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都城坛庙建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代都城坛庙建筑是指明代曾建都的南京、中都、北京三座都城中的坛庙建筑,是具有世界意义和研究价值的中国古代坛庙建筑的重要组成。明洪武朝稽古创制营建的南京与中都坛庙,历初制、改制与定制三个阶段,所创立的祀典仪轨与建筑制度成为明代北京坛庙建筑因袭、仿效的蓝本,现以文献与遗址形式存世。北京坛庙开创于明永乐朝、改制于嘉靖朝,是集历代都城坛庙建筑之大成、实物完好保存的明清北京坛庙的核心部分,但营建史料疏于记载致使北京坛庙建筑制度、历史沿革等基础问题尚存诸多空白、缺环、盲区和误区,已成为深入阐释其丰富文化内涵的瓶颈。
     本文通过文献、图档、遗址、实物、实测数据、测绘图、遥感图多方面比对与考证,对三都坛庙建筑制度、城市布局、格局演变进行复原,以理清明代三都坛庙建筑制度与历史沿革为首要任务与核心内容;并以复原形态为基础,对散现于文献、埋藏于遗址、现存于实物的明代都城坛庙选址经营、组群规划方法与数理哲学精神进一步探析。
     上篇明南京与中都坛庙建筑研究部分,基本厘清了南京、中都坛庙从初制、改制到定制的复杂变化过程,对文献记载的南京重要坛庙进行了示意性复原,对有遗址存留的中都城垣格局与坛庙组群进行了遗址复原,并开展了对中都城市尺度与圜丘、方丘组群尺度的分析,对“九五之数”、“周回”、“差值”、“偏心”等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下篇明北京坛庙建筑研究部分,以南京、中都坛庙作为参照比对之基础,对明北京坛庙建筑进行了分阶段、分专题、分类别的深入研究,逐步剥离了清乾隆朝改建圣衣,解读了明嘉靖朝复杂改制,还原了因袭南京祀典仪轨、建筑配置却不载建筑制度的永乐朝北京坛庙“高敞壮丽过之”的真实情况,并着重对历史沿革最为复杂的天坛、先农坛、太庙组群进行了由内而外的分析与复原;同时,以复原形成的永乐朝坛庙初创形态作为研究对象,以永乐朝北京城尺度分析为依托,对天地坛、山川坛、左祖右社选址经营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坛庙组群尺度的数理哲学尤其是“九五之数”设计原则、“周回”、“模数”、“偏心”、“差值”等问题作了进一步探析,辅证了前文明中都研究中的部分判断与假设,并提出了仍待解读的“多进院落空间尺度差值”、“九五之数加展方法”等问题。
Altars and temples in capitals of Ming Dynasty are essential part of Chinese temples and of great value to researchers and the world, which refer to three capital cities: the South Capital (Nanjing), the Middle Capital (Fengyang) and the North Capital (Beijing). Altars and temples in Nanjing and Fengyang went through three constitutional phases: the founding, modifying and fixing of regulations of imperial ceremony and founding system of buildings, which set examples for Beijing. Evidence can be found in relics and historic literature. Altars and temples in Beijing were founded in Yongle Period and modified in Jiajing Period of Ming Dynasty. They are well preserved and are essential of temples of Ming, Qing and ever. However, historic literature didn’t preserve enough information on these temples to figure out their system, history and other basic issues.
     This thesis intends to figure out the founding system of temples and their history. It restores the founding system of buildings, city layout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utilizing historic text, drawings, relics, buildings, survey data, survey drawings and satellite image. It tries to reveal the methodology of locating, planning and its mathematical principal based on the restoration.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altars and temples of Nanjing and Fengyang of Ming Dynasty, explains the process of their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founding phase to the modifying phase. It restores important altars and temples’layout in Nanjing, wall system of the city and the group layout of all temples. It analyzes the group size relation between the Round Altar, Square Altar and the city, trying to tap issues like“Nine and Five”,“Perimeter”,“Differential length”and“Non-geometric center”.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altars and temples of Beijing of Ming Dynasty. It restores rituals and building layout of altars and templs of Yongle and Jiajing Period and pays more attention on the Temple of Heaven (Tiantan), the Altar of Agriculture (Xiannongtan) and the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Taimiao). It discusses the location of the Altar of the Earth and the Heaven (Tianditan), the Altar of Mountains (Shanchuantan), the Altar of Land and Grain (Shejitan) and the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Taimiao) based on the restoration. Issues on the group size of Mathematical philosophy,“Nine and Five”,“Perimeter”,“Differential length”and“Non-geometric center”are further explained and issues of“Differential length of courtyards spatial scales”and“Broadening by Nine and Five”are raised.
引文
1孙大章.中国建筑艺术全集9·坛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
    2李允鉌先生对礼制建筑定义如下:“一般就是指《仪礼》上所需要的建筑物或者建筑设置,再或者是‘礼部’本身的所属建筑物。例如为‘祭祀’而设的郊丘、宗庙、社稷,为宣传教育(教化)而设的明堂、辟雍、学校等就均属于‘礼制建筑’之列。此外,在建筑布局上,因‘礼’而产生的建筑元素,诸如阙门、钟楼、鼓楼、肺石、华表等等亦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些项目,事实上它们只不过是被看作布置上所需要的‘礼器’。参见: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00.“礼制建筑”命名亦见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汉礼制建筑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196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3“国家祭祀建筑”的命名见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史》编写组.中国建筑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王柏中.神灵世界秩序的构建与仪式的象征——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00.
    6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传统中国与中世纪西方建筑的文化阐释[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80-214.
    7参见:[德]赫尔德.中华帝国的基督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93;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7-49.
    8赫尔德《中华帝国的基督化》一文,载于《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3页。
    9各时期坛庙建筑与遗址情况参见:刘叙杰.中国古代建筑史·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元、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孙大章.中国建筑艺术全集9·坛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白佐民,邵俊仪.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6·坛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0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4. 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为不同和较为复杂的人格化。
    11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3卷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0. 在讨论象征型艺术时我们早已提到,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
    12其神灵体系中主要包括:日月神、星辰、五方神、天神、气象诸神、土地五谷神、山川神、五祀神、火神等天地神祇,动物神灵、四灵、十二兽、植物神灵、生殖神灵等生物神灵,祖先、灵魂等人鬼神灵,伏羲、女娲、盘古、三皇五帝等人神;其祭祀行为主要为祈福、弭灭、报谢等。参见: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3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汉礼制建筑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196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14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南京紫金山祭坛遗址119-123;平城明堂遗址见159-164;立孔庙史料见167.
    15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85-236.
    16孙大章.中国建筑艺术全集9·坛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
    17孙大章.中国建筑艺术全集9·坛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3.
    18明太宗实录,卷232[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9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273[M].清实录(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681.
    21 [清]大清会典则例,卷76[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乾隆十四年,又谕:以圜丘坛上张幄次及陈祭品处过窄,既议鼎新,可将圜丘三层台面仍九五之数量加展宽,则职事者得以从容进退,益昭诚敬,尔等详议具奏,钦此。
    22顾颉刚.五德终始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04.
    23相关研究中曾提到由内务部礼俗司编纂的《先农坛古迹考略》(1918年)、《天坛古迹考略》(1928年)、《清坛庙纪略》(1928年)、《京师孔庙纪略》(1934年);另外也提到古物管理委员会工作汇报《北京五坛调查报告》(1935年)与1943年俞梧生所撰《燕京坛庙沿革考》,但笔者未能查阅。
    24单士元.明代营造史料·明代社稷坛[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5(2).116-122.
    25单士元.明代营造史料·天坛[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5(3).110-137.
    26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303-306.
