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组织与国家——中华全国工商联及民间商会(ACFIC)在制度博弈中的双重代理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面对中国在 1978 年后的制度变迁的革命性和平稳性,理论界提出了成功的
    理论解释:渐进的制度转型路径。但是这一渐进路径如何得以实现?是什么内在
    的逻辑因素支撑着国家和社会在制度转型中采取渐进而不是苏东制度转型的激
    进?
    中国制度变迁最为激烈和明显的领域就是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及其产生的社
    会结构带来的社会制度变迁,因此上述问题在这一领域就转化为非公有制经济及
    其社会结构所涉及的制度变迁的渐进路径何以进行?在对这一制度领域的具体
    考察过程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基本架设:非公有制经济的代理组织——中华
    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及民间商会 (All-China Federation of Industry & Commerce ,
    简称 ACFIC)提供了国家与社会在制度博弈中载体,从而使二者在制度变迁中的
    合作博弈得以实现,减少了制度成本。ACFIC 通过对国家和社会的双重代理功
    能而承担了这一博弈载体的功能。
    本文应用新政治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制度博弈分析的方法,采取实证研
    究路径,基于 ACFIC 成立后的历史发展,以及 1979 年后的具体功能发挥来论证
    这一假设。
In reality, Chinese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way of the "experimental" approach in opposition to shock therapy in the former
    USSR and east Europe. This is the common answer for Chinese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But how can this approach work in china but not in former USSR and
    east Europ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institutional transaction in
    china in the field of private economy and its social power. On analyzing the
    constitutional institutional change process for private property right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al change for the entrepreneurs to enter the party, we raise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organization ACFIC (All-China Federation of Industry & Commerce) plays
    one dual-agent function in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s for the property right and political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Washington Consensus, institutional game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should be non-cooperative game.
    But by acting as an agent of the state and an agent of the new social power, ACFIC
    provides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one way to realizing cooperative game and reduce
    the change cost.
     The paper tests the hypothesis on the ACFIC`s history between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Capitalist Industry and Commerce (1953-1956) and the functions
    after 1978`s reform period.
引文
中文:
    著作:
    [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著: 《 经济学》(胡代光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
    社,1996版.
    【美】巴里·克拉克:《政治经济学——比较的视点》(王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2
    月第一版。
    【克罗地亚】霍尔瓦特著:《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吉林人出
    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匈】雅诺什·科尔奈: 《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美1约瑟夫-E-斯蒂格利兹: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布坎南: 《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英]马克·布劳格: 《经济学方法论》,石士钧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
    【美】布坎南:《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和个人选择》,,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美】布坎南: 《公共财政》,,中国财经出版社1991年版
    【美】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著:《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法】
    克劳德·梅
    纳尔编,刘刚、冯健、杨其静、胡琴等译,杨瑞龙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
    一版。
     [德]柯武刚、史漫飞: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11
    月第一版
     埃习Il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 《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制度变迁与财产权力——产权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创新—一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6年版道格拉斯·诺思著: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道格拉斯·诺思著: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版。
     R·科斯等著: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版。
     [德]武柯刚、史漫飞著: 《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版。
    [美]埃冈·纽伯格、威廉·达菲等:《比较经济体制一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研究》,商务印
    书馆1986年 版。
     [美]约瑟夫·斯蒂格里兹: 《政府经济学》,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
     [美]道格拉斯·C·诺思等:《西方世界的兴起》,学苑出版社1988年版。
     [美]罗纳德·哈里·科斯: 《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美]布坎南: 《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美】曼库尔·奥尔森: 《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美】尔·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康芒斯著:《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页。
    [美]M·奥尔森著: 《国家兴衰探源一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B.梁赞诺夫: 《中俄市场经济转轨:改革的战略选择》《中俄经济学家论中俄经济改革》 经
     183
    
    
    济科学出版社, 2 0 0 0年l 1月出版。
    格刚戈尔茨.w. 科勒德克:《从休克到疗法—一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上
    海远东出版社。2OOO年6月出版。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丹尼斯.缪勒: 《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美】阿尔弗雷德·S·艾克纳主编: 《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苏通等译,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0年9月.
