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秃尾巴老李传说与信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秃尾巴老李”是山东地区对当地流传的“秃尾龙”传说主人公的一种通称。秃尾龙传说广泛流传于山东、黑龙江、河北、江苏、广东、广西等地,以“神奇的诞生、断尾离家、回乡上坟、孝亲佑乡”为主要情节。作为“秃尾龙”型传说的一种,山东“秃尾巴老李”受到地域历史与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其发展轨迹明显区别于其他地方。
     传说作为民众建构的地方历史,蕴藏着他们对自己生活经历的集体记忆。“闯关东”的历史与记忆是将秃尾巴老李从众多秃尾龙故事中去区别开来的关键因素,也是秃尾巴老李信仰在山东兴起与泛滥的根本原因。一方面,移民数量大小和时间先后使得山东各地秃尾巴老李传说与信仰发展具有不同步性,并在整个山东区域内呈多点分布的状态;另一方面,移民历史还直接导致山东秃尾巴老李传说及信仰在流传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层累特性。这种特性既体现在传说情节的叠加与故事形象的融合上,也体现在信仰功能的积累与神格力量的交汇上,最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秃尾巴老李。传说与信仰相辅相成,成为一种地方性文化传统,左右着民众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这种在闯关东历史下形成的传说与信仰的不均衡多点分布状态中,由于某些传说情节与信仰对象具有较强一致性而形成特定范围的传说信仰圈。山东目前所发现的几种典型传说信仰圈其形成归根结底是由地域区分性造就的,其中既包括地理与自然环境的天然界标,也蕴涵着历史文化的深刻印记。甚至连行政区划的变动也有可能对某些分支形成具有相应的影响。
     综观整体山东秃尾巴老李传说与信仰,个性化的地方分支并没有掩盖其发展中的共性特点。无论山东哪个地区的秃尾巴老李,传说讲述与信仰行为这两种互为语境的文化文本,都在生活中相辅相成,以地方知识的形式影响着民众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呈现出一种共生且纠结的关系。同时,融合传说与信仰的秃尾巴老李虽然是地方性知识,但各地民众在强调其个性的同时,又极为重视其作为山东文化的象征而应该享有的地位。一方面他们不断突出传说、信仰的地方化特征,强调地方的唯一性。另一方面,又在不断超越地方传统,使其向整个山东的主流文化传统靠拢。这种不断的地方化过程与超越地方的努力并行不悖地存在于秃尾巴老李传说与信仰的发展历程之中,充分体现了各地民众对自己文化的主体意识和能动的塑造。
The "Dragon without tail called LaoLi" is the hero of a legend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legend and faith of the "dragon without tail" widespread in the Shandong, Heilongjiang, Hebei, Jiangsu, Guangdong, Guangxi and other places, with several important episodes such as "Magical birth "; " Be cut off tail and away from home"; "Back home and visiting his mother's grave" and "Blessing home".etc. The presented dissertation is the study concerning "What characteristic does LaoLi has?" and "What makes him to be so unique?"
