汤送信是为了与谭延闽“互相勾结”,是“首鼠两端”的表现。(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84页。)
    6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01页。
    1曹伯亚:《武昌革命真史》中,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第222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页。
    3谈瀛:《黄季刚赠平刚诗及其他》,《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1期。
    4赵炳麟著;黄南津等点校:《赵柏岩集》第1卷,(台)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15页。
    1《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2页。
    2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0页。
    3《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2页。
    4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0页。
    5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版,第119页。
    6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32页。
    7转引自皮明庥:《辛亥革命与近代思想:近代历史探研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35页。
    8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第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20-221页。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6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6-127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页。
    2《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2页。
    3关于公布时间,史学界多认为是11月9日。如张海鹏、李细珠:《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5页。邱远猷、张希坡经过考证则认为应该是1911年11月底或12月初。具体参见邱远猷、张希坡:《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待考。
    4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政协湖北省委员会编:《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0-44页。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1页。
    6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0页。
    1《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2页。
    2《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2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1、118页。
    3《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1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1、118页;《武汉文史资料》编辑部编:《武汉文史资料》第3、4辑合订本,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版,第34页。
    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政协湖北省委员会合编:《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页。
    2《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2页。
    3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1页。
    4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第13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9、13页。
    5【澳】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上,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766页。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员会:《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9页。
    7《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2页。
    8冯天瑜、张笃勤:《辛亥首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74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页。
    2《义师扼据黄河险》,《中华民国公报》1911年10月17日。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1页。
    1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89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1、118页。
    2鲁永成主编:《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1页。
    1同明等编:《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4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2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07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303页。
    4湖南省社科院编:《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8页。
    5冯天瑜、张笃勤:《辛亥首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17页。
    6详见本文学术史回顾部分。
    1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6-87页。
    2《编制部部长家资被劫》,《中华民国公报》1911年11月11日。
    1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353页。
    1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1981年版,第81页。
    2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版,第119页。
    3《参议内政外交》,《中华民国公报》1911年10月17日。
    4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1981年版,第81页。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4辑(总第17辑),1986年版,第57页。
    1冯天瑜、张笃勤:《辛亥首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44页。
    2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8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4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83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2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0页。
    5《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1页。
    6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8页。
    7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
    8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编:《李西屏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
    9湖北图书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料辑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
    10石芳勤编:《谭人凤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9页。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4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3页。
    1湖北省图书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史料辑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第9-10页。
    2参见张海鹏、李细珠:《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3页。
    3《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1页。
    4《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1页。
    1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86页。
    2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94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页。
    4胡祖舜:《武昌开国实录》上,武昌久华印书馆印本1948年版,第45页。
    5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7页。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6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6页。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4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5页。
    8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7页。
    9曹伯亚:《武昌革命真史》中,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第87-88页。
    10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第6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26页。
    11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71页2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政协湖北省委员会合编:《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3页。
    1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6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6页。
    1一说是留日学生冯开濬,见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第5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页。
    2军政府接收各种银款详细数字,有两种记载:一谓银币一百六十万元,铜元六百余万串,官票二千万张;见胡祖舜,《六十谈往》,页34—35。一谓藩库存银一百二十余万两,铜元局银元七十余万元,银八十万两,铜元四十万串,官银局铜元二百万串,官票八百万张,末盖印者二千万张,银元票二百四十万张,库银二十万两,银元三十万元,总计存银四千万元;见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
    79页。张朋园认为后者较为确实。笔者同意张先生观点,此处亦采用后者说法。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18页。
    3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7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页。
    5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7页。
    1贺觉非:《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下,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33页。