    布坎南,詹姆斯·M、塔洛克,戈登:《同意的计算》,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
    韦森著;《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张疆光著:《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1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版
    张继焦。著;《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文物出版社,1999版。
    杨瑞龙;《渐进改革与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载吴敬琏等著: 《渐进与激进》,经济科
    学出版社,1996年。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
    盛洪: 《科斯救授和新制度经济学》, 《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吴敬琏等著。《渐进与激进》,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
    魏杰 著:《现代产权制度辨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
    何梦笔, 《政府竞争:大国体制转型理论的分析范式》,NTAS项目(编号96/∞D078)研究报告
    中译文,维藤.2000年. ’
    何梦笔主编;《德国秩序政策理论与实践文集》,庞健、冯兴元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0
    年.
    张仁寿、李红:《温州模式研究》(中国现实经济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年。
    陈宪主编:《经济学方法通览》,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诺贝尔奖获奖者演说文集—经济学奖(1969—199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刘元春 《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约翰·伊特韦尔等: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密尔顿·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文萃》,高榕、范恒山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
    加里.s-贝克尔: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5年新l版.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上、下),,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
    华出版社,1999年。
    盛洪:著《分工与交易一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的应用分析》。上海兰联书店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1997》,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德]维托斯·德吕舍尔: 《动物王国的权力游戏》,刘海宁等译,2l世纪出版社,1999年。
    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184
    
    
    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汉森∶ 《发现的模式》,邢新力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
    宋林飞: 《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版。
    包玉娥等:《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施九青: 《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李文良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
    林尚立: 《当代中胃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夏禹龙等:《20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朱光磊等∶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林尚立: 《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曹沛霖: 《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谢庆奎等: 《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顾丽梅: 《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政府治理理念与治理范式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王劲松: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政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谢庆奎∶ 《当代中国政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李惠等: 《中国政企治理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蔡拓等。 《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刘建军。 《单位中国一一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1月版。
    杨晓民、周翼虎: 《中国单位制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童世骏,“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市民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总第5期.
    李良栋:《当代中国民主问题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杨龙: 《影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马庆钰: 《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俞可平: 《增量民主与善治——转变中的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胡鞍钢等: 《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董郁玉等: 《政治中国:面向新体制选择的时代》,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刘智峰: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
    凌志军: 《变化:1990-2002年中国实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景伦: 《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和邓小平的现实主义》,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
    张志明: 《走出迷谷:1967-1979中国政体变革的历程与思考》,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
    【美】汤森等:《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美】比尔德:《美国政府与政治》(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韩】金镐城等: 《当代韩国政府与政治》,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85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功能主义》,《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致法大学出
    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 《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
    沛霖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美】戴维·伊斯顿(Easton D。)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 (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
    版社,1989年版。
    【美】戴维·伊斯顿著: 《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论文:
    经济学原理与政治学原则的冲突,http:/www.xslx.com/htm/xssy/xspp/2003一
    ll—l4-15368.htm
    杰弗里·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http://www.cc.org.cn/pingtai
    董继美、邓集文:“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费边式”战略”,昆明: 《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
    文社会科学学报)
    冯兴元:“‘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及其演化展望”,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
    萧功秦:“后全能体{扫I与2l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世纪中国》,2001年01月D期。
    黄仁宗∶“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观”,《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总第5l期〕。
    杨小凯:“经济改革与宪政转型——西方研究中经济的两派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1999年12月11
    日
    杨小凯教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演讲。
    钱颗一:“目标与过程”,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2期.
