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蒙古历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察哈尔蒙古起源于遥远的大蒙古国初期,被成吉思汗当作永久的纪念赐给拖雷家族的主妇,因而形成了这一蒙古社会拖雷家族主妇名下的特殊“领户”。因为成吉思汗的大扎撒是任何人都不得违背和变更的天条,所以从唆儿忽黑塔尼别乞开始,察哈尔人就毫无异议地被拖雷家族的后妃所有。有元一代他们就是汗斡耳朵主人——诸后妃的私人属民,负责侍奉各斡耳朵的日常生活。随着北元汗廷回到漠北草原,察哈尔人的职责也变得日益重要。尤其怯薛军逐渐失去昔日禁卫军的职责后,各斡耳朵察哈尔承担起护卫和侍奉可汗的重任。在蒙古社会四分五裂、皇权旁落、动荡不安的年代,察哈尔确实是可汗身边最忠诚的奴仆和保护伞。所谓“战刀之锋刃,盔甲之表面,这是你的察哈尔万户。”就是蒙古皇帝危机四伏时期的真实写照。从此默默不闻的汗斡耳朵之“怯怜口”(ger-ün keüked),便时来运转,有了大显身手,发展壮大的机会。
     从达延汗开始,蒙古可汗就是依靠察哈尔的力量,恢复蒙古皇帝昔日的威风。达延汗时期,以满都海哈屯所属察哈尔(好陈察哈尔)为基础,以拖雷家族传统领户为主体的察哈尔万户群体已经形成。它是以察哈尔的名称命名的可汗直属万户。
     从卜赤汗到林丹汗,察哈尔万户经过了较大的变迁过程。几代可汗为其子孙分封察哈尔万户所属传统领户,使察哈尔万户又趋向分裂。但是从好陈察哈尔演变的可汗斡耳朵直属察哈尔本部却一直保持平稳的发展。林丹汗在位的最后十年,以兼并的手段,使察哈尔本部迅速膨胀起来。察哈尔本部,从土蛮汗时期的五万骑达到林丹汗西迁时的控弦十万骑。
     林丹汗就是利用这一股量控制了蒙古右翼三万之后,又数次远征漠北。1634年他率领察哈尔本部,企图控制青海、西藏的远征途中病故。察哈尔部众群龙无首,向往安居乐业,成群结队来归附爱新国,北元争权灭亡。
     本文由导论、结语等七个部分组成。导论中主要介绍史料概况,研究史等;正文前两章着重介绍察哈尔蒙古历史的背景;第三章主要论述蒙古左翼山阳集团时期的察哈尔历史;第四章重点阐述察哈尔本部的西迁和北征、爱新国远征察哈尔的历史;第五章介绍察哈尔蒙古归附爱新国的经过及清朝初期察哈尔情况;结语中总结了全文。
Cahar as a special leadership in Mongol society has its beginning in the ancient empire of Mongols, having been blessed Toloi family by Chinggis Khan. Cahar belongs to the wives of Toloi family from Surhagtani according to Chinggis Khan'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law Yehe Jasag. They have been the servants of all the wives who are the hosts of Khan ordon from Yuan dynasty's first generation forward and taken care of the daily life. Their duties have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an before as the palace of North Yuan having been to the grassland. They take the vital roles of both the servants and the guards with Khesigten army losing his responsibility as the guards. In fact, they are both the servants and the loyal guards of Khan under the unsettled political condition. In the yeasty years, Mongol emperor has given them the sensible evaluation of Cahar as the sharp cutting edge of sword and the surface of armor. Hence, they have got the opportunity of being powerful and changing the role of ger-un keuked.
    Taking advantage of their power, Mongol Khan revives his authority from Dayan Khan. In the period of Dayn Khan, Cahar Tumen has formed based on Mantuhai queen's Cahar (Haguchin Cahar), whose main part is the servants of Toloi family.