    27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347-354.
    28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00-104.
    29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编审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1993.216-226.
    30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18-125.
    31侯幼斌.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7-169.
    32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史》编写组.中国建筑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622-629.
    33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元、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19-153.
    34白佐民,邵俊仪.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6·坛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5孙大章.中国建筑艺术全集9·坛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6曹春平.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
    37王剑英.明中都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38姚安.祭坛[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39刘祚臣,孙恒年.北京的坛庙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0龙霄飞.北京坛庙特色说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41习五一.北京坛庙的文化价值[J].北京观察,2007(4).
    42石桥丑雄.天坛[M].(日)东京:山本书店,1957.
    43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中国北京的皇家祭坛·天坛,1998.
    44杨振铎.天坛[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
    45姚安.天坛[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2000.
    46徐志长.天坛[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47天坛公园管理处.天坛公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8艾定增.天坛发微——兼论中和美学思想[J].华中建筑,1985(4).艾定增.天坛发微——兼论中和美学思想(续)[J].华中建筑,1986(1).艾定增.天坛发微——兼论中和美学思想(续)[J].华中建筑,1986(2).
    49王红.明代天坛的承袭与演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1).
    50武裁军.礼乐自天子出——明世宗与天坛[J].紫禁城,1999(1).
    51姜舜源.天坛史地考略[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6).
    52谷健辉.场所的解读——明清北京天坛的文化象征意义[J].华中建筑,2005(2).
    53李元龙等.风声水起话天坛[J].中华遗产,2008(1).
    54张晶晶,周一渤.天坛:说不尽的玄机[J].中华遗产,2008(1).
    55刘勇.浅论北京天坛的建筑基址规模及其平面与空间艺术处理[J].建筑知识,2010(S1).
    56北京市东城区园林局与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地坛史料[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57王仲奋.地坛史略[M].北京:燕山大学出版社,1998.
    58李鸿斌.北京地坛史话[J].史苑,1983(2).177-186.
    59地坛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证报告材料之一,2006年9月15日,地坛文史办提供。
    60王仲奋.北京地坛的设计思想与疑题考证[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
    61蒋广全.地坛皇祇室的内檐彩画[J].古建园林技术,1986(1).18.蒋广全.地坛皇祇室彩画说明[J].古建园林技术,1986(3).27-28.
    62陈旭,李小涛.北京先农坛研究与保护修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3北京先农坛史料选编编纂组.北京先农坛史料选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64姚安.北京先农坛的沿革[J].紫禁城,2004(1).
    65刘潞.祭先农坛图与雍正帝的统治[J].清史研究,2010(3).
    66朱祖希.先农坛——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
    67杨丹.北京月坛公园总体改造与设计[J].中国园林,2007(2).
    68左玉罡,张广汉.北京市月坛公园整治改造详细规划[J].城市规划通讯,2005(14).
    69方裕谨.崇祯十三年祭祀夕月坛禁卫档[J].历史档案,1999(1).
    70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北海景山公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71陆燕贞.清代皇后祭先蚕[J].紫禁城,1988(5).
    72傅公钺.清代的太庙[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3).
    73姜舜源.清代的宗庙制度[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3).
    74李中路.清代太庙与祭祀[J].紫禁城,2006(1).
    75郑燕梅.故宫奉先殿建筑及其祭祀[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
    76贾福林.建国后太庙的修缮与整治.中国文物报,2010-12-17.
    77郑艳梅.五色土与社稷坛祭祀[J].紫禁城,2000(4).
    78包志禹.明代社稷坛等级与定制时间——以北直隶为例[J].建筑学报,2009(S2).
    79首都博物馆.北京孔庙[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2001.
    80周维祥.北京孔庙里的进士碑[J].四川统一战线,2010(5).
    81贾文忠.北京孔庙大成殿内御书木匾[J].紫禁城,1994(2).
    82高洪莉.北京孔庙大成殿修缮设计[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1).
    83姜东成.元大都孔庙、国子监的建筑模式与基址规模探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2).
    84赵克生.明朝“历代帝王庙”名臣从祀试探——以赵普、武成王为中心[J].明史研究第8辑,2003.
    85马炳坚.历代帝王庙修缮设计[J].古建园林技术,2004(3).
    86王来福.历代帝王庙修缮工程纪实[J].古建园林技术,2004(3).
    87蒋广全.历代帝王庙保护修缮工程的油饰彩画设计[J].古建园林技术,2004(3).
    88习五一.北京历代帝王庙的综合价值评估[A].建筑史论文集第16辑[C],2002.
    89李宏坤.北京历代帝王庙内关帝庙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90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王其亨.清代陵寝建筑工程样式雷图档的整理与研究.清代皇宫陵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92王贵祥.“五亩之宅”与“十家之坊”及古代园宅、里坊制度探[A].建筑史21辑[C],2005.144-156.王贵祥.关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基址规模问题的探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5).46-85.
    93祁英涛.北京明代殿式木结构建筑构架形制初探[A].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94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95郭华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96汤崇平.历代帝王庙大殿构造[J].古建园林技术,1992(1).
    97马炳坚.北京先农坛拜殿斗拱及梁架[J].古建园林技术,1992(2).
    98曹鹏.北京天坛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闫凯.北京太庙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亚白杨.北京社稷坛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韩洁.北京先农坛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池小燕.北京地坛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曹鹏,史箴.举常禋露重圜坛迥云低:清代郊天礼仪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增刊.王其亨,曹鹏,张威.天坛祈年殿《工程做法》研究[C].中国紫禁城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2002.曹鹏,吴葱,曲禄政.存天地之神利万民之用:天坛圜丘“古尺”与黄钟之律[C].中国紫禁城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2002.韩洁,曹鹏.北京先农坛的变迁及其保护规划的建议[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20-222,228.
    池小燕,曹鹏.北京地坛与社稷坛祭祀对象之辨——略述地祇神与社稷神各历史时期发展演变[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09-312.
    闫凯,王其亨,曹鹏.北京明清皇家三大殿之比较研究[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2).116-121,128.
    曹鹏.1935年天坛修缮工程经验管窥[C].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682-687.
    亚白杨.明清社稷坛空间布局设计意向——“左祖右社”格局探源[J].古建园林技术,2010(2).
    曹鹏,王其亨.乾隆朝圜丘扩建工程探析[J].建筑师,No.143,2010.64-68.
    曹鹏,王其亨.图解北京天坛祈年殿建筑组群营造史[J].新建筑,2010(2).116-121.
    曹鹏,温玉清.1935年天坛修缮保护工程经验管窥[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5-149.
    曹鹏,王其亨.Verify and Reinterpret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Circular Mound cluster in the Temple of Heaven[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st Asian Architectural Culture,Singapore,2011.
    99王其亨.深化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与教学的思考[J].建筑学报.1995,(8).
    1明太祖实录,卷21[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丙午(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旧城,西北控大江东进,白下门外距钟山既阔远,而旧内在城中,因元南台为宫稍庳隘,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城东白下门之外二里许,故增筑新城,东北尽钟山之趾,延亘周回凡五十余里,规制雄壮,尽据山川之胜焉。
    2明太宗实录,卷233[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明太祖实录,卷34[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4明太祖实录,卷45[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5明太祖实录,卷99[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明太祖实录,卷30[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明太祖实录,卷56[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9明太祖实录,卷21[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丙午十二月己未,是时群臣皆上言:“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制作,今新城既建,宫阙制度亦宜早定。”上以国之所重莫先庙、社,遂定议以明年为吴元年,命有司营建庙社、立宫室。
    10明太祖实录,卷25[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1 [明]徐一夔等.大明集礼.卷4.日本早稻田大学藏书.明嘉靖本.
