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质灾害超前地质预判技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工程地质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孙广忠先生提出的“地质构造控制论”为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超前地质预判技术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部分研究成果为滑坡的超前地质预判提供了许多实际依据。笔者结合参加的“晋济高速公路的初步勘察”、“黄土暗穴研究”、“陕南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预测预警系统研究”等科研项目,研究了大量文献资料,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研究工作,以地质构造控制论为理论核心,以地层、构造、地形等要素的系统分析为指导,以滑坡的形成、演化及特征为研究对象,首次提出了滑坡地质灾害超前地质预判的概念。滑坡地质灾害超前地质预判主要是指在勘察工作前期,不借助任何勘探手段,运用各种超前地质预判的方法,根据滑坡的地质地貌特征确定滑坡的空间位置及滑坡类型,以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技术方法。本文系统地建立了该技术方法的基本体系、预判方法及工作程序,并在陕南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进行了初步应用,其成果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根据对前人滑坡分类的分析,结合滑坡超前地质预判的目的,提出了适合滑坡超前地质预判、由基本分类和辅助分类构成的滑坡分类方案。
     详细论述了滑坡的易滑地质地貌条件,厘定了易滑地层的概念。将我国主要易滑地层概括为土质型、沉积岩型和变质岩型三大类及粘性土类土、黄土类土、碎石土、泥岩、页岩、泥灰岩、片—板岩和碎裂岩等八小类。并讨论了易滑地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代分布特征及易滑工程地质岩组的基本类型和结构类型;易滑构造包括易滑原生构造和易滑叠加构造两大类,前者主要有沉积地层的泥质层面和变质岩地层的片-板状构造,后者包括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将我国陆地地貌概括为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三大宏观地貌单元,其中山地是最为易滑的宏观地貌单元;沟谷地貌,特别是河谷岸坡是滑坡集中发育的细观地貌单元;斜坡形态类型中凸形坡最为易滑;斜坡的结构类型首先有块状、层状、碎裂和散体等四种基本类型,碎裂和散体结构属于易滑结构类型;层状结构类型中顺向坡最为易滑;不同地区形成滑坡的坡度和坡高有较大的差异,但总的看来,坡度在15—60°、坡高在100米到300米的斜坡最易形成滑坡。
With the several decade years'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geology has produced plentiful and substantial fruits. The geologic structure cybernetics, which is put forward by Sun Guang-zhong, supplies reliabl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geological pre-estimating techniqu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cluding the landslide, and some research productions have supplied many practicable basis for the geological pre-estimating technique. The author in this paper, after participating several projects such as the preliminary reconnaissance of Jinji highway, the research of loess hidden caves, and the research of forecasting and pre-warning system for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along highways in Southern Shannxi, and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analysis of stratum, structure and landform, through studying the form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 firstly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pre-estimating landslide based on the geologic structure cybernetics. The pre-estimating system for landslide is a technical method, which can determine the space position and the type of landslide, and can pre-estimating its developmental condition in the future without any exploration means, but according to all kinds of geological pre-estimating methods and topographical features of landslid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uilds the basic system, the discriminating method and the working procedure of this technical method, and has applied this method for investigating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along highways in Southern Shaanxi. This not onl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meaning, but also important practical meaning.
    Based on analyzing the previous classification of landslide and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geological pre-estimating,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lassifications of landslide composed by basic classification and subsidiary classific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markings for pre-estimating landslide, including the 11 landform markings and the 10 geological constructional markings, and illustrates 7 new landslides, 9 old landslides, 8 ancient landslides, 4 traction landslides and 4 removing landslides.
