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零售业寡头市场结构雏型的博弈分析与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零售企业规模逐年扩大,零售百强销售规模所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稳步提高,说明我国零售企业的影响力在逐步提高,市场集中度在稳步提升,推动零售业持续演进。
     零售业体制演进究竟导致我国零售市场集中度提高到了何种程度,及其对市场关系产生了何种影响,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选题。本文研究这个选题,用理论分析和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二方面结合,来论证我国零售寡头市场结构是否已经形成,并揭示其对零售业发展的影响,提出治理的对策建议。
     本文证实零售业体制演进,导致寡头市场结构雏型形成。这里把市场集中度指标达到或接近寡头垄断,市场中达到最佳规模(平均成本达到和维持最低点)的零售商数量少,同时有众多中小零售商并存的市场结构状态,定义为寡头市场结构雏型。目前此种市场结构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但同时也降低了竞争性,导致寡头零售商控制的渠道,权力结构严重失衡。引发了与供应商渠道冲突,也发生了店大欺客等不良现象。这些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综合影响,将对我国零售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内容包括四大部分(共7章):绪论(第1章)、市场结构演进及寡头市场结构雏型形成(第2、3章)、寡头市场结构形雏型市场关系的影响及治理(第4、5、6章)及结论和政策建议(第7章)。各章内容简述如下:
     第1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
     第2章,分析了我国零售发展的供给动力和需求动力。
     第3章,分析了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演进和寡头市场结构雏型形成。改革开放为我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持续注入了动力,零售业受自身成本特征影响朝向寡头趋势发展,在我国零售寡头通过不同的成长路径,实现规模扩张,目前我国零售业已经形成寡头市场结构雏型。当前我国零售业具有规制宽松、寡头零售企业渠道权力超强,对供应商形成采购权垄断、寡头零售商对商圈内消费者形成销售权垄断、零售行业协会自律性差、供应商组织化程度低和消费者维权力量弱等阶段性特征。
     第4章,分析了我国零售业寡头市场结构雏型下,零售寡头因竞争对手的不同会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从而形成相应的相互竞争关系。当前我国寡头零售企业主要分为两大阵营:内资寡头和外资寡头,他们之间形成了比较错综复杂的竞争关系,既有阵营与阵营之间的竞争,也包括阵营内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内资寡头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内资寡头和外资寡头的竞争和外资寡头之间的竞争。
     第5章,分析了寡头零售企业与供应商关系调整:强制收费的成因及治理。由于我国零售业中政府规制缺失,加之寡头零售企业占有渠道资源,对供应商拥有采购权垄断,引发寡头零售企业对供应商强制收费问题。强制收费造成的危害比较大,应当加强治理。
     第6章,分析了寡头零售企业与顾客关系调整:由让利促销向渠道收益共享转变。实践表明,在营销渠道中,顾客、供应商和寡头零售商,分别以购买行为、供货行为和营销行为参加了渠道价值创造,渠道收益是他们的共同成果,理应按各自贡献大小归他们分享。在我国寡头市场结构雏型下,只有寡头零售商树立起三方共赢的理念,并且实行渠道收益共享,三方共赢机制才能建立起来,供应商、寡头零售商和顾客之间才能构建稳固的战略同盟。
     第7章,概括全文相关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etail industry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with retail business expanding.100sales volume of retail sales in China's share of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er goods has improved steadily, gradually increase the influence of our the oligarchs retail enterprises, market concentration in the steady improvement to promote the continued evolution of the retail.
     The reasons, trend and extent of retail evolution is a topic worthy of study of This paper studies this topic,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of combining theory and empirical binding, demonstrates China's retail oligopoly market structure has been formed, reveals its impact on the retail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governance suggestions.
     The retail system evolution, leading to oligopolistic market structure prototype formation, generate economies of scale. But also reduce competition, lead to oligarchs retailers control channels, a serious imbalance in the power structure. Lead to conflict with suppliers and Diandaqike undesirable phenomena also occurred. These positive effects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tail sector will be far-reaching impact.
     This article includes four parts:Introduction (Chapter1), the evolution of the market structure and oligopoly market structure prototype form (Chapters2and3), the oligopolistic market structure shaped prototype impact of market relations and governance (Chapter4,5,6) and the conclusion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Chapter7). The contents of each chapter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Chapter1,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2, powered retail development in China.