    12明太祖实录,卷59[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3明太祖实录,卷61[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4明太祖实录,卷94[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5明太祖实录,卷99[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八年夏四月庚寅朔,改建奉先殿成。行祭享礼祝文云:“四时之礼皆于太庙,以未足尽事生之意,乃建奉先殿于内,以伸朝夕罔极之思,而旧制狭隘,爰命更创。今工告成,奉安神位,永严祀礼。”
    16明太祖实录,卷106[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7明太祖实录,卷24[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8 [明]徐一夔等.大明集礼.卷8.日本早稻田大学藏书.明嘉靖本.
    19明太祖实录,卷44[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0 [清]张廷玉.明史,志24,卷48[M].北京:中华书局,1976.1245.
    21明太祖实录,卷24[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4明太祖实录,卷39[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二年二月甲申,礼部尚书崔亮奏:“按《礼运》曰:礼行于郊则百神受职,沈括援唐制云:凡有事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惟太庙则皇帝亲行祭告。今拟圜丘、方丘大祀前期,上亲告太庙,仍遣使预告百神,如祀圜丘,则曰:某年月日,皇帝有事于圜丘,咨尔百神以相祀事。方丘亦如之。仍增天下神祇坛于圜丘之东、方丘之西,其神主皆题曰:天下神祇。”诏从之。
    25明太祖实录,卷39[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二年二月甲申,上谓礼部尚书崔亮曰:“先贤有言,‘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此人情之常。今祭祀省牲于神坛甚迩揆之人心,殊为未安。”于是亮奏:“考古省牲之仪,远神坛二百步。”上喜曰:“必如是而后可也。”亮复奏:“大祀之牲,上宜躬省,若中祀、小祀,请依旧典令太常卿礼部官省牲。”上曰:“朕既齐戒以事神,于省牲朕岂惮劳耶。”于是,凡亲祀,上皆躬省牲。
    26明太祖实录,卷44[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二年八月甲申,上以每岁祀天地社稷岳镇海渎灵星诸神皆设坛祭有定期,然祭之日或为风雨所飘顿,而升降出入之际,奔走百执事之人,冠服沾湿,非惟不便于行事,又因以亵神。因谕礼官考求前代有于坛为殿屋蔽风雨便于行事者。至是,礼部尚书崔亮奏:“考宋祥符九年议南郊坛祀昊天上帝或值雨雪则就大尉斋厅望祭,元《经世大典》载:社稷坛壝外垣之内、北垣之下,亦尝建屋七间南望二坛,以备风雨,曰望祀堂。请依此制于圜丘、方丘坛南皆建殿九间,社稷坛北建殿七间,为望祭之所,遇风雨则于此望祭焉。”上从之。
    27明太祖实录,卷52[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8明太祖实录,卷58[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三年十一月,命礼部改作天、地等坛牲房。先是,上以郊祭之牲与群祀之牲混餋,不足以别事天之敬,乃因其旧地改作,而加绘饰。中为三间以餋郊祀牲,左三间以养后土牲,右三间以餋太庙、社稷牲,余屋以餋山川百神之牲。凡大祀牺牲前一月,大驾必躬视涤餋,继命群臣更日往视,岁以为常。
    29明太祖实录,卷84[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六年八月乙亥,建陪祀官斋房于北郊斋宫之西南,公侯十五间,百官十七间,乐舞生二十三间。
    30明太祖实录,卷85[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1明太祖实录,卷30[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元年二月壬寅朔,中书省臣李善长、傅瓛、翰林学士陶安等进《郊社宗庙议》。……今当遵古制分祭天地于南北郊。冬至则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大明、夜明、星辰、太岁从祀。……今当以经为正,拟以今岁夏至日祀方丘,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从祀。
    32明太祖实录,卷52[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三年五月癸丑,礼部奏:“大明、夜明、星辰、太岁既从祀于圜丘,而五岳、四海、五镇、四渎亦既从祀于方丘矣,独风云雷雨及天下山川不得以类从祀,非通敬于神明者也。宜增列于圜丘、方丘从祀之次。”上从之,遂命:于圜丘坛下壝内,增设坛从祭风云雷雨之神;于方丘坛下壝内,增设坛从祭天下山川之神,其礼如太岁、岳、镇。
    33明太祖实录,卷91[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4明太祖实录,卷39[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5明太祖实录,卷53[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三年六月戊午朔,先是久不雨,上谓中书省臣曰:“君天下者不可一日无民,餋民者不可一日无食,食之所恃在农,农之所望在岁,今仲夏不雨,实为农忧,祷祀之事礼所不废。朕已择六月朔日诣山川坛躬为祷之。
    36明太祖实录,卷38[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7 [明]徐一夔等.大明集礼.卷13.专祀太岁风云雷雨师.卷14.专祀岳镇海渎天下山川城隍[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38明太祖实录,卷39[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9 [明]徐一夔等.大明集礼.卷15.祀旗纛[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40明太祖实录,卷38[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42明太祖实录,卷49[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三年二月甲子,合祀太岁、四季、月将、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城隍、旗纛诸神。上初以太岁、风、云、雷、雨皆天神;以岳、镇、海、渎、天下山川、城隍皆地祇,各为坛专祀于国城之南,然祭之时日与其品物各不同。至是,复以风、云、雷、雨、岳、镇、海、渎皆阴阳一气、流行无间者,遂合二坛而一之,而增以四季、月将、旗纛诸神,凡设坛十有九:太岁、春夏秋冬四季月将为第一;次风、云、雷、雨;次五岳;次五镇;次四海;次四渎;次京都钟山;次江东山川;次江西山川;次湖广山川;次淮东淮西山川;次浙东浙西福建山川;次广东广西海南海北山川;次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山川;次北平狭西山川;次左江右江山川;次安南高丽占城诸国山川;次京都城隍;次六纛大神、旗纛大将、五方旗神、战船、金鼓、铳礟、弓弩、飞枪、飞石、阵前、阵后诸神各坛之。
    43明太祖实录,卷30[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44明太祖实录,卷31[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45明太祖实录,卷34[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46明太祖实录,卷40[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二年三月戊午,诏增筑国子学舍,初即应天府学为国子学。至是,上以规制未广谓中书省臣曰:“大学育贤之地,所以兴礼乐、明教化,贤人君子之所自出。古之帝王建国,君民以此为重,朕承困弊之余首建太学,招来师儒以教育生徒。今学者日众,斋舍卑隘不足以居,其令工部增益学舍,必高明轩敞,俾讲习有所、游息有地,庶达材成德者有可望焉。”
    47明太祖实录,卷29[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元年正月乙亥上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上服衮冕先期告祭,设昊天上帝位于坛之第一成居东,皇地祗居西,皆南向。各用玉一、币一、犊一、笾豆各十有二、簠簋各二。设大明夜明位于坛之第二成。星辰、社稷、太岁、岳、镇、海、渎、山川、城隍位于壝内之东西。明太祖实录,卷30[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元年二月壬寅朔,中书省臣李善长、傅瓛、翰林学士陶安等进《郊社宗庙议》。……今当遵古制,分祭天地于南北郊,冬至则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大明、夜明、星辰、太岁从祀。
    48 [明]徐一夔等.大明集礼.卷11[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国朝既于郊坛从祀日月,又稽古者正祭之礼,筑坛于国城东、西,用春秋分朝日夕月,且以星辰同祀于月坛焉,可谓适礼之宜者矣。
    49明太祖实录,卷48[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50 [明]徐一夔等.大明集礼.卷11[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国朝筑朝日坛于城东门外,高八尺,方广四丈。筑夕月坛于城西门外,高六尺,方广四丈。俱两壝,每壝二十五歩。燎坛,方八尺,高一丈,开上南出戸方三尺裎话妫运蓶辔ざ呶宕纾?五寸,趺高五寸,朱漆金字。
    51明太祖实录,卷189[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52 [明]徐一夔等.大明集礼.卷16[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53明太祖实录,卷31[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54明太祖实录,卷40[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55明太祖实录,卷31[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58明太祖实录,卷92[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59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50.志26[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93.已而以周文王终守臣服,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遂寝其祀,增祀隋高祖。七年令帝王庙皆塑衮冕坐像,惟伏羲、神农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冕服。八月,帝躬祀于新庙。已而罢隋高祖之祀。
    60明太祖实录,卷45[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1明太祖实录,卷60[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2明太祖实录,卷100[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3明太祖实录,卷110[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4六次享祀坛庙的时间为:洪武八年七月乙丑享太庙(卷100)、洪武八年九月辛卯享太庙(卷100)、洪武八年十二月乙卯享太庙(卷101)、洪武九年春正月乙丑享太庙(卷103)、洪武九年夏四月己丑享太庙(卷105)、洪武九年冬十月乙卯享太庙(卷110)。明太祖实录[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5明太祖实录,卷60[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6明太祖实录,卷103[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7 [明]章潢.图书编,卷102[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68明太祖实录,卷189[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0明太祖实录,卷115[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1明太祖实录,卷114[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2明太祖实录,卷114[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十年八月庚戌,诏改建圜丘于南郊。初圜丘在钟山之阳,方丘在钟山之阴,上以分祭天地揆之人情,有所未安。至是,欲举合祀之典,乃命即圜丘旧址为坛,而以屋覆之,名曰大祀殿。敕太师韩国公李善长等董工。
    73明太祖实录,卷120[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4明太祖实录,卷122[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5明太祖实录,卷189[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6同56.
