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能源外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能源(尤其是石油)是推动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一个牵动国际政治、经济全局的战略问题。能源外交是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际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能源外交属于经济外交这一大的范畴,能源外交在许多国家外交以及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石油这一稀缺资源的特殊性以及石油分布、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性,再加上石油安全在各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能源外交在各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并对国际关系以及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能源外交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石油业的发展以及石油的逐渐推广运用。能源外交的真正兴盛始于二战后,这主要是因为石油开始取代煤炭在国民经济中大规模使用,人类进入了“石油世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能源问题与国际政治密切互动,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敏感因素之一。各国对石油的争夺与控制成为引发国际冲突与矛盾的一个重要诱因。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在中东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冷战后美国发动的几场地区战争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都与石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国际石油市场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呈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国际石油市场发生变化,就会进行国际能源外交活动,而国际能源外交活动通常会引起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变化;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也会引起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引发新一轮的国际能源外交活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能源危机频繁发生,油价不断上升,对世界经济构成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如何通过能源外交来确保本国的能源安全供应,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重视。
     日本是一个能源贫乏的国家,而确保海外能源稳定可靠的供给又是日本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重要保障,可以说,离开了石油等重要能源的补给,战后日本经济就无法获得飞速发展。日本是石油消费大国,绝大部分原油供应依赖进口,因此发展与产油国的良好关系、增进加强与产油国的各项合作以及高度关注世界能源动态的走向就成为日本对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甚至成为战略决策,而保证外部石油的稳定供应和运输通道畅通则是日本能源外交和能源安全的主要任务。能源外交是日本经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后各种条件的制约下,日本以追求经济繁荣为立国之本,把经济外交作为其主要外交手段。吉田内阁以来的历届政府都以经济发展和对美协调作为外交的核心,在国际事务中主动保持低姿态,并以经济外交为经济增长拓展了国际环境。不仅如此,在政治外交和军事外交能力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日本在处理政治、安全等问题时也往往以经济外交为重要手段。于是,经济外交的功能超出了纯经济问题的范畴,从而成为战后日本外交的显著特征。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能否有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将直接关系到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全局,不容否认,日本是国际舞台上施展能源外交较为出色的国家之一,其某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中日两国同处于亚太地区,两国都以中东海湾地区作为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又都面临着海上石油运输航线的诸多风险,因此中日两国在石油等能源领域有合作的潜力,如两国在能源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将会更好地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
Energy (esp.oil)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carrying forwar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It is also a strategic problem connected with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y. Energy diploma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relations. Energy diplomacy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economic diplomacy. Energy diplomacy oo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iplomatic and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n many countries. The specialty of oil that oil is a kind of rare resources, its unequilibrium in distributio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d the fact that oil security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economic and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mong many countries determine the position of energy diplomacy in the foreign policy of many countries and have a great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structure.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diplomacy depends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oil industry and gradu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oil. The prosperity of energy diplomacy bega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fact that oil began to be used on a large scale instead of coal and mankind entered“the century of oil”. Since the 1960s-1970s, energy problem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have been closely interactive, energy problem has become one of important sensitive factors affect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lunder and control of oil results in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During the cold war,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S which were the two world superpowers fought fiercely for world hegemony in the Middle East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After the cold war, the US started several regional wars such as the Gulf War,the Iraq War which had an inseparable connection with oil. In add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oil market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is obviously interactive. On one hand, when international oil market changes, international energy diplomatic activities took place. These diplomatic activities bring about the further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n the other hand,th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also lead to th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oil market and a new round of international energy diplomatic activities. Since the 1970s, frequent energy crises and and rising of oil price have threatened the world economy.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e government of many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creasing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way energy diplomacy can guarantee energy security supply to a country. Japan is a country destitute of energy. To make sure of steady and reliable supply of overseas energy is important security that can make Japan develop into an economic power, that is to say, without the supplement of oil, Japan’s economy after the World War II couldn’t have developed rapidly. Japan is a great country consuming oil. Most of crude oil supply depends upon import. So developing good relations with oil countries,strengthening many items of cooperation with them and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trend of world energy dynamics ar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Japan’s foreign policies and strategic policies.The main task of Japan’s energy diplomacy and energy security is to guarantee outside stable supply of oil and smooth passage of transportation.Energy diplomacy is an important composition of Japan’s economic diplomacy. Under the restrictions of post-war conditions, Japan regards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prosperity as the fundamentals of building the state, and treats economy diplomacy as its main diplomatic way, Since the Yoshida Shigern cabinet, every government tak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ion with the US as the core of diplomacy, actively keeps a low profil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wide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economic growth by means of economic diplomacy. Besides, under the limited conditions of capability of political diplomacy and military diplomacy, Japan always treats economic diplomacy as an important way when dealing with the politics and safety issues. Thus,the functions of economic diplomacy are beyond the category of net economic issues, which is the most conspicuous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s post-war diplomacy.
     China is now in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Energy resources are in great supply. Whether there is steady and reliable energy supply will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Without doubt,Japan is a country that is expert in exerting energy diplomacy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Some of its successful experiences should be learnt. China and Japan both lie in the Asian-Pacific region. The two countries treat Middle East and Gulf region as import sources for oil, and they are facing the dangers of crude oil transportation by sea. So the two countries have cooperative potential in the field of such energy as oil. If they can realize mutual-benefit and win-win with each other, this will futher carry forward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引文
① [日]外務省『わが外交の近況』(1957年版)、大蔵省印刷局 1957 年発行、第 11 頁。
    
    ① 金熙德:《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作用及其演变》,载《日本学刊》,1995 年第 4 期,第 91 页。
    ② 宋成有、李寒梅:《战后日本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78 页。
    ③ [日] 五百旗頭真 編『戦後日本外交史』有斐閣 1999 年 第 180 頁。
    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31页
    ② 日本経済産業省『日本新国家エネルギー戦略』第 49 頁。出自 http://www.enecho.meti.go.jp/(日本経産省?資源エネルギー庁)
    ① 参见李凡:《战后日本对中东政策研究(1952~1996 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② 参见宋成有、李寒梅等著《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 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年版;冯昭奎、金熙德、周永生等著《战后日本外交(1945~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年版。
    ③ 参见金熙德等著《再生还是衰落——21 世纪日本的抉择》,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金熙德:《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④ 参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时事出版社,2005 年版。
    ⑤ 金熙德:《日本对中东政策的演变轨迹》,载《日本学刊》,2006 年第 4 期。
    ⑥ 何士华、曾光强:《透析小泉政府的能源外交》,载《国际石油经济》,2006 年第 5 期。
    ⑦ 李耐国:《日本石油战略探析》,载《太平洋学报》,2005 年第 12 期。
    ⑧ 王珊:《日本中东能源外交简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 年第 3 期。
    ⑨ 刘天纯:《略论日本争夺能源之战》,载《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 年第 6 期。
    ⑩ 卢岩、王蕴:《东北亚能源合作与日本外交政策》,载《当代亚太》,2005 年第 6 期。 ? 马彦、陈伟远:《战后日本中东石油战略的调整及其启示》,载《阿拉伯世界》,2004 年第 4 期。 ? 参见罗建波:《论冷战后日本对非洲的外交政策》,载《国际观察》,2003 年第 1 期;钟伟云:《日本对非援助的战略图谋》,载《西亚非洲》,2001 年第 6 期。 ? 钱学文:《90 年代中东日本关系之回顾与展望》、《战后中东日本关系》、《日本的政治大国走向与中东国家的选择》,分别载《阿拉伯世界》,1995 年第 1 期、1994 年第 3 期、1996 年第 3 期。 ? 参见张季风:《中日两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载《日本学刊》2004 年第 6 期;李玉潭、陈志恒:《中日能源:从竞争走向合作》,载《东北亚论坛》2004 年第 6 期;李昌新:《略论中日关系中的能源因素》,载《东南亚研究》2005 年第 5 期;张海燕:《建立东北亚能源和环境共同体》,连载《现代日本》2005 年第1 与第 2 期。
    ① 参见以下日文著作与论文: 小峰隆夫著『石油と日本経済』東洋経済新報社1982年;鈴木茂著『日本のエネルギー開発政策』ミネルバア書房1985年;日本エネルギー経済研究所編『戦後エネルギー産業史』東洋経済新報社19
    86年;犬飼英吉、村主進、長沢光男著『次代への視点 21世紀、日本のエネルギーは大丈夫か』ダイヤモンド社1999年;経済協力開発機構?国際エネルギー機関著、小林節雄訳『日本のエネルギー政策』技術経済研究所2001年;宝利尚一著『日本の中東外交』教育社1980年;渡辺昭夫編『戦後日本の対外政策』有斐閣1985年;五百旗頭真編『戦後日本外交史』有斐閣1999年;庄司太郎『エネルギー安全保障と資源外交』、『石油開発時報』に載って、2005年第11号。
    ①《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第 467 页。
    ② [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0 页。
    ③ [英]苏珊·斯特兰奇,杨宇光译:《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 21 页。
    ① 阎学通:《国际政治与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4 页。
    ② 笔者认为,广义上的东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东盟十国、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印度。例如 2005年 12 月首届东亚峰会与会国就有中日韩三国、东盟十国以及印度、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共十六国,目前东亚峰会每年召开一次,已基本上形成了机制。
     ① 引自王逸舟对《和平的地理学——中国学者论东亚地区主义》一书所作的序言,参见肖欢容主编:《和平的地理学——中国学者论东亚地区主义》,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 页。
    ② 肖欢容:《地区主义及其当代发展》,引自肖欢容主编:《和平的地理学》,第 2 页。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4082 页。
    ②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1991 by Merriam-Webster Inc. Philippines Copyright 1991 by Merriam-Webster Inc. p.1004.
    ③『国語大辞典』、小学館、昭和五十六年十二月第一版、第 1131 頁。
    ④《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 1384 页。
    ⑤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p.412.
    ①『国語大辞典』、第 291 頁。
    ② 华泽澎主编:《能源经济学》,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4 页。
    ③ [比利时]让—雅克·贝雷比著,时波、周希敏、贺诗云译:《世界战略中的石油》,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 5 页。
    ④ 周永生:《经济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1 页。
    ① [俄]斯·日兹宁著,强晓云、史亚军、成键译:《国际能源政治与外交》,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45 页。
    ②[俄] C. 3. 日兹宁著,王海运、石泽译审:《俄罗斯能源外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573 页。
    ③ 中国现代国关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2 页。
    ④ 郑羽、庞昌伟:《俄罗斯能源外交与中俄油气合作》,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年版,第 65 页。
    ⑤ 王海运:《能源成为“外交货币”》,载《环球时报》,2006 年 4 月 25 日。
    
