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社会发展是多种整合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是-种促进社会一体化的价值整合方式。在高度分殊化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对于凝聚思想共识、维护共同体的稳定与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研究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从学科交叉的角度,综合运用文本分析、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的方法,从社会整合的全新视角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的内涵、目标、功能、历史依据、现实背景、精神资源和展开路径等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通过对人们的思想、信仰、观念、觉悟等精神要素进行综合引导、调节与教育,以使个人需要与整体利益相一致、精神意识与客观现实相统一,并以此提升社会价值共识、情感共鸣与思想认同,从而达到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目的。与其他整合机制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具有先导性、交互性、经济性、人本性和持久性等特征,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及人的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整合目标,契合了党的历史任务、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诉求。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具有教育与动员、认同与凝聚、调控与稳定等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德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儒学思想、进行礼乐教化、维护社会秩序和保证大一统国家长期存续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传统社会德治的理念、内容和方法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有很多重要的启示;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是团结各种社会力量的一面旗帜,在革命和建设中更是起到价值定向、凝聚共识、振奋精神的作用。当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也有绝对化、过度化的历史教训。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利益多元、价值多样、权威式微、国民心态失衡以及全球化的挑战,作为一种“软权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价值共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养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为现实政治提供合法性解释,有效抵御西方思潮的侵蚀,最终实现社会的有效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作用的发挥既需要物质条件,也需要精神资源。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那些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开发利用,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标的实施产生重要作用的知识理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习俗、道德风尚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的精神资源。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作用发挥的主要精神资源。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流意识形态,是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整合作用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共同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及公民道德等方面着手,改进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及制度,才能在多元思想观念中找到“最大公约数”,才能在异质性社会中形成最大合力,实现社会的团结与稳定。这也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ociety is the result of various ways of integration which acts together.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kind of value integration mode to promote social integration. In the highly different modern society,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the significance in gathering ideological consensus,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and order of the commun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of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lso ha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broaden the research horiz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his article deepens the research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the goal, the function, the historical basis,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the spiritual resources, the approaches to implement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o on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gration with the methods of text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synthetically from the interdisciplinary point of view.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nsifies comprehensive guidance, adjustment and education on people's thinking, belief, concept, consciousness and some other spiritual elements so as to accord individual needs with overall interests and combine spiritual consciousness with objective reality. Then the social value consensus,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ideological identity can be improved so that we can safeguard the social common interests. Compared with other integration mechanism,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haracteristic of guidance, interactivity, economy, humanism and persistence. Meanwhile, it fits in with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human subjectiv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ms at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accords with the Party's historic mission, all-round social progress and human all-round development. What's more, it also embodies the essential dema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significant for spreading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values, building the ideal of future society, explaining social reality, gathering ideological consensus, harmonizing social relationship, stabilizing social order and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origin. The traditional China is a society of rule of virtu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 key role of spreading Confucianism, carrying out rites and music education,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and ensuring the long-term existence of the unified country. The idea, content, methods of rule of virtue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give the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much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rom the1920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endow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new connotation. Guided with Marx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political advantag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a flag to unity kinds of social forces which even plays a role of value orientation, gathering consensus and revivifying in the period of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Certainly, it also has the historical lessons of being absolute and excess in the process of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PC.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practical needs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Modern society requires a variety of integrated approaches. As a kind of "soft pow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facing the pluralism of interests, the diversity of value, the declining authority, the imbalance of mentality of people, and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maximize the unity of thoughts, reach a consensus. It helps coordinate the interests of the main contradiction and bridg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rift; and help relieve the social anxiety and cultivate the peaceful and rational mentality. It helps strengthen the authority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nd provide a legal explanation to the political reality. It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oral quality of national ideology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value consensus; and conducive to resistance of corrosion of western thoughts. It can enhance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dentity, and eventually reach the goal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role of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pends on not only material conditions but also spiritual resources. From the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what has exploited and us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re all the spiritual resources of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theory, ideology, values, culture and morals which has effec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Presently, Marxist theory,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ational spirit and time spirit along with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are not only the main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the main spiritual resources with which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dominant ideology which is the spiritual bond that gathers social consensus and maintain social solidarity. If we'd like to bring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effect, we must make efforts in Marxist ideology, common ideal, national spirit, time spirit, civil virtue and other aspects including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education and system design,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team and aiming at the key crowd. If we do like this, we can surely find the greatest common divisor in the multiple ideas and make the largest joint force in this heterogeneous society to realize the social solidarity and stabilization. This is also the foothold of this article.
引文
Daniel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Macmillan Pub Co (September 1958) Glencoe ILL:The Free Press.
    2 [以]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页。
    1 《邓小平年谱》(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2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32页。
    1 张澍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若干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2 [德]恩格尔·哈特:《生命伦理学的基础》,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1 Ryan:Justi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p.9.
