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事过失犯罪中的注意义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注意义务作为过失犯罪中的经典问题,将其置于医事犯罪的语境下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过失犯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更迭的共时性。基于此,也可以深入探究过失犯理论与医疗之间的关系。
     从传统的医学领域来看,如果能够确定因果关系存在于医疗行为和治疗后果之间,那么,医疗过失的存在与否并不难认定。然而,高风险性质的治疗行为在现代医学领域之中运用广泛,其必然的影响是单纯的结果无价值论意义上的旧过失论本身不再能够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而采用新过失论则将对过失的认识转向二元的行为无价值,更有利于鼓励医生履行结果回避义务,尽可能地使用对患者最有利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法益。但是,基于风险社会背景之下的超新过失论,抽象化地处理结果预见义务,并不利于对过失犯罪的认定。
     本论文的基本观点如下:
     第一、注意义务从抽象的角度来讲,是指不使得发生有害结果,而使意识集中谨慎行为的义务。过失必须是行为人具备预见可能性,不能是不可预见(unforeseeable)或者是意想不到(unexpected),换句话说,当行为人负有注意义务的时候,违反义务的标准就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合理的,行为合理就没有过失可言,这样的判断采纳的是“理性人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在具有专业技术知识领域的场合下,就会转变为“合理专业标准”。因此,囿于现有的技术,而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出现,或者属于不可抗力造成的不良后果,都不是注意义务的范围。
     第二、医术规则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作为医师治疗疾病与伤痛的医术指导,更是为了保护病人避免受到不正确或者不正当的医疗行为的损害。因此,医师违反医术规则而进行医疗行为,就意味着医师超越了容许范围的风险而进行医疗行为。换句话说,医师在违背医疗准则的时候,应该对于非容许范围的额外风险具有预见可能性,对于额外风险的预见可能性是论证医疗过失能否成立的关键所在。
     第三、医疗水准只是一个抽象判断医师注意能力的标准,但是在医疗技术高度专门化的今天,必须考虑到医疗专门化因素。对于专科医师的注意义务标准,不能依照全科医师的注意义务标准,而应该以平均同科的医疗水平作为标准。专科医师对于专科之外的疾病,应该有说明转科就医的义务。
     第四、在治疗上应当要求医师采取当时医学上以及临床经验上证明具有实效性的措施,这是依照医学上所确保的基准,而这种基准是针对具有平均能力的专业医师所要求的义务,也就是所谓的“一个有经验的专业医师之基准”(Standard eines erfahrenden Facharztes)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如下几点:
     第一,通过剖析与医事注意义务相关联的案例,将医学上的临床经验与注意义务的相关的各项指标有机结合,以此对具体的涉医疑难刑事案件进行探讨。第二,在不同医疗环境下,细致考量医疗习惯、医学新知、并发症、紧急医疗等一系列问题与注意能力的关系,将注意义务的规定作为规制医事犯罪的刑事策略进行优化,说明医疗行为的注意义务是符合医疗水准的诊疗义务。第三,通过北大法宝、中国裁判文书网、我国台湾地区法源法律网以及日本国会图书馆、美国West-law等成熟的论文与案例数据库,试图立足中国现实生活条件而非简单地顺应世界潮流,以一种“中国语境”的态度破解中国问题。
     本文拟运用历史考察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各国家和地区历年来的疑难事案,通过对法律规范与刑事政策进行有机衔接,落实刑事一体化的研究路径;通过事实发现——理论嵌入——对策提供的论证模式,对医事犯罪中的注意义务作全景敞视式考察。
     本论文大致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明确问题意识,设定范畴,并给出论文总体进路。
     第二部分:研究医事过失犯罪的核心是注意义务的界定。在本章中,首先,阐述刑法典中的犯罪过失和刑法理论上的业务过失,对于犯罪过失的理论进行梳理,对业务过失进行理论归纳。明确在因果行为理论的影响之下,认为过失犯的成立只不过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连结现象而已。也就是说,有谁在因果链条可以表现出来的意义之下引起了社会有害结果的发生,就符合了过失犯的要求。过失犯的成立,是由于行为人没有采取适当的回避法益侵害结果的措施,而违反了注意义务,且行为人对于这种法益侵害的结果具有预见可能性也有回避的可能。更需要说明的是,过失犯的成立还是需要二者之间因果关系链条存在与否的判断。其次,明确医疗行为的定义,探讨医事过失行为能否纳入业务过失的范畴。如果要求行为人对于可能发生一定结果的危险行为具有回避义务,应在其能力范围内使其尽到注意义务,以避免结果的发生。即使其属于从事业务的人员,也不能仅仅因为其具备从事一定业务的身份而不管其具体的注意能力如何,一概对其要求较高的注意义务,从而对其过失加重处罚。最后,结合一些案例,对于医疗行为除罪化的对立观点进行展示,但我国目前并没有医疗行为除罪化的空间。
     第三部分:在本章之中,对医事注意义务进行了模件化厘定。首先强调注意义务是犯罪过失的核心要素,明确了注意义务的内涵和预见可能性的内容;其次对注意义务的理论演变进程做了一些梳理,说明旧过失论中的注意义务是强调结果预见可能性的实现,而新过失论中的注意义务体现的是结果回避可能性的要求,对于超新过失论中的注意义务来说,更多地强调危惧感这一模糊的概念;复次,对医事注意义务进行整体鸟瞰,说明了医事注意义务的依据有:违反有约束力的规定是违背医事注意义务的标志,对医疗准则的违背亦构成对医事注意义务的违反,现有的医学文献、医学新知作为医事注意义务的基准以及具体的医疗水平、医疗习惯作为医事注意义务的判断基准。
     第四部分:本章主要阐述医事注意义务的判断基准。主要强调医事注意义务是符合医疗水准的诊疗义务。首先对于遵循医疗水准与承担医事过失犯罪责任的关联进行阐述,其次明确医疗水准的判断标杆是常规诊疗,对于常规诊疗的意义要旨进行了探讨,并着重说明对病情判断以及治疗决定有重要影响的是医师的亲自诊疗义务。探讨遵循医疗准则与承担医事过失犯罪责任之间的关联问题,必须明确的是医疗准则的意义以及医疗准则的征表机能;明确医疗水准的判断标杆是常规诊疗,在这里需要呈现的是犯罪过失中的注意义务判断基准之争论,然后界定医疗行为与犯罪过失责任的评价标准。本章探讨了医师违反亲自诊疗义务是否成立医事过失犯罪的问题,论述了对病情判断以及治疗决定有重要影响的医师亲自诊疗义务,并举出了医师违反亲自诊疗义务而成立刑事过失责任的相关实例。
     第五部分:本章中对医事过失犯罪进行了类型化考察,探讨了竞合过失类型与监督过失类型这两种过失犯罪类型。并对医疗行为之中的信赖原则进行了探讨,列举了相关案例进行说明。信赖原则的作用更明显地体现在医疗团队内部的责任分担之上,因为分工而形成的信赖是合作的必要前提,分工的依据是医院的内部组织制度和临床病案中的具体约定。根据医疗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医疗分工分为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两种模式。在医疗活动中,信赖原则的适用必须受到相当的限制,从而避免其被滥用。在组织医疗之中,在医疗分工者之间适用信赖原则,必须符合一系列的基本条件,可以分别从积极条件到消极条件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在本章之中,特别提到了对于医疗团队的误诊与信赖原则之适用问题,以案例为基础对之进行了分析。
     第六部分:医生的说明和病人的自我决定,可以在医患双方明确无碍的交流中得以实现。然而,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医生应当说明的具体事项和说明的程度,医患双方对于医疗资讯信启、的理解分歧等等,是客观存在而且不容回避的问题。因视角的不同,可以将说明义务的判断标准分为医生标准、患者标准和折中标准三类。医师的裁量权与患者的自我决定权之间也存在紧张关系。医师的裁量权是基于医疗水准的范围之内,不能超出此界限,如果充分尊重自我决定权,那么,患者的一些特别要求就有可能超出医疗水准的范畴,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出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P-E-C模式”进行说明。
     第七部分为结语,强调衡量和确定医事犯罪中的注意义务需注意的要点。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riminal negligence of duty of care needs to be placed in the context of medical crime. Based on this, the theory of negligence and medicine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
     From the point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f we can establish a causal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medical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of the consequences, then medical negligence is not difficult to ensure. However, the medical treatment of high-risk behavior is widely used in modern medicine. With the inevitable impact, the old negligence theory (in sense of Erfolgsunwert) cannot meet the need of modern medicine, the new negligence theory (in sense of Handlungsunwert) encourage doctors to comply with one's obligation of avoidable result. It as far as possible uses in the best interest of patients with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ealth legal interest (Rechtsgut).It maximizes the maintenance of the patient's life. However,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risk society (Risikogesellschaft), super new negligence theory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ognizance of criminal negligence; on account of the theory abstract the obligation of predictable result.
