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行政强制权的控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行政强制权是行政权力中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权能,其涉及到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的限制,因而也是威胁、打击力度最强烈的权力。然而,传统视角下,我国学术界过于关注其正效应,而忽视其负效应,过度追求其结果价值,而忽略其过程价值,对行政强制权缺乏必要的约束与控制,导致行政强制权的滥用,侵犯相对方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应将行政强制权置于控权视角下研究,关注行政强制权运行的负效应,追求行政强制权运行的过程与结果的双重价值,注重对行政强制权的约束与控制。本文通过对行政强制权内涵的界定、特征的分析以及与相关概念的比较,梳理清楚行政强制权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行政强制权控制的一般理论分析,指出行政强制权的发展趋势,即控权视角下的新进展。并就构建对行政强制权控制的规范体系进行了制度设计,即为规范行政强制权的行使,控制行政强制权的滥用,应在立法、执法与司法三个环节约束和控制行政强制权。其中,对行政强制权进行立法控制,是对行政强制权运行的事前预防。对行政强制权的执行机关的内部控制,是对行政强制权运行的事中规范。对行政强制权进行司法审查,虽然不是行政强制权运行的必经环节,但却是纠正行政强制权违法行使的最后环节,亦即对行政强制权运行的事后纠正。正是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体系的有机结合,从而建立起在控权视角之下的关于行政强制权的相对完善的约束和控制体系。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as the most direct and the most effective power of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involves the limits of citizen's personal freedom and the property right, and thus is also most intense power with threat and attack. In order to achieve certain administrative goal,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will violate the rights of citizens inevitably. However, our country academic study places the main energy in the research of its positive effect all along, and regards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as the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the social order and pursue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but seldom elaborates to its negative effect. In fact, since it was produced, 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to be abused and its substandard exercises, it always influences exertion of the rights of citizens and is easy to cause conflicts. In practice the case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and the rights of citizens is often published in newspapers and causes the widespread dispute, especially in the house relocation. Such fact needs us to transform the original view, emphasizing the restraint and control on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and puts the study on controlling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The author studies the connot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typ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and the relevant concept, distinguishes the basic problem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Then,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general theory of controlling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namely,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and pursing the double value of procedure and consequence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proposes the new progress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under the controlling view, and structures the normal system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legislative prevention, internal control, and judicial review afterward. They together complete the restraint and control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And then the author makes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 construction to consummate each way.
     Besides“introduction”and“conclusion”, there are five major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to the fifth chapter) of the main body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summaries the connot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typ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and the relevant concept, distinguishes the basic problem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First, the author comb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and analyse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administrative”and“compulsory”and defines its connotation; secondly, the author describes its type and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the author makes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and the relevant concept, distinguishes the basic problem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ses the general theory of controlling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proposes the new progress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under the controlling view, and structures the normal system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under the controlling view. The author first analyses the general theory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namely,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and pursing the double value of procedure and consequence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and carrying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its negative effect taking house relocation as the example, and proposes the new progress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under the controlling view, attached in form, legal in origin, progressive in the compulsory way, democratic in way of exercising; Next, the author structures the normal controlling system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namely, legislative prevention, internal control, and judicial review afterward. They together complete the restraint and control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one of the ways on restraint and control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The Legislature controlled in anticipation. By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 position in formulating the unification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law. And then she constructs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the concrete system in the formulation of unified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law. First, the author analyzes on the present legislative situ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At present, the main mode of the legislation is dispersal. Because lacking of the unified guide thought, legislative principle and the procedural norm, leads to the insufficient procedural norm and substantive restraint, and causes the randomly supposing of the administrative subject and abusing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in practice which carries on great threat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private party. Next,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difficult posi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procedure. Finally, the author formulates the unified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law. It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s: Firs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legisla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valid principle and the proportional principle are the basic principles which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legislation should follow. The valid principle contains the legal first principle and the legal retentive principle which exercises the significance regard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 The proportional principle may active constrain the power such as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which is extremely rich in discretion; secondly, design the concrete system in view of the legislative difficult position. In view of the difficult position in establishment, the author designs the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the subject, the form, the jurisdiction, and the way. In view of the difficulty on the subject,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our country should mainta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by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awarding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in the major country of the world and the actual found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simultaneously we should divide the court and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explicitly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enforcement power on the scope of jurisdiction ; To design the procedure system, the author mainly enforces two aspects: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measure power and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enforcement power. Give the essential restraint and the control to the administrative subject by stipulating the procedure explicitly.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second way on the restraint and control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internal control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by analyzing its necessity, and analyses on the domain of its function. First,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internal control may avoid the abuse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and make up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external control. The internal control theory originates in transform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normative controls the power pattern to the functional construction pattern. Next, the author research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The internal control is the need to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system reform, and has own superiority to the external control. Thirdly,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way on internal control. The system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internal control consists of the level control system, specially the control system,“the decentralization”system as well as the administrative judicial system. Finally, the functional domain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internal control is the domain to establishing and domain to carrying out.