     Legend was the history which constructed by the people, among which the collective memory was hidden in. From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many poor people from Shandong who tried to make a living in Northaest of China,which was called Venture into east of Shanhaiguan. The piece of history was the key factor which led the legend and faith of "LaoLi" spread all over Shandong Province. As to the amount of the migration and time they went to Northeast of China, there were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ities and countr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So the legend and faith of "LaoLi" in different place in Shandong showed a process of non-synchronized. To be specific, the emergence of the legend and faith of "LaoLi" in coastal areas was much earlier than the other places which represented certain features of primitivity; while in the inland areas, the legend and faith of "LaoLi" had some additional episode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y were more resent.The episode of "Fighting in Heilongjiang" led to a cumul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LaoLi".With the process of the adding episode and the fusion of the characters, the legend and faith of "LaoLi" had showed a strong localized features, and become a local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Shandong, the ledgend and faith of "LaoLi" spread all over the province and present a distribution of multi-points. Actually the legend of "LaoLi" and the faith of "LaoLi" were two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local traditional knowledge which impacted on people's reality and the spiritual world; they had such different between each other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were interwoven so tightly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Although the legend and faith of "LaoLi" presented a distribution of multi-points, there still had a few circles of legend and faith, in which the episode and the character were similar. There were several typical circles of the legend and faith of "LaoLi" in Shandong. They were distinguished by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as well as the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When we provided an overview of the legend and faith of "LaoLi", we find, according to abundant individuality, the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laces hold common regularity to be complied. First, no matter where "LaoLi" had been in, the legend and faith of him were heavily intertwined. Legend and faith were mutual context that made up a series local knowledge which affected the way people lived. Second, although "LaoLi" was a local knowledge that emphasized individuality by the local person, but they still appreciated the value "LaoLi" had in the whole Shandong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local population highlighte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mphasized the uniqueness of "LaoLi" in their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legend and faith of "LaoLi" had the tendency of beyond-locoalizition to gain a higher position in Shandong Culture. The two tendencies coexis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oLi", in which general public were gave a full expression of their creativeness.
引文
①原载中山大学《民俗》周刊第9、10期,1928年,后收入《迷信与传说》一书。
    ②高洪兴编:《黄石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44---255页。
    ③黄芝岗:《中国的水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06页
    ④陈摩人:《悦城龙母传说的民族学考察—民间文学的横向探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⑤叶春生:《从龙母传说看中华民族的两大发源地》,《思想战线》,1988年,第4期。
    ⑥叶春生:《龙母信仰与西江民间文化》,《中国民间文化》,1990年,第1期。
    ⑦叶春生:《岭南掘尾龙和东北的秃尾巴老李》,中国南北民俗文化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比较民俗论》,2000年。
    ①刘守华:《(搜神后记)中的(蛟子〉和龙母型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②王娟:《断尾龙故事类型的心理分析研究——兼谈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3期。
    ③蒋明智:《悦城龙母传说与信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④韦韧编著:《漫话龙母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⑤罗世敏、谢寿球主编:《大明山龙母揭秘》,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
    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主编:《秃尾巴老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内部资料,1989年。
