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长久以来,中国移民及其后裔对其祖籍地的认同与联系的密切程度无以伦比。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侨乡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其中,华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选择研究薄弱的山区侨乡、客家地区——广东梅州为研究区域,以清末民国时期这一中长时段为研究时间,在占有大量丰富、详实、原始的地方史料的基础上,从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即群体与大社会的结合)的视角,以个案的方式深入考察华侨在侨乡经济、教育文化、民俗等领域的活动情况,试图揭示华侨影响下的侨乡社会变迁以及华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客家华侨所具有的一些特质。
     本文认为,对于僻处山区的侨乡梅州而言,华侨在其近代发展变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经济领域,华侨通过多种形式的努力,或投资家乡各项经济事业,为家乡经济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推动梅州企业经营日趋近代化。同时,在传统与近代共生共荣的交通、金融业中,也无不显示出华侨的牵引拉动作用。正是华侨这一重要资源,催生出侨乡梅州近代经济发展新因素(新技术、新人才、新品种、新的经营方式)的成长,从而有力地推动其经济变迁与近代化进程。
     在客家侨乡梅州教育文化提升的过程中,华侨的作用也尤其突出。客家社会崇尚读书,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移居海外的客家梅州籍华侨,继承客家人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侨乡教育事业。他们不仅从资金上、人力上给予帮助,而且办学思想上引进海外模式,积极探索民间办学的教育新形式。因而,侨办学校成为侨乡教育的主体,侨乡梅州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外向型的教育体系,教育结构也渐趋完整。与此同时,梅州华侨开始关注、支持侨乡的文化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他们或捐资兴建文化基础设施,或引进西方现代娱乐方式,甚至身体力行参加、倡导新兴文化娱乐活动,从而引领侨乡梅州文化休闲新潮流。由此,侨乡梅州文化出现了繁荣、新潮的气象。
     民俗的嬗变,是华侨影响侨乡社会的另一深刻结果。在侨乡梅州,与华侨紧密联系的独具特色的民俗发展变迁过程中,华侨除了经济上的资助外,更多是文化、思想、观念、日常生活等方面潜移默化式的影响。由此,侨乡梅州民俗风情独特,衣食住行充满“洋味”,婚恋类型、家庭观念与众不同,客家方言渐趋“洋化”,以及客家“过番”歌谣、“过番”习俗的产生等等。
     清末民国时期,华侨如此持久而又强烈地作用于侨乡社会,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晚清及民国政府能够适时地调整侨务政策,创造较为宽松的政策和环境,争取侨心是其制度条件。其次,华侨的地缘认同特别是客家华侨由于其族群的特殊性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地缘认同,是其作用于侨乡社会的心理因素。再次,华侨在海外经济上的成功,为其贡献家乡提供了经济基础。最后,在海外排华的影响推动下,侨居国对华侨的歧视、压迫,契约华工的苦难生活是华侨心系家乡的外在推力。
For long time,the Chinese immigrants and the descendants have their ancestral home place's approval and relation close degree by the peer.From the end of the Qing to Republic of China time,the Chinese overseas Chinese district society has experienced form the tradition to the modern,the overseas Chinese played the positive promotion effect.This article chooses the mountainous area,the Hakkas area - - Guangdong Mei-zhou to study the region,takes the end of the Qing Republic of China time this long time interval as the research time,holds in massively rich, detailed,historical data foundation,views from overseas Chinese and overseas Chinese district social change(i.e.community and big society's union),inspects the overseas Chinese thoroughly by the case way in domain and so on overseas Chinese district economy,education,folk custom active situations,attempts to promulgate under the overseas Chinese influence the overseas Chinese district social change as well as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institute function,and to analyze a Hakkas overseas Chinese som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Mei-zhou,where is an out-of-the-way mountainous area,the overseas Chinese is playing the very important role,even an indispensable strength,in its modern development process.Such as economic domain,overseas Chinese taking their endeavors,either invested hometown each economical enterprise, or infused the new vigor for hometown economical reforming,or introduced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the managemen ideas,which impelling Mei-zhou enterprise modernized day by day.At the same time,in transportation and financial industry which the tradition and the modern co-exist,overseas Chinese have a drawing function as well.It is overseas Chinese who expedited new factor(such as new technology,new talented person,new variety,new modes of business operation) in the overseas Chinese district Mei-zhou modern process,thus impelling its economical vicissitude and the modernizing advancement powerfully.
     The overseas Hakkas from Mei-zhou played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education culture.The Hakkas society advocates studies and has the tradition which takes more serious on education.Overseas Hakkas Migrates inherited the fine tradition,and participated in the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positively.They rendered the assistance in the fund,the manpower,moreover they introduced the school model from overseas,and explored the new form of folk school positively. Therefore,the school built by overseas Chinese became the main body in the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Overseas Chinese district Mei-zhou has formed multi-level,the export-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the educational structure also tended to be complete. Meanwhile,the Mei-zhou overseas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and supported the cultural establishment and the business for the public good in overseas Chinese district.They contributed to construct the cultural base facility,or introduced the Western modern entertaining fashion,even participated personally.It initiated the new trend of cultural entertainment in Mei-zhou.From this,the overseas Chinese district Mei-zhou culture presented prosperously,new tide's meteorology.
     The evolution of custom is the result which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ects the overseas Chinese district profoundly.In overseas Chinese district,the overseas Chinese relate closely to the folk custom development vicissitude process with which the overseas Chinese is characteristic,Besides subsidize in economy,overseas Chinese subsidization is more in culture,thought,ideas and daily life.Since the overseas Chinese district Mei-zhou folk culture is unique,the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full with the "foreign-tasting",the love and marriage type,the attachment to family are out of the ordinary,the Hakkas dialect tends to be "foreign",as well as Hakkas songs to foreign country production and so on..
     From the end of the Qing to Republic of China time,the overseas Chinese so lastingly and intensely affected in the overseas Chinese district society,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mainly had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 factor:Firstly,the latter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 could adjust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 policy at the right moment,which created a more loose policy and the environment,and striving for the foreign national heart is its system condition. Secondly,overseas Chinese's geography approval,especially,Hakkas overseas Chinese having its geography approval than others,is its function in the overseas Chinese district society's psychological factor.Thirdly,overseas Chinese success in overseas economy,contributed the hometown for them to provide the economic basis. Finally,under the overseas row of expelling Chinese,the overseas Chinese discriminated and oppressed by the country of residence,while the contract overseas Chinese laborer's misery life was the external thrust force.
引文
1 G.W.Skinner:Chinese Sosiety inThailand:An analytical History,New York,1957;Edgar Wickberg:The Chinese in Philippine Life,1850-1898,Yale Univessrsity,1965.
    2[日]游仲勋:《华侨经济的研究》,亚洲经济研究所东京,1969年版;
    [日]李国卿著,郭梁等译:《华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澳]颜清湟著,粟明鲜等译:《新马华人社会史》,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
    [澳]颜清湟:《海外华人的社会变革与商业成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新]王赓武著,张奕善译:A Short History of the Nang yang Chinese,台北水牛出版社,1959年版;
    [新]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王赓武:《王赓武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 唐孝祥、吴招胜:《客都梅州的民居类型及其适应性特征》,《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叶小华、谭元亨、管雅:《客都梅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1 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 黄石华:《<香港崇正总会金禧大庆特刊>重印序言》。
    2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影印版,第103-104页
    3 新加坡《客总会讯》,1983年第12期,转引自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4 黄开禄:《从华侨观点看客家人的前途》,丘权政主编:《中国客家民系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第371页。
    5 李逢蕊:《客家人界定初论》,吴泽主编:《客家学研究》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1 转引自董励:《客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2 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绪论第1页。
    3 转引自罗勇主编:《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1 董励:《客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2 黄开禄:《从华侨观点看客家人的前途》,丘权政主编:《中国客家民系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371页。
    3 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1 梅州市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编:《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21页。
    1 林德荣:《西洋航路移民--明清闽粤移民荷属东印度与海峡殖民地的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2 李恩涵:《东南亚华人史》,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台)版,第834页。
    3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上海书店影印本,1990年版,第48页。
    4[新加坡]林水橡、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马来西亚留台校友联合会出版,1984年版,第29页。
    5 黄莲枝:《星马的开发与闽粤移民》,《南洋文摘》(香港)第11卷第11期,1990年10月,第732页。
    1 温仲和主编:《光绪嘉应州志》卷八《礼俗》,成文出版社,1968年(台)版,第54-55页。
    2 刘佐泉:《太平天国与客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3 温仲和主编:《光绪嘉应州志》卷十三《食货》,成文出版社,1968年(台)版,第14页。
    1 行龙:《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7页;周源和:《清代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2 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广东年鉴》,1941年版,第20编地政第7章租佃。
    3 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4 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5 平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页;梅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0页;丰顺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丰顺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188页;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页;兴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兴宁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172页。
    6 罗英祥:《浅谈梅县的过番歌谣》,《侨史学报》,1988年第2期。
    7 傻货:《在轮船上》,《梅县商报》,1933年3月4日。
    1 张屏:《锦州剪描》,《梅县导报》,1940年11月5日。
    2 《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21页;罗英祥:《梅县华侨出国原因及其》,《嘉应侨史》,创刊号1988年7月。
    3 罗任权:《雁洋建设与华侨、港澳同胞》,《梅县文史》第22辑,1992年1月编印,第114页。
    1 客家人称出国谋生为“过番”。
    2 兴宁县华侨志编委会编:《兴宁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60-61页。
    3 国华:《何耀秋(1900-1960)》,《梅县文史》第21辑,1991年10月编印,第152页。
    4 《大清律例全集》卷20,兵律关津,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
    5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45页。
    1 罗香林:《马来半岛吉隆坡开辟者叶亚来》,《南洋研究》第5卷第4期。
    2[英]巴素著,郭湘章译:《东南亚之华侨》,台湾正中书局,1974年版,第644页。
    3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5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0页。
    4[英]巴素著,郭湘章译:《东南亚之华侨》,台湾正中书局,1974年版,第754页。
    1 转引自温广益主编:《广东华侨名人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6页。
    2 温广益主编:《广东华侨名人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7页。
    3 温广益主编:《广东华侨名人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页。
    4 陆国俊:《美洲华侨史话》,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4-45页。