    2 [英]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533-536页。
    1 李培林,苏国勋等:《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学社会建设理论》,《社会》,2005年第6期。
    2 [法]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90-92页。
    3 转引自李培林,苏国勋等: 《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学社会建设理论》,《社会》,2005年第6期。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2 李培林,苏国勋等:《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学社会建设理论》,《社会》,2005年第6期。
    3MyfonWeiner,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Anals of the Ameriean Ae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eial Seienee, VOI.358, NewNations:The Problem:The Problem of Political Developent (Mar.1965), PP.52-64.
    4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5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66页。
    1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66页。
    2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4页。
    3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302-303页。
    1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2 陈万柏,万美容,李东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3 傅维利:《教育功能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版,第1页。
    4 芮明杰,孙远:《思想·心理·行为——思想政治工作学探索》,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9页。
    5 李辽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7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8 [法]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3页。
    1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第41页。
    2 程建平:《现代德育功能论》,《求实》,2004年第4期。
    1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2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3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4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5 檀传宝:《德育功能简论》,《中国教育学刊》,1995年第5期。
    6 周琴:《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若干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7 褚凤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的新视点》,《探索》,2005年2期。
    8 刘创:《论德育两大功能的实现条件》,《理论前沿》,2004年第8期。
    1 陈建保,侯丹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述评》,《理论月刊》,2010年第6期。
    2 段微晓:《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初探》,《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11期。
    3 仓道来: 《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1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2 孙龙国:《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若干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3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2001年版,第84页。
    4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5 檀传宝:《论德育的功能》,《中国德育》,2008年第9期。
    6 祝宝超,孟海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战略性的宏伟工程——读列宁<怎么办?>一文有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7 孙龙国:《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若干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 郝忠彬,邓晨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1期。
    2 杜时忠:《德育功能层论-兼评德育功能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3 刘创:《论德育两大功能的实现条件》,《理论前沿》,2004年第8期。
    4 杨斌:《试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34期。
    5 段微晓:《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初探》,《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11期。
    6 王勇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淡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0期。
    7 刘恩允:《德育功能观的反思与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江苏高教》,2002年第6期。
    8 郭毅然:《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解读的新视界》,《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6期。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2 卢跃青:《试论德育功能与德育实效》,《教育探索》,2001年第11期。
    1 贾会泽:《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整合》,[博士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 涂小雨:《转型期共享价值观的确立与执政党社会整合》,《求实》,2009年第5期。
    2 王邦佐,谢岳:《社会整合: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学术月刊》,2001年第7期。
    3 张惠玲,张陟遥:《论社会转型期执政党对社会的整合》,《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4 罗峰:《和谐社会视野下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8期。
    1 朱悦怡,樊宏法:《构建和谐社会——意识形态整合的象征形式》,《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3期。
    2 石本惠:《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及其整合的功能》,《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3 张治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
    4 唐晓波:《全球化背景下我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优化》,《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 吴家骥,鲁彩荣:《意识形态整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学术探索》,2005年第1期。
    2 朱悦怡,樊宏法:《构建和谐社会——意识形态整合的象征形式》,《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3期。
    3 石本惠:《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及其整合的功能》,《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4 唐晓波:《全球化背景下我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优化》,《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5 耿百峰:《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强化我国政党制度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探析》,《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3期。
    6 吴家骥,鲁彩荣:《意识形态整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学术探索》,2005年第1期。
    1 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4页。
    1 杜旭宇,侯剑波:《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稳定功能的优化—基于和谐思维社会整合功能的分析》,《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 刘惠:《思想政治教育:执政党社会整合的软权力》,《求实》,2009年第7期。
    3 贺香玉:《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整合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年第5期。
    1 万时乐,刘鹏:《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要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初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8期。
    2 周如俊,苏云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党政论坛》,2006年第2期。
    3 张耀灿,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机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4期。
    4 杜旭宇,侯剑波: 《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稳定功能的优化—基于和谐思维社会整合功能的分析》,《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 刘惠:《思想政治教育:执政党社会整合的软权力》,《求实》,2009年第7期。
    1 [英] AS Hornby(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李北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77页。
    2 夏征农:《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3页。
    1 [英]赫伯特·斯宾塞《第一原理》,1895年英文版,第380页。
    2 刘少杰:《国外社会科学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版。
    3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5页。
