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术科课程目标与内容及实施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术科课程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践类课程的主体。随着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院校术科课程不再是单一的运动技能传授课,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教学、管理、竞赛组织能力以及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从当前体育院校术科课程教育教学实际现状来看,术科课程的改革有其局限性。鉴于术科课程教育教学的特定价值追求和所要完成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任务,体育院校须根据社会的变化与要求,重新思考术科课程的两个核心问题---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对实践运行中的课程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借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的《体操》和《篮球》课程建设经验,探寻体育院校术科课程的革新之道,以期实现体育院校术科课程突破性进展,满足市场经济对高等体育教育对象提出的“高层次”、“专业化”的要求。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一、术科课程具有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的自主研究性、学生个体的创造性、自主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潜在的课程教育明朗化、教材知识与学生本身资源的生成性等特征。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院校术科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二、不同时期教学大纲中的术科课程目标,既有重点学习与掌握专项运动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相对稳定的一面;同时也存在适时变化的一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衡的课程观逐渐受到重视。
     三、不同时期术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所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教学内容在编排和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社会适应趋势:1990年代强调技战术、技能学习;2002年课程教学重点突出;近些年术科课程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
     四、在具体的课程运行中,术科教师认为课程培训很有必要,教师都希望在课程实践中得到相关的指导与帮助;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不同教龄间的术科教师对他们在学校的地位、职业成就感等认识方面存在差异。
Technical courses ar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practical courses in China's higher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pla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deepening of curriculum reform, curriculum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s is not only focusing on the teaching of sports skills, but also is 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raining students'teaching, management, competition ability, enhancing their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ng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Viewing the actual effect of the current sports colleges curriculum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echnical curriculum reform touches only some surficial problems. Given the specific value the technical courses pursuit and the different task they have to fulfil, these courses differ greatly from other courses in Colleg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ocial changes and requirements, Colleg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ve to rethink two critical questions, one is the target orientation, and the other the content selection. By probing into practical courses in operation, learning ideas from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National Quality Title Courses such as "Gymnastics" and "Basketball", exploring new ways to innovate the sports colleges curriculum, expecting to realize a breakthrough in the sports colleges curriculum reform, meeting the "high level" and "professional" demands of the market economy on higher physical education. The autho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echnical courses bear a diversity of features such as practical teaching in learning process, learning activities accompanying independent research, individual creativity, various forms of autonomous activities, the potential curriculum education being clearer, textbook knowledge merging with the generation of students'resources.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setting of the technical courses determine that such teaching has the advantage of contributing ideological and moral essence to education.
     2Different stages ruled by the syllabus emphasize different objectives of technical courses, they have relative stability and change with time as well. 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learning and mastery of the particularly basic skills which are key elements in teaching while the latter refers to the gradual attention that has been give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skill, process and method, emotion attitude and concept of value.
     3Teaching content of technical courses at different stages has become different. With the pass of time, the layout and sel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show a clear trend of social adaptation:the90s witnessed emphasis on tactics and skill learning; after2000, major tasks of teaching has become more conspicuous,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s emerges both in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form; technical courses lay equal stress on the teaching of theory and knowledge and the practice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Students are showing more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ir future career needs when selecting the courses.
     4In specific course operation, teachers think it i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receive course training. They hope that they can be provided with related guidance and help. Comparing with teachers of other subjects, teachers of different ages hold different acceptance to their school status and occupational accomplishment.
引文
[1] 凯利(A.V.Kelly)著;吕敏霞译.《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2] 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
    [1] 凯利(A. V.Kelly)(英)著;吕敏霞译《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19.
    [1] 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7.
    [1] 钟启泉著.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3.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8.
    [3] 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4.
    [1] 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3:P1-3.
    [2] 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P1.
    [3] 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1] 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P1-2.
    [2] 姚蕾.《体育隐蔽课程论——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0
    [3] 胥英明.《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P1-2.
    [4] 张惠红.《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P1-2.
    [1] 许博.《关于高等体育院校球类运动项目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1:P1-3.,
    [2] 朱伟强.《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P5-6.
    [1] 王凯珍等.北京体育大学课程设置的现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3:37-42.
