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创作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余华是先锋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也是评论界最重视的作家之一。余华的创作,尤其是先锋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他的作品既重视技术层面的实验与探索,又凝聚着鲜明的精神特质。余华的小说风格历经了传统写实、先锋实验、再回归传统三阶段的演进。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单纯的重视余华的先锋创作或者其后期的传统写实,很少谈及作家先锋与传统的关系,以及作家早期传统与后期写实的关联。本论文试图从余华的创作形态和创作观念的演变论述余华小说的思想主旨和艺术个性。
     论文着重从三方面论述余华的小说创作:
     一、余华创作形态的演变
     本章着重论述作家创作风格嬗变的深层心理因素及独有审美意蕴。分析作家各阶段的创作风格及其主题特色,探讨作家先锋写作与早期传统写实风格迥异的内在关联、早期传统写实与后期传统写实风格相似的内在不同,指出:余华的创作是一个寻找真实概念的过程。作家对真实的寻找历经了三个阶段,在现实中寻找真实,在心灵中寻找真实,在存在中寻找真实。作家风格的演变源于作家真实观念的变迁。作家内心与现实关系的改变是影响作家创作风格发生变化的最直接因素。
     二、余华小说创作的几个关键词
     本章以苦难、死亡、人物的弱势处境为余华小说创作的几个关键词。论述苦难意识的表现形态及其产生根源。分析作家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以及由此导致中期抒写暴力与死亡主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暴力主题从属于死亡抒写的观点。指出作家死亡抒写的实质源于人类共有的死亡恐惧意识。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对作家热衷死亡抒写的倾向作了深层心理分析。论文还指出了余华小说人物之于命运的弱势处境,并对弱势处境中的人物类型进行了总结与论述。
     三、余华小说叙事中的艺术特征
     本章分别从余华小说的时间运用、叙事方式及语言特色三方面,论述余华小说的一些特征。指出时间是余华小说结构的重要因素,余华对时间的关注也是源于死亡恐惧意识;细节构成是余华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余华小说的意象常通过叙述细节的反复形成,小说细节的反复还有着暗示情节方向及推动情感发展的作用;不确定性则是余华先锋叙事的重要表现方式,模糊语言表意及非习惯式表述方式是余华达成语言不确定性的两种主要途径。
Yuhua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vant-garde writers. People pay much attention on his works . The writer's overall writing process is a process of aesthetic vicissitude of negating the negation. But most of the studies seldom treats both Yuhua's pioneering style and his traditional style, or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riter's early pioneering writing and the writer's traditional realism, and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of the writing style between the writer's early traditional realism and the late traditional realism . The paper tries to show people Yuhua's distinct significances by the change both of the writer's spirit and his writing style.
    The paper treats Yuhua's writing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nge of the styl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sychology cause of his style change and points out the relationship of his early writing and medium-term writing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oth his early and late traditional writing.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Yuhua's writing is actually a process of seeking truth through the reality. The change of his writing is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his opinion of the truth. The writ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reality have varied time to time,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d Yuhua's writing.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several important factors in Yuhua's works. Firstly, the paper treats how Yuhua's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comes into being and how to manifests. Secondly, the tension brought the writer's medium-term works much depiction of death and violence. 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a new issue that the death is a more important theme than others and probes into the sources of the death from depth psychology. Finally, the weak makes up Yuhua's fiction world, which the paper has come to a conclusion and sorted.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Yuhua's artistic form of his novels by the structure, narrative and language. Time is one of the manners that Yuhua's restructured his novels. It is an important narrative for him to pay much attention on details. The definitude and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his narrative language is also his novel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引文
1 《黄昏里的男孩(自序)》,余华,新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2 《我的一点点》《北京文学》1985年第5期。
    3 《北京文学》1999年第110期。
    4 《把文学当作毕生的事业》《小说评论》2003年第4期。
    5 《写出真正的中国人》《北京文学》1999年第10期。
    6 《余华》,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9页。
    7 《写出真正的中国人》《北京文学》1999年第10期。
    8 《<活着>把浴罚嗷虾3霭婀?002年版。
    9 《新年第一天的文学对话》《作家》1996年第3期。
    10 《余华》,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页。
    11 参见《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陈美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1至86页。
    12 《余华》,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5至430页。
    13 同上。
    14 《重读柴科夫斯基》,余华,《文学视界》网址:www.white-collar.net.
