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蒙古西路二人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人台是在内蒙古西部以及山西河曲、陕西榆林等部分地区极为流行的一种具有深厚民间文化基因的地方小戏。二人台的音乐来源于爬山调、码头调、蒙古族民歌,以及外来民歌(主要是山陕民歌),是蒙汉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内蒙古经济、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经过无数民间老艺人的加工创造和蒙汉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由“坐腔形式”发展成现在这样一个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和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内蒙古的二人台音乐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二人台主要流传于乌盟东部的大部分旗县以及与锡盟接壤的山西、河北的部分地区;西路二人台则在呼和浩特、包头、巴盟、伊盟,以及山西、陕西部分地区普遍流行。本文仅是对内蒙古西路二人台(为简洁起见此后出现的内蒙古西路二人台均简称为二人台)进行的专题研究。全文内容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对内蒙古西路二人台音乐的概述,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二人台的产生与发展;二是二人台剧本的语言特点;三是二人台唱腔的旋律形态;四是二人台与其他民间音乐的关系;五是二人台的改革与振兴。第二大部分是二人台音乐文化内涵初探,将二人台提升到一定的文化视角,采用人类学即民族音乐学的方法,把二人台的兴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它的活动和经历。这一部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二人台产生的背景;二是二人台艺人的演唱目的;三是二人台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内蒙古西路二人台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在蒙汉人民文化生活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
    
    条主线即蒙汉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力求做到客观、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二人台音乐以及它的文化内涵。
    附录:采访报告、西路二人台分布区域、图片资料
A popular Nei Monggol song-and-dance duet is a little local play which deeply rooted in folk culture. It is very popular in the west of Inner Mongolia, Hequ of Shanxi province, Yulin of shanxi province. A popular Nei Monggol song-and-dance duet originate from Pashan tone, Pier songs, Mongolia folk songs and exotic folk songs(It' s mainly from shanxi province and shanxi province). It' s a creation of Mongolia and Ha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ner Mongolia' s economy, culture and art, it is a inevitable results. After many old folk musicians creation and Mongolia and Han' s hard working, it has developed from a play which people just sit around to sing into a excellent art and special style local play. A popular Nei Monggol song-and-dance duet i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est and east. The east group is mainly popular in the east counties of Wumeng and some district of shanxi province and HeBei province which is adjacent to Ximeng of Inner Mongolia. The west group is mainly popular in Huhhot, BaoTou, Bameng,
    Yimeng, the west parts of Wumeng and some districts of shanxi province and shanxi province. This paper only discusses the west group. There are two parts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music of west popular Nei Monggol song-and-dance duet of Inner Mongolia globally, which is composed of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is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second is character of language; The
    
    
    third is rhythm of singing; The fourth is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folk music; The fifth is that it's reform and prosperity. This paper try to discuss it's music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advance it to a culture angle. I adopt anthropology method to study it ' s prosperity and adversity as a culture phenomenon(national music).There are three sections in this part. The first is the background of it' s emergence; The second is musician' s purpose of their performance; The third is it' s social influence.
    Though the popular Nei Monggol song-and-dance duet has only 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it's status is important in local people's culture life. So during the studying, the Mongolia blend perfectly with the Han is the key line consistently. This paper try to study it' s music culture connotation objectively,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ically.
    Appendix: Including interview report and some photo materials.
引文
[1] 摸帽儿戏:二人台形成之初只有一旦一丑两个角色,但有些剧目由于情节需要出现多个角色,于是出现了一人饰演多角的情况。在表演中由于艺人来不及换妆,只能换顶帽子或包头巾,以区别男女老少,因此称为“摸帽儿戏”。(杜荣芳《二人台表演艺术的发展》载于《内蒙古戏曲资料汇编》第一辑 P90)
    [2] 张晓军:《二人台活动大事记(1949—1982)》,载《内蒙古戏曲资料汇编》第一辑 内蒙古艺术研究所 1986年,65页。
    [3] 《从二人台音乐窥见蒙、汉民间音乐文化之交融》载于赵星《民族音乐艺术论》143页。
    [4] 老双羊(1856—1928):老双羊是蒙古族的歌手、民间老艺人,二人台的创始者。他是云姓蒙古族、祖籍土默特右旗古雁村,后迁居沙尔沁西面的协盛永村。他一生爱好歌唱,对二人台的创建、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土默川的二人台与老双羊》巴靖远,载于《土默特史料》第二十集 土默特左旗印刷厂印刷,1986年6月)
    [5]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第60页记载“风揽雪”的定义是:戏曲名词,旧时昆曲、梆子、皮黄常同台演出。如在一出戏里,即唱昆曲或梆子,又唱皮黄者,则称为“风搅雪”。此外,在一出戏里,同一脚色即念韵白,又念京白,亦称为“风搅雪”。二人台中的“风搅雪”是指在演唱时蒙汉语言兼用,有的是唱一段汉词再唱一段蒙词,有的是在汉词中夹带一些蒙语词组,形成蒙汉交融的演唱方式。
    [6] 《普通话训练》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211—227页
    [7] 本论文中的谱例均来自《二人台音乐》(内蒙古西路部分)张春溪 李子荣整理,伊克昭盟群众艺术馆编印
    [8] 本论文中的唱词部分选自《二人台音乐》李世斌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二人台传统剧目选》
    [9] 社火:是一种歌舞表演形式,在过去每逢过年过节,村村都办社火,如闹秧歌、耍高跷、跑旱船等。所用曲调称为“社火调”,也叫“码头调”,(《内蒙古西部民间歌曲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0年,2页)
    [10] 杨瑞庆:《中国民歌旋律形态》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6月,1页
    [11] 杨瑞庆:《中国民歌旋律形态》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6月,8页
    [12]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46页
    