    77明太祖实录,卷122[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十二年春正月己卯,合祀天地于南郊大祀殿。命魏国公徐达及公侯等分献日、月、星、辰、岳、镇、海、渎、山川、诸神凡一十七坛。正殿三坛,昊天上帝、皇地祇坛,俱南向,仁祖配位坛,西向。丹陛之东为坛曰:大明,西向。其西为坛曰:夜明,东向。两庑为坛各六。星辰之坛分设于东西,星辰之次东则太岁、次五岳、次四海;西则风云雷雨、次五镇、次四渎;天下山川、神祗为坛二,分设于海、渎之次。
    78明太祖实录,卷189[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9明太祖实录,卷87[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80明太祖宝训,卷2,议礼.
    81 [明]朱元璋.大祀文并歌九章.高皇帝御制文集.卷12.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嘉靖九年本.
    82 [明]朱元璋.大祀文并歌九章.高皇帝御制文集.卷12.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嘉靖九年本.
    83 [明]朱元璋.大祀文并歌九章.高皇帝御制文集.卷12.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嘉靖九年本.
    84 [清]张廷玉等.明史·志二十四.卷48[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47.
    
    85 [明]朱元璋.大祀文并歌九章.高皇帝御制文集.卷12.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嘉靖九年本.
    86 [明]朱元璋.合祭天地文.高皇帝御制文集.卷17.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嘉靖九年本.
    87 [明]朱元璋.大祀文并歌九章.高皇帝御制文集.卷12.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嘉靖九年本.
    88明太祖实录,卷145[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89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200,文庙祀典部[M].北京:中华书局.
    90成书于明天顺五年的《大明一统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南京国子监在京城内鸡鸣山下,即刘宋玄学故基。本朝洪武十年,拓地建国子监,中为廈滋茫笥疑⒉┦慷笾亓新市浴⑿薜馈⒊闲摹⒄濉?崇志、广业六堂,典簿厅附焉。”《明史》中也未载这次建设,故仅附于注释。[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6[M].汉籍善本全文影像资料库.
    91明太祖实录,卷255[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92明太祖实录,卷188[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93明太祖实录,卷193[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94明太祖实录,卷196[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95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50.志26[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92.
    96 [明]王俊华.洪武京城图志[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4[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18.
    97 [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5[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明太祖实录,卷29[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明太祖实录,卷34[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明太祖实录,卷45[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4明太祖实录,卷63[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四年闰三月,遣使赐韩国公李善长米物,时善长董建临濠宫殿。
    5明太祖实录,卷45[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明太祖实录,卷99[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八年夏四月丁巳,诏罢中都役作。初,上欲如周汉之制营建两京,至是以劳费罢之。
    7明太祖实录,卷60[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8关于城市尺度研究的数据多采自Google Earth,其原则是以1:100000遥感图为量取比例,故数据精度为10米,末位数值仅为参考。
    9由于此群山在古代的命名不尽相同,文献中对其山脉或山峰描述是,镆铘山、钟乳山、陡山、云母山、石膏山等诸多名称,故很难获知中都营建之时此山脉或山峰的准确称谓,因为在下文研究中皆以嘉靖朝所命名的“翔圣山”作为统称。
    10明世宗实录,卷122[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1明太祖实录,卷83[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2明太祖实录,卷24[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3明太祖实录,卷25[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4明太祖实录,卷59[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5明太祖实录,卷39[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6明太祖实录,卷236[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7明太祖实录,卷230[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8明太祖实录,卷25[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9明太祖实录,卷54[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0明太祖实录,卷103[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1明太祖实录,卷73[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2 [明]陈循.寰宇通志.卷9[M].玄览堂汇书续集.第41册.
    23 [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7[M].四库全书本.
    24 [明]柳瑛.中都志,卷2,卷3[M].转引自:王剑英.明中都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82.
    25 [明]陈沂.南畿志.卷8[M].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4.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41.
    26王剑英《明中都研究》中有明中都宫城相关测绘数据。蚌埠市测图:东995、西967、南890、北890;县档案馆图:东955、西955、南900、北890;凤阳县测图:东965、西965、南875、北875。
    27明代相关史料中未有关于“五五之数”的记载,但清代文献中曾述及。清雍正六年(1728年)议准:太社、太稷神牌均高二尺五寸,神座尺有五寸,共高四尺;笾豆案仅高尺有二寸,较各坛稍低。应将神座加高一尺安奉神牌,共高五尺以符土为五数之古制;其笾豆等案应加高尺有三寸,共二尺五寸以符五五之数。[清]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81[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28王剑英.明中都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245-246,252-253.
    30王剑英.明中都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250-254.
    33王剑英.明中都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241-242.
    
    34王剑英.明中都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89.
    35明太祖实录,卷60[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6明太祖实录,卷99[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7明太祖实录,卷62[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8明太祖实录,卷65[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9明太祖实录,卷69[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40 [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7[M].四库全书本.地
    41凤阳新书.卷3.王剑英.明中都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129.
    42 [明]陈循.寰宇通志.卷9[M].玄览堂汇书续集.第41册.
    43 [明]柳瑛.中都志,卷3[M].转引自:王剑英.明中都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89.
    44旧唐书.卷21[M].四库全书本.
    45隋书.卷7[M].四库全书本.
    46明太祖实录,卷60[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48明太祖实录,卷80[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49 [明]陈循.寰宇通志.卷9[M].玄览堂汇书续集.第41册.
    50明太祖实录,卷85[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六年十月丁酉,立开平王庙于中立府皇城西。
    51 [明]陈循.寰宇通志.卷9[M].玄览堂汇书续集.第41册.
    52王剑英.明中都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362.
    53王剑英.明中都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362.
    54 [明]陈循.寰宇通志.卷9[M].玄览堂汇书续集.第41册.
