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周代青铜礼器组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商周时期“藏礼于器”,不同等级贵族使用青铜礼器的种类、数量、大小都有严格的规定,贵族使用青铜礼器组合的差异反映了等级的差别。因此,对周代青铜礼器组合的情况及其演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社会变动。此外,研究周代青铜礼器组合及其演变,也可以为中原地区周代铜器墓葬的分期与断代以及青铜器自身的分期与断代提供依据。此为本文选题意义之所在。
     本文首先广泛收集中原地区狭义周文化范围内1的铜器墓葬和窖藏资料,对其中未经盗扰、有完整组合的近300个单位进行梳理。接着,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青铜礼器资料所反映的用鼎制度,将周代贵族分为五个等级。继而,通过对典型青铜礼器资料的分析,并结合金文材料、联系周代历史实际,根据其用鼎制度僭越情况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将周代青铜礼器资料大致划归于四个时期。最后,在将中原地区周代青铜礼器资料划为四期、五等级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等级青铜礼器资料的排比、分析和归纳,对周代不同等级贵族,在不同阶段使用青铜礼器组合的特征进行总结。此外,本文还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进一步简要分析说明了不同时段青铜礼器组合特征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中原地区周代青铜礼器组合的上述分析,本文的主要论点如下:
     第一、周代贵族可分为五个等级,划分的依据是周代贵族的用鼎制度为五个等级,这得到文献资料和青铜礼器资料两方面的证实。
     第二、周代青铜礼器组合的演化进程可分为四期,即西周早期、西周中期(或西周早期偏晚)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依据是周代用鼎制度僭越情况呈现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周代贵族的鼎制僭越,首先是从高级贵族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普遍;时间越早,各个等级贵族使用的青铜礼器组合,就越完备;等级越高,贵族在各个时期使用的青铜礼器组合,就越完备。它们集中反映了以鼎、簋为核心的周代青铜礼器组合,在时间上从早到晚、等级上由上到下,逐步瓦解的过程。这也与周代礼制的变化相一致,并且符合周代历史发展变化的实际。
The bronze sacrificial utensils stand for rituals and the aristocrats of different ranks use bronze sacrificial utensils whose types, quantities, the sizes have the strict stipulati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formation of bronze utensils in set used by aristocrats reflects the rank difference.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the formation of bronze utensils in set during Zhou Dynasty and its evolution is very useful for us to realize the clan hierarchical system and Social changes during Zhou Dynasty.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research of dividing copperware graves and copperwares into periods by stages This is the significance of selecting the topic for this article The article,firstly, collects widely copperware graves and the cellaring materials of the narrow Zhou Dynasty Culture scope during Zhou Dynasty in the Zhongyuan area,which is carried on the pectination by region and divided into periods by stages.
     Following is dividing aristocrats during Zhou Dynasty into five ranks on the basis of the tripod with two handles system which is deduced from related literature materials and bronze sacrificial vessel materials. Then,divides the bronze sacrificial vessel materials during Zhou Dynasty into four periods approximately according to the gradu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tripod with two handles system, through the typical bronze sacrificial vessel material's analysis and the using of the bronze inscription materials. Finally, based on these, makes it clear approximately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ormation of bronze utensils in set which used in different times,the aristocrats of different ranks in Zhou Dynasty , through the parallelism, analysis and induction of the bronze sacrificial vessel material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different ranks. We also summarize the reason why the vessel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 formed in different times, 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y during Zhou Dynasty.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about the formation of bronze utensils in set during Zhou Dynasty,the main point of this article is as follows:
     First,the aristocrats during Zhou Dynasty are divided into five ranks on the basis of the five ranks of the tripod with two handles system which is tested by related literature materials and bronze sacrificial vessel materials.
     Second,the chang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bronze utensils in set during Zhou Dynast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namely the early time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from the middle time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or the later of the early time of Western Zhou Dynasty)to the early time of Chun Qiu Dynasty, from the middle and later of Chun Qiu Dynasty to the early time of Zhan Guo Dynasty , the middle and later of Zhan Guo Dynasty,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the gradual characteristic which presents with the tripod with two handles system during Zhou Dynasty.
     Third,The Zhou Dynasty aristocrat's tripod with two handles system oversteps one's authority, firstly starting from the high-level aristocrat, and gett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with the lapse of time; The time more early, the bronze sacrificial vessel combines useed by each rank aristocrats is more complete; The rank is higher, the formation of bronze utensils in set used in each time, is more complete. They concentratedly reflects the formation of bronze utensils in set during Zhou Dynasty taking the tripod with two handles gui as the core gradually disintegrates from early time to later, from top to bottom. This also consist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state of Zhou Dynasty rituals, and tallies with the change reality of Zhou Dynast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引文
1 陈梦家:《殷代铜器》,《考古学报》第七册,1954 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1969-1977 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 年第1 期。
    3 杨锡璋、杨宝成:《殷代青铜礼器的分期与组合》,《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 1985 年版。
    
    1 杨宝成:《殷墟青铜器组合研究》,《考古与文物》2002 年第 3 期。
    2 刘一曼:《安阳殷墓青铜礼器组合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95 年第 4 期。
    3 岳洪彬、苗霞:《殷墟青铜礼器组合研究》,《殷都学刊》2004 年第 2 期。
    4 李丰:《黄河流域西周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的分期与年代》,《考古学报》1988 年第 4 期。
    5 注:主要集中在陕西关中及其临近地区,其他地区则较少。
    6 卢连成、胡智生:《陕西地区西周墓葬和窖藏出土的青铜礼器》,《宝鸡 国墓地》,文物出版社 1988 年版。
    7 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上、中、下),《考古与文物》1981 年第 2、3、4 期。
    1 叶小燕:《中原地区战国墓初探》,《考古》1985 年第 2 期。
    2 杨建军:《三晋东周铜器墓初论》,《中原文物》2005 年第 3 期。
    3 郭宝钧:《商周青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2 年版。
    4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5 A 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1948 年),《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 1990 年版。B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C 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中、下),《北京大学学报》1978 年第 1、2 期、1979 年第 1 期。D 宋健:《关于西周时期的用鼎问题》,《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 1 期。E 王世民:《关于西周春秋高级贵族礼器制度的一些看法》,《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 1986年版。F 邱德修:《商周礼制中鼎之研究》,《华学月刊》1982 年第 7 期。G 王飞:《用鼎制度兴衰异议》,《文博》1986 年第 6 期。H 林沄:《周代用鼎制度商榷》,《史学月刊》1990 年第 3 期。
    
    1 吴十洲:《两周墓葬青铜容器随葬组合定量分析》,《考古》2001 年第 8 期。
    2 杨宝成:《楚国青铜礼器组合研究》,《华夏考古》2000 年第 2 期。
    3 主要指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四省的大部分地区。
    
