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阮籍的人生困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身处既动荡混乱却又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的魏晋士人,既显现出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独特风度,同时又在骨子里潜藏着深重的恐惧和忧虑。阮籍作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其人生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尽管阮籍外表表现得洒脱不凡,但在内心深处却又始终不能完全遗忘世事、摆脱功名。本文结合魏晋纷乱的政治环境和繁复的文化背景,通过对阮籍人生道路的选择、阮籍的自我意识和人生困境等方面的分析来梳理阮籍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道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魏晋士人的自我觉醒、魏晋士人人生道路的选择及魏晋士人人生结局的差
Confucian scholar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which is, on one hand, filled with chaos and disorders, on the other hand, deemed as a relatively loose political environment, behave elegantly in appearance, but hide their tremendous distress and melancholy in their inner heart. Ruan Ji, a typical person of Wei-Jin Demeanor, throws his life into an extremely contradictory condition. Though he pretends to appear elegantly and freely, he cannot actually keep out of worldly affairs and profane honor. By combining the background of turbulent political and complex culture, analyzing Ruan Ji's choice of life path, his self-awareness and life plight, this paper aims at clarifying Ruan Ji's journey of the heart and life path and studying further the self-awareness of confucian scholar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ir choices of life path and different life ending.
引文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09页。
    2乔健:《中国古代思想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38页。
    3同上。
    4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页。
    5乔健:《中国古代思想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38页。
    6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93页。
    7乔健:《中国古代思想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38页。
    8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7页。
    1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4页。
    2同上,第43页。
    3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94页。
    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42页。
    2同上,第43页。
    3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10-511页。
    4吴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5韩传达:《阮籍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7页。
    6王晓毅:读《阮籍评传》有感,《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
    7叶嘉莹:《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4页。
    8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25页。
    9丁冠之:《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二》,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第105页。
    10高晨阳:《阮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5页。
    1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5页。
    2同上。
    3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5页-126页。
    4同上,第131页。
    5同上,第131页。
    6徐公持:《阮籍与嵇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8页。
    7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182-183页。
    8孙明君:《汉魏文学与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59-160页。
    9牟宗三:《才性与玄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0页。
    1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5页。
    2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9页。
    3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上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5页;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2页;王运熙,杨明:《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74页。
    4刘康德:《阮籍的青白眼、癫狂症及其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5刘志伟:《阮籍真的是癫狂症患者吗?——与刘康德先生商榷》,《社科纵横》,1995年第2期。
    6范子烨:《论阮籍善啸》,《北方论丛》,1999年第2期。
    7赵炳南:《古代“啸”之养生辨析》,《宁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8高晨阳:《阮籍人格的双重性及其文化意蕴》,《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9同上,第44-51页。
    1曹立波:《阮籍现象的文化意蕴》,《求是学刊》,1996年第3期。
    2虞德懋:《曹植与阮籍诗歌意蕴比较》,《扬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
    3常为群:《失志以后的歌哭——曹植、阮籍诗歌比较》,《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
    4陈伟强:《阮籍访孙登辨疑》,《学术月刊》,1991年,第10期;程峰:《孙登与阮籍、嵇康关系的几个问题》,《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卷第4期。
    5乔健:《阮籍、嵇康人生道路的比较》,《兰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6汪春泓:《玄学背景下阮籍、嵇康之比较》,《艺术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7陈瑜:《阮籍的常人人格的过渡性特征及文化意蕴》,《九江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8韩传达:《阮籍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8页。
    1郭洛伊、张新硕:《试论阮籍和陶渊明诗歌的玄学精神》,《南都学坛》,2000年第2期。
    2张振云:《从诗与酒看阮籍与陶渊明的不同》,《兰州学刊》,2005年第3期。
    3朱效永:《精神逍遥、适性逍遥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安徽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4张瑞君:《阮籍理想人格与李白精神境界》,《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一年集)——中国首届李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1年。
    5赵静荣:《生命与艺术的祭礼——从“饮酒”论阮籍与李白人格精神的异同》,《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1期。
    1高晨阳:《阮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页。
    1《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0页。
    2周振甫:《诗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1页。
    3(清)严可均:《全三国文》卷五十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53页。
    4高晨阳:《阮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页。
    5《后汉书》卷三·章帝纪,建初元年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3页。
    1《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潜夫论笺校注》交际第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33页。
    2同上,论荣第四,第32页。
    3《晋书·刘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74页。
    4《宋书·恩悻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02页。
    5《世说新语》附录《世说人名谱》之《陈留尉氏阮氏谱》,北京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影印。
    6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任诞第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32页。
    7同上,第733页。
    8《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600页。
    9《太平御览》(卷三八五引《文士传》),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24页。
    10高晨阳:《阮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页。
    11《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600页。
    12同上。
    1《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600页。
    2(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601页。
    3《太平御览》(卷六0二引《魏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53页。
