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志延片语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晋语志延片分布在陕北延安地区的中北部,包括吴起、志丹、安塞、延安、甘泉、延长、延川七个县区的方言。该片主要有两类方言:老户话与上头话。老户话是指境内老户所操的方言,是志延片的代表方言。上头话是指境内的榆林移民所操的带有榆林方言特点的方言。
     本文选择晋语志延片16个代表点,对老户话和上头话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详细的描写,力求展现志延片方言语音的整体面貌,揭示其共同的语音特征和内部差异,并对一些重要的语音现象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通过方言之间的比较以及个案分析,审视老户话和上头话在方言接触中的变化,揭示晋语志延片区域内方言接触的规律与特点。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晋语志延片所在地区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与人口源流、方言及其研究概况。同时,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价值与方法等。第二章、第三章描写了志延片老户话的音系及语音特点,并考察了老户话声母、韵母、声调的历史演变。主要讨论了古全浊声母、知庄章组声母、疑影母(开口)、入声韵、上声与去声、入声调在老户话中的读音类型与演变情况。第四章描写了志延片上头话的音系及语音特点,并讨论了其入声韵的演变。第五章观察并分析了老户话与关中方言的接触,以及老户话与上头话之间的接触,归纳出志延片方言接触的类型与特点。余论部分确定了晋语志延片的范围,并对全文作了总结。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一)晋语志延片古全浊声母的今读有两种类型:“平送仄不送型”与“送气型”。吴起、志丹老户话属于“平送仄不送型”,其余安塞等五县老户话属于“送气型”。在早期,志延片七县区的老户话都属于古全浊字清化后不论平仄都送气的类型。由于权威方言的影响,志延片方言“全浊送气”的现象不可避免地萎缩。
     (二)老户话古疑影母是以中古音的开合、韵等为条件而分化的,开口-等字是影母并入疑母,开口三四等字是疑母并入影母。
     (三)延川话的长入与短入代表了延川话入声演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短入先于长入。“入声长化”是延川话乃至陕北晋语绥德以南(包括绥德)沿河方言入声演变的途径。
     (四)延长、延川老户话的上、去声的单字调合流。而吴起、志丹、安塞、延安、甘泉老户话的上声与去声字,无论是单字调还是连读调都不相混,加之普通话上去有别的影响,吴起等五县老户话的上、去声很可能不会像延长、延川话一样合流。
     (五)上头话入声韵演化的途径是保持塞音韵尾、韵类合并。其中,吴起周湾、志丹顺宁话正在从三组入声韵向两组入声韵演化,安塞化子坪、延长郭旗话的入声韵已经合并为两组。四个方言的中元音组入声韵主要向a?组归并,这种同方向的演变与移民的源方言有关。
     (六)吴起、志丹、安塞、延安、甘泉五县区的老户话对关中方言表现出开放的态度,逐渐磨损、丢失本身原有的一些语音特征,不断吸收关中方言的成分,使自己的语音系统朝着关中方言的方向发展演变。延长话也受到关中方言的影响,但是没有吴起等县老户话受影响的程度深。比较而言,延长话较保守,保留陕北晋语的特点较多。
     (七)晋语志延片的方言接触分为两种类型:邻界接触型与移民迁入型。邻界接触型可以下分为两个亚型:输入性与感染型。老户话与关中方言的接触属于输入型。在志延片,感染型的方言接触并不明显,本文没有详细考察。移民迁入型也可以分为两个亚型:聚居型与杂居型。老户话与上头话的接触属于移民迁入型,既有聚居型,也有杂居型。
     (八)志延片处于陕北晋语和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老户话受关中方言的影响较深,是带有明显关中方言色彩的陕北晋语。延川话具有与志延片其他方言不同的语音面貌,应划归晋语吕梁片汾州小片。晋语志延片应包括吴起、志丹、安塞、延安、甘泉、延长六县区的方言。
Zhiyan cluster of Jin dialects is located in the north-central part of Yan'an region, northern of Shanxi Province, including seven counties which are Wuqi, Zhidan, Ansai, Yanan, Ganquan, Yanchang, and Yanchuan. There are mainly two kinds of dialects in Zhiyan cluster:Laohu dialect and Shangtou dialect. "Laohu dialect" refers to the dialect spoken by Laohu within these counties. "Shangtou dialect" refers to the dialect with Yulin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spoken by Yulin immigrants within these counties.
