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城市发展的区域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5、16世纪的海道大通所带来的全球化进程使中国传统社会在清代发生了波澜壮阔的深刻变革。作为清代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核心载体,城市是透视清代中国社会变迁最直观的视窗,强化清代城市史研究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均十分突出。然而,在清代区域城市史研究中,西南边疆城市史研究与沿海、沿江地区同类研究相比仍具较大的劣势。具体到地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广西而言,清代广西城市史研究虽已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把清代广西城市发展史作为一个完整对象进行整体性的宏观研究则几处空白状态,亟需阔步开拓创新,这既是深化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服务于当前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推进以城镇化为先导的边疆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城市发展为切入点,基于17—20世纪全球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缓慢转型的宏大时代背景,以清代广西城市为整体,以城市现代化发展与社会变迁为轴线,借助现代化、社会交往理论等跨学科的理论方法所提供的多维学术视野,力图全面深入地反映清代广西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变迁,从理论上勾勒、揭示清代广西城市发展演变的轨迹、特征、规律,为当今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认为,边疆城市发展面临者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复杂的自然生态类型与复杂的人口民族构成、变幻莫测的矛盾冲突、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相结合,形成了清代广西城市发展的多种资源优势和复杂的地域差异,也相应地导致清代广西城市发展的滞后性、波动性与不平衡性,促使清代广西城市发展总体上呈现横向阶梯水平差异和纵向阶段波动。清朝统一广西后,清政府着手在广西推行改土归流,移民垦边,兴修水利,改革盐法,发展商业、矿冶、手工业,开辟驿路,发展文教等一系列积极的边疆开发政策。藉此契机,外省商业性经济移民大量涌入广西城乡地区,推进着广西城市的经济开发与文化进步。随着晚清龙州、梧州、南宁三大口岸的开放,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势力深入渗透广西主要城市,清末维新变法与新政改革在广西城市的实践更进一步推动了桂林、梧州、南宁等中心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区域性城市行政体系和经济网络体系持续演化,广西城市呈现出多层面的发展变迁。文中对此分别从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社会的演进、城市文化的嬗变3个层面加以探究揭示:
     城市经济方面,清代广西作为发展滞后的边疆地区,它所拥有的巨大资源开发价值吸引了大批外省商业移民的涌入,带来了邻省经济的强力辐射,促动广西城市商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晚清开埠通商直接推动了广西城市对外经济交往由传统朝贡贸易向近代国际贸易转变。以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力为发展驱动力的近代国际贸易,将晚清广西城市卷入了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之中,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传播,把广西城市经济推上了早期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从此广西城市经济的运行也步入深受官方机构、民间组织以及外洋势力共同影响的新时代。
     城市社会方面,清代广西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在外力的冲击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逐渐由传统城市管理方式向近代城市管理方式转变,城市民间社会在城市社会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凸现。城市社会组织则由前近代时期种类单一、自发松散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城市社会整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下,广西城市社会生活开启了西俗化的历史进程,但由于社会生产力嬗变的迟滞,近代化的生活理念及生活方式尚未能完全瓦解传统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一些传统的因素尚在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城市文化方面,在西学东渐的推动下,清代广西城市教育理念、管理体制、教育类型和教学内容诸方面均呈现了近代化革新,各种文化事业以及民族国家、维新变革、民主革命等文化意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渐次递嬗兴革。同时,中西文化借助西江水道、湘桂走廊等多向性的文化通道向广西城市扩张传播,使广西城市中出现中西文化多元交汇的景象。
     清代城市的发展对地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广西社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首先,商人以经济功能不断增强的城市为基地,向周边乡村拓展商业贸易活动,商业经营网络随之延伸至城郊乡村中的市镇圩场,来自城市的商业化动力亦传输至周边乡村圩场,乡村地区市镇化进程得以较快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结构亦朝着商业化、市场化的方向演进。其次,发展中的广西城市在清政府抵抗法国侵略,稳定西南边疆局势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而中法战争后的边防建设反过来促进了清代广西城市进一步发展。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又使清代广西城市发展呈现出沿江走向、因水而兴;大城市分区鼎立,首位性中心城市缺失;外来商人对广西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远大于本土商人等独特的区域特征。对之,研究者选取同处西南边疆地区的清代云南城市发展加以比较探析。
     总的看来,清代广西城市作为西南边疆重要的区域城市,它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转型历程。在其转型过程中,不难发现既有中国城市转型的一般特征,又显示出边疆区域城市的浓烈色彩。第一,清代广西城市发展奠基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主导下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开发活动,开发高潮伴随着城市的阶段性发展,显示清代广西城市内在发展乏力、严重依赖国家力量推动的历史原貌。第二,以人口迁移(以商人为主导)为主要实现方式的清代边疆开发活动,引发大批外省商人的进入广西城市,不但促进了清代广西城市经济开发,而且也带来了清代广西城市中区域文化的多元交汇,共同推动着清代广西城市经济社会的嬗变。广东、广西文化上的同源性、地缘上的同构性、经济上的互补性又使清代广西城市发展深受广东经济文化的辐射与带动。第三,晚清时期外国经济文化侵略势力以广西开放的商埠为基点,深入广西城乡腹地,广西城市则完全沉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级差体系中的最低层次,蜕变为西方资本国家掠夺原材料和倾销其工业产品的中转站。龙州、梧州、南宁、桂林、柳州等广西大小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多以西方国家的进口贸易为依托,或者以为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的本土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加工为动力。在这种空前繁荣、高度畸形的对外贸易中,西方某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制度随之为广西城市所移植,经济结构呈现了近代化的转型。西方国家在对广西城市进行经济掠夺的同时,也对加大了文化侵略。西方科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逐渐传入广西城市,促使城市文化、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然而,清代广西的边疆开发实质上是边疆动乱后的应急性、善后性措施,缺乏持续的政治热情和强力的政策保障,开发力度和开发实绩大受削弱与制约。另一方面,商人迁移的地域差异性,商业资本的外流,完全受制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需要的畸形经济贸易转移本地城市发展必须的经济资源,加上动荡的社会环境,这一切直接导致了清代广西城市发展的顿挫失衡。概而观之,清代广西城市发展,从动力模式看,走的是依附式发展道路;从过程结果看,呈现了顿挫失衡的倾向;总的特征可以高度概括为依附发展与顿挫失衡。
     清代广西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边疆城市发展面临着较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具有边缘性、滞后性、民族性、开放性、复杂性、不平衡性等多重复合的历史特点。边疆城市发展动力主要源自区域外而非区域内的因素,即外力是首位性的驱动力,以至于使边疆城市发展对外力因素形成了浓重的依附性,而边疆城市发展对边疆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众所周知,边疆城市史是一个与现实有着较大敏感度、具备较大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当前,围绕边疆城市发展理论的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理论方法更需进一步的探究。在边疆城市史的研究实践中,借鉴国外同类理论要注意认真甄别其适用的前提条件,而边疆城市历史作用和历史特点则决定对其研究须注意引入辩证唯物主义的交往理论。
The globalization progress bringing by the sea way of 15~(th)-16~(th) century of make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take place a surging forward with great momentum deep change in Qing dynasty. As the core the of the development change the Chinese society in the Qing dynasty , the city is the intuitionistic windows the that sees the through a the Chinese society the of the Qing dynasty to change. there is very the strong academic the worth and the realistic meaning in the city the history research of the Qing dynasty. However, the research i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in Qing dynasty, than that of coast and river's region have very big bad situation. Concreting go to ground Guangxi i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race region, although the Guangxi city history in the Qing dynasty research has already presented the better development, but carries on the macroscopic research of whole to the city development in Guangxi history conduct and actions present a few blank appearances, want to have a right way along in advance the footprint long steps of expand innovation, it is the demand that strengthens an academic research, is also the ages background that the service starts in "free trade area in China-ASEAN" in current Guangxi under, push forward ages of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side frontier that changes in to lead first by town to need strongly.
     According to the above-mentioned understanding, this text with city development for correspond a point, according to the globalization progress pushes a Chinese social slow-moving transformation of great ages background from the 17~(th) to 20~(th) century, as Guangxi city in the Qing dynasty a whole, with city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for the stalk line, asking for help a modernization and society association theories etc. the across an the academics the of the theories the method by the many the visual the fields the with the academic, the deep the into the a ground the of the reflection the Guangxi the city completely economy, society, the cultural the development in the Qing dynasty turn the into process and various the society change, the delineating and the announcing to the public Qing dynasty from the theories the Guangxi city development turn into of track, characteristic, regulation, providing the theories instruction nowadays for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the race frontier.
     In the viewpoint of the author, city development in the frontier faces complicated natur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human geography environment. The complicated natural ecosystem , and the complicated race and dinglpopulation constitute, changeable self-contradict conflict, the fall behind the of the social economic the appearance combine together, the becoming various the resources advantages , and complicated the region difference the of settle of Guangxi the city development, the also corresponding the a ground the of composing the to settle the empress, the motion and the unbalance that the a Guangxi the city develop, causing the Guangxi city in the Qing dynasty development total present the horizontal stairs ,level difference up with lengthways the undulate stage. From the Qing Dynasty unifies Guangxi, the government begins to promote a series of aggressive frontier policies ,such as, the changing the soil to the return to flow, the immigrating and empoldering frontier, initiateing water conservancy in Guangxi, the reforming the salt method, the developping business, the mining, the handicraft industry, building the road, developping a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c. By this chance, the another province business economy emigrant flows out in great quantities into city country region in Guangxi,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ity in Guangxi progress with cul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ith the opening of longzhou, the Wuzhou, Nanning seaports, the foreign the capitalism economy, the cultural the influence deeply the main city the in Guangxi, the reforming political and the reform in the late of Qing dynasty push a the laurel Guilin, Wuzhou, Nanning the center city function enhanced further, the local area city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economic network system evolved continuously, cities in Guangxi presented a development of many levels a change distinguish the evolution. In the text, the author will explore the city of the society, cultural, economy.
     In the city economy, Guangxi is the region lagging development in the Qing dynasty, its huge resources value drew on the large quantity another province businessman to immigrate, the strong economy radialization that the from the province, moved city business economy and handicraft industry an economic prosperity development in Guangxi. On the other hand, the city opening push directly outward economic associate of city in Guangxi from the tradition the trade changes toward the modern country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dynamical modern international trade basing on capitalism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Guangxi city drew in a world to produce division of labour system in the capitalis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of dissemination, push city economy up the earlier period modernization of development road in Guangxi. From now on the movement of the city economy in Guangxi also follows to be subjected to the modern ear. The economy circulating influenced deeply was official organization, civil association and the outside ocean together.
     In the city society, the social management style took place a deep change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outside impact, management gradually turn from the traditional city toward modern city, the folk society in the city the safe the management is further convex in the Qing dynasty Guangxi .The city society organizatian from ex-modem period category one, self-moving and lax to diversified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city society integration the degree deepen continuously.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western the capitalism civilization, the city social the activities in the Guangxi city begin the west vulgar the history progress, however, because the social the productivity the arrearage of change , the modern the age turn of the living principle and life the style haven't the yet can the break up the traditional the living idea and life style completely, some traditional factors still be influencing the city residents' daily life.
     In the city culture, under the western impact, the Guangxi city educational principle, managed a system and various aspect of the type and content modernized. various consciousness, such as nation state ,reform, democracy revolution. etc in the Qing dynasty from have no to have, from weak arrive strong gradually .At the same time, the culture ,by the West River's waterway, the Xiang-Guil hallway. much toward to extend a dissemination in the city in Guangxi ,appear prospects West-chinese introjecting in city in Guangxi.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effected greatly to society of Guangxi city in the southwest race region , Firstly, as the economic the function strengthens the continuously of the city for base, the businessman the expand the business trade the activity toward the peripheral country, the commercial management network extended to the town in the city suburb immediately, the commercial the motive that the comes from the city also the delivers to the peripheral town in the country region's turning progress can quicker propulsion; the predial economic structure as well marketabilited in the ethical region. Secondly, the developing Guangxi cities played an important function in resisting France to invade in the pure government, keeping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But the frontier defense construction promoted to settle a Guangxi city to develop further after the China—France war.The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ities environment maked the Guangxi city develop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present to follow a river an alignment again, to flourish for water .The big city tripartited confrontation, the first center city lacking. The foreign businessmen's funtion is far larger than native businessman in driving the city development in Guangxi. To it, the author contrast Yunnan city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As important city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xi city experienced from the tradition to the modern in the Qing dynasty. In it transformation, it isn't difficult to discovers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 in Chinese city, and then display the strong individuality of the city in the frontier. Firstly, the Guangxi city development lay foundation stone a bottom of a series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exploitation predominating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Qing dynasty. Every development high tide accompanied with the stag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howing an inside development of the Guangxi city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depended the national strength push seriously. Secondly, (businessman as predominant) transplant is the primary way of th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 the Qing dynasty. A large quantity another province businessmen settle into Guangxi city, not only promoting the Guangxi city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but also bringing into multiplex culture in Guangxi cities. pushing the transform of economy and society of Guangxi cities in the Qi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 affinal culture, isomorphic geography, reciprocal economy between Guangdong and Guangxi. Thirdly, the foreign economic and culture's aggression the influence with the Guangxi open the port, the going the deep the into the interior the region in Guangxi, city in the Guangxi then the drowns completely to differ the system for the western the capitalism economic and cultural class in the most the low level, transmuting into a western capital nation to loot original material and dump its industrial product of in turn a station.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 the Guangxi economy, the such as, Longzhou,Wuzhou,Nanning,Guilin,Liuzhou ,relyed on mostly the import of the west nations, the adapting western the capitalism native the agriculture the vice-soil the special product gathers to spread, process for the motive. In this kind of unprecedentedly the prosperity, the high abnormal not on an equal footingly the foreign trade, the production technique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western some forer unnerseses is transplant by cities in Guangxi immediately,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modemlized. Western nation at the time of carrying on economic depredation to city in Guangxi, also to enlargement the culture invade. The Western science culture, the thought, the idea, the life style the streamed into the city in the Guangxi gradually, the urging city culture, the society to the take place a deep change. However,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Guangxi in the Qing dynasty is turmoil measure after the emergency ,and dealing with problems arising from an accident. the policy was lack of the political enthusiasm and strong dint guarantee, develop strength and develop an actual achievement was weaken greatly with check and supervis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businessmen's movement of the region difference, the merchant capital outflowing, Under the yoke of world need of the abnormal economy trade, capitalism market completely the substance full general the native city economic resources transferred to the west nation, plus turbulence of social milieu, the all these causes to settle a Guangxi city to develop directly of meet delay to be out of balance. In a word,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xi city in Qing dynasty, seeing from the motivity and mode, it is adhering development road; in tendency seen result and process, presenting to meet delay and unbalance; The total characteristic can generalize highly for adhering a development and meeting delay and unbalanc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Guangxi city in Qing dynasty express,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 frontier faced the more special natural geography and the humanities environment. There were edge, nationality and openning, complexity, unbalance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ly momentum development come from the outside not inside. The outside momentum is the first . That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 the frontier rely on outward factor heavily, but the city in the frontier development had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ontier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society.
     Know to all, the history of frontier city is the research topic that has a bigger sensitive degree and has to compare greatly applied value. At present, around the city development theories of the study is placed in a beginning stage still, research in the theories method needs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more. Using for reference from foreign same kind theori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ts precondition in stuy of city history. The historical 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city in the frontier ask us to it's study the attent to apply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ssociation Theory in the study.
引文
①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清史·城市志>立项报告书》(内部资料),2004年11月。
    ①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清史·城市志>立项报告书》(内部资料),2004年11月。
    ② 全汉升:《中国庙会之史的考察》,见《食货》1934年第1卷第2期。
    ③ H.B.Morse, 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Revised Edition, Kelly and Wash, limited, 1913.
    ①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② 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分析》,载《历史教学》1964年第1期。
    ③ 刘石吉:《太平天国乱后的江南市镇的发展(1865—1911)》,载《食货》1978年第7卷第11期;《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载《食货》1978年第8卷第6~8期;《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分析》,载《思与言》1978年第16卷第2期。
    ④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讨论集》,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⑤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⑥ Rhoads Murphey, Shanghai: Key to Modern China, Cambridge, Mas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⑦ David D. Buck, Urban Change in China: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in Tsinan, Shantung,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8.