    15 《余华》,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页。
    16 参见《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陈美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1至86页。《先锋浪潮中的余华》,赖大仁主编,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至174页。
    17 《余华》,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页。
    18 《大家》2001年第2期。
    19 《余华》,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页。
    20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3期。
    21 《余华》,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5至436页。
    22 《我的一点点》,余华,《北京文学》1985年第5期。
    23 《写出真正的中国人》《北京文学》1999年第10期。
    24 同上。
    25 《余华》,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5至436页。
    26 《我的真实》《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
    27 《余华》,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5至436页。
    28 《重读柴科夫斯基》,余华,《文学视界》网址:www.white-collar.net.
    29 《余华小说与世纪末意识》《作家》1992年第5期。
    30 《余华》,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6至457页。
    31 《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95至99页。
    
    
    32 《小说评论》2003年第4期。
    33 《新年第一天的文学对话》《作家》1996年第3期。
    34 《小说叙事研究》,格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35 参考《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郜元宝,《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一种中国的现实:阅读余华》,(丹麦)魏安娜,《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苦难中温情与温情的受难》,夏中义,《南方文坛》2001年第4期。
    36 《“威尼斯”牙齿店》《西湖》1983年第8期。
    37 《博览群书》1997年第2期。
    38 《余华》,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7页。
    39 同上。第375至376页。
    40 同上。第362页。
    41 《弗洛伊德文集》,滕守尧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至155页。
    42 同上。
    43 《死之默想》,张文初,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86至90页。
    44 《余华》,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5页。
    45 《弗洛伊德文集》,滕守尧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至200页。
    46 《死之默想》,张文初,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86至90页。
    47 同上。
    48 《说话》余华,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86页。
    49 《写出真正的中国人》《北京文学》1999年第10期。
    50 《余华》,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5至436页。
    51 《世事如烟》,余华,新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52 《余华》,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53 《我胆小如鼠》,余华,新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54 《余华》,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5至436页。
    55 同上。
    56 《说话》余华,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86页。
    57 《世事如烟》,余华,新世界出版社1999年第101页。
    58 同上。第15页。
    59 《<温暖的旅程>把浴罚嗷率澜绯霭嫔?999年版。
    60 《余华》,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5至436页。
    61 同上。
    62 同上。
    63 《小说叙事研究》,格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
    
    
    1、《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温儒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徐德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小说门》,曹文轩,作家出版社2002年。
    4、《当说者被说的时候》,赵毅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5、《移动的边界》,陈晓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小说叙事研究》,格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7、《先锋余华》,徐林正,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8、《死之默想》,张文初,海南出版社1995年。
    9、《先锋浪潮中的余华》,赖大仁主编,华夏出版社2000年。
    10、《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罚?美)约瑟夫·科克尔曼斯,陈小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11、《人论》,(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12、《恶》,(德)萨弗朗斯基,王茂平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诗学》,(法)达维德·方丹,陈静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小说》,(法)贝尔纳·瓦莱特,陈艳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叙述与话语符号学》,(法)尤瑟夫·库尔泰,怀宇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6、《杨义文存·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杨义,人民出版社1998年。
    17、《博尔赫斯与萨瓦托对话》,(阿根廷)奥尔兰多·巴罗,赵德明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8、《反抗绝望》,汪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9、《二十世纪散文观念与名家论》,吴周文,远方出版社2001年。
    20、《艺术与精神分析》,(美)杰克·斯佩克特,高建平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21、《众神的肖像》,季红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22、《存在与时间》,(德)海德格尔,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
    23、《灵地的缅想》,胡河清,学林出版社1994年。
    24、《文学的玄览》,丁帆,北京出版社1998年。
    25、《说话》,余华,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
    26、《叙事学导论》,罗钢,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7、《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8、《小说的艺术》,米兰·昆德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29、《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许志英,丁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30、《中国先锋文学思潮论》,张清华,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31、《中国新潮作家论》,吴义勤,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1、《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郜元宝,《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
    2、《一种中国的现实:阅读余华》,(丹麦)魏安娜,《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
    3、《苦难中温情与温情的受难》,夏中义,《南方文坛》2001年第4期。
    4、《对余华小说叙事意图动态试读》,方爱武,《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5、《文学的减法》,张洁华,《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
    6、《记忆中的“历史”就是此刻》,汪跃华,《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