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妄阿喇布坦统治时期的准噶尔汗国史研究(1689-172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利用《清内阁蒙古堂档》、《靖逆将军富宁安奏折》、《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等重要史料,结合《朔漠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皇朝藩部要略》、《清实录》、《王公表传》、《秦边纪略》等清代官私史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策妄阿喇布坦统治时期(1689—1727)的准噶尔汗国的历史以及准噶尔汗国与清朝、西藏、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联系,试图客观再现策妄阿喇布坦统治时期的准噶尔汗国实际面貌。
     全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目的及其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基本史料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正文共三章。第一章主要回顾准噶尔汗国的兴起及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汗国状况。着重阐述了噶尔丹1670年继承汗位到1697年去世期间,在蒙古高原称雄一世,抗衡清朝,最终被强大的清朝打败的经过。第二章阐述了策妄阿喇布坦早期活动。本章对策妄阿喇布坦生年、成长经历以及与叔父噶尔丹分裂的根本原因;在处理噶尔丹的骨灰及噶尔丹亲信人物等问题上与清朝的交涉与抗衡;为巩固汗国的根基出征哈萨克,并与青海和硕特、伏尔加河土尔扈特协调关系;策妄阿喇布坦与西藏第巴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关系以及态度;对清朝的克制态度及和平共处的政策等问题。第三章首先探讨了1715年的哈密之争,认为哈密之争打破了准噶尔与清朝近20年和睦共处关系,是清准关系的转折点;策妄阿喇布坦派兵侵扰哈密的真实意图是为出征西藏作掩护,而出征西藏的目的则在于通过挟持黄教领袖达赖喇嘛,号令全蒙古,达到建立大蒙古帝国的目的。其次,对大策零敦多布远征西藏以及在西藏的统治等问题作了具体的考证。并介绍了策妄阿喇布坦坚决抗击沙皇俄国的扩张,采取军事打击与外交交涉等措施,保证汗国独立的尝试与努力。最后论述了策妄阿喇布坦兵败西藏后在清朝和俄罗斯两强中间谋求生存发展的举措,进而体现他作为一个优秀的汗王、政治家、外交家所具备的风采。结束语则对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准噶尔汗国的历史地位,准噶尔汗国与清朝、西藏、青海、俄罗斯的关系作了总结,归纳了本文的进展与创新以及局限与不足之处。
Taking advantage of Archives in Mongolian department of Qing Government Cabinet, Memorials of General Fu Ningan, Entire Translation of Manchu Memorials Replied by Emperor Kangxi with red Colored Brush, Entire Translation of Manchu Memorials Replied by Emperor Yongzheng with Red Colored Brush first time, combining with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Stratagems within Subjugation to Northern Desert region, Tables and Biographies of Mongolian Royals Confirmed by Emperor, Calendric Summary of Border Qin, Mainly Summary of Empire Dependency, basing on former researching productions, the author of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d the history of Jungyar Empire under ruling of Cewangrabdan(1689-1727). It is included relationship between Jungγar Empire and Qing dynasty, Tibet, Russia on politic, military, economic and diplomacy etc.
     The dissertation is consisted of preface, main text and conclusion. In the preface, the author explained the intention, meanings, related researching situation, basic history materials, researching methods. There are three chapters in main text, In the chapterⅠ, the author mainly recalled the rising of Jungγar Empire and ruling of Galdan, And discussed the course of enthronement, becoming mightinessi in Mongolian highland, antagonizing with Qing and defeated by powerful Qing dynasty from 1970 to 1697. In the chapterⅡ, the author set forth afresh the early activities of Cewangrabdan, such as history background of his birth, growth, abruption with uncle, attitude toward ashes of Galdan and Qing dynasty. In the chapterⅢ,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contend for Hami in 1715. Hami contending ended the twenty years peaceful situation between Jungγar Empire and Qing dynasty and became kickpoin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Jungγar Empire and Qing dynasty. The real intention of Hami contending was Tibet. Through seizing leader of religion, Cewangrabdan wanted to order whole Mongol, and established Mongol Empire again. In addition, the author carried through textual research about expedition of Yeke Cherindondobu to Tibet. We can see excellent political capacity and outstanding diplomatic talents of Cewangrabdan from his ruling in Jungγar Empire after defeated in Tibet.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Jungyar Empire from late 17th century to early 18th century, improvement, breakthrough and shortage of the dissertation.
引文
1 伊·亚·兹拉特金著 马曼丽 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12月,第13页。
    1 这八条河的名称为阔阔(kuk)—沐涟、温(aun)—沐涟、哈喇—兀孙、散必—敦(s(a)nbi-tun)、兀黑里(aqri)—沐涟、阿合尔(aqar)—沐涟、主儿扯(jurjen)—沐涟和察罕(j(a)gan)沐涟。拉施特著余大军周建奇译《史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北京。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93页。
    2 详情见宝音德力根《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
    1 宝音德力根《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 宝音德力根《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蒙古史研究》,第六辑,2000年。
    3 《和鄂尔勒克史》,《卫拉特史迹》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4页。
    1 冈田英弘《四卫拉特的起源》,《史学杂志》卷83—6号,1974年。
    2 《史集》第二卷,第356页。
    3 [清]魏源撰,韩锡铎、孙文良点校《圣武记》卷3,中华书局,1984年。
    4 [清]张穆撰,张正明、宋举成点校《蒙古游牧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六三页。
    5 宝音德力根《从阿巴岱汗与俺达汗的关系看早期喀尔喀历史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9年第1期。
    6 乌云毕力格《和硕特蒙古史略》(蒙古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第71页。
    1 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5年,第11页。
    2 《清太宗实录》,崇德六年四月甲子。
    3 伊·亚·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12月,第55页。
    4 编写组编著《准噶尔史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55页。
    1 噶旺·希拉布《四卫拉特史》记载“巴图尔珲台吉把兀鲁思分成两个部分,一份给僧格,一份给了八个儿子”据《蒙古世系》记载,巴图尔珲台吉共12子,他们是车臣、卓特巴巴图尔、卓哩克图和硕齐、曾格、噶尔丹、温春、多尔济札布、布木、朋楚克达什、鄂春、达尔玛、班达里。但其它史料记载曾格是第5子,噶尔丹是第6子,班达里是第4子。见《蒙古世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87—88页;那·阿拉坦沙《卫拉特历史名人》(胡都木蒙文),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7页。
    2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217—218页。
    3 《蒙古溯源史》,《四卫拉特文献》,第307、309页。
    4 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第721页。
    1 [清]温达等撰《亲征平定朔漠方略》,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卷1。
    2 《五世达赖喇嘛传》,第327页。
    3 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第23页。
    4 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著《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00页。
    5 五世达赖喇嘛是在蒙古封建主武力拥戴下坐床的。其中,卫拉特唯一的代表是哈喇忽喇所派,他可能就是出现在《自传》中的卫拉特左翼(应译为“准噶尔”)墨尔根岱青(墨尔根诺颜),是哈喇忽喇子、巴图尔珲台吉弟。他于1632年与喀尔喀右翼阿海岱青一同出兵西藏,助格鲁派与噶玛噶举派及其施主藏把汗作战。1641年在赴藏朝觐途中病逝。
    6 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第23页。但很多人认为不知什么时噶尔丹又回到拉萨,中国的各种文字史料一致肯定,噶尔丹是1671年从拉萨赶回准噶尔的。该问题仍需进一步考证。乌云毕力格等《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第101页。
    7 [清]梁份著 赵盛世 王子贞 陈希夷校注《秦边纪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20页。
    8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229页。
    9 梁份《秦边纪略》,第420页。
    1 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第25—26页。但早期杜荣坤等在《准噶尔史略》里提到“噶尔丹进攻楚琥尔乌巴什,出师不利,求庇于鄂齐尔图汗。”第81页。上述学者可能将此次事件与1673年楚琥尔乌巴什与丹津联合军队作的战役混淆了。
    2 梁份《西陲今略》卷7,《嘎尔旦传》记曰:“是时诸夏有滇黔变,素蜀闻蜂起(按“灰画集”所收《秦边纪略》,中之嘎尔旦传此句为“秦蜀间蜂起”,当为抄本《西陲今略》误)。嘎尔旦谋所向,达赖喇嘛使高僧语之,日:非时、非时,不可为。嘎尔旦乃止。其谋臣曰:立国有本跟,攻取有先后,不可紊也。……嘎尔旦善其言,乃为近攻计”。转引自《准噶尔史略》,第81页。
    3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229页。
    4 《五世达赖喇嘛传》,第725页。
    5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246页。
    6 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第27页。
    7 《札雅班第达传》第249—252,272页。
    8 《札雅班第达传》第248、268—269页。
    1 《五世达赖喇嘛传》,第1052页。
    2 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学位论文第28页。
    3 此人一般被认为是五世达赖。但也有人因五世达赖于1682年圆寂,认为此人是指第巴桑结嘉措或第巴手下之人。乌云毕力格等《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第110页。
    4 《清清圣祖实录》,康熙十八年七月甲辰;《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1。
    5 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第32页。
    6 安瓦尔·巴依图尔上引文。《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第111页。
    7 苏尔德《新疆回部志》,卷4,《赋役》,清抄本。转引自《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第111页。
    8 傅恒《西域图志》四库全书,卷39,《风俗》。
    1 梁份《秦边纪略》,第422页。
    2 《札雅班第达传》,第273页。
    3 《札雅班第达传》,第273页。
    4 梁份《秦边纪略》,第422页;《札雅班第达传》,第273页。
    5 《札雅班第大传》,第273页。
    6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六年五月癸卯。
    7 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第33页。
    8 《清圣祖实录》,康熙十一年一月庚午。
    9 俞正燮《癸已类高》1957年商务印书馆版,卷8,《驻扎大臣原始》,第279页;转引自《准噶尔史略》,第85页。
    10 《清圣祖实录》,康熙十八年九月戊戌。
    11 《清圣祖实录》,康熙十八年九月戊戌;《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1。
    1 宝音德力根乌云毕力格吴元丰主编《清内阁蒙古堂档》(22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三卷,第79-82页;《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戊戌;《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
    2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戊戌。
    3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戊戌。
    4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戊戌。
    5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戊戌。
    6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戊戌。
    7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戊戌。
    8 乌云毕力格等《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第119页。
    9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戊戌。
    10 《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五年九月癸卯。
    1 宝音德力根《17世纪中后期喀尔喀内乱》(蒙古文),《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一辑。
    2 宝音德力根《17世纪中后期喀尔喀内乱》(蒙古文),《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一辑。
    3 包文汉、奇·朝克图《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61,卷46。
    4 《札雅班第达传》,第272页。
    5 《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46。
    6 《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二年七月辛丑。
    1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三卷,第88—97页。
    2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三卷,第427—433页。
    3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四卷,261—261页,370—381页;第七卷,第2241页,第408—4413页。
    4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四卷,第6—7页;《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3,康熙二十五年四月乙酉。
    5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四卷,第344—345页。
    6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八卷,第499—517页。
    7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七卷,第22—41页;第59—67页。
    8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康熙二十六年五月丁酉。
    9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康熙二十七年六月癸丑;据《蒙古世系》记载,多尔济札卜是僧格的第七个儿子。《蒙古世系》,第87-88页。乌日图博士认为多尔济札卜被杀的时间是龙年(1688)正月二十五日。乌日图《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政治活动研究》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波兹德捏耶夫《蒙古年代记》(蒙古编年史《宝贝念珠》),圣彼得堡,1883年版。转引自[苏]莎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138页。
    1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康熙二十七年七月壬申。
    2 《清实录》,康熙二十七年八月丁卯。
    3 《张诚口记》,《清史资料》第五辑,中华书局,1984年,第127页。
    4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6。