     The basic point of this paper is as follows:
     First, from an abstract point of view, the duty of care is the result of not making the occurrence of harmful. The behavior should be cautious and concentrated. Negligence is the perpetrator must have foreseen the possibility. Negligence cannot be unforeseeable or unexpected, in other words, when the perpetrator has the duty of care, rational behavior has no fault, which is "reasonable person standard". Nevertheless, this standard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standard", in the occasion of professional setting. Therefor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xisting technology, it is not the scope of the duty of care, which led to unforeseen consequences, or belongs to the adverse consequences caused by force majeure.
     Second, the purpose of medicine rules is not just as medicine guidance of physician treating disease and pain, but also to protect the patient to avoid damage to incorrect or improper medical practices. Therefore, physicians violate medical behavioral medicine rules, which means that the physician beyond the permissible range of risks and medical behavior. In other words, contrary to the physician in medical guidelines, the additional risk of non-scope should be foreseeable. It is the key point of medical negligence can be established, which is the foresee ability of the additional risk.
     Third, the level of physician is just abstract criterion attention ability. However, in the background of highly specialized medical technology, we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factors of medical specialization. Duty of care standard for specialist physicians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uty of care standard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 and the average medical standards should be the same family as the standard. When the disease outside the department, specialist should have the obligation of transferred medical treatment.
     Fourth, the treatment should require physicians to take measures proven effectivenes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medical care. At the time, it is ensu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dical basis, and this benchmark is for a physician to be an average capacity of its obligations, which is called "an experienced physician's benchmark"(Standard eines erfahrenden Facharzte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as follows:
     First, through medical cases analysis which on the attentive liability of crime of medical negligence, i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elevant indicato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uty of care in medicine, in order for a specific health-related criminal cases to discuss. Second, in different medical environment, detailed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habits, medical knowledge, complications, emergency medical and other issues with the attention ability, to pay attention to regulatory obligations as a criminal strategies of medical practices to optimize, which described the duty of care is consistent with standard medical treatment obligations. Third, by China law info, Judicial Opinions of China, Net Source of Law in Taiwan, and Japan Legal Network Library of Congress, the West-law in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mature database and case papers, the author is based on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China rather than simply followed the world trend, in a "Chinese context" to crack real Chinese problem.
     This paper intends to use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alysis, case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combined with various cases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over the years, in this way of convergence of legal norms and criminal policies,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Criminal Integration. Through fact-finding,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recommend appropriate solutions, the author inspect the attentive ability of medical negligence crime in panoptic-style.
     This article is broadly divided into seven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a clear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set the scope of the paper and gives the overall approach.
     Part II:Medical research is to define the core of criminal negligence of duty of care. In this chapter, first described criminal negligence in the Criminal Code and the theory of professional negligence (Professionelle Fahrlassigkeit), and summarized the theory of criminal negligence and professional negligence theory. It make the theory clear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ehavioral theory of causation, which is just delinquents established a causal link between the conduct and the results of the phenomenon. That is, who caused the occurrence of socially harmful results under the causal chain can be expressed the meaning 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linque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ault committed, is due to the behavior of people do not take measures against the results of the appropriate legal interests avoidance, and breach of the duty of care, and the perpetrator have foreseen the outcome and the ability to avoid. More things need to be note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criminal negligence need a chain of causality between the action and outcome. Secondly, a clear definition of medical practice, and to explore whether the category of medical negligence should embrace professional negligence theory. If the perpetrator may occur dangerous behavior with a certain outcome, one should evade obligations and do to the duty of care, in order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the results within their capabilities. Even if it belongs to professionals, but also just because it has engaged in certain business identity regardless of its specific attention ability, that any of them require a higher duty of care, thereby aggravating their fault. Finally, a number of cases, the decriminalization of medical practices on display, but there is no medical practices of decriminalization space.
     Part III:Among the chapter on medical duty of care were based on modules. First emphasized the duty of care is a core element of criminal negligence, it clears up the content of duty of care predictable possibilities, and cleans up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ory of the duty of care, indicating that the old duty of care negligence theory is likely to emphasize the results foreseen of implementation, and the new duty of care in negligence theory is the result reflects the possibility of avoid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uty of care for negligence, over the new theory is concerned, more emphasis apprehensive feeling which is a vague concept; Thirdly, on the overall aerial view of medical duty of care shows the medical duty of care generally based on breach of a binding requirement,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medical duty of care, medical guidelines violation also constitutes medical attention breach of the obligation, the existing medical literature, medical knowledge as a duty of care medical reference and specific medical standards, health habits as a benchmark to determine medical attention obligations.
     Part IV:This chapter covers the medical attention to determine the reference obligation. The main emphasis on the duty of care is in line with medical standards of medical treatment obligations. First, for the association to follow medical standards and commitment to medical criminal negligence liability elaborate, which followed by a clear medical standards to determine the benchmark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the significance gist should be discussed, and highlight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ondition judgment and treatment decisions of personally clinic duty physicians. Discussion to follow medical standards and bear the medic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criminal negligence liability between tables, must clears up the intrinsic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and medical standards of medical standards; specific medical standards to determine the benchmark conventional treatment, where the need to render the criminal negligence, the criterion of the duty of care debate, and then define the behavior and criminal negligence medical evaluation criteria. This chapter discuss the physician violation of personally clinics obligation is established medical problem criminal negligence,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he disease judgment and treatment decisions physicians personally clinic duty, citing a physician violates personally clinics obligations established criminal negligence of relevant examples.
     Part V:Chapter on medical criminal negligence was typed expedition to explore the competing types of fault types and supervisory negligence. Medical practices and trust among the principles discussed, citing relevant cases described. Trust principle role is more evident on the interior of the medical team shared responsibility; trust formed because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which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cooperation, the division is based on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 of the hospital's medical records and clinical systems in specific conventions. According to the med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the medical division of labo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ode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vision. In the medical activiti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reliance must be fairly limited, so as to avoid its abuse. Among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 in the medical division between those, who apply the principles of trust must meet a series of basic conditions, that can be described separately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conditions. Among the chapte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dical team misdiagnosed and trust principles to cas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Part VI:Doctor's instructions and patient self-determination can be realized without problem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However, in real human interaction, the physician should explain specific matters and the extent described medical news and information for both doctors and patient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and so on, which are objective and unavoidable issue. Because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 can be described criteria into physician obligations standards, criteria and compromise patient standard categories. There are also tensions between discretion and the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 of the patient's physician. Physician's discretion based on the scope of the medical standards, cannot exceed this boundary, if physician fully respect the right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re will be some special requirements which may exceed the scope of the patient's medical standards and cause some problems. Thi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PEC mode".
     Part VII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emphasizes the elements of attentive liability (duty of care) in the medical crime.
引文
1 关于近年来医闹事件的相关报道,请参见:《最高法院院长周强:加大力度打击“医闹”》.载http://news.163.com/14/0312/02/9N3 SIUNR00014AED.html?Hl;《黑龙江:医生被高三学生用钝器打死》,载http://money.163.com/14/0219/07/9LEASMQF00253BOH.html;《潮州又现医生遭围堵卫计委:暴力伤医依法严惩》,载http://www.legaldaily.com.cn/xwzx/content/2014-03/07/content_5338145.htm;《患者死亡全院医生集体下跪磕头忏悔》,载http://news.qq.com/a/20120502/000065.htm;《哈尔滨出现“职业医闹”团队月入达数千元》,载http://news.sohu.com/20100913/n274898395.shtml;《湖南11部门联合打击涉医犯罪“医闹”可追刑责》.载http://news.changsha.cn/h/409/20140314/1511859.html。笔者访问日期:2014年3月17日。
    2 大众传媒对于治理甚至杜绝“医闹”的措施建言,请参见:《治理“医闹”不仅是“外科手术”》,载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312/11860357_0.shtml;《杜绝医闹关键在于引导理性维权》,载http://www.legaldaily.com.cn/bm/content/2014-03/16/content_5365266.htm?node=20731;《别让医生成为医疗体制弊端的牺牲品》,载http://www.legaldaily.com.cn/xwzx/content/2014-03/07/content_5338155.htm;《“打击医闹”不能成为尚方宝剑》,载http://news.sina.com.cn/z/xgc42/。笔者访问日期:2014年3月17日。
    1 参见杨丹:《医疗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2页。
    2 参见杨丹:《医疗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3-72页。
    3 冯亚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1 [日]田宫裕:《過失に对する刑法の機能》,载[日]青木清相等编:《過失犯(1)基礎理論 日冲惠郎博士還暦祝贺》,有斐閣1966年版,第330页。
    2 [日]甲斐克则: 《医事刑法的基础理论》,刘建利、付玉明译,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2期。
    1 参见、www.cnki.net,笔者访问日期:2014年3月19日。
    2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三章、医疗行为”
    1 [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75-676页。
    2 [日]中山研一编:《刑事法小辞典》,成文堂2003年版,第30页。
    3 [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注评版)》,陈忠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194页。
