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95%以上)的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如何正确更好地处理国家与民族(主要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解决一个国家中的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问题,以及如何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许多民族国家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国情决定了民族关系始终是一种至关紧要的社会关系。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不断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该国家内部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政治整合的程度。如果国内各民族的矛盾和冲突得到协调,国家就可以通过内部的积极健康的政治整合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促进国家一体化。反之,若国内民族矛盾或冲突激化,就会演化为公开的政治冲突和分裂运动。因此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既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新概括,也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处理民族关系的准则和基本目标。
     本文从发展政治学的角度,结合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从宏观到微观,对转型期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以及民族关系与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互动关系等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维护民族社会政治稳定与协调民族关系的理路与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民族和谐提供一些借鉴意义。本论文分导论、正文和余论三部分。
     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文章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和难点问题。
     正文由四章构成。第一章简要梳理了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等概念以及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民族冲突与民族社会政治稳定的互动关系。本章首先将其相关概念进行简要梳理分析和介绍。同时,在民族学者和政治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当代世界和我国的有关实际,对民族冲突与民族社会政治稳定的内在关系作初步的探讨,旨在尝试建立民族冲突分析的一般理论模式,为后面正文的展开打下伏笔。
     第二章对当今世界典型多民族国家协调民族关系的理念及其实践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代我国多民族关系协调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笔者首先对西方国家协调民族关系的理念和实践进行考察,目前有代表性的模式主要有:(1)美国的民族歧视-民族同化模式;(2)加拿大、澳大利亚多元民族文化自治;(3)西班牙的区域自治政策;(4)墨西哥的一体化政策;其次,简要对前苏联、东欧的民族关系协调的历史回顾及其历史教训;最后,对我国历史上协调民族关系的实践进行详细梳理。只有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梳理才可能认识到这一关系的真实图景。
     第三章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该部分主要从宏观系统因素、微观系统因素、跨境政治因素以及地理环境、大众传等其他因素来分析社会转型期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
     第四章重点探讨了社会转型期维护政治稳定与协调民族关系的理路与策略。提出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民族关系的协调与发展上坚持多元一体的理念,实现途径的多样化。积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协调民族利益、化解利益纠纷,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拓宽民族政治参与的渠道,推进多元一体的新型民族文化建设,加强民族教育,建构多样化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培养民族干部,发挥民族政治精英的作用。另外,还要严厉打击各种民族分裂势力,参与国际合作,营造有利的外部政治环境。
     最后余论中指出,在民族国家时代,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被组织到民族国家的政治框架之下,整合到国家的领土疆域之中。民族与国家的密切联系以及现代国家多样性的民族构成,决定了民族关系对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影响。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不断协调民族关系,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使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加强,使民族地区各项文明高度发展,不断促进和谐民族关系的全面发展。这正是当下我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个在和谐社会目标指向下再也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National problem is largely ethnic relationship issues. In today's world, most (95%) country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how to correctly better handle the country and national (mainly the relationship with minority), how to solve all ethnic groups in one country to national identity, and how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s many national countries must be to fac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
     Our country is unified multinational country, this reality determines national relationship is always a crucial social relations, China is created jointly by 56 ethnic groups with a history of 5000 years civilization countries, in China's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ethnic constantly fusion, formed of the pattern of diversity in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a united multi-ethnic country speaking, this country internal ethnic regions political stability or not, relates directly to the country the degree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 If the domestic various ethnic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coordinated, the state can through the internal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positive health enhance national cohesion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realize from the national identity, promote national integration. Conversely, if domestic ethnic tensions or conflict sharpened, he will evolve into an open political conflicts and separatist movement. So to safeguard national regions political stability, is our party's national relations in China in the new period and its developing trend is also summarized, we prepare for new national work, deal with the ethnic relations norms and basic goals.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developing politics with ethnology, politics, sociology, etc,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fully absorbing & referring to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in western minority areas, ethnic relatio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d from history to reality, from macroscopical to microcosmic, ethnic relations of transition influence factor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regions and ethnic relations and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factors related to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ems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on this basis to safeguard national social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na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strategy connection, so as to effectively discuss our national 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harmonious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his thesis points of introduction, more than text and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ed the article expatiates the origin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dux; The main content and structure; This paper adopt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and innovation and difficult problem.