    5 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噶尔丹与清朝关系研究》第74页。
    6 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噶尔丹与清朝关系研究》第79页。
    7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13;《清圣祖实录》记载略有不同:“厄鲁特牲畜已尽,无以为食,及其穷困,人被疾疫,死亡相继。”康熙三十年二月丁卯。
    1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13;见本文第二章第一节。
    2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16,康熙三十四年十月壬午。
    3 这是黑龙根据《亲征平定朔漠方略》,《东华录》等记载得出的数字。因为昭莫多之战以后噶尔丹仍有五、六千人看,其兵力一万人较符合实际。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第97页,注5。
    4 《清内阁蒙古堂档》,康熙三十五年档,第十四卷,第232—236页;第十五卷,第380-92页。
    5 齐木德道尔吉《昭莫多之战后的噶尔丹》,《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6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7,康熙三十五年七月乙亥。
    7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庚寅。
    1 《皇朝藩部要略》:“初,僧格之死,有子三,长曰策(安)(妄)阿喇布坦,次曰索诺木阿喇布坦,次曰丹津鄂木布。”卷9,“厄鲁特要略”(一),第141页。
    2 米勒文稿,转引自若松宽《策妄阿喇布坦的崛起》一文,见其《清代蒙古的历史与文化》,汉译本第78—80页;帕拉斯说见其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43页;(法)莫理斯·古朗著 冯桂生译 凌颂纯 校《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亚细亚》—卡尔梅克帝国还是满洲帝国?《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内部资料第571页记载“据传,他出生1665年,是噶尔丹的哥哥和前任僧格的长子。”
    3 维谢洛夫斯基《伊凡·翁可夫斯基出使记》,亦见若松宽《策妄阿喇布坦的崛起》一文,《清代蒙古的历史与文化》,第79页。
    4 详见若松宽《清代蒙古的历史与文化》,《策妄阿喇布坦的崛起》第78-80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史学界研究准噶尔史的学者杜荣坤、马汝珩、马大正、马曼丽、蔡家艺、白翠琴、齐木德道尔吉、乌云毕力格、李秀梅等,一直采用若松宽的结论,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并进行考证。
    5 《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40;若松宽《清代蒙古的历史与文化》,《策妄阿喇布坦的崛起》第78页。
    1 《五世达赖喇嘛传》藏历铁狗年十月二十五的记载: “在厄鲁特,卓特巴巴图尔为追求按了安乐?舒适伪装,突然发动夜袭,杀死了僧格。十一月二日,火速交送僧格的超荐回向物品的墨尔根格隆到达拉萨,我为僧格做了超度和 回向祈祷。”第721页。
    1 [日]宫胁淳子著,晓克译《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部的兴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8页。
    1 若松宽著,马大正译《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第81页;《策妄阿喇布坦的崛起》一文,《伊凡·翁可夫斯基出使记》。
    2 那木斯莱《清代蒙古史》,第111页;那木斯莱《噶尔丹博硕克图》,第95页。
    3 《札雅班第达传》,第218页。
    4 1683年,噶尔丹在天山南部的察合台后裔两个苏尔坦从赛拉木城(位于库察和阿克苏中间,离库察西南二百里)移到伊犁。《札雅班第达传》,第297页;那木斯莱《清代蒙古史》,第111页。
    5 那木斯莱《准噶尔汗国史》(蒙古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第124页。
    6 帕拉斯说“是杜尔伯特台什喀什喀之女。”帕拉斯《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第44页。可能有误。因为在1714年策妄阿喇布坦之女博多勒克嫁给达赖汗孙、拉藏汗长子噶尔丹丹衷以及1717年大策零敦多布进攻拉藏汗时,青海诸台吉认为我们已经亲上加亲,所以策妄阿喇布坦不会进攻我们。见乌云毕力格《和硕特蒙古史略》,第235—237页。
    7 《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癸巳记载“罗布臧衮布曰,我姊阿奴,乃噶尔丹之妻,闻率兵千人声言往谒达赖喇嘛,从此而过。”根据这条记载那木斯来直接说,路过布隆吉尔,去青海西藏,完成了婚事。那木斯来《准噶尔汗国史》,第124-125页。
    1 《札雅班第达传》,第218、240页。
    2 宫胁淳子说:“在鄂罗会诺尔打败土谢图汗率领的喀尔喀军,冬初之月,反回科布多”。那木斯莱《清代蒙古史》,第112页。善巴道尔吉《水晶珠》。
    3 那木斯莱《清代蒙古史》,第112页。善巴道尔吉《水晶珠》。
    4 莫理斯·古朗《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亚细亚》—卡尔梅克帝国还是满洲帝国?《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内部资料。第571—572页。
    5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9,康熙三十年二月戊午。
    6 钟兴麒等《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1页。
    7 若松宽《策妄阿喇布坦的崛起》一文,《伊凡·翁克夫斯基出使记》;转引自《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第85页。
    8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7,康熙三十五年七月戊午。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五年七月戊午。
    2 《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辛未。
    3 包文汉《皇朝藩部要略稿本》,第141页。
    4 《札雅班第达传》,第246—247页。
    5 宫胁淳子《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部的兴亡》,第168—169页。
    1 《伊凡·翁可夫斯基出使记》;转引自若松宽《策妄阿喇布坦的崛起》一文,《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第86页。
    2 若松宽《策妄阿喇布坦的崛起》一文,《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第85-86页。
    3 若松宽《策妄阿喇布坦的崛起》一文,《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第86-87页。
    4 若松宽《策妄阿喇布坦的崛起》一文,《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第88-89页。
    5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8,康熙三十七年四月癸亥;若松宽《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第88页。
    1 蔡家艺范玉梅《策妄阿拉布坦功过评述》,《民族研究》1980年3月。
    2 《清圣祖实录》,卷158,康熙三十二年二月己丑。
    3 宫胁淳了《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部的兴亡》,第169页。
    4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7,康熙三十五年七月戊午。
    5 《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之四十,乾隆元年正月丙午,第六三七页。
    6 《札雅班第达传》,第252页。
    7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286页;若松宽《策妄阿喇布坦的崛起》一文,《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第94页。
    8 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高层决策为中心》,第74页。
    9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九年十月丁亥。
    10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286页。
    1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7,康熙三十五年七月戊午。
    2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279页。
    3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九卷,第128-129页。康熙二十九年四月初三日。
    4 《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九年四月甲子。
    5 阿奴哈吞1689年与策妄阿喇布坦一同离开噶尔丹以后,到1690年代初一直与儿子策妄阿喇布坦在一起。但从她在昭莫多之战时战死的事实来看,她后来又回到了噶尔丹身边面。此事可能与西藏第巴的调节和她的幼子丹津俄木布在噶尔丹处有关。据《亲征甲定朔漠方略》:“丹津俄木布又偕阿奴喀电,往就噶尔丹。”(《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8,康熙三十七年四月癸亥。)这一记载说明阿奴因偏爱丹津俄木布而回到了噶尔丹处。
    6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9,康熙三十年二月戊午条。
    7 《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九年四月甲子。
    8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年二月戊午。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一年九月乙丑。
    2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10卷,第58-59页;《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二年二月壬午;《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13,康熙三十二年二月壬午。
    3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10卷,第58-59,97-112,153-165页。
    4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13,康熙三十二年九月己酉。
    5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二年二月戊子。
    1 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著,陈浚谋钟美珠译《和卓传》,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和编,内部资料,第三册,第454页。
    2 据记载:“1696年,阿喇布坦每年可以在帝国领土上经商的臣民,由原来的两百人增加到三百人,同时他还得到了珍贵的礼品、丝帛与官服”;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和卓传》,第572页。
    3 若松宽《策妄阿喇布坦的崛起》,第100页。
    4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47,“杂录一”;若松宽《策妄阿喇布坦的崛起》,第100页。
    5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庚子;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253页。
    6 宫胁淳子《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部的兴亡》,第201页。其实,清朝方面连策妄阿喇布坦“浑台吉”称号也不承认。《清内阁蒙古堂档》所存清廷给策妄阿喇布坦的大量文书直呼其名,最多称“准噶尔台吉”或“厄鲁特台吉”。不能以清代官方的称呼来推定策妄阿喇布坦政权的名称,这是很显然的。
    7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三年三月丙寅。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四年四月癸卯。
    2 刘正寅《策妄阿拉布坦对天山南路的征服与统治》,《中国边疆实地研究》1994年,第二期。
    3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17,康熙三十四年十一月戊辰,厄鲁特降人阿穆呼郎供称。
    4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7,康熙三十五年七月壬申,“哈密地区,已为策旺喇卜滩所取”。
    5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8,康熙三十五年八月甲子。
    6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1,康熙三十六年闰三月壬辰。
    7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0,康熙康熙三十五年二月戊戌。
    8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五年十月乙酋。
    9 赵翼《皇朝武功纪盛》,4卷,清湛贴堂刻本,卷1;转引自《准噶尔史略》,第112页。
    10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戊午。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六年闰三月乙酋。
    2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七年九月癸未。
    3 愈正燮:《癸巳类稿》卷8,《驻扎大臣原始》;转引自《准噶尔史略》,第112页。
    4 此处说法不一。学术界一般认为五千户一万五千人,而不是说一万五千户人。有的还说一万余人。
    5 佐口透《俄罗斯草原与亚西亚草原》,第119-122页。
    6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七年八月壬寅条;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为中心》,第72页。
    7 (清)魏源《圣武记》卷三,《雍正两征厄鲁特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8页。
    8 《清圣祖实录》,卷182,康熙三十六年润三月壬辰条记载:“遣厄鲁特恩克归,招抚滚占之妻奴浑达喇及其子车凌多尔济。又命理藩院行文谕之曰,尔等如欲降即前来,断不可与噶尔丹和好,毋以尔夫曾与我军交锋被创为惧,朕非欲得尔之人众也。若欲奔策妄阿喇布坦,可即前往,朕不之罪”
    9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11卷,第497-500页,第500-503页;第十七卷,第270-273页;《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七年九月癸未。
    10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08页;波兹德涅耶夫《蒙古编年史—宝贝念珠》第276页以后。
    1 [意]Z·阿哈玛著穆宝修译《噶尔丹》;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257-258页。
    2 那木斯来《噶尔丹博硕克图》,第207-210页。
    3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6,康熙三十六年十月癸亥。
    4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6,康熙三十六年十月癸亥。。
    5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一卷,第488-491;497-500页;《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6。
    6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一卷,第488—491页。
    1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一卷,第498—499页。
    2 黑龙研究后认为1698年9月12日送到的;《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第119页。
    3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08页。
    4 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第119页。
    5 (英)H·霍渥斯著 凌颂纯译《绰罗斯》选译霍渥斯《蒙古史》第一卷,第十一章;清史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和编,内部资料, 第三册,第136页。
    6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六年四月辛未。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七年七月庚子。
    2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一卷,第488--491;497--500页;《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6,康熙三十六年十月癸亥。
    3 《蒙古堂档》第15卷,第255—257页;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第120页。
    4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一卷第488-491页,第497-500页;《亲征j平定朔漠方略》,卷48,康熙三十七年九月癸未。
    5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08-309页。
    6 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第120页。
    7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8,康熙三十七年九月癸未。
    8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五卷,第263-266,359-360页;《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六年二月癸巳、乙卯、丁巳。
    9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344件,第179页。
    1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344件,第179页。
    2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344件,第179页。
    3 《清圣祖实录》,康熙四十五年二月辛丑;《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1。
    4 (法)莫理斯·古朗《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亚细亚》——卡尔梅克帝国还是满洲帝国?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571—572页,注③。
    5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五卷,第255-258页,康熙三十六年七月二十日;第267-270页,康熙三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3,康熙三十六年四月壬戌、卷46,康熙三十六年九月戊午。
    6 《请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六年九月癸未。
