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青铜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青铜匜出现时间较早,流行时间较长,并在青铜礼器的组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是先秦时期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但至今对青铜匜的研究仍比较薄弱,缺乏一个系统的整理研究。本文以青铜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考古发掘以及历代著录所见的关于青铜匜的资料,运用考古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以及统计、比较的方法对青铜匜的定名用途、形制特征、发展演变、区域分布、起源衰落、器物组合以及与其它器物关系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通过系统的整理研究,本文以期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下面就文章每一部分作简单的介绍。
     第一部分:关于青铜匜的定名和用途。本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青铜匜的铭文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记载探讨匜的定名和用途。
     第二部分:关于青铜匜的类型学研究。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考古发掘出土的401件铜匜和传世的120件铜匜进行型式划分,揭示青铜匜的演变发展规律。将各地区有特色的匜也囊括其中,以有利于匜的区域特征研究。
     第三部分:关于青铜匜的分期断代。本文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铜匜的演变发展规律、纹饰特点、组合规律将青银匜划分为八期,分别为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西周中期时,青铜匜作为一种水器,适应沃盥之礼的需要而产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是青铜匜的发展期;春秋中晚期是青铜匜发展的高峰期,战国早期后则是青铜匜的衰落期。秦汉时期虽仍见铜匜,但数量已经很少。
     第四部分:关于青铜匜的组合。本文以科学发掘的、没有经过盗扰的、完整的青铜礼器组合为研究材料,探讨了盘匜组合是如何形成和演变发展的,是如何的问题,并分析了出土盘匜组合墓主人的身份等级情况,说明了匜在礼器组合中的地位。盘匜组合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并于西周晚期时完成了盘盉组合向盘匜组合的过渡。盘匜组合作为青铜礼器中一种稳固的水器组合,发展至春秋中晚期时,在大中小型墓葬中已经普遍使用,这在以楚文化圈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现象也表明了春秋中期以后南方水器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第五部分:关于青铜匜与其它器物关系的研究。即匜跟盂、鉴、缶、洗、有流盘、匜鼎、匜形斗、觥、瓢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或为组合关系、或是由于形制上相互影响,功能上比较接近。
     第六部分:关于青铜匜的区域研究。本文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全国各地区出土青铜匜作了比较分析。按青铜匜的地域特征划分为六大区域:即中原地区、关中地区、北方地区、山东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除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匜外,春秋早期(包括春秋早期)之前全国主要流行四足、三足敞口流匜;春秋中期开始,流行三足管流匜,这种形制的匜在中原、关中、山东地区流行至战国早期,而以楚文化圈为中心的南方在春秋中期偏晚时,创造出楚式的平底匜,从而在形制上与中原、山东、关中地区形成对峙;战国早期偏晚后,全国流行楚式平底匜,匜的形制归于统一。
     第七部分:关于青铜匜的起源与衰落。匜最早的形制很接近兽形觥与尊,因此当时匜如同牺尊、觥等器一样,大概是对动物造型的模仿。随着沃盥之礼的逐渐崩坏,在一些墓葬中也发现缶匜、鉴匜、洗匜的组合,以及盘匜组合数量不对等、有盘无匜、有匜无盘的现象。战国早期青铜匜趋向于衰落,战国中晚期时匜的形制更趋于简单化,数量也变少,多出现平底无鋬匜,且容积量变小,从形制、功能上越来越接近瓢,匜也就消亡了。
The bronze yi appears time to compare early, popular time is longer, and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bronze ritual vessels , as a result is one of the period important bronze rituals vessels in previous qindynasty .But up to now the research of the bronze yi is still weaker, lack a systematic sorting and research .This text takes the bronze yi as a research object,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fore person'research , make use of study of archaeology excavation and the data concerning the bronze yi that saw in the past records, the usage of typology, cultural factor analysis、statistics and the comparative method to inquiry into the chooses name and use、the form system characteristic of bronze yi、develop to turn into、the district distribute、origins decline、the articles combination and then make a further study with other relation etc. problem.
     Through the systematic sorting and research ,this text expect to have an all new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problem put forward .the nderneath article will make simple introduction to each part.
     The first part:As for the bronze yi choose name and the usage.The text uses statistics method to analyzes the inscription of the bronze yi, and combine document recorded to study the choose name with the usage of bronze yi.
     The second part:As for the typology research of the bronze yi .This text uses typology methord carried on the 401 bronze yi got by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nd 120 bronze yi handed down by fore person ,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regulation of bronze yi to public. Have special features bronze yi from regions also among them will be benificial to the district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of the
     The third part: by stages and dynastic of pronze yi.This text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typology research ,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and turn into regul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tern of the pronze yi .combination regulation and make use of stratigraphical principle and make reference to the by stages of other artifacts excavated together divide the bronze yi to eight periods, respectively Western zhou midterm、later period of Western zhou、Spring and Autumn earlier period、Spring and Autumn midterm、Spring and Autumn later period、Warring states earlier period、Warring states midterm、Warring states later period。At Western zhou midterm , the bronze yi conduct and actions as a kind of water machine, produced adapting the demand of the wash ritual. Later period of Western zhou and Spring and Autumn earlier period i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bronze yi,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is the high peak period of the bronze yi development.Warring states earlier period is the falling off period of the bronze yi .in Qin and Han dynasty although still see the bronze yi, the quantity is few already.