    1 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上),《考古与文物》1981 年第 2 期。
    2 薛瑞泽:《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学习论坛》2006 年第 3 期。
    1 A 长水:《岐山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文物》1972 年第 6 期。B 陕西省博物馆等:《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考古》 1976 年第 1 期。C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 8 辑,文物出版社,1983 年。
    2 周原扶风文管所:《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文博》1987 年第 4 期。
    3 A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63 年 12 期。B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文物》1979 年第 11 期。C 曹玮、 孙周勇、种建荣:《2002 年周原遗址(齐家村) 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 年第 4 期。
    4 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 年 4 期。
    5 A 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黄堆西周墓地钻探清理简报》,《文物》1986 年第 8 期。B 罗红侠:《扶风黄堆老堡西周残墓清理简报》,《文博》1994 年第 5 期。C 罗芳贤、魏兴兴:《1995 年扶风黄堆老堡子西周墓清理简报》,《文物》 2005 年第 4 期。D 张恩贤、罗芳贤:《1996 年扶风黄堆老堡子西周墓清理简报》,《文物》 2005 年第 4 期。
    6 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遗址发现西周墓葬与铸铜遗址》,《考古》2004 年第 1 期。
    7 扶风县文化馆、陕西省文管会:《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__诸器 》,《文物》1976 年第 6 期。
    8 罗西章、吴镇烽、尚志儒:《陕西扶风县召李村一号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76 年第 6 期。
    1 高西省:《扶风唐西塬出土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9 年第 1 期。
    2 王桂枝、高次若:《宝鸡地区发现几批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1 年第 1 期。
    3 同上。
    4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队:《陕西省宝鸡市峪泉周墓》,《考古与文物》2000 年第 5 期。
    5 肖琦:《陕西陇县出土周代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1 年第 5 期。
    6 同上。
    7 雍城考古队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 年第 4 期。
    8 曹发展、陈国英:《咸阳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1 年第 1 期。
    9 曹发展、陈国英:《咸阳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1 年第 1 期。
    10 曹发展、陈国英:《咸阳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1 年第 1 期。
    11 曹发展、陈国英:《咸阳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1 年第 1 期。
    12 康乐:《武功县出土商周青铜器》,《文博》1986 年第 1 期。
    13 谢高文、张永超、赵旭阳:《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 年第 8 期。
    14 A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年。B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0 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考古》1962 年第 1 期。C 赵永福:《1961-62 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 年第 9 期。D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考古队:《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 年 9 期。E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 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 年第 4 期。F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 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 1 期。G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 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 年第 3 期。H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发掘队:《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记略》,《考古》1984 年第 9 期。I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7、1991 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第 10 期。
    15 A 冯孝堂:《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 考古》1963 年第 8 期。B 赵永福:《1961-62 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 年第 9 期。C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1985 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 年第 1 期。D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 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 年第 11 期。E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 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 年第 2 期。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 年沣西大原村西周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6 年第 11期。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 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 年第 1 期。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 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 年第 3期。
    19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 年第 1 期。
    20 A 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 年第 8 期。B 陕西省文管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 年第 1 期。C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 年第 1 期。
    21 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南罗西周墓出土青铜器》,《文物》1982 年第 1 期。
    22 樊维岳:《蓝田出土一组西周早期铜器陶器》,《考古与文物》1987 年第 5 期。
    1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县两周墓葬》,《考古》1976 年第 1 期。
    2 刘得祯:《甘肃灵台两座西周墓》,《考古》1981 年第 6 期。
    3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崇信于家湾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 年 1 期。
    4 A 许俊臣:《甘肃庆阳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3 期。B 许俊臣、刘得祯:《甘肃宁县宇村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85 年第 4 期。
    5 A 许俊臣:《甘肃庆阳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3 期。B 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庆阳韩家滩庙嘴发现一座西周墓》,《考古》1985 年第 9 期。
    6 许俊臣:《甘肃庆阳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3 期。
    7 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县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1983 年第 11 期。
    8 葛今:《泾阳高家堡早周墓葬发掘记》,《文物》1972 年第 7 期。
    9 陕西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 1995 年版。
    10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 国墓地》,文物出版社 1988 年版。
    11 王光永:《宝鸡市茹家庄发现西周早期铜器》,《考古与文物》1980 年(创刊号)。
    12 A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组:《灵台白草坡西周墓》,《文物》1972 年第 12 期。B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 年第 2 期。
    13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 年第 2 期。
    1 张懋镕、张小兵:《陕西洛南冀塬一号战国墓》,《文物》2001 年第 9 期。
    2 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扶风齐家村青铜器群》,文物出版社 1963 年版。
    3 史言:《扶风庄白大队出土的一批西周铜器》,《文物》1972 年第 6 期。
    4 赵学谦:《陕西宝鸡、扶风出土的几件青铜器》,《考古》1963 年第 10 期。
    5 梁星彭、冯孝唐:《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考古》1963 年第 8 期。
    6 吴镇烽、雒忠如:《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文物》1975 年第 8 期。
    7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庄白二号西周铜器窖藏》,《文物》1978 年第 11 期。
    8 A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1978 年第 3 期。B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庄白二号西周铜器窖藏》,《文物》1978 年第 11 期。
    9 庞怀清等:《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1976 年第 5 期。
    10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青铜器窖藏简报》,《文物》1979 年第 11 期。
    11 陕西省文物局、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盛世吉金——陕西宝鸡眉县青铜器窖藏》,北京出版社 2003 年版。
     1 A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 1959 年。B 洛阳博物馆:《洛阳哀成叔墓清理简报》,《文物》1981 年第 7 期。C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两座东周铜器墓》,《中原文物》1983 年第 4 期。D 蔡运章、梁晓景、张长森:《洛阳西工 131 号战国墓》,《文物》1994 年第 7 期。E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西工 203 号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4 年第 3 期。F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洛阳唐城队:《1983年洛阳西工区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5 年第 6 期。G 赵振华:《河南洛阳新发现随葬钱币的东周墓葬》,《 考古》1991 年第 6 期。 H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中州中路东周墓》,《文物》1995 年第 8 期。I 高虎、王炬:《洛阳市针织厂东周墓(C1M5269)的清理》,《文物》2001 年第 12 期。G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河南洛阳市中州路北东周墓葬的清理》,《考古》2002 年第 1 期。K 王炬:《洛阳市 613 所东周墓》,《文物》1999 年第8 期。L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市纱厂路东周墓(JM32)发掘简报》,《文物》2002 年第 11 期。M 王炬:《洛阳市西工区几座春秋墓的清理》,《考古与文物》2003 年 2 期。
    2 A 洛阳博物馆:《洛阳庞家沟五座西周墓的清理》,《文物》1972 年 10 期。B 洛阳博物馆:《洛阳北窑西周墓清理记》,《考古》1972 年第 2 期。C 洛阳博物馆:《洛阳北窑村西周遗址 1974 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 7 期。D 洛阳博物馆:《河南洛阳春秋墓》,《考古》1981 年第 1 期。E 史家珍、王文浩:《洛阳市道北锻造厂战国墓清理》,《文物》1994 年第 7 期。F 安亚伟:《洛阳市唐城花园 C3M417 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4 年第 7 期。G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车站两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 年第 12 期。
    3 A 张剑、蔡运章:《洛阳白马寺三座西周晚期墓》,《文物》1998 年第 10 期。B 傅永魁:《洛阳东郊西周墓发掘简报》,《考古》1959 年第 4 期。C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 C5M906 号西周墓》,《 考古》1995年第 9 期。D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 613 所东周墓》,《文物》1999 年第 8 期。E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西周墓》,《文物》1999 年第 9 期。
    4 A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西郊四号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 9 集,文物出版社,1986 年。B梁晓景、马三鸿:《洛阳涧滨 AM21 西周墓》,《文物》1999 年第 9 期。
    5 A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二队:《洛阳的两个西周墓》,《考古通讯》1956 年第 1 期。B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东郊发现的两座西周墓》,《文物》1992 年第 3 期。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2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第 70 页,文物出版社 1981 年版。
    3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第 65 页,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
    4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第 866~873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年。
    5 注:其中 3 座墓葬 M2007、M2008、M2009 还没有见诸报告。
    6 A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 年版。B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上村岭虢国墓地 M2006 的清理》,《文物》1995 年第 1 期。C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 M2010 的清理》,《文物》2000 年第 12 期。D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 M2013 的清理》,《文物》2000 年第 12 期。
    7 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花园北街发现一座西周墓葬》,《文物》1999 年第 11 期。
    8 宁会振、史智民:《三门峡市李家窑四十四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 2000 年第 3 期。
    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芮城东周墓》,《文物》1987 年第 12 期。
    10 任伟:《西周封国考疑》第 287 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1 任伟:《西周封国考疑》第 264 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2 A 平顶山市文管会:《河南平顶山市发现西周铜簋》,《考古》1981 年第 4 期。B 张肇武:《河南平顶山市又出土一件邓公簋》,《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1 期。C 张肇武:《平顶山市出土周代青铜器》,《考古》1985 年第 3 期。
    3 A 张肇武:《河南平顶山市出土西周应国青铜器》,《文物》1984 年第 12 期。B 平顶山市文管会:《平顶山市新出土西周青铜器》,《中原文物》1988 年第 1 期。
    4 A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市北滍村两周墓地一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8 年第 1 期。B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 年第 3 期。C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 年第 9 期。D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7 年第 1 期。
    5《史记·卫康叔世家》。
    6《吕氏春秋·仲秋纪第八·简选》。
    7《史记·卫康叔世家》。
    1 郭宝钧:《浚县辛村古残墓之清理》,《田野考古报告》(第一册),1936 年。
    2 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 1964 年版。
    3 孙华:《周代前期的周人墓葬》,《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年版。
    4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洼刘西周早期墓葬 ZGW99M1 发掘简报》,《文物》2001 年第 6 期。
    5 《史记·晋世家》。
    1 A 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1957 年河南陕县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8 年第 11 期。B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第 110~112 页,文物出版社 1981 年版。C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2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盆景园 8 号战国墓》,《中原文物》2002 年第 1 期。又见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河南三门峡市老城东 8 号战国墓》,《考古》2004 年第 2 期。