    1 《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一辑,传,第六十二。
    2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一卷,第489页、第497-500页,第500-501页;第十四卷,第362—364页;《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8,康熙三十七年九月癸未。
    3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七年九月癸未。
    4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七年四月癸亥。
    1 霍渥斯《绰罗斯》,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和编,内部资料,第三册,第140页。
    2 霍渥斯《绰罗斯》,第140-141页。
    3 《蒙古世系》,第87—88页。
    4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1,康熙三十六年三月庚寅;《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174页。
    5 包文汉《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一辑,第61;《清圣祖实录》,康熙四十一年十二月壬寅。
    6 《清圣祖实录》,康熙四十一年十二月壬寅。
    1 《五世达赖喇嘛传》第1144页。
    2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12,康熙三十一年七月壬午。
    3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12,康熙三十一年七月壬午;马汝珩《清代西部历史论衡》,第279页。
    4 马汝珩根据《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3,“康熙二十四年四月戊戌授厄鲁特伊拉古克三库图克图为归化城掌印扎萨克大喇嘛。”记载认为卫拉特人,是否卫拉特人有待考证;若松宽认为,拉尊纳旺丹增不是厄鲁特人,而肯定是喀尔喀赛因诺颜部人。也不是三世伊拉古克三,而是第二世。详见若松宽《伊拉古克三考证》一文,《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第234—237页。若松宽可能把二世、三世伊拉古克三的身世相混啦。
    5 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第122页。
    6 详见《陈庆英藏学论文集》,《西藏首次遣使清朝史实探讨》一文,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7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第469页;李保文《唐古特.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考》一文,《中国藏学》,2005年第2期。
    8 《五世达赖喇嘛传》第228页;李保文《唐古特·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考》一文,《中国藏学》,2005年第2期。
    9 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九。
    10 《清世祖实录》卷109。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四年夏四月戊戌。
    2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34,康熙三十五年十二年甲申。
    3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7,康熙三十六年十二月乙卯。
    1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7,康熙三十五年七月戊午。
    2 巴德利著吴持哲、吴有刚译《俄国·蒙古·中国》,2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92页。
    3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二年二月己丑。
    4 噶旺沙拉勃《四卫拉特史》;《卫拉特历史文献》,第100-101页。
    5 佐口透《俄罗斯与亚细亚草原》第119-122页,转引自《卫拉特蒙古史纲》,第101-102页。
    1 《清圣祖实录》乾隆朝,二十年九月。
    2 马汝珩《清代西部历史论衡》,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21-22页。
    3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七年四月癸亥。
    4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09—310页。
    1 (英)H·霍渥斯著 凌颂纯译《绰罗斯》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141页。
    2 《札雅班第达传》,第27页。
    3 佐口透《俄罗斯草原与亚西亚草原》,第119-122页。
    4 莫理斯·古朗《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亚细亚》—卡尔梅克帝国还是满洲帝国?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572-573页;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09—310页。
    5 策·达来《卫拉特蒙古史》,乌兰巴托,2006年
    6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16-317页。
    1 噶班沙拉勃《四卫拉特史》;那木斯莱《清代蒙古史》,第170页。
    2 乌云毕力格等《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第159页。
    3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17页。
    4 这是兹拉特金根据俄国对外政策档案馆,卡尔梅克卷宗,1720年,第2卷,第3张反面;转引自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18页。
    5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18页。
    6 张穆《蒙古游牧记》卷一十六,《额济纳土尔扈特》,一十六;第379页。
    7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16-317页。
    1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12—313页。
    2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15页。
    3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15页。
    4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15-316页。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癸卯、三十七年正月辛巳。
    2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18页。
    3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九年七月乙未。
    4 第巴,系指桑结嘉措。据松巴堪布《青海史》记载:自土羊年(1679年)起任第斯(巴)25年,曾建造过九层布 达拉之红宫。
    1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7,康熙三十五年七月戊午。
    2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一卷,第454-455页;《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九年四月甲子。
    3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一卷,第456页;《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年二月戊午。
    4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戊午。
    5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六年闰三月乙酉。
    1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五卷,第380-392页。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五年八月甲午。
    1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五卷,第402-412页。
    2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五卷,第452-454,458-462页。
    3 乌云毕力格《和硕特蒙古史略》,第217页;详情见包青松《策妄阿喇布坦与第巴的关系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文)2009年第5期。
    4 《清圣祖实录》,康熙四十五年十月乙巳条。
    5 马连龙《历辈达赖喇嘛与中央政府关系》,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23-127页。
    1 陈柏萍《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寻访、认定及坐床》,《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关于康熙给仓央嘉措敕书、封诰和贺礼,陈柏萍文主要依据了第巴桑结嘉措所著《金穗》。对此,宝音特古斯博士学位论文中认为:“关于康熙皇帝给藏央嘉措封诰、敕书等,除《金穗》之外其它文献均无记载。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清廷册封拉藏所立六世达赖喇嘛益西嘉措及后来的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的封文和印鉴,都能看到,独不见仓央嘉措的封文和印鉴。而仓央嘉措可能沿用五世达赖喇嘛的印i]鉴。……《金穗》中提的康熙皇帝给仓央嘉措封诰和敕书,只是第巴桑结嘉措著作中的一面之词罢了,不足信。”仓央嘉措是个悲剧人物,因为被废黜等原因,康熙给他的敕书、封诰等几乎没有保留下来的可能。再者,第巴《金穗》也没有造假的必要。
    2 《清内阁蒙古堂档》,卷15,第428页。
    3 《清内阁蒙古堂档》,卷15,第430页。
    4 《清内阁蒙古堂档》,卷17,第119—123页(满文),第124—128页(满蒙古文)。
    1 乌云毕力格《十七、十八世纪之交的西藏秘史——围绕关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满蒙文秘档》一文,《蒙古学问题与争论》,第六期,国际蒙古文化研究协会,2010年10月,北京。
    2 乌云毕力格《十七、十八世纪之交的西藏秘史——围绕关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满蒙文秘档》一文。
    3 乌云毕力格《十七、十八世纪之交的西藏秘史——围绕关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满蒙文秘档》一文。
    4 《清圣祖实录》,康熙四十五年十月乙巳条。
    5 《清圣祖实录》,康熙四十五年十月乙巳条。
    1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19卷,第480—481页。按这个逻辑,六世达赖喇嘛不是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康熙皇帝在达赖喇嘛问题上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已经是第二次。对前一位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态度也是如此。只有康熙皇帝说哪位是达赖喇嘛,他才是达赖喇嘛;昨天由康熙皇帝认定的达赖喇嘛,今天他自己可以不承认,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2 乌云毕力格《十七、十八世纪之交的西藏秘史——围绕关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满蒙文秘档》一文,《蒙古学问题与争论》,第六期,国际蒙古文化研究协会,2010年10月,北京。
    3 兹拉特金根据波兹德捏耶夫《准噶尔的卡尔梅克人史》说的,我们没有找到原文以及汉文史料。只能转引兹拉特金的说法,《准噶尔汗国史》第319—320页。
    1 《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1。
    2 兹拉特金引用波兹德捏耶夫《准噶尔的卡尔梅克人史》;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20页。
    3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一卷,第501—503页。
    4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一卷,第520页;第十七卷,第433-438页。
    5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20页。
    6 [韩]赵柄学《策妄阿喇布坦和清朝关系史之研究——从<清内阁蒙古堂档>研究18世纪清朝和准噶尔蒙古关系》一文,《中国边疆民族史研究》,第四期,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1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03页。
    1 乌云毕力格等《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第176-177页。
    2 宫胁淳子《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部的兴亡》第173页。
    3 乌云毕力格等《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第178页。
    4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二年九月已酋。
    1 王希隆《论哈密达尔汗伯克额贝都拉》,《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
    2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五卷,第509-510页。
    3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五卷,489-490页;第十六卷,第58—59页。康熙三十七年七月初七日。
    4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五年八月癸巳。
    1 详情见王希隆《论哈密达尔汗伯克额贝都拉》,《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
    2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乙未。
    3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9,康熙三十五年九月丙辰条。
    4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五卷,第267-270页;《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六年九月癸未。
    5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五卷,第361页。
    6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0,康熙三十六年润三月癸未。
    7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六年闰三月癸未。
    8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六年闰三月癸未。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丁巳。
    2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六年冬十月戊申朔,己酉。
    3 刘正寅《策妄阿拉布坦对天山南路的征服与统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二期。
    4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五卷,第497-500页。康熙三十七年七月二十六日奏报。
    5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六卷,第337-341页。
    1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六卷,第220-221页。
    2 王希隆《论哈密达尔汗伯克额贝都拉》,《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
    3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2600件;《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四年四月甲申。
    4 《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1;《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壬子。
    5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2600件;《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壬子。
    6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2600件;《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壬子。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壬子;详见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为中心》,第81-82页。
    2 蔡家艺范玉梅《策妄阿喇布坦功过评述》,《民族研究》1980年第3期。
    3 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为中心》,第83页。
    4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四年四月乙丑;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为中心》,第83-84页。
    5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四年五月乙卯。
    6 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为中心》,第86页。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四年九月辛酋;那木斯莱《准噶尔汗国史》,(蒙古文)第191页。jer jebseg-iyen qorcalan amu kunesu-ben beledcu dooraki arad daγan aγtalaγsan mori unuju bolqu ugei。
    2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四年四月己卯。
    1 据《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2644件记载“托河齐即系哈密以北五堡之第三堡”。其他堡寨有待进一步考证。
    2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四年九月辛酉。
    3 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为中心》,第86-87页。
    4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四年五月戊午。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辛酉。
    2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六年三月甲子。
    3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六年三月戊寅。