     The author studies samples taken at 16 dialect points in Zhiyan cluster.With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nd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Laohu dialect and Shangtou' dialect, the paper tries to present the overall picture of phonetic features in Zhiyan cluster, reveal the common phonetic features and internal diversity of Zhiyan dialects, and make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and vertical study of some important phonetic phenomenon.Moreover,based on dialect comparison and case analysis,this paper surveys the changes in dialect contact of Laohu dialect and Shangtou dialect, and explores the patterns and the rules of them.
     ChapterⅠbriefly introduces the geography, history, population origin, dialects and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Zhiyan cluster. At the same time, it introduces its research contents, value and method, etc.
     ChapterⅡdescribes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and features of Laohu dialect in Zhiyan cluster.
     ChapterⅢinvestigat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initial consonants, final sounds and tones of Zhiyan cluster.
     ChapterⅣdescribes the phonological systems and phonetic features of Shangtou dialect of Zhiyan cluster.
     ChapterⅤobserves and analyzes the contact among Laohu dialect, Guanzhong dialect and Shangtou dialect,and summarizes the types and features of dialects'contact in Zhiyan cluster.
     The rest part confirms the scope of Zhiyan cluster in Jin dialects and makes a summary of the whole paper.
     The main findings are:
     Firs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the ancient voiced consonant initials:Pingsongze nonaspirated and aspirated. Wuqi, Zhidan and Laohu dialects belong to Pingsongze nonaspirated, and the rest five counties'dialects belong to the aspirated.They were originally aspirated, but today in the dialects of Zhiyan cluster, "Quanzhuo aspirated"is shrinking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authoritative dialect.
     Second, the long-Rusheng and short-Rusheng of Yanchuan dialect is the exhibition of evolution of Rusheng in various phase. "Rusheng lengthening" is a way of evolution of these dialects which lie in the southern area of Suide (including Suide)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cluding Yanchuan dialect.
     Third, "Shangsheng" and "Qusheng" have been mixed together in Yanchuan and Yanchang dialects.In Wuqi, Zhidan, Ansai, Yanan and Ganquan dialects, "Shangsheng" differs from "Qusheng",and will not be mixed together.
     Fourth, Laohu dialects of Wuqi, Zhidan, Ansai, Yanan and Ganquan show open attitude towards Guanzhong dialects. They gradually lose their original phonetic features and absorb phonetic features from the Guanzhong dialects, which makes the phonetic system develop towards the Guanzhong dialects. Yanchang Laohu dialect is also influenced, but not as deeply as the other Laohu dialects. In contrast, Yanchang dialect is more conservative, which remains more features of Shanbei Jin dialects.
     Fifth,there are two types of contact in the Zhiyan district of Jing dialect:Adjacent contact and Immigration ingoing. Adjacent contact type includes two subtypes:Input type and Infectious type. The contact within the Guanzhong dialects and Laohu dialects belongs to Input type. Immigration ingoing type includes two subtypes: Ethnic-group-live-together type and Different-ethnic-groups-live-together type. The contact within Laohu dialect and Shangtou dialect belongs to Immigration ingoing type.
     Sixth, Zhiyan cluster is in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Jin dialects and Zhongyuan Mandarin. Laohu dialects have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Guanzhong dialects,which belongs to Shanbei Jin dialects with obvious Guanzhong Mandarin's style.Yanchuan dialect has a different phonetic feature from other dialects of Zhiyan cluster, and it should be included by Lvliang cluster Fenzhou subcluster of Jin dialects. Zhiyan cluster of Jin dialects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ix county dialects:Wuqi, Zhidan, Ansai, Yanan, Ganquan and Yanchang.
