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的范围是钢琴传入福建至今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包括钢琴演奏、教育、创作以及相关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与演变,福建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以及在福建工作过、对福建钢琴音乐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相关人物及其相关事件。
     笔者试图通过较为广泛而深入地查考福建的民国档案、民国报刊、地方文献、当代刊物、网络资讯等相关史料,结合访谈见证福建钢琴艺术发展的前辈,运用历史学、音乐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梳理,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对待史料,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福建近现代历史上钢琴音乐的发展脉络和整体面貌,总结其发展缘起、阶段特征,深入探究钢琴音乐与地方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密切关联。力求开拓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史的研究思路,充实中国钢琴艺术史的区域性研究成果,为福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钢琴音乐发展方面的资料和补充。
     全文共分五章,前四章结合福建近现代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梳理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四个历史时期(萌芽期、初步发展期、曲折前进期和逐步繁荣期)的各个方面。第五章分析了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三个特征,从近代基督教传播、福建人文地理、闽南文化三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探究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成因。
     本文认为:钢琴音乐是福建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近代以来福建文化的整体发展同步。福建的钢琴音乐发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开放性特征。时代变迁、文化发展的需要对福建钢琴音乐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福建音专钢琴教育和鼓浪屿钢琴文化在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前者在20世纪上半叶的福州地区,后者在闽南地区,受不同地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两者的发展特征和时代意义不同。尤其是独具一格的鼓浪屿钢琴文化,在近代基督教传播与闽南海洋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形成了鲜明而突出的区域性特征,成为闽南文化的新生事物之一,是中国新音乐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对于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The scope of research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performance, education, creation and the related industries of piano after its introduction into Fujian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ago, involving native Fujian pianists, educators, composers and those related people who ever worked in Fujian and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development of Fujian piano music.
     This dissertation extensively and intensively explores the archives and newspaper of Republic of China, local documents, contemporary publications, network information and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in Fujian. By combining the interviews of some predecessors of Fujian piano development, 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history, music, education, sociology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with a prudent attitude towards historical sources, aiming to restore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piano music in Fujian modern history. By summing up the origin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its phase characteristics, this disssertation intensively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and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piano music and local culture, seeking to develop and inspire research ideas of Chinese piano art history, which will enrich the regional research and provide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and supplement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piano music for Fujian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earches.
     This dessertation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four chapters try to sort out every a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Fujian piano music by combin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Fujian modern history. Chapter five analyzes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ujian piano music and tries to explore its causes in terms of the influence and effect of modern Christian communication, Fujian humanities and geography and south Fujian culture.
     Piano music is an integral part of Fujian cultural development. Its development is keeping pace with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Fujian culture in modern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Fujian piano music reflects the distinctive times, regional and openness characteristics. Changing times and the need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jian piano music. Fujian professional piano education and Gulangyu piano culture are two highlights of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Fujian piano music, with the former in Fuzhou district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latter in south Fujian. The two have different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ulture. Under the interaction and influence of modern Christian communication and south Fujian marine culture, the unique Gulangyu piano culture, in particular, has formed a distinctive and prominent regional features and has become a new born thing of south Fujian culture. This surely is a unique phenomenon in Chinese new music history and will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ese piano music development.
引文
[1]魏廷格《中国钢琴艺术30年回顾——略谈成果与缺失》,《钢琴艺术》2008年第10期。
    [2]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前言,第2-4页。
    [1]陈名实《福建省基督教教会学校教育初探》[D]。
    [2]陈丹曦博士学位论文《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中文摘要。
    [1]《关于中国钢琴艺术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概述》(钢琴艺术,2001.2)、《中国钢琴艺术30年回顾——略谈成果与缺失》(钢琴艺术,2008.10)等。
    [2]共有10篇,《钢琴艺术》2009年第2期至2010年第1期。
    [1]笔者2009年12月22日在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中,以“中国钢琴”为词检索共96篇。其中关于中国钢琴创作作品的研究达81篇。例如程征《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若干问题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李婷《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改编现象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张岩《中国钢琴曲创作的民族化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秦川《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五度关系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刘秋明《试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郑远《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初探》(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郑莹《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等硕士论文均是以中国钢琴作品为主体的论述。
    [2]有关钢琴艺术史研究的硕士论文有:闫飞《“文革”时期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状况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张娟《明清时期西方键盘乐器在中国传播管窥》(西安音乐学院2006年)、李松兰《试论中国钢琴学派的萌芽》(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等。
    [3]笔者2009年12月22日在清华期刊数据库中,以“中国钢琴”为词在“篇名”中检索,1911-2009年共计689篇,其中1911-1979年共计3篇,1980-1999年共计101篇,2000-2009年共计585篇。若以“中国钢琴”为词在“关键词”中检索,1911-2009年则为2185篇。
    [4]《音乐探索》1999年第1期。
    [5]《钢琴艺术》2003年第6期。
    [6]《甘肃科技》2004年第2期。
    [7]《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第9期。
    [8]《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4期。
    [9]《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0]《钢琴艺术》2009年第7、9、10期。
    [1]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第36-46页;许常惠《中国新音乐史话》第13-15页;史景迁著《利马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陈恒梅义征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
    [2]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第59-61;76-77;105-106页。
    [1]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五卷,第169页。
    [2]陈支平《福建宗教史》第441页。
    [1]李玲《最早到达福州的基督教传教士》,《福建史志》1997年第1期。
    [2]林金水、张先清:《福建基督教史的研究回顾与展望》,《基督宗教研究》(第二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3]李少明《近代福建基督教的两大重要地位》:归正教会在福建传教5年才发展两个老人人教,美以美会则在进人福建的第11年才领洗一个信徒,而安立甘会在进入福建的头11年竟“未得一人归主”。《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80年来领洗数》(1931年统计):安立甘会从1850年进人福建,到1880年30年中总共发展信徒2070人,而从1881年到1900年20年中发展信徒10,631人,后20年发展的信徒数是前30年的5倍多。
    [4]《福州市宗教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74页。
    [5]李少明《近代福建基督教的两大重要地位》,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1920年全国“教会全体总数”为806,926人,其中受餐信徒为366,524人。当时福建的人口约占全国的4%,但这两项数字却分别占全国的10.7%和10.5%。
    [1]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五卷,第245页。
    [2]谢必震《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第423页。
    [3]陈名实《福建省基督教教会学校教育初探》[D]。
    [4]王豫生《福建教育史》绪论,第13页。
    [1]杨周怀著:《基督教音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9页。
    [2]《福建美以美年会史》1936年10月,第207页。
    [1]《教务杂志》1902年第7期,《福州合唱节》,福州美以美会的M.E.Mission撰文。第374-376页。感谢吴巍巍博士帮忙收集的《教务杂志》资料。
    [2]《教务杂志》1903年第7期,《传教士消息:福州合唱节1903》,福州圣公会W.S.Pakenham-Walsh撰文。第366-367页。
    [1]《教务杂志》1916年第7期,第478-479页。
    [2]据林健的考查,该教堂为刘孟提牧师纪念堂,今称观巷纪念堂。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考证。
    [1]宫宏宇《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开创(上)》,‘音乐研究》2007年3月第1期。
    [2]陈伟《中国基督教圣诗发展概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40页。
    [3]陈林《近代福建基督教图书出版考略》附录1:《圣诗乐谱》现藏于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另,《教务杂志》1906年第12期的《福州赞美诗》,用较大的篇幅叙述如何演唱中文赞美诗,论述了赞美诗的本土化问题。文中所例的中文赞美诗附有五线乐谱。作者:美以美会Rev. C. S. Champeness.