    4严可均:《全三国文》卷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8页。
    5《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59页。
    6《三国志·魏书·杜畿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508页。
    7同上。
    8同上。
    9《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59页。
    10同上,第1362页。
    11同上。
    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任诞第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32-733页。
    2同上,第735页。
    3同上,任诞篇本条注引《竹林七贤论》,第735页。
    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任诞第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35页
    5杨伯峻:《孟子译注》离娄上,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82页。
    6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任诞第二十三)注引《竹林七贤论》,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35页。
    7《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3页。
    8同上,第1362页。
    9同上,第1360页。
    10《太平御览》(卷三一引《竹林七贤论》),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75页。
    11同上。
    12《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0页。
    13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咏怀诗》其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65页。
    1《三国志·魏书·蒋济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453页。
    2黄节:《黄节注汉魏乐府诗六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248页。
    3何兹全:《三国时代农村经济的破坏与复兴》,《食货》第1卷第5期。
    4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咏怀诗》其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65页。
    5同上,《咏怀诗》其六十一,第365页。
    1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咏怀诗》其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22页。
    2叶嘉莹:《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8页。
    3《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0页。
    4叶嘉莹:《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9页
    5《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注引《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288页。
    6《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59页。
    1乔健:《中国古代思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41页。
    2同上。
    3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咏怀诗》其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29页。
    4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40页。
    5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181页。
    1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咏怀诗》其三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2《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0页。
    3(南朝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文选》卷四九干令升《晋纪·论晋武帝革命》李善引何法盛《晋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174页。
    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德行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页。
    5同上,第727页。
    6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1页。
    7同上,第131页。
    8《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髦》,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44页。
    1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1—132页。
    2同上,第132页。
    3《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0页。
    1《晋书·卫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67页。
    2《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59页。
    3任继愈(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0页。
    4何启民:《魏晋思想与谈风》,台北,台湾学社书局,1976年,第114页。
    1丁冠之(编):《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二,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第105页。
    2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咏怀诗》其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19页。
    3同上,第310页。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65页。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5页。
    6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咏怀诗》其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44页。
    1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乐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1页。
    2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74页。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03页。
    4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2页。
    5同上,第103页。
    6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8-130页。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1页。
    2周振甫:《周易译注》系辞上,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49页。
    3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
    4周振甫:《周易译注》系辞上,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48页。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12页。
    2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8页。
    3高晨阳:《阮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30页。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2页。
    2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7页。
    3《后汉书·孔融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278页。
    4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45页。
    5同上,第138页。
    1(晋)郭象(注):《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9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85页
    3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8—139页。
    4同上,第140页。
    1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42页。
    2同上,第155页。
    3牟宗三:《才性与玄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第262页。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75页。
    1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88页。
    2《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2页。
    3《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04页。
    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栖逸第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8页。
    5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61页。
    6同上,第188-189页。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504页。
    2乔健:《中国古代思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42页。
    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2陈伯君:《阮籍集校注》集评,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84页。
    3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页。
    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89页。
    5杨伯峻:《孟子译注》离娄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98页。
    6周振甫:《周易译注》系辞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68页。
    7《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59页。
    8《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04页。