    1 谢立中、孙立平:《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8页。
    2 谢立中、孙立平:《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8页。
    3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6页。
    4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等:《中国的现代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1 [美]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分析剖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页。
    2 杨建华:《从马克思到卢曼:社会分化与整合研究及启示》,出自《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
    3 高新民:《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学习时报》,2004-04-27。
    4 程美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整合体系的演变》,《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1期。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2 杨信礼,尤元文:《论社会整合》,《理论学习》,2000年第12期。
    3 刘红凛,李卫华:《论社会整合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4 朱力:《我国社会整合机制的转换—兼论和谐社会的理念》,《学海》,2005年第1期。
    5 闻晓祥:《论社会整合》,[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7年。
    1 张翼,陈富荣:《再论社会整合与文化整合—文化人类学家的整合观》,《兰州商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2 [美]帕森斯:《社会体系》,纽约出版社,1951年版,第4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 杨建华:《从马克思到卢曼:社会分化与整合研究及启示》,出自《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
    1 [美]斯梅尔瑟:《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转引自庄峰《论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整合的变迁与调适》,第18页,中国期刊网硕博论文库。
    2 杨建华:《从马克思到卢曼:社会分化与整合研究及启示》,出自《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
    3 贾会泽:《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整合》,[博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 张耀灿,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机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4期。
    2 王宏宇:《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理论探讨》,2006年第4期。
    3 王敏:《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机制》,《理论与改革》,1999年第5期。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2 [美]詹姆士·艾伦:《艾伦三书》,李汉昭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1 [美]詹姆士·艾伦:《艾伦三书》,李汉昭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3 《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90页。
    1 王晓升;《从实践理性到交往理性—-哈贝马斯的社会整合方案》,《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
    2 宫丽:《论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3 林文凯:《沟通行动与社会连带:哈贝马斯与涂尔干社会理论之比较》,出自阮新邦,林端主编《解读<沟通行动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
    1 [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 王小锡等:《道德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3 周学荣:《教育发展的经济价值》,《中国教育报》,2010-02-22。
    1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145页。
    2 孟宪忠:《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3 王勤:《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4 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
    1 邓福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价值的思考》,《光明日报》,2006-7-2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4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3页。
    4 邓正来:《哈耶克的社会理论—<自由秩序原理>代译序》,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6页。
    1 王世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整合的需要》,《中华工商时报》,2011-02-23。
    1 高新民:《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学习时报》,2004-04-1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3页。
    3 王浣尘:《从系统工程研讨集约型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2期。
    1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02-19。
    2 苗树彬,匡贤明:《“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改革形势分析会会议综述》,《决策》,2005年第3期。
    3 苗树彬,匡贤明:《“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改革形势分析会会议综述》,《决策》,2005年第3期。
    4 梅珍生:《和谐社会是什么?》,《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杜,2006年版。
    2 周立斌:《论工具理性批判的形成及当代意义》,《求索》,2004年第3期。
    1 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江汉论坛》,2008年第1期。
    1 董杰:《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2期。
    2 黄平:《安东尼·吉登斯:结构化与现代性》,《国外社会学》,1995年第1期。
    1 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 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江汉论坛》,2008年第1期。
    1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06-26。
    1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40页。
    2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1 指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似乎都感觉到自己是相对被剥夺者,认为自己是弱势阶层的心理感觉。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3 顾伯冲:《和谐心态与和谐社会》,《人民日报》,2006-11-03。
    1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1页。
    1 周宏春:《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环境经济》,2007年第2期。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2 姬君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途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06-26。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1 [奥]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1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2 [美]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董云虎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页。
    1 姚大志:《西方对“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的三种意见》,《哲学动态》,1992年第7期。
    2 [美]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董云虎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1 张友莲:《论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求实》,2003年第1期。
    2 [法]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ie et Appareils Ideologiques dEtat),1970年6月发表于《思想》(La Pensee)杂志第151期。
    3 梁漱溟:《内圣外王之境:梁漱溟集》,许纪霖编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315页。
    1 王礼湛,余潇枫:《思想政治教育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2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0页。
    3 余一凡:《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源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4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页。
    1 杨威:《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历史考察》,《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6期。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4页。
    3 余一凡:《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源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4 傅琳凯,王立仁:《西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
    5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1 谭凤娥:《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 张世欣:《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中国古代德育学派的比较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3 《礼记·曲礼》。
    4 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载《杜维明文集》第2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页。