    2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纪》,湖北通志馆民国1957版,第119-120页。
    3萧一山编:《清代通史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75页。
    4曹伯亚:《武昌革命真史》中,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第87-88页。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7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90页。
    6曹伯亚:《武昌革命真史》中,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第87-88页。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83页。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4辑(总第17辑),1986年版,第58页。
    1党德信主编:《辛亥革命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6页。
    2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编:《李西屏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36页。
    3曹伯亚:《武昌革命真史》中,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第87-88页。
    4萧一山编:《清代通史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75页。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页。
    6有研究者认为汤化龙发密电是一项重大的反革命密谋案,杨天石研究员经过考证认为,密谋说不成立纯属乌有。笔者同意杨先生的观点。参见杨天石、王学庄:《汤化龙密电辨讹——兼论汤化龙在武昌起义前后的政治表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5期。
    7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7页。
    8鲁永成主编,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7页。
    1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纪》,湖北通志馆民国1957版,第119-120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120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7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53页。
    4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第6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26页。
    5徐声金,字兰如,时任编制部副部长,早年留日与汤颇有交情。在军政府与汤关系亲近。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4辑(总第17),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9页。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81页。关于汤化龙赴沪时间据李书城回忆为在黄兴赴沪后一天,待考。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6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0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7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90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员会:《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7页。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6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7页。
    6在国会中与汤化龙长期共事的韩玉宸也认为孙武杀汤说不可信,而是另有其人。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1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192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196页。
    3《黎元洪电告孙文》,《大公报》1912年12月17日。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81页。
    5《黎元洪电告孙文》,《大公报》1912年12月17日。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198页。
    1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1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38页。
    2转引自【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232页。
    3鲁永成主编,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页。
    4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12页。
    5政协湖北洪湖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洪湖文史》第7辑,1992年版,第123页。
    6《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2页。
    7湖北省图书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史料辑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第352页。
    1《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
    2剑农编:《武汉革命始末记》,《民国报》第1号。
    3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政协湖北省委员会编:《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20页。
    4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政协湖北省委员会合编:《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5页。
    5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辛亥革命资料》,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00页。
    6时事新报馆编:《中国革命记》第2册“传记”,时事新报馆1912年版,第4页。
    7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20页。
    1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第6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9-150页。
    2向明等编:《湖南文献汇编》第2辑,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第15页。
    3向明等编:《湖南文献汇编》第2辑,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第264页。
    4向明等编:《湖南文献汇编》第2辑,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第68页。
    5关于焦陈被杀,有说是谭延闿主谋发动焦陈被杀政变(见杨新明、谭少兵:《试论辛亥革命时期谭延闿与革命派的关系》,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成晓军经过考证认为谭延闿主谋说不成立,“焦、陈的被杀,谭延闿继任都督,虽然与立宪派有一定的关系,但却不是谭延阉为首的立宪派有组织、有预谋而发动的反革命政变”(见成晓军:《谭延闿评传》,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51页。)。本文认为谭不是主谋但有配合梅馨杀害焦、陈的嫌疑,基本上采用成晓军观点。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总第92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2《湘省大革命详报》,《民立报》1911年11月15日。
    3向明等编:《湖南文献汇编》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第196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编:《文史资料》第2辑,1961年版,第13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北文史资料》第4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0页。
    2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选辑》(修订合编本)第1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2-113页。
    4汤之后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内务总长职时都被人指责党派太重。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第43辑,湖南文史杂志社1991年版,第19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2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文库》第7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页。
    3戴逸、李育民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1840-1949)》,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0页。
    4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7页。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152-153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1年版,第106页。
    2湖北省图书馆辑:《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史料辑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171页。
    1具体可参见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议会政治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187页;曾业英:《民国初年的民主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李育民:《进步党述论》,《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2期。
    2《共和建设讨论会会刊》,复旦大学图书馆藏1923年版,第84页。
    1《共和建设讨论会会刊》,复旦大学图书馆藏1923年版,第83页。
    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29页。
    3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3页。
    4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2页。
    5《共和建设讨论会会刊》,复旦大学图书馆藏1923年版,第84-85页。
    1《共和建设讨论会沪本部为国选举问题致秦风日报社函》,《秦风日报》,1912年9月14日、15日。
    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00页。
    3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7页。
    4《共和建设讨论会会刊》,复旦大学图书馆藏1923年版,第89页。
    5《共和建设讨论会会刊》,复旦大学图书馆藏1923年版,第85页。
    6《共和建设讨论会会刊》,复旦大学图书馆藏1923年版,第79页。
    7《共和建设讨论会开职员会》,《民立报》19113年4月18日。
    1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9页。
    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5页。
    3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1卷,东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44页。
    4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1-632页。
    1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2页。
    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0页。
    3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3页。