    4 《靖逆将军富宁安奏折》第166页。
    5 本奏折原文为满文,由于水平有限,本人翻译过程中难免有错误与不足之处,望同界批评指正。
    6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辛酉。
    7 兵丁数目详情见《靖逆将军富宁安奏折》第121-124页。
    1 详情见《靖逆将军富宁安奏折》,康熙五十六年八月十三日的奏报,第121-124页;康熙五十六年是二月二十日奏报,第128—132页。
    2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六年三月甲子。
    3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六年冬十月辛卯。
    4 《靖逆将军富宁安奏折》,康熙五十八年正月,第133—134页。
    5 《靖逆将军富宁安奏折》,康熙五十八年九月初五日,第134—135页。
    6 《靖逆将军富宁安奏折》,康熙五十九年四月初三日,第135—137页。
    7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三月丙申。
    1 《靖逆将军富宁安奏折》,康熙五十九年十月初九日,第141—144页。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八月甲辰。
    1 《靖逆将军富宁安奏折》,第154—157页。
    1 《清圣祖实录》,康熙六十年九月癸丑。
    2 《清世宗实录》,卷三六,雍正三年九月,乙未朔。
    3 《清世宗实录》,卷四一,雍正四年二月,甲子朔。
    4 许曾重《论康乾盛世的几个问题》,《清史研究通讯》,1985年第1期。
    5 《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1,据松巴堪布《青海史》记载:自土之年(1679年)起任第斯(巴)25年,曾建造过九层布达拉之红宫。
    6 《清始祖实录》,卷62,第2页。
    1 《清始祖实录》,卷74,第19页。
    2 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17,《西藏要略一》。
    3 详见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
    4 乌云毕力格《和硕特蒙古史略》(蒙古文),第217页。
    5 详见包青松《策妄阿喇布坦与第巴的关系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哲社版,蒙古文)2009年,第5期。
    6 乌云毕力格《十七、十八世纪之交的西藏秘史——围绕关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满蒙文秘档》一文,《蒙古学问题与争论》,第六期,国际蒙古文化研究协会,2010年10月,北京。
    7 藏历第十二饶迥火牛年(1697年)十月二十五日被桑结嘉措选定为六世达赖灵童,迎请拉萨布达拉宫坐床典礼。康熙皇帝派遣的使臣章嘉呼图克图呈献了皇帝封诰、贺礼和敕书,并授予封文,正式认定仓央嘉措为第六世达赖喇嘛。马连龙《历辈达赖喇嘛与中央政府关系》,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23-127页。
    8 《清圣祖实录》,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丁亥。
    1 《清圣祖实录》,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庚戌;仓央嘉措最终结局说法不一,据《青海史》系死于青海之衮嘎诺尔。另一说是被携到多伦诺尔。还有一种说法是解送仓央嘉措的军队士兵到青海以后怕宗教威力把仓央嘉措放走了。他辗转弘法传教,后到阿拉善旗或五台山圆寂两种说法。到现在很多人还认为内蒙阿拉善盟南寺圆寂。
    2 德斯得利《准噶尔反动上层侵扰西藏目击记》,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280-281页。
    3 赵柄学《策妄阿喇布坦和清朝关系史之研究——从<清内阁蒙古堂档>研究18世纪清朝和准噶尔蒙古关系》一文。
    4 《颇罗鼐传》,第115、116页;转引自《准噶尔史略》,第152页。
    5 伯代煦著李坚尚译《准噶尔部上层侵扰西藏概述》—《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国和西藏》,参看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三册,第296页。
    6 伯代煦《准噶尔部上层侵扰西藏概述》,《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296页。康熙五十三年六月乙亥,即1714年7月16日,康熙皇帝知道了这样消息,他对此是不悦的。凭着他尖锐的判断,预见到准噶尔的统治者会把拉藏汗的儿子拘留好几年,并为他的老朋友担忧。对此拉藏汗只能怪自己。康熙皇帝也了解到,拉藏汗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因为距离太远,得不到及时救助,康熙皇帝忧心忡忡地指出,拉藏汗对其所面临的危险是那样盲目 迟钝,他也没什么办法;《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三年六月乙亥。
    1 伯代煦《准噶尔部上层侵扰西藏概述》,《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294-295页。
    2 伯代煦《准噶尔部上层侵扰西藏概述》,《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295页。
    3 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博十学位论文。
    4 杜齐《西藏中世纪史》第144页;转引自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
    5 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博士学位论。
    1 马连龙著《历辈达赖喇嘛与中央政府关系》,第136页。
    2 策零敦多布(ceringdondob~cerindongrub)曾格的弟弟布木之子,在西藏失败后,1721年初回准噶尔。俄国使节翁柯夫斯基还断言他是准噶尔最重要的人物,尽管他同汗王的关系冷淡。他最晚死于1743年,因为该年在拉萨举行了他的葬仪;伯戴克:“他死于1743年或在此之前,因为那一年准噶尔使团在拉萨举行为故世者献大批物资的典礼,故世者名单中有其名”。《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与西藏》,第59页。但是据《军机处满文准噶尔使者档译编》记载,大策零敦多布去世的年代应该乾隆二年之前。乾隆二年四月二十四日档,喀尔喀公敏朱尔旗之披甲津巴,去年驻守沙吉盖卡伦,被准噶尔掠往。今年正月初九,准噶尔使者一并解至。津巴把准噶尔情况时说:“大策零敦多布早已殁没,其二子亦亡故,惟存有一幼孙子”。如果这记载可信,大策零敦多布去世的年代应1737年以前。详情见《军机处满文准噶尔使者档译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中心和编,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875页。
    3 都噶尔(dukar)满文文献和《藩部要略》17卷14页上中,这四人里的第一人都称被都噶尔参都克;还写作杜呷杰桑,他可能病死在西藏。没有回伊犁的消息。但是宝音特古斯研究的结果是:都噶尔,策妄阿喇布坦同曾祖兄弟,丹津之子。史料中被称为都噶尔参都克、都噶尔宰桑,喀喇沁之都噶尔。他死于1718年哈拉乌苏之役。详见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拖布齐(tobci):1718年7月,他陪同策零敦多布访问札什伦布寺。1720年5月,他再次到那里。他在带领500名士兵在西藏撤退时被杀。吹穆品尔或吹木伯勒(coimbel):1719年2月和6月,他在札什伦布寺,他同年横渡哈喇乌苏,向青海挺进。但这种传闻大概是错误的。次年,他被任命抵御噶尔弼来自云南方面的进攻;1720年3月,他再次访问札什伦布,他在策零敦多布后三个月,即1721年5月返回伊犁。三济:《康熙朝朱批奏折全译》第3445件写成三吉,噶尔丹博硕克图之弟、盆楚克札西之子;在《班禅二世传》和《青海史》里作桑结;《康熙朝朱批奏折全译》里写萨音查克(saincik~saincak)中国人听说他在3月(即1719年4-5月)返回准噶尔。宝音特古斯研究后认为:萨音查克,可能即满文档案中称其为斋桑三吉,他“行事轻躁,与策零敦多卜不相和睦”。占领西藏后,策零敦多布没有让他参与西藏政务,把他安排在与本部联系上。1719年,他在返回准噶尔时,因克里野路险恶,故由阿里克路前往,遭到拦截,三吉并百余兵皆被杀。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博士学位论。
    4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郭莽喇嘛是策零敦多布的弟弟,在占领西藏后对寺庙毁坏等事情跟他有关。策妄阿喇布坦点名让他回准噶尔。
    5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六年七月癸酉;伯代煦《十八世纪前期之汉藏关系》第35页;关于这支部队,罗丽达研究后认为:汉文材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有一条线索:据康熙五十六年七月(1717年8月)靖逆将军富宁安奏报:“臣自乌鲁木齐回兵向毕留图而来,路遇厄鲁特三百余人,臣整兵迎剿,贼败奔山中,灰特台吉扎木毕阵亡。”蒋良骥《东华录》,1980年中华书局版,375页。从这支军队的人数,经过的地点以及到达此地的时间来看,很可能就是前往青海的准噶尔部队;罗丽达《1717年准噶尔侵扰西藏及清政府平定西藏的斗争》,《清史研究集》(第二辑)第206页。
    1 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
    1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20卷,第157-170页。
    1 《清内阁蒙古堂档》20卷,第157—170页。这是康熙五十九年十月十七日给策妄阿喇布坦的谕旨;《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669件。但《全译》里缺“每个士兵配备肥壮马四匹,骆驼两峰”, “阿木呼朗汗派来的士兵很多,如不盗马攻打,有何颜面答浑台吉,用兵斩杀则不能抵挡,故让大部队先回,选八百名士兵,夜袭军营而约定,不犯大将军王之兵,侵袭喀喇沁、翁牛特、青海之军营却被打败”等重要信息。有可能是清廷翻译官没有翻译,或者特意没有写进去的。
    2 详见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博士学位论。
    3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19卷,第269页;在第262页满文档案也记载克里野地方。
    1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453件。
    2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二十卷,第157—170页。
    3 罗丽达《1717年准噶尔侵袭西藏及清政府平定西藏的斗争》,《清史研究集》(第二辑),第206页。
    4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六年八月丁未。
    5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088件。
    6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088件。。
    7 阿里三围是对阿里西南部的古格、今普兰宗的布让和今拉达克地区的芒城三地的统称。《准噶尔史略》,第153页。
    8 《颇罗鼐传》,藏文木刻版,第117页下;转引自《准噶尔史略》第154页。
    9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六年十月乙巳;康熙五十七年正月乙亥;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庚寅。
    10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九卷,第287-290页。
    11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九卷,第280-281页。
    12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129页。
    1 伯代煦《十八世纪前期之汉藏关系》第36-41页;转引自《准噶尔史略》第154页。
    2 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博士学位论。
    3 德斯得利《准噶尔反动上层侵扰西藏目击记》;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282页。
    4 德斯得利《准噶尔反动上层侵扰西藏目击记》;《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282页。
    5 德斯得利《准噶尔反动上层侵扰西藏目击记》;《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297页。
    6 《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5;《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己卯朔。
    7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己卯朔。
    8 《王公表传》卷114,有苏尔扎、色布腾等在伊犁活动的记述,而对他们如何到达伊犁,史料中没有更多的记载。
    9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丁巳。
    1 乌云毕力格《和硕特蒙古史略》第243—244页。
    2 伯代煦《准噶尔部上层侵扰西藏概述》,《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313页。
    3 德斯得利《西藏纪事》第10章。
    4 那木斯莱《准噶尔汗国史》,第191页。
    1 德斯得利《西藏纪事》第10章。
    2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二十卷,第18-25页;《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667件。
    3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460件。
    4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二十卷,第239页。
    5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433件。
    6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460件载: “布雷琫(哲蚌寺)庙原有七千余喇嘛,今惟有近二千。色拉庙原有五千余,今惟有一千余。噶尔丹庙原有二千余,今惟有九百余。今由我等处断绝一切贸易,此三大庙一日惟熬茶一次;绸、布、茶、烟等物均断绝。”
    7 宝音特古斯在学位论文中认为:在准噶尔统治之下的只有前藏和后藏的部分地区。西部阿里地区在政治上暂时处于无政府状态,不久康济鼐在那里进行积极抵抗;邻近四川的康区在大喇嘛们的统治下实际上不受拉萨当局的控制,而清朝的政治影响日益增强;安多地区和青海在清朝保护下的和硕特蒙古首领统治之下。《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学位论文。
    8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七年正月乙亥。
    9 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学位论文。
    10 策仁旺杰《颇罗鼐传》,第194页。转引自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学位论文。
    11 德斯得利《准噶尔反动上层侵扰西藏目击记》,《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286-288页。
    1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445件。
    2 《抚远大将军允褪奏稿》,第79页。
    3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427件。
    4 《抚远大将军允褪奏稿》第70、79页。
    5 本目内容吸收宝音特古斯博士研究成果较多,我们认为其成果代表着有关研究的前沿。可参见见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学位论文。
    6 据德斯得利记载,王子苏尔扎带着一支300人的队伍冲出去后,突然下落不明。...由于达孜巴的背叛。拉藏汗的遗妻、幼子才旦和次子苏尔扎被他抓起来交给准噶尔人,1718年7月被解送到伊犁。只有苏尔扎的妻子从另一条路逃跑,顺利地到达柴达木地区的满洲驿站,在那里向清帝国的官员讲述了拉萨事件的情况。苏尔扎住在伊犁,1743年死在那里,他的三个妹妹—由才仁雅西所生,也被带到伊犁,其中一个嫁给策妄阿喇布坦的次子罗布藏舒努,但长子噶尔丹策零即后来的统治者协助她逃跑,并娶她为妻。1717年还是小孩的才旦,直到中国人于1755年把他释放时还住在伊犁,后定居在察哈尔。由于苏尔扎绝嗣,1783年才旦承袭了他的爵位(辅国公),1784年死于归途中。德斯得利《准噶尔反动上层侵扰西藏目击记》,《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312-313页。
    7 《抚远大将军允禵奏稿》,第108-109页。
    1 《抚远大将军允禵奏稿》,第28页。
    2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433、3453件。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
    3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427件。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
    4 《抚远大将军允禵奏稿》,第126页。
    1 德斯得利《准噶尔反动上层侵扰西藏目击记》,《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287-288页。
    2 《抚远大将军允禵奏稿》,第132页。
    3 《抚远大将军允禵奏稿》,第79页。
    4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六月壬戌。
    5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六月壬戌
    6 伯代煦《准噶尔部上层侵扰西藏概述》—《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国和西藏》,《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321页。
    7 《抚远大将军允禵奏稿》第79页,载: “藏地与我纳贡者甚多,今二年尚未纳贡,尔等掳获拉藏汗及藏之周围富户、并各寺之金银财物,各人颇形富足,令每人各出金十两……”。
    8 《抚远大将军允禵奏稿》,第86页。
    9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433件。
    1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445件。
    2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501件。
    3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436件。
    4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436件。
    5 《富宁安奏折》,第151页。
    1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540件。
    2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庚寅条;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已卯朔;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丁巳。
    3 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为中心》,第94页。
    4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六年八月壬午朔。
    5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庚寅。
    6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庚寅。
    7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七年五月壬申。
    8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七年三月癸亥。
