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业商品化是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内容与标志。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自给性农业与商品性农业相结合、规模化农业与小农经营并存。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资源禀赋有着重大的关系。因此,对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进程进行探究,宏观的审视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从中发掘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规律性认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应对当前农业商品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从农业生产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入手对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进程中土地制度演变对土地商品的制约、农业雇佣关系的演变以及农业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发掘,由此来展现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的发展进程并探讨其制约因素。
     1.我国古代土地商品化发展的研究。从土地的基本属性出发,结合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变迁,来研究我国古代土地商品化演进的历史规律,并探讨制度变迁与土地市场发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虽然在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土地私有制就已经确立,但土地在古代社会特殊的经济和政治属性,决定了国家政权对土地商品化发展的强势干预。在唐以前的土地买卖,由于国家政权的强势干预,土地的买卖基本停留在土地价值实现不充分上,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溢出价值没有得到实现。土地市场的发育不完全,完全自由土地市场并不存在。唐中叶至清前期,在均田制被废除后,封建国家不再设立限制土地私有制和私有土地买卖的制度与法令。土地市场在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制度体系下发展,土地的商品化得到较快发展,土地市场趋向合法和有序的方向发展。
     2.我国古代农业劳动力的商品化研究。在我国古代社会,农业劳动力的商品化首先需要考察的就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弱情况。带有政权强制的雇佣关系的长期存在难以推进农业劳动力的商品化。因此,从考察我国古代农业雇佣关系的历史演变入手,来探究农业劳动力商品化发展的情况。我国古代农村劳动力的商品化始终处于前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代,相对自由、平等和市场化的农业雇佣关系并未在劳动经济关系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不过明清时期农业雇佣双方依附关系的减弱和双方地位的趋向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的进程。
     3.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资金商品化的研究。从我国古代农业借贷市场的发育入手来进行研究。我国古代农业借贷可以划分为国家和民间两大层级,国家农贷和民间农贷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总体特征。我国古代国家农贷主要以无息和低息形式进行,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和生产需要,维系农业再生产顺利开展。我国古代民间农业借贷既是农业生产者维持和扩大农业生产,进行融资的重要途径,也是民间资本渗入农业生产领域的重要方式。我国古代国家农贷和民间农贷从不同层面上对农业商品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4.我国古代商品性农业发展的研究。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水平是农业商品化程度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商品性农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经济作物种植业的独立与商品化发展,其次便是粮食的商品化。第五章以经济作物种植业为中心进行考察,在探究我国古代经济作物种植业如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商品性生产部门的基础上,对商品化的土地、劳动力、资金在经济作物种植业中的渗透和组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六章则从我国古代粮食供需的角度入手,对我国古代粮食生产水平、消费群体、粮食市场以及粮食的运销进行宏观的考察和分析,进而探究我国古代粮食商品化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的认识。
     5.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的宏观审视与现实启示。首先,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和封建制度约束的历史背景下,对我国古代传统农业商品化发展实现的突破和演变的限度进行了考察。其次,对我国传统农业商品化对传统农业及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最后,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为当今农业商品化发展提供借鉴。
Agri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and sign of achieving a change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At present, China's agriculture isin a crucial period-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of itsdevelopment, subsistence agriculture is associated with commercial agricultural, large-scaleagriculture and small holder farming coexist,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ts natural resources. Therefore, thestudy of the process of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exploring the coreissues in the macro look at China's ancient agri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developmentprocess, from which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and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nd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problems faced in the process, so a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modern agriculture. This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 to sort out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at home and abroad, aiming at some shortcomings of the study, the three basic elements ofproduction from agricultural land, labor and capital to start land good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land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constraints,the evolu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of the capital market system combing and excavations, in order to show the developmentprocess of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constraints.
     Ⅰ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ncient land commercialization. Starting fromthe basic attributes of the land, combined with our ancient land system change, this paper is tostudy the evolution of the law of history of our ancient land commercialization, and to explore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land market development. Athlough in the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private ownership of land in China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land ina spe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ttributes of the ancient society decided the strongintervention of the state power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commercialization. The sale ofland before Tang Dynasty, due to the strong intervention of the state power, the sale andpurchase of land basically stay in the value of the land to achieve not fully on land as that partof the production overflow value have not been realized. Incomplet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market, completely free land market does not exist. The middle of TANG to the early qing, after the land equalization policy was abolished, feudal state is no longer setting up a system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hat restrict private ownership of land and private land sales. The landmarket developed in a relatively free and open system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landdeveloped fairly fast, the land market was developing towards lawful and orderly direction.
     ⅡThe study of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 ancient China. Inancient China, to know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first of all, weneed to look at the strength of the feudal relations of personal dependence. The long-termexistence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gime forced made it difficult to promote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Therefore, we need to start from thehistorical evolution of ancient China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to explore the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rural labor force of ancient China is always in the era of pre-capitalist commodity economy,relative freedom, equality and market-oriented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is notdominant in the field of labor economics relations. However, the equality of the Ming andQing Dynasties agricultural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in the weakening of the attachment andthe status tend, to some extent, promote the process of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ancient China.
     Ⅲ The study of funding of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nci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China. Star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lending market in ancient China, ancientagricultural lending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national and civil level, showing a widerange of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credit and non-governmentalagricultural credi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hina's ancient national agricultural credit ismainly in the form of interest-free and low-interest, its main purpose is to protect the basiclivelihood of farmers and production needs, maintaining agricultural reproduction smooth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lending is both an important way to maintaining and expanding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s ancient folk agricultural producers, and but also animportant way to financing private capital, which is an essential approach to penetrate thefiel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rom different levels, in ancient China governmentalagricultural credit and nongovernmental agricultural credit ha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process of agri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ⅣThe study of commerci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a. The level ofcommerci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agriculturalcommercialization.The farming of economic crops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commerci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hil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grain is secondly.Therefore, in the fifth chapter we centering the investigation to the planting of economic crops, and based on exploring how ancient China economic crop farming become a relativelyindependent commodity production sector,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land, labor and capital inthe economic crop farming penetr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are analyzed. In the sixthchapter,the paper study on the level of grain production,grain markets and grain distributionfrom the view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in ancient China in order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ncient agri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ⅤMacro examination and apocalypse of China's ancient agri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trends. First of all,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natural economy dominated and feudalsystem constraints, achieving the breakthrough of China's ancient tradition of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its evolution limits were investigated.Second, the impact of China's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development on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the national industy. Finally,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re summarized, in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today.