    4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032页。
    5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9页。
    6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01页。
    7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9页。
    8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28页。
    9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3页。
    1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29页。
    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5页。
    3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1页。
    4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6页。
    5《二次阁员否认后之各政党》,《申报》1912年7月29日。
    6《组织第二次国务院之结果》,《申报》1912年7月26日。
    7《组织第二次内阁之结果》,《申报》1912年7月27日。
    8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9页。
    1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7页。
    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8页。
    3《民主党缘起》,《时报》1912年8月31日、9月1日;《民主党出现之内容》,《申报》1912年8月25日。
    4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3页。
    1《汤觉顿致梁启超函》(1912年7月18日),未刊稿,原件藏北京图书馆。
    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1页。
    3《民主党为梁启超加入共和党宣告党员书》,《时报》1913年3月12日。
    4《民主党成立大会汤君化龙演说词》,《时报》1912年10月31日。
    5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8页。
    6《民主党本部通告》,《大自由报》1913年6月26日。
    1《民主党代表大会主张之政策意见书》,《时报》1913年6月17、18、21日。
    2《共和建设讨论会沪本部为国选举问题致秦风日报社函》,《秦风日报》1912年9月14日、15日。
    3《专电》,《申报》1912年11月8日。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3页。
    5《参议院新旧议员列席次位》,《大公报》1912年5月2日。
    6《鄂省选举新笑史》,《申报》1913年3月3日。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3页。
    1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2中革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第1辑,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2年版,第
    72页。
    3《民主、共和、统一三党合并概略》,《震旦》1913年4月第3期。
    4《民主、共和、统一三党合并概略》,《震旦》1913年4月第3期。
    5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35页。
    6参见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27页。
    1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2《政界最近之潮流》,《震旦》1913年4月第3期。
    3《民主、共和、统一三党合并概略》,《震旦》1913年4月第3期。
    4《共和党欢迎革命元勋状况》,《申报》1912年6月4日。
    5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28页。
    6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68页。
    7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69页。
    1《进步党成立大会志盛》,《时报》1913年6月3日。
    2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1卷,东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3《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页。
    4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5黄远庸:《远生遗著》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00页。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7页。
    7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1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46页。
    8《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页。
    9《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93页。
    1《进步党否认进步党》,《盛京时报》1917年8月7日。
    2李新、孙思白主编:《民国人物传》第2卷,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9页。
    3黄美真等主编:《中华民国史事件人物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42页。
    4朱建华等主编:《中国近现代政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5页。
    5刘成禺:《世载堂杂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页。
    6汤化龙当时经常在上海活动,加入了张謇组织的中华民国联合会,又着手筹备组建共和建设讨论会,临时政府任命的法制局副局长职,汤化龙并未到任。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2页。
    7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0-291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0页。
    2法制局副长汤化龙辞职呈(1912年4月7日),《临时政府公报》第17号;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辛亥革命资料》,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37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1961年第1号(总25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页。
    4《北京特别通信八》,《申报》1916年9月11日。
    5《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3页。
    6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5页。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第75页。
    8《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5页。
    1王景濂等:《中华民国法统递嬗史》,民视社印行1912年版,第28页。
    2湖北省图书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史料辑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第43页。
    3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5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1页。
    5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76页。
    6张永:《民国初年的进步党与议会政党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7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8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73页。
    1贺觉非:《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下,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06页。
    2湖北省图书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史料辑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3《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第121页。
    5《进步党成立大会》,《申报》1913年6月3日。
    6《三党合并之通电》,《时报》1913年5月7日。
    7《进步党大政方针》,《时报》1913年6月19日。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第121页。
    9《致参议院众议院电》,《时报》1913年8月11日;曾业英编:《蔡锷集》第2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2页。
    1沈云龙主编:《黎副总统(元洪)政书》,(台)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329页。
    2《名人国宪谈》,《宪法新闻》第1册,1913年3月22日,第22页。
    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4《汤济武先生在宪法研究会席上之演说》,《晨报》1916年5月4日。
    5《进步党对于政局最近之主张》,《时报》1913年7月24日。
    6《汤化龙忠告黄文强》,《新纪元报》1913年7月26日。
    1朱宗良:《二次革命声中之冷眼观》,《民主报》1913年6月1日。
    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5页。
    3《众议院第二次议事记》,《亚细亚日报》1913年5月6日。
    4《参议院之正式否决》,《民立报》1913年5月5日。
    5《北京电报》,《民立报》1913年5月7日。
    1《北京电报》,《民立报》1913年5月l0日。
    2《进步党对于国民党解散后之态度》,《亚细亚日报》1913年11月8日。
    3《国民党解散后之各党态度》,《申报》1913年11月12日。
    4《风雨飘摇之国会谈》,《申报》1913年11月13日。
    5《昨日参众议员之谈话会》,《亚细亚日报》1913年11月14日。
    6《国会搁浅中政潮之各方面》,《亚细亚日报》1913年11月27日。
    7《进步党维持国会之主张》,《亚细亚日报》1913年12月2日。
    1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6、67页。
    2《毁党声中之国会前途》,《申报》1913年11月11日。
    3《关于政局之新消息》,《申报》1914年1月18日。
    4《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94页。
    5远生:《岁暮余闻》,《申报》1914年1月5日。
    6《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4页。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第78页。
    8《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94页。
    9《汤化龙其人其事》,沈云龙:《民国史事与人物论丛》,第86页。
    1刘成禺著、宁志荣校:《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页。
    2《哭济武先生并述其主义于同人》,《晨钟报》1918年9月15日。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第123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第112页。
    5《北京快信》,《申报》1915年9月6日。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第78页。
    1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第78、112、
    124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第124页。
    3《汤化龙劝袁氏退位电》,《民国日报》1916年3月20日。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第124页。
    5志恢编:《再造共和新文牍》,中华图书馆1916年版,第26-28页。
    1《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96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第124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第78页。
    4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5《汤化龙宣言》,《大公报》1916年6月30日。
