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代以来,评弹逐渐成为江南地区雅俗共赏的曲艺形式。听评弹成为苏州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生活习惯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打破。苏州评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弹词小说、作家群及评弹艺术特色等方面。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的互动关系,学术界涉猎较少。随着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的深入,资料来源得到有效扩充,民国以来的报刊、档案,及口述资料的发掘和利用,为评弹研究的继续深入提供了可能。昔日苏州评弹在江南地区流行,书场是艺人停泊的码头,是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交融、互动的载体,是苏州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书场,不仅是砖木结构的建筑空间,也是融入苏州文化、评弹文化精髓的社会空间。在苏州“大社会”变迁背景下,对书场“小社会”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反观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的互动关系。
     苏州书场中的评弹艺人与各色听众,构成了书场“小社会”;而苏州书场与苏州社会的其他组成部分,构成了苏州“大社会”。书场“小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推动着书场“小社会”不断发展,也反作用于苏州“大社会”。书场“小社会”与苏州“大社会”之间发生着信息与能量的交换,苏州“大社会”的发展制约着书场“小社会”,书场“小社会”的变迁也处处投射出苏州“大社会”的影子,是苏州“大社会”变迁的浓缩与提炼。
Since the Qing Dynasty,Suzhou pingtan had became the form of quyi, fitting all kinds of people in jiangnan region gradually. Appreciating Suzhou pingtan became vital part of daily life for people of Suzhou, which was broken until the 1960s. The studies on Suzhou pingtan confined to the areas of tanci novels, writers for tanci,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pingtan; however the studies on interaction between Suzhou pingtan and Suzhou society were neglected by Academics. With the in-depth study of social history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information’s source is expansive; the use and exploration of newspapers, archives and oral information may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in-depth study of Suzhou pingtan.
     Suzhou pingtan was popular in jiangnan region. The story houses were the parking port for the storytellers, on which Suzhou pingtan and Suzhou society were interactive and blending. The story houses in Suzhou, were not only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in bricks, but also the social space with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Suzhou and Suzhou pingtan. The story houses were an integral part of Suzhou socie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ic changes, "small community" of story houses further contrasts with the Suzhou social interaction.
     "Small community" of story houses constituted of Suzhou pingtan artists and listeners of every stripe in and out of story hou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elements within "small community", which was counterproductive in Suzhou society ,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community" of story houses. The information and the exchange of energy placed between "small community" of story houses and Suzhou "society". Suzhou society constrained "small community" of story houses, with the projection of Suzhou society. "Small community" of Suzhou pingtan was the concentration and extraction of Suzhou society.
引文
1 [法]阿兰·科尔班著,王斌译:《大地的钟声——19世纪法国乡村的音响状况和感官文化》,“探索非现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页。
    1刘聿功:《弹词杂论》,《大晚报·火炬通俗文学》1936年4月29日,第5期。
    2牟:《弹词开篇辑佚》,《大晚报·火炬通俗文学》1936年7月29日,第18期。
    3阿英:《珍珠塔版本汇目》,《大晚报·火炬通俗文学》1936年6月3日,第10期。此文作为《马如飞的珍珠塔及其他》一文的附录一《阿英藏珍珠塔版本目》,收入阿英《小说二谈》,第41—43页,见《小说闲谈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比原文增加《草本珍珠塔一卷》条目;另收入《阿英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4阿英(署名吴均):《法国女英雄弹词》,《大晚报·火炬通俗文学》1936年10月16日,第29期。以原题名作为《小说新谈》第11部分,收入阿英《小说二谈》,第173—175页,见阿英《小说闲谈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其中第175页末尾段落较原文略作修改;另收入《阿英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72页。
    5胜境:《告海内说书家》,《申报》1921年4月28日,第1版。
    6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从案头到书场——“说书体小说”对樊梨花形象的再创作》,《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晚清以来的弹词研究——兼论清代女作家弹词的文体定位》,《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从弹词小说看清代女作家的写作心态》,《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盛志梅:《清代书场弹词之基本特征及其衰落原因》,《齐鲁学刊》2003年第5期。《弹词渊源流变考述》,《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试论清代弹词的江南文化特色》,《江淮论坛》2003年第1期。
    2秦燕春:《晚清以来弹词研究的误区与盲点——“书场”缺失及与“案头”的百年分流》,《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秦燕春:《“十里洋场”的“民间娱乐”——近世上海的评弹演出及其后续发展》,《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第5期。
    4台湾的社会文化史研究,又称“新文化史”,约从1990年代开始萌芽,其中可以看到年鉴学派、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台湾史学界不曾把社会史研究作为一个对立的领域,他们的新社会文化史研究,正是从社会史研究的基础上延伸出来,并进而推衍、建立“新文化史”的理论框架和相关课题。李孝悌、卢建荣等均有专文对台湾“新文化史”研究进行介绍,见李孝悌的《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课题》(李孝悌主编:《中国的城市生活》,台北联经出版社,2005年,《序言》)和卢建荣的《新文化史的学术性格及其在台湾的发展》(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第四辑《新文化史》,大象出版社,2005年)。
    1周良主编:《评弹知识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2吴宗锡主编:《评弹文化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
    3周良主编:《苏州评弹文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4周良主编:《苏州评弹书目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5周良主笔:《苏州评弹史稿》,古吴轩出版社,2002年。
    6周良:《苏州评弹艺术初探》,中国曲艺出版社,1988年。
    7周良:《论苏州评弹书目》,中国曲艺出版社,1990年。
    8周良:《再论苏州评弹艺术》,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
    9周良主编:《艺海聚珍》,古吴轩出版社,2003年。
    10由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全四册,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包括:《苏州评弹旧闻钞(增补本)》、《书坛口述历史》、《见证历史——二十世纪苏州评弹图像》、《弹词目录汇抄、弹词经眼录》。
    11彭本乐:《论上海书场文化的发展和提高》,《评弹艺术》第14集,第113—116页。另见《上海的书场听众和评弹演员》,《评弹艺术》第27集,第143—159页。
    12曹凤渔:《百余年来苏州书场设置概况》,《评弹艺术》第9集,第199—213页。他的研究,成为笔者统计苏州市区书场数量的主要数据来源。
    13沈定卢:《清光绪十年到十八年间上海曲坛概况及书场经营方式》,周贻白:《中国剧场史论》(下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96—597页。
    1张远:《近代城市京剧女演员(1900—1937)——以沪、平、津为中心的探讨》,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2徐剑雄:《京剧与上海都市社会(1867—1949)》,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近代上海的京剧票友、票房(1911—1949)》,《史林》2006年第4期。
    3朱琳:《昆曲与江南社会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三雅园的经营策略与昆剧的命运》,《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姜进:《涌动与重构:从越剧观众看都市文化中的性别和阶层》,《现代中国都市大众文化与社会变迁》国际论文集,2006年。Jin Jiang, Women and Public Cultur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Women’s Yue Opera in Republican Shanghai, 1930-1940s. Ph.d,Stanford University, 1998.
    5周巍:《明末清初至20世纪30年代江南“女弹词”研究——以苏州、上海为中心》,《史林》2006年第1期。史学界对于弹词的研究,还包括:罗苏文的《顾影自怜:易装才女形象——弹词〈笔生花〉初探》(未刊稿)。许周鹣的《论明清弹词文化与吴地妇女》,《苏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中央民族大学池水涌的博士论文《中国苏州弹词与朝鲜盘索里比较研究》(2004),苏州大学王仙瀛的博士论文《苏州弹词〈西厢记〉文学探源》(2002),台湾师范大学孙慧雅的硕士论文《苏州弹词〈珍珠塔〉研究》(1985),台湾文化大学朱家炯的硕士论文《苏州弹词音乐研究》(1982),玄奘文化大学陈文瑛的硕士论文《苏州弹词研究》(2004)等。
    1 Laura Andrews, Jumping The Dragon Gate:Social Mobility Among Storytellers In Shanghai ,1849-1949, Ph.d, Yale University, 1997.
    2楼嘉军:《20世纪初期上海城市娱乐体系的演变》,《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4期。
    3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41页。
    4郭剑鸣:《关于中国近世文学公共领域的思考》,《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第137页。
    5熊月之:《都市里的乡村与乡村里的都市》,《史林》2006年第2期。黄孟红的研究提及上海书场,见黄孟红:《从〈点石斋画报〉看清末妇女的生活形态》,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第85页。
    6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