     Text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combed the ethnic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ethnic relations and national relationship concepts such a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analysis national conflicts and ethnic social interaction of political stability. This chapter will first briefly methodizing and its related concept analysis and introduction.
     In the second chapter, Based on western nations coordinated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ethnic relations are examined and currently have representative pattern mainly has:(1)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discrimination-national assimilation mode; (2) Canada, Australia multiethnic cultural autonomy; (3) Spanish ethnic regional autonomy policy; (4) the integration of Mexico policy; Secondly, briefly o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ethnic relations coordination and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historical lessons; Finally, to our country history coordinated national relations practices to detailed comb.
     Chapter three analyzes ethnic social transition influenc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 This part of the main from macroscopic system factors, microscopic system factors, cross-border political factor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mass media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our country social transition to analysi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lations negative factor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social transition maintaining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coordina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ethnic relations strategies. Its specific paths have:to acceler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regions; Promote the pluralism new-type national culture construction; Crack down on all ethical division force; Strengthening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broaden the na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annels; Fostering national cadre, play national political elite effect, etc. At the same time, also need to dissolve the national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improve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of national social environment, namely, coordinating national interests, dissolve the interest conflicts; Cultivate the national social self adjusting mechanism; Push to improve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for key social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national education, construct diversification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ways and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reate a favorable exter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Finally, more than that in theory of national era, all nations of the world, have been organization to national political framework, integrated into the country's territory in. Ethnic and national close contact and modern country diversity of ethnic groups, and decided on the national relationship multi-ethnic country political order operation and maintain influence.
引文
1 Bhikhu Parekh,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p.194.Macmilan,2000.
    2程人乾:《全球民族问题大聚焦》,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4页.
    1萨阿德、埃丁·易卜拉欣:《阿拉伯世界中的民族冲突与建国》,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01页。参阅路宪民《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兰州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1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8页。
    1 Milton M.Gordon.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62-64.
    2 HoraceM.Kallen.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Boni and Li veright.1924:60
    3张植荣、叶淑兰:美国民族政治的解释范式与特点.民族工作研究[J],2006年第2期,第19页。
    1冯跃民:东突恐怖势力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1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第40页,民族出版社,2001年
    2徐晓旭:《古希腊人的“民族”概念》,《世界民族》,2004年第2期
    3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12页。
    4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第32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1迟成勇:《试析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6期。
    2斯大林:《斯大林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94页。
    3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第6页,《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4乌小花:《再论“民族”概念与民族问题理论》,《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5费孝通:《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1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2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
    1《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9页。
    2翁独健:《民族关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
    3李红杰:《试论民族关系的功能》,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4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5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6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9页。
    7张兴堂,中和:《民族关系核心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3期。
    8柳春旭:《民族关系发展规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4期。
    1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2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3参阅单静:《我国民族关系和谐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5页。
    4荣剑、杨逢春:《民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参见朱光磊:《政治学概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页。
    2 Bhikhu Parekh,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p.194.Macmilan,2000.
    2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4朱伦:《各族人民共同当家做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
    5郑慧:《论平等的政治价值》,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同上。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出版,第167页。
    3同上,第199页。
    1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参阅单静:《我国民族关系和谐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3—4页。
    1龚学增、,王钊冀:《民族平等新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杨顺清:《民族互助关系论略》,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2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2柯林斯:《冲突理论的基础》,(费涓洪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第11期。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8页。
    4[美]格莱泽:《民族与民族研究》,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5《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86页。
    1郭薇:《试论民族冲突》,兵团职工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沈桂萍:《当代世界民族冲突的主要表现及对我国的影响》,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3于春洋:《略论利益分化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双重影响》,学术论坛2008年第7期。
    1葛公尚:《对当代黑非洲国际民族政策的几点思考》,世界民族1998年第3期。
    2参阅白雪芬:《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第3期。
    1[英]A.J.M米尔恩著:《人权哲学》(王先恒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3-434页。