    1《北京特别通信八》,《申报》1916年9月11日。
    2《两派政客大会谈》,《晨钟报》1916年9月20日。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
    311-312页。
    4《汤化龙宣言》,《大公报》1916年6月30日。
    5《同志会并入研究会》,《盛京时报》1916年9月17日。
    6《梁汤两派议会联合反对国民党》,《盛京时报》1916年9年12日。
    7彭明、周天度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2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7-28页。
    8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6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6页。
    1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2彭明、周天度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2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7-28页。
    3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0页。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13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6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13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13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页。
    9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1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6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5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
    3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4《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5页。
    5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6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7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8《汤济武先生留别进步党同人演说》,《晨钟报》1918年3月20日。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48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版,第184页。
    2《汤济武先生之省制谈》,《晨钟报》1916年10月29日。
    1《客述梁任公、汤济武两先生之外交谈话》,《晨钟报》1917年2月12日。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35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总第4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23页。
    4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5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
    1小山兀人:《辟汤化龙之谬谈》,《晨钟报》1917年8月1日。
    2《汤济武先生留别进步党同人演说》,《晨钟报》1918年3月20日。
    3《国内要闻》,《晨钟报》1916年9月20日。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8页。
    5《北京特别通信八》,《申报》1916年9月11日。
    6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3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页。
    7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42页。
    1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13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0页。
    4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5《宪法研究会对于时局之态度》,《晨钟报》1917年5月13日。
    1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议会政治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2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8页。
    3《今日之借款黑幕》,《民国日报》1917年7月30日。
    4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5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浠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浠水文史资料》第1辑,1987版,第158页。
    1《研究系与北洋派龌龊之六大原因》,《盛京时报》1917年9月9日。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13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2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13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
    5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13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页。
    2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6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6页。
    3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
    2【美】罗伯特·塔克著,丛郁等译:《政治领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
    3林家有:《史学方法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4【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页。
    1《湖北宪政筹备会选举职员纪事》,《时报》1909年5月21日。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77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19-23页。
    3《夏口县志》第5卷,建置志,1920年版。
    4朱正斋,李猿公回忆为马刚候、周允斋担任正副会长(见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77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而王明文之子王新厚则回忆云:“公推我父琴甫为正会长,马刚候、周韵轩为副会长。”(见王新厚:《汉口商团保安会纪略》,《夏口县志》第5卷,建置志。)同时王同也回忆说会长为王琴甫,(见武汉市文史研究馆编:《武汉文史》,1989年9月,第93页。)因此本文认同王琴甫为会长说。
    1丘权政、杜春和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编》续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7-148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77辑,第20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员会:《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5页。
    3《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9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北文史资料》第4辑(总第17辑),1986年版,第60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104页。
    2法政大学史料委员会:《法政大学史料集》第11集,东京1789年版,第152页。
    3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1卷,光明日报出版1989年版,第72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8、119页。
    1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2卷,光明日报出版1989年版,第782页。
    2法政大学史料委员会:《法政大学史料集》第11集,东京1989年版,第154页。
    3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3卷,光明日报出版1989年版,第1085页;蒲圻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漫话莼川:蒲圻人物传记》第3辑,1987年版,第82-83页;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编:《辛亥两湖史事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2页。
    4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71年版,第378页。
    5政协武汉市新洲区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新洲文史资料》第6辑,新洲区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2005年版,第17页;罗福惠:《湖北通史·晚清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页。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员会等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中,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57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咸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咸宁市文史资料》第1辑,咸宁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年版,第124-127页。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0页。
    2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文库》第8辑,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第93-103页。
    3陈旭麓等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3页。
    4李白贞:《我所参加的辛亥革命工作》,《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1页。
    5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1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版,第30页。
    1转引自中华书局编辑部编:《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1页。
    2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1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版,第30页。
    3皮明庥:《辛亥革命与近代思想——近代历史探研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6页。
    4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文库》第8辑,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第8-15页。
    5侯祖畲、吕寅东:《夏口县志》,卷12,“商务志”,1920年铅印本,第12-14页。
    6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2卷,光明日报出版1989年版,第758页。
    1闵杰:《晚清七百名人图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474页;娄献阁、朱信泉主编:《民国人物传》第10卷,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72页。
    1娄献阁、朱信泉主编:《民国人物传》第10卷,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96页。
    2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武昌区委员会编:《武昌文史》第6辑,1990年版,第21-26。