    ⑧ [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集市贸易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美]施坚雅著,叶光庭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① 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近代长江上游城乡关系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3年版。
    ②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 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④ 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⑤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⑥ 宁越敏等:《中国城市发展史》,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⑦ 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①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② 教育部社政司组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高校“十五”科研规划咨询报告选》,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 参见何一民:《20世纪后期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探索》,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② 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0页。
    ① 李伯重、周生春主编:《江南的城市工业与地方文化(960—1850)》,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②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③ 陈学文:《明清时期湖州府市场经济的发展》,载《浙江学刊》1989年第4期。
    ④ 钟文典主编:《广西近代圩镇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⑤ [美]施坚雅著,叶光庭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5页。
    ⑥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2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85~588页。
    ⑦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⑧ 郭正忠:《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光明日报》1985年7月24日。
    ⑨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页。
    ⑩ 李伯重、周生春主编:《江南的城市工业与地方文化(960—1850)》,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① 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类型》,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② 李伯重、周生春主编:《江南的城市工业与地方文化(960—1850)》,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3页。
    ③ 张建军:《清代新疆城市的占地规模》,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期。
    ④ 何凡能等:《中国清代城镇用地面积估算及其比较》,载《地理学报》2002年第6期。
    ⑤ 杨宇振:《清代四川城的形态宇祠庙建筑空间格局》,载《华中建筑》2005年第1期。
    ⑥ 蓝勇:《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的地理演变》,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期。
    ⑦ 参见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皮明庥主编:《近代 武汉城市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① 赵世瑜、周尚意:《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空间概说》,载《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王均、祝功武:《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初步形成》,载《地理学报》1999年第1期。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载《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李德英:《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以近代城市公园为例》,载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城市史研究》第19~20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
    ③ 参见孙施文:《近代上海城市规划史论》,载《城市规划汇刊》1995年第2期:吴晓松:《交通拓展与近代东北城市建设》,载《城市规划汇刊》1996年第3期;董鉴泓主编:《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 张廷栖:《张謇建城思想探源》,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于海漪:《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系列之四:张謇及其城市规划思想》,载《华中建筑》2005年第4期;《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系列之五:从张謇城市规划思想看中国规划学术体系的完善》,载《华中建筑》2005年第5期。
    ①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 林成西:《清代成都的市政建设》,载《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
    ③ 著作有: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论文有:闵玉林:《柳士英与苏州近代城市建设》,载《南方建筑》1994年第3期;孙施文:《近代上海城市规划史论》,载《城市规划汇刊》1995年第2期:李百浩:《日本殖民时期台湾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与特点(1895—1945)》,载《城市规划汇刊》1995年第3期;林耕:《青岛城市1897—1914年的规划建设》,载《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李百浩:《满铁附属地的城市规划历程及其特征分析》,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李玉堂、李百浩:《鲍鼎与武汉近现代城市规划》,载《华中建筑》2000年第2期:李百浩等:《图析武汉近代城市规划(1861—1949)》,载《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6期;《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小史》,载《规划师》2002年第5期;《近代南京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历史研究》,载《规划师》2002年第5期:《济南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载《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4期;《近代日本侵占地城市规划范型的历史研究》,载《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4期;张宏:《近代南京的规划和住居形态特征》,载《华中建筑》2003年第2期;刘松茯:《近代哈尔滨城市转型下的城市规划》,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于海漪:《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系列之二:南通近代城市建设编年史》,载《华中建筑》2004年第6期;《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系列之三:南通近代城市建设发展(1895-1911)》,载《华中建筑》2005年第2期。
    ④ 参见(美)施坚雅著、叶光庭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6-241页。
    ⑤ 马敏:《官绅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宋美云:《近代天津商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王恩重:《近代上海绅商与闸北城区建设》,载《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第4期。
    ⑥ 参见任放:《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① 吴量恺:《清代经济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 方行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③ 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唐凌等:《自开商埠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④ 陈桦:《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⑤ 张学恕:《中国长江下游经济发展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⑥ 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长江沿江城市与 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 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庄维民:《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单强:《江南区域市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丁日初主编:《上海近代经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998年版。
    ③ 樊卫国:《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④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范金民、夏维中:《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① 罗一星:《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 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隗瀛涛、周勇主编:《重庆开埠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周勇主编:《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周勇、刘景修译编:《近代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1876——1949),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③ 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冯天瑜、陈锋主编的《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 (美)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 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沈毅:《近代大连城市经济研究》,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王任远等编著:《自贡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宝鸡城市史》编纂组:《宝鸡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程子良、李清银主编:《开封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① 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 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 张仲礼主编:《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④ 张民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⑤ 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⑥ 郑军:《西风东渐与晚清社会生活方式的西俗化——以近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变化为个案研究》,载《北方论丛》2003年第5期。
    ⑦ 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建立在1781—1791个案基础上的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⑧ 谯珊:《近代城市消费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其特点》,载《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2期。蒋权偶:《清代昆明市民的休闲消费特征》,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⑨ (美)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毕建宏:《清代州县行政研究》,载《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3期。
    ① 靳润成:《从城镇分割到城市自治——论中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近代化的重要标志》,载《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张利民:《清末北京、天津城市行政管理机构之初步比较》,载天津社会科学院等编《城市史研究》第19~21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美]施坚雅著,叶光庭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② 余子明:《清末地方自治与城市近代化》,载《人文杂志》1996年第3期。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③ 陈智勇:《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管理史》,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韩延龙、苏亦工:《中国近代警察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张文武:《超负荷下的蹒跚步履——谈谈走进近代化过程中的北京警察机构》,载《北京档案》1996年第11期。
    ④ 韩光辉:《古代北京城市户籍管理与户口统计》,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期;姚秀兰:《中国近代户籍变革探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庞毅:《中国清代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张小林:《清代北京城区房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孙海泉:《论清代里甲到保甲的演变》,载《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清代保甲组织结构分析》,载《河北学刊》1992年第1期;隗瀛涛主编:《重庆城市研究》,成都,四川大学1989年版。
    ⑤ 莫振良:《清代城市的消防组织》,载天津社会科学院等编著《城市史研究》第19—20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邹怡:《清代城市社会公共事业的运作——以杭州城消防事业为中心》,载《清 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① 相关研究情况参阅:王日根:《国内外中国会馆史研究述评》,载《文史哲》1994年第3期:冯筱才:《中国大陆最近之会馆史研究》,载《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北)总第30期,2000年9月:《中国商会史研究之回顾与反思》,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朱英:《中国行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同业公会与当代行业协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 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③ 叶美兰:《近代扬州城市人口的变迁与城市现代化》,载《江苏地方志》2003年第6期。
    ④ 周源和、吴申元:《上海历史人口研究》,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⑤ 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⑥ 李淑兰:《近代北京商人阶层的特点》,载《历史教学》1994年第5期。
    ⑦ 刘正刚:《清代以来广东人在天津的经济活动》,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范金民:《明清时期活跃于苏州的外地商人》,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陶水木:《浙江商人与上海经济近代化》,载《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⑧ 参见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 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② 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郑忠:《试论近代长江下游城市经济功能结构的变迁》,载《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丁日初:《上海近代经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998年版。
    ③ 高时良:《中国古代教育史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马学强:《略论清代山东书院》,载《山东档案》2004年第4期;周振鹤:《晚清上海书院西学与儒学教育的进退》,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④ 李琳琦:《徽商与清代汉口紫阳书院》,载《清史研究》2002年第2期。
    ① 王作仁:《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载《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李华兴:《戊戌维新与中国教育近代化》,载《学术季刊》1998年第3期;姬虹:《简论19世纪末教会教育的发展》,载《历史档案》1995年第2期。
    ② 何一民:《农业时代中国城市的特征》,载《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③ 梁家贵:《浅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蔡云辉:《中国近代开放城市的特点》,载《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侯蕊玲:《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中的几个特点》,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④ 李建国:《论近代西北地区城市的特点及其影响》,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⑤ 周新华、王会明:《中国沿海近代城市繁兴的特点及其原因》,载《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⑥ 张仲礼:《近代上海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点》,载《社会科学》1993年第9期:》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特点和研究理论》,载《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4期。
    ⑦ 陆安:《简论近代青岛城市的产生及其特点》,载《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段光远:《哈尔滨早期城市特点刍议》,载《北方文物》1994年第2期;李淑兰:《北京近代工业早期发展的特点》,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张富强:《广州商业文化的近代化及其特点》,载《学术研究》1996年第3期。
    ① 何一民:《清代城市的历史地位——兼论加强清代城市历史研究》,载《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10月11日。
    ② 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载《历史教学》1964年第5期。
    ③ 相关研究成果参见刘石吉:《明清市镇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综合讨论与相关著作之评介》,载《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4期。
    ④ 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增订版;蒋兆成:《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方如金等:《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载《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6期;王革生:《清代东北商埠》,载《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1期。
    ① 马小泉:《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载“学术批评网”2001年11月18日。
    ②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走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
    ③ 余子明:《论辛亥革命的城市起义战略》,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朱小玲:《从社会心理看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王继平:《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市民及社会心理》,载《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1期。
    ④ 四大个案城市研究是: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区域城市群研究是: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天津社会科学院等编:《城市史研究第21辑——“20世纪华北城市近代化”特刊》,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全国性城市现代化研究是: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 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 (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行龙:《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载杨念群等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3年版;陈国灿:《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张晓辉:《中
    ① 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53年版。
    ② (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65页。
    ③ (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① 陈桥驿:《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载《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② 参见王芳:《<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对中国学者的借鉴作用》,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6页。龙登高:《施坚雅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载《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行龙:《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载《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
    ③ 姜涛:《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页。
    ④ 杨念群:《“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中国案例——有关两本汉口研究著作的论评》,在《中国书评》1995 年5月总第5期。
    ① 参见何一民:《20世纪后期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探讨》,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② 任放:《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载《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① 朱英:《中国行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① 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① 钟文典主编:《广西近代圩镇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 宾长初:《近代广西圩镇的发展和特点》,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论清末民国时期广西墟镇的经济功能》,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论广西近代圩市的变迁》,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4期;唐凌:《广西近代矿业专业墟市难以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试论广西近代的“极点型”与“双极线型”矿产圩市》,载《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黄滨:《论近代广西城镇经济“无东不成市”格局》,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晚清民国时期粤港客商与广西城镇经济行业的发育》,载《学术论坛》1997年第6期;《粤商与近代广西城镇经济新主干行业的创立》,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近代粤商与广西城镇百货行、专项洋杂批零行、土洋杂货行的发育》,载《广西地方志》2004年第5期:刘文俊:《清末民国年间广西农业商业化趋势与城镇、墟市的发展》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论农业与广西近代墟镇的布局》,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③ 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④ 唐凌等著:《自开商埠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⑤ 唐凌:《近代广西商埠的经济联系》,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⑥ 黄滨:《近代粤港客商与广西城镇经济发育:广东、香港对广西市场辐射的历史探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⑦ 陈炜:《近代桂东北圩市发展发展与民族融合》,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试论近代右江流域圩市发展》,载《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近代西江流域城镇圩市发展与民族经济融合》,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近代广西城镇的经纪业》,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近代广西城镇商业网络与民族经济开发》,四川大学2006年未刊博士论文。陈炜、侯宣杰:《民间宗教交往与近代广西民族地区城镇经济的发育》,载《中南民族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陈炜、陈礼军:《近代广西区域中心城市兴起的因素分析》,载《广西地方志》2005年第1期;侯宣杰:《近代广西城镇商业经济的地域特色》,载《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3期。
    ① 侯宣杰:《论会馆与近代广西社会的互动变迁》,载《广西地方志》2002年第4期;《清代以来广西城镇会馆分布考析》,载《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7期:《商人会馆与近代桂东北城镇的发展变迁》,载《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蒋霞:《广西商会述论》,广西师范大学1997年未刊硕士论文:廖建夏:《商会与近代梧州市场的发育》,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1期.
    ② 覃延欢:《广西四大城市在明清时期的发展(上、下)》,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2期。
    ③ 韦国友:《移民与近代百色城的发展》,载《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交通与近代百色城的发展》,载《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覃主元:《近代梧州商贸中心地位的确立及其畸形繁荣的原因》,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朱其现:《略论近代梧州经济中心的确立》,载《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鸦片与近代梧州经济的关系》,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综合专辑)》1998年第1期;史志刚:《近代梧州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考察》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刘爱新:《经纪行与梧州商业近代化》,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5期。
    ④ 廖建夏:《南宁城市近代化的动力及特点》,载《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⑤ 刘爱新:《近代桂林经纪业考证》,载《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⑥ 王晓军:《近代龙州口岸的兴衰》,载《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近代龙州风俗演变浅论》,载《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近代龙州铁路筹办始末》,载《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韦家朝:《龙州商贸历史变迁管窥》,载《广西地方志》2000年第3期.