    [4]王神荫:《中国赞美诗发展概述(上)》,《基督教丛刊》1950年第26期,第52页。因为河南教区的首任主教怀履光氏在莅豫前曾在闽传道十余年。在河南,线谱版需寄闽购买,文字本则在汴自行翻印应用。
    [5]何丙仲《鼓浪屿音乐文化发展概述》,《鼓浪屿文史资料》第7辑,第4页。
    [1]《教务杂志》1905年第6期,《传教士消息:福州华人合唱团》,福州圣公会的LL. Lloyd撰文,第315页。
    [2]林健《近代福州基督教圣乐事工概况及影响》,《金陵神学志》2007年第1期。
    [3]林尔嘉,1875年生,祖籍字菽庄、叔臧,别名眉寿,晚年号百忍老人。曾任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厦门商务总会总理,并聘为农工商部头等顾问。宣统三年(1911)春,又受聘为度支部(财政部)审议员,参与国家财经大事,后任厦门市政会长,连任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会华人董事14年。
    [4]《厦门文化艺术志》第355页。
    [5]林健《近代福州基督教圣乐事工概况及影响》,《金陵神学志》2007年第1期。
    [1]《福州便览》第91页。
    [2]黄政《福建近代教育史话》,《福建省教育史志资料集第一辑》第19页,1990年6月。
    [3]《福建音乐》1986年1期,第28页。
    [4]图片来源:《明信片清末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宫宏宇的观点:有关传教士的研究,国内音乐学界和其他学界一样,长期以来一直深受“文化侵略”范式的影响,对传教士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上所扮演的角色缺乏基本的认识。虽然传教士涉足中国音乐教育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是分不开的,但他们在近代中国史所具有的多重身分,我们无法、也不应该以绝对的、非褒即贬的论定方式来概括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
    [2]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第346页。目前所知最早教授器乐的教会学校,是1850年由天主教耶稣会士晁德莅(Angelo Zottoli,1826-1902)所办的徐汇公学,新教学校如清心女校、圣玛利亚女校、以及1882年林乐知所办的中西书院等、均是中国最早提供钢琴教学的教会学校。陶亚兵在其论著中也有论述。
    [3]宫宏宇《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开创(下)》,《音乐研究》2007年第2期。
    [4]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第18-21页。
    [5]缪秋笙、毕范宇编著《基督教中学校宗教教育的研究》,第155页。
    [1]《闽报》第一卷,明治42年2月12日第五版:福州女子两等小学校章程。明治42年8月7日第四版:福州女子职业学校章程。
    [2]《厦门日报》1909年2月15日星期一,《闽闻》:创设讲习所。
    [3]檀仁梅、庄明水《福建师范教育史》第4-15页。
    [4]檀仁梅、庄明水《福建师范教育史》第13页;此外,在《福建师范大学校史》、《闽师之源》(第19页)
    等诸多论著均有提及。1913年福建两级师范学堂改为福建高等师范学校,1914年改为福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全闽师范学堂开办以来为福建培育了千余名大、中、小学教师。
    [5]王豫生《福建教育史》,第374-383页:“陈宝琛的教育思想”。
    [6]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五卷,第360页。
    [7]陈文贵《陈宝琛与全闽师范学堂》,《福建教育史志资料集》第4辑,第194页。1991年6月。
    [8]《福建教育总会一览》“章程及规则”宣统二年(1910年)铅印本,第1页。
    [11《福建教育总会一览》“章程及规则”宣统二年(1910年)铅印本,第44页。
    [2]此段文字来源于王豫生主编《福建教育史》,第352-354页。
    [3]王豫生《福建教育史》,第381页。
    [411909年改为“福州女子初级师范学堂”。
    『51何丙仲《鼓浪屿音乐文化发展概述》,《鼓浪屿文史资料》第7辑,第7页;朱质《解放前鼓浪屿的教育概况》,《鼓浪屿文史资料》第九辑,第66页。
    [61图片来源:《音乐研究》2007年第1期,中间彩页上表示该图片的年份为1901年;在谢必震《香飘魏岐村——福建协和大学》等著述中亦有同一图片,但未标示哪一年份。该图片年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1]见《华南学院校刊》1942年11月30日第18、19期(音乐专载):《教育部训令(乐叁6字第30143号》。
    [21]宫宏宇《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开创(下)》,《音乐研究》2007年第2期。
    [3]华南女子大学:1908年美国在榕基督教会在福州女子寄宿学习基础上创办了“南省华英女子学堂”,初涉预科培养教会学校的师资。1911年12月在仓前山新校址奠基。1914年在闽江南台岛建新校园,实行两年制的大学课程,1916年改名华南女子学院,1917年改名华南女子大学,成为当时中国仅有的3所女子大学之一,长江以南第一所女子大学。1933年经教育部立案,改名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34年得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正式承认文学士与理学士的授予权。1935年加入美国基督教13所大学联合托事部。1938年6月学校内迁南平。1946年1月至3月分三批完成学院迁回福州的任务。1951年4月院系调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与福建协和大学合并成立福州大学。
    [1]周艺芳《华南女子大学与福建近现代社会》[D],第58页。
    [2]《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一览》1931年。
    [3]《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历史概述》,《福建文史资料第二十辑》页95-109。
    [41周艺芳《华南女子大学与福建近现代社会》[D],页45。
    [5]福建省档案馆:39-1—2《1931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一览》。
    [1]资料来源:福建省档案馆档案:39-1-5《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呈请立案用表之一(1931年)》;39-1-111《送1945年教职员调查表及名册》。
    [2]侯若英《琐忆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音乐专修科》,《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60周年庆纪念刊》第38页,1998年。
    [3]福建省档案馆:39-3-123《福建师范学院(前华南女子学院历年毕业生卡片1921-1952)》。
    [4]福建省档案馆:39-3-343《福建师范学院(前华南女子学院历年毕业生卡片1921-1952)》。
    [1]图片来源:《世纪回眸——福建师范大学老照片》第52页。
    [2]图片来源:侯若英《琐忆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音乐专修科》。
    [3]图片来源:《世纪回眸——福建师范大学老照片》第34页。
    [1]转引自孙星群《福建音乐史》第407页。
    [2]《华南学院校刊》1943年6月15日第28、29期(音乐专号)第6-7页:《音乐在华南》,作者:锵。
    [1]《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校刊》第十八九期(音乐专载)第12页,1942年11月30日。作者:琴。
    [2]福建省档案馆39-1-23:《呈请设立音乐系》;福建省档案馆39-1-2:《1931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一览》。
    [3]1911年高绰博士(Dr. John Goucher)来福州,与福建基督教六公会联议创办大学,1915年成立校董事会,庄才伟(Aduin C. Jones)为首任校长,校名定为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1916年2月在福州仓前山租旧俄商茶行正式开课,学生总数81人,不招女生。1917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承认协和大学的办学和学士学位。1922年学校迁址福州魁岐乡。193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私立福建协和学院立案。1934年始兼收女生。1938年5月迁到闽北山城邵武。1942年4月获得教育部批准,改为“私立福建协和大学”。1945年11月迁回福州。1951年1月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成立福州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办学35年,共培养毕业生1300多人,在科技、农业、教育方面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福建协和大学英文名为“福建基督教大学”。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协和大学的宗教教育趋于淡化,师生思想逐渐进步,经常组织各种进步活动。
    [4]文科课程包括:哲学及宗教课程、音乐课程、艺术课程。
    [5]《私立协和学院一览1934》第42页:福建省档案馆:5-1-20。
    [1]《私立协和学院一览1934》第17-18页:《私立福建协和学院学生通则)。
    [2]甲类为学杂费,乙类为实验赔偿费,丁类为迟到费.
    [3]《协大学生》1943年。
    [4]图片来源:《私立协和大学校庆十五年纪念刊》。
    [5]资料来源:徐光荣《福建协和大学》第151-154页;谢必震《香飘魏岐村—福建协和大学》第10、41、52页。
    [1]《协大周刊》第4卷第4期,第8页。
    [2]《协大学生》1943年版: 《教师印象记》
    [3]《协大消息》第2卷第7期,第1-4页。
    [1]《协大周刊》第5卷第1期。
    [2]《协大周刊》第1卷第15期,第7页:《春季音乐大会盛况补志》。
    [3]《私立福建协和大学总则》第52页。
    [4]《私立协和学院一览1934》第61页。
    [1]《私立福建协和学院1936-1937校刊》1932年秋学生社团之钢琴会。
    [2]《协大周刊》第23卷第8期,第4页:《音乐空气弥漫全校,音乐组数度举行演奏》。
    [3]黄涛《大德是钦——福建协和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赵容《近代教会学校对福建女性启蒙的影响》,《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3期。
    [2]1936年底,蔡继琨从日本留学归来,时任福建省参议兼福建教育厅音乐指导,他有感于福建中小学音乐师资的缺乏,向当时的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提出创立音乐专科学校的设想,得到支持。1937年4月,在福州市的北门兜福建省小学教员训练所内开始筹办第一期音乐师资训练班。这年抗日战争爆发,原定于8月开学的第一期音乐师资训练班延迟至12月才正式开学,共有学生55人,学期半年。1938年5月14日,厦门沦陷,培训班提前结束。由于战火的逼近,福建的省会临时迁至闽北永安县,音乐师资训练班也随之迁到永安吉山。因此第二期音乐师资训练班1940年2月才正式开学,共设中学、小学和社会音乐三个组。中学和小学组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各分为师资招训组和调训组,社会音乐组是培养民众教育馆的音乐工作者。同一时期,1940年2月16日,福建省政府拨款委派蔡继琨筹办音乐专科学校,并把省政府军乐队也划归音专管理。同年4月2日,省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正式在永安吉山成立,举行了开学典礼,蔡继琨任校长,以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为目的。音乐师资训练班并入了省立福建音专,但为培养在职音乐教师,仍继续办了第三期直至1942年2月结束。省立音专1942年11月11日,省立福建音专改为国立,校长卢前,并确定这一天为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庆日。至此,国立福建音专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国立高等音乐学府之一。1946年3月学校迁回福州。历任校长有蔡继坤、郑书祥、卢前、肖而化、梁披云、唐学咏等。
    [3]福建籍音乐教育家、指挥家蔡继琨,对福建最大的贡献是创办了福建音专和福建音乐学院。蔡继琨(1912—-2004),原籍台湾彰化,生于福建泉州,厦门集美高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入日本东京帝国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1937年回国不久后创建了福建音专。抗战胜利后,他赴台湾,先后任台湾省交响乐团首任团长兼指挥、台湾大学等校教授,被称为“台湾交响乐之父”。1949年之后他到菲律宾工作长达30年,任马尼拉演奏交响乐团指挥。此后他回到祖国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奉献余生精力,创办了福建音乐学院。他毕生获得无数荣誉,2002年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他“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2003年被评为“感动福建人物”。
    [4]《福建音专校史讨论集》第16页:据缪先生观察,福建音专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国立高等音乐学府之一。在我们中华民族危亡的时期,咱们中国只有三所音乐学校,一个在孤岛的上海,已经气息奄奄(注:上海音专在1942-1946年曾被敌伪接管),一个刚刚建立的青木关音乐院,是草创,困难得很,而福建音专就是在这个时候成立。缪先生的评价是在当时的三所院校中,质量最高学府之一。据赵沨观察,也认为是三所中水准最高的学府,卓有成绩。
    [5]《福建音专校史讨论集》第8页: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邹维之致词。
    [6]1940年4月成立省立福建音专时,设本科、师范专修科和选科三种。五年制本科和五年制师范专修科招收初中生,三年制师范专修科招收高中生。本科分声乐、理论作曲、键盘乐器、弦乐器、管乐器、国乐器六组。第一届招收本科生51人(含预备班12人)、三年制师范专修科学生11人。加上中学音乐师资训练班17人 和小学音乐师资训练班(含社会音乐组)137人,共有199人,已初具规模。
    [1]福建省档案馆:73-1-65《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艺师班学籍及毕业生一览表》(1942.8—1950.1.19)。
    [2]福建音专的书籍、乐谱和乐器最初是1940年7月,蔡继琨和杨渭溪前往当时被日军占领的上海购买的。共购得的乐谱图书三千余册,唱片三百多张,还有收音机和留声机。在战争时期偏僻的闽北永安,人们连衣食住行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资金紧凑的条件下,福建音专能够有这样的条件可以算是较为完善。1950年福建音专并入上海音乐学院时,所有的书籍仅一千多本。
    [1]倪枫:《琐谈解放前福建音乐活动二三事》,《福建音乐史料第一集》第27页。
    [2]《福建音乐》1985年第3期,第31页:《乐报》为铅印的旬报,八开二版。创刊于1947年2月10日,内容有:乐讯、特写、短论、书报评介、歌曲、乐人史话等,大多是文字稿。是一份专门的音乐报纸。该报报道全国各地音乐界的情况,是当时国内少有的几家音乐报纸之一。以东南一个边沿省的报纸反映全国音乐情况是《乐报》编者们大胆的意愿,也是该报的特色之一。
    [3]图片来源:福建音乐学院编:《祖国情——蔡继琨教授音乐生涯》第30页。
    [1]王鼎藩《我爱母校,爱我的恩师》,《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史》第232页。
    [1]《福建音专校友通讯录》第4期,1990年。
    [2]《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史》第138页。
    [1]图片来源:《李嘉禄纪念文集》。
    [2]周薇:《西方钢琴教学理论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1996年第4期。
    [1]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博士毕业论文,第134页:《闵加勒夫人生平》(朱思明提供)。《鼓浪屿文史资料》第4辑,第186页:闵加勒太太(mrs.s.veenschoten)英国音乐家(此处有误,应是美国音乐家).
