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族传统合院民居营建技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白族绝大部份分布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而少数散居在云南各地以及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的白族,则基本是在元、明以后从大理地区移居当地的。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代表的传统白族合院民居,作为大理白族聚居区分布最广的住居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价值,至今仍然被广泛建造和使用。
     白族传统合院民居的营建技艺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论文采用参与白族合院民居营造全过程的实证方法展开研究,从而对木构架抗震结构构造、程式化制作装配过程、榫卯加工制作方法、营建中的整体设计理念、以及如何通过在木料上画墨线将整体设计理念付诸实践等等营建技术核心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动态地、连贯地记录了一坊白族合院民居的营造过程,以及伴随营造过程的相关仪式,可见其中蕴含的丰富地域文化内涵及民族特色。
     通过参与施工实践,从营建过程中获得白族匠师口头传承的非物质的营建经验和技巧,是对白族合院民居营建技艺这种文化遗产所进行的颇具成效的保护和研究。
There are over 1.6 million people of the Bai nationality in China. Most of them live in the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while other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Guizou, Hunan and Sichuan provinces, as well as other parts of Yunnan, where they are said to have immigrated from Dali to other places during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 typical style of Bai People's homes is the "San fang yi zhao bi" or "Si he wu tian jin" complexes. These structures, which consist of a number of rooms enclosing a central courtyard,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high architecture value, and are the most popular dwellings in the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The Bai people have lived in such houses for hundreds of years, and continue to build them to this day.
    The main focus of this thesis is the techniques and art of the Bai People's traditional courtyard house. Its method is to conduct a survey of the complete building process of these structures, and through this, explore every aspect of their construction. Amongst the areas to be examined are the building techniques of the Bai courtyard house, their earthquake resistant wood structure, and their method of assembly from prefabricated parts. By investig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i people's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the rituals accompanying their building process, we can discover the rich regional architecture, culture and character of the Bai nationality.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acquiring the oral tradition of architectural expertise and technique from local Bai artisans, we may better research and protect the architec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Bai People's traditional courtyard house.
引文
① 蜀身毒道即从巴蜀至身毒(印度)的道路,于汉明帝时期开辟,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是我国古代西南通往境外的重要交通路线。博南古道是蜀身毒道在云南境内道路的称谓。
    ② 刘小兵,《滇文化史》,绪论,P3-P6。
    ③ Bernard Rudofsky,林宪德译,《被建筑史遗忘的建筑》,P1。
    ④ Bernard Rudofsky,林宪德译,《被建筑史遗忘的建筑》,P6。
    ⑤ Bernard Rudofsky,林宪德译,《被建筑史遗忘的建筑》,P12。
    ① 元初,忽必烈率军进入云南,大理国灭。以白族为主的“爨白军”随兀良合台北上进攻南宋。之后,大部分爨白军定居湖南,成为今天桑植一带白族的先民(《白族文化研究》2002,P271)。
    ② 《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册。
    ③ 《白族文化研究》2002,P271;《辞海》下,P4996~4997。
    ④ 李晓岑,《白族的科学与文明》,前言,P1。
    ① 阚勇,《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二十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92~117,原载《考古学报》,1981年3期。
    ② 白族简史编写组,《白族简史》,P35。
    ③ 王大道,《洱海区域南诏以前的考古文化》,载《南诏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① 作铭,《剑川海门口古文化遗址清理简报》,《二十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94~P95,原载《考古通讯》,1958年6期;肖明华,《云南剑川海门口青铜时代早期遗址》,《二十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188~207,原载《考古》,1995年9期。
    ② 阚勇、熊瑛,《剑川鳌凤山古墓发掘报告》,《二十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213~239,原载《考古学报》,1990年2期。
    ③ 段鼎周,《白子国探源》,P87。
    ④ 熊瑛、孙太初,《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清理报告》,《二十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249~261,原载《考古》,1964年12期。
    ① 李晓岑,《白族的科学与文明》,P122-124。
    ② 李晓岑,《白族的科学与文明》,P146。
    ③ 孙太初,《云南“梁堆”墓之研究》,《云南省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
    ④ 杨德文,《云南大理大展屯二号汉墓》,《二十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364~376,原载《考古》,1988年5期。
    ① 杨德文,《大理市发现一座东汉纪年墓》,《二十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347~363,原载《云南文物》,1996年42期。
    ① 《新唐书·南诏传》:六诏中浪穹诏、施浪诏、迢赕诏属昆明蛮;越析诏属磨些蛮;蒙舍诏和蒙巂诏则是哀牢族。由于蒙舍诏和其他乌蛮有区别,被史书称为“乌蛮别种”。
    ② 马曜,《论大理文化——兼论云南文化中心的变迁》,《炎黄春秋·炎黄文化研究》增刊2,1995年。
    ③ 白族简史编写组,《白族简史》,P1~31。
    ④ 李晓岑,《白族的科学与文明》,前言P2。
    ⑤ 尤中,《云南民族史》,P6~8。
    ⑥ 【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史记卷一一六,(百纳本)二十五史第一册,P266:该段引文的标点断句参考自:段鼎周,《白子国探源》P10~16。
