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拉氏瞬想曲中的悲情因素及其演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于生活在19、20世纪之交——音乐美学和作曲技法发生大变革时期的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Rachmaninoff),人们的说法不一而足。不管怎么说,批评他为“落在时代后面的人”的言论似乎有些诽谤的意味。在当时现代音乐盛行的西方世界,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显然不属于“他那个时代”,他的音乐扎根于俄罗斯,扎根于过去。
     他——作为一个黑暗势力的抨击者,把深沉、悲伤的体验寓于音乐之中,用古典风格的优美音乐将心中的美好事物理想化,以其悲剧性的力量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他的萦绕不去的忧伤曲调,使人们缓解了心灵的伤痛,寻找到隐现的曙光,走出人生的困境。
     本文从历史背景、哲学依据和音乐本体方面对拉赫玛尼诺夫早期的钢琴音乐作品《瞬想曲6首》(Op.16)进行了解读,试图透过拉氏音乐的外壳,挖掘出新的诠释作品的可能性。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扼要介绍全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从历史的社会现实、俄罗斯宗教哲学、作曲家郁悒情结及该作品创作背景方面溯源,对拉赫玛尼诺夫的6首瞬想曲进行了解读,从中探寻作曲家音乐风格的成因。第三部分就音乐要素问题对作品作了分析,揭示出作曲家音乐的深刻底蕴和作品的艺术内涵。第四部分为主要部分,以前几部分的论述为基础,从钢琴演绎角度表达了笔者粗浅的看法,希望能使作品的诠释更到位、更具说服力。第五部分为结语。
Sergei.Rachmaninoff,a composer who was live in the 19~(th)-20~(th) century,a transforming period of the musical aesthetics and the composing skills.People holds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him. Somehow,regarding the composer as a man who falls behind the times is more or less a slander.Apparently, Rachmaninoff's music doesn't belong to the west where the modern music is flourishing here and there.The soul and heart of his music grows in Rassia as well as the past.
     Sergei.Rachmaninoff-a fighter in the dark,put his depth and sadness in h- is music,transfigures the beauty with classic rhythm and inspires all the people to expect the wonderful life with the the tragic power.His music is so sad that it heals our pain in heart and makes us forget about the pain in heart and walk towards the sunshine bravely.
     The article analyses Rachmaninoff's Six moment musicaux(Op.16) with the aspects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philosophic gist and the music itself,which try to break through the appearance of his music and dig up a brand new musical work..
     It is made up of 5 parts,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which introduces the readers about the main content.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analyzing Rachmaninoff's Six moment musicaux from the social reality to the composer's depressive mood.It can find out the reason that makes his music such style.The third part,it pays attention to opening out the essential factor of the his works. The next part is the main,bases on the third one,expressing the writer's opinion about playing Rachmaninoff's works with piano.The writer hopes to give voice to the works more exactly and persuad- ably.The conclusion is the last part.
