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市场经济地位”与中国的外交策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今国际贸易救济制度中有关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相关规定已经严重危及中国正常的对外贸易和中国的国家利益。这首先是因为与“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相关的、在反倾销调查中确定倾销成立与幅度的替代国制度、反倾销报复中的一国一税制度让中国很难做出有力和到位的回应。其次,由于受“非市场经济”条款的约束,国外对华反补贴调查中也大量采用替代国的方法确定补贴率,从而更容易做出补贴成立的裁决、征收更高的反补贴税。另外,专门针对中国制定的特保措施设定了比一般的保障措施更低的门槛,这又成为国外对华滥用保障措施的根源。
     “非市场经济”问题是冷战思维在国际贸易领域的遗留的具体表现,其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背景,美国在该规则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之中起着决定性的领导作用。
     中国在“入世”谈判中,为了早一些融入到WTO所倡导的、以保护自由公平竞争为目标的多边贸易体制中,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权衡利弊后在相关入世协议中加入了“非市场经济”条款,这就为其他国家抵制或限制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提供了“合法的”借口。
     “非市场经济”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反映在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措施等国际贸易救济的整个体系中。受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相关规定的影响,中国不仅连续12年多成为世界上受反倾销危害最大的国家,而且也已经成为受反补贴措施危害最大的国家。反补贴调查的对象不仅包括涉案企业,而且包括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因而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外交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认为其无关大局、等闲视之,而是要理性看待、冷静分析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的真实意图和要价,通过合理利用、参与构建WTO贸易政策评审机制、WTO争端解决机制等多边机制以及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手段,并针对各国不同的利益诉求与之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策略,重点争取美国、欧盟等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从而以点带面,争取在全球范围内尽早解决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将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The provisions on China's "Non-Market Economy Status"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trade remedy laws have been gravely endangering China's proper external trade and national interest. Firstly, because the "surrogate approach" which is pertinent to the provisions of "Non-Market Economy Status" and used to establishing the existence of dumping as well as the dumping margin and "single countrywide duty rule" in the antidumping retaliation make China fail to make strong and suitable reaction. Secondly, owing to the restriction of "Non-Market Economy Status" provisions, overseas anti-subsidy investigations on China also adopt largely the surrogate country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subsidy ratio so as to make the decision of the existence of subsidy easily and levy the higher anti-subsidy tax. In addition, the special safeguards aiming at Chinese product enact the lower standard than that of general safeguards, which again become the roots of overseas abuses of protection measures aiming at China.
     The issue of "Non-Market Economy Status" is reservations of the cold war thinking in area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hich birth has profound background of history and politic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ad played the decisive leading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is rule's birth and evolvement.
     In China's negotiations of "Access to the WTO", after balanc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hina had added the "Non-Market Economy Status" provisions to the certain agreement on access to the WTO in order to integrate into the multilateral trade system——advocated by the WTO and aimed at protecting free and fair competition earlier, and to share the benefit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which gives the other countries the legal excuses on rejecting or restricting the products imported from China.
     The impact of the issue of "Non-Market Economy Status" reflects in the whole system of anti-dumping, anti-subsidy and specific safeguards. Influenced by the relative provisions on China's "Non-Market Economy Status", China not only became the biggest country harmed by anti-dumping in more than 12 years, but became the biggest country injured by anti-subsidy measures. The objects investigated in anti-subsidy procedure include not only the company involved but the government's macro-economic policies as well, which therefore affects severely China's economy, politics and diplomacy.
     As to the issue of "Non-Market Economy Status", we should neither blindly feel optimistic nor fell neglected, but look at it rationally and analyze calmly the real intention and charges of western countries on this issue. To solve this issue, we should firstly make good use of and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TO Trade Policy Review Mechanism (TPRM),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and other multilateral mechanisms, as well as establish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Free Trade Area. In addition, we should establish multilevel and tri-dimensional diplomatic strategy with wester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ir respectively interest demands.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possible losses to a minimum and safeguard China's economic interests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China should focus on persuading its major trading partner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to recognize China's market economy status, thereby struggle to resolve the issue of China's "Non-Market Economy Status" thoroughly as soon as possible.
引文
1 王原:《入世5年,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已占到13%比重》,青年报/东方网,2006年9月7日。
    2 《2008年进出口总额将增幅15%,顺差将逾3000亿美元》,《广州日报》,2008年1月2日。
    3 李增新:《中国企业可能面临更多国际贸易摩擦》,《财经网》,2008年4月27日。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8》,人民出版社,2008年。
    5 严江宁:《高虎城称今年我国贸易摩擦形势严峻》,《财经网》,2008年4月10日。
    6 约翰·杰克逊著[美],张乃根译:《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章。
    7 Greg Mastel,Antidumping Laws and the U.S.Economy,M.E.Sharpe,1998.
    8 Andreas F.Lowen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9 Daniel Ikenson,"Abuse of Discretion:Time to Fix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U.S.Antidumping Law",CATO Institute,http://freetrade.org/;Ikenson Daniel,"Non-market Nonsense:U.S.Antidumping Policy toward China",CATO Trade Policy Analysis,No.22,2005.
    10 Francis Snyder,"The Origins of 'Non-market Economy':Ideas,pluralism and Power in EC Anti-dumping Law about China",European law Journal,Vol.7(4),December 2001.
    11 Wolfgang Muller,EC Antidumping Law—A Commentary on Regulation 384/96,John Wiley & Sons,1998.
    12 John H.Jackson and Edwin A.Vermulst,Antidumping Law and Practice—A Comparative Study,Harvester Wheatsheaf Press,1990.
    13 Alexander Polouektov,"Non-Market Economy Issues in the WTO Anti-Dumping Law and Accession Negotiations—Revival of a Two-tier Membership",Journal of World Trade,36(1),2002.