     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the third way on the restraint and control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Judicial review of the court, which includes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measure power and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enforcement power, realizes the final relief to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although at present our country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measure belongs to the document scope of the court, but the examining scope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measure power is too narrow. It is necessary to absorb Germany examination standard for discretion power to strengthen the breadth and the depth of the examination to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measure power in our country. Our present examin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measure power in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al law is the review mechanism in anticipation of the court about the enforce case appli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Although many scholars raise the objection upon thi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review mechanism might carry on the effective control in preventing the illegal administrative compulsory power to violate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rivate party. As for the pattern of voluntary control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we should integrate it to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scope. If the administrative private party refuses to accept, he is authorized to file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and the deadline of filing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is just after the warning decision was made. It does not need finishing the enforcing execu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in case to prevent to create the nonessential violation to the administrative private party.
引文
①[美]伯恩斯等:《美国式民主》,谭军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页。
    ①[德]海默斯:《德国行政执行和行政强制》,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编:《行政强制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②[德]海默斯:《德国行政执行和行政强制》,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编:《行政强制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①姜明安主编:《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121页。
    ②笔者在此仅相对于中国的刑法学理论与民法学理论而言。
    ③张焕光等编:《行政法基础知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页。
    ④侯洵直主编:《中国行政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7页。
    ⑤王连昌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重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页。
    ①廖晃龙主编:《新编中国行政法原理》,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07页。
    ②张正钊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
    ③杨海坤主编:《中国行政法基础理论》,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页。
    ④方世荣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0页。
    ⑤熊文钊:《现代行政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04页。
    ⑥应松年:《中国的行政强制制度》,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编:《行政强制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二项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第6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①关于行政强制法的名称,也经历了从制定《行政强制执行法》到制定《行政强制法》的转变。正如应松年教授所解释的:“由于考虑到这部法律既要规范行政强制执行,又要规范行政强制措施,因此有人建议将该法称为行政强制法而不是行政强制执行法。”参见应松年:《中国的行政强制制度》,载杨小君、王周户编:《行政强制与行政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②参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122页。
    ③[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1页。
    ④[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2页。
    ⑤[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页。
    ⑥[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7页。
    ①[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9页。
    ②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③[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④[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4页。
    ⑤Vgl.E.Forsthoff,Lehrbuch des Verwaltungsrechts,Bd.Ⅰ,Allgemeiner Teil,10.Aufl.,S.1(1973).转引自[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⑥关于行政特性的描述可参见翁岳生编:《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2页。
    ①翁岳生编:《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②以我国行政强制执行体制为例,目前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建立了以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主,以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为辅的行政强制执行体制。参见《行政诉讼法》第66条。同时,我国的行政强制权的外延表现形态有行政强制措施权和行政强制执行权。
    ③傅士成:《行政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①[英]哈耶克:《自由自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6页。
    ②姜明安主编:《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121页。
    ③文正邦:《论权利及权力》,载《外国法学研究》1990年第1期,第15页。
    ④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95页。
    ⑤[英]哈耶克:《自由自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4页。
    ⑥[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⑦[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①[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7页。
    ①姜明安主编:《行政诉讼与行政执法的法律适用》,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100页。
    ②1986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现已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但其中的行政强制内容并未改变。
    ③1987年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自1987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2000年7月8日曾进行修改,但其中的行政强制内容并未改变。
    ①张正钊、韩大元主编:《比较行政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5页。
    ②[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6页。
    ①[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5页。
    ②我国有学者将代履行主体界定为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第三人,这是不对的。假如行政强制执行机关代为履行作为义务,很难判断其到底是代履行还是直接强制。因此,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将代履行限定为第三人,这是比较科学的。