     Chapter3,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China's retail market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oligopolistic market structure prototyp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tail sector continued to inject momentum by retail cost characteristics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oligarchic trend in our retail oligarchy through different growth path, and achieve economies of scale expansion, present, China's retail industry has formed the oligopolistic market structure underage type. Of retail regulation lax super channel power monopoly suppliers form of procurement authority, the monopoly of the the consumers shopping district has the right to sell the weak role of the retail industry associations, self-discipline, low level of organization of the suppliers and consumers rights weaker basic characteristics.
     Chapter4, our retail oligopoly market structure prototype, the retail oligarchs different competitors will adopt different competitive strategie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Current oligarch retail enterprises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wo camps:a domestic oligarchs and foreign oligarchs, more intricate competition between both camps and camp competition between them, also including camps internal competition between mainly as: competition between funded oligarchy retail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funded oligarchs and foreign oligarchs competition and foreign oligarchs.
     Chapter5, oligarchs retail enterprises and supplier relationships adjustment: causes and control of the mandatory fees. Due to the lack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the retail the combined the oligarchs retail enterprises occupy the channel resources, with purchasing power monopoly suppliers, triggered the oligarchs retail business suppliers mandatory fees. The harm caused by mandatory fees, governanc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Chapter6analyzes the the oligarchs retail enterprise and customer relationship adjustment:let promotion to channels revenue share changes.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marketing channels, customers, suppliers, and the oligarchs retailers, buying behavior, suppli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behavior participated in the channel value to create channels of income is their common achievements, it should be according to their respec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size of theirs Share. Of oligopolistic market structure prototype, only the oligarchs retailers establish tripartite win-win concept, and implement channel revenue sharing, three win mechanisms can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build a solid strategic suppliers, the oligarchs retailers and customers League.
     Chapter7, summarized the full text of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and mak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引文
①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版.2007年3月
    ① 胡志刚.市场结构理论分析范式演进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2)
    ②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P324-330
    ① Scherer, F. M.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omic Performace [M].Chicago:Rad McNally1970年.P37
    ② Bain, J.S. Industrial Orgaization [M].2ed.NewYork:Joh Wiley&SosIc,1959年,P56
    ①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P264
    ② 李何.供求特征、策略性行为对市场结构的作用机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年
    ① Baumol, W., Pazer, J., Willig, R. Contestable Market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 [M].San Diego: Harcout Brace Jovaovch,1982年.P78-85
    ② [美].史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P25
    ③ 淮建军,刘新梅.基于过程的政府管制对市场结构演进的影响机理研究[J].江淮论坛.2006年.第6期
    ① 史世鹏.论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结构.财贸经济[J].2002年.第12期
    ① 王德章等.中国零售市场竞争格局与政策选择[J].商业研究.2004年.第2期.
    ② 杨永超.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6年.第7期
    ① 夏春玉.中国零售业30年的变迁与成长[J].市场营销导刊.2008年.第6期
    ① 金永生.流通产业组织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P68-70
    ② 李颖灏,彭星闾.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现状及对策[J].财贸经济.2006年.第5期
    ③ 陈阿兴,陈捷.我国零售产业集中度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④ 赵凯.对我国零售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年.第1期
    ⑤ 刘云,魏喜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零售产业市场结构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6月.第2期
    ⑥ 夏春玉.中国零售业30年的变迁与成长[J].市场营销导刊.2008年.第6期
    ① [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汝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P145
    ② 王佳佳.营销渠道理论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1期
    ① Berman.B.Marketing Channels[M].John Wiley & Sons,.Inc.1996年.P80-82
    ② Zetlin.,Minda.Channel Conflicts[J].Computerworld.2000年.第34期.