    14 Peter D.Ehrenhaft,"Policies on Imports from Economies in Transition:Two Case Studies",World Bank,1997.
    15 陈力:《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以美国欧盟为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16 同上,第12页。
    17 同上。
    18 余东晖、杨中旭:《中国“入世”之后力图“入市”背后是政治博弈》,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6月15日。
    19 晋咏:《美国大选年‘贸易综合征'》,《环球财经》,2004年8月2日。
    20 谢雯:《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这完全是对中国的苛求——专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7月5日。
    21 于文兰:《我国所谓的‘非市场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7月6日;于文兰:《我国出口面临‘非市场经济'地位制约》,《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4年7月15日。
    22 王受文:《苛刻的认定标准——美国反倾销中市场经济地位确定的法律、程序及实践》,《国际贸易》,2004年第9期。
    23 龚雯:《扫除‘非市场经济'障碍》,《人民日报》,2004年4月16日第6版。
    24 薛荣久:《非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中国贸易报》,2004年7月22日。
    25 韩彩珍:《中国不应该神化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外资》,2004年第12期。
    26 王磊、陈强:《龙永图: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不需要别国承认》,《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18日。
    27 郑宝银:《市场经济地位》,《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8期。
    28 楼夷、李琰:《中国面临市场经济地位之辩,专家称重在深化改革》,《财经》,2004年6月30日。
    29 《‘市场经济地位'另寻突破》,《中国经营报》,2004年6月15日。
    30 王海明:《圆桌论坛第11期:谁在阻碍中国成为‘市场经济国家'?》,《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7月21日。
    31 赵瑾:《‘非市场经济条款'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0期,第63-68页。
    32 正如罗伯特·基欧汉等学者所言,现有的全球性国际机制大多是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国际机制的创立与主导国(乃至霸权国)的积极鼓励密切相关。Robert Keohane,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pp.32-38;Robert Crawford,Regime Theor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Rethinking Neoliberal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1996,p.53.
    3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官方文件和经济学文献中,使用的是“国家垄断贸易”这一术语,这显然是在描述(前)苏联计划经济在对外贸易领域里所起作用时的专门用语,以后对于东欧国家也使用过类似的用语。所以,“国家垄断贸易”和“非市场经济国家”在这点上是相同的意思。随着贸易逐步自由化、国家垄断性地干预贸易行为的减少,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转而采用了“非市场经济体制”来称呼中央计划经济国家。这样,也自然地出现了“中央计划经济”的称呼来取代“国家垄断贸易”。1973年《美国海关规则》中出现了“控制经济国家”的称呼,同时从意识形态出发,又出现了“社会主义图家”的称呼。20世纪80至90年代,在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改革中,又把这些现象称之为“市场经济转型”。所以,当前国际社会采用“转型经济”和“非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来区别于“市场经济”。
    34 Report of 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Preparatory Committee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Employment(London,1946).P.59.
    35 事实上,这种规定是参照了1935年(前)苏联与美国在双边贸易协定中的类似做法,其中规定,作为得到最惠国待遇的交换,(前)苏联必须承担每年进口至少3000万美元的义务。1927年拉托维亚和(前)苏联的一项贸易协定中也含有类似的条款。
    36 数据来源:商务部官方网站,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300090000079
    37 如1967年规则、经欧盟理事会1979年第3017号规则、1982年第1580号规则、1984年第2176号规则、1988年第2423号规则、1994年第3283号规则等。
    38 《欧盟将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英国《金融时报》,2004年6月28日。
    39 王晓然:《欧盟全面否定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无一项符合”》,《北京商报》,2007年6月14日;朱周良,《中国获认市场经济地位概率几何》,《上海证券报》,2007年6月26日;“1998年,欧盟颁布了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5条标准,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贸易环境公平化、金融参数合理化五个方面。根据欧盟2004年的初次评估,中国只有第二条“在与私有化相关的企业运作中没有国家导致的扭曲,没有使用非市场的贸易或补偿制度”,即经济主体自由化的标准得到了认可。”
    40 欧盟第二次否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背景:2007年,随着欧中贸易逆差的迅速上扬,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和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对贸易赤字问题产生严重分歧,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日趋紧急。2007年6月11日,据英国路透社报导说,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外贸顺差出人意料地扩大至224.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激增73%,远高于路透此前调查的188亿美元。在这样的欧中经贸关系背景下,2007年6月12日,“中欧高级贸易对话”在布鲁塞尔举行,这一最新贸易数字无疑成为此次中欧贸易对话的焦点话题之一。曼德尔森表示,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已处于“十字路口”,他对中国处理的诸多问题感到不满,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实际上是不平衡的,许多欧洲国家正在失去耐心,压力正与日俱增;他在经过“坦率、具体和持久”的讨论后,警告说“如果中国未能补偿日益不平衡的欧中贸易关系,那么中国就将面临欧盟的一个‘不耐烦和愤怒'的反弹”;之前他曾表示,欧盟将在对华贸易方面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如果中国不对欧洲开放更多的市场,将准备对中国采取进一步的反倾销行动,甚至会诉诸WTO。尽管中国外交部6月11日表示:“我们希望欧盟能够客观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积极考虑并尽早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在布鲁塞尔会议上,曼德尔森再次回绝了中国的要求,拒绝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他表示,虽然这只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地位,但中国认为这是一个面子问题。(资料来源:《欧盟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新快报,2007年6月14日。)
    41 商务统计:http://www.mofcom.gov.cn/tongjiziliao/tongjiziliao.html
    42 加拿大修改《特别进口措施法》中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第20节,2004年6月24日,http://gpj.mofcom.gov.cn/column/print.shtml?/xxfb/a/200406/20040600238481
    43 《欧盟可能对华启用反补贴调查》,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2007年11月20日。
    44 武长海:《2007年欧盟对华新贸易壁垒分析》,《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2月24日。
    45 门洪华:《国际机制理论的批评与前瞻》,《国际关系理论》,1999年第11期,第22页。
    46 Robert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Westview Press,1989,p.4.
    47 Stephen D.Krasner,"Structural Cour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6,1982,p.186.
    48 从法学角度看,被定义为“一系列原则、规则、规范以及决策程序”的国际机制只是国际法的另一个名称而已。参见:Craig J.Barker,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ondon,Continuum,2000,p.76.
    49 Robert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Can Interdependence Work?",Foreign Policy,Spring 1998,pp.82-96;Robert Keohane,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p.63;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S.Nye Jr.,"Globalization:What's New? What's Not?",Foreign Policy,Spring 2000.
    50 Robert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Can Interdependence Work?",Foreign Policy,Spring 1998,pp.82-96.
    51 Robert Crawford,Regime Theor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Rethinking Neoltberal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1996,pp.4-6.
    52 Robert Powell,"Absolute and Relative Gai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 David A.Baldwin(ed.),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The Contemporary Debat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p.209-233.