    ①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②参见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262页。
    ①参见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②关于“德国磨坊主”的故事,我在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中曾看到简短评论:“……司法与行政分立!行政是国家利益的代表,司法则是权利的庇护者,同一官署忽而忙于维护国家利益,忽而又将国家利益弃置一边,忙于维护正义,显然极不协调。”旧时德国法律观念并未意识到行政和司法的职能应分别有不同官署来承担,故行政主管同时也是法官的上司。后来逐渐被摒除的君主通过“绝对命令”、“内阁司法”对司法的干预,可用腓特烈二世时代两个米勒的故事说明。一个是米勒·阿诺尔德(Muller Arnold,1780)的真实故事,高等法院对他作出似乎不公正的判决,被国王以绝对命令替代,绝对命令中还把参与判决的法官斥为“毫无用处”、“一钱不值”以及“应去见鬼”。另一个是米勒·冯·桑苏士(Muller von Sanssouci)的传奇事故:“你知道,本来我可以不花一分钱就得到你的磨坊吗?”“当然,如果在柏林没有高等法院的话!”参见[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①戴涛:《修宪背景下的城市房屋拆迁若干问题》,载《人大研究》2004年第5期,第32页。
    ②在2003年12月31日建设部通报的六起违规拆迁典型案例中,就有两起是关于暴力拆迁的。一起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城乡建设拆迁公司强制拆迁,砍断户主双腿;另一起为北京市万柳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深夜将一户居民蒙眼堵嘴捆绑到门外,用推土机直接将房屋推倒。沈阳市和平区被拆迁户董国明在拆迁过程中,遭到了拆迁公司野蛮拆迁,因不满拆迁公司的补偿款,不肯搬离住地,被拆迁公司百般刁难。被钉枪封门,在房间中被关26天,遭遇停电、停水,恐吓、威胁,生存受到威胁。参见陈晶晶:《建设部通报了六起违规拆迁典型案例》,载《法制日报》2004-01 -01。2003年3月31日,武汉市三眼桥的一片地皮被开发商三江公司买了,由于开发商和住户在赔偿金额上发生了争论,为了强行拆除房屋,三江公司的员工就挥刀砍伤了两位老人,两人都住进了医院。参见张镇强:《质疑强制拆迁的宪法和法律依据》,载《中外房地产早报》2003年第22期,第8页。另据建设部统计,2002年1—7月份,全国因房屋拆除引发三级以上事故共五起,造成26人死亡,16人受伤。参见赵凌:《拆迁十年悲喜剧》,http://www. Nanfangdail y.com.cn/zm/20030904/xw/tb/200309040766.asp,2005-01-14。
    ③为防止物权法实施后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出现无法可依的状况,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修正案)》,授权国务院就征收国有土地上单位、个人房屋与拆迁补偿先制定行政法规。
    ①参见王克稳:《论房屋拆迁行政争议的司法审查》,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第75页。
    ①转引自方士荣:《论行政相对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②令人鼓舞的是,《天津市行政强制拆迁听证办法》(津国土房拆(2007)374号)第4条规定:“区县房屋行政管理部门在做出行政裁决后,申请行政强制拆迁前,应当对行政强制拆迁的依据、程序、补偿安置标准的测算依据等内容举行听证。”然而,遗憾的是,该规范性文件属于行政机关内部规则,不具有对外的法律效力。http://vip.chinalawinfo.com/ newlaw2002/ SLC/SLC. asp?Db=lar&Gid=16959019,2007-05-10。
    ③参见[日]猪口孝主编:《国家与社会》,高增杰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27页。
    ②[英]罗素:《权力论》,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5页。
    ③周安平:《社会自治与国家公权》,载《法学》2002年第10期,第17页。
    ④参见成功:《治拆迁之痛》,载《南方周末》2004-01-01。
    ①上海市民何礼明居住了几十年的祖房,被以“市政动拆”名义指定为“待拆迁房”。何一家搬出后,该房不仅没有被拆除,反而装修一新,改头换面,成为上海“新天地”商业广场中的一家酒楼。参见成功:《治拆迁之痛》,载《南方周末》2004-01-01。
    ②[美]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05页。
    ①本部分论述主要参考郭道晖:《权力的特性及其要义》,载《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68-69页。
    ②《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91页。
    ①[美]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页。
    ②[英]柏特兰·罗素:《权力论》,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89页。
    ③[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2页。
    ④[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4页。
    ⑤[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2页。
    
    ①参见漆多俊:《论权力》,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第25页。
    ②[英]哈耶克:《自由自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4页。
    ③[英]哈耶克:《自由自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5页。
    ④[英]哈耶克:《自由自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77页。
     ①[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
    ①参见[美]怀特海:《观念的冒险》,周邦宪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页。
    ①参见崔卓兰、卢护锋:《行政自制之途径探寻》,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24页。
    ②[美]汤玛斯·戴伊:《权力与社会——社会科学导论》,柯胜文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65页。
    ③行政诉讼又被称为“民告官”,此处的“民”多为政府眼中的“刁民”。
    ①参见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①转引自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②参见崔卓兰、季洪涛:《行政程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①参见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164页。
    ②参见[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页以下。
    ③R. Dworkin , A Matter of Principl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5.转引自陈瑞华:《走向综合性程序价值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第121页。
    ④L.L.Fuller, The Morality of Law (revised edi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pp.39.转引自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①参见[美]马肖:《行政国的正当程序》,沈岿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②Robert S.Summers,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 :A Plea for“Process Values”,Cornell Law Review 1974, Volume 60,Number 1,pp.1-3.转引自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2页。
    ③参见[美]贝勒斯:《程序正义——向个人的分配》,邓海平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169页。
    ①Michael Bayles, Principles for Legal Procedure,Law and Philosophy 5(1986), by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pp.54-55.转引自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4页。
    ②参见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①Robert S.Summers,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 :A Plea for“Process Values”,Cornell Law Review 1974, Volume 60,Number 1,pp.1-3.转引自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2页。
    ②如我国台湾地区将行政强制执行程序称为阶段式执行程序。基本上是由阶段式执行手段所组成,先有行政处分为前提,经由告诫、确定与执行等程序实现执行目的。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2页。
    ①崔卓兰:《行政程序法要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84页。
    ③参见高鸿钧:《现代西方法治的冲突与整合》,载《清华法治论衡》(第4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3页。
    ④Neil Vidmar, The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Procedural Fairness, Law & Social Inquir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ar Foundation, Volume 15, Number 4, Fall 1990),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877.转引自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4页。
    ⑤欧力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436页。
    
    ①参见王人博:《宪政的中国语境》,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2期,第133-147页。