    From Bodi Khan to Ligden Khan, there is a big change of Cahar Tumen. The Khans of some generations divide it to their own grandchildren. That is why Cahar Tumen tends to become dispersed again. But the base Cahar made up of Khan ordon's liege subjects whose origin is Haguchin Cahar has kept their smooth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ten years of Ligden Khan, the base Cahar developed a lot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absorption method. Their population has increased to 100 thousands in the period of Ligden Khan from 50 thousands in the period of Tumen Khan.
    Ligden Khan went on the expeditions some times and controlled Mongolian right three tumen having taken advantage of this power. He passed away in his expedition to Khunuur and Tibetan area in 1634. From that time, Cahar lossed his leader and obeyed Aisin dynasty. It means North Yuan dynasty's destruction.
    This paper includes seven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material. The first two chapters describe the background of Cahar Mongol's history. The third chapter comments on the history of Cahar in the period of Mongolian left three Tumen. The fourth chapter covers the base Cahar's the expeditions at right and north, the history of Aisin dynasty's expedition to Cahar. The fifth chapter expounds the process of Cahar's obeying Aisin dynasty and the state of Qing dynasty's initial phase. The final chapter is a conclusion of whole article.
引文
1.《十七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1600—1650),李保文 编辑 整理 转写,内蒙古少儿出版社,1997年。
    2.《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汇编》(共七辑),齐木德道尔吉等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合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3.《清内阁蒙古堂档》(共二十二卷),宝音德力根等 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合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4.《雍正十一年四月十一日理藩院以为厄鲁特台吉划拨察哈尔故地部分驻牧地之事晓谕翁牛特多罗郡王鄂齐尔之文书》,赤峰档案馆藏全宗号1,卷号第103件档案复印件。
    5.《旧满洲档》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1969年。
    6.《满文老档》满文老档研究会拉丁文转写、日译,东洋文库丛刊第十二出版,1959—1962年。
    7.《旧满洲挡》天聪第九年档,东洋文库清代史研究室拉丁文转写、日译,东洋文库丛刊第十八,1972年。
    8.《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编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9.《满文老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译注,中华书局影印出版,1990年。
    10.《汉译满文老档》辽宁大学历史系 编译,1978年。
    11.《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逃人档>、<满文木牌>、<纸写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中华书局,1990年。
    12.《盛京刑部原档》(崇德三年至崇德四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编译,群众出版社,1985。
    13.《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译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史研究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 编译,民族出版社,1988年。
    14.《清代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中国第一档案馆 编译。
    15.《明清史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编(甲编和丙编为顺治朝档、乙编和丁 编为明朝边情档、辛编为天启、崇祯两朝档),甲乙丙丁编,商务印书馆印行,1931—1951年。戊己庚辛壬癸编,1954—1975年间在台湾陆续出版。丁编有商务印书馆1951年影印本,戊已庚辛编有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16.《中国明朝档案总汇》(101册)第一历史档案馆 辽宁省历史档案馆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明朝兵部档案中有关林丹汗与察哈尔的史料》乌云毕力格编,日本学术振兴会赞助《十七世纪前半期南蒙古政治史研究》项目成果之一,2004年。
    18.《明代辽东残档选编》(清初史料丛刊第五种)辽宁大学历史系编,1979年。
    19.《明代辽东档案汇编》(<民族>、<兵部题稿>、附录:<明代辽东都司、州、卫、关、马市>)辽宁省档案馆 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编,辽沈书社,1985年。
    20.《察哈尔垦务局档案》内蒙古档案馆藏。
    21.《内阁八旗世袭谱档》锡盟档案馆藏系列档全宗031号卷1~369。
    22.《八旗蒙古》张书才,载于《历史档案》1989年第2期。