引文
①《列宁全集》第3卷。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8。
    ①《吕氏春秋·任地》。
    ②《吕氏春秋·辨土》。
    ③《管子·水地》。
    ④《管子·形势》。
    ①《管子·立政》。
    ②《论衡·效力篇》。
    ③《论衡·率性篇》。
    ①《白虎通·社稷》:“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以祭之”。
    ②《管子·乘马》。
    ③《诗经·小雅·北山》。
    ④《荀子·天论》。
    ①《国语》卷4《鲁语》。
    ②《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③《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①《孟子·滕文公上》。
    ②《左传·昭公七年》。
    ③《国语》卷8《晋语二》。
    ④《史记》卷105《扁鹊列传》。
    ⑤《左传·哀公二年》。
    ⑥《韩非子·外储说上》。
    ①《史记集解》引《孔丛子》。
    ②《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①《通志》卷4《秦纪》。
    ②《汉书》卷65《东方朔传》。
    ③《后汉书》卷80《杜笃传》。
    ④《潜夫论·实边》汪继培笺引。
    ⑤《隶释》卷9《堂邑令费凤碑》。
    ⑥《洛阳县孙成买田铅券》载于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上)》.第48页。
    ⑦《广阳郡徐胜买地铅券》载于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上)》.第61页。
    ①《汉书》卷54《李广传》。
    ②《东汉建宁怀县王未卿买田铅券》载于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上)》.第47页。
    ③《潜研堂文集》卷34《再答袁简斋书》。
    ④《金石萃编》卷3。
    ①《史记》卷53《萧相国世家》。
    ②《汉书》卷68《霍光金日磾传》。
    ③《东观汉记》卷14《郭丹》。
    ④《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
    ⑤《史记》卷30《平准书》。
    ⑥《汉书》卷99《王莽传》。
    ①《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
    ②《汉书》卷24《食货志》。
    ①《晋书》卷41《李熹传》。
    ②《宋书》卷2《武帝纪》。
    ③《宋书》卷54《羊希传》。
    ④《宋书》卷54《羊希传》。
    ⑤《宋书》卷57《蔡兴宗传》。
    ①《唐律疏议》卷12《户婚律》。
    ②《新唐书》卷51《食货志》。
    ③《唐律疏议》卷12《户婚律》。
    ④《魏书》卷83《列传外戚上》。
    ⑤《周书》卷40《尉迟运传》。
    ⑥《旧唐书》卷187《忠义上》。
    ⑦《新唐书》卷214《李祐传》。
    ①《魏书》卷58《杨椿传》。
    ②《周书》卷36《裴果传》。
    ③《北齐书》卷27《可朱浑元》。
    ④《旧唐书》卷194《突厥上》。
    ⑤《旧唐书》卷199《北狄》。
    ⑥《魏书》卷66《李世哲传》。
    ⑦《旧唐书》卷191《刘仁轨传》。
    ⑧《新唐书》卷112《员半千传》。
    ①《新唐书》卷115《狄仁杰传》。
    ②《册府元龟》卷495所载752年唐玄宗诏书。
    ③《全唐文》卷48《禁富户吞并敕》。
    ④《旧唐书》卷118《杨炎传》。
    ①《跨鳌集》卷20。
    ②《跨鳌集》卷18。
    ③《吕东莱文集》卷7《大梁张君墓志铭》。
    ④《夷坚三志己》卷7《周麸面》。
    ⑤《龙氏族谱》卷7《华山堂祠堂记》。
    ⑥《澹园续集》卷14《怀泉许隐君墓志铭》。
    ⑦《清代户部钞档》转引自李文治《论清代前期的土地占有关系》.历史研究.1963.5
    ①道光《厦门志》卷15《风俗志》。
    ②《唐律疏议》卷12。
    ③《全唐文》卷30。
    ④《全唐文》卷33。
    ⑤《宋刑统》卷13。
    ⑥《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五》。
    ⑦《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民产杂录》。
    ⑧《元典章》卷19《户部五·典卖·典卖田地给据税契》。
    ①《桐城赵氏宗谱》卷首,家约,光绪九年修本,第6页。
    ②光绪《会典事例》卷755。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七〇》。
    ④《元典章》卷19《户部·典卖田地给据税契》。
    ①《元典章》卷19《户部·典卖田地给据税契》。
    ②《湖南省例成案》卷4。
    ③《明书》卷68《赋役志》。
    ④直隶徽州府祈门县刊刻《清册供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转引自杨国祯《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
    ⑤《宋刑统》卷13《户婚律·典卖田宅》。
    ⑥《元典章》卷19《户部·典卖田宅须问亲邻》。
    ⑦《元典章》卷19《户部·田宅》。
    ⑧《大元通制格条》卷16《田令》。
    ①《大明律·户律·典卖田宅·任所置买田宅》。
    ②《宋刑统》卷13《户婚律·典卖田宅》。
    ③《大明律》卷4《户律二·田宅》。
    ④《宋刑统》卷13《户婚律·典卖田宅》。
    ⑤《大明律·户律·典卖田宅·盗卖田宅》。
    ①《恒产琐言》丛书集成初编。
    ②《恒产琐言》丛书集成初编。
    ③《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七册《常镇》。
    ①《履园丛话》卷7《产业》。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
    ③《黄氏日钞》卷48《与叶相公西溜书》。
    ④《齐东野语》卷17《景定行公田》。
    ⑥《文献通考·田赋考·八旗田制五》。
    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6《元符二年》。
    ①《阅世编》卷1《田产一》。
    ①《韩非子》卷11《外储说左上》。
    ①《古今图书集成·人事典》第72卷《贫贱部纪事·贫士传》。
    ②《湖广通志》卷62《孝子志》转引自《天中记孝子传》。
    ③《后汉书》卷3《肃宗孝章帝纪》。
    ④《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583卷《四川总部纪事》。
    ⑤《晋书》卷120《载记·李特》。
    ⑥《太平御览》卷338《兵部》转引《石勒别传》。
    ⑦《何水部集·聊作百一体》。
    ⑧《北史》卷89《列传·艺术上》。
    ⑨《齐民要术·序》。
    ①《全唐文》卷228《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
    ②《朝野佥载》卷1。
    ③大故文书2835号《唐武周长安三年(703)三月括逃使牒并敦煌县牒》,《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326。
    ④《太平御览》卷415《人事部·宣室志》。
    ⑤《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第144卷《庐山部外编》。
    ⑥敦煌伯3774号文书《丑年(821)十二月沙州僧龙藏牒》。
    ⑦《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第105卷《佛经部纪事·报应记》
    ⑧《全唐文》卷736《盩厔县丞厅壁记》。
    ⑨《旧五代史》卷180《列传》。
    ①《陜西通志》卷84《德音二》引《册府元龟》。
    ②《新唐书》卷145《严郢传》。
    ③《新唐书》卷53《食货志》。
    ④《宋史》卷428《列传》。
    ⑤《宋史全文》卷16《宋高宗》。
    ⑥《文献通考》卷156《兵考八·郡国兵·乡兵》。
    ⑦《册府元龟》卷600《学校部·师道》。
    ⑧《夷坚志》卷3《大钱村》。
    ⑨《紫微集》卷3《五言古诗》。
    ⑩《韦斋集》卷11《表状疏启》。
    ①《淳熈稿》卷14《七言律》。
    ②《石湖诗集》卷5。
    ③《剑南诗稿》卷76。
    ④《宋史》卷457《隐逸中》。
    ⑤《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1032卷《福建总部·艺文》。
    ⑥《夷坚志》甲集卷5《灌园吴六》。
    ⑦《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第263卷《王姓部列传》转引《酉阳杂俎》。
    ①《资治通鉴》卷241。
    ②《新唐书》卷167《裴延龄传》。
    ①《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69-70。
    ①《太平广记》卷53《麒麟客》。
    ②《入唐求法巡礼记》中记载开成五年(840年)日本僧人圆仁记录沿途粮价,其中粟米最低一斗30文,最高一斗80文。
    ①《秋涧先生大全集》卷90《便民三十五事》。
    ②《元史》卷10《世祖纪八》。
    ③《元史》卷12《世祖纪九》。
    ④《元史》卷18《成宗纪》。
    ⑤《元典章》卷3《圣政二·均赋役》。
    ⑥《通制条格》卷17《赋役》。
    ⑦《通制条格》卷17《赋役》。
    ①《元典章》卷26《户部十二·脚价·至元新格》。
    ②《元史》卷4《世祖纪一》。
    ③《元典章》卷19《户部五荒田开垦限满纳米》。
    ④《元史》卷16《世祖纪十三》。
    ⑤《元典章》卷3《圣政二·均赋役》。
    ⑥《通制条格》卷18《关市》。
    ⑦《通制条格》卷18《关市》。
    ①《元史》卷65《河渠志二》。
    ②《元史》卷21《成宗纪四》。
    ③《元史》卷65《河渠志二》。
    ④《元史》卷65《河渠志二》。
    ⑤《元史》卷65《河渠志二》。
    ⑥《通制条格》卷18《关市》。
    ⑦《元史》卷10《世祖纪七》。
    ⑧《通制条格》卷18《关市》。
    ⑨《通制条格》卷18《关市》。
    ⑩《元典章》户部卷之十二《赋役·脚价·添荅脚力价钱》。
    11《元典章》户部卷之十二《赋役·脚价·添支水旱脚价》。
    ①《元典章》卷22《户部·赋役·脚价·雇船脚力钞数》。
    ②《元典章》卷59《工部二·造作·禁治拘刷船只》。
    ③《秋涧先生大全集》卷90。
    ①《剡源文集》卷40。
    ②《元史》卷187《列传第七十四》。
    ③《秋涧集》卷14。
    ④《秋涧集》卷54。
    ⑤《文安集》卷14。
    ⑥《元诗选二集》卷17《姚燧牧庵集》。
    ⑦《安雅堂集》卷13。
    ⑧《广西通志》卷130《艺文》。
    ⑨《辍耕録》卷7《赵魏公书画》。
    ①此三种契式皆引自《新编事文类要启札青钱》外集卷11《公私必用·人口》。
    ①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考古报告之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P189。
    ①《典章新集·户部·赋役·差发·江南无田地人户包银》。
    ②《刑统赋疏通例编年》,黄时镢辑点.《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浙江古籍出版.1988。
    ①《明英宗实录》。
    ②《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367《辽州风俗考》。
    ③《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750《扬州府部》。
    ④《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962《嘉兴府部》。
    ⑤万历《秀水县志》卷1《风俗》。
    ⑥乾隆《江南通志》卷157《人物志》。
    ⑦《魏叔子文集》卷7《与曾温庭》。
    ⑧《天下郡国利病书》第28册《四川》。
    ⑨《古今图书集成闺媛典》卷41《闺义部》。
    ⑩雍正《广西通志》卷82《孝友》转引《贵县县志》。
    ①《世事通考》外卷《文约类》。
    ②《新刻邺架新裁万宝全書》卷9《民用门·阃阈情书》。
    ③《文林妙锦万宝全书》卷17《体式门·文契体式》。
    ④光绪《乐亭县志》卷2《风俗》。
    ⑤雍正《河南通志》卷68《列女下·河南府》。
    ⑥雍正《陕西通志》卷68《人物·列女三》。
    ⑦《马首农言·方言》。
    ⑧雍正《山西通志》卷110《人物》。
    ⑨乾隆《甘肃通志》卷42《列女》。
    ⑩乾隆《甘肃通志》卷43《列女》。
    11《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230《兖州府·风俗考》。
    ①《斯未信斋文编》卷1《劝捐义谷约·道光》。
    ②《古今图书集成·闺媛典》卷68《闺烈部列传二十四》。
    ③《古今图书集成·闺媛典》卷134《闺节部列传十六》。
    ④雍正《广东通志》卷47《人物志·忠烈》。
    ⑤雍正《广西通志》卷32《风俗》。
    ⑥《古今图书集成·闺媛典》卷107《闺烈部列传六十三》。
    ⑦道光《思南府志》卷2《风俗》。
    ⑧《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278《登州府·风俗考》。
    ①《资治新书》2集卷8《劝施农器牌》。
    ②康熙朝黄册,招册二三六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光绪《嘉应州志》卷32《丛谈》引康熙前后成书的《梅谈》。
    ④乾隆元年六月六日刑部尚书傅鼐题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⑤乾隆四年四月四日广东巡抚王謩题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⑥李塨:《恕谷后集》卷6《张太翁传》。冯辰校.中华书局1985:P77.