    1 伯代煦《准噶尔部上层侵扰西藏概述》—《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国和西藏》,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328-329页。
    2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七年七月壬戌
    3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七年闰八月丙午朔。
    4 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
    5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402件。
    6 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
    7 《抚远大将军奏议》,康熙五十八年五月十二日;转引自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学位论文。
    8 《卫藏通志》卷13,《纪略上》。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壬辰。
    2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甲戌。
    3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七年六月甲午。
    4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318件。
    5 关于该课题主要研究成果,详见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学位论文。
    6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乙卯。
    7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六月壬戌条。
    8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九月乙未;《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6,第13-14页。
    1 《准噶尔史略》,第157页
    2 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为中心》,第97页。
    3 《定西将军噶勒弼平定西藏碑记》,载《卫藏通志》卷13,《纪略上》;转自《准噶尔史略》,第157页。
    4 《定西将军噶勒弼平定西藏碑记》,载《卫藏通志》卷13,《纪略上》;转自《准噶尔史略》,第158页。但是《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和《清内阁蒙古堂档》都记为首六名,《全译》载“至策凌敦多布之同犯第巴达克擦、格隆扎西泽巴、阿召拉克、商上所属卓里克图鄂木布、杜拉尔台吉、托和伦达西等六人”,第3667件;《内阁堂档》载"diba daγca、kalun jasi ceba、ajuulaγ、sang-un qariyatu Joriγtu ombu、dural taiji、doγulang dasi jerge-in Jirγuγan kumun"。第20卷,第252页。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十月庚戌。
    2 宝音特古斯认为延信所领进藏之军有近8000人,加之陆续赶到之青海蒙古军,北路军约15000人;学位论文。
    3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十月乙卯。
    4 《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8,第4-5页;据《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十月辛酉条记载“八月二十三日,官兵进藏之后,探知策零敦多卜等贼兵已自克里野一路遁去”。即回到准噶尔;《奏稿》,第143-145、149、195-196、222—224页。
    5 《准噶尔史略》,第158页。
    6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二月癸丑。
    7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18卷,第144页;《抚远大将军允褪奏稿》,第124页。
    8 《抚远大将军允禵奏稿》,第140页。
    9 《抚远大将军允禵奏稿》,第199页;详情参看邓锐龄:《1720年清军进入西藏的经过》,《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洛丹:《七世达赖喇嘛的确认、册封、坐床》,《西藏研究》1990年第2期。
    10 《清圣祖实录》,康熙六十年二月己未。
    1 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为中心》,第98页。
    2 乌云毕力格等《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第182页。
    3 格·弗·米勒:《俄罗杂纂》,彼得堡,俄罗斯帝国科学院,1760年第4卷;第187-188页。转引自《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10页。
    4 米勒:《俄罗杂纂》,1760年第4卷;第187-188页。转引自《卫拉特蒙古史纲》第110页。。
    1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11页。
    2 米勒:《俄罗杂纂》,1760年第4卷;第187—188页。转引自《卫拉特蒙古史纲》第109—110页。
    3 米勒:《俄罗杂纂》,1760年第4卷;第187—188页。转引自《卫拉特蒙古史纲》第187-188页。
    4 俄国土地建设局移民处编:《亚洲的俄罗斯》,27页,彼得堡1914年;转引自《卫拉特蒙古史纲》第111页。
    5 《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j版社,1990年10月,第32—33页。
    6 加恩《彼得大帝时期的俄中关系史》第136页。转引自《准噶尔史略》,第139页。
    7 霍渥斯《蒙古史》卷一,第647页。
    1 《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3页。
    2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26页。
    3 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和卓传》,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内部资料,第三册,第464—465页。
    1 霍渥斯《蒙古史》卷1,第647页。
    2 俄国土地建设局移民处编:《亚洲的俄罗斯》第27页;转引自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29页。
    3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29页。
    4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29页。
    5 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和卓传》,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465页。
    1 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和卓传》,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465-466页。
    2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49页。
    3 《卫拉特蒙古史纲》第112页;宋嗣喜《策妄阿喇布坦与沙皇俄国——温科夫斯基出使准噶尔前后》,《民族研究》1984年第6期。
    4 宋嗣喜研究后认为“据我们所知,在1887年以前有两种俄译文,一是1721年9月6日彼得一世接见博罗库尔干当天译出的,另一个是俄国著名蒙古学家阿·马·波兹德捏耶夫译的。对照原文,发现两个俄译文相差悬殊,第一个俄 译文生义,添加了许多原文所没有的东西,影响很坏,第二个俄译文大体忠实原信,但个别地方也有用词不当和表达不准之处”。宋嗣喜《策妄阿喇布坦与沙皇俄国——温科夫斯基出使准噶尔前后》,《民族研究》1984年第6期。
    1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31页。
    2 兹拉特金《蒙古近现代史纲》第72页,1957年莫斯科版。
    3 时这是个很大的数字,对比:翁可夫斯基每月薪俸为17.75卢布,使团技术人员才4.5卢布左右;宋嗣喜《策妄阿喇布坦与沙皇俄国——温科夫斯基出使准噶尔前后》,《民族研究》1984年第6期。
    4 加恩《彼得大帝时期的俄中关系史》,第139页;转引自《准噶尔史略》,第145页。
    5 加恩《彼得大帝时期的俄中关系史》,第139页;转引自《准噶尔史略》,第145页。
    6 《温科夫斯基旅行记》第34-36页;宋嗣喜《策妄阿喇布坦与沙皇俄国——温科夫斯基出使准噶尔前后》,《民族研究》1984年第6期;《卫拉特蒙古史纲》第113页;
    1 《温科夫斯基游行记》,第50-51页;《卫拉特蒙古史纲》第113-114页;宋嗣喜《策妄阿喇布坦与沙皇俄国——温科夫斯基出使准噶尔前后》,《民族研究》1984年第6期。
    2 宋嗣喜《策妄阿喇布坦与沙皇俄国——温科夫斯基出使准噶尔前后》,《民族研究》1984年第6期。
    3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卷3,雍正元年正月丙午;那木斯莱《清代蒙古史》,第208-209页。
    1 编写组《准噶尔史略》,第146页。
    2 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和卓传》;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455页。
    3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30页。
    1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64页。
    2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66页。
    3 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和卓传》,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457页。
    4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37页。
    1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286、3293、3294、3295、3296、3328、3334、3352、3422件。
    2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三月丙申。
    3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五月辛巳。
    4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六月癸卯。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八月甲辰。
    2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八月甲子。
    3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558件。
    4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壬申。
    1 那木斯莱《清代蒙古史》,第205页。
    2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八月癸丑。
    3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壬午。
    4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庚申。
    5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九年十月癸亥。
    6 俄国对外政策档案馆,俄中关系(1721-1722年)卷宗,第2卷,第13张,转引自《准噶尔汗国史》第334页。
    7 《清圣祖实录》,康熙六十一年二月癸巳。
    1 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为中心》,第101页。
    2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23页。
    3 《清圣祖实录》,康熙六十年三月庚寅。
    4 《清圣祖实录》,康熙六十年九月癸丑。
    1 《清圣祖实录》,康熙六十年十月乙亥; 康熙六十一年二月己卯;康熙六十一年秋七月甲申朔,戊子;康熙六十年七月丁酉;康熙六十一年十月辛未。
    2 《清圣祖实录》,康熙六十一年二月壬申。
    1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34页。
    2 莫理斯·古朗《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亚细亚》——卡尔梅克帝国还是满洲帝国?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584页。
    3 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为中心》,第104页。
    4 《清世宗实录》,卷4,雍正元年二月乙亥。
    5 那木斯莱《清代蒙古史》,第200-201页。
    6 《清世宗实录》,卷17,雍正二年三月癸未条。
    1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卷31,第13页。由乌鲁木齐至归化城进入北京,成为北路,也称喀尔喀路;由哈密至嘉峪关、肃州、西安一路进入北京者称南路。
    2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卷31,雍正三年夏,四月,己卯。第273-274页。
    1 莫理斯·古朗《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亚细亚》—卡尔梅克帝国还是满洲帝国?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584-585页。
    2 策妄阿喇布坦被害的日期只有莫理斯·古朗根据《东华录》来提供策妄阿喇布坦被害准确日期的,其他史料上尚未发现最准确日期,都记载1727年冬天或1727年12月;《东华录》雍正,卷十一,第48页;莫理斯·古朗《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亚细亚》—卡尔梅克帝国还是满洲帝国?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三册,第585-586页。
    3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37页。
    1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37-338页。
    1 (德)p·s·帕拉斯《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44页。
    2 莫理斯·古朗《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亚细亚》—卡尔梅克帝国还是满洲帝国?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内部资料,第三册,第585—586页。
    3 《西陲总统事略》,第102页。
    4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38页。
    5 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337页。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内阁蒙古堂档》(22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2. 《靖逆将军富宁安奏折》(满文德文合璧)德国,ZUM DSUNGARENKRIEGIM 18·JAHRUNDERT BERICHTE DES GENERHUNDERT Aus einer mandschurischen Handschrift ubersetzt und an Hand der chinesichen Akten eriautert YEB OTTO HARRASSOWITZ LEIPZIG
    3. 《宫中档人名包·商南多尔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缩微胶卷,档案号:4—1—282。
    4. 《抚远大将军奏疏》(满文,线装抄本,1匣20册),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库藏,典藏号:SB/917.2123/5342。民族文化宫、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作编译《珍宝》(历代中央政府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史料文物及历世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在不同时期敬献给中央政府的贡品礼品和部分珍贵历史档案115件),朝华出版社,1999年。
    5.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缩微胶卷。
    6. 《宫中档康熙朝奏折》(8—9辑),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1977年。
    7. [清]允禵撰《抚远大将军奏疏》(汉文,线装抄本,1函1册),民国29年(1940年)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出版,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库藏,典藏号:NC/4662.8/2134。
    8. 《抚远大将军奏折》(上下两函共11册),日本东洋文库藏。
    9. 爱新觉罗·胤祯《抚远大将军奏议》,《清史资料》第三辑,中华书局,1982年。
    10. 《抚远大将军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
    11.吴丰培编纂《抚远大将军允褪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黄山书社,1998年。
    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中心合编《军机处满文准噶尔使者档译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宫珍藏历世达赖喇嘛档案荟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宫珍藏历世班禅额尔德尼档案荟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17. 《理藩院致归化城左右都统之书》(γadaγa-du mongγol-un toro-yi jasaqu yabudal-un yamun-u bicig. koke qotan-u Jegun. baraγun-u qusiγun ejed-tur ilegebe.),《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巴彦塔拉盟史资料集成·土默特特别旗之部》(第1辑第42号文书),张家口: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巴彦塔拉盟公署影印,1942年
    18.张凤良译,屈六生审校《胤祯奏折选译》,《满学研究》第四辑,民族出版社,1998年。
    19. 《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二册,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
    20. 《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编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1. 《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中华书局,1981年。
    22.清史译文新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民族研究组、《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合编,内部资料。
    23.赵学毅、常为民、欧声明编《清代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治理与活佛转世制度史料汇集》,华文出版社,1996年。