    5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5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4页。
    6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5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9页。
    1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5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5页。
    2 Frank Swettenhanm,British malaya,pp231-233,Landon,1949,转引自林德荣:《西洋航路移民--明清闽粤移民荷属东印度与海峡殖民地的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3 米契约:《夏威夷》,转引自刘佐泉:《观澜溯源话客家》,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页。
    4 章渊若、张礼干主编,张荫桐译:《南洋华侨与经济之现势》,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93页。
    1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转引自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2 古俊才:《对“文化之乡”人才稀缺的思考》,《嘉应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1 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2 “猪仔”一词,为我国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掳掠贩卖出国的劳工的通称。明明是人,为什么却称为“猪仔”?第一,因为他们像猪豚一样被买卖,被作为图利的活商品。第二,他们出洋时像猪仔一样被成批成群地关在船舱底层运载。第三,他们被运抵目的港埠后,像猪豚一样被关在猪仔馆的围栅里等待买主选购。第四,他们像牲畜一样被驱役于矿场、种植园,过着牛马不如地生活。参见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
    3 《吴稚晖全集》卷五,上海群众图书出版社,1927年版,第94页。
    4 李东沅:《论招工》,郑振铎编:《晚清文选》,生活书店,1937年版,第139页。
    5 梁绍文:《南洋旅行漫记》,中华书局,1925年版,第104页。
    6 陈翰生主编:《华工出国史料》第4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3页。
    1 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2 《梅州市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3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页。
    4 是侨乡特有的现象,指定期来往于国内侨乡和海外侨居地之间,为海外侨胞及其家属办理信件往来和汇兑等业务的人,同时他们还引带家乡人民出洋。详见第二章第四节水客部分。
    5 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6 何芳拨主编:《梅县三乡百年史话》,2004年编印,第36页。
    7 《梅州市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8 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1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上海书店影印本,1990年版,第45页。
    2 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3 《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22页;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页。
    4 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29页。
    5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201页。
    1 周建新:《粤东侨乡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以梅县南口墟镇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4年第2期。
    2 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3[英]巴素著,郭湘章译:《东南亚之华侨》,台湾正中书局,1974年版,第159-160页。
    4 《东方杂志》第四年第十期,1907年10月30日。
    5 《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6 《梅县华侨分布及从事各行职业情况表》,梅县档案馆藏,《梅县侨务工作各项基础数字集》。
    7 《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81页。
    8 丰顺县政府办、丰顺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合编:《丰顺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17页。
    9 《蕉岭岭县华侨史略及侨务工作概述》,《蕉岭文史》第2辑,第36-37页。
    10 1957年7月《广东省侨务统计资料汇编》,转引自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1 《蕉岭县华侨史略及侨务工作概述》,《蕉岭文史》第2辑,第37页。
    2 《蕉岭县华侨史略及侨务工作概述》,《蕉岭文史》第2辑,第37页。
    1 《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26-27页。
    1 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社区民俗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版,第468页。
    2 罗英祥:《梅县华侨历史溯源及其播迁》,《梅县文史》第17辑,1990年编印,第76页。
    3 黎炽昌:《椰城亚弄商会的斗争》,《梅县文史》第7辑,1985年编印,第55页。
    4 《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页。
    1 本文所指的原初工业,是指从手工作坊向近代工业转变的一种过渡形态。其特征不是以农民的剩余价值为基础,而是以农民的必要产品价值为基础的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的理想都脱胎于此,这是迈向工业近代化的基础。英、法在其市民革命以前,曾经存在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手工工场时期”。(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06页)这一时期,西欧的农村商品经济和原初工业化也有长足的发展。(严立贤:《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5-126页)近代中国的原初工业具有更强的过渡特色,这类工业企业在当时梅州的织染、皮革、砖瓦、缝纫、土木、火柴、印刷、肥皂等行业较为兴盛。
    2 梅县县政府编:《梅县概况》,1942年编印,第71页。
    3 梁式文:《华侨与中国经济》,广州社会科学研究社主编:《华侨问题专号》,1937年6月编印,第14页。
    4 宓亨利:《华侨志·总志》,台北海外出版社,1956年版,第496页。
    1 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页。
    2 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1期。
    3 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页。
    4 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页。
    5 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5、55页。
    6 郑林宽:《福建华侨与华侨汇款》,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1940年编印,第49页。
    7 黄文衰:《华侨与广东经济》,广州社会科学研究社主编:《华侨问题专号》,1937年6月编印,第19页。
    8 梅县市金融志编写组编:《梅县市金融志(1853-1985)》,1988年编印,第167-168页;李存章:《梅州侨乡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客家研究辑刊》,1993年第2期。
    9 丰顺县政府办、丰顺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合编:《丰顺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47页。
    10 《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9页。
    11 黄绿清、杜佳:《梅州华侨与中国的近代建设》,《梅州文史》第11辑,1997编印,第117页。
    12 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 页。
    1 《梅县荒地垦植须知》,梅县县政府建设科编:《梅县建设》,1941年编印,第108页。
    2 温仲和主编:《光绪嘉应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13页。
    3 《梅县概况》,1942年,第71页。
    4 《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7-308页;《华侨回国投资调查表》,梅县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7-146。
    1 《华侨回国投资调查表》,梅县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7-146。
    2 《梅县文史》第22辑,1992年编印,第137页。
    3 《华侨回国投资调查表》,梅县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7-146。
    4 《华侨玻璃制造厂石矿事业计划书》,梅县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7-143。
    5 《南洋华侨侨矿务公司林成就呈请开采蕉岭县羊子山银铝矿材料》,广东省档案馆藏,民国档案6-1-15。
    6 广东省政府粤侨事业辅导委员会编:《华侨投资广东实业要览》,1947年编印,第40-41页。
    7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0页。
    8 《丰顺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页。
    1 《梅城侨商史话》,《梅县侨声》,1996年第3期;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资料选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6页。
    2 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3页。
    3 《丰顺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52页;《丰顺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页。
    4 兴宁县水电志办编:《兴宁县水利电力志》,1987年印,第2页。
    5 《华侨投资广东实业要览》,1947年3月编印,第26-27页。
    1 《兴宁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61-62页。《爱国华侨陈莹阶和兴宁水电业》,《兴宁文史》第5辑,1984年编印,第750页。
    2 梅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梅县志·卷五》(征求意见稿),1990年编印,第16页;梅县丙村镇志编辑部编:《丙村镇志》,1993年编印,第77页。
    3 《兴宁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2页。
    4 陈启兴:《蕉岭县四十年水电建设情况简介》,《蕉岭文史》第6辑,1989年编印,第24-25页。
    5 《梅县志·卷五》(征求意见稿),1990年编印,第65页。
    6 《梅县文史》第21辑,第117页。
    7 黄绿清、杜佳:《梅州华侨与中国的近代建设》,《梅州文史》第11辑,1997编印,第115页。
    8 《梅县县政计划书》,梅县县政府1930年编印,梅县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1-1。
    9 《丰顺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53、58页。
    10 谢刚:《姚德胜传略》,《平远文史》第1辑,1986编印,第42页;黄绿清、杜佳:《梅州华侨与中国的近代建设》,《梅州文史》第11辑,1997年编印,第114页。
    1 欧阳英:《梅城侨商史话》,《梅县侨声》,1996年第2期。
    2 《侨属史话》,《梅县侨声》,1997年第3期。
    3 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0、274页;《华侨回国投资调查表》,梅县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7-146。
    4 《梅城侨商史话》,《梅县侨声》,1996年第3期。
    5 《梅县大观》,梅县新文化社出版,1936年印,第5页。
    6 《梅县文史》,第21辑,1991年编印,第117页。
    7 《侨商史话》,《梅县侨声》,1997年第3期。
    8 《兴宁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62页。
    1 欧阳英:《梅城侨商史话》,《梅县侨声》,1996年第2期。
    2 《侨商史话》,《梅县侨声》,1997年第3期。
    3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0页。
    4 《梅州文史》第12辑,第24页。
    1 《梅县志·卷五》(征求意见稿),1990年编印,第16-17页。
    2 《丙村镇志》,1993年编印,第77页。
    3 《梅城侨商史话》,《梅县侨声》,1996年第3期。
    1 欧阳英:《梅城侨商史话》,《梅县侨声》,1996年第2期。
    2 《梅县文史》,第21辑,1991年编印,第116-117页。
    3 《梅县文史》,第21辑,1991年编印,第144页。
    4 欧阳英:《梅城侨商史话》,《梅县侨声》,1996年第2期。
    5 尺八布,又称“尺八色织布”,是指将棉纱染成各种颜色,然后织成柳条布或彩格布,封宽1.8尺。
    1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8页。
    2 黄绿清、杜佳:《梅州华侨与中国的近代建设》,《梅州文史》第11辑,1997编印,第115页。
    3 《丰顺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52-53页。
    4 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
    1 黄文衰:《华侨与广东经济》,广州社会科学研究社主编:《华侨问题专号》,1937年6日编印,第21页。
    2 《梅县大观》,梅县新文化社出版,1936年印,第8-9页。
    3 《梅县概况》,1942年编印,第27页。
    1 《设立梅县水稻良种繁殖场计划书》,《梅县建设》,1941年编印,第113页。
    2[泰国]徐仲熙编纂:《丰邑华人的祖国心》,泰国丰顺会馆出版,2000年版,第11页。
    3 《丰顺县华侨志》,1990年编印,第55页。
    4 魏华润:《五华人口与耕地》,《五华文史》第7辑,1988编印,第45页。
    5 《广东省蕉岭县概况》,1947年编印,第14页。
    6 《松口经济恐慌之原因及其救济方法》,《松声杂志》,1926年第2期,第1页。
    7 《梅县概况》,1942年编印,第78页。
    8 《梅县概况》,1942年编印,第27页。
    1 《丰顺县华侨志》,1989年印,第51页。
    2 《宁声报》,1946年4月16日。
    3 《梅县概况》,1942年编印,第27页。
    4 《梅县概况》,1942年编印,第78页。
    5 《丙村镇志》,1993年,第211页;《梅县文史》第18辑,1990年编印,第109-110页。
    6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482页;魏华润整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记归侨钟木贤晚年造福桑梓的事迹》,《五华文史》第5辑,1987编印,第50页。
    7 《兴宁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66-68页。
    8 《蕉岭县忐》,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91页。
    1 《平远文史》第1辑,1986编印,第42页。
    2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325页。
    3 《兴宁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0页。
    4 《梅县文史》第22辑,1992年编印,第164页。
    5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8、250、302、879页。
    6 《丙村镇志》,1993年编印,第55页。
    7 《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6页。
    1 卢仲江:《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韩江稻作试验分院概况》,《省立梅州农业职业学校月刊》,1935年第1期,第22-23页。
    2 《梅县概况》,1942年编印,第69页。
    3 《设立梅县水稻良种繁殖场计划书》,《梅县建设》,1941编印,第113页。
    4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5 《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6页。
    6 《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2页。
    1 刘添元:《华侨郭仁珊为沙田柚当红娘》,《梅县侨声》合订本第6辑,1990年,第56-57页;刘添元:《丙村沙田柚的由来和发展》,《梅县文史》第18辑,1990年编印,第78页。
    2 《引进沙田柚的梁隽可》,《梅县侨声》,2002年第3期。
    3 《梅县文史》第23辑,1992年编印,第152页。
    4 漏根法是指在成熟的柚子树的枝牙上,用刀划开两截,露出内枝,把树皮剥掉,糊上泥巴,然后用布扎上,待发芽长大再剪下,移栽田里,成活后以柚苗出售。笔者2002年8月在梅县丙村镇田头村采访材料。
    5 笔者2002年8月在梅县丙村镇田头村采访材料。
    6 《梅县著名土特产》,《梅县文史》第7辑,1985年编印,第97-98页;《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274页。
    1 《丰顺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199页。
    2 高林三、洪仁祥:《石坑柿树栽培之调查》,《省立梅州农业职业学校月刊》,1935年第1期,第27页。
    1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533页。
    2 温仲和主编:《光绪嘉应州志》(卷六)物产,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47页。
    3 《省立梅州农业职业学校月刊》,1935年第1期,第27页。
    4 谢雪影编:《潮梅现象》,汕头时事通讯,1935年版,第25页。
    5 《梅县大观》,梅县新文化社出版,1936年印,第8-9页。
    6 谢雪影编:《潮梅现象》,汕头时事通讯,1935年版,第25页。
    1 《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5、137页。
    2 《华侨回国调查表》,梅县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7-146。
    3 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6页。
    4 梁国材:《为振兴种桐事业告全梅父老书》,《梅县建设》,1941年编印,第119页。
    5 《梅县概况》,1942年编印,第70页。
    6 《梅县荒地垦植须知》,《梅县建设》,1941年编印,第108页。
    7 《梅县耕地垦植须知》,《梅县建设》,1941编印,第108页。
    1 《梅县群益垦植有限公司章程》,《梅县建设》,1941年编印,第111-112页。
    2 《梅县松口铜琶种植公司章程》,梅县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7-21。
    3 《兴宁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2页。
    1 梁国材:《为振兴种桐事业告全梅父老书》,《梅县建设》,1941年编印,第119页。
    2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79页。
    3 梅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梅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5页。