    ⑦ 石维有:《玉林近代公路建设》,载《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⑧ 陈炜:《近代广西城镇商业网络与民族经济开发》,四川大学2006年未刊博士论文。
    ① 史志刚:《近代梧州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考察》,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未刊硕士论文。
    ② 覃寿伟:《近代广西海关与社会经济——以1938年前的梧州海关为中心》,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③ 方连英:《近代广西城乡关心变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未刊硕士论文。
    ④ 庞广仪:《口岸开放与近代广西乡村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未刊硕士论文。
    ⑤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清史·城市志>立项报告书》(内部资料),2004年11月。
    ① 赵尔撰等撰:《清史稿》卷七十三,《志四十八·地理二十·广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 外研社辞书部:《外研社·现代汉英词典(新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113页。
    ③ 《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版,第740~741页。
    ① 《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版,第740~741页。
    ② 巢峰主编:《简明马克思主义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
    ③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清史·城市志>立项报告书》(内部资料),2004年11月。
    ① 蒙起鹏编纂:《广西通志稿·地理二·疆域三》,民国三十八年(1949)油印本。
    ② 《清一统志·广西》,清嘉庆年间刻本。
    ① 张联桂:《广西舆地全图》,见蒙起鹏编纂:《广西通志稿·地理二·疆域二》,民国三十八年(1949)油印本。
    ② 《清世祖实录》卷八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九页。
    ③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十六,《志一·天文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印刷发行本。
    ① 蒙起鹏编纂:《广西通志稿·地理二·疆域三》;民国三十八年(1949)油印本。
    ② 《清高宗实录》卷五六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二三~二四页。
    ③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经济总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5页。
    ①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四十三,《志十八·灾异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印刷发行本。
    ② 梁培英等纂:《贺县志》卷五,《前事部·灾异》,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③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十八,《外传纪事下》,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④ 吕浚坤等纂:《陆川县志》卷之二,《舆地·气候》,民国十三年(1924)刻本。
    ⑤ 唐载生等纂:《全县县志》第九编,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⑥ 王锡祺等编:《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粤西琐记一》,清光绪辛卯年版。
    ⑦ 吕浚坤等纂:《陆川县志》卷之二,《舆地类一·气候》,民国十三年(1924)刻本。
    ⑧ 张灿奎纂:《新宁州志》卷一,《气候》,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
    ① 蒙起鹏编纂:《广西通志稿·气象六·气候旧说》,民国三十八年(1949)油印本。
    ② 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①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十九,《灾异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印刷发行本,第1630~1643页。
    ② 郝浴编纂:《广西通志》卷四○,第四八页,康熙二十二年(1683)刊本。
    ③ 黄大成编纂:《平乐县志》卷六,第四七页,康熙五十六年(1717)刊本。
    ④ 黄泌等箸:《临桂县志》卷一八,第五二页,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刊本。
    ⑤ 佚名编纂:《苍梧县志》卷四,第八二页,雍正年间刊本。
    ⑥ 引自广西地震局历史地震小组编:《广西地震志》(内部资料),1981年6月,第105页。
    ⑦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四十四,《志十九·灾异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印刷发行本,第1631页。
    ① 高辑著:《广西三江源流考》,见王锡祺等编:《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清光绪辛卯年版。
    ① 金武祥著:《漓江杂记》,见王锡祺等编:《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清光绪辛卯年版。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经济总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③ 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九十,《物产》,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补刻本。
    ④ 苏士俊纂修:《南宁府志》卷十八,《食货志》,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
    ① 吴寿崧等纂:《昭平县志》卷六,《物产部·植物》,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② 程大璋纂:《桂平县志》卷十九,《纪地·物产下》,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③ 陈洪畴等纂:《阳朔县志》卷三,《物产》,清康熙十二年(1673)修,民国印本。
    ④ 吴文载:《清史论丛》,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一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2页。
    ⑤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6~27页。
    ⑥ 吴寿崧等纂:《昭平县志》卷六,《物产部·植物·木之属》,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⑦ 华本松纂:《百色厅志》,《图二十一·思阳分州全图说》,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⑧ 程大璋纂:《桂平县志》卷十九,《纪地·物产下》,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① 伍嘉猷等纂:《平乐县志》卷一,《土产》,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② 王巡泰纂:《续修兴业县志》卷四,《物产》,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
    ③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经济总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④ 伍嘉猷等纂:《平乐县志》卷一,《土产》,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⑤ 王昆山纂:《信都县志》卷五,《畜牧》,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⑥ 陆柞蕃著:《粤西琐记二》,见王锡祺等编:《小文坛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清光绪辛卯年版。
    ① 《清高宗实录》卷七七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二八页。
    ② 闵叙著:《粤述》,见王锡祺等编:《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清光绪辛卯年版。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人口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人口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① 闵叙著:《粤述》,见王锡祺等编:《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清光绪辛卯年版。
    ② 《清高宗实录》卷七七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二八页。
    ③ 陆履中等纂:《恭城县志》卷四,《风俗》,清光绪十五年(1889)凤岩书院刻本。
    ④ 伍嘉猷等纂:《平乐县志》卷二,《仓储》,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⑤ 梁年等纂:《镇安府志》卷八,《风俗》,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⑥ 黄君钜等纂:《武缘县图经》卷六,《风俗》,清宣统三年(1911)增补刻本。
    ① 张若龄等编:《广西公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② 梁有斌等主编:《广西公路运输史》第一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③ 梁有斌等主编:《广西公路运输史》第一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页。
    ① 张万富主编:《天等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页。
    ② 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3页。
    ③ 《广西留日学生筹办广西全省铁路刍议》,见《东方杂志》第三卷,第十期,《交通》。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报桂邕铁路经省咨议局决议商办有关文件》,档案号:L1—1—11。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报桂邕铁路经省咨议局谇议商办有关文件》,档案号:L1—1—11。
    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报桂邕铁路经省咨议局决议商办有关文件》,档案号:L1—1—11。
    ④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抚筹划广西商办铁路议决案》,档案号:L1—1—11。
    ⑤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抚筹划广西商办铁路议决案》,档案号:L1—1—11。
    ⑥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报修筑贵博铁路经省咨议局决议由商办有关文件》,档案号:L1—1—12。
    ⑦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报修筑贵博铁路经省咨议局决议由商办有关文件》,档案号:L1—1—12。
    ⑧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报修筑桂邕铁路经省咨议局决议由商办有关文件》,档案号: L1—1—11。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抚筹划广西商办铁路议决案》,档案号:L1—1—11。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报修筑桂邕铁路经省咨议局决议由商办有关文件》,档案号:L1—1—11。
    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报修筑桂邕铁路经省咨议局决议由商办有关文件》,档案号:L1—1—11。
    ④ 《广西谘议局第四次报告书》,广西官书局,宣统元年(1909)三月初五日。
    ⑤ 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7页。
    ① 陈晖:《广西交通问题》,上海,商务印书局1938年,第19页。
    ② 莫一庸:《广西地理》第六章,《交通》,民国年版。
    ③ 马依、舒瑞萍等:《广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
    ④ 罗增膦纂:《凌云县志·农业》,民国三十一年(1943)油印本。
    ⑤ 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七八,《列传二三》,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补刻本。
    ⑥ 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七八,《列传二三》,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补刻本。
    ⑦ 胡毓番纂:《藤县志》卷二,《风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刻本。
    ① 李树枘等:《昭平县志》卷六,《物产部·制造物》,民国二十三年(1934)印本。
    ② 沈日霖著:《粤西琐记》,见王锡祺等编:《小方壶舆地丛钞》第七帙,清光绪辛卯年版。
    ③ 梁崇鼎等纂:《贵县志》卷十一,《实业·矿业》,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两广总督奏呈广西收枪查枪章程》,档案号:L1—1—3。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10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三五九页。
    ③ 岑春煊:《乐斋漫笔》,见《中和月刊》第四卷,第五期。
    ① 马依、舒瑞萍等:《广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② 桂林市志编委会编:《桂林市概况》(内部资料),第3页。
    ① 钟文典主编:《广西近代圩镇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② 万历《明会典》卷三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缩印本。
    ① 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苏州地方史研究室整理:《瞿式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5~77页。
    ② 温睿临:《南疆逸史》卷二一,《瞿式耜》,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5页。
    ③ 《清史稿》卷四、卷五,《本纪五·世祖本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印刷发行本。
    ④ 徐(?):《小典纪军附考》卷一四,《清世祖顺治四年五月》,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546页。
    ⑤ 李天根:《爝火录》卷一九,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09页。
    ⑥ 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四,《兵事志·前事四·桂王上》,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⑦ 《清圣祖实录》卷四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⑧ 《清圣祖实录》卷四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印刷发行本。
    ② 胡虔等纂:《临桂县志》卷三二,《兵事下》,清光绪五年(1880)补刻本。
    ③ 《清史列传》卷八0,《孙延龄》,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679页。
    ④ 胡虔等纂:《临桂县志》卷一,《厢里》,清光绪五年(1880)补刻本。
    ⑤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十八,《外传纪事下》,请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⑥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八,《田赋》,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⑦ 吴光升纂:乾隆《柳州府志》卷八,《宦迹》,清道光六年(1826)重刻本。
    ⑧ 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五三,《宦绩一三》,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补刻本。
    ⑨ 梁士彦纂:《武宣县志》卷一,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⑩ 刘玉鳞等纂:《玉林州志》卷八,《秩官》,清乾隆五十五年(1792)刻本。
    11 汪溶日纂修:《养利州志·户口》,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刻本。
    12 引自莫乃群主编:《广西历史人物传》第三辑,1982年编印,第106页。
    13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五三,引自莫乃群主编:《广西历史人物传》第一辑,1981年编印,第136~137页。
    14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十八,《外传纪事下》,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① 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一,《训典》,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补刻本。
    ② 参阅嘉庆《广西通志》,引自莫乃群主编:《广西历史人物传》第一辑,1981年编印,第136~137页。
    ③ 袁枚:《小苍山房诗文集》卷三,引自莫乃群主编:《广西历史人物传》第一辑,1981年编印,第144页。
    ④ 袁枚:《小苍山房诗文集》卷三,引自莫乃群主编:《广西历史人物传》第一辑,1981年编印,第144页。
    ⑤ 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一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9页。
    ① 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一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0页。
    ②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六,《风土志·附厢里》,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③ 梁鼎崇纂:《贵县志》卷四,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④ 《清宣宗实录》卷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版,第八页。
    ⑤ 苏风文:《股匪总录》卷二,清光绪十五年(1889)刊本。
    ⑥ 苏凤文:《堂匪总录》卷一,清光绪十五年(1889)刊本。
    ① 张智林纂:《平乐县志》卷八,《前事》,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② 王先谦等辑:《咸丰朝东华续录》卷五,道光三十年九月二十七日郑祖琛奏,上海图书集成公司,清宣统元年(1909)。
    ③ 陆履中等纂:《恭城县志》卷四,《武功》,清光绪十五年(1889)凤岩书院刻本。
    ④ 《清文宗实录》卷二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二0页。
    ⑤ 姚莹:《示谕永安州士民文》,见《中复堂遗稿续编》卷一,第三八页,清同治四年(1865)刊本。
    ⑥ 姚莹:《陈永安善后事宜状》,见《中复堂遗稿续编》卷四,第一0页,清同治四年(1865)刊本。
    ⑦ 《粤匪大略》,清咸丰四年(1854)刊本。
    ⑧ 苏凤文:《平桂纪略》卷一,清光绪十五年(1889)刊本。
    ⑨ 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⑩ 咸丰年间《湘山寺碑》,拓片见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11 赵英翰撰:《恩城分县重建维新书院碑》,见广西民族研究所编:《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一0六页。
    12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一八,《外传纪事下》,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13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六,《风土志·附义冢》,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① 徐延旭:‘重建太平府署记》,清同治十年正月立碑。
    ② 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一八,《前事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 庾裕良、陈仁华编:《广西会党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14页。
    ① 《东方杂志》第一年,第六期,《谕旨》,第五十二页。
    ① 羊复礼纂修:《镇安府志》卷二,《圩市》,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② 李化人等纂:《罗成县志》卷二,《风俗》,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
    ③ 张灿奎纂:《新宁州志》卷二,《风俗》,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
    ④ 温汝适撰:《重建戎圩会馆碑记》,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见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65页。
    ⑤ 梁精华:《广西科举史话》,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① 郭松义、李达新等著:《清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① 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八,《建置志二·城市码头调查》,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② 百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百色市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3页。
    ③ 于开金主编:《柳州历史文化纵横谈》,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① 吴光升纂:《柳州府志·盐法》,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光绪三十四年(1908)《试办柳州商务总会成立禀》,档案号:L1—1—67。
    ① 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②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五,《风土志·疆域》,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③ 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序一》,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① 梧州市志编纂委员会:《梧州市志·海关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2页。
    ① 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一,《舆地志一·建置沿革》,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107卷,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③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107卷,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④ (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引自马依、舒瑞萍等:《广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①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二,《沿革表》,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② 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八,《前事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 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兵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 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三六,《职官表二十四·国朝一·文职一》,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据光绪十七年补刊本点校,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⑤ 乾隆二年(1737)原设之苍梧道改称分守桂平梧郁道,兼理盐法,辖桂林、平乐、梧州三府及郁林直隶州。光绪十三年(1887),郁林直隶州改属左江道,桂平梧郁道改称桂平梧道。光绪二十二年(1906),桂平梧郁兼管盐法道,徙驻梧州。
    ⑥ 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七,《舆地志一·厢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刻本。
    ⑦ 《邹鸣鹤奏报连日堵击追剿攻城敌众情形析》,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三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页。
    ① 《邹鸣鹤奏报省城加紧巡查稽查赶筑炮台以因防守片》,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三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2年版,第113页。
    ② 夏燮:《粤氛纪事》卷一,《两粤起兵》,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③ 《粤匪大略》,转见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等编:《太平天国史料》,上海,开明书店1950年版,第493页。
    ④ 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市政建设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439页。
    ⑤ 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上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317页。
    ⑥ 清康熙十一年岁壬子(1762)《毛逵重建桂林府学记》,见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1977年,第二三页。
    ⑦ 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三,《建置·城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 《国朝孔有德重修阳桥碑》,见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四,《建置四·梁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 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三,《建置·城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 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三,《建置·廨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 《国朝孔有德重修阳桥碑》,见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四,《建置四·梁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 《国朝龙嘉德重修嘉熙桥记》,见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四《建置四·梁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 《国朝孔有德重修阳桥碑》,见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四,《建置四·梁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 《宋邦绥重修嘉熙桥记》,见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六,《建置四·梁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 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六,《建置四·梁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 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市政建设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442页。
    ⑦ 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六,《建置四·梁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 马秉良:《云谷集·云谷琐录》,清咸丰三年(1853)杨鸿堂版刻本,第4、5页。
    ② 《清·临江街建修护礟岸碑记》,见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1977年,第三五五页。
    ③ 《国朝孔有德重修阳桥碑》。见黄泌等:《临桂县志》卷十六,《建置四·梁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 颜邦英:《桂林市志·总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页。
    ② 张维屏:《桂游日记》卷二,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
    ③ 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园林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286页。
    ④ 转引自桂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桂林市概况》(内部发行),1986年4月,第17页。
    ⑤ 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二十六,《胜迹志二·宅署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 颜邦英:《桂林市志·政府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9页。
    ⑦ 胡虔、蔡呈韶修纂:《临桂县志》卷——,《街巷》,清嘉庆年间刻本。
    ⑧ 胡虔、蔡呈韶修纂:《临桂县志》卷首,《积贮志序》,清嘉庆年间刻本。
    ① 曾度洪等著:《桂林简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页。
    ② 黄泌等:《临桂县志》卷七,《舆地志一·厢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 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人口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4页。
    ④ 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七,《舆地志一·村圩》,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 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六,《建置四·梁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 《国朝胡文华重修永济桥记》,见黄泌等:《临桂县志》卷十六,《建置四·梁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 《宋邦绥重修嘉熙桥记》,见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六,《建置四·梁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 桂林粮食局编:《桂林市粮食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第41页。
    ① 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纺织工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787页。
    ② 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五金·日用品·皮塑·服装工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868页。
    ③ 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粮油贸易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36页。
    ① 李常光:《桂林百货业简史》,见《桂林文史资料》(内部发行)第13辑,1988年。
    ② 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商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56页。
    ③ 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商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44页。
    ④ 陈功即主编:《桂林市金融志》(内部发行),漓江印刷厂1994年印刷,第21页。
    ⑤ 宋维桢:《清末桂林私商发行凭票的黑幕》,见《广西文史资料》(内部发行)第4辑。
    ⑥ 李典荣主编:《临桂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319页。
    ⑦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卷一八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 《广西银行章程》,见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宣统二年(1910)二月十七日第五十六期。
    ② 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纺织工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777页。
    ③ 桂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桂林市概况》(内部发行)1986年,第24页。
    ④ 桂林市房地产管理局编:《桂林市房地产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164页。
    ① 龙一飞:《我父龙鹤龄与桂林商会》,见《桂林文史资料》(内部发行)第8辑,1985年。
    ② 《毛逵重建桂林府学记》,见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三,《建置二·学校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 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八,《舆地志二·风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一,《图经》,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② 周去非:《岭南代答》卷八,《月禾条》。
    ③ 罗勋等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一,《图经》,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④ 《唐会要》卷六十二,《御史台下·谏诤》。
    ⑤ 周去非:《岭南代答》卷八,《月禾条》。
    ⑥ 马依、舒瑞萍等:《广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40页。
    ① 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之二,《特产》,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② 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五一,清同治四年(1865)补刻本。
    ③ 马依、舒瑞萍等:《广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④ 《清高宗实录》卷五七三,乾隆二十三年十月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⑤ 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之九,《盐榷》,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⑥ 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之九,《盐榷》,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① 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之九.《盐榷》,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② 马依、舒瑞萍等:《广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③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十,《食货志·盐课》,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④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四,《各论上·国税部》,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⑤ 梧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梧州市志·总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⑥ 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之九,《盐榷》,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⑦ 谢启昆:《广西通志》卷八八,清嘉庆六年(1801)刻本。
    ⑧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六,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⑨ 王如辰:《重修府学记》,见刘以贵《苍梧县志》卷一二,转引自覃延欢:《广西四大城市在明清时期的发展(上)》,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⑩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一四,《官绩传》,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11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六,《风土·厢里》,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① 《筹办夷务始末》第36卷,咸丰九年三月二十四中,广西巡抚劳崇光奏。
    ②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第七编,《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98页。
    ③ 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11——Special series: No: 25, West River: Rerport on Trade Conditions, Etc In 1897, Pubished by order of the Suspector General of Customs, 1901。厦门海关档案馆藏,案卷号3153。
    ① 龚照瑷:《致总署援地不能挽回英认改缅约商务界二事须允其一电》,参见王彦威、王亮辑:《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一八,民国二十二年(1934)刊本。
    ② (英)阿歧森:《光绪二十三年梧州口华洋贸易论略》,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初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二七页。
    ③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90页。
    ①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二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90页。
    ② 马依、舒瑞萍等:《广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
    ③ ((英)阿岐森:《光绪二十四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二页。
    ④ (英)夏立士:《光绪二十六年梧州口华贸易论略》,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2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五页。
    ⑤ 哈密师:《光绪二十五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四○页。
    ⑥ (法)谭安:《光绪三十二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八三页。
    ⑦ (比)阿理嗣:《光绪三十三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页。
    ① (英)阿拉巴德:《光绪二十九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论略·梧州口》,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3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一○页。
    ② (比)阿理嗣:《光绪三十三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三页。
    ③ (英)阿歧森:《光绪二十三年梧州口华洋贸易论略》,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初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二七页。
    ④ 哈密师:《光绪二十五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四○页。
    ⑤ 夏立士:《光绪二十六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32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五页。
    ① (英)阿岐森:《光绪二十七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八二页。
    ② (英)阿里巴德:《光绪二十九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3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一○页。
    ③ 哈密师:《光绪二十五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3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四○页。
    ④ (比)阿理嗣:《光绪三十三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页。
    ⑤ (英)阿里巴德:《光绪二十八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九一至二九二页。
    ① 《省港梧航业公司招股章程),见《东方杂志》第五年,第二期,《交通》,第七十八至七十六页.