    1 《论语·雍也》。
    2 《论语·卫灵公》。
    3 《论语·颜渊》。
    4 《论语·为政》。
    5 《论语·为政》。
    6 《论语·子路》。
    7 《论语·为政》。
    8 《论语·泰伯》。
    9 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54-61页。
    1 《论语·子路》。
    2 《论语·尧曰篇第二十》。
    3 《论语·为政》。
    4 《礼记·乐记》。
    5 《礼记·乐记》。
    6 《孝经·广要道》。
    1 [美]杜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2 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8页。
    3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页。
    4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28页。
    5 黄俊杰:《先秦儒家身体观中的两个功能性概念》,《文史哲》,2009年4期。
    1 王琳,李存霞:《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德育中的应用》,《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第9期。
    2 《礼记·大学》。
    3 《论语·述而》。
    4 《礼记·学记》。
    5 《礼记·学记》。
    1 陈建华,王宇翔:《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演变及启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第6期。
    2 《论语·雍也》。
    3 《论语·颜回》。
    4 《论语·里仁》。
    1 王阳明:《传习录》(上)。
    2 徐露辉:《政治整合论》,[博十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6年。
    1 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1 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3页。
    1 丁妙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2期。
    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189页。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4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1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版,第449页。
    2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1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2 冯刚,王炳权:《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1期。
    3 朱力:《化解失范: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任务》,《社会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 其含义就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2 李瑞环:《关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在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六次年会上的讲话》,《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0年第7期。
    1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06-29。
    2 第一、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历程;第二、关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第三、关于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第四、关于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带来的影响。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甘肃政报》,2007年第20期。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29页。
    1 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程增俊:《新中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阜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年5期。
    1 王恒亮,孙其昂:《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回顾》,《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2 沈传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革”中的曲折命运和经验教训》,《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2期。
    3 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页。
    1 《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1-332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5页。
    3 康秀云:《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1 吕世荣,谭培文:《利益研究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3期。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3 梅学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重逻辑》,《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4 李长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12-06。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甘肃政报》,2007年第20期。
    1 杨立志:《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与中国社会整合》,[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51页。
    3 徐露辉:《政治整合论》,[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7年。
    1 徐露辉:《政治整合论》,[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7年。
    2 [美]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陈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55页。
    1 孙立平:《确立社会转型新思维》,《经济观察报》,2013-03-01。
    2 孙立平:《重建社会的基础秩序(上)》,《中国青年报》,2007-03-28。
    3 [美]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4 [法]阿兰·佩雷菲特:《信任社会》,邱海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51页。
    5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页。
    1 杨信礼,尤元文:《论社会整合》,《理论学习》,2000年第12期。
    2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12-0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人民日报》2011-10-28。
    4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12-05。
    1 郭忠:《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法律的社会精神基础》,《法学家》,2006年第4期。
    2 郭忠:《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法律的社会精神基础》,《法学家》,2006年第4期。
    1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8页。
    2 [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47-49页。
    3 杨琼,何蓓,王瑶:《论政府公共权力的扩张与限制》,《行政法制》,2004年第2期。
    1 许纪霖,宋宏:《史华慈论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163页。
    2 [美]史华慈:《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些方法问题》,《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北1987年版,第56页。
    3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4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1 杨立志:《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与中国社会整合》,[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1页。
    3 JosephS.Nye,Jr.,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Issue80,Fall 1990,p.166.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1 曾金胜:《柔性管理凸显政府理念变革》,《人民论坛》,2007年第17期
    2 刘鑫淼:《作为一种软权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
    1 蔡明哲:《社会发展理论一人性与乡村发展取向》,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7年7月版,第189页。
    2 指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成就表现与先赋性质;情感与非情感;专门性与扩散性;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
    3 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1997年第6期。
    4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1 郑杭生,李强等:《社会运行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
    2 景天魁:《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2-433页。
    1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2 陈章龙:《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汪玉凯:《当前社会转型有哪些特殊性》,《人民日报》,2010-09-16。
    4 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1997年第6期。
    5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4-77页。
    1 汪玉凯:《用改革化解中国社会转型三大难题》,《北京日报》,2011-10-10。
    2 孙立平,李强,沈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潜在危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网站,http://www.sociology.cass.cn/pws/sunliping/grwj_sunliping/t20031008_1193.htm.