    4 Schonke/Schroder.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26 Aufl.,2006,§15 Rdn.111.
    1 Schonke/Schr6der,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26 Aufl.,2006,§15 Rdn.121.2 参见林山田:《刑法通论》(下册),作者发行2008年版,第176页以下。对于Handlungsunwert以及Erfolgsunwert二词的中文翻译问题,有“行为无价值”、“结果无价值”,“行为反价值”、“结果反价值”,“行为负价值”、“结果负价值”等不同理解和译法。依照德文词语的本有含义和中文的惯用表达习惯,盖因价值判断并非有和无的判断,而是一种正和反的判断,但译为“行为负价值”、“结果负价值”较为拗口生涩,所以,笔者认为译作“行为反价值”、“结果反价值”更为合理妥当。参见[日]日高義博:《刑法総論講義ノ一ト》,勁草書房2005年版,第94-95页;又见冯亚东、胡东飞、邓君韬:《中国犯罪构成体系完善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页,注①。
    1 Sch6nke/Schr6der,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26 Aufl.,2006,§15 Rdn.123.
    2 Schonke/Schroder.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26 Aufl.,2006,§15 Rdn.133.
    3 Schonke/Schr6der,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26 Aufl.,2006,§15 Rdn.219.
    1 Stratenwerth,Strafrecht,Allgemeiner Teil,4 Aufl.,2000,S.294.
    1 Schonke/Schroder,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26 Aufl.,2006,§15 Rdn.144.
    2 Schonke/Schroder.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26 Aufl..2006,§15 Rdn.126.
    1 参见[日]藤木英雄:《刑法講羲総論》,弘文堂1975年版,第240页。
    1 [日]藤木英雄:《刑法各論——现代型犯罪と刑法》,有斐閣1972年版,第137页。
    2 [日]板倉宏:《現代社会と新し い刑法理論》,劲草書房1980年版,第12-13页。
    3 参见林山田:《刑法通论》(下册),作者发行2008年版,第182-183页。
    1 参见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
    2 我国台湾地区“刑法典”第183条第3款规定:“从事业务之人.因业务上之过失犯第一项之罪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罚金。”第184条第4款规定:“从事业务之人,因业务上之过失犯第一项之罪者,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罚金。”第189条第4款规定:“从事业务之人,因业务上之过失犯第一项之罪者,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罚金。”第276条第2项“业务过失致死罪”规定:“从事业务之人,因业务上之过失犯前项之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并科三千元以下罚金。”第284条第2项规定:“从事业务之人,因业务上之过失伤害人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罚金;致重伤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罚金。”
    3 参见甘添贵:《业务过失与普通过失之分际》,载蔡墩铭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22-124页。
    1 参见林山田:《刑法通论》(下册),作者发行2008年版,第172页。
    2 参见甘添贵:《业务过失与普通过失之分际》,载蔡墩铭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24-126页。
    1 参见甘添贵:《业务过失与普通过失之分际》,载蔡墩铭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28页。
    1 参见曾淑瑜:《医疗过失与因果关系》(上册),翰芦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0页。
    2 参见侯英冷:《探讨医疗无过失责任的适宜性》,载《月旦法学杂志》1995年5月,第49期。
    3 参见莫洪宪、杨文博:《医事刑法学中医疗行为概念的新界定》,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4 参见中国台湾地区“行政院卫生署”1976年4月6日卫署医字第107880号函,载 http://db.lawbank.com.tw/FINT/FINTQRY02.aspx,笔者访问日期:2014年3月19日。
    1 参见吴志正:《解读医病关系(Ⅰ)医疗契约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36-37页。
    2 [日]松倉豊治:《医師か ら見た法律》,载日本国大阪府医師会编:《医療と法律》,法律文化社1971年版,第17页。
    1 参见甘添贵:《业务过失与普通过失之分际》,载蔡墩铭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28页以下。
    1 State v. Weiner,194 A.2d 467(NJ 1963); People v. Ketchum,361 N.Y.S.2d 911(1975).
    1 United States v. Billing,26M.J.744 (1988).
    :States v. Warden,784 P.2d 1204 (Utah 1989).
    3 People v.Klavana,15 Cal.Rptr.2d 512 (1992).See Paul R. Van Grunsven, Medical Practice or Criminal Mistake?——An Analysis of Past and Current Criminal Prosecution for Clinical Mistake and Fatal Errors,2 DePaul J. Health Care L.1,6(1997).
    1 People v.Einaugler,618 N.Y.S.2d 414(App.Div.1994).
    2 United States v.Wood,207 F.3d 1222(10th Cir.2000).
    3 People v.Brown,109 Cal.Rptr.2d 879 (2001).
    1 参见甘添贵:《犯罪除罪化与刑事政策》,载《罪与刑——林山田教授六十岁生日祝贺论文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619页。
    2 参见许春金:《犯罪学》,三民书局2007年版,第16页。
    1 参见蔡振修:《医事人员过失除罪化的争议与正见》,载《医事法学期刊》2004年第1、2期(合订本)。
    2 参见王泽鉴:《医学伦理与法律》,载《台湾医界》1987年第5期。
    3 参见林山田:《论医师的医疗过失问题》,载《医事法学期刊》1985年第1期。
    4 参见曾淑瑜:《过失医疗行为依程度分处刑事责任及诉讼外解决模式之研议》,载台湾刑事法学会编:《过失医疗与刑事责任》,台湾刑事法学会2009年版,第294-295页。
    1 参见林山田:《论医师的医疗过失问题》,载《医事法学期刊》1985年第1期。
    2 [日]曾根威彦:《刑法総論》,弘文堂2008年版,第171页。
    1 [日]西原春夫:《過失犯の構造》,载[日]中山研—等编:《现代刑法講座》(第3卷),成文堂1979年版,第15页。
    2 [日]井田良:《刑法総論の理論構造》,成文堂2005年版,第114页。
    3 [日]真锅毅:《现代刑事責任論序説》,法律文化社1983年版,第328页。
    4 [日]曾根威彦:《刑法の重要問题》(総論),成文堂1996年版,第152页。
    5 [日]山口厚:《問题探究刑法総論》,有斐閣1998年版,第161页。
    1 [日]西原春夫:《刑法総输》(上卷),成文堂1999年版,第198页。
    2 邻人原则是由法官Lord Atkin在Donoghue v. Stevenson一案中确立,其内涵是“任何人在决定作为或不作为的时候,均不得伤害其内心可得合理得知将密切而直接受到影响的邻人,这旨在有效地划定法律所应保护的人的范围,以及损害的种类。”“合理的预见可能性”请参见Anns v.Merton London Borough Council,ABC.L.R.05/12,1997“三阶段基准”是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系列判决所确立,请参见Peabody Donation Fund v.Sir Lindsay Parkinson&Co.Ltd.(1985)A.C.210; Yuen Kun-yun v.Attorney General of Hong Kong(1988)A.C.175; Smith v.Bush(1990)1 A.C.831,865,PER Lord Griffiths; Caparo Industries plx v.Dickman(1990)2 A.C.605.
    1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93页以下。
    2 这是法官Lord Hewart 在R.v.Bateman案件之中所提出的注意义务之来源基准。转引自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94页。
    3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94页。
    1 参见韩忠谟:《过失犯之构成的问题》,载《刑事法杂志》1988年第1期。
    2 中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2002年度台上字第4857号判决,载http://fyjud.1awbank.com.tw/list2.aspx,笔者访问日期:2014年3月19日。
