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4年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红色旅游的发展。党的十七大以后,特别是2011年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显重要。传承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的基本理论问题,但是至今无人系统探讨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来传承红色文化的问题。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实事求是,根据历史、现实和理论辩证统一的方法,借鉴政治学、经济学、旅游管理等学科的理论工具,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并引入系统思想进行综合研究。本人还深入全国相关红色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结合党史资料对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进行理论探讨。首先对红色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传承意义进行分析;在系统研究红色旅游的基础上,探讨红色文化传承和红色旅游的互动关系;揭示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为红色旅游如何根据基本规律来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提供借鉴;根据红色文化传承规律做现实思考,探寻通过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的有效对策。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红色文化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淀孕育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红色文化传承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红色旅游是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兴起的,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和灵魂。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文化的载体。红色文化传承有其内在的规律,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的也有其特殊规律。红色旅游发展与红色文化传承的对策主要可从五个方面来进行:通过红色旅游规划开发传承红色文化;通过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传承红色文化;通过红色旅游展馆传承红色文化;通过红色旅游市场营销传承红色文化;通过红色旅游导游讲解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课题。
Since2004our Party and our state have increasingl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develepment of red tourism. And after the17thCPC National Congress, especiallyafter its sixth plenary session, the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Red Tourism and inheriting Red Culture beca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us thewhole society pay their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and the further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socialism culture, which also has become the hotissue focused by academic circles. Some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basic theoreticproblems about Red Tourism and Red Cultur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However,so far few probed into inheriting Red Culture though the promotion of the RedTourism.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guided by Marxism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seeks truth from facts, that is, on the basis of the dialectic unity of history, reality andtheories, the thesis make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by using the theoretical techniquesfor reference from other disciplines, such as political science, economics, and tourismmanagement, geography, adopting the system thinking and with the emphasis on both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ory discussion on Red Tourismpromotion and Red Culture inheritance has been made by the author, whose primarysources came from thoroughly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that are related toRed tourism attractions nationwide as well as some Party history data.At first, thethesis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ing significance of the redtourism. Then, based on the system research of red culture, it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between red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red tourism. Additionally, it also reveals the basiclaws of the red cultural inheritance, according to which offered a better reference toinherite red culture. Finally, the thesis ponders ov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ccording tothese basic laws and searches for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inherite red culturealong with red tourism.
     Red culture is with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that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theChinese people fighting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especially during theperiod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hich are all l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esides,Red culture reflected the process of the domestic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which isals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nation in their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imes. The main content are the sum totalof the material culture and spirit wealth accumulated and created by people of allethnic groups who are struggling hard and forging ahea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refore, the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has greathistorical value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In addition, Red tourism isburgeon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red culture inheritance, while Red culture is thecore and soul of Red tourism, and also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to its development.Red tourism is the carrier of Red culture inheritance. Of course, Red cultureinheritance has its inherent laws, it is the same with the case of the development ofred tourism and the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Redtourism and inherit Red Culture are from five aspects: exploitation planning, scenicspots construction, exhibition centre, marketing management and guide interpretation.Re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ed Culture inheritance become the important subject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thefocus of research to enhanc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China.
引文
①Carolyn Strange, Michael Kempa.SHADES OF DARK TOURISM Alcatraz and Robben Island. 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Vol.30, No.2, pp.386–405,2003.
    ②Joshua Hagen.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Nazi Germany: place, memory,and nationalism. Journal of HistoricalGeography35(2009).
    ③徐仁立.国外红色旅游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49.
    ④Hongliang Yan,Bill Bramwell.CULTURAL TOURISM, CEREMONYAND THE STATE IN CHINA. Annalsof Tourism Research35(2008).
    ⑤Khalid S. Al-hagla.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historical areas using the tourist trail approach:A casestudy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Urban Development (CHUD) project inSaida, Lebanon. Cities27(2010).
    ⑥Warick Frost. Braveheart-ed Ned Kelly: historic films, heritage tourismand destination image. TourismManagement27(2006).
    ①石培华.发展红色旅游的国际比较[N].华东旅游报2007-01-09.
    ②陈正桂.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2010(11):85.
    ③Ceren Karadeniz.Children’s museums and necessity for children’s museums in Turkey. Procedia Social andBehavioral Sciences2(2010).
    ④Erik H. Cohen.EDUCATIONAL DARK TOURISM ATAN IN POPULO SITEThe Holocaust Museum inJerusale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38, No.1, pp.193–209,2011.
    ⑤Rodrigo de Azeredo Grunewald.TOURISM AND CULTURAL REVIVAL.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29, No.4, pp.1004–1021,2002.
    ①李宗尧.论“红色旅游”功能的多样性——兼谈蒙阴县野店镇旅游业的综合开发[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8(4):66-67.
    ②《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
    ③《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④《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①周振国,周海生.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8-30.