    ③ 周殿昆.渠道冲突频发原因及治理路径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第4期
    ①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P36-53
    ② Kolter.P.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 and Control [M].5ed.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84年
    ③ Parasuraman.Reflectionson.Gaining.Competitive.Advantage.through.Customer.Value [J].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7年.第25期.P154-161
    ④ Ravald,.Gronroos.The value concept and relationship.marketing [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6,30(2):P19-30
    ① Grenroos C. Adopting a Service Logic for Marketing [J].Marketing Theory,2006年6(3):P317-333
    ② Edvardsson B,.Gustafsson A, Roos I.Service Portraits in Service Research:A Critical Review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2005年.16(1):P107-121
    ③ Vargo S.L, Lusch R.F.Service Dominant Logic:Continuing the Evolution [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8年.36(1):P1-10
    ④ [芬兰].格罗鲁斯.服务逻辑的修正-基于价值创造的观点[J].姚亚男,韦福祥(编译).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原载于European Business Review,2008年7月.Vo.l.20,.No.4
    ① 苗长青.分工理论综述[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
    ② [澳].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P44
    ③ [澳].杨小凯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P26
    ④ Rochet, Tirole.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J].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3, 1:P990-1029
    ① 艾明华.基于顾客价值链的顾客价值创造[J].价值工程.2007年.第10.期
    ② 应光荣.消费创造价值.《新财经》[EB/OL].http://finance.sina.com.cn2006年3月6日
    ③ 周殿昆.连锁公司快速成长的奥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P307-308
    ① 宋则.中国经济发展前沿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P302
    ② 2010年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的发展数据[EB/OL].中国商报. http://www.askci.com/news/2011-08/19/71276082.shtml
    ① 裴长洪.用科学发展观丰富利用外资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2005年第1期
    ② 宋则.中国经济发展前沿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P298
    ① 纪良纲,郭娜.商品流通规模与商品流通速度的关系分析[J].//宋则等.中国流通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P124
    ① [美].萨缪尔森.经济学[M].第18版,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P232-233
    ① 周殿昆.连锁公司快速成长奥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P34-79
    ① [美].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P38-39
    ① 周殿昆.连锁公司快速成长奥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P69-P72
    ① 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P54
    ① 荆林波.关于外资进入中国流通业问题的研究[J].//宋则等.中国流通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P279-280
    ② 世界500强在中国:沃尔玛在华发展简介[EB/OL].上海情报服务平台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3281
    ① 宋则.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贸参考.2003年.第11期-第12期
    ① 王文森.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及其推广应用[J].统计与预测.2003年.第1期
    ② 张建华.一种简便易用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① 方惠.零售企业规模扩张模式及其风险防范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 Schumpeter J.A.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M].NewYork:Harper and Row,1942年
    ① Chamberlin E.Duopoly:Value Where Sellers Are Few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29年.43:.P63-100
    ② Wolfstetter E.Topics in Microeconomics: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uctions and Incentive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年.P100-102
    ③ Tirole J.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④ 故本文将合谋的零售商选为三个。
    ① 陈阿兴,陈捷.我国零售产业集中度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② 人民网.《零售业同业损害评估方法》:同业扎堆开店将受限[EB/OL].2006年08月01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38/4653778.html
    ① 王建府.我国流通业零售业态创新的演化博弈论分析[J].江苏商论.2010年.第12期
    ① 徐从才.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P230-231
    ② 许基南.品牌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
    ③ 洪涛.商业品牌竞争:零售业发展的大趋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6月第6期
    ① [美].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06月P12-16
    ① 金培 产业组织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10月.P159-165
    ① 中国经济网.最有价值品牌排行[EB/OL].搜狐财经.http://business.sohu.comy20100221/n270323493.shrml
    ② 魏巍.零售商自有品牌发展战略研究[J].价值工程.2007年第8期
    ③ 胡洪力.浅析零售商自有品牌建设的必要条件[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年第1期
    ① 命题2和命题3中数据来源:岳中刚,赵玻.基于双边市场视角的通道费用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 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① 徐从才.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P331
    ② [美].乔治·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M].上海三联书店.1989.P210-241
    ① 安妮·科兰等.营销渠道.(第6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P166-170
    ② 周殿昆.渠道冲突频发原因及治理路径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第4期
    ① 本章参考了:周殿昆,王建府.消费者参加渠道价值创造分享渠道收益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J].消费经济.2012年第4期。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二版.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P124
    ①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P36-53.
    ② Kolter P.,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 [M].5ed.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84年
    ③ Parasuraman Reflectionson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ustomer Value [J].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7年.第25期.P154-161
    ④ Ravald. Gronroos.The value concept and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6,.30(2):P19-30.