    3 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408页以下。
    1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94-295页。
    1 参见[日]平野龍一:《刑法総論Ⅰ》,有斐閣1972年版,第194页。
    2 参见[日]藤木英雄:《刑法講義総論》,弘文堂1975年版,第240页。
    3 参见日本国最高裁判所平成元年(1989年)3月14日判决,载《刑事判例集》第43卷第3号。
    1 [日]中山研一:《口述刑法総输》,成文堂2005年版,第248页。
    2 [日]山口厚:《刑法総論》,有斐閣2007年版,第235页。
    3 参见[日]前田雅英:《刑法総論講義》,東京大学出版会2006年版,第285页。
    4 参见[日]西原春夫:《刑法総論》(上卷),成文堂1999年版,第209页。
    5 [日]浅田和茂:《刑法総論》,成文堂2007年版,第342页。
    6 [日]木村龟二:《刑法総論》,有斐阁1978年版,第250页。
    1 [日]団藤重光:《刑法綱要総論》,刽文社1990年版,第319页。
    2 [日]井上正治:《遇失犯の構造》,有斐閣1958年版,第76页。
    3 [日]大琢仁:《刑法概説総输》,有斐閣2008年版,第209页。
    4 [日]曾根威彦:《刑法総输》,弘文堂2008年版,第174页。
    5 Maurach, Deutsches Strafrecht, Allg.Teil.3.Aufl.,1965,S.475.
    6 BGHSt.5,271;20,315,320.
    1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95页。
    2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95-296页。
    3 德国的“社会相当性”理论认为,如果科技发明与社会大众生活质量的提升相关,即使附随有危险存在也认为其合于生活需要而需容忍。现代科学技术也应该讲究防范危险的方法,直到公认地足以接受的程度,才能为法秩序所肯定。在这个范围内,即使有行为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不利益,也不能认为 其行为具有犯罪构成要件的该当性。参见廖正豪:《过失犯论》,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95页。
    1 参见林山田:《刑法通论(下)》,作者发行2005年版,第264页。参见日本国福冈高判昭和39年(1964年)11月11日判决,载《刑事判例集》第6卷第11、12号,第1276页。
    3 参见日本国东京高判昭和40年(1965年)6月3日判决,载《刑事判例集》第7卷第6号,第1159页。
    4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96页以下。
    1 参见日本国大阪高判昭和41年(1966年)6月29日判决,载《刑事判例集》第19卷第4号,第407页。
    2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97页。
    3 参见王皇玉:《德国医疗刑法论述概说》,载《月旦法学杂志》2009年第7期。
    1 参见卢映洁等:《医疗行为与刑事过失责任》,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217-218贝。
    2 参见日本国大审院昭和14年(1939年)11月27日判决,载《大审院刑事判例集》第18号,第544页。
    1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98页。
    2 Darling v. Charleston Community Memorial Hospital
    3 参见洪福增:《刑事责任之理论》,刑事法杂志社1988年版,第279页。
    1 参见王皇玉:《整型美容、病人同意与医疗过失中之信赖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5年第12期。
    2 BGH NJW 2001,1787; BGH VersR 2003,1130.
    3 Wenzel/Rosenberg.Handbuch des Fachanwalts Medizinrecht,3 Aufl..2012,Kapitel 4.Rdn.222.
    4 OLG Hamm MedR 2006.359; OLG Kassel VersR 2001.1034:BGHZ 113.297.303ff.
    2 卢映洁、葛建成、高忠汉:《论医疗行为之常规诊疗义务》,载《台大法学论丛》2006年第4期。
    1 例如星巴克咖啡、肯德基、麦当劳、赛百味、黄记煌焖锅等等餐饮业中采取标准化作业的门店。
    2 Roxin, Strafrecht AT,4.Aufl.,2006,§24 Rdn.34f.
    3 BGHSt 43,311;BGH NJW 2000,2758.
    4 BGH NStZ 2003,658.
    1 BGH NJW 2000,2754; Lackner/Kuhl, Strafgesetzbuch,25.Aufl.,2004,§15Rdn.37.
    2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99页以下。
    1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99页。
    2 参见中国台湾地区“高等法院”高雄分院2001年度上诉字第1066号刑事判决,载http://fyjud.lawbank.com.tw/list2.aspx,笔者访问日期:2014年3月5日。
    1 参见卢映洁等: 《医疗行为与刑事过失责任》,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21-26页。
    2 2009年7月12日19时许,李某某因发热被其父母李某强、林某带至虞城县贾寨镇八里堂村东街潘冰艳开设的医疗门诊部就诊,被告人潘冰艳在对患者李某某注射药物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医疗程序实施过敏试验,致使李某某出现呼吸困难、抽搐等药物过敏反应,后经抢救无效于当晚21时许死亡。被告人潘冰艳作为医务人员在给患者治疗过程中,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造成就诊人死亡的行为,构成医疗事故罪。参见虞城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0)虞刑初字第19号。
    32009年4月14日12时许,被害人司某尔因咳嗽、气促等症状到琼海市中原镇中原村委会卫生室找被告人陈某诊疗。陈某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并伴有肺部感染且有Ⅱ型糖尿病。陈某自行配好药后按照常规输液速度为司某尔进行滴注,但因违反了阿奇霉素药品要求慢速滴注的使用规定,滴注速度过快最后导致司某尔临床死亡。经海南省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鉴定,被害人司某尔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死亡,其严重冠心病可加速其死亡。经海南省医学会鉴定,本例属于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医方负完全责任。参见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事附带民事裁定书(2011)海南一中刑终字第26号。
    4 参见卢映洁等:《医疗行为与刑事过失责任》,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14--18页。
    1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00-301页。
    2 日本国东京控诉院昭和40年(1965年)12月28日民事上告判决,转引自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01页。
    1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01页。
    2 OLG Hamm,Vers R2002,S.857.
    3 OLG Hamm,NJW 2000,1801f.;Stohr, Karlheinz.Leitlinien,Richtlinien und arztliche Haftung, in:Festschrift fur Giinter Hirsch zum 65.Geburtstag,2008,S.431-441.
    4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02页。
    1 医师有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区别。全科医师是不分科别为患者实施医疗行为的医师;专科医师则是在专科范围内为患者实施医疗行为的医师。医师专科化是医学发展的趋势。专科医师由于从事专门性的医疗工作,就该科范围内的医疗水平,与全科医师比较起来而言,应该要高一些。对于专科医师的注意义务标准,不能依照全科医师的注意义务标准,而应该以平均同科的医疗水平作为标准。专科医师对于专科之外的疾病,应该有说明转科就医的义务。当专科医师已经尽到其应尽的义务,患者不同意转诊,或者由于紧急因素等原因,此时专科医师对于不属于自己科内的疾病之注意义务应该以全科医师的标准进行衡量。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12页。
    2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08页。
    1 参见中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2006年度台上字第3884号刑事判决,载http://fyjud.lawbank.com.tw/list2.aspx,笔者访问日期:2014年3月8日。
    1 参见卢映洁等:《医疗行为与刑事过失责任》,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44-46页。
    1 Brigitte Tag, Der Korperverletzungstatbestand Im Spannungsfeld Zwischen Patientenautonomie Und Lex Artis:Eine Arztstrafrechtliche Untersuchung, Springer-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 Co. K,2000,S. 235.
    2 Ulsenheimer Klaus,Arztstrafrecht in der Praxis,3.Aufl.2004,§1 I Rdn.18c.
    3 [日]小林公夫:《治瘵行為の正当化原理》,日本評論社2007年版,第136页以下。
    1 [日]前田雅英:《医療過誤と過失犯の理論》,载[日]唄孝一编:《医療と法と倫理》,岩波書店1983年版,第316页以下。
    2 Martis/Winkhart,Arzthaftungsrecht.2.Aufl..2007,S.319.
    1 Roxin,Strafrecht AT,4.Aufl.,2006,§24Rdn.19.
    2 日本国最高裁判所昭和57年(1982年)3月30日判决,载《判例时报》第1039号,第66页。
    3 参见[日]松倉豊治:《未熟児綱膜症に よ ゐ失明事例と い わ ゆ ゐ“現代医学の水凖”》,载《判例タ
    イ ム ズ》1974年第25卷第12号,第64页。
    4 参见[日]松倉豊治:《未熟児綱膜症に よ ゐ失明事例と い わ ゆ ゐ“現代医学の水凖”》,载《判例タ
    イ ム ズ》1974年第25卷第12号,第64页。
    1 日本国最高裁判所昭和57年(1982年)3月30日判决,载《判例时报》第1039号,第66页。
    2 Hart, Dieter, Autonomiesicherung im Arzthaftungsrecht:ein Beitrag zur Entkoppelung von arztlicher Aufklarungspflicht und Korperverletzung. in Recht im Spannungsfeld von Theorie und Praxis,1998,S.291-318;Steffen/Pauge,Arzthaftugsrecht,10.Aufl.,2009,Rdn.150a.
    3 Maassen.Walter/Treskow.Martin von.Medizinische Leitlinien im Arzthaftungsprozess.in:Festschrift fur Hans-Jochem Luer zum 70.Geburtstag,2008,S.115-130.