     The fourth part:As fo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bronze yi. This text with science archaeological excavated pronze ritual vessels combition without through thief and disturbed for study material, inquiry into the problem of dish yi combination is how appear,turn into development track .and analyze to the host's identity and grade circumstance which excavated dish ayi combination. explain the position of yi in the artifacts . dish yi combination was appear in Western zhou midterm at the earliest stage, and in later period of Western zhou the dish he combination transformed toward the dish yi combination completed. The dish yi combination is a kind of stable water machine combination develop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the small and big scaled graves buried in greatly . this is taking Chu's literary circles as center of express in the southern region grave is obvious particularly.This kind of phenomenon also hinted the reason that Spring and Autumn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the southern water machine development degree is higher than the northern.
     The fifth part:As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pronze yi with other artifacts.Then yi with yu、jian、fou、xi,have a relation of flow the dish、yi ding、yi form dou、gong and piao .Their relation or for combination,or form system up influence mutually ,or the form system,function near to up.
     The sixth part: The district study as for the bronze yi.this text uses cultural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bronze yi excavated of whole country in everyplace .According to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bronze yi divides the line for the six greatest districts:Namely Central plains、the pass region、northern region、Shandong region、the downstream region of Yangtze River、northwest region.In addition to the yi with special features, Spring and Autumn earlier period(including period before Spring and Autumn earlier period) is national to mainly spread four foots、three foots uncovered flow yi ;from Spring and Autumn middle period start, spreading three foot tubes flow yi, the yi of this kind in Central plains、the pass region and in Shandong region spread to go to warring states earlier period, but take Chu's literary circles as center of south at Spring and Autumn middle be partial to later, create a flat bottom yi of Chu's type, thus in the form system stand the opposite with the Central region, Shandong region , the pass region .Warring states earlier period be partial to the later , national popular Chu's type flat bottom yi, the form system of the yi return in unify.
     The seventh part:Concerning the origins and the comedown of the bronze yi. The earliest form system nears to the monster form very much, so at that time yi like shengzunand and gongzun..etc, probably is to the mimicry of the animal shape. along with the ritual wash gradually Collapses, also discover combination of fou yi,jian yi and xi yi in some graves buried, and the dish yi combination quantity not an equal footing etc,have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dish has no yi and yi to have no dish. in early days of Warring states, the bronze yi inclined toward falling off. the form system of bronze yi that for later period gradually in turn in brief, the quantity also became less, the region distributed unbalance also, as a result this period for yi is a falling off period; Warring states middle and lagter period appear flat bottom have no pan yi, and the amount of capacity diminish, nearing to piao more and more from the form system、the top of the function, the yi also perished.
引文
[1](宋)吕大临:《考古图》,清乾隆四十六年四库全书文渊阁书录钱曾影钞宋刻本.
    [2](宋)王黼:《宣和博古图录》,清乾隆十八年宝古堂刻本.
    [3](宋)赵九成:《续考古图》,附考古图释文,光绪十三年归安陆氏刻.
    [4](宋)薛尚功:《薛氏钟鼎彝器款识》,嘉庆二年阮氏刻本.
    [5](宋)王俅:《啸堂集古录》,涵芬楼影印,1922年.
    [6](清)梁诗正,《西清古鉴》,光绪十四年辽宋书馆铜版影印本,乾隆十四年.
    [7](清)王杰:《宁寿鉴古》,民国二年涵芬楼依宁寿宫写本石印本.
    [1](清)王杰:《西清续鉴甲编》,涵芬楼石印宁寿宮写本影印本,乾隆五十八年.
    [2](清)王杰:《西清续鉴乙编》,民国二十年宝蕴楼钞本石印本,乾隆年间敕编.
    [3]刘喜海:《长安获古编》,二卷,光绪三十一年刘鹗补刻标题本.
    [4]吴云:《两罍轩彝器图释》,同治十一年吴氏刻本.
    [5]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十二卷,光绪三十二年文新局石印本.
    [6]端方.陶斋吉金录:《陶斋吉金续录》.宣统元年石印本.
    [7]曹载奎:《怀米山房吉金图》,道光十九年自刻本.
    [8]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嘉庆九年阮氏刻本.
    [9]吴式芬:《攈古录金文》,光绪二十一年吴氏家刻本.
    [10]徐同柏:《从古堂款识学》,光绪三十二年蒙学馆石印本.
    11吴荣光:《筠清馆金石》.宜都杨氏重刻本.
    12吴大澂:《愙斋集古录》,二十六卷,民国七年涵芬楼影印本.
    13朱善旅:《敬吾心室彝器款识》,光绪三十四年石印本.
    14刘心源:《奇觚室金文述》,二十卷,光绪二十八年石印本.
    15方浚益:《缀遗斋彝器考释》,三十卷,民国二十四年涵芬楼石印本.
    [1]王国维:《观堂集林.说觥》卷三,中华书局2004年,第147页.
    [2]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版.
    [3]徐乃昌:《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十八册,安徽通志馆1936年印.
    [4]容庚:《宝蕴楼彝器图录》,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5]容庚:《颂斋吉金图录》,民国二十二年原印本.
    [6]容庚:《善斋彝器图录》,三册,1936年.
    [7]关伯益:《新郑古器图录》,1929年初印本.
    [1]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8年.
    [2]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年.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学出版社1995年.
    [6]孙稚雏:《青铜器论文索引》,中华书局1986年.
    [7]张懋镐:《青铜器论文索引(1983-2001)》,明石馆2005年.
    [1]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年.
    [2]郭宝均:《商周青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
    [3]郭宝均:《商周青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152页.
    [4]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5]朱风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6]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7]故宫博物院:《故宮》,四十五册,1929-1940年.
    [1]张临生:《故宫博物院所藏匝形器研究》,《故宫学术季刊》,1984年第1卷第3期.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科学出版社1963年.