引文
①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1)。
    ②2005年10月,“吴旗县”改称“吴起县”
    ③侯精一.晋语的分区[J].方言,1986(4)。
    ④邢向东孟万春陕北甘泉、延长方言入声字读音研究[J].中国语文,2006(5)。
    ⑤1997年,撤销县级延安市,改设县级宝塔区。今陕北仍用延安指称今宝塔区。因此,本文的“延安”在不特别注明的情况下,均指今宝塔区。
    ①刘育林.关于陕北延安、延长、甘泉话的归属问题[J].语文研究,1995(3)。
    ②邢向东、郭沈青.晋陕宁三省区中原官话的内外差异与分区[J].方言,2005(4)。
    ③沈明.晋语的分区(稿)[J1.方言,2006(4).
    ④邢向东.陕西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7(4)。
    指甘泉的西北部。甘泉东南部(道镇地区)从宋开始和西北部同属一州郡。
    ②“延州”各个时期名称有变化,后也称延安郡、延安府等。
    ③607年,延州改称延安郡。
    ④志丹西北部属北武州,628年废北武州所辖诸县,并入金明县,属延州。
    ⑤葛剑雄.中国移民史(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08。
    ①1116年置定边县隶定边军。
    ②鄜郎延路较前朝辖区扩大,领延安府、鄜州、坊州、丹州、保安州、绥德州。
    ③薛平拴.陕西历史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41。
    ①薛平拴.陕西历史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92。
    ②延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长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109。
    ③甘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泉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07。
    延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地区志[M].西安:西安市出版社,2000:158。
    志丹县志编纂委员会.志丹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113。
    安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塞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28。
    不涉及与普通话轻声音节词性质相同的两字组变调。下同。
    ①张崇先生(2007)记录的延安话音系中有撮口呼入声韵[y(?)?],调查的时间是1996年、1997年。我们在2010年秋调查时,发音合作人口语中没有[y(?)?]韵。这种差异很可能是调查对象不同所致。
    邢向东、孟万春《陕北甘泉、延长方言入声字读音研究》[J].中国语文,2006(5)。
    关于延川话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张崇《延川县方言志》曾作过细致的描写,故本文略去。
    (?)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M].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142-143。
    (?)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太原:山西高教联合出版社,1993:25。
    (?)张崇.延川县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曹鹏.延川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邢向东.陕北吴堡话的文白异读和历史层次[J].语言研究,2007(1)。
    ②延川话开口齐韵端泥组今读i韵,帮组、见系已舌尖化今读(?)韵,合口齐韵“畦菜~”白读同样是(?)韵。
    “读字音”是指朗读单字时的发音,“口语音”是指某字在双音词、多音节词或短语中的发音。如延安,“石”读单字时为[(?],在“石头”一词中为[s(?)?],前者就是读字音,后者就是口语音。
    (?)徐通锵.山西方言古浊塞音、浊塞擦音今音的三种类型和语言史的研究[J].语文研究,1990(1)。
    乔全生.晋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演变[J]山西大学学报,2005(2)。
    ①王福堂.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送气不送气的问题[J].汉语方言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78。
    ②张维佳.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241-243。
    ①韩沛玲.山西及其周边方言浊声母清化类型及其历史层次[J].语言研究,2006(4)。
    ②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100。
    ③邢向东.陕北吴堡话的文白异读和历史层次[J].语言研究,2007(1)。
    ④王福堂.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送气不送气的问题[J].汉语方言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77。
    万波.赣语声母的历史层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08。
    ②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M].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29。
    ③邵荣芬.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方音[J].中国语文,1963(3)。
    ①周祖漠.唐五代的西北方音[C].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296—309。
    ②李范文.宋代西北方音——<番汉合时掌中珠>对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22,248。
    李如龙、辛世彪.晋南、关中的“全浊送气”与唐宋西北方音[J].中国语文,1999(3)。
    ④王福堂.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送气不送气的问题[J].汉语方言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77。
    ①熊正辉.官话区方言分ts、ts的类型[J].方言,1990(1)。
    ②万波、庄初升.西北方言中古知庄章精组声母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J].第四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银川)。
    ③王临惠.汾河流域方言的语音特点和流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4。
    ④李建校.陕北晋语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2006。
    ⑤王洪君.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的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语文研究,2007(1):5。