    ① 蒋高宸主编,《云南大理白族建筑》,P2。
    ②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民族调查研究丛刊·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P86。
    ③ 段鼎周,《白子国探源》,P197。
    ④ 方国瑜,《唐代后期云南安抚司(南诏)地理考说》,《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
    ⑤ 李东红,《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教派研究》,P36~44。
    ① 【元】郭松年,《大理行记》,《民族调查研究丛刊·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P22~23。
    ② 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P35
    ③ 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P38。
    ① 【唐】樊卓,《蛮书》,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线装本,P24。
    ② 【唐】樊卓,《蛮书》,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线装本,P23。
    ③ 【唐】樊卓,《蛮书》,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线装本,P23。
    ④ 【唐】樊卓,《蛮书》,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线装本,P24。
    ⑤ 徐家瑞,《大理古代文化史》,P125。
    ⑥ 同上
    ⑦ 【元】郭松年,《大理行记》,《民族调查研究丛刊·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P22~23。
    ① 吴金鼎,《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二十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19,原载《国立中央博物院专刊乙种之一》。
    ② 吴金鼎,《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二十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20,原载《国立中央博物院专刊乙种之一》。
    ③ 【唐】樊卓,《蛮书》,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线装本,P38。
    ④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民族调查研究丛刊·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P87。
    ⑤ 【[唐】樊卓,《蛮书》,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线装本,P23。
    ⑥ 【南朝】范哗,《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后汉书卷八十六,(百纳本)二十五史第一册,P938。
    ① 详见论文附录2,《剑川石窟中的唐、宋殿堂建筑形象研究》。
    ① 段鼎周,《白子国探源》,P166。
    ② 【元】李京,《云南志略·云南总叙》,《民族调查研究丛刊·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P76。
    ③ 【唐】樊卓,《蛮书》,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线装本,P31。
    ④ 段鼎周,《白子国探源》,P172~P175。
    ⑤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民族调查研究丛刊·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P88。
    ① 刘小兵,《滇文化史》,P244-252。
    ② 马曜,《云南简史》,P22。
    ③ 蒋高宸主编,《云南大理白族建筑》,P11。
    ① 吴金鼎,《云南境苍洱考古报告》,《20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32,原载《国立中央博物院专刊乙种之一》。
    ② 吴金鼎,《云南境苍洱考古报告》,《20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56,原载《国立中央博物院专刊乙种之一》。
    ③ 吴金鼎,《云南境苍洱考古报告》,《20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67,原载《国立中央博物院专刊乙种之一》。
    ④ 阚勇,《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20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94~P95,原载《考古学报》,1981年3期。
    ⑤ 阚勇,《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20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96,原载《考古学报》,1981年3期。
    ① 杨鸿勋,《河姆渡遗址早期木构工艺考察》,《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45~P51。
    ② 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P6~P18。
    ③ 作铭,《剑川海门口古文化遗址清理简报》,《20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94~P95,原载《考古通讯》,1958年6期。
    ④ 赵寅林、苏松林,《怒江地区白族社会历史的几个专题调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二)》,P62。
    ① 杨鸿勋,《河姆渡遗址木构水井鉴定》,《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52~P57。
    ② 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P237。
    ① 杨大禹,《(白族)民居建筑》,《云南大理白族建筑》,P96。
    ① 【唐】樊绰,《蛮书》,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线装本,P38。
    ①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民族调查研究丛刊·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P87。
    ① 《白族文化研究》2001,P275,徐琳,《关于白族文字》。
    ② 《白族文化研究》2004,P331,杨立权,《白语研究一百年》。
    ① 杨适夫,《白语方言——白语特点之管窥》,《剑川文史资料选编》(六),P141~147。
    ② 侯冲,《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P124。
    ③ 侯冲,《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P120。
    ④ 徐琳、赵衍荪编著,《白语简志》,P129。
    ⑤ 南诏有字瓦:大理地区考古发掘南诏国、大理国古遗址的瓦片、瓦当上常常印有文字,过去被学术界通称为南诏有字瓦,又名“古代有字瓦”(这种称呼似乎更为确切)。
    ⑥ 《白族文化研究》2004,P340,杨立权,《白语研究一百年》。
    ①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P259、P307。
    ①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P127。
    ②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P128。
    ③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P131。
    ①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P133。
    ②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P137。
    ① 《根子盖新房》,《石宝山传说与剑川木匠故事》,P109。
    ② 《雕龙记》,《石宝山传说与剑川木匠故事》,P121。
    ③ 参照“《鲁班经》评述”,《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541~P542。
    ① 《“木雕之乡”的由来》(即《鲁班传〈木经〉》),《石宝山传说与剑川木匠故事》,P133。
    ① 《唱曲传艺》,《石宝山传说与剑川木匠故事》,P93~P94。
    ① 蒋高宸主编,《云南大理白族建筑》,P17。