    3 A 郭宝钧:《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B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4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5 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岗杜附近古墓葬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第 10 期。
    6 淇县文物保管所:《淇县赵沟发现两批战国铜器》,《中原文物》1984 年第 2 期。
    1《史记·郑世家》,又见《国语·郑语》。
    2《史记·郑世家》。
    3 孙海波:《新郑彝器》,1937 年。
    4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第 80~83 页,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又见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第 67~69 页,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
    5 孟昭东:《河南新郑出土的战国铜器》,《考古》1964 年第 7 期。
    6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河南新郑县李家村发现春秋墓》,《考古》,1983 年第 8 期。
    7 赵清、王文华、刘松根:《河南新郑新禹公路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 年第 5 期。
    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 年第 2 期。又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东周祭祀遗址》,《文物》2005 年第 10 期。
    9 国家文物局:《2001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2002 年版。
    1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新郑市郑韩路 6 号春秋墓》,《文物》2005 年第 8 期。
    11《河南郏县发现的古代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4 年第 3 期。
    1 王儒林:《河南桐柏发现周代铜器》,《考古》1965 年第 7 期。
    2 南阳市文物研究所等:《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7 年第 4 期。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柏县文管会:《河南桐柏月河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2005 年 8 期。
    4 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河南桐柏县发现一批春秋铜器》,《考古》1983 年第 8 期。
    5 王儒林、崔庆明:《南阳市西关出土一批春秋青铜器》,《中原文物》1982 年第 1 期。
    6 崔庆明:《南阳市北郊出土一批申国青铜器》,《中原文物》1984 年第 4 期。
    7 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信阳市平桥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 年第 1 期。
    8 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信阳市文化局:《信阳市平桥西三号春秋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1 年第 4 期。
    9 信阳地区文管会、信阳市文管会:《河南信阳市平西五号春秋墓发掘简报》,《考古》1989 年第 1 期。
    10 郑杰祥、张亚夫:《河南潢川县发现一批青铜器》,《文物》1979 年第 9 期。
    11 信阳地区文管会、固始县文管会:《河南固始万营山春秋墓清理简报》,《考古》1992 年第 3 期。
    1 徐少华:《樊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新探》,《考古》1995 年第 4 期。
    2 信阳地区文管会:《河南信阳发现两批春秋铜器》,《文物》1980 年第 1 期。
    3 信阳地区文管会等:《河南潢川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文物》1980 年第 1 期。
    4 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光山县文管会:《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简报》,《考古》1984 年第 4 期。
    5 A 信阳地区文管会等:《河南潢川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文物》1980 年第 1 期。B 赵新来《潢川县出土蔡国铜器补正》,《文物》1981 年第 11 期。
    6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河南上蔡出土的一批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7 年 11 期。
    7 郑州市博物馆:《尉氏出土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中原文物》1982 年第 4 期。
    8 郑杰祥:《河南新野发现的曾国铜器》,《文物》1973 年第 5 期。
    9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鹿邑县太清宫西周墓的发掘》,《考古》2000 年第 9 期。
    1 任伟:《西周封国考疑》第 138 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2《史记·晋世家》。
    3《史记·晋世家》。
    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 年第 4 期。
    5 任伟:《西周封国考疑》,第 125 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6 A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1992 年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 年第 3 期。B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 年第 1 期。C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 年第 8 期。D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 年第 8 期。E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 年第 7 期。F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 年第 8 期。
    7 A 杨富平:《山西侯马上马村发现东周铜器》,《考古》1959 年第 7 期。B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 年第 5 期。C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
    1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 年第 2 期。
    2 临汾地区文化局:《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发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3 A 赵慧民等:《山西临猗县程村两座东周墓》,《考古》1991 年第 11 期。B 张童心、张崇宁:《临猗县程村东周墓发掘简报》,《文物季刊》1993 年第 3 期。C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临猗程村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年版。
    4 朱华:《闻喜上郭村古墓群试掘》,《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76 年闻喜上郭村周代墓葬清理记》,《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闻喜县上郭村 1989 年发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7 A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金胜村 251 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 年第 9 期。B 陶正刚等:《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 1997 年版。
    8 朱凤翰:《古代中国青铜器》第 981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9 李发旺:《山西翼城发现青铜器》,《 考古》1963 年第 4 期。
    1 A 杨富斗:《山西万荣县庙前村的战国墓》,《文物参考资料》1958 年第 12 期。B 杨富斗:《山西万荣县庙前村东周墓地调查发掘简讯》,《考古》1963 年第 5 期。此墓部分资料见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中),《考古与文物》1981 年第 3 期。C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万荣庙前东周墓葬发掘收获》,《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2 运城行署文化局、运城地区博物馆:《山西闻喜邱家庄战国墓葬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1期。
    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芮城东周墓》,《文物》1987 年第 12 期。
    4《史记·郑世家》。
    5 山西长治分水岭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 年第 1 期。
    6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 年第 3 期。
    7 边成修:《山西长治分水岭 126 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 年第 4 期。
    8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长治分水岭 269、270 号东周墓》,《 考古学报》1974 年第 2 期。
    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地区文化局:《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战国墓》,《文物》1986 年第 6 期。
    1 长治市博物馆:《山西屯留武家沟出土战国铜器》,《考古》1983 年第 3 期。
    2 A 杨文山:《青铜器“麦尊”与邢国始封──两周邢国历史综合研究之一》,《文物春秋》 2001 年第 3 期。B 杨文山::《青铜器“邢侯簋”与邢国迁封──两周邢国历史综合研究之二》,《 文物春秋 》2002 年第 1期。
    3《左传·僖公元年》,又见《吕氏春秋·仲秋纪第八·简选》。
    4 A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邢台南大汪村战国墓简报》,《考古》1959 年第 7 期。B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 年邢台地区古遗址古墓葬的发现与清理》,《文物》1959 年第 9 期。C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 第 12 期。D 河北省文管处等:《河北邯郸赵王陵》,《考古》1982 年第 6 期。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 296 页,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
    2 A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 年第 1 期。B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厝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 1995 年版。
    3 郑绍宗:《行唐县李家庄发现战国铜器》,《文物》1963 年第 4 期。
    4《满城、唐县发现战国时代青铜器》,《光明日报》1972 年 7 月 16 日。
    5 河北省博物馆、文管处:《河北平山县访驾庄发现战国前期青铜器》,《文物》1978 年第 2 期。
    6《满城、唐县发现战国时代青铜器》,《光明日报》1972 年 7 月 16 日。
    7 A 石家庄地区文物管理所:《河北新乐县中同村战国墓》,《考古》1984 第 11 期。B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新乐中同村发现战国墓》,《文物》1985 年第 6 期。
    8 文启明:《河北灵寿县西岔头村战国墓》,《文物》1986 年第 6 期。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第 129 页,文物出版社 1962 年版。
    2 中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 1967 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 年第 4 期。
    3 胡谦盈:《丰镐考古三十年(1951-1981)的回顾》,《文物》1982 年第 10 期。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1985 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 年第 1 期。
    2 蒋祖棣:《论丰镐文化遗址陶器分期》,《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 1992 年版。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 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 年第 11 期。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7 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 年第 2 期。
    2 梁星彭:《歧周、丰镐周文化遗迹、墓葬分期研究》,《考古学报》2000 年第 4 期。
    3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 8 期,文物出版社 1983 年版。
    4 梁星彭:《歧周、丰镐周文化遗迹、墓葬分期研究》,《考古学报》2000 年第 4 期。
    1 叶万松:《洛阳北窑西周遗址陶器的分期研究》,《考古》1985 年第 9 期。
    2 余扶危:《中原地区西周陶器的初步研究》,《考古》1986 年第 12 期。
    3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 1999 年版。
    4 张剑:《河南洛阳西周墓葬陶器初探》,《中原文物》1993 年第 1 期。
    5 注:主要集中在陕西关中及其临近地区,其他地区则较少。
    6 李丰:《黄河流域西周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的分期与年代》,《考古学报》1988 年第 4 期。
    7 卢连成、胡智生:《陕西地区西周墓葬和窖藏出土的青铜礼器》,《宝鸡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 1988 年版。
     1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第 754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1 陕西省博物馆等:《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考古》1976 年第 1 期。其中 M6 的年代见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第 763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2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 8 辑,文物出版社 1983 年版。
    3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63 年 12 期。从铜器形制、纹饰及组合推测为西周早期。
    4 曹玮、孙周勇、种建荣:《2002 年周原遗址(齐家村)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 年第 4 期。
    5 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 年第 4 期。
    6 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遗址发现西周墓葬与铸铜遗址》,《考古》2004 年第 1 期。
    7 罗西章、吴镇烽、尚志儒:《陕西扶风县召李村一号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76 年第 6 期。
    8 高西省:《扶风唐西塬出土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9 年第 1 期。
    9 王桂枝、高次若:《宝鸡地区发现几批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1 年第 1 期。
    10 王桂枝、高次若:《宝鸡地区发现几批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1 年第 1 期。原报告只言铜器出自土坑,可能是墓葬,见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第 755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1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队:《陕西省宝鸡市峪泉周墓》,《考古与文物》2000 年第 5 期。
    12 肖琦:《陕西陇县出土周代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1 年第 5 期。
    13 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 年第 4 期。
    14《眉县车圈村出土西周青铜器》,《文博》1991 年第 2 期。墓葬年代见《古代中国青铜器》第 755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15 康乐:《武功县出土商周青铜器》,《文博》1986 年第 1 期。
    16 谢高文、张永超、赵旭阳:《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 年第 8 期。
    1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1962 年版。
    1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0 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考古》1962 年第 1 期。
    19 赵永福:《1961-62 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 年第 9 期。墓葬年代见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第755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 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 年第4 期。
    2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 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 年第 1 期。墓葬年代见《古代中国青铜器》第 755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 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 年第 3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发掘队:《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记略》,《考古》1984 年第 9 期。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年版。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7、1991 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 年第 10期。
    5 梁星彭、冯孝唐:《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考古》1963 年 8 期。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1985 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 年第 1 期。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 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 年第 2 期。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 年沣西大原村西周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6 年第 11期。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 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 年第 1 期。墓葬年代见《古代中国青铜器》第 755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10 樊维岳:《蓝田出土一组西周早期铜器陶器》,《考古与文物》1987 年第 5 期。