    23.《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广西师大出版社。
    1.《元史》点校本,中华书局,1983年。
    2.《明史》点校本,中华书局,1974年。
    3.《清史稿》点校本,中华书局,1977年。
    4.《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一辑)包文汉奇·朝克图整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
    5.《皇明北虏考》(《吾学编》),郑晓,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2002年版。
    6.《万历武功录》,瞿九思,中华书局据天津人民图书馆藏万历原刻本重印本1962年。
    7.《名山藏》(《鞑靼传》),何乔远,1993年《明清史料丛书》本。
    8.李洵赵德贵等校点:《钦定八旗通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
    1.《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本,1983年
    2.《清实录》中华书局重印本,1985年。
    3.《崇祯实录》台湾《明实录》本,1983年。
    4.《崇祯长编》台湾《明实录》本,1983年。
    5.《国榷》谈迁,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年。
    6.《三朝辽事实录》王在晋,崇祯十二年刻本的影印本,1930年。
    7.《明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池内宏编,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54年。
    8.《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乾隆本康熙本比较)》史料抄之一,齐木德道尔吉等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9.《清朝圣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上、下)史料抄之二,齐木德道尔吉等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10.《皇朝藩部要略》祁韵士 著,道光十九年刊本,西藏出版社影印本。
    11.《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张穆 复审、包文汉 整理,边疆史地丛书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1.《元朝秘史》(汉文音写)四部丛刊三编本,据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上海书店重印本,1985年。
    2.《十善福经白史》留金锁 整理、注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鲍音汉译:《十善福经白史》,《情报与资料》,1987年第二期。
    3.《黄金史纲》留金锁 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二版,1999年。
    4. "erten-u qad-un undusulegsen toro yosun-u jokiyal-i tobcilan quriyaγsan altan tobci kemeku orosibai",ulaγanbaγatur-un gerel jiruγ-un keblel. 1990 on.
    5.《黄金史》罗卜藏丹津 著,乔吉 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修订版,1999年。
    6.《大黄史》乌力吉图校勘、注释,民族出版社,1983年。
    7.《阿拉坦汗传》珠荣嘎 校注,民族出版社,1984年。
    8.《阿萨拉克齐史》,乌兰巴托,2002年。
    9.《蒙古源流》萨囊彻辰 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重印1957年蒙古国科学院版本。1980年。
    10.《<蒙古源流>研究》乌兰 著,中国蒙古学文库本,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11.《恒河之流》乔吉 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12.《蒙古世系谱》(《蒙古博尔济吉忒氏族谱》)罗密 著、纳古单夫 阿尔达扎布 校注、乔吉 审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二版,1999年
    13.《金轮千辐》乔吉 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二版,2000年。
    14.《水晶念珠》胡和温都尔 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15.《蒙古世袭贵族部落归附清朝记》手抄本复印件。原系敖汉旗个人收藏。原件现藏在赤峰市民委古籍办。
    16.《清朝时期蒙古各部沿革》手抄本,原件系本人收藏。
    17.亦邻真复原《元朝秘史(畏吾体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年。
    18.罗布桑丹毕坚赞《黄金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12月。
    1.《明史记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补遗》),谷应泰,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2.《圣武记》,魏源,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3.《北虏纪略》,赵时春,(《明经世文编》)本。
    1.《察哈尔通志》宋哲元 监修,中国边疆丛书第二辑。
    2.《绥远通志稿》绥远省通志馆,内蒙古图书馆藏。
    3.《口北三厅志》金志章纂,黄可润增校,满蒙丛书第一卷。
    4.《察哈尔蒙旗既各县概况》察特署编,(《中国边疆》1944,3卷1—4期连载)内蒙古档案馆有复印件。
    5.《伊犁略志》(原稿锡伯文)载入马大正编《新疆稀见史料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9年。
    6.《开原图说》(玄览堂丛书本)
    7.《阿富汗志》(旧志、新志),学部 编译,图书局印行,光绪三十三年十月。
    8.《皇明九边考》,魏焕,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
    9.《蓟门考》,米万春,(《皇明世法录》本)。
    10.《中国历史地集》第七册、第八册。
    11.《开原图说》,冯瑗,(《玄览章丛书》本)。
    12.《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本)。
    13.《卢龙塞略》,郭造卿,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本,1987年。
    14.《全辽志》,李辅修等,(《辽海丛书本》本)。
    15.《全边略记》,方孔照,北平国立图书馆重印崇祯本。
    16.《辽夷略》,张鼐,(《清初史料四种》)