    4 《蕉岭县民办蕉白公路南洋各埠侨商股东姓名集合股数册》,第57-61页。
    1 黄绿清、杜佳:《梅州华侨与中国的近代建设》,《梅州文史》第11辑,1997编印,第113页。
    1 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97页。
    2 《梅县志·卷五》(征求意见稿),1990年编印,第105页。
    3 《华侨回国投资调查表》,梅县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7-146;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04-507页。
    1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4页。
    2 《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3 《丰顺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2页。
    4 《梅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7-1058页。
    5 谢雪影:《潮梅现象》,汕头时事通讯,1935年版,第74-77页。
    1 罗秀村供稿,丘世才整理:《热心桑梓交通建设的爱国华侨罗寿环》,《蕉岭文史》第3辑,1986年编印,第10-12页。
    1 转引自杨汾:《华侨与梅江三桥》,《嘉应侨史》试刊号,1987年编印。
    2 房学嘉、肖文评:《宗族·墟市·神明·华侨与地方社会--以梅县松口镇郊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1年第2期。
    3 何国华、潘顺元:《侨领潘植我》,《梅县侨声》,1991年第2期;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2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706页。
    4 杨汾:《华侨与梅江三桥》,《嘉应侨史》试刊号,1987年8月。
    1 杨汾:《华侨与梅江三桥》,《梅县侨声》,1988年第3期。
    2 何国华、潘顺元:《爱国侨贤潘祥初》,《梅县侨声》,1990年第3期;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699页。
    3 何国华、潘顺元:《侨领潘植我》,《梅县侨声》,1991年第2期。
    1 李颖:《李万香(1880-1952)》,《梅县文史》第26辑,1993年编印,第121-122页。
    2 《谢田永济桥》,《梅县文史》第27辑,1994年编印,第215页。
    3 刘选缵:《旅美华侨刘佛良旧事》,《梅县文史》第8辑,1985年编印,第30-32页。
    4 《丰顺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63页。
    5 《平远文史》第9辑,1998年编印,第48页。
    1 田辛垦:《客家凉亭》,《梅州文史》第7辑,1994年编印,第229-232页。
    2[澳]颜清湟著,虞和平译:《华侨与晚清经济近代化》,中国社会科学近代研究所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124页。
    3 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11页,第420页。
    1 桢淳:《华侨创办的“中国第一路”》,《侨园》,1998年第1期。
    2 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7页。
    3 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5-106页。
    4 黄勉:《华侨张娱南与两个“中国第一”》,《梅县文史》第28辑,1996年编印,第48-49页。
    5 《梅县文史》第27辑,1994年编印,第178页。
    6 黄绿清、杜佳:《梅州华侨与中国的近代建设》,《梅州文史》第11辑,1997年编印,第114页。
    7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2页。
    1 《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0页。
    2 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109页,第130页。
    3 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29页。
    4 《梅县概况》,1942年编印,第73页。
    5 《梅县大观》,梅县新文化社出版,1936年印,第4页。
    6 《梅县概况》,1942年编印,第72-73页。
    1 谢雪影:《潮梅现象》,汕头时事通讯,1935年版,第76页。
    2 谢雪影:《潮梅现象》,汕头时事通讯,1935年版,第74页,第77页。
    3 谢雪影:《潮梅现象》,汕头时事通讯,1935年版,第77页;《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4 谢雪影:《潮梅现象》,汕头时事通讯,1935年版,第74-75页;《丰顺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页。
    5 《广东省蕉岭县概况》,1947年编印,第14页。
    6 梁河:《旧时梅松交通琐谈》,《梅县文史》第28辑,1996年编印,第75-76页。
    1 《梅县大观》,梅县新文化社出版,1936年印,第4页。
    2 林钧南:《兴宁公路建设概述》,《兴宁文史》第5期,第52页。
    3 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5页。
    4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80页。
    5 朱明:《梅县境内的渡船情况》,《梅县文史》第8辑,1986年编印,第100页。
    6 《丙村镇志》,1993年编印,第82页。
    1 林家劲:《近代中国侨汇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2 周建新:《华侨、水客、侨汇与客家社会变迁--以梅县南口镇为考察对象》,谭伟伦主编:《粤东三州的地方社会之宗族、民间信仰与民俗》,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出版,2002年版,第412页。
    3 欧阳英:《梅城侨商史话》,《梅县侨声》,1996年第4期;张自中:《梅县的水客和侨批业》,《梅州文史》第7辑,1994编印。
    4 1952年冬,银行根据《水客管理转行条例》对水客开始登记、发证,并按上级指示将水客改称“侨批员”。
    5 何访拔主编:《梅县三乡百年史话》,2004年编印,第34页。
    1 张自中:《梅县的水客和侨批业》,《梅州文史》第7辑,1994编印,第211页。
    2 《梅县民国日报》,1930年1月24日。
    3 李小燕、梁德新:《旧时的水客与侨批业》,《客家风情》,2003年第6期。
    4 何访拔主编:《梅县三乡百年史话》,2004年编印,第35页。
    1 张自中:《梅县的水客和侨批业》,《梅州文史》第7辑,1994编印,第212页。
    2 黄钰钊主编:《松口古镇风情》,2001年版,第73页。
    3 李小燕、梁德新:《旧时的水客与侨批业》,《客家风情》,2003年第6期。
    1 张自中:《梅县的水客和侨批业》,《梅州文史》第7辑,1994编印,第213-214页;何访拔主编:《梅县三乡百年史话》,2004年编印,第35页。
    2 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3 周建新:《华侨、水客、侨汇与客家社会变迁--以梅县南口镇为考察对象》,谭伟伦主编:《粤东三州的地方社会之宗族、民间信仰与民俗》,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出版,2002年版,第414页;张自中:《梅县的水客和侨批业》,《梅州文史》第7辑,1994编印。
    1 姚曾荫:《广东省的华侨汇款》,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16页。
    2 欧阳英:《梅城侨商史话》,《梅县侨声》,1996年第4期。
    3 李小燕、梁德新:《旧时的水客与侨批业》,《客家风情》,2003年第6期。
    4 张自中:《梅县的水客和侨批业》,《梅州文史》第7辑,1994编印,第215页。
    5 温佐明:《大埔水客业》,《大埔文史》第12辑,1994年编印,第135页。
    6 兴宁县金融志编写办公室编:《兴宁县金融志》,1985年编印,第27页。
    7 《蕉岭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65页。
    1 林家劲:《近代中国侨汇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第14页。
    2 姚曾荫:《广东省的华侨汇款》,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16页。
    3 《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42页。
    4 张自中:《梅县的水客和侨批业》,《梅州文史》第7辑,1994编印,第216页。
    5 《丰顺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51-52页;丰顺县金融志组编:《丰顺县金融志(1738-1987)》,1989年编印,第28页。
    6 《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0页。
    7 《蕉岭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69页。
    1 熊介和:《解放前后梅县侨批业情况》,《梅县文史》第16辑,1989年编印,第161页。
    1 《丰顺县金融志(1738-1987)》,1989年编印,第27页。
    2 张自中:《梅县的水客和侨批业》,《梅州文史》第7辑,1994编印,第216页。
    3 《丰顺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51-52页。
    1 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15页,第617页。
    2 姚曾荫:《广东省的华侨汇款》,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38页。
    3 林家劲:《近代中国侨汇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4 欧阳英:《梅城侨商史话》,《梅县侨声》,1996年第3期;熊介和:《邓树南与梅县大生银庄》,《梅县文史》第13辑,1988年编印,第88-89页。
    1 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0-291页。
    2 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35页。
    3 欧阳英:《梅城侨商史话》,《梅县侨声》,1996年第3期。
    4 《兴宁县金融志》,1985年编印,第25页。
    5 《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0页。
    1 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页。
    2 《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1页。
    1 郑一省、赵利屏:《东南亚华侨、港澳同胞与侨乡建设--梅州市个案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 黄玉钊:《华侨、华人与梅州文化教育》,《嘉应侨史》创刊号(总第2期),1988年编印。
    3 《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12月编印,第50页。
    1 黄国璋:《身为异乡客心怀桑梓情-丙村建设与华侨》,《南粤百镇·丙村卷》,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6-77页。
    2 潘道巨、陈金华、朱明:《南口镇文教卫生体育事业》,《梅县文史》第21辑,1991年10月,第10-11页。
    1 《丰顺县华侨志》,1989年版,第69-71页。
    2 《丰顺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3页。
    3 《兴宁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08页。
    4 《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83页。
    5 《蕉岭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90-491页。
    6 李木整理:《华侨李岳屏热心桑梓教育》,《五华文史》第2辑,1986年编印,第28-29页。
    7 张兴汉:《客家侨胞与梅州教育》,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编:《华侨华人研究》第2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8 《梅县华侨志》,1991年版,第72页;黄玉钊:《华侨、华人与梅州文化教育》,《嘉应侨史》创刊号(总第2期),1988年编印。
    9 《梅县华侨志》,1991年版,第73页。
    10 张兴汉:《客家侨胞与梅州教育》,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编:《华侨华人研究》第2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1 《兴宁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27-28页;《兴宁县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08页。
    2 《丰顺县华侨志》,1989年版,第69-71页;《丰顺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3页。
    3 《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83页。
    4 《蕉岭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90-491页。
    5 李木整理:《华侨李岳屏热心桑梓教育》,《五华文史》第2辑,1986年编印,第28-29页。
    6 谢刚:《姚德胜传略》,载《平远文史》第1辑,1986,第42页。
    7 黄玉钊:《华侨、华人与梅州文化教育》,《嘉应侨史》创刊号(总第2期),1988年7月。
    8 《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19页。
    9 《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19页。
    1 魏明枢:《华侨与清末梅州新学教育的兴起》,《梅县侨声》,2001年第4期。
    2 房学嘉、肖文评:《宗族·墟市·神明·华侨与地方社会--以梅县松口镇郊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1年第2期,第94页;
    杨英檀:《松口建设与“三胞”》,《梅县文史》第15期,1989年6月编印,第55-56页。
    1 《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12月编印,第50页。
    2 天原:《南华学院在梅设校概况》,《梅县市文史》第9辑,1986年编印,第56-57页。
    3 《梅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1页,第1430页。
    4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6页;《梅县的教育与人才》,《梅州文史》第1辑,1982年3月编印,第30-31页。
    5 寒流:《梅县一瞥》,《星岛日报》,1948年6月9日。
    1 郑葡生:《教育普及的梅县》,《正气日报》,1944年12月7日。
    2 叶小华、谭元亨、管雅:《客都梅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3 《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5页。
    4 《兴宁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38、642页。
    5 李德礼:《明清至民国时期大埔教育概况》,《大埔文史》第4辑,1985年编印,第8-9页。
    6 《蕉岭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23页。
    1 刘枫:《梅县人民捐资办学的优良传统》,《梅县文史》第25辑,1993年编印,第83页。
    2 魏明枢:《华侨与清末梅州新学教育的兴起》,《梅县侨声》,2001年第4期;梅县教育志编纂组:《梅县教育志》,1990年编印,第225-226页。
    3 《兴宁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6页。
    4 《梅县教育志》,1990年编印,第226页。
    1 《兴宁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7页。
    2 《梅县教育志》,1990年编印,第226页。
    3 魏明枢:《华侨与清末梅州新学教育的兴起》,《梅县侨声》,2001年第4期。
    4 广东梅县教育志编纂组:《梅县教育志》,1990年编印,第225-226页。
    5 梅县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8-130。
    1 李朗:《苦心孤诣五十年--侨办莒村养正学校介绍》,《大埔文史》第4辑,第109页
    2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705-706页。
    3 李国强:《隆文镇教育发展概述》,《梅县文史》第26辑,1993年12月,第15页。
    4 《兴宁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7页。
    5 《梅兴生活报告》,《梅县导报》第叫卷第1号,1941年5月25日。
    6 谢刚:《姚德胜传略》,《平远文史》第1辑,1986年编印,第42页。
    7 《姚德胜》,《平远文史》第9辑,1998年编印,第17-18页。
    8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96页。
    9 张兴汉:《客家侨胞与梅州教育》,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编:《华侨华人研究》第2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5页。
    1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68-69页。
    2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269-270页。
    3 魏明枢:《华侨与清末梅州新学教育的兴起》,《梅县侨声》,2001年第4期。
    4 《梅县文史》第23辑,1992年7月编印,第151页。
    5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668页。
    1 谢立言:《华侨慈善家戴忻然》,《大埔文史》第9辑,1990年编印,第65页。
    1 《梅县文史》第21辑,1991年10月编印,第152-155页。
    2 国华:《鞠躬尽瘁为教育的何耀秋》,《梅县侨声》,1991年第1期。
    3 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1页。
    4 转引自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1页。
    1 孙谦:《清代华侨与闽粤社会变迁》,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2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05页。
    3 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华侨志编委办、广州华侨研究会、广州师范学院合编:《华侨与侨务史资料选编》广东2,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页。
    4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06页。
    5 《梅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7页。
    6 《梅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7页。
    1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页。
    1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笫16-18页:《梅县文史》第22辑,1992年1月编印,第140-141页。
    1 林秀娘:《姚德胜与平远中学》,《平远文史》第1辑,1986年编印,第44页,第46-47页;《姚德胜》,《平远文史》第9辑,1998年编印,第17-18页。
    2 谢刚:《姚德胜传略》,《平远文史》第1辑,1986年编印,第42页。
    3 朱浩怀:《如何纪念姚峻修先生》,《梅县导报》第二卷第6号,1940年11月5日。
    1 《蕉岭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05页:
    徐志超:《热心兴办教育事业的侨贤--吴德馨先生》,《蕉岭文史》第5辑,第19-20页。
    2 何国华、潘顺元:《爱国侨贤潘祥初》,《梅县侨声》,1990年第3期,第47页: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698页。
    3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页;《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3页。
    4 李木整理:《华侨李岳屏热心桑梓教育》,《五华文史》第2辑,1986年编印,第28-29页。
    1 《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2 魏明枢:《华侨与清末梅州新学教育的兴起》,《梅县侨声》,2001年第4期。
