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边疆是我国领土重要组成部分,边疆和谐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边疆问题突出,极易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特别是3·14事件和7·5事件的发生警示我们必须重视边疆问题,防患于未然。因此,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对新世纪建设和谐边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论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将研究内容共分为八章,依照绪论——边疆治理概述——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研究——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借鉴研究——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实践研究——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体系研究——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经验研究——新世纪党的边疆治理思考的顺序展开写作。着重考察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理论与实践,其中第5章至第8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各章主要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边疆治理研究现状、研究不足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趋势、论文研究的目标及其研究创新等内容。
     第二章,着重对论文涉及到的关键性概念“边疆”的涵义、特征、分类以及我国边疆现状与特点进行简要介绍,进一步阐明“边疆问题”和“边疆治理”的涵义、边疆治理的要素,强调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必要性。
     第三章,主要分析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论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对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在党构建和谐边疆的实践中应始终坚持,否则将会给党的边疆治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四章,总结历史上封建王朝治理边疆的主要措施,包括羁縻与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加强边疆行政管理、强化军事部署、重视边疆经济开发、加强文化影响等普遍采用的治边措施。研究目的是以史为鉴,历代封建王朝的边疆治理战略及其实践启示我们,国强则边安,提高生产力是强边固疆的根本,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和措施,应贯彻开明的民族、宗教政策,应加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领导边疆建设取得了丰硕成就。
     第五章,本章把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每个历史阶段的国内国际环境与党的边疆治理战略和实践结合起来,对党的数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的边疆治理战略进行了实事求是地归纳和总结,从而揭示出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各具特色的边疆治理战略的历史唯物主义特征。
     第六章,本章分别对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党的边疆治理的基本前提和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战略的涵义、分类及制定边疆治理战略的影响因素,党边疆治理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目标做简要阐述。同时对党的边疆治理理论的历史地位进行简要归纳,认为党的边疆治理理论奠定了边疆现代化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第七章,本章对中国产党60余年的边疆治理实践进行了经验化总结和归纳。主要经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始终把国家利益作为治理边疆的最高政治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城自治制度;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边,完善边防政策和法规;必须始终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作为边疆治理的组织基础;必须坚持和进一步加大国家对边疆的帮助与扶持;必须始终贯彻和扩大党的统一战线。
     第八章,分析党在新世纪治理边疆所面临来自于国际国内的挑战,对新世纪党治理边疆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在新世纪,要树立现代和谐边疆理念;发展边疆经济,提高边疆生产力;整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注重国际因素,构建和谐周边关系;兼顾国防安全与边疆发展,以发展为主线;增强海权意识,构建和谐海疆;关注“民生”,落实边疆惠民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夯实边疆治理的组织基础。认真落实上述措施或建议,边疆会更加和谐、繁荣、昌盛。
Borderland is a vital part of integral territory, bordarland administration is also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both of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mak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esent administration of borderland. This dissertation puts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main contents are divided into eight parts b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roblem presentation, problem analysis and problem solving. Part one is introduction, and the remains are chapter one to chapter eight.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is dissertation primarily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of present studies on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n, based on the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prevailing trend of present studies, this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the objectives and innovations of this study for the purpose of having a thorough and detailed examination into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Party's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Chapter on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concentrates on discussing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borderland; the second section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the necessities of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Chapter two makes an elaborate analysis on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Party's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Marxist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nd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ist national interest thought,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Marxist social management theory and Marxist national theory form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These thoughts or theori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Party's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In chapter three,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feudalist dynasties'specific practices in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in the history; moreover a brief conclusion is made about the previous experiences, which will become the useful and beneficial references for Party's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Chapter four occupies a dominant place in this dissertation, in which the main focus is on the four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at are divided according to ministerial time of four generations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Specifically, the emphasis is put on how each generation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combined the borderland admonition with their respectiv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us obtained the distinctive strategies in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Chapter five briefly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practiced b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four sections are divided in this chapter. In the first section, this dissertation concludes the essential premises and cardinal guidelines of Party's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the second section dominantl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strategies in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and the relevant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third section expound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objectives of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the fourth section concludes this chapter with the historical role played b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theory.
     Chapter six draws some conclusions abou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fundamental experiences gained from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The basic experiences include eight pincinples, namely, unceasingly adheres to the ideological line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lways regards the national interest as the supreme political principle of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never gives up the leadership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socialist orientation; upholds forever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regional autonomy for ethnic minorities; maintain the principle that borderland is administrated by law and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frontier defens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dvocate putting the talent cadre train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in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unswervingly stick to the policy that the state should be of the great help and support for the borderland; always implement and expand the Party's united front.