    
    55明太祖实录,卷98[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56明太祖实录,卷230[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57明太祖实录,卷231[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58王剑英.明中都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374.
    59明太祖实录,卷86[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王剑英.明中都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351.
    2丘光明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06-407.
    3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7.食货[M].北京:中华书局,1974:1182.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47:555-556.
    6明太祖实录,卷62[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1195.
    9明太祖实录,卷24[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明太宗实录,卷9下[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明太宗实录,卷10[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明太宗实录,卷16[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4明太宗实录,卷232[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永乐十八年十二月,初营建北京,凡庙社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是成。升营缮清吏司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营缮所副吴福庆等七员为所正,所丞杨青等六员为所副,以木瓦匠金珩等二十三人为所丞。赐督工文武官员及军民夫匠钞、胡椒、苏木,各有差。
    5明太宗实录,卷68[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明太宗实录,卷232[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明太宗实录,卷9下[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三十五年夏六月庚午,命五府六部一应建文中所改易洪武政令格条悉复旧制。遂仍以洪武纪年,今年称洪武三十五年。复诸殿门旧名,盖建文中改谨身殿为正心殿、午门为端门、端门为应门、承天门为皋门、正前门为辂门,至是首命撤之,悉复其旧云。
    11参见闫凯.北京太庙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何宝善.十三陵帝王史话丛书——嘉靖皇帝朱厚熜[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孟森.明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明会典》所记载的“奉太祖、太宗同配享”制度定于洪熙元年(1425年)正月,见于《明仁宗实录》:洪熙元年春正月壬午,敕礼部太常寺臣曰:“钦惟皇祖太祖高皇帝,受命上天,肇兴皇业,皇考太宗文皇帝,兴宗社再奠寰区,圣德神功咸配天地。易曰:‘殷荐上帝以帝以配祖考’,朕崇敬皇祖、皇考永惟一心。今年正月十五日,大祀皇祖、皇考配神,仍著典章,垂范万世,如敕奉行。”参见:明仁宗实录,卷10[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 [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本),卷81[M].北京:中华书局,1989.461.
    3 [清]张廷玉等.明史·志23,卷47[M].北京:中华书局,1976.1228.
    4 [明]拟礼志[M].转引自[清]龙文彬.明会要,卷7[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 [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1[M].汉籍善本全文影像资料库.62
    7明英宗实录,卷59 [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8明英宗实录,卷106 [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9《春明梦余录》中“增附天寿山于北岳坛”的制度为景泰七年(1456年)七月议定,见于《明英宗实录》:景泰七年秋七月,太常寺奏:“今五岳、四渎皆在祀典,钟山以孝陵所在附神主于中岳,每岁孟春祭南郊既合祀之,仲秋祭山川又专祀之。惟天寿山祖宗三陵所在,今又益以寿陵,犹未列诸祀典。请于每岁春祈、秋报祔祭天寿山神主于北岳之坛,虽牲劳不加而事体寔宜……俱从之。参见:明英宗实录,卷268(废帝郕戾王附录第86)[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0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14[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191-203.
    11明太祖实录,卷120[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2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14[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206-215.
    13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01-4509.
    14康熙朝《大清会典》的《祈谷坛图》中反映了神厨库、宰牲亭与连廊一区的建制情况与现状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图中标注了连廊“共七十五间”与《嘉庆会典事例》中记载的“七十二间”有差别,实则“共七十五间”为连廊“七十二间”与宰牲亭院门进深“三间”的总间数。
    15 [清]张廷玉等.明史·志24,卷48[M].北京:中华书局,1976.1246.
    16明世宗实录,卷119 [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7明世宗实录,卷159 [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8 [清]龙文彬.明会要,卷7[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9明世宗实录[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卷113,嘉靖九年五月乙未巳,郊坛兴工,上躬祭告于上帝及宗庙。卷118,嘉靖九年十月,手扎示璁:“即今祁寒之候,工役恐艰,圜丘大工想已告完,宜令并力儧造朝日坛,工程十一月朔始可暂止,方丘、夕月坛二工待正月十六日即复举行,计至五月可成。今工惟令于申前辰后办料,卿可思处,称朕体天恤民之意。卷119,嘉靖九年十一月己酉冬至,上祀天于南郊。卷124,嘉靖十年四月丙子,南郊神版殿成,上定名曰:泰神殿。
    20另外,明代王圻所著的《续文献通考》中关于圜丘坛壝及四门的记载与《明会典》相同?渭篬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05.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善本.
    21 [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重修本),卷187[M].北京:中华书局,1989.944.
    22 [明]拟礼志.国图馆藏本.引自单士元.明代营造史料·天坛[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5(3).120.
    23此处提到的“南天门外有自然之丘”、“旧丘地位偏东”应指元代之圜丘,本文不作详述。
    24 [清]钦定续文献通考,卷67[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25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03,4505.
    26明世宗实录,卷134 [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嘉靖十一年正月,诏建造雩坛,悉依郊坛之制。
    27明世宗实录,卷211[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嘉靖十七年四月甲子,驾出郊坛雩祭。
    28 [清]允祹等.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26[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乾隆十二年,又奏准:天坛内、外垣至泰元门之东,见有废垣一座,仅存砖石,询知为崇雩坛,乃前明嘉靖年闲建置,岁旱则祀上帝以祷雨,坛成未经行礼而罢。国朝祈雨既祀于圜丘,又于每岁孟夏龙见行常雩礼大祀天于圜丘,是崇雩坛洵属无用,请交部拆卸,亦可为见今修理内、外围垣之用。
    29明世宗实录,卷131[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0明世宗实录,卷136[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1明世宗实录,卷228[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嘉靖十八年八月甲申,以祗建皇穹宇兴工,躬奏告上帝于南郊泰神殿,……壬辰,建造皇穹宇。
    32明世宗实录,卷239[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嘉靖十九年七月乙未,皇穹宇成,礼部请行奉安礼。
    33 [清]田易等.雍正朝畿辅通志,卷11[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34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02-4503.
    35明世宗实录,卷213[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惟明堂、圜丘皆所以事天也,今大祀殿在圜丘之北,禁城东南,正应古之方位,穹窿閟侐,允称严祀,今明堂秋享之礼即以大祀殿行之。
    36明世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卷216,嘉靖十七年九月辛卯,大享上帝于玄极宝殿,奉睿宗献皇帝配。卷228,嘉靖十八年八月壬午,行大享礼于玄极宝殿。卷241,嘉靖十九年九月甲午,大享上帝于玄极宝殿。
    37明世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8 [清]钦定续文献通考,卷68[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39 [清]田易等.雍正朝畿辅通志,卷11[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40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04-4505.
    45此外,南京明孝陵也与长陵形制相同,即祾恩殿9间,两庑各15间,祾恩门5间。
    46神武门,即故宫北门殿身五间加周围廊,重檐庑殿顶。明清文献中未有雷击、火灾之记载,现存大木应为明永乐十八年(1420)原物。
    57《天坛公园志》记载:“明崇祯二年(1629年)增至3盏”,明崇祯朝成书的《太常续考》记载:“崇祯九年冬至奉上传添设共三灯”。参见:于宝坤,姚安等.天坛公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82;[明]太常续考,卷一[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63 [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1[M].汉籍善本全文影像资料库.62.
    64明太祖实录,卷103[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5 [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本),卷85[M].北京:中华书局,1989.492.
    66 [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本),卷187[M].北京:中华书局,1989.945.
    67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15[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217-231.
    68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61-4563.
    69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乾隆十九年,奉旨观耕台著改用砖石制造,钦此。遵旨议定:台座用琉璃,仰覆莲式成造,前左右三出陛,砌青白石,阑板用白石,台面铺墁金砖。先农坛旧有旗纛殿,可撤去。将神仓移建与此。引自:[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68.