    1 邵宇:《论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行政与法》,2011年第1期。
    2 杨桂华:《转型社会控制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页。
    3 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
    4 第一个集团:特殊获利者集团,比如民营企业家、老板、经理、各种工程的承包人、市场上的各种经纪人、歌星影星等明星,以及与外资、外企结合的外企层等等。第二个集团:普通获益者集团,它包括各个阶层的人,其中有一般干部、一般工人、农民、职工等第三个集团:利益相对受损集团失业下岗职工。第四个集团:社会底层集团。
    1 吴晓林:《政治整合研究:概念逻辑、问题论域与研究展望》,《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2 开放社会主持如下正义:(a)公民的责任,也即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对自由的那些限制,应当均等分配;(b)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一视同仁;由此自然有了(c)法律既不偏袒也不歧视任何单个公民或集团或阶级;(d)正义法庭的公正无偏见;以及(e)国家的全体成员给其公民提供的利益(不光是负担)的均等分配。
    3 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126页。
    4 丁东锋,陈华栋:《社会整合的政治意义及整合机制》,《理论界》,2006年第5期。
    5 国际普遍认为0.4为黄色警戒线,若达到0.5,则可能出现社会动乱。
    6 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1 发布本次数据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是西南财经大学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共同成立的公益性学术调查研究机构,其主要工作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家庭金融调查。该调查是针对中国家庭金融领域全面系统的入户追踪调查,调查成果将建成中国家庭金融微观领域的基础性数据库,为社会共享。中心计划每两年进行一次全国性入户追踪调查访问,样本分布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0个县(区、市),320个村(居)委会,样本规模为8400多个家庭。
    2 [印]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身份与暴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 徐露辉:《政治整合论》,[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7年。
    2 任理轩:《积极培育健康的国民心态》,《人民日报》,2010-07-12。
    3 任理轩:《积极培育健康的国民心态》,《人民日报》,201007-12。
    4 吴忠民:《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演变新趋势》,《北京日报》,2010-07-26。
    1 王毅:《克服浮躁情绪养成健康心态》,领导科学,2008年第6期。
    2 《中国内地上班族压力全球第一》,《生命时报》,2012-10-17。
    3 Cobb.s: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6.(38):300-314。
    3 王俊秀:《关注人民的尊严和幸福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民主与科学》,2011年第3期。
    1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
    2 [美]塞缪尔·享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9-64页。
    1 封丽霞:《应纠正地方维稳工作中的“异化”现象》,《新华月报》,2011年第5期。
    2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3 陆学艺,李培林,陈光金:《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4 张静:《长治久安须建立灵活协调利益机制》,《南方周末》,2012-08-11。
    5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1页。
    1 吴业苗,许佳君:《转型期农村社会道德整合机制的分化与构建》,《桂海论丛》,2002年05期。
    2 林默标:《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
    3 [法]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4-16页。
    1 沈湘平:《全球化的意识形态陷阱》,《现代哲学》,1999年第2期。
    2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页。
    3 侯惠勤,姜迎春,黄明理:《冲突与整合—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4 新社会运动是一个社会运动理论,解释六十年代中开始的一系列社会运动。这个时期的社会运动有别于旧形式的运动。这个时期的运动强调对于后物质主义的价值的追求,例如民主运动、人权运动等。
    1 [德]马克斯·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罗悌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2 [德]恩格尔·哈特:《生命伦理学的基础》,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1 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11-30。
    2 [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3页。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页
    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1994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先锋队》,1994年第11期。
    3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07-02。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学习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113页。
    2 房宁:《民主还是中国的好》,《红旗文稿》,2009年2月。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23页。
    4 董云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启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2-09
    1 转引自葛晨虹:《追问与思考:道德状况怎么看》,《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4日。
    1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6页。
    2 转引自张亚博:《当前我国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研究》,《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6年第28期。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第373页。
    1 张莉:《论精神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理论月刊》,2005年第3期。
    2 张其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9年。
    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2卷本)(第6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50页。
    1 张澍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若干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2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3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4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5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102页。
    1 张其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9年。
    1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2 《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3 李学诗:《关于四个“什么是”的回答》,《前沿》,2011年第12期。
    1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2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3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学习时报》,2011-06-27。
    4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1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学习时报》,2011-06-27。
    2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学习时报》,2011-06-27。
    1 徐崇温:《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及依据》,《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7页。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甘肃政报》,2007年第20期。
    1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1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2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4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9页。
    5 胡建,刘惠:《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流变及其重塑》,《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第2期。
    1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人民日报》,2012-11-16。
    2 [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
    3 戴安良:《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资源及其应用研究》,《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5期。
    1 姚亚平:《社会精神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论当代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2 王耀中,王宏:《深入把握“共同理想”的价值功能》,《红旗文稿》,2012年第11期。
    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4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人民日报》,2006-12-23。
    5 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11-30。
    6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03-18。
    1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用“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人民日报》,2013-01-10。
    2 王健清、贾凌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价值、内涵与路径》,《求实》,2012年第6期。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1 刘建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4期。
    2 文选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三个着力点》,《人民日报》,2004-07-29。
    3 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1961年版,第228页。
    1 杨国荣:《道德与社会整合》,《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1 胡锦涛:《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人民日报》,1999-05-0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5-247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7页。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5 刘书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1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11-19。
    2 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光明日报》,2007-06-26。
    3 张广辉:《政治信任的逻辑起点及战略选择》,《理论导刊》,2010年第1期。
    4 贺来:《价值化的哲学:价值哲学人三位一体的合理理论形态》,《长白学刊》,1997年4期。
    1 [德]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1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页。
    2 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17-318页。
    3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9-241页。
    1 [英]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和民族主义·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3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1 梁金霞:《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知识和科技创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10-10。
    1 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教育》,1990年第6期。
    2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10-10。
    3 习近平:《论中国梦》,《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1-30。
    4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10-10。
    1 三次大分裂: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不断进行混战,导致分裂,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朝中期以后藩镇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形成五代十国的短期分裂局面;两宋时期,民族矛盾激化,形成北宋、辽、夏对峙和南宋、金、蒙古对峙的分裂局面:四次大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统一全国;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1279年,元朝消灭南宋的残余势力,统一全国。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 崔艳红:《和谐世界: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的重大创新》,《南方日报》,2012-11-05。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14页。
    4 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01-03。
    1 《易经》。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页。
    3 [德]黑格尔:《哲学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56页。
    1 包心鉴:《时代精神与当今人类文明》,《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
    2 王克歌:《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3 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页。
    4 里平:《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山西日报》,2007-04-16。
    5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0页。
    1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60页。
    2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3页。
    3 人民日报评论部:《解放思想,永葆与时俱进的锐气》,《人民日报》,2012-09-13。
    1新华社评论员:《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2-11/17/content_2268742.htm.