    3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4卷,光明日报出版1989年版,第1172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47页。
    1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辛亥革命资料》,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90页。
    1高钟:《文化激荡中的政府导向与社会裂变——1853年-1911年的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2湖北绅商向分汉阳、黄州两党,因汉口商人经济实力雄厚,在商界拥有较大的发言权,又通过结交汤化龙获得立宪派的支持,得以进入咨议局,这派人常被成为汉党。“汉党在位之人较多,甚势常□,全省之事咸由主动。”参见《汤化龙行事不如人意》,《京津时报》1910年7月1日。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6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7页。
    1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4页。
    1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8-639页。
    1许纪霖等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2除上述成员外,梁启超、张君劢、蓝公武、籍忠寅、众议院副议长陈国祥、参议院议长王家襄等人虽也长期与汤共事,政治立场大体相同,同为进步党、研究系成员,但在人事关系上互不统属,“汤是汤梁是梁,各有各的系统”(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108页。),这些人均属于梁启超集团,因此不再纳入本文考察范围之内,仅以梁启超作为个案说明。
    1《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9页。
    1李云峰、刘东社:《清末民初政治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页。
    2王揖唐著;张金耀校点:《今传是楼诗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1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35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页。
    5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13页。
    1马鸿谟编:《民呼、民吁、民立报选辑——(1909.5-1010.12)》,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2页。
    1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5页。
    2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3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01页。
    4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9-644页。
    5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1页。
    6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6页。
    7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8页。
    1详见本文第四章第一节。
    1《政界最新之潮流》,《震旦》1913年4月第3期。
    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68页。
    3参见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27、35页。
    4《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13-14页。
    1《进步党维持国会之主张》,《亚细亚日报》1913年12月2日。
    2参见张永:《民国初年的进步党与议会政党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9-350页。
    3《关于政局之新消息》,《申报》1914年1月18日。
    1《汤化龙宣言不党》,《申报》1916年7月1日。
    2《宪法案研究会之宣言及简约》,《晨钟报》1916年9月2日。
    3《两宪法会之合并会》,《晨钟报》1916年9月14日。
    4《汤梁对于川事意见》,《申报》1917年7月26日。
    1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5页。
    2《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111页。
    1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2《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48页。
    3申铉武:《中国政党政团大观》,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版,第212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123页。
    2张俊等编:《长联雅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3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43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北郊区委员会文史研究委员会编:《北郊文史资料》第1辑,天津市北郊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版,第60页。
    2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晚清.北洋)》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936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页。
    4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晚清.北洋)》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937页。
    1《纪共和建设讨论会》,《顺天时报》1912年6月9日。
    2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05页。
    3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晚清.北洋)》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937页。
    4李胜军:《对孙洪伊与孙中山及国民党人政治合作的考察》,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陆乃翔:《孙公洪伊行状》,《河北月刊》第4卷第10期。
    2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6-67页。
    3杨光祥编:《天津津辰史迹》,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4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123-124页。
    2《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选辑》第82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页。
    1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晚清.北洋)》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937页;陆乃翔:《孙公洪伊行状》,《河北月刊》第4卷第10期。
    2陆乃翔:《孙公洪伊行状》,《河北月刊》第4卷第10期。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页。
    1《要闻》,《民国日报》1916年9月12日。
    2《梁启超致熊铁崖、刘希陶电》(1916年8月21日),《护国之役文电稿》(原件藏北京图书馆)。
    3张国淦:《北洋述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选辑》第82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85-186页。
    1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13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3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1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3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页。
    1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唐山市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人格风范》,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
    2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8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3朱成甲:《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4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5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页。
    2贾芝:《李大钊同志的故事》,《中国青年》1957年第8期。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7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91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2高一涵:《李大钊同志传略》,《中央副报》第60号1927年5月23日。
    3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200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页。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7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95页。
    1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2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3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1汤锦程编:《中华汤姓源流》,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521页。
    2《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第9页。
    3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军政人物》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4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2页。
    1朱信泉、娄献阁主编:《民国人物传》第12卷,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07页。
    1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9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48辑,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40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浠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浠水文史资料》第3辑,1989年版,第
    132页。
    5《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99页。
    1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2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页。
    1杨世骥:《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9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页。
    3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浠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浠水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版,第160页。
    1徐世昌:《哀词》,《晨钟报》1918年10月12日。
    1参见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议会政治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4页。
