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变化的世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1990-2006年)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三位美国总统的11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认识、判断、反应等3个基本环节上,布什和克林顿之间存在明显的连续性,而小布什与他们之间则存在很大的不同。表明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形成过程,发生了重大断层,至今没有实现稳定。
     小布什坚持极端化的国家安全观念,是对克林顿、布什,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冷战结束历任美国总统,都坚持的务实的国家安全观念的重大改变。这是导致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形成过程,发生重大断层的根本原因。坚持极端化的国家安全观念,就是坚持以美国的实力无限,因而美国的目标可以无限的观念,作为制定和实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坚持务实的国家安全观念,则是坚持美国的实力有限,因而美国的目标也必须有限的观念,作为制定和实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小布什执政后,极端化的国家安全观念在美国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以新保守主义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思潮,与小布什自身的极端化倾向密切结合,并且受到“9.11”事件的直接推动而形成的局面。
     美国陷于伊拉克战争严重困境难以摆脱,小布什主义难以为继,新保守主义的影响迅速下滑,都充分显示了小布什以极端化的国家安全观念为基础的国家安全战略趋于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一战略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使美国在战略全局上陷于被动。
     冷战后美国实力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变化趋势、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以及美国决策者的素质和能力,共同决定了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形成过程。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形成过程,将不同于冷战时期。将表现为,在务实的趋势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极端化的倾向可能一再出现,并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It reveals from 11 copies of U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Report by George Bush, Clinton, George W. Bush,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continuity between George Bush and Clinton, while George W. Bush is greatly different from them in the cognition, estimation, and reaction concerning U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The appearance that there is a major fault in the formation of U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fter Cold War, which generates a unstabl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The extremist concept of national security held by George W. Bush is a great change compared with the pragmatic concept of national security promoted by Clinton, George Bush, even former US presidents dating from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to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His extremist concept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leading to the major fault in the formation of post Cold War U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To insist on the extremist of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means to hold on the point that US has unlimited extension, therefore, US can have unlimited targets, which becomes the fundament of establishing and implementing U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The pragmatic concept of national security believes that US has limited on extension conducting US has limited targets. Ever since George W. Bush got into White House, the extremist concept of national security dominates US society,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conservative trend of thought represented by neo-conservatism combing the extremist trend of George W. Bush, while being directly driven by "9.11".
     United States now trapped in the difficult position resulting from Iraqi War, and also George W. Bush philosophy is difficult to continue, neo-conservatism's influence declining rapidly. All those fully portents that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based on the extremist concept of national security was failed. The primary failure is the strategy damages the profit of the United States from current overall strategy of US in passive.
     The status and changing trend of US strength in the world, the world situation and world's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and the qualities and abilities of American decision-makers created the formation of U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fter Cold War. Also, influenced by those elements, derivative of U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fter Cold War will b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Cold War. When pragmatic trend dominates, extremist trend might appear with both trends infiltrating and influencing each other.
引文
(1) 梅孜编译:《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2) 其中,1届里根政府2份(1986,1987),1届布什政府2份(1990,1991),2届克林顿政府7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届小布什政府(到2007年止,2002,2006)2份。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美国共产生了十一位总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其中布什(1989-1993)既是冷战时期最后一位总统,又是冷战后第一位总统。所以,本论文在分别论及冷战时期和冷战后时期时,均将其计入。
    (4) 转引自:张小明:《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5) 参见:刘金质:《冷战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美)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等评析》(时殷弘,李庆四,樊吉社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相关章节。
    (6) 同上。
    (7) 同上。
    (8) 王高成:《交往与促变-柯林顿政府对中共的外交战略》,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90-113页。
    (9) 萨本望、李春宏:《布什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评析》,《和平与发展》,2002年第4期。
    (10) 周建明:《从塑造、反应和准备到阻止、威胁和击败》,《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2期。
    (11) 周建明、张曙光:《美国安全解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243页。
    (12) 翟晓敏:《冷战后美国主导式霸权评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4期。