    [3]林巳奈夫:《殷周青铜器综览》,东京吉川弘文馆1984年.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出金文分域简目》,中华书局1983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8年.
    [6]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
    [7]陈昭容:《从古文字材料谈古代的盥洗用具及器相关问题-自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青铜水器自名说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71本,第4册.
    [8]孙华:《商周新卣新论-兼论提梁铜壶及铜匜的有关问题》,《洛阳博物馆建馆40周年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9]张懋锫:《夷曰匜研究-兼论商周青铜器功能转化问题》,《故宫学术季刊》第25卷第1期.
    [1]张临生:《说益与匝-青铜彝器中的水器》,《故宫季刊》1982年17卷第1期.
    [2]夏麦陵:《嚣伯匜断代与隞之地望》,《考古》1993年第1期.
    [3]程武:《一篇重要的法律史文献-读朕匜铭文札记》,《文物》1976年第5期.
    [4]张临生:《院藏人足兽鋬匜》.《故宮文物月刊》2卷7期.
    [5]王人聪:《新获腾太宰得匜考释》,《文物》1998年第8期.
    [6]赵平安:《释易与匝-兼论史丧尊》,《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3期.第72页.
    [7]陈昭容:《从古文字材料谈古代的盥洗用具及器相关问题-自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青铜水.器自名说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71本.第4册.
    [1]王国维:《观堂集林.说觥》卷三,中华书局2004年,第147页.
    [2]陈昭容:《从古文字材料淡古代的盥洗用具及器相关问题-自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青铜水.器自名说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71本,第4册.
    [1]陈昭容:《从古文字材料谈古代的盥洗用具及器相关问题-自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青铜水.器自名说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71本,第4册,第872-873页.
    [2]赵平安:《释易与匝-兼论史丧尊》,《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3期,第72页.
    [1]吕大临:《考古图》十卷.文渊阁书录钱曾影钞宋刻本.
    [2]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三、嘉庆二年阮氏刻本.
    [3]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卷三、十六,涵芬楼石印本.
    [4]陈昭容:《从古文字材料谈古代的盥洗用具及器相关问题-自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青铜水器自名说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71本,第4册.第901-902页.
    [1]王人聪:《新获腾太宰得匝考释》,《文物》1998年第8期,第115页.
    [2]陈昭容:《从古文字材料谈古代的盥洗用具及器相关问题-自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青铜水.器自名说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71本,第4册,第890页.
    [1]朱骏声:《春秋左传识小录》卷上,光绪八年临啸阁刊本,第19页.
    [2]林圣杰:《春秋媵器铭文建考》,1996年,第495-496页,[1][2]均转引自陈昭容:《从古文字材料谈古代的盥洗用具及器相关问题-自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青铜水器自名说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71本,第4册.
    [3]吴镇烽、朱捷元、尚志儒:《陕西永寿、蓝田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79年第2期.
    [4]信阳地区文管会、罗山县文化馆:《河南罗山县发现春秋早期青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
    [5]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弓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
    [6]陈建国:《安徽天长县出土西周青铜匝》,《考古》1986年6期.
    [7]《河南平顶山市郊区应国墓地发掘,《考古》2003年3期.
    [8]《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3期.
    [9]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茅亭子楚墓的发掘》考古2003年4期.
    [1]苏州博物馆考古组:《苏州虎丘东周墓》,文物1981年11期.
    [2]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信阳长台关七号楚墓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3期.
    [4]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5]赤峰市博物馆、宁城县文物管理所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文物1995年5期.
    [1]庞怀清等:《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5期.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M2010的清理》.文物2000年12期.第10页.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宝鸡发掘队:《陕西宝鸡福临堡东周墓葬发掘记》,《考古》1963年,第10期541页
    [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平顶山市郊区应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3期.
    [1]吴镇烽、朱捷元、尚志儒:《陕西永寿、蓝田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79年第2期.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3]信阳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罗山县发现春秋早期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
    [4]信阳地区文管会等:《春秋早期黄君孟妇夫墓发掘报告》,《考古》1984年第4期.
    [1]贺勇、刘建中.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春秋墓群:《文物春秋》.1993年第2期.
    [2]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年第5期.
    [3]王轩:《山东邹县七家峪村出土的西周铜器》,《考古》1965年第11期.
    [1]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县安居出土青铜器》,《文物》1982年第12期.
    [2]湖北宜昌地区博物馆:《湖北枝江姚家港高山庙两座春秋楚墓》,《文物》1989年第3期.
    [3]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故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年4期.
    [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两座东周铜器墓》.《中原文物》1983年第4期.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浑源县李峪村东周墓》,《考古》1983年第8期.
    [2]文启明:《河北灵寿县西岔头村战国墓》,《文物》1986年第6期.
    [3]郑绍宗:《唐县南伏城及北城子出土周代青铜器》,《文物春秋》1991年第1期.
    [4]安徽大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皖南商周青铜器》,文物出版社2006年.
    [1]安做大学、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皖南商周青铜器》,文物出版社2006年.
    [2]张临生:《故宫博物院所藏匝形器研究》,《故宫学术季刊》1984年第1卷第3期.
    [1]南京博物馆、丹徒文管会:《江苏丹徒磨盘墩周墓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11期.
    [2]寿县博物馆:《寿县肖严湖出土春秋青铜器》,《文物》1990年第11期.
    [3]怀宁县文物管理所:《安徽怀宁出土春秋青铜器》.文物1983年11期.
    [4]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高速公路伊川段LJYM74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6期
    [5]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7期.