    11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县两周墓葬》,《考古》1976 年第 1 期。
    12 刘得祯:《甘肃灵台两座西周墓》,《考古》1981 年第 6 期。
    13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崇信于家湾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 年 1 期。
    14 A 许俊臣:《甘肃庆阳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3 期。B 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庆阳韩家滩庙嘴发现一座西周墓》,《考古》1985 年第 9 期。
    15 许俊臣:《甘肃庆阳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3 期。
    16 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县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1983 年第 11 期。
    17 A 葛今:《泾阳高家堡早周墓葬发掘记》,《文物》1972 年 7 期。B 陕西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 1995 年版。
    18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 国墓地》,文物出版社 1988 版。
    19 王光永:《宝鸡市茹家庄发现西周早期铜器》,《 考古与文物》1980 年(创刊号)。
    20 A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组:《灵台白草坡西周墓》,《文物》1972 年第 12 期。B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 年第 2 期。
    1 洛阳博物馆:《洛阳庞家沟五座西周墓的清理》,《文物》1972 年 10 期。
    2 洛阳博物馆:《洛阳北窑西周墓清理记》,《考古》1972 年第 2 期。
    3 洛阳博物馆:《洛阳北窑村西周遗址 1974 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81 年第 7 期。
    4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车站两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 年第 12 期。
    5 傅永魁:《洛阳东郊西周墓发掘简报》,《考古》1959 年第 4 期。墓葬年代见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第
    756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6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二队:《洛阳的两个西周墓》,《考古通讯》1956 年第 1 期。
    7 信阳地区文管会、固始县文管会:《洛阳市东郊发现的两座西周墓》,《文物》1992 年第 3 期。
    8 平顶山市文管会:《平顶山市新出土西周青铜器》,《中原文物》1988 年第 1 期。原报告认为出土铜器应是西周早期的遗物,朱凤瀚先生推定“此墓之年代亦当在西周早期偏晚,为昭王时”见《古代中国青铜器》第
    785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9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洼刘西周早期墓葬 ZGW99M1 发掘简报》,《文物》2001 年 6 期。
    10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鹿邑县太清宫西周墓的发掘》,《考古》2000 年第 9 期。
    1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第 8 期。
    12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 年第 2 期。
    13 临汾地区文化局:《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发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14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邢台南小汪 28 号西周墓》,《文物春秋》2005 年第 2 期。
    15 长水:《岐山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文物》1972 年第 6 期。
    16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 8 辑,文物出版社 1983 年版。
    17 周原扶风文管所:《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文博》1987 年第 4 期。
    18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文物》1979 年第 11 期。
    19 扶风县文化馆、陕西省文管会:《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__诸器》,《文物》1976 年第 6 期。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年版。其中 M183、M284、M390 原报告定位昭穆时期,我们将其暂归为西周中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7、1991 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 年第 10期。
    3 赵永福:《1961-62 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 年第 9 期。墓葬年代见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第770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4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 年第 1 期。原报告认为 M15、M17“两墓早不过周康王十六年,也不会晚于周康王二十一年。”,M14 更早一些。黄盛璋先生对 M15、M17出土的铜器年代有过研究(《长安镐京地区西周墓新出铜器群初探》,《文物》1986 年第 1 期。
    5 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第 8 册,1954 年。原报告定为西周初期,朱凤瀚先生认为是西周中期,见《古代中国青铜器》第 766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6 陕西省文管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 年第 1 期。
    7 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南罗西周墓出土青铜器》,《文物》1982 年第 1 期。
    8 刘得祯:《甘肃灵台两座西周墓》,《考古》1981 年第 6 期。
    9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县两周墓葬》,《考古》1976 年第 1 期。
    10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 国墓地》,文物出版社 1988 年版。
    1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12 洛阳博物馆:《洛阳北窑村西周遗址 1974 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81 年第 7 期。
    13 安亚伟:《洛阳市唐城花园 C3M417 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4 年第 7 期。
    14 梁晓景、马三鸿:《洛阳涧滨 AM21 西周墓》,《文物》1999 年第 9 期。
    15 张肇武:《河南平顶山市出土西周应国青铜器》,《文物》1984 年第 12 期。
    1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 年第 9 期。
    17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 1 期。
    1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 7 期。
    19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 年第 2 期。
    1 陕西省博物馆等:《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考古》1976 年第 1 期。墓葬年代见《古代中国青铜器》第 774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2 祁健业:《岐山北郭公社出土的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3 期。
    3 曹玮、孙周勇、种建荣:《2002 年周原遗址(齐家村) 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 年第 4 期。
    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考古队:《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 年 9 期。原报告认为不晚于西周晚期,我们将其暂定为西周晚期。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 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 年第 4期。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年版。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 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 年第 11 期。原报告定为夷厉时期,根据出土器物,我们认为定为西周晚期是合适的。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 年沣西大原村西周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6 年第 11期。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 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 年第 3期。
    10 A 许俊臣:《甘肃庆阳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3 期。B 许俊臣、刘得祯:《甘肃宁县宇村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85 年第 4 期。
    11 许俊臣:《甘肃庆阳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3 期。
    12 洛阳博物馆:《洛阳庞家沟五座西周墓的清理》,《文物》1972 年 10 期。原报告认为“可能属于西周早期,不晚于西周晚期”,朱凤瀚先生推定昭王晚期至恭王时期,见《古代中国青铜器》第 766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我们将其暂归于西周晚期。
    13 张剑、蔡运章:《洛阳白马寺三座西周晚期墓》,《文物》1998 年第 10 期。
    14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 C5M906 号西周墓》,《考古》1995 年第 9 期。
    15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西周墓》,《文物》1999 年第 9 期。
    1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 1999 年版。
    1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上村岭虢国墓地 M2006 的清理》,《文物》1995 年第 1 期。
    1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 M2010 的清理》,《文物》2000 年第 12期。
    1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 M2013 的清理》,《文物》2000 年第 12期。
    1 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花园北街发现一座西周墓葬》,《文物》1999 年第 11 期。
    2 宁会振、史智民:《三门峡市李家窑四十四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2000 年第 3 期。
    3 A 平顶山市文管会:《河南平顶山市发现西周铜簋》,《考古》1981 年第 4 期。B 张肇武:《河南平顶山市又出土一件邓公簋》,《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1 期。C 张肇武:《平顶山市出土周代青铜器》,《考古》1985 年第 3 期。这三次出土的铜器来自 1 座墓葬。
    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市北滍村两周墓地一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8 年第 1 期。
    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第 3 期。
    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1992 年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 年第3 期。
    7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 1 期。
    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 8 期。
    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 8 期。
    1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 7 期。
    11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 年第 2 期。
    12 临汾地区文化局:《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发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1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 1994 年版。
    2 叶小燕:《中原地区战国墓初探》,《考古》1985 年第 2 期。
    1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第 866~880,985~990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临猗程村墓地》,第 249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年版。
    3 杨建军:《三晋东周铜器墓初论》,《中原文物》2005 年第 3 期。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7年第 1 期。
    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芮城东周墓》,《文物》1987 年第 12 期。原报告认为是春秋早中期,朱凤瀚先生定为春秋早期。
    5《河南郏县发现的古代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4 年第 3 期。
    6 A 王儒林::《河南桐柏发现周代铜器》,《考古》1965 年第 7 期。B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柏县文管会:《河南桐柏月河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2005 年第 8 期。
    7 王儒林、崔庆明:《南阳市西关出土一批春秋青铜器》,《中原文物》1982 年第 1 期。原报告认为“应属于春秋早期,最迟也不会晚于中期”,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应属春秋早期。
    8 崔庆明:《南阳市北郊出土一批申国青铜器》,《中原文物》1984 年第 4 期。原报告“认为这批铜器的时代应定为西周晚期到东周早期为妥,我们经过分析将墓葬年代定为春秋早期。
    9 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信阳市平桥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 年第 1 期。
    10 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信阳市文化局:《信阳市平桥西三号春秋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1 年第 4 期。
    11 信阳地区文管会、信阳市文管会:《河南信阳市平西五号春秋墓发掘简报》,《考古》1989 年第 1 期。
    12 郑杰祥、张亚夫:《河南潢川县发现一批青铜器》,《文物》1979 年第 9 期。
    13 信阳地区文管会、固始县文管会:《河南固始万营山春秋墓清理简报》,《考古》1992 年第 3 期。,
    14 信阳地区文管会等:《河南信阳发现两批春秋铜器》,《文物》1980 年第 1 期。
    15 信阳地区文管会等:《河南潢川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文物》1980 年第 1 期。
    16 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光山县文管会:《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简报》,《考古》1984 年第 4 期。
    17 郑杰祥:《河南新野发现的曾国铜器》,《文物》1973 年第 5 期。
    1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 7 期。
    1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 1994 年版。
    2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21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两座东周铜器墓》,《中原文物》1983 年 4 期。
    1 王炬:《洛阳市西工区几座春秋墓的清理》,《考古与文物》2003 年 2 期。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古城东周祭祀遗址》,《文物》2005 年 10 期。
    3 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信阳市文化局:《信阳市平桥西三号春秋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1 年第 4 期。
    4 杨富平:《山西侯马上马村发现东周铜器》,《考古》1959 年第 7 期。
    5 杨富斗:《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 年第 5 期。
    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 1994 年版。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临猗程村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年版。
    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9 洛阳博物馆:《洛阳哀成叔墓清理简报》,《文物》1981 年第 7 期。
    10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洛阳唐城队《1983 年洛阳西工区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5 年第 6 期。原报告定为春秋中晚期,朱凤瀚先生推定为春秋晚期中叶,见《古代中国青铜器》第 877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我们认为定为春秋晚期是合适的。
    11 王炬:《洛阳市 613 所东周墓》,《文物》1999 年第 8 期。原报告推定“上限应不早于春秋中期,下限不晚于春秋晚期”,我们暂定为春秋晚期。
    12 王炬:《洛阳市西工区几座春秋墓的清理》,《考古与文物》2003 年 2 期。
    13 洛阳博物馆:《河南洛阳春秋墓》,《考古》1981 年第 1 期。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原报告定为春秋中晚期,根据墓地总体情况,我们认为定为春秋晚期为宜。
    15 A 杨富斗:《山西万荣县庙前村的战国墓》,《文物参考资料》1958 年第 12 期。B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万荣庙前东周墓葬发掘收获》,《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16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河南新郑县李家村发现春秋墓》,《考古》1983 年第 8 期。
    1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新郑市郑韩路 6 号春秋墓》,《文物》2005 年第 8 期。