    ① 查道炯:《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2 页。
    ② 中国现代国关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6~47 页。
    ③ 舒先林、李庆春:《石油安全概念与石油安全战略》,载《长江大学学报》,2005 年第 4 期,第 60 页。
    ① V. D. Ladoucette, “Security of supply is back on the agenda”, Middle East Economic Survey (MEES), 18 Nov. 2002.
    ② 吴磊:《中国石油安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5 页。
    ③ 梅孜:《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 年版,第 295 页。
    ④ 倪健民主编:《国家能源安全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12 页。
    ⑤ National Energy Policy. Report of the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May 2001.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
     ① [英] R·贝尔格雷夫等编,王能全等译:《2000 年的能源安全》,北京:时事出版社,1990 年版,第 1 页。
    ② 冯玉军、丁晓星、李东编译:《2020 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载《国际石油经济》,2003 年第 9 期,第 38~41 页。
    ① [俄]斯·日兹宁著,强晓云等译:《国际能源政治与外交》,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4 页。
    ② 查道炯:《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9 页。
    ③ 王革华等编著:《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1 页。
    ④ 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载《财经研究》,2004 年第 5 期,第 130 页。
    ⑤ 安丰全等:《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载《石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5 期,第 9 页。
    
    ① 单卫国:《试论石油安全》,载《国际石油经济》,2003 年第 10 期,第 5~6 页。
    ② 安尼瓦尔·阿木提等编:《石油与国家安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81 页。
     ① 单卫国:《试论石油安全》,载《国际石油经济》,2003 年第 10 期,第 6 页。
    ② 刘衍玲:《深刻认识能源安全的内涵,全面应对能源安全的挑战》,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2 期,第 86 页。
    ① 陆忠伟主编:《非传统安全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0 页。
    ② 中国现代国关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94 页。
    ③ 中国现代国关研究院海上通道安全课题组:《海上通道安全与国际合作》,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14 页。
    ④ 陆忠伟主编:《非传统安全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03 页。
    ① 宋效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双重视角下的石油安全》,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年第 7 期,第 72 页。
    ② 所谓马格里布,阿拉伯语意为“西方”,现在指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的总称。一般指“大马格里布”为马格里布联盟五国,即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毛里塔尼亚。
    
    ① 徐小杰:《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4~35 页。
    ②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78 页。
    ① Joyce M. Hawkins And Robert Allen, The Oxford Encyclopedic English Dictionary,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91, p.588.
    ② 这两种日文释义参见日文工具书: 「日本語大辞典」、講談社、1989年版、第1245頁。「万有百科大事典」、11巻、小学館、1973年版、第387頁。
    ③《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512 页。
    ④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编辑部编:《当代世界政治实用百科全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30 页。
    ⑤ 刘金质、梁守德、杨淮生主编:《国际政治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61 页。
    ⑥ [美]斯皮克曼著,刘愈之译:《和平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年版,第 14 页。
    ① Raymond Aron, Peace and War: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 1966, p.191.
    ② [英]杰弗里·帕克著,刘从德译:《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年版,第 9~12 页。
    ③ [俄]C.3.日兹宁著,王海运、石泽译审:《俄罗斯能源外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6 页。
    ④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81 页。
    ⑤ 国玉奇、[俄]B.Ⅱ.丘德诺夫:《地缘政治学与世界秩序》,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年版,第 7 页。
    ① 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1~86 页。
    ② 刘波:《石油与 20 世纪的变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1 页。
    ③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64 页。
    ④ 麦金德(1861~1947 年),英国著名政治地理学家,“心脏地带”(heartland)理论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是《历史的地理枢纽》、《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他在其作品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句话:谁控制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
    ①《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评论》,1993~2005 年。转引自[俄]日兹宁:《俄罗斯能源外交》,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627~632 页。
    ② 钟飞腾、林峰:《石油中国》,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 年版,第 86 页。
    ③ 吴磊:《中国石油安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41 页。
    ① 引自赵伟明为《伊朗与美国关系研究》一书所作的总序言(该书是赵伟明主编的《中东与美国》系列丛书的一册),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 页。
    ② 杨庆龙、任海平:《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载《中国军转民》,2004 年第 4 期,第 59 页。
    ③ [俄]日兹宁:《俄罗斯能源外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632 页。
    ④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84页。
    ⑤ 杨光主编:《中东非洲发展报告 No.8(2004~2005):防范石油危机的国际经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7 页。
    ① [美]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21 世纪的能源地缘政治》,载《国土资源情报》,2001 年第7 期,第 15 页。
    ② [美]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21 世纪的能源地缘政治》,载《国土资源情报》,2001 年第7 期,第 16 页。
    
    ① [俄]日兹宁:《俄罗斯能源外交》,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53 页。
    ② 世界主要海上运输通道:1.曼德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与非洲大陆之间,周边国家有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和也门,该海峡呈西北—东南走向,连接红海南端与阿拉伯海亚丁湾,被世人称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水上走廊”,该海峡长 18 千米,宽 25—32 千米,在入口处有几个小岛,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
    
    ① 末川博『日本現代史資料』第 2 巻(1948-1960)東京三省堂 1970 年版 第 643~645 頁。
    ② [日]小林义雄著,孙汉超、马君雷译:《战后日本经济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第 27 页。
    ① 这九原则是:1.平衡预算,2.加强税收,3.严格限制贷款,4.稳定工资,5.统制物价,6.加强对外贸易和外汇管理,7.改善物资分配,8.增加重要的国产原料和制成品的生产,9.改善征粮。(引自:有沢広巳·稲葉秀三編『資料戦後二十年史』(第2巻—経済)、日本評論社、1956 年、第 68 頁)
    ② 渡辺昭夫 編『戦後日本の対外政策』有斐閣 1985 年版 第 41 頁。
    ③ 在 1945 年 12 月 16-26 日,美苏英三国外长会议在日本问题上达成了如下协议:在华盛顿设立远东委员会,由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和新西兰等 11 国的代表组成,其职责是制定日本在履行投降条件所规定的义务对应遵守的政策原则及标准;在东京设立盟国管制日本委员会,由盟军最高统帅或其代表任主席,苏中各派委员一人,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各派委员一人,其职责是和最高统帅进行协商并提出建议,但“最高统帅的决定高于一切”。
     ① 日本首相吉田茂认为媾和与日本的安全保障是不可分开的,是相辅相成的。吉田茂宣称,早日媾和是全体国民渴望的,但只有日本愿意同尊重和平与秩序的自由国家共同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才能被接纳为自由国家的一员,从而保障其安全。1950 年 4 月,在派遣大藏相池田勇人访美前夕,吉田茂向池田密授了给美国的口信:日本政府希望尽早缔结对日和约,为了日本及亚洲地区的安全保障,在媾和之后,美军或有必要继续驻留日本,倘若美方自己提出这一要求有困难,可以研究一项从日本方面提出这个问题的办法。[参见方连庆等主编的《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 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3 页]
    
    ① [日]五百旗头真主编,吴万虹译:《战后日本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年版,第 217 页。
    ② [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年版,第 10 页。
    