    2《汤济武先生留别进步党同人演说》,《晨钟报》1918年3月20日。
    3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4黄群:《哭济武先生并述其主义于同人》,《晨钟报》1918年9月15日。
    5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议会政治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1《先生蕲水汤公周年祭书感》,《晨钟报》1919年9月1日。
    2《悼汤济武先生》,《晨钟报》1918年9月5日。
    3《悼汤济武先生》,《晨钟报》1918年9月5日。
    1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979页。
    2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页。
    3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8页。
    4陈之迈:《中国政府》第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46年版,第8页。
    1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5卷,东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98页。
    2《哭济武先生并述其主义于同人》,《晨钟报》1918年9月15日。
    3参见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及其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6页。
    1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2【美】墨子刻著,颜世安等译:《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3《汤济武先生留别进步党同人演说》,《晨钟报》1918年3月20日。
    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6页。
    5《哭济武先生并述其主义于同人》,《晨钟报》1918年9月15日。
    [1]《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报告书》,1909年
    [2]《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第二届报告书》,1910年
    [3]时事新报馆编:《中国革命记》第2册,时事新报馆1912年版
    [4]《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
    [5]《共和建设讨论会会刊》,1923年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4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7]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8]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第6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9]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10]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版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12]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辛亥革命资料》,中华书局1961年版
    [1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4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编:《文史资料》第2辑,湖南省新华印刷厂1961年版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
    [16]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
    [17]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中华书局1963年版
    [18]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第13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48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版
    [20]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中华书局1965年版
    [21]赵炳麟著,黄南津等点校:《赵柏岩集》第1卷,(台)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
    [22]沈云龙主编:《黎副总统(元洪)政书》,(台)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
    [23]故官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
    [2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5]陈旭麓等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6]存萃学社编:《胡汉民事迹资料汇辑》第1册,(台)大东图书公司1980年版
    [2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选辑》(修订合编本)第1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
    [29]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77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
    [31]湖北省图书馆辑:《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史料辑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
    [32]向明等编:《湖南文献汇编》第2辑,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
    [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4]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35]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
    [36]向明等编:《湖南文献汇编》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
    [3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4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6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7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40]《辛亥革命史丛刊》编辑组:《辛亥革命史丛刊》第4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41]马鸿谟编:《民呼、民吁、民立报选辑——(1909.5-1010.12)》,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
    [4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总第4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员会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6]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7]丘权政、杜春和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编》续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8、13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0]石芳勤编:《谭人凤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1]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2]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政协湖北省委员会合编:《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咸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咸宁市文史资料》第1辑,咸宁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年版
    [5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浠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浠水文史资料》第1辑,浠水县商业印刷厂1987年版
    [55]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6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6]法政大学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东京1989年版
    [57]《武汉文史资料》编辑部编:《武汉文史资料》第3-4辑,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版
    [58]鲁永成主编,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59]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第43辑,湖南文史杂志社1991年版
    [61]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1、5、6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62]刘成禺著,蒋弘点校:《世载堂杂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4]张黎辉等编:《北洋军阀史料·黎元洪卷》第10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65]刘成禺著、宁志荣校:《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6]张国淦:《北洋述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67]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
    [68]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文库》第7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总第92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0]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8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
    [71]党德信主编:《辛亥革命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72]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7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黄冈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黄冈文史资料》第6辑,黄冈市委印刷厂印刷2003年版
    [74]王揖唐著;张金耀校点:《今传是楼诗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5]政协武汉市新洲区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新洲文史资料》第6辑,新洲区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2005年版
    [76]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7]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2006年版
    [7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35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79]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9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0]杨光祥编:《天津津辰史迹》,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81]曾业英编:《蔡锷集》第2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2]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编:《李西屏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王景濂等:《中华民国法统递嬗史》,民视社印行1912年版
    [2][日]德富苏峰:《苏峰文选》,民友社1916年版