    70明英宗实录,卷294 [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1明英宗实录,卷298 [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2明英宗实录,卷307 [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3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65-4566.
    74明世宗实录,卷122[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5 [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本),卷187[M].北京:中华书局,1989.945.
    76明世宗实录,卷128[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7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63-4565.
    78明穆宗实录,卷2[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9明神宗实录,卷48[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80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68-4569.
    81 [清]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75[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82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67.
    84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乾隆十九年,奉旨观耕台著改用砖石制造,钦此。遵旨议定:台座用琉璃,仰覆莲式成造,前左右三出陛,砌青白石,阑板用白石,台面铺墁金砖。先农坛旧有旗纛殿,可撤去。将神仓移建与此。引自:[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68.
    85明世宗实录,卷123[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嘉靖十年三月辛卯,四郊坛工成,赐礼部尚书李时银图书一颗,文曰:忠敏安慎。
    86明世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卷122,嘉靖十年二月庚辰,上亲祀大明于朝日坛。卷125,嘉靖十年五月壬子夏至,大祭祀地于方泽。卷129,嘉靖十年八月癸未,上亲祀夜明于夕月坛。
    87 [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本),卷187[M].北京:中华书局,1989.944.
    88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16[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232-233.
    89王仲奋.地坛史略[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190.
    90明世宗实录,卷225[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91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23-4526.
    92 [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本),卷187[M].北京:中华书局,1989.944.
    
    93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16[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238.
    94 [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卷88[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95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40-4542.
    96 [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本),卷187[M].北京:中华书局,1989.944.
    97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16[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238.
    98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45-4547.
    99明太祖实录,卷120[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00明太祖实录,卷122[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02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66.
    104关于天坛的尺度分析数据采自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天坛区域1:500地形图(1970年3月测图,2003年5月修测)
    
    105天坛公园管理处.天坛公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03.
    1 [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1[M].汉籍善本全文影像资料库.63.
    2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17[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3明孝宗实录,卷7[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4明孝宗实录,卷48[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5明孝宗实录,卷63[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明孝宗实录,卷1[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明孝宗实录,卷7[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8明世宗实录,卷164[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嘉靖十三年六月甲子,南京守备太监李瓒等奏:“南京太庙灾,前后及东西庑、神厨库俱毁。”
    12明世宗实录,卷3[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3明世宗实录,卷18[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4今故宫内奉先殿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正月在明代奉先殿原址上的重建,四月立柱,十月工成。其相关史料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06。明代北京奉先殿始建于永乐朝,应与太庙同为九室九庙之制,一直到明末,奉先殿并无焚毁和改建之记载,因此,或可认为顺治皇帝所言之“重建”即为落架大修。
    15奉慈殿位于奉先殿之右,祀典制度创建于明孝宗时期,即“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命奉安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太后神主之殿曰奉慈殿。”相关史料见于《明孝宗实录》卷8。至明万历三年(1575年),奉慈殿之祀悉罢,皇后神主仍祔于奉先殿,相关记载见于万历朝重修《明会典》卷89。
    16明世宗实录,卷39[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嘉靖三年五月,壬申,上定奉先殿西,室名观德殿,奉安献皇帝神主;壬午,命工部尚书赵璜督理观德殿工。
    17明世宗实录,卷66[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嘉靖五年七月庚子,上命中官韦霦传旨工部:“初立观德殿在奉慈殿后,事出仓卒,规制窄隘,不足以竭虔妥灵,朕意未惬,今欲于奉先殿左,别建一殿,奉安皇考恭穆献皇帝神位,以称朕孝亲之意。”……复传谕辅臣费宏等曰:“朕皇祖妣孝穆皇太后乃皇伯考之生母,最亲既不得配皇祖考宪宗纯皇帝享于奉先殿,是以立室于西,又皇曾祖妣孝肃太皇太后,乃我皇祖考之生母,又不得入享奉先殿以配皇曾祖考英宗睿皇帝,奉享于奉慈殿。考礼之正莫大五伦,凡为人未有无父母者,今观德殿在奉慈殿后,庙殿重叠,丹墀窄隘,亦前日仓卒之制,出入不便,故今欲迁于东,且世庙在太庙之东北,可内外相对,与奉慈殿无预此举,非为害礼。”宏等言:“皇上孝思纯笃,永言终慕,无时无地而不在念,宜敕该部仰遵圣谕,卜日兴工。或因旧增修,或增新盖造,期于完洁,宽敞足以竭虔妥灵,以称皇上尊亲之孝。随奉旨别建观德殿,方位已有定所,工部亟兴工修盖。”
    18明世宗实录,卷74[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嘉靖六年三月,上移建观德殿于奉先殿之左方,改称崇先殿,至是报完。
    19明世宗实录,卷51[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0明世宗实录,卷65[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嘉靖五年六月己巳,悬世庙牌额,遣工部尚书赵璜行礼。
    21 [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本),卷89[M].北京:中华书局,1989.945.
    22明世宗实录,卷51[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3明世宗实录,卷56[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旨:“朕还由庙街门往祭世庙,量拆神宫监北房,取路东行,循沟北入。但仅容扳舆通行,不必宽广。”至是而议始定。
    24明世宗实录,卷121[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5明世宗实录,卷130[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6明世宗实录,卷136[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7明世宗实录,卷164[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8明世宗实录,卷166[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9明世宗实录,卷167[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0明世宗实录,卷171[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1明世宗实录,卷171[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2明世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卷191,嘉靖十五年九月,戊寅,太宗庙、昭穆群庙悬安牌额;己卯,增饬太庙工完,奉安神寝金阁。卷192,嘉靖十五年十月丁未,献皇帝庙工完,奉悬庙额。卷193,嘉靖十五年十一月乙亥,增餙太庙,营建太宗庙、昭穆群庙、献皇帝庙,工成。
    33 [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本),卷89[M].北京:中华书局,1989.513-514.
    34明世宗实录,卷216[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5明世宗实录,卷248[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6明世宗实录,卷278,279[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7明世宗实录,卷279[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8明世宗实录,卷280[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9明世宗实录,卷281[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40明世宗实录,卷300[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41清高宗纯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3明世宗实录,卷109[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44 [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1[M].汉籍善本全文影像资料库.63.
    45 [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本),卷187[M].北京:中华书局,1989.945.
    46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19[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51在以往对南京宫殿的复原图中,宫城以南皆绘制了护城河,然而,如今南京午门一线未有任何保留下来的河道遗迹,且现状之东西两侧护城河在东华门与西华门以北即已流入宫城之内,因此,宫城之南几乎不可能有护城河的设置。内外金水河围绕宫城一圈的制度实则开创于明中都。
    52北京社稷坛相关测绘数据量取自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2001年9月修测的北京社稷坛区域总平面图,比例尺为1:500。
    53 [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图,卷10[M].影印清光绪石印本,2006.
    54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40.
    
    55明世宗实录,卷281[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56明世宗实录,卷281[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57诸葛净.嘉靖朝之制礼作乐[A];建筑史论文集,第16辑[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9.
    58明世宗实录,卷167[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59明世宗实录,卷279[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0明世宗实录,卷51[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1明世宗实录,卷56[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2明世宗实录,卷171[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明太宗实录,卷198 [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永乐十六年三月丙子,行在礼部言:“北京国子监、大成殿帷幔敝坏,命工部新之。”从之。
    2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21[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287.