    钱颗一:“激威与约束”,《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5期。
    饯颖一;“第兰种视角看企业政府所有制∶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根据作者1998年7月l7日在北
    天则经济研究所第124期双周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邹谠; 《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模式——以天安门事件为例》。
    “我国经济改革指导理论的失误一新自由主义批判”,语丝读书论坛
    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1
    杰弗里·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 《开放时代》2000年第9期。
    张宇燕、何帆:“由财政压力弓l起的制度变迁”http://www.Chinapublaw.htm
    [美]s。霍罗维茨、C。马什:“利益群体、制度和区域特点一中国地方经济政策的解释一原载《经
    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3期。
    杨开忠、陶然、刘明兴:“解除管制、分权与中国经济转轨’, 《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张军: “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 《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周雪光:《中央集权的代价>,《当代中国研究》,1994年”第二期(总第4l期)。
    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http://www.jjxj.com.cn./
    樊纲:“特殊的方式与特殊的问题——中国改革胡若干特征的理论分析”,《二十一世纪》,1997
    年第4号。
    何增科:“新制度主义:从经济学到政治学”,选自《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6年版。
     186
    
    
    吴毅、吴淼∶“制度与国家: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的政治透视”,《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德]
    柯
    周业安∶“关于当前中国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论文,
    http://www.ordo.org.cn/gongzuo,/guanyu.htm
    杨龙:“新制度经济学的政治学意义”, 《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3期.
    陆德明: 《中国经济发展动因分析》,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9
    陆德明: 《中国经济改革20年述评》, 《复旦学报》1998.5
    郭德宏:“我们该怎样看待社会转型” 《北京日报》2003年2月24日。
    边燕杰,1999, 《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涂肇庆、林益民主编, 《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
    西方社会学文献述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周业安:“关于当前中国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论文,
    http://www.ordi.0rg.cn/gongzuo/guanyu.htm
    王曙光;“论转轨经济学的‘华盛顿共识’与‘后华盛顿共识’http://www.jjxj.com.cn/
    向继东:“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问题..澳洲社会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杨小凯访谈”
    武力:“1949—2002年中国政府经济职能演变述评”,
    http://www.xskx.com./htm/jjlc/jjzx/2003—12—3l一15796.htm
    李朝晖:“中国改革25年:谁分享其利?”,《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第4期(总第83期)
    朱蓬蓬:“革命的代价和改革的成本”http://www.xslx.com/htm/szrp/shts/2004一
    O1-22一15879.htm
    郑永年:“温家宝触发静悄悄政治变革”, 《联合早报》04—0l一20
    王曙光:中国经济转轨中的金融自由化2003—5—2,
    http://www.xslx.com/htm/jjlc/csjr/2003—5—2—13764.htm
    杨瑞龙:《论制度供给》,载《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
    杨瑞龙: 《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载《经济研究》,1994
    年第5期。
    [英]G·M·霍奇逊著: 《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威廉·卡普:《制度经济学派的自然性与重要性》,转引自[美]C·K·威尔伯K·P·詹姆斯著:
    《经济学的贫困》,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一170页。
    [美]D·w·布罗姆利著: 《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一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美]F·H·奈特著: 《论经济学史和经济学方法》,转引自张宇燕著: 《经济发展与制
    度选择一对制度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5页。
    [美]J·R·斯坦费尔德《制度分析:经济学中即将到来的发展》,载A·S·艾克纳主编:《经
    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l页。
    汪丁丁《近年来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述与思考》,载《经济研究》1994年第7期。
    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杨瑞龙:《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载《经济研究》1994年第
    5期。
    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10
    页。
    D·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4页.
    杨瑞龙:《论制度供给》,载《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
    杨瑞龙: 《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载《经济研究》,1994
    年第5期.
     187
    
    
    冯兴元:“自发秩序与中国”,http://www.sinoliberal.net/fengxy/
    fengxingyuan20030323.him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l版.
    陈建军:《中田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发展—关于江浙模式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0
    年。
    冯兴元∶嘉兴:不喜欢张扬”改制成果“_——浙江经验与弗赖堡学派理论的启示”,载《经济学消
    息报>,2000年9月15日第一版..胡必亮: 《中国经济问题评析》,山西经济出版社,太原,
    1998.
    邱成利、冯杰:“苏南模式”的发展及其路径依赖”,载《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7期.
    金祥荣∶“浙江模式’的转换与市场创新”,载《组织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杭州大学出版社,
    金祥荣等著,杭州,1998年.
    赵伟:“温州力量”,载《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11月26日,第1、3版.
