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融合—动画艺术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的对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动画是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的艺术形式,但这一事实却使动画面临双重尴尬。一是动画被其他艺术形式所轻视,被打上了低幼化的标签,其艺术地位难以确立;二是动画的儿童受众被成人创作者所轻视,动画变成成人创作者单向思维的产物。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抓住动画的思维规律,追本溯源,为动画的创作提供指导。一方面,从动画的思维本质入手,追溯其历史渊源,厘清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确立动画的独立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是抓住动画成人创作者与动画接受者在动画艺术中的地位与思维表现,探讨他们思维进行对话、实现融合的方式和路径。
     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综述当下动画艺术的研究背景,以及选题的主要意义。第二章论述动画艺术的本质。主要对动画艺术追本溯源,厘清它在艺术中的地位,并弄清它作为艺术形式的主要特性。第三章论述动画创作的成人思维。主要探讨动画创作中成人思维的表现特征,以及相应的艺术表达。第四章论述动画艺术的儿童思维。主要探讨儿童受众思维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动画创作的具体表现。第五章论述动画艺术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的融合机制。主要探讨动画艺术之中,儿童思维对成人思维的影响以及成人思维对儿童思维的接纳与融合机制。第六章论述动画艺术中所存在的创作思维范式。主要探讨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受众中心范式、作者中心范式以及受众——作者范式的表现特征,并结合经典文本来探讨其艺术上的特色。
     以儿童为接受对象的动画,只有创作者充分理解、接受儿童的思维方式,动画艺术创作才会走向成功。
Animation is the art form whose target is mainly for children. But the fact makes it face a double embarrassment. One is animation which is despised by other art forms, and is labeled of easy. This makes its artistic statu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The other is that the children are despised by adult creators, and animation become the product only by adult creator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grasp the law of thinking in animation creation, with it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cartoon. On one hand, from the essence of animation thinking back to its historical origin, this thesis wants to clarify the contact with other art forms, which is to establish independent status of the anim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to grasp the status and thinking performance of adult and children, and to discuss the thinking way of fusion and path.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review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art of animation, and the main meaning of the topic. In Chapter2I discuss the essence of the art of animation, which is mainly to clarify the status of animation in arts, and to figure it out a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art form. Chapter3discusses the adult thinking in the creation of animation. In it I mainly discuss adult thinking featur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artistic expression of it. Chapter4discusses the children thinking in animation. I mainly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thinking, and the impact in the creation of animation.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fusion mechanism between adult thinking and children thinking. 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thinking models in the art of animation. I mainly discuss three models:the audience center model in USA, The author center model in the Europe, the audience-the author model in Japan, And discus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classic text.
     As the animation whose audiences mainly are children, will success only while the creator fully understand and accept children's thinking.
引文
①盘剑:《二十一世纪电影:用高科技讲述“真实的谎言”》,《电影艺术》,1996年第2期。
    ①[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①中国动画年鉴(200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5页。
    ①[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周劲环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页。
    ②[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周劲环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67页。
    ③[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周劲环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7页。
    ④[英]马修·基兰:(《洞悉艺术奥秘》,刘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②薛峰等:《动画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③余为政主编:《动画笔记》,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盘剑:《论动漫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语言与表达》,《当代电影》2009年第8期。
    ②杨大春:《语言身体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55-256页。
    ①[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周劲环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① Mattew Rampley (ed), Exploring Visual Culture(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5, p.7。
    ①林文刚编:《媒介环境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①周鲒:《动画电影分析》,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①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中国戏剧出版社,第79页。
    ②[美]麦克唐纳:《大众文化论》,第60页,转引自[美]诺埃尔·卡洛尔:《大众艺术哲学论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2页。
    ①《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290贝。
    ②张浩:《思维发生学:从动物思维到人的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③李德荣编译:《荣格性格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①[美]马克·豪泽《人与动物的智力鸿沟》,载于2009年9月30日《南方周末》副刊。
    ②[美]马克·豪泽《人与动物的智力鸿沟》,载于2009年9月30日《南方周末》副刊。
    ③[美]马克·豪泽《人与动物的智力鸿沟》,载于2009年9月30日《南方周末》副刊。
    ④[美]马克·豪泽《人与动物的智力鸿沟》,载于2009年9月30日《南方周末》副刊。
    ①[美]马克·豪泽:《人与动物的智力鸿沟》,载于2009年9月30日《南方周末》副刊。
    ②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反驳与答辩》,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页。
    ②张浩:《思维发生学——从动物思维到人的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③许慎:《说文解字》下,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98页。
    ①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943页。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90-91页。
    ②[德]海德格尔:《人们怎么称呼思维》,p.u.f出版社,第21页。
    ①董学文:《现代美学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5页。
    ②[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王至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页。
    ①[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151页。
    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3页。
    ①[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页。
    ②[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页。
    ①杜书瀛:《艺术哲学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6页。
    ①[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佑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5页。
    ②[英]约翰·伯格:《看》,刘慧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法]居伊·德波:《景象社会》,《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②[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③本文以下部分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精华译丛》中的多部书籍,作者[瑞士]J·皮亚杰,李其维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页。
    ①梅琼林:《论后现代主义文化之内涵性的消失》,《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
    ②[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③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文化研究》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①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文化研究》(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①曹文轩:《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版,第14页。
    ①[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②[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①[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②[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