    [3]《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成文出版社1919年版
    [4][法]柏格森著,[美]密启尔英译,张东荪重译:《创化论》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5]陶菊隐:《菊隐丛谭·六君子传》,中华书局1926年版
    [6]杨幼炯:《中国政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8]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9]胡祖舜:《武昌开国实录》,武昌久华印书馆1948年版
    [10]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纪》,湖北通志馆民国1957版
    [11]杨玉如编:《辛亥革命先著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12]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龙门书店1958年版
    [13]胡绳武、金冲及:《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4]李时岳:《张謇和立宪派》,中华书局1962年版
    [15]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4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6][日]佐藤三郎:《民国之精华》,(台)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17]张仲炘、杨承禧等:《湖北通志》第1卷,京华书局1967年版
    [18]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版
    [19]大陆杂志社编辑委员会:《近代史外国史研究论集》,大陆杂志社1975年版
    [20]郭沫若主编:《近代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21]郭沫若:《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2]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1册,(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版
    [23]李新、孙思白主编:《民国人物传》第2卷,中华书局1980年版
    [24][日]园田一龟著,黄惠泉、刁英华译:《新中国人物志》,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81年版
    [25]王天奖、刘望龄主编:《辛亥革命史》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6]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
    [27]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第1辑,(台)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2年版
    [28]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1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
    [29]贺觉非:《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下,中华书局1982年版
    [30]朱建华等主编:《中国近现代政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1]杨世骥:《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2][日]远山茂树著,邹有恒译:《日本近现代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3]胡绳武、金冲及:《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4]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1916年6-12月份、1922年7-12月),(台)正中书局1983年版
    [35]朱建华等主编:《中国近现代政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6][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7]皮明庥:《辛亥革命与近代思想——近代历史探研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8]贺觉非、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9]皮明庥等编:《辛亥武昌首义史事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0]钟珍维、万发云:《梁启超思想研究》,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1]彭明、周天度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2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42]蒲圻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漫话莼川:蒲圻人物传记》第3辑,蒲圻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版
    [43]李宗一、曾业英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44]黄美真等主编:《中华民国史事件人物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5]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台)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
    [46]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及其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7]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编:《辛亥两湖史事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8]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9][美]罗伯特·塔克著,丛郁等译:《政治领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0]清史编委会编,李文海、孔祥吉主编:《清代人物传稿》第5卷下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1]徐泰来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记(1840-1919)》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2]刘绍唐:《民国人物小传》第11册,(台)传记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53]林增平等编:《辛亥革命》,巴蜀书社1989年版
    [54]湖北省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1-4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55][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56]《武昌首义》编委会:《武昌首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57]董方奎:《清末政体变革与国情之论争——梁启超与立宪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8]鲁永成主编;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59]皮明庥主编:《武昌起义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60]成晓军:《谭延闿评传》,岳麓书社1993年版
    [61]贾逸君:《民国名人传》,岳麓书社1993年版
    [62]韦庆远等:《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3]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4][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65]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6]刘化绵等主编:《中华风云人物通览》,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67][美]墨子刻著,颜世安等译:《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8]朱信泉:《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69]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三联书店1997年版
    [70]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1]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2]邱远猷、张希坡:《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3]刘景泉:《宋教仁与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4]吴雁南等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5]高钟:《文化激荡中的政府导向与社会裂变——1853年-1911年的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6]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和保守》,三联书店1999年版
    [77]罗福惠:《湖北通史·晚清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8]靳明全:《攻玉论:关于20世纪初期中国政界留日生的研究》,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79]朱成甲:《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0]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唐山市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人格风范》,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
    [81]曾业英:《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82]娄献阁、朱信泉主编:《民国人物传》第10卷,中华书局2000年版
    [83]程舒伟、侯建明:《段祺瑞全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4]卫春回:《张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5]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86]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7]李书源:《清末民初研究论稿》,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8]侯宜杰:《袁世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9][日]内田满著,唐亦农译:《早稻田与现代美国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0]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91]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2]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3]李云峰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上卷,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4]彭朋《:研究系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1920年前后为中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5]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版
    [96]耿云志:《耿云志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97]罗运环主编:《荆楚文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版
    [98]杨绪盟:《移植与异化——民国初年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9]朱信泉、娄献阁主编:《民国人物传》第12卷,中华书局2005年版
    [100]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议会政治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1]张海鹏、李细珠:《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2]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第6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3]陈昆满主编:《湖北近代革命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4]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5]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中华书局2007年版