    孙立平:“结构先于制度定型与改革逻辑的变化”http://www.daj
    胡鞍钢:“结构变革的创造性摧毁”,htIp://www.daiun.com.cn/huangang.html
    孙立平:"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新变化”,http://www.dajum.com.cn/11lshehu.htm
    孙立平:“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http://www.dajun.com.cn/
    shehuiya.htm
    郑永年:“分权战略”与半联邦制的演进,《当代中国研究》,1994年”第二期(总第41期);郑
    永年、吴嗣光:“论中央-地方关系..中国制度转型中的一个轴心问题”, 《当代中国研究》
    第六期(总第45期)。
    冒天启:“对俄罗斯经济转轨及中国经济转轨比较的理论思考”, 《中国市场经济论坛》2002
    年第一期.
    何梦笔(Herrmann-Pillath): 《大国体制转轨理论分析范式》。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文章来
    源:http://www,nnirule.org.cn/Academia/neibuOl-hemengbi.htm
    丁学良: 《俄罗斯现象》, 《清华社会学评论》,2 O 0 O年第二期。
    约瑟夫.R.布拉西等:《克里姆林宫的经济民营化》上海远东出版社l 9 9 9年1月。
    胡家勇: 《对政府支配资源量的实证分析》 《改革》l 9 9 9年第三期。
    李新: 《新世纪俄罗斯经济改革战略评述》http://www.rus.org.cn
    金雁:“波兰经济转轨的成就、经验与教训”,http://www.xslx.com
    赵曼:“论我国经济转轨发展的四个阶段”, 《经济学动态》2003年
    徐勇:“内核一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政治学解读”, 《世纪中国》
    (http://www.cc.org.cn/)上网日期2002年10月18日。
    季卫东:“渐进改革的新动力——从‘化整为零’到‘合零为整’”,《二十一世纪》网络版二
    00二年九月号总第6期。
    康晓光:“中国:改革时代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http://www.usc.cuhk.edu.hk/wzdetails.asp?id=1829
    徐湘林:“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中国渐进政治改革”, 《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康晓光:“未来10年中国政治发展策略探讨”, 《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
    何清涟:“中国改革的历史转折:1999-2001”, 《二十一世纪》二oo二年四月号.第七十期。
    郑永年:“地方民主、国家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模式: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现实估计”,《当代
    中国研究》1997年第2期(总第57期)
    吴国光:“改革的终结与历史的接续”,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二00二年六月号。
     188
    
    
    皖河:“利益集团、改革路径与政治合法性危机”,《当代中国研究》2001年冬季号。
    王思睿∶“中国:经济增长与政治改革”, 《当代中国研究》2002年第1期(总第76期)
    天儿慧:“改革开放政策和政治体制的变化——现阶段及未来”,“廿一世纪的中国研讨会”论
     文集http.//www.future-china.org/csipf/activity/19991106/mt9911 02.Htm.
     洪朝辉:“社会公正与中国的政治改革..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启示”, 《当代中国研究L一
    九九九年第一期(总第64期)。
    吴国光:“中国政治变革中的‘香港效应’”,《二十一世纪》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号总第五十期。
    姚洋:地方创新和泛利性执政党的成功结合——对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一个解
     释,天则经济研究所255次双周学术讨论会,http://www.uniruIe.org.cn/symposium
    /c255-btm
     赵晓;“竞争、公共选择与制度变迁——从‘抓大放小’看体制转轨中政策效率改善的原因”,
    http://ccer
    刘志广:“财政体制、权力资源与双二元嵌合经济结构——一个一般模型及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转
    换的分析”,http://www.usc.cuhk.edu.hk/wk wzdetails.asp?id=2655
    王沪宁:《新权力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要求》,《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报告》(刘
    智峰编),第62页.
    邓正来∶ 《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15日。
    邓正来: 《国家与社会一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载于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
    家与市民
    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 《园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
    社, 1999年版
    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中国政府创新网,研究中心论文库,
    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
    read.asp?type01=2&type02=3&type03=4&articleid=81
    何增科主编: 《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李猛:“论抽象社会”,法律思想网,思想空问李猛文集,http://www.1aw-rthinker.com
    /detail.asp?id=621
    张祖桦:“关于公民社会问题研究的综述”, 《当代中国研究》2002年第4期(总第79期)
    何清涟:“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书屋》,2000年第三期.
    秦晖:“共同体·社会·大共同体——评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书屋》,2000第二期.