     Chapter sev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 the Party face and reflects deeply on Party's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It is propo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at the borderland will be more harmonious if we stick to eight principles in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First, the conception of modern harmonious borderland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Seco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the basic task in Party's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Third, we should integrate the national identity with state identity. Fourth,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called to international factors. Fifth, we should take development as the paramount guideline in taking the security of defen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land into consideration. Sixth, sea power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enhanced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coastal territory. Sevent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people's livelihood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ople-benefit policy. Last but not least, talent cadres should be vigorously trained in order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Party's organization in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引文
①葛剑雄,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J].历史研究,2002(3):151.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①竞合:法律术语,是指法律对犯罪的错综规定,一个犯罪行为同时符合了数个法条规定的犯罪构成。
    ①王利平等问,李绍明答.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边疆和边政研究——李绍明先生访谈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2):35.
    ②马大正.中国边疆史地论集续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代前言
    ①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
    ②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1.
    ③潘先林.“沿边型”近代化模式与“近代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对“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的再讨论[J].贵州民族研究,2008,28(1):36
    ④李治亭.架构中国边疆学的科学实践——评《中国边疆研究论稿》[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13(3):96
    ①戴逸.加强边疆开发史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1986,5:59-61.
    ②董万仓.光绪初年吉林东部边疆的开发[J].北方论丛,1980,5
    ③钟祥财.试论中国历史上开发边疆的经济思想[J].青海社会科学,1985,6:20-26.
    ①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29-32.
    ①高新生.中国海防史研究述评[J].军事历史研究,2005,(4):181.
    ①赵云田:50年来的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0,(4):268-269.
    ①葛剑雄,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J].历史研究,2002,(3):150.
    ②《康熙字典》,同文书局,午集上 四二,中华书局,1958年
    ①《辞源》[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683.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4.
    ③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02:594.
    ④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02:151.
    ⑤邢玉林.中国边疆学及其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1):4.
    ⑥马大正.边疆与民族[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8.
    ⑦马曼丽.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
    ⑧高长柱.边疆问题论文集,正中书局,1941:1-2.,转引自:张永民.抗战时期的西南边疆教育研究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⑨金晓哲,林涛,王茂军.边疆的空间涵义及其人文地理研究框架[J].人文地理,2008: (2):127.
    ①Johnston R J.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M].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4: 282.
    ②Mayhew S. Dictionary of Geography[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184.
    ③Lang R E, Porpert D E, Porpert F J. Is There still a Frontier? The 1890 US Census and the Modern American West[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7,13 (4):377-386.
    ④刘义棠.中国边疆民族史[M].台北:中华书局,1971:4-5,2.
    ⑤李强,刘元.特纳“边疆假说”命题评价[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1(2):5962.
    ①韩知寒.边疆的含义[J].读书,1999, (2):111.
    ②杜文忠.边疆的概念与边疆的法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13(4):6.
    ③于沛.从地理边疆到利益边疆——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15(2):31-38.;杨成.利益边疆:国家主权的发展性内涵[J].现代国际关系,2003, (11):17-22.
    ④于沛.经济全球化和现代西方边疆理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1(5):1.
    ①周平.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J].政治学研究,2010, (3):85-96.
    ②谭其骧.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4.
    ①方国瑜.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方国瑜文集》(第一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转引自刘清涛.60年来中国历史疆域问题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19(3):65.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9.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16,127.转引自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 《东南学术》[J].2006, (4):18.
    ④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政治学研究,2009, (4):91.
    ⑤(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60.
    ①陈振昌.现代化的开放性——论外部因素对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2):54.
    ①军刀.新疆,“腹地”非边疆[J].西部广播电视,2010, (8):8.
    ①金晓哲等.边疆的类型划分与研究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3):9.
    ①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M].北京:中华书局1944:1.
    ②刘义棠.中国边疆民族史[M].台北:中华书局,1971:4-5,2.
    ③孟宪平.论文化全球化中的边界意识及影响因素[J].理论学刊,2010,195(5):119.
    ④于沛.全球化境遇中的西方边疆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97.
    ①转引自黄立军编.信息边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3.
    ②于沛等.全球化境遇中的西方边疆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00.
    ③马大正.“中国边疆通史丛书”总序[A].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1-2.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56.
    ②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388.
    ③李安宅.实地研究与边疆[M].边疆通讯,1942(1)
    ①周平.我国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 (4):91.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③毛振发主编.边防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75.
    ④马大正.边疆与民族[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8.
