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当今世界,能源问题是世界热点问题,也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能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正在制约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曾被誉为我国21世纪能源战略储备宝库的晋、陕蒙交界地区“金三角”,能源资源禀赋极其优越:这一地区煤炭资源储量约占全国的60%,同时还有储量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并且风能、太阳能的开发潜力巨大;再加该区域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相对较好的能源产业基础等方面的条件,从而使得该区域成为我国能源开发的重点地区。然而该地区对于能源长期进行的粗放式开采,导致能源开发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比较收益较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影响我国国家能源的安全以及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因而,合理开发晋陕蒙交界地区的能源资源,对于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论文正是基于我国能源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从晋陕蒙交界地区的能源开发的内、外部条件和驱动以及能源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入手,进而分析和论述晋陕蒙交界地区遇到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思路和对策。本论文写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主要说明晋陕蒙交界地区的区域基本状况以及能源开发的基本条件,主要从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以及地方政策的角度论述当地能源开发的基本条件与基础。
     第二章主要论述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地位和意义,主要从我国的能源形势、能源战略、西部大开发等外部因素的角度,来论述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地位;并且为了更好的说明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意义,在本章还主要从能源开发对当地工业化进程、城市群崛起、对就业的促进以及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等方面,来论述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第三章则主要论述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节主要从能源产业的产值增长、产业发展以及对当地发展的贡献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第二节则主要对现阶段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述:从能源开发效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利益分配矛盾较多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方面,论述了当前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后面章节的论述打下基础。
     第四章主要论述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总体思路,提出晋陕蒙能源开发应该实行集约式开发、合理构建当地的能源产业链以及在开发展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开发思路;另外,还针对当地能源的可持续开发,补充提出了几点开发思路。并且,在论述开发思路过程中,本章还论述了针对这些开发思路的具体措施和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主要是针对能源开发过程中的各种保障机制:主要是从区域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管理机制等几个方面,来构建晋陕蒙交界地区能源开发的保障机制。
Energy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human's activities. In a sense, our society cannot develop without the emergence of high quality energy sources and the use of advanced energy technology.Nowadays, energy, this issue is not only a hot spot in the world but also an important bottleneck which is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nsufficient energy sources an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y are restricting and effecting on our liv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Golden Triangle",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border of Shanxi, Shaanxi and Inner Mongolia, has been known as a treasure trove of energy to be a strategic reserve in 21st century. This area has an extremely advantage of energy endowment: the reserved coal account for about 60% of China; numerous oil and gas resources,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wind and solar energy; excellent location advantage, convenient traffic condition and solid foundation in energy industry. All of these advantages make this region to be a key area for energy development. However, since we did a extensive explore in this area for a long time, there is some problems such as serious waste of resources, relatively low income and extremely pollution of environment, which not only seriously affected the economic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but also influent on the safe of China's national energ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So,r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lving China's energy problem.
     According to China's serious energy problem,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analysi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driver of explore and the impact o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n, this thesis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which we will face on exploring. The above mentioned is the basis of developing ideas and measures in "Golden Triangle".
     The following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thesis:
     From aspects of energy resource endowment, basic infrastructure and local policy, chapter one explain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Golden Triangle" and basic condition of energy explore and discusses the basis and condi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Chapter two mainly discusses the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of energy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More specifically, it discusses the status of "Golden Triangle" of energy development, which is analysed from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China's energy situation, strategy and western development. Besides,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regional energy developmen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 that fully explains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explore in this area. The above descriptions mainly explain from aspects such as influence of energy development in local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rising of urban agglomeration, promoting of employment and increasing labour productivity.
     Chapter three mainly discusses the present status and major problems which arous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in "Golden Triangle". From five factors such as the output growth section one discusses explore of energy in "Golden Triangle" which has been experiencing a rapid growth. Section two mainly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which we will face when we explore energy in "Golden Triangle":inefficient explore,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unfair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and serious pollution of ecosystem.Discussion about current problems which rise in explore energy resources in "Golden Triangle", it is the basis of these following chapters and sections.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general concept of energy development in the areas of Shanxi,Shaanxi and Inner Mongolia. Then, conclude a development idea which is called "circular economy".In this area, we should m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nsive energy development and develop reasonable structure of the local energy industry chain. In addition, suppose some suggestion according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energy. Besides, development of ideas in the discussion process, the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for these specific measures and attention.