    7 Carlton Benson, From Teahouse To Radio Storytelling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Culture in 1930s Shanghai, Ph.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96.
    1莫方朔、盛胜我、顾春:《评弹演出听闻环境的调查与分析》,《电声技术》2006年第3期。
    2夏铸九、王志弘编译:《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北明文书局,1993年。第十一、十二章。另见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国内相继翻译出版了福柯的大量著作,如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等等。
    3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2页。
    1王鸿泰:《流动与互动——由明清间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测公众场域的开展》,台湾大学博士毕业论文,1998年。网上仅能搜索到论文摘要,未见全文。另有《明清社会关系的流动与互动》,《史学月刊》2006年第5期;《从消费的空间到空间的消费——明清城市中的酒楼与茶馆》,台北《新史学》11卷第3期,2000年。
    2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3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4戴利朝:《茶馆观察:农村公共空间的复兴与基层社会整合》,《社会》2005年第5期。
    5小田:《近代江南茶馆与乡村社会运作》,《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6熊月之:《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研究》,《档案与史学》1996年第6期。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7李天纲:《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8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以民国时期中山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6年第1期。
    1吴宗锡主编:《评弹文化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第22页,认为书馆、书楼、书屋、书社、书厅,均为书场之别称。
    2据沈定户考证,自光绪十年(1884)至光绪十八年(1892)间,上海的曲艺演出场所中,“书馆”、“书楼”、“书场”三种称谓均有,其中以书馆出现最早,然后才有书楼和书场。称书馆的占总数的42%,称书楼的占总数的36%,而称书场的仅占总数的6%。可见,此时在上海是以称书馆者为最普遍,其次是称书楼,再其次才是称书场。见沈定户《清光绪十年到十八年间上海曲坛概况及书场经营方式》一文。
    3《申报》,1889年11月21日。
    1《苏州文化局剧场调查表》,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7-03-012。《苏州市区茶馆书场调查档案》,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7-04-028~041。
    2《苏南区苏州市商业登记表(茶馆书场业)》,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1-05-109。
    1 [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彭刚译:《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1 [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彭刚译:《新史学:自白与对话》,第41页。
    2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书坛口述历史》,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
    3唐耿良著,唐力行编:《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台北商务印书馆,2007年。
    4左畸:《书场杂咏》,苏州评弹研究室,1981年。
    1 [英]彼得·伯克著,刘华译,李宏图校:《西方新社会文化史》,《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
    2周兵:《精彩纷呈的新文化史》(《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1期),指出国内翻译出版新文化史书籍的一些特点:出版主要集中在2000年后;译著中往往将传统文化史与新文化史混杂,因为对新文化史的认识仅限于史学界,在出版中没有明确区别;一些通俗性强的新文化史著作在出版过程中,被称为另类的(或边缘的),反而忽略了学术价值。
    3杨豫、李霞、舒小昀:《新文化史学的兴起——与剑桥大学彼得·伯克教授座谈侧记》,《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
    4李宏图、王加丰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5李宏图:《当代西方新社会文化史述论》,《世界历史》2004年第1期。
    6 [美]阿兰·梅吉尔著,赵晗译:《历史研究中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从年鉴学派到新文化史》,《学术月刊》2005年第11期、第12期。
    7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第四辑《新文化史》,大象出版社,2005年。
    1 [美]阿兰·梅吉尔著,赵晗译:《历史研究中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从年鉴学派到新文化史(下)》,《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
    2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包亚明译:《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4常建华:《能不忆江南?》,《光明日报》2008年3月5日。
    5小田:《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 [法]阿兰·科尔班著,王斌译:《大地的钟声——19世纪法国乡村的音响状况和感官文化》,“探索非现实”,第5页。
    2 [美]卡罗琳·考斯梅尔著,吴琼、叶勤、张雷译:《味觉——食物与哲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第2页。
    3唐力行等著:《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7页。
    1具体可参见附录1《清代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苏州书场一览表》。
    1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收于《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398页。
    2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地区市镇之数量分析》,收于《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59页。原为英制,现折为公制。
    3王鸿泰:《明清社会关系的流动与互动》,《史学月刊》2006年第5期。
    1顾颉刚:《苏州的历史和文化》,苏州市档案局、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第5页。根据朱保炯、谢沛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清一代苏州的状元应为26名。
    2李明:《明清苏州社会各风俗层的互动与交融》,《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3 [美]保罗·圣安杰洛:《帝国晚期的苏州城市社会》,收于[美]林达·约翰逊主编,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
    1露天书场的形式,一直延续到1949年以后。20世纪50年代,苏州玄妙观的小菜场里,还保留着李金祥说书的场子。
    2周良编:《苏州评弹旧闻钞(增补本)》,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第9页。
    3具体李海泉的说评话情形,可参见《缀白裘》九集卷三《精忠谱》《书闹》。
    4堂会,旧时豪门富士遇有喜庆宴饮,往往特邀演员去酒楼饭店或私邸大宅为其全家以及亲友演唱,可任意点唱,点说书目。亦有人家延请演员逐日演唱长篇书目,包唱半月、一月者,则称“长堂会”。
    5(清)陈勰增辑,章腾龙原本:《贞丰拟乘》,卷上《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6》,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04页。
    1(清)顾禄:《桐桥倚棹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马如飞编:《出道录》,《苏州评弹旧闻钞》,第94页。
    1僻耽山人:《韵鹤轩杂著》(1821),周良编著:《苏州评弹旧闻钞(增补本)》,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第87页。当时演出的艺人,有盲艺人,也有女艺人,可证明道光元年,评弹行业组织光裕公所对苏州评弹市场的全面控制尚未开始。
    2《点石斋画报·画舫飞灾》,王稼句点校:《苏州旧闻——晚清社会新闻图录》,古吴轩出版社,2003年,第17页。
    3今观前街为主,辐射范围包括北至东大街,南至干将路,东至平江路,西至人民路的区域。
    4清代观前名“碎锦街”,清末民初时,苏州人习惯上称观前、观东、观西,不称“观前街”。
    1姜晋、林锡旦编著:《百年观前》,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2《苏州市志》第2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9页。
    3刘庭:《清末民初苏州地方自治运动》,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室:《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1、2合辑,1992年,第190页。1911年9月15日,苏州响应“辛亥革命”,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和平光复”,苏州独立,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宣告结束清统治。因此,苏州的地方自治运动并没有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
    4苏州市档案局编:《苏州市民公社档案资料选编》(内部刊物),出版时间未载,第2页。当时观前街,称观前大街,是苏州城内最为繁华的地区,观前公社是苏州第一个市民公社,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联合团体,相互保卫,专办本街公益之事”。
    5《长乐书社广告》,《平江日报》1919年10月5日,第4版。
    1 1895年,根据《马关条约》,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划元和县辖地(盘门外)150方里为日本租界,划元和县辖地(觅渡桥以西)为各国公共租界,划吴县、长洲、元和县辖地(阊门外至盘门外)890方里为商埠。1896年,苏州正式开放港口。
    2徐云:《二十年代末苏州设市之事末》,《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6辑,1986年,第29页。
    3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05页。
    4《同里福安茶居广告》,《吴江》1924年2月24日,第1版。
    1老听:《书坛话旧》(一),《金刚钻》1933年9月20日,第2版。
    1《书场概况》,陶凤子:《居住必携:苏州快览》,上海世界书局印行,1925年,《第九编》《苏州之游戏》,第1页。
    1姚民哀:《说书琐话》,《红玫瑰》1930年第6卷,第30期。
    1 Carlton Benson,From Teahouse To Radio Storytelling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Culture in 1930s Shanghai, Ph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96, pp.340-345.
    2一叶楼主:《叶叟谈艺》,《书坛周讯》1948年10月13日,第2版。
    3陆郎:《无线电中之弹词》,《金刚钻》1933年7月14日,第2版。
    4海上漱石生:《各书场之回忆》,《金刚钻》1933年8月29日,第1版。
    5小春:《范雪君之电台包银每月二百五十万》,《铁报》1946年12月16日,第3版。
    6横云:《弦边新语》,《铁报》1948年3月15日,第3版。
    1《书场广告》,《苏州日报》1948年9月17日。
    2《书场广告》,《苏州日报》1948年7月22日,7月29日。
    3据附录6《民国时期部分报刊中苏州城乡书场及广播书场广告一览表》中,苏州城区书场广告中,经初步统计传统书目《珍珠塔》出现16次,《三国》13次,《描金凤》13次,《玉蜻蜓》11次,《三笑》9次,《白蛇传》7次,《双珠凤》7次,《七侠五义》5次,其他包括了《封神榜》、《大红袍》、《济公传》、《金枪传》、《金台传》、《隋唐》等,占总广告数目的近90%。
    1吴琛瑜:《“茶社弹词”——近代苏州的书场》,《东吴文化遗产》(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217—227页。
    2孙筹成:《不堪回首话姑苏》,《百合花》1938年10月11日,第1卷第2期。
    1弹铗:《回忆开篇》,《苏州新报》1939年4月23日,第3版。
    2《哀苏州(译自2月12日密勒氏评论报)》,《宇宙风》1938年3月21日,第63期,第105页。
    3《社会主义改造以前苏州百货业述略》,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第190页。
    4《本邑旅馆饮食业事变后,生意发达异常》,《苏州新报》1939年4月26日,第6版。
    