    3 《梅县华侨志》,1991年版,第47页,第66页。
    4 魏明枢:《华侨与清末梅州新学教育的兴起》,《梅县侨声》,2001年第4期。
    5 《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83页。
    6 李初开:《虔虔爱国心 一片故乡情--印尼新及埠华侨见闻》,《五华文史》第5辑,1987年编印,第 46页。
    1 徐志超:《热心兴办教育事业的侨贤--吴德馨先生》,《蕉岭文史》第5辑,第20页。
    2 谢刚:《姚德胜传略》,《平远文史》第1辑,1986年编印,第41页。
    3 林蒲田主编:《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4 乔印伟:《民国时期(1912-1937)晋江的侨办教育及其特点》,《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5 《梅县华侨志》,1991年版,第47页,第66页。
    6 董宝良:《中国教育史纲》(近代部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5页。
    7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99页。
    8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11页。
    1 谢雪影编:《潮梅现象》,汕头时事通讯,1935年编印,第19页。
    2 《梅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7页。
    3 《兴宁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38页。
    4 李德礼:《明清至民国时期大埔教育概况》,《大埔文史》第4辑,1985年编印,第9页。
    5 刘森水:《梅州客家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梅州文史》第7辑,1994年编印,第84-86页。
    1 周建新:《粤东侨乡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以梅县南口墟镇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4年第2期。
    2 张兴汉:《客家侨胞与梅州教育》,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编:《华侨华人研究》第2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3 《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0页。
    4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0页。
    5 魏明枢:《华侨与清末梅州新学教育的兴起》,《梅县侨声》,2001年第4期。
    6 黄国璋:《身为异乡客心怀桑梓情-丙村建设与华侨》,《南粤百镇·丙村卷》,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7 叶佐、汤谨拔、张浩茂、童英才、李造祥:《松口的文教卫生体育事业》,《梅县文史》第15辑,1989年6月编印,第31页。
    8 朱伟杰:《梅州市华侨港澳人士兴学简史》,《梅州文史》第14辑,2000年编印,第80页。
    1 梅县南口安仁学校编:《安仁学校九十周年校庆纪念(1902-1992)特刊》,第15页。
    2 肖文评:《民国时期大埔县百侯村的水客侨批与侨乡社会》,《客家研究辑刊》,2005年第2期。
    3 李朗:《苦心孤诣五十年--侨办莒村养正学校介绍》,《大埔文史》第4辑,第109页。
    4 魏明枢:《华侨与清末梅州新学教育的兴起》,《梅县侨声》,2001年第4期。
    5 《兴宁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69页。
    6 《兴宁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70页。
    7 《蕉岭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43页。
    8 《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35-536页。
    9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94页。
    10 梅县教育局编:《梅县学校年鉴》,1936年5月编印。
    1 肖文评:《民国时期大埔县百侯村的水客侨批与侨乡社会》,《客家研究辑刊》,2005年第2期。
    2 郑甫弘:《海外移民与近代沿海侨乡教育结构的变迁》,《南洋问题研究》,1996年第4期。
    1 裴颖:《华侨婚姻家庭形态初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2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537页。
    3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539页。
    4 谢立言:《华侨慈善家戴忻然》,《大埔文史》第九辑,1990年编印,第65页。
    5 《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2页。
    6 《蕉岭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17页。
    7 张维元:《梅县风貌》,《福建新闻》,1945年9月4目。
    8 张维元:《梅县风貌》,《福建新闻》,1945年9月4日。
    1 刘森水:《梅州客家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梅州文史》第7辑,1994年编印,第84页。
    2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4页。
    3 陈达:《浪迹卜年》,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29页。
    4 熊卫霞:《近代闽粤侨乡社会若十问题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印,第58页。
    5 叶迅:《南非华侨》,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华侨沧桑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8页。
    6 《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41页。
    7 曾德明、黄滢:《悠悠寸草心--记爱国华侨青年实业家姚美良》,《大埔文史》第10辑,第3页。
    8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31页。
    1 张维元:《广东的侨村一梅县》,《侨声报》,1946年7月4日。
    2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3、1127、1141、1144页。
    3 朱明:《梁铣佑(1917-1987)》,《梅县文史》第25辑,1993年8月编印,第71页。
    4 李造祥:《“活图书馆”创办人谢锡琴事略》,《梅县文史》第25辑,1993年编印,第102页。
    5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2页。
    6 陈达:《浪迹十年》,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56页。
    7 《焦岭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00、702、705、716页。
    8 《丰顺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8页,第1049页。
    1 刘选缵:《旅美华侨刘佛良旧事》,《梅县文史》第8辑,1985年编印,第33页。
    2 《兴宁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58页。
    3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99页。
    4 郑甫弘:《海外移民与近代沿海侨乡教育结构的变迁》,《南洋问题研究》,1996年第4期。
    1 《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3页。
    2 《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6页。
    3 《丰顺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1页。
    4 《五华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6页。
    1 黄玉钊:《华侨、华人与梅州文化教育》,《嘉应侨史》总第2期,1988年编印。
    2 吴炳奎:《梅县教育发展简史》,《梅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4年编印,第1页。
    3 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页。
    4 客家地区素有崇尚读书之风,形成传统。此点与广府人比,犹胜一筹!与潮汕人比,尤其突出。对读书人的态度,业大相径庭!见曾祥委:《客家的民性》,《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5 许德生:《客家源流新探》(续),《梅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2年编印,第79页。
    6 程志远、王洁玉、林子雄、谢维怀整理:《乾隆嘉应州志》,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7 许德生:《客家源流新探》(续),《梅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2年编印,第78-79页。
    8 刘向明:《华侨捐资办学是侨乡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客家侨胞与梅州教育》,《嘉应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9 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页。
    1 刘向明:《华侨捐资办学是侨乡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客家侨胞与梅州教育》,《嘉应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 许德生:《客家源流新探》(续),《梅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2年编印,第78-79页。
    3 《外国人对客家人的评价》,《客家研究》第1辑,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8页。
    1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00-201页。
    2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01页。
    3 1933年4月4日,蓝爱程给杨金河的批信。
    4 林秀娘:《姚德胜与平远中学》,《平远文史》第1辑,1986年编印,第44-45页。
    1 魏明枢:《华侨与清末梅州新学教育的兴起》,《梅县侨声》,2001年第4期。
    2 叶迅:《南非华侨》,《华侨沧桑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3 森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2-503页。
    4 黄玉钊:《华侨、华人与梅州文化教育》,《嘉应侨史》总第2期,1988年编印。
    1 魏明枢:《华侨与清末梅州新学教育的兴起》,《梅县侨声》,2001年第4期。
    2 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法律条例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1页。
    1 程志远:《梅县图书馆发展情况》,《梅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3编印,第64-65页;《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14-916页。
    2 《丰顺县华侨志》,1989年版,第70页。
    3 《丰顺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8页。
    4 叶佐:《松口的文教卫生体育事业》,《梅县文史》第15辑,1989年编印,第33页。
    5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7页。
    6 《丰顺文史》第3辑,1991年编印,第58页。
    7 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8 国华:《鞠躬尽瘁为教育的何耀秋》,《梅县侨声》,1991年第1期。
    9 吴炳奎:《梅县报业发展史》,《梅州文史》第7辑,194年6编印,第101页,第103页。
    10 彭碧琴:《安定书室》,《梅江文史》第3辑,1995年编印,第108-109页。
    1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16页。
    2 叶佐:《松口的文教卫生体育事业》,《梅县文史》第15辑,1989年编印,第33页。
    3 温广益主编:《广东华侨名人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4 房学嘉、肖文评:《宗族·墟市·神明·华侨与地方社会--以梅县松口镇郊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1年第2期。
    5 温广益主编:《广东籍华侨名人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342页。
    6 《泽荫异邦护侨益,德传后裔耀门庭--清朝驻檀香山领事古今辉及梅县故居“树德楼”纪事》,《梅州侨乡月报》,2006年第2期。
    7 温广益主编:《广东华侨名人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8 谢永昌:《清代华侨曾捐资修志》,《梅县侨声》,1986年第4期。
    1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706页;
    何国华、潘顺元:《侨领潘植我》,《梅县侨声》,1991年第2期。
    2 温广益主编:《广东籍华侨名人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2页;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342页。
    1 松庵:《爱国侨领张榕轩兄弟》,《梅县文史》第15辑,1989年编印,第91-92页。
    2 杨汾:《前清侨领罗芳伯及其遗作》,《梅县侨声》,1985年第2期。
    1 国华:《鞠躬尽瘁为教育的何耀秋》,《梅县侨声》,1991年第1期:《梅县文史》第21辑,1991年编印,第155页。
    2 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6-97页。
    3 《梅县文史》第16辑,1989年11月编印,第127页。
    4 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1 李木:《华侨李岳屏热心桑梓教育》,《五华文史》第2辑,1986年编印,第29页。又说捐款一千四百元大洋,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204页。
    2 《兴宁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68页。
    3 《五华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6页;
    钟佐天:《忆先父钟韶光二、三事》,《五华文史》第6辑,1987编印,第8页。
    4 《蕉岭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98页。
    5 黄昆章、张应龙主编:《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的现代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页。
    6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74页。
    7 《丰顺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2页。
    8 黄昆章、张应龙主编:《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的现代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页。
    9 《梅县文史》第22辑,1992年编印,第144页。
    10 钟佐天:《忆先父钟韶光二、三事》,《五华文史》第6辑,1987编印,第8页。
    11 谢立言:《华侨慈善家戴忻然》,《大埔文史》第9辑,1990年编印,第64-65页。
    12 丰良何氏族志理事会编印:《广东省丰顺县丰良何氏族志》,2004年编印,第370页。
    1 《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1页。
    2 魏启飞:《刘聋跌打丸》,《梅江文史》第3辑,1995年编印,第110-111页。
    3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43-244页。
    1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45页。
    2 叶佐:《松口的文教卫生体育事业》,《梅县文史》第15辑,1989年编印,第36页。
    3 《五华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5页。
    4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78页。
    5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74页。
    6 叶佐:《松口的文教卫生体育事业》,《梅县文史》第15辑,1989年编印,第35页。
    7 《五华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5页。
    8 《五华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页。
    9 《蕉岭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03页。
    10 《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64页。
    1 《兴宁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32页,第735页。
    1 张学基:《梅城四间善堂(社)的情况》,《梅县文史》第2辑,1982编印,第50-55页;《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16页。
    1 《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54页;《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18-719页;《平远文史》第9辑,1998年编印,第17-18页。
    2 《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谢立言:《华侨慈善家戴忻然》,《大埔文史》第9辑,1990年编印,第64-65页。
    3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页;
    黄晋元:《五华华侨在马来西亚的谋生片断》,《五华文史》第5辑,1987年编印,第44页。
    4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204页;
    李木:《华侨李岳屏热心桑梓教育》,《五华文史》第2辑,1986编印,第29页。
    5 《梅县文史》第26辑,1993年编印,第122页。
    6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668页。
    7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7页。
    8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482页。
    1 黄昆章、张应龙主编:《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的现代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2 黄昆章、张应龙主编:《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的现代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页;《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54页。
    3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
    4 《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54页。
    5 黄昆章、张应龙主编:《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的现代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6 《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8页。
    7 黄昆章、张应龙主编:《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的现代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页。