    秦晖:“传统中国社会的再认识”,学而思网,秦晖文集,http://www.yangzhizhu.tom/
    qinhui82.htm
    何光沪:“‘公民社会’与‘超越精神’”,http://www.gongfa.corn/civilsocietyhegh.htm
    孙立平:“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可能”,公法评论网,
    http://www.gongfa.com/guojiashehuisunIp.htm
    秦晖:“村治与民主:从大共同体本位向公民社会转型中的乡村组织演变(提纲)”,公法评论网,
    http://www.gongfa.com/cunzhiqinhui.htm3
    张鸣:“农民运动的启示一权力结构突变”,公法评论网,
    http://www.gongfa.com/nongminyundongquanlijiegoutubian.htm.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社会结构转型课题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潜在危机”,
    《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189
    
    
    粱治平:“‘民间’、 ‘民间社会’和‘CIVIL SOCIETY’——CIVIL SOCIETY概念再检讨”,法律思想网
    ——粱治平文集,http://www.1aw-thinker.com/detail.asp?id=594
    孙立平:“平民主义与中国改革”,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atails.asp?id=610
    杨念群:“东西方思想交汇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载杨念群主编: 《空间、记忆、社会转型》,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邓正来译∶罗威廉:“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原载Modern China,April,1993, ‘市民
    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15日.
    李路路:“制度转型与阶层化机制的变迁——从‘间接再生产’到‘间接与直接再生产并存,, 《社
    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何清涟:“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 《书屋》二000年第三期。
    康晓光:“权力的转移一1978-1998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5ttp://m.USC.cuhk.edu.hk/vk_wzdetaiis.asp?id=1830。
    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
    陶勇:“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财经研究》2002年第11期.
    杨团:“二元社会保障结构的问题与整合趋势”,《中国社会学网》
    http//www.socioligy.cass.net.cn
    刘志广;“财政体制、权力资源与双二元嵌合经济结构——个一般模型及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转换
    的分析”,http://m.USC.cuhk.edu.hk/wk wzdetails.asp?id=2655。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http://www.unesco.org/most/chli.pei.htm
    许经勇、黄焕文:“论我国农民进城方式与条件”,《江海学刊》2003年第2期
    崔传义:“二元结构背暴下的农民工权益与社会管理改革——40村农村经济与农民外出就业、农
    民工权益的调查与思考”,http://www.chinareform.org.cn/cgi-bin/BBS Read
    new.asp?Topic—ID=3176
    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孙立平:“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基本看法”,
    http://m.sociology.CSSS.net.cn/shxw/xcyj/t20031020_1538.htm
    D.盖尔·约翰逊:“中国能否通过在农村创造非农工作职位来转移大部分农业劳动力”,北京大
    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http://mnr.ccer.edu.cn/cn/
    严新明、于水:“中国农民‘从身分到契约’过程中的特定阶段”, 《世纪中国》2003年11月
    赵树凯:“秩序冲突与治道变革——关于农民流动管理问题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
    所,
    http://m.csdn618.COm. cn/century/zhoukan/zhonguoyanjiu/0110/0112141008.htm.
    占少华:“阻止农民工的社会捧斥:中国农村发展的新视角”,http://www.social—policy.info
    /912.htm
    张智勇、陈秀华:“户籍制度、就业歧视与农民工权益保护”.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gi-bin/BBS Read new.asp?Topic ID=3253
    赵树凯:“民流动:秩序建设和政策反思”,http://www.USC.cuhk.edu.hk/wk
    wzdetails.asp?id:2356
    温铁军:“农民工问题和新时期的劳资关系”, 《读书》2003年7月
    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邱泽奇:“在工厂化和网络化的背后——组织理论的发展和困境”, 《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
    4期.
    邱建新: 《市场排斥权力还是权力主导市场?——关于市场转型过程中权力转移的讨论》, 《中
    国研究》2002第4期(总第79期)]
     190
    
    
    李汉林、李路路:“单位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单位组织中依赖结构的主观层面, 《中
    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
    陈尧:“新权威主义政权的结构危机”,《世纪中国》,2004-02—26
    徐勇:“从新权威主义到新民本主义——中国改革发展的路向及转变”. 《探索与争鸣》2003
    年第9期.