    1横云阁主:《苏州书场争聘响档》,《铁报》1947年8月28日,第3版。
    2茶博士:《弦边新语》,《铁报》1949年4月24日,第3版。
    3漂档,因卖座太差,不到期满演员被迫结束其演出而离场。
    1《苏州的富户穷了》,《快活林》1947年4月13日,第56期,第4页。
    2在苏州的广播电台发展史中,这三家电台受到上海电台影响,特点与上海的民营电台十分相似,故本文重点介绍这三家电台的创办过程与节目特点。
    3阿门:《回首话当年》(一),《苏报》1947年9月1日,第4版。
    4久大布店座落在胥门外万年桥大街,于1926年开张,是一座双开间楼房。
    1苏州广播电台:《天声集》,第1集,1936年1月1日,第48页。
    2《清乡新报》1942年4月13日,第4版,收录于《广播事业在苏州》(1942),藏于苏州档案馆,档案号:A3-04-033-032。
    3具体条目,可参见《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为抄发广播电台设置规则致上海广播电台函》(1946年3月16日),上海市档案馆、北京广播学院、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编:《旧中国的上海广播事业》,档案出版社,1985年,第568—572页。
    4健帆:《说书场里的听客》,《芒种》1935年3月5日,第3期。
    1胜境:《告海内说书家》,《申报》1921年4月28日,第1版。
    2半仙:《漫谈说书》,《苏州书坛》1949年3月28日,第3版。
    3霞俪:《速写——书场里》,《红玫瑰》1929年第5卷,第27期。
    4苏州的无线电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发展上都无法与上海相比,尽管民营商业电台也采用了与上海相似的经营方式,但因为存在时间较短,并未对苏州人的日常生活和苏州城市的近代化发展产生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苏州的广播书场也未能像上海那样对城市文化产生影响。
    