    ②转引自蔡志方语。皮纯协主编:《行政程序法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秩序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页。
    ①[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2页。
    
    ①[印]赛夫:《德国行政法——普通法的分析》,周伟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②参见信春鹰:《我国的行政强制法律制度》,载《中国人大》2005年第18期,第50-51页。
    ①[英]特伦斯·丹提斯、阿兰·佩兹:《宪制中的行政机关——结构、自治与内部控制》,刘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②[英]特伦斯·丹提斯、阿兰·佩兹:《宪制中的行政机关——结构、自治与内部控制》,刘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①参见[英]特伦斯·丹提斯、阿兰·佩兹:《宪制中的行政机关——结构、自治与内部控制》,刘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②[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68页。
    
    ①[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2页。
    ②[印]赛夫:《德国行政法——普通法的分析》,周伟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6页。
    ④[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5-186页。
    ⑤[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
    
    ①参见[美]M·维尔:《宪政与分权》,苏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13页。
    ②[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32页。
    ③参见信春鹰:《我国的行政强制法律制度》,载《中国人大》2005年第18期,第50-51页。
    ①参见信春鹰:《我国的行政强制法律制度》,载《中国人大》2005年第18期,第50-51页。
    ②参见杨雪萍:《亟需制定行政强制执行法》,载《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第58页。这是笔者搜集到的关于行政强制立法的最早论述。
    ③1999年9月在西安召开的海峡两岸行政法学学术研讨会、2000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美行政执法研讨会、2000年7月在青岛召开的行政法学年会、2001年8月在杭州召开的行政强制法立法研讨会等,都把行政强制立法问题作为核心问题予以讨论。
    ①[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0页。
    
    ①参见姜明安主编:《中国行政法治发展进程调查报告》,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②参见余凌云:《行政强制执行理论的再思考》,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第72-73页。
    ③参见石佑启:《论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模式选择及其运作》,载《河北法学》2001年第2期,第55页。
    ①[英]丹宁勋爵:《法律的训诫》,刘庸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①[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0页。
    ②参见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③参见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④参见彭国能:《法治国之基本理念》,载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一),三民书局1994年版,第398页。
    ①[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03-104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5页。
    ③[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3页。
    ④周汉华:《行政立法与当代行政法》,载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45页。
    ①我国台湾地区《行政执行法》第1条规定:“行政执行,依本法之规定;本法未规定者,适用其他法律之规定。”可见,行政执行法乃属行政强制执行的基本法。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9-40页。
    ②参见信春鹰:《论我国的行政强制法律制度》,载《中国人大》2005年第18期,第50-51页。
    ③参见信春鹰:《我国的行政强制法律制度——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十六讲》,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05-08/28/content_345220.htm,2005-10-01。
    ①参见信春鹰:《我国的行政强制法律制度——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十六讲》,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05-08/28/content_345220.htm,2005-10-01。
    ②有学者甚至认为法律保留原则之于行政法,如果罪刑法定主义之于刑法,见H?felin∕Mülier, Grundriss des Allgemeinen Verwaltungsrechts, Zürich 1990,S.298.转引自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①参见[德]弗里德赫尔穆·胡芬:《行政诉讼法》,莫光华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②参见[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52-255页。
    ③参见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6页。
    ④参见[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2页。
    ⑤参见许宗力:《法与国家权力》,月旦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222-223页。
    ①参见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下册·欧洲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237页。
    ②参见[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110页。
    ③“重要性”不是确定的概念,而是一个阶梯。某一个事务对于共同体或者公民越重要,对立法机关的要求就越高。参见[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④参见邓毅:《德国法律保留原则论析》,载《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23页。
    
    ①参见[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②[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2页。
    ③参见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①参见翁岳生编:《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②参见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6页。
    ③参见[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
    ④参见城仲模:《行政法之理论基础》,三民书局1994年版,第255页。
    ⑤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0页。
    ①参见[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107页。
    ②参见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03页。
    ③M.Oberle,Der Grundsatz der Verhaltnisma igkeit des polizerlichen Eingriffs Zurich 1952.S.41.转引自蔡宗珍:《公法上比例原则初论——以德国法的发展为中心》,载《政大法学评论》1999年第62期,第83页。
    ④1794年6月1日,普鲁士邦法通则颁布,其中第10章第二节第17条规定:“警察任务限于危害防御,所谓福利促进不属于警察任务范围。警察机关为了维护公共安宁、安全与秩序,必须为必要之处置。”这种必要处置所包含的必要性原则,构成对警察权的限制。参见朱武献:《言论自由之宪法保障》,载朱武献:《公法专题研究》(二),三民书局1992年版,第38页。
    ⑤1950年德国基本法制定后,狭义比例原则呈明文化的趋势,在警察法中有所规定。如,巴登邦警察法第5条第二项规定:“警察处分不得对于关系人及一般大众造成与该处分所欲达成的目的不相当的不利后果。”
    ⑥1882年6月4日,普鲁士高等行政法院“十字架山”案案情如下:柏林市市郊有一座“十字架山”,该山上建有一个胜利纪念碑,柏林警方为使全市市民仰首即可看到此令人鼓舞的纪念碑,遂以警察有“促进社会福祉”之权力与职责,公布一条“建筑命令”,规定今后该山区附近居民建筑房屋的高度,要有一定的限制,不能阻碍柏林市民眺望纪念碑的视线!原告不服,诉讼就此展开。最后,普鲁士高等行政法院依据普鲁士邦法总则第10条第十七款第2句的规定,即:“警察为了维护公共安宁、安全与秩序,必须为必要之处置。”作出判决如下:对警察机关援引为促进福祉而限制某地段内建筑物许可高度的一个警察命令无效。至此,一般邦法通则中规定的这一法律原则,才通过行政法院判决予以正式承认,从而奠定了比例原则(必要性原则)的地位。参见陈新民:《宪法基本权利之基本理论》(上),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56-267页。
    ①参见朱武献:《言论自由之宪法保障》,载朱武献:《公法专题研究》(二),三民书局1992年版,第39-40页。
    ②王桂源:《法国行政法中的均衡原则》,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3期,第36-38页。
    ③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57页。
    
    ①参见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72页。
    ②转引自应松年主编:《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475页。
    ③参见[英]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72-73页。
    ①Gug M. Struve,The Less-Restrictive Alternative Principle and Economic Due Process,Harv.L.R.80,1967,p1465.转引自叶俊荣:《论比例原则与行政裁量》,载《宪政时代》1986年第3期,第79页。