    邓勇:“威权的容忍”,http://www.xslx.com/htm/sxgc/SXSl/2003-4—14—13578.htm
    杨小凯:“经济改革与宪政转型——西方研究中国经济的两派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1999年12
    月11日
    杨小凯教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演讲。
    李路路:“制度转型与阶层化机制的变迁一从“间接再生产”到“间接与直接再生产”并存”.《社
    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安德鲁·沃尔德,19961995, 《作为工业厂商的地方政府》,《国外社会学》第5—6期.
    自威廉,麦宜生,20021996, 《政治与市场:双重转型》,边燕杰主编, 《市场转型与社
    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
    大卫·斯塔克、维克多·尼,19961989,《走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分析》,《国外社会学》
    第5—6期.
     戴慧思(DeborahDavisFriedNa/in),20001995, 《90年代的不平等和分层》, 《国外社
    会学》第5期。
    今田高峻,1991,《社会阶层与政治》,经济日报出版社。
    李春玲,1997, 《中国城镇社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路路,2002,《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骱层间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
    《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林南,19961995, 《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中国农村地方法团主义之实际运行》, 《国外
    社会学》第5—6期。
    林南,边燕杰,20021991,《中国城市中的就业与地位获得过程》,边燕杰主编, 《市场转
    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
     刘精明,1999, 《“文革”事件对入学、升学模式的影响》, 《社会学研究》第6期。
    罗纳一塔斯,19961994, 《昔日风云人物还是今日弄潮儿吗?》,《国外社会学》第5—6期。
    陆学艺主编,2002,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克斯·韦伯,19971976, 《经济与社会》(上、下册),商务印书馆。
    彭玉生,2000, 《现代英国阶级与职业的代际流动》, 《国外社会学》第5期.孙立平,
    1996, 《社会主义研究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 《国外社会学》第5—6期.
    维克多·尼,19961989,《市场转型理论:社会主义社会从再分配向市场的转型》,《国外社
    会学》第5—6期。
    ——,19941991,《国家社会主义改革中的社会不平等:在中国的再分配与市场之间》,《国
    外社会学》第3期。
    倪志伟、马修斯,19981996,《国家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市场过渡与社会转型》, 《国外社会
    学》第6期。
    宋时歌,1998, 《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产
    与循环的一种解释》,《社会学研究》第3期。
    许欣欣,2000,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http://ww.tlSC.cuhk.edu.hk/wk wzdetai.1s.asp?id=1354
     191
    
    
    吴敬琏:“建设民间商会”,2002年5月,本文根据作者在2002年5月29日在无锡召开的。第二次市
    场与商会国际WN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视角》,第3卷,第3期。2003年7月31日.
    英美西匈日行业协会概览,http://www.cipc.COm.cn/hydt/disp new.asp?article—id=139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 编著:《新中国统一战线务五十年大事年表(1949-1999)》,北京:华文
    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主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周思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
    上海市统战理论研究会:《上海统战理论研究2002年论文集》
    彦奇主编:《中墨各民主党派史人物传》(第四卷、第五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11月第
    一版.
    彭南生: 《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张树桐:《我田多党合作的历程》,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秦力: 《我田工商界的变迁》,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邓小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一九七九年十月十九日)《邓小平文
    选》(第二卷),http://www.ccyl.org/zuzhi/theory/dspws/page2/gemin.htm
    搞建设要利用外资和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七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邓小平http://www.ccyl.org/zuzhi/theory/dspws/page2/gemin.htm
    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九五六年三月四日),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谈话记录稿刊印.
    http://www.ccyl.org/zuzhi/theory/mxweb/html/mx07011.htm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九日),根据中央档案
    馆保存的讲话记录稿刊印.
    http://www.ccyl.org/zuzhi/theory/mxweb/html/mx06493.htm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及民间商会网站、www、acfic.org.cn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办公厅网站,,http:Hwww.cppcc.gov.cn
    英文:
    Wang Gunwu and Zhang Yongnian.Reform,Legitimacy & Dilemmas:china's politics and
    society,Singapore Univerally Press.2000.