    ⑦乾隆十三年七月二十日刑部尚书阿克敦题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⑧乾隆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山西巡抚阿思哈题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⑨《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第3册《主雇关系·吉林宁古塔客民李经晏将雇工陈天佑殴伤致死案》。
    ①《明律集解附例》卷20《斗殴·奴婢殴家长》。
    ②《大清律例》卷28《斗殴·奴婢殴家长》。
    ①《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3册《主雇关系·江西石城县民刘和元因索讨耕牛事误伤雇工身死案》。下文所引嘉庆朝主雇关系案例皆引自该书。
    ②《陕西宝鸡县民茹徐家娃砍伤雇主杨迎春身死案》。
    ③《甘肃秦州民高志升因雇工不做饭争吵将其殴伤致死案》。
    ④《陕西武功县民赵根子因雇工赵东五懒惰将其殴伤致死案》。
    ⑤《江苏沭阳县客民宋学枚因被雇主之妾朱氏斥骂逐赶故杀其身死案》。
    ⑥《陕西武功县民赵根子因雇工赵东五懒惰将其殴伤致死案》。
    ①《山西神池县民汤鸣玉因堆草事将雇工殴伤致死案》。
    ②《陕西宝鸡县民茹徐家娃砍伤雇主杨迎春身死案》。
    ③《四川通江县民汤光孝因工价事将雇工戳伤致死案》。
    ④《陕西留坝厅客民朱耀庭因被讨要工钱踢伤雇工身死案》。
    ①《周礼注疏》卷15。
    ②《周礼正义》。
    ①《左传·襄公九年》
    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③《管子》卷22《国蓄第七十二》。
    ④《汉书》卷4《文帝纪》。
    ①《汉书》卷8《宣帝纪》。
    ②《汉书》卷10《成帝纪》。
    ③《汉书》卷6《武帝纪》。
    ④《汉书》卷7《昭帝纪》。
    ⑤《后汉书》卷6《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⑥《后汉书》卷6《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⑦《后汉书》卷7《桓帝纪》。
    ⑧《汉书》卷24《食货志》。
    ⑨《汉书》卷99《王莽传》。
    ①《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
    ②《三国志》卷2《魏书·文帝纪》。
    ①《三国志》卷46《吴书·吴主传》。
    ②《晋书》卷4《惠帝纪》。
    ③《晋书》卷9《孝武帝纪》。
    ④此处所引南朝宋文帝元嘉农贷诏令均出自《宋书》卷5《文帝本纪》。
    ⑤下文所引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大明年间农贷诏令均出自《宋书》卷6《孝武帝本纪》。
    ⑥《宋书》卷9《后废帝本纪》。
    ⑦《南齐书》卷3《武帝本纪》。
    ⑧《魏书》卷7《高祖纪》。
    ⑨《魏书》卷8《世宗纪》。
    ⑩《魏书》卷47《卢玄列传》。
    ①《晋书》卷26《食货志》。
    ②《隋书》卷24《食货志》。
    ③《隋书》卷2《高祖帝纪》。
    ④《旧唐书》卷14《宪宗》。
    ⑤《旧唐书》卷17《文宗》。
    ⑥《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三》。
    ⑦《宋史》卷176《食货志》。
    ⑧《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三》。
    ⑨《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三》。
    ⑩《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三》。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一》。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九》。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六〇》。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六〇》。
    ⑤《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三》。
    ⑥《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二》。
    ⑦《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七》。
    ⑧《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七》。
    ⑨《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八》。
    ⑩《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八》。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八》。
    ②《宋史》卷35《孝宗》。
    ③开皇十五年、十六年诏令均出自《隋书》卷24《食货志》。
    ④《旧唐书》卷48《食货志》。
    ⑤《新唐书》卷51《食货志》。
    ⑥《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
    ⑦《新唐书》卷52《食货志》。
    ①《旧唐书》卷13《德宗本纪》。
    ②《册府元龟》卷520《帮计·常平》
    ③《旧唐书》卷14《宪宗本纪》。
    ④《旧唐书》卷17《文宗本纪》。
    ⑤《旧唐书》卷17《文宗本纪》。
    ⑥《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三》。
    ⑦《宋史》卷1《太祖本纪》。
    ⑧《宋大诏令集》卷185。
    ⑨《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三》。
    ①《玉海》卷184。
    ②《宋朝诸臣奏议》卷107《上神宗乞天下置社仓》。
    ③《东轩笔录》卷5。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二》。
    ⑤《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⑥《宋朝诸臣奏议》卷107《上哲宗乞复义仓》。
    ⑦《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七》。
    ⑧《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九》。
    ⑨《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二》。
    ⑩《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八》。
    ①《元史》卷96《食货志》。
    ②《至正四明续志》卷6《义仓》。
    ③《元史》卷4《世祖本纪》。
    ④《元史》卷11《世祖本纪》。
    ⑤《元史》卷19《成宗本纪》。
    ⑥《元史》卷38《顺帝本纪》。
    ⑦《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83《荒政部》引《嘉善县志》。
    ⑧《大明会典》卷22《户部》。
    ⑨《明史》卷138《费震列传》。
    ⑩《明史》卷11《景帝本纪》。
    ①《明史》卷79《食货志》。
    ②《清实录》卷1200《乾隆朝实录》。
    ③《牧令书》卷20《筹荒上》。
    ④以上三处乾隆朝史料均引自《清史稿》卷11《高宗本纪》。
    ⑤以上两处乾隆朝史料均引自《清史稿》卷12《高宗本纪》。
    ①以上所引嘉庆朝史料出自《清史稿》卷17,卷18《宣宗本纪》。
    ②《周礼·秋官·朝士》。
    ③《周礼·天官·小宰》。
    ④《周礼·秋官·朝士》。
    ①《管子·治国》。
    ②《管子·问篇》。
    ③《管子·轻重丁》。
    ④《史记》卷75《孟尝君列传》。
    ⑤《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①《史记》卷53《萧相国世家》。
    ②《后汉书》卷32《樊宏列传》。
    ③《后汉书》卷58《虞诩列传》。
    ④《史记》卷30《平准书》。
    ⑤《后汉书》卷7《孝桓帝纪》。
    ⑥《汉书》卷7《昭帝纪》。
    ⑦《后汉书》卷28《桓谭传》。
    ⑧李贤注《后汉书》引《东观记》。
    ⑨《汉书》卷85《谷永传》。
    ⑩参见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资料会编考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9
    ①《汉书》卷24《食货志》
    ②《汉书》卷15《王子侯表》
    ③《魏书》卷114《释老志》。
    ④《北齐书》卷24《苏琼传》。
    ⑤《南齐书》卷23《褚渊传》。
    ⑥《北齐书》卷24《苏琼传》。
    ⑦《魏书》卷80《樊子鹄列传》。
    ⑧《北齐书》卷46《循吏列传》。
    ①《南齐书》卷53《虞愿传》。
    ②《宋书》卷72《晋平刺王休祐传》。
    ③《宋书》卷76《王玄谟传》。
    ④《资治通鉴》卷232《唐纪四八》。
    ⑤《旧唐书》卷133《李晟列传》。
    ⑥《全唐文》卷72《禁与蕃客交关》。
    ①《资治通鉴》卷23《唐纪》。
    ②《白氏六帖事类集》11《稽古定制》引唐杂令。
    ③《文苑英华》卷439《赦书十》。
    ④《唐会要》卷88《杂录》。
    ⑤《唐会要》卷93《诸司诸色本钱上》。
    ⑥《唐会要》卷93《诸司诸色本钱下》。
    ⑦《宋刑统》卷26。
    ⑧《庆元条法事类》卷80《杂门出举债负》
    ①《都官集》卷5《奏行青苗新法自劾奏状》。
    ②《世范》卷下《假贷钱谷》。
    ③《名公书判清明集》卷9《质库利息与私债不同》。
    ④《唐会要》卷88《杂录》。
    ⑤《文苑英华》卷441。
    ⑥《袁氏世范》卷3《假贷取息贵得中》。
    ⑦《大学衍义补》卷27《田里戚休之实》。
    ⑧《东坡全集》卷57《奏浙西灾伤第一状》。
    ①《牧庵集》卷13《高昌忠惠王神道碑》。
    ②《元史》卷180《孔思晦》。
    ③《柳待制文集》卷10《承宜郎管领拔都儿民总管伍公墓碑铭并序》。
    ④《道园学古录》卷41《藤州性善书院学田记》,四部丛刊本。
    ⑤《元史》卷155《史天泽传》。
    ⑥《元史》卷2《太宗本纪》。
    ⑦《元典章》卷27《户部十三·钱债》。
    ⑧《元史》卷105《刑法四》。
    ⑨《至正条格》卷11《厩库》。
    ①《元史》卷12《世祖本纪》。
    ②《元典章》卷27《户部十三钱债》。
    ③《至正条格》卷11《厩库》。
    ④《通制条格》卷28《杂令·违例取息》。
    ⑤《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卷8。
    ⑥《广州人物志》。
    ⑦《皇民条法事类纂》卷12。
    ⑧《图书编》卷48《松潘事宜》。
    ⑨《安吴四种》卷6《闸河日记》。
    ⑩康熙《石城县志》卷1《风俗》。
    ①《心政录》卷2.
