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乡村控制体系的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The Change of Rural Controlling System in Social Transform Period
  • 副题名:以东北中部S村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个案
  • 英文副题名:Take the Fifth Committee Elect of S Village in the Middle of the Northeast for the Case
  • 作者:李效生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社会学
  • 学位年度:2004
  • 导师:田毅鹏
  • 学科代码:030301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4-05-01
摘要
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三农”问题中的乡村社会治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就其本质而言,“三农”问题是一个需要进行系统性解决的工程。学术界以往研究的着力点多集中于农村经济的现代化上,而忽视了乡村治理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农村中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目标也将无法顺利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也就是一个有关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的问题。本文就有关乡村社会的治理以及乡村社会的控制体系进行一些学理和经验上的探讨。
    本文基于政治社会学的分析视野,在对近代以来国家与社会治理关系的理论梳理和实证研究基础上,认为转型期中国乡村控制体系的变迁过程,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国家主导的乡村社会制度安排的推动过程。这种主导性的制度安排与东北地域农村社会基础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在客观上为乡政权对村级组织,尤其是村委会换届选举进行权力控制和影响提供了有利条件。乡政权对村级组织控制的留恋,造成了“乡政”与“村治”的界限模糊和自治组织的异化,扼杀了村民们刚刚萌生的自治活力,说明了在东北地域农村社会“公社体制”治理惯习依然存在,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民主选举变成了乡政权控制、调整村干部的手段,这种社会实态离国家制度的理想诉求——内生自主性治理模式相差甚远。
    本文具体结合东北中部S村村民换届选举的实地调查材料,分析了该村的地域性特点,乡政权代表、村庄精英、普通村民对村民选举的体认,政府对选举程序的制订以及对选举过程的动态控制等,指出了乡政权在农村并没有“弱化”,依然保持着强势状态,有效地在村民选举过程中实施全程操控和影响,其主要原因有:来自乡镇政权地方利益驱动的原因,来自村庄体制内精英行为取向的原因,来自村庄体制外精英“不在场”的原因,来自村民民主意识缺失的原因以及来自村庄可支配资源缺乏的原因。同时基于理想类型范式分析的尝试归纳总结出东北农村选举投票的类型
    
    
    与动机,以及村民自治存在“多元形态”。了解这些社会基础,对我们认识、理解东北地域农村的村民自治的实态以及控制体系的变迁将会有所帮助.
    笔者认为,以上的经验材料以及对之进行的理论分析都是希望能够回答一个本源性的问题,即,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为何在具体地域空间的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背离,也就是本文所说的社会实态和制度诉求之间的差异。在这一问题之下,所展开的是国家与社会的治理关系问题。本文在一个具体的时空场域中进行的分析,意在揭示在东北地域社会之中,乡政权是如何通过对制度安排的变通而达到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的。变通过程也是乡政府权力运作的过程,乡政府以表面合法化的村民民主选举程序去实现实质上对人事的控制,从而达到对村行政的全面掌控。这也说明了在权力的实际运作中,权力是如何被利用和被实现的。同时,也表明,现实的乡村治理结构依然在政府的控制之下,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疏离”状态。
    本文也试图揭示出,乡政权是如何与乡村中的体制内精英达成“共谋”的。彼此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微观权力的层面,展开了具体的博弈过程。这一过程受制于体制外精英的实力大小,也受制于民主环境的好坏,同时还受制于多方的利益驱动。本文在一个具体的个案中,分析了乡政权和乡村中体制内精英通过一系列的对选举过程的公开或半公开的运作,在程序上以公正合法的形式,达到了两方的“共谋”。各种制约因素一一被排除,各种形式化的程序一一被展开,各种预期的结果一一被实现,从而,乡政权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体制内精英则实现了自身的地方性利益。
    本文的结论是,在乡政权与体制内精英的“共谋”中,乡政权对基层的渗透得以实现,仍然在村治中起着主导作用,制度建构者们企图通过村民自治来实现基层内源性民主生成的目标还远没有实现。也因此,中国社会一直以来的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并没有弱化,或者出现“疏离”状态,反而有时在一些具体的情境中,出现了强化的趋势。
Recentiy, " agricultural problem " becomes a hot topic in sociology study, and in that topic, " the rural society of problem control issue is a weak link in sociology study. It is one that needs to carry on the project of systemic settlement on the issue that its essence , " three is agricultural ". The impetus studied in the past concentrated on the countryside more the economic modernization was had, and has ignored , without the democratization of politics in the countryside, the economic goal is unable to realize smoothly. The democratization of politics is a question about administration structure of the rural society. This text go on some study the science and discussion of experience about rural administration and rural control system of society of society.
    This text based on political sociology analysis vision, in to country and society theory concerned to control comb and at the positive research foundation since modern times, think China village control changes course of system transformation period , under modernized background, country leading rural push course that social system arrange for. Under kind's guidance system this is it there is greater disparity with the Northeast region rural social base to arrange for, thus in is it carry on power control and influence advantage of offering to elect for township regime to at village level organization , especially committee in the village objectively. Township regime is it yearn for to control to at village level organization , cause " township policy " and demarcation line that " the village cure " fuzzy with the alienation of the autonomy organization, strangle villager autonomy vigor of germinating just now , prove " party manage country " characteristic store in still "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rural society, appear only in the form of another kind, democratic election has become a means of controlling , adjusting the village cadre of township regime , such social real attitude demand from the ideal of
    