    ①山曼:《山东人的保护神——秃尾巴老李》,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民俗学会编“《中国民间文化——地方神信仰》,1995年第2期。
    ①以上文章除注明的之外,皆出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所编的《秃尾巴老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9年。
    ②杨秀:《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看关东移民文化》,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
    ③叶涛:《史实·传说·民俗传承——关于闯关东的民俗学研究》,载潘永修编《根在洪洞》,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
    ④山东省文登市政协编:《文登李龙王的神话传说》,齐鲁书社,2008年。
    ①李立:《汉代牛女神话世俗化演变阐释》,《洛阳师专学报》,1999年1期。
    ②蔡铁民:《一部民间传说的历史演变》,《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2期。
    ③焦杰:《灌口二郎神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④陈泳超:《<白蛇传)故事的形成过程》,《艺术百家》,1997年第2期。
    ⑤朗净:《董永故事的展演及其文化结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⑥马昌仪:《中国鼠婚故事类型研究》,《民俗研究》,1997年第3期。
    ⑦刘守华:《“羽衣仙女”故事的中国原型及其世界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⑧田富军:《牛郎织女故事与“仙女下嫁穷汉”原型初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⑨于长敏:《日本牛郎织女传说与中国原型的比较》,《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2期。
    ⑩林继富:《多重文化碰撞的智慧母题——文成公主传说考验难题试析》,《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4期。
    11段友文:《南蛮盗宝型传说母题的文化阐释》,《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1期。
    12万建中:《地陷型传说的禁忌母题》,《民间文化》,1999年第1期。
    13万建中:《祖婚型神话传说中禁忌母题的文化人类学阐释》,《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①刘晓春:《一个地域神的传说和民众生活世界》,《民间文化论坛》,1998年第3期。
    ②万建中:《民间故事与禁忌民俗的传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③万建中:《传说记忆与族群认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④岳永逸:《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民族艺术》,2003年第2期。
    ⑤岳永逸:《乡村庙会传说与村落生活》,《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⑥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①小田:《民间传说的社会史内涵——以一个江南市镇的成长历程为依托》,《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
    ②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民俗协会编,学林出版社,1995。
    ③陈春生:《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④刘复生:《一个消失民族的史诗:“焚人”民间传说试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⑤苑利:《华北地区龙王传说研究》,《民族艺术》,2002年第1期。
    ⑥林继富:《神圣的叙事—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①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导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②李亦圆:《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③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①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②(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①(日)柳田国男:《传说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57页。
    ②(日)柳田国男:《传说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57页。
    ③黄石:《感孕说的由来》,《妇女杂志》,1931年第17卷第1号。
    ①(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①黄景春,《民间传说》,中国社会出版社,北京,2006
    ②引自刘铁梁在第五届山东民俗学年会上的讲话。
    ③顾微《广州记》现已散佚无传。但其内容被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征引。《齐民要术》卷十“堇”条有:“顾微《广州记》:平兴县有花树,似堇,又似桑。”
    ①清雍正本《文登县志·怪异》。
    ②清光绪本《文登县志·山川》。
    ①清·袁枚:《新齐谐——子不语》,齐鲁书社,1986年,第177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33—134页。
    ③清道光本《文登县志·杂闻》
    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85—186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390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369—370页。
    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24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1—12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94页。
    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376页。
    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51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294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309页。
    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221页。
    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80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46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1页。
    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265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348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228页。
    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98页。
    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287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76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266页。