    1含凉:《茶馆上谕》,《铁报》1946年10月25日,第2版。
    2陆士谔:《书场见闻录》,《金刚钻》1933年4月20日,第2版。
    3程瞻庐:《茶寮小志》,《红杂志》1923年第15期。
    
    1《评弹文化词典》,第17页,“斩尾巴”。
    2夏玉才:《建国后的苏州评弹》,《评弹艺术》第34集,第172页。
    3潘伯英:《解放两年来评弹改革情况》,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7-01-001-016。
    1朱唯珂:《新评弹下乡受到农民欢迎三十五个艺人决心改说新书》,《新苏州报》1951年11月23日,第2版。
    2《苏州市评弹队伍演变概况》,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7-01-034-016。
    3经济书场,包括:于云飞书场、周啸亮书场、梁文芝书场、曹龙海书场、顾玉良书场、李友梅书场、甫桥西桥书场、杨天和书场、沈雪庵书场、潘文秋书场、何香亭书场、王雪帆书场、邹继衡书场、张筠秋书场、汪凤冈书场、苏君怡书场、姚文瑛书场、胡翔亭书场、桃和书场、光华书场等等。
    4越做,指同场演出的档与档之间的关系,也叫“越档”。
    5邢流萍:《广播书场的出世》,《评弹艺术》第25集,第15—17页。
    1《关于全市茶馆书场的调查和改进意见》(1965),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A3-02-197-001。
    
    1《评弹文化词典》,第23页。
    2一德:《静园巡礼》,《苏州书坛》1949年4月11日,第3版。
    3《易安书场说明书》,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7-04-038-018。
    1朱宏涌:《苏州茶馆钩沉录》,收于《苏州经济史料》(一),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著:《苏州文史资料选辑》,1988年第18辑,第306页。
    2徐纯卿老人,今年80岁出头,原苏州龙泰布店店员,1949年前后加入和平社苏州分社。2007年8月,
    
    1《评弹文化词典》,第24页。
    2《评弹文化词典》,第28页。
    1《评弹文化词典》,第25页。
    2《评弹文化词典》,第24—25页。
    3《评弹文化词典》,第25页。
    4《评弹文化词典》,第24页。
    5《评弹文化词典》,第28页。
    6《评弹文化词典》,第28页。
    7《评弹文化词典》,第27页。
    8《评弹文化词典》,第27—28页。
    9《苏州市评弹改进协会会员名册》,苏州市档案局藏,档案号:C37-02-003-036。
    
    1《书场杂咏》,“二十五”,第17页。
    2《关于评弹团、评弹学校、演出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1965),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A18-02-933。
    1《评弹文化词典》,第26页。
    2《评弹文化词典》,第25—26页。
    3《评弹文化词典》,第24页。
    4《评弹文化词典》,第25页。
    5《评弹文化词典》,第25页。
    6晴庵:《德仙楼之两大名档》,《苏州新报》1939年3月29日,第3版。
    7吴大:《说书拾遗》,《世界小报》1923年7月26日,第3版。
    
    
    1青狮:《书坛琐话》中,《大光明》1930年4月18日。
    2青狮:《书坛琐话》下,《大光明》1930年4月21日。
    3《听书人的种种》,《上海生活》1939年第3期,第37页。
    4横云阁主:《书场中之神经听客》,《罗宾汉》1947年2月7日,第3版。
    5新听客:《徐小琴常熟遇魇子》,《苏报》1947年10月9日,第4版。
    1泪史:《取缔弹词的建议》,《铁报》1936年11月19日,第1版。
    2《评弹文化词典》,第26页。相传清初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不取报酬,演唱子弟书,故称“票友”。评弹的票友正是借用了戏曲的术语。
    3《评弹文化词典》,第43页。
    4银联社,是上海市银钱同人联谊会娱乐委员会弹词组的简称。1939年创设,创始人萧伯逢、朱耐彤、何国安等,曾聘请蒋宾初、黄兆熊对社员进行辅导,并创刊《银联集弹词开篇集》二期。
    5和平社,原绸布社张民生、顾景云、曹达忻等,于抗战胜利后建立,因以和平电台为基础,故称和平社,发行《原子蓝布弹词开篇集》。
    6《书迷信箱》,《书坛周讯》1948年10月13日,第4版。
    7徐纯卿老人口述,2007年8月。
    
    
    1《评弹文化词典》,第24页。
    2《金谷茶社书场说明书》,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7-04-039-009。
    3《大观园茶社书场百米图说明书》,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7-04-036-009。
    