    [1]俞抒《钢琴教授的民族情结——念李嘉禄先生》,《李嘉禄纪念文集》第114页。
    [2]图片来源:《李嘉禄纪念文集》。
    [3]赵方幸《永远不忘李先生的言传身教》,《李嘉禄纪念文集》第94页。
    [1]黄飞立《我与李嘉禄先生》,《李嘉禄纪念文集》第54页。
    [2]温可铮《怀念李嘉禄教授》,《李嘉禄纪念文集》第99页。
    [3]荒木《钢琴教育家王政声》,《鼓浪屿文史资料》第7辑,第59-62页。
    [4] http://www.emus.cn/bbs/archiver/?tid-13344.html,我与音乐——周素子。
    [1]李永刚(1911年10月16日-1995年2月13日),河南人。1947年秋开始在福建音专担任乐理、和声指挥和钢琴教学工作,后到台湾,在台北政战学校音乐系任教。
    [2]蔡韵文,原协和大学学生,后与福路教授—同到菲律宾工作。
    [3]周瑗从1948年9月起在音专任教钢琴教师。李永刚的夫人,后在台北政战学校音乐系教授钢琴。
    [4]徐学惠是福建音专钢琴与二胡两种器乐兼优的高材生,在校期间多次为独唱合唱音乐会担任钢琴伴奏,如为薛奇逢的独唱音乐会钢琴伴奏,他本人尚在上半场与下半场节目中穿插了两个二胡独奏节目。抗战期间他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留下了许多遗憾。
    [5]张振涛《百岁学人缪天瑞》,《人民音乐》2007年第8期。
    [6]2007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第69期学术讲座第二场:张静蔚教授专场,重点讨论了音乐家李树化的生平、音乐创作、理论建树等三个方面。认为李树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长久以来被忽视的一个人物。 1935年李树化参与编撰《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亦称《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的“音乐”一章(全书五章,1936年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行出版)。张静蔚认为该文有重大存在价值。李树化创作有7首钢琴作品:《湖上春梦》、《短曲》、《四景》、《浪漫曲》等。
    [7]张静蔚《音乐家李树化》,《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
    [1]于春涛《唐学咏先生音乐事迹研究》艺术研究2007年第1期:刘立新《音乐教育园地的耕耘者——音乐教育家唐学咏》:向延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
    [2]魏城《回忆校长唐学咏》,《国立福建音专校史讨论集》第35页。
    [3]杨桦《结合实际,联系社会》,《国立福建音专校史讨论集》第119-122页。
    [1]李嘉禄《钢琴演奏艺术》:缪天瑞“序言”,1989年。
    [2]陆华柏《抗战后期的“福建音专”》,《音乐艺术》1990年第2期,第49-53页。
    [3]莱默尔、吉泽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1]根据《国立福建音专校史讨论集》中的资料整理。
    [2]在福建音专的音乐教育中,“国乐”、西乐并驱不悖是一个特点。在学校聘请的老师中,有以传授传统国乐见长的“二顾”,有锐意改进国乐的王沛纶。
    [1]赵方幸《永远不忘李先生的言传身教》,《李嘉禄纪念文集》第96页。
    [2]福建音乐学院编《祖国情——蔡继琨教授音乐生涯》第32页。
    [1]巢志珏《让学生学到美好的艺术,我一生无憾!——上海音乐学院著名教授郑曙星访谈录》《钢琴艺术》2001年第6期。夏小燕《走进她的艺术世界——有感于郑曙星教授的钢琴教学(上、中、下)》《钢琴艺术》2006年第7、8、9期。
    [2]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月。
    [3]林元宁《宁波钢琴百年》。
    [1]李挺《福州(闽侯)旧小学教育的一些情况》,《福建文史资料第二十辑》第168页:当时由于时政的变化,教育经费无着,有时教员一年还领不到6个月的薪水,教员生活窘迫,逼不得已罢课索薪,甚至达到全县陷入无教育状态,各小学教员一律作停薪留职处理约半学期之久。
    [2]郑瑞荣《格致书院——福州私立格致中学简史(1848—1952)》:1846年美国人传教士约翰逊来到福州传教,他在福州南台一带建立教堂和保福山学校进行传教,虽然仅仅于1848年2月招收到8名贫民子女入学,但这是教会在福建创办的第一所近代学堂。1890年弼履仁博士(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博士和著名汉学家)接任书院主理,称福州书院,后改为格致书院,取古人“格物致知”之意,与私立三一中学、英华中学三足鼎立。格致书院1846年2月~1927年5月属于教会办学,1927年5月~1952年6月属于私立学校,1952年6月至今为公立学校。
    [3]吴少静《近代福建海上音乐交流的初步研究(1840-1949)》页,此处所指是否是1928年时所建,待考证。
    [1]孙星群《福建音乐史》第402页。
    [2]郑瑞荣《格致书院——福州私立格致中学简史(1848—1952)》。
    [3]据孙星群回忆,他当时就是这样随陈万桢老师学习了五年钢琴,从而打下了坚实的音乐研究工作基础。
    [4]徐晓望《福建通史》第250页。当时福建女子师范有:1907年年莆田哲理书院、1912年的福州三一书院,1919年的漳州寻源中学,1911年的厦门毓德女子小学,1908年的福州陶淑女子学校,南平流芳学堂等。
    [5]郑仪鸿、杨庆华《福州幼稚园及幼稚班的发展》第84页:校舍图。该论文中对福州幼稚园发展历史作了调查,有数据:1951福州当时共有幼稚园22所,其中教会设立的有7所(中华基督教会设立4所,卫理工会、三公会、圣公会各一所),市立的幼稚班11所,公立幼稚园1所,同乡会设立的幼稚班3所。当时学生总数1554名教师35名,83%合格。总体来说,一般社会人士对于幼稚教育仍然非常漠视,幼稚园的经费大都不能独立,并由于多为附设于小学,受到种种限制,未能发挥其最大效能。
    [6]《近代厦门教育档案资料》(厦门档案资料丛书,近代部分)第89-104页。
    [1]王豫生主编《福建教育史》第609页。
    [2]《集美学校七十年》第50-51页;《集美学校八十年校史》第47页。
    [3]《集美学校八十年校史》第48页。
    [4]王豫生主编《福建教育史》第605-613页。
    [5]赖宝珊《战时民校掠影》,《闽西之源》第75页。
    [1]孙星群《福建音乐史》第405页。
    [2]《福建省小学教学训练所概况第一辑》第22-26页:负责音乐教学的教师有钱士斌(男37岁,福建闽侯,省立福州中学音乐科任教员);音乐教材及教学法教师郭瑾(男24岁,福建长乐,福建省立福州第二三小学、
    私立福建学院附中、私立扬光中学教员)。
    [3]《厦大校刊》1946年12月31日第1卷第8期,第14页:《钢琴科参加者踊跃》。
    [4]1934年2月瞿秋白改蓝衫学校为“高尔基戏剧学校”。
    [5]孙星群《福建音乐史》第46-47页。
    [1]孙星群《福建音乐史》第312页.
    [2]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第51页.
    [3]《福州便览》,出版年未知,第277页。
    [4]《厦门指南》,1931年5月初版,厦门新民书社.