    [2] 黄汉升等.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11:1-5.
    [3] 李岩.地方体育院校术科课程设置与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5:714-715.
    [4] 王章明等.如何建构有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395-1397.
    [5] 钟秉枢等.我国体育院系术科教学法改革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0,3:72-76.
    [6] 魏丕来等.现代教学模式在高等体育院校术科教学中的运用及其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811-813..
    [7] 胡亦海等.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90-94.
    [1] 黄汉升等.《体育科研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1.
    [1] 李杰凯.运动项目广义进化规律与体育教学原理[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79.
    [2] 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0.
    [1] 江山野等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P65.
    [2] 郝德永.关于课程本质内涵的探讨见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改革整体论[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3-247.
    [3]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10.
    [1] 王华卓.《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
    [2] Dr. George J. Posner著;仇光鹏等译.《课程分析》(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3] 吕达.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
    [1] 黄爱峰等.一个真实的假问题: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探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J].2006,4:92-95.
    [2] 国家教委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教体厅[1991]13号
    [3] 王健.《体育专业课程的发展及改革》[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7-125.
    [4] 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4.
    [1] 黄爱峰等.一个真实的假问题: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探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J].2006,4:92-95.
    [2]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92.
    [3] 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研究.博士论文,2007:33-36.
    [1] 表据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79表4-2改制。
    [1] 王威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
    [1]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6.
    [2] 同上
    [1] 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
    [1] 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4.
    [2] 教育部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发布.
    [3] 毛振明等.《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著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30.
    [4] 同上:33.
    [5] 毛振明等.《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著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30.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3.
    [2] 同上
    [1]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4.
    [2] 艾伦·C·奥恩斯坦等;柯森,主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48-249.
    [3] David G. Armstrong著;陈晓端主译.《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96-97.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9-40.
    [2] 泰勒著;罗康等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74-75.
    [1] 乔治·J·波斯纳著,仇光鹏等译.《课程分析》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2-63.
    [1] 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4.
    [2] 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北:东华书局,1991:186.
    [3] 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55.
    [4] 钟启泉主编.《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4
    [1] 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53.
    [2] 钟启泉主编.《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119.
    [1] 钟启泉主编.《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119
    [1] 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55.
    [2] 钟启泉主编.《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P120.
    [1]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2-95.
    [3] 刘黔敏.《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29
    [1] 表4-1依据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印的教学大纲(1990-2006年)编制。
    [1] 《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0
    [2] 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P83-84
    [1] 季浏.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J].体育教学,2006,2:4-6
    [2] 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印.教学大纲.2006.
    [1] 龚坚等.《体育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3-167.
    [1] 金宗强.2009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成绩比较分析[J]天津休育学院学报,2010,2:117.
    [2] 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印.教学指导书.1989.
    [3] 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印.田径教学大纲.1995.
    [4] 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印.教学大纲.2003-2006.
    [1] 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武汉体育学院教学指导书.P574-570
    [2] 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印.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大纲,2006年
    [3] 费雷斯特W帕克等著;孙德芳译.《当代课程规划》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
    [1] 乔治·丁·波斯纳著;仇光鹏等译.《课程分析》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9.
    [1] 钟启泉主编.《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8.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重印:106.
    [3] 同上.
    [4] 廖哲勋等.《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0.
    [5] 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9.
    [1] 廖哲勋等.《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3.
    [2] 张洪潭. 《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81
    [3] 王健. 《体育专业课程的发展及改革》[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7-124
    [4] 季程钧.《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6.
    [1] 杨培基.论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技术及其教学[J].体育与科学,2009,5:77-79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15,35.
    [3] 周坤.试论体育教学内容中的竞技运动项目.[J].四川体育科学2004.9:182-183
    [1] 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9-130
    [2] 何永红.《化学课程内容选择与生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70
    [1] 廖哲勋等.《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90
    [1] 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53
    [1] 王威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7。
    [1] 王威廉.试论高校课程与文化科学知识的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01,1:13-17.
    [2] [美]弗雷斯特.w.帕克等编著;孙德芳译.《当代课程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07-408.