    8 房学嘉、肖文评:《宗族·墟市·神明·华侨与地方社会--以梅县松口镇郊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1年第2期。
    1 《泽荫异邦护侨益,德传后裔耀门庭--清朝驻檀香山领事古今辉及梅县故居“树德楼”纪事》,《梅州侨乡月报》,2006年第2期。
    2 《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54页。
    3 《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55页。
    4 《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54页。
    5 《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19页。
    6 《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54-55页。
    7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276页。
    1 李国振:《丙村戏院的发展》,《梅县文史》第10辑,1986年编印,第44页。
    2 《客家名城--梅州》,《梅州文史》第4辑,1990年编印,第11页。
    3 杨汾:《梅县的影剧院》,《梅县文史》第10辑,1986年编印,第92-93页。
    4 叶乃新:《林华堂出国演出纪略》,《五华文史》第7辑,1988年编印,第113页。
    1 叶乃新:《林华堂出国演出纪略》,《五华文史》第7辑,1988年编印,第113-115页。
    2 张学基:《梅县戏剧运动概况》,《梅县文史》第1辑,1982年编印,第16页;
    谢勇昌:《梅县木偶戏的今昔》,《梅县文史》第6辑,第59-60页。
    1 张学基:《梅县戏剧运动概况》,《梅县文史》第1辑,1982年编印,第19页。
    2 杨汾:《梅县的影剧院》,《梅县文史》第10辑,1986年编印,第91页。
    3 欧阳英:《梅城侨商史话》续,《梅县侨声》,1997年第1期。
    4 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5 杨汾:《梅县的影剧院》,《梅县文史》第10辑,1986年编印,第95页。
    6 杨汾:《梅县的影剧院》,《梅县文史》第10辑,1986年编印,第93页。
    7 丘逸:《古淦才三办戏院》,《梅江文史》第3辑,1995年编印,第90页。
    1 欧阳英:《梅城侨商史话》续,《梅县侨声》,1997年第1期:
    丘逸:《古淦才三办戏院》,《梅江文史》第3辑,1995年编印,第88-91页。
    2 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福建省体委合编:《华侨华人与体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51页;
    罗俊翀:《华侨华人对中国体育进步和竞技理念传播的贡献》,《八桂侨刊》,2004年第4期。
    3 叶小华、谭元亨、管雅:《客都梅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4 叶小华、谭元亨、管雅:《客都梅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1 《华侨华人与体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6页。
    2 周总理在五十年代的一次工作会议上说:广东有“三乡”(东莞为游泳之乡,台山为排球之乡,梅县为足球之乡),请外国友人到这“三乡”参观。此后,《人民日报》、《体育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和国内许多重要报刊,相继载文称梅县是“足球之乡”。叶家烈:《梅县足球史话》,《梅县文史》第5辑,1984年编印,第16页。
    3 叶小华、谭元亨、管雅:《客都梅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4 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广东体育40年》,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2年,第88页;
    陈宜焕、李存章:《梅县足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梅县文史》第5辑,1984年编印,第20-21页。
    1 李广铸:《五华足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五华文史》第4辑,1985年编印,第76-77页。
    2 叶家烈:《梅县足球史话》,《梅县文史》第5辑,1984年编印,第4-5页。
    3 黄钧康、李迪锋:《西阳白宫的文教卫生体育事业》,《梅县文史》第16辑,1989年编印,第59页。
    4 叶家烈:《梅县足球史话》,《梅县文史》第5辑,1984年编印,第5页。
    1 陈宜焕、李存章:《梅县足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梅县文史》第5辑,1984年编印,第24页。
    2 《强民体育会庆祝七十年华诞》,《梅县侨声》,1994年第4期。
    1 欧阳英:《梅城侨商史话》,《梅县侨声》,1997年第2期;《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96页;
    叶家烈:《梅县足球史话》,《梅县文史》第5辑,1984年编印,第5-6页,第8-9页。
    2 温集祥:《回忆彭精-与梅县足球》,《梅县侨声》,1993年第4期。
    3 陈宜焕、李存章:《梅县足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梅县文史》第5辑,1984年编印,第12页。
    4 叶佐:《松口的文教卫生体育事业》,《梅县文史》第15期,1989年6月编印,第37-38页。
    1 《球王李惠堂见闻》,《五华文史》第4辑,1985年编印,第78-79页。
    2 《球王李惠堂见闻》,《五华文史》第4辑,1985年编印,第79页。
    3 《李惠堂球王考》,《五华文史》第9辑,1990年编印,第23页。
    1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第94页。
    2 《五华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3页。
    3 《五华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0页。
    4 《五华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4页。
    5 《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6页:
    张学基:《梅县人民体育场的今昔》,《梅县文史》第9辑,1986年编印,第81页。
    6 丁志伟主编,梅县县情调查组编:《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梅县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3页。
    7 《五华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3页。
    8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59页。
    1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1-1022页。
    2 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
    3 张学基:《梅县强民体育会史略》,《梅县文史》第5辑,1984年编印,第35-36页。
    4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1页。
    1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资料汇编》(1840-1949)第二卷广东部分,1960年编印,第40页。
    2 《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侨乡卷》,第251页。
    3 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13页。
    4 李存章:《梅州侨乡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客家研究辑刊》,1993年第2期。
    5 《丰顺县华侨志》,1989年,第48页。
    6 《松口经济恐慌之原因及其方法》,《松声杂志》第2期,1926年编印,第3页。
    7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24-125页。
    1 《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1 刘选缵:《旅美华侨刘佛良旧事》,《梅县文史》第8辑,1985年编印,第31-32页。
    3 《泽荫异邦护侨益,德传后裔耀门庭--清朝驻檀香山领事古今辉及梅县故居“树德楼”纪事》,《梅州侨乡月报》,2006年第2期。
    4 房学嘉、肖文评:《宗族·墟市·神明·华侨与地方社会--以梅县松口镇郊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1年第2期。
    1 《丰顺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1页,第53-54页;《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5页。
    2 《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3 林爱芳:《客家华侨民居建筑及其文化内涵》,《客家研究辑刊》,2004年第1期。
    4 林爱芳:《客家华侨民居建筑及其文化内涵》,《客家研究辑刊》,2004年第1期。
    5 《平远文史》第9辑,1998年编印,第48页,第19页。
    6 《兴宁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34页。
    7 陈景文:《闹元宵》(山歌),《五华文史》第5辑,1986编印,第33页。
    8 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12-713页;《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页。
    9 《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8页。
    10 《梅州文史》第10辑,1997年编印,第69页。
    11 何国华、潘顺元:《爱国侨贤潘祥初》,《梅县侨声》,1990年第3期。
    1 《平远文史》第9辑,1998编印,第18页:《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页,第719页。
    2 《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182页;《梅州文史》第12辑,1998年编印,第26页。
    3 《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2页。
    4 《兴宁县华侨志》,1989年编印,第34-35页。
    5 叶小华、谭元亨、管雅编:《客都梅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1 杨汾:《梅县的围龙屋》,《梅县文史》第13辑,1988年编印,第70页。
    2 何国华、潘顺元:《爱国侨贤潘祥初》,《梅县侨声》,1990年第3期。
    3 何国华、潘顺元:《爱国侨贤潘祥初》,《梅县侨声》,1990年第3期;
    何国华:《南口镇的部分客家围屋介绍》,《梅县文史》第21辑,1991年编印,第182页。
    1 南山:《美国民间建筑考察团前来我国考察梅县客家民居建筑艺术》,《客家民俗》,1985年第3期。
    2 杨汾:《梅县的围龙屋》,《梅县文史》第13辑,1988年编印,第72页。
    3 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13页。
    4 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5 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09页;
    朱昭:《“联芳楼”简介》,《梅县文史》第16辑,1989年编印,第82页。
    1 杨汾:《梅县的围龙屋》,《梅县文史》第13辑,1988年编印,第72页。
    2 李存章:《梅州侨乡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客家研究辑刊》,1993年第2期。
    3 英文、夏撷:《程江的客家民居》,《梅县文史》第24辑,1992年编印,第129页。
    4 《梅州三角镇民间建筑》,《梅江文史》第2辑,第150页。
    5 叶小华、谭元亨、管雅编:《客都梅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6 杨汾:《梅县的围龙屋》,《梅县文史》第13辑,1988年编印,第71-72页。
    7 赖雨桐:《试论梅州客家文化的多元因素》,《客家研究辑刊》,1996年第2期。
    8 《梅州三角镇民间建筑》,《梅江文史》第2辑,第150页。
    9 英文、夏撷:《程江的客家民居》,《梅县文史》第24辑,1992年编印,第130-131页。
    1 侯歆芳:《梅州市客家围龙屋的保护与改造利用》,陆元鼎主编:《中国客家民居与文化--2000客家民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南NI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页。
    2 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203页。
    3 唐孝祥、赖瑛:《试析近代兴梅侨乡建筑的文化精神》,《城市建筑》,2005年第11期。
    1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18页,第120页。
    2 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版,第698页。
    3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20页。
    4 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00-701页。
    1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01-102页。
    2 叶春生、丘桓兴:《岭南百粤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页;
    王华:《客家侨乡习俗的形成和发展》,丘权政编:《客家民系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62-63页。
    3 刘志文主编:《广东民俗大观》,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4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02页。
    1 叶春生、丘桓兴:《岭南百粤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页。
    2 杨国徽:《马来人的生活》,《民俗》第17、18合期,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编印,第50-51页。
    3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13页。
    4 叶春生、邱桓兴:《岭南百粤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页:
    王华:《客家侨乡习俗的形成和发展》,丘权政编:《客家民系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62-63页。
    5 王华:《客家侨乡习俗的形成和发展》,丘权政编:《客家民系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
    1 刘志文主编:《广东民俗大观》,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版,第90-91页。
    2 周建新:《粤东侨乡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以梅县南口墟镇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4年第2期。
    3 周建新:《华侨、水客、侨汇与客家社会变迁--以梅县南口镇为考察对象》,谭伟伦主编:《粤东三州的地方社会之宗族、民间信仰与民俗》,国际客家学、海外华人资料中心、法国远东学院出版,2002年版,
    1 周建新:《粤东侨乡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以梅县南口墟镇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4年第2期。
    2 《梅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5页。
    3 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年版,第231页。
    4 王华:《客家侨乡习俗的形成和发展》,丘权政编:《客家民系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64页。
    5 《梅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3页。
    1 《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
    2 杨汾:《侨乡特殊婚俗--隔山妻》,《梅县侨声》,1989年第4期。
    3 刘志文主编:《广东民俗大观》,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4 叶云章、黄火兴:《客家山歌欣赏》,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5 扁建新:《华侨、水客、侨汇与客家社会变迁--以明显南口镇为考察对象》,谭伟伦主编:《粤东三州的地方社会之宗族、民间信仰与民俗》,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出版,2002年版,第429页。
    1 叶春生、丘桓兴:《岭南百粤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
    2 周建新:《粤东侨乡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以梅县南口墟镇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4年第2期。
    3 叶云章、黄火兴:《客家山歌欣赏》,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4 吴潮:《浙江籍海外人士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111-112页。
    5 叶春生、丘桓兴:《岭南百粤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页。
    6 裴颖:《华侨婚姻家庭形态初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 《梅县大观》,梅县新文化社出版,1936年印,第8页。
    2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48页。
    3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48-150页。
    4 王希明:《梅县第一间女子商店》,《梅县文史》第1辑,1982年编印,第37页。
    5 《丰顺县华侨志》,1989年版,第105页。
    1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58页。
    2 梁河:《华侨富商李蓉舫》,《梅县文史》第14辑,1988年编印,第11页。
    3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60页。
    4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59页。
    1 周建新:《华侨、水客、侨汇与客家社会变迁--以明显南口镇为考察对象》,谭伟伦主编:《粤东三州的地方社会之宗族、民间信仰与民俗》,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出版,2002年版,第427-428页。
    2 粤风、田辛垦:《爱国华侨张弼士轶事》,《大埔文史》第2辑,1985年编印,第48页。
    3(英)傅利曼著,郭振羽、罗尹菲译:《新加坡华人的家庭与婚姻》,台北中正书局,1985年版,第108页。
    4 裴颖:《华侨婚姻家庭形态初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陈达:《浪迹十年》,商务印书馆,1946年影印本,第34页。
    2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55页。
    3裴颖:《华侨婚姻家庭形态初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55-157页。
    1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36-137页。
    2[英]傅利曼著,郭振羽、罗尹菲译:《新加坡华人的家庭与婚姻》,台北中正书局,1985年版,第24-25页。
    3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60页。
    4裴颖:《华侨婚姻家庭形态初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39页。
    1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43页。
    2杨国徽:《马来人的生活》,《民俗》第17、18合期,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928编印,第41页。
    3林晓平:《客家文化特质探析》,罗勇等编:《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4[英]韩素英:《客家人的起源及其迁徙经过》,《兴宁文史》第1辑,1982编印,第117页。