    ① [日]小林义雄著,孙汉超、马君雷译:《战后日本经济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第 8 页。
    ② [日]内野达郎,赵毅等译:《战后日本经济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 年版,第 86 页。
    ③ 神武是传说中的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二字在日本有建国初年之意。
    ① 岩户是日本神话中的太阳之神“天照大神”在天上藏匿的岩洞。
    ② 所谓双重结构是指技术和设备均较先进的大企业和较落后的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同时并存的现象,它是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点。
    ③ [日]正村公宏著,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日本经济研究室译:《战后日本经济政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726 页。
     ① 这次长时间景气日本称为伊奘诺景气,伊奘诺是日本《古事记》中记述的创造日本国之天神、神武天皇之父神。
    ② [日]内野达郎:《战后日本经济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 年版,第 206 页。
    ① 张宝珍:《在“能源危机”的威胁下,日本是如何进行其产业结构的调整的》,载《世界经济》,1981 年第 11 期,第 59 页。
    ② 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一切经济政策的重点都集中转向努力增产煤炭,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地用于增产钢铁,所增产的钢铁、钢材又转而用于增产煤炭;煤炭不足,进口重油加以补充,并使重点增产煤炭的效果有步骤地在各种产业上反映出来。
    ③ 盛继勤:《战后日本是怎样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的》,载《天津社会科学》,1983 年第 5 期,第 43 页。
    ④ [日]有泽广巳主编,鲍显铭等译:《日本的崛起——昭和经济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 699 页。
    ⑤ 张善儒:《战后日本能源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载《经济问题探索》,1984 年第 5 期,第 73 页。
    ⑥ [日]正村公宏:《战后日本经济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41 页。
    ① [日]内野达郎著,赵毅等译:《战后日本经济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 年版,第 130 页。
    ② [美]丹尼尔·耶金著,东方编译所、上海市政协翻译组编译:《石油风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 678 页。
    ③ 张贤淳:《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年版,第 41 页。
    ① 欧阳欢子:《石油价格升降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载《世界经济研究》,1983 年第 5 期,第 29 页。
    ② 具体实行进口自由化的办法,是以三项内容为原则:(一)早日使原料部门实现自由化,以便使产品生产部门也能享受到降低原料成本的好处;(二)对于产品,按拥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小逐次实行自由化,对消费者利益大的产品优先实行自由化;(三)对汽车、电子计算机、重型机械等处于扶植阶段的年轻产业,要视情况实行自由化。
    ③ [日]内野达郎著,赵毅等译:《战后日本经济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 年版,第 159 页。
    ④ 金明善、宋绍英、孙执中:《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 年版,第 171 页。
    ①《石油业法》的主要内容是:(1)根据通产省制定的石油供应计划,炼油业主有义务呈报石油产品生产计划,进口石油的石油业主有义务呈报进口计划;(2)对炼油业和新增加炼油设备者,实行办理许可的制度;(3)为防止石油产品价格不适当地上涨和下跌,而决定建立标准价格制度;(4)为进行有关石油的重要事项的调查和审议,设置石油审议会。 (参见日本エネルギー経済研究所編『戦後エネルギー産業史』東洋経済新報社 1986 年版 第 147 頁)
    ② 国际七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前身是新泽西美孚,1973 年改称埃克森)、莫比尔石油公司(前身是纽约美孚,1966 年改称莫比尔,又称飞马)、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1984 年改称谢夫隆)、德士古石油公司(原称得克萨斯石油公司,1959 年改称德士古)、海湾石油公司(又译为高福)、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英国石油公司(前身是英波(斯)与英伊(朗)石油公司,1954 年改称现名,简称 BP)。
    ③ 赵立祥等编著:《日本的循环型经济与社会》,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2 页。
    ④ 日本エネルギー経済研究所編『戦後エネルギー産業史』東洋経済新報社 1986 年版 第 143 頁。
    ① [日]内田祯夫:《日本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发展》,载《国际石油经济》,2001 年第 10 期,第 14 页。
    ② 小峰隆夫『石油と日本経済——その変動と危機克服のメカニズム』東洋経済新報社 1982 年版 第 128頁。
    ③ 金明善、宋绍英、孙执中:《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 年版,第 243 页。
    ④ 在石油危机爆发前,日本经济曾经历过六次萧条:1、1951 年,2、1953—1954 年,3、1957—1958 年,4、1961—1962 年,5、1964—1965 年,6、1970—1971 年。
    ⑤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后,由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本人口大量从地方向大城市及其周边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偏僻的乡村人口迅速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只剩下高龄老人,维持生活都有困难;另一方面,在大城市地区,人口在急剧膨胀,引发了诸如地价暴涨、住房困难、上班上学难、交通堵塞等社会问题。
    ⑥ [日]正村公宏:《战后日本经济政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730~731 页。
     ① [日]正村公宏:《战后日本经济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779 页。
    ② 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室编写:《战后日本第七次经济危机及其特点》,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年版,第 4 页。
    ① 胥学明:《两次能源危机对日本产业结构的影响》,载《宏观经济研究》,1984 年第 4 期,第 16~17 页。
    ② 荒木信義『石油と円と日本経済』日本経済新聞社 1979 年版 第 32 頁。
    ③ 1941 年 3 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经国会众参两院先后通过的《进一步增进美国防务及其他目标法》(租借法案的正式标题),其主要内容是授权总统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并且能“给美国带来好处”的国家“出售、交换、租借或转让任何军需产品”。
    ④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10 页。
    ① 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下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年版,第 599 页。
    ② [日]正村公宏:《战后日本经济政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754 页。
    ① [日]正村公宏:《战后日本经济政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762 页。
    ② [日]正村公宏:《战后日本经济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764 页。
    ③ 石油連盟 油業報知新聞社編『新石油読本』油業報知新聞社 1999 年版 第 79 頁。
    ④ 中东概念的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中东地区泛指西起北非地区,东到阿富汗,北到土耳其,南至阿拉伯半岛南端;狭义的中东地区指除去北非地区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苏丹和毛里塔尼亚外剩余的 18 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阿联酋、也门、塞浦路斯、埃及。甚至还有少数人认为,中东地区除了以上广义的范围外还包括巴基斯坦、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等国。一般来说,根据传统划分的狭义的中东提法居多,也即 18 国,这 18 国中,除了土耳其、以色列、伊朗、塞浦路斯和阿富汗 5 国,其余的 13 国都是阿拉伯国家。(参见陈建民编著《当代中东》,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2 页)
    
    ① 刘波:《石油与 20 世纪的变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4 页。
    ② [美]丹尼尔·耶金:《石油风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版,第 638 页。
    ① [英]彼得·R·奥德尔著,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编译组等译:《石油与世界霸权——石油危机的背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年版,第 34 页。
    ② [苏]勃·弗·拉奇科夫著,上海师范大学外语系俄语组、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编辑组合译:《石油与世界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第 292 页。
    ③ [英]彼得·R·奥德尔:《石油与世界霸权——石油危机的背景》,三联书店,1978 年版,第 39~40 页。
    ④ 七姊妹(Seven Sisters)一语据说最早由意大利埃尼公司董事长恩里科·马泰伊(Enrico Mattei)提出来。此语源出希腊神话,指巨人阿特拉斯和海洋女神普罗俄涅斯所生的七个女儿。各国学术界对“七姊妹”这一称呼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人断定,是马泰伊创造了这个术语,但马泰伊的传记作者保罗·弗兰克尔(Paul H.Frankel)则认为“七姊妹”称呼未必是马泰伊本人的发明。但不管如何,马泰伊在言谈中常用“七姊妹”来抨击七家大石油公司是事实。(参见江红所著的《为石油而战——美国石油霸权的历史透视》,东方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69 页)
    ⑤ [美]丹尼尔·耶金:《石油风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版,第 638 页。
    ⑥ [美]哈维·奥康诺:《世界石油危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 年版,第 153 页。
    ⑦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即欧佩克),总部设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目前的成员国有: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和厄瓜多尔(1973 年加入,1992 年宣布退出,2007 年又恢复了成员国地位),其中加蓬曾经于 1975 年加入,但于 1995 年退出该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① 五次中东战争:第一次巴勒斯坦战争,1948 年 5 月 15 日—1949 年 7 月;第二次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 10 月—1957 年 3 月;第三次六·五战争或称六天战争,1967 年 6 月 5 日—6 月 10 日;第四次十月战争或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为赎罪日战争),1973 年 10 月 6 日—10 月 28 日;第五次黎巴嫩战争,1982 年 6月 6 日—9 月底。
    ②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成立于 1968 年 1 月 9 日,是由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利比亚三国倡议建立的。目前该组织有 10 个成员国:阿尔及利亚、巴林、埃及、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阿联酋(其中突尼斯自 1986 年以来在它自己的要求下,其成员国资格一直被冻结),总部设在科威特城。该组织的宗旨是:协调成员国间的石油政策,协助交流技术情报,提供训练和就业机会,探讨成员国之间在石油工业方面进行合作的方式和途径,利用成员国的资源和潜力,建立石油工业各个领域的联合企业,维护成员国的利益。
    ③ 刘波:《石油与 20 世纪的变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17 页。
    ① 由于危机造成了日本民众的恐慌心理,日本朝日新闻社在 1973 年 11 月 27 日、28 日两天作了一项全国舆论调查:对于“现在,你对未来的社会感到什么不安吗?”这个提问,回答“感到不安”的人达 75%。另外,对于“要说明现在的社会,你认为用什么词汇最合适”这个提问,选择“混乱”一词的达 40%,选择“不公平”一词的达 30%弱。在人们恐慌心理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即使是完全无关的问题,也会导致发生恐慌,1973 年 12 月,有一个日本高中女生无根据地传布爱知县某信用社金库要倒闭的流言,于是导致了大批的人去取款,造成严重混乱。(参见[日]宫崎义一所著的《日本经济的结构和演变——战后 40 年日本经济发展的轨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16~342 页)
    ② 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室编写:《战后日本第七次经济危机及其特点》,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年版,第 15 页。
    ① 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室编写:《战后日本第七次经济危机及其特点》,商务印书馆,第 18~21 页。
    ② [日]有泽广巳主编,鲍显铭等译:《日本的崛起——昭和经济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 957 页。
    ③ [日]正村公宏:《战后日本经济政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794 页。
    