引文
[1]拉赫玛尼诺夫自己非常坚持一个主张,他创作只为了“在我心中所听到的声音”。--见[俄]Sergei Bertensson Jay Leyda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 陈孟珊译[M]原生国际2008年5月第一版:P379
    [2]环绕一个或一个以上中心音或中心音型;其中心音的反复回归运动表现一种犹豫、徘徊的心境。
    [3][俄]Sergei Bertensson Jay Leyda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 陈孟珊译[M]原生国际2008年5月第一版:P11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诗学·诗艺》[M]九州出版社 2007年一月第一版:P23
    [2]参阅[英]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1848-1923) 美学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6月第一版:P6
    [1]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1896年-1988年):德裔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犹太人,生于德国汉诺威。他提出的东方专制主义理论,引起了很大争论和影响。
    [2]见《世界通览》戴卓萌 时映梅编[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P274-285
    [1]人性是俄罗斯具有的特征,是俄罗斯思想之最高体现。俄罗斯培育了人类和人民兄弟情谊的思想。(别尔嘉耶夫语)“知识分子与人民”这一命题纯然是俄罗斯的命题,绝不能放到西方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2]徐凤林在《俄罗斯宗教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P2)中说:俄罗斯民族文化蕴藏着深厚的东正教传统。在东正教传统中,人不是一个自主的存在物,而是本来就在神之中,只有神才是人的基础和确证。人本身是一种未定型的存在物,是向神开放的、走向神的存在物,人处于从自然的不完善状态到超自然的完善状态的路上。相比之下,在奥古斯丁以后的西方基督教神学中,人已是一定自然本性的自主存在了,人与神的关系是外在关系,所以才有西方哲学在人纯粹思维和理性范围内的发展。
    [1]参见[俄]H.O.洛斯基《俄国哲学史》贾泽林等译,徐凤林前言[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10月第一版:P1
    [2][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摘自徐风林《俄罗斯宗教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一版:P41
    [3]基列耶夫斯基(1806-1856):俄国宗教哲学家、文艺批评家、政论作家、斯拉夫主义创始人之一。他认为独特的俄国哲学的任务是按照东方教父学说来改造“欧洲文明”。
    [4]见[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中译本 雷永生 邱守娟译[M]三联书店 2004年3月第二版:P5
    [1]拉赫玛尼诺夫在1897年5月给扎坦耶维奇的信中说:“我一点都没被失去成功所影响,也没有被报道的污蔑所困扰。”--摘自[俄]Sergei Bertensson Jay Leyda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 陈孟珊译[M]原生国际 2008年5月第一版:P92
    [2]见[俄]Sergei Bertensson Jay Leyda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 陈孟珊译[M]原生国际 2008年5月第一版:P403
    [1][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俄罗斯的知识分子是完全特殊的、只存在于俄罗斯的精神和社会之中的构成物。它具有俄罗斯的特点,感到自己没有根基。无根基性是俄罗斯的民族特点;徐凤林在《俄罗斯宗教哲学》P185([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一版)中提到:一大批俄国哲学家、作家、艺术家在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都经历了流亡学者的生活之路。
    [2]拉吉舍夫:俄罗斯知识分子之父。
    [3][俄]Sergei Bertensson Jay Leyda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 陈孟珊译[M]原生国际 2008年5月第一版:P435
    [4]洛斯基在《俄罗斯民族性格》中说:俄罗斯名族性格的基本的、最深层的特点是它的宗教性。--徐凤林《俄罗斯宗教哲学》P201[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一版;尼·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第一章(中译本,雷永生 邱守娟译[M]三联书店 2004年3月第二版:P194、P246)中指出:俄罗斯民族--就其类型和精神结构而言是一个信仰宗教的民族。在俄罗斯人那里,那些没有东正教信仰的人在内心深处也保留着东正教形成的痕迹。俄罗斯人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的都是信徒。
    [1]见[俄]Sergei Bertensson Jay Leyda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 陈孟珊译[M]原生国际 2008年5月第一版:P218-219
    [2]拉赫玛尼诺夫时常在一些场合上否认自己的音乐是民族主义或俄国人的音乐。无论如何,音乐浸润着“俄国人情怀”。--[俄]Sergei Bertensson Jay Leyda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 陈孟珊译[M]原生国际 2008年5月第一版:P378-379
    [3]拉赫玛尼诺夫于1905年定居德累斯顿及1918年移居美国。
    [1]热奥弗雷·诺里斯《拉赫玛尼诺夫》(《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1980年)--[法]雅克·埃马纽埃尔·富斯纳凯 拉赫玛尼诺夫画传 李凤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第一版:P7
    [1]摘自谢尔盖·拜尔滕森,简·莱达《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生涯》。--引安德烈亚斯·魏玛《拉赫玛尼诺夫》[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年2月第一版:P112