    53 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Readings,Addison-Wesley,1979,p.105.
    54 Robert Crnwford,Regime Theor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Rethinking Neollberal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1996,p.1.
    55[美]John H.Jackson著,张乃根译:《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章。
    56 John H.Jackson,William J.Davey and Alan O.Sykes,Jr.,Legal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Cases,Materials and Text,West Group,2002,Chaper 16,(B) "The Interface Theory of Economic Relations".
    57 John H.Jackson and Edwin A.Vermulst(ed.),Antidumping Law and Pratice—A Comparative Study,Harvester Wheatsheaf,1990,pp.20-22.
    58 William Mock,"Economic Advantage in East-West Trade:Abandoning Market Fiction in Trade with Non-Market Economy Countries",14 N.C.J.Int'l L.& Com.Reg.55(1989)
    59 Nicholas R.Lardy,Integrating China into the Global Economy,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Washington,D.C.,p.158.
    60 Robert Cox,Approaches to World Ord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246.
    61 Robert Cox,"Social Forces,State and World Order: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Keohane ed.,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pp.217-248.
    62 夏华:《聚焦市场经济地位》,《对外经贸统计》,2004年第5期,第14页。
    63 石广生主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导读》,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64 Joint Statement[EB/OL].http://europa.eu.int/comm/exter-nal_relations/russia/summit_05_02/state.htm.
    65 《欧盟将根据俄罗斯“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调整贸易规则》,2002年8月23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420002823
    66 《欧盟将根据俄罗斯“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调整贸易规则》,2002年8月23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420002823
    67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欧盟宣布给予俄罗斯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商务部网站,2002年5月30日,http://gpj.mofcom.gov.cn/column/print.shtml?/xxfb/a/200301/20030100065845
    68 Notice of Final Determinations of Sales at Less Than Fair Value:Pure Magnesium and Alloy Magnesium From the Russian Federation(60 FR 16440,16443,March 30 1995)
    69 Fact Sheet:Russian Transition to Market Economy Status Under U.S.Trade Remedy Law[EB/OL].http://trade.gov/media/FactSheet/May2002/russiaMESfactsheet_060602.htm
    70 吴宏伟、王勇:《俄罗斯获得欧美反倾销法市场经济地位评介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
    71 在美国传统基金会《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2003》排序中,中国高出俄罗斯10个位次;在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经济自由度报告2002》的排序中,中国高出俄罗斯15个位次。参见: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72 谢雯:《中国入世遭受欧盟歧视》,《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7月5日。
    73 白洁;《理性看待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第4期,第4页。
    74 http://tjsj.baidu.com/pages/jxyd/18/50/72bfdf4223ecbe407a7fbgca604973bb_0.html
    75 张硕编辑;《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2008年1月22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140007472
    76 赵秋艳编辑:《WTO公布07年各国进出口排名》,2008年4月23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ld=201260002336
    77 李志红等:《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困境》,《世界知识》,2004年第12期。
    78 数字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幅提高中国话语权》,《东方早报》,2008年5月1日。
    79 《贸发会议发布<创意经济报告>》,2008年5月4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 Web App/showNews.jsp?newsId=201260002349
    80 陈光:《埃文斯访华主谈市场经济地位》,新京报,2004年6月25日。
    81 杨丽明:《欧盟评估报告没有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29日。
    82 "Donald Evans,Says China Must Make Reforms for Market Economy Status "[EB/OL].http://usinfo.state.gov/,2004年5月17日。
    83 宿景祥:《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看美国贸易政治》,载《中美战略关系新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5月,第396页。
    84 《华盛顿激辩中国市场经济地位,7小时听证会风雨》,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6月15日。
    85 同上。
    86 同上。
    87 宋泓:《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弊端及对策》,《参考消息》特刊,2004年7月8日。
    88 赵瑾:《‘非市场经济条款'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0期,第63-68页。
    89 《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的特点及趋势》,2007年6月20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301340000002
    90 数据来源于:《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统计》,2005年7月14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cwsId=300090000050
    91 《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的特点及趋势》,2007年6月20日,http://www.cacs.gov.cn/DefauitWebApp/showNews.jsp?newsId=301340000002
    92 同上。
    93 数据来源于李增新:《中国企业可能面临更多国际贸易摩擦》,《财经网》,2008年4月27日。
    94 刘建锋:《WTO报告称非市场经济地位影响我国应对反倾销》,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4月10日;马宇主编,《中国WTO报告2003》,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
    95 N.David Palmeter,《美国反倾销法对美中贸易的影响》,《世界贸易杂志》,1989年第23期,第5页。
    96 数字来源于于洋:《浅析美国对华蘑菇罐头反倾销案》,2005年6月3日,http://www.cacs.gov.e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300090000048
    97 数字来源于邓海标:《欧盟对中国集成电子荧光节能灯反倾销案》,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300090000076
    98 史云庆编译:《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对原产于中国的碳钢焊接钢管作出反倾销和反补贴初裁》,2008年4月23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isp?newsId=400050001616
    99 史云庆编辑:《加拿大国内产业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热电制冷设备和热泵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2008年4月18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150003603
    100 赵丹亮:《美国对华“反补贴”带来四大不利影响》,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4月14日,第6版。
    101 案例数据来源:“美国对华铜版纸反补贴案专题”,商务部贸易救济信息网,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channel.jsp?chId=30129
    102 李增新:《中国企业可能面临更多国际贸易摩擦》,《财经网》,2008年4月27日。
    103 赵丹亮,《美国对华“反补贴”带来四大不利影响》,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4月14日,第6版。
    104 《美国商务部再次修改对原产于中国的冷冻和罐装暖水虾反倾销案的终裁结果》,2006年9月12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400050001334&
    105 《受美国反倾销影响,我国虾企转变产品结构》,2006年2月16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140004186&
    106 《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的特点及趋势》,2007年6月20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301340000002
    107 陈泰锋:《中美贸易摩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80页。
    108 数据来源:《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统计》,2005年7月14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300090000050
    109 陈泰锋:《中美贸易摩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80页.这5起案例是:①2002年8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应美国一家生产规模很小的公司的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椅座升降装置进行特保措施调查,10月18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中国对美出口的椅座升降装置对美国相关产业构成市场扰乱,并建议实施配额限制,经中方与美方磋商后,2003年1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决定不采取救济措施。②2002年11月28日,美国三家钢丝衣架生产企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申诉,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钢丝衣架立案进行特保措施调查,2003年1月2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中国对美出口的钢丝衣架对美国相关产业构成市场扰乱,并提出加征关税的救济建议,4月25日,美国总统布什决定不采取救济措施。③2003年6月5日,美国“保护美国维修市场用刹车盘、刹车豉生产商联合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申诉, 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刹车盘、刹车豉立案进行特保措施调查,8月5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中国对美出口的刹车盘、刹车豉未对美国相关产业构成市场扰乱,并结束调查。④2003年9月5日,美国四家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申诉,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球墨铸铁管件立案进行特保措施调查,10月1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中国对美国球墨铸铁管件出口不存在“紧急情势”,12月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中国对美出口的球墨铸铁管件对美国相关产业构成市场扰乱,经中方与美方磋商后,2004年3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决定不采取救济措施。⑤2004年1月6日,美国弹簧生产商协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申诉,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床用内置弹簧组立案进行特保措施调查,3月8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中国对美出口的床用内置弹簧组未对美国相关产业构成市场扰乱,并结束调查。