    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294页。
    ④据民国七年《高淳县志》记载:“安兴乡(今漆桥)李溪有个叫虞媪者,因聚雨以杯承檐间水,水中浮红丝缕,饮之,遂孕。及期产一蛇,身具五色。媪怖,裹而投之溪。每至溪浣洗,蛇辄来就乳。乳亦涌射,蛇以咽承之。既而厌恶之。斫以刀正断其尾,蛇忽作龙形,巨躯绛章。风雨大作,壅土成墩,而媪己葬其中。龙出溪去,回首顾者二十有四。一回则成一湾,俗称望娘湾。由湖达江不知所逝。每岁寒食即十月节,必有风雨回绕葬处。河鱼上壅,居民持网在俟,有一人而获鱼数石者,所谓龙祭扫也。”
    ⑤[德]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3页。
    ⑥王娟:《断尾龙故事类型的心理分析研究——兼谈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3期。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266页。
    ②“一个人目睹蛇在地上大战(如果是龙则在水里),白色(或其他浅色)的蛇通常受人帮助,最后获胜。这个人是个猎人获士兵或农民,白蛇给他珍宝相酬,并且警告他说,另一条蛇可能会要报复,必须当心提防,不要再去那荒野的地方,不久,他忘了这一警告,深色的蛇夺去了他的性命。”——引自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3页。
    ③河神每年都让河水泛滥,一位长官跳入河中,与河神搏斗,他战胜了河神,河水停止泛滥,建庙以表纪念。——引自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2页。
    ④顾希佳编:《龙的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266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371页。
    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2页。
    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72页。
    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361页。
    ①(日)柳田国男:《传说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31页。
    ②户华为:《虚构与真实—民间传说、历史记忆与社会史“知识考古”》,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③万建中:《民间传说的虚构与真实》,《文化研究》2005第3期
    ④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9页。
    ⑤徐宗亮:《黑龙江述略·补编》(光绪年刊),第一帙,第19页。
    ⑥在很多传说中人们都承认当时镇守或占据黑龙江水域的是小白龙。
    ①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1页。
    ②(德)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8页。
    ③国立东北大学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编:《东北集刊》第2期。
    ④商务印书馆编:《东方杂志》卷16。
    ①(日)柳田国男:《传说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第69页。
    ②胶东半岛位于山东省胶莱河以东,是山东半岛的一部分,包括山东省的文登市、荣成市、威海市、烟台市、乳山市、海阳市、莱阳市、栖霞市、蓬莱市、长岛县、龙口市、招远市、莱州市、莱西市、即墨市、青岛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高密市、昌邑市、安丘市,共22县市。
    ③雍正三年时值乙巳年,故该志又称“雍正已巳志”,由当时县令王一夔主持编修。
    ④赛珠,文登县人,康熙癸已举人,曾参与雍正三年《文登县志》的修纂。
    ①“太”为当地人对老年妇女的尊称。
    ②龙母的忌日往往也是秃尾巴老李的生日,因为传说在其出生的那一天吓死了自己的亲娘。
    ③传说老李回家上坟想起娘亲就会哭个不停,所以这一天当地常常会下雨。
    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21页。
    ①青岛城阳区红岛镇高家村村民田新绢:“不能从龙王妈妈那里随便掐花,要不然回不到家就得肚子疼,非得来龙王妈妈这里求告求告才好。”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21页。
    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03篇共196则故事,《龙的传说》中有关秃尾巴老李的故事13篇共90则,其中完全重复的16则,共计270则故事。
    ①清·袁枚:《新齐谐——子不语》,齐鲁书社,1986年,第177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13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32页。
    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1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32页。
    ①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318页。
    ②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318页。
    ③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319页。
    ①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295页。
    ②工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300页。
    ①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300页。
    ②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303页。
    ①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300页。
    ②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300页。
    ①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323页。
    ①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299页。
    ①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兖州府部汇考》。
    ②清·光绪年间《东明县志·异闻》。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46页。
    ②菏泽村民冯元成讲述。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47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33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34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85页。
    ②根据《总兵变龙王》概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81页。
    ①民国十五年续修《济宁县志》卷二。
    ②山东省鄄城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鄄城县志》,1985年。
    ①山曼:《流动的传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8页。
    ①清·《敕封大王将军纪略》。
    ②山东省梁山县三套集成办公室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梁山民间故事集成》第一卷,第154页。
    ①(日)柳田国男:《传说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6页。
    ②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297页。
    ③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316页。