    24.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合编《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
    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
    26.扎西旺都编,王玉平译《西藏历史档案公文选·水晶明鉴》,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27. 《元朝秘史》四部丛刊三编本;亦邻真复原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28. [波斯]拉施特著余大均周建奇译《史集》,三卷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
    29. [意]德斯得利著,李坚尚译,柳陞祺校《准噶尔贵族侵扰西藏目击记——(西藏纪事)摘译》,载杜文凯编《清代西人见闻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30. [意]依波利多·德西迪利撰,菲利普·费立比编,杨民译《德西迪利西藏纪行》,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
    31. [清]吴廷伟《定藏纪程》,载吴丰培辑《川藏游踪汇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
    32. [清]李彩《藏纪概》(油印本),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藏,1978年
    33. [清]焦应旗《藏程纪略》,载《西藏志》。
    34. 《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
    35. 《康熙起居注册》(三十五年部分,满汉文两种),胶片还本,原书藏于台北。
    36. 温达等撰《亲征平定朔漠方略》(清刻本,线装),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资料室藏。
    37. 傅恒等编《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54卷、正编85卷、续编33卷,乾隆三十七年殿刊本。
    38. 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组织整理《亲征平定朔漠方略》(蒙古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年
    39.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40. 《平定准噶尔方略》,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辑,1990年。
    41.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
    42. 《<清实录>—准噶尔史料摘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43. 齐木德道尔吉等编《清朝圣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44.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四库全书本。
    45. 包文汉、奇·朝克图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
    46. [清]祁韵士著,张穆改定,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47. 图理琛撰《异域录》,雍正元年九耐堂刻本。
    48. 庄吉发译注《清初准噶尔史料初编》,《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49. 吴忠匡等校订《满汉名臣传·赫寿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50. [清]张穆《蒙古游牧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51. [清]梁份著,赵盛世王子贞陈希夷校注《秦边纪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52. 梁份撰《西陲今略》(清抄本)。
    53. [清]傅恒等撰《亲定平定准噶尔方略》(乾隆三十七年武英殿刊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1990年。
    54. 《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本。
    55. 傅恒《西域图志》,四库全书本。
    56. 《钦定西域同文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
    57. 钟兴麒等《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58. [清]邓承伟编《西宁府续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59. 《西招图略·西藏图考》,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60. [清]魏源撰,韩锡铎、孙文良点校《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年。
    61.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62. 《岳襄勤公行略》,《清史资料》第四辑,中华书局,1983年。
    63.何秋涛《朔方备乘》,直隶官书局刊本。
    64.愈正燮:《癸巳类稿》,求日益斋道光十三年刊本。
    65. 《张诚日记》,《清史资料》第五辑。
    66.戈拉登《宝贝念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67.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云裳》,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
    68.第巴·桑结嘉措著,多尔吉、萧蒂岩译《金穗》,载《西藏文学》1986年第8-12期。
    69.阿旺伦珠达吉著,庄晶译《仓央嘉措秘传》,《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资料汇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70.于道泉辑《(隆德喇嘛著作集>中关于仓央嘉措之记载》,《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资料汇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71.阿旺伦珠达尔吉、罗桑图丹嘉措著,嘉木央丹培尼玛译,贾拉森校注《六世达赖喇嘛传两种》(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72.章嘉·若贝多杰著《七世达赖喇嘛传》(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73.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74.嘉木央·久麦旺波著,许德存、卓永强译,祁顺来、李钟霖校《六世班禅洛桑巴丹益希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75.多卡夏仲·策仁旺杰著,汤池安译《颇罗鼐传》,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
    76. 《内齐托音二世传》(蒙古文),载《呼和浩特史蒙古文献资料汇编》第六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9年。
    77.达磨三谟陀罗著,乌力吉图译《内齐托音二世传》,《清代蒙古高僧传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
    78.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
    79.松巴堪布益西班觉著,谢健、谢伟汉译《青海历史》,《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1984年第1期。
    80.松巴堪布益西班觉著,黄颢译注《青海史》,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民族研究所编《西北民族文丛》(内部刊物)第三辑,1983年12月。
    81.杨和瑨著,向红笳、陈庆英译《松巴堪布<青海史)译注》,《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
    82.松巴堪钦·益西班觉著,蒲文成、才让译《如意宝树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
    83.松巴堪布·益希班觉著,青格乐、莫·宝柱校注《益希班觉佛教史》(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84.金巴道尔吉著,留金锁校注《水晶鉴》(蒙古文),民族出版社,1984年。
    85.噶旺·沙喇布《四卫拉特史》,载巴岱等辑《卫拉特历史文献》,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5年。
    86.巴图尔·乌巴什·图门《四卫拉特史》,载巴岱等辑《卫拉特历史文献》,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5年。
    87.佚名《四卫拉特史》,载巴岱等辑《卫拉特历史文献》,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5年。
    88.固始噶居巴·洛桑泽培著,陈庆英、乌力吉译注《蒙古佛教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89.钦则旺布著,刘立千译著《卫藏道场胜迹志》,西藏人们出版社,1987年。
    90.觉囊达热那他著,佘万治译,阿旺校订《后藏志》,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
    91.阿芒·贡却群派著,贡巴才让译《汉藏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92.白斯嘎拉编《青海蒙古文献集》(蒙古文),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93. 《和鄂尔勒克史》托忒文,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
    94.金峰整理《漠南大活佛传》,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12月。
    1. [德]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 [俄]伊·亚·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
    3. [俄]波兹德捏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一、二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1986年。
    4. 巴德利著,吴持哲、吴有刚译《俄国·蒙古·中国》,商务印书馆,1981年。
    5. [法]伯希和著,耿异译《卡尔梅克史评注》,中华书局,1994年
    6. [法]R·格鲁赛《草原帝国》,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
    7. [韩]金成修《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1.[日]山口瑞凤《西藏》,东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
    12.[日]若松宽著,马大正译《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13.[日]石滨裕美子《西藏佛教世界之历史研究》,东京:东方书店,2001年。
    14.[日]宫胁淳子著,晓克译《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部的兴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15.[日]香坂昌纪《清前期对准噶尔作战的经济效果》,《史学集刊》,2000年第4期。
    16.[日]佐口透《十八——十九世纪东:土二耳其斯坦社会史研究》吉川弘文官,1963年。
    17.[日]佐口透《俄罗斯和亚细亚草原》,吉川弘文官,1966年。
    18.[意]杜齐著,李有义、邓锐龄译《西藏中世纪史》(内部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0年。
    19.[意]伯戴克著,周秋有译《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与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
    20.[印度]英德·马利克著,尹建新等译《西藏的历代达赖喇嘛》,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
    21.[英]弗·德·菲力浦《西藏事件》(英文),伦敦,1937年。
    22.萧一山《清代通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
    23.编写组《准噶尔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
    24.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三卷本),民族出版社,1991年。
    25.编写组《卫拉特蒙古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
    26.编写组《蒙古民族通史》(五卷本),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27.编写组《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
    28.编写组《准噶尔史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29.杜荣坤,白翠琴《西蒙古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30.白翠琴《瓦喇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31.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西藏人民出版社等联合出版,2002年。
    32.陈庆英《达赖喇嘛转世及历史定制》,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
    33.陈庆英、高淑芬主编《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34.陈庆英等《历辈达赖喇嘛生平形象历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35.陈庆英《陈庆英藏学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36.陈又新《清朝前期处理与西藏有关的民族隔离措施》,台北:蒙藏委员会,1998年。
    37.成崇德《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边疆民族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
    38.崔永红、张德祖、杜常顺等《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9.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40.邓锐龄《邓锐龄藏族史论文译文集》(上、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
    41.邓锐龄、陈庆英、张云、祝启源《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42.东嘎·洛桑赤列著,郭冠忠、王玉平译《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1983年。
    43.东嘎·洛桑赤列著,陈庆英译《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民族出版社,1985年。
    44.法尊《西藏民族政教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
    45.樊保良《蒙藏关系史研究》,青海人们出版社,1992年。
    46.房建昌《西藏学研究在俄国和苏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办公室,1987年。
    47.冯尔康《清史史料学》,沈阳出版社,2004年。
    48.冯尔康《雍正继位新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49.高文德、蔡志纯《蒙古世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50.顾祖成《明清治藏史要》,西藏人民出版社等联合出版,1999年。
    51.黄明信《西藏的天文历算》,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52.金启孮《清代蒙古史札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53.金峰整理注释《呼和浩特召庙》(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
    54.金峰《金峰论文精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55.马汝珩,马大正《厄鲁特蒙古史论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56.马大正、蔡家艺《卫拉特蒙古史入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57.杨建新、马曼丽主编《西北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
    58.马大正《边疆与民族一历史断面研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59.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60.马汝珩《清代西部历史论衡》,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61.马大正《中国边疆研究论稿》,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62.马大正、成崇德《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63.马连龙《历辈达赖喇嘛与中央政府关系》,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64.妙舟《蒙藏佛教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
    65.卢明辉《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66.那木斯莱《清代蒙古史》(蒙古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67.那木斯莱《准噶尔汗国史》(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68.那木斯莱《噶尔丹博硕克图》(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69.那·阿拉坦沙《卫拉特历史名人》(蒙古文),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70.秦国经《中华明清珍档指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71.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72.苏发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
    73.孙喆《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74.袁森坡《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75.谭祺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地图出版社,1987年。
    76.谭祺骧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地图出版社,1996年。
    77.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
    78.王才华《青海—德都蒙古起源及其历史演变过程》(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79.王辅仁、陈庆英《蒙藏民族关系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80.王辅仁、索文清《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