    ①王洪君.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的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语文研究,2007(1)。
    ②王洪君.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的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语文研究,2007(1)。
    ③张双庆、邢向东.关中方言古知系合口字声母的读音类型及其地里分布的变化[J].2010年11月会议论文,待刊。
    张双庆、邢向东.关中方言古知系合口字声母的读音类型及其地里分布的变化[J].2010年11月会议论文,待刊。
    甘肃师大中文系方言调查室编.甘肃方言概况[G].兰州:油印稿,1960:4。
    ①《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与张维佳(2002)73-74页的字音对照表中,陇县的古知系合口呼字记作[tsч-tshч-sч-zч-]。张双庆、邢向东(2010)认为,如果用严式记音法,应当被记作[t∫v[t∫vt∫hv∫v3v]。
    ②张盛裕张成材.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6(2)。
    ③王洪君.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的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语文研究,2007(1)。
    ④万波.赣语声母的历史层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24-231。
    ①桑宇红.《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研究,2009(7)。
    宁忌浮.《中原音韵》二十五声母集说[J]中国语文,1964(5)。
    (?)麦耘.从中古后期-近代语音和官客赣湘方言看知照组[J].南开语言学刊,2010(1)。
    包旭玲.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影疑母的演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②赵学玲.汉语方言影疑母字声母的分合类型[J].语言研究,2007(4)。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59、538。
    ②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684。
    ③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685。
    ①白静茹.山西方言影疑母字的演变及分合[J].乔全生主编.晋方言研究·第三届晋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希望出版社,2008:83。
    ②白静茹.山西方言影疑母字的演变及分合[J].乔全生主编.晋方言研究·第三届晋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希望出版社,2008:83。
    ①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60。
    ②甘肃师大中文系方言调查室编.甘肃方言概况[G].兰州:油印稿,1960:5。
    ①丁邦新.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王洪君.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语文研究,1990(1)。
    刘勋宁.古入声在清涧话中的分化与广州话的长短入[J].现代汉语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文化出版社,1998:75-84。
    ①刘育林.陕西省方言志·陕北部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3-14。
    ②王洪君.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语文研究,1990(1)。
    王洪君.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语文研究,1990(1)。
    李建校.陕北晋语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博上论文,2006:97。
    ①张崇.延川县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14。
    ②张琨.汉语方言中鼻音韵尾的消失[J].汉语方言[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93:23-64。
    ③王洪君.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语文研究,1990(1)。
    ④邢向东、孟万春.陕北甘泉、延长入声字读音研究[J].中国语文,2006(5)。
    ⑤李建校.陕北晋语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2006:97。
    ⑥邢向东、孟万春.陕北甘泉、延长入声字读音研究[J].中国语文,2006(5)。
    朱晓农、焦磊、严至诚、洪英.入声演化三途[J].中国语文,2008(4)。
    ②朱晓农、焦磊、严至诚、洪英.入声演化三途[J].中国语文,2008(4)。
    ③刘育林.陕西省方言志——陕北部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④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①焦妮娜.晋城话中的入声字[J].语言研究,2007(2)。
    ②焦妮娜.晋城话中的入声字[J].语言研究,2007(2)。
    ③范慧琴.从山西定襄方言看晋语入声的演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曹志耘.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J].中国语文,2002(5)。
    (?)曹志耘.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J].中国语文,2002(5)。
    李建校.陕北晋语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2006:109。
    ①引自邢向东、张双庆.关中方言例外上声字探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
    ②邢向东、张双庆.关中方言例外上声字探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
    邢向东、张双庆.关中方言例外上声字探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
    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112。
    ②张安生.银川话阳平、上声合并史新探(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李荣温岭方言的连读变调[J].方言,1979(1)。
    钱曾怡.中古入声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序,刘淑学.中古入声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邢向东.陕北吴堡话的文白异读和历史层次[J].语言研究,2007(1)。