    3焦春华:《多元文化多样发展——民族冲突的启示和世界的选择》,大众文艺2009年第13期。
    1何星亮:《从人类学观点看中国西部的发展》,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
    2 VaealHava.1 TheNewMeasure ofMan,New YorkTimes,No.8, (July,1994), p.27.
    3虞崇胜、黄毅峰:《从冲突到秩序:政治冲突调控机制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美]米尔顿·M·戈登:《美国生活中的同化:种族、宗教和民族来源的作用》(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纽约,1964年,第120页。
    1 http://5189.asi nah.net/gb-chi nese/wi ki pedi a/c/c_/c_a_ae_a_ht ml.
    2参见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编译:《美国历史简介》(中文版)香港,1982年版,第6-7页。
    3参阅高鉴国:《依然是“熔炉”——论美国民族关系中的同化问题》,世界民族1998年第3期。
    1参阅黄岩:《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参见Will Kymlicka,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A Liberal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14-7.
    1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2转引自韩家炳:《魁北克问题与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的缘起》,《历史教学》2008年第6期。
    1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2王晓凌:《试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③Justin Healey.Multiculturalism:Issues in Society. Vol.126[C].TheSpinney Press, Australia.2000:17.
    1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1肖晞、杨晨曦:《西班牙:在民族自治与国家统一之间求得平衡》,参阅中直党建网2010年2月26日。http://minzu.people.com.cn/GB/165242/11039151.html
    1何群:《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发展远景》,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
    2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3同上,第85页。
    1《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9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3青觉,栗献忠:《苏联民族政策的多维审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717页。
    5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全球民族问题大聚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1《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4页。
    1梁玉今:《论前苏联解体的民族因素》,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尼亚佐夫:《永久中立、世代安宁》,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页。
    2刘俊华:《中国历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若干问题的归纳总结》,中学文科:高中2006第3期。
    3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4参阅周竞红:《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调整管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西北史地1999年第2期。
    2方立军:《试论中国历代王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西北史地1999年第2期。
    1程旭光:《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汇融合》,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2参阅姚爱琴:《论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社科纵横2005年第4期。
    3曾凡贞:《民族和亲政策对中国古代实现社会和谐的意义》,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总理全集》第2集,第83页。
    2同上,第81-82页。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第106页。
    1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国立编译馆1994年版,第193-195页。参阅张双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以蒙藏问题为中心》,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
    2魏延秋:《近代外国势力对我边疆地区分裂活动浅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同上。
    4陈崇凯:《简论西藏近代反分裂斗争的内涵和历史特点》,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 期。
    1穆罕默德·伊斯敏:《东突厥斯坦史》,克什米尔,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油印汉译本,1940年版。
    2潘志平:《“东突”恐怖主义透视》,新疆社会科学2002年第l期。
    3参阅周玉琴、宋鑫华:《论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的运行与维持》,求实2010年第2期。
    1张作哈:《龚荫教授《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概要》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2方立军:《试论中国历代王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1—342页。参阅陈吉荣:《近代中国民族关系新发展论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徐根义:《中华民族意识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思考》,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方国瑜:《方国瑜文集——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2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3周建新:《关于“中华民族”称谓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参阅侯万锋:《多元一体与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4王宗礼:《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关系发展的回顾与思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徐晓萍:《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演进与调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70页。
    3《当代中国的西藏》,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第209页。参阅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2页。
    4《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72页。
    5《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6郝时远:《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0页。
    1郭家骥:《云南边疆的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
    2《贵州民族工作50年》,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参阅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80—582页。
    1胡锦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2王宗礼:《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关系发展的回顾与思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3参阅张淇:《建国以来党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经验》,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4《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48页。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主编:《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页。
    1《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86页。
    2《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页。
    3王宗礼、谈振好、刘建兰:《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208页。
    1庞文、胡灵:《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经济因素分析》,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
    2周竞红:《历史与现实: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态势》,满族研究2007年第3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数据库.2006年地方生产总值[EB/OL]. http://219.235.129.54/cx/table/table. jsp,2007-11-08.