    ① 《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考工总部,艺文。转引自《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509。
    ① 柱子直径通常以梢径为计算标准。
    ② 转引自《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251。
    ① 按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先生的研究成果,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了石楔作为解木工具,但在大多考古报告中,均被误认作“石斧”;“石楔是新石器时代经济分期的一个标志”,“晚于河姆渡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都应有石楔发现”,“对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云南、湖北、江苏等地出土的不同文化类型的新石器‘石斧’进行了重点考察,结果都发现混有石楔具”。相关论述见杨鸿勋,《论石楔及石扁铲——新石器考古中被误解了的重要工具》,《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58~P67。
    ② 《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二十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102,原载《考古学报》1981年3期。
    ③ 《云南永平新光遗址发掘报告》,《二十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126,原载《考古学报》2002年2期。
    ④ 《云南剑川海门口青铜时代早期遗址》,《二十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190,原载《考古》1995年9期。
    ⑤ 《云龙县首次发现青铜器》,《二十世纪大理考古文集》P316,原载《云南文物》1982年12期。
    ① 张十庆,《部分与整体——中国古代建筑模数制发展的两大阶段》,《建筑史》21辑,P49。
    ① 张十庆,《部分与整体——中国古代建筑模数制发展的两大阶段》,《建筑史》21辑,P49~51。
    ① 赵勤,《喜洲白族民居建筑》,P54。
    ② 《剑川县志》,P460。
    ③ 王铭铭,《灵验的“遗产”——围绕一个村神及其仪式的考察》。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P40。
    ④ 邵陆,同济大学博士论文,《住屋与仪式——中国传统居俗的建筑人类学分析》,P94~107,“第二章、汉语方言区建房仪式”。
    ① 著者按:白族以及许多少数民族都把大公鸡当作一种象征阳性、又能通阴阳的崇拜物,因而在许多祭祀仪式中都会用到公鸡。往往先用活公鸡进行各项祭祀活动,仪式完毕后再将其宰杀烹饪,将煮熟的整鸡祭过神灵祖宗之后,宾主一起分而食之。
    ② 《剑川县志》,P459。
    ③ 择“基、向、时”的汉地营建风俗始于周代。参见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之记载。
    ④《剑川县志》,P473。
    ① 郝翔、朱炳祥等主编,《周城文化——中国白族名村的田野调查》,P315。
    ① 2005年2月12日,周六
    ② 2005年2月24日,周四
    ③ 2005年2月25日,周五
    ④ “六角墨”的画法详见第三章第四节、“营建口诀中的常用构架尺度及经验技术”,P106。
    ① “鸡头卜”:用鸡头骨来卜卦,云南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这种做法,是原始宗教信仰的遗存和表现。
    ② 赵勤,《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P57之“三、宗教仪式”;郝翔等主编,《周城文化——中国白族名村的田野调查》,P315、P316之“三、华造的宗教仪式”。
    ③ 赵勤,《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P57。
    ① 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P81~82。
    ②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521。
    ① 云南民居编写组,《云南民居》,P42。
    ①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329。
    ① 郝翔、朱炳祥等主编,《周城文化——中国白族名村的田野调查》,P312。
    ②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263。
    ① “点瓦”仪式过程中泥水匠师傅吟唱的祝词,参考自《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P67~69。
    ① 《剑川县志》P6
    ② 《剑川县志》P942
    ③ 《剑川县志》P944
    ④ 《剑川县志》P944
    ① 《剑川县志》P944
    ② 《剑川县志》P944~945
    ③ 《剑川县志》P948
    ① 《剑川县志》P949
    ② 《剑川县志》P964
    ① 《杨山神的飞角》,《石宝山传说与剑川木匠故事》,P95。
    ① 王小波,《李银河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P273。
    1、大理白族自治州王陵调查课题组编.二十世纪大理考古文集(苍洱文苑丛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2、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3、白族简史编写组.白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4、马曜主编.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5、刘小兵.滇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6、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1~13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7、方国瑜.滇史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8、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
    9、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下.中华书局,1987年
    10、方国瑜著,林超民编.方国瑜文集.第二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徐家瑞.大理古代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张增祺.中国西南民族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12、云南省编辑组.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五).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3、李晓岑.白族的科学与文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14、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诏史研究学会编.南诏史论丛.1、2、4辑.内部刊物,1984~2005
    15、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诏史研究学会编.南诏史研究参考资料.第一辑.内部刊物,1982年
    16、剑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剑川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17、[清]佟镇纂.康熙鹤庆府志.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翻印,1983年
    18、[清]何基盛、王世贵纂.康熙剑川州志.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翻印,1986年
    19、[明]刘文征撰,古永继校点.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20、[元]郭松年、李京,民族调查研究丛刊·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
    21、[明]陈文修,李春龙等校注.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22、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伕书钞[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3、线装本.[明清之际]胡蔚本.南诏野史(上、下).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1998年