    (13) 朱明权:《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2-3。
    (14)(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15)(美)理查德·N·哈斯:《规制主义-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新安全战略》(陈谣遥,荣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16)(美)艾什顿·卡特、威廉姆·佩里:《预防性防御-一项美国新安全战略》(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 转引自唐岚、俞晓秋:《“美国新世纪计划”介绍》,《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6期,第17-21页。
    (18) 同上。
    (19)(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郑志国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20)(美)罗伯特·阿特:《美国大战略》(郭树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2页。
    (21)(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王振西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第1-5页。
    (22) http://www.wws.princeton.edu/ppns/report/FinalReport.pdf
    (23) 同上。
    (24) 朱明权:《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第69页。
    (25) 同上,第73页。
    (26)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谈国家安全战略”,《参考资料》,2002年10月10日,第1版。
    (27) 参见下列各书的有关章节。John M.Collins,Grand Strategy:Principles and Practices,Annapolis,Maryland:Naval Institute press.(美)约翰·科林斯:《大战略》,北京·战士出版社,1978年版;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战略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刘金质:《美国国家战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美)罗伯特·阿特:《美国大战略》(郭树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2页。
    (29) 朱明权:《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第68页。
    (30) 同上。
    (1) 本章引述的各年版《战略报告》的内容详见如下文献,以后引文不再赘注。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March 1990
    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August 1991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July 1994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February 1995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February 1996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May 1997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October 1998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December 1999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Global Age,December 2000
    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eptember 2002
    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March 2006
    (2) DOD,The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March 2005,P.2
    (1) 本章引述的各年版《战略报告》的内容详见如下文献,以后引文不再赘注。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March 1990.
    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August 1991.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July 1994.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February 1995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February 1996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May 1997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October 1998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December 1999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Global Age,December 2000
    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eptember 2002 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March 2006
    (2) 一届布什政府(1989-1993年)和两届克林顿政府(1993-2001年)共十二年。
    (3) 至2007年为止。
    (4) 参见下列各书的有关章节。刘金质:《冷战史》,2003年版;(美)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等评析》,2005年版;张曙光:《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 美国国家安全观念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将是一系列的重大课题。本论文关注美国国家安全观念对冷战后国家安全战略形成过程的影响,所以,对美国国家安全观念本身及其影响,不做全面、系统论述,仅根据本文需要,给出笔者所做的相关定义和分析。
    (2) 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第363页。
    (3) 刘金质:《冷战史》(上),第67页。
    (4) 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第27页。
    (5) 同上。第29-32页。
    (6) 同上,第215页。
    (7) 同上,第300页。
    (8) 刘金质:《冷战史)(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9页。
    (9) 乔治·凯南:《861.00/2-2246 号电报》,转引自张曙光:《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附件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29-346页。
    (10) 所谓的美苏“导弹差距”问题,是指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美国一度认为苏联已在弹道导弹技术和拥有的数量方面,具有了对美国的较大优势,即出现了“导弹差距”。但随着美国侦察技术的提高,证明只是一场虚惊。
    (11) 据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解密的相关资料,从1962年10月22日-12月14日期间,美苏最高领导人来往信件达25封。
    (12) 现在,美国关于朝鲜战争的档案已基本解密,俄国也已将原苏联的相关档案解密,因而关于朝鲜战争的研究出现新的热潮,但笔者在本论文中仅涉及美国处理朝鲜战争的战略思路。
    (13) 朱明权:《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第2页。
    (14) 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第27-32页。
    (15) 苏联解体前官方公布的数字,一直是苏联的GDP总量约为美国的2/3。但苏联解体后,随着大量机密资料的公开,人们一般认为,原苏联的GDP总量应小于美国的1/5。
    (16) 在2000年11月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小布什所得选票比其对手戈尔少54万票,但却以5:4赢得了联邦最高法院关于佛罗里达州有争议的选举人票归属的诉讼,而成为总统。The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2000 Official Presidential General Election Results".http://fecweb.fec.gov/pubrec/2000presgeresults.htm.
    (17) William Kristol and Robert Kargan,Toward a Neo-Reaganite Foreign Policy,(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1996),Vol.75,pp.20,23.
    (18) 在2000年竞选期间,小布什就多次因缺乏国际知识而陷入窘境。
    (19) 路透社,2000年8月3日电讯,美国费城。
    (20) 美国共和党《2000年竞选纲领》,美国华盛顿·新华社英文电讯,2000年7月31日。
    (21) 《乔治·W·布什总统就职演说》,2001年1月20日,美国驻华大使馆《背景材料》,2001年2月8日。
    (22) Janne E.Nolan,Cooperative Secu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Michal E.Brown,et al.(edit),America's Strategic Choices .(Revised Edifion),pp.181-182
    (23) http://www.newamericancentury.org/RebuildingAmericasDefenses.pdf.