    ① [日]中曾根康弘著,金苏城、张和平译:《新的保守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2 页。
    ② 钱学文:《中东 10 月战争与日本经济》,载《阿拉伯世界》,1994 年第 4 期,第 33 页。
    ① [英]威廉·内斯特、奎克·安皮亚:《日本的石油外交——形成与实质》,载《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0年第 8 期,第 36 页。
    ② 美国和以色列是一种特殊的同盟关系,自从以色列 1948 年 5 月建国后,美以两国就长期相互合作与相互借重。1981 年 11 月 30 日,美国与以色列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1983 年 11 月 29 日,美以两国在该备忘录的基础上正式签署了《美以战略合作协议》,《美以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美以在军事上的正式结盟,之后,1986 年、1987 年美以又签订了新的战略协定。另外,美国还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与军事援助。
    ③ 李凡:《战后日本对中东政策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3 页。
    ① [日]永野信利:《日本外务省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第 251 页。
    ② [美]丹尼尔·耶金:《石油风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版,第 748 页。
    ③ 日本外務省『わが外交の近況』大蔵省印刷局 1968 年版 第 88 頁。
    ④ [日]永野信利:《日本外务省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第 252 页。
    ① 宋成有、李寒梅等著:《战后日本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77 页。
    ② [美]丹尼尔·耶金:《石油风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版,第 750 页。
    ③ [日]永野信利:《日本外务省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第 252 页。
    ④ [美]丹尼尔·耶金:《石油风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版,第 750 页。
    ⑤ 1967 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不久,围绕着以色列占领阿拉伯领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成为当年第 22 届联大的主要议题。1967 年 11 月 22 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 242 号决议,肯定了“绝不允许通过战争获得领土”的基本原则,要求冲突双方执行:以色列撤出其于冲突中所占的领土;尊重并承认巴勒斯坦地区每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与其在安全及公认的疆界内和平生存、不受威胁及武力行为的权利;必须达成难民问题的公正解决等。
    ⑥ 近代日本研究会『日本外交の危機認識』山川出版社 1985 年版 第 331 頁。
    ① 林晓光:《战后日本的中东外交》,载《日本学刊》,1991 年第 2 期,第 95 页。
    ② 近代日本研究会『日本外交の危機認識』山川出版社 1985 年版 第 331 頁。
    ③ [日]永野信利:《日本外务省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第 255 页。
    ④ 冯昭奎、金熙德等著:《战后日本外交》(1945--199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 452页。
    ① [日]永野信利:《日本外务省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第 255 页。
    ② 同上,第 255 页。
    ③ [美]丹尼尔·耶金:《石油风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版,第 789 页。
    ④ [日]永野信利:《日本外务省研究》,第 256 页。
    ⑤ [日]永野信利:《日本外务省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第 257 页。
    ① 李凡:《战后日本对中东政策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55 页。
    ② 姜孝岩、宋绍英编:《战后日本政治经济大事纪要》,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 354 页。
    ③ [英]威廉·内斯特、奎克·安皮亚:《日本的石油外交》,载《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0 年第 8 期,第 37页。
    ① 日本外務省『わが外交の近況』1977 年版 第 158 頁。
    ② 唐宇华:《日本对中东的出口与依赖关系》,载《西亚非洲》,1986 年第 4 期,第 37 页。
    ③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4 年 1 月,在开罗举行的首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建议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4 年 5 月 28 日至 6 月 2 日,第一届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会议在东耶路撒冷举行,宣布正式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P.L.O),通过了《巴勒斯坦国民宪章》,确定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是巴解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是常设领导机构。1969 年 2 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五届会议选举阿拉法特为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1974 年 10 月,在拉巴特召开的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会议上,巴解组织被认定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1976 年 9 月,巴解组织被接纳为阿盟正式成员。
    ④ [英]威廉·内斯特、奎克·安皮亚:《日本的石油外交》,载《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0 年第 8 期,第 38页。
    ① 永野信利『日本外交ハンドブック——重要資料·解説·年表』サイマル出版会 1981 年版 第 272 頁。
    ② 引自彭树智教授为李凡所著的《战后日本对中东政策研究》一书所作的序言。(见该书第 4 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③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政府间国际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前身为 1948 年 4 月 16 日西欧十多个国家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1960 年 12 月 14 日,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等共
     ①王少普、吴寄南:《战后日本防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92~193 页。
    
    ① [俄]日兹宁,王海运、石泽译审:《俄罗斯能源外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19 页。
    ② 周永生:《经济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55 页。
    ① 梁云祥、应霄燕:《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92页。
    ② [日]永野信利:《日本外务省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11 页。
    ③ 夏义善:《从对外合作角度谈我国能源体制改革》,载《世界问题研究》,2007 年 5 月 15 日。
    ④ [日]永野信利:《日本外务省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第 252 页。
    ① 中东第一课所负责的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以色列、埃及、叙利亚、突尼斯、土耳其、摩洛哥、约旦、利比亚、黎巴嫩以及巴勒斯坦(即巴解组织)。(参见 www.mofa.go.jp/mofaj/annai/honsho/sosiki/chuto.html)
    ② 中东第二课所负责的国家包括:阿富汗、阿联酋、也门、伊拉克、伊朗、阿曼、卡塔尔、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参见 www.mofa.go.jp/mofaj/annai/honsho/sosiki/chuto.html)
    ③ 非洲审议官组织是日本外务省于 2001 年 4 月新设的专门负责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国家事务的机构。
    ④ 非洲第一课负责的国家包括:加纳、佛得角、加蓬、喀麦隆、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科摩罗、刚果(布)、刚果(金)、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拉利昂、吉布提、苏丹、赤道几内亚、塞内加尔、科特迪瓦、乍得、中非共和国、多哥、尼日利亚、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布隆迪、贝宁、马达加斯加、马里、毛里求斯、毛里塔尼亚、利比里亚、卢旺达。(参见 www.mofa.go.jp/mofaj/annai/honsho/sosiki/chuto.html)
    ⑤ 非洲第二课负责的国家包括:安哥拉、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肯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斯威士兰、塞舌尔、索马里、坦桑尼亚、纳米比亚、博茨瓦纳、马拉维、南非、莫桑比克、莱索托。(参见www.mofa.go.jp/mofaj/annai/honsho/sosiki/chuto.html)
    ⑥ 经济产业省在 2001 年 1 月以前称为“通商产业省”,简称“通产省”。
    ⑦ 参见日本经产省网站 www.meti.go.jp
    ⑧ [日]佐藤英夫著,王晓滨译:《对外政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年版,第 120 页。
    
    
    ① 梁朝晖:《设立国家能源管理机构的必要性和目标》,载《世界问题研究》,2007 年 5 月 15 日。
    ② 参见日本经产省网站 www.meti.go.jp
    ① 石田进:《伊拉克战争和日本》,载《中东研究》,2004 年第 2 期,第 24 页。
    ② 冷战结束的时间学术界存有争议,一种认为是 1989 年 12 月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一种认为是 1991 年12 月苏联解体;还有一种认为是从 1989 年 11 月柏林墙倒塌,中间经过两德统一、华约解散直到 1991 年12 月苏联解体这样一个过程。
    ③ 海湾危机:1990 年 8 月 2 日,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突然对其邻国科威特发动大规模军事袭击,8 月 8 日伊拉克宣布兼并科威特,将其作为伊拉克的第 19 个省,萨达姆的侵略行径立即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与谴责,其后的几个月,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多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美国鉴于其在中东的巨大影响力,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反应尤为强烈,伊拉克发动入侵的当天,美国即宣布冻结伊、科在美的巨额资产,对伊实行制裁。8 月 7 日,美国开始向海湾调集军队,之后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同伊拉克形成了军事对峙局面,从而使伊科双边冲突演变为一场严重的国际危机。
    ④ 海湾战争:1991 年 1 月 17 日,美国宣布开始实施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对伊拉克大规模作战行动,海湾战争爆发,战争持续了 42 天,于 2 月 28 日实行停火。战争致使伊拉克遭到沉重打击,入侵科威特的图谋也完全失败。海湾战争改变了中东地区的力量对比和组合,使中东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⑤ 日本外務省『外交青書』1991 年版 第 466 頁。
    ① 钱学文:《90 年代中东日本关系之回顾与展望》,载《阿拉伯世界》,1995 年第 1 期,第 44 页。
    ② 李凡:《战后日本对中东政策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39 页。
    ③ 日本外務省『外交青書』1991 年版 第 470 頁。
    ④ 日本外務省『外交青書』1991 年版 第 46 頁。
    ⑤ 日本外務省『外交青書』1991 年版 第 46 頁。
    ⑥ 钱学文:《90 年代中东日本关系之回顾与展望》,载《阿拉伯世界》,1995 年第 1 期,第 46 页。
    ① 日本外務省『外交青書』1991 年版 第 476 頁。
    ② 伊拉克军队为了破坏科威特的油井与港湾设施而在海湾西北部海域铺设了约 1200 多颗水雷,海湾战争结束后,这些水雷成为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原油输出以及各国油船航行的巨大威胁与障碍。
    ③ 五百旗頭真 編『戦後日本外交史』有斐閣 1999 年版 第 230 頁。
    ④ 日本外務省『外交青書』1991 年版 第 478 頁。
    ① 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867 页。
    ②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参加的海外派兵主要有:1992 年 9 月到柬埔寨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1993 年 3 月参与联合国对莫桑比克停战监视行动;1994 年 9 月参与对卢旺达难民的国际人道救援行动;1997 年参与联合国监视戈兰高地叙利亚、以色列两军停战的监视部队;1999 年 11 月参与联合国东帝汶难民救援活动等。
    ③ 钱学文:《90 年代中东日本关系之回顾与展望》,载《阿拉伯世界》,1995 年第 1 期,第 46 页。
    ① 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 GCC)全称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1981年 5 月在阿联酋阿布扎比成立,其成员国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沙特阿拉伯 6 国,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组织。总部设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海合会成员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占全球石油总储量的 45%。6 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相似,王室联系也非常紧密,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海合会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在一切领域内的协调、合作和一体化;加强和密切成员国人民间的联系、交往与合作;推动 6 国发展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建立科学研究中心,兴建联合项目,鼓励私营企业间的经贸合作。
    ② 赵国忠主编:《海湾战争后的中东格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 88 页。
    ③ 1996 年 8 月 5 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进一步制裁伊朗和利比亚的“达马托法案”,对在伊朗进行巨额投资(投资额 4000 万美元以上,1997 年 8 月改为 2000 万美元)的外国公司实行制裁。
    ④ 金熙德:《日美基轴与经济外交——日本外交的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32页。
    ⑤ 钱学文:《日本的政治大国走向与中东国家的选择》,载《阿拉伯世界》,1996 年第 3 期,第 6 页。
    ⑥ 村山演説集『ラビン?イスラエル首相主催晩餐会における村山内閣総理大臣のスピーチ』第 158-160頁。http://www.ioc.u-tokyo.ac.jp/worldjpn/documents/texts/JPME/19950917.S1J.html(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 田中明彦研究室)
    ① 冷战后日本参与的中东和平进程:1991 年 10 月 30 日,解决阿以冲突的中东和平国际会议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即“马德里和会”。中东问题马德里和会分为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包括开幕式共三天;第二阶段以色列与有关各方就双边问题进行了 5 轮直接谈判(双边会谈第 1 轮在马德里举行,后几轮移到华盛顿举行);第三阶段是阿以冲突有关各方就共同关心的军控、水资源、能源、生态环境、难民等区域合作问题进行多边谈判,日本是多边谈判的积极参与国,日本参与了 1992 年 1 月在莫斯科的多边谈判筹备会议,接着又分别参加了在华盛顿举行的军控与安全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经济与发展会议,在维也纳举行的水资源会议,在渥太华举行的难民会议。1992 年 5 月日本作为东道国在东京举行了环境会议,后来又在日本的牵头组织下,连续在荷兰海牙(1992 年 10 月)、日本东京(1993 年 5 月)、埃及开罗(1993 年 11 月)、荷兰海牙(1994 年 4 月)、海湾国家巴林(1994 年 10 月)、约旦安曼(1995 年 6 月)举行了会议。另外,1993 年 12 月在东京还举行了多边谈判指导委员会会议。
    ② 钱学文:《日本的政治大国走向与中东国家的选择》,载《阿拉伯世界》,1996 年第 3 期,第 7 页。
    ③ 唐宝才:《冷战后大国与海湾》,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11 页。
    ④『橋本総理のサウディ?アラビア訪問』http://www.mofa.go.jp/mofaj/kaidan/kiroku/s_hashi/arc_97/saudi97/index.html
    