    [6]陕西雍城考古队等:《陕西凤翔八旗屯西沟道秦墓发掘简报》,《文博》1986年第3期.
    [1]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年第5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1983年洛阳西工区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6期.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1]贺勇、刘建中:《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春秋墓群》,《文物春秋》1993年第2期.
    [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西工区几座春秋墓的清理》,《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2期.
    [3]赵清、王文华、刘松根:《河南新郑新禹公路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5期.
    [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两座东周铜器墓》,《中原文物》1983年第4期.
    [5]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年第3期.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浑源县李峪村东周墓》,《考古》1983年第8期.
    [2]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7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河南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年.
    [4]山西省考研究所、山两省晋东南地区文化局:《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战国墓》,《文物》1986年第6期.
    [1]淇县文物保管所:《淇县赵沟发现两批战国铜器》,《中原文物》1984年第2期.
    [2]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年第3期.
    [3]湖北省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擂鼓墩二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期.
    [4]曹发展:《陕西产县南关春秋秦墓清理记》,《文博》1989年第2期.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文物》2002年第2期.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渐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3]湖北省博物馆:《襄阳山湾出土的东周青铜器》.《江汉考古》1988年第1期.
    [4]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文物》1987年第12期.
    [1]信阳地区文管会、潢川县文化馆:《河南潢川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
    [2]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庄里西战国墓》,《文物》2002年第6期.
    [3]六安县文物管理所等:《安徽省六安县城北楚墓》,《文物》1993年第1期.
    [4]荆沙市文物处:《江陵车垱战国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
    [5]广水市博物馆:《湖北省广水市彭家堉古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0年第2期.
    [1]山东诸城县博物馆:《山东诸城臧家庄与葛布口村战国墓》,《文物》1987年第12期.
    [2]郑州市博物馆:《尉氏出土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中原文物》.1982年4期.
    [3]六安县文物管理所等:《安徽省六安县城北楚墓》,《文物》1993年第1期.
    [4]四川省博物馆、新都县文物管理所:《四川新都木椁墓》.文物1981年第6期
    [5]湖北省博物馆:《襄阳蔡坡战国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5年第1期.
    [6]四川省博物馆:《成都西郊战国墓》,《考古》1983年第7期..
    [1]湖北省博物馆:《襄阳山湾出土的东周青铜器》,《江汉考古》1988年第1期.
    [2]张懋镕、张小兵:《陕西洛南冀塬一号战国墓》,《文物》2001年第9期.
    [3]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盆景园8号战国墓》,《中原文物》2002年第1期.
    [4]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文物》1966年第5期
    [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等:《洛阳市针织厂东周墓(CIM5269)的清理》,《文物》2001年第12期.
    [1]湖南省博物馆、张欣如:《湖南浏阳县北岭发现青铜器》,《考古》1965年第7期.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工作:《.凤翔邓家崖秦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2期.
    [3]陕西省雍城考古队:《一九八一年凤翔八旗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信阳长台观七号楚墓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第3期.
    [5]襄石复线襄樊考古队:《湖北襄阳法龙付岗墓地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2年第4期.
    [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2]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1956年.
    [3]运城行署文化局等:《山西闻喜邱家庄战国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1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年.
    [1]陕西雍城考古队等:《.陕西凤翔八旗屯西沟道秦墓发掘简报》,《文博》1986年第3期.
    [2]吴镇烽、尚志儒:《陕西凤翔高庄秦基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
    [1]杨深富:《山东口照崮河崖出土一批青铜器》,《考古》1984年第7期.
    [2]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发掘队:《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4期.
    [1]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年第5期.
    [1]湖北省博物馆等:《盘龙城一九七四年度田野考古纪要》,《文物》1976年第2期.
    [1]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文物》1977年第11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虚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1]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工作队:《安阳郭家庄160号墓》,《考古》1991年第5期.
    [1]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弓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清理简报》,《文物》1996年第12期.
    [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年.
    [4]葛今:《泾阳高家堡早周墓葬发掘记》,《文物》1972年第7期.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宮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6]周亚:《晋韦父盘与盘盉组合的相关问题》,《文物》2004年2期.第67页.
    [1]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強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9期.
    [3]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4]赵康民:《临潼南罗西周墓出土青铜器》,《文物》1982年第1期.
    [5]李学勤:《论长安花园村两墓青铜器》,《文物》1986年第1期.
    [6]梁星彭、冯孝堂:《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63年第8期.
    [7]扶风县文化馆、陕西省文管会:《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戈冬)诸器》,《文物》1976年第6期.
    [1]庞文清:《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5期.
    [2]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元氏县西张村的西周遗址和墓葬》,《考古》1979年第1期.
    [3]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弓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
    [1]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
    [1]赤峰市博物馆、宁城县文物管理所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文物》1995年第5期.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文物》2002年第2期.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文物》2005年第2期.
    [2]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故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年第4期.
    [3]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县何山东周墓》.文物1984年第5期.
    [4]郑小炉:《试论青铜甗(鬲)形盉》,《南方文物》2003年第3期.
    [1]杨宝成:《楚国青铜礼器研究》,《华夏考古》2000年第2期,第92页.
    [2]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文物出版社1959年.
    [1]陕西省博物馆:《陕西长安沣西出土的(?)盂》,考古1977年第1期.
    [2]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博物:《寿县蔡侯墓出上遗物》,科学出版社1956年.
    [3]荆沙市文物处.江陵车挡战国墓清理简报[J].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
    [1]扶风县文化馆、陕西省文管会:《陕西扶风出上西周伯(戈冬)诸器》,《文物》1976年第6期.