    2 王岩:《论时代精神的多维内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3期。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43页。
    5 人民日报评论部:《改革开放,永葆探索创新的朝气》,《人民日报》,2012-10-11。
    6 人民日报评论部:《改革开放,永葆探索创新的朝气》,《人民日报》,2012-10-11。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13页。
    2 人民日报评论部:《凝聚力量,永葆团结奋发的士气》,《人民日报》,2012-10-18。
    3 人民日报评论部:《多元时代更需凝聚共识》,《人民日报》,2012-07-12。
    1 完颜平:《改革进入“深水区”仍须“摸着石头过河”》,《光明日报》,2013-01-25。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5页。
    3 人民日报评论部:《攻坚克难,永葆不惧风险的勇气》,《人民日报》,2012-10-25。
    1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17页。
    2 陈育宁:《论民族精神》,《南方论丛》,2005年第2期。
    3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4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1 葛晨虹:《论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1期。
    1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光明日报》,2004-03-23。
    3 张英伟:《论民族精神》,《光明日报》,2003-07-31。
    4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9-11/27/content_1474642.htm.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订),第24条。
    2 卞敏:《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取向》,《学海》,2007年第3期。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51页。
    4 潘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意蕴与践行机制》,《学术交流》,2006年第6期。
    5 《胡锦涛等领导人分别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讨论—提出关于“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06-03-05。
    1 沈卫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目的及内在逻辑》,《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2 人民日报评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一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人民日报》,2006-03-18。
    3 人民日报评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一面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人民日报》,2006-04-03。
    1 本报评论员:《社会主义荣辱观:一面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人民日报》,2006-0403。
    2 本报评论员:《社会主义荣辱观:一面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人民日报》,2006-04-03。
    1 周强:《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光明日报》,2006-03-18。
    1 何金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把握的四个问题》,《光明日报》,2013-01-26。
    2 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1 转引自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3页。
    2 [法]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ie et Appareils Ideologiques dEtat)》,1970年6月发表于《思想》(La Pensee)杂志第151期。
    3 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4 于洪军,潘云涛:《冲突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教育与非意识形态教育的统一》,《前沿》,2008年第4期。
    5 郗戈:《马克思与世界主义:历史考察与当代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 中宣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611页。
    1 [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6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7页。
    3 Franz Schumann: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p.1.
    1 《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0页。
    2 李建华:《分层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3-01-26。
    1 梁树发:《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三个条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页。
    2 《马克恩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1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页。
    4 《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7页。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1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启迪》,《求是》,2011年第4期。
    1 李广艳:《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红旗文稿》,2011年第23期
    2 李长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07-06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3 江泽民:《在2000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7期。
    4 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光明日报》2007-06-26。
    1 赵胜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求是》,2011年第21期。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46页。
    2 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光明日报》,2007-06-26。
    3 赵胜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求是》,2011年第21期。
    4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4页。
    1 梁启超:《梁任公近著》(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44页。
    2 费孝通:《关于民族识别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3 郑文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哲学思考》,《理论探讨》,2010年第3期。
    1 [美]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2 张岱年:《关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张岱年全集》(第1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页。
    3 张岱年:《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张岱年全集》(第7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1 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ldhd/2006-04/22/content_260592.htm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页。
    1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 《礼记·大学》。
    3 [德]赫尔巴特:《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见《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249—250页。
    1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43页。
    2 列宁:《哲学笔记》,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9页。
    3 刘惊铎:《如何提高德育的亲近感与吸引力》,《中国教育报》,2009-02-21。
    1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11页。
    2 寇东亮:《公民道德教育中道德资源供给的三个基本路径》,《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 冯友兰:《阐旧邦以辅新命》,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第230页。
    1 [法]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2页。
    2 转引自渠敬东:《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 习近平:《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努力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问题》,《新华每日电讯》,2013-04-20。
    2 习近平:《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努力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问题》,《新华每日电讯》,2013-04-20。
    3 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人民日报》,2012-12-05。
    1 程华:《人与社会和谐得以实现的现实性考察》,《探求》,2006年第2期。
    2 李湘云:《无痛道德-现代社会道德的新图景》,《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3 寇东亮:《公民道德教育中道德资源供给的三个基本路径》,《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4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页。
    1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41页。
    2 汤兆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路径选择》,《光明日报》,2012-05-05。
    1 何金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把握的四个问题》,《光明日报》,2013-01-26。
    1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2卷、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马克恩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9]《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八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
    [11]胡锦涛:《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人民日报》,1999-05-05。
    [1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杜,2006年版。
    [1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06-26。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15]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1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07-02。
    [17]胡锦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07-24。
    [1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19]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 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11-19。