    24、线装本.[清]寂裕.白国因由.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1998年
    25、线装本.[唐]樊绰.蛮书.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1998年
    26、木芹.南诏野史会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27、侯冲.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白族文化研究丛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28、段鼎周.白子国探源(云南省民族学会白族学学会科研项目).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29、赵寅松主编.白族文化研究.2001、2002、2003、2004.民族出版社,2001-2004年
    30、杨政业著.大理文化管锥.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31、云南省民族事务管委会编.白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32、剑川县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编.剑川文史资料选编.4~7辑.内部刊物,1994~2005年
    33、张文、陈瑞鸿主编.石宝山传说与剑川木匠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34、张旭主编.南诏·大理史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
    35、张旭.大理白族史探索.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
    36、詹承绪、张旭.白族.民族出版社,1990年
    37、杨?.云南白族的起源和形成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
    38、王峰、张晓琴.白族.中国水力水电出版社,2004年
    39、赵怀仁主编.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
    40、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41、李春龙主编.云南史料选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42、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43、尤中.云南地方沿革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44、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45、李正清.大理喜洲文化史考(白族文化研究丛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46、郝翔、朱炳祥等主编.周城文化——中国白族名村的田野调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47、张了、张锡禄编.鹤庆碑刻辑录.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诏史研究会印,2001年
    48、大理白族自治州王陵调查课题组编.古籍中的大理(苍洱文苑丛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49、段金录、张锡禄主编.大理历代名碑(白族文化研究丛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
    50、杨政业主编.大理文化论(苍洱文苑丛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51、马曜.大理文化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52、黄懿陆.滇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53、詹全友.南诏大理国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54、黄懿陆.滇国研究.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
    55、陈斌.南诏大理国内外关系.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56、杨政业主编.游国恩大理文史论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57、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南诏大理文物.文物出版社,1992年
    58、周祜.大理历史文化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59、段玉明.大理国史(白族文化研究丛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60、李东红.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教派研究(白族文化研究丛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
    61、张锡禄.大理白族佛教密宗(白族文化研究丛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62、杨延福.剑川石宝山考释(白族文化研究丛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63、周祜.大理古碑研究(白族文化研究丛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64、傅永寿.南诏佛教的历史民族学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65、王懿之.云南上古文化史.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66、龚友德.白族哲学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67、伍雄武、杨国才.白族哲学思想史论集.民族出版社,1992年
    68、赵橹.论白族神话与密教.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
    69、大理白族自治州王陵调查课题组编.火葬墓研究与考古(苍洱文苑丛书).大理州文化局印,2003年
    70、苍铭.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71、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编.云南文史论集——云南省文史研究馆成立40周年纪念.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
    72、李昆声.云南艺术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73、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编.白族民间舞蹈(即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
    74、张明曾、段甲成.白族民间祭祀经文钞(苍洱文苑丛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75、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编.大理丛书·本主篇.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76、余嘉华主编.云南风物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77、大理州文化局、大理州文联、大理报社.大理风物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
    78、张增祺.云南建筑史.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79、杨学政主编.云南宗教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80、郝正治.汉族移民入滇史话——南京柳树湾高石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81、任造胜、李云峰主编.稻作与祭仪——第二届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82、邱宣充主编.云南名胜古迹词典.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