    ②《清高宗实录》卷537。
    ③叶梦珠.《阅世编》卷6《赋役》。
    ④周梦颜.《苏松财赋考》。
    ⑤李贤.《古穰文集》卷9《吾乡说》。
    ⑥清《乾隆刑科题本》河南光州王四海等夥佃土地典当衣物交付乾隆五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藏刑部抄档嘉庆十五年七月八日总督陕甘等处地方那廖成题。
    ⑧《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增刊载第413、460契。
    ⑨参见《广东新语》卷14,嘉庆《澄海县志》卷6,《台海使槎录》卷331。
    ⑩乾隆《霍山县志》卷8,光绪《普洱府志》卷48。
    ①《玉华堂日记》.转引自张安奇《明稿本<玉华堂日记>中的经济史料研究》,载于《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
    ②《东江家藏集》卷39《回吴巡抚禁戢家人书》。
    ③《望溪先生文集》集外文集卷1《请定征收地丁银两札子》。
    ④乾隆《赣州府志》卷2《物产》。
    ⑤《广东新语》卷14。
    ⑥《云南事略》。
    ⑦光绪《普洱府志》卷48引许廷勋《普茶吟》。
    ⑧《皇明条法事类纂》卷20。
    ⑨嘉靖《吴江县志》卷13《风俗》。
    ①《实政录》卷2《民务》
    ②康熙《吴江县志》卷5。
    ③《湖南省例成案》刑律卷1。
    ④《畿辅见闻录》。
    ⑤乾隆《无极县志》卷1。
    ⑥道光《紫阳县志》卷8。
    ⑦弘治《吴江县志》卷5。
    ⑧《明经世文编》卷100《李承勋会议事件》。
    ⑨《国朝三修诸暨县志》卷51。
    ①《三国志》卷2《魏书·文帝纪》。
    ②《宋书》卷5《文帝本纪》。
    ③《宋书》卷9《后废帝本纪》。
    ④《南齐书》卷3《武帝本纪》。
    ⑤《旧唐书》卷14《宪宗》。
    ⑥《明史》卷3《太祖本纪》。
    ⑦《清实录》卷1200《乾隆朝实录》。
    ⑧《牧令书》卷20《筹荒上》。
    ⑨《宋书》卷6《孝武帝本纪》。
    ①《宋史》卷7《真宗本纪》。
    ②《宋史》卷12《仁宗本纪》。
    ③《宋史》卷15《神宗本纪》。
    ④《宋史》卷18《哲宗本纪》。
    ⑤《宋史》卷34《孝宗本纪》。
    ⑥《宋史》卷36《光宗本纪》。
    ⑦《元史》卷11《世祖本纪》。
    ⑧《明史》卷3《太祖本纪》。
    ⑨《明史》卷11《景帝本纪》。
    ⑩《清史稿》卷12《高宗本纪》。
    ①《宋书》卷6《孝武帝本纪》。
    ②《宋书》卷9《后废帝本纪》。
    ③《南齐书》卷3《武帝本纪》。
    ④《魏书》卷47《卢玄列传》。
    ⑤《栾城集》卷35《自齐州回论时事书》。
    ⑥《汉书》卷24《食货志》
    ⑦《宋会要辑稿·食货一》。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六〇》。
    ②《唐会要》卷93《诸司诸色本钱上》。
    ③《唐会要》卷93《诸司诸色本钱下》。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四》。
    ⑤《元史》卷12《世祖本纪》。
    ⑥《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83《荒政部》引《嘉善县志》。
    ⑦《大明会典》卷22《户部》.
    ⑧现代水稻平均出米率约为75%。参见《选种和良种繁育学》。此处为最高估算。参考张显清.《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学术探索,2005.10.P98)一文中,采用出米率50%和75%来估算广东南海县稻米亩产。
    ①《汉书》卷24《食货志》。
    ①《汉书》卷28《地理志》。
    ①《全后汉文》卷62《蓝田赋序》。
    ②《本草纲目》。
    ③《本草纲目》。
    ①《梦溪笔谈》。
    ②《齐民要术》卷2《种瓜第十四》。
    ③《齐民要术》卷3《种蔓菁第十八》。
    ①《齐民要术》卷3《种葵第十七》。
    ②《齐民要术》卷3《种蔓菁第十八》。
    ③《齐民要术》卷4《种椒第四十三》。
    ①《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十三载》。
    ②《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中的物价史料参见胡如雷.1996.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①糖用甜菜,在文献中以洋蔓菁、糖萝卜等名称区别于叶用甜菜。据郭云升《救荒简易书》(1896年)所载,我国最早引入甜菜应该在1870年左右。
    ②《艺文类聚》卷34引魏文帝《感物赋》。
    ③《太平御览》卷974引《云南记》。
    ①《续墨客挥犀》卷1。
    ②《龙元集》卷7《莆田杂诗二十首》。
    ①《元史》卷4《世祖纪》。
    ②《元典章》卷26。
    ③《平庵悔稿》卷6《送董煟归鄱阳》。
    ①《东京梦华录》卷6。
    ②《二老堂杂志》。
    ③《糖霜谱·第二》。
    ④《糖霜谱·第三》。
    ①《糖霜谱·第六》。
    ①道光《白云越秀二山合志》。
    ①《农政全书》卷35《木棉》。
    ②《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四辑。
    ③乾隆《崇明县志》卷12。
    ④乾隆《镇洋县志》卷1。
    ⑤嘉庆《法华乡志》卷3,道光《蒲溪小志》。
    ⑥嘉庆《清平县志》卷8。
    ⑦咸丰《滨州志》卷六。
    ⑧《河北采风录》卷2。
    ⑨《棉花图》。
    ②《农政全书》卷35《木棉》。
    ③《明世宗实录》卷145。
    ④《职方典》卷255《东昌府物产考》。
    ⑤《来禽馆集》卷18《先侍御府君行状》。
    ⑥万历《兖州府志》卷4《风土志》。
    ①乾隆《夏津县志》卷2《街市志》。
    ②嘉庆《清平县志》卷8《户书》。
    ③《救荒图说·劝课纺织》。
    ④乾隆《巩县志》卷7。
    ⑤《大明会典》卷25《税粮》。
    ⑥乾隆《济宁直隶州志》《物产志》。
    ①《安吴四种》卷6《闸河日记》。
    ②康熙《滋阳县志》。
    ③《清高宗实录》卷409。
    ④嘉庆《寿光县志》卷9《物产志》。
    ①《农政全书》卷35《木棉》。
    ②崇祯《太仓州志》卷14《艺文志》,卷15《琐缀志》。
    ③《梅村家藏稿》卷10《木棉吟》。
    ④万历《上海县志》卷1《赋役志》。
    ⑤万历《嘉定县志》卷7《田赋考》。
    ⑥《阅世编》卷7《食货志》。
    ⑦光绪《太仓直隶州志》卷1。
    ⑨乾隆《南汇县志》卷1风俗志》。
    ①嘉泰《吴兴志》卷1《物产》。
    ②《陈尃农书》卷下。
    ③《西吴俚语》卷3。
    ④《吴兴掌故》卷13《农桑》。
    ⑤《广志绎》卷4。
    ⑥康熙《德清县志》卷4。
    ⑦咸丰《南浔镇志》卷21。
    ⑧乾隆《湖州府志》卷37。
    ①正德《姑苏志》卷15《田赋·税课贡役》
    ②乾隆《吴江县志》卷5。
    ③嘉庆《于潜县志》卷10。
    ④光绪《杭州府志》卷80。
    ⑤康熙《长兴县志》卷3,。
    ⑥《涌幢小品》。
    ⑦《濮院琐志》卷6。
    ①嘉庆《余杭县志》卷38.