    ③[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①[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艾红华、毛建雄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②[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艾红华、毛建雄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③[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①曲景春:《跟随“故事”的转移——挑战文学研究的价值危机》,载《文艺争鸣》2003年第4期。
    ①[法]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谢强、蔡若明、马月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②[德]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0-345页。
    ①曹文轩:《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页。
    ①[美]纳尔逊·古德曼:《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姬志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70、71页。
    ②[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5页。
    ③[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5页。
    ①[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7页。
    ②[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③[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
    ①[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
    ②[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
    ③薛峰等编著:《动画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④[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齐东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①蔡贻象:《影视文化美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①黄顺基:《逻辑与知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9页。
    ①[苏]柯·柯·普拉图诺夫:《哲学与艺术》,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
    ②赵光武:《思维科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①[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53页。
    ②[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54页。
    ③勒内·韦勒克与奥斯汀·沃伦认为,一些大致相等的力量之间的较量,就必然包含着动作和反动作。见[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①高字民:《从影像到拟像——图像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①李天铎,卓珊:《“功夫熊猫”踢翻两岸三地创意产业梦》,载于《电影艺术》2008年第6期。
    ②李天铎,卓珊:《“功夫熊猫”踢翻两岸三地创意产业梦》,载于《电影艺术》2008年第6期。
    ①支宇:《类像》,载于《外国文学》2005年第5期。
    ②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①盘剑:《中国动漫产业:期待“产值的飞跃”》,载于《当代电影》2009年第10期。
    ①[英]理查德·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页。
    ②《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99页。
    ③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④[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页。
    ⑤吕效平《戏曲本质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①宋家玲,宋素丽:《影视艺术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①胡寄南:《胡寄南心理学论文选》,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第286页。
    ①黄顺荃等:《逻辑与知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30页。
    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3页。
    ①李四达编著:《迪斯尼动画艺术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①[美]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②法国现象学存在主义认为,主体和他者的关系有三个方面:我与他人相关,但他人不是世界中的客体,而是主体;作为主体,他人确定了新的意义层,或者说体现了主客关系的一些新类型:他人存在确定了与文化世界的关系,见杨大春:《语言身体他者》,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55-256页。
    汤大春:《语言身体他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版,第37页。
    ①[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齐东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②[德]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孟沛欣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83页。
    ①[德]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孟沛欣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87页。
    ①盘剑:《论动漫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语言与表达》,《当代电影》2009年第8期。
    ①邹英:《西方古典美学导论》,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第155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1页,
    ①[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5-76页。
    ①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①[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5页。
    ①盘剑:《映像创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版,第209页。
    ①C.Bermond, "Le message narrative", Coummunications,4(1964),p.4转引自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①[美]艾伦·金:《大人心理童话》(Once Upon A Midlife),郭菀玲译,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台中公司1999年版,第273页。
    ①S.Chatman, Storvand Discourse,pp.19-20转引自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②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49页。
    [英]马修·基兰:(《洞悉艺术奥秘》,刘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页。
    ①[德]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引言》,孟沛欣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①[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②[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93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8页。
    ②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③[美]J.哈里特:《看不l见的虚构物——论电视的受众》,胡正荣译,载《世界电影》,1996年第3期。
    ①[葡]阿比·费杰:《实验动画的实践意义》,选自余为政主编,《动画笔记》,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①[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
    ①杨绛:《走到人生边上》,商务印书馆,2007年1版,第34-40页。
    ②[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城、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54页。
    ①张晶:《图像的审美价值考察》,《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①盘剑:《映像创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15页。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64页。
    ①[法]亨利·阿尔杰《电影美学概述》,徐崇业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②刘小林,钱博弘:《动画概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①曹文轩:《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1页。
    ②曹文轩:《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4页。
    ①[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①转引自《动画电影叙述艺术》,葛玉清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页。
    ①[法]雅克·德里达:《后批评之目的》,选自《文学批评术语词典》,王先霈、王又平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79页。
    ②[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7页。
    ①[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齐东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6页。
    ②[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①[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85页。
    ②[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①[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齐东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②[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齐东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③[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齐东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①[法]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第53-54页,转引自《世界电影》1989年第1期,第17页。
    ①周鲒:《动画电影分析》,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7页。
    ①[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齐东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页。
    ②李泽厚:《浅论形象思维》,《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30-231页。
    ①[美]R.C.霍拉勃:《接受理论》,周宁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8页。
    ①[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张堂会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①[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171页。
    ①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②[匈牙利]卢卡契:《艺术与客观真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2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29页。