    [20]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12-05。
    [2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人民日报》,2012-11-16。
    [22]《礼记·曲礼》。
    [23]《论语·雍也》。
    [24]《论语·卫灵公》。
    [25]《论语·颜渊》。
    [26]《论语·为政》。
    [27]《论语·为政》。
    [28]《论语·子路》。
    [29]《论语·为政》。
    [30]《论语.泰伯》。
    [31]《论语·子路》。
    [32]《论语·为政》。
    [33]《礼记乐记》。
    [34]《礼记乐记》。
    [35]《孝经广要道》。
    [36]《礼记大学》。
    [37]《论语·述而》。
    [38]《道德经》。
    [39]《论语·雍也》。
    [40]《论语·颜回》。
    [41]《论语·里仁》。
    [42]王阳明《传习录》(上)。
    [43]宋承先:《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上)》,北京:知书房出版集团,2000年版。
    [44]陈万柏,万美容,李东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芮明杰,孙远:《思想·心理·行为——思想政治工作学探索》,重庆:重庆 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7]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8]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9]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0]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2]郑永廷等:《主导德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3]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4]刘少杰:《国外社会科学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5]谢立中,孙立平:《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5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7]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8]邓正来:《哈耶克的社会理论—<自由秩序原理>》代译序,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59]梁漱溟:《内圣外王之境:梁漱溟集》,许纪霖编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0]王礼湛,余潇枫:《思想政治教育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立仁:《德育价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张世欣:《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中国古代德育学派的比较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3]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载《杜维明文集》(第2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64]金观涛:《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65]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66]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7]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68]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70]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1]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2]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3]许纪霖,宋宏:《史华慈论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74]蔡明哲:《社会发展理论—人性与乡村发展取向》,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7年版。
    [75]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6]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7]杨桂华:《转型社会控制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8]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79]侯惠勤等:《冲突与整合—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0]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3]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84]姚亚平:《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论当代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5]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6]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87]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88]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89]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0][以]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9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9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93][德]恩格尔·哈特:《生命伦理学的基础》,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94][英]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9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9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97][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9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等:《中国的现代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0][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1]戴维米勒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2][美]詹姆士·艾伦:《艾伦三书》,李汉昭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版。
    [103][美]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04][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105][美]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董云虎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6][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译者:丁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07][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08][美]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陈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09][法]阿兰·佩雷菲特:《信任社会》,邱海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10][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1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12][美]安德森:《公共决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113][美]史华慈:《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些方法问题》,《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北1987年版。
    [11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5][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6][印]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身份与暴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7][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118][法]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119][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120][德]马克斯·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21][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家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3][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124][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25][德]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26][法]迪尔凯姆:《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7][英]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和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28][德]黑格尔:《哲学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29][德]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
    [130][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31][美]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2][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3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34][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35][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6]Daniel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Macmillan Pub Co (September 1958) Glencoe ILL.:The Free Press.
    [137]Alan Ryan:Justi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38]MyfonWeiner,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A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I.358.
    [139]JosephS.Nye,Jr.,SoftPower,ForeignPolicy,Issue80,Fal11990.
    [140]Franz Schurmann,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141]Leon Bailey. Critical Theory and the Social of Knowledge:A Comparative Study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 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1996.
    [142]Seliger, M. Ideology and Politics. London and New York,1976.
    [143]D. P. Chattopadhyaya. Sociology, Ideology and Utopia. Socio-Political Philosophy of Eastand West. Leiden; New York. Brill,1997.
    [144]Rolnad Robertson:Globalziation:Social Theory and Gotbal Cutluer.London, sage,1992.