    ②嘉庆《余杭县志》引崔应榴《蚕事统纪》。
    ③《清嘉录》卷4。
    ④《蚕经》。
    ⑤道光《南浔镇志》卷3。
    ⑥《闽部疏》。
    ⑦万历《闽大记》卷11《食货考》。
    ⑧《天工开物》卷上《彰施》。
    ①万历《永福县志》卷1《风俗》。
    ②民国《霞浦县志》卷18《实业志》。
    ③道光《乍浦备志》卷3《城池》。
    ④《明史》卷210《张翀传》。
    ⑤同治《泰和县志》卷11。
    ⑥《植物名实图考》卷10。
    ⑦同治《东乡县志》卷8《风土志》。
    ⑧同治《乐平县志》卷1《风俗》。
    ⑨《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184。
    ⑩《雅歌堂文集》卷7。
    ①嘉靖《安溪县志》卷1《土产志》
    ②乾隆《福宁府志》卷1《物产志》
    ③乾隆《宁德县志》卷1《物产志》。
    ④嘉庆《南平县志·生业志》。
    ⑤嘉靖《浙江通志》引咸淳志。
    ⑥光绪《富阳县志》《物产志》。
    ⑦乾隆《杭州府志》卷53引《于潜县志》。
    ⑧嘉庆《于潜县志》。
    ⑨同治《湖州府志》引《菱湖志》。
    ⑩乾隆《温州府志》《物产志》引《雁山志》。
    ①嘉庆《攸县志》卷29。
    ②《天工开物》卷6。
    ③《广东新语》卷27《草语》。
    ④乾隆《广州府志》卷47。
    ⑤《台湾通史》卷27《农业志》
    ⑥雍正《广东通志》卷92《舆地略》。
    ①《岭外代答》卷8《花木门》。
    ②《广东新语》卷25《木语》。
    ③康熙《诸罗县志》卷8《风俗志》。
    ④乾隆《重修台湾府志》卷18《物产》。
    ⑤康熙《台湾县志》卷1《风俗》。
    ⑥道光《嘉兴府志》卷11《农桑》。
    ①万历《余杭县志》卷2《物产》。
    ②《天下郡国利病书》卷84。
    ③《见闻近录》卷3。
    ④同治《湖州府志》卷30。
    ⑤康熙《石门县志》卷2《物产》。
    ⑥道光《嘉兴府志》卷11《农桑》。
    ⑦同治《长兴县志》卷2《蚕桑贷钱》。
    ⑧康熙《德清县志》卷4《食货考》。
    ⑨嘉庆《澄海县志》卷8。
    ⑩同治《大庾县志》卷2《土产》。
    ①乾隆《霍山县志》卷8《艺文志》。
    ②光绪《霍山县志》卷2《地理志》。
    ③光绪《普洱府志》卷48引许廷勋《普茶吟》。
    ④嘉庆《湘潭县志》卷7《风俗》。
    ⑤同治《新城县志》卷1。
    ⑥乾隆《赣州府志》卷2《物产》。
    ⑦民国《南丰县志》卷1《物产》。
    ①光绪《苏州府志》卷3《风俗》。
    ②光绪《淮安府志》卷2《物产》。
    ③民国《六合县续志稿》卷14《实业志》。
    ④光绪《松江府续志》卷5《风俗》。
    ⑤光绪《重修新乐县志》卷6《风俗》。
    ⑥光绪《霍山县志》卷2《地理志》
    ⑦《安吴四种》卷6《闸河日记》。
    ⑧同治《新城县志》。
    ⑨道光《内江县志要》卷1。
    ①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卷1《风俗》。
    ②光绪《南汇县志》卷3《桑局》。
    ③乾隆《塔子沟纪略》卷9《土产》。
    ④光绪《辽阳乡土志》《物产》。
    ⑤康熙《雩都县志》卷1。
    ⑥康熙《南康县志》卷2。
    ⑦万历《永福县志》卷1《风俗》。
    ①《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
    ②《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八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78。
    ③嘉庆二十二年.《祁门凌氏敦义堂祠合同文约誊契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
    ④乾隆《博罗县志》卷9。
    ⑤道光《钦州志》卷1。
    ⑥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5《木棉》。
    ⑦乾隆《嘉定县志》8。
    ⑧乾隆《崇明县志》卷12。
    ⑨乾隆《镇洋县志》卷1。
    ⑩《河北采风录》卷2。
    ①光绪《九江儒林乡志》卷3,卷5。
    ②陈懋仁.《泉南杂志》卷上。
    ③乾隆《龙岩州志》卷10
    ④乾隆《福建续志》。
    ⑤《勘灾道中》。
    ⑥同治《南康县志》卷1。
    ⑦《皇朝经世文编》卷36《论闽省务本节用书》。
    ①《汉书》卷1《高帝纪》注引《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
    ②《汉书》卷8《宣帝纪》注引《汉仪注》。
    ①注:因年代或地点不明,未将《居延汉简》和《九章算术》中诸多汉代粮食价格史料列入。
    ①《宋书》卷46《张邵传》。
    ②《梁书》卷28《夏侯亶传》。
    ①《梦溪笔谈》卷3。
    ①《象山文集》卷16《与章德茂书》。
    ②《双溪文集》卷11《上赵丞相书》。
    ③《禾谱序》。
    ④《滋溪文稿》卷3《常州路新修庙学记》。
    ⑤《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七》。
    ⑥《梦梁录》卷16《米铺》。
    ①《通制条格》卷27《拘滞车船》。
    ②《至顺镇江志》卷4《土产》。
    ③道光《来安县志》。
    ④咸丰《天全州志》。
    ⑤《江南催耕课稻篇·再熟之稻》。
    ①道光《遵义府志》引明代《利民条例》。
    ②《畿辅见闻录》。
    ③道光《城口厅志》。
    ④光绪《奉节县志》卷15。
    ①《梦梁录》卷16《米铺》。
    ②《续古今考》。
    ③《汉书》卷24《食货志》。
    ④《梦溪笔谈》卷3《辩证》。
    ⑤《宋会要辑稿》食货二0之九。
    ①《元史》卷205《卢世荣传》。
    ②《牧庵集》卷15《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
    ③《庚申外史》卷上,丛书集成本。
    ④《明实录》卷234《大政纪》。
    ⑤《请定经制劄子》。
    ⑥《署理河南巡抚尹会一为请严禁开坊广跴贩曲事奏折》(乾隆二年七月十七日),参见叶志如.乾隆年间江北数省行禁跴曲烧酒史料.历史档案1987(3):27-35
    ⑦《川陕总督查郎阿为曲坊之禁实有稗民事奏折》(乾隆三年十月十一日),参见叶志如.乾隆年间江北数省行禁跴曲烧酒史料.历史档案1987(3):27-35
    ⑧康熙《续修汶上县志》卷六《艺文志》。
    ⑨《清高宗实录》卷319,乾隆十三年七月
    ⑩光绪《善化县志》卷16。
    ①《两江总督那苏图为恭谢圣训从严办理曲禁情形奏折》《署理苏州巡抚许容为陈严禁贩曲宜宽民用事奏折》。参见叶志如.乾隆年间江南数省行禁跴曲烧酒史料.历史档案.1987(1):13-20.