    ② 骆扬:《梧州——香港通航史话》,见《梧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1997年。
    ③ (比)阿理嗣:《光绪三十四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元年二月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九页。
    ④ 黄滨:《近代广东商人与广西城镇经济的发育》,见《桂海论丛》1992年第3期。
    ⑤ (比)阿理嗣:《宣统元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1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三九页。
    ⑥ 《宣统三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7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二三页。
    ⑦ (比)阿理嗣:《宣统元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二年正月初一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1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三八页。
    ⑧ (比)阿理嗣:《宣统二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六二页。
    ① (比)阿理嗣:《宣统元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二年正月初一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1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三八页。
    ② 陈情整理:《梧州航运史》,见《梧州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1984年。
    ③ (德)斯泰老:《光绪三十一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2册,北京,京华出版社杜2001年版,第三八三页。
    ④ 《光绪三十四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元年二月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一○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海关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0页。
    ② 广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驻梧州口岸办事处编:《梧州口岸外经贸志》(内部资料),1991年,第51页。
    ③ 陆冠芝口述、黄亦章记录整理:《平码行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见《梧州文史资料》(内部资料)第2辑。
    ④ 司政宗:《梧州开埠前后的贸易经济》,见《梧州文史资料》(内部资料)第11辑。
    ⑤ 侯雅云:《辛亥革命时期的梧州资产阶级》,见《梧州文史资料选辑》(内部资料)第8辑。
    ① 梧州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梧州市志·商业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1页。
    ② 邓锡芹、邓鉴修等:《百货业的兴衰变化》,见《梧州文史资料选辑》(内部资料)第2辑。
    ③ (德)斯泰老:《光绪三十一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2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七七页。
    ① 侯雅云:《从“四大富商”的盛衰看梧州的资产阶级》,见梧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梧州史志·经济资料选辑》(内部资料)1986年第4期。
    ② 招荫庭、范子溪等整理:《银钱业的五十年》,见《梧州文史资料选辑》(内部资料)第2辑。
    ③ 郑家度编著:《广西金融史稿》(上),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75、76页。
    ④ 郑家度编著:《广西金融史稿》(上)。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143页。
    ⑤ 夏立士:《光绪二十六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2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一页。
    ⑥ (英)阿拉巴德:《光绪二十八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八九页。
    ① (法)谭安:《光绪三十二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八四页。
    ② 谭汝南:《梧州工业史漫淡》,见梧州地方志办公室编:《梧州史志·经济资料选辑》(内部资料)1986年4月。
    ③ 《广西巡抚柯逢时奏试办而兴实业折》,见《东方杂志》第一卷,第六期,《实业》。
    ④ 《广西巡抚柯逢时奏试办而兴实业折》,见《东方杂志》第一卷,第六期,《实业》。
    ⑤ (德)斯泰老:《光绪三十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四一页。
    ⑥ (德)斯泰老:《光绪三十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四一页。
    ⑦ 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宣统二年(1910)二月十日,第五十六期。
    ①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9页。
    ② (德)斯泰老:《光绪三十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呈报,见中国第、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四一页。
    ③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十,《各论上·省税部七十三》,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④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十,《各论上·省税部七十三》,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⑤ 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74~875页。
    ⑥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十,《各论上·省税部七十三》,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⑦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十,《各论上·省税部七十四》,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⑧ (比)阿理嗣:《宣统二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六三页。
    ⑨ (英)克乐思:《宣统三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民国元年三十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7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二四页。
    ① (英)克乐思:《宣统三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民国元年三月三十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7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二四页。
    ②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六,《风土志·厢里》,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① 梧州市志编纂委员会:《梧州市志·市政工程建设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
    ② 梧州市志编纂委员会:《梧州市志·市政工程建设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9页。
    ③ 梧州市志编纂委员会:《梧州市志·市政工程建设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
    ④ 吴庆洲:《古代和近代梧州的城市建设》,见《梧州文史资料选辑》(内部资料)第13辑,1988年。
    ⑤ 莫杰:《南宁史话》,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⑥ 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三,《地理三·形势》,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⑦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⑧ 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三,《地理三·形势》,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① 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三,《地理志一·沿革》,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② (宋)秦观:《浮槎馆抒怀》,转见莫杰:《南宁史话》,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③ (宋)周去非:《岭南代答》,转见莫杰:《南宁史话》,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页。
    ④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⑤ (清)闵叙:《粤述》,引自莫杰:《南宁史话》,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页。
    ① (唐)刘恂撰:《岭表当异》卷二,清武英殿聚珍版本。
    ② 《广西航运史》编审委员会:《广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
    ③ (宋)周去非:《岭南代答》卷五,《财计门》。
    ④ 雷时忠:《南宁古城廓小考》,见《南宁史料》(内部资料)第二辑。
    ⑤ (宋)蔡戡:《定斋集》卷六,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⑥ (明)周盂中:《登春野亭》,引自莫杰:《南宁史话》,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⑦ (明)华夏蠡:《两广纪略》,引自莫杰:《南宁史话》,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⑧ 方瑜纂修:《南宁府志》卷三,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刻本。
    ① 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十四,《食货志一·旧课税》,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②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九,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③ 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四十一,《社会志二·商业团体调查》,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④ 谢启昆修、胡虔纂:《广西通志》卷八八,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补刻本。
    ⑤ 苏宗经辑、羊复礼等增辑:《广西通志辑要》卷十二,《南宁府》,清光绪十六年(1890)增辑刻本。
    ⑥ 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八,《建置志二·城市码头调查》,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① 李泽君:《南宁街道》,见《南宁文史》(内部资料)第17辑,1994年。
    ② 马依、舒瑞萍等:《广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③ 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八,《建置二·城市码头调查》,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④ (清)黄体无:《邕江杂咏》,见李泽君:《南宁市场历史简述》,《南宁文史》(内部资料)第16辑,1993年。
    ⑤ 傅维麟:《明书》卷四三,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 蔡乃煌总纂:《约章分类辑要》第六册,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2029~2033页·
    ② (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189页。
    ③ 蔡乃煌总纂:《约章分类辑要》第六册,台北,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2029~2033页。
    ④ 陈炽:《大兴商埠说》,见《皇朝经世大新编》卷十,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686页。
    ⑤ 朱寿朋:《清德宗实录》卷四八三,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二十日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十二页。
    ① 《光绪十六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下册,清光绪排印本,第103~105页。
    ② 马依、舒瑞萍等:《广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页。
    ③ 哈密师:《光绪二十五年梧州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四一页。
    ④ 马依、舒瑞萍等:《广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⑤ 哈密师:《光绪二十五年梧州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四二页。
    ① 哈密师:《光绪二十五年梧州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四一页.
    ② 哈密师:《光绪二十五年梧州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四一页.
    ③ Decennial Report,1897—1901,Wuchow。
    ④ (英)阿理嗣:《光绪三十三年梧州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一页。
    ⑤ 光绪二十四《广西巡抚黄槐森奏议》,见黄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八,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⑥ 《总署奏遵议广西南宁作为中国自设口岸折》,见王彦威、王亮辑:《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三六,民国二十一年(1932)本。
    ⑦ 光绪二十四年《广西巡抚黄槐森奏议》,见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八,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①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2册,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4页。
    ② 《东方杂志》第一年,第五期,《商务》,第八十二页,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五日。
    ③ 《东方杂志》第二年,第五期,《杂俎》,第四十九页至五十页,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④ 《东方杂志》第三年,第三期,《杂俎》,第二十页,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七日。
    ⑤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广西巡抚黄槐森奏议》,见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八,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⑥ 《总署奏遵议广西南宁作为中国自设口岸折》,见王彦威、王亮辑:《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三六,民国二十一年(1932)本。
    ①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2册,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4页。
    ②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2册,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4、15页。
    ③ 《东方杂志》第三年,第十一期,《商务》,第一五三页。
    ④ 《东方杂志》第四年,第四期,《商务》,第六十五至六十六页。
    ⑤ 《清德宗实录》卷四八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十二页。
    ⑥ 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八,《建置二·城市码头调查》,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⑦ 《东方杂志》第三年,第十一期,《商务》,第一五三页。
    ① 《东方杂志》第三年,第十一期,《商务》,第一五三页。
    ② (德)斯泰老:《光绪三十三年南宁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三页。
    ③ 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八,《建置二·城市码头调查》,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④ 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八,《建置二·城市码头调查》,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① (德)斯泰老:《光绪三十三年南宁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三页。
    ② (英)穆敦厚:《光绪三十四年南宁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元年二月二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一三页。
    ③ (德)斯泰老:《光绪三十三年南宁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九页。
    ④ (英)穆敦厚:《光绪三十四年南宁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元年二月二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一五页。
    ⑤ (英)穆敦厚:《宣统元年南宁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二年二月二十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1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四三页。
    ① (英)谭安:《宣统二年南宁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三年二月初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六八页。
    ② 莫炳奎篡:《邕宁县志》卷二十九,《交通志二·运输》,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③ 《东方杂志》第四年,第四期,《商务》,第六十五至六十六页。
    ④ (德)斯泰老:《光绪三十三年南宁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五页。
    ⑤ (德)斯泰老:《光绪三十三年南宁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五页。
    ⑥ (英)穆敦厚:《光绪三十四年南宁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元年二月二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一三页。
    ⑦ (英)穆敦厚:《宣统元年南宁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二年二月二十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1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四一页。
    ① (英)谭安:《宣统二年南宁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三年二月初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六五页。
    ② 马依、舒瑞萍等:《广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页。
    ③ (英)斯泰老:《光绪三十三年南宁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七页。
    ④ 南宁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宁市志·纺织工业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9页。
    ⑤ (英)斯泰老:《光绪三十三年南宁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六页。
    ⑥ (英)穆厚敦:《宣统元年南宁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二年二月二十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1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四二页。
    ⑦ 《东方杂志》第五年,第五期,《商务》,第四十四页。
    ① 南宁市商业局编:《南宁市商业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4页。
    ② (英)斯泰老:《光绪三十三年南宁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三页。
    ③ 南宁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宁市志·建置政区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④ (英)斯泰老:《光绪三十三年南宁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三页。
    ① 胡虔纂:《临桂县志》卷十二,《风俗》,清嘉庆七年(1802年)刻本。
    ② 王日根著:《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页。
    ③ 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八,《风俗》,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 《清·湖南会馆备置义地碑记》,见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三二三页,1977年。
    ⑤ 全州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全州县志·人口变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⑥ 蒋崧、唐元等纂:《西延轶志》卷二,《风俗》,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⑦ 将学元、陈廷藩纂:《灌阳县志》卷三,《风俗》,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
    ⑧ 将学元、陈廷藩纂:《灌阳县志》卷三,《风俗》,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
    ① 龙胜县志编纂委员会:《龙胜县志·大事记》,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
    ② (清)蒋方正:《兴安县志·卷首》,清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
    ③ 张智林等:《平乐县志·社会民族》,民国二十年(1941)铅印本。
    ④ 张智林等:《平乐县志·社会民族》,民国二十年(1941)铅印本。
    ⑤ (日)东亚同文书院:《支那省别全志》第2卷,《广西省》,第855页。
    ⑥ 伍嘉猷、罗正宗纂:《平乐县志》卷四,《风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⑦ 徐之豫纂修:《荔浦县志》卷三,《风俗》,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修抄本。
    ⑧ 莫如梁主编:《荔浦县志》第十编,《商业》,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① 吴寿崧、梁材鸿纂:《昭平县志》卷二,《建制部·庙圩》,民国三十三年(1941)铅印本。
    ② 陆焞纂修:《昭平县志》卷四,《风俗》,清乾隆年间刻本。
    ③ 蒙山县志编纂委员会:《蒙山县志·大事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④ 钟文典主编:《广西近代圩镇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7页。
    ⑤ 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二,《重修梧州府志序》,请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⑥ 罗勋等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五,《风土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⑦ 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47页。
    ⑧ 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997页。
    ① 玉昆山纂:《信都县志》卷五,《商业》,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② 何梦瑶纂修:《怀集县志》卷首,清乾隆九年(1744)刻本。
    ③ 何梦瑶纂修:《怀集县志》卷五,《风土志》,清乾隆九年(1744)刻本。
    ④ 周擎天:《粤商在玉林与粤东会馆的建立》,见《玉林文史资料》商业局专辑,总25辑。
    ⑤ 李士琨等纂:《北流县志》卷四,《风俗》,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⑥ 区础超:《贵县粤东会馆敬恭堂、广东义山广福堂史话》,见《贵县文史资料》第八辑,1987年6月。
    ⑦ 罗莆琼主编:《贵港市志·名胜古迹》,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⑧ 冯成修:《创建粤东会馆序》,见饶任坤等:《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3页。
    ⑨ 平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平南县志·地理篇》,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⑩ 覃先澄纂:《武宣县志》卷五,《实业》,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① 吴光升纂:《马平县志》卷二,《形势》,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
    ② 柳州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柳州市志》第一卷,《建筑工程》,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 广西工商局编:《广西省工商团体概况》,1934年,第441页。
    ④ 鹿寨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鹿寨县志·县城乡镇》,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⑤ 融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融安县志·经济》,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⑥ 黄光毅:《清末及民国年间有关宜山商业的民间组织》,见《宜山文史》第一辑。
    ① 刘宗尧纂:《迁江县志》卷一,《庙坛》,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② 华本松等纂:《百色厅志》卷三,《物产》,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刊刻本。
    ③ 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四,《社会二·商业团体调查》,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④ 莫炳奎纂:《岜宁县志》卷四,《社会二·商业团体调查》,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⑤ 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四,《社会二·商业团体调查》,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⑥ 刘振西等纂修:《隆安县志》卷四,《建置考》,民国二十三年(1933)铅印本。
    ⑦ 饶仁坤等:《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页
    ① 黎申产纂:《宁明州志》卷上,《沿革》,清光绪八年(1882)修,民国三年(1914)铅印本。
    ② 农必强主编:《凭祥县志·文化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 吴龙辉、张景星等纂修:《崇善县志》卷二,社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修抄本。
    ④ 崇左县志编纂委员会:《崇左县志·商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3页。
    ⑤ 梁明伦等纂:《雷平县志》卷二,《人口》,民国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
    ⑥ 陈必明纂:民国《龙津县志》卷二,《民族》,广西档案馆1960年翻印。
    ⑦ 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近代圩镇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5页。
    ⑧ 华本松等纂:光绪《百色厅志》卷二,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刊刻本。
    ⑨ 翟富文等编:《来宾县志》下篇,《食货二·农工商业》,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⑩ 郑献甫:《象州志》下,《纪人》,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据清同治九年刊本影印。
    ① 广西省政府统计室:《桂林市织布工业的调查报告》,见《桂林文史资料》第四辑。
    ② 邓时和:《桂林的土布业》,见《桂林文史资料》第四辑。
    ③ 刘开泰:《张永发的发家史》,见《桂林文史资料》第七辑。
    ④ 陈威:《东泉纺织业的兴衰》,见《柳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⑤ 黄任谦:《融水县各种行业史话》,见《融水文史资料》第六辑。
    ⑥ 广西土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4页。
    ⑦ 恭城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恭城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页。
    ① 千家驹等:《广西省经济概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21页。
    ② 吴寿崧、梁材鸿纂:《昭平县志》卷六,物产,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③ 封祝唐、黄玉年纂:《容县志》卷六,《物产下》,清光绪六年(1881年)刻本。
    ④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⑤ 饶任坤、陈仁华编:《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页。
    ① 吴尊仁编:《广西物产物品志》,1939年版,第51~52页。
    ② 封祝唐、黄玉年纂:《容县志》卷四,《风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③ 文德馨、牟懋圻纂:《玉林州志》卷四,《物产》,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④ 唐廷梁纂:《怀集县志》卷首,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⑤ 朱德华等纂:《博白县志》卷十二,《物产》,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刻本。
    ⑥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调查》第一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203页。
    ⑦ 唐载生等纂:《全县志》第一编,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刻本。
    ⑧ 蒋学元等纂:《灌阳县志·经济》,民国三年(1914)刻本。
    ⑨ 翟富文纂:《来宾县志·食货二》,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⑩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221页。
    11 刘作:《葫芦牌镰刀》,见《宜山文史资料》第三辑。
    ① 见马依、舒瑞萍等:《广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② 《明太宗实录》卷一七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③ 张廷玉撰:《明史》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陶风楼校正二,《校补安南弃守始末》。
    ② 祁美琴:《对清代朝贡贸易体制地位的再认识》,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
    ③ 《清朝文献通考》卷二九六,《安南传》,商务印书馆《十通》本。
    ④ 《清圣祖实录》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二十页。
    ⑤ 《清圣祖实录》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二十~二十一页。
    ① 《清史稿》卷五百二十七,《列传三百十四·属国》,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 《清高宗实录》卷九八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二十三页。
    ③ 《清朝文献通考》卷二九六,《安南》,商务印书馆《十通》本。
    ④ 《清圣祖实录》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二十~二十一页。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一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三四页。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四十九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页。
    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四十九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二九页。
    ⑧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四十九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页。
    ⑨ 昆冈等纂修:《光绪会典事例》卷五○二,《礼部》,商务印书馆1908年刊印。
    ① 昆冈等纂修:《光绪会典事例》卷五○二,《礼部》,商务印书馆1908年刊印.