    81.王家伟、尼玛坚赞《中国西藏的历史地位》,五洲传播出版社,2000年。
    82.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83.王尧、王启龙、邓小咏《中国藏学史》(1949年前),民族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84.乌云毕力格《和硕特蒙古史略》(蒙古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
    85.格.李杰《卫拉特历史宗教研究》(蒙古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86.高翔《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出版社,1995年。
    87.伍昆明《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
    88.纳·巴生李恺刘昆黎编著《和硕特蒙古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89.西藏自治区测绘局编制《西藏自治区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
    90.西藏自治区交通厅、西藏社会科学院编《西藏古近代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91.西藏自治区《西藏政治史》评注小组编写《夏格巴的<西藏政治史>与西藏历史的本来面目》,民族出版社,1996年。
    92.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
    93.谢佐主编《青海民族关系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94.星全成、马连龙著《藏族社会制度研究》,青海民族出版社,2000年。
    95.牙含章编著《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
    96.牙含章编著《班禅额尔德尼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
    97.杨士宏《卓尼杨土司传略》,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98.曾国庆《清代藏史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
    99.扎扎编著《嘉木样呼图克图世系》,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
    100.札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台北,1978年。
    101.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一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2.赵志忠《清王朝与西藏》,华文出版社,2001年。
    103.周惠民主编《1945—-2005年台湾地区清史论著目录》,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4.侯得仁《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群言出版社,2006年。
    105.巴岱、金峰、额尔德尼整理注释《]J拉特史迹》(蒙古文)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
    1. [德]海西希《关于厄鲁特蒙古对西藏的入侵以及1717年在拉萨的多方面的报道》,《德国东方研究协会刊》第104期,1954年。Heissig,Walther:Ein mongolischer zeitgenossischer Bericht uber den Oloteneinfallin Tibet und die Plunderung von Lhasa 1717, Zeitschrift derDeutschenMorgenlandischen Gesellschaft, Band 104,195
    2. [苏]符斯库兹涅佐夫《清朝中国征服准噶尔的历史述略》,《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新编第1缉,1975年。
    3. [俄]波兹德涅耶夫著,李佩娟摘译《噶尔丹与策妄阿拉布坦》,《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1期。
    4. [俄]伊拉里翁《中国与西藏交往史概述》,张琨等译《19世纪中叶俄罗斯驻北京布道团人员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著》,中华书局,2004年。
    5. [法]莫理斯·古朗著,冯桂生译,凌颂纯校《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亚细亚一卡尔梅克帝国还是满洲帝国?》,《蒙古族厄鲁特部历史资料译文集》第14辑。
    6. [蒙古]索宁巴雅尔《17—18世纪之交西藏发生的一些事情》(斯拉夫蒙古文),《东方学研究》1988年第1期。
    7. [蒙古]沙·比拉(Ш.Бира)《松巴堪布·益西班觉著作中的历史地理通名》,《蒙古学信息》1997年第3期。
    8. 冈田英弘《四卫拉特的起源》,《史学杂志》卷83—6号,1974年。
    9. [日]若松宽《哈喇忽喇的生平》,载《东洋史研究》,第22卷,第4期(1963年)
    10.[日]若松宽《策妄阿喇布坦的崛起》,《史林》48—6,1965年;汉译文载若松宽《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11. [日]若松宽《准噶尔汗国的形成过程》(日文),《东洋史研究》,卷41,1983年。
    12. [日]若松宽《准噶尔的战斗形态》,载《东洋史研究》,第25卷,第1期(1966年)。
    13. [日]若松宽《僧格统治下准噶尔汗国的内乱》,载《游牧社会史探究》第42辑,1970年。
    14. [日]若松宽《济隆活佛小传—清与西藏关系之侧面》,载若松宽著,马大正等编译《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15. [日]羽田明《噶尔丹传杂考》,载《石滨先生古稀纪念东洋学论丛》昭和三十三年(1958年)。
    16. [日]羽田明《噶尔旦传考证》,载《东方学会创立十五周年东方学论集》,昭和三十七年(1962年)。
    17. [日]护雅夫《哈喇忽喇和巴图尔珲台吉——准噶尔部勃兴史》,载《和田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昭和二十六年(1951年)。
    18. [日]谷浩一著,杨宝山译《康熙年间清向土尔扈特的遣使—以所谓的秘密使命说的再研究为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地4期;原载《茨城大学人文学部纪要》(人文学科论集)第29号,1996年3月。
    19. [日]石滨裕美子《论准噶尔侵藏前后青海和硕特同准噶尔的合作关系》,《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哲学、史学篇》增刊第14辑,1987年。
    20. [日]石滨裕美子《东洋文库所藏抚远大将军奏折与清史资料第三辑所收抚远大将军奏议》,《蒙古研究》1987—18。
    21. [日]石滨裕美子《关于固始汗王家在西藏王权的丧失过程一考察一罗卜藏丹津“叛乱”再考》,《东洋学报》第69卷第3—4号,1988年;伊力娜译文载于《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9年第1期。
    22. [日]石滨裕美子著,伊力娜译《清代抚远大将军奏折、奏议评介》,《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0年第3期。
    23. [日]石滨裕美子著,扎西译《18世纪初藏传佛教界的政治立场》,《民族译丛》1991年第1期,原载日本《东方学》第77辑,1989年。
    24. [日]石滨裕美子著,黄维忠译《达赖喇嘛所授印章和封号的研究》,《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二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
    25. [日]石滨裕美子《青海和硕特对清朝平定西藏的立场》,《日本藏学研究协会刊》第34号。
    26. [英]霍渥斯著,凌颂纯译《蒙古史》第九章“和硕特”,《蒙古族厄鲁特部历史资料译文集》第15辑。
    27.金峰《四万卫拉特》,《]J拉特研究》,2003年1期。
    28.金启孮《清朝前期卫拉特蒙古和中原的互市》,《准噶尔史论文集》,第一集,1981年。
    29.成崇德《论准噶尔政权》,《卫拉特研究》,2004年第一期。
    30.阿旺却太尔《略谈(颇罗鼐传>及其作者》,《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31.胡·巴达玛拉《关jj二策旺阿拉布坦的历史作用》,《卫拉特研究》,1994年3—-4期。
    32.巴图巴雅尔《关于准噶尔都噶尔斋桑及<蒙古人导虎图)》,《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3年第1期。
    33.巴·乌云《青海蒙古部落袭位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2期。
    34.白新良《已刊康熙朝满汉文奏折正误》,《清史研究》2003年第4期。
    35.白新良《允禵奏折考辨》,《历史档案》2004年第4期。
    36.白新良《关于拉藏汗的满文史料及其价值》,《清史考辨》,人民出版社,2006年。
    37.白新良《康熙后期经营西疆失载年月满文档案考辨》,《清史考辨》,人民出版社,2006年。
    38.宝音德力根《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39.宝音德力根《17世纪中后期喀尔喀内乱》(蒙古文),《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一辑。
    40.宝音德力根《从阿巴岱汗与俺达汗的关系看早期喀尔喀历史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9年第1期。
    41.宝音德力根《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一文,《蒙古史研究》,第六辑,2000年。
    42.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3.宝音特古斯《关于第巴阿尔布巴的一封密信及其相关史实》(蒙古文),《蒙古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44.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45.才让《青海厄鲁特蒙古各部传承和扎萨克1世:袭》,《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
    46.才让加《甘丹颇章时期西藏的政治制度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7.才吾加甫《清朝时期的新疆准噶尔汗国藏传佛教》,《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8.蔡家艺、范玉梅《策妄阿拉布坦功过评述》,《民族研究》1980年第2期。
    49.蔡志纯《论蒙藏封建主围绕真假六世达赖喇嘛展开的争权斗争》,《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50.蔡志纯《真假六世达赖是蒙藏政治势力斗争的产物》,《西藏研究》1987年第3期。
    51.曹晓燕《平准驱廓之战及其历史意义》,《藏学研究论丛》第六期,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
    52.曹自强《藏族民族英雄颇罗鼐事迹述略》,《西藏研究》1986年第1期。
    53.陈崇凯《西藏历代方志编纂及要籍选介》,《西藏研究》1998年第2期。
    54.陈崇凯《康熙时期治藏体制的调整和推进》,《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55.陈光国、王浩勋《明清时期青海蒙藏关系和中央王朝对蒙藏的政策》,《中国藏学》1989年第1期。
    56.陈金钟《阿尔布巴阐述平定准噶尔之战》,《中国藏学》1989年第4期。
    57.陈景富《清圣祖巡陕及其经营蒙藏边疆的方略》,《中国藏学》1994年第1期。
    58.陈庆英《四至九世班禅大师以及他们的灵塔》,《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59.陈叔明《清代经营西藏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国文化学院民族与华侨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78年。
    60.陈玮《清王朝前期西藏政策的演进及其特点》,《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
    61.陈秀实《青海的蒙古旗考述》,《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62.陈亚艳《地名与青海民族史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63.陈又新《清朝前期经营西藏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64.陈志刚《论清代前期对西藏的统治》,《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65.成昌文《清代前期“平准保藏”挫败沙俄染指西藏的斗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66.成凯文《清初治藏政策及其特点》,《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67.次旺俊美《21世纪西藏藏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西藏研究》2002年第1期。
    68.聪拮《尕斯(茫崖)地区的历史地理与民族》,《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69.丹曲《试论嘉木样活佛系统的形成》,《西藏研究》1987年第3期。
    70.丹曲《藏族史料中的飞青海和硕特蒙古—黄河南前首旗亲王史略》,《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
    71.69.邓前程、高振华《论和硕特蒙古扮演西藏归清纽带角色的历史必然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72.邓锐龄《1720年率军进入拉萨的清军将领一延信》,《中国藏学》1999年第4期。
    73.邓锐龄《1720年清军进入西藏的经过》,《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
    74.邓锐龄《拉萨布达拉山东侧康熙时摩崖考释》,《中国藏学》2003年第1期。
    75.邓锐龄《岳钟琪与西藏问题》,《中国藏学》2004年第3期。
    76.邓锐龄《读<西藏志)札记》,《中国藏学》2005年第2期。
    77.丁实存《清圣祖驱准保藏用兵始末》,原载《康异月刊》第6卷第五、六、七、八期,1945年;又载《准噶尔史论文集(1928—1976)》,1981年。
    78.董莉英《天主教在西藏的传播(16—18世纪)及其影响一兼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西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79.豆格才让、扎嘎《班禅世系的产生及历世班禅转世过程(下)》,《西藏研究》1991年第3期。
    80.杜常顺《简论拉藏汗》,《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81.杜常顺《简论1654年至1723年的青海和硕特蒙古》,《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82.房建昌《西藏乃穷护法的由来及其寺院》1990年第1期。
    83.房建昌《清代西藏护法考》,《思想战线》1990年第4期。
    84.房建昌《清代西藏的行政区划及历史地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2期。
    85.房建昌《近代西藏测绘史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4期。
    86.冯尔康《康熙十四子允褪改名考释》,《历史档案》1981年第4期。
    87.冯智《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研究》,中央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89年。
    88.冯智《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的政教业绩》,《中国藏学》1989年第3期。
    89.冯智《七世达赖的认定与对清初治藏的影响》,《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90.冯智《五世班禅未能晋京原因探讨》,《中国藏学》1998年第4期。
    91.冯智《清“康乾盛世”册封达赖与治藏的阶段性特点评述》,《西藏研究》2004年第4期。
    92.冯智《略论五世班禅在康雍治藏中的历史作用》,《中国藏学》2005年第1期。
    93.冯智《清朝用兵驻兵西藏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影响》,《西藏研究》2005年的2期。
    94.范玉梅《策旺阿啦布坦功过评述》,《民族研究》,1980年,3期
    95.高平《不灭的诗魂一关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结局》,《中国西藏》2003年第4期。
    96.高振华《论漠西蒙古对清初治藏政策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7.顾祖成《清朝前期治藏政策述略》,《西藏研究》1989年第4期。
    98.关孝廉《清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刍议》,《历史档案》1994年第1期。
    99.郭美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及藏族历史档案概述》,《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
    100.郭卫平《(仓央嘉措秘传)的真实性及其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101.国庆《岳钟琪与藏区》,载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研究所编《藏学研究》第六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102.国庆《颇罗鼎年谱》,《中国藏学》1992年第2期。
    103.哈斯朝鲁著,朝日格图译《论和硕特部在统治青海时期的主要过失》,《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104.韩官却加《简谈清朝前期对青海蒙古的统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105.韩官却加《西藏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述略》,《西藏研究》1984年第4期。
    106.韩官却加《“青海大草滩”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07.韩官却加《青海蒙古族部落的变迁与衰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08.韩官却加《17世纪中后期西藏政局述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09.胡小鹏、王力《和硕特蒙古在西藏的统治述论》,《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10.黄颢、吴碧云《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生平考略》,《西藏研究》创刊号,1981年。
    111.黄明信《藏历新年与农历春节日期异同》,《中国藏学》1988年第4期。
    112.贾拉森《试述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心传弟子阿旺多尔济的生平事迹》,《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113.贾拉森《关于所谓的<仓央嘉措秘传)》,《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14.贾英波、陈崇凯《从达赖喇嘛给皇帝跪叩看西藏地方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属领关系》,《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15.金承艺《从胤禵问题看清世宗夺位》,《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五期,1976年6月。