    ① 安妮·科兰等.营销渠道.(第6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P10
    ② 渠道流指在营销渠道中流动的,由渠道成员执行和完成的营销职能和活动。包括八条基本的“流”:实物拥有流、所有权流、促销流、谈判流、财务流、风险流、订购流和支付流。
    ③ Grenroos C.Adopting a Service Logic for Marketing [J].Marketing Theory,.2006年6(3):P317-333.
    ④ Edvardsson B..Gustafsson A, Roos I.Service Portraits in Service Research:A Critical Review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2005年.16(1):P107-121.
    ⑤ Vargo S.L, Lusch R.F.Service Dominant Logic:Continuing the Evolution [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8年.36(1):,P1-10
    ⑤ Ravald, Gronroos.The Value Concept and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6,30(2).P19-30
    ① 包括:商品,服务,信息或其他资源。
    ② 克里斯廷·格罗鲁斯.服务逻辑的修正-基于价值创造的观点[J].姚亚男,韦福祥(编译).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原载于European Business Review,2008年7月.Vo.1.20,.No.4
    ① 苗长青.分工理论综述[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
    ② 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P44
    ③ 杨小凯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P26
    ①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P36-53.
    ② 艾明华.基于顾客价值链的顾客价值创造[J].价值工程.2007年.第10.期
    ③ 应光荣.消费创造价值[EB/OL].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2006年3月6日
    ① 周殿昆.连锁公司快速成长的奥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P307-308
    ② 沃尔玛“天天平价”之惑.[EB/OL].华夏时报.人民网.2008年05月12日http://mnc.people.com.cn/GB/7226512.html
    ① 赖德胜,李哲.消费者主权的现实与实现[J].经济问题探索.1996年.第1期
    1 Roberto Roson. Two-sided market:a tentative survey [J]. 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2005 (2) P142-160
    2 Rochet J. and J. Tirole.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J]. 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 (1):P990-1029
    3 Caillaud B. and B. Jullien. Chicken & egg:competit ion among intermediation service providers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 (24): P309-328
    4 Armstrong 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R]. DEI,2004.
    5 Hagiu A., Microsoft Xbox:Changing the Game? [J].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case 2007,9-707-501
    6 Davidson W.R., Bates A. D., and Bass, J. The Retail life cycle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6 (4)
    7 Armstrong 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 (3) P668-691
    8 Arthur W. B.,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 [J]. Economic Journal,1989, Vol.99(394), P116-131.
    9 Economides N., and Katsamakas E., Two-Sided Competition of Proprietary vs. Open Source Technology Platform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Software Industry, [J]. Management Science,2006, Vol.52 (7), P1057-1071
    10 Evans S. D., Hagiu A., and Schmalensee R, A Survey of The Economic Role of Software Platforms in Computer-Based Industries, CESifo Working Paper.2004
    11 Evans S. D., Schmalensee R., The Industrial Organizaiton of Markets with Two-Sided Platforms, NBER Working Paper.2005
    12 Farrell J. and Klemperer P., Coordination and Lock-in:Competition with Switching Costs and Network Effects, [M]. in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7, Vol.3, Edited by M. Armstrong and R. Porter.
    13 Gabszewica, J and Wauthy, X, Two-Sided Markets and Price Competition with Multi-homing, CORE Working paper.2004
    14 Hagiu, A., Pricing and Commitment by Two-Sided Platforms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 (3):P720-737
    15 Scherer, F.M.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omic Performace [M]. Chicago:Rad McNally,1970, P37
    16 Bain J.S. Industrial Orgaization [M].2ed NewYork:Joh Wiley&SosIc, 1959, P56
    17 Baumol W., Pazer J., Willig R. Contestable Market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 [M]. San Diego:Harcout Brace Jovaovch,1982, P78-85
    18 Berman B. Marketing Channels [M]. John Wiley & Sons, Inc.1996, P80-82
    19 ZetIin & Minda Channel Conflict s [J]. Computerworld 2000 (34)
    20 Kolter P.,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 [M]. 5ed.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84
    21 Parasuraman. Reflectionson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ustomer Value [J].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7(25) P154-161
    22 Ravald, Gronroos. The value concept and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6,30(2):P19-30
    23 Grenroos C. Adopting a Service Logic for Marketing [J]. Marketing Theory, 20066 (3):P317-333
    24 Edvardsson B., Gustafsson A., Roos I. Service Portraits in Service Research:A Critical Review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2005 16 (1):P107-121
    25 Vargo S. L., Lusch R. F. Service Dominant Logic:Continuing the Evolution [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8,36(1):P1-10
    26 Schumpeter J.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42
    27 Chamberlin E. Duopoly:Value Where Sellers Are Few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29,43:P63-100
    28 Wolfstetter E. Topics in Microeconomics: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uctions and Incentive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P100-102
    29 Levin A., C. F. Lin. Unit Root Tests in Panel Data:Asymptotic and Finite Sample Properties [C]. UC San Diego.Working Paper,1992:P92-93.