    ⑤刘思慕.1904年1月—1985年2月,广东新会人,我国知名学者,主要著作:《中国边疆问题讲话》、《世界经济地理概要》、《国际经济与世界政治专辑》(译著)、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译著)、《世界政治地理》、《世界经济地理讲话》、《日本财阀、军部与政党》、《战争途中的日本》、《弱小民族解放史读本》、 《欧战纵横谈》、 《战后世界政治地理讲话》、 《现代欧洲经济问题》、 《世界经济地理概要》等。
    ①思慕著.中国边疆问题讲话[M].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7:4-5.
    ②西伯利亚:大致包括阿尔泰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图瓦共和国、哈卡斯共和国、阿尔泰边疆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克麦罗沃州、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州、托木斯克州、赤塔州13个行政区划
    ③唐晓峰.人文边疆[J].读书,2001,(7):28.
    ④吴建国,马勇等.西部大开发与兴边富民行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发展与进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
    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发展与进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
    ①张小明著.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276.
    ①吴建国,马勇.西部大开发与兴边富民行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
    ②任维德.现状、原因、对策:地方政府间竞争视野下的民族发展——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7(5):4.
    ③程广中.地缘战略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84.
    ①(美)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著,柯雄等译.《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5.
    ②楼耀亮.地缘政治与中国国防战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48.
    ③郑一省.建立广西—东盟经济特区的构想[J].《东南亚纵横》,2007, (4):3637.
    ④“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EB/OL].http://nanning.china.com.cn/.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58.
    ②(美)文森特·帕里罗著,周兵等译.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13.
    ③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59.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9-50.
    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3.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8.
    ②思慕著.中国边疆问题讲话[M].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7:6.
    ③思慕著.中国边疆问题讲话[M].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7:6.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5.
    ②周边安全形势四大变化与中国对策[J].环球视野,2011, (2)
    ①杨国枢.现代化的心理适应[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78:24.
    ②陈振昌.现代化的开放性——论外部因素对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2):53.
    ①陈霖.我国边疆问题与边疆治理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2009,188(6):51.
    ①陈霖.我国边疆问题与边疆治理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2009,188(6):53.
    ①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644.
    ②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644.
    ③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3): 32.
    ④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
    ⑤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22.
    ①任维德,乔德中.当代中国区域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1(5):12.
    ②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J].学术探索,2008,(2):29.
    ③马海龙.区域治理体系构建研究[J].北方经济,2009,(11):37-38.
    ①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J].学术探索,2008,(2):29.
    ②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1(1):13
    ③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J].学术探索,2008,(2):29.
    ①吴楚克.如何以马克思主义认知边疆理论的建设与研究[J].《前沿》,2003,(5):110.
    ②吕一燃.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编者说明部分。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9.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8.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3.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4.
    ①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5.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94.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9.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5.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1.
    ③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10.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79.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2.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7.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9.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8.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6.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7.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4.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②吕一燃.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19.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2.
    ④列宁.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0341.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4.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2-703.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2.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2.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23.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5.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6.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69.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2.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4.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1.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1-222.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74.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3.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7.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0.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3.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2.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1.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6.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6-487.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6.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8.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3.
    ⑤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2.
    ①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49.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6.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9.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8.
    ③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5.
    ①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1.
    ②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7
    ③给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的复电,人民日报,1951年12月14日
    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7.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
    ②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5月27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77.
    ①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J].学术探索,2008,(2):30.
    ①齐清顺,田卫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32.
    ①马大正.中国边疆研究论稿[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54-164.
    ①齐清顺,田卫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32.
    ②齐清顺,田卫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93-94.
    ①马大正.中国边疆研究论稿[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第154-164
    ②齐清顺,田卫疆.中国历代中央工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100.
    ①齐清顺,田卫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101.
    ①陆韧.明朝统一云南、巩固西南边疆进程中对云南的军事移民[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15(4):6970.
    ②张研.中国历史上的移民[J].寻根,2003,(4):113.
    ③李大龙.“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17(3):
    ①郑维宽.边疆危机与行政应对——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的西南治边策略探析[J].安徽史学2008,(6):52.
    ①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5.
    ①蒋经国.蒋经国自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285.
    ②钟世禄.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执政方略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53.
    ①夏维勇.中国周边关系与边疆治理的互动:历史、模式及影响因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2): 43.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1.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5.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4.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8.
    ③金冲及.周恩来传(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293.
    ④金冲及.周恩来传(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297.
    ①李金明.建国初期的剿匪反特[J].湘潮,2009,(4):34.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27.
    ②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47-248.
    ③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
    ①钟世禄.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执政方略研究,云南人民,2010:112.
    ①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0.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1.
    ③黄光学.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57.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
    ②房艺杰.论兵团[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4:6.