    9陈伯君:《阮籍集校注》集评,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5页。
    10《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1页。
    1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18页。
    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德行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8页。
    3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4页。
    4同上,第80页。
    5《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1页。
    6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58页。
    7《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1页。
    1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4页。
    2杨伯峻:《孟子译注》离娄章句上,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77页。
    3《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1页。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4页。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2页。
    6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6页。
    7《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1页。
    8同上,第1361页。
    9同上。
    10同上。
    1《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2页。
    2《晋书·嵇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71页。
    3《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1页。
    4《晋书·嵇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70页。
    5《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1页。
    6《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05页。
    7《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1页。
    8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14页。
    9同上,第234页。
    10《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59页。
    11《晋书·嵇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9页。
    1(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31页。
    2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40页。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6页。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84页。
    5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7页。
    1《晋书·嵇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9页。
    2同上,第1371页。
    3《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05页。
    4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12—213页。
    5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42页。
    1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61页。
    2徐公持:《阮籍与嵇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页。
    3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7页。
    4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4页。
    1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19页。
    2同上,第40页。
    3同上,第118页
    4《晋书·嵇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73页。
    5同上,第1374页。
    6《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1页。
    7《晋书·嵇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70页。
    1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56页。
    2同上,第88页。
    3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9—20页。
    4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97页。
    5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50页。
    6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6页。
    1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44页。
    2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84页。
    3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70页。
    4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7页。
    5同上,第125页。
    6(南朝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48页。
    7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伤逝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37页。
    8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48—49页。
    9同上,第73页。
    10徐公持:《阮籍与嵇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5页。
    1《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0页。
    2《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605页。
    3同上。
    4《晋书·山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23页。
    5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言语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9页。
    6《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606页。
    1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7页。
    2《史记·伯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123页。
    3《三国志·魏书·齐王纪》,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20页。
    4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8-29页。
    5同上,第26页。
    6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9页。
    7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8页。
    8《晋书·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0页。
    1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9页。
    1高晨阳:《阮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38页
    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37页。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2](汉)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3](唐)房玄龄等(编):《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4](晋)陈寿,裴松之:《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5](晋)郭象(注):《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6](南朝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7](南朝宋)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8]《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9](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10]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1]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2]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13]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上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14]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15]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16]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17]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18]吴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
    [19]韩传达:《阮籍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叶嘉莹:《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1]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22]丁冠之:《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二》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