    [5]《福州便览》出版年未知,第277页。
    『6]《福建民国日报》1930年4月16日第一张第一版。由于福建早期的一些报纸,例如《江生报》等未能留存下来,无法更好地调查研究,甚为遗憾。
    [1]据陈翘先生考证,文艺剧场原址在现东街口华都大厦位置,解放后名为八一剧场。
    [2]《华报》1935年12月9日第四版:《儿童音乐会碎记》,丽丽撰文。
    [3]《华报》1936年11月7日第三版:《音乐团体之调查》。
    [4]《华报》1936年10月10日第三版:《国庆音乐会消息》,泽民撰文。
    [5]《福建民国日报》1929年7月23日(星期二)第一张第三版:《教育学术讲演会汇讯》。
    [1]《华南学院校刊》1942年,第18、19期,第13-14页:《一年的回忆》作者:韵。
    [2]《华南学院校刊》1942年4月15日,第11期。
    [1]《华南学院校刊》(音乐专号),1943年,第28、29期,第12页。
    [2]图片来源:《世纪回眸——福建师范大学老照片》第45页。
    [3]《华南学院校刊》1943年4月15日,第25期。
    [1]《华南学院校刊》(音乐专号),1943年第28、29期,第11-12页:《32年度春音乐节主日音乐节目》。
    [2]《华南学院校刊》第30期,1943年10月31日,《本院青年团团务报导》。
    [3]《华南学院校刊》1943年5月15《妇女服务部消息》:母亲节誌,乘5月9日母亲节,假学院礼堂举行庆祝。参加者为主日学儿童及其母亲,母亲会会员,及其他有兴趣参加者,共有120左右。
    [1]《协大半月刊》第1卷第16期,第7页。
    [2]《协大消息》第1卷第8期,第32页。
    [3]《协大周刊》第5卷第5期,第5-6页。
    [4]谢必震编《香飘魏歧村——福建协和大学》第59页。
    [1]图片来源:《世纪回眸——福建师范大学老照片》第100页。
    [2]《协大周刊》1941年4月4日,《欢迎英华教育考察团暨汪素心福路二先生》。
    [1]《协大消息》第1卷第5期,第19页。
    [2]《协大消息》第1卷第12期,第47页。
    [3]《协大消息》第4卷第3期,第201页。
    [1]《协大周刊》1941年4月12日,第12卷第6期:《寓庆祝于音乐——闽南会纪念二十五周年举行联欢大会》。
    [2]《协大周刊》1941年10月18日,第14卷第6期,第2页:《小电台》。
    [1]孙星群《国立福建音专史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史》第141-147页。
    [3]李永刚《仓前山上弦歌声——抗战胜利后国立福建音专》,《国立福建音专校史讨论集》第66页。
    [1]冯效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2007年。
    [1]福建省档案馆: 73-1-18《福建音专音乐演奏会材料(1943.1—1944.1.18)》。
    [2]《厦大校刊》1947年4月20日第二卷第二期,第8页:《音乐演奏会五六两晚在校本部及新生院分别举行》。
    [3]《厦大校刊》1947年5月31日第二卷第三期,第9-10页:《音乐晚会精目甚为精彩》。
    [1]《厦大校刊》1948年5月1日第三卷第六期,第2页:《本校二十七周年校庆纪念盛况》。
    [2]《华南学院校刊》第37期,1945年6月20日,第2页:《第四届音乐周庆祝抗战胜利并以所得券资捐助建欧心光盲校》。
    [3]协和大学化学系,1942届。
    [4]协和大学外文系,1947届。
    [5]《协大校刊》第27卷第1期,第8页。
    [1]陈同达《一曲江南月,万众抗敌声——记“永安女学会歌咏团”》,刊永安市《燕江吼声》1985年8月20日。
    [2]《抗战前夕鼓浪屿的最后一次音乐会》,《鼓浪屿文史资料》第7辑,第187页。
    [3]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第51页。
    [1]何其颖《公共租界鼓浪屿与近代厦门的发展》。
    [2]朱思明,男,1923年生,厦门市人,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机电系,师从闵加勒夫人(Mrs.H.M.Veenschoten)学习钢琴。
    [1]转引自何丙仲《鼓浪屿音乐文化发展概述》,《鼓浪屿文史资料》第7辑,第7-8页。
    [2]厦门《江生报》1931年6月12日第九版:《纪毓德的音乐会》,作者:一新。《江生报》创刊于1918年。
    [3]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第23页。
    [4]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第23页。
    [1]朱思明回忆录,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第43-44页。
    [2]朱思明回忆录,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第37-38页。
    [1]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第48页。
    [2]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第49-51页。
    [1]潘明亮《鼓浪屿的基督教音乐》,《鼓浪屿文史资料》第7辑,第225页。
    [2]潘明亮《鼓浪屿的基督教音乐》,《鼓浪屿文史资料》第7辑,第225页。
    [3]《鼓浪屿部分音乐家庭简介》,《鼓浪屿文史资料》第7辑,第180-187页。
    [1]何丙仲《鼓浪屿音乐文化发展概述》,《鼓浪屿文史资料》第7辑,第10页。
    [2]《江生报》1947年12月2日第3版。
    [3]《鼓浪屿文史资料》第9辑,第153页:《陈玄教授举行独唱会》;《江生报》1949年7月6日。
    [1]廖红宇《中日传统音乐在江文也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第13页。
    [l]李焕之主编《当代中国音乐》,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7月。第188页。
    [1]转引自宫宏宇:《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开创(上)》有关福路,请见韓國鐄《福路初访福建音专记》载《自西徂东》第二集(台北:时报出版社,1984),第71-78页。
    [l]李明静《宗教信仰与钢琴音乐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
    [2]冯效刚《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钢琴文化》。2007年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
    [3]宫宏宇:德国社会学家Max Weber在《音乐的理性的社会的基础》一中通过对钢琴的起源、钢琴音乐及中产阶级兴起的社会及政治环境的追溯后,提出了钢琴是属于的中产阶级的乐器之理论。受Max Weber理论的启发,美国学者Richard Kraus在《钢琴与政治在中国》一书中指出,西方音乐在中国的社会基础(中国的中产阶级,主要指城市新兴资产阶级)比较薄弱,西方音乐不是无阶级的国际语言,中国人对它的接受不是出于纯粹的审美需要,而是有其极浓厚的功利意识。
    [1]图片来源:《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史》第176页。
    [2]刘小龙《钢琴是我的事业——著名钢琴家殷承宗访谈录(上、下)》钢琴艺术,2002年第12期。
    [1]潘明亮《鼓浪屿的基督教音乐》,《鼓浪屿文史资料》第7辑,第226页。
    [1]万方《行吟四海的钢琴诗人》,《鼓浪屿文史资料》第7辑,第133-146页。
    [2]何孝廉《镌刻在黑白琴键上的人生历程——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叶惠芳教授小传(1、2)》刊于《钢琴艺术》2006年第10、11期。
    [3]何婉菁《旅英箸名钢琴家卓一龙女士》,《鼓浪屿文史资料》第7辑,第151-152页。
    [4]洪士銈:《师恩难报师训永存——忆两位法国钢琴大师之风采》,《钢琴艺术》1997年第5期。
    [1]曾雨音《福建师范大学音乐专业发展概况》,中国音协编《音乐通讯》1959年12期。
    [2]《福建群众音乐》1958年1月(总4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成长的福建师院音专》。
    [1]根据陈文培老师访谈录音整理,2010年1月31日。
    [2]《琴韵声声》,《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60周年系庆专刊》第17页,1998年11月。
    [1]福建1966年之前的钢琴教学和演奏等的状况,由于文革的原因,许多资料未能较好存留下来。因此笔者结合仅有的一些文献,采用福建钢琴教育前辈的回忆,部分地方可能有所出入。
    [2]图片来源:《世纪回眸——福建师范大学老照片》第186页。
    [3]根据陈文培老师访谈录音整理,2010年1月31日。
    [1]此段文字根据徐荣芹老师访谈录音整理。2007年8月21日。
    [2]《福州市教育志》第229页。
    [3]1959年9月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商务印书馆上海厂印刷。
    [1]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第40-56页。
    [1]根据杨心斐老师电话访谈录音整理,2010年3月22日。
    [2]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第44页。
    [1]魏廷格《老骥余辉犹奋蹄——洪士銈先生访谈录》,《钢琴艺术》1997年第5期。
    [1]杨鸣《怀念洪士銈先生》,《钢琴艺术》2004年第1期。
    [2]图片来源:魏廷格《老骥余辉犹奋蹄——洪士銈先生访谈录》,《钢琴艺术》1997年第5期。
    [1]《中国音乐舞蹈大百科全书》李嘉禄词条,郑曙星撰文。
    [1]蔡蓉曾《记顾圣婴与李嘉禄教授的琴缘往事》,《李嘉禄纪念文集》第143-152页。
    [1]郑曙星《音乐是他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李嘉禄纪念文集》第125页。
    [2]方菲《勤耕细耘桃李芳菲-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李嘉禄》,《厦门音乐名家》第54页。
    [3]李民铎《李先生永远活在我心中》,《李嘉禄纪念文集》第178页。
    [1]方菲《勤耕细耘桃李芳菲-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李嘉禄》,《厦门音乐名家》第54页。
    [2]郑曙星《音乐是他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李嘉禄纪念文集》第125页。
    [3]巢志珏《让学生学到美好的艺术,我一生无憾!——上海音乐学院著名教授郑曙星访谈录》,《钢琴艺术》2001年第6期;夏小燕《走进她的艺术世界——有感于郑曙星教授的钢琴教学(上、中、下)》,《钢琴艺术》2006年第7、8、9期。
    [1]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1月。
    [2]何孝廉《镌刻在黑白琴键上的人生历程——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叶惠芳教授小传(1、2)》钢琴艺术,2006年第10、11期。1930年10月4日叶惠芳出生于上海。她的祖父是福州有名望的中医,父母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自小接受福州教会学校的教育,其父人称“福建才子”,中英文功底扎实,写得一手好书法,具有中国知识分子勤奋向上、清正廉洁的品德,其母是知识女性,英文好,擅弹钢琴唱歌,常年在孤儿院义务教孩子弹琴唱歌,是中国著名指挥家卞祖善的钢琴启蒙老师和恩师。母亲在家里常常弹琴唱赞美诗给叶惠芳姊弟四人听,姐弟们耳濡目染,都有较好的音乐细胞。叶惠芳4岁时在母亲和姐姐指导下接受钢琴启蒙教育,后随上海音专的李明珍教授系统学习钢琴。1949年秋高中毕业后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先后随胡惜苍和李嘉禄学习钢琴。大学毕业后,她曾在山东济南、青岛教授音乐,后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钢琴系助教。1954年,苏联派遣的第一批音乐专家来华,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家谢洛夫先生来到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为期两年的大师班,叶惠芳与顾圣婴、殷承宗、李瑞星、史大正、王羽等一同被选拔到该大师班学习。1957年,叶惠芳奉调去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在朱工一教授和第二批来华的苏联专家塔图良夫人的门下继续学习。
    [1]吉耶尔莫著,评注版,共四册附盘,原版引进。
    [1]廖红宇《中日传统音乐在江文也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第37页。
    [1]李妮《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初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6页。
    [1]魏廷格《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
    [2]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11页。
    [1]魏廷格:《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音乐研究》1983年第2期。
    [2]戴嘉枋《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分析(上、下)》,《音乐艺术》2004年第4期、2005年第2期。
    [1]摘自香港音乐评论家周凡夫文章,刊于《九十年代》月刊,1990年第1期。
    [2]李妮《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初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09页。