    [2]吴镇烽、朱捷元、尚志儒:《陕西永寿、蓝田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79年第2期.
    [3]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县安居出土青铜器》,《文物》1982年第12期.
    [4]倪振逵:《淹城出土的铜器》,文物1959年第4期.
    [1]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3.25,中华书局,1983年12月.
    [2]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年第5期.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
    [4]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第9期.
    [5]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6]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中恰沟发现三座周墓》,《考古》1987年第8期.
    [1]六安县文物管理所等:《安徽省六安县城北楚墓》.《文物》1993年第1期.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渐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
    [3]湖北省博物馆:《襄阳蔡坡战国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5年1期.
    [1]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文物出版社1959年.
    [2]王振铎:《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中国考古学报,第3册.
    [1]孙华:《商周新卣新论-兼论提梁铜壶及铜匝的有关问题》,《洛阳博物馆建馆40周年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2]林巳奈夫:《殷周青铜器综览》,日本吉川弘文馆,1984年
    [3]张懋镕:《夷曰匝研究-兼论商周青铜器功能转化问题》,《故宫学术季刊》第25卷第1期。
    [4]张懋镕:《夷曰匝研究-兼论商周青铜器功能转化问题》,《故宫学术季刊》第25卷第1期,第7页。
    [1]张增午:《商周青铜兕觥初论》,《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3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虚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5年。
    [3]李烨、张历文:《洋县出土殷商铜器简报》,《文博》1996年6期。
    [4]冯玉辉:《湖南衡阳市郊发现青铜牲尊》,《文物》1978年7期。
    [1]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
    [2]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弓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
    [3]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弓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
    [1]曹发展:《陕西户县南关春秋秦墓清理记》,《文博》1989年第2期。
    [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川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年8期。
    [2]文启明:《河北灵寿县西岔头村战国墓》,《文物》1986年第6期。
    [3]郑绍宗.:《唐县南伏城及北城子出土周代青铜器》,《文物春秋》1991年第1期。
    [4]赤峰市博物馆、宁城县文物管理所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文物1995年5期。
    [1]赤峰市博物馆、宁城县文物管理所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文物1995年5期。
    [2]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中洽沟发现三座周墓》,《考古》1987年第8期。
    [3]淄博市博物馆:《山东临淄商王村一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6期。
    [1]黄尚明:《试论楚文化对晚期蜀文化的影响》,《江汉考古》2006年2期。
    [1]张剑:《从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发掘淡对楚文化的认识》,《文物》1980年10期,第23页。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1]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年。
    [3]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4]张懋镕:《夷曰匝研究-兼论商周青铜器功能的转化问题》,《故宫学术季刊》第25卷第1期。
    [5]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宝鸡(弓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
    [1]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
    [1]陈昭容:《从古文字材料谈古代的盥洗用具及器相关问题-自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青铜水器自名说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71本,第4册。
    [1](春秋)左丘明.左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3](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1](宋)吕大临.考古图[M].清乾隆四十六年四库全书文渊阁书录钱曾影钞宋刻待本.
    [2](宋)王黼.宣和博古图录[M].清乾隆十八年宝古堂刻本.
    [3](宋)薛尚功.薛氏钟鼎彝器款识[M].嘉庆二年阮氏刻本.
    [4](宋)王俅.啸堂集古录[M].涵芬楼影印,1922年.
    [5](宋)赵九成.续考古图[M].附考古图释文,光绪十三年归安陆氏刻.
    [6](清)梁诗正.西清古鉴[M].光绪十四年辽宋书馆铜版影印本,乾隆十四年.
    [7](清)王杰.西清续鉴甲编[M].涵芬楼石印宁寿宫写本影印本,乾隆五十八年.
    [8](清)王杰.西清续鉴乙编[M].民国二十年宝蕴楼钞本石印本,乾隆年间敕编.
    [9](清)王杰.宁寿鉴古[M].民国二年涵芬楼依宁寿宫写本石印本.
    [10]曹载奎.怀米山房吉金图[M].道光十九年自刻本.
    [11]徐同柏.从古堂款识学[M].光绪三十二年蒙学馆石印本.
    [12]刘喜海.清爱堂家藏钟鼎彝器款识法帖[M].光绪三年尹彭寿补刻本.
    [13]朱善旂.敬吾心室彝器款识[M].光绪三十四年石印本.
    [14]吴荣光.筠清馆金文[M].宜都杨氏重刻本.
    [15]吴云.二百兰亭斋收藏金石记[M].咸丰六年刻本.
    [16]钱坫.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M].嘉庆元年刻本.
    [17]吴云.两罍轩彝器图释[M].同治十一年吴氏刻本.
    [18]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M].嘉庆九年阮氏刻本.
    [19]端方.陶斋吉金录[M].宣统元年石印本.
    [20]端方.陶斋吉金续录[M].宣统元年石印本.
    [21]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M].同治十一年滂喜斋刻本.
    [22]吴式芬.攈古录金文[M].光绪二十一年吴氏家刻本.
    [23]刘心源.古文审[M].光绪十七年刻本.
    [24]刘心源.奇觚室金文述[M].二十卷,光绪二十八年石印本.
    [25]邹安.周金文存[M].六卷附补遗,艺术丛编本.
    [26]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M].十二卷,光绪三十二年文新局石印本.
    [27]吴大澂.恒轩吉金录[M1.一卷,光绪十一年吴氏刻本.
    [28]容庚.武英殿所见所藏彝器图录[M].二册,民国二十三年哈佛燕京学社印本.
    [29]刘喜海.长安获古编[M].二卷,光绪三十一年刘鹗补刻标题本.
