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公正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公正化意识和观念的不断增强,大众群体对社会公正的要求也不断深入。课程公正,作为实现教育公正的载体,成为近年来教育领域内新的关注点。课程公正作为教育公正的微观领域,意在为所有学生个体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为个体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符合个体需求的多元化课程。
     本文主要是从程序公正的角度对课程中的公正性问题进行论述的。首先对课程、公正正及程序公正的内涵作较为明了的梳理与总结,进而基于程序公正的视角,分析和论述课程中存在的公正问题。程序公正视野下的课程公正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条件。课程内容方面主要是从性别化倾向、民族化倾向和城市化倾向三个角度来述说的,课程实施条件则主要从师资条件、经费投入、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说明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公正的基本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差异性原则、补偿性原则。论文的结束部分,提出了课程公正的实现路径:首先,在政策制定方面,要使课程制度公正化,包括课程制度的制定和具体实施过程要体现公正的原则;其次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关注边缘人群,发展多元文化课程,课程内容设置应体现弹性化原则,使不同的学生群体对其所接受的教育具有可接受性;最后,教育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应坚持帕累托最优的标准,保障课程实施条件的公正,实现课程的程序性公正。
Justice is the eternal values of human society with the basic concepts and basic code of conduct,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harmony. With the strength of impartial awareness and concept, public demands for social justice has continued deepening. Fair curriculum as the vector of the educational justice, is becoming a new focu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justice as an microscopic field of the educational justice, intending for individuals to provide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offering diversified curriculum to achieve individual comprehensive free development and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student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ssue of fairness in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cedural justice. First of all, it delimits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justice and procedural justice simply and clearly. And the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direct to the issue of fairness in curriculum, based on procedural justice perspective. Justice curriculum, in the vision of procedural justice, mainly in two aspects:course content and course conditions. Course content discusses from the tendency of gender, n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part of course conditions, it illustrates the teacher conditions, the input of funds and infra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above, it propo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justice:equal opportunities, the difference, compensatory. In the concluding part of paper, it presents the Implementational path to curriculum justice. First, in the policy formulation, to make curriculum system impartial, includ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ystem 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hich should reflect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 Second, the selec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arginalized groups, and evolve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should reflect the flexibility, making different groups of students could accept the provided education. Finally, educational resources deploy legitimately should persist the Pareto optimal care standards, and ensure just curriculum condi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procedural justice curriculum.
引文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页。
    ③[美]布坎南著,吴良健译:《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
    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页。
    ③张人杰著:《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0页。
    ④吴康宁主编:《课程社会学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 Bernstein, B.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framing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In:Young, M. (ed.), Knowledge and Control. London:Collier Macmillan.1971, p47.
    ②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③[美]迈克尔·阿普尔著,阎光才译:《文化政治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①黄显华,霍炳坤著: 《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0—57页。
    ②吴永军: 《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的新发展》,载《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5—6页。
    ③石鸥,赵长林:《科学教科书的意识形态》,载《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第72页。
    ①刘丽群:《从“控制”到“抵制”再到“博弈”——课程社会学研究取向的流变》,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171页。
    ①陈雨婷:《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载《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3期,第40—46页。
    ②陈雨婷:《我国隐蔽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载《教育科学》2004年第1期,第13页。
    ③周耀慈,王世光:《“教材城市化倾向”的应对》,载《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第24页。
    ④代贝:《教材插图要注意社会公平》,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8期,第43页。
    ⑤黄忠敬著:《知识·权力·控制——基础教育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⑥具体包括:论文有《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载《人民教育》2005年第24期;《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载《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论学生的学习自由》,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4期等;专著有:《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等。
    ①曹孚著:《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83页。
    ②R.C.Doll. Curriculum Improvement, Ally and Bacon.1964,p5.