    [1] 廖哲勋等《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40
    [2] 同上
    [1] 钟启泉主编.《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0
    [2] 约翰·埃里奥特等.教师在课程发展中的作用:一个英国课程改革尚未解决的问题.[J].外国中小学教学1993,4:40.
    [3] 同上
    [1] 周海银.《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50
    [2]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P13
    [1] 徐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理论探讨与实践构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12
    [1] 徐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理论探讨与实践构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13
    [1]A.V.Kelly著;吕敏霞译.《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8.
    [2] 武汉体育学院网站
    [1] 郑湘平、吕万刚.《体操》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99.
    [2]同上
    [1] 郑湘平、吕万刚.《体操》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99.
    [2] 郑湘平、吕万刚.《体操》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100
    [1] 武汉体育学院网站,国家级精品课程《篮球》,2010.
    [1] 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49-650.
    [2] 同上.
    [1]阿特巴赫著;蒋凯主译.《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阿梅斯特朗著;陈晓端主译.《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阿普尔著;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阿特巴赫著;姜有国等译.《全球高等教育趋势:追踪学术革命轨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5]陈宁.《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和模式的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6]陈振华.《教育知识建构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7]陈桂生《课程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丛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支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丛立新等.《当代中国课程与教学法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丹尼尔森等著;陆如萍等译.《教师评价: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1]D.C.菲利普斯等著;尤秀译.《学习的视界》(第四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2]戴克F.沃克等著;向蓓莉等译《课程与目标》(第四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3]弗雷斯特·W·帕克等编著;孙德芳译《当代课程规划》(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4]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5]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6]高有华.《高等教育课程理论新探》[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
    [17]龚坚等.《体育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8]龚放.《大学教育的转型与变革》[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19]郭文.《教学与课程三维分析基于经济学、信息技术和教育学视角》[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0]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41.
    [2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0.
    [22]哈瑞罗特著;杨明全译《情境中的课程: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3]亨德森等;夏惠贤等译.《课程智慧--民主社会中的教育决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4]霍尔等著;吴晓玲译《实施变革:模式、原则与困难》[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5]黄显华等著.《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增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6]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北:东华书局,1991:186.
    [27]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55.
    [28]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
    [29]季浏,胡增萍.《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0]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6.
    [32]季苹.《教什么知识:对教学的知识论基础的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3]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4]凯利著;吕敏霞译.《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5]克罗恩著;李其龙等译.《教学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6]卡伦·芒迪等主编;徐辉等主译《比较与国际教育导论:教师面临的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7]科林·马什著;徐佳等译《理解课程的关键概念》(第三版)[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9.
    [38]L·迪·芬克著;胡美馨等译.《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课程设计原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9]路易斯·P·波伊曼著;洪汉鼎译.《知识论导论--我们能知道什么》(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0]郭德江《美国大学课程思想的历史演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1]L·W·安德生等编著;皮连生主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3]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4]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5]林智中等.《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6]刘美凤.《教育技术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7]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8]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4.
    [4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5
    [50]毛振明.《体育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1]迈克尔·普洛瑟著;潘红等译《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2]马尔科姆·泰特著;侯定凯译.《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3]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4]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5]迈克尔·富兰等著;孙静萍译.《突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6]毛振明等著.《体育教学理论问题与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7]毛振明等.《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著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30.
    [58]毛振明、赖天德主编.《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育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2006:115-118.
    [59]麦克尼尔著;谢登斌等译《课程导论》(第六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0]帕克等著;谢登斌等译《课程规划—当代之取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61]皮特w.阿来萨著;徐士强译《课堂评估: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2]潘懋元.《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期》[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3]潘懋元.《大学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篮球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6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6]乔治·丁·波斯纳著;仇光鹏等译.《课程分析》(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7]乔治·J·波斯纳等著;赵中建等译《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8]R·A·瑞译等主编;王为杰等译.《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9]宋旭峰著《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轨迹—江苏高等教育结构演变实证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0]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1]泰勒著;罗康等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8:74-75.
    [72]托尼·比彻等著;唐跃勤等译《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3]陶本.《学科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4]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武汉体育学院教学指导书》[M].1989.