    ②姚素英,王富德.关于红色旅游的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84.
    ③徐仁立,刘建平.关于红色旅游含义和特点的再认识[J].武夷学院学报,2011(1):53-54.
    ④曹新向,王伟红,梁留科.红色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6-127.
    ⑤贺剑武.论红色旅游开发的模式、原则和特点[J].沧桑,2008(4):63.
    ⑥刘建平,伍先福,黄玲.红色旅游的三大功能[J].学习导报,2005,(5):19-20.
    ⑦周振国,周海生.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0-93.
    ⑧魏国英.开展红色旅游,拓宽教育功能[J].文物世界,2002(4):71.
    ⑨卢丽刚,时玉柱.红色旅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3.
    ⑩万莉丽,李化树.论红色旅游的德育功能[J].当代教育论坛,2008(9):34-35.
    11傅爱平.发展红色旅游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8-250.
    12张群.论红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11-12.
    13郑功帅.论红色旅游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当代社科砚野,2008(7-8):87页.
    14阎友兵,曾妍.红色旅游与革命老区全面小康建设[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1):23-26.
    15袁纳宇.红色旅游与新农村建设[J].集团经济研究,2006(18):44.
    ①周振国,周海生.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8.
    ②刘莎.关于红色旅游历史的考察[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57-60.
    ③刘海洋,明镜.红色旅游:概念、发展历程及开发模式[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1):66-71.
    ④石培华,红色旅游能“红”多久——探寻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的原动力[J].人民论坛,2006(16)54~55.
    ⑤周振国,周海生.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09-304.
    ⑥谷玉芬.红色旅游成功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06(2):112-114.
    ⑦李曼.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
    ⑧周振国,周海生.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05-314.
    ⑨赵丽萍,李冬梅.论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J].河北企业,2008(12):57.
    ⑩王晓洋.试论中国红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J].高职论丛,2006(4):15.
    11付晓刚.红色旅游开发研究——以井冈山市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06.
    ①秦艳培.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150.
    ②黄细嘉、龚志强、宋丽娟.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2-16.
    ③晏兰萍,刘锦云.红色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26-28.
    ④贺剑武.论红色旅游开发的模式、原则和特点[J].沧桑,2008(4):62-63.
    ⑤毕剑.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06(8):229-231.
    ⑥谢婷,钟林生,黄丽玲.红色旅游资源的拓展开发模式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6(5):49-51.
    ⑦李永乐.红色旅游目的地产品类型与营销探讨[J].商业研究,2007(357):35.
    ①刘春玲,宋保平.红色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研究[J].河北学刊,2006(4):214.
    ②罗茜.区域红色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2):65.
    ③王立东.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思路[J].求实,2005(2):115.
    ④卢璐,易银飞.红色旅游市场特征研究[J].科技创业,2007(3):99.
    ⑤黄静波.红色旅游消费市场与行为模式研究[J].消费经济,2007(1):29.
    ⑥林龙飞,唐峰陵.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探析——以韶山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85.
    ⑦陈宁英,张河清.基于SWOT分析的红色旅游国际市场开发初探[J].科技创业,2008(3):49-51.
    ⑧李永乐.红色旅游目的地产品类型与营销探讨[J].商业研究,2007(357):35-37.
    ⑨赵丽丽,陈楠.论红色旅游的品牌开发[J].科技信息,2007(6):128.
    ⑩李烨,陆军.创意旅游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品牌培育研究[J].市场论坛,2010(2):49-51.
    11黄首昌,陈辉.创建红色旅游景区品牌的体验营销策略[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3):335-349.
    ①高丙中.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化研究,1997(4):113-117.
    ②如王家晋认为红色文化是指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等。王家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EB/OL].http://www.cn880.com.htm.2005-10-23.
    ③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赖宏,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建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6-69.
    ④这里的“革命”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两次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小平同志所说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其外延可扩展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包括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文化,都是红色文化的延续和拓展。.
    ⑤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制度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革命文献作品;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王以第.“红色文化”及发生机制[J].理论界,2007(10):168.
    ⑥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认为,红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红色资源,集中体现为革命年代的“人、事、物”。另一方面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红色精神,集中体现为在这些物化形态的红色资源上所承载的精神形态。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6).
    ⑦马强.德育视角下的红色文化内涵与价值利用——以皖西红色文化为主体透视[J].皖西学院学报,2008(6):66-68.
    ⑧李水弟,陈建.红色文化探微[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2):2-3.
    ⑨孙晓飞.红色文化_的当代社会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8:18-38.
    ①马强.德育视角下的红色文化内涵与价值利用——以皖西红色文化为主体透视[J].皖西学院学报,2008(6):66-68.
    ②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理论界,2007(8):149-150.
    ③白萍.浅谈陕北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J].金卡工程,2010(12).
    ④刘浩林.利用红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消费导刊,2008(1):200.