    4于春洋:《略论利益分化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双重影响》,《学术论坛》2008年第7期。
    5王梦奎:《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6郝时远、王希恩:《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01-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1雷振扬、朴水日:《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评估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2余振、达哇才仁:《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国家民委扶贫办:《2005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结果》,国家民委网2006—07—10发布。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5孙懿:《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满族研究2006年第2期。
    1孔志俊:《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思考》,新疆社科论坛2005年第1期。
    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3同上,第166-168页。
    1[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3页。
    2同上,第47页。
    3单静:《我国民族关系协调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高发元:《云南民族村寨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2关桂霞:《促进西部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相关问题探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3关桂霞:《西部开发中的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关系发展态势》,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4陈凤林:《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攀登2010年第1期。
    1王洁:《试论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以沈阳市为例》,载《黑龙江民族从刊》2004年第2期。
    2转引自苟永琪:《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年第1期。
    3宋惠昌:《政治哲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393页。
    4龚学增:《论宗教与民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周玉琴、宋鑫华:《论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6期。
    2转引自《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1997年10月)。3 http://www.phoenixtv.com.cn/home/phoenixweekly/53/53zgkb.html
    4江泽民与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代表座谈[N],人民日报1993年11月8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页。
    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6页。
    3张赟:《城市化进程中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分析》,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4参阅周竞红:《历史与现实: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态势》,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1宋涛、许进品、蔡家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思考》,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2张迪:《论公共权力与利益的关系》,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绍凡:《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论坛1996年第4期。
    2杨建新:《关于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10页。
    4韩忠太:《试论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184页。
    2陈凤林:《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攀登2010年第1期。
    3[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4关凯:《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区域自治》,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1转引自周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过程中的几个政治问题》,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78页。
    2同上,第379页。
    3宋涛、许进品、蔡家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思考》,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l期。
    1青觉:《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涵和发展趋势》,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5期。
    1马戎:《全球化与民族关系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2中央党校课题组:《现阶段我国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1转引自陈凤林:《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攀登2010年第1期。
    2田锋:《影响我国民族关系的国际因素论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
    3青觉:《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涵和发展趋势》,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5期。
    1中央党校课题组:《现阶段我国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7负。
    2江泽民主席会见美国副总统戈尔时有关西藏问题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11月17日。
    3中央党校课题组:《现阶段我国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4同上,第25页。
    1刘稚:《中国—东南亚跨界民族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3葛公尚:《当代国际政治‘j跨界民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298页。
    1栗献忠:《跨境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刍议》,学术论坛2009年第3期。
    2厉声:《“东突厥斯坦”迷梦》,世界知识2001年第22期。
    3刘稚:《中国一东南亚跨界民族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2-36页。
    4田锋:《影响我国民族关系的国际因素论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
    1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侯万锋:《多元一体与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2参见傅永聚:《论唐代胡汉民族间的混融互补》,山东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唐代李姓的构成及其社会意义》,上饶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唐代的民族混血及其社会功能》,北方论丛1998年第5期。
    3马大正:《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2转自侯万锋:《多元一体与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3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辨证》,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
    1何星亮:《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思想战线2010年第1期。
    1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04页。
    2《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光明日报2006—12—1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2江洋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6年6月19日,第一版。
    3周玉琴、宋鑫华:《论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6期。
    1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年版,第359—360页。
    1宋涛、许进品、蔡家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思考》,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2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48页。
    3关桂霞:《西部开发中的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关系发展态势》,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束迪生:《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实事求是2002年第2期。
    1杨鹏亮:《论构建和谐西部中的民族关系问题》,榆林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2《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新篇章》新华社
    3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05—5—27。
    1常开霞、贺金瑞:《“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利益协调论纲》,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
    2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1宋鑫华、周玉琴《民族利益: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逻辑起》,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迟福林等:《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2条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3期。
    1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2同上。
    1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9页。
    2同上
    3张宝成、青觉:《民族地区政府能力的内涵与特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3期。
    1姜宝莲:《政治稳定视域下的西部民生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2杨顺清:《协调多元民族关系 构建西部和谐社会》,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
    1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页。
    2周玉琴、宋鑫华:《论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6期。