    ②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59页。
    ③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60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草案)》第2条。
    ②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③“裁量意味着行政机关可以在不同的处理方式之间选择。但是,在具体案件中选择余地可能压缩到一种处理方式。也就是说,只有一种决定没有裁量瑕疵,其他决定均可能具有裁量瑕疵,行政机关有义务选择剩下的这种决定。这种情况称为‘裁量压缩至零’或者‘裁量收缩’。‘裁量压缩至零’尤其可以从基本权利和其他宪法规定中推导出来。”[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①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04页。
    ②参见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40页。
    ③参见谢世宪:《论公法上之比例原则》,载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一),三民书局1994年版,第123页。
    ④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三民书局1995年版,第62页。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页。
    ②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三民书局1994年版,第277页。
    ③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76-277页。
    ④希尔希贝格曾以弗莱纳“以炮击雀”的名言比喻必要性原则和均衡原则的差异:用大炮击麻雀,是违反必要性原则的,因为,只需使用鸟枪即可;而用大炮击麻雀,不论击中鸟与否,炮声会惊吓邻居,则是违反了均衡原则。参见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0-397页。
    ①参见崔卓兰、蔡立东:《从压制型行政模式到回应型行政模式》,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72页。
    ②法国行政法的重要原则多是由判例产生的,这一标准也是通过一系列判例确认的。在1902年圣·于斯特房产公司诉罗讷警察局长案中,强制执行被定义为“出于保证法律受遵守之必要,无其他手段时的合法经验手段”;行政法院在1911年3月17日的“步松牧师”案中对行政强制执行的限制范围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没有其他任何实体程序时方可实施强制执行;1925年1月23日,行政法院在对昂杜夯案作出判决时认为:行政机关对某面粉厂贴封条的行为是不合法的,因为要达到目的完全可以运用停止供应小麦或运用征用征召权来予以实现。参见胡建淼主编:《外国行政法规与案例评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636-640页。
    ①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本理论》(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8页。
    ②“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行政警告有一点类似命令或者禁令。”与责令停产停业这类禁止性强制行为相比,行政警告仍属于负担性强制行为。但事实上,如果公众“接到”并且相信了警告,产品就没有销路了,其结果与销售禁止令并无区别。大量实践表明,有时“公共警告的实际效果类似于禁令,甚至比禁止性强制对行政相对方的损害更大”。因此,“比例原则(最小侵害原则)既适用于是否发布公共警告,而且也适用于如何发布公共警告。只有经过认真审查侵害产品对消费者的危险和警告对产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的影响程度,行政机关才能发布公共警告。另外,行政机关必须以这种方式发布公共警告:对生产商的损害尽可能小,特别是应当尽可能避免对其经营造成广泛的影响。行政机关应当为此考虑不同的选择。例如,具体案件中可能表明:禁止令的损害要比警告小。”参见[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396页。
    ③我国台湾地区《行政执行法》第32条规定:“经间接强制不能达成执行目的,或因情况急迫,如不及时执行,显难达成执行目的时,执行机关得依直接强制方法执行之。”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80页。此外,日本制定《行政代执行法》明确将代执行这种间接强制手段作为主要执行方式。
    ④参见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7页。
    ⑤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271页。
    
    ①李建良:《时间上之必要性原则》,载《月旦法学教室》(公法学篇)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76页。
    ②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74页。
    ③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84页。
    ④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74页。
    ①参见《王丽萍诉中牟县交通行政赔偿纠纷案》,载最高人民法院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公报》(2003年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00-405页。
    ②美国学者戴维斯(Davis)曾指出,行政机关只要有选择权,就有裁量。选择权不仅包括实体选择,也包括程序选择;不仅包括最终选择,也包括中间选择,甚至拓展到方法、方式、时间、重视程度以及其他辅助因素。参见K.C.Davis, Discretionary Justice:A Preliminary Inquiry,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4;K.C.Davis,Administrative Law Test, 3rd edition, St. Paul, Minn:West Publishing Co.,1972,p.92.
    ③参见张国勋:《必要性原则之研究》,载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一),三民书局1994年版,第148页。
    ④参见湛中乐:《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及其司法运用——汇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诉哈尔滨市规划局案的法律分析》,载《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1期,第69-76页。
    ①参见周婷玉、刘奕湛:《我国拟立法禁止超范围查封、扣押财物》,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710/25/271312.shtml,2007-10-25。
    ②[德]卡尔·拉伦兹:《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8-119页。
    ①参见信春鹰:《我国的行政强制法律制度——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十六讲》,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05-08/28/content_345220.htm,2005-10-01。
    ①参见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581页。
    
    ①参见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②陈亚平:《各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之比较研究》,载《法律科学》1991年第6期,第72页。
    ③参见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页。
    ④参见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务》,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435页。
    ⑤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23-324页。
    ⑥参见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务》,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435页。
    
    ①[日]室井力主编:《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微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
    ②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489页。
    ③参见[日]室井力主编:《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微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页。
    ④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7页。
    ⑤[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①参见江必新:《论法院在行政强制执行中的地位和作用》,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编:《行政强制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①参见应松年:《论行政强制执行》,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第15页。
    ①[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①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20页。
    ②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15-316页。
    
    
    ①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73页
    ②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83页
    ③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21页
    ①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23页。
    ②参见杨建顺:《行政强制中的和解——三环家具城案的启示》,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42页。
    ①参见崔卓兰、刘福元:《行政自制——探讨行政法理论视野之拓展》,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第98-99页。
    ①K.C.Davis, Discretionary Justice:A Preliminary Inquiry,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215.