    ② 《清世宗实录》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七七二页。
    ③ 昆冈等纂修:《光绪会典事例》卷五○二,《礼部》,商务印书馆1908年刊印。
    ④ 昆冈等纂修:《光绪会典事例》卷五○二,《礼部》,商务印书馆1908年刊印。
    ⑤ 《清宣宗实录》卷一五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⑥ 昆冈等纂修:《光绪会典事例》卷五○二,《礼部》,商务印书馆1908年刊印。
    ⑦ 《清圣祖实录》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⑧ 昆冈等纂修:《光绪会典事例》卷五○二,《礼部》,商务印书馆1908年刊印。
    ⑨ 昆冈等纂修:《光绪会典事例》卷五○二,《礼部》,商务印书馆1908年刊印。
    ⑩ 昆冈等纂修:《光绪会典事例》卷五○二,《礼部》,商务印书馆1908年刊印。
    11 光绪《清会典》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昆冈等纂修:《光绪会典事例》卷五○二,《礼部》,商务印书馆1908年刊印。
    ② 昆冈等纂修:《光绪会典事例》卷五○二,《礼部》,商务印书馆1908年刊印。
    ③ 《礼部为本部议覆大学士公阿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三本。引自《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01页。
    ④ 昆冈等纂修:《光绪会典事例》卷五○三,《礼部》,商务印书馆1908年刊印。
    ⑤ 昆冈等纂修:《光绪会典事例》卷五○四,《礼部》,商务印书馆1908年刊印。
    ⑥ 昆冈等纂修:《光绪会典事例》卷五一○,《礼部》,商务印书馆1908年刊印。
    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八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四九页。
    ① 昆冈等纂修:《光绪会典事例》卷五○三,《礼部》,商务印书馆1908年刊印.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闽浙总督喀尔吉善等为陈奏琼球贸易情形事奏折》,档案号:4—260—3。
    ③ 《清宣宗实录》卷二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④ 《清宣宗实录》卷二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⑤ 《广州将军策楞奏折》,见《明清史料》庚编,第一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⑥ 甘汝来篡修:《太平府志》,卷三,《食货》,清雍正四年(1726)刻本。
    ① 《军机处录副奏折》,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90页。
    ② 《清史稿》卷五二七,《越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印刷发行本。
    ③ 《军机处录副奏折》,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92页。
    ④ 《广州将军策楞奏折》,见,《明清史料》庚编,第一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⑤ 《军机处录副奏折》,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96页。
    ⑥ 《清高宗实录》卷九九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⑦ 《礼部为内阁抄出两广总督福康安等奏移会》,见《明清史料》庚编,第二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
    ① 《军机处录副奏折》,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03页。
    ② 《礼部为内阁抄出两广总督福康安等奏移会》,见《明清史料》庚编,第二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③ 《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三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④ 《礼部为内阁抄出两广总督福康安等奏移会》,见《明清史料》庚编,第二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⑤ 《署两广总督郭世勋等奏折》,见《明清史料》庚编第三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⑥ 《署两广总督郭世勋等奏折》,见《明清史料》庚编第三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⑦ 《署两广总督郭世勋等奏折》,见《明清史料》庚编第三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⑧ 《清德宗实录》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四页。
    ① 《军机处录副奏折》,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07页。
    ② 《军机处录副奏折》,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07页。
    ③ 中国史学会编:《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9页。
    ④ 马依、舒瑞萍等:《广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页。
    ⑤ 潭绍鹏编:《古代诗人咏广西》,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9页。
    ⑥ 政协龙州县委员会编:《龙州文史资料》第9辑,第100页。
    ①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二六,《寄泽署》,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年影印本。
    ①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上卷,第一分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20页。
    ② 梁尧龄:《清仿行集益会开设岜龙车渡钱庄启》,见叶茂茎等篡:《龙州县志》卷十八,《艺文志上》,民国二十五年(1935)铅印本。
    ③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第四编,《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36页。
    ④ (美)柯尔乐:《光绪十六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1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二三页。
    ⑤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467~468页。
    ⑥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515页。
    ① 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
    ②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690页。
    ③ 《总署奏遵议广西南宁作为中国自设口岸折》,见王彦威、王亮辑:《清季季外交史料》卷一三六,民国二十一年(1932)本。
    ① (美)客格纳:《光绪十九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年正月初五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1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一页。
    ② (美)客格纳:《光绪二十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2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一页。
    ③ (美)客格纳:《光绪二十一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3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九页。
    ① (英):阿岐森:《光绪二十三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7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二四页。
    ② (英):阿岐森:《光绪二十四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二七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页。
    ③ 哈密师:《光绪二十五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五年十五月二十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七页.
    ④ (英)阿拉巴德:《光绪二十七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初七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七七页。
    ⑤ (英)阿拉巴德:《光绪二十八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八七页。
    ⑥ (德)期泰老:《光绪三十一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十九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2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七七页。
    ⑦ (比)阿理嗣:《宣统无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二年正月初一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1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三三页。
    ① (德)斯泰老:《光绪三十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八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三七页。
    ② (德)斯泰老:《光绪三十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八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三七页。
    ③ (德)斯泰老:《光绪三十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八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三七页。
    ④ 德)斯泰老:《光绪三十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八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三七页。
    ① (比)阿理嗣:《光绪三十三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八日,见中国第二 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九五页。
    ① (英)阿岐森:《光绪二十四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页.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海关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5页。
    ③ (英)穆敦厚:《宣统元年南宁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二年二月二十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1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四一页。
    ④ (英)斯泰老:《光绪三十三年南宁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七四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八页。
    ①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120页。
    ② 孙玉琴根据李康华等:《中国对外贸易史简论》,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1981年版,第502~505页附表计算,见孙玉琴著:《中国对外贸易史》第二册,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③ 龙州关1894、1902、1905年逆差占其进出口总额比重根据《广西通志·外经贸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1899至1911年龙州关进出口货值表》的数字统计。
    ④ 梧州1902、1905年逆差额占其进出口总额比重系笔者根据《1894至1911年梧州关进出口货值表》有关数字计算,该表见《广西通志·外经贸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① (法)穆意索:《光绪二十四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初五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七一页。
    ② (美)客格纳:《光绪二十一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呈报,见中 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3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九页。
    ① (丹)林德厚:《光绪三十四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元年二月初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三一页。
    ② 丹)林德厚:《光绪三十四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元年二月初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三一页。
    ③ (法)富日阿:《光绪三十二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九九页。
    ④ (法)富日阿:《光绪二十八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七页。
    ⑤ (挪)韩森:《宣统二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三年二月初四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八一页。
    ⑥ 《龙州关十年贸易报告(1882—1891)》,引自马依、舒瑞萍等:《广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页。
    ① (法)富日阿:《光绪二十七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九七页。
    ② (丹)林德厚:《宣统元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 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1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五九页。
    ① (美)柯尔乐:《光绪十六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五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1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二三页。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外经贸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③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9~310页。
    ① (英)阿拉巴德:《光绪二十八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八八页.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外经贸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③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外经贸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① (英)阿岐森:《光绪二十四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6页。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8~309页。
    ① J. K. Fairbank. Tributary Trade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Far Eastern Quarterly. 1 (2), 1942.
    ① 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三八,《田赋》,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关于劝办养蚕和工业问题的材料》,档案号:L1—1—59。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10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三五八页。
    ①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一,《总论一》,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②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一,《总论十八》,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③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一,《总论三十九》,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④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一,《总论六》,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⑤ 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之九,《盐榷》,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⑥ 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一五九,《经政略九》,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补刻本。
    ⑦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五,《各论上·国税部二》,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⑧ 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之九,《盐榷》,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⑨ 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之九,《盐榷》,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① 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之九,《盐榷》,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② 《清高宗实录》卷五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二十二页。
    ③ 《清高宗实录》卷二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十三页。
    ①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十,《食货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②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八,《各论上·省税部一》,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③ 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一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8页。
    ④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八,《各论上·省税部一》,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① 赵尔巽撰:《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五,《志一百·食货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印刷发行本,第3694页。
    ②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一,《总论二》,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③ 罗勋等原篡、王栋续篡:《苍梧县志》卷之十,《食货志》,清同治十三年91874)续修刻本。
    ④ 刘长佑:《厘卡未便尽裁片》,见《刘武慎公遗书·奏稿》卷一六,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⑤ 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⑥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六,《各论上·国税部六》,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⑦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十,《各论上·省税部五》,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⑧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十,《各论上·省税部五》,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⑨ 程大璋篡:《桂平县志》卷二九,《纪政·食货中》,民国九年(1920)编译公司铅印本。另见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页。
    ① 《广西谘议局第一届决议案》,广西官书局,宣统元年(1909)。
    ②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十,《各论上·省税部二》,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8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页。
    ④ 《清仁宗实录》卷二四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十九页。
    ⑤ 《清德宗实录》卷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五、六页。
    ⑥ 《清德宗实录》卷一六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十五页。
    ⑦ 《清德宗实录》卷三四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五页,。
    ⑧ (法)谭安:《光绪三十二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七七页。
    ⑨ 《清德宗实录》卷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五、六页。
    ⑩ 《清德宗实录》卷一六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十五页。
    11 《清德宗实录》卷三四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五页。
    12 《清德宗实录》卷三五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四页。
    ① 罗勋等原篡、王栋续篡:《苍梧县志》卷之十,《食货志·盐课》,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② 《刘武慎公遗书·奏稿》卷一六,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减厘增税拨补足额片》。
    ③ (美)客纳格:《光绪十八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初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19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二○页.
    ④ (美)马士:《光绪二十二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五○页。
    ⑤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七,《各论上·省税部四》,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⑥ 莫炳奎篡:《邕宁县志》卷十四,《食货志一·旧课税》,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①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六,《各论上·国税部十》,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②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五,《各论上·国税部十》,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③ 《广西谘议局第三次报告书》,广西官书局宣统二年(1910)编印本,第一四一页。
    ④ 《广西谘议局第三次报告书》,广西官书局宣统二年(1910)编印本,第一四一页。
    ⑤ 《广西谘议局第三次报告书》,广西官书局宣统二年(1910)编印本,第一四二页。
    ⑥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一,《总论五》,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⑦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一,《总论五》。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⑧ (德)斯泰老:《光绪三十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三七页。
    ⑨ (美)道格拉期·C·诺思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①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七,《各论上·省税部十八》,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② 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十,《食货志·盐课》,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③ 《广西谘议局第三次报告书》,广西官书局清宣统二年(1910)编印本,第一四二页。
    ④ 《广西谘议局第三次报告书》,广西官书局宣统二年(1910)编印本,第一四一页。
    ⑤ 康有为: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奏请裁撤厘金片》,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页。
    ① 引自孙丽娟著:《清代商业社会的规则与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0~72页。
    ② 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十六,《食货志·金融机关》,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③ 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十六,《食货志一·旧课税》,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④ 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清宣统元年三月二十日第十四期,第一一四页。
    ⑤ 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清宣统二年二月十日第五十六期,第三七六页。
    ⑥ 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清宣统元年三月二十日第十四期,第一一一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一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三四页。
    ② 《清高宗实录》卷五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二十二页。
    ③ 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清宣统二年十月初五第八十八期,第六○三至六○四页。
    ① 王先谦:《道光朝东华续录》卷五八,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② 《清世宗实录》卷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页。
    ③ 《清世宗实录》卷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页。
    ④ 羊复礼纂修:《镇安府志》卷一六,《经政志·矿厂》,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十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三八二页。
    ① 《清高宗实录》卷八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四十二页。
    ② (法)谭安:《光绪三十二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七七页。
    ③ 谢文蕙等编著:《城市经济学》,北京,清代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5页。
    ① 郑家度编著:《广西金融史稿》(上),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35、36页。
    ② 陈功即主编:《桂林市金融志》(内部发行),桂林漓江印刷厂1994年印刷,第9、10页。
    ③ 郑家度编著:《广西金融史稿》(上),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八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六页。
    ① 《清高宗实录》卷三八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二十页。
    ② 《清德宗实录》卷三四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八页。
    ③ 《清世宗实录》卷七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二十页。
    ④ 《清高宗实录》卷八六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十四页。
    ⑤ 《清宣宗实录》卷二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三十一页。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三十七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四四八页。
    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二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页。
    ① 郑家度编著:《广西金融史稿》(上),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77页。
    ② 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清宣统二年二月十七第五十六期,第二八○至三九一页。
    ③ (法)谭安:《宣统二年南宁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三年二月初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六五页。
    ④ 上海博物馆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① 《清高宗实录》卷二七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二十九页.
    ② 《清高宗实录》卷五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十三页。
    ③ 《清高宗实寻》卷二二0,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十八页。
    ④ 广西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46—347页。
    ⑤ 《广西谘议局第三次报告书》,广西官书局宣统二年(1910)编印本,第一○○页。
    ⑥ 《广西谘议局第三次报告书》,广西官书局宣统二年(1910)编印本,第一○二页。
    ① 苏风文:《堂匪总录叙》,清光绪十五年(1889)刊本。
    ② 转见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页。
    ③ 《广西谘议局第三次报告书》,广西官书局宣统二年编印本,第七十九页。
    ④ 《广西谘议局第三次报告书》,广西官书局宣统二年编印本,第一一九页。
    ⑤ 《清高宗实录》卷二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二十一页。
    ⑥ (法)嘉兰贝:《光绪二十八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一一页。
    ⑦ 哈密师:《光绪二十五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七页。
    ① 夏立士:《光绪二十六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2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一页。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8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四七页。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8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二○页。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殊批奏折》第34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五四二页.