    1《乐苑书场环境说明》,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7-04-036-029。
    2《龙园茶社附设书场说明书》,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7-04-036-081。
    3贝叶:《吴苑深处发生讼争》,《铁报》1946年10月3日,第2版。
    
    
    1任重:《吴苑售西点》,《铁报》1946年10月7日,第2版。
    2《百年观前》,第41—42页。
    
    1嫣翁:《吴苑之后门》,《苏州日报》1947年6月15日,第4版。
    2横云阁主:《听书与吃茶》,《苏州明报》1946年12月5日,第6版。
    3《关于静园书场概况》,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7-04-028。
    1万鸣:《严雪亭评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4—55、58页。
    2《采芝堂大药房启事》,《苏州新报》1939年5月1日,第6版。
    3《颐恩氏制药厂广告》,《苏州新报》1939年5月30日,第4版。
    4《颐恩氏制药厂广告》,《苏州新报》1939年6月7日,第3版。
    5《郑福斋广告》,《苏州新报》1939年6月13日,第2版。
    6《评弹文化词典》,第24页。
    
    1《得月楼改明月楼》,《木铎周刊》1920年10月10日,第1版。
    2《明月楼添设书场》,《木铎周刊》1920年12月26日,第1版。
    3《得月楼重整旗鼓》,《木铎周刊》1921年4月24日,第1版。
    4《得月添设书场》,《木铎周刊》1921年5月15日,第1版。
    5《书场又复论租》,《木铎周刊》1921年7月17日,第1版。
    6《得月会书之热闹》,《木铎周刊》1923年2月4日,第1版。
    7《燕语莺声》,《苏州新报》1939年4月21日,第3版。
    1倚壁客:《弹词名将程上之献艺吴门》,《苏州日报》1948年6月2日,第4版。
    2三皇,清代光裕公所供奉的祖师,为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3竖雨阁主:《严雪亭搭屋开书》,《苏报》1948年2月16日,第4版。
    4瞻囗:《泗泾书场接钦差》,《苏州书坛》1949年3月28日,第4版。
    5盘洋,就是场方给艺人的预付款。
    6《评弹文化词典》,第23—24页。
    7王逸贱:《逸斋书话》(四),《罗宾汉》1931年8月7日,第3版。
    8《书场票价》,《评弹艺术》第8集,第182页。
    
    1横云:《湖园门外之乘凉听客》,《铁报》1946年9月15日,第3版。
    2《静安书场开办营业报告书》,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 C37-04-028-002。
    3横云:《弦边新语》,《铁报》1948年3月5日,第3版。
    4《书场票价》,《评弹艺术》第8集,第184页。
    1沈醉:《同孚书场的票价与茶资》,《铁报》1946年11月21日,第2版。
    2 1930年5月,由于各种原因,苏州市政府撤销,苏州市并入吴县。前市政府时代,即1927至1930年5月。
    3《函据茶馆书场业请撤销台子书场两捐遵缴省税》(1935),《苏州商会档案》,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4-02-690-094。
    4《为吴县财政局征收茶馆书场业同业公会台子捐事致吴县茶馆书场业同业公会函》(1932),《苏州商会档案》,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4-02-680-048。
    5《为复知停征台子等捐已分转请事致茶馆书场业函》(1932),《苏州商会档案》,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4-02-680-054。
    6《为奉令茶馆书场业营业税仍照营业税规定征收请烦查照转知事致县商会函》(1932),《苏州商会档案》,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4-02-644-118。
    1《娱乐场设备简陋随时责令改善各书场悬牌应揭示原名》,《苏州新报》1939年11月21日,第5版。其时,吴县公共娱乐事项审查委员会召开常会,“议决公共娱乐场,有设备每多简陋,不顾公众安全与健康者,应如何劝令改善案”。
    2金效三:《苏城饮料之卫生》,《东吴月报》第1卷第4期,1920年1月,第77—79页。
    3贻惠:《公共和娱乐场所之面巾问题》,《长寿》1935年3月8日,第144期。
    
    1佩珍:《献给书场老板》,《上海生活》1939年第2期,第40页。
    2《德仙楼书场邀请名家》,《苏州新报》1940年9月16日,第6版。
    3《为报告调查菜馆内设书场情形事》(1933),《苏州商会档案》,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4-03-054-025。
    4黄沈:《东吴设备如理想!》,《书坛周讯》1948年11月3日,第4版。
    
    1横云:《弦边新语》,《铁报》1948年3月6日,第3版。
    2《茶肆易主》,《吴江》1923年1月21日,第2版。
    3《福安茶居启事》,《吴江》1923年8月1日,第3版。
    4《同里福安茶居广告》,《吴江》1923年10月7日,第1版。
    5《同里福安茶居广告》,《吴江》1924年2月24日,第1版。
    6详见附录6《民国时期部分报刊中苏州城乡书场及广播书场广告一览表》。
    1《为评弹协会经营光裕书场与本区春和楼合并事由报告》,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7-02-013-030。
    1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第97页。
    2本章主要论述书场内场方、艺人、听众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书场、艺人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书场与政府、书场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将在第五章中详细阐述。
    
    
    1沈秋农:《热接热送请先生》,《评弹艺术》第35期,第171—173页。
    2琅琅:《姚民哀报恩说西厢》,《福尔摩斯》1927年2月21日,第2版。
    1《会书一叙感今昔》,《罗宾汉》1929年12月26日,第2版。
    2敌档,在竞争中处于对抗地位的演员。一般指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内,在邻近书场演出的演员。
    3《书场杂咏》,“二十一”,第15页。叶胜翔,即叶声翔。
    
    
    1横云阁主:《听书必览》,《茶话》1946年第4期。
    2张良士:《元旦听书记》,《苏州日报》1949年1月6日,第4版。
    3叶圣陶:《说书》,秦兆基选注《苏州文选》,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75页。
    4《光裕社150周年纪念册》,苏州图书馆藏。
    1潘心伊:《书坛话堕》(五),《珊瑚》第1卷第9号,1932年。
    2《评弹文化词典》,第19页。
    3《评弹文化词典》,第21页。
    4《评弹文化词典》,第25页。
    5羌公:《抽签》,《铁报》1948年9月27日,第3版。
    6《逸斋书话》(五),《罗宾汉》1931年8月10日,第3版。
    
    1吴大:《说书拾遗》,《世界小报》1923年7月29日,第2版。
    2潘心伊:《书坛与电台》(二),《珊瑚》第2卷第5号,1933年。
    1叶飞:《朱雪琴娇声唤寄爹:韩文忠丧父得子》,《苏州书坛》1948年12月23日,第1版。
    2怦怦:《书坛小鸟张丽君新收女弟子》,《苏州书坛》1948年12月23日,第1版。
    3剑南客:《周蝶影认寄爷》,《苏州书坛》1949年4月4日,第1版。
    4《弦边婴宛,一段韵事;邹菊芳感恩,下嫁场东》,《苏州日报》1948年2月18日,第3版。
    5郑逸梅:《艺林散叶》,中华书局,2005年,第81页。
    6《多才多艺的陆澹庵》,《郑逸梅选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87页。
    
    1郑逸梅:《小说界中之三弹词家》,《金刚钻》1933年10月4日,第1版。
    2《擅写党会小说的姚民哀》,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中华书局,2005年,第299—301页。
    3朱恶紫:《我和评弹结缘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吴县文史资料》1993年第10辑,第126—128页。
     1赵易林:《赵景深与汪梅韵》,《评弹艺术》第22集,第176—180页。
    
    
    1俞振飞:《忆二事》,《评弹艺术》第2集,第15—16页。
    2《赛牡丹》,《初阳》,第1卷第5期,1937年3月20日。
    3春官:《词坛皇后》,《铁报》1937年4月2日,第2版。
    4《书场杂咏》,“二十四”,第16—17页。
    