     Chapter five mainly discusses the energy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different security mechanisms:mainly from the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he interests of distribution mechanism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several other areas, Shanxi, Shaanxi and Inner Mongolia to buil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nergy security system.
引文
1楼惠新、郭福平,论晋陕蒙接壤地区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年12月,第16页
    2车秀珍等,晋陕蒙接壤地区能源基地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载《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年18期,第25页
    1高新民,浅论加快晋陕蒙宁煤炭基地建设,载《陕西煤炭》,2008年第5期,第5-6页
    1《鄂尔多斯盆地资源优势显著》,网址:http://www.metalchina.com/members/news.php?id=337397
    1数据来源:《2008年陕西省榆林市统计公报》、《2008年鄂尔多斯市统计公报》、《2008年山西忻州统计公报》
    1数据来源:《2008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35页
    1数据来源:《2008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1张可云,西部大开发转型的必然性和未来重点,载《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9月,第35页
    1林建华等,西部大开发十年绩效评价:1999—2008,载《开发研究》,2009年1月,第49页
    2高全成、王恩胡,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状况综述,载《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5月,第16页
    1数据来源:《2008年陕西榆林市统计公报》、《2008年鄂尔多斯市统计公报》、《2008年山西忻州市统计公报》
    1陕西省委党校经管教研部课题组,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探析,载《理论导刊》,2005年8月,第49页
    1杨宁等,西部能源开发,央企和地方冲突升级,载《经济参考报》,2005年6月6日
    1楼惠新、郭福平,论晋陕蒙接壤地区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年12月,第16页
    1王鑫,采煤对忻州市水资源的影响,载《山西水利》,2008年4月,第26页
    2刘志仁,陕北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1月,第49页
    1蔺明华、穆成,晋陕蒙接壤地区煤炭开发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载《中国水土保持》,2005年12月,第27页
    1蔺明华、穆成,晋陕蒙接壤地区煤炭开发产生的生态问题及其对策,《中国水土保持》,2005(12)
    1车秀珍等,晋陕蒙接壤地区能源基地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载《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年18期,第25页
    1陕西省委党校经管教研部课题组,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探析,载《理论导刊》,2005年8月,第49页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规划院:我国发电环境空间研究[R],2006年
    1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
    1练绪宁,《循环经济研究—兼论如何构建我国的循环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1《2008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数据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1崔民选,《2008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1《200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1]陈崇.中国西部能源发展战略选择.中国经济,2006(6).
    [2]王家诚,赵志林,阎长乐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3).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3]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戚本超,景体华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刘卫东,刘彦随等.中国区域发展报告(2007).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谢丽霜.民族地区投资活动的环境效应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8]周海魂,彭珠虎.近年新疆能源工业回顾与展望.国工程咨询,2005(40).
    [9]曹新.重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发展论坛,2006(2).
    [10]姚仲恺.能源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探析—一以山西为例.经济问题,2006(7).
    [11]杨丽萍,郭广珍.天然气产业的规制与改革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3).
    [12]王子江.新疆石油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7(3).
    [13]李甫春.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开发模式探讨.民族研究,2005(5).
    [14]张云,李国平.非再生能源开发中的价值损失与补偿模式初探.开发研究,2005(4).
    [15]先礼琼,龚少华.构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补偿机制.特区经济,2005(6).
    [16]丁晓玲,宋洁尘.析西电东送背景下区域环境利益分配的扭曲.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8).
    [17]林幼斌.建立和完善西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4).
    [18]叶建平,秦勇,林大扬等.中国煤层气资源.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19]王仲勋,郭永存.煤层气开发理论研究进展及展望.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5.
    [20]高雪玲.陕西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能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4(3).
    [21]张金东.榆林能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与生态保护对策研究.西北大学,2006.
    [22]吴晓青,洪尚群,段昌群.区际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关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3)
    [23]郑易生,阎林,钱薏红.90年代中期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管理世界,1999(2).
    [24]额尔敦扎布.西部开发的一种模式—鄂尔多斯模式.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
    [25]韦艳.开发西部能源的战略思考.北京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6]梁凯,兰井志.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国土资源,2003(7).
    [27]刘昌华,胡振琪,王世东.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项目构想.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28]常振亮,乐奇.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北方经济,2005(3).