    17. Wlather Heissig: Mongolische Ortsnamen Tell Ⅰ——Ⅱ,Mongolische Manuskript Karten in Faksimilia. Wiesbaden,1978.
    1.《平定察哈尔方略》江宁 点校,《清史研究通讯》1986年3期46—53页。
    2.《皇清开国方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文海出版社,1966年。
    3.《布尔尼王的资料》,《sangdu-yin undural》1980年2期。
    4.《察哈尔蒙古人与察哈尔地区》,《锡盟史料》1988年1—2期。
    5.《察哈尔林丹汗资料》,《锡林郭勒蒙语》1979年3期。
    6.《察哈尔蒙古人与察哈尔地区》,《锡盟史料》1988年1—2期。
    7.《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薄音湖、王雄编,(第1—2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2000年。
    8.《蓟镇边防》,戚继光,(《皇明世法录》本)。
    9.《译语》,岷峨山人,(《纪录汇编》本)。
    10.《武备志》,茅元仪,清道光重刻本。
    11.《夷俗记》,萧大亨,明万历二十二年自刻本。
    12.《殊域周咨录》,严从间,中华书局1993年点校本。
    13.《登坛必究》,王鸣鹤,明刊本。
    14.《四夷考》,叶向高,(《宝颜堂秘籍续集》本)。
    1.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2.金巴扎布等:《察哈尔史话》,乌盟政协 锡盟政协 合编,1989年。
    3.加·奥其尔巴特:《新疆察哈尔蒙古》,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4.金启孮:《清代蒙古史札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5.索特诺穆卓玛绰:《蒙古中央部落察哈尔史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6.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
    7.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文集》(《东亚史研究·蒙古篇》东洋文库1959年)。
    8.那·塞西雅勒:《察哈尔概要》载于《蒙古语文》(察哈尔专集)1980、3期。
    9.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边疆史地丛书》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噶林达尔:《苏尼特部族起源与变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11.冈田英弘:《北元奉祀圣母玛利亚考》,台湾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年报1,1970。
    12.冈田英弘:《察哈尔蒙古的起源》,《蒙古学研究会季刊》纪念杭锦专号,Ⅹ Ⅳ卷,1991年。
    13.冈田英弘:《也失哈屯的察哈尔陵》,(《阿尔泰文明概览》第3期),《印第安纳大学乌拉尔·阿尔泰丛书》第145辑,1990年。
    14.冈田英弘:《达延汗六万户的起源》,载《梗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第127—137页,日本山川出版社,1975年。
    15.冈田英弘:《清朝与蒙古族》(《世界历史(教学资料)》),山川出版社,1974年。
    16.森川哲雄:《察哈尔布尔尼亲王之乱》载《东洋学报》第64卷第1—2号,1983年。
    17.森川哲雄:《察哈尔八鄂托克及其分封》载《东洋学报》第81卷1—2合刊号,1976年。
    18.森川哲雄:《论蒙古中期蒙古的万户》载《史学杂志》81—1,1972年。
    19.森川哲雄:《论中期蒙古的汗与赛特的关系》(《待兼山论丛》6,)1971年。
    20.萩原淳平:《明代蒙古史研究》,同朋社,1980年。
    21.后藤富男:《牧农接壤地带蒙古人生活——太仆寺左右两翼旗観察》(《内陆》第一辑,蒙古善邻协会)生活社版,创刊号,1934年。
    22.今村鸿明:蒙疆地域都市成立(《内陆》第一辑,蒙古善邻协会)生活社版,创刊号,1934年。
    23.《察哈尔近况》1934年。
    24.沙畹:《西突厥史料》(第127页注4)中华书局,1958。
    25.伯希和:《卡尔梅克史评注》,中华书局。
    26.薄音湖:《关于察哈尔史的若干问题》,《蒙古史研究》第五辑,中国蒙古史学会编,1997年。
    27.薄音湖:《北元与明代蒙古》,《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一期。