    ③中国民族宗教网.新闻>关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介[EB/OL].http: //www.mzb.com.cn/html/node/185016-1.htm
    ④王小平.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疆农垦的历史经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2009:17.
    ⑤王恩茂.在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三十周年暨“双先”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党的文献,2004,(6):21.
    ①王小平.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疆农垦的历史经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2009:18.
    ②资料来源:“北大荒博物馆”网站资料整理http://www.bdhbwg.com/B_index.asp
    ③王小平.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疆农垦的历史经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2009:19.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
    ②张毅,何秉宇.新疆兵团人口迁移与新疆社会发展[J].新疆大学学报,1999,27(4):30.
    ③刘丹.新疆移民问题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口迁移、定居及类型研究[J].西北人口,2010,31(6):118.
    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通志·生产建设兵团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591.
    ⑤根据“北大荒博物馆”网站资料整理http://www.bdhbwg.com/B_index.asp
    ①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J].政治学研究,2008,(2):71.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5.
    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6.
    ⑤中组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M].北京:中国工商联出版社,1994:259.
    ①陈文斌.中国共产党执政五十年(1949-199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146.
    ①“亚洲四小龙”是指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总称,这些国家或地区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飞速成长。
    ②“亚洲四小虎”是指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四国。这四个国家的经济在1990年代都像19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一样突飞猛进,因而为名。
    ③注: “三大障碍”,即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在中苏和中蒙边境驻扎重兵、武装占领阿富汗是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
    ④朱静.周边地区策略是中国国际战略的基本立足点[J].前沿,2006,(12):234.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2.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278.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8.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05.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编.西藏工作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7.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7.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8.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7.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9.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7.
    ①新伟.邓小平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J].中国民族,2004,(8):21-22.
    ②王小平.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疆农垦的历史经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25
    ③赵天益.邓小平视察新疆与兵团的恢复[J].兵团建设,2010,(5):54.
    ④赵天益.邓小平视察新疆与生产建设兵团的恢复[J].百年潮,2010,(3):20.
    ⑤新伟.邓小平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J].中国民族,2004,(8):22.
    ⑥王小平.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屯垦戍边理论的创新及特点[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2(6):
    ①新伟.邓小平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J].中国民族,2004,(8):22.
    ②赵天益.邓小平视察新疆与兵团的恢复[J].兵团建设,2010,(5):55.
    ③http://www.xinjiang.gov.cn/10013/10003/10051/2004/16618.htm
    ①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中国对外开放指南——党和政府对外开放文件选编(二)[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89.
    ②杨先明.提升沿边开放与构建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J].经济界,2008,(5):16.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2.
    ①国家民委政研室.民族政策文件选编(1979-1984)[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242.
    ②国家民委政研室.民族政策文件选编(1979-1984)[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242.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6-47.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2-183.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180.
    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6.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7-180.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4.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15.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0-39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00.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01.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67.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6-27.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2-343.
    ②《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02年10月26日)指出:“西部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15.)按这个范围计算,西部地区面积达67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0%,人口3.3亿,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5%。(魏后凯.西部大开发的新阶段和新内涵[J].中国金融,2004,(14):20.)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4.
    ④陈耀.成果举世瞩目前景振奋人心——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七年情况综述[J].今日中国论坛,2007,(1):19
    ⑤钟世禄.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执政方略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19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284.
    ①时政资讯/兵团屯垦戍边史http://szzx.shzu.edu.cn/structure/bttksb/xxnr?infid=3
    ②宗永平.试论新疆和平解放后的“屯垦戍边”[J].黑龙江史志,2008,(8):21.
    ①本书编委会.新疆通志·生产建设兵团志[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1132.
    ①“10+3”机制是指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紧密的中国、日本、韩国三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共同组成的合作机制的简称,东南亚国家联盟10国分别是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汶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①胡锦涛.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C].新华月报社编:时政文献辑览(2004年3月~2006年3月)(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18.
    ②新华月报社编.时政文献辑览(2004年3月~2006年3月)(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47.
    ③新华月报社编.时政文献辑览(2004年3月~2006年3月)(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00.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30.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85.
    ①胡锦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J].共产党员,2007,(3):4.