    110 《西班牙要求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柑橘罐头采取特别保障措施》,2002年5月27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420002457
    111 《中国柑橘罐头游说团赴欧磋商》,2002年10月22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420003023
    112 田宗仁译:《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精制柑橘属水果蜜饯进行特别保障措施调查》,2003年7月23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400100000038
    113 《欧盟邀请中方就精制柑橘属水果蜜饯特别保障措施案进行磋商》,2003年7月28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420004086
    114 田宗仁编译:《欧盟委员会对进口柑橘罐头实施临时保障措施》,2003年11月14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400110000029
    115 田宗仁译:《欧盟委员会终止针对原产于中国的柑橘罐头进行的临时特别保障措施调查》,2003年12月12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400110000015
    116 念雪译:《欧盟对进口罐装柑橘罐头作出保障措施终裁》,2004年4月12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400110000007
    117 《中国柑橘罐头出口前景堪忧》,2004年7月12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140002167
    118 《欧盟柑橘罐头配额管理对我国的影响将在2004年10月显现》,2004年5月28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140001958
    119 the Spanish National Federation of Associations of Processed Fruit and Vegetables(FNAC),当时其会员企业所生产的柑橘类水果罐头占欧盟柑橘类水果罐头总产量100%。
    120 《我国柑橘罐头“特保”后又遭反倾销调查》,《消费日报》,2007年11月7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140006816
    121 裘红萍编译:《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柑橘类水果罐头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2007年10月22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400040001274
    122 裘红萍编辑:《欧盟在对华紧固件反倾销案中否决首批中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待遇申请》,2008年5月6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300550000262
    123 裘红萍编辑:《欧盟在对华味精反倾销案中拒绝给予中国企业以市场经济待遇》,2008年5月5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300550000259
    154 裘红萍编辑:《欧盟在对华柠檬酸反倾销案中给予中国2家企业以市场经济待遇》,2008年5月5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300550000258
    125 王原:《入世5年,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已占到13%比重》,青年报/东方网,2006年9月7日。
    126 宋弘:《非市场经济地位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0期,第51-56页。
    127 张硕编辑:《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2008年1月14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140007384
    128 李琦:《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宏观经济管理》,2005年第2期。
    129 史云庆编译:《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和加拿大的柠檬酸及柠檬酸盐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2008年5月7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400040001324&
    130 《华盛顿激辩中国市场经济地位,7小时听证会风雨》,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6月15日。
    131 《美要中国为市场经济地位浮动汇率》,华军世界在线,2004年6月6日。
    132 朱周良:《中国获认市场经济地位概率几何》,《上海证券报》,2007年6月26日。
    133 王晓然:《欧盟全面否定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无一项符合'》,《北京商报》,2007年6月14日。
    134 王新华:《市场经济地位:我国经济发展的近忧与远虑》,《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9期,第30-32页。
    135 苗迎春:《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何成了中美博弈的新焦点》,《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6月10日。
    136 苗迎春:《市场经济地位:中美博弈新焦点》,《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6月10日。
    137 陈泰锋:《中美贸易摩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138 人民网专题:“中国力争市场经济地位”,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8215/34237/index.html
    139 新浪财经专题:“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离我们还有多远”,http://finance.sina.com.cn/nz/completeeconomy/
    140 TOM新闻专题:“中国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地位”,http://news.tom.com/hot/shichangjj/
    141 慧聪网产经要闻专题:“渴望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入市'之旅”,http://info.news.hc360.com/html/jmdt-zt-rs.htm
    142 封欣、钱振华:《八成市民支持我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东方早报》,2005年8月1日。
    143 《美智库揭秘:研究中国细致入微,成政策幕后推手》,《环球时报》,2008年2月4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170000574
    144 程刚:《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中国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弊大于利》,《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30日。
    145 李晓西:《市场经济地位与中国的最新实证》,http://whb.news365.com.cn/ly/t20050822_621529.htm
    146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147 Stuart R.Schram,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Mao Tse-tun,New York:Prager,1963,pp.266-267.
    148 赵全胜:《解读中国外交政策》,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105页。
    149[美]伊莉莎白·埃克诺米等主编,华宏勋等译:《中国参与世界》,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7页。
    150 Harry Harding,China and Northeastern Asia,American University Press,1988,p.12.
    151 江忆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中国参与国际体制的若干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7期,第5页。
    152 如《联合国海洋公约》、《核不扩散公约》、《全面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全面禁止核试验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与政治权利公约》、《京都议定书》等。
    153 杨文静:《中国融入国际机制与美国因素》,《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0期,第34页。
    154 滕晓萌:《大考:WTO启动对华第二次贸易政策审议》,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4月22日。
    155 《中国和新西兰4月份将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2008年2月27日,http://www.2rich.net/2rich_news/ContentHtml/20080227/200802271333201280.htm
    156 Andreas Hasenclever et al.,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31.
    157 常璐、张毅、李诗佳:《中国与新西兰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四个‘第一'引人注目》新华网,2008年4月7日。
    158 同上。
    159 同上。
    160 同上。
    161 《韩国知识经济部将积极推进同中国的自由贸易进程》,2008年5月5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420012346
    162 陈怒:《经济学者: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将在欧盟获突破》,中新网,2004年6月7日。
    163 历史经验表明,近年来对中国提起最多诉讼的印度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美国的态度。
    164 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2页。
    165 李少军:《论国家利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第16页。
    166 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167 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第7期,第8页。
    168 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60-170页。
    169 张历历等:《现代国际关系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41-42页。
    170 曹云华、李昌新:《论国家利益的国际拓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56-57页。
    171 阎学通:《中国的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8页。
    172 王逸舟:《国际制度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国际展望》(半月刊),2006年7月,总第544期,第79页。
    173 尹承德,《跌宕起伏继往开来——浅谈中美关系及其前景》,《国际关系专论》,2002年第3期,第7页。
    174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2003年11月5日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举办的关系研讨会上的讲话,http://www.whitehouse.gov.