    ⑤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五,《各论上·国税部五》,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34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七四一页。
    ⑦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中译本,第1页。
    ⑧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殊批奏折》第5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一五一页。
    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四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一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5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一一页。
    ② 《清高宗实录》卷793,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三十一页。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七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四二一页。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三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三六至三八页。
    ⑤ 《清仁宗实录》卷二四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十九页。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九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四四九页。
    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八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三○页。
    ⑧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二十五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八页。
    ⑨ 钟文典据《清德宗实录》和《光绪朝东华录》有关年份的奏报与诏谕统计,见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章,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3页。
    ⑩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殊批奏折》第5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三二页。
    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殊批奏折》第5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三二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一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页。
    ① 唐祥:《玉林粤东会馆沿革》,见《玉林文史资料》商业局专辑,总25辑。
    ① 郭洁:《英家粤东会馆》,见《钟山文史资料》第三辑,1991年11月。
    ② 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1977年,第三六七页。
    ③ 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43页。
    ① 陈思述:《藤县民情风俗作报告书》,江苏省立印刷厂代印铅印本。参见彭泽益主编《中国行会史料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964~967页。
    ② 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馆史料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52页。
    ③ 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馆史料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52页。
    ④ 饶任坤、陈仁华编:《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79页。
    ① 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42页。
    ② 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47~649页。
    ③ 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桂林石刻·清》,1977年编印,第四○五~四○六页。
    ① (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8~229页。
    ② 赵毅、张明富:《传统文化与明清商人的经营之道》,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① 饶任坤、陈仁华:《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3页。
    ② 饶任坤、陈仁华:《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40~441页。
    ③ 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1977年,第二六四页。
    ④ 唐祥:《玉林粤东会馆沿革》,见《玉林文史资料》商业局专辑,总25辑。
    ① 阳朔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阳朔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72页。
    ② 系笔者于2007年2月在玉林粤东会馆调查所得。
    ① 系笔者于2003年8月在南宁粤东会馆调查所得。
    ② 恭城县文物管理所:《恭城县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见《桂林文博》2001年第1期。
    ③ 柳州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柳州市志》第一卷,《建筑业志·建筑工程》,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④ 王美娜:《百色粤东会馆古建筑的特点及维护》,见《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⑤ (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8~229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海关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海关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6~67页。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海关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1~83页。
    ③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4页。
    ④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海关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⑤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海关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4~305页。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0页。
    ③ 梁鼎崇等纂:《贵县志》卷二,《社会生活状况》;卷一一《实业·织造》,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1页。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0页。
    ③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6页。
    ④ 郑家度编著:《广西百年货币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4页。
    ⑤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6页。
    ⑥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8页。
    ⑦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7~318页。
    ⑧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8页。
    ① 《东方杂志》第一卷,第十二卷,《交通》。
    ② 夏东元著:《郑观应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0页。
    ③ 求自强斋主人:《皇朝经济文编》第45卷,第8页,版本不详。
    ④ (英)阿歧森:《光绪二十三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初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三页。
    ⑤ 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0页。
    ①袁亚愚主编:《普通社会学教程》,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345页。
    ①《吴越春秋》,引自顾昭林等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年版,第5页。
    ②《礼记·礼运》,引自顾昭林等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年版,第13页。
    ③张灿奎纂:《新宁州志》卷二,《城池》,清光绪五年 (1879) 刻本。
    ④王昆山纂:《信都县志》卷三,《城池》,民国二十五年 (1936) 铅印本。
    ⑤《清文宗实录》 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十九页。
    ①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 卷三五,《城池》,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刻本。
    ②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 卷三五,《城池》,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刻本。
    ③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 卷之七,《建置志上·城池》,清同治十三年 (1874) 续修刻本。
    ④黄泌等纂:《临桂县志》 卷十三,《建置一》,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刻本。
    ⑤李士琨等纂:《北流县志》,卷之三,《建置》,清光绪六年 (1880) 刻本。
    ⑥李士琨等纂:《北流县志》,卷之三,《建置》,清光绪六年 (1880) 刻本。
    ⑦苏宗经辑、羊复礼等增辑:《广西通志辑要》 卷八,《泗城府》,清光绪十六年 (1890) 增辑刻本。
    ⑧苏宗经辑、羊复礼等增辑:《广西通志辑要》 卷十四,《镇安府》,清光绪十六年 (1890) 增辑刻本。
    ⑨华本松纂:《百色厅志》卷四,《建置·城池》,清光绪十七年 (1891) 刊本。
    ⑩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 卷之九,《建置志上·城池》,清同治十三年 (1874) 续修刻本。
    ①黄泌等纂:《临桂县志》 卷十三,《建置一》,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刻本。
    ②张灿奎纂:《新宁州志》 卷二,《城池》,清光绪五年 (1879) 刻本。
    ③文德馨等纂:《玉林州志》 卷五,《建置·城池》,清光绪二十年 (1894) 刻本。
    ④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 卷之七,《建置志上·城池》,清同治十三年 (1874) 续修刻本。
    ⑤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 卷之七,《建置志上·城池》,清同治十三年 (1874) 续修刻本。
    ①赵尔巽撰:《清史稿》 卷一百三十一,《志一百六·兵二》,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印刷发行本。
    ②赵尔巽撰:《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一,《志一百六·兵二》,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印刷发行本。
    ③谢启昆:《广西通志》 卷一十二,《经政略二十二·兵制六》,清光绪十七年 (1891) 桂垣书局补刻本。
    ④罗尔纳:《绿营兵制》,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版,第202页。
    ⑤康熙《清会典》 第86卷,清康熙二十九年 (1690) 成书。
    ⑥萧一山:《清代通史》 卷上,民国年版。
    ①赵尔巽撰:《清史稿》 卷一百三十一,《志一百六·兵二),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印刷发行本。
    ②谢启昆:《广西通志》 卷一六八,《经政略二八·兵制二),清光绪十七年 (1891) 桂垣书局补刻本。
    ③谢启昆:《广西通志》 卷一六八,《经政略二八·兵制二》,清光绪十七年 (1891) 桂垣书局补刻本。
    ④赵尔巽撰:《清史稿》 卷一百三十一,《志一百六·兵二》,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印刷发行本。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第三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四一三页。
    ⑥陆履中等纂:《恭城县志》 卷四,《民壮》,清光绪十五年 (1889) 凤岩书院刻本。
    ⑦《清宣宗实录》 卷四,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二十五页。
    ⑧陆履中等篡:《恭城县志》 卷四,《民壮》,清光绪十五年 (1889) 凤岩书院刻本。
    ⑨乾隆官修 《清朝文献通考》 卷二十一,《职役·分治》,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⑩乾隆官修 《清朝文献通考》 卷二十一,《职役·分治》,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①《清世祖实录》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②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卷22,《职役·保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③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卷22,《职役·保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④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卷22,《职役·保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⑤《清文宗实录》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十七页。
    ⑥《清世宗实录》卷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三十页。
    ⑦《清文宗实录》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十七页。
    ①《清德宗实录》卷四○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二十页。
    ②胡毓瑶纂:《藤县志》卷之八,《学校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
    ③《清德宗实录》卷四○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十八页。
    ④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保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保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文德馨等纂:《玉林州志》卷十八,《纪事》,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③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保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奏信都应设厅治请设于铺门今请改设官潭和关于颁布简易识字课本创设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等由》,档案号:L1—1—24。
    ⑤李士琨纂:《北流县志》卷之十三,《秩官》,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⑥李士琨纂:《北流县志》卷之十,《武备·团练》,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①奕诉等撰:《钦定剿平粤匪方略》卷十,据清光绪内府铅活字本影印。
    ②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团练》,清光绪二十一年(1905)刻本。
    ③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团练》,清光绪二十一年(1905)刻本。
    ④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保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大清律例·刑律·贼盗》,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②姚润:《大清律例案汇纂集成》卷三四,《刑律杂犯·赌博》,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③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祥刑典·律令部》,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版。
    ④乾隆官修:《清文献通考》卷一九六,《刑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⑤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祥刑典》卷六五,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版。
    ⑥黄思彤:《大清律例按语》卷二六,清咸丰辛亥年海山仙馆刊。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三十五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四三九至四四○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八五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四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一八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十五页。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抚部院严禁赌博》,《广西官报》宣统元年第十四期,目录号2,案卷号55。
    ⑤《广西谘议局第三次报告书·议案》,广西官书局,宣统二年(1910),第一一二页。
    ⑥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抚部院据谘议局呈报决议禁止梧州赌博一案答复再议文》,《广西官报》宣统元年第十六期,目录号2,案卷号56。
    ⑦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抚部院批藤县陈令亶平南劣绅张挺奇庇赌贻害缘由》,《广西官报》宣统元年第四一期,目录号2,案卷号55。
    ①《清高宗实录》卷七七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二十八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两广总督奏呈广西收枪查枪章程》,档案号:L1—1—3。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两广总督奏呈广西收枪查枪章程》,档案号:L1—1—3。
    ④《清高宗实录》卷九二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九页。
    ①《东方杂志》第六年,第六期,《谕旨》,第九十一页。
    ②《东方杂志》第五年,第八期,《谕旨》,第一○八页。
    ③《东方杂志》第五年,第三期,《谕旨》,第二十四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一○八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三页。
    ⑤李繁滋篡:《灵川县志》卷八,《前事》,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⑥《清德宗实录》卷四八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①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警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警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两广巡抚奏陈试办警察学堂由》,档案号:L1—1—5。
    ④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警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警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光绪三十年三月初九日柯逢时奏折》,引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
    ⑦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警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
    ⑧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两广巡抚奏陈试办警察学堂由》,档案号:L1—1—5。
    ⑨(德)斯泰老:《光绪三十一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资料(1859—1948)》第42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
    ①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二十六,《武备志—·兵制下》,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②(荷)费克森:《光绪三十三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资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二六页。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两广巡抚奏陈试办警察学堂由》,档案号:L1—1—5。
    ④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二十六,《武备志—·兵制下》,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⑤吴瑜等纂:《思恩县志》第三编,《政治·警政》,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⑥龙泰任纂:《融县志》第三编,《政治》,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⑦《广西兵要地理》,清末抄本。
    ⑧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奏信都应设厅治设于铺门今请改官谭和关于颁布简易识字课本创设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等由》,档案号:L1—1—24。
    ⑨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宣统二年二月十四日,第五十六期。
    ⑩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两广巡抚奏陈试办警察学堂由》,档案号:L1—1—5。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奏信都应设厅治设于铺门今请改官谭和关于颁布简易识字课本创设厅州县简易识字堂塾等由》,档案号:L1—1—24。
    ②(荷)费克森:《光绪三十三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资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二六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一一四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十三页。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省咨报成立各级审判厅及添设司法警察等有关文书》,档案号:L1—1—10。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省咨报成立各级审判厅及添设司法警察等有关文书》,档案号:L1—1—10。
    ⑥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省咨报成立各级审判厅及添设司法警察等有关文书》.档案号:L1—1—10。
    ⑦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省咨报成立各级审判厅及添设司法警察等有关文书》,档案号:L1—1—10。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奏信都应设厅治设于铺门今请改官谭和关于颁布简易识字课本创设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等由》,档案号:L1—1—24。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关于劝办养蚕和工业问题的材料》,档案号:L1—1—59。
    ③(德)斯泰老:《光绪三十一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资料(1859—1948)》第42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八四页。
    ④《广西巡抚柯奏遵设罪犯习艺所折》,《东方杂志》第一年,第十期,《实业》。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关于劝办养蚕和工业问题的材料》,档案号:L1—1—59。
    ⑥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两广总督岑春煊奏报整顿警政并举办罪犯习艺所各事折》,档案号:L1—1—4。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火灾匪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1。
    ②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上册,《公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05页。
    ③《清史稿》卷四十一,《志十六·灾异》,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印刷发行本。
    ④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十八,《外传纪事下》,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的火灾水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3。
    ①梁福波:《梧州消防事业沿革》,见《梧州文史资料》第13辑。
    ②罗勋等原篡、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十七,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
    ③《清高宗实录》卷一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三十九页。
    ④罗勋等原篡、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十七,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
    ⑤《谕内阁着各省督抚于省会之地置备救火器具严行防火救火》,雍正六年九月十五日。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四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五一页。
    ⑥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的火灾水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3。
    ⑦林光棣篡修:《天河县志·城池》,清道光六年(1826)修抄本。
    ①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律令部汇考》,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版。
    ②《谕内阁着各省督抚于省会之地置备救火器具严行防火救火》,雍正六年九月十五日。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四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五二页·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的火灾水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3。
    ④陈梦霄编:《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祥刑典·律令部》,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版。
    ⑤《清朝续文献通考》之《刑律草案》,清宣统三年(1911)本。
    ①《清圣祖实录》卷一二九,康熙二十六年二月庚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雍正六年九月十五日,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四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五一至二五二页。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火灾水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3。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奏信都应设厅治设于铺门今请改官谭和关于颁布简易识字课本创设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等由》,档案号:L1—1—24。
    ②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公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98~899页。
    ③《中国火灾大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6090页。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奏信都应设厅治设于铺门今请改官谭和关于颁布简易识字课本创设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等由》,档案号:L1—1—24。
    ⑤广西区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火灾水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3。
    ①梁福波:《梧州消防事业沿革》,见《梧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
    ②颜邦英总篡:《桂林市志·公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98页。
    ③(德)斯泰老:《光绪三十三年南宁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资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九页。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关于劝办养蚕和工业问题的材料》,档案号:L1—1—59。
    ⑤《清高宗实录》卷二四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十九页。
    ①《清世祖实录》,顺治五年十一月辛未,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269,1909年商务印书馆版。
    ①谢启昆:《广西通志·建置略》,清嘉庆六年(1801)刻本。
    ②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恤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三五,《公署》,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④梁鼎崇等纂:《贵县志》卷二,《社会·社团》,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⑤李士琨等纂:《北流县志》卷之十二,《祠庙》,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⑥潘宝篆纂:《罗城县志》,《政治·恤政》,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⑦王卫平等:《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见《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①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恤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②莫炳奎纂:《邕宁县志·社会志二·慈善事业》,民国二十六年(1737)铅印本。