    [30]于省吾.双剑誃古器物图录[M].二卷,1940年影印本.
    [31]邓实.簠斋吉金录[M].八卷,民国七年风雨楼影印本.
    [32]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M].第一册铜器,1936年版.
    [33]罗福颐.三代秦汉金文著录表[M].1933年.
    [34]方焕经.宝楚斋藏器图释[M].一卷,1934年.
    [35]容庚.宝蕴楼彝器图录[M].民国十八年影印本.
    [36]王辰.续殷文存[M].1935年刻本.
    [37]刘体智.善斋吉金录[M].二十八卷,1934年原印本.
    [38]陈梦家.海外中国铜器图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
    [39]容庚.善斋彝器图录[M].三册,1936年.
    [40]黄浚.尊古斋所见吉金图[M].四卷,1936年.
    [41]邹寿祺.梦坡室获古丛编[M].十二卷,民国十六年(1927年)版.
    [42]容庚.颂斋吉金图录[M].民国二十二年原印本.
    [43]容庚.颂斋吉金续录[M].二册,考古学社专辑第十四种.
    [44]关伯益.新郑古器图录[M].1929年初印本.
    [45]吴大澂.愙斋集古录[M].二十六卷,民国七年涵芬楼影印本.
    [46]方浚益.缀遗斋彝器考释[M].三十卷,民国二十四年涵芬楼石印本.
    [47]孙壮.澂秋馆吉金图[M].二册,民国十八年商务印书馆原印本.
    [48]孙海波.浚县彝器[M].1938年影印本.
    [49]容庚.西清彝器拾遗[M].一册,1940年.
    [50]徐乃昌.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M].十八册,安徽:安徽通志馆1936年印.
    [51]刘承干.希古搂金石萃编[M].十卷,1933年版.
    [52]容庚.秦金文录[M].一卷,民国二十年原印本.
    [53]容庚.海外吉金图录[M].三册,民国二十四年考古学社印本.
    [54]商承祚.十二家吉金图录[M].民国廿四年(1935年)印本.
    [55]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M].十八卷,民国乙亥(1935年)初版.
    [56]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M].十六卷,1930年原刻本.
    [57]罗振玉.贞松堂吉金图[M].乙亥(1935年)孟冬墨缘堂印本.
    [58]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补遗[M].1931年原刻本.
    [59]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M].1934年原刻本.
    [60]柯昌济.金文分域编[M].二十一卷(又补编14卷),1934年.
    [61]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M].1937年版.
    [62]曾毅公.山东金文集存[M].1940年.
    [63]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
    [64]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1995年.
    [65]故宫博物院.故宫[M].四十五册,1929-1940年.
    [66]台北故宫、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故宫青铜器图录》[M].1958年.
    [67]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
    [68]五省出土重要文物展览图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年.
    [6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年.
    [70]吴镇烽.陕西金文汇编[M].陕西:三秦出版社,1989年.
    [7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M].文物出版社,1979-1984年.
    [7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藏青铜器图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年.
    [73]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文物选粹[M].陕西:三秦出版社,2001年.
    [74]保利艺术博物馆.保利藏金[M].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75]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1995年.
    [76]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铭文拓本选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77]崔恒升.安徽出土金文订补[M].安徽:黄山书社,1998年.
    [78]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M].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79]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80]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出土文物选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81]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82]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编辑组.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83]故宫博物院.故宫铜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84]上海博物馆.晋国奇珍--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85]上海博物馆.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86]罗振玉.殷文存[M].艺术丛编本.
    [8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虚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88]中国历史博物馆.楚文物展览图录[M].1954年.
    [89]于省吾.商周金文录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9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周金文集成[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994年.
    [91]台北故宫博物院.海外遗珍[M].1985年.
    [9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安张家坡西周铜器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年.
    [93]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94]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
    [95]陕西省博物馆.扶风家村青铜器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
    [96]中国青铜器全集编委会.中国青铜器全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97]上海博物馆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编写组.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1987年.
    [98]李学勤、艾兰.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99]严一萍.金文总集[M].台湾:台湾艺文印书馆,1983年.
    [100]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01]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102]容庚.商周彝器通考[M].北京: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
    [103]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4]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05]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106]王世民、张长寿、陈公柔.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 社,1999年.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R].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R].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
    [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5]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R].北京:文物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59年.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R].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8]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9]郭宝钧.浚县辛村[R].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
    [10]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楚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1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R].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12]胡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1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1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虚妇好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16]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1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晋国赵卿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18]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弓鱼)国墓地[R].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1988年.
    [1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博物馆等.曲阜鲁国故城[R].山东:齐鲁书社,1982年.
    [20]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2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2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地[R].陕西:三秦出版社,1995年.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R].北京: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25]郝良真、赵建朝.邯钢出土青铜器及赵国贵族墓葬区域[J].文物春秋,2003年第4期.
    [26]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山东章丘市洛庄汉墓陪葬坑的清理[J].考古,2004年第8期.
    [27]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市金沟寨战国墓葬[J].考古,2003年第3期.
    [28]青岛市文物局、平度市博物馆.山东青岛市平度界山汉墓的发掘[J].考古,2005年第6期.
    [29]淄博市临淄区文化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战国墓考古[J].考古,2005年第1期.
    [30]山东大学考古系、淄博市文物局等.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墓葬[J].考古,2003年第1期.
    [31]李光雨、张云.山东枣庄春秋时期小邾国墓地的发掘[J].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5期.
    [32]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庄里西战国墓[J].文物,2002年第6期.