    ②《湖北巡抚范璨为襄阳曲禁应照豫省之例一体奉行事奏折》(乾隆六年九月十七日)参见叶志如.乾隆年间江南数省行禁跴曲烧酒史料.历史档案.1987(1):13-20.
    ③《西山真文忠公文集》卷15
    ④《嘉泰吴兴志》卷20《物产》。
    ⑤《宝庆四明志》卷4《叙产》。
    ⑥《洺水集》卷19《壬申富阳劝农文》。
    ⑦《鸡肋篇》卷中。
    ⑧《嘉定县志·风俗志》。
    ⑨道光《栾城县志·物产》。
    ⑩道光《瑞金县志》卷2。
    ①嘉庆《什邡县志》卷29。
    ②乾隆《龙溪县志》风俗志。
    ③《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征》。
    ④《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⑤《周书》卷44《泉企传》。
    ⑥《宋书》卷91《孝义传》。
    ①《茅客亭话》卷3。
    ②《太平广记》卷374。.
    ③《全唐文》卷640《卢公行状》。
    ④乾隆《苏州府志》卷19《乡都市镇》。
    ⑤同治《修川小志》卷上《河道》。
    ⑥乾隆《吴江县志》卷4《镇市村》。
    ⑦咸丰《南浔镇志》卷4《衢巷》。
    ①乾隆《韩城县志》卷1《市镇志》。
    ②光绪《临榆县志·市集志》。
    ③弘治《吴江县志》。
    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20《苏松》。
    ⑤隆庆《仪真县志》卷3《镇市志》。
    ⑥康熙《汾西县志·市镇志》。
    ⑦乾隆《嵩县县志·市镇志》。
    ⑧乾隆《合州志·街市志》。
    ⑨乾隆《句容县志·市镇志》。
    ⑩嘉庆《郴州直隶州志·风俗志》。
    ①《晋书》卷26《食货志》。
    ②康熙《历城县志·衢市志》。
    ③乾隆《祥符县志·市集志》。
    ④同治《江夏县志·风俗志》引康熙五十九年修潘志。
    ①《皇朝经世文编》卷44《与浙江黄抚军请开米市》。
    ②《陈文肃公年谱》。
    ③《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6辑。
    ①《五杂俎》卷3《地部》。
    ①《粤东省例新纂》卷3。
    ②《林屋民风》卷7《民风》。
    ③《林屋民风》卷7《民风》。
    ④《汉口丛谈》卷5。
    ⑤乾隆《湘潭县志》卷14《风俗》。
    ⑥《林屋民风》卷7《民风》。
    ⑦康熙《休宁县志》。
    ⑧《祁门倪氏族谱》续卷。
    ⑨《黟县乡土志》。
    ⑩《明史》卷224《陈有年传》。
    ①《大鄣山人集》卷36《程存正传》。
    ①康熙《石埭县志》。
    ②《直讲李先生文集》卷16《富国策第六》。
    ③《宋史》卷184《食货志》。
    ④《净德集》卷1《奏具置场买茶施行出卖远方不便状》。
    ①《晋书》卷33《石崇传》。
    ②《北史》卷14《杨素传》。
    ③嘉庆《醴陵县志》卷24。.
    ①《小榄何族发家史》。
    ②《明经世文编》卷186《霍文敏公集》。
    包伟民.1991.宋代的粮食贸易.中国社会科学,2:41-56
    步德茂,张人则.1994.从传家宝到商品:乾隆年代广东省土地商品化与土地产权演化的过程.见:文贯中:中国当代土地制度论文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白寿彝.1999.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柏桦,刘立松.2009.清代借贷与规制“违禁取利”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141-152
    曹庆生.1988.明清时期江西的徽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22-27
    曹贯一.1989.中国农业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操晓理.200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粮食贸易.史学月刊,(9):93-99
    柴荣.2008.明清时期土地交易的立法与实践.甘肃社会科学,(1):91-95
    常平凡等.2005.浅谈晋商与粮食贸易.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18-20
    陈安仁.1948.中国农业经济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真,姚洛.1957.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38-53
    陈恒力.1958.补农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36-42
    陈椽.1984.茶业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56-57
    陈春声.1992.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陈贤春.1993.元代粮食商品化的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71-75
    陈国生.1994.清代贵州农作物的地域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3):227-242
    陈国灿.2009.南宋城镇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48-149
    陈伟明.1995.从《异物志》看汉代岭南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利用.农业考古,1995(3):63-65
    陈高华.1983.元大都.北京:北京出版社
    陈高华,史卫民.2000.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陈宗懋.2001.中国茶叶大辞典.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5
    陈学文.1993.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6
    陈学文.2006.清代土地所有权转移的法制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4):23-27
    陈文华.2007.中国农业通史(夏商周春秋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8-19
    成文章.2007.唐宋土地买卖研究.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程应林等.1980.江西贵溪崖墓发掘简报.文物,(11):1-25
    邓玉娜.2003.清代河南的粮食贸易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戴均良.1992.中国城市发展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0-13
    杜文玉.2009.论五代十国时期农业经济作物的发展趋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81-89.
    杜文凯.1957.谈西汉亩产量.光明日报.3.28
    傅筑夫.1981.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563-611
    傅允生.2004.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王安石青苗法与免役法再评价.中国经济史研究,(2):23-33
    方如金.1991.宋代浙江的粮食商品化述评.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78-82
    方健.1993.唐宋茶产地和产量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71-85
    方行.2001.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2):8-22
    方行.2006.清代山东农村的劳动力市场.见:方行(主编).吴承明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方行.2009.清代前期的土地产权交易.中国经济史研究,(6):3-7
    方行,经君健,魏金玉.2000.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樊树志.1990.明清长江三角洲的粮食业市镇与米市.12:32-39
    樊志民.2006.问稼轩农史文集.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97,347
    福建省崇安县文化馆,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福建崇安县架壑船棺调查简报,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93-98
    高天麟,张岱海.1980.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167
    高汉玉,王裕中.1982崇安武夷山船棺出土纺织品的研究.民族学研究第四辑.1982.