    ①(日)柳田国男:《传说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第26页。
    ①(日)柳田国男:《传说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②引自刘铁梁在第五届山东民俗学年会上的讲话。
    ①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321页。
    ①岳永逸:《乡村庙会传说和村落生活》,《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①唐·白居易《祭龙文》,《白居易集》卷四十。
    ②唐·韩愈《曲江祭龙文》,《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五。
    ③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玄宗尝幸东都,天大旱且暑。时圣善寺有竺乾僧无畏,号三藏,善召龙致云之术。上遣力士疾召无畏请雨……盛一钵水,以刀搅旋之,胡言数百咒水。须臾有如龙状,其大类指,赤色,首啖水上,俄复没于钵水中。无畏复以刀搅水,咒者三。顷之,白气自钵中兴,如炉烟,径上数尺。稍引去,出讲堂外。无畏谓力士曰:‘宜去,雨至矣。’力士绝驰而去,还顾见,白气疾旋,自讲堂西岩一匹素者。既而昏霾,大风震雷以雨。力士才及天津之南,风雨亦随马而驰至矣,衢中大树多拔。力士比复奏,衣尽沾湿。时孟温礼为河南尹,目睹其事。”
    ④费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费县旧志资料汇编》,内部资料,第103页。
    ⑤明万历二十四年刊《兖州府志》卷二十四《祠庙志》。
    ①菏泽《焦龙王传》中图谱之一云:“龙王姓焦氏,遗其名字,世居山西襄垣之司徒村。先是,王母浣衣于溪,遇仙人与一桃,王母食之,遂有身。怀三载,王始生。时唐咸通九年也。”又有“望气惊愚第二”云:“王降生之时有白气冲天,乡人群以为不祥,迫王母竟弃王于原野。”“三月野处第三”云:“后三月,王母行经旧处,见有大鸟覆其上状,处虎乳其下,王依然无恙,母骇异,仍抱王归养焉。’
    ②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卷四《李卫公靖行雨》。
    ③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十六《谪龙说》。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191页。
    ②引自诸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
    ③这些村庄分别名为:龙王庙子、龙王泉子村、龙湾头村、龙家庄子、龙治村、龙池子村、龙宿村、龙石头河村、大黑龙沟,孙家黑龙沟,赵家黑龙沟,小黑龙沟。胡家黑龙沟,刘家黑龙沟,下黑龙沟。
    ①张德仁:《诸城村名史话》,内部资料,2008年,第289页
    ②张德仁:《诸城地名史话》内部资料,2008年,第314页。
    ③诸城文化局编辑:《诸城民间文学集成》,内部资料,1989年。
    ①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3页。
    ②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20页。
    ③刘德增:《解读山东人》,中国文联出版社,第165页。
    ④《禹贡》第三四期地109页。
    ①《青岛市志·人口志》统计,1926年外流1149户,其中生活困难者占69%,大多往关外谋生。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04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232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319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14页。
    ②临沂市张清泉讲述。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58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0页。
    ③指东北本地人。
    ④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编:《黑龙江故事民间故事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2页。
    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35页。
    ①梁山县三套集成办公室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梁山民间故事集成》第一卷,第65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330页。
    ①初钊兴:《试论秃尾巴李龙王神话诞生的背景与特点》,《文登李龙王的神话传说》第152页。
    ②柘阳山、文城棋盘山、回龙山。
    ③山东省文登政协编:《文登李龙王的神话传说》,齐鲁书社,第173页。
    ④清·欧文:《详请神龙封号》,光绪《文登县志》。
    ⑤有龙母坟未必意味着一定会有龙母崇拜,比如潍坊诸城的南三里庄,虽然有龙母坟,却没有对龙母的专门祭祀,龙母坟在该地更多作为家族的标志而存在。
    ⑥目前所知的龙母庙大多集中在胶东地区,而以纪念龙母诞辰形成的庙会也只有胶东地区才有。
    ⑦山东村房仁庆讲:“(文登)这里的人没有孩子的,都求龙母,很灵的。”
    ①拉:方言拉呱,说的意思。
    ②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316页。
    ③这一部分在第四章中有专门论述。
    ①文登山东村村民房培滋讲述。
    ②[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第82页,第93页。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文登山东村村民房仁庆讲述。
    ①费县龙王堂被拆之后,四十年间一直没有庙宇和神像,2005年一个私人公司投资建造起新的龙王堂,重塑神像。新神像形象极为现代,楼斗湾颜景玉老人就认为不如以前庙里的像森严可畏。
    ②冯光辉还讲述了自己女儿的另一个故事:“大姑娘出去三年没给家里打过电话,我一直以为是没有了,叫人家给拐卖了。她(媳妇)来求龙王爷,求了三次,中间只隔了一天,电话回来了。我说三天之内,龙王爷你叫她给我打电话也行,写信也行。”
    ③[美]奥戴、阿维德等著,刘润忠等译:《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7页。
    ①Armstrong A:The Folklore of Birds.,New York,,Aover1970,p.91.。
    ②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第298页。
    ①刘铁梁:《作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民间文化》2001年第1期。
    ①周星:《关于时间的民俗与文化》,《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②刘铁梁:《作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民间文化》2001第1期。
    ①在对各地参与庙会的青年人的访谈中发现年轻人并不关心所谓的习俗,神灵,他们来此娱乐、放松、寻找野趣。对他们而言,庙会更象一个披着传统外衣的嘉年华会。
    ②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8页。
    ③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7页。
    ①费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费县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113页。
    ①潘护林:《山东省农业气象灾害灾情统计特征与灰色关联分析》,《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②戚其章辑校:《李秉衡集》,齐鲁书社,1993年。
    ③菏泽龙王冯村冯元绅讲述。
    ①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15页。
    ②费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费县旧志资料汇编》,内部资料,第338页。
    ③龙神祠祭文:“维神德洋寰海,润泽苍生,允襄水土之平;经流顺轨,广济泉源之用。膏雨及时,绩奏安澜,占大川之利涉;功资育物,欣庶类之繁昌。仰借神庥,宜隆报享。谨遵《祀典》,式协良辰,敬展几筵,肃陈牲币。尚飨!”