    The author in this paper detailed discusses the eely geological landform
引文
[1] 成永刚,近二十年来国内滑坡研究的现状及动态,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年12月,Vol.14,No.4
    [2] 殷坤龙,吴益平,三峡库区一个特殊古滑坡的综合研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年11月,第9卷(增刊)
    [3] 孔令洲,侯月线—石质古滑坡复活的勘察,西部探矿工程,2000年,第63期第2期
    [4] 杨晓松,王友成,张斌,公路施工导致的古滑坡复活实例分析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年9月,第13卷第3期
    [5] 陈建发,大保高速公路K401古滑坡认识,云南交通科技,2001年2月,第17卷第1期
    [6] 王桂林,张永兴,文海家,陈海鹏,大河坝古滑坡复活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第2003年10月,25卷第5期
    [7] K. Terzaghi "Mechanism of landslide", In Paige, S., Application of Geology to Engineering Practice, Geol. Soc. of America. New York, 83-123, 1950
    [8] Schuster R, L. and Krizek R, J., Landslides Analysis and Control, Transportion Research Board, Geol. Soc. Of Sciences, ashington, D. C, Special Report 176.,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译,滑坡的分析与防治,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7
    [9] 山田刚二、渡正亮和小桥澄治,滑坡和斜坡崩塌及其防治,《滑坡和斜坡崩塌及其防治》翻译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0] E. Eme HOBa (1956) , MeTo eCKoe PykOBO CTBO O Cta OhapHoMy U 3y eHu OnO 3 He. MOCkBa, 1956
    [11] Za' ruba Q. Mencl V. Landslides and Their Control, Publishing House of the Czechoslovak Academy of Sciences, 969. 交通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译.滑坡及其防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4
    [12] 《工程地质手册》编写组,工程地质手册(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5年
    [13] 《工程地质手册》编写组,工程地质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
    [14] 金德濂,水利水电工程边坡的工程地质分类(下)工程与地质,西北水电,2000年,第4期
    [15] 许文年 蔡德所,地质缺陷对坝基及滑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01年1月
    [16] 武雄,何满潮等,三峡巨型“古滑坡系统滑坡岩体”的鉴别方法研究,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第31卷专刊
    [17] 邓必胜,识别滑坡的标志工程地质勘察中滑坡的识别及其防治,江西电力,2002年,第26卷第6期
    [18] 王恭先等,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2004年
    [19] 刘广润,晏鄂川,练操,论滑坡分类,工程地质学报,2002.10(04)
    [20] 吴言军,甘肃省东部区域滑坡分布规律与稳定性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周仲华,20030501
    [21] 黄玉华,泾阳南塬黄土滑坡特征及其灾害损失经济评价,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雷祥义,2002.6.1
    [22] 张新军,铜川地区黄土滑坡的机理、稳定性及防治措施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王家鼎,20040401
    [23] 李明生,徐卫亚,林肖荣;秭归盐关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中国典型滑坡P52-58,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4] 吕贵芳,黄腊石滑坡,中国典型滑坡P272-277,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5] 陕西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旬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及图件,2002.2
    [26] 余培厚,嘿社滑坡的初步调查,中国典型滑坡P27-32,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7] 金德镰,王耕夫;拓溪水库塘岩光滑坡,中国典型滑坡P301-307,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8] 何启标,赵定成;李家峡坝前岩质滑坡的特征与稳定性的研究,中国典型滑坡P256-266,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9] 徐卫亚著,边坡及滑坡环境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论地质结构控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北京2000.8.
    [30] 钟立勋,崩滑灾害形成的相似性,第三届全国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
    [31] 晏同珍,滑坡地层滑坡分解与水化学及其它,科技通讯,总2,1965.1
    [32] 四川地理研究所编著,《滑坡》,科学出版社,北京,1975年
    [33]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滑坡防治及研究述评,滑坡文集第一集,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76年12月第1版P25-42
    [34]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滑坡基本性质研究,滑坡文集第一集P77-79,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76年12月
    [35] 晏同珍,我国铁路沿线滑坡分布规律,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滑坡文集第二集,1979
    [36] 晏同珍,水文工程地质与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6,
    [37] 李先福,晏同珍,易滑岩层的构造力学评价方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6.23(3).43-44
    [38] 王建锋,晏同珍,崔政权等,易滑动微型构造的工程地质及岩土工程意义,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01期
    [39] 李先福,罗宝瑞,黄麦岭磷矿采场易滑岩层的构造力学判定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2).-129-130
    [40] 黄俊,昔格达组地层易滑性研究,滑坡文集第十集,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98年
    [41] 王成华,陈永波,世寿街滑坡发生机理与防治对策,工程地质学报.2000.8(3).277-280
    [42] 韩一波,梁世忠等,延吉盆地公路滑坡机理分析,建筑施工,2001年06期
    [43] 徐汉斌,成都粘土路堑边坡防护研究,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年01期
    [44] 赵宇,何淑芬,崔鹏,用固体力学化学理论研究岩土的力学化学行为—以成都龙泉紫色土为例,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02期
    [45] 聂文波,张利洁等,三峡工程库区谭家坪滑坡系统工程地质研究,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46] 吴玮江,国道G316线天水市稍子坡滑坡群成因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2).19-23