    ②解放军报,2006年12月30日,第1版
    ①解放军报,2008年4月11日,第1版
    ①2008年5月12日,青年参考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05/12/content_8148153.htm
    ②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光明日报,2005年5月28日
    ③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年5月28日
    ①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年5月28日
    ②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年5月28日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52.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领导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http://www.gov.cn/ldhd/2010-01/22/content_1517549.htm
    ②22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是: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③绝对贫困标准:采用世界银行马丁法进行测算,公式为:绝对贫困线=食物贫困线+非食物贫困线。具体步骤为:(1)根据维持人体生存所必需的营养需求确定最低营养需求。根据营养学家建议,我国采用每人每日2100大卡热量和50克蛋白质作为最低营养需求。(2)计算食物贫困线。利用全国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根据实际消费价格和消费结构计算出获得最低营养需求的食物支出。(2)计算非食物贫困线。通过找到满足最低限度的衣着、住房、交通、医疗及其他社会服务的必需支出,确定非食物贫困线。按上述方法测算得出农村绝对贫困标准是个动态数值,1985年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6元的为绝对贫困人口,2000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为绝对贫困人口,2006年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93元的为绝对贫困人口。按购买力平价换算,低收入贫困标准与世界银行的每人每日1美元的标准比较接近。
    ④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法规司.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贯彻实施十六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41.
    ①罗许成.全球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M].北京:浙江大学,2009:245-246.
    ②周平.论我国边疆治理的转型与重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42(2):23.
    ①环球网/2011年全国两会/报告称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 94%集中在中西部http://china.huanqiu.com/lhbd/gdxw/2011-03/1550263.html
    ②“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即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两种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和财政转移制度;二是“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是指中国发展不平衡性在各个地区中的反映,上海、北京、深圳三地是“第一世界”,天津、广东等地是“第二世界”,相当于世界中下等收入水平的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山东、黑龙江的发达地区是“第三世界”,约占全国人口总量一半的河北、海南以及中西部贫困地区是“第四世界”;三是“一个中国四种社会”,即占全国总就业人数50%的农业劳动力构成的农业社会,占全国总就业人数23%的工业社会,就业比重为22%的服务业社会,,占全国总就业人数5%的知识社会。胡鞍钢.中国迎来水资源“良治”的历史机遇[J].中国水利,2002年第11期,第25.
    ③孙立平.我们在开始面对一个断裂的社会?[J].战略与管理,2002,(2):12-13.
    ①胡锦涛.抓住有利时机,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J].党的文献,2005,(5):5.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65.
    ②彭敏谦.美国对外经济战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8.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83.
    ①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②斯大林.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9.
    ①周平.论我国边疆治理的转型与重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42(2):23.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2.
    ①马大正.边疆研究应该有一个大发展[J].东北史地,2008,(4):2.
    ①李普者.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27(1):14.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76.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09
    ②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2008b/2009-01/15/content_1627763.htm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数字图表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7
    ④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6.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6-27
    ②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③徐钦智.激发社会活力是建构社会主和谐社会的动力源泉[J].山东社会科学,2005,122(10):125.
    ①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60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4.
    ②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独龙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38
    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法规司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贯彻实施十六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99.
    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②林尚立.制度整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使命与战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4):1-8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09:9.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09:11-12.
    ①谢鹏.安南赞扬中国发展模式[N].人民日报,2004年6月16日
    ②俞可平,黄平等.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72
    ①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①绥远省:为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地区。原在清朝为归绥道,属山西省,1914年袁世凯政府将之分出,与兴和道建立绥远特别区,1928年改称绥远省,省会为归绥(今呼和浩特),1954年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②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370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34.
    ②斯大林.斯大林文选(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9.
    ①钟世禄.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执政方略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2010:133.
    ②当代云南编辑委员会.当代云南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303.
    ①李培林.从大跃进到调整时期的历史看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的经验教训[J].经济问题探索,1987,(12):56.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
    ④江泽民.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宗教观(1990年9月1日),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181-182.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3.
    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7.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1.
    ④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6
    ⑤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
    ⑥胡锦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J].党的文献,2010,(6):30.
    ①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0.
    ②周鲠生.国际法(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25-326,75.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8.
    ②1987年9月21日,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并召开记者招待会,公然宣称“西藏不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西藏是一个独立国家”。此前,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所谓《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问题的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违反人权的修正案》,对中国政府进行攻击。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98.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8.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7.
    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2.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4.
    ④胡锦涛主席会见美国总统布什[R].人民日报,2004年11月21日第1版
    ⑤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二○○四年九月十六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5.
    ⑥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二○○四年九月十六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6
    ⑦贾庆林.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继续争取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二○○五年一月二十八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66.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十六大以来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0.
    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1.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6.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17.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8-269.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C].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267.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2.
    ③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0.
    ④乌兰夫.乌兰夫论民族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414—415.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89.
    ②新疆各族人民永远怀念邓小平[N].人民日报,1998-2-19(5)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182.
    ④李养第,韩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实践[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9(4):39.
    ①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11.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657.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②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49.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6.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9:7
    ③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311.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10.
    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3:380.
    ⑦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党史研究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73577/13252788.html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4.
    ②《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243.