    [29]郭献文,钞文,吴锦瑜.新兴战略能源基地在西部崛起——陕甘宁内蒙古能源开发调查.中国经贸导刊,2002(10).
    [30]李丽.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生产力研究,2005(11).
    [31]梁金修.我国能源供需与新型工业化能源战略.宏观经济管理,2006(4).
    [32]史路宁.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探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3]梁秦生.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趋势与特征.陕西综合经济,2006(1).
    [34]刘照.榆林能源开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榆林学院学报,2006(4).
    [35]王晓荣.论榆林市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榆林学院学报,2005(3).
    [36]侯渡舟,王建设,李慧民.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系统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7]课题组.自然资源型区域经济和福利协调发展的特点探索—中国榆林市与科威特经济、福利发展的比较.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0(5).
    [38]杜成林.在榆林能源开发中投融资方面的问题及政策建议.西安金融,2003(3).
    [39]胡文瑞.鄂尔多斯盆地靖安示范油田高效开发的理论、技术与管理模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40]张磊.科学技术进步与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管理研究,2005(10).
    [41]卫兴华等.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学术月刊,1997(1).
    [42]刘尔思.关于产业链理论的再探索,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3).
    [43]牛芳.谈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山西财税,2005(6).
    [44]田瑞云.小煤矿群改造为特大型现代化煤矿的成功示例.煤炭工程,2005(7).
    [45]陆刚,孙宇博等.煤炭产业链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5(7).
    [46]文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煤炭经济研究,2005(8).
    [47]朱跃中.当前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浙江能源,2005(2).
    [48]国家发改委循环经济课题组.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域与对策.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1).
    [49]张卫华.警惕煤电之争回潮.经济,2007(3).
    [50]章珂.针对我国近九成煤炭资源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国家环保总局将规范煤矿环境评价.山东国土资源,2007(23).
    [51]李树元.对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两个问题的思考和建议.陕西综合经济,2005(2).
    [52]王龙.山西能源工业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山西能源与节能,2004(2).
    [53]张励,巩定国,牛卫平等.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投资概况和总体评价,2000(3).
    [54]王海明.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出路.山西教育,2005(6).
    [55]董继斌.绿色GDP与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经济问题,2005(1).
    [56]张莲莲.山西焦炭工业产业政策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4(3).
    [57]孙翠兰.区域经济与新时期空间经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8]王茂林.山西新型能源基地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2005.
    [59]彭致圭.加速山西省新型能源基地建设.中国城市经济,2006(1).
    [60]靳善忠.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山西煤炭,2005(3).
    [61]江秀凯,叶敏.德国如何改造老工业基地.科学决策,2006(2).
    [62]孙建中.把握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三个特点.前进,2005(1).
    [63]陈丽萍,姜雅.中国能源矿产收益分析,国土资源情报,2006(3).
    [64]成金华,吴巧生.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综述.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65]孔庆友.山东省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5(2).
    [66]王新新.中国的能源安全与能源战略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07(1).
    [67]朱明峰.资源型城市发展拐点理论及其意义.资源环境与调查,2006(1).
    [68]郑秋生.德国鲁尔区煤炭基地的成功改造对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生产力研究,2005(4).
    [69]朱训著.矿业城市转型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70]陈修颖.基于城乡互动的衡阳市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理论与实践.地理科学,2005(3).
    [71]马国霞,甘国辉.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5(2).
    [72]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初探.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3).
    [73]孙平.以人为本努力构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师,2006(4).
    [74]邹德慈.资源型(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规划师,2006(4).
    [75]黄光宇,林锦玲.山地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空间控制初探—以攀枝花市攀密区为例.规划师,2006(4).
    [76]雷慧霞.内蒙古准格尔旗中心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硕士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77]任菊梅.榆林城镇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研究:[硕士论文].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8]孙瑞林.榆林能源开发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
    [79]王檬檬.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与国际环境保护的关系.法制与社会,2006(11).
    [80]蔺伟.建设和谐内蒙古加快走进前列步伐.北方经济,2006(12).
    [81]王志强,郭大鹏.中国能源走廊探访.中国企业家,2006(13).
    [82]刘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节能与环保,2004(8)
    [83]侯金如.关于循环经济与政策的思考.工经济论坛,2004(23)
    [84]朗庆田.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思考.山东环境,2003(14)
    [85]孙国成,刘民超,唐本银.从企业的生态看煤炭企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8).