    [145]张澍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若干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146]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1997年第6期。
    [147]李培林,苏国勋等:《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学社会建设理论》,《社会》,2005年第6期。
    [148]高和荣:《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学探索》,《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4期。
    [149]刘创:《论德育两大功能的实现条件》,《理论前沿》,2004年第8期。
    [150]陈建保,侯丹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述评》,《理论月刊》,2010年6期。
    [151]孙龙国:《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若干思考》,《社会科学》,2009年 第5期。
    [152]檀传宝:《论德育的功能》,《中国德育》,2008年第9期。
    [153]杜时忠:《德育功能层论-兼评德育功能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1997年第2期。
    [154]刘恩允:《德育功能观的反思与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江苏高教》,2002年第6期。
    [155]郭毅然:《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解读的新视界》,《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6期。
    [156]王邦佐,谢岳:《社会整合: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学术月刊》,2001年第7期。
    [157]张惠玲,张陟遥:《论社会转型期执政党对社会的整合》,《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58]朱悦怡,樊宏法:《构建和谐社会—意识形态整合的象征形式》,《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3期。
    [159]石本惠:《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及其整合的功能》,《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160]张治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
    [161]李强:《职业共同体:今日中国社会整合之基础》,《学术界》,2006年第3期。
    [162]吴家骥,鲁彩荣:《意识形态整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学术探索》,2005年第1期。
    [163]唐晓波:《全球化背景下我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优化》,《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64]耿百峰:《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强化我国政党制度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探析》,《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3期。
    [165][法]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ie et Appareils Ideologiques d'Etat),1970年6月发表于《思想》(La Pensee)杂志第151期。
    [166]涂小雨:《转型期共享价值观的确立与执政党社会整合》,《求实》,2009年第5期。
    [167]刘惠:《思想政治教育:执政党社会整合的软权力》,《求实》,2009年第7期。
    [168]贺香玉:《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整合作用》,《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2004年第5期。
    [169]张耀灿,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机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4期。
    [170]杨信礼,尤元文:《论社会整合》,《理论学习》,2000年12期。
    [171]刘红凛,李卫华:《论社会整合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72]朱力:《我国社会整合机制的转换—兼论和谐社会的理念》,《学海》,2005年第1期。
    [173]王宏宇:《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理论探讨》,2006年第4期。
    [174]王敏:《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机制》》,《理论与改革》,1999年第5期。
    [175]王晓升:《从实践理性到交往理性---哈贝马斯的社会整合方案》,《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
    [176]宫丽:《论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177]孟宪忠:《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178]王勤:《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179]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江汉论坛》,2008年第1期。
    [180]黄平:《安东尼·吉登斯:<结构化与现代性>》,《国外社会学》,1995年第1期。
    [181]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82]姚大志:《西方对“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的三种意见》,《哲学动态》,1992年第7期。
    [183]傅琳凯,王立仁:《西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
    [184]杨威:《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历史考察》,《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6期。
    [185]黄俊杰:《先秦儒家身体观中的两个功能性概念》,《文史哲》,2009年4期。
    [186]梅学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重逻辑》,《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187]郭忠:《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法律的社会精神基础》,《法学家》,2006年第4期。
    [188]吴晓林:《政治整合研究:概念逻辑、问题论域与研究展望》,《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189]沈湘平:《全球化的意识形态陷阱》,《现代哲学》,1999年第2期。
    [190]王耀中,王宏:《深入把握“共同理想”的价值功能》,《红旗文稿》,2012年第11期。
    [191]杨国荣:《道德与社会整合》,《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92]包心鉴:《时代精神与当今人类文明》,《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
    [193]王克歌:《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194]葛晨虹:《论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1期。
    [195]潘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意蕴与践行机制》,《学术交流》,2006年第6期。
    [196]郗戈:《马克思与世界主义:历史考察与当代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97]李广艳:《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红旗文稿》,2011年第23期。
    [198]石国亮:《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
    [199]费孝通:《关于民族识别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200]寇东亮:《公民道德教育中道德资源供给的三个基本路径》,《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01]齐玉:《共产党员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9年第8期。
    [202]邓福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价值的思考》,《光明日报》,2006-7-29。
    [203]顾伯冲:《和谐心态与和谐社会》,《人民日报》,2006-11-03。
    [204]孙立平:《重建社会的基础秩序》(上),中国青年报,2007-03-28。
    [205]任理轩:《积极培育健康的国民心态》,《人民日报》,2010-07-12。
    [206]吴玉才,高敏:《论精神动力的价值》,《光明日报》,2007-12-23。
    [207]人民日报评论部:《解放思想,永葆与时俱进的锐气》,《人民日报》,2012-09-13。
    [208]李慎明:《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价值》,《光明日报》,2006-03-18。
    [209]聂北茵:《荣辱观:不可或缺的社会价值导向》,《中国青年报》,2006-04-02
    [210]何金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把握的四个问题》,《光明日报》, 2013-01-26。
    [211]徐露辉:《政治整合论》,[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6年。
    [212]李辽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13]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14]杨立志:《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与中国社会整合》,[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15]张其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9年。
    [216]王晓升:《从哈贝马斯的社会整合理论看和谐社会》,http://www.sinoss.net/2005/0401/4623.html.
    [217]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9-11/27/content_1474642.htm.
    [218]孙立平,李强,沈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潜在危机》.http://www.sociology.cass.cn/pws/sunliping/grwj_sunliping/t20031 008_1193.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