    (24) 例如,周琪认为,新保守主义是“强硬的威尔逊主义”(《美国研究》2007年第2期,第20页);朱明权认为,“威尔逊主义”是“自由主义安全观”的典型,而新保守主义则属于特别强硬的“现实主义安全观”(《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第74-86页)。
    (25) Donnald Kagan,Gary Schmitt and Thomas Donnelly,Rebuilding America's Defenses:Strategy,Forces and Resources For a New Century,(September 2000),pp.Ⅲ,iv-v,4,6.
    (26) Remarks the Vice President to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http://www.whitehouse.gov/vicepresident/news-speeches/vp200215.html
    (27) Remarks by Dr.Condoleezza Rice,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London,United Kingdom.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3106/20030626.html
    (28) James Lobe and Michael Flynn,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Neoconservatives,(November 17,2006,Paper to a Conference on Midterm Election in Beijing on November 19,2006),pp.1-2.
    (29) 所谓“民主安全论”是新保守主义人士提出的一个“理论”,他们认为美国应当通过使用武力来促进民主、自由,才能促进美国安全。
    (30) James Lobe and Michael Flynn,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Neoconservatives,pp.1-2.
    (31) 黄柏富主编:《“911”事件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选编》(上),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157页。
    (1) 这次调查由《今日美国》、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等发起。在开战的20日,调查人员共收到602份有效答卷,样本 误差为4%。调查显示,大约76%的受调查者赞成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小布什现在发动战争的支持率与他的父亲在12年前的支持率接近,当时有79%支持美国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
    (2) 截止到2008年2月。http://www.rasmussenreports.com/public_content/politics/political_updates/president_bush_job_approval
    (3) 萨拉·巴克斯特:《我曾是一个新保守主义者,我错了》,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6年3月19日。另 见 http://www.qianyan.org.cn/show_m.asp?id=317
    (4) Dan Balz,Bush Wins Second Term,(Washington Post,November 4,2004),p.A01.
    (5) 参见黄柏富主编:《“911”事件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选编)(上)。
    (6) USA Patriot Act,http://www.epic.org/privacy/terrorism/hr3162.html.
    (7) 佛朗西斯·福山:《美国将被迫软化强硬立场》,中国《参考消息》,2008年5月29日。(本论文修改时,读到这篇文章,正印证了论文的观点)
    (8) 据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网站资料,美国最多曾拥有约3万个核弹头和1400个陆基洲际导弹发射架,而苏联最多曾分别拥有4万个和2500个。http://www.nrdc.org/nuclear/
    (9) Patrick E.Tyler,"A One...Superpower World",(The New York Times,March 8 1992).转引自刘阿明:《布什主义与新帝国》,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10) Irving Kristol,"The Emerging American Impire",(Wall Street Jaurnal,August 18,1997).
    (11) Donnald Kagan,Gary Schmitt and Thomas Donnelly,Rebuilding America's Defenses:Strategy,Forces and Resources For a New Century,(September 2000),pp.Ⅲ,iv-v,4,6.
    (12)(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王保存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624页。
    (13)(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第150-151页。
    (14) 同上,第1-12页。
    (15)(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第235页。
    (16)(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第138、183页。
    (17) Robert Kargan and William Kristol,eds.Prisent Danger,Crisis and Opportunity in American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 (SanFrancisco,California:Encounter Books,2000) pp.9-24
    (18) Max Boot,"Myths About Neoconservatism",(Irwin Stelazer,Neoconservatism),p.49
    (18)(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第二次机遇-三位总统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危机》(陈东晓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20) 同上,第4-5页。9
    (21) The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2000 Official Presidential General Election Results".http://fecweb.fec.gov/pubrec/2000presgeresults.htm.
    (22) The White House,Economic Report of President 2000http://www.gpoaccess.gov/eop
    (23) Dan Balz,Bush Wins Second Term,(Washington Post,November 4,2004),p.A01.