    ⑤付小清,龚玉秀,张华荣.弘扬红色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5):91-92.
    ⑥谷松岭.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要论[J].前沿,2011(8):141.
    ⑦钟利民,刘丽.红色文化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老区建设,2009(2):1-4.
    ⑧孙和平.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9-105.
    ⑨陈建,李水弟.论江西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J].特区经济,2007(1):167-169.
    ⑩姜天骄,姜建明.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N].经济日报,2009-9-13(006).
    ①陈功焕,刘小珍.中国红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企业经济,2011(9):156-158.
    ②刘建平,李双清.论乡规民约与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9-93.
    ③刘建平,李双清.新农村建设中红色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地理,2008(6):1049-1052.
    ④刘建平,曹学文.基于景观设计学视角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J].生态经济,2007(2):419-421,430.
    ⑤黄超.关于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才智,2009(22):210-211.
    ⑥伍延基,王计平.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0-82.
    ⑦韩振江.论红色文化建设[J].大连干部学刊,2011(8):48-52.
    ⑧曾震亚.探索红色文化发展的新途径——策划运作电视连续剧《日出东山》的几点体会[N].湘潭日报,2011-4-15(1).
    ①赖宏,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建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6-69.
    ②湖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弘扬红色文化,世纪行,2006(11).
    ③黄光文,朱龙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J].求实,2008(6):92.
    ④叶有根.红色文化资源,促进老区经济快速发展[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1):74.
    ⑤傅云,罗德斌.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文化,不断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N].江西日报,2007-10-15(A01).
    ①左兴俊,张永胜.创新临沂红色文化,提高红色旅游美誉度[J].理论探讨,2010(7):226-227.
    ①谢彦君,陈才,谢中田.旅游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28.
    ①徐仁立.中国红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9-10.
    ①谭献民.旧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纲领的成熟——旧三民主义之文化革命纲领[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1-65.
    ①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34.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1.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4.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4.
    ④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8.
    ①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3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244.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5.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2-43.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94.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6~647.
    ①安启念.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滞后——俄罗斯文化与列宁主义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87.
    ②王继平著.转换与创造——中国近代文化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63.
    ①崔奇.周恩来政论选(上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311.
    ②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20.
    ①毛泽东.战争与战略问题(1938年11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0-171.
    ②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0.
    ①李方祥.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研究[J].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2.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
    ①李景春.论民族心理素质与国民素质教育[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70.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7.
    ①曾天雄,卢爱国.长株潭试验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74.
    ②周振国,高海生.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
    ②刘海洋,明镜.红色旅游:概念、发展历程及开发模式[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1):68.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EB/OL],http://www.sach.gov.cn/tabid/96/InfoID/23/frtid/96/Default.aspx.2001-6-25.
    ②黄细嘉,龚志强,宋丽娟.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9.
    ③韶山市发展改革局(韶山市统计局),韶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EB/OL]http://www.shaoshan.gov.cn/fgtj/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58.2005-3-17.
    ①七省市签署郑州宣言,联手发展红色旅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1-21(6).
    ②新浪新闻中心,“红色旅游”工程将正式启动[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4-08-12/05183376198s.shtml.2004-8-12.
    ③人民网.李长春河北考察强调推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EB/OL].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1024/2984727.html.2004-11-12.
    ①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5[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201-204.
    ②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6[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76.
    ③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7[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8.
    ②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8[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97-99.
    ①中国网络电视台.广安牵手延安等12城市实施红色旅游战略合作[EB/OL].http://hsly.cntv.cn/20111020/116028.shtml.2011-10-20.
    ①第一旅游网.访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EB/OL].http://www.toptour.cn/publish/portal0/tab66/info18154.htm.2011-6-15.
    ②江西省人民政府网.2011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开幕[EB/OL].http://www.jiangxi.gov.cn/dtxx/jxyw/201107/t20110702_316613.htm.2011-7-2.
    ①周振国,高海生.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
    ①陈艳,易泽阳.红色文化引领企业文化的几点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0(2):151.
    ②睢卓,李丽芬.用红色文化推动企业发展[N].经理日报,2007-7-31(C03).
    ①周振国,高海生.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5.
    ②《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
    ①刘宽亮.关于文化传播规律的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3(2):9.
    ②刘建平,李双清.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J].领导之友,2011(8):4-6.
    ①洪芳,王政,褚凰羽.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受众研究[J].新闻界,2011(2):19-21.
    ①湘潭统计信息网.韶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xttj.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720.2011-3-15.
    ①中国政协新闻网.走向大千世界我国近六成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EB/OL].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52/13972236.html.2011-2-22.
    ①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8[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134.
    ②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报.韶山旅游总收入7.53亿元争创5A景区[EB/OL].http://xiangtan.china9986.com/NewsPaper/NewsArticle/280146.shtml.