    18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河南桐柏县发现一批春秋铜器》,《考古》1983 年第 8 期。原报告认为是春秋中晚期,我们将其暂定为春秋晚期。
    19 南阳市文物研究所等:《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7 年第 4 期。
    20 信阳地区文管会、固始县文管会:《河南固始万营山春秋墓清理简报》,《考古》1992 年第 3 期。
    21 郑州市博物馆:《尉氏出土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中原文物》1982 年第 4 期。
    2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 年第 4 期。
    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 1994 年版。(其中 M15、M1002、M4090、M5218 原报告定为春秋战国之际,我们将其暂定为春秋晚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临猗程村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年版。
    3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长治分水岭 269、270 号东周墓》,《考古学报》1974 年第 2 期。原报告定为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朱凤瀚先生推定为春秋晚期。
    4 郭宝钧:《一九五四年春洛阳西郊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 年第 2 期。原报告认为是战国早期,朱凤瀚先生认为是春秋中期。我们认为定为战国早期为宜。
    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6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西工 203 号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4 年第 3 期。
    7 赵振华:《河南洛阳新发现随葬钱币的东周墓葬》,《考古》1991 年第 6 期。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河南洛阳市中州路北东周墓葬的清理》,《考古》2002 年第 1 期。原报告推定“墓葬的时代约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之间”,我们暂将其归入战国早期。
    9 张懋镕、张小兵:《陕西洛南冀塬一号战国墓》,《文物》2001 年第 9 期。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1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芮城东周墓》,《文物》1987 年第 12 期。
    12 运城行署文化局、运城地区博物馆:《山西闻喜邱家庄战国墓葬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1期。
    13 临汾地区文化局:《万荣庙前东周墓葬发掘收获》,《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14 孟昭东:《河南新郑出土的战国铜器》,《考古》1964 年第 7 期。原报告“认为应是战国时期”,根据郑国灭亡时间,我们将其定为战国早期。
    15 赵清、王文华、刘松根:《河南新郑新禹公路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 年第 5 期。原报告“认为应是战国早中期”,根据郑国灭亡时间,我们将其定为战国早期。
    16 信阳地区文管会等:《河南潢川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文物》1980 年第 1 期。原报告将墓葬年代定为春秋晚期战国早期之际,我们将其暂定为战国早期。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临猗程村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年版。
    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地区文化局:《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战国墓》,《文物》1986 年第 6 期。
    3 郑绍宗:《行唐县李家庄发现战国铜器》,《文物》1963 年第 4 期。
    4《满城、唐县发现战国时代青铜器》,《光明日报》1972 年 7 月 16 日。
    5A 石家庄地区文物管理所:《河北新乐县中同村战国墓 》,《考古》1984 第 11 期。B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新乐中同村发现战国墓》,《文物》1985 年第 6 期。
    6 文启明:《河北灵寿县西岔头村战国墓》,《文物》1986 年第 6 期。
    7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西郊四号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 9 辑,文物出版社,1986 年。
    8 蔡运章、梁晓景、张长森:《洛阳西工 131 号战国墓》,《文物》1994 年第 7 期。
    9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中州中路东周墓》,《文物》1995 年第 8 期。
    10 高虎、王炬:《洛阳市针织厂东周墓(C1M5269)的清理》,《文物》2001 年第 12 期。
    11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市纱厂路东周墓(JM32)发掘简报》,《文物》2002 年第 11 期。
    12 A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盆景园 8 号战国墓》,《中原文物》2002 年第 1 期。B 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河南三门峡市老城东 8 号战国墓》,《考古》2004 年第 2 期。
    13 淇县文物保管所:《淇县赵沟发现两批战国铜器》,《中原文物》1984 年第 2 期。
    14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 年第 1 期。
    15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 年第 3 期。
    16 边成修:《山西长治分水岭 126 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 年第 4 期。
    17 长治市博物馆:《山西屯留武家沟出土战国铜器》,《考古》1983 年第 3 期。根据报告,我们将其定为战国中期。
    18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 年第 12 期。
    19 A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 年第 1 期。B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厝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 1995 年版。
    20 史家珍、王文浩:《洛阳市道北锻造厂战国墓清理》,《文物》1994 年第 7 期。
    1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 年第 1 期。
    2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 年第 3 期。
    3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邢台南大汪村战国墓简报》,《考古》1959 年第 7 期。
    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第 8 期。
    2 谢高文、张永超、赵旭阳:《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 年第 8 期。
    3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 国墓地》,文物出版社 1988 版。
    1 A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组:《灵台白草坡西周墓》,《文物》1972 年第 12 期。B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 年第 2 期。
    2 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遗址发现西周墓葬与铸铜遗址》,《考古》2004 年第 1 期。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 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 年第 1 期。
    4 A 葛今:《泾阳高家堡早周墓葬发掘记》,《文物》1972 年 7 期。B 陕西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 1995 年版。
    5 张懋镕:《高家堡出土青铜器研究》,《考古与文物》1997 年第 4 期。
    6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 国墓地》,文物出版社 1988 版。
    1 A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洼刘西周早期墓葬 ZGW99M1 发掘简报》,《文物》2001 年 6 期。B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关于郑州市洼刘村西周早期墓葬 ZGW99M1 的两点认识》,《考古与文物》2004 年 4期。
    2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1978 年第 3 期。
    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 1 期。
    4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 国墓地》,文物出版社 1988 年版。
    1 《礼记·玉藻》。
    2 周原扶风文管所:《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文博》1987 年第 4 期。
    3 长水:《岐山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文物》1972 年第 6 期。
    4 扶风县文化馆、陕西省文管会:《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__诸器 》,《文物》1976 年第 6 期。
    5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08·40·1。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6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 年第 1 期。
    7 陕西省文管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 年第 1 期。
    8 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南罗西周墓出土青铜器》,《文物》1982 年第 1 期。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 1999 年版。
    2 庞怀清等:《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发掘简报》,《文物》1976 年第 5 期。
    3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三),《考古学报》1956 年第 1 期。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第 4 册,第 2820 页,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5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7·49·2~3,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6 《礼记·玉藻》。
    7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文物》1972 年第 3 期。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 1999 年版。
    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市北滍村两周墓地一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8 年第 1 期。
    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第 3 期。
    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 7 期。
    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铜器集录》第 20、21、52、53 页,科学出版社 1962 年版。
    6 吴大徵:《愙斋集古录》第 14 册第 18 页下,商务印书馆 1917 年影印本。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考古队:《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 年 9 期。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 M2010 的清理》,《文物》2000 年第 12期。
    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 8 期。
    4 临汾地区文化局:《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发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5 史言:《扶风庄白大队出土的一批西周铜器》,《文物》1972 年第 6 期。
    6 鄂兵:《湖北随县发现曾国铜器》,《文物》1973 年第 5 期。
    1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枣阳发现曾国墓葬》,《考古》1975 年第 4 期。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上村岭虢国墓地 M2006 的清理》,《文物》1995 年第 1 期。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 M2013 的清理》,《文物》2000 年第 12期。
    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 1 期。
    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 8 期。
    6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 年第 2 期。
    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 7 期。
    4《河南郏县发现的古代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4 年第 3 期。
    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7年第 1 期。
    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芮城东周墓》,《文物》1987 年第 12 期。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2 王儒林、崔庆明:《南阳市西关出土一批春秋青铜器》,《中原文物》1982 年第 1 期。原报告认为“应属于春秋早期,最迟也不会晚于中期”,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应属春秋早期。
    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 1994 年版。
    4 A:蒋鸿元:《新郑出土古器图志》,1923 年。B:孙海波:《新郑彝器》,1937 年。C:关白益:《新郑古器图录》,1929 年。D:《郑冢古器图考》,1940 年。
    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古城东周祭祀遗址》,《文物》2005 年第 10 期。
    6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1 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下),《北京大学学报》1979 年第 1 期。
    2 A: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 1956 年版。B:陈家梦:《寿县蔡侯墓铜器》,《考古学报》1956 年第 2 期。
    3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4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 年第 5 期。
    5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1 杨富斗:《山西万荣庙前村的战国墓》,《文物参考资料》1958 年第 12 期。
    2 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 年第 2 期。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4 杨富平:《山西侯马上马村发现东周铜器》,《考古》1959 年第 7 期。
    5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 年第 5 期。
    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 1994 年版。
    7 A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金胜村 251 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 年第 9 期。B 陶正刚等:《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 1997 年版。
    8 杨子范:《山东临淄出土的铜器》,《考古通讯》1958 年第 6 期。
    1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8·43·1。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2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4·15·1。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3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4 洛阳博物馆:《河南洛阳春秋墓 》,《考古》1981 年第 1 期。
    5 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河南桐柏县发现一批春秋铜器》,《考古》1983 年第 8 期。
    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 年第 4 期。
    7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 1994 年版。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临猗程村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年版。
    9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长治分水岭 269、270 号东周墓》,《 考古学报》1974 年第 2 期。
    1 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 年第 2 期。
    2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 613 所东周墓》,《文物》1999 年第 8 期。
    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 年第 4 期。
    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 1994 年版。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临猗程村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年版。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临猗程村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年版。
    7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1 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下),《考古与文物》1981 年第 2 期。
    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地区文化局:《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战国墓》,《文物》1986 年第 6 期。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4 信阳地区文管会等:《河南潢川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文物》1980 年第 1 期。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6 高虎、王炬:《洛阳市针织厂东周墓(C1M5269)的清理》,《文物》2001 年第 12 期。
    