    175 The statistics are available at: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www/index.html.
    176 商务统计:http://www.mofcom.gov.cn/tongjiziliao/tongjiziliao.html.
    177 王孜弘:《拉锯中的中美经贸关系》,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9月3日。
    178 许铁兵:《新世纪的中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44页。
    179 Joseph Michael Finger,Antidumping:How it Works and Who gets Hurt?,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Ann Arbor,1993.
    180 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3页。
    181 Richard Bernstcin and Ross Monro,"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Foreign Affairs,Vol.76,No.2,March/April 1997,pp.18-32;Richard Bernstein and Ross Monro,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New York,Alfred A.Knopf,Inc.,1997.
    182 楚树龙:《接触与防范——美国对华战略》,鹭江出版社,2000年,第19-23页。
    183 David A.Shlapak,"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China-Taiwan Balance",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Vol.23(3),June 2001,p.15.
    184 王松德:《我国对外关系问题研究》,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14页。
    185 David Shambaugh," Sino-American Relations Since Septmber11:Can the New Stability Last?",Current History,Vol.101(656),September,2002,pp.245-247.
    186 王缉思主编:《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288-289页。
    187 Winston Lord and Joseph Nye,"Engagement with China Will Aid Regional Security",Transcript on October 11,USIA Wireless File,October 13,1995,p.2.
    188 基辛格:《西方与中共对峙,应记取一战殷鉴》,《中国时报》[台],1999年9月15日。
    189 Dork Barnett,et al.,Developing a Peaceful,Stable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China,A National Committee 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Report,July 1996,p.24.
    190 Henry Kissinger,"The Stakes With China",The Washington Post,March 31,1996;Ross Robert,"Beijing As a Conservative Power",Foreign Affairs,Vol.76,No.2,March/April 1997,pp.33-44.
    191 Madeleine K.Albright,"The Test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Foreign Affairs,Vol.77,No.6,Nov./Dec.1998,p.57.
    192 张亚中、孙图祥:《美国的中国政策》,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第185-186页。
    193 傅梦孜:《布什政府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未来》,《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期,第16页。
    194 门洪华:《全球化与国际机制:理论上的启示》,《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第47页。
    195 Richard N.Haass,"China and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Remarks to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2002年12月5日,http:/www.state.gov/.
    196 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9、167页。
    197 摘自《人民日报》,1994年6月3日。
    198 郭树龙:《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2001年,第108-116页。
    199 罗伯特·吉尔平:《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85页。
    200 张建新:《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美国研究》,2003年第1期,第22页。
    201 张硕编辑:《英国支持欧盟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2005年7月7日,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420008579
    202 杰里尔·A·罗赛蒂著,周启朋、傅耀祖等译;《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4页。
    203 同上,第2页。
    204 Henry Kissinger,American Foreign Policy(Revised Edition),New York:Norton Press,1974,p.16.
    205 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6页。
    206 Graham T.Allison,Essence of Decision,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71,p.144.
    207 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外交政策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1页。
    208 宿景祥:《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看美国贸易政治》,载《中美战略关系新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5月,第408页。
    209[台]何思因:《美国贸易政治》,时英出版社,1994年,第99页。
    210 Ken Silverstein,"The New China Hands:How The Fortune 500 is China's Strongest Lobby," The Nation,1997-2-17.
    211 对凯丽·丹博的采访,转引自郝雨凡、张燕冬:《无形的手——与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点评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389页。
    212 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外交政策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5页。
    213 杰里尔·A·罗赛蒂著,周启朋、傅耀祖等译:《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408页。
    214 John W.Dietrich,"Interest Groups and Foreign Policy:Clinton and the China MFN Debates," Presidential Studiies Quarterly,1999年6月1日。
    215 宋国友:《试论冷战后美国对华经济制裁的国内因素》,《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1期,第11页。
    216 宋图友:《贸易增长、利益集团与国家间冲突》,《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6期,第9页。
    217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第48页。
    218 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美国形象》,1999年10月,第91页。
    219 赵淑平、王银柱:《美国电视纵横——美国电视全方位透视》,华文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53页。
    220 韩彩珍:《中国不应该神化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外资》,2004年第12期,第30-32页。
    221 孙雷红:《从温州打火机胜诉看行业协会在反倾销中的作用》,《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年第9期,第21页。
    222 2004年3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举办了以“后配额时代——创造共赢的未来”为主题的首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邀请了世界十几个国家纺织商会、协会的负责人参加,向他们介绍中国纺织工业的行业现状、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以及在后配额时代的贸易政策;利用举办各种展览会的机会,和来访的国外协会组织加强对话与交流,宣传各种政策,使国外同行对中国纺织工业有了更加深入正确的了解,收到了较好效果。
    223 唐小松:《公共外交:信息时代的战略工具》,《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6期,第22页。
    224 《美智库揭秘:研究中国细致入微,成政策幕后推手》,《环球时报》,2008年2月4日,转引自: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170000574
    225 同上。
    226 Dumping:A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Trade,1923;R.Dale,Antidumping Law in a Liberal Trade Order,Trade Policy Research Central,London,1980;R.E.Litan(eds.),Down in Dumps-Administration of the Unfair Trade Laws,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Washington,D.C.,1991.
    227 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美];《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82页。
    228 Karl Deutsch,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entice Hall,1988,p.87.
    229 约瑟夫·奈认为:软权力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国际机制三个方面.参见:Nye Joseph,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Basic Books,1990,pp.188,267.