    7明世宗实录,卷128[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嘉靖十年七月,国子监建启圣公祠成。礼部尚书李时等以祀典请春秋祭祀典文庙同日,所用牲、帛、边豆视四配,其东西配位先贤颜无繇氏、曾点氏、孔鲤氏、孟孙氏视十哲,从祀先儒程朱蔡氏,视两廉。是日文庙代主祭者孙钦,遣辅臣则祭酒于启圣祠行礼,南京国子监祭酒于文庙司业于启圣祠,各行礼。从之。
    8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21[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287.
    9 [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1[M].汉籍善本全文影像资料库.63.
    10 [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本),卷187[M].北京:中华书局,1989.945.
    11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53-4554.
    12 [清]钦定国子监志,卷9[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3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54[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1102-1103.
    14 [清]钦定国子监志,卷9[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5 [清]钦定国子监志,卷9[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6现位于大成门外东南的碑亭为明正统朝创建。
    17明世宗实录,卷123[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8明世宗实录,卷130[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9 [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本),卷187[M].北京:中华书局,1989.945.
    20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20[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283.
    21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3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4549-4551.
    22明穆宗实录,卷2[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3明世宗实录,卷506[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4明世宗实录,卷109[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5明世宗实录,卷111[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6明世宗实录,卷123[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7 [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本),卷187[M].北京:中华书局,1989.945.
    28明世宗实录,卷110[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9 [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本),卷85[M].北京:中华书局,1989.490.
    30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北海景山公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83.
    31 [明]廖道南.殿阁詞林记,卷13[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32 [明]太常续考,卷8[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33明世宗实录,卷260[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 [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1[M].汉籍善本全文影像资料库.62
    2 [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1[M].汉籍善本全文影像资料库.62.
    3明太祖实录,卷62[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1195.
    4明太祖实录,卷114[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5明太祖实录,卷120[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明太祖实录,卷103[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由于社稷坛祭祀神祇为土谷神,因此具有“阴”的属性,其数据设计中或采用4丈模数。并且北京社稷
    9前文中都方丘南门复原位置即可作为天地坛与山川坛南门定位的旁证。
    10关于北京城测量数据量取自Google Earth 2010年5月4日航拍遥感图。基于航拍图所获得的测量数据存在一定误差,但作为宏观尺度权衡以及相对比例方面的研究,尚可依据。
    11以往关于北京城市格局与尺度的研究较多,本文多以朱偰、傅熹年、潘谷西、王絊⒂肜钲破轿逦幌壬?之成果作为参照。朱偰.元大都宫苑图考[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2),1930.朱偰.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王剑英.明中都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李燮平.明代北京都城营建丛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12明太祖实录,卷34[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洪武元年八月,大将军徐达命指挥华云龙经理故元都朝,新筑城垣北取径直东西长一千八百九十丈。……督工修故元都西北城垣。
    13明太宗实录,卷218[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永乐十七年十一月甲子,拓北京南城计二千七百余丈。
    14明世宗实录,卷396,403[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5明太宗实录,卷223[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永乐十八年三月丙子,命工部:“京师民居近皇城当迁者,量给所费,择隙地处之。”
    16明宣宗实录,卷91[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宣德七年六月甲辰,上以东安门外缘河居人逼近黄墙,喧嚣之声彻于大内,命行在工部改筑黄墙于河东。皇城之西有隙地甚广,豫徙缘河之人居之。命锦衣卫指挥监察御史、给事中各一员,度其旧居,地广狭如旧数,与地作居,凡官吏军民工匠俱给假二十日使治居。[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6[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45.东华门之外逼近居民,喧嚣之声至徹禁御,宣德七年,始加恢扩,移东华(安)门于河之东,迁民居于灰场西之隙地。
    17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6[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46.
    18若根据宫城实测数据与《春明梦余录》的记载尺度反推明代营造尺长,按东西宽752m、236.2丈,则每尺31.84cm;按南北长962m、302.95丈,则每尺31.75cm,两者仍有差距,因此本文仍以《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中明代尺长约为32cm作为尺度核算标准。
    19其中城墙厚度则按《畿辅通志》记载的城墙“基厚二丈五尺,顶收二丈一尺二寸五分”绘制,与实测数据相近。[清]田易等.雍正朝畿辅通志,卷11[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20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15[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46.
    21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6[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46.
    22明太宗实录,卷218[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3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6[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45.
    24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33[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496.
    26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图》中记载了太庙外垣的周长为“二百九十一丈六尺”,显然与实测数据存在差别,应为记载之错误。相关文献见于:[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图,卷2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50.
    28明太宗实录,卷232[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29明太宗实录,卷233[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 [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2] [明]明太祖实录[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3] [明]明太宗实录[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4] [明]明仁宗实录[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5] [明]明英宗实录[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6] [明]明孝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7] [明]明世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8] [明]明穆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9] [明]明神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影印,1962.
    [10] [明]永乐大典,第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962.
    [11] [明]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嘉靖九年本.
    [12] [明]徐一夔等.大明集礼[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3] [明]徐一夔等.大明集礼[M].日本早稻田大学藏书.明嘉靖本.
    [14] [明]章潢.图书编[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5] [明]陈循.寰宇通志[M].玄览堂汇书续集.第41册.
    [16] [明]王俊华.洪武京城图志[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4[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17] [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M].四库全书本.
    [18] [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M].汉籍善本全文影像资料库.
    [19] [明]陈沂.南畿志[M].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4.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20] [明]申时行.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1] [明]太常续考,卷一[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22] [明]廖道南.殿阁詞林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23]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24] [清]张廷玉.明史,志24,卷48[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5]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M].北京:中华书局.
    [26] [清]清圣祖仁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7] [清]清高宗纯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8] [清]伊桑阿等.康熙朝大清会典[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29] [清]允禄等.雍正朝大清会典[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7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30]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图[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31] [清]托津等.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卷584-725).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32] [清]田易等.雍正朝畿辅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33] [清]龙文彬.明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4]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5]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6] [清]大清会典则例[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37] [清]允祹等.钦定大清会典则例[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38] [清]皇朝文献通考[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39] [清]陈元龙.御定历代赋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40] [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图[M].影印清光绪石印本,2006.
    [41] [清]钦定国子监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42]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43] [清]钦定续文献通考,卷67[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44] [德]赫尔德.中华帝国的基督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45]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6] [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3卷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7]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8]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9] [日]石桥丑雄.天坛[M].东京:山本书店,1957.
    [50] [苏]海通.图腾崇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1]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2] [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53] [英]克里斯蒂纳·拉娜.巫术与宗教——公众信仰的政治学[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社,1992.
    [54]白佐民,邵俊仪.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6·坛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5]北京市东城区园林局与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地坛史料[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56]北京先农坛史料选编编纂组.北京先农坛史料选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57]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北海景山公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8]陈旭,李小涛.北京先农坛研究与保护修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9]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60]地坛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证报告材料之一,2006年9月15日,地坛文史办提供。
    [6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47.
    [62]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4]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5]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6]顾颉刚.五德终始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7]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8]郭华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69]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中国北京的皇家祭坛·天坛,1998.
    [70]侯幼斌.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71]何宝善.十三陵帝王史话丛书——嘉靖皇帝朱厚熜[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72]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7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74]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75]刘叙杰.中国古代建筑史·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6]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00.
    [77]吕大吉,何耀华.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考古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78]刘祚臣,孙恒年.北京的坛庙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79]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0]李燮平.明代北京都城营建丛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81]孟森.明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2]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84]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元、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85]彭庆涛.黄河中下游父系氏族源流探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86]祁英涛.北京明代殿式木结构建筑构架形制初探[A].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87]丘光明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8]孙大章.中国建筑艺术全集9·坛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89]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0]首都博物馆.北京孔庙[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2001.