    1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治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 年第 1 期。
    2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 年第 3 期。
    3 蔡运章、梁晓景、张长森:《洛阳西工 131 号战国墓》,《文物》1994 年第 7 期。
    4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 年第 3 期。
    5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市纱厂路东周墓(JM32)发掘简报》,《文物》2002 年第 11 期。
    6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 年第 12 期。
    
    1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 年第 1 期。
    2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 年第 3 期。
    3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邢台南大汪村战国墓简报》,《考古》1959 年第 7 期。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 1988 年版。
    许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陈奇猷:《吕氏春秋》,学林出版社 1984 年版。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孔颖达:《礼记正义》,广陵社影印本,1995 年版。
    胡培翚:《仪礼正义》,商务印书馆 1933 年版。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释》(修订本),三秦出版社 2006 年版。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版。
    葛培岭:《诗经》,《五经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2006 年版。
    
    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第 8 期,1954 年。
    陕西省文管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 年第 1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1969-1977 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 年第 1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 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 年第 4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 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 年第 2期。
    史言:《扶风庄白大队出土的一批西周铜器》,《文物》1972 年第 6 期。
    长水:《岐山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文物》1972 年第 6 期。
    葛今:《泾阳高家堡早周墓葬发掘记》,《文物》1972 年第 7 期。
    吴镇烽、雒忠如:《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文物》1975 年第 8 期。
    庞怀清等:《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1976 年第 5 期。
    扶风县文化馆、陕西省文管会:《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__诸器 》,《文物》1976 年第 6 期。
    罗西章、吴镇烽、尚志儒:《陕西扶风县召李村一号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76 年第 6 期。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1978 年第 3 期。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庄白二号西周铜器窖藏》,《文物》1978 年第 11 期。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庄白二号西周铜器窖藏》,《文物》1978 年第 11 期。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青铜器窖藏简报》,《文物》1979 年第 11 期。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文物》1979 年第 11 期。
    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 年 4 期。
    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南罗西周墓出土青铜器》,《文物》1982 年第 1 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 年第 1 期。
    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黄堆西周墓地钻探清理简报》,《文物》1986 年第 8 期。
    张懋镕、张小兵:《陕西洛南冀塬一号战国墓》,《文物》2001 年第 9 期。
    罗芳贤、魏兴兴:《1995 年扶风黄堆老堡子西周墓清理简报》,《文物》 2005 年第 4 期。
    张恩贤、罗芳贤:《1996 年扶风黄堆老堡子西周墓清理简报》,《文物》 2005 年第 4 期。
    谢高文、张永超、赵旭阳:《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 年第 8 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0 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考古》1962 年第 1 期。
    梁星彭、冯孝唐:《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考古》1963 年第 8 期。
    赵学谦:《陕西宝鸡、扶风出土的几件青铜器》,《考古》1963 年第 10 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63 年12 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考古队:《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 年 9期。
    陕西省博物馆等:《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考古》1976 年第 1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 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 1 期。
    赵永福:《1961-62 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 年第 9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发掘队:《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记略》,《考古》1984 年第 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 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 年第 3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 年沣西大原村西周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6 年第 11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1985 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 年第 1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7、1991 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 年第 10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1992 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94 年第 11 期。
    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遗址发现西周墓葬与铸铜遗址》,《考古》2004 年第 1 期。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 8 辑,文物出版社,1983 年。
    