    1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列宁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4]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布莱克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6]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周星.民族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9]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周平.民族政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12]高永久.民族政治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4]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15]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16]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17]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18]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吉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9]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0]王建娥等.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1]陈建樾,周竞红.族际政治在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2]杨建新,崔明德主编.中国民族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3]马戎.民族社会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4]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5]关凯.族群政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6]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27]葛公尚主编.当代政治与民族问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28]任军锋.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M].北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29]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0]阮西湖.20世纪后半叶世界民族关系探析——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一项新课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1]赵锦元,葛公尚.当今世界的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2]张践.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33]张践,齐经轩.中国历代民族宗教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4]龚学增.新中国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历程和基本经验[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35]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6]潘志平.中亚的民族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37]张兴堂.跨界民族与我国周边外交[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38]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9]刘晓凯.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兼论30年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0]卢斌.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1]管跃庆.地方利益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马建中.政治稳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3]邓伟志等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4]马啸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45]陈路芳,徐方治.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与民族和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6]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M].宁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47]吴海鹰.中国西部经济与地区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8]罗康隆,黄贻修.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9]唐志君.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路径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0][美]塞廖尔·P·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 社,1998.
    [51][美]塞廖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2][俄]丘德诺夫著.地缘政治学与世界秩序[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53][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4][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上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
    [55][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6][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7][美]菲利克斯·格罗斯著.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58][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主主义(李金梅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59][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国民(邓红风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60][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61][英]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62][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3][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1]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6).
    [2]贺金瑞.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3).
    [3]青觉.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应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1).
    [4]青觉.科学发展: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理性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3).
    [5]青觉.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现象存在的长期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5).
    [6]青觉.论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 报,2007,(3).
    [7]青觉.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涵和发展趋势[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8]邹吉忠.边疆·边界·边域——关于跨国民族研究的视角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1).
    [9]梁卫东,徐永志.近年来国内近代中国民族政治史研究概述[J].吉首大学学报,2010,(1).
    [10]朱伦.民族共治论——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事实的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11]朱伦.各族人民共同当家做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J].民族研究,2007,(6).
    [12]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J].民族研究,2005,(3).
    [13]王希恩.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问题中的统筹兼顾[J].民族研究,2008,(5).
    [14]王希恩.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前提[J].民族研究,2003,(5).
    [15]王希恩.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及形成[J].民族研究,1999,(1).
    [16]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J].民族研究,2006,(5).
    [17]金炳镐.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关系理论的重大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6).
    [18]金炳镐.和谐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9).
    [19]马戎.全球化与民族关系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7,(4).
    [20]马戎.关于当前中国城市民族关系的几点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9,(1).
    [21]马戎.现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类型划分[J].社会,2008,(1).
    [22]周竞红.历史与现实: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态势[J].满族研究,2007,(3).
    [23]杨建新.关于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2,(1).
    [24]毛公宁.对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几点认识[J].西北民族研究,2006,(2).
    [25]关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中国民族,2004,(9).
    [26]关凯.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政策国际经验分析(下)[J].西北民族研究,2004,(2).
    [27]关凯.民族关系的社会整合与民族政策的类型——民族政策国际经验分析(上)[J].西北民族研究,2003,(2).
    [28]周平.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J].思想战线,2003,(3).
    [29]王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若干思考[J].前沿,2010,(5).
    [30]李静.论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31]王宗礼.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关系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2010,(1).
    [32]梁炜昊.关于发展我国和谐民族关系的若干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2009,(6).
    [33]关桂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基本态势探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6).
    [34]关桂霞.促进西部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相关问题探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3).
    [35]张立辉,赵野春.和谐民族关系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2).
    [36]田锋.影响我国民族关系的国际因素论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37]许江梅.构建和谐散杂居少数民族关系的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
    [38]郭孟秀.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6).