    [33]张彬.山东肥城市王庄镇出土战国铜器考古[J].考古,2003年第6期.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刘家庄北1046号墓[J].考古学集刊,第15集.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河南洛阳市中州路北东周墓葬的清理[J].考古,2002年第1期.
    [36]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市纱厂路东周墓(JM32)发掘简报[J].文物,2002年第11期.
    [3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解放路战国陪葬坑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2年第3期.
    [38]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西工区几座春秋墓的清理[J].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2期.
    [3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新郑市郑韩路6号春秋墓[J].文物,2005年第8期.
    [40]董全生、李长周.南阳市物资城一号墓及其相关问题[J].中原文物.2004年第2期.
    [4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淅川许家岭一号楚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4年第3期.
    [4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柏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桐柏月河墓地第二次 发掘[J].文物,2005年第8期.
    [4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信阳长台观七号楚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4年第3期.
    [44]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盆景园8号战国墓[J].中原文物,2002年第1期.
    [45]胡小龙、许海星、刘宇翔.河南三门峡市老城东8号战国墓[J].考古,2004年第2期.
    [46]永城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永城市西汉梁王陵陪葬器物坑的清理[J].考古,2004年第12期.
    [47]朱新民.侯马市发现一批珍贵的青铜器[J].文物世界,2004年第2期.
    [4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2006年第8期.
    [4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2003年第6期.
    [50]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J].文物,2002年第2期.
    [5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J].文物,2005年第2期.
    [52]张恒.浙江嵊州市剡山汉墓[J].东南文化,2004年第2期.
    [5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潜山公山岗战国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2年第1期.
    [54]王先福、王志刚、范文强.湖北襄樊市贾庄发现东周墓[J].考古,2005年第1期.
    [55]襄石复线襄樊考古队.湖北襄阳法龙付岗墓地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2年第4期.
    [56]荆门市博物馆.湖北荆门黄付庙楚墓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2005年第1期.
    [57]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马益顺巷一号楚墓[J].考古,2003年第4期.
    [58]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茅亭子楚墓的发掘[J].考古,2003年第4期.
    [59]龙朝彬.湖南常德跑马岗战国墓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3年第3期.
    [60]徐鹏章.成都羊子山第172号墓发掘报告[J].四川历史考古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
    [6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J].文物,1989年8期.
    [62]程长新.北京市通县中赵甫出土一组战国青铜器[J].考古,1985年第8期.
    [63]贺勇、刘建中.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春秋墓群[J].文物春秋,1993年第2期.
    [64]文启明.河北灵寿县西岔头村战国墓[J].文物,1986年第6期.
    [65]郑绍宗.唐县南伏城及北城子出土周代青铜器[J].文物春秋,1991年第1期.
    [66]刘友恒、樊子林.河北正定出土商周青铜器[J].文物,1982年第2期.
    [67]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J].考古学报,1993年1期.
    [68]]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东海阳县嘴子前春秋墓的发掘[J].考古,1996年第9期.
    [69]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故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1年4期.
    [70]莒县博物馆.山东莒县西大庄西周墓葬[J].考古,1999年第7期.
    [71]刘慧.山东莱芜西上崮出土青铜器及双凤牙梳[J].文物,1990年第11期.
    [72]李步青.山东莱阳县出土己国铜器[J].文物,1983年第12期.
    [73]临朐县文化馆.山东临朐发现齐、鄩、曾诸国铜器[J].文物,1983年第12期.
    [74]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中洽沟发现三座周墓[J].考古,1987年第8期.
    [75]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临淄区文物管理所.山东临淄齐国故城西周墓[J].考古,1988年第1期.
    [76]李常松.平邑蔡庄出土一批青铜器[J].考古,1986年第4期.
    [77]夏名采、刘华国.山东青州市苏埠屯墓群出土的青铜器[J].考古,1996年第5期.
    [78]郑同修、隋裕仁.山东威海市发现周代墓葬[J].考古,1995年第1期.
    [79]潍坊市博物馆.山东潍坊地区商周遗址调查考古[J].考古,1993年9期.
    [80]山东省烟台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烟台市上夼村出土 国铜器[J].考古,1983年第4期.
    [81]惠民地区文物普查队等.山东阳信城关镇西北村战国墓器物陪葬坑清理简报[J].考古,1990年3期.
    [82]山东惠民地区文物组等.山东邹平县大省村东周墓[J].考古,1986年7期.
    [83]信阳地区文管会、固始县文管会.河南固始万营山春秋墓清理简报[J].考古,1992年3期.
    [8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近几年来搜集的珍贵历史文物[J].中原文物,1984年第3期.
    [8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C5M906号西周墓[J].考古,1995年第9期.
    [8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1983年洛阳西工区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1985年6期.
    [8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等.洛阳市针织厂东周墓(CIM5269)的清理[J].文物,2001年12期.
    [88]赵振华.河南洛阳新发现随葬钱币的东周墓葬[J].考古,1991年第6期.
    [89]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中州中路东周墓[J].文物,1995年第8期.
    [90]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南阳市彭营砖瓦厂战国楚墓[J].中原文物,1994年第1期.
    [91]淇县文物保管所.淇县赵沟发现两批战国铜器[J].中原文物,1984年第2期.
    [92]赵清、王文华、刘松根.河南新郑新禹公路战国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4年第5期.
    [9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河南新郑县李家村发现春秋墓[J].考古1983年第8期.
    [94]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河南桐柏县发现一批春秋铜器[J].考古,1983年第8期.
    [95]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桐柏县文物管理办公室.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
    [96]确山县文物管理所.河南确山出土西周晚期铜器[J].考古,1993年第1期.
    [9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J].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
    [9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侯马上马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9年第6期.