    ②参见[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页。
    ③参见朱冰尧:《政府权力有限化的自我革命》,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70308/10361252023.shtml,2007-05-08。
    ①参见童卫东、黄海华:《制定行政强制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制保障》, http:// www.npc.gov.cn/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343949&pdmc=1558 ,2006-04-07。
    ①参见[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飞远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①参见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页。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页。
    ③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页。
    ④参见崔卓兰、曹中海:《论行政程序的内在价值》,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3期,第65页。
    ①[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①参见[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上卷),杨伟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2-163页。
    ②参见尤光伏:《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2页。
     ①参见信春鹰:《我国的行政强制法律制度——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十六讲》,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05-08/28/content_345220.htm,2005-10-01。
    
    ①参见尤光伏:《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4页。
    ②[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③参见[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①参见尤光伏:《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8页。
    ①数据参见胡静:《去年内部审计查出损失浪费109亿》, http://finance. jrj.com.cn/ news/ 2007-09-21/000002707140.html,2007-09-21。
    
    ①参见张武扬,《行政强制制度法治化探讨》,载《法治论丛》2006年第6期,第78页。
    ②[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二卷),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3页。
    ③[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二卷),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0页。
    ④[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二卷),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9页。
    ①[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上卷),杨伟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00页。
    ②参见信春鹰:《我国的行政强制法律制度》,载《中国人大》2005年第18期,第50-51页。
    ①参见信春鹰:《我国的行政强制法律制度》,载《中国人大》2005年第18期,第50-51页。
    ①参见章剑生:《行政程序法比较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②转引自[美]贝勒斯:《程序正义——向个人的分配》,邓海平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参见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222页。
    ②令人欣喜的是,上海市自2001年10月起,由上海市政务公开办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联合发文并召开会议,要求全市行政执法部门全面推行“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的告知制度,以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对行政执法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行政执法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①[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68页。
    ①参见[印]赛夫:《德国行政法——普通法的分析》,周伟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页。
    ③[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386页。
    ①参见[印]赛夫:《德国行政法——普通法的分析》,周伟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①参见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77页。
     ①参见[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
    ①[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89页。
    ②参见翁岳生主编:《行政法》,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924页。
    ③[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89页。
    ④该法于1957年7月8日颁布,1958年1月1日起施行。
    ⑤参见蔡震荣:《行政执行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9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8]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9]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傅士成.行政强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1]胡建淼主编.行政强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2]胡建淼主编.行政强制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3]金伟峰主编.中国行政强制法律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4]朱新力主编.外国行政强制法律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5]章剑生主编.中外行政强制法研究资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6]余凌云.警察行政强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17]金光明.警察行政强制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8]任志安.公安行政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19]王天星.行政紧急强制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20]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1]贾苑生.行政强制执行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2]蔡震荣.行政执行法[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
    [23]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24]蔡志方.行政救济法新论[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
    [25]翁岳生.行政法(上、下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26]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7]许宗力.法与国家权力[M].台北:月旦出版公司,1993.
    [28]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
    [29]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M].台北:三民书局,1988.
    [30]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一)[M].台北:三民书局,1994.
    [31]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M].台北:三民书局,1994.
    [32]林纪东.行政法[M].台北:三民书局,1988.
    [33]崔卓兰,季洪涛.行政程序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4]崔卓兰,于立深.行政规章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5]崔卓兰主编.行政处罚法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36]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下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7]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M].台北:三民书局,1995.
    [38]陈新民.宪法基本权利之基本理论(上、下册)[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
    [39]董炯.国家、公民与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0]蔡立辉.政府法制论——转轨时期中国政府法制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1]高帆主编.行政权力与市场经济——政府对市场运行的法律调控[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42]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3]郭道晖.法的时代呼唤[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44]杨小君,王周户编.行政强制与行政程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5]姜明安主编.中国行政法治发展进程调查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6]荆知仁.美国宪法与宪政[M].台北:三民书局,1984.
    [47]陈慈阳.宪法学[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4.
    [48]许志雄等.现代宪法论[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5.
    [49]法治赋,董保城.宪法新论[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6.
    [50]叶俊荣.面对行政程序法——转型台湾的程序建制[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
    [51]李惠宗.行政法要义[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52]林锡尧.行政法要义[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6.
    [53]葛克昌,林明锵主编.行政法实务与理论(一)[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3.
    [54]林明锵,蔡茂寅主编.行政法实务与理论(二)[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6.
    [55]汤德宗.权力分立新论(卷一、二)[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5.