    30 Im K. S., M. H. Pesaran and Y. Shin. 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3,115:P53-74
    31 Maddala G. S., Wu Shaowen, Acomparative Study of Unit Root Tests with Panel Data and a New Simple Test [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61:P631-652.
    32 Kao, C. Spurious Regression and Residual-based Tests for Cointetration in Panel Data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90:P1-44.
    33 Pedroni P. Critical Value for Cointegration Tes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 with Multiple Regressors [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 61:P653-678
    3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版,2007年3月
    35胡志刚.市场结构理论分析范式演进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36[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张桂玲,黄道平编译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年,P324-330
    37[美].J-S贝恩.产业组织[M].丸善,1981版,P141-148
    38[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P264
    39李何.供求特征、策略性行为对市场结构的作用机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年
    40[美].史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P25
    41史世鹏.论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结构[J].财贸经济2002年第12期
    42王德章等.中国零售市场竞争格局与政策选择[J].商业研究2004年第2期
    43杨永超.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06年第7期
    44夏春玉.中国零售业30年的变迁与成长[J].市场营销导刊2008年第6期
    45金永生.流通产业组织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P68-70
    46李颖灏,彭星闾.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现状及对策[J].财贸经济2006年第5期
    47陈阿兴,陈捷.我国零售产业集中度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48赵凯.对我国零售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年第1期
    49刘云,魏喜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零售产业市场结构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2期
    50周殿昆.渠道冲突频发原因及治理路径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第4期
    5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P36-53
    52艾明华.基于顾客价值链的顾客价值创造[J].价值工程2007年第10期
    53[芬兰].格罗鲁斯.服务逻辑的修正-基于价值创造的观点[J].姚亚男,韦福祥(编译)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原载于European Business Review,2008年7月Vo.120, No.4
    54应光荣.消费创造价值[EB/OL].‘新财经2006年3月6日http://finance.sina.com.cn
    55周殿昆.连锁公司快速成长的奥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P307-308
    56苗长青.分工理论综述[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年第1期
    57[澳].杨小凯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P26
    58张弘.信息化与中国流通创新[J].财贸经济2003年第10期
    59李陈华.流通革命:沃尔玛分店扩张及其经济影响[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60王建府.流通体制变革中零售额增长的演化博弈分析与实证[J].江苏商论2011年第2期
    61邹东涛.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第17章
    6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经济贸易年鉴,中国国内贸易年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
    63[美].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P8—9
    64王先庆.零售企业员工培训[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P32-34
    65刘世锦.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及其中的公共选择问题[J].经济研究1993年第10期
    66四川省商务厅.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刍议[EB/OL].2007年1月5日http://www.sc.gov.cn/zwgk/swzc/gzyj/200701/t20070105_153462.shtml
    67唐鸿.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动力机制与趋势特征[J].商业时代2009年第20期
    68赵雪琴.2008年商业零售业投资策略报告中信证券2008年2月
    69陈信康.中国商业革命进程中的业态创新[EB/OL].2004年8月23日http://www.scea.org.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821
    70于唯生.博弈论与经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P218-219
    71宋则.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贸参考2003年第11期-第12期
    72王建府.我国流通业零售业态创新的演化博弈论分析[J].江苏商论2010年第12期
    73方惠.零售企业规模扩张模式及其风险防范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管理 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74卫新江.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P179
    75王文森.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及其推广应用[J].统计与预测2003年第1期
    76张建华.一种简便易用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77[美].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P38-39
    78中购联泛商网.大润发联手欧尚,合并后市场占有率超过沃尔玛[EB/OL].2011年08月05日http://www.topbiz360.com/web/html/newscenter/chain/83456.html
    79王俊.试论零售领域全面开放后对我国产业组织的影响[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7期
    80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EB/OL].新华社2007年8月30日http://www.gov.cn/flfg/2007-08/30/content_732591.htm