    230 俞新天主编:《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对外战略纵论》,中共中央出版社,2005年4月,第68页。
    231 陆钢、郭学堂:《中国威胁谁:解决中国威胁论》,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42、187页。
    232 陈强、郑贵兰:《从‘中国年'到‘孔子学院'——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柔性塑造》,《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74页。
    233 杨伟芬:《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234 李凯:《全球性媒介事件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奥运的视角》,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235 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美国研究》,2004年第2期,第11页。
    236 袁明、范士明:《冷战后美国对中国(安全)形象的认识》,《美国研究》,1995年第4期,第7页。
    237 李金铨:《建制内的多元主义:美国精英媒介对华政策的论述》,《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2年2月号。
    238 潘志高:《<纽约时报>对华报道分析:1993-1998》,《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39 杨雪燕、张娟:《90年代美国大报上的中国形象》,《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40 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241 傅高义:《美国人看美国、中国与世界》,《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第8页。
    242 John E.Rielly,American Public Opinion and u.s.Foreign Policy 1999(the Chicago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1999),pp.28,30
    243 Marshall M.Bouton,American Public Opinion and U.S.Foreign Policy 2002(the Chicago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2002),pp.51,56.
    244 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245 李希光、孙静惟主编:《全球新传播》,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249页。
    246《联合国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引擎之一》,上海证券报,2004年9月15日。
    247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9/07/content_5059881.htm
    248 王原:《入世5年,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已占到13%比重》,青年报/东方网,2006年9月7日。
    249 周凯、黄隽永:《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称中国入世5周年成绩A+》,新闻晨报,2006年9月7日。
    250 商务部驻几内亚经商处:《几内亚政府承认我市场经济地位》,2008年3月4日,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k/200803/20080305410997.html
    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
    2.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
    3.蔡镇顺、范利平、帅海燕:《反倾销与反补贴法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4.陈静编:《案释WTO反倾销协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
    5.陈力:《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以美国欧盟为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6.陈泰锋:《中美贸易摩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7.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8.楚树龙:《接触与防范——美国对华战略》,鹭江出版社,2000年。
    9.邓德雄:《欧盟反倾销的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0.符启林主编:《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甘瑛:《国际货物贸易中的补贴与反补贴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
    12.郭羽诞等:《反倾销与中国产业安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何思因[台]:《美国贸易政治》,时英出版社,1994年。
    14.胡鞍钢、王绍光:《政府与市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
    15.黄辉:《中欧贸易摩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6.蒋小红:《欧共体反倾销法与中欧贸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7.杰里尔·A·罗赛蒂著,周启朋、傅耀祖等译:《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
    18.拉尔夫·戈莫里、威廉·鲍莫尔著,文爽、乔羽译:《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中信出版社,2003年。
    19.李文玺:《世贸组织/关贸总协定反倾销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李希光、孙静惟主编:《全球新传播》,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
    21.刘光溪:《入世、博弈、共赢——互补性竞争与规则性合作》,上海财经大学出 版社,2003年。
    22.刘力:《中国:直面国际经济摩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
    23.刘力主编:《中国WTO报告:2004-2005》,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7月。
    24.陆钢、郭学堂:《中国威胁谁:解决中国威胁论》,北京出版社,2001年。
    25.马宇主编:《中国WTO报告2003》,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
    26.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7.潘悦:《反倾销摩擦》,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8.屈广清:《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
    29.尚明:《反倾销——WTO规则及中外法律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4年。
    30.石广生主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导读》,人民出版社,2002年。
    31.孙哲:《美国国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32.王缉思主编:《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33.王松德:《我国对外关系问题研究》,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
    34.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35.肖伟主编:《国际反倾销法律与实务》(WTO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
    36.肖伟主编:《国际反倾销法律与实务》(美国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37.肖伟主编:《国际反倾销法律与实务》(欧共体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38.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主编:《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9.雅格布·瓦伊纳:《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商务印书馆,2003年。
    40.阎学通:《中国的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41.阎学通、王在邦、李忠诚等:《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42.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外交政策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43.杨仕辉:《反倾销的国际比较、博弈与我国对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44.杨伟芬:《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45.伊莉莎白·埃克诺米[美]等主编,华宏勋等译:《中国参与世界》,新华出版社, 2001年。
    46.俞新天主编:《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对外战略纵论》,中共中央出版社,2005年4月。
    47.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48.约翰·杰克逊著[美],张乃根译:《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49.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0.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美],阎学通、陈寒溪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51.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52.张历历等:《现代国际关系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
    53.张丽娟:《美国商务外交策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54.张亚中、孙国祥:《美国的中国政策》,[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55.张燕:《应战美国反倾销》,法律出版社,2003年。
    56.张玉卿:《国际反倾销法律与实务》,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3年。
    57.赵全胜:《解读中国外交政策》,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58.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编:《2005~2006年中国WTO报告》,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年6月。
    1.巴曙松:《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国际贸易中的“摩擦'》,《中国投资》,2004年第8期。
    2.白洁:《理性看待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第4期。
    3.曹云华、李昌新:《论国家利益的国际拓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陈明聪:《我国应对因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被反倾销的对策》,《东南学术》,2003 年第4期。
    5.陈强、郑贵兰:《从‘中国年'到‘孔子学院'——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柔性塑造》,《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6.陈晓丹、孙磊:《关于当前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思考》,《前沿》,2005年第8期。
    7.傅东辉、邹惠:《挑战世贸争端解决机制——中国在反倾销案中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国际贸易》,2002年第11期。
    8.傅高义:《美国人看美国、中国与世界》,《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
    9.傅梦孜:《布什政府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未来》,《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期。
    10.高明华:《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指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1.顾海滨:《中国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国际金融报》,2003年4月16日,第8版。
    12.韩彩珍:《中国不应该神化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外资》,2004年第12期。
    13.江忆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简论国际机制对国家行为体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2期。
    14.江忆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中国参与国际体制的若干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7期。