    28.乌云毕力格:《喀喇沁万户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29.宝音德力根:《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30.宝音德力根:《释明代蒙古官称“阿哈剌忽知院”和“迭知院”》,《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年第二期。
    31.宝音德力根:《旧察哈尔、五鄂托克察哈尔、八鄂托克察哈尔万户——17世纪前的察哈尔历史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三期。
    32.宝音德力根:《四十万蒙古之称的由来》,《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年第四期。
    33.王雄:《察哈尔西迁的有关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一期。
    34.乌云毕力格:《从17世纪蒙古文和满文“遗留性史料”看内蒙古历史的若干问题——1.昭之战》,《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从17世纪蒙古文和满文“遗留性史料”看内蒙古历史的若干问题——2.敖木林之战与喀喇沁——爱新国联盟》,《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35.乌云毕力格:《评<十七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1600—1650)>》,《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六期。
    36.乌云毕力格:《咯喇沁万户研究》,《蒙古历史211丛书》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37.金海:《浅论察哈尔部落》,《多伦斯尔伯》1987年第三期。
    38.乔吉:《关于六万户》,《内蒙古日报》1982年10月21日3版。
    39.乔吉:《<金轮千辐>及其史料价值》,《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四期。
    40.达力扎布:《清初察哈尔设旗问题考略》,《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一期。
    41.达力扎布:《清初察哈尔设旗问题考略》,《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一期;《清初察哈尔设旗问题续略》,《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一辑,2000年;《清代八旗察哈尔考》,载达力扎布《明清蒙古史论稿》,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
    42.胡日查毕力格:《也失哈屯神灵及其祭祀》,《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一期。
    43.胡日查:《关于塔布囊之若干历史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二期。
    44.胡日查:《科尔沁蒙古史略》,《科尔沁文化丛书》本,民族出版社,2001年。
    45.呼日勒巴特尔:《察哈尔及其名称的溯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二期。
    46.金峰:《林丹汗宗教政策及其失败》,《内蒙古日报》1981年4月10日3版。
    47.齐木德道尔吉:《腾机思事件研究》,《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二辑,2002年。
    48.齐木德道尔吉:《四子部落的迁徙考》,《蒙古历研究》第七辑,2005年。
    49.齐木德道尔吉:《外喀尔喀汗硕垒的两封信及其流传》,《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四期。
    50.那仁朝格图 金峰:《蒙古汗国最后都城林丹汗察罕浩特考》,《蒙古史研究》第八辑,2005年。
    51.希都日古:《关于林丹汗的事迹》,《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3。
    52.乌其拉图:《论察哈尔——阿富汗察哈尔、察哈尔万户、及“江格尔”的库列延察哈尔》内大学报/95、1。
    53.马大正:《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的史料与历史》,《民族研究》1994年第四期。
    54.乌兰:《“右翼之战”与达延汗统治的最终确立》,《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年第四期。
    55.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