    [39]陈凤林.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J].攀登,2010,(1).
    [40]陈凤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对策的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41]沈桂萍.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趋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
    [42]袁年兴.试论民族关系的概念及内涵[J].满族研究,2009,(4).
    [43]栗献忠.跨境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刍议[J].学术论坛,2009,(3).
    [44]徐晓萍.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演进与调适[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
    [45]徐黎丽,陈建军.论风俗习惯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2005,(2).
    [46]徐黎丽.“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问题”的再认识[J].新疆大学学报,2002,(3).
    [47]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
    [48]徐黎丽.再论民族关系含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1,(3).
    [49]吴琼.西部开发:民族关系的变动及原因分析[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1).
    [50]朱绍华.城市化进程中和谐民族关系构建对策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1).
    [51]侯万锋.从民族关系视角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J].贵州民族研究,2007,(1).
    [52]何群.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发展远景[J].西北民族研 究,2000,(1).
    [53]李大健.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与完善民族政策的和谐取向[J].民族研究,2006,(4).
    [54]李大健.论民族关系与民族经济[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1).
    [55]刘吉昌.历史·现实·未来——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1,(6).
    [56]马曼丽.论民族关系的实质与当代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2005,(4).
    [57]李筱文.民族关系与民族区域自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
    [58]雷振扬.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6).
    [59]田孟清.试论民族关系的调节方式[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1).
    [60]邓成明.试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J].求索,2001,(1).
    [61]乌小花.试论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利益调整下的民族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1).
    [62]熊坤新,严庆.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族关系发展与调控[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1).
    [63]孙懿.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民族关系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6).
    [64]陈玉屏.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关系历史记忆建构的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
    [65]郭家骥.地理环境与民族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2008,(2).
    [66]何生海.论地理因素与民族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1).
    [67]周竞红.网络信息与民族关系[J].民族研究,2003,(2).
    [68]王红曼、张方译.网络民族主义情绪与民族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3)
    [69]郭家骥.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理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7,(5).
    [70]李强,闫丽娟.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新解读[J].历史教学问题,2010,(1).
    [71]陈克进.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几个问题讨论述略[J].云南社会科学,2004,(3).
    [72]周竞红.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调整管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6).
    [73]彭武麟.回溯与当下——兼论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基本对象与路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3).
    [74]彭武麟.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J].民族研究,2004,(2).
    [75]路宪民.近现代社会变迁与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特征[J].甘肃社会科学,2008,(2).
    [76]陈吉荣.近代中国民族关系新发展论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2).
    [77]张淇.建国以来党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经验[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3).
    [78]李未醉,高伟浓.加拿大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民族,2007,(6).
    [79]王红艳.加拿大政府与印第安土著民族关系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2).
    [80]朱新现.苏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教训启示: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J].蚌埠党校学报,2007,(3).
    [81]陈娥英.前苏联、前南斯拉夫和中国三国民族关系格局比较[J].社会主义研究,2009,(2).
    [82]王建伟.文化多元化——美国黑人种族与民族关系的神话[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83]经纬.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稳定[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4).
    [84]杨顺清.边疆多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主要任务[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1).
    [85]于春洋.略论利益分化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双重影响[J].学术论坛,2008,(7).
    [86]尹毅.论政治文化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J].攀登,2002,(5).
    [87]袁明旭.边疆多民族地区利益分化的成因、特点及影响[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3).
    [88]马凤强等.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政治行为理念建设制约因素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7,(3).
    [89]梁丽萍.宗教的政治参与及其影响[J].西亚非洲,2007,(2).
    [90]王长安.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政治学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7,(2).
    [1]严庆.从冲突到融合—民族政治学视角的西方民族冲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2]路宪民.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8.
    [3]张谋.政治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4]马国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模式:[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 学,2006.
    [5]陈烨.转型与发展:民族问题与政治稳定:[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3.
    [6]单静.我国民族关系和谐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6.
    [7]张思民.防止我国民族冲突的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8.
    [8]许春清.新型民族关系论:[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