    [9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墓地3号车马坑发掘简报[J].文物,1988年第3期.
    [100]赵慧民、李百勤、李春喜.山西临猗县程村两座东周墓[J].考古,1991年第11期.
    [10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浑源县李峪村东周墓[J].考古,1983年第8期.
    [102]山西省考研究所、山西省晋东南地区文化局.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战国墓[J].文物,1986年第6期.
    [10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J].文物,1994年第8期.
    [10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 第四次发掘[J].文物,1994年第8期.
    [105]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年第7期.
    [106]运城行署文化局、运城地区博物馆.山西闻喜邱家庄战国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1期.
    [107]赤峰市博物馆、宁城县文物管理所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J].文物,1995年第5期.
    [108]曹发展.陕西户县南关春秋秦墓清理记[J].文博,1989年第2期.
    [109]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县博物馆.陕西宝鸡县南阳村春秋秦墓的清理[J].考古,2001年第7期.
    [110]陕西省雍城考古队.一九八一年凤翔八旗屯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
    [111]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秦都雍城钻探试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
    [11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工作站.凤翔邓家崖秦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2期.
    [113]陕西雍城考古队等.陕西凤翔八旗屯西沟道秦墓发掘简报[J].文博,1986年第3期.
    [114]张懋镕、张小兵.陕西洛南冀塬一号战国墓[J].文物,2001年第9期.
    [115]丁义前.汉阴出土一批汉代铜器[J].文博,1989年第1期.
    [116]江保全.甘肃天水市出土西周青铜器[J].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3期.
    [117]南京博物馆、丹徒文管会.江苏丹徒磨盘墩周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5年第11期.
    [118]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J].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119]盱眙县文化馆等.盱眙县王庄出土春秋吴国铜匝[J].文物,1988年第9期.
    [120]南京市博物馆.六合县文教局江苏六合程桥东周三号墓[J].东南文化,1991年第1期.
    [121]赵玉泉.武进县淹城遗址出土春秋文物[J].东南文化,1989年第4、5期.
    [122]镇江市博物馆.江苏武进孟河战国墓[J].考古,1984年第2期.
    [123]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J].文物,1987年第12期.
    [124]六安县文物管理所.等安徽省六安县城北楚墓[J].文物,1993年第1期.
    [125]寿县博物馆.寿县肖严湖出土春秋青铜器[J].文物,1990年第11期.
    [126]李国梁.安徽宿县谢芦村出土周代青铜器[J].文物,1991年第11期.
    [127]宜昌地区博物馆.湖北当阳赵巷4号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0年第10期.
    [128]襄樊市博物馆.湖北谷城、枣阳出土周代青铜器[J].考古,1987年5期.
    [129]广水市博物馆.湖北省广水市彭家垮古墓清理简报[J].江汉考古,1990年第2期.
    [130]黄州古墓发掘队.黄冈罗汉山楚墓[J].江汉考古,1987年第1期.
    [131]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J].考古学报,1982年第1期.
    [132]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江陵马山十座楚墓[J].江汉考古,1988年第3期.
    [13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雨台山楚墓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0年第3期.
    [134]荆沙市文物处.江陵车垱战国墓清理简报[J].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
    [135]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麻城县革命博物馆麻城楚墓[J].江汉考古,1986年第2期.
    [136]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县发现商周青铜器[J].考古,1984年第6期.
    [137]湖北省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擂鼓墩二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5年第1期.
    [138]襄樊市博物馆、谷城县文化馆.襄樊市、谷城县馆藏青铜器[J].文物,1986年第4期.
    [13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博物馆.湖北襄樊郑家山战国秦汉墓[J].考古学报,1999年第3期.
    [140]湖北省博物馆.襄阳山湾出土的东周青铜器[J].江汉考古,1988年第1期.
    [141]襄樊市博物馆.湖北襄阳团山东周墓[J].考古,1991年第9期.
    [142]宜昌地区博物馆.《馆藏铜器介绍[J].江汉考古,1986年第2期.
    [143]湖北省博物馆.1978年云梦秦汉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6年第4期.
    [144]郧阳地区博物馆.湖北郧县肖家河春秋楚墓[J].考古,1998年第4期.
    [145]湖北宜昌地区博物馆.湖北枝江姚家港高山庙两座春秋楚墓[J].文物,1989年第3期.
    [146]岳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省岳阳市凤形嘴山一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3年第1期.
    [147]四川省博物馆.成都西郊战国墓考古[J].1983年第7期.
    [1]张懋镕.两周青铜盨研究[J].考古学报,2003年第1期.
    [2]孙华.商周新卣新论-兼论提梁铜壶及铜匝的有关问题[J].洛阳博物馆建馆4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3]赵平安.释易与匜-兼论史丧尊[J].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3期.
    [4]陈昭容.从古文字材料谈古代的盥洗用具及器相关问题-自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青铜水。器自名说起[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71本第4分册.
    [5]张临生.故宫博物院所藏匜形器研究[J].故宫学术季刊,1984年第1卷第3期.
    [6]张临生.说岙与匜-青铜彝器中的水器[J].故宫季刊,1982年第17卷第1期.
    [7]张懋镕.夷曰匜研究-兼论商周青铜器功能转化问题[J].故宫学术季刊,第25卷第1期.
    [8]周亚.晋韦父盘与盘盉组合的相关问题[J].文物,2004年第2期.
    [9]张增午.商周青铜兕觥初论[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3期.
    [10]孔德成.说兕觥[J].东海学报,第6卷第1期.
    [11]屈万里.兕觥问题重探[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71年第43本第4分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