    1 日本国最高裁判所昭和36年(1961年)2月16日判决,载《民事判例集》第15卷第2号,第244页。
    3 参见[日]山中敬一:《医瘵遇誤と客観的帰属:医瘵水凖論を中心に》,载《関西大学法学输集》2012 年第62卷第2号,第104页。
    2 OLG Naumburg,MedR 2002,471ff.
    3 OLG Stuttgart,MedR 2002,650.
    4 参见http://vip.chinalawinfo.com/,笔者访问日期:2014年4月5日。
    5 OLG Hamm,VersR 2000,1373;OLG Dusseldorf,VersR 2000,1019,1029;OLG Stuttgart,MedR 2002,650ff.
    6 OLG Naumburg,MedR 2002,471.
    1 BGH VersR 1992,745f.
    2 日本国最高裁判所昭和36年(1961年)2月16日第一小法庭判决,载《民事裁判集》第15卷第2号,第244页。
    3 日本国最高裁判所昭和44年(1969年)2月6日,载《民事裁判集》第32卷第2号,第195页。
    1 参见[日]莇立明、中井美雄编:《医瘵過誤法》,青林害院1994年版,第161页。
    2 Welzel.Das deutsche Strafrecht,11.Aufl.,1969,S.311.
    3 Roxin,Strafrecht AT,4.Aufl.,2006,§24Rdn.16.
    4 BGHSt 4,185;12,78.
    1 参见[日]松含豊治:《医学と法律の間》,判例タ イ ム ズ社1978年版,第131页。
    2 [日]大谷寅:《医療行為と法》,弘文堂1997年版,第123页。
    3 [日]遠藤賢治:《医瘵水凖と過失》,载《自由と正羲》1977年第28卷第10号,第23页、第27-28页。
    4 参见[日]稻垣喬:《医瘵過誤訴訟の理論》,日本評論社1985年版,第237-238页。
    1 参见[日]筋立明、中井美雄编:《医瘵過誤法》,青林害院1994年版,第26-27页。
    2 参见[日]莇立明、中井美雄编:《医瘵過誤法》,青林害院1994年版,第47--48页。
    3 Jescheck/Weigend,Strafrecht AT,5.Aufl.,1995,§55 I 3d;Wessels/Beulke,Strafrecht AT,36. Aufl.,2006.Rdn.672;Kuhl,Strafrecht AT,6.Aufl.,2008,§17 Rdn.24德国司法实务判例请参见BGHSt 4,182ff.
    1 参见[日]滝井繁男:《医療水凖論に関すゐ一考察——特に転医と の関連に お い こ》,载《法律時報》1984年第56卷第6号,第83页。
    2 [日]佐久間修:《最先端法领域の刑事规制——医療·经济-IT社会と刑法》,现代法律出版2003年版,第85页。
    3 参见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372页以下。
    4 Schonke/Schroder,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26 Aufl.,2006,§15 Rdn.126.
    1 参见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375页。
    2 参见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367-368页。
    3 参见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368页。
    1 Ulsenheimer Klaus,Arztstrafrecht in der Praxis,3.Aufl.2004,S.18.
    1 Sch6nke/Schroder,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26 Aufl.,2006,§15 Rdn.133.
    1 [日]齐藤静敬:《从日本刑事判例看医疗事故——以案例为中心》,谢瑞智编译,载谢瑞智等:《医疗纷争与法律》,文笙书局2004年版,第27页。
    1 2004年8月27日13时许,被告人李某在其所属本市源汇区问十乡骆坡村卫生所给前来看病的被害人赵品轻进行治疗,当场开具静脉滴注双黄连2支等的诊断处方,并随即进行输液治疗。在赵品轻输液过程中,被告人李某擅离职守,留下没有行医资格的李三勇照看其卫生所,出去理发。后赵品轻在输液中死亡。经漯河市病理检验研究中心鉴定,赵品轻符合双黄连过敏致急性过敏性休克死亡。经漯河市医学会鉴定,被告人李某擅离职守,抢救措施不力导致被害人赵品轻死亡,属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应负主要责任。在本案之中,被告人李秀明在医疗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医疗事故罪。所谓严重不负责任,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违反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可以说,亲自诊疗义务也应及于医师在进行医疗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参见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人民法院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2005)源刑二初字第32号。
    2 例如,“台北仁爱医院医疗人球事件”之中,患者邱某因为头部钝挫伤致机型硬脑膜下腔出血昏迷,被送到台北仁爱医院治疗,经改医院急诊室急救之后,由急诊科联络神经外科医师林某会诊,但是,林某没有亲自查看病人,就认为医院没有加护病床而建议转诊,医院历经五个小时才完成转诊,病人虽然最后被实施了开刀手术,但是因为脑死亡而回天乏术。检方指控该医院神经外科医师林某与他人构成业务过失致人死亡罪,理由之一就是林某违反了医院内部的会诊规定,没有亲自查看病人。确切地来说,是林某被指违反了亲自诊疗义务,其没有亲自到场会诊,违反了台北仁爱医院内部所规定的“急诊会诊作业要点”,那么,作为该医院医师的林某是否真的违反了我国台湾地区“医师法”中对亲自诊疗义务的要求?林某的行为是否属于犯罪过失中的违反注意义务?这一切都取决于林某是否进行亲自诊疗的行为对于患者邱某脑伤的判断以及后续的治疗是否有着关键性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林医师的亲自诊疗,对于患者邱某的脑伤的判断是有所差别的,从而没有办法确定后续应该选用何种治疗方法。然而,在该事件之中,患者邱某是被送进医院急诊室,已经由急诊室的医师给予了适当的诊治(包括点滴注射以及电脑断层CT检查等),之后急诊室的主治医师根据CT检查认为邱某脑伤严重而判断需要进行脑部开刀,所以请求脑神经外科予以会诊。也就是说,急诊室主治医师当时请求会诊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要求脑神经外科的医师协助判断病情,而是已经断定了患者邱某需要进行脑部开刀手术,急诊室又没有办法进行脑部开刀手术,所以必须交由脑神经外科收住院,这就需要脑神经外科的医师决定是否应当收住院。所以,急诊室的主治医师请求进行会诊的目的并不是病情诊断,也不是为了确定治疗方法,而是在询问脑神经外科开刀手术的可能性以及有无床位收治开刀之后的患者邱某。林医师是否亲自到了急诊室看电脑断层CT检查结果,对于患者的病情判断以及之后应当进行何等治疗并无影响,所以,林医师是否亲自诊疗在该具体案件之中无法成立刑事过失责任的非难基础。这样说来,林医师没有亲自前来急诊室,即使是违背了台北仁爱医院的内部规定,但是不应当因此就认定其属于违反医疗行为的亲自诊疗义务而使之承担刑法上的过失责任。参见卢映洁等:《医疗行为与刑事过失责任》,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48页以下。
    1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92页。例如,对于治疗灰指甲的药物Sporanox,其具有明显的肝毒性。医师应当在使用之前了解患者是否有肝脏方面的疾病,服药的过程之中也需要定期检测患者的肝功能,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就应该停药。
    2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92页。
    1 参见中国台湾地区屏东地方法院2007年度诉字第707号刑事判决,载http://fyjud.lawbank.com.tw/list2.aspx;又见,中国台湾地区高等法院高雄分院2008年度医上诉字第5号刑事判决,载http://fyjud.lawbank.com.tw/content2.aspx?p=8wMv5HK58tpdIw%2bzb10V2CiKUnHA5Fun0U7AODVtyD R2%2beNRQchpH9VZ8WNGNpEJo1AvvmN08Y%2bEvSZ5MR8B6g%3d%3d。笔者访问日期:2014年3月18日。
    1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93页。
    1 参见向月应等:《整体医疗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践》,载《中国医院管理》2007年第12期。
    1 参见杨丹:《医疗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1页以下。
    2 参见杨丹:《医疗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1页以下。
    1 [德]许迺曼:《过失犯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捉襟见肘》,单丽玟译,载许玉秀、陈志辉编:《不移不惑献身法与正义——许迺曼教授刑事法论文选辑》,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519页。
    2 冯军:《论共同过失犯罪》,载高铭暄等:《西原春夫先生古稀祝贺论文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
    3 [德]普珀:《反对过失共同正犯》,王鹏翔译,载《东吴法律学报》第17卷第3期。
    4 参见[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以下。
    5 参见[日]西原春夫:《監督責任の限界設定と信頼の原則(上)》,载《法曹畴報》1978年第30卷第2号。
    1 杨丹:《医疗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5-228页。
    1 日本国东京地方裁判所平成4年(1992年)1月23日判决,载《判例时报》第1419号,第133页。
    1 日本国高松高等裁判所昭和29年(1954年)4月20日判决,载《高等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7卷第9号,第1321页。