    5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影印版,第243页。
    1罗香林编:《粤东之风》,上海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36-37页。
    2程志远、王洁玉、林子雄、谢维怀整理:《乾隆嘉应州志》,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3刘秀香:《赞客家妇女》,《大埔文史》第12辑,1994年编印,第197页。
    4《梅县大观》,梅县新文化社,1936年印,第1-2页。
    5刘秀香:《赞客家妇女》,《大埔文史》第12辑,1994年编印,第198页。
    6《梅县大观》,梅县新文化社,1936年印,第2-3页。
    7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影印版,第241页。
    1刘秀香:《赞客家妇女》,《大埔文史》第12辑,1994年编印,第198页。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影印版,第242页。
    3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第134页。
    4许德生:《客家源流新探》(续),《梅县文史》第2辑,1982年编印,第81页。
    1熊蔚霞、郑甫弘:《抗日战争时期闽粤侨乡的侨眷生活》,《南洋问题研究》,1992年第4期。
    2熊蔚霞、郑甫弘:《抗日战争时期闽粤侨乡的侨眷生活》,《南洋问题研究》,1992年第4期。
    3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4[英]韩素英:《客家人的起源及其迁徙经过》,《兴宁文史》第1辑,1982编印,第118页。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影印版,第172页。
    2许桂灵、司徒尚纪:《广东华侨文化景观及其地域分异》,《地理研究》,2004年第3期。
    3张振江:《论近代东南亚华侨对汉语南方大方言的影响》,周大鸣、柯群英主编:《侨乡移民与地方社会》,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1 王华:《客家侨乡习俗的形成河发展》,丘权政编:《中国客家民系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65-66页;
    许桂灵、司徒尚纪:《广东华侨文化景观及其地域分异》,《地理研究》,2004年第3期。
    2 梅县地区民间文艺研究会、梅县地区群众艺术馆编:《粤东客家山歌》,1981年5月编印,第155页。
    3[美国]晓庄:《乡俗忆琐(三则)》,《兴宁文史》第15辑,1991年编印,第288页。
    1《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46-947页;[美国]晓庄:《乡俗忆琐(三则)》,《兴宁文史》第15辑,1991年编印,第288页。
    2许德生:《客家源流新探》(续),《梅县文史》第2辑,1982编印,第79-80页;《客家名城--梅州》,《梅州文史》第4辑,1990年编印,第10-11页。
    1《粤东客家山歌》,1981年编印,第146-147页。
    2参考姜永义:《过番歌谣论》,《华侨与华人》,1995年第1期。
    1谭元亨:《客家圣典》,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第308页。
    2谭元亨:《客家圣典》,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第318页。
    3《蕉岭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06页。
    4《蕉风》,1930年6月编印,第74-79页。
    1崖,我也。气,去也。核,担也。勿里,是荷属地方。心肝,情人也。姚得盛(即姚德胜)、张荣轩(即张榕轩),皆巨富也。
    2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
    3谭元亨:《客家圣典》,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第321页。
    1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页。
    1叶春生、丘桓兴:《岭南百粤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135页。
    2肖文评:《民国时期大埔县百侯村的水客、侨批与侨乡社会》,《客家研究辑刊》,2005年第2期。
    3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40-141页。
    1[英]韩素英:《客家人的起源及其迁徙经过》,《兴宁文史》第1辑,1982编印,第116-117页:刘佐权:《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6-357页。
    2粤风、田辛垦:《爱国华侨张弼士轶事》,《大埔文史》第3辑,1985年编印,第50页。
    1陈达:《南洋华侨与民乐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69页。
    2陈达:《南洋华侨与民乐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30页。
    3黄启源:《湖寮广福宫》,《大埔文史》第3辑,第100页。
    4肖文评:《民国时期大埔县百侯村的水客、侨批与侨乡社会》,《客家辑刊》2005年第2期。
    1陈达:《南洋华侨与民乐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92-293页。
    2欧阳英:《建国前梅州的三大宗教及其活动》,《梅州文史》第3辑,1989年编印,第169页。
    3张学基:《梅县四大宗教概述》,《梅县文史》第6辑,1983年编印,第94页。
    4钟全璋:《宗教寺庙》,《梅江文史》第3辑,1995年编印,第156页。
    5刘佐权:《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4页。
    1刘佐权:《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5-316页;旭清:《基督教传入五华县始由》,《五华文史》第3辑,1984年编印,第53-54页。
    2粤风:《大埔民间的祭神习俗》,《大埔文史》第7辑,第86页。
    3粤风:《大埔民间的祭神习俗》,《大埔文史》第7辑,第85页。
    4王华《客家侨乡习俗的形成和发展》,丘权政编:《中国客家民系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2年版,第66页。
    1刘志文主编:《广东民俗大观》,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版,第730-731页。
    2田辛垦、田诒忠:《开发南洋海珠屿的第一代华人》,《梅州文史》第2辑,第86页;谭元亨:《客家圣典》,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第312-313页。
    3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75页。
    1沈云欧:《中国历代华侨政策的变迁》,吴泽主编:《华侨史研究论集》(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81-482页。
    2《大清律例全纂》,卷二十,兵律关律,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
    3李长傅:《南洋华侨史》,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1929年影印版,第10页。
    1万晓宏:《浅论清政府对海外华侨政策之演变》,《八桂侨刊》,2001年第1期。
    2《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
    3转引自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0页。
    1方雄普:《晚清时期吸收华侨资本的措施》,郑民、梁初鸣编:《华侨华人史研究集》(1),海洋出版社,1989年版,第109页。
    1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202页:《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7-1108页。
    2巫乐华:《南洋华侨史话》,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1页。
    3陈翰笙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1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6页。
    4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4页。
    5《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百九十。
    6邱建章:《论晚清政府的华侨经济政策》,《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7方雄普:《晚清时期吸收华侨资本的措施》,郑民、梁初鸣编:《华侨华人史研究集》(1),海洋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页。
    1[澳]颜清湟著,虞和平译:《华侨与晚清经济近代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123页。
    2邱建章:《论晚清政府的华侨经济政策》,《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温广益:《印度尼西亚华侨史》,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435页。
    2邱建章:《论晚清政府的华侨经济政策》,《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页。
    1方雄普:《晚清时期吸收华侨资本的措施》,郑民、梁初鸣编:《华侨华人史研究集》(1),海洋出版社,1989年版。
    1《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页。
    2《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
    3包爱芹:《1925-1945年国民政府侨务政策及工作述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4《广州国民日报》,1926年2月1日。
    5《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页。
    1《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2,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2华侨革命史编纂委员会编:《华侨革命史》(上),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版,第111页。
    3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72辑,台北中华印刷厂,1977年版,第316、357页。
    4兴宁县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A12.2-98。
    5《粤省要闻》,《香港华字日报》,1935年2月11日。
    6《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2,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9页。
    1《省府严令切实保护归侨办法》,兴宁县档案馆藏,民国档案警备室,案卷号84。
    2《关于华侨回国携带物资、外汇等被扣留问题来往公函》,广东省档案馆藏,民国档案3-4-109。
    3《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2,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0-251页。
    4《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2,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页。
    5《广东省侨务处关于改善保护归国华侨行礼、防止海关留难勒索问题与有关单位的来往文书》,广东省档案馆藏,民国档案3-4-110。
    6《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2,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3页。
    1《县府关于谢道生、钟公亮、陈德恭、丘植君、曾森云、谢君弼、潘雨楼、潘卓宏等申请保护山林问题等文卷》,梅县档案藏,民国档案1-7-81。
    2《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1,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6页。
    3《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
    4《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广东省档案馆藏,民国档案3-2-1。
    5《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2,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5-506页。
    6《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广东省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9-2-227。
    1《侨委会鼓励港侨回国投资与兴办经济事业并调查华侨工商业情形》,《星岛日报》,1948年2月18日。
    2《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2,广东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3《要闻》,《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7月23日。
    4《令拟保障实业招致华侨投资具体方案》,《广东省政府周报》第221期,1933年。
    5《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2,广东出版社,1991年版,第228页。
    6《南天岁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8页。
    7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98-699页。
    8《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2,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4-506页。
    1《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2,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1页。
    2广东省档案馆编:《陈济棠研究史料》,1985年编印,第180-181页。
    3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99页。
    4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9页。
    5《粤闻》,《星岛日报》,1940年8月10日。
    6广东省档案馆编:《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档案史料选编》(7),1987年编,第80页。
    7广东省档案馆编:《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档案史料选编》(8),1987年编,第502页。
    1广东省档案馆编:《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档案史料选编》(9),1987年编,第28页。
    2《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1,广东出版社,1991年版,第305页。
    3《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1,广东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页。
    4《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1,广东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页。
    5《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1,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1孙谦:《清代华侨与闽粤社会变迁》,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2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3龚佩华:《侨乡社会文化的封闭与开发》,周大鸣、柯群英主编:《侨乡移民与地方社会》,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4《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页。
    1《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
    2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1页
    3[澳]颜清湟:《海外华人的社会变革与商业成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2-256页;《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32-37页。
    1据考,“甲必丹”一词最先来自葡语,是葡萄牙语kapitein的音译,意为领袖、头人。西方殖民者在华侨社会中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为头领,由他代表与殖民当局联系,这就是“甲必丹制度”,它是殖民者施行间接管理华侨社会的一种制度。林德荣:《西洋航路移民-明清闽粤移民荷属东印度与海峡殖民地的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2参见[澳]颜清湟:《海外华人的社会变革与商业成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111-112、114页。
    3[澳]颜清湟著,粟明鲜译:《新马华人社会史》,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33页。
    4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51页。
    5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4页。
    1《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23页。
    2《丰顺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8、996页。
    3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51页。
    4林德荣:《西洋航路移民-明清闽粤移民荷属东印度与海峡殖民地德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76、82页。
    5刘权:《广东华侨华人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6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5、16页。
    1《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26页。
    2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61页。
    3《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30-31页。
    4《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页。
    1[澳]颜清湟著,粟明鲜译:《新马华人社会史》,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4、34页。
    2《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页。
    3田辛垦、田诒忠:《开发南洋海珠屿的第一代华人》,《梅州文史》第2辑,第86页;谭元亨:《客家圣典》,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页。
    4[澳]杨进发著,姚楠、陈立贵译:《新金山-澳大利亚华人(1901-192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1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2周鼎:《童年与故乡》,菲律宾《东方日报》,1980年2月26日。
    3孙谦:《战前东南亚华侨的地缘认同》,《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4[澳]颜清湟著,虞和平译:《华侨与晚清经济近代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119页。
    1黄绿清、杜佳:《梅州华侨与中国的近代建设》,《梅州文史》第11辑,1997年编印,第112页。
    2谭元亨:《客家圣典》,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第324页。