    [56]刘莘.行政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7]刘兆兴等.德国行政法——与中国的比较[M].上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58]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9]钱福臣.美国宪政生成的深层背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60]苏永钦.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61]王健编.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62]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3]张正钊,韩大元主编.比较行政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4]杨解君.走向法治的缺失言说(二)——法理、宪法与行政法的诊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5]叶兆伟,王翔主编.房屋拆迁案例精析与审理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6]黄学贤.比较行政法——港澳台行政法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7]应松年主编.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68]姜明安主编.行政执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9]姜明安主编.行政程序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0]姜明安.行政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71]姜明安主编.行政诉讼与行政执法的法律适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2]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73]宋功德.行政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74]宋功德.行政法的均衡之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5]袁曙宏等.公法学的分散与统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6]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77]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下册·欧洲宪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78]胡建淼主编.公权力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79]李江等.行政强制执行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0]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81]孙笑侠.程序的法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2]应松年主编.行政行为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83]江国华.宪法哲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4]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85]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4.
    [86]陈业宏,唐鸣.中外司法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7]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8]曹海晶.中外立法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9]张立荣.中外行政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90]石佑启.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1]张焕光等编.行政法基础知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92]侯洵直主编.中国行政法[M].洛阳: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93]王连昌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88.
    [94]廖晃龙主编.新编中国行政法原理[M].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
    [95]张正钊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6]杨海坤主编.中国行政法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
    [97]方世荣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98]熊文钊.现代行政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99]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00]方士荣.论行政相对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01]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102]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03]胡建淼主编.外国行政法规与案例评述[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104]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务[M].台北:三民书局,1997.
    [105]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106]翁岳生主编.行政法[M].台北: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
    [107]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08]章剑生.行政程序法比较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109]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10]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11]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12]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13] [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治理[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14] [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上、下卷)[M].杨伟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5]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6]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17] [英]维尔.宪政与分权[M].苏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18] [英]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M].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19] [英]密尔.论自由[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20] [英]洛克.政府论(上篇)[M].翟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21]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2] [英]边沁.政府片论[M].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23]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4]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25]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26] [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27] [英]罗素.权力论[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28] [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29]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30] [美]文森特.美国联邦主义[M].王建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31] [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M].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32] [美]伯恩斯等.美国式民主[M].谭军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33] [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M].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34]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35] [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6] [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37] [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38]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39] [美]庞德.法理学(第一卷)[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40] [美]庞德.法理学(第二卷)[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141]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训诫[M].刘庸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42]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43] [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M].胡宝海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144] [英]特伦斯·丹提斯,阿兰·佩兹.宪制中的行政机关——结构、自治与内部控制[M].刘刚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5] [美]杰瑞·马肖.行政国的正当程序[M].沈岿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6] [美]贝勒斯.程序正义——向个人的分配[M].邓海平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7] [美]考默萨.法律的限度[M].申卫星,王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48] [新西]迈克尔·塔格特编.行政法的范围[M].金自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9] [英]戴雪.英宪精义[M].雷宾南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50] [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M].夏彦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51] [美]理查德·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M].沈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52] [法]古斯塔夫·佩泽尔.法国行政法[M].廖坤明等译.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
    [153] [德]平特纳.德国普通行政法[M].朱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54] [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M].刘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55]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M].高家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56] [德]米歇尔·施托莱斯.德国公法史[M].雷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57] [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二、三卷)[M].何慕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58] [日]猪口孝主编.国家与社会[M].高增杰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159] [美]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60] [美]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褚松燕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2.
    [161] [美]怀特海.观念的冒险[M].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162] [美]詹姆斯·布坎南.财产与自由[M].韩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63]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64] [美]汤玛斯·戴伊.权力与社会——社会科学导论[M].柯胜文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0.
    [165] [德]弗里德赫尔穆·胡芬.行政诉讼法[M].莫光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66] [英]韦德.行政法[M].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67] [日]室井力主编.日本现代行政法[M].吴微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168] [日]盐野宏.行政法[M].杨建顺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69] [印]赛夫.德国行政法——普通法的分析[M].周伟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70] [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71]原田大樹.自主規制の公法学的研究[M].东京:有斐閣, 2007.
    [172]西津政信.間接行政強制制度の研究[M].东京:东京信山社,2006.
    [173] Alfred C.Aman,Jr. Administrative law in a global era[M].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2.
    [174] Paul Craig. EU administrative law[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75] Alberto J,Gol Obanez. The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and Enforcement of EC Law: Powers, Procedures and Limits[M]. Oxford: Hart Publishing,1999.
    [176] K.C.Davis. Discretionary Justice: A Preliminary Inquiry[M].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9.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主编.行政强制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罗豪才等.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4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5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6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8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7]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9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8]罗豪才等.软法与公共治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罗豪才等.软法与协商民主[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第1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1]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第2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2]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第4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邹效顺.城市房屋拆迁强制执行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法学院,2006. G.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1]文正邦.论权利及权力[J].外国法学研究,1990(1):15.
    [2]郭道晖.权力的特性及其要义[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8-69.
    [3]崔卓兰,曹中海.论行政程序的内在价值[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3):65.
    [4]崔卓兰,蔡立东.从压制型行政模式到回应型行政模式[J].法学研究,2002(4):72.
    [5]信春鹰.我国的行政强制法律制度[J].中国人大,2005(18):50-51.
    [6]周佑勇.行政裁量的治理[J].法学研究,2007(2):25-37.