    ③罗勋等原纂、王栋等续纂:《苍梧县志》卷之七,《建置志·公廨》,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④黄泌等篡:《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恤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王卫平:《清代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圈》,见《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⑥陈元龙:《育婴堂告成诗》,见黄泌等纂:《监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恤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⑦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恤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⑧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恤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⑨莫炳奎纂篡:《邕宁县志·社会志二·慈善事业》,民国二十六年(1739)铅印本。
    ①综合1890至1911龙州、梧州、南宁三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记载所得。
    ②(法)嘉兰贝:《光绪二十八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资料(1859—1948)》第3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一一页。
    ③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恤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恤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关于劝办养蚕和工业问题的材料》,档案号:L1—1—59。
    ⑥(德)斯泰老:《光绪三十一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资料(1859—1948)》第42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八三至三八四页。
    ①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2页。
    ①莫炳奎纂:《邕宁县志·社会志二·慈善事业》,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②桂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桂平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621页。
    ③黎启勋等纂:《阳朔县志》,民国三十二年(1943)石印本,第33页。
    ④陆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陆川县》,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⑤黄泌等纂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恤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⑥莫炳奎纂:《邕宁县志·社会志二·慈善事业》,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⑦肖殿元等纂:《榴江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第53页。
    ⑧王昆山纂:《信都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第57页。
    ⑨龙玉珏等纂:《贺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第92页。
    ⑩骆少鹤纂:《恭城县志》,民国二十六(1937)铅印本,第11页。
    11罗三仁:《粤东会馆和工商联合会小考》,见《龙州文史资料》第6辑。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宗教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②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③(奥)安得士:《宣统三年南宁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民国元年三月十六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资料(1859—1948)》第57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二九页。
    ①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之五,《公署》,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②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七,《经政志·恤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③吴寿崧等纂:《昭平县志》卷三,《田赋部·饯粮》,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④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横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8页。
    ⑤覃玉成纂:《宜北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第63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民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②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志》卷88,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③《滴高宗实录》卷五九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三页。
    ④龙泰任:《融县志》第四编《经济》,第三节《仓储》,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⑤龙泰任:《融县志》第四编《经济》,第三节《仓储》,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三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三六页。
    ①王俊臣纂:《浔州府志》卷三十三,《纪官·仓储》,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②唐载生纂:《全县志》第三编,《政治·仓储》,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民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五九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三页。
    ⑤光绪官修《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八九,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⑥伍嘉猷等纂:《平乐县志》卷二,《仓库》,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①张灿奎纂:《新宁州志》卷二,《益蜀赈》,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
    ②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九,《食货志·蠲恤》,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水火匪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1。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的火灾水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3。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水火匪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1。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水火匪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1。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的火灾水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3。
    ④姜玉生续纂:《三江县志》卷七,《大事记》,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
    ⑤陆履中等纂:《恭城县志》卷四,《祥巽》,清光绪十五年(1889)凤岩书院刻本。
    ⑥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的火灾水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3。
    ①会馆具体分布状况参见拙文:《清代以来广西城镇会馆分布考析》,见《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7期。
    ①龙登高:《从客贩到侨居:传统商人经营方式的变化》,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②郭长清纂修:《平乐县志》卷一,《风俗》,清康熙年间修抄本。
    ③蒋崧等纂修:《西延轶志》卷十,《杂记》,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④《朱批谕旨》,雍正八年四月十日,闽广总督鄂尔泰。
    ⑤《清仁宗实录》卷二四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十九页。
    ⑥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8页。
    ⑦《清高宗实录》卷一○五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一页。
    ⑧黄体正等纂:《桂平县志》卷四,《物产》,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⑨黎士华纂:《平南县志》卷七,《物产下》,清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①孙玉庭:《延厘堂集·奏疏》卷上,清同治十一年(1872)孙毓汉刊本。
    ②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内部资料),1977年,第三二三页。
    ③王守仁:《节庵方公墓赵》,《王阳明全集》卷二五,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
    ④罗振玉等编辑:《皇清奏议》卷十八。
    ⑤《清圣祖实录》卷九七,康熙二十年八月丙申,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上谕条例》户例,乾隆五十一年条例。
    ②吕浚坤等纂:《陆川县志》卷十四,民国十三年(1924)刻本。
    ③唐德付:《阳朔旧时的三大会馆》,见《桂林日报》1997年11月24日,第3版。
    ④饶仁坤、陈仁华:《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6页。
    ①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8页。
    ②王兴亚:《清代河南的商业会馆》,见《中州学刊》1997年第6期。
    ③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南京,江苏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0页。
    ④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业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42页。
    ①苍梧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苍梧县志·附录·重要碑刻》,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②肖云玲:《试论中国行会的宗族性、地缘性、官府性及其影响》,见《江西师范大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2期。
    ③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清《湖南会馆备置义地碑记》,《桂林石刻·清》(内部资料),1977年编印,第三二三页。
    ④钱宗范、粱颖等:《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7、69页。
    ①陈卫:《粤东会馆》,见《北流文史资料》第九辑,1993年8月编。
    ②谭家浚:《重修粤东会馆碑》,见百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百色市志·附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③虞和平:《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行会的近代化》,见《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
    ①万江红等:《民国时期商人会馆的演变及衰亡的原因探析》,见《江汉论坛》2001年第4期。
    ②万江红等:《民国时期商人会馆的演变及衰亡的原因探析》,见《江汉论坛》2001年第4期。
    ①阳朔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阳朔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版,1988年版。
    ②区础超:《贵县粤东会馆敬恭堂、广东义山广福堂史话》,见《贵县文史资料》第八辑,1987年6月。
    ③锡潮:《建国前玉林商会》,《玉林文史资料、商业局专辑》,总25辑。
    ④陈思述:《藤县民情风俗作报告书》,江苏省立印刷厂代印铅印本。参见彭泽益主编《中国行会史料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964、967页。
    ⑤桂林市房地产管理局编:《桂林市房地产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⑥《七十二行商分致各处电》,《申报》1907年12月3日,第一张,第五版。
    ⑦《桂林粤东会馆致团体电》,《申报》1907年12月24日,第一张,第五版。
    ①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资料)第三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8、179页。
    ②《商部奏劝办商会酌拟简明章程折》,《大清法规大全·实业部》第七卷。
    ③《东方杂志》第四卷,第九期,《商务》,第一百二十页。
    ①《东方杂志》第五卷,第九期,《商务》,第四十四页。
    ②柳州市工商业联合会编印:《柳州市工商联文史资料》,1991年。
    ③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群众团体志》第六章,《工商团体》,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63页。
    ④梁鼎崇等纂:《贵县志》卷二,《社会·社团》,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⑤锡潮:《建国前玉林商会》,见《玉林文史资料》商业局总辑,总25辑。
    ⑥罗三仁:《粤东会馆和工商联合会小考》,见《龙州文史资料》第6辑,1988年。
    ①彭泽益主编:《清代工商行业碑文集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①龙泰任纂:《融县志》第三编《政治》,第六节《职业团体》,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①《东方杂志》第六卷,第六期,《记载—·宪政篇》。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魏景桐奏变通省会及各府县自治会筹设限期》,档案号L1—1—19。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明自治研究所第三届停办由》,档案号L1—1—21。
    ④潘宝篆纂:《罗城县志·政治·地方自治》,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⑤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宣统元年三月二十日第十四期。
    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7页。
    ⑦李墨馨:《辛亥后柳州的革命活动》,见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辛亥革命资料》,1960年铅印本。
    ①廖中翼:《康有为第二次来桂讲学概况》,见《桂林文史资料》第二辑,1982年。
    ②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页。
    ③梧州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梧州市志·社会科学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3页。
    ④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宣统二年十月初五第八十八期。
    ⑤梁鼎崇等纂:《贵县志》卷二,《社会·社团》,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⑥吴钟复纂:《崇华医学会碑记》,见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1977年,第四六三页。
    ①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宣统二年四月十四第六十四期。
    ②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民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71页。
    ①袁亚愚主编:《普通社会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290页。
    ①郭松义、李新达等著:《清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页。
    ①光绪《清会典事例》,引自郭松义、李新达等著:《清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②苏宗经辑、羊复礼等增辑:《广西通志辑要》卷一,《省总》,光绪十六年(1890)增辑刻本。
    ①王俊臣纂:《浔州府志》卷三十,《纪官·禄饷》,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②文德馨等纂:《玉林州志》卷八,《赋役》,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8~30页。
    ④宋维桢:《清末桂林私商发行凭票的黑幕》,见《广西文史资料》第9辑。
    ①侯雅云:《辛亥革命时期的梧州资产阶级》,见《辛亥革命在广西论文选》(内部油印本)。
    ②李启详、谭津:《王春晖发家史》,见《南宁文史资料》第11辑,1990年。
    ③宋维征:《清末桂林私商发行凭票的黑幕》,见《广西文史资料》第9辑。
    ④李启详、谭津:《王春晖发家史》,见《南宁文史资料》第11辑,1990年。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8页。
    ⑥(清)温汝适:《重建戎圩粤东会馆碑记》,见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54页。
    ⑦区楚超:《贵县粤东会馆敬恭堂、广东义山广福堂史话》,见《贵县文史资料》第8辑,1987年。
    ⑧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1977年,第三一八页。
    ⑨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47页。
    ①梁鼎崇等纂:《贵县志》卷二,《社会·生活状况》,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0页。
    ③莫炳奎纂:《邕宁县志》,《社会—·风俗·饮食》,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④刘开泰:《张永发的发家史》,见《桂林文史资料》第7辑。
    ⑤马君武:《一个苦学生的自述》,见《桂林文史资料》第43辑。
    ⑥白壁:《我的父亲—白鹏飞》,见《桂林文史资料》第10辑。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的火灾、水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3。
    ②黄方东、曾依维:《解放前的南宁搬运业》,见《南宁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
    ③哈密师:《光绪二十五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八页。
    ④梁鼎崇等纂:《贵县志》卷二,《社会·生活状况》,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的火灾水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3。
    ⑥黎申产纂:《宁明州志》卷下,《建置纪》,清光绪八年(1883)刻本。
    ⑦梁鼎崇等纂:《贵县志》卷二,《社会·生活状况》,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⑧(英)阿岐森:《光绪二十四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0页。
    ①宋维桢:《辛亥革命前后桂林商业的概况》,见《桂林文史资料》第2辑,1982年。
    ②侯雅云:《辛亥革命时期的梧州资产阶级》,见<辛亥革命在广西论文选》(内部油印本)。
    ③昆冈等奉敕著:光绪《清会典事例》328卷,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
    ④莫炳奎纂:《邕宁县志》,《社会—·风俗·服饰》,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⑤黄誉纂修:《龙州纪略》卷一,清嘉庆八年(1803)刻本。
    ①罗勋等原纂、王栋等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六,《风土志·风俗》,清同治十四年(1874)续修刻本。
    ②(英)阿拉巴德:《光绪三十三年南宁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七页。
    ③(英)阿拉巴德:《光绪二十八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八八页。
    ④粱鼎崇等纂:《贵县志》卷二,《社会·生活状况》,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①(英)阿拉巴德:《光绪二十七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七九页。
    ②(奥)安得士:《宣统三年南宁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民国元年正月二十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7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二七页。
    ③(奥)安得士:《光绪三十一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2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八三页。
    ④胡汉民:《胡汉民自传》,见《近代史资料》1987年第2期。
    ⑤(奥)谭安:《宣统二年南宁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三年二月初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六七页。
    ⑥政协龙州文史编委会编:《龙州文史资料》第12辑。
    ⑦梁鼎崇等纂:《贵县志》卷二,《社会·生活状况》,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①(英)阿拉巴德:《光绪二十九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七页。
    ②(英)阿拉巴德:《光绪二十九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七页。
    ③夏立士:《光绪二十六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2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六页。
    ④龙州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州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23页。
    ⑤梁鼎崇等纂:《贵县志》卷二,《社会·生活状况》,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①(英)穆厚敦:《宣统元年南宁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宣统二年二月二十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51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四三页。
    ②(英)阿拉巴德:《光绪二十九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一一页。
    ③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83页。
    ①李文超:《桂剧的班社、庙台和剧院》,见《桂林文史资料》第3辑,1983年。
    ②刘信敬、王觐:《桂剧史料一段》,见《桂林文史资料》第3辑,1983年。
    ③陈江著:《明代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①综合苏士俊纂修:《南宁府志·风俗》,清乾隆八年(1743年)刻本和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四十,《社会志—·风俗·岁时》.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铅印本的记载。
    ①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之三,《风俗》,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②梁鼎崇等纂:《贵县志》卷二,《社会·娱乐》,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①梧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梧州市志》,《总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②奠炳奎纂:民国《邕宁县志》卷二十九,《交通志二·邮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铅印本。
    ③莫炳奎纂:民国《邕宁县志》卷二十九,《交通志二·电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铅印本。
    ④(英)斯泰老:《光绪三十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四一页。
    ①韦燕章:《清代广西大事记补遗二》,见李彦福等编:《广西教育史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9页。
    ②《清德宗实录》卷二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一页。
    ③《清德宗实录》卷二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一页。
    ①韦燕章:《清代广西大事记补遗二》,见李彦福等编:《广西教育史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9页。
    ②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8页。
    ①龚寿昌:《康有为桂林讲学记》,见《桂林文史资料》第1辑。
    ②引自毛礼锐等:《中国教育通史》第4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21页。
    ③《清德宗实录》卷四八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二页。
    ①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十二,《各论下·国家行政经费部》,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②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十二,《各论下·国家行政经费部》,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③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十二,《各论下·国家行政经费部》,宣统二年(1910) 铅印本。
    ①赵纯心:《广西官学》,见蒙仁昭主编:《广西教育史志》(内部资料)1992年第2期。
    ②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诸葛鼎重建桂林郡学记》,右碑原在桂林府学宣城书院故址。
    ③苏宗经辑、羊复礼等增辑:《广西通志辑要》卷三,《桂林府》,光绪十六年(1890)增辑刻本。
    ④苏宗经辑、羊复礼等增辑:《广西通志辑要》卷十四,《镇安府》,光绪十六年(1890)增辑刻本。
    ①苏宗经辑、羊复礼等增辑:《广西通志辑要》卷十六,《百色直隶厅》,光绪十六年(1890)增辑刻本。
    ②纪晓岚等校订:《清朝文献通考》卷六十九,《学校考·直省乡党之学一》,乾隆三十二年(1767)官修本。
    ③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一六六,《经政略一六·廪粮》,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补刻本。
    ④据李彦福、雷坚在《广西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发表的《试论宋元明清时期广西的书院》一文统计,广西共有书院184所,但应减去清代隶属广东省行政区划的廉州府41所,故实有143所。
    ①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朱椿秀峰宣城两书院碑记》,碑在桂林叠彩山秀峰书院故址。
    ②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③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一六六,《经政略一六·廪粮》,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补刻本。
    ④杨新益:《清代广西义学地区分布表》、《义学建置与分布》,见蒙仁昭主编:《广西教育史志》(内部资料)1992年第2期。
    ①何福宗主编:《桂林市教育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4页。
    ②李典荣主编:《临桂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③何福宗主编:《桂林市教育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页。
    ①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二十二,《学校志二·新学制》,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铅印本。
    ②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66页。
    ③(英)阿歧森:《光绪二十三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初八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二七页。
    ①(英)阿歧森:《光绪二十四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8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三页。
    ②《清德宗实录》卷四八六,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页。
    ③《清末民初广西兴学纪略》,原载吕清夷《广西大事记》,见李彦福等编:《广西教育史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9页。
    ①《清末民初广西兴学纪略》,原载吕清夷《广西大事记》,见李彦福等编:《广西教育史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9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奏信都应设厅请设于铺门今请该设官潭和关于颁布简易识字课本创设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等由》,档案号:L1—1—24。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奏信都应设厅请设于铺门今请该设官潭和关于颁布简易识字课本创设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等由》,档案号:L1—1—24。
    ④《清末民初广西兴学纪略》,原载吕清夷《广西大事记》,见李彦福等编:《广西教育史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0页。
    ①1934年《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见李彦福等编:《广西教育史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7页。
    ②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1页。
    ③何福宗主编:《桂林市教育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页。
    ①《广西巡抚柯奏改设广西高等学堂办理情形折》,见《东方杂志》第一年第十二期,《教育》。
    ②《清末民初广西兴学纪略》,原载吕清夷《广西大事记》,见李彦福等编:《广西教育史料》,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页。
    ①《广西学务提要·普通科》,第1页,宣统三年(1911)刊本。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关于劝办养蚕和工业问题的材料》,档案号:L1—1—59。
    ③《清末民初广西兴学纪略》,原载吕清夷《广西大事记》,见李彦福等编:《广西教育史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各学堂经费表》,档案号:L1—1—65。
    ②《东方杂志》第三年,第六期,《教育》。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各学堂经费表》,档案号:L1—1—65。
    ④周谈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台北,三民书局1985年,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5页。
    ⑤《清末民初广西兴学纪略》,原载吕清夷:《广西大事记》,见李彦福等编:《广西教育史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页。