    1石泉:《书坛奇葩》,《苏州日报》1947年4月27日,第4版。
    2冲霄:《女说书杜剑华未染时下习气》,《苏州日报》1947年4月28日,第4版。
    3石泉:《杜剑华婉如牡丹》,《苏州日报》1947年4月30日,第4版。
    4冲霄:《杜剑华似黄菊,不以色香向人》,《苏州日报》1947年5月5日,第4版。
    5金玉成:《杜剑华太造化了》,《苏州日报》1947年5月28日,第4版。
    6巨浪:《值得捧吗?》,《苏州日报》1947年5月27日,第4版。
    
    1石泉:《兴到为之》,《苏州日报》1947年5月29日,第4版。
    2冲霄:《我首先搁笔》,《苏州日报》1947年5月29日,第4版。
    3萧木:《谈杜剑华》,《苏州日报》1947年7月30日,第4版。
    4尖谍:《杜剑华走红前后》,《书坛周讯》1948年10月27日,第3版。
    
    1艺堂:《乡镇上的会书》,《评弹艺术》第3集,第269—271页。
    2《论报纪姑苏申宦后人禀请禁唱玉蜻蜓弹词事》,《申报》,1898年2月28日。
    3《禁唱淫词》,《申报》,1899年6月9日。
    1《密查弹唱淫书》,《申报》,1906年11月3日。
    2《饬禁淫词小说》,《申报》,1906年9月17日。
    3《取缔弹唱淫辞之省令》,《申报》,1919年9月2日。
    4《论禁玉蜻蜓新剧》,《申报》,1920年3月4日。
    5《书场又复论租》,《木铎周刊》,1921年7月17日。
    6翠羽:《女说书家鲍闻天小传》,《福尔摩斯》,1926年7月24日。
    7《上海书坛》,1939年第1期,第39页。
    8天亶:《说书闲评》,《申报》,1920年6月26日。堃生《说书偶话(一)》,《申报》,1925年3月21日。
    
    1《苏州市区书场概况》,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7-04-028~041。
    2书场跑街:《爵禄书场之人物》,《罗宾汉》1930年4月5日,第3版。
    3《黄金荣莅苏,周云瑞忙透》,《书坛周讯》1948年10月27日,第4版。
    4少石:《杜月笙传奇》,团结出版社,1988年,第160—161页。
    5《周玉泉谈艺录》,《书坛口述历史》,第21页。
     1万鸣:《严雪亭评传》,第197—200页。
    1天仙:《姚民哀吞金自杀——为了一个铜板的问题》,《福尔摩斯》1931年10月20日,第1版。
    2横云阁主:《入秋后之书场生涯》,《铁报》1946年9月25日,第3版。
    3先由场主送盘洋若干,以代礼物。倘决定登台日期,再由场主预付包银一部分,名为“带档”。
    4道友:《说书人“放生”起纠纷》,《铁报》1947年1月30日,第3版。
    5霭润:《场东与说书人》,《苏报》1948年4月8日,第4版。
    6《为呈报云苑书场魏含英于吉由巷被暴徒污辱情形》(1943年),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03-02-241-108。
    7鲁汉:《魏含英的态度》,《苏州明报》1947年10月22日,第4版。
     1汤乃安:《严雪亭虞山历险》,《评弹艺术》第9集,第170—172页。
    
    1世外人:《严雪亭偷鸡勿着蚀把米》(上),《苏报》1948年5月13日,第4版。
    2世外人:《严雪亭偷鸡勿着蚀把米》(下),《苏报》1948年5月14日,第4版。
    3《苏州说书业之大斗殴》,《申报》1921年8月11日,第5版。
    4《说书先生起纠纷,张鉴庭损破眼镜》,《大华报》1946年7月22日,第1版。
    
    
    1横云阁主:《光裕书场的武剧》,《铁报》1946年9月27日,第3版。
    2横云阁主:《光裕书场的武剧》,《铁报》1946年9月27日,第3版。
    1《书场杂咏》,“十五”,第12页。
    2《周玉泉谈艺录》,《书坛口述历史》,第10页。
    3木公:《书场趣录》,《上海生活》1939年第4期,第53页。
    4“感官文化”一词,来源于科尔班《大地的钟声》一书。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来获得有关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这五种感官是对这个大千世界所有事物的感官体验,形象、声音、气味等作为符号象征,不仅可以成为一种文化想象,更在实践中影响现实生活。
    1瘦竹:《逸斋书话》(九),《罗宾汉》1931年8月22日,第3版。
    2汪咏艺:《听书乐开篇》,《天声集》第1集,苏州广播电台,1936年1月1日,第21—22页。
    3 (明)王沄:《漫游纪略》,《苏州评弹旧闻钞(增补本)》,第13页。
    4《书场杂咏》,“六”,第6页。
    5《书场杂咏》,“三十九”,第24页。
    6《书场杂咏》,“四十一”,第25页。
    1《书场杂咏》,“十二”,第10—11页。
    2《书场杂咏》,“二十二”,第15—16页。
    3《书场杂咏》,“十八”,第13页。
    4《书场杂咏》,“二十八”,第18—19页。
    5《书场杂咏》,“二十六”,第18页。
    1横云阁主:《听书必览》“口彩书”,《茶话》1947年第9期,第199页。
    2 (清)凌菊人:《三笑七古题词》,《苏州评弹旧闻钞(增补本)》,第85页。
    3黄云阁主:《弹词家之三弦》,1946年1月21日,第3版。
    4《书场杂咏》,“十三”,第11页。
    5《书场杂咏》,“四十”,第25页。
    6一叶楼主:《叶叟谈荟》,《书坛周讯》1948年11月3日,第2版。
    7贝勒:《弹词家的有力插科》,《快活林》1947年5月12日第60期,第7页。
    1望霞:《三吴春梦》,《苏州书坛》1948年12月23日,第4版。
    2羗公:《老美女》,《铁报》1947年11月4日,第3版。
    
    3横云:《白发红颜会书一叙》,《快活林》1946年2月2日,第10页。
    
    1寒冻:《婴宛小志》(十四),《苏州明报》1948年5月29日,第6版。
    2《张丽君的书艺》,《书坛周讯》1948年10月13日,第2版。
    3甘棠:《听顾竹君说书》,《苏州明报》1947年12月17日,第4版。
    1《光裕社全体化装弹词广告》,《吴语》1928年10月3日。
    2《光裕社全体化装弹词广告》,《吴语》1928年10月4日。
    3《光裕社全体化装弹词广告》,《吴语》1928年10月5日。
    4《苏州大戏院广告》,《苏州新报》1938年11月27日,第2版。
    5横云:《说书人苏州演书戏》,《铁报》1946年10月27日,第3版。
    6横云:《弹词家会串书戏》,《铁报》1947年11月13日,第3版。
    7《苏州情调》(六二)《茶馆》,《苏州新报》1941年1月5日,第6版。
    
    
    1吴人:《书场里的挑水阿二——姑苏漫笔之二》,《散文》1985年第11期。
    2《书场杂咏》,“二”,第4页。
    3陆文夫:《美食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4任重:《吴苑售西点》,《铁报》1946年10月7日,第2版。
    5健帆:《说书场里的听客》,《芒种》1935年3月5日,第1卷第3期。
    1《书场杂咏》,“三十”,第19—20页。
    2黄子平:《故乡的食物:现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觉记忆》,《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 [美]卡罗琳·考斯梅尔著,吴琼、叶勤、张雷译:《味觉——食物与哲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第146页。
    4感官结构一词,来源于毛尖《三四十年代上海文学与电影中的都市新感觉》一文,强调的是个体与周围“物”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感觉结构”的重要特征是拜“物”性,物成了日常生活纹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建构和支配了我们的“感觉结构”。见毛尖:《三四十年代上海文学与电影中的都市新感觉》,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博士论文,2002年。
    