    邢向东、孟万春.陕北甘泉、延长方言入声字读音研究[J].中国语文,2006(5)。
    ②王洪君.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语文研究,1990(1)。
    ①王洪君.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语文研究,1990(1)。
    ②王洪君.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语文研究,1990(1)。
    ③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225-228)。
    (?)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6。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63。
    ①张崇主编.陕西方言词汇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西安外语音像教材出版社,2007:4,
    ①吴起去声43,实际调值接近443,从听感上与44接近,也可以视为平调。
    ②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190。
    (?)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3。
    戴庆厦、罗自群.语言接触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语言研究,2006(4)。
    ①刘育林.陕西省方言志(陕北部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6-17。
    David Crystal编,沈家煊译.现代语言学词典(第四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徐大明主编.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52-153。
    邢向东、孟万春.陕北甘泉、延长方言入声字读音研究[J].中国语文,2006(5)。
    ①何大安.规律与方向——变迁中的音韵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6-37。
    ②何大安.规律与方向——变迁中的音韵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7。
    ①曾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91。
    洪波、意西微萨·阿错.汉语与周边方言接触的类型[J].南开语言学刊,2007(1)。
    ③罗美珍.巴利语对西双版纳傣语文的影响[J].邹嘉彦、游汝杰.语言接触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2。
    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99。
    ①曹鹏.关于陕北延川方言的归属[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6)。
    ②清涧阴入、阳入的性质与延川话长入、短入相同,参见本文第三章2.2.4。
    ③邢向东.陕西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7(1)。
    ④侯精一.山西方言的分区[J]现代晋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白静茹.山西方言影疑母字的演变及分合[J].乔全生主编.晋方言研究·第三届晋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希望出版社,2008。
    2.包旭玲.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影疑母的演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3.曹鹏.关于陕北延川方言的归属[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曹鹏.延川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5.曹志耘.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J].中国语文,2002(5)。
    6.陈庆延.古全浊声母今读送气清音的研究[J].语文研究,1989(4)。
    7.崔淑慧.山西北区方言入声韵的演变[J].语文研究,2004(2)。
    8.戴庆厦罗自群.语言接触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语言研究,2006(4)。
    9.范慧琴.从山西定襄方言看晋语入声的演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10.高峰.吴起话音系及内部分区[J].延安大学学报,2009(4)。
    11.高峰.安塞何家沟音系及老中少三代之间的语音差异[J].宁夏大学学报,2010(2)。
    12.高峰.榆林话音系[J].榆林学院学报,2010(3)。
    13.韩沛玲.山西及其周边方言浊声母清化类型及其历史层次[J].语言研究,2006(4)。
    14.贺巍.汉语官话方言入声消失的成因[J].中国语文,1995(3)。
    15.洪波意西微萨·阿错.汉语与周边方言接触的类型[J].南开语言学刊,2007(1)。
    16.侯精一温端政田希诚.山西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1986(2)。
    17.侯精一.晋语的分区(稿)[J].方言,1986(4)。
    18.侯精一.晋语入声韵母的区别性特征与晋语区的分立[J].中国语文,1999(2)。
    19.焦妮娜.晋城话中的入声字[J].语言研究,2007(2)。
    20.李建校.陕北晋语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2006。
    21.李建校.陕北晋语知庄章读音的演变类型和层次[J].语文研究,2007(2)。
    22.李建校.陕北晋语果摄字读音[J].语言科学,2008(2)。
    23.李建校.陕北晋语假开三精组和以母字的读音[J].方言,2008(3)。
    24.李荣.温岭方言的连读变调[J].方言,1979(1)。
    25.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1)。
    26.李荣.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J].方言,1985(3)。
    27.李荣.《陕西省志·方言志(陕北部分)》序[J].刘育林.陕西省志·方言志(陕北部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28.李如龙 辛世彪.晋南、关中的“全浊送气”与唐宋西北方音[J].中国语文,1999(3)。
    29.刘勋宁.陕北清涧方言的文白异读[J].中国语文,1983(1)。
    30.刘勋宁.陕北清涧话的归属[J].方言,1988(2)。
    31.刘勋宁.再论汉语北方话的分区[J].中国语文,1995(6)。
    32.刘勋宁.古入声在清涧话中的分化与广州话的长短入[J],现代汉语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文化出版社,1998。
    33.刘勋宁.文白异读和语音层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4)。
    34.刘育林.陕北方言概况[J].延安大学学报,1980(1)。
    35.刘育林.陕北话的分界[J].延安大学学报,1981(2)。