    [3]关于郭祖荣的研究主要有:专著;林道侃、郑长铃《音乐的徘徊》,冯斗南《郭祖荣交响乐作品选诠释》等。论文:李吉提、安鲁新《创作使人青春常在——听郭祖荣交响音乐会有感》、李吉提《撑起闽地一片天》,宋谨《民族性与个体抒情性——郭祖荣艺术歌曲作品音乐会有感》、宋谨《以写交响曲为生存方式的人》、赖登明《壮士拂剑浩然弥哀——听郭祖荣“降D调钢琴与乐队”》、郑夏冰的硕士论文《福建民间音乐因素在郭祖荣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等。
    [1]郑长铃《郭祖荣交响作品音乐会座谈会纪要》,《人民音乐》2001年第6期,第8页。
    [2]郑夏冰《福建民间音乐因素在郭祖荣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第17页。
    [3]郭祖荣《音乐信札摘抄》,《现代乐风》第269页,郭祖荣、袁荣昌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1]《“郭祖荣交响作品音乐会”座谈会纪要》,《福建艺术》2010年第1期。
    [2]收录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钢琴基础教程》第四册。
    [1]《福建省志》,“外事志”,“第二章第二节”,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
    [1]《厦门文化艺术志》第十二章“艺术团体访厦与对外文化交流”。
    [1]《福路博士来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2]《厦门音乐》1984第3期,第31-33页:林巧琳,祖籍福建福州市,1948年出生在台湾,1964年毕业于新加坡皇家音乐学院,1982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音乐学院荣获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印第安那州杜雷克大学艺术学院钢琴系教授。
    [3]《福建音乐》1988年第3期,第34页。
    [4]《厦门音乐》1988第1期,第42页。
    [1]《福建音乐》1989年第2期,第29页。
    [1]福建省武夷之春历届参与主办的单位不尽相同,先后有福建省文化局、文化厅、音协、文联、中国舞协福建分会、教委、总工会等单位参与联合举办。大部分活动在福州举行。首届1978年5月,第二届1981年6月,第三届1983年5月,1985年11月第四届更名为“武夷音乐舞蹈节”,第五届1988年9月(先后在南平、漳州、福州和厦门市举行),第六届1991年7月,第七届1994年8月,第八届1997年8月,第九届2000年8月,第十届2008年。
    [2]《福建音乐》1988年第5期,第30页。
    [3]福建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教育厅、省音乐家协会等联合举办的首届以来,每年都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活动的形式趋向多样化,对切实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加强美育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
    [l]《福建省教育史志资料集》第六辑,张乐天《丰富多彩新颖别致的福建省“学校音乐周”》1991年12月。
    [2]2009年8月20日上午11点,电话访谈叶光诚先生。
    [1]资料来源:http://blog.xmnn.cn/?2826/viewspace-156475
    [2]吴迪,女,1984年9月出生,父亲是吴培文。4岁开始学琴,她的启蒙老师是厦门大学的章培理教授。
    [1]柳蕾《鼓浪屿钢琴节——让音乐飞翔的吉祥之地(上)——重温2006第三届鼓浪屿钢琴节》,《小演奏家》2006年第9期。
    [2]《第四届“鼓浪屿钢琴节暨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闭幕》,《钢琴艺术》2008年第9期。
    [3]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是由文化部主办的一项国际性艺术赛事。到目前为止,该比赛已经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三届,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是按照国际上最高规格钢琴比赛的标准和水平来组织和筹办的,每届比赛均邀请世界一流的钢琴家担任评委,确保赛事的规格和影响力。第一届比赛于1994年9月19日至28日举办,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37名选手参赛。第二届比赛于1999年12月2日至12日举办,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47名选手参赛,总体水平超过上一届。第三届比赛于2004年5月6日至16日举办,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102位选手报名参赛,经选拔,38位选手参加了比赛。自第三届开始,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每三年举办一届。第四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定于2007年10月15日至25日在中国沿海城市-福建省厦门市举办。
    [l]评委(按字母顺序排列):安德鲁·伯纳塔(意大利)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艺术总监。陈宏宽(美国)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邓泰松(越南)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音乐系教授。吉耶尔莫·冈萨雷斯(西班牙)皇家马德里音乐学院教授,西班牙哈恩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加利·格拉夫曼(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前院长安德烈·亚辛斯基(波兰)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主席。佛拉基米尔·克莱涅夫(乌克兰)克莱涅夫国际钢琴比赛创始人及艺术总监,第十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钢琴组评委会主席。郭嘉特(中国香港)香港演艺学院钢琴系主任。中村弘子(日本)滨松国际钢琴比赛艺术总监,滨松国际音乐学院院长。埃纳·斯丁·诺克拉贝格(挪威)格里格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挪威音乐学院教授。沃伦·汤姆逊(澳大利亚)悉尼国际钢琴比赛艺术总监。杨峻(中国)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2]朱贤杰《见闻与感言---第四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厦门)》:2007-12-14 http://www.xmculture.gov.cn/whzt/whzl/gqbs/200712/t20071214_7705.htm
    [3]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主办,集美大学艺术教育学院、上海匡威乐器有限公司承办。
    [4]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区管委会、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福建省音乐家协会主办,匡宝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鼓浪屿音乐厅、鼓浪屿钢琴艺术研究会承办。
    [1]何况《钢琴王子殷承宗在纽约》,《华人时刊》1994年第2期。
    [1]彭一万《天风海涛琴声乐韵——著名钢琴家许斐星》,《鼓浪屿文史资料》第7辑,第121-132页。
    [1]1999年1月8日出版的美国大型华文杂志《现代周刊》,以整整两版的篇幅,刊登了这一消息和专访,并让许兴艾成为该期的封面人物。在专访中,许兴艾透露了她近期的活动安排:最近几个月,在康奈狄克州、纽约、南卡罗莱纳州、佛罗里达州和费城,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我的音乐演奏会。我希望演奏得越多越好——不光是给懂音乐的人弹,而且也要重视普及音乐教育;在台下要与听众交流,向大家解释什么是真正杰出的艺术作品,一首优秀曲目优秀在哪里。
    [2]2008年7月14日,在李未明老师厦门工作室的访谈中获悉。
    [3]郑慧个人网络空间http://www.waicheng.com
    [1]陈浩、陆林《基于音乐功能的旅游产品开发》,《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第3期。
    [1]转引自王建文《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承载百年年荣耀与梦想》,《人民音乐》2006第9期。
    [2]彭一万《一世琴缘毕生乡情——胡友义先生与鼓浪屿钢琴博物馆(1、2)》,《钢琴艺术》2002年第5、6期。
    [3]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第7页。
    [1]王建文《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承载百年年荣耀与梦想》,《人民音乐》2006第9期。
    [1]上海音乐出版社,韩林申、李晓平、徐斐、周荷君编,共有4册。
    [1]刘宝志、朱文《音乐之花将在这里盛开——记福建的中师音乐教育》,《师范教育》1985年第5期。
    [1]此段文字根据庄碧林老师访谈录音整理,2007年8月7日。
    [2]此段文字根据王珊老师访谈录音整理,2007年8月8日。
    『1]《福建音乐》1983年第2期,封二。谢佳,福州人6岁开始跟随徐荣芹老师学习钢琴,198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杨晏如、王建中教授,199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俐琴系,帅从姚世具教授。1997年赴德国科隆音乐学院,跟随俄罗斯钢琴家、作曲家Vassily Lobanov教授继续深造,2000年获钢琴硕士学位,随后进入慕尼黑音乐学院Robert Regoes教授班学习,期间,曾在科隆、波恩、海德堡、慕尼黑、萨尔茨堡、米兰等城市成功举办独奏及室内乐音乐会,多次参加著名的音乐节和大师班。2002年回国任教于上海晋乐学院附中。
    [2]《福建音乐》1985年第3期,第26页。
    [3]《福建歌声》1996年第6期,第40页。
    [1]《福建日报》2002年9月6日,星期五,《当艺术遭遇考级》。
    [1]在此之前,福建各地就曾举办有一些小规模的“钢琴夏令营”活动,例如1989年8月,第七届省学校音乐周活动中,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汪培元教授讲授柯达伊教学法,同时举办了少儿钢琴、小提琴夏令营。鼓浪屿上多年也举办有各层次、规格的钢琴夏令营。
    [2]《福建音乐》1985年第期,第38页,福建省教委蔡苏妹。
    [1]丰元凯《现在是钢琴生产的最好时期——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杨鸣暑假巡回教学访谈录》,《乐器》2001年第12期。
    [2]根据朱一平老师访谈录音整理。朱一平老师家中,2009年1月20日。
    [1]李吉提《写给自己也写给观众——浅析杜鸣心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人民音乐》,2008年第7期。
    [1]李吉提《写给自己也写给观众——浅析杜鸣心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人民音乐》,2008年第7期。
    [1]黄飞《黄安伦音乐创作风格及钢琴音诗<鼓浪屿>》,《人民音乐》2008年第5期。
    [1]赖登明《壮士拂剑浩然弥哀——听郭祖荣<降D调钢琴与乐队>》,《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1]《“郭祖荣交响作品音乐会”座谈会纪要》,《福建艺术》2010年第1期。
    [2]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吴月燕1965年毕业于原福建艺术学院音乐系作曲专业五年制本科,后为厦门戏曲舞蹈学校教师。
    [1]根据温德清先生访谈录音整理。温德清福州万升小区东区家中,2009年1月21日。
    [1]《殷承宗:我们无法选择时代》,《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月27日。
    [1]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9年6月。第57页。
    [1]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1]吴巍巍《真实与扭曲——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晚清福建社会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51页。
    [2]吴巍巍《真实与扭曲——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晚清福建社会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53页。
    [3]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于发展》第18页:丁善德1935年5月11日在上海的毕业独奏音乐会;第32页: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场钢琴独奏会,1951年4月28日金石在上海兰心剧场举办。
    [1]洪奕哲老师访谈录,2009年5月30日。
    [1]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第100页,结语。该文并未以此为论点展开论述。
    [1]转引自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第59页。
    [1]施伟青、徐泓主编:《闽南区域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页,导论。