    高敏.1982.试论汉代的雇佣劳动者.见:高敏.秦汉史论集.郑州:中州书画社
    高敏.1996.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82
    高敏.2000.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高石钢.2010.高利贷在中国古代的起源于发展问题探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98-128
    顾全芳.1990.青苗法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3):92-99
    顾朝林.1999.中国城市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64
    关履权.1991.宋代广东历史发展趋向与农业商品化.广东社会科学,(1):82-88
    葛金芳.2009.“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宋已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571-585
    郭声波.1990.历史时期四川手工业原料作物的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3):67-88
    郭声波.1993.四川历史农业地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郭声波.2009.中国槟榔种植与槟榔习俗文化的历史地理探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4(4):5-14
    郭松义.1994.清代粮食市场和商品粮数量的估测.中国史研究,4:40-49
    郭华.2008.地域社会结构与明清江南商品农业的发展-以太湖流域为考察中心.[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1991.敦煌汉简释文.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5-79
    广西侗族自治区通志馆编.1962.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侗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240-250
    韩茂莉.1989.北宋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78-90
    韩茂莉.1993.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韩茂莉.1999.辽金农业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韩茂莉.2012.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彩霞.2004.明清徽商与江南粮食市场.[硕士学位论文].芜湖:安徽师范大学
    黄今言,王福昌.2003.汉代农业商品生产的群体结果及其发展水平之评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1-10
    黄今言.2005.秦汉商品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83-87
    黄今言.2006.汉代不同农耕区之劳动生产率的考察-以粮食生产为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3):1-9
    黄启臣.1985.试论明清商业资本流向土地的问题.见:中国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78-297
    黄宗智.1986.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
    黄宗智.1988.论长江三角洲的商品化进程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营式农业.中国经济史研究,(3):65-77
    黄宗智.2000.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
    黄冕堂.1992.清代农村长工工价纵横探.中国经济史研究,(3):71-78
    黄冕堂.2008.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济南:齐鲁书社:28-77;308-375
    黄清敏.2009.文契中的清代福州山区农业商品经济.农业考古,(2):218-223
    胡戟.1983.从耕三余一说起-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效率和生产结构问题.中国农史,(4):23-33
    胡焕庸.1984.中国人口地理(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42-261
    胡厚宣.1972.殷代的蚕桑和丝织.文物,(11):2-7
    胡如雷.1996.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胡钢.2003.中国古代土地市场发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何清谷.1981.略论战国时期的雇佣劳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47-51
    何晓昕,罗依.2008.中国风水史.北京:九州出版社:82
    后文洙,崔书玖.1999.南京商贸史话.南京:南京出版社:178
    翦伯赞.1959.两汉时期的雇佣劳动.北京大学学报.1959.3:51-58
    蒋建平.1988.清代前期米谷贸易的宏观考察.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41-47
    季羡林.1998.中国糖史.见:季羡林文集第九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51-156
    江太新.2000.论清代前期的土地买卖周期.中国经济史研究,(12):27-35
    江剑.2011.北宋青苗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
    江苏省博物馆编.1959.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三联书店:234
    加藤繁.1973.中国经济史考证.北京:商务印书馆
    崛敏一.1984.均田制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J.T施莱贝克尔.1981.美国农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4
    景国华.2006.南浔蚕丝经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76
    孔祥军.2009.两宋常平仓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4):102-108
    列宁.1959.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604
    林甘泉.2000.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梁家勉.1989.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27;197-201
    龙登高.1997.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303-320
    龙登高.2003.江南市场史:十一至十九世纪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鲁西奇.2006.汉代买地券的实质、渊源与意义.中国史研究,(1):47-68
    吕友仁.1989.潜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614
    吕志峰.2003.东汉买地券著录与研究概述.南都学坛,(10):6-10
    李伯重.1990.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40-145
    李捷民等.1974.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商代遗址1973年的重要发现.文物,(8):42-49
    李华瑞.1992.关于《青苗法研究》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9):44-49
    李辅斌.1996.清代直隶山西棉花种植和蚕桑业的变化及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2):55-65
    李根蟠.1995.从《管子》看小农经济与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3):1-20
    李华瑞.1995.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80
    李根蟠.2002.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历史研究,(5):3-28
    李根蟠.2004.战国秦汉小农家庭的规模的及其变化机制——围绕“五口之家”的讨论.见: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北京:三联书店:1-30
    李玲崧.1999.秦汉时期的土地买卖对社会扩大再生产物质基础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208-213
    李琳琦.1988.明清徽州粮商述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73-78
    李文治,魏金玉.1983.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文治,江太新.2005.中国地主制经济论:封建土地关系发展与变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6
    李令福.1992.清代东北地区经济作物与蚕丝生产的区域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9):169-253
    李令福.1997.烟草、罂粟在清代山东的扩种及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9):77-88
    李令福.1998.明清山东省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与主要产区的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3):87-102
    李令福.2000.明清山东农业地理.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李贵民.2004.明清时期蓝靛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
    李恒全.2005.试论汉代农业领域的商品生产问题.中国农史,(4):34-43
    李军,冯开文.2008.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李靖莉.2006.唐宋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商品经济发展考论.东岳论丛,(11):178-180
    李锦伟.2010.农业结构的变化和与明清黔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考古,(2):257-261
    李维才.2011.唐代粮食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
    罗西章.1980.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17-29
    罗仑.1985.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
    罗彤华.2005.唐代民间借贷之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卢华语.1995.唐代蚕桑丝绸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志伟.1988.试论清代广东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84-92
    刘秋根.1998.明代农村高利贷资本.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8-42
    刘秋根.1987.两宋私营高利贷资本初探.河北大学学报,(3):11-17
    刘秋根.1989.试论宋代官营高利贷资本.河北学刊,(2):83-88
    刘秋根.1989.唐宋常平仓的经营与青苗法的推行.河北大学学报,(4):16-20
    刘秋根.1991.元代官营高利贷资本述论.文史哲,(3):14-18
    刘秋根.1993.论元代私营高利贷资本.河北学刊,(3):75-28
    刘秋根.2000.明清高利贷资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秋根.2007.中国封建社会农业金融发展阶段探索.人文杂志,(3):131-140
    刘秋根.2008.15-18世纪中国资金市场发育水平蠡测.人文杂志,(1):160-169
    刘德.1993.青苗法的得失及其原因.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25-29
    刘玉峰.2004.唐代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思想战线(2):109-118
    刘传宾2007.西周青铜器铭文土地转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
    刘昌俊.2009.唐代西南地区经济作物发展原因探研.内蒙古农业科技,(3):3-5
    赖作卿.1996.中国历史上农业金融的一次突破-论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12-16
    冷鹏飞.2002.战国秦汉时期农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22-128
    冷鹏飞.2002.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中华书局:42
    连横.2008.台湾通史.北京:九州出版社
    廖建智.2005.明代茶酒文化之研究.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25
    马波.1994.清代闽台地区的农产品流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4:93-112
    马新.1996.商品经济与两汉农民的历史命运.文史哲,(6):18-23
    马雪芹.1997.明清河南农业地理.台北:台北洪业文化有限公司
    马玉臣.2000.宋代常平仓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
    马克思.2004.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47-48
    穆素洁.1989.商品性农业及其变化的限度:1644——1834年的珠江三角洲.广东社会科学,(1):44-51
    穆素洁.2009.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默书民.2004.元大都的粮食来源与消费.见:中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9辑)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65-78
    宁可.1979.汉代农业生产漫谈.光明日报.10.4
    宁可.2000.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43-57
    宁欣.2009.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以都城社会的考察为中心.文史哲,(6):104-110
    乜小红.2009.对敦煌农业雇工契中雇佣关系的研究.敦煌研究,(5):116-122
    乜小红.2011.再论敦煌农业雇工契中的雇佣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4):69-75
    牛敬忠.1991.清代常平仓、社仓的社会功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45-51
    秦和平.1991.试析清代四川羌区农业的发展和劳动力问题.中国农史,(3):37-42
    漆侠.2000.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漆侠.2000.中国经济通史(辽夏金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漆侠.2009.宋代经济史(上).北京:中华书局:390-393
    全汉昇.1969.南宋稻米的生产与运销.见:“国立”编译馆主编.宋史研究集刊.“国立”编译馆:411-427
    任放.2002.明清时期湖南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求索,(5):194-199
    宋杰.1988.汉代雇佣价格辨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9-85
    宋仁桃.2006.战国秦汉城市人口结构初探-以农民问题为中心.史学月刊,(5):108-114
    苏金花.2004.唐五代敦煌农业劳动力的身份结构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3):95-104.
    孙刚华.2010.汉代雇佣劳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施坚雅.2000.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42-300
    史志宏.2004.清代前期小农经济.见:方行.中国封建经济论稿.北京:商务印书馆
    斯波义信.1997.宋代商业史研究.台湾:稻禾出版社
    斯波义信.2001.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沈阳农学院主编.1980.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36
    唐耕耦.1979.唐代茶业.社会科学战线,(4):159-165
    唐云明.1985.我国育蚕织绸起源时代初探.农业考古,(2):320-323
    谭天星.1988.简论清前期两湖地区的粮食商品化.中国农史,(4):60-68
    田昌五,漆侠.1996.济南:齐鲁书社,北京:文津书社
    陶卫宁.1996.明末清初我国烟草的主要产地及运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2):81-86
    陶卫宁.1998.论烟草传入我国的时间及其路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9):157-164
    天野元之助.1962.中国农业史研究.农业综合研究所お茶の水書房刊.