    康乐:《武功县出土商周青铜器》,《文博》1986 年第 1 期。
    周原扶风文管所:《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文博》1987 年第 4 期。
    罗红侠:《扶风黄堆老堡西周残墓清理简报》,《文博》1994 年第 5 期。
    
    王光永:《宝鸡市茹家庄发现西周早期铜器》,《考古与文物》1980 年(创刊号)。
    王桂枝、高次若:《宝鸡地区发现几批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1 年第 1 期。
    曹发展、陈国英:《咸阳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1 年第 1 期。
    韩伟、吴镇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 年第 4 期。
    祁健业:《岐山北郭公社出土的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3 期。
    樊维岳:《蓝田出土一组西周早期铜器陶器》,《考古与文物》1987 年第 5 期。
    高西省:《扶风唐西塬出土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9 年第 1 期。
    肖琦:《陕西陇县出土周代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1 年第 5 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队:《陕西省宝鸡市峪泉周墓》,《考古与文物》2000 年第 5期。
    曹玮、孙周勇、种建荣:《2002 年周原遗址(齐家村) 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 年第 4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1962 年版。
    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扶风齐家村青铜器群》,文物出版社 1963 年版。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 国墓地》,文物出版社 1988 年版。
    陕西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 1995 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年版。
    陕西省文物局、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盛世吉金——陕西宝鸡眉县青铜器窖藏》,北京出版社2003 年版。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县两周墓葬》,《考古》1976 年第 1 期。
    刘得祯:《甘肃灵台两座西周墓》,《考古》1981 年第 6 期。
    
    许俊臣、刘得祯:《甘肃宁县宇村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85 年第 4 期。
    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庆阳韩家滩庙嘴发现一座西周墓》,《考古》1985 年第 9 期。
    
    许俊臣:《甘肃庆阳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3 期。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崇信于家湾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 年 1 期。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组:《灵台白草坡西周墓》,《文物》1972 年第 12 期。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 年第 2 期。
    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县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1983 年第 11 期。
    《河南郏县发现的古代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4 年第 3 期。
    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岗杜附近古墓葬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第 10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河南上蔡出土的一批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7 年 11期。
    洛阳博物馆:《洛阳庞家沟五座西周墓的清理》,《文物》1972 年 10 期。
    郑杰祥:《河南新野发现的曾国铜器》,《文物》1973 年第 5 期。
    郑杰祥、张亚夫:《河南潢川县发现一批青铜器》,《文物》1979 年第 9 期。
    信阳地区文管会:《河南信阳发现两批春秋铜器》,《文物》1980 年第 1 期。
    信阳地区文管会等:《河南潢川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文物》1980 年第 1 期。
    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信阳市平桥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 年第 1 期。
    洛阳博物馆:《洛阳北窑村西周遗址 1974 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81 年第 7 期。
    洛阳博物馆:《洛阳哀成叔墓清理简报》,《文物》1981 年第 7 期。
    赵新来:《潢川县出土蔡国铜器补正》,《文物》1981 年第 11 期。
    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光山县文管会:《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简报》,《考古》1984 年第 4 期。
    张肇武:《河南平顶山市出土西周应国青铜器》,《文物》1984 年第 12 期。
    信阳地区文管会、信阳市文管会:《河南信阳市平西五号春秋墓发掘简报》,《考古》1989 年第 1 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东郊发现的两座西周墓》,《文物》1992 年第 3 期。
    蔡运章、梁晓景、张长森:《洛阳西工 131 号战国墓》,《文物》1994 年第 7 期。
    史家珍、王文浩:《洛阳市道北锻造厂战国墓清理》,《文物》1994 年第 7 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上村岭虢国墓地 M2006 的清理》,《文物》1995年第 1 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中州中路东周墓》,《文物》1995 年第 8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 年第 9 期。
    张剑、蔡运章:《洛阳白马寺三座西周晚期墓》,《文物》1998 年第 10 期。
    王炬:《洛阳市 613 所东周墓》,《文物》1999 年第 8 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 613 所东周墓》,《文物》1999 年第 8 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西周墓》,《文物》1999 年第 9 期。
    梁晓景、马三鸿:《洛阳涧滨 AM21 西周墓》,《文物》1999 年第 9 期。
    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花园北街发现一座西周墓葬》,《文物》1999 年第 11 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 M2010 的清理》,《文物》2000 年第 12 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 M2013 的清理》,《文物》2000 年第 12 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洼刘西周早期墓葬 ZGW99M1 发掘简报》,《文物》2001 年第 6 期。
    高虎、王炬:《洛阳市针织厂东周墓(C1M5269)的清理》,《文物》2001 年第 12 期。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市纱厂路东周墓(JM32)发掘简报》,《文物》2002 年第 11 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车站两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 年第 12 期。
    安亚伟:《洛阳市唐城花园 C3M417 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4 年第 7 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新郑市郑韩路 6 号春秋墓》,《文物》2005 年第 8 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柏县文管会:《河南桐柏月河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2005 年 8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东周祭祀遗址》,《文物》2005 年第 10 期。
    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信阳市文化局:《信阳市平桥西三号春秋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1年第 4 期。
    王儒林、崔庆明:《南阳市西关出土一批春秋青铜器》,《中原文物》1982 年第 1 期。
    郑州市博物馆:《尉氏出土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中原文物》1982 年第 4 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两座东周铜器墓》,《中原文物》1983 年第 4 期。
    淇县文物保管所:《淇县赵沟发现两批战国铜器》,《中原文物》1984 年第 2 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西工 203 号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4 年第 3 期。
    崔庆明:《南阳市北郊出土一批申国青铜器》,《中原文物》1984 年第 4 期。
    平顶山市文管会:《平顶山市新出土西周青铜器》,《中原文物》1988 年第 1 期。
    张剑:《河南洛阳西周墓葬陶器初探》,《中原文物》1993 年第 1 期。
    南阳市文物研究所等:《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7 年第 4 期。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盆景园 8 号战国墓》,《中原文物》2002 年第 1 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二队:《洛阳的两个西周墓》,《考古通讯》1956 年第 1 期。
    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1957 年河南陕县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8 年第 11 期。
    傅永魁:《洛阳东郊西周墓发掘简报》,《考古》1959 年第 4 期。
    