    [2]福建东南新闻网http://www.fjsen.com/misc/2008-04/30/content_477644.htm
    [1]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闽南文化》(下),第888-891页。2006年。
    [2]刘登翰《论闽南文化》,《闽南文化研究》(上),第17-19页。
    [1]《闽南文化述论》导论,第1-18页。陈支平文。
    [1]《闽南文化述论》导论,第7页。陈支平文。
    [1]侯怀银《德育传统的当代价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1]福建档案馆档案:第5卷宗《私立福建协和学院》
    [2]福建档案馆档案:第39卷宗《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3]福建档案馆档案:第73卷宗《福建音专》
    [4]《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 Foochow Shanghai.) 1902-1918
    [5]《闽报》1898.1.4~1937.5.14
    [6]《厦门日报》1909.2.5~1911.4.14
    [7]《福建民国日报》1929.3.11~1934.2.28
    [8]《华报》1930.11.9~1937.6.30
    [9]《江生报》1931.5.1~1937.12.31
    [10]《华南学院校刊》(油印本),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出版委员会,1914.11.30
    [11]《协大半月刊》第一卷至第四卷:1930.10.1~1933.11.10
    [12]《协大消息》第一卷至第四卷:1932.10.26~1936.1.10
    [13]《协大周刊》第一卷至第二十五卷:1938.6.20~1945.10.1
    [14]《协大校刊》1946.6.1~1950.5.25
    [15]《厦大校刊》1946.12.31~1948.5.1
    [16]《福建教育周刊》1929年
    [17]《福州美以美会天安堂八十周年纪念刊》,福州天安堂发行,1936年。
    [18]《福州美以美年会史》,林显芳著,福州知行印刷所,1936年10月。
    [19]《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十五周年纪念册》1931年。
    [20]《私立协和学院一览》1934年。
    [21]《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册》1941年。
    [22]《福建协和大学二十五周年校庆纪念特刊》1941年。
    [23]《福建协和大学庆祝卅一周年校庆纪念特刊》1946年5月25日。
    [24]《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创立周年纪念刊》(陈仪题字),1936年。
    [25]《鼓浪屿福民学校十年周刊》
    [26]《鼓浪屿三一堂会年刊》,三一堂会机事部编,1935年。
    [27]《厦门基督教青年会25周年:1912-1936》
    [28]《厦门述略》,陈秉璋撰,信文印书馆铅印本,1924年
    [29]《厦门指南》,陈佩真、苏警予、谢云声合编,上海大东书局承印,厦门新民书社发行,1931年。
    [30]《福州便览》(出版年未知)
    [31]《福州要览》1937
    [32]《福建省小学教学训练所概况第一辑》1936年。
    [33]《福建省五年来社会教育》(闽政丛刊)
    [34]《抗建中的福建私立学校》邱道根编,1940年4月。
    [35]《闽教十年》,永安汉行印刷分社印行,1943年。
    [36]《福州市幼稚园及幼稚班的调查》,郑仪鸿、杨庆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毕业论文,1951年。
    [37]《南平小学音乐教学概况》,侯月英,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毕业论文,1945年。
    [38]《福州市师范学校之调查与研究》,黄昌謇,私立福建协和大学毕业论文,1949年。
    [1][美]华惠德/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
    [2][美]卢茨/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
    [3][美]鲁珍晞/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
    [4][日]榎本泰子:《乐人之都——上海,西洋音乐在近代中国的发轫》,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10月。
    [5][日]实藤惠秀/谭汝谦等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8月。
    [6]《福建高等学校》,福建省高等教育厅办公室出版,1985年。
    [7]Air夫妇:《迷失·鼓浪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8]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年8月。
    [9]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1985年
    [10]陈建华、陈洁编著:《民国音乐史年谱:1912-1949》,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11]陈孔立:《厦门史话(厦门文化丛书第一辑)》,鹭江出版社,1999年8月第二版。
    [12]陈林:《近代福建基督教图书出版考略》,海洋出版社,2006年11月。
    [13]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
    [14]陈永成主编;《新福建八闽摭拾》,福建省档案馆供稿,2004年8月。
    [15]陈支平、李少明:《基督教与福建民间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
    [16]陈支平:《福建宗教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17]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陈志昂:《抗战音乐史》,济南黄河出版社,2005年。
    [19]崔运武:《中国师范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20]方宝川、谢必震主编:《世纪回眸:福建师范大学老照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0月。
    [21]冯斗南:《郭祖荣交响乐作品选诠释》,香港:新香港年鉴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5月。
    [22]福建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编:《福建音乐教育》,福建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出版,1989年。
    [23]福建省档案馆、厦门市档案馆:《闽台关系档案资料》,鹭江出版社,1993年6月。
    [24]福建省高等教育厅办公室编《福建中等专业学校》,1985年。
    [25]福建省教育史志研究会编:《福建教育特色探索:福建省教育史志研究会首届年会会刊》,福建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2年。
    [26]福建省人事编制志编撰委员会:《福建省人事编制志》,1992年3月。
    [27]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泉州市政协主编:《闽南文化研究(上、下)》,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11月。
    [28]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漳州市政协主编:《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鹭江出版社,2008年12月。
    [29]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编;《闽文化源流与近代福建文化变迁》,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
    [30]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编:《国立福建音乐专科校史资料集》,1988年4月。
    [31]福建音乐学院编:《祖国情——蔡继琨教授音乐生涯》,海风出版社,2006年3月。
    [32]郭祖荣、袁荣昌主编:《现代乐风》,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33]何绵山:《闽文化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4]何其颖:《公共租界鼓浪屿与近代厦门的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35]何少川主编:《当代福建简史1949-1999》,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5月。
    [36]洪卜仁主编:《厦门名人故居》,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37]洪卜仁主编:《厦门电影百年》,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38]洪卜仁主编:《厦门史地丛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39]黄启泉主编:《福州史话(可爱的福州丛书之一)》,鹭江出版社,1998年4月。
    [40]黄少萍主编: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编:《闽南文化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41]黄涛:《大德是钦——记忆深处的福建协和大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2月。
    [42]黄新宪:《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
    [43]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70周年筹备委员会校史编写组编,《集美学校70年(1913~1983)》,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
    [44]居其宏:《20世纪中国音乐》,青岛出版社,1992年12月。
    [45]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
    [46]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
    [47]李焕之主编:《当代中国音乐》,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7月。
    [48]李双江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
    [49]李涛:《钢琴音响的乐律学研究初探》,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8月。
    [50]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三版。
    [51]林道侃、郑长林:《音乐的徘徊(根据郭祖荣先生文稿编写)》,黑龙江文化电子 音像出版社,2007年8月第二次印刷。
    [52]林枫、范正义:《闽南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53]林国平主编:《闽台区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
    [54]林金水、张先清:《福建基督教史的研究回顾与展望》,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55]林金水主编:《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56]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月。
    [57]林祥瑞、刘祖陛编著:《福建简史》,国际华文出版社,2004年4月。
    [58]林元宁、杨建森:《宁波钢琴百年》,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年10月。
    [59]凌瑞兰:《东北现代音乐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5月。
    [60]刘家峰、刘天路:《抗日战争时期的基督教大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月12月。
    [61]刘欣欣、刘学清:《哈尔滨西洋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4月。
    [6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63]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5、6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二版。
    [64]彭一万:《厦门音乐名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65]邱炳皓、王命夔主编:《世纪之树——福建师范大学90年(1907-1997)》,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9月。
    [66]施伟青、徐泓主编:《闽南区域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67]史景迁/陈恒、梅义征译:《利马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