    ③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④黄政杰著:《课程改革》,汉文书店经销1985年版,第14页。
    ①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②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00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8页。
    ①[美]埃德加·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
    ②转引汪兴福著:《社会公正论》,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③[英]穆勒著,唐针译:《功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48页。
    ④[英]穆勒著,叶建新译:《功用主义》,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⑤[英]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⑥[美]麦金太尔著,万俊人等译:《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⑦[美]麦金太尔著,龚群译:《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⑧王海明著:《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03页。
    ⑨[英]戴维·米勒著,应奇译: 《社会正义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⑩吴忠民著:《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页。
    ①转引冯建军著:《教育公正》,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149页。
    ②宋双,钱大军:《论司法程序公正要素》,载《行政与法》2005年第6期,第45页。
    ①陈瑞华:《通过法律实现程序正义——萨默斯“程序价值”理论评析》,载《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1卷第1辑,第185页。
    ②[英]戴维·米勒著,应奇译: 《社会正义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页。
    ①[澳]罗的特·W·康奈尔:《教育、社会公正正与知识》,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62—71页。
    ②金龙:《教育公正新解》,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5年,第68页。
    ③张家军:《论课程公正》,载《两岸三地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年,第84页。
    ④刘丽群:《论课程公平——一种社会学的视野》,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17—20页。
    ①何善平:《教育正义论纲》,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8页。
    ②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页。
    ③杨洁,吕改莲:《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直接映射——对小学语文教材人物的性别分析》,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第7期,第114页。
    ①武晓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0页。
    ①史静寰著:《妇女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150页。
    ②M.Sarup.The Plitics of Multirucal education,Rouglede and Kegan Poul,1986,p9.
    ③A.Greely, Why Can't They Be Like us?Dutton,1971,p51-52.
    ④欧用生:《国民小学价值教学的困境——从教科书谈起》,见陈伯璋编著:《意识形态与教育》,后天书苑有限公司印行1958版,第241页。
    ⑤注:小学教材的编制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能力为根据的,鉴于第1册图片过多,在此只对第2——12册教材加以分析。
    ①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①马长安:《新教材建设中的乡村文化》,载《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第18页。
    ②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载《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第16页。
    ③杨东平:《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回顾与反思》,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70页。
    ④杨东平:《影响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的制度性因素探析》,载《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6期,第29页。
    ①郭晓明:《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公正问题》,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第28—29页。
    ②王玲:《教育公平视野下的课程政策研究》,载《辽宁教育研究》2008第5期,第45页。
    ③周晓燕,董国平:《课程资源研究:成果、反思及走向》,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第6期,第94页。
    ①钟启泉:《试述教师的教材研究——兼议乡土教材的价值及其开发》,载《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2期,第25页。
    ②文中表格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年)整理分析得出。
    ①马洪江,陈松,黄辛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问题研究——以四川省马尔康县为例》,载《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9期,第31页。
    ②张雷,张茂聪:《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合理诱因及破解策略:以山东省为例》,载《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期,第5页。
    ③李胜利:《城乡中小学教师统筹发展中的问题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6页。
    ①王嘉毅,李颖:《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研究》,载《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第30页。
    ①吕炜:《教育经费投入问题解析》,《中国财经报》2005年3月8日第2版。
    ①王永鹏:《应得与公平——课程公平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28页。
    ②[美]戴维·米勒著,应奇译: 《社会正义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0页。
    ③张人杰著: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①[美戴维·米勒著,应奇译: 《社会正义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②[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译: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17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④王永鹏:《应得与公平——课程公平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36页。
    ①于发友:《论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28页。
    ①石鸥: 《选择一种课程就是选择一种未来——关于高中多样化、选择性课程结构的几点认识》,载《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2期,第4页。
    ①张家军:《论课程公正》,载《两片三地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年,第84页。
    ②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页。
    ①高月兰:《对帕累托最优的伦理诘问》,载《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18页。
    1.[英]穆勒著,唐针译:《功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3.曹孚著:《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5.黄政杰著:《课程改革》,汉文书店经销1985年版。
    6.[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译: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8.[美]布坎南著,吴良健译:《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9.张人杰著:《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美]麦金太尔著,龚群译:《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美]麦金太尔著,万俊人等译:《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美]埃德加·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史静寰著:《妇女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9.王海明著:《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0.黄显华,霍炳坤著:《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2.吴忠民著:《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郝德永著:《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黄忠敬著:《知识·权力·控制——基础教育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吴康宁主编:《课程社会学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7.[美]迈克尔·阿普尔著,阎光才译:《文化政治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王德如著:《课程文化自觉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9.[英]穆勒著,叶建新译:《功用主义》,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30.冯建军著:《教育公正》,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1.汪兴福著:《社会公正论》,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32.[英]戴维·米勒著,应奇译:《社会正义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论文