    56.赵琦:《论后金时期蒙古八旗的形成》,《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年第六期。
    57.袁森坡:《察哈尔初谈——察哈尔和明朝关系》,《中国民族研究》第一辑,1989年。
    58.袁森坡:《略论康熙平定布尔尼叛乱》,《清史研究通讯》1986年第二期。
    59.袁森坡:《论皇太极统与察哈尔的斗争》,《清史研究集》第六辑/1988年
    60.戴鸿义:《论林丹汗的败亡》,《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5期。
    61.宝音:《察哈尔部的起源和变化》,《内蒙古日报》1980年5月3日3版。
    62.于江:《清代察哈尔、锡盟概要》,《锡盟史料》1980年3期。
    63.丹巴拉布杰:《简论察哈尔蒙古》,《锡盟史料》1981年3期。
    64.斯琴等:《论锡林郭勒、察哈尔盟旗制度》,《锡盟史料》1981年3期。
    65.布尔古德:《关于察哈尔万户浅见》,《多伦斯尔伯》1987年1期。
    66.根动:《关于察哈尔林丹汗》,《锡盟史料》1979年5期。
    67.那木素来:《林丹汗和有关历史事件》,《Doluyan serbei》1983年4期。
    68.杜古尔:《察哈尔林丹汗的白城访古》,《锡盟日报》1982年2月12日—14日
    69.阿古拉等:《北元时期的察哈尔法规》,《锡盟史料》1989年第1期。
    70.杜古尔:《林丹汗白城》,《智慧钥匙》1982年2月;《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2期。
    71.《林丹汗的一生及其时代》,《Sangdu-yin undural》/1987年第3—4期。
    72.额尔敦图:《论林丹汗》,《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0年1期。
    73.谢启晃:《林丹汗》《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志》3辑1987年。
    74.丹巴:《林丹汗历史地位》,《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75.纳古单夫:《论蒙古末代可汗——林丹汗》,《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76.包国忠:《林丹汗统一蒙古与抗清战争》,《蒙族古代军事思想研究文集》第3集1992年。
    77.曹彦生:《林丹汗联明抗金的经济原因》,《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78.宝音乌力吉:《关于“白城”和拉稀棚思克的补充》,《赤峰日报》1990年10月6日3版。
    79.布尔古得:《察哈尔部东迁的原因》,《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1987、3期。
    80.同喜格:《察哈尔鄂托克与察哈尔旗》,《Sangdu-in undural》1987/1。
    81.扎木扬:《对察哈尔文史的见解》,《Sangdu-yin undural》1982年1期。
    82.阿古拉:<鄂托克的由来与发展概述>,《Altan γandari》1987年3。
    83.素歌德扎卜:《满洲皇帝的蒙古皇后》,《西乌旗史料汇编》第2辑1986年。
    84.M·乌兰:《札哈沁渊源考》,《新疆大学学报》1992年1期。
    85.丹巴拉、布吉:《察哈尔蒙古概述》《锡盟史料》1981年第2期。
    86.道尔吉、雍容:《略谈原察哈尔部及后来的“总管”制》,《锡盟史料》1981年第3期。
    87.鲍长江:《察哈尔草原历史概况》,《锡盟史料》1982年第1期。
    88.那木素来:《察哈尔布尔尼抗清起义》,《锡盟史料》1981、2期。
    89.帕·杜古尔:《关于布尔尼亲王》,《Altan dusul》1980年第2期。
    90.根顿:《察哈尔部布尔尼王》,《锡林郭勒蒙语》1980年第2期。
    91.帕·杜古尔:《关于布尔尼亲王》,《Altan dusul》1980年第2期。
    92.那木素来:《清代蒙旗之由来及划分》、《Doluγan serbei》1985年第1期。
    93.郭成康:《清初蒙古八旗考释》,《民族研究》1986年第3期。
    94.赵琦:《论后金时期蒙古八旗的形成》,《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95.陈生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建立的过程》,《史学月刊》1988年第6期。
    96.额尔克斯庆:《察干寿力德和他的跟随者》,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年。
    97.哈思哈巴:《论察哈尔蒙古迁居新疆》,《qan tngri》1986年第4期。
    98.波·乌云:《论察哈尔蒙古迁居新疆的年代、原因》,《语言与翻译》1987年2—3期。蔡家艺:《新疆察哈尔营、厄鲁特营概述》,《蒙古史研究》第2辑1986年。