    [68]史静寰、王立新:《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
    [69]宋恩荣、章咸主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
    [70]苏渭昌、雷克啸、章炳良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99)》,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71]隋元芬:《西洋器物传入中国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
    [72]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73]孙星群:《福建音乐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6月。
    [74]檀仁梅、庄明水主编:《福建师范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
    [75]陶飞亚、吴梓明:《基督教大学与国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76]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年5月。
    [77]汪方文主编:《近代厦门教育档案资料》(厦门档案资料丛书,近代部分三),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
    [78]汪培元主编:《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史》,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友会出版,1999年8月。
    [79]汪毓和主编:《中国现代音乐史纲1949-1986》,华文出版社,1991年6月
    [80]汪征鲁主编:《福建师范大学校史(上、中、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0月。
    [81]汪征鲁主编:《情怀长安山:我心目中的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1月。
    [82]王耀华主编:《福建文化概览》,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
    [83]王豫生主编:《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84]王忠欣:《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85]吴端阳主编:《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86]吴志顺主编:《生命的主旋律——李嘉禄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6月。
    [87]伍林发、刘景屏:《三明文化大观一三明音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88]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厦门大学院系所简史(1921-1987)》,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
    [89]厦门档案局与厦门档案馆合编:《近代厦门涉外档案史料》,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90]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共4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4月。
    [91]谢必震编:《香飘魏(魁)歧村——福建协和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12月。
    [92]谢长法:《中国留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93]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94]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四卷:明清》,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95]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五卷:近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96]薛来弼主编:《八闽之光: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志》,福建师范大学附中校志编委会,2001年10月。
    [97]杨力、宋尽贤主编:《学校艺术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2年1月。
    [98]杨育强:《国立福建音专史纪》,香港:光华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7月。
    [99]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七卷:民国时期1912-1949》,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100]郁正民主编:《哈尔滨早期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史研究》,黑龙江出版社,2004年11月。
    [101]张静蔚编选校点:《中国音乐近代音乐史料汇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12月。
    [102]章开沅:《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103]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
    [104]郑炳忠主编:《厦门教育(厦门文化丛书第二辑)》,鹭江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
    [105]郑登云编著:《中国近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
    [106]郑瑞荣:《格致书院——福州私立格致中学简史(1848—1952)》,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7]郑瑞荣:《榕城格致书院:福州私立格致中学简史档案资料(一、二、三)》,2000年。
    [10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10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110]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编:《中国音乐大事记1949-1979》(初稿 油印本)1983年3月。
    [111]中国音协福建分会、福建省群众艺术馆、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编:《福建音乐史料(第一集)》,1984年7月。
    [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编:《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5月。
    [113]周日升主编:《集美学校八十年校史》,鹭江出版社,1993年7月。
    [114]周子峰:《近代厦门城市发展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115]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
    [116]《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60周年系庆专刊》,1998年版。
    [1]福建教育科学研究所史志研究室编:《福建省教育史志资料集(1-11辑)》:福建教育史志编写办公室,1990年6月-1992年12月。
    [2]福建省文化局编印:《福建省文化事业统计资料1949~1957》,1958年9月。
    [3]福建省文化厅、省文联编:《福建省文化艺术工作大事记1949-1985》,1986年12月。
    [4]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福建文史资料(1-37辑)》。
    [5]福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福州文史资料》
    [6]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一卷:教育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7]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五卷:基督教天主教编》,福
    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8]福州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教育志》,1995年。
    [9]黄温基主编:《泉州市教育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10]晋江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晋江文史资料(1-24辑)》
    [11]泉州市政协鲤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泉州鲤城文史资料(1-20辑)》。
    [12]泉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泉州文史资料(1-18辑,新1-21辑)》。
    [13]三明市政协、三明师范学校编:《闽师之源》,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7月。
    [14]厦门市政协鼓浪屿区委员编:《鼓浪屿文史资料(1-10辑)》,
    [15]厦门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厦门文史资料(1~23辑)》,1982~2000年。
    [16]厦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鹭江春秋——厦门文史资料选萃》,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
    [17]厦门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厦门总商会编:《厦门工商史事》,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
    [18]厦门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厦门》,鹭江出版社,1995年8月。
    [19]厦门文化局“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厦门文化艺术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20]《厦门音乐》(1984.1-1988共15辑)厦门市协、厦门市文联出版,
    [21]《厦门教育》(1985-1995)厦门教育编委会编,厦门市教育会出版。
    [22]《厦门音讯》1985年第3、4期。
    [23]《福建群众音乐》1957-1960年:福建省群艺馆音乐编辑室编,1957年创刊,1960年7月与中国音协福建分会合编,1981年复刊时改名《福建音乐》,1993年改名为《福建歌声》。
    [24]《福建音讯》:中国音乐家协会福建分会编,内部刊物,1981年-1983年总1-5期。
    [25]《八闽乐坛》:中国音乐家协会福建分会编,1986年起由《福建音讯》改名而来,1986-1997总8~31期。
    [26]《福建音乐》1981-1989年:福建省群艺馆音乐编辑室、中国音协福建分会合编。
    [27]《福建歌声》1993~2001年:福建省群艺馆音乐编辑室、中国音协福建分会合编。
    [28]《福建音乐界》2001-2009年,中国音协福建分会编。
    [1]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9年6月。
    [2]吴巍巍:《真实与扭曲——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晚清福建社会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3]冯效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2007年6月。
    [4]陈名实:《福建省基督教教会学校教育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7年6月。
    [5]吴少静:《近代福建海上音乐交流的初步研究(1840-194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6月。
    [6]廖红宇:《中日传统音乐在江文也钢琴创作中的运用》,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6月。
    [7]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6月。
    [8]李妮:《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初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9]张淳:《理想、无限与永恒——杜鸣心钢琴作品的创作与分析》,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10]张娟:《明清时期西方键盘乐器在中国传播管窥》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6年6月。