    3 日本国东京地方裁判所平成12年(2000年)12月27日判决,载《判例时报》第1771号,第168页。
    1 日本国大阪地方简易裁判所平成11年(1999年)1月14日,载《判例タ イ ム ズ》第1035号,第60
    页。
    2 日本国横滨地方裁判所平成13年(2001年)9月20日,载《判例タ イ ム ズ》第1087号,第290页。
    1 林亚刚:《犯罪过失的理论分类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3期。狭义的监督过失,是指对直接行为人负有监督义务的监督者由于没有监督直接行为人的行为,因而导致发生重大法益侵害时所存在的过失;管理过失,是指对组织体的安全体制负有管理义务的管理者由于没有建立、维护组织体的安全体制,因而导致发生法益侵害时所存在的过失。两者被合并称为广义的监督过失或者“监督·管理过失”。
    2 有学者认为监督过失的存在恰恰论证了过失共同犯罪,参见陈伟:《监督过失理论及其对过失主体的限定——以法释[2007]5号为中心》,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5期。但是,监督过失和过失共同犯罪并不相同。
    3 日本的判例一般认为,监督者的过失属于过失犯的单独正犯。参见[日]林斡人:《監督遇失の基礎》,载《平野龍一先生古稀祝贺输文集》(上卷),有斐閣1990年版,第357页。
    1 参见谢瑞智等:《医疗纷争与法律》,文笙书局2004年版,第29页。
    2 在“北大电手术刀误接事件”之中,医师对护士的信赖是判决的关键点,一审、二审均认为护士构成业务上过失伤害罪,但是,执刀医师因为适用信赖原则而无罪。后文予以详述。
    3 在“抗癌制剂过剩使用事件”之中,主治医师、指导医师与耳鼻喉科科长的过失竞合是案件的重要特征,其中,科长的过失究竟是监督过失还是普通过失竞合或者过失的共同正犯,如果是监督过失的话能否适用信赖原则,都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焦点。该案三审均判决主治医师、指导医师、科长全部构成业务上过失致死罪。
    4 在“横滨市大医院弄错患者事件”之中,横滨市立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第一外科将两名需要接受不同手术的患者弄混淆,分别对他们做了错误的手术,导致了两名患者的身体伤害。两名执刀医师、两名麻醉医师、两名护士均被以业务上过失伤害罪起诉,一审否认了一名麻醉医师的责任,其他人均成立犯罪:二审及最高法院则认定,所有人均成立犯罪。前文已经进行梳理。
    5 参见谢瑞智等:《医疗纷争与法律》,文笙书局2004年版,第30页。
    6 在该案件之中,被告人是开业医师,到市立医院为某妇女作剖宫产手术,该手术另有一名专业医师担 任第一助手,一名护士担任第二助手,还有一名护士在手术中担任传递器械、敷纱布、手术前准备等辅助任务。在手术过程中,承担辅助工作的护士误将手术器械Roux钩掉落到病人的腹腔内,医师以及第一助手、第二助手都没有发现此情况,在手术过后随即进行了缝合。一个月以后,病人因为Roux钩遗留在腹腔之中的影响而患上了血栓症,最后因为肺部栓塞症而死亡。法院判决四名医务人员全部构成过失犯罪,被告人不服,上诉至最高法院后被驳回。参见廖正豪:《监督过失责任之研究》,载《现代刑事法与刑事责任——蔡墩铭教授六秩晋五寿诞祝寿论文集》,台湾刑事法杂志社基金会1997年版,第371-372页。
    1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医师对于那名将Roux钩掉落在病人腹腔内的护士负有指示、监督的义务,却疏于注意而没有作指示,违反了监督的注意义务。详而言之,被告医师明知该名护士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参加过手术中的辅助工作,却请她实施手术的辅助行为,当然能够预见到她由于没有专业知识、能力和经验而有导致危险的可能,被告医师应当提高意识的紧张和注意力的集中,对该名护士详细予以指示,善尽监督责任,否则,就没有履行医疗注意义务。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还明确指出,因为从事医疗辅助工作的护士明显欠缺专业知识、能力和经验,医师不能主张基于信赖原则而免除刑事责任。参见廖正豪:《监督过失责任之研究》,载《现代刑事法与刑事责任——蔡墩铭教授六秩晋五寿诞祝寿论文集》,台湾刑事法杂志社基金会1997年版,第371--372页。
    :这是一起涉及医疗设备安全的管理过失案例。在该案件中,甲是台北荣民总医院放射部主任,对该部的行政和医疗负有监督和决策的责任,乙根据甲的指示,负责电脑断层摄影机的运作和联系,丙是负责该电脑断层摄影机操作的医师。有下属向甲和乙反映该电脑断层摄影机存在安全隐患,二人没有作出深入探究,并且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甲和乙没有遵守使用该设备应当“一人一套无菌”的原则,也没有落实消毒措施,而是要求一线医师实行“上午一套,下午一套”(无菌)的操作。丙为病人李某实施了电脑断层扫描,当时丙已经发现李某可能感染上了疟疾,依照其专业知识应当自行决定更换注射器材,丙疏于更换,继续使用同一套注射器材,导致了四名患者在使用该注射器材后感染疟疾而死亡。法院判决甲、乙和丙均成立业务过失致人死亡罪。其中,甲和乙疏于安全管理,制定了不恰当的操作准则,构成管理过失。参见中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2007年台上字第4631号判决,载http://fyjud.lawbank.com.tw/list2.aspx,笔者访问日期:2014年3月19日。
    1 参见杨丹:《医疗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6-242页。
    2 [日]藤永幸治编:《環境·医事犯罪》,東京法令出版1999年版,第298页。
    1 日本国东京高等裁判所昭和48年(1973年)5月30日判决,载《判例时报》第713号,第133页。
    1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序言,第15页。
    2 BGHSt 70.71
    3 BGHSt 7 118ff.
    4 日本国最高裁判所昭和41年(1966年)12月20日判决,载《刑事判例集》第20卷第10号,第1212页。
    1 参见廖正豪:《过失犯论》,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210页。
    2 参见廖正豪:《过失犯论》,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211页。
    3 参见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序言,第17页。
    4 参见[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18页。
    1 1998年8月18日,被害人靖新荣因“异位妊娠”住入友谊医院妇产科,经必要的检查后,决定次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次日10时50分,麻醉医士乔山清按常规实施硬膜外麻醉,11时07分,被害人靖新荣自述恶心,气短,随后出现抽搐,四肢僵直,意识淡漠,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征象,该院组织院内外有关专家进行抢救,但限于抢救人员经验不足、技术欠缺和抢救设备老化等原因,最终被害人靖新荣死亡。此事故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医疗技术事故。参见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人民法院(2000)天刑初字第3号刑事附带判决书;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2000)乌中刑终字第286号刑事附带判决书。
    1 BGH NJW 1980,S.650.
    2 Ulsenheimer, Arztstrafrecht in der Praxis,3.Aufl.,2003,Teil 1,§1,Rn,149.BGH NJW,1987,2293-2295.
    1 [日]村上陽一郎:《安全学》,青土社1998年版,第178页。
    2 参见日本国札幌高等裁判所昭和51年(1976年)3月18日判决,载《高等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29卷第1号,第78页。
    1 日本国札幌高等裁判所昭和51年(1976年)3月18日判决,载《高等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29卷第1号,第78页。
    2 日本国札幌高等裁判所昭和51年(1976年)3月18日判决,载《高等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29卷第1号,第78页。
    1 [日]飯田英男:《北海道大学電気メ ス事件》,载[日]唄孝一等编:《医瘵過誤判例百選》,有斐閣1996年版,第50页以下。
    1 [日]藤木英雄:《刑法講義総論》,弘文堂1975年版,第24页。
    2 [日]佐久間修:《医療事故に对すゐ刑事責任》,载大野真義编:《現代医療と医事法制》,世界思想社1995年版,第106页。
    3 [日]藤木英雄:《刑法講義総論》,弘文堂1975年版,第294页。
    4 [日]船山泰範:《刑法の役割と過失犯論》,北樹出版2007年版,第142页。
    1 JAMA,2009:301(10).1060.
    1 参见卢映洁等:《医疗行为与刑事过失责任》,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107-109页。 1 该药物也称为tenormm,指阿替洛尔也译为天诺敏,为一种“贝它阻断剂”的降血压药。它能够使心跳的速率、心脏血液的输出量降低,并能间接地使血管放松,而达到降血压的目的。
    2 参见中国台湾地区桃园地方法院2005年度医诉字第2号刑事判决,转引自卢映洁等:《医疗行为与刑事过失责任》,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158页以下。
    1 危险值通报制度的设计是检验单位上传异常报告到电脑时,电脑主机也同时将对于病情判断有重大意义的危险或者异常报告以简讯的方式通知负责的医师,达到发布报告与负责医师得知报告之间同步化或者零时差。透过这个新制度,不管将具有危险性的报告以简讯的方式通知本案中的任何一名医师,都可有效避免诊断延误的发生。
    1 参见卢映洁等:《医疗行为与刑事过失责任》,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158-178页。
    1 参见吴景洲编著:《医疗纠纷终结手册》,合记图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2 参见吴景洲编著:《医疗纠纷终结手册》,合记图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3 参见陈子平:《医疗上“充分说明与同意”之法理》,载《东吴法律学报》第12卷第1期。