    99.李景唐:《满洲旗分内的蒙古姓氏》,《内蒙古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6期。
    100.矛和格:《锡察盟历代地域沿革史料》,《锡盟史稿》1982年第1期。
    101.巴赫:《察哈尔蒙古的西迁》,《西北史地》1987年第2期。
    102.吴元丰:《清代察哈尔蒙古西迁新疆》,《清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03.马大正:《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的史料与历史》,《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
    104.哈斯巴:《清代新疆察哈尔营牧地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105.丹巴、大瓦杰:《正蓝旗历史概要》,1981年第3期。
    106.根顿:《正白旗牛苏鲁克》,《锡盟史料》1982年第4期。
    107.《正镶白旗》,《内蒙古日报》1984年4月5日4版。
    108.《清代察哈尔牛羊苏鲁克》,《锡盟日报》1981年3月12日3版。
    109.《正镶白旗》,《内蒙古日报》1984年4月5日4版。
    110.丹巴:《察哈尔苏鲁克概要》,《智慧钥匙》1984年第1期。
    111.丹巴:《上都马苏鲁克的起始变化》,《锡林日报》1980年10月17日。
    112.丹巴:《上都马旗》,《内蒙古地名》1981年第2期。
    113.占卜拉扎布:《太仆寺右旗简史》,《Sangdu-yin undural》1980年第2期。
    114.格日乐图:《苏尼特部历史》,《东苏尼特》总第6期,1983年第3期。
    115.巴图苏和:《东苏尼特历史概要》,《苏尼特》1981年第1期。
    116.公·巴达拉夫:《试论苏尼特部起源与名称的来由》,《锡盟史料》1982年第2期。
    117.丹巴多尔吉:《正镶黄旗历史沿革简述》,1990年。
    118.格日勒:《浩齐特名称由来》,1985年。
    119.乌力吉图:《克什克腾名称来由》,1990年。
    120.特摩尔布和:《正黄羊群之来历》,《锡盟文史资料》1985年第1期。
    121.苏达那木道尔吉:《原正白旗概况》,《锡盟文史资料》1985年1期。
    122.《“乌珠穆秦”名称的来历》,《Altan dusul》1985年第6期。
    123.《“浩齐特”之名称的来历》,《西乌旗史料汇编》1985年第1期。
    124.《“克什克腾”之称研究》,《内蒙古地名》1985年第1期;《Bayalir sayiqan kefigten》1987年第2期。
    125.阿拉坦敖其尔:《苏尼特历史沿革》,《苏尼特右旗史料》1990年第1期。
    126.苏日巴达拉哈:《苏尼特探源》,《锡林郭勒史料》1986年第2期。
    127.贺立人:《镶黄旗简介》,《锡林郭勒史志通讯》1984年第2期。
    128.希儒博:《奈曼旗历史沿革概况》,《哲里木史志》1985年第4期。
    129.云慧群:《浅析清代蒙古地区“苏鲁克”制》,《经济社会》1988年第4期。
    130.罗丽达:《清代在察哈尔设置宗室“苏鲁克”制的满文史料及关于“苏鲁克”制论述》,《满族研究》1991年第3期。
    131.张秉铎:《清代察哈尔的牧场》,《内蒙古畜牧业》1989年3期。
    132.邢亦尘:《清代察哈尔马政》,《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133.邢亦尘:《清末察哈尔垦务初谈》,《内蒙古垦务研究》1990年第1期。
    134.乌兰:《从察哈尔放垦章程看察哈尔垦务》,《内蒙古垦务研究》1990年第1期。
    135.王艳萍:《清末察哈尔八旗蒙地的放垦》,《内蒙古垦务研究》1990年第1期。
    136.何忠礼:《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37.冯尔康:《清史史料学》,沈阳出版社2004年。
    138.范秀传《中国边疆古籍题解》,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139.卢明辉:《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140.田山茂:《清代蒙古社会制度》文京书院,1954年。
    141.韩儒林:《穹庐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142.陈海涛:《来自文明十子路口的民族——唐代入华粟特人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四月三十日。
    143.巴根那:《天命十年八月至天聪三年二月科尔沁部与爱新国联盟》,载《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一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