    ①中国网络电视台.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红色旅游发展新局面[EB/OL].http://hsly.cntv.cn/20111020/116326.shtml.2011-10-20.
    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①杨琳.发展红色旅游,弘扬红色文化[J].旅游经济研究,2011(3):121.
    ②中国网络电视台.红色旅游二期规划培训班在安阳举办[EB/OL].http://hsly.cntv.cn/20110811/119417.shtml.2011-8-11.
    ①李萌.红色旅游开发应重视品牌构建[N].中国旅游报.2004-10-20.
    ①红色旅游的人文精神回归[N].中国旅游报.2004-12-20.
    ②黄光文,朱龙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J].求实,2008(6):94-95.
    ①红色文化带动红色旅游[N].吉林日报.2007-7-31(005).
    ②李慧颖,陈春园.红色旅游应凸显红色文化内核[N].经济参考报,2008-11-5(012).
    ①王立东.红色旅游产品的线路设计[J].求实,2006(1):158-159.
    ①蔺薛菲.红色旅游目的地入口景观标识设计分类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Z1):64-66.
    ①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7[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3-4.
    ②红色文化带动红色旅游[N].吉林日报,2007-7-31(005).
    ①恩施新闻网.抗战时期恩施的重要交通工具木炭汽车[EB/OL]http://www.enshi.cn/20050705/ca23738.htm.2005-7-23.
    ①中国吉安网.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部的讲解员[EB/OL].http://ja.jxcn.cn/2012/0307/100116726.html.2012-3-7.
    ②黄细嘉,龚志强,宋丽娟.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48.
    ③王立东.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思路[J].求实,2005(2):115-120.
    ①戴欣欣.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1.
    ②吴必虎,余青.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5.
    ①李冠瑶.发展红色旅游,彰现红色文化[N].山西政协报,2005-03–25(00C).
    ①方世敏,刘丹.中国红色旅游国际化现状与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4):50.
    ①国际旅游统计表明,当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
    达到4000—10000美元,将产生国际旅游动机;超过10000美元时,将产生洲际旅游动机。参见,DavidHarrison. Tourism and prostitution: sleeping with enemy? The case of Swaziland[J]. TourismManagement,1994(6):435-443.
    ②汪正彬.我国国内旅游人均消费与国民人均GDP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11(23):53-57.
    ①洪芳,王政,褚凰羽.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受众研究[J].新闻界,2011(2):20.
    ①中国网络电视台.红色旅游二期规划培训班在安阳举办[EB/OL].http://hsly.cntv.cn/20110811/119417.shtml.2011-8-11.
    ①李冠瑶.发展红色旅游,彰现红色文化[N].山西政协报,2005-03-25(00C).
    ①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6[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83-184.
    ②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8[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9-10.
    ③甄尽忠.河南省红色旅游营销策略浅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3-76.
    ①中国网络电视台.全程直播:“全国红办”与CNTV战略合作签字仪式[EB/OL].http://travel.cntv.cn/special/zlhz/20110524/106604.shtml.2011-5-24.
    ②洪芳,王政,褚凰羽.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受众研究[J].新闻界,2011(2):20.
    ③黄光文,朱龙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J].求实,2008(6):94.
    ①中国网络电视台.“全国红色旅游摄影作品展示活动”召开专家座谈会[EB/OL].http://hsly.cntv.cn/20110714/105174.shtml.2011-7-14.
    ②腾讯新闻.长沙要求百万学生续写雷锋日记称不是煽情之举[EB/OL].http://news.qq.com/a/20120223/000532.htm?qq=0&ADUIN=602555097&ADSESSION=1329955807&ADTAG=CLIENT.QQ.4105_.0.2012-2-23.
    ③褚凰羽,洪芳.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兰台世界,2011(2):73.
    ④赵雅萍.从体验经济角度探讨沂蒙老区红色旅游营销策略[J].商业文化,2009(7):90.
    ①中国网络电视台.把握规律特点推动红色旅游科学发展[EB/OL].http://hsly.cntv.cn/20110823/115740.shtml.2011-8-23.
    ①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编.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7)[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8.
    ⑤任朝旺,王玉成.红色旅游的导游讲解[N].中国旅游报,2006-2-13(008).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②中国网络电视台.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红色旅游发展新局面[EB/OL].http://hsly.cntv.cn/20111020/116326.shtml.2011-10-20.
    ③王树茂.提高认识加大力度,红色旅游培训工作成效显著[M].中国旅游报/2009年8月12日第013版.
    ①廖海利.提高红色旅游景区导游讲解能力的方法[J].中国旅游报,2006年12月11日第007版.
    ②李曼.红色旅游讲解员职业形象塑造[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26.
    ①中国网络电视台.把握规律特点推动红色旅游科学发展[EB/OL].http://hsly.cntv.cn/20110823/115740.shtml.2011-8-23.