    [106]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中华书局2007年版
    [107][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8]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09]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10]谢彬、戴天仇:《民国政党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
    [111]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1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编:《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13]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14]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
    [115]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116]张永:《民国初年的进步党与议会政党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7]许纪霖等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8][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9]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0]冯天瑜、张笃勤:《辛亥首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彭明:《“五四”前后的研究系》,《历史教学》1964年第1期。
    [2]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
    [3]耿云志:《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
    [4]董方奎:《1911至1914年间的梁启超与进步党》,《文史哲》1980年第1期。
    [5]杨立强:《青史凭谁判是非》,《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5期。
    [6]杨天石、王学庄:《汤化龙密电辨讹——兼论汤化龙在武昌起义前后的政治表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5期。
    [7]林增平:《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8]李时岳:《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化和辛亥革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第5期。
    [9]梅竹松、孔宪凯:《汤化龙与武昌首义》,《黄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10]曾业英、徐辉琪:《民初政党概述》,《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第1-6期。
    [11]李育民:《民初国民党与进步党离合关系新探》,《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
    [12]仇鸿银:《民国初年的国民党与进步党》,《中学历史教学》1985年第2期。
    [13]李育民:《试论武昌首义中的汤化龙》,《江汉论坛》1985年第10期。
    [14]李育民:《进步党述论》,《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2期。
    [15]黄德发:《汤化龙立宪活动述论》,《江汉论坛》1987年第10期。
    [16]徐博东:《蔡愕对民初政党的态度及其与进步党的关系》,《齐鲁学刊》1987年第2期。
    [17][日]藤冈喜久男著、梁侃译:《立宪主义者张謇》,《江海学刊》1987年第6期。
    [18]钱坤:《汤化龙、进步党与民初政局》,《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19]李书源:《研究系述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3期。
    [20]曾业英:《民国初年的民主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21]谢俊美:《略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探索与争鸣》1991年第5期。
    [22]吴剑杰:《清末湖北立宪党人的议政实践》,《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
    [23]陈高原:《论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的社会思潮》,《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4]莫建来:《皖系军阀与研究系关系探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年第1期。
    [25]钱坤:《清末立宪运动时期的汤化龙》,《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26]杨立强:《论民国初年的政党、党争与社会》,《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27]曾业英:《梁启超与民主党》,《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
    [28]姚琦:《民初政党报刊与政制之争》,《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29]耿云志:《张謇与江苏谘议局》,《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30]张礼恒:《论辛亥革命期间伍廷芳与革命党人的关系》,《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31][韩]吴炳守:《研究系知识分子的文化权力及其基础》,《史林》2002年第1期。
    [32]邓丽兰:《中国知识界对议会政治的认知与民国政制的演变》,《河北学刊》2004年第9期。
    [33]张永:《国会解散与进步党的分裂瓦解》,《安徽史学》2005年第6期。
    [34]刘道伟:《试论汤化龙早期宪政思想的形成及实践》,《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35]黄俊军:《清末立宪派近百年研究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36]张永:《熊梁进步党内阁的成立与失败》,《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
    [37]吴炳守:《民初梁启超中坚政治论与研究系知识分子的形成》,《史林》2008年第3期。
    [38]纪欣:《清末“新绅士——立宪派”略论》,《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9]张永:《民初国会选举的若干缺陷及其后果》,《史学月刊》2009年第4期。
    [40]王晓秋:《试论清末京城立宪派》,《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41]江轶:《论清末立宪派与清政府关系的嬗变》,《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2]吴先雷:《民国初年国民党与进步党“两党提携”与民宪党的成立研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43]郑师渠:《历史转型期的改革风险——清王朝最后十年的考察》,《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3期。
    [44]苏全有:《从武昌起义看清政府的危机应对》,《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45]郝幸艳:《李大钊与汤化龙民初关系探微》,《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6]朱永嘉:《辛亥革命前前后后与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结论——兼评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告别革命论”》,《探索》2011年第1期。
    [47]明燕飞等:<晚清政府立宪失败的原因剖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48]姜新:《再议辛亥革命的成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49]严昌洪、肖建东:《论汤化龙在武昌首义中的地位和作用》,《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50]王杰:《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51]李金河、邱永文:《重生与毁灭——辛亥百年对晚清改革的透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52]金冲及:《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6期。
    [53]赵庆云:《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与辛亥革命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6期。
    [54]潘崇:《清末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选拔经过史实考——兼论清政府宪政改革的社会舆论氛围》,《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55]朱江:《张謇从立宪派向共和拥护者的转变》,《档案与建设》2011年第9期。
    [56]郑大华:《论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作用》,《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10期。
    [57]耿云志:《梁启超对清王朝最后统治危机的观察与评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58]郝幸艳:《汤化龙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借鉴意义》,《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1期。
    [59]薛玉琴:《民国初年有关制宪问题的争论——以马相伯的经历为视角的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60]陈忠纯:《论民初进步党的立党理论及分裂的思想根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楚永全:《民初建设'强善政府'的尝试——以进步党、研究系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理论与实践为例》,复旦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2]张晶:《试论民国初年的进步党》,吉林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3]闻丽:《辛亥革命时期的政党观念》,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4]别琳:《保守政党与民初政制:进步党的政治参与及其与国民党的互动》,四川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5]孙训华:<论辛亥革命前后立宪派的心路历程(1906-1913)》,河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张道有:《略论民初进步党系知识分子宪政追求:以<庸言>为中心的考察》,南开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7]张淑娟:《吴景镰与民国政治——1916-1923》,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8]黄麟茜:《清末君主立宪派的宪政思想及其宪政活动探析》,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毕业论文。
    [9]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1] R.Keith SehoPPa,“Chinesee 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Zhe 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twentieth.centu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2]DianaUry,Warlordsoldiers:Chinese ommonsoldiers,1911-1937,Cambridge Unversity press,1985.
    [3]Allen uk-LunFung,struggle over ConstitUtion:Chinese Politics1917-1919,HarvardUniv.Press,1996.
    《时报》、《盛京时报》、《民立报》、《申报》、《民国日报》、《晨钟报》、《时事新报》、《亚细亚日报》、《中华民国公报》、《汉口中西报》、《法政学交通社杂志》、《新译界》、《湖北地方自治会杂志》、《中外日报》、《国风报》、《教育新报》、《京津时报》、《震旦》、《东方杂志》、《趣报》、《大公报》、《中国青年》、《中央副报》、《顺天时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