    ①周鲒:《动画电影分析》,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8页。
    ②[美]苏珊·朗格:《情感的象征符号》,引自《西方文论选》下册,伍蠡甫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33页。
    ①[美]欧文·潘诺夫斯基:《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衡吉译,载《当代电影》1995年第1期。
    ②[美]欧文·潘诺夫斯基:《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衡吉译,载《当代电影》1995年第1期。
    ①[美]詹姆斯·海尔布伦,[美]查尔斯·M·格雷:《艺术文化经济学》,詹正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页。
    ②孙立军,马华:《美国迪士尼动画研究》,京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③[美]诺埃尔·卡洛尔:《大众艺术哲学论纲》,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50-251页。
    ①[美]诺埃尔·卡洛尔:《大众艺术哲学论纲》,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74页。
    ①余为政主编:《动画笔记》,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398页。
    ①余为政主编:《动画笔记》,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399页。
    ①[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甄西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①《抵制<功夫熊猫>大可不必》,刊于《燕赵都市报》,2008年6月24日。
    ②李四达编著:《迪斯尼动画艺术史》,清华大学出版2009年版,第116页。
    陈蒲清:《世界寓言通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①[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13页。
    ①[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215页。
    ①周鲒:《动画电影分析》,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②周鲒:《动画电影分析》.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张堂会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3.[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中国动画年鉴(2006),中国广播视出版社2007年版。
    5.[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周劲环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6.[英]马修·基兰:《洞悉艺术奥秘》,刘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薛峰等:《动画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余为政主编:《动画笔记》,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
    9.杨大春《语言身体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三联书店2007年版。
    10.[德]黑格尔:《小逻辑》,王义国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11.周鲒:《动画电影分析》,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美]诺埃尔·卡洛尔:《大众艺术哲学论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3.李德荣编译:《荣格性格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14.[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反驳与答辩》,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5.[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6.董学文:《现代美学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7.[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王至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8.[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9.张浩:《思维发生学——从动物思维到人的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1.[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2.杜书瀛:《艺术哲学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佑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英]约翰·伯格:《看》,刘慧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瑞士]J·皮亚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精华译丛》,李其维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37.曹文轩: 《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版。
    38.[美]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德]瓦尔特·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
    40.[美]苏珊·桑塔格: 《论摄影》,艾红华、毛建雄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41.[法]吉尔·德勒兹: 《时间—影像》,谢强、蔡若明、马月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42.[德]姚斯,[美]霍拉勃: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3.[美]纳尔逊·古德曼: 《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姬志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44.[英]E.H.贡布里希: 《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45.薛峰等编著: 《动画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美]霍华德·加德纳: 《艺术·心理·创造力》,齐东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7.蔡贻象: 《影视文化美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48.黄顺基: 《逻辑与知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苏]柯·柯·普拉图诺夫:《哲学与艺术》,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0.赵光武: 《思维科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2.[英]理查德·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5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5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5.[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6.吕效平《戏曲本质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7.宋家玲,宋素丽:《影视艺术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8.胡寄南:《胡寄南心理学论文选》,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
    59.李四达编著:《迪斯尼动画艺术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0.[德]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孟沛欣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61.邹英:《西方古典美学导论》,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
    62.盘剑:《映像创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6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美]艾伦·金:《大人心理童话》(Once Upon A Midlife),郭菀玲译,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台中公司1999年版。
    65.’[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66.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67.[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城、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68.[法]亨利·阿尔杰《电影美学概述》,徐崇业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69.1刘小林,钱博弘:《动画概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葛玉清:《动画电影叙述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1.[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2.[法]丹纳:《艺术哲学》,彭笑远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73.[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4.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5.[美]詹姆斯·海尔布伦,[美]查尔斯·M·格雷: 《艺术文化经济学》,詹正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6.孙立军,马华: 《美国迪士尼动画研究》,京华出版社2010年版。
    77.[日]中野晴行: 《动漫创意产业论》,甄西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8.陈蒲清: 《世界寓言通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9.[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1.[法]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余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2.王志敏: 《元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83.苗棣: 《电视艺术哲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84.汪民安: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5.[英]F.C.S席勒:《人本主义研究》,麻乔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6.陈舒平: 《儿童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87.丁同成、张本煦: 《形象思维基础》,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4年版。
    88.金维一: 《电视观众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黄木树: 《现代动画艺术》,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年版。
    90.刘健: 《映画传奇——当代日本卡通纵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91.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92.孙立军主编:《动画艺术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
    93.[美]约翰·A·兰特:《亚太动画》,张慧临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4.[美]帕特·威廉姆斯、吉姆·丹尼:《迪斯尼传奇》,李雅芬、黄维益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95.[法]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形象的修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6.[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复、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