    Migdal,Joel S.,Strong Societles and Weak States: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Third World(Princeton:Pdnceton Universlty Press.1988)
    Adnenne Heritier,Analyzing Political Institutional Change:Theories,Methodology and
    EmpiricalEvidence,one Seminar report.
    Hall,John A.(ed.),CMI Society:Theory,History and Comparison(Cambddge:Polity Press,
    1995).
    Bates.Robert.1990."Macro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Field of Development"in James AIt
    and Kenneth
    Shepsle,eds.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Cambridge.UK=Cambddge Univemlty
    Press.
    James C.F.Wang,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an introduction,Prentice Hall.2002.
    Kasfir,Nelson,"Introduction:The Conventional Notion of Civil Society:A
    Cdtique”.Commonwealth and ComgmrativePolitics.v.36.110.2(Julyl998)pp.1-20.
    Kenneth Lleberthal.Govern/ng China: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W.W.Norton &
    Company Inc.1995.
     June Teufel Dreyer,China's Political System:modendzation and tradition,Addison
    Wesley Longman,Inc.,2000.
     192
    
    
    Bums,James MacGregor,et a1.Govemment by the People,16th ed.Prentice Hall,1995.
    Yifu Lin,RanTao,Mingxing Liu,Decentralization and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Transition, http://www.usc.cuhk,edu.hk/wk. wzdetails.asp?id=2905.
    Andrew G-Walder:Does China Face an Unstable Future?On the Political Impact of Rapid
    Growth.China Review,Issue 1997
    Kevin J.0’Brien,Hunting for Political Change,China Journal,Issue no.41
    Yingyi Oian,Gerard Roland,Chenggang Xu:"Coordinating Changes in M-formand U-form
    Organizations.";
    Oan,Yinsyi,and Chenggang Xu."Why China's Economic Reform Differ:The M-form Hierarchy
    and Entry/Expansion of the Non-stateSector.”Economics of Transition,June 1993,
    1(2)PP.135-170.;Gabriella
    Montinola,Yingyi Qian,and,Barry R.Weingest:Federalism,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in China,World Politics,October 1995,48(1)'PP.50-81.
    DouglassC.North:“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drawn from
    the John R.Commons lecture given at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meetings in January l992 and subsequently published in the American
    Economist(Spring 1992,PP 3-6)under the title”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Eggertsson,Thrainn,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Fumbotn,EhikG.and RudolfRichter,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AnnAi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7.
    Transaction Cost Perspective
    coasc,Ronald,”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November,1937,
    PP.386-495.Reprinted in Boulding,
    Kenneth,ReadingsinPriceTheory,1952,PP.331—351,and in Coase R.H.,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PP.33—55,and in Williamson,0.and Winter,S.,
    eds,The Nature of the Firm Origins,Evolution andDevelopment,Oxford Univemity
    Press,1991.
    Coase,Ronald,’’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October
    l960,PP.1-44;reprinted
    in Henry G.Mannc,ed.,The Economics of Legal Relutionships,WestPublishing,1975;also
    reprinted in Breit,W_Hochman,H.,and SauerackerE.,Readings in Microeconomics,Tunes
    Mirror Publishing,1986,PP.414.440 and
    in Coase,R.H,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Coast,Ronald,”How Should Economists Choose?”The G.Warren Nutter Lectures in PoHtical
    Economy.
    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fic Poficy Research,
    1982.Reprinted in Coase,R H Essays
    on Economics and Economists,The Univemity of Chicago Press,1994,PP.15-33.
    Coase,RonaldH.,The,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Ostrom,Elinor,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 Univemity Press,1990
     193
    
    
    Williamson,O.andWinter,S.,editors,TheNatureoftheFirm:Orig.,Evolution andDevelopmeng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1.
    William.son,Ofiver,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NewYork:The Free Press 1985.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
    North,Douglass.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North,DouglassC.,“Five Propositions about Institutional Change”,in exploming
    Social Institutions,Jack Knight and Itai Sened,eds.,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5,PP.15-26.
    North,Douglass C.,"Understanding Economic Change”,in Transforming Post-Communist
    Political Economies.Joan M.Nelson,Charles Tally and Lee Walker,eds.,Washington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7,PP.13-18.
    North,DouglassC.,"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1993 working
    paper(PDFfile).