    
    1张达:《书场座位之我见》,《上海生活》第1期,1940年,第65页。
    2横云阁主:《书场中之座位》,《罗宾汉》1946年8月5日,第3版。
    3横云阁主:《书场中之座位》,《罗宾汉》1946年8月5日,第3版。
    1黄沈:《静园书场》,《书坛周讯》1948年10月20日,第4版。
    2黄沈:《东吴设备如理想!》,《书坛周讯》1948年11月3日,第4版。
    3 1940年4月,吴县警察所公布了《管理公共娱乐场所暂行规则》,认为公共娱乐场所内,寒暑设备调节应合宜,楼上下应多辟窗户及太平门,以增加空气流通,并要在适当地方,分设男女厕所,每日至少清洗二次,并随时施用消毒药水进行消毒。
    4蒋大鑫:《抗战前电台的评弹节目》,《评弹艺术》第25集,第196—197页。
    1丁士:《谈谈最近后各电台之转播节目平剧话剧弹词应有尽有》,《快活林》1946年3月16日,第7期,第11页。
    2冷观:《无线电里听周调》,《上海生活》1938年第6期,第33页。
    3横云:《弦边新讯》,《铁报》1947年10月14日,第3版。
    4张梦飞:《书坛琐语》,《百合花》1940年10月10日,第3年第9期,第34—35页。
    5蒋大鑫:《抗战前电台的评弹节目》,《评弹艺术》第25集,第197—198页。
    1顾自怜《小辈弹词名家新评》(五)《隔墙西施钟月樵》,《苏州书坛》1949年3月13日,第4版。
    2健帆:《说书场里的听客》,《芒种》1935年3月5日,第1卷第3期。
    3般若:《无线电中之游艺》(六),《金刚钻》1933年10月12日,第2版。
    4潘心伊:《一个僵尸》,《书坛与电台》(二),《珊瑚》第2卷第5号,1933年。
    5张炼红:《“海派京剧”与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空间的建构》,《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6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第103页。
    
    
    1《评弹文化词典》,第20页。
    2《周玉泉谈艺录》,《书坛口述历史》,第7—8页。
    1《周玉泉谈艺录》,《书坛口述历史》,第15页。
    2曹汉昌:《书坛烟云录》,《书坛口述历史》,第43页。
    3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著:《苏州文史资料选辑》,1984年第13辑,第127—128页。
    4柳絮:《听书感时》,《铁报》1949年2月10日,第3版。
    5《书场杂咏》,“三十四”,第21—22页。
    6《书场杂咏》,“三十一”,第20页。
    
    
    1《书场杂咏》,“三十二”,第20—21页。
    2米鹿:《听评弹有感》,《新苏州报》1957年6月2日,第3版。
    3《夫在外唱香球,妻在家卖家具》,《苏报》1947年12月22日,第3版。
    4《弹词家贫病,客死皇亭》,《苏州新报》1939年1月11日,第3版。
    5横云:《清寒说书人的呼吁》,《铁报》1947年6月30日,第3版。
    
    1陈范我:《严雪亭逃难开篇》,《播音潮》第4期,出版年代不详,第20页。
    2祝叶青:《十载江湖》,《苏州书坛》1948年12月23日,第3版。
    
    
    1进之:《漫谈说书人与烟酒》,《书坛周讯》1948年10月27日,第3版。
    2太白:《华伯明返沪疗治气管炎》,《苏州书坛》1949年4月4日,第1版。
    3横云阁主:《徐雪月病咳占勿药》,1946年10月16日,第3版。
    4横云:《说书人易患神经病》,《铁报》1946年7月28日,第3版。
    5横云:《弦边新语》,《铁报》1947年12月20日,第3版。
    1 Laura Andrews,Jumping The Dragon Gate:Social Mobility Among Storytellers In Shanghai ,1849-1949, Ph.d, Yale University, 1997, p172.
    2《回顾三、四十年代苏州评弹历史》,《评弹艺术》第6集,第249—251页。
    3横云阁主:《陈瑞麟病愈再调弦》,《铁报》1947年1月2日,第3版。
    1芦焚:《说书人》,《万象》1943年9月,第3期,第18—21页。
    1芦焚:《说书人》,《万象》1943年9月,第3期,第18—21页。
    2洪文蔚:《说书人》,《苏州日报》1948年1月28日,第4版。
    3寒冻:《听书志感》,《苏州明报》1948年6月25日,第4版。
    1蓝戈:《说书人》,《苏报》1946年10月9日,第6版。
    2克拨登:《书场孝子》,《苏州书坛》1948年12月23日、1949年1月1日、1949年1月6日,第2版。
    
    1《书场孝子》(一),《苏州书坛》1948年12月23日,第2版。
    2《书场孝子》(三),《苏州书坛》1949年1月6日,第2版。
    1横云:《谢小天的码头监护人》,《铁报》1947年6月4日,第3版。
    2这种影响,主导了后来对于传统社会及近代社会中女性地位与作用的看法,在文学、艺术、电影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中国传统男性话语霸权的一种很好的理论依据。
    3 [荷]L.van zoonen著,曹晋、曹茂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6—47页。
    
    
    1金曾豪:《听书杂忆》,《少年文艺》2002年第4期,第44—45页。
    2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5—56页。
    3小田:《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0页。
    1吴人:《书场里的挑水阿二——姑苏漫笔之二》,《散文》1985年第11期。
    1横云:《听书幸遇同调客!》,《铁报》1947年9月8日,第3版。
    
    
    1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2参考卓人:《光裕社资料初辑》,《评弹研究资料》之十一,苏州市曲联印发,1963年。
    
    
    1《周玉泉谈艺录》,《书坛口述历史》,第9页。
    2吴大:《说书拾遗》,《世界小报》1923年7月26日,第3版。
    3云云:《说书加档》,《大光明》1932年3月20日。
    
    1灏父:《光裕社之仗义者》,《大光明》1932年11月2日。
    2圈外人:《韩士良等料理马熊伯身后事》,《书坛周讯》1948年10月13日,第4版。
    3徐家新:《陆墓的两处义冢》,《吴县文史资料》第10辑,第162页。
    1潘心伊:《书坛话堕》(八),《珊瑚》第1卷第12号,1932年。
     1张梦飞:《书坛琐语》,《百合花》1940年10月10日,第3年第9期,第34—35页
    1独手:《男女书场纷请备案之我感》,《大光明》1934年9月24日。
    2《男女说书无关风化观东大戏院指光裕社为嫉妒请求禁止于情于法均属荒谬》,《吴县日报》1934年7月19日,第5版。
    3《观东大戏院男女说书:审查委员调查,并无诲淫之处》,《吴县日报》1934年7月22日,第4版。
    4《光裕社再请取缔男女说书》,《吴县日报》1934年7月24日,第4版。
    5《公审会不禁止男女说书:光裕社未便制裁非社员》,《吴县日报》1934年7月25日,第4版。
    6《苏州明报》,1935年2月20日。
    1《吴县茶馆书场业同业公会职员履历表》(1931年6月),《苏州商会档案》,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4-02-429-025。
    2《吴县茶馆书场业同业公会章程》(1936),《苏州商会档案》,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4-02-420-033。
    3《吴县茶馆书场业同业公会章程》,《苏州商会档案》,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4-02-212-061。
    1《为转公安局展缓茶馆登记期限并修正取缔规则事函县商会》,《苏州商会档案》,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4-03-010-065。
    2《为商店驻军不能营业据情函转呈主受机关设法迁移以维市面而安人心事致吴县县商会》,《苏州商会档案》,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4-03-066-103。
    3《为请调整茶馆业书场业等6家税额事致直接税吴县分局函》(1946),《苏州商会档案》,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4-03-525-076。
    4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谭正璧、谭寻编著:《弹词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申报》1900年4月10日,1901年9月28日。
    3《苏州新报》1939年11月21日,第5版。
    4《苏州新报》1940年4月13日,第2版。
    
    1《全苏州清洁大扫除卫生所开筹备会议》,《苏州新报》1939年4月26日,第5版。
    2《苏州新报》1940年4月3日,第5版;1940年4月4日,第5版。
    