    ④费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费县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114页。
    ①菏泽鄄城县信义村吕淑芳讲述。
    ②山东省史志办公室编:《枣庄市志·风俗志》,《山东省志书大全》系列光盘,海右天泰传媒承制。
    ③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309页。
    ④费县闵家寨闵庆森讲述。
    ⑤清·袁枚:《新齐谐——子不语》卷八,齐鲁书社,1986年。
    ⑥清·袁梓洋:《焦龙王传》,载于菏泽龙王冯村《龙谱》。
    ①明万历《即墨县志·山川》。
    ②清光绪《崂山续志·山川》。
    ③清光绪《崂山续志·艺文》。
    ①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下),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90页。
    ②李亦圆:《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6页。
    ①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挑菜”。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236页
    ①宗懔:《荆楚岁时记》,明项琳之编注。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391页。
    ③山东民间有三大阳节和三大鬼节之称。鬼节即祭祀死者的重要日子,包括清明、七月初一和十月一;阳节则是生人的重要日子。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56页。
    ②《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第289页《夺江》一篇中也称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
    ③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民俗志》。
    ④大王是宋朝因不满贾似道当政投水而死的谢绪,请大王的仪式是人们把一条小蛇放在铺着黄表纸的盒子里,供在神棚里,然后焚香烧纸,叩头祈祷。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116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320页。
    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80页。
    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313页。
    ⑤在《秃老李雷击蝎虎精》(《秃尾巴老李的传说》86页)中明确记录了民间六月六上坟的习俗。“记不清什么年间了,传说是秃昆巴老李把守黑龙江的时候,有一年六月六,秃尾巴老李忽然想起给母亲上新麦子坟。”
    ①诸城南三里庄秃尾巴老李后人家中至今还保留着秃尾巴老李的断尾,用来求雨。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106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297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285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186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48页。
    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94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153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83页。
    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175页。
    ④菏泽龙王冯村冯元绅讲述。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页。
    ②诸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24页。
    ②见第一章第二节。
    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14页。
    ①菏泽龙王冯村冯元绅讲述。
    ②刘晓春:《一个地域神的传说和民众生活世界》,《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3期。
    ③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第274页。
    ①莱阳张家观林进金讲述。
    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176页。
    ③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275页。
    ①据龙王冯冯元绅说:“吕沟从前有个人叫二花高,这会儿是没他了,他家出邪症,家里闹鬼,过年你做馍、炸得丸子就是驴粪蛋子。家里柱子上都糊的都是巴巴(粪便)。找张天师去吧。走得累了,在树底下歇歇吧。有个老头问,你抓(干什么的意思)来?把家里的事说了一遍。说你别找他了,你找不到他,你回去吧,我给你说个法儿。你回去后赶紧把家里的东西倒腾出来,这三天里头,把东西都挪出来。这个法儿就管。我给你写个符,咋着咋着。一道火光,把鬼劈了。吕沟从那就信,原先没这么信龙王。”
    ②菏泽龙王冯冯元绅讲述。
    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第41页。
    ① George Ritzer: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Its Classical Root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①根据山东村房得滋所说,不过房又解释说,咱们这里把李老爷当成天老爷,这种说法还没有其他人能证实。
    ②万建中:《传说建构与村落记忆》,《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①岳永逸:《乡村庙会传说和村落生活》,《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②见第三章第一节。
    ①光绪本《文登县志·山川》。
    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第269页。
    ②菏洋龙王冯村民冯月春讲述。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
    《费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费县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费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费县旧志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3年。
    政协费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费县文史资料》,内部资料,1987年。
    政协沂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沂南县文史资料》,内部资料,1994年。
    山东省梁山县三套集成办公室编:《梁山民间故事集成》,内部资料,1990年。
    王成君、刘勤主编:《临沂故事卷》,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
    王成君编:《龙的传说》,内部资料,1988年。
    即墨市龙山风景区管理处编:《龙山》,2000年。
    顾希佳编:《龙的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中国民间文艺家研究会黑龙江分会编:《黑龙江民间故事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山东省文登市政协编:《文登李龙王的神话传说》,齐鲁书社,2008年。
    陈梦雷等编纂:《古今图书集成》,鼎文书局,1997年。
    张德仁:《诸城村名史话》,2008年。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民俗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山东省志书大全》系列光盘,山东省史志办公室编撰,海右天泰传媒承制。