    36.刘育林.陕北话音韵[J].延安大学学报,1983(1)。
    37.刘育林.今陕北话之入声[J].延安大学学报,1986(3)。
    38.刘育林.陕北方言略说[J].方言,1988(4)。
    39.刘育林.陕北方言漫谈(一)[J].延安大学学报,1989(2)。
    40.刘育林.陕北方言漫谈(二)[J].延安大学学报,1990(1)。
    41.刘育林.陕北方言漫谈(续二)[J]延安大学学报,1990(2)。
    42.刘育林.关于陕北延安、延长、甘泉话的归属问题[J].语文研究,1995(3)。
    43.罗美珍.巴利语对西双版纳傣语文的影响[J].邹嘉彦 游汝杰.语言接触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4.麦耘.从中古后期-近代语音和官客赣湘方言看知照组[J].南开语言学刊,2010(1)。
    45.孟万春.陕西延长方言略说[J].延安大学学报,2005(1)。
    46.宁忌浮.《中原音韵》二十五声母集说[J].中国语文,1964(5)。
    47.乔全生.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一)[J].方言,2003(2)。
    48.乔全生.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二)[J].方言,2003(3)。
    49.乔全生.晋方言鼻音声母的演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50.乔全生.现代晋方言与唐五代西北方言的亲缘关系[J].中国语文,2004(3)。
    51.乔全生.晋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演变[J].山西大学学报,2005(2)。
    52.乔全生.晋语平声调及其演变[J].中国语文,2007(4)。
    53.桑宇红.《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研究,2009(7)。
    54.邵荣芬.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方音[J].中国语文,1963(3)。
    55.沈明.晋语的分区(稿)[J].方言,2006(4)。
    56.沈明.晋语五台片入声调的演变[J].方言,2007(4)。
    57.孙立新.二十世纪陕西方言研究综述[J].唐都学刊,2002(4)。
    58.万波 庄初升.西北方言中古知庄章精组声母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J].第四届 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银川)。
    59.王福堂.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送气不送气的问题[J].汉语方言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0.王洪君.山西闻喜方言的白读层与宋西北方音[J].中国语文,1987(1)。
    61.王洪君.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语文研究,1990(1)。
    62.王洪君.阳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上)[J].语文研究,1991(4)。
    63.王洪君.阳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下)[J].语文研究,1992(1)。
    64.王洪君.文白异读和叠置式音变[J].语言学论丛(第1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5.王洪君.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的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语文研究,2007。
    66.王军虎.陕西关中方言的ч类韵母[J].方言,2001(3)。
    67.王军虎.晋陕甘方言的“支微入鱼”现象和唐五代西北方音[J].中国语文,2004(3)。
    68.王临惠.汾河流域方言平声调的类型及其成因[J].方言,2001(1)。
    69.王临惠.山西方言声调的类型[J].语文研究,2003(2)。
    70.温端政.试论山西晋语的入声[J].中国语文,1986(2)。
    71.温端政.晋语区的形成和晋语入声的特点[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4)。
    72.邢向东郭沈青.晋陕宁三省区中原官话的内外差异与分区[J].方言,2005(4)。
    73.邢向东孟万春.陕北甘泉、延长方言入声字读音研究[J].中国语文,2006(5)。
    74.邢向东.陕北吴堡话的文白异读与历史层次[J].语言研究,2007(1)。
    75.邢向东.陕西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7(4)。
    76.邢向东张双庆.关中方言例外上声字探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
    77.熊正辉.官话区方言分ts ts的类型[J].方言,1990(1)。
    78.徐通锵.山西方言古浊塞音、浊塞擦音今音的三种类型和语言史的研究[J].语文研究,1990(1)。
    79.薛平拴.明清时期陕西境内的人口迁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第1辑。
    80.杨春霖.陕西方言内部分区概说[J].西北大学学报,1986(4)。
    81.张安生.银川话阳平、上声合并史新探(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82.张琨.汉语方言中鼻音韵尾的消失[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4本第1分,1983。
    83.张盛裕张成材.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6(2)。
    84.张维佳.关中方言片内部音韵差异与历史行政区划[J].语言研究,2002(2)。
    85.张维佳.关中方言果摄读音的分化及历史层次[J].方言,2002(3)。
    86.张维佳.秦晋之交南部方言宕摄舒声字白读音的层次[J].语言研究,2004(2)。
    87.赵学玲.汉语方言影疑母字声母的分合类型[J].语言研究,2007(4)。
    88.郑张尚芳.温州方言歌韵读音的分化和历史层次[J].语言研究,1983(2)。
    89.周磊.我国境内语言接触的层次和方式[J].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M](薛才德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90.周祖谟.唐五代的西北方音[J].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
    91.朱晓农.汉语元音的高顶出位[J].朱晓农著,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2.朱晓农焦磊严至诚洪英.入声演化三途[J].中国语文,2008(4)。
    1.白涤洲遗稿喻世长整理.关中方音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54。