    81荆林波.关于外资进入中国流通业问题的研究[J].//宋则等中国流通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P279-280
    82余丰慧.外资商超强势,中国零售业不安全[EB/OL].21世纪网http://www.21cbh.com/HTML/2011-2-12/4OMDAwMDIxOTg4OA.html
    83姜长云.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几项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6期
    84高铁生.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相结合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经济日报2009-10-31
    85[加].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和影响[M].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P55-57
    86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J].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87高传胜,李善同.中国服务业:短处、突破方向与政策着力点[J].中国 软科学2008年第2期
    88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发展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89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年第6期
    90张世贤.工业投资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兼与郭可莎博士商榷[J].管理世界2000年第5期
    91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9期
    92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年第8期
    93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8期
    94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0期
    95朱振中,吕廷杰.双边市场经济学研究的进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7期
    96刘启,李明志.双边市场与平台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8年第7期
    97纪汉霖.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P50-53
    98纪汉霖,管锡展.双边市场及其定价策略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3期
    99纪汉霖,管锡展.纵向一体化结构下的双边定价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9期
    100王昭慧,忻展红.平台匹配技术对双边市场定价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01岳中刚.双边市场的定价策略及反垄断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8期
    102张听竹.从双边市场看网间结算和收费方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
    103胡群,鲍小志.双边市场视角下的企业行为策略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07年第9期
    104纪汉霖,王小芳.双边市场视角下平台互联互通问题的研究[J].南方经济2007年第11期
    105李泉,陈宏民.基于双边市场框架的软件产业效率与福利分析[J].系统管理学报2008年第4期
    106纪汉霖,管锡展.服务质量差异化条件下的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107李锐.具有不对称结构的双边市场下中介人竞争问题[J].世界经济2006年第1期
    108杨冬梅.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策略性行为的新视角[J].管理评论2008年第2期
    109胥莉,陈宏民,潘小军.顾客多方持有行为与厂商的兼容性选择-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探讨[J].世界经济2006年第12期
    110朱国华,李雪静.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期货交易所竞争策略[J].上海金融2007年第6期
    111岳中刚,赵玻.基于双边市场视角的通道费用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112董安生,魏薇.双边市场与对冲交易的影响、挑战与前景[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13刘海霞等.开放存取期刊质量的双边市场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7年第6期
    114胥莉,王耀斌,陈丽.广告支持型双边市场的网络效应——即时通讯市场的实证分析[J].系统管理学报2008年第6期
    115周密.“麦克米伦缺口”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期限——一个非对称双边市场特性的视角[J].经济管理2007年第1期
    116王起静.展览产品定价模型及价格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 视角[J].经济管理2007年第16期
    117黄民礼.双边市场与市场形态的演进[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18纪良纲,郭娜.商品流通规模与商品流通速度的关系分析[J].//宋则等.中国流通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P124
    119吴小丁.商品流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P33-37
    120高铁梅.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P31-38
    121张兴.基于VAR模型的中日贸易与日本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第6期
    122靳庭良,郭建军.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123[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译本)[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P76-77
    124谢地.政府规制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P56-59
    125纪良纲.现代商品流通论[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P43-46
    126李骏阳,夏爱萍.供应商应对强势零售商的战略反应及对我国零售业开放的启示[J].管理学报2006年第3期
    127马龙龙.流通产业政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P57-60
    128[美].小贾尔斯·伯吉斯.管制和反垄断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P67-69
    129[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P43-46
    130[法].贝尔纳·萨拉尼耶.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P22-23
    131陈富良.政府对商业企业的规制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P67
    132马听,李泓泽.管制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P32-34
    133金碚.竞争秩序与竞争政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P56-60
    134宋则.流通体制改革攻坚[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P12
    135刘勇.外资进人中国零售业的现状、策略与发展趋势[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1期