    [23]高晨阳:《阮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4]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25]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6]徐公持:《阮籍与嵇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7]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28]孙明君:《汉魏文学与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29]牟宗三:《才性与玄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0]任继愈(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31]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2]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33]王运熙,杨明:《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34]周振甫:《诗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35]《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6]《世说新语》附录《世说人名谱》之《陈留尉氏阮氏谱》北京:北京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影印。
    [37]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8]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39]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0]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41]乔健:《中国古代思想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42]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43]何启民:《魏晋思想与谈风》台北:台湾学社书局,1976年。
    [4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4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6]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7]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48]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4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50]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5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52]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53]汤用彤:《魏晋玄学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54]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55]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56]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5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58]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59]曹旭:《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60]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61]王中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62]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63]马良怀:《奔溃与重建中的困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
    [64]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65]王晓毅:《中国文化的清流——正始之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66]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67]孔繁:《魏晋玄学和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68]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69]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70]钟泰:《中国哲学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71]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72]汤用彤,任继愈:《魏晋玄学中的政治思想略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73]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74]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75]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一》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
    [76]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
    [77]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78]童书业:《先秦七子思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79]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80](英)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1]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
    [2]刘康德:《阮籍的青白眼、癫狂症及其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3]刘志伟:《阮籍真的是癫狂症患者吗?——与刘康德先生商榷》,《社科纵横》,1995年第2期。
    [4]王晓毅:读《阮籍评传》有感,《孔子研究》,1995年4期。
    [5]范子烨:《论阮籍善啸》,《北方论丛》,1999年第2期。
    [6]赵炳南:《古代“啸”之养生辨析》,《宁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7]高晨阳:《阮籍人格的双重性及其文化意蕴》,《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8]曹立波:《阮籍现象的文化意蕴》,《求是学刊》,1996年第3期。
    [9]虞德懋:《曹植与阮籍诗歌意蕴比较》,《扬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
    [10]常为群:《失志以后的歌哭——曹植、阮籍诗歌比较》,《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
    [11]陈伟强:《阮籍访孙登辨疑》,《学术月刊》,1991年第10期。
    [12]程峰:《孙登与阮籍、嵇康关系的几个问题》,《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卷第4期。
    [13]乔健:《阮籍、嵇康人生道路的比较》,《兰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14]汪春泓:《玄学背景下阮籍、嵇康之比较》,《艺术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15]陈瑜:《阮籍的常人人格的过渡性特征及文化意蕴》,《九江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16]郭洛伊、张新硕:《试论阮籍和陶渊明诗歌的玄学精神》,《南都学坛》,2000年第2期。
    [17]张振云:《从诗与酒看阮籍与陶渊明的不同》,《兰州学刊》,2005年第3期。
    [18]朱效永:《精神逍遥、适性逍遥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安徽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9]何兹全:《三国时代农村经济的破坏与复兴》,《食货》,第1卷第5期。
    [20]张瑞君:《阮籍理想人格与李白精神境界》,《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一年集)——中国首届李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1年。
    [21]赵静荣:《生命与艺术的祭礼——从“饮酒”论阮籍与李白人格精神的异同》,《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1期。
    [22]叶志衡:《“荷戟独彷徨”——论阮籍作品中的儒道互补意识》,《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3期。
    [23]郭建鹏:《在虚无中挣扎的苦魂——漫谈阮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4卷第2期。
    [24]孟繁冶:《阮籍不欲子侄“作达”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7卷第3期。
    [25]马晓乐:《阮籍、嵇康与魏晋庄学》,《理论学刊》,2008年第12期。
    [26]张荣明,刘明辉:《阮籍思想研究中的三个问题》,《孔子研究》,2010年第2期。
    [27]卢焱,乔素侠:《阮籍人格的审美悖论》,《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12卷第1期。
    [28]程峰:《孙登与阮籍、嵇康关系的几个问题》,《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11卷第4期。
    [29]韩宁平:《阮籍政治思想新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4卷第3期。
    [30]孙明君:《阮籍与司马氏集团之关系辨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9卷第1期。
    [31]蒋振华,冯美霞:《玄学对魏晋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以嵇康、阮籍为例》,《中州学刊》,2009年第4期。
    [32]王利锁:《曹芳被废欤阮籍心灵的裂变——论阮籍<首阳山赋>在其心灵史上的意义》,《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33]曾智安:《阮籍对待礼教态度之再考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4]李磊:《论阮籍的庄学思想》,《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35]刘宏凤,高建新:《阮籍:暗夜里痛苦挣扎的独行者》,《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6]景蜀慧:《<咏怀诗>所见阮籍政治情感及思想历程》,《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
    [37]胡中山:《浅论阮籍的审美人生和咏怀诗》,《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8]刘建琼:《人格光彩和韬晦战略——阮籍作品解读》,《河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39]张建伟:《易代之际的悲愤与自责——阮籍<首阳山赋>发微》,《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0]李琦峰,何善蒙:《<大人先生传>——阮籍矛盾、苦闷一生的写照》,《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41]王利锁:《<达庄论>与阮籍后期的人生态度》,《史学月刊》,2012年第3期。
    [42]游牧:《魏晋美学与魏晋文化——评<嵇康美学>和<狂与逸>及其他》,《杭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