    1 参见吴景洲编著:《医疗纠纷终结手册》,合记图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以下。
    2 参见陈子平:《医疗上“充分说明与同意”之法理》,载《东吴法律学报》第12卷第1期。
    3 See Andrew Hockton,The law of Consent to Medical Treatmenr,Sweet&Maxwell,2002,pp.153-154.
    1 冯亚东:《罪与刑的探索之道》,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2 冯亚东、叶睿:《间接故意不明时的过失推定》,载《法学》2013年第4期。
    3 冯亚东:《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7页。
    1 参见周江洪:《日本医疗水准说评析》,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又见谢雄伟、张敏:《医疗水准与医疗事故罪中的注意义务研究——以日本相关判解为例》,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复见马辉:《论医疗水准的确定》,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3期。
    1 参见[日]村上陽一郎:《安全学》,青土社1998年版,序言。
    1、[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注评版)》,陈忠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日]甲斐克则:《过失犯的基础理论》,载高铭暄、赵秉志主编:《过失犯罪的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日]齐藤静敬:《从日本刑事判例看医疗事故——以案例为中心》,谢瑞智编译,载谢瑞智等:《医疗纷争与法律》,文笙书局2004年版;
    6、[德]普珀:《反对过失共同正犯》,王鹏翔译,载《东吴法律学报》第17卷第3期;
    7、[德]许迺曼:《过失犯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捉襟见肘》,单丽玟译,载许玉秀、陈志辉编:《不移不惑献身法与正义——许迺曼教授刑事法论文选辑》,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8、[日]甲斐克则:《医事刑法的基础理论》,刘建利、付玉明译,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2期;
    9、廖正豪:《过失犯论》,三民书局1993年版;
    10、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曾淑瑜:《医疗过失与因果关系》(上册),翰芦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
    12、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冯亚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高铭暄、赵秉志主编:《过失犯罪的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6、谢瑞智等编著:《医疗纷争与法律》,文笙书局2004年版;
    17、冯亚东:《罪与刑的探索之道》,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18、吴景洲编著:《医疗纠纷终结手册》,合记图书出版社2005年版;
    19、臧冬斌:《医疗犯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许春金:《犯罪学》,三民书局2007年版;
    22、林山田:《刑法通论》(下册),作者发行2008年版;
    23、刘维新:《医事刑法初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程皓:《注意义务比较研究——以德日刑法理论和刑事判例为中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5、冯亚东、胡东飞、邓君韬:《中国犯罪构成体系完善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6、杨丹:《医疗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7、冯亚东:《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8、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
    29、黄丁全:《医事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30、卢映洁等:《医疗行为与刑事过失责任》,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
    31、林山田:《论医师的医疗过失问题》,载《医事法学期刊》1985年第1期;
    32、王泽鉴:《医学伦理与法律》,载《台湾医界》1987年第5期;
    33、韩忠谟:《过失犯之构成的问题》,载《刑事法杂志》1988年2月第22卷第1期;
    34、侯英冷:《探讨医疗无过失责任的适宜性》,载《月旦法学杂志》1995年第49期;
    35、冯军:《论共同过失犯罪》,载高铭暄等:《西原春夫先生古稀祝贺论文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6、廖正豪:《监督过失责任之研究》,载《现代刑事法与刑事责任——蔡 墩铭教授六秩晋五寿诞祝寿论文集》,台湾刑事法杂志社基金会1997年版;
    37、甘添贵:《犯罪除罪化与刑事政策》,载《罪与刑——林山田教授六十岁生日祝贺论文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
    38、林亚刚:《犯罪过失的理论分类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3期;
    39、甘添贵:《业务过失与普通过失之分际》,载蔡墩铭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
    40、陈子平:《医疗上“充分说明与同意”之法理》,载《东吴法律学报》第12卷第1期;
    41、黄荣坚:《从医疗疏失论过失概念》,载许玉秀主编:《刑法之基础与界限——洪福增教授纪念专辑》,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
    42、蔡振修:《医事人员过失除罪化的争议与正见》,载《医事法学期刊》2004年第1、2期(合订本);
    43、谢雄伟、张敏:《医疗水准与医疗事故罪中的注意义务研究——以日本相关判解为例》,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4、王皇玉:《整型美容、病人同意与医疗过失中之信赖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5年第12期:
    45、卢映洁、葛建成、高忠汉:《论医疗行为之常规诊疗义务》,载《台大法学论丛》2006年第4期;
    46、张亚平:《竞合过失下的刑事责任分配》,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4期;
    47、吴情树等:《竞合过失概念的再提倡——兼对<竞合过失下的刑事责任分配)一文的商榷与补充》,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3期;
    48、陈伟:《监督过失理论及其对过失主体的限定——以法释[2007]5号为中心》,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5期;
    49、向月应等:《整体医疗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践》,载《中国医院管理》2007年第12期;
    50、周江洪:《日本医疗水准说评析》,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 5期;
    51、曾淑瑜:《过失医疗行为依程度分处刑事责任及诉讼外解决模式之研议》,载台湾刑事法学会编:《过失医疗与刑事责任》,台湾刑事法学会2009年版;
    52、杨丹、冯军:《医疗刑法研究》,载《法学家》2009年第6期;
    53、王皇玉:《德国医疗刑法论述概说》,载《月旦法学杂志》2009年第7期;
    54、卢建平、田兴洪:《医事犯罪理论研究述评》,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55、彭文华:《论医事过失犯罪的注意义务》,载《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6、马辉:《论医疗水准的确定》,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3期;
    57、莫洪宪、杨文博:《医事刑法学中医疗行为概念的新界定》,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58、莫洪宪、刘维新:《医事刑法研究论纲》,载《现代法学》2011年第6期;
    59、冯亚东、叶睿:《间接故意不明时的过失推定》,载《法学》2013年第4期;
    60、中国台湾地区“行政院卫生署”1976年4月6日卫署医字第107880号函;
    61、中国台湾地区高等法院高雄分院2001年度上诉字第1066号刑事判决;
    62、中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2002年度台上字第4857号判决;
    63、中国台湾地区桃园地方法院2005年度医诉字第2号刑事判决;
    64、中国台湾地区高等法院高雄分院2005年度上更(一)字第170号刑事判决;
    65、中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2005年度台上字第2274号刑事判决;
    66、中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2006年度台上字第3884号刑事判决;
    67、中国台湾地区屏东地方法院2007年度诉字第707号刑事判决;
    68、中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2007年台上字第4631号判决;
    69、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人民法院(2000)天刑初字第3号刑事附带判决书;
    70、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2000)乌中刑终字第286号刑事附带判决书;
    71、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人民法院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2005)源刑二初字第32号;
    72、虞城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0)虞刑初字第19号;
    73、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事附带民事裁定书(2011)海南一中刑终字第26号。
    1、[日]井上正治:《過失犯の構造》,有斐閣1958年版;
    2、[日]平野龍一:《刑法総論Ⅰ》,有斐閣1972年版;
    3、[日]藤木英雄:《刑法各論——现代型犯罪と刑法》,有斐閣1972年版;
    4、[日]内田文昭:《刑法に お け ゐ過失共働の理输》,有斐閣1973年版;
    5、[日]藤木英雄:《刑法講羲総論》,弘文堂1975年版;