    
    the state policy --The endogenous independence control mode differs greatly.
    This stationery body combines the on-site inspection material of S village's villager's new term election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Northeast, analys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of village this, township regime representative , village elite , ordinary villager realize to what villager elect, and the trends of the course are controlled etc. to electing in government's formulation of the electoral procedure correctly, point out that township regime has not been " weakened" in the countryside, still keep the surging state, controlling and influencing in the whole journey while villagers are elected effectively, its main reason has: Come from reason that government control subjectively , come from village elite diligent reason in the system, come from village reason that elite lack outside the system , come from villager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bad reason and come from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y weak reason. Is it summarize the Northeast countryside type , motive and villager's autonomy voted to elect have " plural forms " to sum up at the same time. Find out about social base these , know , understand the Northeast region villager real attitude of autonomy of countryside and control to us changes of system can helpful.
    I think the above-mentioned experience material analyse to theory that go on it that hope to answer an origin issue, namely, why presented and deviated from in the course of operation of the concrete region space the system from top to bottom was arranged, that is to say social real attitude and system this text say demand difference during. Here under this question, what was launched is a national and social administration relation question. The analysis that this text carries on in the field land in one concrete space-time, see if announce in the region society of the Northeast, how is country through system is it make changes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nd reach control on society at the basic level to arrange correctly. Is it pass Cheng township g
引文
[1] “乡政村治”的概念最早是由张厚安教授提出的。
    [2] 漆思、刘岩:“一国多模:解决东北现象问题的创新思维”,《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0月13日。
    [3] 何怀宏:《选举社会极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解释》,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3页。
    [4]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4-46页。
    [5]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6]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7] 胡位钧:“中国基层社会的形成与政治整合的现代性变迁”,载自《制度建设与国家成长》,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8]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3页。
    [9] 胡位钧:“中国基层社会的形成与政治整合的现代性变迁”,载自《制度建设与国家成长》,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10] 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控制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单位制是指“由单位这一实体所构成的社会控制体系”。
    [11] 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12](苏)斯科克波:《国家与革命》,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8年版,第365—368页。
    [13] 林尚立:《集权与分权:党、国家与社会权力关系及其变化》,载于《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14] 按《村组法》精神,村民应是自治的主体,而现实中乡政府却成了村民自治的主体,由此造成“主次角色错位”。
    [15] 参见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
    
    
    载于《中国社会学》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16] 两个权力中心指的是:在农村中,一个是以村党支部书记为核心的权力中心,另一个是以村委会主任为核心的权力中心。
    [17] 参见樊平发表于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的《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之 “2002年农民、农村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
    [18] 吴毅:“村治中的政治人”,载于《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一期。
    [19] 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20] 是指当前村党支部书记当选,要通过村民和党员投信任票(推荐),然后由党员进行选举,也有人称之为“两票制”。
    [21] 人民公社时期在农村普遍实行的提拔村级干部“会计——主任,主任——书记”的途径。
    [22] 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23] 海选,是由吉林省梨树县在村民选举实践中发明的一种直接选举方式。
    
    
    
    
    
    
    
    
    
    
    
    
    
    
    
    
    
    
    参 考 文 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费孝通、吴晗等:《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8年版。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5.陆学艺主编:《内发的村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7.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年至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张厚安、徐勇、相继权:《中国农村村级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何包钢、郎友兴:《寻找民主与权威的平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吴绍田:《解读村民自治——关于牛溪埠镇村民自治的观察与阐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
    12.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4.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京),2002年第5期。
    15.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陈明明主编:《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一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17.复旦政治学评论编委会:《制度建设与国家成长》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二辑,上海
    
    
    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18.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的《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之“2002年农民、农村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9.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学》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21.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控制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白钢:《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3.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5.黄树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三联书店,2002年版。
    26.陈吉元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27.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8.宋协娜:《转型期社会组织分化与整合》,《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9.李金:《从国家和民间力量的关系看中国农民整合问题》,《探索》,2000年,第3期。
    30.李学昌:《危机与出路:当前农村社会问题研究述评》,《史林》(沪),2003年,第4期。
    31.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