    (24) 参见杨晖主编:《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选编》(2003-2005),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年版。
    (25) http://www.wws.princeton.edu/ppns/report/FinalReport.pdf
    (26) 同上。
    (27) 关于“麦卡锡主义”及其表现,见刘金质:《冷战史》(上),第250-253页。
    (28) 1954年美国参议院以67:22通过对麦卡锡的制裁案,标志着麦卡锡主义的终结。
    (29) 萨拉·巴克斯特:《我曾是一个新保守主义者,我错了》,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6年3月19日。另见,http://www.qianyan.org.cn/show_m.asp?id=317
    (30) 尽管冷战结束后很多人认为,出现了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格局,但这一认识并不符合实际,遭到强烈批评。笔者认为,现在是由两极世界格局向多极世界格局过度的“一超多强”世界格局。
    (1)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李景治、罗天虹等:《国际战略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余起芬:《国际战略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 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战略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吴春秋:《大战略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钮先钟:《战略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郭震远:《国际关系与中国战略》,香港·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版。
    (8) 周建明、张曙光:《美国安全解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9) 刘金质:《美国国家战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刘金质:《冷战史》(上、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1)朱明权:《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朱明权:《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王缉思、李晓岗:《霸权梦》,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14)王缉思、彭光谦:《高处不胜寒》,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15)梅孜编译:《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
    (16)黄柏富主编:《911事件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选编》(上、下),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版。
    (17)杨晖主编:《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选编》(2003-2005),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年版。
    (18)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应对危机-美国国家安全决策机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19)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20)何新:《全球战略问题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21)刘阿明:《布什主义与新帝国》,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2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欧研究中心:《反恐背景下美国全球战略》,北京·时 事出版社,2004年版。
    (23)汪波:《美国冷战后世界新秩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24)潘锐:《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从老布什到小布什》,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25)王高成:《交往与促变-柯林顿政府对中共的外交战略》,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
    (26)任晓、沈丁立主编:《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27)沈丁立、任晓主编:《现实主义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28)任晓、沈丁立主编:《自由主义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29)吕磊:《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0)门洪华:《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丁一凡:《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1775-2005年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3)宋久光:美国安全战略向何处去,《美国研究》,1992年第3期。
    (34)刘绪贻: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美国研究》,1993年第1期。
    (35)彭光谦:国际战略格局剧变中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研究》,1993年第4期。
    (36)汪徐和:美国军事战略调整评析,《美国研究》,1994年第2期。
    (37)赵梅:美国外交战略动向研讨会综述,《美国研究》,1994年第4期。
    (38)张也白:对克林顿对外政策的评估,《美国研究》,1994年第4期。
    (39)蔡佳禾:退向未来-保守主义思潮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美国研究》,1996年第1期。
    (40)戴超武:“新冷战史”与当代美国外交史学思潮,《美国研究》,1999年第1期。
    (41)郑安光:民主和平论及其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影响,《美国研究》,1999年第2期。
    (42)倪世雄、王义桅: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美国研究》,2000年第1期。
    (43)张敏谦:美国全球战略剖析--从“世界新秩序”到“克林顿主义”,《美国研究》,2000年第4期。
    (44)刘建飞: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
    (45)杨洁勉:《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大国关系,《美国研究》,2002年第4期。
    (46)叶江:“安全困境”析论--兼谈“先发制人战略”与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关系,《美国研究》,2003年第4期。
    (47)李海东:基辛格的困境与美国外交的未来,《美国研究》,2004年第3期。
    (48)李金祥、蔡佳禾:新保守派内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辩论,《美国研究》,2006年第1期。
    (49)李志东、梅仁毅:冷战后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想运动,《美国研究》,2006年第2期。
    (50)周琪:“布什主义”与美国新保守主义,《美国研究》,2007年第2期。
    (51)翟晓敏:冷战后美国调整军事战略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思想,《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5期。
    (52)周玉鸿:后冷战时代的美国大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6期。
    (53)刘文祥:考察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国内因素,《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8期。
    (54)宋玉华:评新世纪美国政府的全球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9期。
    (55)孙逊:论新保守主义思潮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10期。
    (56)李东燕:美国对外战略选择:思想与实践,《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7期。
    (57)刘建飞:民族主义与美国的对外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9期。
    (58)胡欣:从“遏制威慑”走向“先发制人”--后冷战时代的美国新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0期。
    (59)邵峰:布什第二任期美国对外战略的走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2期。
    (60)苏格: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第2期。
    (61)钱其琛: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与新世纪初的国际关系,《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
    (62)万光:新保守派与布什全球战略,《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5期。
    (63)(美)约翰·科林斯:《大战略》,北京·战士出版社,1978年版。