    15.金慧:《反倾销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研究》,《研究与探索》,2005年第7期。
    16.李凯:《全球性媒介事件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奥运的视角》,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17.李侃:《美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历史考察》,《人民法院报》,2007年4月26日,第5版。
    18.李少军:《论国家利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
    19.李仲平、李炼:《反补贴是否适用于非市场经济的法律思考》,《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0.马瑁:《国外反倾销、反补贴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关系分析》,《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1.马连良:《改变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是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关键》,《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年第10期。
    22.门洪华:《国际机制理论的批评与前瞻》,《国际关系理论》,1999年第11期。
    23.门洪华:《国际机制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24.门洪华:《全球化与国际机制:理论上的启示》,《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25.苗迎春:《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何成了中美博弈的新焦点》,《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6月10日。
    26.潘志高:《<纽约时报>对华报道分析:1993—1998》,《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7.任冬、吕峰:《美国反补贴法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适用》,《国际商报》,2003年7月31日,第6版。
    28.宋国友:《贸易增长、利益集团与国家间冲突》,《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6期。
    29.宋国友:《试论冷战后美国对华经济制裁的国内因素》,《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1期。
    30.宋弘:《非市场经济地位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0期。
    31.宿景祥:《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看美国贸易政治》,《中美战略关系新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5月。
    32.孙雷红:《从温州打火机胜诉看行业协会在反倾销中的作用》,《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年第9期。
    33.唐小松:《公共外交:信息时代的战略工具》,《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6期。
    34.王立:《中美博弈市场经济地位》,《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8期。
    35.王受文:《苛刻的认定标准——美国反倾销中市场经济地位确定的法律、程序及实践》,《国际贸易》,2004年第9期。
    36.王万山:《市场经济地位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37.王新华:《市场经济地位:我国经济发展的近忧与远虑》,《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9期。
    38.王逸舟:《国际制度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国际展望》(半月刊),2006年7月,总第544期。
    39.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第7期。
    40.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41.王孜弘:《拉锯中的中美经贸关系》,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9月3日。
    42.吴小国:《非市场经济地位下中国应对反补贴问题之探析》,《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3.武长海:《美国反补贴法的中国应对》,《WTO经济导刊》,2005年第9期。
    44.谢雯:《中国入世遭受欧盟歧视》,《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7月5日。
    45.徐泉:《美国反补贴法适用探析——以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适用为考察对象》,《法商研究》,2008年第1期。
    46.薛荣久:《非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中国贸易报》,2004年7月22日。
    47.杨文静:《中国融入国际机制与美国因素》,《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0期。
    48.杨雪燕、张娟:《90年代美国大报上的中国形象》,《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9.尹承德:《跌宕起伏继往开来——浅谈中美关系及其前景》,《国际关系专论》,2002年第3期。
    50.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美国研究》,2004年第2期。
    51.袁明、范士明:《冷战后美国对中国(安全)形象的认识》,《美国研究》,1995年第4期。
    52.张建新:《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美国研究》,2003年第1期。
    53.张昕宇:《反补贴法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研究》,《政法学刊》,2007年第3期。
    54.赵瑾:《‘非市场经济条款'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0期。
    55.赵瑾:《特殊待遇——美国对华应用“非市场经济条款”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国际贸易》,2004年第7期。
    56.赵晓、柳阳:《再论中国崛起之国际经济摩擦时代》,《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2期。
    57.郑宝银:《市场经济地位》,《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8期。
    58.周敏:《WTO体制下国际反倾销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探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Allison,Graham T.Essence of Decision,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71.
    2.Bael,Van & Bellis.Anti-dumping and other Trade Protection Laws of the EC,CCH Editions Limited,third edition,1996.
    3.Barker,Craig J.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ondon,Continuum,2000.
    4.Barnett,Dork et al.Developing a Peaceful Stable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China,A National Committee 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Report,July 1996.
    5..Bernstein,Richard and Ross Monro.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New York,Alfred A.Knopf,Inc.,1997.
    6.Cohen,Stephen D.,Robert A.Bleeker & Peter D.whitney.Fundamentals Of U.S.Foreign Trade Policy,Westview Press,2003.
    7.Cox,Robert.Approaches to World Ord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8.Crawford,Robert.Regime Theor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Rethinking Neoliberal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1996.
    9.Ehrenhalft,Peter D.,Brian Vernon Hindley,Constantine Michalopoulos,and Alan L.winters.Policies on Imports From Economies in Transition:Two Case Studies,The World Bank,1997.
    10.Finger,J.Michael.ed.Antidumping:How it Works and Who gets Hurt?,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Ann Arbor,1993.
    11.Harding,Harry.China and Northeastern Asia,American University Press,1988.
    12.Hasenelever,Andreas et al.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3. Jackson, John H. and Edwin A. Vermulst. Antidumping Law and Practice— A Comparative Study, Harvester Wheatsheaf Press, 1990.
    14. Jackson, John H. The Jurisprudence of GATT & the WTO: Insight on Treaty law and Economic Relation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2.
    15. Jackson, John H. William J. Davey and Alan O. Sykes, Jr. Legal Problems of Economic Relations—Cases, Materials and Text, West Group, 2002. Chaper 16, (B) "The Interface Theory of Economic Relations".
    16. Keohane, Robert.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17. Kissinger, Henr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Norton Press, 1974.
    18. Krueger, Anne 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Protec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19. Lardy, Nicholas R. Integrating China into the Global economy,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2.
    20. Lowenfeld, Andreas 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1. Mastel, Greg. American Trade Laws after the Uruguay Round, M.E. Sharpe, 1996.
    22. Mastel, Greg. Antidumping Laws and the U. S. Economy, M. E. Sharpe Inc.,1998.
    23. Mastel, Greg. Antidumping Laws and the U.S. Economy, M.E. Sharpe, 1998.
    24. Messerlin, Patrick. Antidumping Law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Department, The World Bank, 1988.
    25. Muller, Wolfgang. EC Antidumping Law—A Commentary on Regulation 384/96, John Wiley & Sons, 1998.
    26. Nye, Joseph.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27. Vacrics, Thomas V., David I. Wilson, Kenneth G. Weigel. Antidumping, Countervailing Duty, and Other Trade Actions, By Practicing Law Institute, 1987, Second Printing.
    28. Vermulst, Edwin A. Antidumping Law and pract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N.H 1987.
    29. Waltz, Kenneth.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s, Addison-Wesley, 1979.
    30. Zees, Winston K. U.S. Antidumping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mport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aker & Mckenzie, 1985.
    1. Alagiri, Priya. "Reform, Reality and Recognition: Reassessing U.S. Antidumping Policy toward China", Law &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l. 26, 1995.