    83、杨学政、韩军学等.云南境内的世界三大宗教——地域宗教比较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84、李国文、龚友德等.智慧的曙光——宗教与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85、杨福泉、郑晓云.火塘文化录.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86、刘稚、秦榕.宗教与民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87、邓启耀.宗教美术意象.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88、周凯模.祭舞神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89、杨政业.白族本主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90、杨恒灿.大理民间故事精选.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91、罗群.近代云南商人与商人资本.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92、吴晓亮.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93、方慧.大理总管段氏世次年历及其与蒙元政权关系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94、秦树才.清代云南绿营兵研究——以讯塘为中心.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95、施立卓.白族丛谈.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96、弥渡县白子国研究课题组.白子国传说故事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97、剑川县文化局编.剑川文化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
    98、张笑.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剑川——古建精粹.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99、云南省剑川县文化体育局编.南天瑰宝——剑川石钟山石窟.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100、高发元主编.白族——剑川东岭乡下沐邑村(云南民族村寨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1、杨义华、尹明举主编.大理名乡古镇.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102、黄金鼎、李文笔.千年白族村——诺邓.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103、陆家瑞.剑川县民族宗教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104、孙瑞、范建华.白族工匠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105、云南辞典编辑委员会.云南辞典.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6、薛琳主编.新编大理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7、段炳昌.南诏大理国的留风遗韵:穿越白族民俗长廊.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108、陈兆复.剑川石窟.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109、宋伯胤.剑川石窟.文物出版社,1958年
    110、赵衍荪、徐琳.白汉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
    111、徐琳、赵衍荪.白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4年
    1、中国社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85年
    2、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
    3、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
    4、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5、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6、姚承祖著、张志刚编.营造法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7、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科学出版社,1991年
    8、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9、蒋高宸.丽江——美丽的纳西家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
    10、蒋高宸主编.云南大理白族建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11、蒋高宸.建水古城的历史记忆.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云南民居编写组.云南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13、杨大禹.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赵勤.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15、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浙江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16、高鈐明等.福建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
    17、崔晋余主编.苏州香山帮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18、毛刚.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张宏.性·家庭·建筑·城市——从家庭到城市的住居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20、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21、潘安.客家民系与客家聚居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
    22、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分析与批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3、[美]阿摩斯·拉普普著,张玫玫译.住屋形式与文化.境与象出版社,1976年
    24、[美]阿摩斯·拉普普著,黄兰谷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x、朱晓明.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的世界.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年
    26、梁雪.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
    27、[明]天一阁藏本.明鲁班营造正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28、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
    29、朱良文.丽江纳西族民居.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
    30、洪铁城.东阳明清住宅.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
    31、宋昆主编.平遥古城与民居.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
    32、王翠兰、陈谋德主编.云南民居续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33、Bernard Rudofsky.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被建筑史遗忘的建筑.林宪德译,台北大佳出版社,中华民国76年3月1日初版
    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商务印书馆,2003年