    ①李曼.红色旅游讲解员职业形象塑造[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53.
    ①彭宗健.陈远跃对提升当前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8):1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96.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
    [6]邓小平文选(第1-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9]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0]江泽民论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1]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1.
    [1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3.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
    [15]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公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8.
    [16]胡锦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7]刘少奇选集(上卷、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8]江泽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旅游局.邓小平论旅游[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0]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周振国,高海生.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李水弟.红色文化与传承[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3]张爱芹,王以第.红色文化与道德建设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4]吴必虎,余青.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6]李康平.大学生红色资源教育读本[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7]方世敏,阎友兵.红色旅游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8]黄细嘉,龚志强,宋丽娟.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9]徐仁立.中国红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10]陈家刚.旅游规划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1]宋振春,张友臣.现代旅游管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12]林龙飞.旅游经营管理与伟人名人故里旅游开发问题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13]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张河清.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导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15]田里.旅游管理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16]刘建平,阎友兵.湖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
    [17]刘建武.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刘建武.科学发展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9]教育部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2.
    [20]陈佛松.世界文化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1]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3.
    [22]孙占元.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一中国共产党人文化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23]邓力群.毛泽东的文化思想[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4]宋志明,吴潜涛.中华民族精神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5]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3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6]李曼.红色旅游讲解员职业形象塑造[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1]魏自立.基于CMMB与虚拟世界技术的红色文化录播宣传系统[D].北京邮电大学,2010.
    [2]邵陆芸.论当代商业性平面设计中的"红色文化"符号[D].苏州大学,2009.
    [3]付小清.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9.
    [4]陈建平.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09.
    [5]李海波.论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09.
    [6]张克伟.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
    [7]孙晓飞.红色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8.
    [8]韩燕平.红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D].湘潭大学,2008.
    [9]曹学文.红色文化遗产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湘潭大学文,2008.
    [10]柳红星.江西红色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06.
    [11]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6.
    [12]罗春洪.弘扬红色文化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研究[D].南昌大学文,2007.
    [13]刘丽平.红色文化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7.
    [14]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5]朱宇静.延安红色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
    [16]李磊.枣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
    [17]李曼.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8]宋丽娟.红色旅游动力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1.
    [19]张彬彬.中国红色旅游发展与布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0]付晓刚.红色旅游开发研究——以井冈山市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06.
    [21]戴欣欣.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2]刘琼艳.红色旅游可持续开发研究[D].湘潭大学,2007.
    [23]汤红兵.湘鄂西红色文化的形成及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中共共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2]中共共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3]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5[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4]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5]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6]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7]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新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8]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文件.关于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第六次会议情况的报告.2009
    [9]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发展红色旅游的要求和中央领导同志2009年以来有关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批示、讲话精神.2009.
    [1]陈岩.“红色”的中外文化审视[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2).
    [2]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理论界,2007(8).
    [3]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4]刘丽平,李水弟.“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开发策略探析[J].职业圈,2007(12).
    [5]汪木兰.摧毁封建文化,缔造红色世界—论红色文化对创建红色体制的主导作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6]马强.德育视角下的红色文化内涵与价值利用—以皖西红色文化为主体透视[J].皖西学院学报,2008(6).
    [7]李洪伟.汉英“红色”的文化内涵对比[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6).
    [8]张爱芹,王以第,潘庆忠.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3).
    [9]湖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弘扬红色文化[J].世纪行,2006(11).
    [10]卢丽刚,时玉柱.弘扬红色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2).
    [11]李水弟.红色文化:党的先进性建设资源的动力支持[J].求实,2007(12).
    [12]舒礼荣.红色文化刍论[J].声屏世界,2007(7).
    [13]曾振华.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和传播策略[J].当代传播,2008(6).
    [14]李水弟,傅小清.红色文化的政治内涵[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5).
    [15]李水弟,陈建.红色文化探微[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2).
    [16]徐芳,杨扬.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J].党史文苑,2009(5)下.
    [17]蔡红梅.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18]罗春洪.红色文化与党的政治文化生成[J].福建党史月刊,2006(8).
    [19]何克祥.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论[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1).
    [20]程东旺.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现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21]刘德优,伍复晁.红色文化育新人[J].江西教育,2006(11).
    [22]颜剑,甘雅芬,古月明,赵雪.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实践[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5).
    [23]李水弟,傅小清.红色文化之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J]求实,2008(5).
    [24]钟利民,曾敏.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浅析[J].企业家天地,2009(1).
    [25]余孝忠,陈春园.红土地涌动红色文化[J].党建,2009(7).
    [26]叶桉,胡云,舒醒.关于弘扬八一、井冈山和苏区精神的思考建设红色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7]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6).
    [28]刘浩林.利用红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消费导刊,2008(1).
    [29]王国梁.利用先进的红色文化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6(11).
    [30]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创新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08(1).