    [1]美国哲学家、艺术理论家苏珊·朗格提出符号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即人具有一种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制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艺术正是有别于推理性符号的表象征符号。--参见于润洋 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二版:P87-88
    [2]见于润洋 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二版:P107
    [3]波兰哲学家沙夫(A.Szaff)为指号下的定义:每一个物质的对象、这样一个对象的性质或一个物质的事件,当它在交际过程中和在交际的人们所采用的语言体系之内,达到了传达关于实在--即关于客观世界或关于交际过程的任何一方的感情的、美感的、意志的等等内在经验--的某些思想这个目的的时候,它就成为一个指号。指号分为自然指号和人工指号,人工指号包括语词指号(有声语言和书写代替物,语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非语词指号(包含音乐符号)--参见于润洋 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二版:p100
    [1]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是德文心理学术语Gestalt的中文译音,指的是“经组织了的整体”。在对音乐的认知上,强调音乐是一个整体感知的事物,音乐构成的各要素只有在整体音乐情景下才真正具有意义。
    [2]这二者都是动力性的、不断变换着的、运动着的有机结构,它们之间又相类似的逻辑形式、存在着对应性。
    [3][德]安德烈亚斯·魏玛 拉赫玛尼诺夫 陈莹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年2月第一版:P6
    [4][奥]恩斯特·托赫 旋律学 顾耀明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12月北京第一版:P6
    [1][俄]Sergei Beftensson Jay Leyda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 陈孟珊译[M]原生国际 2008年5月第一版:P379
    [1]语义学源自语言学,它主要以语言的意义为研究对象。语言学的观念应用于音乐研究时,就产生了音乐语义学。音乐语义学是一种研究音乐意义的学科,尤其着重于在不同符号系统中音乐意义形成与确立的动态过程。
    [2]参见钱仁康 钱亦平 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二版:P5
    [1]赵馨 论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死亡”主题[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
    艾峰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悲剧性艺术风格[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
    [1]参见钱仁康 钱亦平 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二版:P19
    [2]同上书:P20
    [1][俄]Sergei Bertensson Jay Leyda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 陈孟珊译[M]原生国际 2008年5月第一版:P378
    [2][奥]恩斯特·托赫 旋律学 顾耀明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12月北京第一版:P1
    [1]参见钱仁康 钱亦平 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二版:P11
    [1]拉赫玛尼诺夫曾对《纽约时报》记者问--[俄]Sergei Bertensson Jay Leyda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陈孟珊译[M]原生国际 2008年5月第一版:P331
    [1]参见华萃康 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一版:P85-87
    [1]摘自《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陈念萱序([俄]sergei Bertensson Jay Leyda陈孟珊译[M]原生国际 2008年5月第一版:P5
    [1][德]Friedrich Nietzsche 悲剧的诞生 周国平译[M]三联书店 1986年5月第一版:P71
    [2][俄]Sergei Bertensson Jay Leyda 陈孟珊译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M]原生国际 2008年5月第一版:P222
    [1]霍夫曼(Jozef kazimierz Hofmann 1876-1957):美国钢琴家。1898年、1900年和1914年先后发表各种有关钢琴演奏著作。
    [2]参阅[苏]涅高兹 论钢琴表演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9月第九次印刷:P2-3
    [1]参见樊慰慈 飞跃高加索的琴韵[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年2月北京第一版:P4
    [1]布索尼(Ferruccio Benvenuto Busoni,1866-1924),意大利钢琴家、指挥、作曲家。
    [2]参阅[苏]涅高兹 论钢琴表演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9月第九次印刷:P47-48
    [1]参阅[美]露丝·C·弗里德伯格 成功钢琴家攻略 张志羽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年4月北京第一版:P55-64
    [2]参阅[波]约·霍夫曼 论钢琴演奏 李素心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8月北京第一版:P26
    [1]彪罗(Hans Guido von Bulow,1830-1894):德国钢琴家、指挥、作曲家、音乐作家。
    [2]摘自卡尔·莱默尔/瓦尔特·吉泽金 现代钢琴演奏技巧 姜丹译[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P78
    [1]参阅[苏]涅高兹 论钢琴表演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9月第九次印刷:P38
    [1]阿拉·古兹利米安编 杨冀译 侯珅校 在音乐和社会中探寻-巴伦博依姆、萨义德谈话录[M]三联书店2005年11月第一版:P69
    [2][匈]约瑟夫·迦特 钢琴演奏技巧 刁邵华 姜长斌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3月北京第一版:P87
    [1][美]约瑟夫·霍洛维茨 阿劳谈艺录 顾连理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5月北京第一版:P107