    116.劲夫《固始汗及其子孙在西藏》,《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117.康珠才让《论第司·桑杰嘉措之历史地位》,《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118.李保文《唐古特·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考》一文,《中国藏学》,2005年第2期。
    119.李保文《顺治皇帝邀请第五世达赖喇嘛考》,《西藏研究》2006年第1期。
    120.李秉铨《清朝确认仓央加措为六世达赖喇嘛之历史经过》,载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研究所编《藏学研究》第六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121.李秉铨《藏文(颇罗鼐传>中所载颇罗鼐之事迹》,《藏学研究》第七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年。
    122.李凤珍《浅析第巴·桑结嘉措与噶尔丹和拉藏汗和关系》,《藏学研究论丛》第一辑,西藏人民 出版社,1989年。
    123.李凤珍《清朝对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行政分界的勘定》,《西藏研究》2001年第1期。
    124.李凤珍《试析清代达赖喇嘛商上》,《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25.李凤珍《策妄阿拉布坦侵扰西藏和清朝善后措施》,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史研究》(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330-350页。
    126.李风珍《试论罗卜藏丹津叛乱与西藏》,《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127.李凤珍《试论第巴·桑结嘉措执政时期的蒙藏关系》,载《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28.李盘胜《奏本用印问题考辨》,《历史档案》1995年第3期。
    129.李蓉《17—18世纪天主教在西藏传播概述》,《西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30.李绍明《清初平定准部扰藏和抵御沙俄侵略的斗争》,《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
    131.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研究芳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32.李雪琴《从<仓央嘉措秘传>看仓央嘉措的生平》,《民族文学研究》1981年第1-2期合刊。
    133.李学琴《仓洋嘉错生平初探——(仓洋嘉错秘史)简介》,《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134.李占忠《仓央嘉措和石门寺》,《中国土族》2006年春季号。
    135.梁丽霞、王希隆《清前期的西北战局与阿拉善蒙古》,《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136.林黎明《清朝前期对西藏的靖绥边计与驻藏大臣的设置》,《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137.刘如仲《抚远大将军西征图卷》考释,《西藏研究》1984年第1期。
    138.刘正寅《准噶尔统治天山南路的进程》,《西域研究》,1993年第4期。
    139.刘正寅《策妄阿拉布坦对天山南路的征服与统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2期。
    140.刘文远《试论清朝对准噶尔汗国的政策》,《中国民族史研究》,第2期。
    141.柳升祺《十八世纪初清政府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始末》,《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142.柳岳武《清廷康熙朝的西藏政策》,《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6期。
    143.柳岳武《康乾盛世下清廷的西藏及黄教政策研究》,《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44.吕士朋《清代治藏政策之研究》,《东海学报》25,台中,1984年6月,第41—68页。
    145.罗布《论和硕特在藏时期噶丹颇章政权与清朝的关系》,《西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46.罗布《论和硕特在藏时期的甘丹颇章政权》,《中国藏学》2002年第2期。
    147.罗丽达《1717年准噶尔侵扰西藏及清政府平定西藏的斗争》,《清史研究集》第二辑,1982年。
    148.洛丹《七世达赖喇嘛的确认、册封、坐床》,《西藏研究》1990年第2期。
    149.马楚坚《青海归清的历史转折与突破》,《清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50.马大正《准噶尔史研究的新开拓—读李秀梅博士著<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1期。
    151.马连龙《论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前因后果》,《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152.马林《<鞑靼西藏旅行记>考释(青海部分)》,《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53.马啸《20年来有关清代前期治理西北蒙藏地区政策研究述评》,《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154.马占林《关于第巴·桑结嘉措》,《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155.孟庆芬《清朝皇帝与达赖喇嘛并非“宗教关系”》,《民族研究》1991年第6期。
    156.芈一之《达赖、班禅与蒙古汗王的关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157.那木斯来《迎请七世达赖噶桑嘉措时的纷争》(蒙古文),载策·阿拉腾松布尔、晓克主编《北方民族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8.南文渊《20世纪前期蒙古南左末旗(群科扎萨旗)的历史变迁》,《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159.牛海桢《青海和硕特蒙古与清政府关系述论》,《卫拉特研究》2006年第1期。
    160.蒲文成《清代以来西藏的第巴、藏王和摄政》,《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161.蒲文成《从清朝与七世达赖的关系看清朝对西藏的施政》,《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162.齐木德道尔吉《昭莫多之战后清朝与西藏的关系》(蒙古文),载《丰碑—献给海希西教授80寿辰》,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63.齐木德道尔吉《昭莫多之战后的噶尔丹》,《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
    164.齐木德道尔吉《康熙之路——纪康熙皇帝首次亲征噶尔丹》,《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165.齐清顺《清朝“平准”战争战略方针的转变及其影响》,《西域研究》1998年第1期。
    166.齐清顺《18世纪前半期清朝与准噶尔对吐鲁番地区的争夺》,《西域研究》2005年第1期。
    167.秦施展《清朝前期西藏地方政治体制的演进》,西藏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68.秦永章《二世章嘉活佛及其政治活动述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169.秦永章《论清代国师章嘉·若必多吉的政治活动》,《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70.曲青山《对历辈达赖喇嘛转世等问题的深讨》(上、下),《青海师专学报》1992年第3-4期。
    171.曲又新《蒙古和硕特部青海黄河南前首旗亲王世系述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172.任青《清初奏折探析》,《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73.荣增·克珠嘉措撰,拉毛措译,陈庆英校《历辈拉莫察汗诺门汗呼图克图(夏茸尕布)传略》,《西藏研究》1994年第1期。
    174.桑才让《仓央嘉措的宗教信仰问题》,《青海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
    175.沈阳《达赖、班禅互为师徒关系考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176.沈卫荣《伯戴克对西藏历史的研究》(附伯戴克著作目录),《国外藏学动态》第三期,1988年。
    177.沈卫荣《意大利藏学家杜齐及其著作》,《国外藏学动态》第三期,1988年。
    178.石硕《清朝前期治藏特点及相关问题》,《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179.许曾重《论康乾盛世的几个问题》,《清史研究通讯》,1985年第1-3期。
    180.宋嗣喜《策旺阿拉布坦与沙皇俄国—翁可夫斯基出使准噶尔前后》,《民族研究》,1984年,6期。
    181.宋晓嵇《爱国的藏族英雄颇罗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182.宋晓嵇《对仓央嘉措的点滴见解》,《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183.宋晓嵇《试述颇罗鼐在维护祖国统一中的作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184.苏发祥《从藏文名著<颇罗鼐传>中看颇罗鼐和宁玛派之间的关系》,《西藏氏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185.隋皓昀《青海和硕特发展史(1637—1724)》,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6年。
    186.索南吉《简述清初蒙古和硕特部对西藏七十五年的统治》,《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187.汤代佳《试析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原因》,《青海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188.汤代佳《青海厄鲁特蒙古与清朝早期关系述略》,《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189.唐景福《从达赖喇嘛的名号、册封、坐床及亲政看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190.田卫疆《论清朝前期的“平准保藏”斗争》,《甘肃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
    191.王希隆《准噶尔统治时期天山北路农业劳动者的来源和族属》,《民族研究》1993年第5期。
    192.王希隆《论哈密达尔汗伯克额贝都拉》,《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
    193.王生江《阿宝事迹辑要》,《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194.王思治、[香港]吕元骢《18世纪前夜西北边疆局势述论》,《清史研究》1995年第1期。
    195.王尧《第巴·桑结嘉错杂考》,原载《清史研究集》;又载《准噶尔史论文集(1977—1981)》,1981年。
    196.王尧《黄河源上两大湖—扎陵、鄂陵名称位置考实》,《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
    197.王钟翰《胤祯西征纪实》,原载《燕京学报》38期,1950年;又载《清史杂考》,中华书局,1963年;《王钟翰学术论著自选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8.195.王钟翰《胤祯与抚远大将军王奏档》,《清史续考》,(台湾)华世山版社,1993年;又载《满学研究》第二辑,民族出版社,2000年;《王钟翰学术论著自选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9.王钟翰《康熙敕谕抚远大将军王胤祯档》,载《清史余考》,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0.旺多《清顺治帝救封五世达赖的金册金印考》,《西藏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201.魏英邦《十七—十八世纪时蒙古族部落变革史略(上、下)》,《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2-3期。
    202.乌云毕力格《关于和硕特汗廷》,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1987年。
    203.乌云毕力格《略论和硕特汗廷对西藏的统治》,《西北史地》,1988年第3期。
    204.乌云毕力格《论和硕特汗廷在青海的统治体制》,《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
    205.乌云毕力格《拉藏汗与和硕特汗廷的命运》,《西北史地》,1989年第2期。
    206.乌云毕力格《和硕特西北游牧地考》,《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207.乌云毕力格《史料的二分法及其意义—以所谓的“赵城之战”的相关史料为例》,《清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08.乌云毕力格《俄飞满文奏折签注》,东京:国际蒙古文化研究协会《蒙古学问题与争论》第三期,2007年
    209.乌云毕力格《1705年西藏事变的真相》,《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
    210.乌云毕力格《十七、十八世纪之交的西藏秘史:围绕关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满蒙文秘档》,《蒙古学问题与争论》第六期,国际蒙古文化研究协会,北京,2010年。
    211.邬朝贵《康熙皇帝敕封桑结嘉措的金印》,《西藏研究》1983年第2期。
    212.吴丰培《抚远大将军奏议》,《禹贡》六卷十二期。
    213.吴丰培《史料价值极高的名著一平定准噶尔方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2期。
    214.吴健礼《略论清朝对西藏地方的主权》,《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
    215.吴玉年《抚远大将军奏议跋》,《禹贡》六卷十二期,1937年2月。
    216.仵君魁《拉萨两通碑文及七块摩崖刻铭考跋》,《西藏研究》1986年第4期。
    217.萧金松《清代初置驻藏大臣原因之探讨》,《中国边政》42,台北,1973年6月,第4—9页。
    218.星全成《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219.星全成《从五世班禅受封及六世班禅进京看清朝对西藏的治理》,《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20.星全成《清代的藏传佛教政策及其在蒙藏地区的实践》,《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221.星全成《章嘉活佛系统在清朝治理蒙藏地区中的作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22.星全成《清朝治理蒙藏方略之得失》,《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223.阎清《康熙对西藏佛教的政策》,《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1期。
    224.杨和瑨《再版《<十八世纪初期的中国与西藏>》,《中国边政》43,台北,1973年9月,第39—41页。
    225.伊微、卓玛《对第巴桑结嘉措历史功过之管见》,《西藏研究》1987年第1期。
    226.永红《清代治藏政策的特点及其演变》,《中国藏学》2005年第2期。
    227.尤中《清朝对青海、西藏的设治和经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28.于乃昌《仓央嘉措生平疏议》,《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
    229.云公保太《五世达赖与宁玛派》,《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230.曾国庆《论颇罗鼐文韬武略》,《西藏研究》2004年第1期。
    231.札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上的相互关系和它对中原的影响》,《边政研究所年报》(6),1957年。
    232.张虎生《西藏新见两通摩崖碑刻与清中央“驱准安藏”政策》,《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
    233.张永江《罗卜藏丹津与达赖喇嘛》,《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
    234.张永江《论清代西藏行政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35.张羽新《康熙在加强国家统一过程中是如何对待喇嘛教的》,《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236.张哲诚《青海和硕特蒙古对西藏之经营》,《中国边政》112,台北,1990年12月,第22—35页。
    237.赵天《策妄阿拉布坦侵扰西藏的原因》,《西域研究》1996年第2期。
    238.赵学东《蒙古和硕特部统治西藏述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
    239.赵毅《明代内地与西藏的交通》,《中国藏学》1992年第2期。
    240.赵云田《清代前期利用喇嘛教政策的形成和演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241.赵增胂《从罗卜藏丹津事件看对历史事件定性的依据》,《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42.赵珍《论康熙末年清军两次入藏的战略选择》,《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
    243.朱金甫《清康熙时期中央决策制度研究》,《历史档案》1987年第1期。
    244.朱丽霞《试述宁玛派与西藏几大政治势力的关系》,《西藏研究》1999年第2期。
    245.朱丽霞《从几组数字分析五世班禅时班禅系统的社会影响力问题》,《西藏研究》2003年第1期。
    246.庄吉发《清世宗入承大统与皇十四子更名考释》,《大陆杂志》67:6,台北,1983年。
    247.庄晶《仓央嘉措初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248.周峰《略述清政府平定准噶尔战争中的藏传佛教》,《西藏研究》1996年第4期。
    249.周融冰《和硕特汗王统治西藏始末》,《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50.周炜《活佛转世灵童的培养和教育》,《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4期。
    251.包青松《策旺阿喇布坦与第巴关系探究》,(蒙古文)《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5期。
    252.包青松《论策旺阿喇布坦与噶尔丹分诀的原因》,(蒙古文)《中国蒙古学》2009年5期。
    253.乌仁塔娜、包青松《噶尔丹去逝之地"aca amtatai"考证》,《中国蒙古学》(蒙古文),2011年,第1期。
    254.谢晖《乾隆<西藏志)作者小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55.(韩)赵柄学《策妄阿喇布坦和清朝关系史之研究——从<清内阁蒙古堂档>研究18世纪清朝和准噶尔蒙古关系》一文,《中国边疆民族史研究》,第四期,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256.陈柏萍《六世达赖仓洋嘉措的寻访、认定及坐床》,《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