    [31]赖宏,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建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2]谢爱林.论苏区红色文化的现代教育意义[J].江西教育科研,2007(9).
    [33]邓伟蓉,刘新坤.浅谈红色文化进高校校园[J].理论导报,2008(11).
    [34]罗春洪,周世新.浅析弘扬红色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支持[J].理论导报,2009(8).
    [35]钟秀利,杨艳春,罗春洪.试析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执政文化的视角[J].求,2007(11).
    [36]彭光华.推进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党建,2009(8).
    [37]凌洁.新红色文化:对接新时代的文化热潮[J].观察生活,2007(2).
    [38]李四权,王春红.寻足迹,传精神,塑红心——“红色文化进课堂”主题活动片段与反思[J].网络科技时代,2007(3).
    [39]田文玲.要让红色文化成为一种时尚[J].中国老区建设2009(7).
    [40]田舆图,林小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文化史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2002(5).
    [41]黄光文,朱龙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J],求实,2008(6).
    [42]钟利民,刘丽.红色文化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老区建设,2009(2).
    [43]徐仁立.国外红色旅游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
    [44]朱桂莲.近年来我国红色文化研究文献述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45]喻彩霞,张河清,陈宁英.中国红色旅游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46]徐仁立.关于构建“红色旅游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9(4).
    [47]刘彦武.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学分析[J].探索,2005(6).
    [48]刘宽亮.关于文化传播规律的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3(2).
    [49]曾振华.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和传播策略[J].当代传播,2008(6).
    [50]黎永泰,李文勇.企业文化传播规律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
    [51]刘澜.试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传播[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0).
    [52]江峰,汪颖子.中国红色文化生成的系统要素透析——以大别山红色文化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53]江峰.弘扬大别山红色文化,拓展党史研究新视域——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在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创立[J].中共党史研究,2010(2).
    [54]封振国,李敏翠,张俊华.文化承载与和谐建构——河北省红色文化的社会创新机制与人文社会风气建设[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5]刘亮红.湘潭红色文化与湖湘文化[J].湖南社院学报,2009(6).
    [56]褚凰羽,洪芳.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兰台世界,2011(2).
    [57]彭宗健.陈远跃对提升当前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8).
    [58]刘建平,李双清.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J].领导之友,2011(8).
    [59]赵雅萍.从体验经济角度探讨沂蒙老区红色旅游营销策略[J].商业文化,2009(7).
    [60]姚静.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思想政治教育,2010(11)
    [61]陈正桂.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2010(11).
    [62]李宗尧.论“红色旅游”功能的多样性——兼谈蒙阴县野店镇旅游业的综合开发[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
    [63]姚素英,王富德.关于红色旅游的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64]徐仁立,刘建平.关于红色旅游含义和特点的再认识[J].武夷学院学报,2011(1).
    [65]曹新向,王伟红,梁留科.红色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66]贺剑武.论红色旅游开发的模式、原则和特点[J].沧桑,2008(4).
    [67]刘建平,伍先福,黄玲.红色旅游的三大功能[J].学习导报,2005,(5).
    [68]魏国英.开展红色旅游,拓宽教育功能[J].文物世界,2002(4).
    [69]殷盈.试论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3).
    [70]庄军.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4).
    [71]王京平,谢梅君.红色旅游文化的教育功能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72]黄亚果.红色旅游载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73]刘红星,李智.论红色旅游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J].湘潮,2009(5).
    [74]邹瑜,谭建琪.浅析红色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J].党史文苑,2008(9).
    [75]黄三生,刘慧,卢丽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红色文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76]万莉丽,李化树.论红色旅游的德育功能[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77]傅爱平.发展红色旅游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8]张群.论红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
    [79]郑功帅.论红色旅游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当代社科砚野,2008(7-8).
    [80]阎友兵,曾妍.红色旅游与革命老区全面小康建设[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1).
    [81]袁纳宇.红色旅游与新农村建设[J].集团经济研究,2006(18).
    [82]王立东.红色旅游产品的线路设计[J].求实,2006(1).
    [83]黄光文,朱龙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J].求实,2008(6).
    [84]刘海洋,明镜.红色旅游:概念、发展历程及开发模式[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1).
    [85]谷玉芬.红色旅游成功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06(2).
    [86]蔺薛菲.红色旅游目的地入口景观标识设计分类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21).
    [87]夏莉.红色旅游发展的潜力、动力、活力何在[J].现代商业,2008(2).
    [88]石培华,红色旅游能“红”多久——探寻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的原动力[J].人民论坛,2006(16).
    [89]赵丽萍,李冬梅.论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J].河北企业,2008(12).
    [90]王晓洋.试论中国红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J].高职论丛,2006(4).
    [91]王艳平.历史唯物观下看红色旅游发展走向[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5).
    [92]王立东.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思路[J].求实,2005(2).