    4、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5、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6、王铭铭.想象的异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7、宋镇豪.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8、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9、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10、徐吉军、方建新、吕凤棠.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11、林永匡、袁立泽.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12、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原始宗教从编.彝族卷·白族卷·基诺族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3、[英]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华夏出版社,2002年
    14、[英]雷蒙德·弗思著,费孝通译.人文类型.华夏出版社,2002年
    15、[法]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著,俞宣孟等译.结构人类学·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年
    16、[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等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8、[日]藤井明著,宁晶译.聚落探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19、[日]原广司著,于天棉译.世界聚落的教示10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20、[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王棉译.文化模式.三联出版社,1988年
    21、宋林飞.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22、田松.穿过科学话语的迷雾——堂吉柯德的长矛.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23、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
    24、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5、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4年
    26、肖唐镖等.村治中的宗族——对九个村的调查与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27、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8、[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大众文艺出版社,1988年
    29、[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刘北成等译.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0、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31、蔡达峰.历史上的风水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年
    32、韩增禄.易学与建筑.沈阳出版社,1999年
    33、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34、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35、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36、程建军、孔尚朴.风水与建筑.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37、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
    38、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9、黄淑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40、黄淑娉.黄淑娉人类学民族学文集.民族出版社,2003年
    41、张金鹏、寸云激.民居与村落:白族聚居形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42、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
    43、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1、张玉瑜.实践中的营造智慧——福建传统大木匠师技艺抢救性研究.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2、邵陆.住屋与仪式——中国传统居俗的建筑人类学分析.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3、李浈.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加工工具及其相关技术研究.东南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
    4、李哲扬.潮汕传统建筑大木构架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5、田松.纳西族传统宇宙、自然观、传统技术及生存方式之变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2年
    6、肖旻.唐宋古建筑尺度规律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7、张十庆.中国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及变迁的研究.东南大学博士论文,1990年
    1、郭湖生.关于《鲁班营造正式》和《鲁班经》.科技史文集.7
    2、木庚锡.纳西族民居抗震构造的探讨.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1991年
    3、张十庆.部分与整体——中国古代建筑模数制发展的两大阶段.建筑史.第21辑
    4、李乾朗.从大木结构探索台湾民居与闽、粤古建筑之渊源.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5、徐裕健.台湾传统民居营建风水凶吉尺寸及禁忌.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
    6、吴国智.广东潮州浮洋佃氏宗祠堪察考略.民居史论与文化.中国传统民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
    7、王其均.传统民居的厅堂禁忌.南方建筑.2/1996,总第62期
    1、《建筑史论文集》1~17辑;《建筑史》1~4辑(即18~21辑)
    2、《建筑师》
    3、《古建园林技术》
    4、《华中建筑》
    5、《城市规划汇刊》
    6、《新建筑》
    7、《时代建筑》等
    ① 转引自杨学政主编,《云南宗教史》P17
    ② 清平官相当于宰相的官职。
    ① 梁思成,《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P44.《文化参考资料》1951年第5期
    ② 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P202
    ① 《新纂云南通志、宗教考》,转引处杨学政,《云南宗教史》,P20
    ② 转引自张旭主编,《{南诏、大理史论文集》,P298
    ③ 又名《南诏中兴画卷》,创作于南诏末舜化贞中兴二年(898年),由官居忍爽的张顺和王奉宗组织画匠绘制献给舜化贞皇帝。画卷依据南诏早期史籍,将南诏先王立国典故及佛教神化故事相融合,绘成连环图长卷,人佛杂糅,图文并茂。
    ④ 又称《大理国梵像卷》,是白族绘画大师张胜温于大理国盛德五年(1180年)为十八代王段兴智所画,包括宫廷人物、诸佛菩萨、天王力士、飞天、供养人六、七百尊,场面宏大,气势磅礴。
    ① 杨政业,《白族本主文化》,P1。
    ② 《白族文化大观》,P103。
    ③ “头囊”为南诏、大理国王者戴的头饰,即皇冠.
    ① 转引自杨学政,《云南宗教史》,P13。
    ① 蒋高宸,《丽江——美丽的纳西家园》,P196。
    ② 蒋高宸,《丽江——美丽的纳西家园》,P198,“木构架各主要构件常用断面尺寸一览表”。
    ① 蒋高宸,《丽江——美丽的纳西家园》,P199。
    ② 蒋高宸,《丽江——美丽的纳西家园》,P199。
    ① 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P354~355
    ② 蒋高宸,《建水古城的历史记忆:起源·功能·象征》,P177,“建水合院民居木构架常用剖面尺寸表”
    ③ 蒋高宸,《建水古城的历史记忆:起源·功能·象征》,P177,“建水合院民居木构架施工要诀”
    ④ 通海与建水同属于红河州,两县接壤。据说建水保留的明、清时期民居很多由通海木匠建造,也有不少剑川木匠建造的建水木构建筑保留至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