    1《苏州新报》1940年8月12日,第2版。
    2《苏州新报》1940年12月27日,第2版。《苏州明报》1940年12月27日,第2版。
    
    
    1《苏州明报》1947年2月5日,第3版。
    2《苏州评弹旧闻钞(增补本)》,第48—49页。
    
    1《苏州评弹旧闻钞(增补本)》,第56—57页。
    2《苏州评弹旧闻钞(增补本)》,第57—58页。
    1《公安西区分局1954年11月11日关于彩云楼茶社附设书场》,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7-04-040-010。
    2《市西区人民政府关于不同意乐苑书场复业》,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7-04-036-056。
    3《苏州文化局关于光裕书场事件的调查报告》,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7-02-036。修改稿《关于光裕书场事件的调查报告》,见《新苏州报》1957年6月26日,第2、5、6版。
    
    1《苏州市评弹艺人代表会议纪要》,《新苏州报》1957年5月17日,第1版。
    2《评弹工作存在什么问题?评弹艺人大胆揭露热烈争鸣》,《新苏州报》1957年5月17日,第2版。
    1《评弹工作存在什么问题?评弹艺人大胆揭露热烈争鸣》,《新苏州报》1957年5月17日,第2版。
    2《评弹工作存在什么问题?评弹艺人大胆揭露热烈争鸣》,《新苏州报》1957年5月17日,第2版。
    3《评弹工作存在什么问题?评弹艺人大胆揭露热烈争鸣》,《新苏州报》1957年5月17日,第2版。
    1评弹工作组:《光裕书场事件工作总结初稿》,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C37-02-036-011。
     1 [美]索亚著,陆扬等译:《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它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1沙朗·佐京:《谁的文化?谁的城市?》,包亚明主编:《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第113页。
    2姜义华:《深化与拓展上海研究的十条建议》,《史林》1999年第2期。
    3唐力行等著:《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第9页。
    1陆玉麒、董平、俞勇军:《苏州与上海孪生城市模式的形成机理及其区域效应》,《地理科学》2004年第3期。
    2唐力行等著:《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第10—11页。
    3罗苏文:《晚晴上海租界的公共娱乐区(1860—1872)》,《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1期。
    4以现代城市研究为主,如陆玉麒、董平、俞勇军的《苏州与上海孪生城市模式的形成机理及其区域效应》,《地理科学》2004年第3期;刘荣增、崔功豪、冯德显的《新时期大都市周边地区城市定位研究——以苏州与上海关系为例》,《地理科学》2001年第2期等。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晚清至民国时期报刊杂志《申报》、《上海生活》、《珊瑚》、《茶话》、《万象》、《红玫瑰》、《红杂志》、《芒种》、《东方杂志》、《宇宙风》等;苏州档案馆藏民国报刊《苏州明报》、《苏州日报》、《苏州新报》、《新黎里》、《木铎周刊》、《苏州新闻》、《大华报》、《吴县日报》、《大光明》、《苏报》、《吴语》、《吴江》,评弹专刊《苏州书坛》、《书坛周讯》、《上海书坛》,建国后报纸《新苏州报》等;上海图书馆藏民国报刊《金刚钻》、《铁报》、《世界小报》、《福尔摩斯》、《晶报》、《罗宾汉》、《百合花》、《快活林》、《百美图》、《长寿》、《初阳》、《大晚报》、《东吴月报》、《天声集》、《播音潮》等。
    吴县社会调查处:《吴县》(1930—1931),苏州档案馆藏。
    《苏州市政月刊》(1929—1930),苏州档案馆藏。
    《苏州市政筹备处半年汇刊》(1927),苏州档案馆藏。
    《苏州文化局档案》,苏州档案馆藏。
    《苏州商业局档案》,苏州档案馆藏。
    《苏州工商联档案》,苏州档案馆藏。
    《苏州商会档案》,苏州档案馆藏。
    苏州市档案局编:《苏州市民公社档案资料选编》(内部刊物),出版时间未载。
    上海市档案馆、北京广播学院、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编:《旧中国的上海广播事业》,档案出版社,1985年。
    (清)陈勰增辑,章腾龙原本:《贞丰拟乘》,《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沈藻采纂:《元和唯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7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赵治翼纂:《信义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8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施若霖纂:《璜泾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顾镇编辑,周昂增订:《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朱保熙纂修:《巴溪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8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光绪七年(1881)江苏书局刻本。
    曹允源等纂:民国《吴县志》,苏州文新公司,民国二十二(1933)年排印本。
    (清)顾禄:《桐桥倚棹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陶凤子:《居住必携:苏州快览》,上海世界书局印行,1925年。
    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稼句点校:《苏州旧闻——晚清社会新闻图录》,古吴轩出版社,2003年。
    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吴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室编著:《苏
    州史志资料选辑》,1984年第2辑,1986年第6辑,1989年第3、4合辑,1992年第1、2合辑。
    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著:《苏州文史资料选辑》,1984年第13辑,1988年第18辑。
    政协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整理委员会编:《吴县文史资料》,1993年第10辑。
    苏州市城市建设博物馆编:《苏州城市建设大事记》,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金曾豪:《听书杂忆》,《少年文艺》2002年第4期。
    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苏州评弹研究资料丛书》(包括《书坛口头历史》、
    《见证历史——二十世纪苏州评弹图像》、《苏州评弹旧闻钞(增订本)》、《弹词目录汇抄、
    弹词经眼录》四册),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
    《评弹艺术》(1—37辑)。
    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秦兆基选注:《苏州文选》,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唐耿良著,唐力行编:《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台北商务印书馆,2007年。
    吴人:《书场里的挑水阿二——姑苏漫笔之二》,《散文》1985年第11期。
    左畸:《书场杂咏》,苏州市评弹研究室,1981年,苏州档案馆藏。
    卓人:《光裕社资料初辑》,苏州市曲联印发,1963年,苏州档案馆藏。
    《光裕社150周年纪念册》,苏州图书馆藏。
    郑逸梅:《郑逸梅选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郑逸梅:《艺林散叶》,中华书局,2005年。
    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中华书局,2005年。
    阿英:《阿英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包亚明主编:《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第四辑《新文化史》,大象出版社,2005年。
    陈汝衡:《说书小史》,中华书局,1936年。
    陈汝衡:《说书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程潞:《上海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88年。
    段本洛,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
    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
    胡晓真:《世变与维新:晚明与晚清的文学艺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001年。
    黄东兰主编:《身体·心性·权力》,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姜晋、林锡旦编:《百年观前》,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宏图、王加丰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李天纲:《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李孝悌:《清末下层社会启蒙运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孝悌主编:《中国的城市生活》,台北联经出版社,2005年。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1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陆文夫:《美食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罗苏文:《近代上海:都市社会与生活》,中华书局,2006年。
    潘光旦:《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少石:《杜月笙传奇》,团结出版社,1988年。
    谭正璧:《评弹通考》,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
    谭正璧、谭寻编著:《弹词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
    唐力行等著:《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儒年:《欲望的想象——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吴宗锡主编:《评弹文化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
    夏铸九、王志弘编译:《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北明文书局,1993年。
    小田:《苏州史纪(近现代)》,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小田:《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杨念群主编:《新史学》(第1卷),中华书局,2007年。
    叶中强:《从想像到现场——都市文化的社会生态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年。
    万鸣:《严雪亭评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
    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8年。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周良主编:《评弹知识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周良:《苏州评弹艺术初探》,中国曲艺出版社,1988年。
    周良:《论苏州评弹书目》,中国曲艺出版社,1990年。
    周良:《再论苏州评弹艺术》,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
    周良:《苏州评弹》,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周良主笔:《苏州评弹史稿》,古吴轩出版社,2002年。
    周良主编:《苏州评弹文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周良主编:《苏州评弹书目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周良主编:《艺海聚珍》,古吴轩出版社,2003年。
    周贻白编:《中国剧场史论》(下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
    朱琳:《昆曲与江南社会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左弦:《评弹艺术浅谈》,中国曲艺出版社,1981年。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
    [法]阿兰·科尔班著,王斌译:《大地的钟声——19世纪法国乡村的音响状况和感官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美]卡罗琳·考斯梅尔著,吴琼、叶勤、张雷译:《味觉——食物与哲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
    [美]林达·约翰逊主编,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索亚著,陆扬等译:《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它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美]菲利普·费尔南德斯·阿莫斯图著,何舒平译:《食物的历史》,中信出版社,2005年。
    [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彭刚译:《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荷]L.van zoonen著,曹晋、曹茂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鲍震培:《案头到书场——“说书体小说”对樊梨花形象的再创作》,《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
    鲍震培:《从弹词小说看清代女作家的写作心态》,《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鲍震培:《晚清以来的弹词研究——兼论清代女作家弹词的文体定位》,《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鲍震培:《清代“女中丈夫”风尚与弹词小说女豪杰形象》,《山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
    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清代妇女弹词小说中的自我呈现》,《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
    胡晓真:《秩序追求与末世恐惧——由弹词小说看晚清上海妇女的时代意识》,《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8期,2000年3月。
    胡晓真:《闺情、革命与市场:由民初弹词小说家姜映清谈起》,见罗久蓉、吕妙芳著:《近
    代中国的妇女与文化(1600—195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5月。
    胡晓真:《阅读反映与弹词小说的创作——清代女性叙事文学传统建立之一隅》,《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
    胡晓真:《丝弦、帐簿、华年——论〈林兰香〉与世情小说的拟真世界》,《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
    胡晓真:《酗酒、疯癫与独身——清代女性弹词小说中的极端女性人物》,《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8期,2006年3月。
    胡晓真:《新理想、旧体例与不可思议之社会——清末民初上海文人的弹词创作初探》,李孝
    悌主编《中国的城市生活》,台北联经出版社,2005年,第285—328页。
    楼嘉军:《20世纪初期上海城市娱乐体系的演变》,《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4期。
    罗苏文:《顾影自怜:易装才女形象——弹词〈笔生花〉初探》,未刊稿。
    孟蒙:《清代弹词文学论略》,《齐鲁学刊》2002年第1期。
    莫方朔、盛胜我、顾春:《评弹演出听闻环境的调查与分析》,《电声技术》2006年第3期。
    潘建国:《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复旦学报》2001年第1期。
    秦燕春:《鸳蝴文人的民间情结——以案头弹词创作及评弹演出、发展为中心》,《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秦燕春:《晚清以来弹词研究的误区与盲点——“书场”缺失及与“案头”的百年分流》,《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秦燕春:《“十里洋场”的“民间娱乐”——近世上海的评弹演出及其后续发展》,《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第2期。
    申浩:《从苏州到上海:评弹与近世江南社会变迁》,《东吴文化遗产》(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盛志梅:《弹词渊源流变考述》,《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
    盛志梅:《清代书场弹词之基本特征及其衰落原因》,《齐鲁学刊》2003年第5期。
    盛志梅:《试论清代弹词的江南文化特色》,《江淮论坛》2003年第1期。
    吴琛瑜:《“茶社弹词”——近代苏州的书场》,《东吴文化遗产》(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周巍:《明末清初至20世纪30年代江南“女弹词”研究——以苏州、上海为中心》,《史林》2006年第1期。
    周巍:《1949年书坛“皇后选举”事件——苏沪两地的舆论导向、大众心态与政府角色》,《东吴文化遗产》(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李宏图:《当代西方新社会文化史述论》,《世界历史》2004年第1期。
    潘泽泉:《空间化: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杨豫、李霞、舒小昀:《新文化史学的兴起——与剑桥大学彼得·伯克教授座谈侧记》,《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
    周兵:《精彩纷呈的新文化史》,《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1期。
    [美]阿兰·梅吉尔著,赵晗译:《历史研究中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从年鉴学派到新文化史(上)》,《学术月刊》2005年第11期。
    [美]阿兰·梅吉尔著,赵晗译:《历史研究中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从年鉴学派到新文化史(下)》,《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
    [英]彼得·伯克著,刘华译:《西方新社会文化史》,《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
    陈泳:《柳士英与苏州近代城建规划》,《新建筑》2005年第6期。
    陈蕴茜:《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以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4年第5期。
    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以民国时期中山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6年第1期。
    戴利朝:《茶馆观察:农村公共空间的复兴与基层社会整合》,《社会》2005年第5期。
    郭剑鸣:《关于中国近世文学公共领域的思考》,《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黄子平:《故乡的食物:现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觉记忆》,《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姜进:《涌动与重构:从越剧观众看都市文化中的性别和阶层》,《现代中国都市大众文化与社会变迁》国际论文集,2006年。
    姜义华:《深化与拓展上海研究的十条建议》,《史林》1999年第2期。
    李明:《明清苏州社会各风俗层的互动与交融》,《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陆玉麒、董平、俞勇军:《苏州与上海孪生城市模式的形成机理及其区域效应》,《地理科学》2004年第3期。
    楼嘉军:《20世纪初期上海城市娱乐体系的演变》,《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4期。
    钱久元:《清末上海剧场演变的轨迹》,《合肥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盛丰:《上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戏曲文化中心》,《复旦学报》2002年第3期。
    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王鸿泰:《明清社会关系的流动与互动》,《史学月刊》2006年第5期。
    小田:《近代江南茶馆与乡村社会运作》,《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熊月之:《都市里的乡村与乡村里的都市》,《史林》2006年第2期。
    熊月之:《略论上海人形成及其认同》,《学术月刊》1997年第10期。
    许敏:《晚清上海的戏园和娱乐生活》,《史林》1998年第3期。
    徐剑雄:《近代上海的京剧票友、票房(1911—1949)》,《史林》2006年第4期。
    张炼红:《海派京剧与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空间的建构》,《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朱琳:《三雅园的经营策略与昆剧的命运》,《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范文明:《近代社会发展与戏剧变化——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京剧与话剧为主》,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毛尖:《三四十年代上海文学与电影中的都市新感觉》,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博士论文,2002年。
    王仙瀛:《苏州弹词〈西厢记〉文学探源》,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夏洁:《苏州评弹“表”的本质和分类——以鲍曼的口语表演理论出发》,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徐剑雄:《京剧与上海都市社会(1867—1949)》,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陈文瑛:《苏州弹词研究》,台湾玄奘人文社会学院硕士论文,2004年。
    黄孟红:《从〈点石斋画报〉看清末妇女的生活形态》,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孙慧雅:《苏州弹词〈珍珠塔〉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85年。
    吴亿伟:《近代上海画报戏剧画之研究(1884—1912)》,台北艺术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杨晓菁:《再生缘研究》,高雄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6年。
    张远:《近代城市中的京剧女演员》,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朱家炯:《苏州弹词音乐研究》,台湾文化大学硕士论文,1982年。
    Carlton Benson, From Teahouse To Radio Storytelling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Culture in 1930s Shanghai, Ph.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96.
    Jin Jiang, Women and Public Culture:Poetics and Politics of Women’s Yue Opera in Republican Shanghai,1930-1940s, Ph.d,Stanford University,1998.
    Joshua Goldstein, FromTeahouse To Playhouse:Theaters As Social Texts In Early-twentieth-century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62, no.3(aug.2003).
    Laura Andrews, Jumping The Dragon Gate:Social Mobility Among Storytellers In Shanghai ,1849-1949, Ph.d, Yale University, 1997.
    Li hsiao-ti(李孝悌),Opera,Society And Politics: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Popular Culture,1901-1937, Ph.d,Harvard University,1996.
    Mark Bender, Plum And Bamboo:China’s Suzhou Chantefable Tradition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3.
    Mark Bender, Suzhou Tanci Storytelling In China: Contexts Of Performance, Oral Tradition,13/2(1998).
    Mark Bender, Zaisheng Yuan And Meng Lijun:Performance,Context,And Form Of Two Tanci,Ph.d, Ohio State University,1995.
    Peter James Carroll, Between Heaven and Modernity: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Re)Construction of Suzhou Urban Space, Ph.d, Yale University, 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