    ③《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256.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33.
    ①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08.
    ②新中国民族工作十讲,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网http://www.gxmw.gov.cn/ArticleShow.aspx?id=1819,2010-9-19
    ③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党史研究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38903/13241198.html
    ①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6.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2.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05.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关于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987:195.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6.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75.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6-247.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1.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7.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7.
    ③王铁志.新时期民族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6.
    ④胡之信.建国初期党的宗教政策与爱国统一战线[J].求是学刊,1989,(3):92.
    ①江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115.
    ②江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95.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3.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3.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40.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13.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14.
    ⑤江泽民.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16.
    ⑥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11月7日)[J].《中国统一战线》,1994,(1):3.
    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0.
    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5.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4-25.
    ①钟世禄.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执政方略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268.
    ①崔晓林.中越边境“毒祸”调查[J].中国经济周刊,2010,(25):15.
    ②徐祗朋.当代民族主义与边疆安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19.
    ①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46.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7.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④徐祗朋.当代民族主义与边疆安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20.
    ⑤人类发展指数,英文缩写HDI,是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成就指数和经调整的实际人均GDP指数的平均数。按国际惯例,人类发展指数大于0.8,即为世界高水平人类发展地区,人类发展指数小于0.6,即属于中等偏下人类发展地区,人类发展指数小于0.5,为低水平人类发展地区。
    ①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J].学术探索,2008,(2):32.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31.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6.
    ②注:跨境通勤,就是通勤者穿越边境检查站的上下班过程。广义的跨境通勤包括商人、职员、学生等边民每天或每周规律性的跨境往返活动。
    ③李红.中越边境共市贸易区发展策略研究[J].开放导报,2010,(4):39.
    ①(美)亨廷顿.“政治发展”,格林斯坦等.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55.
    ②董文芳,宿圆.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治稳定观[J].学习与探索,2010,(6):73.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3:225.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
    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
    ①费孝通.致“兴边富民行动”领导小组的一封信[J].民族团结,2000,(3):8.
    ①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6.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1.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5.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53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01.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5.
    ③邓小平.邓小文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7.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168.
    ①费孝通.致“兴边富民行动”领导小组的一封信[J].民族团结,2000,(3):8.
    ②李景春等.对边疆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因素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8(6):3.
    ①毛咏.新疆实施22项重点民生工程,19省市援疆达58亿,新华网2011年3月2日http: //news.qq.com/a/20110303/001045.htm
    ②易地扶贫(亦称易地开发扶贫),就是在人口、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和低成本——长期收益高的原则上,鼓励和支持(特殊情况下政府强制)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的贫困农户通过搬迁移民、异地开发的方式,来解决温饱和保持农民纯收入稳定增加的开发式扶贫途径和模式。参见:孙建安,孟庆红.我国易地扶贫开发理论的应用及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1(5):49.
    ①徐祗朋.当代民族主义与边疆安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2.
    ②(英)戴维·米勒,刘曙辉译.论民族性[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22-25.
    ③(英)戴维·米勒,刘曙辉译.论民族性[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36.
    ④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9-12.
    ①杨龙.多民族国家治理的复杂性[J].社会科学研究,2010,(2):9.
    ②Michael Mann, Neither Nation-State Nor Globalism,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996 (28):1960
    ①何希泉.周边地区民族宗教问题透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21-22.
    ①徐祗朋.当代民族主义与边疆安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7.
    ②常士訚.和谐理念与族际政治整合[J].政治学研究,2009,(4):103.
    ③李崇林.边疆治理视野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探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0,(4):42.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
    ①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②徐祗朋.当代民族主义与边疆安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9-31.
    ①钟世禄.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执政方略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2010:375
    ②夏维勇.中国周边关系与边疆治理的互动:历史、模式及影响因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42(2): 46.
    ①崔天凯.推进睦邻友好建设和谐周边[J].今日中国论坛,2009,(9):52.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4-105.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
    ①王恩涌等编.政治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6.
    ②何兰.中国的海洋权益及其维护[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48.
    ①季国兴.国家的海洋安全和海域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引言部分)
    ②鞠海龙.当代南海问题的函数解析——兼论两岸关系对我国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9, (6): 42.
    ①吴慧.当前我国海洋安全形势及建议[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5):50.
    ②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0:10.
    ①参见 “十二五” 规划, 新华社,2011 年 3 月 16 日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_7.htm
    ②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第45合卷)[M].海洋出版社,2005:59.
    ①叶剑英.广东省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1950-8-3(3)
    ②吴士存.南海争端的由来与发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45.
    ①蒋平.完善我国海洋法体系的探讨[J].海洋信息,2006,(1):15.