    ① 张进山:《浅析日本“有事法制”的背景及意图》,载《日本学刊》2003 年第 4 期,第 83 页。
    ② 肖佳灵:《日本的维和政策与立法:演变及要因分析》,参见肖佳灵、唐贤兴主编《大国外交——理论·决策·挑战》,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92 页。
    ① [日]川口顺子:《日本外交面临的 4 个课题》,载日本《现代》月刊,2003 年 10 月号。转自 2003 年 10 月 14 日的《参考消息》。
    ② 陈志江:《小泉内阁坚持向伊派兵的背后》,载《光明日报》,2003 年 12 月 10 日,第 4 版。
    ③『日?イラク首脳会談概要』、『小泉総理とジャアファリー?イラク首相との会談』 参见 http://www.mofa.go.jp/mofaj/area/iraq/ji_kaidan.html
    ① 蒋晓峰:《对伊拉克“慷慨” 日本醉翁之意在于石油》,载《国际先驱导报》,2005 年 12 月 19 日。
    ② 年度论坛,迄今已举行五次,2007 年 11 月于埃及举行了第五次会议,该论坛日本自诩为促进日本中东相互理解与沟通、加强日本与阿拉伯世界对话的有利平台,甚至是日本对中东政策的支柱之一。
    ③『小泉総理大臣のエジプト及びサウジアラビア訪問』,出自日本外务省网站 www.mofa.go.jp。
    ④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编:《全球能源大棋局》,时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41 页。
    ① 小泉原计划出访的是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土耳其,但因以色列当时的总理沙龙突然发病住院,遂只访问土耳其一国。
    ② 肖宪等著:《土耳其与美国关系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 页。
    ③『小泉総理のイスラエル、パレスチナ自治区及びヨルダン訪問』,参见日本外务省网站。
    ④ 约旦河谷面积大约 900 平方公里,属巴勒斯坦领土,但目前处在以色列控制之下,与周边多山的地形相比,这里土地平坦、肥沃,适宜栽种柑橘、橄榄等农作物。
    ⑤『小泉総理のイスラエル、パレスチナ自治区及びヨルダン訪問』,参见 http://www.mofa.go.jp/mofaj/kaidan/s_koi/mdeast_06/gs.html
    ① 苏小坡、胡洁等:《日本调整中东政策》,载《瞭望》,2007 年第 34 期,第 59 页。
    ②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国际石油市场的平均价大大低于自主开发石油的成本价,当时日本认为既然石油可以在市场上低价购买,自主开发石油成本又高昂,所以日本阿拉伯石油公司与沙特阿拉伯谈判延续卡夫吉油田开采权方面时摇摆不定,随之就失去了继续在沙特开采油田的机会。
    ③ 徐俨俨、梁有昶:《伊朗警告可能取消日本开发阿扎德甘油田的合同》,新华网德黑兰 2006 年 10 月 2 日电。
    ① 相关报道见日本媒体:『アザデガン油田開発権引き下げ、「日の丸」の夢色あせ』(日本経済新聞 2006年 10 月 7 日);『アザデガン油田 国際協調を優先した権益の削減』(2006 年 10 月 12 日 読売新聞)。
    ②『安倍首相:中東歴訪ソフトに資源外交』,毎日新聞,2007 年 5 月 2 日。
     ① 麻生太郎『わたしの考える中東政策』,演讲全文见日本外务省网站(www.mofa.go.jp)。
     ① 郭隽:《日本与海湾国家签署协定,以贸易为饵换原油供应》,载《青年参考》,2006 年 8 月 15 日,出自http://www.news.sohu.com
     ① 杨光主编:《防范石油危机的国际经验》(中东非洲发展报告 No.8(2004~20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8 页。
    ② 杨光主编:《防范石油危机的国际经验》,社科文献出版社,第 112 页。
    
    ①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编:《非洲概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年版,第 218 页。
    ② 曾强、余文胜:《冷战后日本对非洲政策的调整变化》,载《国际资料信息》,2000 年第 8 期,第 2 页。
    ① 金熙德:《日本政府开发援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39 页。
    ② 罗建波:《论冷战后日本对非洲的外交政策》,载《国际观察》,2003 年第 1 期,第 70 页。
     ①『第 3 回アフリカ開発会議における小泉総理大臣基調演説』,演讲全文见日本外务省网站。
    ① 钟伟云:《日本对非援助的战略图谋》,载《西亚非洲》,2001 年第 6 期,第 18 页。
    ② 1975 年 5 月 28 日,在尼日利亚和多哥元首的倡议下,15 个西非国家和政府的代表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召开首脑会议,签订了《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条约》,正式成立了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Economic Community of West African States --ECOWAS),简称西共体。该组织是非洲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其成员国总面积达 511 万平方公里,超过非洲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人口近 2.3 亿,约为非洲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现有16 个成员国(2006 年 1 月):贝宁、布基纳法索、多哥、佛得角、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加纳、科特迪瓦、利比里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塞内加尔。西共体以促进成员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合作为宗旨,最终目标是实现西非地区经济一体化。执行秘书处设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
    ① 这 5 家企业是新日本石油公司、石油资源开发公司、帝国石油公司、国际石油开发公司以及三菱商事。(引自张锐、黄培昭:《日“大兵团”进军北非 抢到利比亚石油开采权》,载《环球时报》,2005 年 10 月 5日,第三版)
    ② 正木寿根:《非洲能源争夺:日本跟中国对着干》,载 2006 年 8 月 15 日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phoenixtv/83931293120724992/20060815/866082.shtml
    ①小泉総理によるアフリカ政策演説『アフリカ—自助努力の発生地へ』,参见日本外务省网站。
    ②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 -- SADC) 简称“南共体”,是非洲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性组织。南共体前身是 1980 年成立的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1992 年 8 月 17 日,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的成员国首脑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举行会议,签署了关于建立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条约、宣言和议定书三个文件,正式将该组织更名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1996 年 6 月 28 日,南共体的政治、防务以及安全机构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正式成立,使共同体的作用扩大到了防务领域。南共体总部设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南共体共有 14 个成员国(截至 2007 年 8月):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金)、莱索托、马拉维、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塞舌尔(2004年 7 月 1 日退出)、南非、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和马达加斯加(2005 年 8 月加入)。
    ① 《世界地图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 页。
    ② 孙壮志:《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5 页。
    ③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 163 页。
    ④ 乌兹别克斯坦于 1991 年 8 月 31 日独立,吉尔吉斯斯坦于 1991 年 8 月 31 日独立,塔吉克斯坦于 1991 年9 月 9 日独立,土库曼斯坦于 1991 年 10 月 27 日独立,哈萨克斯坦于 1991 年 12 月 16 日独立。
    ⑤ 孙壮志:《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47 页。
    
    ① [俄]日兹宁著,王海运、石泽译审:《俄罗斯能源外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79~180 页。
    ② [俄]日兹宁著,王海运、石泽译审:《俄罗斯能源外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84~185 页。
    ③ [俄]日兹宁著,王海运、石泽译审:《俄罗斯能源外交》,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85 页。
    ④ [俄]日兹宁著,王海运、石泽译审:《俄罗斯能源外交》,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91 页。
    ⑤ [俄]日兹宁著,王海运、石泽译审:《俄罗斯能源外交》,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96~197 页。
    
    ① 孙壮志:《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51 页。
    ② 金熙德:《日本政府开发援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56 页。
    ③ 孙恪勤、张林宏:《挑战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严重威胁》,北京:台海出版社,1999 年版,第 501 页。
    ①『高村外務大臣のアゼルバイジャン、ウズベキスタン訪問』,参见日本外务省网站。
    ② 塞米巴拉金斯克是哈萨克斯坦境内一城市,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北部,靠近俄罗斯,距该城市约 150 公里的一片区域以前曾是原苏联试验核武器的地方。
    ③『セミパラチンスク支援東京国際会議 高村外務大臣挨拶』,参见日本外务省网站。
     ① 小泉総理大臣演説『「ボアオ?アジア?フォーラム」におけるスピーチ』(中国海南島)『アジアの新世紀─挑戦と機会』,参见日本外务省网站。
     ① 川口外務大臣演説 日本の新たな対中央アジア政策に関するスピーチ『新たな次元へ:中央アジア+日本』,参见日本外务省网站。
    ② 麻生外務大臣演説『中央アジアを「平和と安定の回廊」に』,参见日本外务省网站。
     ①『日本国とカザフスタン共和国との間の友好、パートナーシップと協力の一層の発展に関する共同声明』,参见日本外务省网站。
     ① 王作葵、魏良磊:《日本在哈萨克斯坦大规模采铀》,载《瞭望》,2007 年第 20 期,第 57 页。
    