    [11]郑远:《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12]郑夏冰:《福建民间音乐因素在郭祖荣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
    [13]周艺芳:《华南女子大学与福建近现代社会》,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14]董维维:《福州近代女子教育论略(1895-1912)》,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6月。
    [15]宋奕莹:《黄安伦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16]杨媛:《厦门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6月。
    [17]谢舒音:《试论鼓浪屿钢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6月。
    [1]蔡馥如:《忆许斐平》,《钢琴艺术》2002年第11期。
    [2]蔡苏妹:《周广仁教授赴闽讲学》,《钢琴艺术》1997年第3期。
    [3]蔡文田:《打造厦门的“斯坦威”——黄三元》,《乐器》2002年第11期。
    [4]常晓玲、陈永:《浅论1934年前的中国音乐教育》,《艺术教育》2007年第3期。
    [5]陈炳湟:《“我是中国人”记著名音乐家蔡继琨教授》,《人民音乐》1989年第6期。
    [6]陈浩、陆林:《基于音乐功能的旅游产品开发》,《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第3期。
    [7]陈聆群:《曾志志——不应被遗忘的一位先辈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8]陈同达:《一曲江南月,万众抗敌声——记“永安女学会歌咏团”》,永安市《燕江吼声》1985年8月。
    [9]陈晓霞:《身在异国心系故土——著名钢琴家殷承宗莅蓉献艺》,《视听技术》1994年第5期。
    [10]陈学娅:《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记蔡继琨创办福建音乐学院》,《音乐爱好者》1995年第5期。
    [11]陈漪麟:《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追忆“许斐平未完成音乐会”》,《钢琴艺术》2002年第7期。
    [12]陈毓洗、洪野:《近代福建幼稚园发端试探》,《福建史志》1996年第3期。
    [13]陈悦、郑春盈:《把一生化为音符——记作曲家教育家郭祖荣先生》,《海内与海外》2003年第6期。
    [14]崔世光:《音乐的旅程---与黄安伦漫谈他的音乐生活和钢琴创作》,《钢琴艺术》2000年第1期。
    [15]巢志珏:《让学生学到美好的艺术,我一生无憾!——上海音乐学院著名教授郑曙星访谈录》,《钢琴艺术》2001年第6期。
    [16]戴嘉枋《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分析(上、下)》,《音乐艺术》2004年第4期、2005年第2期。
    [17]方兰:《厦门倾力建设艺术之城》,《晾望》2003年第3期。
    [18]方仁慧:《辛勤浇灌桃李芳菲——祝贺李嘉禄教授回国任教30周年》,《人民音 乐》1982年第2期。
    [19]丰元凯:《厦门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演艺设备与科技》2004年第3期。
    [20]傅建生:《许斐平其人其事——兼评其在“黄安伦作品音乐会”上的演奏》,《人民音乐》2000年第6期。
    [21]钢琴艺术记者:《聚焦“小柴”——访第四届“小柴”音乐比赛评委会主席殷承宗先生》,《钢琴艺术》2002年第9期。
    [22]高农:《独白抒众怀——读郭祖荣室内乐作品选有感》,《福建艺术》1999年第1期。
    [23]宫宏宇:《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开创(上、下)》,《音乐研究》2007年第1、2期。
    [24]宫宏宇:《近二十年来海外有关中国音乐研究之发展与动向(上、下)》,《音乐研究》2008年第3、4期。
    [25]韩新安:《“金钟”鸣响鼓浪屿——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圆满落幕》,《人民音乐》2002年第6期。
    [26]韩新安:《名奖名岛强强联袂共同演绎音乐盛典——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扫描》,《人民音乐》2002年第7期。
    [27]何孝廉:《镌刻在黑白琴键上的人生历程——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叶惠芳教授小传(一、二)》,《钢琴艺术》2006年第10、11期。
    [28]何况:《钢琴王子殷承宗在纽约》,《华人时刊》1994年第2期。
    [29]洪士銈:《师恩难报师训永存——忆两位法国钢琴大师之风采》,《钢琴艺术》1997年第5期。
    [30]黄安伦:《中国钢琴“国际之星”殒落——悼许斐平》,《人民音乐》2002年第1期。
    [31]黄飞:《黄安伦音乐创作风格及钢琴音诗“鼓浪屿”》,《人民音乐》2008年第5期。
    [32]吉玲子:《认识蔡继琨》,《福建艺术》1999年第1期。
    [33]赖达富:《厦门举办第四届“萌芽杯”少儿钢琴比赛》,《钢琴艺术》1999年第6期。
    [34]赖登明:《郭祖荣钢琴曲的民族化特征解读》,《艺术教育》2005年第6期。
    [35]赖登明:《壮士拂剑浩然弥哀——听郭祖荣<降D调钢琴与乐队>》,《三明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36]李吉提、安鲁新:《创作使人春常在——听郭祖荣交响音乐会有感》,《人民音乐》2001年第6期。
    [37]李吉提:《写给自己也写给听众----浅析杜鸣心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人民音乐》2008年第7期。
    [38]李吉提:《撑起闽地一片天》,《福建艺术》2010年第1期。
    [39]李建武、陈福香:《<集美学校校歌>源考》,集美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0]李玲:《最早到达福州的基督教传教士》,《福建史志》1997年第1期。
    [41]李明静:《宗教信仰与钢琴音乐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
    [42]李宁:《对三部钢琴协奏曲创作风格的解析》,《乐府新声》2007年第3期。
    [43]李少明:《福建历史上的基督教会学校》,《教育评论》2001年第1期。
    [44]李少明:《近代福建基督教的两大重要地位》,《世界宗教文化》2003年第4期。
    [45]李少明:《近代福建基督教宣教活动特点》,《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第4期。
    [46]李未明:《鼓浪屿钢琴博物馆诞生》,《乐器》2000年第4期。
    [47]李未明:《中国第一座钢琴博物馆》,《福建艺术》2000年第2期。
    [48]李钊:《关于中国二、三十年代音乐教育情况的回忆》,《齐鲁艺苑》1981年第1期。
    [49]林键:《近代福州基督教圣乐事工概况及影响——纪念基督福音传入福州160周年(1847-2007)》,《金陵神学志》2007年第2期。
    [50]刘登翰:《闽南文化的地域特征》,《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
    [51]刘湘如:《抗战时期的福建文艺》,《福建艺术》1995年第3期
    [52]刘小龙:《钢琴是我的事业——著名钢琴家殷承宗访谈录(上、下)》,《钢琴艺术》2002年第12期,2003年第2期。
    [53]刘小龙:《中国钢琴艺术发展60年》连载,《钢琴艺术》2009年第2-12期,未完待续。
    [54]刘湲:《乐谱中的人生》,《福建艺术》2000年第6期。
    [55]陆华柏:《抗战后期的“福建音专”》,《音乐艺术》1990年第2期。
    [56]吕振海:《我看“卡瓦依杯”全国钢琴比赛》,《钢琴艺术》2007年第7期。
    [57]骆季超:《陈嘉庚的办学精神鼓舞着他——赞蔡继琨教授办福建音乐学院》,《人 民音乐》1995年第8期。
    [58]孟建军:《柏斯琴行与第三届亚洲青少年音乐比赛》,《乐器》2006年第3期。
    [59]缪天瑞:《悼念蔡继琨先生》,《人民音乐》2004年第8期。
    [60]彭一万:《高山流水奏华章——著名钢琴家许兴艾(上、下)》,《钢琴艺术》2002年第12期,2003年第1期。
    [61]彭一万:《天风海涛琴声乐韵——记钢琴家许斐星》,《钢琴艺术》2007年第8期。
    [62]彭一万:《一世琴缘毕生乡情——胡友义先生与鼓浪屿钢琴博物馆(1、2)》,《钢琴艺术》2002年第5、6期。
    [63]秦峰:《在纽约访殷承宗》,《文化交流》2002年第1期。
    [64]施雪钧:《钢琴教授与“神童”牛牛》,《音乐爱好者》2005年第9期。
    [65]石叔诚:《To:许斐平》,《钢琴艺术》2002年第1期。
    [66]宋歌: 《中国第一部钢琴曲集——简评唐学咏的<学咏钢琴散曲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7]宋瑾:《一个当代音乐传奇中的浪漫与艰辛——访蔡继琨与福建音乐学院》,《人民音乐》1997年第10期。
    [68]宋瑾:《以写交响曲为生存方式的人》,《福建艺术》2010年第1期。
    [69]孙星群:《国立福建音专史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70]汪培元:《攀登艺术高峰的带路人——钢琴教育家李嘉禄传记》,《钢琴艺术》2001年第2、3期。
    [71]王波:《一匹在国际乐坛上奔驰的中国黑马——记国际著名钢琴调律师、厦门三乐钢琴公司董事长黄三元》,《中外企业家》2005年第1期。
    [72]王淮麟:《音乐之岛论音乐——第二届京沪闽音乐家研讨会印象》,《福建艺术》1995年第5期。
    [73]王建文:《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承载琴岛百年荣耀与梦想》,《人民音乐》2006年第9期。
    [74]王秀玲:《音乐之乡论音乐——第三届“现代音乐创作研讨会侧记》,《福建艺术》1995年第4期。
    [75]王子韩:《福建抗战文艺活动概述(一、续)》,《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2007年第1期。。
    [76]魏廷格:《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音乐研究》1983年第2期。
    [77]魏廷格:《老骥余辉犹奋蹄——洪士銈先生访谈录》,《钢琴艺术》1997年第5期。
    [78]魏廷格:《关于中国钢琴艺术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概述》,《钢琴艺术》2001年第2期。
    [79]魏廷格:《中国钢琴艺术究竟始于何时?》,《钢琴艺术》2004年第8期。
    [80]魏廷格:《中国钢琴艺术30年回顾——略谈成果与缺失》,《钢琴艺术》2008年第10期。
    [81]吴少静:《近代福建基督教学校音乐教育简况及启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82]吴少静:《近代赞美诗(圣诗)音乐在福建的发展——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区域性研究》,《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83]夏小燕:《走进她的艺术世界——有感于郑曙星教授的钢琴教学(上、中、下)》,《钢琴艺术》2006年第7、8、9期。
    [84]徐祖颐:《福路博士谈现代钢琴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85]杨钧:《收藏钢琴的厦门人》,《厦门文学》2005年第4期。
    [86]杨力:《胡友义和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海内与海外》2005年第1期。
    [87]杨鸣:《我所认识的许斐平》,《钢琴艺术》2002年第1期。
    [88]杨鸣:《怀念洪士銈先生》,《钢琴艺术》2004年第1期。
    [89]于春涛:《唐学咏先生音乐事迹研究》,《艺术研究》2007年第1期。
    [90]张国锋:《“中国音乐不要离开民族之根”——著名钢琴家殷承宗一席谈》,《音乐世界》1994年第10期。
    [91]张静蔚:《音乐家李树化》,《音乐研究》2004年12月第4期。
    [92]张萌:《八月琴岛奏响希望的琴声——记第三届鼓浪屿钢琴节暨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人民音乐》2006年第9期。
    [93]张锡光:《访谈青年钢琴家许兴艾》,《钢琴艺术》2003年第6期。
    [94]张锡光:《天才的陨落——钢琴家许斐平生平》,《钢琴艺术》2002年第11期。
    [95]章绍同:《传奇的生涯、精彩的人生——蔡继琨先生逝世周年祭》,《福建艺术》2005年第2期。
    [96]章绍同;《鼓浪屿——音乐之岛的品牌打造》,《人民音乐》2006年第6期。
    [97]赵家圭:《李嘉禄与记者的最后一次谈话》,音乐艺术,1982年第4期。
    [98]赵容:《近代教会学校对福建女性启蒙的影响》,《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3期。
    [99]赵晓生:《钢琴天使——纪念许斐平》,《钢琴艺术》2002年第11期。
    [100]郑长铃:《着眼于“可持续性发展”——福建音乐创作系列研讨会追述》,《人民音乐》1998年第10期。
    [101]周广仁:《悼念中国杰出钢琴家许斐平》,《钢琴艺术》2002年第1期。
    [102]周广仁:《著名钢琴家殷承宗》,《钢琴艺术》2003年第1期。
    [103]周铭孙:《一次双钢琴、四手联弹与即兴演奏的赛事——第二届全国“卡瓦依杯”钢琴比赛介绍与评说》,《钢琴艺术》2007年第7期。
    [104]朱志凌:《展馆里飘出的钢琴声——记厦门三乐钢琴有限公司》,《乐器》1998年第6期。
    [105]朱贤杰:《钢琴,走向何方?》,《钢琴艺术》2009年第8期。
    [106]诸炜:《基督教文化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影响》,《交响》2003年第3期。
    [107]《“郭祖荣交响作品音乐会”座谈会纪要》,《福建艺术》2010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