    [47] 陈和平,胡恒鹏等,突发性山地灾害与土壤发生类型的相关性,土壤通报.2003,34(1).61-64
    [48] 李守定,李晓等,三峡库区侏罗系易滑地层沉积特征及其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4期
    [49] 《长江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新址重大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简介,地质通报,2004年11期
    [50] 王立忠,沈伟志,陈云敏,富阳来龙山滑坡成因分析及其监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7期
    [51] 成永刚,万(州)-梁(平)高速公路K34~K59段滑坡成因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年03期
    [52] 何太蓉,杨达源,三峡库区武隆县滑坡灾害特点及成因机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53] 殷跃平,胡瑞林,三峡库区巴东组(T2b)紫红色泥岩工程地质特征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2期
    [54] 张加桂,三峡地区泥灰质岩石在岩溶和风化过程中力学性质的变化,岩石力学与工程学 报,2004年07期
    [55] 贺可强 阳吉宝 李显忠等著,堆积层滑坡预测预报及其防治,地震出版社,1996
    [56] 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编,地质辞典(三)—古生物地史分册,地质出版社,北京,1983年12月
    [57] 吴玮江,国道G316线天水市稍子坡滑坡群成因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14卷第2期,2003年6月
    [58] 铁道部第三设计院,红崖地区成层杂色粘土工程地质特征和滑坡整治,滑坡文集第1集P1176-185,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76年12月
    [59] 王立忠,沈伟志等,富阳来龙山滑坡成因分析及其监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23卷第17期,2004年9月
    [60] 王成华,陈永波等,世寿街滑坡发生机理与防治对策,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8月(03)
    [61] 吴长贵,汪庆玖,宁磊,铜陵地区滑坡基本特征及防治对策,安徽地质,2001年,第11卷第1期
    [62] 罗宇生,汪国烈.湿陷性黄土研究与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3] 陕西省滑坡工作办公室.陕西省滑坡分布图说明书(1∶750000).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
    [64] 陕西省滑坡工作办公室,陕西省滑坡分布图、陕西省滑坡灾害预测图,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
    [65]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编制,中国滑坡灾害分布图,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1991
    [66] 吴玮江.甘肃省东部滑坡发育规律.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3,4(3):89—95
    [67] 赵成,施孝,甘肃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甘肃科学学报,2003年8月第15卷专辑
    [68] 王家鼎.灌溉诱发高速黄土滑坡的运动机理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1,9(3):241—246
    [69] 王念秦等.黄土滑坡中短期预报: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系,2000年
    [70] 薛果夫等.新滩滑坡研究.中国典型滑坡,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71] 姚智.贵州西部崩塌滑坡地质模式及其敏感地层研究,贵州地质,1994年第3期
    [72] 聂文波,张利洁,唐辉明等.三峡工程库区谭家坪滑坡系统工程地质研究,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0月第24卷第5期
    [73] 刘恒一,马头嘴滑坡及其运动机制,中国典型滑坡P22,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74] 韩一波,何满潮等,延吉盆地公路滑坡机理分析,建筑施工,2001年第6瑚
    [75] 任幼蓉,五峰山斜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第2期
    [76] 张瑛,王亮,本溪市后湖滑坡治理意见,辽宁地质,第16誊第2期
    [77] 苏伯苓,高速超大型洒勒山滑坡,中国典型滑坡P33-38,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78] 张倬元,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地质出版社,1994
    [79] 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一勘测设计总队,王家村隧道顺层滑坡及错落,滑坡文集第1集P202—205,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76年12月
    [80] 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一勘测设计总队,关于柳潭滑坡改线(摘要),滑坡文集第1集P201—202,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76年12月
    [81] “铁路滑坡分类及分布规律研究”专题协作组,我国铁路沿线滑坡分布规律,滑坡文集第2集,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82年
    [82] 畅益锋,李仁华,白龙江泄流坡滑坡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9年3月,第10卷第1期
    [83] 郑乐平,胡雪峰,方小敏.长江中下游下蜀黄土成因研究的回顾[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 通报,2002,21(1):54~57.
    [84] 陕西省区域地质志,陕西省地质矿产局,地质出版社,北京,1989年
    [85] 冯增昭,沉积岩石学,地质出版社,北京,1994年
    [86] 程裕淇等主编,中国1∶500万地质图,地质出版社,北京,1990年12月
    [87] 傅英祺,杨季楷,地史学简明教程,地质出版社,北京,1987
    [88] 倪丙荣,地史学,地质出版社,北京,1988
    [89] 傅英祺,叶鹏遥,杨季楷等,古生物地史学简明教程,地质出版社,北京,1994
    [90] 温献德,地史学,地质出版社,北京,1998
    [91] 管守锐,赵徵林,岩浆岩及变质岩简明教程,地质出版社,北京,1991年
    [92] 董申保,中国变质作用及其与地壳演化的关系,地质出版社,北京,1986年
    [93] 徐开礼,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1989年3月
    [94] 曾允孚、夏文杰主编,沉积岩石学,地质出版社,1986
    [95] 徐邦栋,岩石顺层滑坡的性质与防治,滑坡文集第三集P9—15,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84年
    [96] 胡厚田,唐永富,层间错动及其与顺层滑坡的关系,滑坡文集第三集P16—24,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84年
    [97] 俞鸿年,卢华夏,构造地质学原理(修订版),地质出版社,北京,1998年1月
    [98] 程谦恭,张倬元,黄润秋,侧翼与滑床复合锁固切向层状岩质滑坡动力学机理与稳定性判据,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23卷第11期,2004年6月
    [99] 杜世贵,岩体结构面的工程性质,地震出版社,北京,1999年6月
    [100] 刘广润,徐开详,鄂西山区滑坡区域性发育规律的研究,滑坡文集第八集P78,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92年
    [101] 居恢扬,断裂构造对滑坡的控制意义,滑坡文集第三集,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82.