    ① 即北方四岛:择捉、国后、齿舞和色丹四岛。
    ② 李凡:《日苏关系史(1917—199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03 页。
    ① 西伯利亚地理上分为东西两部分,西西伯利亚面积约为 242 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东西伯利亚面积约为 412 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铜、镍及其他有色金属,如云母、萤石、黄金,以及几乎俄罗斯石墨储量的全部;远东地区的面积约为 621 万平方公里,蕴藏有金刚石、锡、汞和钨等资源。
    ② 李凡:《日苏关系史(1917—199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16 页。
    ③ 萨哈林岛是苏联的称呼,日本称桦太岛,中国称库页岛。该岛面积约为 76000 平方公里,南北狭长,南端与日本北海道隔宗谷海峡相望,西临鞑靼海峡,东部和北部靠鄂霍次克海。
    ④ 李凡:《日苏关系史(1917—1991)》,人民出版社,第 321 页。
    ⑤ 苏方作出一些不利于日本方面的措施、世界能源危机发生、冷战大背景、苏日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等等。
     ① 刘桂玲:《俄日关系的历史回顾》,载《国际资料信息》,2003 年第 4 期,第 18 页。
     ① 『日露行動計画』(2003 年 1 月 10 日),参见日本外务省网站。
    ②『エネルギー分野における日本国政府とロシア連邦政府との間の長期協力の基本的方向性』,『エネルギーの個別分野における協力に関する細目』,参见日本外务省网站。
    ①《“萨哈林—2”绷紧俄日欧能源神经》,载《参考消息》,2006 年 9 月 21 日,第四版。
    ② 中新网 2006 年 9 月 21 日电,《俄驻日大使称俄罗斯并不打算冻结萨哈林 2 号项目》,出自 http://news.sohu.com/20060921/n245457473.shtml
    ③ 俄罗斯国家控股最大的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公司,生产了俄罗斯 95%的天然气,控制了世界 25%以上的天然气储量。
    ① 周永生:《经济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79 页。
    ② 金熙德等:《再生还是衰落——21 世纪日本的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90~ 293 页。
    ① 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146 页。
    ② 日本新民族主义的生成有几个特点:实力背景从经济增长强势向弱势的转换,社会心理基础从自负向自危的转换,表现形式从“外向”到“内向”的转换。日本新民族主义的思想观点标新立异,不热衷天皇制是它与传统保守派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新民族主义以现实主义、不信奉意识形态相标榜,以反政府、反官僚姿态出现,以自由主义色彩迎合民众尤其是年轻人不满现实的心理,较传统的民族主义更具杀伤力。新民族主义因其思想的非理性、成员的复杂性和生成的爆发性,不可避免地混含了多种思想成分,构成该思潮主体的青年人思想多处不稳定和无序状态。新民族主义在思想文化方面,想进一步唤起国民的民族优越感。在政治领域,新民族主义主张强化国家观念。在新民族主义扩散过程中出现的“海洋文明史观”,通过以“海洋日本论”诠释日本文化,预示着一种新的“日本中心史观”的抬头。新民族主义在对外战略思想方面也是追求各异。有人主张倚美制华,在美国的羽翼下制衡中国;有人主张“亚洲主义”,将美国视为日本获取大国地位的首要障碍;有人主张走第三条道路,这在新生代政治家中尤占多数,他们尽管依旧认为日美同盟在日本对外战略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已对光靠美国的保护而表达了深深的担忧。(参见杨伯江:《当前日本社会思潮与“新民族主义”》,载《现代国际关系》,2001 年第 5 期。)
     ① 杨伯江:《当前日本社会思潮与“新民族主义”》,载《现代国际关系》,2001 年第 5 期,第 7 页。
    ② 孙政:《中曾根〈新的保守理论〉中新国家主义思想评析》,载《日本研究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91 页。
    ① 金熙德:《冷战后日本对外战略论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 年第 11 期,第 61 页。
    ② 刘世龙:《冷战后日本的外交战略》,载《日本学刊》,2003 年第 5 期,第 27 页。
    ③ 包霞琴、臧志军主编:《变革中的日本政治与外交》,时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4 页。
    ④ 金熙德:《冷战后日本对外战略论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 年第 11 期,第 64 页。
    ⑤〔日〕『外交青書』,1991 年版,第 30 頁。
    ① [日]栗山尚一:《动荡的 90 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载《日本问题资料》,1990 年第 11 期,第 25~26 页。
    ②〔日〕『外交青書』,1991 年版,第 32 頁。
    ③ [日]栗山尚一:《动荡的 90 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载《日本问题资料》,1990 年第 11 期,第 27 页。
    ① 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可以有权采取强制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安理会作出的有关决议对联合国所有成员国都有约束力。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与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而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② 非洲联盟(African Union -- AU,简称“非盟”)是继欧盟之后成立的第二个重要的国家间联盟,是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一体的全洲性政治实体。非盟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与稳定,推行改革和减贫战略,实现非洲的发展与复兴。截至 2005 年 8 月,非盟现有 53 个成员国(毛里塔尼亚 2005 年8 月 4 日被非盟暂时中断成员国资格),总部设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非盟的前身是 1963 年 5月成立的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组织”)。1999 年 9 月,非统组织第四届特别首脑会议通过《苏尔特宣言》,决定成立非盟。2000 年 7 月,第 36 届非统首脑会议通过了《非洲联盟章程草案》。2001 年 7 月,第37 届非统首脑会议决定正式向非盟过渡。2002 年 7 月 8 日,非统组织在南非德班召开最后一届首脑会议。9 日至 10 日,非盟举行第一届首脑会议,并宣布非盟正式成立。
    ① 这些宣示在日本三次召开的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上形成的大量文件中不断出现。(参见日本外务省网站)
    ② 例如,日本时任首相安倍在 2007 年 4 月底—5 月初访问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卡塔尔和埃及中东五国时,与往访国领导人都谈及了安理会改革与日本入常问题,五国中就有沙特、卡塔尔与埃及三国明确表明支持日本的“入常”计划。
    ③ 日本経済産業省『新国家エネルギー戦略』,第 50 頁。(参见日本经济产业省网站)
     ① 日本経済産業省『新国家エネルギー戦略』,第 51 頁。(参见日本经济产业省网站)
    ① 金熙德:《日美基轴与经济外交——日本外交的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 页。
    ② 伊朗扣押美国驻伊使馆人质事件就是日本被动协调型能源外交的典型例子。1979 年 11 月,伊朗青年学生占领了美国驻伊朗使馆,并扣押了美国驻伊使馆的人员。随着人质事件的不断升级,日本在对美关系与对伊关系之间艰难进行协调平衡,但引起了美国方面强烈不满,当日本作出跟随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制裁伊朗决定时,伊朗威胁停止履行向日本供应石油的合同,但日本还是站在了美国等西方对伊朗制裁的一边。不过日本对伊朗的制裁相对温和一些,为以后人质事件的解决留下了与伊朗恢复关系的余地。1981 年 1 月,人质事件解决,日伊关系随之恢复。
    ① 王珊:《日本中东外交简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 年第 3 期,第 49 页。
    ② 李凡:《战后日本对中东政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72 页。
    ③ 何士华、曾光强:《透析小泉政府的能源外交》,载《国际石油经济》,2006 年第 5 期,第 25 页。
    ④ 吴波:《日本对非洲官方发展援助战略》,载《西亚非洲》,2004 年第 5 期,第 31 页。
    ⑤ 刘浩远:《为确保自身能源供应,日本能源外交出新招》,载《国际先驱导报》,2007 年 5 月 8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7-05/08/content_6070317.htm)
    ⑥ 日本为保持亚洲能源供应的稳定所做的工作而由日本外务省于 2001 年 3 月举办了亚洲能源安全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来自亚洲、欧洲和美国的专家讨论了东北亚地区扩大天然气用量所需的条件。
    ①『2030 年のエネルギー需給展望』総合資源エネルギー調査会需給部会,2005 年,第 166 頁。http://www.enecho.meti.go.jp/(日本经产省资源能源厅网站)
    ② 王伟军:《试析日本的国际能源战略》,载《世界经济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87 页。
    ③ 亚洲合作对话外长会议是目前唯一面向全亚洲的官方对话与合作机制。“亚洲合作对话”这一概念最早是泰国外长素拉革 2001 年在河内举行的第 34 次东盟外长会议上正式提出的,目的是在亚洲设立一种对话机制,以促进亚洲区域内贸易、投资及其他领域的合作。此后,泰国政府又向亚洲地区的主要国家和欧美一些国家提出这一倡议,获得了广泛支持和诸多有益建议。2002 年 6 月,亚洲合作对话第一次外长会议在泰国昌安举行。
    ④ 2005 年 1 月,印度邀请中、日、韩亚洲石油消费国与 8 个中东产油国代表召开了首届亚洲石油经济合作部长级圆桌会议。这是中东石油供应国与亚洲石油进口国首次面对面的接触。会议主要讨论了建立一个亚洲石油进口国的松散组织,共同开发亚洲地区石油天然气市场,同时共同建立战略储备,从而保证石油价格的稳定。
    ⑤五国能源部长会议是在中国倡议下召开的,中日美印韩这五国都是能源消费大国,这是世界五大能源消费国首次聚在一起讨论能源问题。日本经产大臣甘利明出席会议,日本在会议上提出:推进节能,强化应对紧急情况下的能源战略储备,能源多样化,整备能源生产国的投资环境,基于市场原理设定能源价格。
    ⑥该会议由国际能源论坛秘书处、东西亚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代表沙特和日本三方共同主持,共有沙特、日本、巴林、文莱、中国、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韩国、科威特、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卡塔尔、泰国、阿联酋 17 国参加了此次会议,旨在加强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之间的深层次对话,推动双方在能源领域的互信与合作。第三届会议将于 2009 年在日本举行。
    ⑦第四次东盟与中日韩(10+3)能源部长会议就能源安全保障、石油市场、石油储备、天然气、节能、可再生能源这五个领域进行了讨论。2007 年 8 月,在新加坡召开了东亚峰会成员国首届能源部长会议(EAS-EMM),参加东亚峰会的 16 国代表出席,由新加坡贸易产业部长与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共同担任会议主席。东亚峰会首届能源部长会议的召开,是在东亚峰会框架下第一次在具体经济领域的合作,对加强本地区能源安全保障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会议着重就节能、能源市场整合、生物燃料等进行了具体讨论,尤其是关于推进节能,要求各国制定一个具体的节能目标行动计划,向第二次(2008 年)能源部长会议提交中间报告,在第三次(2009 年)能源部长会议上作出制定初步的能源计划。
    ①《京都议定书》规定,到 2010 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 6 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 1990 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 2008 年到 2012 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 1990 年相比,欧盟削减 8%、美国削减 7%、日本削减 6%、加拿大削减 6%、东欧各国削减 5%至 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 1990 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 1990 年分别增加 10%、8%和 1%。2005 年 2 月 16 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② 吴寄南:《日本新一轮能源外交剖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 年第 10 期,第 33 页。