    3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页。
    4《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1,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9-210页。
    5转引自孙谦:《清代华侨与闽粤社会变迁》,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1《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1,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2[日]松尾弘:《马来哑的华侨与经济》,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调查研究报告丛书第8集,1961年版,第46页,转引自孙谦:《清代华侨与闽粤社会变迁》,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3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5辑,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版,第102页。
    4黄文衰:《华侨与广东经济》,广州社会科学研究社主编:《华侨问题专号》,1937年6月编印,第21页。
    1《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页;《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1,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2《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1,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115页。
    1《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1,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6、770、771页。
    2刘耀曾:《印尼回忆录》,《梅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2年编印,第17、18页。
    3《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1,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页。
    4《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1,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2页。
    5《安南代表述侨民状况》,《梅县日日新闻》,1928年11月15日。
    1温广益主编:《广东籍华侨名人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61页。
    2雷珍兰、甲必丹和玛腰是Lieutenant,Captain,和Major的华语音译,相当于中尉、上尉和少校。它是西方殖民者据有东南亚后,为便于华侨社区的内部自治,授予它所委任的有一定权势的华侨领袖人物的各 种官衔名称。
    1温广益主编:《广东籍华侨名人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8-70页。
    2《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18页;《平远文史》第9辑,1998年编印,第14-15页; 《平远文史》第1辑,1986年编印,第39-40页。
    1丘世才:《热心桑梓交通建设的爱国华侨罗寿环》,《蕉岭文史》第3辑,1986年编印,第9-10页。
    1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东方印书馆,1929年影印版,第208-209页。
    2[澳]颜清湟著,虞和平译:《华侨与晚清经济近代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125页。
    3《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编印,第27页。
    1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64、67页。
    2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65页。
    1黎炽昌:《椰城亚弄商会的斗争》,《梅县文史》第7辑,1985年编印,第55页。
    2是华人或华裔人士对新从国内到来定居的人的称呼。
    3钟焱发:《侨居印尼见闻》(上),《梅县文史》第17辑,1990年编印,第112-113页。
    4余华遇:《关于印度尼西亚油厂的回忆》,《华侨沧桑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7页。
    5《华侨华人与体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1参见沈已尧:《海外排华百午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5年版,第25页:刘莲芬:《试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的排华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法律条例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1《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法律条例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页。
    2赵志峰:《海外华人百年挥之不去的心头阴影》,《炎黄春秋》,1998年第12期。
    3《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1,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4-785页。
    4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1[澳]杨进发著,姚楠,陈立贵译:《新金山-澳大利亚华人(1901-192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2[澳]杨进发著,姚楠,陈立贵译:《新金山-澳大利亚华人(1901-192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3叶迅:《南非的华侨》,《华侨沧桑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安南代表述侨民状况》,《梅县日日新闻》,1928年11月15日。
    5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5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页。
    6陈贻译:《越南北方华侨历史演变概况》,《华侨沧桑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页。
    7陈贻译:《越南北方华侨历史演变概况》,《华侨沧桑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128页。
    8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5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7页。
    9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5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9页。
    10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古代至1949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262、265页。
    1叶迅:《南非的华侨》,《华侨沧桑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140页。
    1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5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4-85页。
    2《安南代表述侨民状况》,《梅县日日新闻》,1928年11月15日。
    3钟焱发:《侨居印尼见闻》(上),《梅县文史》第17辑,1990年编印,第112页。
    4《梅县文史》第20辑,1991年编印,第77页。
    5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5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0页。
    5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5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页。
    7《安南代表述侨民状况》,《梅县日日新闻》,1928年11月15日。
    8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5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2页。
    9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古代至1949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
    10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5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2页。
    11叶迅:《南非的华侨》,《华侨沧桑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页。
    12黄文衰:《华侨与广东经济》,《华侨问题专号》,1937年6月编印,第21页。
    1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东方印书馆,1929年版,第162、176页。
    2刘耀曾:《印尼回忆录》,《梅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2年编印,第14页。
    3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5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页。
    4习之:《勿里洞的老华工-印度尼西亚见闻录》,《广东侨报》,1959年12月24日。
    1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古代至1949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84-285页。
    2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页。
    3《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1,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9页。
    4黄晋元:《五华华侨在马来西亚的谋生片断》,《五华文史》第5辑,1987年编印,第37页。
    1陈伟荣:《根在异邦心系故园-记美国侨领熊德龙先生》,《梅州文史》第12辑,1998年编印,第77-79页。
    1、《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及饬属保护回国侨胞兴办实业令》-全宗号3,目录号2,案卷号1
    2、《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华侨回国携带物资、外汇等被扣留问题来往公函》-全宗号3,目录号4,案卷号109
    3、《广东省侨务处关于改善保护归国华侨行李、防止海关留难勒索问题与有关单位的来往文书》-全宗号3,目录号4,案卷号110
    4、《粤省侨务处关于华侨复员人员出国手续救济等的问题文书》-全宗号3,目录号4,案卷号111
    5、《粤省侨务处关于华侨产业纠纷的问题文书》-全宗号3,目录号4,案卷号112
    6、《广东省财政厅奖励资金内移兴办实业、战时受往合作金融和银楼业管理的办法事往文书》-全宗号4,目录号1,案卷号235
    7、《南洋华侨矿务公司林成就呈请开采蕉岭县羊子山银铝矿材料》-全宗号6,目录号1,案卷号15
    8、《广东省府奖励华侨兴办本省实业办法》、《广东省实业公司辅导华侨回粤投资兴办实业办法》、《华侨投资广东省实业公司兴办实业保障办法大纲》-全宗号6,目录号2,案卷号579
    9、《广东省建设厅拟利用外资开发本省矿产》-全宗号6,目录号2,案卷号1487
    10、《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全宗号19,目录号2,案卷号227
    11、《广东省银行暹行筹设侨汇机构问题的文电》-全宗号41,目录号3,案卷号283
    12、《广东省银行在菲律宾设立分会机构函》-全宗号41,目录号3,案卷号290
    13、《广东省银行侨汇部组织规程》-全宗号41,目录号3,案卷号335
    14、《广东省银行关于经济建设与侨资、侨汇等文书》 -全宗号41,目录号3,案卷号520
    15、《中国银行广州分行有关华侨汇款月报表、支票、公债、清单等》-全宗号43,目录号2,案卷号161
    16、《中国银行广州分行陈经理私函有关华侨业务比较表》-全宗号43,目录号2,案卷号174
    1、《梅县县政计划书》-全宗号1,目录号1,案卷号1
    2、《广东省府举办侨贷,并派员来县办理出国华侨登记优待侨民案》-全宗号1,目录号1,案卷号46
    3、《申请办理缉私队苛扰华侨案》-全宗号1,目录号6,案卷号93
    4、《梅县松口铜琶种植公司章程》-全宗号1,目录号7,案卷号21
    5、《县府关于谢道生、钟公亮、陈德恭、丘植君、曾森云、谢君弼、潘雨楼、潘卓宏等申请保护山林问题等文卷》-全宗号1,目录号7,案卷号81
    6、《梅县华侨玻璃制造厂石矿事业计划书》-全宗号1,目录号7,案卷号143
    7、《华侨回国投资调查表》-全宗号1,目录号7,案卷号146
    8、《县党部、县府、县体委关于中学毕业考试派员监考,出国募捐建校、明令褒奖,环市赛跑等文件》-全宗号1,目录号8,案卷号121
    9、《省教厅、县府关于华南程江县立三中、华光各中学应报表册、毕业生成绩,免费学额等令函文卷》-全宗号1,目录号8,案卷号130
    10、《松口商会关于各商埠申请证明向外购销和领收款属南洋款之文卷》-全宗号1,目录号10,案卷号44
    11、《梅县侨务工作各项基础数字集》-案卷号20
    1、《工人出国条例》、《募工承揽人取缔规则》、《出国工人雇佣契约纲要》-全宗号1,目录号A12.2,案卷号98
    2、《广东省府严令切实保护归侨办法》 -警备室,案卷号84
    3、《广东省紧急救侨委员会兴宁办事处救侨款现金出纳表》、《广东省紧急救侨委员会兴宁办事处侨胞登记表》、《广东省紧急救侨委员会兴宁办事处支出救侨经费明细统计表》-全宗号1,目录号A12.5,案卷号84
    4、《侨商茶叶结汇出口鉴证办法》、《侨商茶叶结汇出口保证规则》-全宗号1,目录号A12.3,案卷号239
    5、《广东省紧急救侨委员会归侨技术人员分类登记表》-全宗号1,目录号A12.2,案卷号239
    1、《松声杂志》
    2、《梅农学生》
    3、《蕉风》
    4、《华侨先锋》
    5、《梅县商报》
    6、《梅县日日新闻》
    7、《梅县民国日报》
    8、《梅县汕报》
    9、《中山日报》(梅县版)
    10、《广东省政府周报》
    11、《粤侨导报》
    12、《侨声报》
    13、《星岛日报》
    14、《正气日报》
    1、梅县侨声杂志社编:《梅县侨声》
    2、广东省文史研究:《岭南文史》
    3、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史志》
    4、福建龙岩市《客家纵横》编委会:《客家纵横》
    5、台北市:《客家》
    6、广东省客属海外联谊会:《客联》
    7、广东省梅州客家研究会主办:《客家大观园》
    8、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侨办侨联主办:《客家人》
    9、广东客属海外联谊会主办:《客家风情》
    10、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主办:《东南亚学刊》
    11、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主办:《南洋问题研究》
    12、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主办:《南洋问题资料译丛》
    13、广东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主办:《东南亚研究》
    14、梅州市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梅州侨乡月报》
    15、广东省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广东侨报》
    16、广东省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主编:《嘉应侨史》
    17、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主办:《客家研究辑刊》
    18、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主办:《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主办:《华侨与华人》
    20、广西华侨历史学会主办:《八桂侨史》
    1、温仲和主编:《光绪嘉应州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台湾)版。
    2、程志远、王洁玉、林子雄、谢维怀整理:《乾隆嘉应州志》,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出版社,1991年版。
    3、黄成男编:《兴宁县志》,成文出版社,1966年(台湾)版。
    4、梅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梅县地方志编委办编:《梅县志·卷五》(征求意见稿),1990年印。
    6、平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丰顺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丰顺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蕉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蕉岭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兴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兴宁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五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五华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梅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梅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华侨志·总志》编纂委员会编:《华侨志·总志》,海外出版社,1956年(台湾)版。
    14、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5、梅州市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编:《梅州市华侨志》,2001年印。
    16、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梅县华侨志》,1991年印。
    17、丰顺县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丰顺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合编:《丰顺县华侨志》,1989年印。
    18、五华县华侨志编委会编:《五华县华侨志》,1990年印。
    19、平远县县志办编:《平远县志(华侨卷)》,1989年印。
    20、兴宁县华侨志编委会编:《兴宁县华侨志》,1989年印。
    21、梅县市金融志编写组编:《梅县市金融志(1853-1985)》,1998年印。
    22、梅县市商业志编纂办公室编:《梅县商业志》,1988年印。
    23、梅县丙村镇志编辑部编:《丙村镇志》,1993年印。
    24、梅县政府建设科出版编印:《梅县建设》,1941年印。
    25、梅县县政府编印:《梅县概况》,1942年印。
    26、《梅县大观》,梅县新文化社出版,1936年版。
    27、丁志伟主编,梅县县情调查组编:《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梅县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
    28、黄钰钊主编:《松口古镇风情》,2001年版。
    29、梅县地区民间文艺研究会、梅县地区群众艺术馆编印:《粤东客家山歌》,1981年印。
    30、何宝玉主编:《广东省丰顺县丰良何氏族志》,广东梅州出版,2004年印。
    31、巫天特主编:《广东省丰顺县湖下村福谦公下巫氏族谱》,广东梅州出版,2001年印。
    32、《蕉岭县民办蕉白公路南洋各埠侨商股东姓名集合股数册》。
    33、广东省政府粤侨事业辅导委员会编:《华侨投资广东实业要览》,1948年印。
    34、谢雪影编:《潮梅现象》,汕头时事通讯,1935年印。
    1、政协广东省文史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
    2、政协梅州市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梅州文史资料》。