    [102] 秦志学,黄河流域滑坡的发育规律,滑坡文集第八集P92—95,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92年
    [103]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云南省地震局,滇西北地区活动断裂,地震出版社,北京,
    [104] 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课题组,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中国活断层研究专辑),地震出版社,1988.8.第一版
    [105] 陕西省地震局,秦岭北缘活动断裂带,地震出版社,北京,1996.6.第一版
    [106] 四川省地震局,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成都,1989.3:第一版
    [107] 《活动断裂研究》编委会,活动断裂研究,地震出版社,北京,1991.12
    [108] 谢广林著,中国活动断裂遥感信息分折,地震出版社,北京,2000.5
    [109] 彭建兵等,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灾害效应,地球科学进展,2004,19(3)。
    [110] 彭建兵,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工程学院,1999。
    [111] 唐荣昌等,四川活动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地震地质,第17卷第4期,1995.12
    [112] 李树德,活动断层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5期,1996
    [113] 彭建兵,苏生瑞,张骏等,渭河盆地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西北大学出版社,西安,1992.12
    [114] 夏金梧,李长安,三峡库区新构造运动与滑坡耦合关系探讨,人民长江,第36卷第3期,2005年3月
    [115] 唐川,朱静等著,云南滑坡泥石流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北京,2003.5
    [116] “西南铁路滑坡”调查组,西南地区铁路滑坡分布规律,滑坡文集第二集,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82年
    [117] 左建主编,地质地貌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01.5.
    [118] 周廷儒,刘培桐,中国的地形和土壤概述,商务印书馆出版,北京,1960.3.
    [119] 谢宇平主编,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地质出版社,北京,1998(2000.5.重印)
    [120] 胡克定,浅论重庆地区滑坡的分布规律,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5年9月,第6卷第3期
    [121] 王念秦,黄土滑坡发育规律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导师张倬元,成都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4
    [122] “铁路滑坡分类及分布规律研究”专题协作组,我国铁路沿线滑坡分布规律,滑坡文集第2集,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82年
    [123] 白云峰 周德培,滑坡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浅析,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2卷,第5期,2003年9月
    [124] 徐玉琳,王则任,江苏省地质灾害及防治,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10卷第3期1999年9月
    [125] 王其江,西北黄土边坡工程稳定性研究,指导教师赵明鹏,潘一山,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26] 唐川,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评价和预测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朱大奎,王颖,2001,
    [127] 徐志文四川省地质灾害发育基本规律及评判模型,研究指导教师黄润秋,葛文彬,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5.1
    [128] 郭富斌,姜文才,S202线打扮梁至庆阳段地质灾害类型及形成条件分析,甘肃科学学报第15卷专辑,2003年8月
    [129] 王作堂,高路,四川沐川县地质灾害的形成及防治,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13卷第1期,2002年3月
    [130] 范立民,何进军,李存购,秦巴山区滑坡发育规律研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15卷第1期,2004年3月
    [131] 陆玉珑,工程滑坡的发生与防治,滑坡文集第13集,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98
    [132] 于远忠,宋建波,马清文等,鄂西山区与山体稳定有关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之三),西南科技大学学报,第17卷第4期,2002年12月
    [133] 唐大雄,刘佑荣等,工程岩土学(第二版),地质出版社,北京,1998
    [134]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同济大学编,岩体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1.10
    [135] 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2.12
    [136] 李先炜,岩体力学性质,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1991.12.
    [137] (印度)V.S.活特科里R.D.拉马S.S.萨鲁加,岩石力学性质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
    [138] 张克恭、刘松玉主编,土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北京
    [139] 王成华,孔纪名,高速滑坡发生的危险斜坡判别,工程地质学报,2001/09(02)
    [140] 宁书年、王四龙等著,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地震出版社,北京,1995.6.
    [141] 摆静娟主编,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与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992.2.
    [142] 韩玲玲,遥感技术在长江三峡库区奉节县渭坡灾害调查中的应用,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何政伟,20040501
    [143] 卓宝熙编著,工程地质遥感判释与应用,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2002.4.
    [144] 卓宝熙主编,工程地质遥感图像典型图谱,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8.
    [145] 陈汉友,遥感影像融合技术研究及应用,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徐立中,200406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