    ③ 在安倍出席 2007 年德国八国峰会前夕,即 2007 年 5 月 24 日,安倍就提出了《美丽星球 50 计划》,在该计划中,安倍设想:全世界都要在 2050 年前排放量达到减半的目标。向世界提出 2013 年以后温室化对策具体框架的三原则,(1)主要排放国全部参加,超越京都议定书,全世界都要减排;(2)要在照顾到各国情况的柔性多样性的框架下进行;(3)要灵活运用节能技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并行不悖。日本还要对有志于减排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在世界上继续致力于扩大节能。呼吁展开全体日本国民运动,致力于京都议定书达成的减排目标。
     ① 引自《日本:由“环保”而“大国”的愿望》, 出自 http://www.ycwb.com/xkb/2008-01/23/content_1766334.htm 金羊网-新快报。
    ① 中国现代国关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时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37~238 页。
    ② [日]内田祯夫:《日本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发展》,载《国际石油经济》,2001 年第 10 期,第 15 页。
    ③ 日本石油公团(JNOC)成立于 1967 年,是日本国家石油公司,其主管部门是日本通产省资源能源厅,日本石油公团自己并不勘探、开采油气,也不搞炼油和油品销售,而是由公团向本国的石油企业提供部分直接投资,具有政府分担勘探风险的性质,同时向从事石油勘探的项目提供优惠贷款。石油公团通过实施勘探开发投资、贷款和债务担保制度,直接在国外获取勘探开发权益,从事海外地质构造调查,并通过低价出租石油勘探设备等,直接支援日本企业,积极促进油气自主开发。2001 年 11 月,由于石油公团巨大的不良贷款而被列入小泉内阁的企业改革方案之中,2005 年 4 月,日本石油公团被正式解散。
    ④ 安丰全、裴建军:《对日本石油储备管理经验的新认识》,载《国际石油经济》,2005 年第 3 期,第 36 页。
    ① 陆南:《中日东海争端全景》,载《国际先驱导报》,2005 年 7 月 25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7/25/content_3264046.htm
    ② 桐声:《关于中国东海的钓鱼岛、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问题的法律分析》,载《日本学刊》,2003 年第 6期,第 77 页。
    ③ 何剑:《欲与我争夺经济海域 日本阻挠我开发东海资源》,载《世界新闻报》,2004 年 6 月 17 日,出自人民网日本版 http://japan.people.com.cn/2004/6/17/2004617100513.htm
    ① 贾宇:《海洋划界:大陆架具排他性固有权》,载《环球时报》,2004 年 7 月 21 日,第 16 版,出自http://news.sohu.com/20040723/n221162891.shtml
    ② 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32~134 页。
    ① 吴寄南、陈鸿斌:《中日关系“瓶颈”论》,时事出版社,2004 年 8 月版,第 106~107 页。
     ① 白如纯:《日本地区外交战略调整的若干问题》,载《国际政治》(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5 年第 3 期,第 62 页。.
    ② 刘天纯:《略论日本争夺能源之战》,载《国际政治》(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5 年第 2 期,第 130 页。
    ① 该协议对双方输油管道合作的相关事宜做了具体规定:(1)输油管道走向:计划铺设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输油管道(安大线),全长 2400 公里。2002 年 7 月前结束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2005 年投放运营,输油量为 2500 万至 3000 万吨;(2)双方参加的公司:“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3)经费:首先,双方各自分摊 3000 万美元可研经费。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新华网 (2003-05-28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05/28/content_889606.htm
    ③《中俄签署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原油贸易合同》,新华网 (2003-05-29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05/29/content_891434.htm
    ④《俄总理称:俄将履行在俄中石油管道项目上的承诺》,中新网 2003 年 9 月 24 日电。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09-24/26/350294.html
    ① 尤科斯石油公司是俄罗斯的石油业巨头,也是一家由私人控股的公司。公司日产原油 170 万桶,日出口原油 110 万桶,其原油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俄原油总产量和出口总量的 10%和 18%。尤科斯公司的主要油田位于西伯利亚西部。
    ② 王晓玉:《小泉结束对俄罗斯的访问,访俄不谈领土谈经济》,载中国青年报,2003 年 1 月 13 日,http://news.sina.com.cn/w/2003-01-13/0409871352.html
    ① 石洪涛:《日本全力游说俄先修安纳线 普京掌最终决定权》,载《中国青年报》,2003 年 12 月 18 日。http://japan.people.com.cn/2003/12/18/20031218131237.htm
    ② 《俄罗斯决定修建泰纳线 预计造价 107 亿多美元》,http://news.sina.com.cn/w/2005-01-01/07194686324s.shtml
    ③ 臧文茜:《普京责令加速建泰纳线 通往中国支线明年初动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1/01/content_3711516.htm
    ① 冯昭奎、林昶:《中日关系报告》,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年版,第 238 页。
    ② 欧盟成员国名单: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塞浦路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截至 2007 年 1 月)
    ① 冯昭奎、林昶:《中日关系报告》,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年版,第 236 页。
    ② 到 2003 年 3 月,日本的国家储备达 5098 万千升,可使用 91 天;民间储备达到 4350 万千升,可使用 78天,国家与民间储备总和可使用 169 天。
    ③ 2004 年 3 月,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期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四个项目开始建设。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镇海基地已于 2007 年 12 月通过了国家验收,其它三个基地也将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① 以 100 万美元 GDP 所需能源作比较,1976 年时,日本为 92,德国为 146,美国为 255;到 2000 年时,日本为 126,德国为 184,美国为 433,这说明了早在 1976 年日本就达到很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并且现在继续有所提高。(引自冯昭奎、林昶所著《中日关系报告》,时事出版社,2007 年版,第 245 页。)
    ② 倪健民主编:《国家能源安全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64~65 页。
    ① 2006 年 4 月,我国北方出现了自 2003 年以来最大范围的强浮尘天气、强沙尘暴天气,造成的损失严重。不仅中国北方,日本也遭遇了沙尘天气。4 月 18 日,日本首都东京自 2000 年 4 月以来首次遭遇沙尘天气。日本媒体称,沙尘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沙漠地带,偏西风将其吹到日本。(新华网 2006 年 4 月 20 日)
    ② 田刚:《日本奢侈消费中国森林 257 亿双筷子 96%来自中国》,载《环球时报》,2004 年 4 月 21 日,第14 版。
    ③ 阎海防:《减少对本国环境影响 日本垃圾出口 90%倾销中国》,http://finance.sina.com.cn/j/20050301/09461392652.shtml
    ① 刘江永:《关于中日两国合作防治沙尘暴的建议》,载《战略互惠 稳定发展——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 35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2007 年 9 月。
    ② 全晓书、刘晓莉:《对华日元贷款有效推动中国环保发展》,新华网北京 2006 年 8 月 2 日电。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8/02/content_4911365.htm
    ① 中东产油国的定价方式,是在基准价的基础上略作调整。亚洲,欧洲和美国的基准价并不相同。欧洲的基准价是北海布伦特原油(IPE Brent)的价格,美国的参考价是美国西得克萨斯(WTI)的价格。而给亚洲的基准价,即所谓 1986 年形成的亚洲标准价格公式(Asian Standard Price Formula),则是阿曼与迪拜的月平均价。
    ② 张建华:《亚洲地区中东原油溢价问题探讨》,载《国际石油经济》,2005 年第 1 期,第 45 页。
    ③ 张建华:《亚洲地区中东原油溢价问题探讨》,载《国际石油经济》,2005 年第 1 期,第 47 页。
    ④ 付丽颖:《亚洲溢价——中日能源的共同困境》,载《日本学论坛》,2006 年第 1 期,第 38 页。
    ① 付丽颖:《简析中日能源联合议价的成本收益》,载《日本学论坛》,2007 年第 1 期,第 83~85 页。
    ② 破解马六甲困局的方案主要有三种:一是在泰国南部开凿克拉地峡运河,最早由泰国提出。二是建设海陆联运陆桥,也由泰国提出,是在开凿克拉地峡运河的基础上,修建一条输油管道、深水石油中转码头和大型石油存储仓库等设备组成的“能源大陆桥”。三是中国学者提出的中缅输油管道方案,即将来自中东的石油从缅甸实兑港上岸,通过输油管线经过缅甸曼德勒进入云南瑞丽再到达昆明。
    ③ 李晓:《“经济主义”时代勿轻言战事》,载《国际先驱导报》,2005 年 10 月 14 日,第 17 版。
    ④ 王优玲:《2006 年中日贸易额首次超过 2000 亿美元》,新华网北京 2007 年 1 月 16 日电,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01/16/content_5613639.htm
    ⑤ 出自 CCTV《经济信息联播》,2007 年 12 月 28 日,文字内容见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7-12/28/content_7328195.htm
    ① 李晓:《“经济主义”时代勿轻言战事》,载《国际先驱导报》,2005 年 10 月 14 日,第 17 版。
    ② 时任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第一次中日部长级能源政策对话会议上作了主旨发言(2007年 4 月 12 日) http://nyj.ndrc.gov.cn/zywx/t20070418_130116.htm(国家发改委网站)
    ③ 李玉潭、陈志恒:《中日能源:从竞争走向合作——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载《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 6 期,第 6~7 页。
     ① 韩立华:《东北亚能源:从竞争走向合作》,载《国际石油经济》,2005 年第 10 期,第 15~16 页。
    ② 张娥:《中国 07 年石油进口量近 2 亿吨 进口步伐呈现超速度》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3/02/content_7699408.htm
     ① 保育均、周天勇、夏徐迁:《我国石油能源安全的思考和建议——一份从另一个视角研究我国石油能源安全的报告》,载《经济研究参考》,2007 年第 3 期,第 9 页。
    ① 齐中熙:《中石油在渤海湾勘探到大油田 储量规模达 10 亿吨》,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05/03/content_6055637.htm
    ② 梁新南:《南海地质矿产资源概况及开发构想》,载中国南海研究院网站http://www.nanhai.org.cn/news/news_info.asp?ArticleID=447
    ③ 夏珺:《我国在珠江口海域油气勘探取得重大发现》,载《人民日报》,2006 年 7 月 14 日,第 1 版。
    ① 曹新:《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制》,载《经济参考报》,2007 年 8 月 31 日,出自http://jjckb.xinhuanet.com/gd/2007-08/31/content_64420.htm
    ② 杨鸿玺:《以“三 C 构想”维护新时期的能源安全》,载《观察与交流》(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办)第 14 期,2007 年 12 月 20 日,第 24 页。