    (一)期刊论文
    1.[澳]罗伯特·w·康奈尔:《教育,社会公正与知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2期。
    2.陈瑞华:《通过法律实现程序正义——萨默斯“程序价值”理论评析》,《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1卷第1辑。
    3.陈瑶: 《隐性课程的文化学思考》, 《学术探索》2000年第2期。
    4.杨东平:《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回顾与反思》,《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5.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6.杨东平:《影响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的制度性因素探析》,《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6期。
    7.姚大志: 《罗尔斯正义理论的道德基础》, 《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8.王桂艳: 《正义、公正、公平辨析》, 《南开学报》2002年第2期。
    9.郭晓明:《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公正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10.石中英:《论学生的学习自由》,《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4期。
    1 1.杨洁,吕改莲:《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直接映射——对小学语文教材人物的性别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第7期。
    12.陈雨婷:《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3期。
    13.石鸥:《选择一种课程就是选择一种未来——关于高中多样化,选择性课程结构的几点认识》,《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2期。
    14.郭彩琴,曹健: 《教育公平:配置教育资源的合理性原则》, 《江苏高教》2003年第5期。
    15.陈雨婷:《我国隐蔽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科学》2004年第1期。
    16.刘蜜: 《论程序公正优先原则》,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7.石鸥,赵长林:《科学教科书的意识形态》,《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18.于发友:《论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9.吕炜:《教育经费投入问题解析》,《中国财经报》2005年3月8日第2版。
    20.高月兰:《对帕累托最优的伦理诘问》,《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1.宋双,钱大军:《论司法程序公正要素》,《行政与法》2005年第6期。
    22.代贝:《教材插图要注意社会公平》,《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8期。
    23.吴永军:《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的新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4.周耀慈,王世光:《“教材城市化倾向”的应对》,《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
    25.刘丽群:《论课程公平——种社会学的视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6.杨东平: 《“公平的发展”: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江苏高教》2007年第1期。
    27.魏运华,李俏: 《我国中小学教材研究述评》, 《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3期。
    28.马长安:《新教材建设中的乡村文化》,《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29.张绘:《我国义务教育校际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9期。
    30.于丰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1.钟民援,林毅: 《西方公正概念述评》, 《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32.王玲:《教育公平视野下的课程政策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8第5期。
    33.刘丽群,马延朝: 《发达国家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的类型、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4.乔晖: 《小学语文教材的性别偏见——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 《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第7期。
    35.金本能,王守恒:《文化资本视角下农村小学生语文教材适应性探析》,《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年第10期。
    36.刘丽群:《从“控制”到“抵制”再到“博弈”——课程社会学研究取向的流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7.马洪江,陈松,黄辛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问题研究——以四川省马尔康县为例》,《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9期。
    38.张家军:《论课程公正》,《两岸三地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年。
    39.金久仁: 《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的代际传递公平性研究》, 《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第2期。
    40.李晓华: 《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当代教师教育》2009年第3期。
    41.钟启泉: 《一纲多本:教育民主的诉求我国教科书政策述评》, 《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4期。
    42.刘子杰: 《教育公正的本质及其价值追求》, 《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第4期。
    43.娄元元: 《文化学视野中课程内容的本土化》, 《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第7期。
    44.王会亭: 《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异化的若干表现》, 《教育导刊》2009年第10期。
    45.张茂聪,冯永刚:《公平与均衡视域下义务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研究》,《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46.于翠翠,朱成科: 《群体审议视角下课程权力问题探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
    47.姚大志: 《一种程序正义?——罗尔斯正义原则献疑》, 《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
    48.张雷,张茂聪:《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合理诱因及破解策略:以山东省为例》,《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期。
    49.沈有禄,谯欣怡: 《全国分地区普通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差异分析》, 《教育与经济》2010年第2期。
    50.吴开腾,吴立宝,曾意,王新民: 《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51.周晓燕,董国平:《课程资源研究:成果、反思及走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0第6期。
    52.钟启泉:《试述教师的教材研究——兼议乡土教材的价值及其开发》,《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2期。
    (二)硕博论文
    1.彭鹏: 《论社会正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2.常磊: 《论教育公正》,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3.杨燕华: 《论教育公正》,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4.郤江波: 《以公正审视学校教育》,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5.阮彩霞: 《不平均,却公平——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中新课程结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6.金龙: 《教育公正新解》,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5年。
    7.何善平: 《教育正义论纲》,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8.王雅林: 《论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的启示》,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9.覃琴: 《人教社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倾向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武晓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1.李胜利: 《城乡中小学教师统筹发展中的问题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王永鹏:《应得与公平——课程公平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硕士论文2008年。
    13.宁彦峰:《教育变革中的教科书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二、外文类
    1. R.C. Doll. Curriculum Improvement, Ally and Bacon,1964.
    2. Bernstein, B.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framing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In:Young, M. (ed.), Knowledge and Control. London:Collier Macmillan.1971.
    3. M.Greely. Why Can't They Be Like us? Dutton.1971.
    4. A.Sarup. The Plitics of Multirical education. Rouglede and Kegan Poul,19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