    ②陆水明,陈璐.海洋意识与海防建设[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21(1):84.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7.
    ②谢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生问题与责任政府建设[J].科学·经济·社会,2009,27(1):7
    ①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16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5]列宁.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7]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2卷:1993.第3-5卷:1996.第7-9卷:1999.)
    [20]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3卷,1993.)
    [22]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2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5]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7]方铁,方慧.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28]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新疆稳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29]吕一燃.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0]果洪升.中国与前苏联民族问题对比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1]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32]陈育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33]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4]王小平.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疆农垦的历史经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35]马大正.中国边疆史地论集续编(边疆史地丛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6]周平.民族政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7]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8]关锋.实践的理性和理性的实践——马克思实践理性思想探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9]罗许成.全球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一种国家治理的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0]陈延琪.泛突厥主义文化透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41]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42]马大正,刘逖.20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3]俞可平,黄平等.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4]刘义棠.中国边疆民族史[M].台北:中华书局,1971.
    [45]吕一燃.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6]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47]季国兴.中国的海洋安全和海域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8](美)福山(Fukuyama, Francis)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9]马曼丽.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0]新疆社科院历史所.新疆简史(1-3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1987.
    [51]郑汕.西藏发展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52]于沛等.全球化境遇中的西方边疆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3]张小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276
    [54]程广中.地缘战略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84
    [55](美)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著,柯雄等译.《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56]吕一燃.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57]毛振发主编.边防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
    [58](日)松本真澄著,鲁忠慧译.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0]思慕著.中国边疆问题讲话[M].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7.
    [61]吴建国,马勇等.西部大开发与兴边富民行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62]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3]马大正.中国边疆研究论稿[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4]张植荣.国际关系与西藏问题[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4.
    [65]陈答才,李丽君,任晓伟.中国共产党开发西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6]楼耀亮.地缘政治与中国国防战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6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发展与进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
    [68]李国强.南海问题研究:历史与现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0](美)比林顿(Billington, R.A.)著,周小松等译.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1](美)亨廷顿.政治发展,格林斯坦等.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2]马大正.民国边政史料汇编(影印本)[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73](美)文森特·帕里罗著,周兵等译.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4]罗崇敏.中国边政学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5]杨国枢.现代化的心理适应[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78.
    [76]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77]孙建民.中国历代治边方略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78]郑汕,赵利峰.边防民族宗教概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79]齐清顺,田卫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70]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81]金冲及.周恩来传(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82]黄光学.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83]周昆田.边疆政策概述[M].北京: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
    [84]刘信君.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思想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85]徐祗朋.当代民族主义与边疆安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86]熊坤新.21世纪世界民族问题热点预警性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87]房艺杰.论兵团[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4.
    [8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生产建设兵团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89]钟世禄.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执政方略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90]黄文学等.视野无界边疆学者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1]陈文斌.中国共产党执政五十年(1949-199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92]丁建伟,赵波著:近代以来中国西北边疆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93]李晓斌.对20世纪50年代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认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94]陈耀武.新中国治边方略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
    [95](美)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96]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7]刘国柱.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8]谭其骧.长水粹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99](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00]新疆通志·生产建设兵团志[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10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2]孙建民.中国传统治边理念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103]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04]黄定天.二十世纪中国东北边疆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05]周鲠生.国际法(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0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7]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民主改革[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108]袁庆寿,牛德林.中国边疆经济发展概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09]国立编译馆.中国边疆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理论与方法[M].台北:渤海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
    [110]林思显.国际中国边疆学术会议纪实[M].台北:国立政治大学,1985.
    [111]蒋君章.中国边疆与国防[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
    [112]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13]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第4-5合卷)[M].海洋出版社,2005.
    [114]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115]许耀桐.中国基本国情与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6]王晓菊.俄国东部移民开发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7]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18]马大正,李大龙.20世纪中国西部开发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19]戴逸,张世明.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120]徐亚清.中亚五国转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21]沈伟烈,陆俊元.中国国家安全地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122]厉声.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123]杨旸.明代东北疆域研究[M].乌鲁木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124]王恩涌.中国政治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25]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26]邢军.我国沿边地区发展指导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127]胡鞍钢.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28]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M].北京:中华书局,1944.