    ① 张文木:《基于我国能源形势的政策选择》,载《中国煤炭工业》,2007 年第 4 期,第 21 页。
    ② 引自《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全文参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wgk/2007-12/26/content_844159.htm
    ③ 王志斌:《苏丹人民是中苏能源合作的最大受益者》,出自中油网http://news.oilnews.com.cn/system/2007/01/18/001049970.shtml
    [瑞典]博·黑恩贝克著,俞大畏等译:《石油与安全》,商务印书馆,1976 年版
    [苏]勃·弗·拉奇科夫著:《石油与世界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
    [英]彼得·R·奥德尔著:《石油与世界霸权——石油危机的背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年版
    [比]让-雅克·贝雷比著,时波、周希敏、贺诗云译:《世界战略中的石油》,新华出版社,1980 年版
    [英]M·G·韦布、M·J·里基茨著,罗根基译:《能源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王庆一主编:《中国能源》,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 年版
    [英]R·贝尔格雷夫、[美]C·K·埃伯格尔、[日]冲野秀明编,王能全、李绍先、刘宁译:《2000 年的能源安全》,时事出版社,1990 版
    华泽澎主编:《能源经济学》,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王能全:《石油与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时事出版社,1993 年版
    [美]丹尼尔·耶金:《石油风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版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徐小杰:《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社科文献出版社,1998 年版
    王京烈:《面向 21 世纪的中东》,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
    左文华、肖宪:《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年版
    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安维华、钱雪梅:《海湾石油新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美]罗伯特·A.帕斯特编,胡利平、杨韵琴译:《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江红:《为石油而战:美国石油霸权的历史透视》,东方出版社,2002 年版
    王正毅、张岩贵:《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 年版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唐昀:《大搏杀——世纪石油之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版
    查道炯:《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年版
    刘波:《石油与 20 世纪的变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俄]斯·日兹宁著,强晓云等译:《国际能源政治与外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浩君:《石油效应:全球石油危机的背后》,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年版
    王革华等编著:《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年版
    肖欢容主编:《和平的地理学——中国学者论东亚地区主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鞍钢、门洪华主编:《中国:东亚一体化新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倪健民主编:《国家能源安全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钟飞腾、林峰:《石油中国》,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 年版
    王才良、周珊编著:《石油风云故事》,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年版
    [日]中曾根康弘著,金苏城等译:《新的保守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年版
    [日]小林义雄著,孙汉超等译:《战后日本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
    [日]佐藤英夫著,王晓滨译:《对外政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年版
    李凡:《战后日本对中东政策研究(1952-1996)》,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梁云祥、应霄燕:《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张健、王金林主编:《日本两次跨世纪的变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年版
    金熙德:《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金熙德:《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年版
    金熙德等著:《再生还是衰落——21 世纪日本的抉择》,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金熙德:《中日关系——复交 30 周年的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年版
    包霞琴:《战后日本亚洲外交》,文汇出版社,2001 年版
    王少普、吴寄南:《战后日本防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张学斌:《经济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日]中曾根康弘著,联慧译:《日本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战略》,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
    包霞琴、臧志军主编:《变革中的日本政治与外交》,时事出版社,2004 年版
    鲁毅等著:《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版
    [德]杜浩著,陈来胜译:《冷战后的中日安全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版
    李凡:《日苏关系史(1917-1991)》,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陈继东主编:《当代印度对外关系研究》,四川出版集团 巴蜀书社,2005 年版
    孙承:《日本与东亚:一个变化的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年版
    赵传君主编:《东北亚三大关系研究:经贸·政治·安全》,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
    杨兴礼等著:《伊朗与美国关系研究》,时事出版社,2006 年版
    丁敏:《日本产业结构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年版
    何中顺:《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理论与实践》,时事出版社,2007 年版
    张秋明 编:《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挑战与政策分析》,地质出版社,2007 年版
    袁新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与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钱学文等著:《中东、里海油气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7 年版
    東洋経済新報社編『イラン革命と石油·日本』東洋経済新報社1979年
    広河隆一編『燃える石油帝国·イラン』東京:第三書館1979年
    松代秀樹『石油危機下の日本経済』東京:こぶし書房1981年
    金森久雄、加藤寛『日米経済関係:石油·エネルギー·貿易』慶応通信1984年
    中東調査会編『イスラム·パワー』東京:第三書館1984年
    石田進『激動の湾岸世界:石油危機から10年ベルシャ·アラビア湾』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85年
    伊能武次編『アラブ世界の政治力学』東京:アジア経済研究所1985年
    山下高明『中東政治へのアプローチ』川崎:弘学出版1985年
    小串敏郎『東アラブの歴史と政治』東京:勁草書房1985年
    小山茂樹『石油と中東が世界を決める』時事通信社1987年
    岩崎徹也『開発と石油の政治経済学:サウジアラビアと国際石油市場』東京:学文社1989年
    小峰隆夫『石油と日本経済』東洋経済新報社1982年
    鈴木茂『日本のエネルギー開発政策』ミネルバア書房1985年
    日本エネルギー経済研究所編『戦後エネルギー産業史』東洋経済新報社1986年
    犬飼英吉、村主進、長沢光男著『次代への視点 21世紀、日本のエネルギーは大丈夫か』ダイヤモンド社1999年
    経済協力開発機構?国際エネルギー機関著、小林節雄訳『日本のエネルギー政策』技術経済研究所2001年
    宝利尚一『日本の中東外交』教育社1980年
    渡辺昭夫編『戦後日本の対外政策』有斐閣1985年
    五百旗頭真編『戦後日本外交史』有斐閣1999年
    エネルギー産業研究会『石油危機から30年———エネルギー政策の検証』株式会社エネルギーフオーラム2003年
    伊藤治夫、清水学、野口勝明『中東政治経済論』国際書院2003年
    経産省資源エネルギー庁『石油新世紀———対立から協調へ』エネルギーフオーラム(発行)2003年
    西川吉光『日本の外交政策———現状と課題、展望』学文社2004年
    佐藤千景、島敏夫、中津孝司『エネルギー国際経済』晃洋書房2004年
    萩田穣『石油の経済学———原油高騰に打ち克つ』アートデイズ2005年
    ポール·ロバーツ著、久保恵美子訳『石油の終焉———生活が変わる、社会が変わる、国際関係が変わる』光文社2005年
    内藤光博、古川純編『東北アジアの法と政治』専修大学出版局2005年
    中堂幸政『石油と戦争———エネルギー地政学から読む国際政治』現代書館2006年
    1.《日本学刊》,中国社科院日本所主办(1998~现在)
    2.《日本学论坛》,东北师范大学主办(1998~现在)
    3.《东北亚论坛》,吉林大学主办(1998~现在)
    4.《日本研究》,辽宁大学主办(1998~现在)
    5.《日本研究集林》,复旦大学主办(2003~现在)
    6.《当代亚太》,中国社科院亚太所主办(1998~现在)
    7.《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主办(1998~现在)
    8.《东南亚研究》,暨南大学主办(2001~现在)
    9.《南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主办(2002~现在)
    10.《国际资料信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2001~现在)
    11.《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1999~现在)
    12.《广角镜》,香港地区(2002~现在)
    13.《紫荆》,香港地区(2002~现在)
    14.《太平洋学报》,中国太平洋学会主办(2001~现在)
    15.《国际政治》,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8~现在)
    16.《中国外交》,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8~现在)
    17.《人民日报》
    18.《光明日报》
    19.《瞭望》周刊,新华社主办
    20.《国际经济评论》,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主办(1999~现在)
    21.《西亚非洲》,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主办(1998~现在)
    22.《国际石油经济》,中国石油学会主办(2000~现在)
    23.《阿拉伯世界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1998~现在)
    24.《现代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1998~现在)
    www.mofa.go.jp(日本外务省)
    www.kyodo.co.jp(日本共同通讯社)
    www.asahi.com(日本朝日新闻社)
    www.yomiuri.co.jp(日本读卖新闻社)
    www.meti.go.jp(日本经济产业省)
    www.nikkei.co.jp(日本经济新闻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