    [1]参见[俄]约瑟夫·列文 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 缪天瑞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5月北京第一版:P26
    [2]参见[匈]约瑟夫·迦特 钢琴演奏技巧 刁邵华 姜长斌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3月北京第一版:P1-2
    [1]参阅[苏]涅高兹 论钢琴表演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9月第九次印刷:P86
    [1]摘自[美]露丝·C·弗里德伯格 成功钢琴家攻略 张志羽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年4月北京第一版:P103
    [1]摘自[美]露丝·C·弗里德伯格 成功钢琴家攻略 张志羽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年4月北京第一版:P13
    [2]同上书:P18
    [1][俄]Sergei Bertensson Jay Leyda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 陈孟珊译[M]原生国际 2008年5月第一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 诗学·诗艺[M]九州出版社 2007年月第一版
    [3][英]鲍桑葵 美学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6月第一版
    [4]戴卓萌 时映梅主编 世界通览[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5][俄]尼·别尔嘉耶夫 俄罗斯思想史 雷永生 邱守娟译[M]三联书店 2004年3月第二版
    [6]徐凤林 俄罗斯宗教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一版[英]
    [7][俄]H.O.洛斯基 俄国哲学史[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10月第一版
    [8][法]雅克·埃马纽埃尔·富斯纳凯 拉赫玛尼诺夫画传 李凤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第一版
    [9][德]安德烈亚斯·魏玛拉赫玛尼诺夫 陈莹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年2月第一版
    [10]于润洋 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二版
    [11][奥]恩斯特·托赫 旋律学 顾耀明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12月北京第一版
    [12]钱仁康 钱亦平 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二版
    [13]华萃康 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一版
    [14][德]Friedrich Nietzsche 悲剧的诞生 周国平译[M]三联书店 1986年5月第一版
    [15][苏]涅高兹 论钢琴表演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9月第九次印刷
    [16]樊慰慈 飞跃高加索的琴韵--俄罗斯钢琴演奏乐派的历史传承[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年2月北京第一版
    [17][美]露丝·C·弗里德伯格 成功钢琴家攻略--身体·头脑·演奏 张志羽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年4月北京第一版
    [18][波]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 李素心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8月北京第一版
    [19]卡尔·莱默尔/瓦尔特·吉泽金 现代钢琴演奏技巧 姜丹译[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20]阿拉·古兹利米安编 杨冀译 侯珅校 在音乐和社会中探寻-巴伦博依姆、萨义德谈话录[M]三联书店 2005年11月第一版
    [21][匈]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 刁邵华 姜长斌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3月北京第一版
    [22][美]约瑟夫·霍洛维茨 阿劳谈艺录 顾连理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5月北京第一版
    [23][俄]约瑟夫·列文 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 缪天瑞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5月北京第一版
    [24][法]阿尔弗莱德·科尔托 洪士圭译 钢琴技术的合理原则[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年8月北京第一版
    [25]Piggott 拉赫玛尼诺夫管弦乐 王次炤 常罡译[M]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9年4月第一版
    [26][美]保罗韦斯 冯·沃格特 宗教与艺术 何其敏 金仲译[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二版
    [27][俄]海·涅高兹 涅高兹谈艺录 焦东建 董茉莉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5月北京第一版
    [28][俄]根·莫·齐平 音乐演奏艺术 焦东健 董茉莉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年11月北京第一版
    [29][俄]M·P·泽齐、л·B·科什曼、 B·C·舒利金 俄罗斯文化史刘文飞 苏玲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7月第一版
    [30][美]H.帕克 美学原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5月第一版
    [1]赵馨 论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死亡”主题[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
    [2]艾峰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悲剧性艺术风格[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