    王震亚.1997.汉简中的商品、价格、税收与市场管理.简牍学研究第一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16
    王仲牟.1998.金泥玉屑丛考.北京:中华书局:60-61,217-218
    王双怀.1998.明代华南的经济作物及其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9):95-111
    王双怀.2002.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王毓铨.2000.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王利华.2007.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52;247-253
    王中良.2007.辽金官营借贷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415-418
    王中良,王文书.辽金元官营借贷利率及其利率政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15-517
    王晔.2011.辽代幽云地区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以辽代石刻资料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9):79-84
    王玲.2009.六朝时期荆州地区的粮食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16-21
    王文东.2006.宋朝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3):29-36
    王文书.2011.宋代借贷业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保定:河北大学
    王元林,刘强.2005.明清时期潮州粮食供给地区及路线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1-27
    汪若海.2007.中国棉史纪事.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7-20
    吴存浩.1996.中国农业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720
    吴觉农.2005.茶经述评.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吴慧.1985.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60-124
    吴慧.2008.中国商业通史(第四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76-377
    吴量恺.1983.清前期农业雇工的工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17-30
    吴宾.2005.明清时期陕南农业商品化发展及其成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172-176
    吴宾.2007.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吴承明.1985.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0;258
    吴宏岐.1988.元代北方地区农作物的地域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2):109-130
    吴宏岐.1991.元代江浙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地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2):55-76
    吴宏岐.1992.元代南方地区农作物的地域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6):71-105
    吴宏岐.1997.元代农业地理.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吴孔明.2008.从麻织诗看唐代麻织业.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1):138-140
    武沐,王敬伟.2008.清代河州契文中的土地买卖.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7):63-68
    武建国,张锦鹏.2001.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利用与流动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5):17-26
    武拉平.2008.我国农村集市的起源、分化与发展趋势.见: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王毓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14
    温乐平.2008.秦汉时期粮价波动与国家调控措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8(2):62-66
    魏小英,曹敏.2008.明清时期农业领域商品经济发展刍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58-62
    许涤新,吴承明.1985.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36-75
    徐辉等.1981.对钱山漾出土丝织品的验证.丝绸,(2):43-44
    徐扬杰.1982.汉代雇佣劳动的几个问题.江汉论坛,(1):60-68
    徐晓望.2003.论晚明福建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4):68-72
    徐宏件.2007.论唐都长安的粮食供应.[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学院植物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甘肃东林乡林家马家窑文化出土的稷与大麻.考古,(1):23-28
    西奥多·W·舒尔茨.2009.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西嶋定生.1984.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
    谢雁翔.1974.四川郫县犀浦出土东汉残碑.文物,(4):67-70
    谢桂华,李均民.1987.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34;61
    谢景芳.1989.论清代奉天与内地间粮食海运贸易.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3):82-88
    岳琛.1989.中国农业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叶茂.2001.中国历史上的要素市场与土地买卖-“中国历史上的商品经济”系列研讨会第四次会议纪要.中国经济史研究,(1):156-162
    余也非.1980.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20
    余寅同.2009.宋朝田宅先买权制度研究.法制与社会,(12):390
    杨伟.2000.清代黔东南地区农林经济开发及其生态-生产结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3):6-16
    杨松水.2006.论清代皖中地区与江南米粮贸易的动因与影响.中国农史,(1):66-72
    杨文.2010.北宋在河湟地区的官营榷场贸易及土地买卖政策.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80-83
    杨贞.2011.清代前期民间借贷法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保定:河北大学
    杨乙丹.2010.组织结构演进、利益分化与传统国家农贷的目标偏离.中国农史,(2):120-131
    杨国安.2001.浅析清代经济作物种植的区域性特征.中国农史,(2):42-46
    杨国桢.2009.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23
    叶志如.1987.乾隆年间江北数省行禁跴曲烧酒史料.历史档案,(3):27-35
    叶志如.1987.乾隆年间江南数省行禁跴曲烧酒史料.历史档案,(1):13-20
    叶依能.1994.元代粮食生产和粮食商品化.中国农史,(4):30-38
    虞云国.2002.略论宋代太湖流域的农业经济.中国农史,(1):64-74
    易泽丰.1998.清代海南岛农作物的地域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2):195-206
    易棉阳.2011.民国时期国家农贷中的农贷悖论解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4):85-91
    亚当斯密.2009.国富论.2009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尹钧科.2002.古代北京城市管理.北京:同心出版社:236
    邹逸麟.1994.有关我国历史上蚕桑业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见:复旦大学中文系编.选堂文史论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91-209
    曾维君.2001.略论中国古代高利贷资本利率演变趋势.湖南社会科学.(2):77-80
    章有义.1984.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晋藩.1998.中国法制通史.北京:法律出版社
    张忠民.1989.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土地买卖与社会再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7):12-16
    张岩.1993.清代汉口的粮食贸易.江汉论坛.4:43-48
    张全民.1994.社仓制与青苗法比较刍议.史学月刊,(1):39-61
    张传玺.1995.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0-130
    张建军.1996.清代新疆主要经济作物及其地域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4):67-79
    张剑光.2002.唐五代江南麻布纺织的地理分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42-47
    张益祥.2004.清代民间买卖田产法规范之研究-以官方表述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研究所
    张波,樊志民.2007.中国农业通史(战国秦汉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87-291
    张萍.2007.清代陕西植棉业发展及棉花产销格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51-61
    张显清.2008.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剑光,邹国慰.2010.唐五代时期江南农业生产商品化及其影响.学术月刊,42(2):119-129
    张泽咸,郭松义.1980.略论我国封建时代的粮食亩产.中国史研究,(3):5-12
    张海鹏,张海瀛.1993.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2-10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2006.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53
    周明生.1989.中国古代宏观经济管理研究.江苏科技出版社:482
    周绍泉.1990.试论明代徽州土地买卖的发展趋势—兼论徽商与徽州土地买卖的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2):97-106
    周龙华.1992.从两则土地税税额材料看宋代的土地买卖.贵州社会科学,(1):45-47
    周宏伟.1998.清代两广农业地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周自强.2000.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周进.2005.清代土地绝卖契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
    周志斌.2009.明清时期江苏农业中的雇佣劳动状况.安徽农业科学,37(29):14502-14504
    周智武.2010.明清时期客家山区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农业考古,(8):353-357
    周琍,黎明香.2010.明清赣南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研究.农业考古,(1):251-256
    赵丰.1991.唐代蚕桑业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6):73-87
    赵云旗.1999.中国土地买卖起源问题再探讨.学术月刊,(1):81-87
    赵云旗.2002.唐代土地买卖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5-43;40-44
    赵德馨.2002.中国经济通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赵忠仲.2011.徽商与明清时期的土地市场.[硕士学位论文].芜湖:安徽师范大学
    赵冈,陈钟毅.1986.中国历史上的劳动力市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赵冈.2000.农业经济史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49-173
    赵冈,陈钟毅.2006.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13-256
    赵建勇.2008.唐关中农业与长安城粮食供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詹玉荣.1991.中国农村金融史.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中国金融史编写组.1993.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朱和平.2001.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作物中的商品成分问题.农业考古,(1):114-118
    朱道华.2000.农业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66
    朱宏斌.2010.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63-167
    朱奎泽.2007.汉代西北屯戍系统粮食分配问题探析-以汉简资料为中心.中国农史,(2):48-59
    郑昌淦.1989.明清农村商品经济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39-350
    郑宗寒.1983.试论小城镇.中国社会科学,(4):119-136
    郑绍昌.1985.秦以前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初步估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1-8
    郑学檬.2002.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60.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73-9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59.居延汉简甲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Alexander Chayanov.1986. On the Theory of Peasant Economy.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Press
    Buck, John Lossing.1964. 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 A study of16,786farms in168localities, and38,256farm families in twenty-two provinces in China,1929-1933, Paragon Book Reprint Corp: New York,NY.
    Chen, Han-Seng.1948. Agrarian reform in China, Far Eastern Survey,17(4):41-43.
    Darryn Mitussis.2006.History of land reform, digital Guanxi.com.22,June.
    Dwayne Benjamin and Loren Brandt.1997. Land, factor markets, and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 historicalevidence.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34):460–494.
    Elvin, Mark.1970. Early communist land reform and the kiangsi rural economy, Modern AsianStudies.4(2):165-169
    Esherick, Joseph.1981. Number games-a note on land distribution in prerevolutionary China. ModernChina.7(4),387-411.
    Erik Mathijs and Nivelin Noev.2002. Commercialization and Subsistence in Transition Agricultur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lbania, Bulgaria, Hungary and Romania. 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the Xth EAAE Congress ‘Exploring Diversity in the European Agri-Food System’,Zaragoza (Spain),28-31August2002.
    John L. Buck1930.Chinese Farm Economy, Nanking.
    Joseph,W.esherick.1981.Number games-a note on land distribution in prerevolutionary.China. ModernChina.7(4),387-411
    Jones Govereh, T.S. Jayne, and James Nyoro, June,1999. Smallholder Commercialization, InterlinkedMarkets And Food Crop Productivity:Cross-country Evidence in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Thispaper is published by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MSU).
    Karl Polanyi, K. Conrad, K. Arensburg and H.W. Pearson.1957.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Glencoe, The Free Press&The Falcon's Wing Press
    Kenneth Pomeranz2005. Land markets in late Imperial and Republican China. The Rise, Organization, and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Factor Markets, June:23-25
    Macauley.1988. Social Power and Legal Culture: Litigation Mas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rabhu L.Pingalia and Mark W.Rosegrant.1995. Agri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processes and policies. Food Policy.(20):171-185.
    Prabhu L. Pingali.2001.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agri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in Asia.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6):483-502.
    R. Heltberg and F. Tarp.2002. Agricultural supply response and poverty in Mozambique. FoodPolicy,(27):103-124.
    Schiffrin, Harold1957.Sun Yat-sen’s early land policy: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equalization of landright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6(4):549-564.
    Samuel L.Popkin.1979.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Vietna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trasberg, Paul J.&Jayne, T.S.&Yamano, Takashi&Nyoro, James&Karanja, Daniel&Strauss, John,1999.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On Food Crop Input Use And Productivity InKenya.Food Security III Papers11463,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Foodand Resource Economic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