    [93]秦艳培.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
    [94]闫广华.浅析红色旅游资源开发[J].科教文汇,2007(12).
    [95]张秋娈,朱绍华,李君芳.河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劣势分析及战略构想[J].安徽农业科学,2007,(9).
    [96]谢江凌.对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97]邹品佳,王生鹏.甘肃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策略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98]谢庐明,曹大明.红三角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
    [99]黄国华,涂海丽.抚州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00]晏兰萍,刘锦云.红色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101]毕剑.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06(8).
    [102]方世敏,刘丹.中国红色旅游国际化现状与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4).
    [103]卢璐,易银飞.红色旅游市场特征研究[J].科技创业,2007(3).
    [104]黄静波.红色旅游消费市场与行为模式研究[J].消费经济,2007(1).
    [105]林龙飞,唐峰陵.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探析——以韶山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06]王丁玲,章锦河,王群,王浩,魏鸿雁.红色旅游地客源市场结构研究——以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
    [107]陈宁英,张河清.基于SWOT分析的红色旅游国际市场开发初探[J].科技创业,2008(3).
    [108]贾昆嵛,司新云,吕冬梅.对红色旅游的分析及营销方式的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5(453).
    [109]赵丽丽,陈楠.论红色旅游的品牌开发[J].科技信息,2007(6).
    [110]李烨,陆军.创意旅游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品牌培育研究[J].市场论坛,2010(2).
    [111]罗小斌,方世敏.区域红色旅游品牌整合问题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3).
    [112]黄首昌,陈辉.创建红色旅游景区品牌的体验营销策略[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3).
    [113]谢婷,钟林生,黄丽玲.红色旅游资源的拓展开发模式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6(5).
    [114]李永乐,孙天胜,成升魁,陈远生.市场导向型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07(9).
    [115]易佳莉,徐飞雄.红色旅游混合开发模式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4).
    [116]黄平芳,王屏.红色旅游校企合作新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48).
    [117]王静,徐继填.安徽岳西县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118]姚治国,苏勤,陆恒芹.论红色旅游的联动开发模式——以安徽省黟县、定远县比较研究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119]尹晓颖,朱竑,甘萌雨.红色旅游产品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5(2).
    [120]李永乐.红色旅游目的地产品类型与营销探讨[J].商业研究,2007(357).
    [121]刘春玲,宋保平.红色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研究[J].河北学刊,2006(4).
    [122]罗茜.区域红色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2).
    [123]阎友兵,陈非文,方世敏,刘建平.2009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124]谭献民.旧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纲领的成熟——旧三民主义之文化革命纲领[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125]李景春.论民族心理素质与国民素质教育[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126]曾天雄,卢爱国.长株潭试验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27]陈艳,易泽阳.红色文化引领企业文化的几点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0(2).
    [128]刘莎.关于红色旅游历史的考察[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29]甄尽忠.河南省红色旅游营销策略浅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30]汪正彬.我国国内旅游人均消费与国民人均GDP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3).
    [131]洪芳,王政,褚凰羽.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受众研究[J].新闻界,2011(2).
    [132]杨琳.发展红色旅游,弘扬红色文化[J].旅游经济研究,2011(3).
    [1]阎兴亚,张英明.红色区域旅游合作的构想[N].中国旅游报.2004-11-15.
    [2]李萌.红色旅游开发应重视品牌构建[N].中国旅游报.2004-10-20.
    [3]红色旅游的人文精神回归[N].中国旅游报.2004-12-20.
    [4]红色文化带动红色旅游[N].吉林日报.2007-7-31.
    [5]李慧颖,陈春园.红色旅游应凸显红色文化内核[N].经济参考报,2008-11-5.
    [6]石培华.发展红色旅游的国际比较[N].华东旅游报2007-01-09.
    [7]李冠瑶.发展红色旅游,彰现红色文化[N].山西政协报,2005-3-25.
    [8]睢卓,李丽芬.用红色文化推动企业发展[N].经理日报,2007-7-31.
    [9]任朝旺,王玉成.红色旅游的导游讲解[N].中国旅游报,2006-2-13.
    [10]王树茂.提高认识加大力度,红色旅游培训工作成效显著[N].中国旅游报,2009-8-12.
    [11]廖海利.提高红色旅游景区导游讲解能力的方法[N].中国旅游报,2006-12-11.
    [12]魏晓霞.将红色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快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5-5-13.
    [13]傅云,罗德斌.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文化,不断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N].江西日报,2007-10-15.
    [14]七省市签署郑州宣言,联手发展红色旅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1-21.
    [15]刘倩倩.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N].威海日报,2009-9-28.