    
    [13] 这一唱腔是著名二人台老艺人刘银威独创的旋律形态,成为以后这一唱腔的典型唱段,并于1962年拍摄了舞台艺术片《走西口》。见图片1
    [14] 邢野:《二人台音乐概述》载于《内蒙古戏曲资料汇编》第一辑 内蒙古艺术研究所 1986年,150页。
    [15] 二人台中使用的枚与普通竹笛有所不同,一是枚第六个音孔与吹孔之间的距离略小于第六个音孔与第一个音孔之间的距离,普通竹笛的距离是基本相等的;二是笛膜孔呈圆形,小于吹孔和发音孔,孔上还要垫一层薄木片,其上角贴苇膜。普通竹笛的笛膜孔与音孔大小相同,且直接贴苇膜。
    [16] 《茉莉花》谱例选自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5月,101页
    [17] 洛秦:《民族音乐学作用于历史研究的理论思考》载于《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3期
    
    
    [1] 吕烈:《二人台音乐》[M]——传统唱曲部分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8年
    [2] 李世斌:《二人台音乐》[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3] 赵星:《民族音乐艺术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
    [4] 张春溪、李子荣:《二人台音乐》[M]——内蒙古西路部分 内蒙古伊克昭盟群众艺术馆编印
    [5] 刘文秀、刘晓冰:《呼和浩特方言辨证》[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6] 杨瑞庆:《中国民歌旋律形态》[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7] 刑野:《内蒙古艺术史料选编》[M] 内蒙古艺术研究所,1988年
    [8] 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9] 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
    [10]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
    [11] 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5月
    [12] 张善:《音乐散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
    [13] 乔建中:《土地与歌》[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
    [14] 《二人台牌子曲选集》[M]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0年
    [15] 《二人台传统剧目选》[M] 内蒙古群众文化馆编印,1979年
    [16] 《土默特右旗志》[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
    [17] 《二人台剧本选集》[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5年
    [18] 《内蒙古戏曲资料汇编》[M](第一辑)《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编辑部,内蒙古艺术研究所出版,1986年
    [19] 《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M]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编
    
    辑委员会,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年11月
    [20]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内蒙古卷》[M]《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内蒙古卷》编辑委员会,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年7月
    [21] 《民族音乐概论》[M]中国艺术院音乐研究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6月
    [22] 《土默特史料》第七集[M] 土默特志编纂委员会,土默特左旗印刷厂,1982年12月
    [23] 《土默特史料》第二十集[M] 土默特志编纂委员会,土默特左旗印刷厂,1986年6月
    [24] 《土默特史料》第二十集[M] 土默特志编纂委员会,土默特左旗印刷厂,1986年7月
    [25] 《文艺源流词典》陆贵山主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9月
    [26] 《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刘波主编,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年12月
    [27] 赵金虎:《内蒙古二人台牌子曲的几种旋律发展手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第一期
    [28] 洛秦:《民族音乐学作用于历史研究的理论思考》[J],《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3期
    [29] 李梅:《江淮地区乞丐音乐的初步研究》,乔建中、陈永华主编,《音乐文化》[C]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201—240页
    [30] 郭根虎:《谈二人台乐器——“梅”》,温玉庭主编,《文艺研究论集》[C]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77—85页
    [31] 杜荣芳:《二人台基本功训练管见》,温玉庭主编,《文艺研究论集》[C]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163—170页
    [32] 赵金虎:《试论内蒙古二人台音乐结构形态的繁衍》——乐段、乐段的展延和组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