    136王林生,张汉林等.发达国家规制改革与绩效[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P11-13
    137纪宝成.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P27-34
    138李健生.论我国寡头零售店的发展规制对策[J].商业现代化2006年第6期
    139朱李明.市场建设中的商圈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00年第8期
    140王强,王喆.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我国商品流通主导权的演变[J].北方经贸2005年第7期
    141桑昌禹,赵世英,姜明.论寡头商业零售业的过度竞争问题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1年第1期
    142李晓明,张琳.中国寡头百货的现状与创新[J].市场周刊2004年第7期
    143肖怡.国外“大店法”对我国流通产业进入规制的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第8期
    144吴小丁.寡头零售店“进场费”与“优势地位滥用”规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9期
    145马彦丽.流通产业的发展与政府合理规制[J].财贸经济2002年第1期
    146张闯流通国际化背景下的流通政策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05年第2期
    147杜丹青.论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商贸流通领域的政府规制[J].商业经济文荟2003年第6期
    148程艳菲.日本的大店法及其对零售商业的影响[J].商业研究1997年第6期
    149茹莉.日本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150孟黎加.外资进入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及其影响[J].首都财贸1997年第2期
    151吴愉斌.中国寡头百货零售商店的竞争态势分析与调整战略[J].商业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152王明星,孙建中.零售业:转型期的发展障碍与营销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02年第3期
    153孙前进.日本大店法的形成与废止[J].中国流通经济2005年第9期
    154陈建勋.直面零售业的全面开放[J].商业文化2005年第1期
    155黄国雄.中国百货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兼论寡头百货商场的市场定位[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56伍艳.浅谈中国零售商业网点的法律规制[J].商业经济文荟2004年第1期
    157张新国.关于零售业外商直接投资的若干原则[J].商业研究1998年第6期
    158张映红.国际化竞争中中国寡头百货企业的战略对策[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59梁春茂,刘良灿.寡头百货店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3年第1期
    160王建华.零售业对外开放应有必要的限制[J].中国市场1997年第4期
    161于宝琴.浅析中国寡头商业零售企业的困境与发展[J].商业研究2002年第5期
    162商荣华.寡头百货店重生路径[J].商业时代2003年第8期
    163晏维龙.交换、流通及其制度——流通构造演变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P36-38
    164宋则.中国经济发展前沿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P55-56
    165楚学文.构建现代产权制度促进流通企业发展[J].商业研究2005年第11期
    166崔永刚.流通企业产权改革及其应注意的问题[J].商业研究2005年第12期
    167李陈华,柳思维.流通企业的企业理论新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9期
    168夏春玉.当代流通理论——基于日本流通问题的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P36-39
    169任秀坤.打假中的经济学和博弈论解释[J].上海管理科学2002年第3期
    170任秀坤.假冒伪略商品的经济学分析[J].世界标准化和质量管理2002年第7期
    171卜伟.假冒伪劣的治理——综述、博弈分析与新思路[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172杨鸥.反假冒产品的博弈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73吕文震,江可申.假冒伪劣商品市场交易的博弈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74罗荣桂,李文军.假冒伪劣商品博弈和信誉市场的建立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75丁正平.假冒伪略品与真品共存市场的博弈分析[J].经济师2007年第5期
    176宋娟.论伪劣商品的成因及其治理——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分析[J].特区经济2005年第3期
    177蒲勇健,唐小我.假冒伪劣产品与真品共存于市场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报1999年第3期
    178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9杨颖梅,王文举.招标支付等价性及最优保留价博弈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年第11期P54-58
    180陈信康.中国商业现代化新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P242-243
    181于维生,朴正爱.博弈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82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P35-40
    183赵农,刘小鲁.进入管制与产品质量[J].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184韩景丰.基于合作博弈分析的供应链结构的比较研究[J].工业工程2007年第3期
    185丁青.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问题及对策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2年第6期
    186马士华.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与策略[J].现代物流2002年第10期
    187钟明明,吴庆平.供应链企业合作的博弈论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88邵宏文,钱捷.基于信息技术的供应链管理[J].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第4期
    189林荣清,任宇平.关于建立供应链联盟的若干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90黄舒,谭跃辉.基于博弈理论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J].安装2003年第2期
    191辛霞,王艳,方小翠.协同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第6期
    192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1集)[M].商务印书馆1989年P67-71
    193[澳].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P44,P235-236
    194李陈华,文启湘.流通企业的(规模)边界[J].财贸经济2004年第2期
    195周殿昆,王建府.消费者参加渠道价值创造分享渠道收益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J].消费经济2012年第4期。
    196[美].安妮·科兰等.营销渠道(第6版) [M].蒋青云,孙一民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P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