    山东省东明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东明民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山东省鄄城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鄄城县志》,1985年。
    诸城文化局编辑:《诸城民间文学集成》,内部资料,1989年。
    山曼、李万鹏、叶涛、王殿基著:《山东民俗》。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7年。
    清·袁枚:《新齐谐——子不语》,齐鲁书社,1986年。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大达书局,民国。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1981年。
    明·于慎行:《兖州府志》,齐鲁书社,1990年版。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中华书局,1982年。
    宋·周密:《武林旧事》
    宗懔:《荆楚岁时记》,明项琳之编注。
    尤淑孝修,李元正纂:《即墨县志》,乾隆甲申年。
    《济宁县志》,民国十五年续修。
    莱芜市牛泉镇八里沟村李氏家谱。
    菏泽市王浩屯镇龙王冯村《龙王传》。
    菏泽市王浩屯镇龙王冯村冯氏家谱。
    [美]阿兰·邓迪斯编,陈建宪等译:《世界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德]艾伯华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商务印书馆,1999年。
    [德]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马俊亚译:《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安德明著:《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陈泳超著:《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程健君著:《民间神话》,海燕出版社,1997年。
    程蔷著:《中国民间传说》,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程民生著:《神人同居的世界——中国祠神文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丁乃通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段宝林主编:《民间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董晓萍著:《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中华书局,2002年。
    [日]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年。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费孝通著、戴可景译:《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年。
    高丙中著:《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高有鹏著:《中国庙会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高洪兴编:《黄石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法]葛兰言著,赵丙祥、张宏明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顾颉刚著:《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何新著:《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
    [美]黄宗智著:《中国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黄树民著,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三联书店,2002年。
    黄芝岗:《中国的水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黄景春著:《民间传说》,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美]洪长泰著、董晓萍译:《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上海文艺出版社。
    侯杰、范丽珠著:《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的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金泽著:《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朗净:《董永故事的展演及其文化结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孔飞力著,陈兼、刘旭译:《叫魂:1786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俄]李福清著:《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李亦园著:《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露露著:《妈祖神韵》,学苑出版社,2003年。
    刘德增:《解读山东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
    林如编:《寺庙与民间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天恩出版社,1995年。
    林耀华著、庄孔韶、林宗成译:《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三联书店 1989 年。
    林耀华著:《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刘魁立著:《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刘晓春著:《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
    刘守华著:《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刘守华著:《比较故事学论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刘守华、黄永林主编:《民间叙事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日]柳田国男著:《传说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
    吕微著:《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路遇著:《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罗世敏、谢寿球主编:《大明山龙母揭秘》,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
    [英]马凌诺斯基著,梁永佳、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1年。
    [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
    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茅盾著:《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罗马尼亚]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华夏出版社,2002年。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山曼:《流动的传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澳大利亚]潭达先著:《中国的解释性传说》,商务印书馆,2002年。
    [美]托马斯·奥戴、阿维德等著,刘润忠等译:《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万建中著:《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商务出版社,2001年。