    2.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汉语方音字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3.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一汉越(侗台)语源关系的解释[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5. David Crystal编,沈家煊译.现代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丁邦新.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丁邦新主编.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8.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丁声树李荣.汉语音韵讲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10.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12.龚煌城.十二世纪末汉语的西北方音(声母部分)[J].汉藏语研究论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何大安.规律与方向——变迁中的音韵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贺登崧.汉语方言地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5.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6.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侯精一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太原:山西高教联合出版社,1993。
    18.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19.李范文.宋代西北方音——《番汉合时掌中珠》对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0.李荣.音韵存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1.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2.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3.李新魁.李新魁自选集(第2版)[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24.刘俐李.汉语声调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5.刘勋宁.现代汉语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6.刘育林.陕西省方言志(陕北部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27.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M].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
    28.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和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9.乔全生.晋方言语音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0.万波.赣语声母的历史层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1.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
    32.王福堂.汉语方言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3.王军虎.西安话音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5.王力.汉语语音史[M].本机京:商务印书馆,2008。
    36.王临惠.汾河流域方言的语音特点和流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7.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8.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9.徐大明主编.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0.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1.薛才德.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42.薛平拴.陕西历史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3.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4.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45.张崇.延川县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46.张崇主编.陕西方言词汇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7.张维佳.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48.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Longwan 朗文(香港)出版,1987。
    49.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方言调查字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0.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1.邹嘉彦游汝杰主编.语言接触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2.朱晓农.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安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塞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甘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泉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吴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吴起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4.延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5.延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地区志[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
    6.延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长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7.延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8.志丹县志编纂委员会.志丹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