    孟昭东:《河南新郑出土的战国铜器》,《考古》1964 年第 7 期。
    王儒林:《河南桐柏发现周代铜器》,《考古》1965 年第 7 期。
    洛阳博物馆:《洛阳北窑西周墓清理记》,《考古》1972 年第 2 期。
    洛阳博物馆:《河南洛阳春秋墓》,《考古》1981 年第 1 期。
    平顶山市文管会:《河南平顶山市发现西周铜簋》,《考古》1981 年第 4 期。
    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河南桐柏县发现一批春秋铜器》,《考古》1983 年第 8 期。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河南新郑县李家村发现春秋墓》,《考古》,1983 年第 8 期。
    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光山县文管会:《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简报》,《考古》1984 年第 4 期。
    张肇武:《平顶山市出土周代青铜器》,《考古》1985 年第 3 期。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洛阳唐城队:《1983 年洛阳西工区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5 年第 6 期。
    信阳地区文管会、信阳市文管会:《河南信阳市平西五号春秋墓发掘简报》,《考古》1989 年第 1 期。
    赵振华:《河南洛阳新发现随葬钱币的东周墓葬》,《考古》1991 年第 6 期。
    信阳地区文管会、固始县文管会:《河南固始万营山春秋墓清理简报》,《考古》1992 年第 3期。
    赵清、王文华、刘松根:《河南新郑新禹公路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 年第 5 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 C5M906 号西周墓》,《 考古》1995 年第 9 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 年第 2期。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鹿邑县太清宫西周墓的发掘》,《考古》2000 年第 9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河南洛阳市中州路北东周墓葬的清理》,《考古》2002年第 1 期。
    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河南三门峡市老城东 8 号战国墓》,《考古》2004 年第 2 期。
    张肇武:《河南平顶山市又出土一件邓公簋》,《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1 期。
    王炬:《洛阳市西工区几座春秋墓的清理》,《考古与文物》2003 年 2 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西郊四号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 9 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市北滍村两周墓地一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88 年第 1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 年第 3 期。
    宁会振、史智民:《三门峡市李家窑四十四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2000 年第 3 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7 年第 1 期。
    郭宝钧:《一九五四年春洛阳西郊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 年第 2 期。
    郭宝钧:《浚县辛村古残墓之清理》,《田野考古报告》(第一册),1936 年。
    孙海波:《新郑彝器》,1937 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 1959 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郭宝钧:《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 1964 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 年版。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 1999 年版。
    国家文物局:《2001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2002 年版。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 年第 1 期。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长治分水岭 269、270 号东周墓》,《考古学报》1974 年第 2 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 年第 4 期。
    杨富斗:《山西万荣县庙前村的战国墓》,《文物参考资料》1958 年第 12 期。
    边成修:《山西长治分水岭 126 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 年第 4 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地区文化局:《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战国墓》,《文物》1986 年第 6期。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 年第 2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芮城东周墓》,《文物》1987 年第 12 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金胜村 251 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 年第 9 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1992 年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 年第 3 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 年第 1 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 年第 8 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 年第 8 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 年第 7 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 年第 8 期。
    山西长治分水岭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年第 1 期。
    杨富平:《山西侯马上马村发现东周铜器》,《考古》1959 年第 7 期。
    李发旺:《山西翼城发现青铜器》,《考古》1963 年第 4 期。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 年第 5 期。
    杨富斗:《山西万荣县庙前村东周墓地调查发掘简讯》,《考古》1963 年第 5 期。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 年第 3 期。
    长治市博物馆:《山西屯留武家沟出土战国铜器》,《考古》1983 年第 3 期。
    赵慧民等:《山西临猗县程村两座东周墓》,《考古》1991 年第 11 期。
    张童心、张崇宁:《临猗县程村东周墓发掘简报》,《文物季刊》1993 年第 3 期。
    运城行署文化局、运城地区博物馆:《山西闻喜邱家庄战国墓葬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1 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 1994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陶正刚等:《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 1997 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临猗程村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年版。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邢台南大汪村战国墓简报》,《考古》1959 年第 7 期。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 第 12 期。
    河北省文管处等:《河北邯郸赵王陵》,《考古》1982 年第 6 期。
    石家庄地区文物管理所:《河北新乐县中同村战国墓》,《考古》1984 第 11 期。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 年邢台地区古遗址古墓葬的发现与清理》,《文物》1959 年第 9 期。
    郑绍宗:《行唐县李家庄发现战国铜器》,《文物》1963 年第 4 期。
    河北省博物馆、文管处:《河北平山县访驾庄发现战国前期青铜器》,《文物》1978 年第 2 期。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 年第 1 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新乐中同村发现战国墓》,《文物》1985 年第 6 期。
    文启明:《河北灵寿县西岔头村战国墓》,《文物》1986 年第 6 期。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邢台南小汪 28 号西周墓》,《文物春秋》2005 年第 2 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厝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 1995 年版。
    《满城、唐县发现战国时代青铜器》,《光明日报》1972 年 7 月 16 日。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文物》1972 年第 3 期。
    鄂兵:《湖北随县发现曾国铜器》,《文物》1973 年第 5 期。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枣阳发现曾国墓葬》,《考古》1975 年第 4 期。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 1956 年版。
    杨子范:《山东临淄出土的铜器》,《考古通讯》1958 年第 6 期。
    陈梦家:《殷代铜器》,《考古学报》第七册,1954 年。
    陈家梦:《寿县蔡侯墓铜器》,《考古学报》1956 年第 2 期。
    李丰:《黄河流域西周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的分期与年代》,《考古学报》1988 年第 4 期。
    刘一曼:《安阳殷墓青铜礼器组合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95 年第 4 期。
    梁星彭:《歧周、丰镐周文化遗迹、墓葬分期研究》,《考古学报》2000 年第 4 期。
    
    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上、中、下),《考古与文物》1981 年第 2、3、4期。
    宋健:《关于西周时期的用鼎问题》,《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1 期。
    张懋镕:《高家堡出土青铜器研究》,《考古与文物》1997 年第 4 期。
    杨宝成:《殷墟青铜器组合研究》,《考古与文物》2002 年第 3 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关于郑州市洼刘村西周早期墓葬 ZGW99M1 的两点认识》,《考古与文物》2004 年 4 期。
    
    岳洪彬、苗霞:《殷墟青铜礼器组合研究》,《殷都学刊》2004 年第 2 期。
    
    杨宝成:《楚国青铜礼器组合研究》,《华夏考古》2000 年第 2 期。
    
    叶小燕:《中原地区战国墓初探》,《考古》1985 年第 2 期。
    叶万松:《洛阳北窑西周遗址陶器的分期研究》,《考古》1985 年第 9 期。
    余扶危:《中原地区西周陶器的初步研究》,《考古》1986 年第 12 期。
    徐少华:《樊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新探》,《考古》1995 年第 4 期。
    吴十洲:《两周墓葬青铜容器随葬组合定量分析》,《考古》2001 年第 8 期。
    杨建军:《三晋东周铜器墓初论》,《中原文物》2005 年第 3 期。
    
    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中、下),《北京大学学报》1978 年第 1、2 期、1979 年第 1 期。
    
    邱德修:《商周礼制中鼎之研究》,《华学月刊》1982 年第 7 期。
    
    王飞:《用鼎制度兴衰异议》,《文博》1986 年第 6 期。
    
    林沄:《周代用鼎制度商榷》,《史学月刊》1990 年第 3 期。
    
    薛瑞泽:《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学习论坛》2006 年第 3 期。
    
    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 年第 2 期。
    胡谦盈:《丰镐考古三十年(1951-1981)的回顾》,《文物》1982 年第 10 期。
    杨文山:《青铜器“麦尊”与邢国始封──两周邢国历史综合研究之一》,《文物春秋》 2001年第 3 期。
    杨文山:《青铜器“邢侯簋”与邢国迁封──两周邢国历史综合研究之二》,《文物春秋》2002年第 1 期。
    
    郭宝钧:《商周青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2 年版。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 1985 年版。
    王世民:《关于西周春秋高级贵族礼器制度的一些看法》,《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 1986年版。
    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1948 年),《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 1990 年版。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孙华:《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版。
    任伟:《西周封国考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