    3、政协梅州市梅江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梅江文史资料》。
    4、政协梅县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编:《梅县文史资料》。
    5、政协梅县市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编:《梅县市文史资料》。
    6、政协大埔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编:《大埔文史资料》。
    7、政协蕉岭县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编:《蕉岭文史资料》。
    8、政协平远县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编:《平远文史资料》。
    9、政协五华县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编:《五华文史资料》。
    10、政协丰顺县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编:《丰顺文史资料》。
    11、政协兴宁县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编:《兴宁文史资料》。
    1、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2、陈达:《浪迹十年》,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3、孙谦:《清代华侨与闽粤社会变迁》,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庄国土主编:《中国侨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周大鸣、柯群英主编:《侨乡移民与地方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李明欢主编:《福建侨乡调查:侨乡认同、侨乡网络与侨乡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俞云平、王付兵:《福建侨乡的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黄昆章、张应龙主编:《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的现代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
    9、杨群熙:《华侨与近代潮汕经济》,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庄国士:《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刘佐权:《观澜溯源话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董励:《客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房学嘉:《客家民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谭元亨:《客家与华夏文明》,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叶小华、谭元亨、管雅:《客都梅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李小燕:《客家祖先崇拜文化-以粤东梅州为重点分析》,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0、房学嘉:《围不住的围龙屋-粤东古镇松口的社会变迁》,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21、叶云章、黄火兴:《客家山歌欣赏》,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2、丘权政:《客家与香港崇正总会》,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版。
    23、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
    24、丘权政主编:《中国客家民系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
    25、刘志文主编:《广东民俗大观》,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版。
    26、唐孝祥、袁忠、温朝霞:《广东人的艺术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年版。
    28、叶春生、丘桓兴:《岭南百粤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9、谭伟伦主编:《粤东三州的地方社会之宗族、民间信仰与民俗》,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资料中心、法国远东学院出版,2002年版。
    30、任贵祥、赵红英:《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31、任贵祥:《华侨第二次爱国高潮》,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32、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资料汇编》,厦门南洋研究所保存,1960年编印。
    33、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4、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5、林金枝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上海卷、广东卷、福建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6、陈民、任贵祥:《华侨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7、张兴汉等主编:《华侨华人大观》,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8、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福建省体委合编:《华侨华人与体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9、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新]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商务印书有限公司,1994年版。
    41、[新]王赓武:《王赓武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2、巫乐华主编:《南洋华侨史话》,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3、李长傅:《南洋华侨史》,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1929年影印版。
    44、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东方印书馆,1929年版。
    45、方金英:《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46、[澳]颜清湟著,粟明鲜译:《新马华人社会史》,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
    47、[澳]颜清湟:《海外华人的社会变革与商业成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方雄普、谢成佳:《华侨华人概况》,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版。
    49、方雄普、许振礼:《海外侨团寻踪》,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版。
    50、刘权:《广东华侨华人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1、龚伯洪:《广府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晓辉:《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4、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5、姚曾荫:《广东省的华侨汇款》,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56、郑林宽:《福建华侨与华侨汇款》,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1940年编印。
    57、林家劲:《近代广东侨汇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8、朱国宏:《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9、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0、[泰]徐仲熙编:《丰邑华人的祖国心》,泰国丰顺会馆出版,2000年版。
    61、章源若、张礼千主编,张荫桐译:《南洋华侨与经济之现势》,南洋华侨协会南洋通讯社编辑,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62、黄伟经主编:《客家名人录-梅州地区》(一、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
    63、温广益主编:《广东籍华侨名人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4、李安山主编:《祖国华侨华人学-学科定位与研究展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5、冷东:《东南亚海外潮人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
    66、李学明、黄昆章:《印尼华侨史》(古代至1949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7、袁丁:《近代侨政研究》,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68、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9、毛雄起、林晓东编著:《中国侨务政策概述》,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版。
    70、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华侨志编委办、广州华侨研究会、广州师范学院合编:《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广东1、2),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1、广东省档案馆编:《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档案史料选编》(全十册),1987年印。
    72、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3、陆国俊:《美洲华侨史话》,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74、[新]林水橡、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出版,1984年版。
    75、钟汉波、张应龙主编:《广东侨史论丛》,香港景誉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版。
    76、黄警顽编:《华侨对祖国的贡献》,棠棣社出版,1940年版。
    77、[美]O.F.Remer:《外人在华投资论》,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78、杨建成主编:《南洋研究史料丛刊》(十五辑),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1983年(台湾)版。
    79、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人物卷、社团政党卷、经济卷、教育科技卷、新闻出版卷、法律条例政策卷、历史卷、著作学术卷、社区民俗卷、文学艺术卷、侨乡卷共十二卷,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2002年版。
    80、[英]巴素著,郭湘章译:《东南亚之华侨》,台湾正中书局,1974年版。
    81、[法]佛朗索瓦.德勃雷著,赵喜鹏译:《海外华人》,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
    82、郑民:《海外赤子-华侨》,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3、吴潮:《浙江籍海外人士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84、郑民编:《华侨华人史研究集》第1-2辑,海洋出版社,1989年版。
    85、吴泽主编:《华侨史研究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86、暨南大学研究所主编:《华侨史论文集》第1-4辑,1981年印行。
    87、周望赵、向前主编:《华侨华人研究论丛》(1-6辑),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
    88、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华侨沧桑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9、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0、[英]莫里斯·弗里曼德著,郭振羽译:《新加坡华人的家庭和婚姻》,台湾正中书局,1985年版。
    1、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1期。
    2、林金枝:《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国大陆投资历史的回顾与发展趋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华侨华人历史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3、林金枝:《解放前华侨在广东投资的状况及其作用》,《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3期。
    4、林金枝:《1875-1949年华侨在厦门的投资及其作用》,《厦门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5、林金枝:《华侨投资对沿海城市兴起和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华侨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6、王晓莺:《论1927-1937年华侨在广东的大投资》,《汕头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7、刘向明:《华侨捐资办学是侨乡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客家侨胞与梅州教育》,《嘉应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8、乔印伟:《晚清时期晋江华侨与侨办教育》,《华侨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9、乔印伟:《民国时期(1912-1937)晋江的侨办教育及其特点》,《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0、郑甫弘:《海外移民与近代沿海侨乡教育结构的变迁》,《南洋问题研究》,1996年第4期。
    11、苏文纪:《近代港澳与海外潮人对潮汕教育事业的贡献》,《汕头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12、黄玉钊:《华侨、华人与梅州文化教育》,《嘉应侨史》总第2期,1988年7月。
    13、杜裕根:《论晚清引进侨资政策的形成及其评估》,《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4、[澳]颜清湟著、张建华译:《华侨与晚清经济近代化-清政府吸引侨资的政策及其失败原因》,《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5、[澳]颜清湟著,虞和平译:《华侨与晚清经济近代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6、吴建新:《华侨与近代广东农垦事业》,《学术研究》,1987年第5期。
    17、罗荣祥:《梅县华侨出国原因及其渠道》,《嘉应侨史》,1988年第2期。
    18、郑一省、赵利屏:《东南亚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与侨乡建设-梅州市个案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19、温广益:《梅州华侨与桑梓建设》,《嘉应侨史》,1989年第1期。
    20、黄绮文:《华侨张榕轩、张耀轩与潮汕铁路》,《汕头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21、夏水平、房学嘉:《梅州客属地区的水客与侨批业述略》,《嘉应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2、肖文评:《民国时期大埔县百侯村的水客侨批与侨乡社会》,《客家研究辑刊》,2005年第2期。
    23、陈春声:《近代华侨汇款与侨批业的经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24、陈训先:《清代潮帮侨批业对我国原始金融市场的贡献》,《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5、李小燕:《梅州地区客家侨批业初探》,《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6、庄国土:《华侨华人与港澳同胞对厦门捐赠的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27、龙登高:《粤闽侨乡的经济变迁-来自海外社会资源的影响》,《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9年第3期。
    28、赵和曼:《海外华人与广西侨乡经济建设》,《八桂侨刊》,2002年第3期。
    29、许梅:《二战前东南亚华侨与祖籍地的密切联系及其原因分析》,《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6期。
    30、郑一省:《华侨华人与当代闽粤侨乡的民俗活动》,《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6期。
    31、[日]涂照彦:《台湾经济与华侨资本-“政侨资本”的形成及其实质》,[日]《亚洲经济》第30卷第12号,东京亚洲经济研究所,1989年版。
    32、[新]王赓武:《东南亚华侨与中国的发展》,王赓武:《王赓武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3、周聿峨、曾品元:《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关系的思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34、黄嵩渠:《论华侨华人与侨乡的关系及其新变化》,《华侨与华人》,1994年第1期。
    35、裴颖:《华侨婚姻家庭形态初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36、房学嘉、肖文评:《宗族·墟市·神明·华侨与地方社会-以梅县松口镇郊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1年第2期。
    37、周建新:《粤东侨乡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以梅县南口墟镇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4年第2期。
    38、周建新:《华侨、水客、侨汇与客家社会变迁-以梅县南口镇为考察对象》,谭伟伦主编:《粤东三州的地方社会之宗族、民间信仰与民俗》,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出版,2002年版。
    39、李存章:《梅州侨乡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客家研究辑刊》,1993年第2期。
    40、肖文许:《粤东传统农村经济与乡村社会-以梅县畲坑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2年第2期。
    41、黄静:《战后中国大陆客家人海外移民剖析-梅州地区人口国际迁移情况的调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42、林爱芳:《客家华侨民居建筑及其文化内涵》,《客家研究辑刊》,2004年第1期。
    43、张国雄:《从开平碉楼看近代侨乡民众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受》,《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4、唐孝祥、吴招胜:《客都梅州的民居类型及其适应性特征》,《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5、唐孝祥、赖瑛:《试析近代兴梅侨乡建筑的文化精神》,《城市建筑》,2005年第11期。
    46、赖瑛:《试比较广东侨乡近代建筑审美文化特征》,《南方文物》,2005年第2期。
    47、肖文燕:《华侨与近代侨乡金融业的兴盛-以广东梅县为例》,《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48、肖文燕:《华侨与近代侨乡农业变迁-广东省梅县个案研究》,《东南亚研究》,2007 年第2期。
    49、肖文燕:《华侨与近代侨乡工业-以广东梅县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