    Olson,Mancur,The I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Applications
    Alston,Lee,Gary Libecap,and Bernardo Muefier,Titles,Conflict and Land Use:The
    Development of Property Rights and Land Reformon the Brazilian Amazon Fronti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8.
    Alston,Lee J.,Eggertsson,Thrainn,andNorth,DouglassC.,eds.Empirical Studies in
    Institutional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96.
    Benham,Alexandra and Lee Benham,”Property Right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A Commentary
    on What Economists Know”,in Transforming Post-Communist Political Economies,
    JoanM.Nelson,Charles Tilly and Lee Walker,eds.,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7.
    Bcnham,Alexandra and Lee Benham,”Measuring the Costs of Exchange”,in Menard,Claude,
    editor, Institutions,Contracts and Organizations:Perspectives from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Edward Elgar,2000,PP.367-375.
    Coase,Ronald,”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7,
    no.2(October 1974):PP.357-376.Also reprinted in Coase,R.H.,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Keefer,Philip and Stephen Knack,”Why Don’t Poor Countries Catch Up:A Cross National
    Test of an Institutional Explanation”,Economic Inquiry,v35 n3 July 1997,pp.590-602.
    Levy,Brian and Pablo Spiller,"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Regulatory Commitmen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lecommunications Regulation”,The 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October 1994,PP.201—246.
    Masten,Scott,editor,Case Studies in Contracting and Organization,Oxford Press,1988.
    Mdnard,Claude,editor,Institutions,Contracts and Organizations:Perspectives from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Edward Elgar,2000
    North,Douglass C.and Barry R.Weingast,“Co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Governing Public Choice in Seventeeth—Century England’: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01.49,No.4
     194
    
    
    (Decemberl989).Reprinted in Empirical Studies in Institutional Change,Lee J.Alston,Thrainn
    Eggertsson,and Douglass C.North,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Stone,Andrew,Brian Levy and Ricardo Parades,”Public Institutions and Private Transac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Legal and Regulatory Environment for Business Transactions in Brazil
    and Chile”in Empirical Studies in Institutional Change,Lee J.Alston,Thrainn Eggertsson,
    DouglassC.North,ed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P.95-128.Wallis,John J.and Douglass C.North,”Measuring the Transaction Sector
    in the Amedcan Economy,1870-1970“,in Engermann,Stanley and Robert Gallman,cds.,Income and
    Wealth:Long—Term Factors i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World Bank(team led by Mary Shirley),Bureaucrats in Business: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Government Ownership,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Other
    Alchian,Arfflen,”Uncertainty,Evolution,and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0;
    also in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He fflebower and Stocking,eds.,Readings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Public Policy,PP.457-476
    Barzel,Yorara.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Demsetz,Harold,”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 1967,
    PP.347-359.Reprinted in Furubotn,Eirik,and Pejovich,Svetozar,eds,Th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Ballinger,1974.
    Hayek,F.A,"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eptember,1945.
    Sened,Itai,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 of Private Proper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76-132.
    Tullock,Gordon,"The Transitional Gains Trap,”BellJournal,6(Autumn 1975),PP.671-678.
    Davis.Lance and North,Douglass C.,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London
    New York,Cambd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Keun Lee.Donghoon Hahn,and Justin Lin,China and the East Asian Model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Perspective.This revision:Januan/2001,Draft:November 13,1998.
    Stefano Solad(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Padua),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The State:A System Perspective,The present paper was presented "Freiburg-Padua Joint seminal’:
    Networks,institutions,and organisational learning,September 28,2001.
    Olson,Mancur(1991),“Development Depends on Institutions”;IRIS draft paper(University of
    Maryland),mimeo.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Unit For The Promotion Of Democracy.“Meeting Of Experts On
    Strengthen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Report Of The Rapporteur,
    http://scm.oas.org/doc public/ENGLISH/HIST 03/CPl2088E09.dec
    Victor Nee;Su Siji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The View from
    the Villages,The Joumal ofAsian Studies,V01.49.No.1(Feb.1990),3-25.
    Victor Nee;Rebecca Mathews.Market Transi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Reforming
    State Socialism,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01.22(1996),401-435.
     1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