    6、[日]木村龟二:《刑法総输》,有斐閣1978年版;
    7、[日]松倉豊治:《医学と法律の間》,判例タ イ ム ズ社1978年版;
    8、[日]板倉宏:《现代社会と新し い刑法理输》,劲草害房1980年版;
    9、[日]真锅毅:《现代刑事責任输序説》,法律文化社1983年版;
    10、[日]稻垣喬:《医瘵過誤拆訟。理論》,日本評输社1985年版;
    11、[日]団藤重光:《刑法綱要総論》,創文社1990年版:
    12、[日]筋立明、中井美雄编:《医瘵過簇法》,青林害院1994年版;
    13、[日]曾根威彦:《刑法の重要間题》(総論),成文堂1996年版;
    14、[日]中山研一编:《刑事法小辞典》,成文堂1996年版;
    15、[日]大谷實:《医瘵行為と法》,弘文堂1997年版;
    16、[日]山口厚:《問题探究刑法総論》,有斐閣1998年版;
    17、[日]村上陽一郎:《安全学》,青土社1998年版;
    18、[日]西原春夫:《刑法総输》(上卷),成文堂1999年版;
    19、[日]藤永幸治编:《環境·医事犯罪》,束京法令出版1999年版;
    21、[日]佐久間修:《最先端法领域の刑事规制——医瘵·经济·IT社会と刑法》,現代法律出版2003年版;
    23、[日]日高羲博:《刑法総論講羲/一卜》,劲草害房2005年版;
    25、[日]中山研一:《口述刑法総論》,成文堂2005年版;
    26、[日]井田良:《刑法総输の理論構造》,成文堂2005年版;
    27、[日]前田雅英:《刑法総論講羲》,東京大学出版会2006年版;
    28、[日]浅田和茂:《刑法総論》,成文堂2007年版;
    29、[日]山口厚:《刑法総論》,有斐閣2007年版;
    30、[日]船山泰範:《刑法の役割と遇失犯输》,北樹出版2007年版;
    31、[日]小林公夫:《治瘵行為の正当化原理》,日本評論社2007年版;
    32、[日]大塚仁:《刑法概説 総输》,有斐閣2008年版;
    33、[日]曾根威彦:《刑法総論》,弘文堂2008年版;
    34、[日]田宫裕:《過失に对す ゐ刑法の機能》,载[日]青木清相等编:《過失犯(1)基礎理输 日冲憲郎博士遗暦祝贺》,有斐閣1966年版;
    35、[日]松含豊治:《医師か ら見た法律》,载日本国大阪府医师会编:《医瘵と法律》,法律文化社1971年版;
    37、[日]速藤賢治:《医瘵水凖と過失》,载《自由と正羲》1977年第28卷第10号:
    38、[日]西原春夫:《監督責任の限界設定と信赖の原則(上)》,载《法曹畴報》1978年第30卷第2号;
    39、[日]西原春夫:《遇失犯の構造》,载[日]中山研一等编:《现代刑法講座》(第3卷),成文堂1979年版;
    40、[日]前田雅英:《医瘵過誤と過失犯の理論》,载[日]唄孝一编:《医瘵と法と偷理》,岩波書店1983年版;
    42、[日]林斡人:《監督遇失の基礎》,载《平野能一先生古稀祝贺输文集》 (上卷),有斐閣1990年版;
    43、[日]佐久間修:《医瘵事故に对す ゐ刑事責任》,载[日]大野真羲编:《現代医瘵と医事法制》,世界思想社1995年版;
    44、[日]飯田英男:《北海道大学電気メ ス事件》,载[日]唄孝一等编:《医瘵遇誤判例百選》,有斐閣1996年版;
    47、[日]山中敬一:《医療遇誤と客観的帰属:医瘵水凖論を中心に》,载《阴西大学法学論集》2012年第62卷第2号;
    49、日本国大审院昭和14年(1939年)11月27日判决,载《大审院刑事判例集》第18号;
    50、日本国高松高等裁判所昭和29年(1954年)4月20日判决,载《高等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7卷第9号;
    51、日本国最高裁判所昭和36年(1961年)2月16日判决,载《民事判例集》第15卷第2号;
    52、日本国福冈高判昭和39年(1964年)11月11日判决,载《刑事判例集》第6卷第11、12号;
    53、日本国东京高判昭和40年(1965年)6月3日判决,载《刑事判例集》第7卷第6号;
    54、日本国大阪高判昭和41年(1966年)6月29日判决,载《刑事判例集》第19卷第4号;
    55、日本国最高裁判所昭和41年(1966年)12月20日判决,载《刑事判例集》第20卷第10号;
    56、日本国最高裁判所昭和44年(1969年)2月6日,载《民事判例集》第32卷第2号;
    57、日本国札幌高等裁判所昭和51年(1976年)3月18日判决,载《高等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29卷第1号;
    58、日本国最高裁判所昭和57年(1982年)3月30日判决,载《判例时报》第1039号;
    59、日本国最高裁判所平成元年(1989年)3月14日判决,载《刑事判例集》第43卷第3号;
    60、日本国东京地方裁判所平成4年(1992年)1月23日判决,载《判例时报》第1419号;
    61、日本国大阪地方简易裁判所平成11年(1999年)1月14日判决,载《判例タ イ ム ズ》第1035号;
    62、日本国东京地方裁判所平成12年(2000年)12月27日判决,载《判例时报》第1771号;
    63、日本国横滨地方裁判所平成13年(2001年)9月20日,载《判例タ イム ズ》第1087号;
    64、Maurach, Deutsches Strafrecht, Allg.Teil.3.Aufl.,1965.
    65、Welzel,Das deutsche Strafrecht,11 Aufl.,1969.
    66、Jescheck/Weigend,Strafrecht AT,5.Aufl.,1995.
    67、Hart, Dieter, Autonomiesicherung im Arzthaftungsrecht:ein Beitrag zur Entkoppelung von arztlicher Aufklarungspflicht und Korperverletzung, in Recht im Spannungsfeld von Theorie und Praxis,1998.
    68、Stratenwerth,Strafrecht,Allgemeiner Teil,4 Aufl.,2000.
    69、Brigitte Tag, Der Korperverletzungstatbestand Im Spannungsfeld Zwischen Patientenautonomie Und Lex Artis:Eine Arztstrafrechtliche Untersuchung, Springer-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 Co. K,2000.
    70、Ulsenheimer Klaus,Arztstrafrecht in der Praxis,3.Aufl.2004.
    71、Lackner/Kuhl, Strafgesetzbuch,25.Aufl.,2004.
    72、Schonke/Schr6der,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26 Aufl.,2006.
    73、Roxin, Strafrecht AT,4.Aufl.,2006.
    74、Wessels/Beulke,Strafrecht AT,36. Aufl.,2006.
    75、Martis/Winkhart,Arzthaftungsrecht,2.Aufl.,2007.
    76、Kuhl,Strafrecht AT,6.Aufl.,2008.
    77、Stohr, Karlheinz,Leitlinien,Richtlinien und arztliche Haftung, in:Festschrift fur Giinter Hirsch zum 65.Geburtstag,2008.
    78、Maassen, Walter/Treskow, Martin von, Medizinische Leitlinien im Arzthaftungsprozess, in:Festschrift fur Hans-Jochem Luer zum 70. Geburtstag,2008.
    79、Steffen/Pauge,Arzthaftugsrecht,10.Aufl.,2009.
    80、Wenzel/Rosenberg,Handbuch des Fachanwalts Medizinrecht,3 Aufl.,2012.
    81、Andrew Hockton, The law of Consent to Medical Treatment, Sweet & Maxwell,2002.
    82、Paul R. Van Grunsven, Medical Practice or Criminal Mistake?——An Analysis of Past and Current Criminal Prosecution for Clinical Mistake and Fatal Errors,2 Depaul J. Health Care L.1,6(1997).
    83、OLG Hamm,NJW 2000,1801f.;
    84、OLG Hamm, VersR 2000,1373;
    85、OLG Diisseldorf,VersR 2000,1019,1029;
    86、OLG Kassel VersR 2001,1034.
    87、OLG Stuttgart, MedR 2002,650ff.
    88、OLG Hamm, VersR2002,S.857.
    89、OLG Naumburg, MedR 2002,471.
    90、OLG Naumburg, MedR 2002,471 ff.
    91、OLG Stuttgart, MedR 2002,650.
    92、OLG Hamm MedR 2006,359.
    93、BGHZ 113,297,303ff.
    94、BGH VersR 1992,745f.
    95、BGHSt4,182ff.
    96、BGHSt4,185;12,78.
    97、BGHSt.5,271;20,315,320.
    98、BGH NJW 2001,1787.
    99、BGH VersR 2003,1130.
    100、BGHSt 70.71.
    101、BGHSt 7 118ff.
    102、BGHSt 43,311.
    103、BGH NJW 2000,2758.
    104、BGH NJW 2000,2754.
    105、BGH NStZ 2003,658.
    106、JAMA,2009;301(10).1060.
    107、Smith v.Bush(1990)1 A.C.831,865,PER Lord Griffiths.
    108、Caparo Industries plx v.Dickman(1990)2 A.C.605.
    109、Anns v.Merton London Borough Council,ABC.L.R.05/12,1997.
    110、State v. Weiner,194 A.2d 467(NJ 1963).
    111、People v. Ketchum,361 N.Y.S.2d 911(1975).
    112、Peabody Donation Fund v.Sir Lindsay Parkinson&Co.Ltd.(1985)A.C.210.
    113、United States v.Billing,26M.J.744(1988).
    114、Yuen Kun-yun v.Attorney General of Hong Kong(1988)A.C.175.
    115、States v. Warden,784 P.2d 1204 (Uta 1989).
    116、People v.Klavana,15 Cal.Rptr.2d 512 (1992).
    117、People v.Einaugler,618 N.Y.S.2d 414(App.Div.1994).
    118、United States v.Wood,207 F.3d 1222(10th Cir.2000).
    119、People v.Brown,109 Cal.Rptr.2d 879 (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