    [91]天坛公园管理处.天坛公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92]王柏中.神灵世界秩序的构建与仪式的象征——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93]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传统中国与中世纪西方建筑的文化阐释[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94]王剑英.明中都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95]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96]王其亨.中国建筑艺术全集·明代陵寝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97]王其亨.中国建筑艺术全集·清代陵寝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98]王仲奋.地坛史略[M].北京:燕山大学出版社,1998.
    [99]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00]许烺光.宗族·种族·俱乐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01]杨福泉.原始生命神与生命观[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102]杨振铎.天坛[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
    [103]徐志长.天坛[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104]姚安.祭坛[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105]姚安.天坛[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2000.
    [106]朱偰.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
    [107]朱天顺.原始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108]庄锡昌,颐晓鸣、顾云深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09]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110]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11]中山公园管理处.中山公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1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汉礼制建筑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196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114]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编审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1993.
    [115]白颖.明代王府建筑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16]池小燕.北京地坛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7]曹春平.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
    [118]曹鹏.北京天坛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19]韩洁.北京先农坛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20]姜东成.元大都城市形态与建筑群基址规模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21]闫凯.北京太庙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22]亚白杨.北京社稷坛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23]艾定增.天坛发微——兼论中和美学思想[J].华中建筑,1985(4).
    [124]艾定增.天坛发微——兼论中和美学思想(续)[J].华中建筑,1986(1).
    [125]艾定增.天坛发微——兼论中和美学思想(续)[J].华中建筑,1986(2).
    [126]包志禹.明代社稷坛等级与定制时间——以北直隶为例[J].建筑学报,2009(S2).
    [127]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6,(6).
    [128]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6,(6).
    [129]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6,(6).
    [130]车广锦.中国传统文化论——关于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考古学研究[J].东南文化,1992,(5).
    [131]池小燕,曹鹏.北京地坛与社稷坛祭祀对象之辨——略述地祇神与社稷神各历史时期发展演变[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32]曹鹏,史箴.举常禋露重圜坛迥云低:清代郊天礼仪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增刊.
    [133]曹鹏,吴葱,曲禄政.存天地之神利万民之用:天坛圜丘“古尺”与黄钟之律[C].中国紫禁城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2002.
    [134]曹鹏.1935年天坛修缮工程经验管窥[C].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135]曹鹏,王其亨.乾隆朝圜丘扩建工程探析[J].建筑师,No.143,2010.
    [136]曹鹏,王其亨.图解北京天坛祈年殿建筑组群营造史[J].新建筑,2010(2).
    [137]曹鹏,温玉清.1935年天坛修缮保护工程经验管窥[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38]傅公钺.清代的太庙[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3).
    [139]方裕谨.崇祯十三年祭祀夕月坛禁卫档[J].历史档案,1999(1).
    [140]高洪莉.北京孔庙大成殿修缮设计[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1).
    [141]谷健辉.场所的解读——明清北京天坛的文化象征意义[J].华中建筑,2005(2).
    [142]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11).
    [143]韩洁,曹鹏.北京先农坛的变迁及其保护规划的建议[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144]贾福林.建国后太庙的修缮与整治.中国文物报,2010-12-17.
    [145]贾文忠.北京孔庙大成殿内御书木匾[J].紫禁城,1994(2).
    [146]姜舜源.天坛史地考略[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6).
    [147]姜舜源.清代的宗庙制度[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3).
    [148]姜东成.元大都孔庙、国子监的建筑模式与基址规模探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2).
    [149]蒋广全.历代帝王庙保护修缮工程的油饰彩画设计[J].古建园林技术,2004(3).
    [150]蒋广全.地坛皇祇室的内檐彩画[J].古建园林技术,1986(1)..
    [151]蒋广全.地坛皇祇室彩画说明[J].古建园林技术,1986(3).
    [152]龙霄飞.北京坛庙特色说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153]陆燕贞.清代皇后祭先蚕[J].紫禁城,1988(5).
    [154]李菁,胡介中,王贵祥.武当山玉虚宫玄帝殿及龙虎殿复原设计研究[A].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叁辑.2010.
    [155]李宏坤.北京历代帝王庙内关帝庙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156]李中路.清代太庙与祭祀[J].紫禁城,2006(1).
    [15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6,(8).
    [15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6(8)
    [159]李元龙等.风声水起话天坛[J].中华遗产,2008(1).
    [160]李鸿斌.北京地坛史话[J].史苑,1983(2).
    [161]刘勇.浅论北京天坛的建筑基址规模及其平面与空间艺术处理[J].建筑知识,2010(S1).
    [162]刘潞.祭先农坛图与雍正帝的统治[J].清史研究,2010(3).
    [163]马炳坚.历代帝王庙修缮设计[J].古建园林技术,2004(3).
    [164]马炳坚.北京先农坛拜殿斗拱及梁架[J].古建园林技术,1992(2).
    [165]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院蒙古史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4,(2).
    [166]单士元.明代营造史料·明代社稷坛[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5(2).
    [167]单士元.明代营造史料·天坛[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5(3).
    [168]孙守道,郭大顺.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与研究[J].文物,1986,(8).
    [169]汤崇平.历代帝王庙大殿构造[J].古建园林技术,1992(1).
    [170]王其亨,曹鹏,张威.天坛祈年殿《工程做法》研究[C].中国紫禁城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2002.
    [171]王其亨.深化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与教学的思考[J].建筑学报.1995,(8).
    [172]王贵祥.“五亩之宅”与“十家之坊”及古代园宅、里坊制度探[A].建筑史21辑[C],2005.
    [173]王贵祥.关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基址规模问题的探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5).
    [174]王贵祥.明代建城运动概说[A].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壹辑[C].2009.
    [175]王红.明代天坛的承袭与演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1).
    [176]王仲奋.北京地坛的设计思想与疑题考证[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
    [177]王来福.历代帝王庙修缮工程纪实[J].古建园林技术,2004(3).
    [178]武裁军.礼乐自天子出——明世宗与天坛[J].紫禁城,1999(1).
    [179]习五一.北京坛庙的文化价值[J].北京观察,2007(4).
    [180]习五一.北京历代帝王庙的综合价值评估[A].建筑史论文集16辑[C],2002.
    [181]姚安.北京先农坛的沿革[J].紫禁城,2004(1).
    [182]杨丹.北京月坛公园总体改造与设计[J].中国园林,2007(2).
    [183]闫凯,王其亨,曹鹏.北京明清皇家三大殿之比较研究[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2).
    [184]亚白杨.明清社稷坛空间布局设计意向——“左祖右社”格局探源[J].古建园林技术,2010(2).
    [185]俞伟超,严文明等.座谈东山嘴遗址[J].文物,1984,(11).
    [18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J].考古学报,1975,(2).
    [18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大河庄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4,(2).
    [188]郑艳梅.故宫奉先殿建筑及其祭祀[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
    [189]郑艳梅.五色土与社稷坛祭祀[J].紫禁城,2000(4).
    [190]左玉罡,张广汉.北京市月坛公园整治改造详细规划[J].城市规划通讯,2005(14).
    [191]张晶晶,周一渤.天坛:说不尽的玄机[J].中华遗产,2008(1).
    [192]周维祥.北京孔庙里的进士碑[J].四川统一战线,2010(5).
    [193]赵克生.明朝“历代帝王庙”名臣从祀试探——以赵普、武成王为中心[J].明史研究第8辑,2003.
    [194]朱祖希.先农坛——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
    [195]郑州大学考古专业,开封市文物工作队,杞县县文物管理所.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4,(8).
    [196]朱偰.元大都宫苑图考[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2),1930.
    [19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