    [7]戴涛.修宪背景下的城市房屋拆迁若干问题[J].人大研究,2004(5):32.
    [8]王克稳.论房屋拆迁行政争议的司法审查[J].中国法学,2004(4):75.
    [9]周安平.社会自治与国家公权[J].法学,2002(10):17.
    [10]应松年.行政强制立法的几个问题[J].法学家,2006(3):8-11.
    [11]姜明安.法律规范行政强制行为的意义和途径[J].法学家,2006(3):11-15.
    [12]胡建淼,蒋红珍.论最小侵害原则在行政强制法中的适用[J].法学家,2006(3):15-23.
    [13]莫于川.行政强制立法应坚持平衡理念与兼顾原则[J].法学家,2006(3):23-29.
    [14]傅士成.关于行政强制法三个问题的看法和主张[J].法学家,2006(3):29-33.
    [15]王腊生.地方性法规设定行政强制问题研究[J].政法论丛,2006(6):79-85.
    [16]沈开举,王红建.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性质及法院在执行中的作用[J].政法论丛,2006(6):86-90.
    [17]程雁雷,盛建平.我国现行行政强制执行主体及其权限职责[J].政法论丛,2006(6):91-99.
    [18]肖泽晟.论被执行人和第三人的法律地位[J].政法论丛,2006(6):99-107.
    [19]陈立风.论人民法院在行政强制措施中的地位[J].法律适用,2006(6):44-47.
    [20]敖双红.行政强制救济若干理论问题探析[J].时代法学,2007(4):31-37.
    [21]周安平.公民财产权与国家行政权之法治关系[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1):16-24.
    [22]漆多俊.论权力[J].法学研究,2001(1):25.
    [23]杨雪萍.亟需制定行政强制执行法[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6(2):58.
    [24]余凌云.行政强制执行理论的再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4):72-73.
    [25]石佑启.论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模式选择及其运作[J].河北法学,2001(2):55.
    [26]邓毅.德国法律保留原则论析[J].行政法学研究,2006(1):23.
    [27]蔡宗珍.公法上比例原则初论——以德国法的发展为中心[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83.
    [28]王桂源.法国行政法中的均衡原则[J].法学研究,1994(3):36-38.
    [29]应松年.论行政强制执行[J].中国法学,1998(3):15.
    [30]叶俊荣.论比例原则与行政裁量[J].宪政时代,1986(3):79.
    [31]湛中乐.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及其司法运用——汇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诉哈尔滨市规划局案的法律分析[J].行政法学研究,2003(1):69-76.
    [32]陈亚平.各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之比较研究[J].法律科学,1991(6):72.
    [33]杨建顺.行政强制中的和解——三环家具城案的启示[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42.
    [34]马生安.论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模式选择及其程序设定[J].行政法学研究,1997(3):20-26.
    [35]张淑芳.行政强制与行政处罚关于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法学,1999(3):81-89.
    [36]江必新.紧急状态与行政法治[J].法学研究,2004(2):3-16.
    [37]金承东.论行政法律保留原则[J].浙江社会科学,2002(1):93-98.
    [38]罗豪才,宋功德.和谐社会的公法建构[J].中国法学,2004(6):3-22.
    [39]杨小君.二十世纪西方国家行政权的扩张[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6(2):24-29.
    [40]于立深,彭彦文.依法行政的范式转换——从计划帝国迈向法治国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2):54-59.
    [41]关保英,戚继刚.1999年海峡两岸行政法学研讨会综述[J].行政法学研究,2000(2):74-77.
    [42]杨海坤,刘军.论行政强制执行[J].法学论坛,2000(3):13-22.
    [43]王达.探析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强制执行[J].法律适用,2003(11):56-58.
    [44]邓淑梅.论房屋拆迁中对私人财产权的保护[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18-20.
    [45]吴建华,赖超超.私产征收征用中的公法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法学,2004(6):48-53.
    [46]许燕.论城市房屋拆迁的行政法规制[J].法学论坛,2004(5):42-46.
    [47]郑文科.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效力的思考[J].行政与法,2004(4):65-66.
    [48]张镇强.质疑强制拆迁的宪法和法律依据[J].中国房地产,2003(22):8.
    [49]程时菊.房屋拆迁行政案件合法性审查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00(4):72-77.
    [50]李季.重构行政执行制度之思考[J].行政法学研究,1999(3):60-63.
    [51]赵贵龙.行政强制执行的司法控制[J].人民司法,2001(12):20-23.
    [52]刘云兵,白庆华,汪波.完善城市房屋拆迁立法的建议[J].河北法学,2004(8):30-32.
    [53]苏静.论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设定[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2):83-85.
    [54]杨福忠.控制权力还是控制权力——谈行政强制法的价值定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4):31-34.
    [55]杨福忠.从反思性公共行政看行政强制立法的价值取向[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8):26-32.
    [56]敖双红.行政强制立法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66-71.
    [57]赵菊敏,毋晓蕾.论行政强制法(草案)的价值取向[J].行政与法,2006(7):96-97.
    [58]汪自成.论行政强制对人权保障的制度性回应[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3):30-35.
    [59]李雅婧.行政权力负效应的程序控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8):18-20.
    [1]杨建顺.关于行政执行权力配置的思考[N].人民法院报,2002-08-01(6).
    [2]成功.治拆迁之痛[N].南方周末,2004-01-01(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