    (64)(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65)(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6)(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7)(美)查尔斯·库普乾:《美国时代的终结》(潘忠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8)(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9)(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杨宇光、杨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0)(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信强、何曜译,苏长和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71)(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王保存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72)(美)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时殷弘、李庆四、樊吉社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7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74)(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75)(美)丹尼斯·德鲁、唐纳德·斯诺:《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王辉青等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76)(美)杰里尔·A·罗塞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周启朋、傅耀祖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77)(美)迈克尔·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褚律元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78)(美)沃尔特·拉塞尔·米德:《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曹化银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79)(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80)(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王振西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81)(美)理查德·罗斯克兰斯、阿瑟·斯坦主编:《大战略的国内基础》(刘东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美)罗伯特·阿特:《美国大战略》(郭树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3)(英)罗杰·斯克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王皖强译,刘北成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84)(美)伊沃·H·达尔德尔等著:《后外交时代:不受约束的美国》(刘满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85)(美)艾什顿·卡特、威廉姆·佩里:《预防性防御:一项美国新安全战略》(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6)(美)小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郑志国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87)(美)里查德·N·哈斯:(“规制主义”:冷战后美国全球新战略》(陈谣遥、荣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8)(美)保罗·肯尼迪编:《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时殷弘、李庆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89)(英)克里斯托弗·希尔:《变化中的对外政策政治》(唐小松、陈寒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0)(美)托马斯·巴尼特:《五角大楼的新地图: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王长斌、汤学武、谢静珍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91)(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第二次机遇:三位总统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危机》(陈东晓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2)(美)约翰·伊肯伯里主编:{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韩召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March 1990.
    (2)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August 1991.
    (3)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July 1994.
    (4)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February 1995.
    (5)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February 1996.
    (6)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May 1997.
    (7)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October 1998.
    (8)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December 1999.
    (9)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Global Age,December 2000.
    (10)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eptember 2002.
    (11)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March 2006.
    (12) DOD,The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March 2005.
    (1)Arthur I.Cyr,After the Cold War:American Foreign Policy,Europe,and Asia,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7.
    (2)Brown,Michael E.et al.ed.,Offense,Defense,and War,The MIT Press,2004.
    (3)Christopher Layne,From Preponderance to Offshore Balancing:America's Future Grand Strategy,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2,No.1(Fall 1994).
    (4)David L.Boren and Edward J.Perkins,eds.,Preparing America's Foreign Policy for the 21~(st) Century,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99.
    (5)Donnald Kagan,Gary Schmitt and Thomas Donnelly,Rebuilding America's Defenses:Strategy,Forces and Resources For a New Century,September 2000
    (6)Flournoy,2001 QDR:Strategy-Driven Choices for America's Security.
    (7)Irving Kristol,"The Emerging American Impire",Wall Street Jaurnal,August 18,1997
    (8)James M.Scott,ed.,After the End:Making U.S.Foreign Polic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8.
    (9)John L.Gaddis,A Grand Strategy,Foreign Policy,Nov./Dec.2002
    (10)Richard N.Haass,The Reluctant Sheriff."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Cold War,New York: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1997.
    (11)Robert G.Patman,ed.,Security inA Post-Cold War World,New York:St.Martin's P
    ress,1999.
    (12)Robert J.Lieber,ed.,Eagle Adrift: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t the End of Century,New York:Longman,1997.
    (13)Robert Kargan and William Kristol,eds.Prisent Danger,Crisis and Opportunity in American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SanFrancisco,California:Encounter Books,2000
    (14)The Bipartisan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July 2000.
    (15)Waltz,Kenneth N.,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16)Weinberger,Caspar & Schweizer,Peter,The Next War,New York:Regnery Publishing,Inc.,1998.
    (17)William Kristol and Robert Kargan,Toward a Neo-Reaganite Foreign Policy,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1996
    (18)Zalmay M.Khalilzad,From Containment to Global Leadership:America and the World after the Cold War.RAND,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