    [129]韦红著.地区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东盟合作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130](英)戴维·米勒,刘曙辉译.论民族性[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
    [131]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全国支援西藏[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
    [132]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133]江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134]潘志平.“东突”的历史与现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35]张耀光.中国边疆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36]王恩涌等编.政治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37]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38]葛剑雄,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J].历史研究,2002(3)
    [139]王利平等问,李绍明答.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边疆和边政研究——李绍明先生访谈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2)
    [140]李治亭.架构中国边疆学的科学实践——评《中国边疆研究论稿》[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13(3)
    [141]潘先林.“沿边型”近代化模式与“近代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对“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的再讨论[J].贵州民族研究,2008(1)
    [142]李国强.新中国海疆史研究60年[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19(3)
    [143]钟祥财.试论中国历史上开发边疆的经济思想[J].青海社会科学,1985(6)
    [144]戴逸.加强边疆开发史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1986(5)
    [145]邢玉林.中国边疆学及其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1)
    [146]吴楚克.建设当代中国边疆政治学应有的理论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3)
    [147]周平.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J].政治学研究,2010(3)
    [148]高新生.中国海防史研究述评[J].军事历史研究,2005(4)
    [149]赵云田.50年来的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0(4)
    [150]于沛.经济全球化和现代西方边疆理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5)
    [156]陈振昌.现代化的开放性——论外部因素对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51]孟宪平.论文化全球化中的边界意识及影响因素[J].理论学刊,2010(5)
    [152]周平.我国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4)
    [154]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J].学术探索,2008(2)
    [155]唐晓峰.人文边疆[J].读书,2001(7)
    [157]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1)
    [158]任维德.现状、原因、对策:地方政府间竞争视野下的民族发展——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
    [159]金晓哲,林涛,王茂军.边疆的空间涵义及其人文地理研究框架[J].人文地理,2008(2)
    [160]李强,刘元.特纳“边疆假说”命题评价[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161]杜文忠.边疆的概念与边疆的法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4)
    [162]于沛.从地理边疆到利益边疆——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15)
    [163]郑一省.建立广西—东盟经济特区的构想[J].《东南亚纵横》,2007(4)
    [164]陈霖.我国边疆问题与边疆治理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2009(6)
    [165]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3)
    [166]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
    [167]马海龙.区域治理体系构建研究[J].北方经济,2009(11)
    [168]郑维宽.边疆危机与行政应对——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的西南治边策略探析[J].安徽史学,2008(6)
    [169]李大龙.“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3)
    [170]夏维勇.中国周边关系与边疆治理的互动:历史、模式及影响因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171]李金明.建国初期的剿匪反特[J].湘潮,2009(4)
    [172]张毅,何秉宇.新疆兵团人口迁移与新疆社会发展[J].新疆大学学报,1999(4)
    [173]刘丹.新疆移民问题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口迁移、定居及类型研究[J].西北人口,2010(6)
    [174]朱静.周边地区策略是中国国际战略的基本立足点[J].前沿,2006(12)
    [175]新伟.邓小平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J].中国民族,2004(8)
    [176]杨先明.提升沿边开放与构建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J].经济界,2008(5)
    [177]蒋平.完善我国海洋法体系的探讨[J].海洋信息,2006(1)
    [178]陆水明,陈璐.海洋意识与海防建设[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21(1)
    [179]宗永平.试论新疆和平解放后的“屯垦戍边”[J].黑龙江史志,2008(8)
    [180]孙立平.我们在开始面对一个断裂的社会?[J].战略与管理,2002(2)
    [181]谢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生问题与责任政府建设[J].科学·经济·社会,2009,27(1)
    [182]马大正.边疆研究应该有一个大发展[J].东北史地,2008(4)
    [183]李普者.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27(1)
    [184]林尚立.制度整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使命与战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4)
    [185]李培林.从大跃进到调整时期的历史看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的经验教训[J].经济问题探索,1987(12)
    [186]胡之信.建国初期党的宗教政策与爱国统一战线[J].求是学刊,1989(3)
    [187]李红.中越边境共市贸易区发展策略研究[J].开放导报,2010(4)
    [188]崔晓林.中越边境“毒祸”调查[J].中国经济周刊,2010(25)
    [189]董文芳,宿圆.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治稳定观[J].学习与探索,2010(6)
    [190]费孝通.致“兴边富民行动”领导小组的一封信[J]_民族团结,2000(3)
    [191]李景春等.对边疆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因素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8(6)
    [192]杨龙.多民族国家治理的复杂性[J].社会科学研究,2010(2)
    [193]吴慧.当前我国海洋安全形势及建议[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5)
    [194]常士訚.和谐理念与族际政治整合[J].政治学研究,2009(4)
    [195]李崇林.边疆治理视野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探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0(4)
    [196]崔天凯.推进睦邻友好建设和谐周边[J].今日中国论坛,2009(9)
    [197]何兰.中国的海洋权益及其维护[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198]鞠海龙.当代南海问题的函数解析——兼论两岸关系对我国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9(6)
    [199]历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历次党的代表大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