    [16]姜天骄,姜建明.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N].经济日报,2009-9-13.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http://www.sach.gov.cn/tabid/96/InfoID/16/frtid/134/Default.aspx.1961-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EB/OL],http://www.sach.gov.cn/tabid/96/InfoID/17/frtid/96/Default.aspx.1982-2-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EB/OL],http://www.sach.gov.cn/tabid/96/InfoID/23/frtid/96/Default.aspx.2001-6-25.
    [4]韶山市发展改革局(韶山市统计局),韶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EB/OL] http://www.shaoshan.gov.cn/fgtj/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58.2005-3-17.
    [5]新浪新闻中心,“红色旅游”工程将正式启动[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4-08-12/05183376198s.shtml.2004-8-12.
    [6]人民网.李长春河北考察强调推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EB/OL].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1024/2984727.html.2004-11-12.
    [7]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在北京召开第七次会议[EB/OL].http://www.gov.cn/gzdt/2010-02/21/content_1537940.htm.2010-2-21.
    [8]第一旅游网.访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EB/OL].http://www.toptour.cn/publish/portal0/tab66/info18154.htm.2011-6-15.
    [9]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在北京召开第八次会议[EB/OL].http://www.gov.cn/gzdt/2010-11/20/content_1749695.htm.2010-11-20.
    [10]中国网络电视台.广安牵手延安等12城市实施红色旅游战略合作[EB/OL].http://hsly.cntv.cn/20111020/116028.shtml.2011-10-20.
    [11]第一旅游网.访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EB/OL].http://www.toptour.cn/publish/portal0/tab66/info18154.htm.2011-6-15.
    [12]江西省人民政府网.2011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开幕[EB/OL].http://www.jiangxi.gov.cn/dtxx/jxyw/201107/t20110702_316613.htm.2011-7-2.
    [13]湘潭统计信息网.韶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xttj.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720.2011-3-1.
    [14]中国政协新闻网.走向大千世界我国近六成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EB/OL].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52/13972236.html.2011-2-22.
    [15]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报.韶山旅游总收入7.53亿元争创5A景区[EB/OL].http://xiangtan.china9986.com/NewsPaper/NewsArticle/280146.shtml.
    [16]中国网络电视台.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红色旅游发展新局面[EB/OL].http://hsly.cntv.cn/20111020/116326.shtml.2011-10-20.
    [17]中国网络电视台.红色旅游二期规划培训班在安阳举办[EB/OL].http://hsly.cntv.cn/20110811/119417.shtml.2011-8-11.
    [18]恩施新闻网.抗战时期恩施的重要交通工具木炭汽车[EB/OL]http://www.enshi.cn/20050705/ca23738.htm.2005-7-23.
    [19]中国吉安网.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部的讲解员[EB/OL].http://ja.jxcn.cn/2012/0307/100116726.html.2012-3-7.
    [20]中国网络电视台.全程直播:“全国红办”与CNTV战略合作签字仪式[EB/OL].http://travel.cntv.cn/special/zlhz/20110524/106604.shtml.2011-5-24.
    [21]中国网络电视台.“全国红色旅游摄影作品展示活动”召开专家座谈会[EB/OL].http://hsly.cntv.cn/20110714/105174.shtml.2011-7-14.
    [22]腾讯新闻.长沙要求百万学生续写雷锋日记称不是煽情之举[EB/OL].http://news.qq.com/a/20120223/000532.htm?qq=0&ADUIN=602555097&ADSESSION=1329955807&ADTAG=CLIENT.QQ.4105_.0.2012-2-23.
    [23]中国网络电视台.把握规律特点推动红色旅游科学发展[EB/OL].http://hsly.cntv.cn/20110823/115740.shtml.2011-8-23.
    1.Warick Frost.Braveheart-ed Ned Kelly: historic films, heritage tourismand destination image.Tourism Management27(2006).
    2.Ceren Karadeniz.Children’s museums and necessity for children’s museums in Turkey.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2010).
    3.Hongliang Yan,Bill Bramwell.CULTURAL TOURISM, CEREMONYAND THE STATE INCHIN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5(2008).
    4.Erik H. Cohen.EDUCATIONAL DARK TOURISM ATAN IN POPULO SITEThe HolocaustMuseum in Jerusale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38, No.1, pp.193–209,2011.
    5.Khalid S. Al-hagla.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historical areas using the tourist trailapproach:A case study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Urban Development (CHUD) project inSaida,Lebanon. Cities27(2010).
    6.Rodrigo de Azeredo Gru¨newald.TOURISM AND CULTURAL REVIVAL. 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Vol.29, No.4, pp.1004–1021,2002.
    7.Joshua Hagen.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Nazi Germany: place, memory,and nationalism. Journalof Historical Geography35(2009).
    8.Carolyn Strange, Michael Kempa.SHADES OF DARK TOURISMAlcatraz and Robben Island.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30, No.2, pp.386–405,2003.
    9.David Harrison. Tourism and prostitution: sleeping with enemy? The case of Swaziland[J].Tourism Management,1994(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