    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
    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士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王娟编著:《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志民主编:《齐文化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韦韧编著:《漫话龙母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乌丙安著:《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叶春生、蒋明智主编:《悦城龙母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叶涛、吴存浩著:《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著,朝戈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张紫晨著:《中国古代传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张志刚著:《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赵世瑜著:《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赵世瑜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
    郑振满、陈春生著:《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钟敬文著:《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钟敬文著:《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
    钟敬文著:《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安德明:《神奇传闻:事件与功能》,《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蔡铁民:《一部民间传说的历史演变》,《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2期。
    陈摩人:《悦城龙母传说的民族学考察—民间文学的横向探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陈泳超:《(白蛇传)故事的形成过程》,《艺术百家》,1997年第2期。
    陈春生:《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段友文:《南蛮盗宝型传说母题的文化阐释》,《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1期。
    高丙中:《民间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户华为:《虚构与真实—民间传说、历史记忆与社会史“知识考古”》,江苏社会科学,2004 年第6期。
    蒋明智:《悦城龙母传说与信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金泽:《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载《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焦杰:《灌口二郎神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李立:《汉代牛女神话世俗化演变阐释》,《洛阳师专学报》,1999年1期。
    林继富:《神圣的叙事——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林继富:《多重文化碰撞的智慧母题——文成公主传说考验难题试析》,《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4期。
    刘复生:《一个消失民族的史诗:“僰人”民间传说试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刘守华:《(搜神后记〉中的〈蛟子〉和龙母型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刘守华:《“羽衣仙女”故事的中国原型及其世界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刘铁梁:《村落集体仪式文艺表演活动与村民的社会组织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刘铁梁:《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刘铁梁:《村落庙会与公共生活秩序》,载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编辑《两岸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政府文化处1999年版。
    刘铁梁:《作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民间文化》2001年第1期。
    刘晓春:《一个地域神的传说和民众生活世界》,《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3期。
    马昌仪:《中国鼠婚故事类型研究》,《民俗研究》,1997年第3期。
    山曼:《山东人的保护神——秃尾巴老李》,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民俗学会编“《中国民间文化——地方神信仰》,1995年第2期。
    田富军:《牛郎织女故事与“仙女下嫁穷汉”原型初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万建中:《地陷型传说的禁忌母题》,《民间文化》,1999年第1期。
    万建中:《祖婚型神话传说中禁忌母题的文化人类学阐释》,《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万建中:《民间故事与禁忌民俗的传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万建中:《民间传说的虚构与真实》,《文化研究》2005第3期。
    万建中:《传说建构与村落记忆》,《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万建中:《传说记忆与族群认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王娟:《断尾龙故事类型的心理分析研究——兼谈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3期。
    小田:《民间传说的社会史内涵——以一个江南市镇的成长历程为依托》,《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
    岳永逸:《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民族艺术》,2003年第2期。
    岳永逸:《乡村庙会传说和村落生活》,《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岳永逸:《庙会的生产》。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叶春生:《从龙母传说看中华民族的两大发源地》,《思想战线》,1988年第4期。
    叶春生:《龙母信仰与西江民间文化》,《中国民间文化》,1990年第1期。
    叶涛:《史实·传说·民俗传承——关于闯关东的民俗学研究》,载潘永修编《根在洪洞》,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
    杨秀:《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看关东移民文化》,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
    苑利:《华北地区龙王传说研究》,《民族艺术》,2002年第1期。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朝戈金译:《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赵世瑜、杜正贞:《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周星:《关于时间的民俗与文化》,《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