    [86]李正恒.对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思考.资源·产业,2003(2).
    [87]孔澎,邵珠浒.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炭加工与综合利 用,2006(8).
    [88]熊一权.燃煤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发展田.节能,2002(1).
    [89]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经济纵横,2004(9).
    [90]孙佑海.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环境保护,2005(7).
    [91]刘永估.民族经济学大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92]王文长,萨茹拉,李俊峰.西部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93]张金麟.区域资源开发中当地居民利益的保障问题.经济问题探索,2007(7).
    [94]井志忠.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日本学论坛,2007(1).
    [95]郭献文,吴锦瑜等.新型战略能源基地在西部崛起——陕甘宁内蒙古能源开发调查.中国经贸导刊,2002(10).
    [96]杨宏林,田立新,丁占文等.不可再生能源的经济学分析团.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
    [97]齐中英.开放式能源资源配置过程的风险表现团.技术经济,1997(11)
    [98]郑照宁,刘德顺.中国能源—资本替代的不确定性.运筹与管理,2004(13)
    [99]郑照宁,刘德顺.考虑资本—能源—劳动投入的中国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闭.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
    [100]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闭.预测,1998(17)
    [101]杨宏林,田立新,丁占文.能源约束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闭.系统工程,2004(3)
    [102]陈丽萍.中国能源矿产可持续问题研究框架.国土资源情报,2005年第4期。
    [103]陈军、成金华.意识形态与中国自然资源的产权安排.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04]成金华、吴巧生.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综述.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105]黄臻、陈荣文.兴宁矿难与中国煤炭资源法制之展望[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106]孔庆友.山东省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中国人口·资源 与环境,2005(2)
    [107]李纪良.河北省唐山市矿产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地质,2000(2)
    [108]李含琳.资源弹性理论与西部资源开发战略.经济学家,1997(4)
    [109]罗元华.我国矿产资源形势及发展规划思路.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5)
    [110]任超鸿.世界能源矿产资源形势及其发展战略.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7(11)
    [111]孙晓猛等.中国能源矿产态势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5)。
    [112]王新新.中国的能源安全与能源战略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07(1)
    [113]王菊凤、李鹊鸣.中国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综述.吉首大学学报,2003(2)
    [114]汪云甲.论我国矿产资源安全问题.科技导报,2003(3)。
    [115]姚文贵、刘长垠、郝福江等.中国能源矿产态势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China MineralResoureeS).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5)
    [116]陈甲斌.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政策综述.南方国土资源,2004(1)
    [117]杨鲁.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战略和途径.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6)
    [118]单卫国.试论石油安全.国际石油经济,2003(10)
    [119]陈国栋.矿产资源经济潜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资源调查与环境,2005(2)
    [120]吴尚昆.矿产资源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发展与展望.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4)
    [121]白颐.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现状及发展态势.化工技术经济,2004(1)
    [122]华佑兵.综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模式.当代石油石化,2003(2)
    [123]海鹏.对石油石化行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当代石油石化,2004(8)
    [124]李理.石油问题与新型工业化道路.黑龙江外贸,2005(2)
    [125]张旭之.中国石油化工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当代石油石化,2004(11)
    [126]李志强.炼化一体化-----未来石油化工发展的方向.当代石油石化,2005(5)
    [127]曹晓唏.关于中国石油石化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之我见.当代石油石化,2003(10)
    [128]吴华.依靠大型石化集团加速我国精细化工发展的若干思考.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0(1)
    [129]曹湘洪.我国石油化工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3)
    [130]杨上明.关于我国原油资源配置的探讨.国际石油经济,2003(3)
    [131]张抗.中国石油资源基础的战略观.海洋石油,2004(12)
    [132]胡健、马行天、张凡勇.陕西油气资源开发中国家与地方利益关系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
    [133]薄传华.关于油田与地方经济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工业经济(京)2003(7)
    [134]周世东.关于我国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沿海企业科技,2005(4)
    [135]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国土资源通讯,2003(2)
    [136]苏德勤,中国全球能源战略石油安全供应体系,世界海运,2004(2)
    [137]杨波、袁开洪.中国石油战略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2004(5)
    [138]刘立力.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石油大学学报,2004(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