    [75]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编写《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课教学计划与进度汇编》
    [76]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武汉体育学院体操教学大纲汇编》1990.
    [77]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武汉体育学院田径教学大纲汇编》1990.
    [78]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武汉体育学院教学大纲汇编》2002.
    [79]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武汉体育学院教学大纲汇编》2006.
    [80]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印.教学指导书.1989.
    [81]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印.田径教学大纲.1995.
    [82]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印.教学大纲.2003.
    [83]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印.教学大纲.2006.
    [84]王健等著.《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85]王健. 《体育专业课程的发展及改革》[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7-124
    [86]威廉·哈奇森、博斯著;李林等译《有效教学决策》(第6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87]W·迪克等著;庞维国译.《系统化教学设计》(第六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8]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9]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0]威廉·M.雷诺兹等主编;张文军译.《课程理论新突破—课程研究航线的解构与重构》[M].杭州:教育出版社,2008.
    [91]韦默著;洪岗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学实践带来的五项关键变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92]许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理论探讨与系统构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93]辛自强.《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94]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课程变革的知识基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95]于泽元.《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96]约翰·D.麦克尼尔著;徐斌艳等主译《课程:教师的创新》(第三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97]张有声.《高等教育所持续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98]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9]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
    [100]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9.
    [10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02]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3]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4]周海银.《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105]詹姆斯·G..亨德森等著;志平等译《革新的课程领导》(第二版)[M].淅江:淅江教育出版社,2005.
    [106]钟秉林.《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7]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0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10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15,35.
    [110]Goodlad, J., Curriculum Inquiry——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1979:135,
    [111]Caswell & Campbell,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35:70-75,
    [112]Bruner,J.(1961).The process of education,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13]Alexander M.Sidorkin,Beyond Discourse:Education,the Self,and Dialogue (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9)
    [114]Phillip C.Schlechty,Shaking Up the School House:How to Support and Sustain Educational Innov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1).
    [115]Giroux,Schooling and the Struggle for Public Life.
    [116]Marsh and Willis,Curriculum:Alternative Approaches,Ongoing Lssues
    [117]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3.
    [118]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119]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120]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121]姚蕾.《体育隐蔽课程论——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0.
    [122]胥英明.《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123]张惠红.《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124]许博.《关于高等体育院校球类运动项目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1.
    [125]朱伟强.《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126]李杰凯.运动项目广义进化规律与体育教学原理[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79.
    [127]何永红.《化学课程内容选择与生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70
    [128]刘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技术学科课程建设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9
    [129]任海等.国内外高等体育院校课程结构的比较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 报,1998,5.
    [130]王健.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学科”与“术科”问题[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2.
    [131]凯珍等.北京体育大学课程设置的现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3.
    [132]黄汉升等.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11.
    [133]李岩.地方体育院校术科课程设置与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5.
    [134]章明等.如何建构有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135]秉枢等.我国体育院系术科教学法改革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0,3.
    [136]魏丕来等.现代教学模式在高等体育院校术科教学中的运用及其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
    [137]胡亦海等.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138]钟启泉著.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1,1:14-20.
    [139]黄爱峰等.一个真实的假问题: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探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J].2006,4:92-95.
    [140]江宇.从心理学视角论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技能目标的价值定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92-94.
    [141]季浏.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J].体育教学,2006,2:4-6
    [142]金宗强.2009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成绩比较分析[J]天津休育学院学报,2010,2:117.
    [143]伊昌荣.体育实践与体育意识的辨证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3.1:54.
    [144]李孔珍.教师教育课程不容忽视的内容:实践性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7,9:74-79.
    [145]王威廉.试论高校课程与文化科学知识的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01,1:13-17.
    [146]郑湘平、吕万刚.《体操》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99.
    [147]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49-650.
    [148]教育部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发布.
    [149]Brophy,J.E(1981).Teacher praise:A functional analysi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51,5-32
    [150]武汉体育学院网站,国家级精品课程《体操》申报书,2008.
    [151]武汉体育学院网站,国家级精品课程《体操》2009.
    [152]武汉体育学院网站,国家级精品课程《篮球》,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