    2. Albright, Madeleine K. "The Test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Vol. 77, No. 6, Nov./Dec. 1998.
    3. Alford, William P. "When is China Paruguay? An Examin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y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China and Other 'Non-market Economy' Nations",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 Vol.61, 1987.
    4. Barshefsky, Charlene. "Non-Market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and the U.S. Antidumping Law: Remarks on the Need for Revaluation", Bosto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8, Fall 1990.
    5. Bernstein, Richard and Ross Mo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Foreign Affairs, Vol. 76, No.2, March/April 1997.
    6. Cox, Robert. "Social Forces, State and World Order: 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Keohane 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7. Ehrenhaft, Peter D. "Policies on Imports from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Two Case Studies", World Bank, 1997.
    8. Feller, Peter Buck. "The Antidumping Act and The Future of East-West Trade", Michigan Law Review, Vol.66, November 1967.
    9. Horlick Gary N. and Shannon S. Shuman. "Non-market Economy Trade and U.S. Antidumping/Countervailing Duty Laws", The International Lawyer, No.808, 1984.
    10. Ikenson, Daniel. "Abuse of Discretion: Time to Fix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U. S. Antidumping Law", CATO Institute, http://freetrade.org/.
    11. Ikenson, Daniel. "Non-market Nonsense: U.S. Antidumping Policy toward China", CATO Trade Policy Analysis, No.22, 2005.
    12. Kabik, Michael. "The Dilemma of 'Dumping' from Non-market Economy Countries", Emor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Vol.6, 1992.
    13. Kang, Grace M. "Solving the Non-market Economy Dumping Dilemma", 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 Vol.3, 1987.
    14. Keohane, Robert and Joseph S. Nye Jr. "Globalization: What's New? What's Not?", Foreign Policy, Spring 2000.
    15. Keohane, Robert.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an Interdependence Work?", Foreign Policy, Spring 1998.
    16. Kissinger, Henry. "The Stakes With China", The Washington Post, March 31, 1996.
    17. Krasner, Stephen D. "Structural Cour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6, 1982.
    18. Laroski, Joseph A. Jr. "NMES: A Love Story Non-market and Market Economy Status under U.S. Anti-dumping law", Law &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l.31, 1999.
    19. Lee, ShiYung and Sung, HeeJun. "On the Investigation Effects of United States Anti-dumping Petitions", Journal of World Trade, 38(3), 2004
    20. Polouektov, Alexander. "Non-Market Economy Issues in the WTO Anti-Dumping Law and Accession Negotiations—Revival of a Two-tier Membership", Journal of World Trade, 36(1), 2002.
    21. Powell, Robert. "Absolute and Relative Gai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David A. Baldwin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22. Ross, Denton. "The Non-Market Economy Rule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s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ies Legislatio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36,1987.
    23.Ross,Robert."Beijing As a Conservative Power",Foreign Affairs,Vol.76,No.2,March/April 1997.
    24.Silberston,Aubrey."Anti-dumping Rules——Time for Change?",Journal of World Trade,37(6),2003
    25.Snyder,Francis."The Origins of 'Non-market Economy':Ideas,pluralism and Power in EC Anti-dumping Law about China",European law Journal,Vol.7(4),December 2001.
    26.Sohn,Changho."Treatment of Non-market Economy Countries under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ti-dumping Regime",Journal Of World Trade,39(4),2005.
    27.Stiglitz,Joseph E."Dumping on Free Trade:The U.S.Import Trade Laws",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Vol.64(2),1997.
    28.Verrill,Charles Oven.Jr."Non-market Economy Dumping:New Directions in Fair Value Analysis",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Law Review,No.449,1989.
    29.Wang,Jianyu."A Critique of the Application to China of the Non-market Economy Rules of Antidumping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Journal of Trade,Vol.33(3),1999.
    30.Winston Lord and Joseph Nye."Engagement with China Will Aid Regional Security",Transcript on October 11,USIA Wireless File,October 13,1995.
    31.Ya Qin,Julia."WTO Regulation of Subsidies to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China Accession Protocol",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Vol.7(4),2004.
    32.Yu,Lei."Rule of law or Rule of Protectionism:Antidumping Practices Toward China and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15 Columbia journal of Asian Law,No.294,2001-2002.
    1.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
    2.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http://gpj.mofcom.gov.cn/index.shtml
    3.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http://www.cacs.gov.cn/
    4.中国产业安全指南网:http://www.acs.gov.cn/cms/sites/www/pages/indexsy.pgp
    5.中国产业安全指南厦门分站:http://xiamen.acs.gov.cn/
    6.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http://www.gddoftec.gov.cn/
    7.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http://www.zftec.gov.cn/gpmy/
    8.广东省WTO事务咨询服务中心:http://www.gdWTO.org.cn/
    9.深圳市世贸组织事务中心:http://www.szWTO.gov.cn/
    10.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http://www.sccWTO.net
    11.人民网专栏——中国力争市场经济地位: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34237/index.html
    12.新浪财经——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离我们还有多远:http://finance.sina.com.cn/nz/completeeconomy/?
    13.新华网专栏——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不容置疑:http://news3.xinhuanet.com/fortune/2004-06/03/content_1505620.htm?
    14.慧聪网产经要闻专题——渴望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入市”之旅:http://info.news.hc360.com/html/jmdt-zt-rs.htm
    15.新华网专题报道——中国寻求解决贸易争端之道:http://www3.xinhuanet.com/fortune/zt050502/index.htm?
    16.新华网专题——中美关系:http://www.xinhuanet.com/world/zmgx.htm?
    17.财经网专题——美国金融危机(2007-2008):http://www.caijing.com.cn/mgcjz/
    18.商务部部机关专题——WTO对华第二次贸易政策审议:http://sms.mofcom.gov.cn/subject/tprofchina/index.shtml
    19.WTO与法治论坛:http://www.yfzs.gov.cn/gb/info/WTOyfz/lwxc/
    20.美国卡图研究所:http://www.freetrade.org/
    21.美国战略经济研究所:http://www.econstrat.org/
    22.世界贸易组织:http://www.WTO.org
    23.美国商务部:http://www.commerce.gov/
    24.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http://www.ustr.gov/
    25.欧盟官方网站:http://europa.eu.int/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