    ①陈雄、尹承纲:《广西陆军小学堂》,见《桂林文史资料》第2辑。
    ②李书成:《辛亥革命时期广西的陆军干部学堂和陆军小学堂》,见《桂林文史资料》第2辑。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奏信都应设厅请设于铺门今请该设官潭和关于颁布简易识字课本创设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等由》,档案号:L1—1—24。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两广巡抚奏陈试办警察学堂由》,档案号L1:—1—15。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奏信都应设厅请设于铺门今请该设官潭和关于颁布简易识字课本创设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等由》,档案号:L1—1—24。
    ⑥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咨报成立各级审判厅及添设司法警察等有关文书》,档案号:L1—1
    ①《东方杂志》第三年,第十期,《教育》。
    ①陈春源编:《广西留学史》,民国二十三年(1934)广西省教育厅印。
    ②陈春源编:《广西留学史》,民国二十三年(1934)广西省教育厅印。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省学费报销册》,档案号:L1—1—67。
    ④陈春源编:《广西留学史》,民国二十三年(1934)广西省教育厅印。
    ①《清德宗实录》卷四八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二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奏信都应设厅请设于铺门今请该设官潭和关于颁布简易识字课本创设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等由》,档案号:L1—1—24。
    ①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5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奏信都应设厅请设于铺门今请该设官潭和关于颁布简易识字课本创设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等由》,档案号:L1—1—24。
    ①张鹏展:《峤西诗钞序》,引自莫乃群主编:《广西历史人物传》第四辑,南宁,广西地方史志研究组1983年编印,第118页。
    ②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76页。
    ①廖中翼:《康有为第二次来桂讲学概况》,见《桂林文史资料》第二辑,1982年11月。
    ②廖中翼:《康有为第二次来桂讲学概况》,见《桂林文史资料》第二辑,1982年11月。
    ①《东方杂志》第二年,第十一期,《教育》。
    ②《东方杂志》第四年,第十期,《教育》。
    ③《东方杂志》第五年,第三期,《教育》。
    ④《东方杂志》第五年,第六期,《教育》。
    ⑤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出版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939页。
    ⑥蒙起鹏:《辛亥革命时期桂林的报刊》,见《桂林文史资料》第16辑。
    ⑦陈谟志主编:《南宁市志·文化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7页。
    ①《东方杂志》第三年,第十期,《教育》。
    ②梁子琴、李业安:《同盟会在梧州的宣传活动》,见《梧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
    ①《清高宗实录》卷二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一页。
    ②《清末民初广西兴学记》,原载吕清夷《广西大事记》,见李彦福等编:《广西教育史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6页。
    ③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宣统二年(1910)十月初五第八十八期。
    ④陈谟志主编:《南宁市志·文化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页。
    ①陈云枢主编:《苍梧县志》第二十七编,《文化·事业机构》,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②叶茂茎等纂:《龙州县志》卷十八,《艺文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③余晋良主编:《龙州县志·文化艺术志》,第四章《图书·档案》,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④《清末民初广西兴学记》,原载吕清夷《广西大事记》,见李彦福等编:《广西教育史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6页。
    ⑤马丕瑶:《分建书楼庋藏各省书籍并刊布经书折》,见光绪十七年(1891)三月《申报》附张。
    ⑥莫炳奎纂:《邕宁县志》,《社会二·教育概况》,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⑦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宣统二年二月十七日第五十六期,第七五八至七五九页。
    ⑧龙兆佛:《广西省立图书馆概况》,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97页。
    ①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宣统二年二月十七日第五十六期,第七五八至七五九页。
    ②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一,《总论》,宣统二年铅印本。
    ③见钟文典:《清代广西的一次运动会》,见桂林史志办公室编:《桂林史志》创刊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体育志》,第三编《运动会》,第一章,《历代区(省)运动会》,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④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01页。
    ①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宣统二年二月十日第五十六期,第八○六至八○七页。
    ②刘庚先等纂:《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卷一,《总论》,清宣统二年铅印本。
    ③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宣统二年二月十日第五十六期,第八○六至八○七页。
    ④广西巡抚衙门编印:《广西官报》,宣统二年二月十日第五十六期,第八○六至八○七页。
    ①《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十三日,见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二),上海,神州国光社1954版。
    ②《清宣宗实录》卷三六九,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初六日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刘粤声编:《两广浸信会史略》,1934年版。
    ②杨滨沂:《梧州浸信教会史略》(内部资料)。
    ③参见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274页。
    ④《克复谅山大略》,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三),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第80页。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为法夷强侵越南土地犯我边界拟陈防战对策及制造水轮机之摺呈》,档案号:L1—1—2。
    ⑥王彦威等辑:《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二六,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①欧榘甲:《论政变为中国不亡之关系》,见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
    ②(德)斯泰老:《光绪三十一年梧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十九日呈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2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七九页。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外事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④《梧州商民电》,《申报》1907年12月3日,第一张第一版。
    ⑤《广西留穗学生电文二则》,《申报》1907年12月5日,第一张第五版。
    ①《梧商拟创航业公司》,《申报》1907年12月23日,第一张第四版。
    ②廖中翼:《康有为第二次来桂讲学概况》,见《桂林文史资料》第二辑,1982年。
    ③廖中翼:《康有为第一次来桂讲学概况》,见《桂林文史资料》第二辑,1982年。
    ①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9页。
    ②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十一日《知新报》第三十册。
    ①《葡萄牙大革命之原因》,《南报》第3号。
    ②刘巨才:《南风报》,见《桂林文史资料》第16辑。
    ③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五,《风土志·风俗》,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④廖中翼:《康有为第二次来桂讲学概况》,见《桂林文史资料》第二辑,1982年。
    ①见“珠江水利网”之“珠江概况”,上网时间2006年11月12日。
    ①温汝适:《重建戎墟粤东会馆碑记》乾隆五十三年仲冬。见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53页。
    ②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五,《风土志·风俗》,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③吕盂禧、蔡武中等:《广西圩镇手册·梧州地区部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④平南县志办:《平南县志》第一章,《民族》第二节,1988年内部编印。
    ⑤封祝唐、黄玉年纂:《容县志》卷之四,《舆地志·风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①吕孟禧、蔡武中等:《广西圩镇手册·玉林地区部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吕孟禧、蔡武中等:《广西圩镇手册·南宁地区部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③梁明伦等纂:《雷平县志》第二编《人口》,民国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
    ④百色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百色市志》第二十八编,《民族风情宗教帮会》,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31页。
    ①参见拙文:《清代以来广西城镇会馆分布考析》,见《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7期。
    ②区础超:《贵县粤东会馆敬恭堂、广东义山广福堂史话》,见《贵县文史资料》第八辑,1987年6月。
    ③《重建晁建百色粤东会馆部建碑记》,百色起义纪念馆资料室存。
    ④陈卫:《粤东会馆》,见《北流文史资料》第九辑,1993年8月编。
    ⑤参见掘文《明清商人会馆中的封建宗族文化探微》,见《安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⑥周擎天:《粤商在玉林与粤东会馆的建立》,见《玉林文史资料》商业局专辑,总25辑。
    ①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四十,《社会志一·风俗》,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②邓德建:《南宁百年老店——万利酱》,见《南宁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
    ③周践谟:《民国时期玉林商业和各行业摆卖的散布情形》,见《玉林文史资料》第13辑。
    ④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之三,《风俗》,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文化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⑥梧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梧州市志·总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①宝鋆:《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第36卷,第34~35页,故宫博物院民国十九年(1930)影印本。
    ②龚照瑗:《致总署猛地不能挽回英认改缅约商务界务二事须允其一电》,见王彦威、王亮辑:《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一八,民国二十一年(1932)本。
    ③赵尔巽撰:《清史稿》卷一五0,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印刷发行本,第4459页。
    ①和为贵:《广西天主教史》,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②和为贵:《广西天主教史》,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③刘粤声编:《两广浸信会史略》,1934年版。
    ①覃树冠:《广西古代史》上册,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油印本,第102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史志编审委员会编:《广西公路史》第一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9页。
    ①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四十,《社会志一·民族》,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铅印本。
    ②胡虔、朱依真纂:《临桂县志》卷十二,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③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四十,《社会志一·民族》,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铅印本。
    ④马秉良撰:《云谷集》,清咸丰三年杨鸿堂版刻本,第29页。
    ⑤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八,《舆地志二·风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刻本。
    ⑥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八,《舆地志二·风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⑦曹文深纂:《全州志》卷一,清嘉庆四年(1799)刻本。
    ⑧唐载生、廖藻纂:《全县县志》,第七编,《经济》,民国二十四年(1935)刊本。
    ⑨蒋崧、唐元等纂:《西延轶志》卷二,《风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⑩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三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11蒋琳:《民国时期灌阳商业》,见《灌阳县志通讯》(内部资料)。
    ①薛暮桥:《广西农村经济调查·序言》,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农村经济研究会民国二十三年(1934)印。
    ②范玉春著:《移民与中国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8页。
    ③廖必强、王如辰纂:《广西通志》卷四,《风俗》,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
    ①徐鼎:《小腆纪传》卷四,《瞿式耜》,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79页。
    ②转引自李泽吾:《南宁市场历史简述》,见《南宁文史资料》第16辑。
    ①李泽吾:《南宁街道》,见《南宁文史资料》第17辑。
    ②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宁市志·建置政区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61页。
    ①清康熙十一年(1672)《诸葛鼎重建桂林郡学记》,桂林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1977年,第二七页。
    ②《清·朱椿秀峰宣城两书院碑记》,见桂林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1977年,第一六九页。
    ③清康熙十一年(1672)《诸葛鼎重建桂林郡学记》,见桂林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1977年,第二七页。
    ④清康熙十一年(1762)《毛逵重建桂林府学记》,见桂林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1977年,第二七页。
    ①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总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页。
    ②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宁市志·文化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③《清·叠彩山香田碑记》,见桂林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1977年,第五六页。
    ④《清·李敷重修月牙剥岸记》,见桂林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1977年,第一一七页。
    ①邓时和:《桂林的土布业》,见《桂林市文史资料》第四辑。
    ②刘开泰:《张永发的发家史》,见《桂林文史资料》第七辑。
    ③陈平纂:《潭下镇志》(草稿本)。
    ①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纺织工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800页。
    ②宋维桢:《辛亥革命前后桂林商业的概况》,见《桂林文史资料》第六辑。
    ③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八,《风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④桂林市粮食局编:《桂林市粮食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①桂林市粮食局编:《桂林市粮食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商业志·桂林市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桂林市粮食局编:《桂林市粮食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④桂林市粮食局编:《桂林市粮食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①灌阳县城乡建设委员会编:《灌阳县建筑志·村镇》,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②熊光嵩主编:《灌阳县志经济·商业》,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③唐锡爵口述,何猷献整理:《解放前飘里街的一些情况》,见《龙胜文史资料》第二辑。
    ①唐载生纂:《全县志·地理》,民国二十四年(1935)刊本。
    ②唐载生纂:《全县志·地理》,民国二十四年(1935)刊本。
    ③唐载生纂:《全县志·地理》,民国二十四年(1935)刊本。
    ④资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资源县志·经济篇》,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灵川县志编纂委员会:《灵川县志》,第十一篇,《商业》,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②桂林市粮食局编:《桂林市粮食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殊批谕旨汇编》第十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三八三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五六三,乾隆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页。
    ①黄启臣:《明清时期两广的商业贸易》,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
    ②文德馨等纂:《玉林州志》卷二,《物产》,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③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五二,《宦绩一三》,清光绪十七年(1891)补刻本。
    ④何梦瑶纂修:《岑溪县志·物产》,清乾隆九年(1724)刻本。
    ⑤千家驹等纂:《广西省经济概况》,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6页。
    ⑥黄体荣、王维新纂:《桂平县志-物产》,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⑦《吴英栏献策案》,见《清代文字狱档》第五辑,引自林文益编著:《中国商业简史》,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333页。
    ⑧黎申产纂:《宁明州志·物产》,清光绪八年(1882)修。
    ⑨羊复礼纂修:《镇安府志》卷一,《物产》,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①华本松等纂:《百色厅志》卷三,《物产》,清光绪十七年(1891)校刊本。
    ②广西巡抚衙门:《广西官报》,宣统元年第三十四期。
    ③广西民政厅:《民国二十二年度广西各县概况》,南宁大成印书馆1934年。
    ④苏士俊纂修:《南宁府志》卷一九,《食货》、《物产》,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
    ⑤谢启昆:《广西通志》卷八九,《地舆一0》,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⑥吴尊任编:《广西特产物品略》,1937年版,第51~52页。
    ⑦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9~10页。
    ⑧吴尊任编:《广西特产物品略》,1937年版,第48页。
    ⑨岑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岑溪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页。
    ⑩苏谨能、朱忠球:《玉林茶叶产销史略》,见《玉林文史资料》26辑,1993年。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种植业问题的材料》,档案号:L1—1—57。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种植业问题的材料》,档案号:L1—1—57。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种植业问题的材料》,档案号:L1—1—57。
    ④龙泰任纂:《融县志》卷四,《物产》,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种植业问题的材料》,档案号:L1—1—57。
    ⑥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种植业问题的材料》,档案号:L1—1—57。
    ⑦融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融安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页。
    ⑧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关于劝办养蚕和工业问题的材料》,档案号:L1—1—59。
    ①封祝唐、黄玉年纂:《容县志》卷六,《地理志·物产》,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种植业问题的材料》,档案号:L1—1—57。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种棉章程和种麻法》,档案号:L1—1—58。
    ①(美)柯尔乐:《光绪十九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二三页。
    ②封祝唐、黄玉年纂:《容县志》卷六,《舆地志·物产下》,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③黄体正、王维新纂:《桂平县志》卷七,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④黎士华纂:《平南县志》卷八,清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⑤文德馨等纂:《郁林州志》卷三,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本。
    ⑥梁崇鼎等纂:《贵县志》卷十一,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⑦朱德华等纂:《博白县志》卷三,清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
    ⑧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四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307页。
    ⑨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页。
    ⑩莫纪德:《阳朔县龙尾村盘瑶历史和文化调查》(未刊),广西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点藏书。
    11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四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312页。
    12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南丹壮族社会历史调查》,1956年,第35页。
    ①封祝唐、黄玉年纂:《容县志》卷六,《舆地志·物产下》。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②《调查融县贝江流域制纸业报告书》,《广西建设月刊》第一卷,第二号。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三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55页。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83~85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四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236页。
    ②吴光升纂:《柳州府志》卷十二,《物产》,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③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九0,《舆地略十一·物产二》,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补刻本。
    ④颜嗣徽纂修:《归顺直隶州志》卷三,《山川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⑤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九0,《舆地略十一·物产二》,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补刻本。
    ⑥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九0,《舆地略十二·物产三》,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补刻本。
    ⑦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九0,《舆地略十二·物产三》,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补刻本。
    ⑧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九0,《舆地略十二·物产三》,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补刻本。
    ①引自官锡强:《试谈清代前期桂东南商业资本的发展》,见《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②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三,《交通》,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0~21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27~128页。
    ③黄方东、曾依维:《解放前的南宁搬运业》,见《南宁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
    ④(美)客纳格:《光绪十九年龙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年正月初五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1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三一页。
    ⑤(美)马士:《光绪二十二年龙卅I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4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五三页。
    ⑥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⑦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226页。
    ①刘振西等纂:《隆安县志》卷三,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②唐载生等纂:《全县志》第一编,《地理·圩市》,民国二十四年(1935)刊本。
    ③黎启勋等纂:《阳朔县志·经济》,民国三十二年(1943)石印本。
    ④参见拙文:《近代广西挑夫运输探微》,见《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1页.
    ⑥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205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5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五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25页。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1页。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2页。
    ⑥江碧秋等纂:《罗城县志》卷四,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⑦韦爱春:《解放前的都安商业概略》,见《都安文史》第三辑,1988年。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
    ②翁绶琪纂:《灌阳县志》卷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续修刻本。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55页。
    ④梁鼎崇等纂:《贵县志》卷一,《地理·圩市》,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259页。
    ⑥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三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97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9页。
    ②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卷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5页。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9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9~11页。
    ②《清宣统政纪实录》卷三九,宣统二年七月十六日农工商部奏。
    ③《清德宗实录》卷五六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④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一卷,《前言》,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参见钟文典主编:《广西近代圩镇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②姜玉生续纂:《三江县志》卷二,《社会》,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
    ③苏煜坡、李熙骏纂:《贺县志》卷七,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④苏潘宝录纂:《罗城县志·民族》,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⑤梁吉祥纂:《贵县志》卷九,《风俗》,清光绪二十年(1894)紫泉书院刻本。
    ⑥谢世嗣农纂:《柳城县志》卷四,《民食》,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①苏瀚涛纂:《象州志》第二篇,《人口》,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
    ②庞新民著:《两广瑶山调查》,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89页。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三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为法夷强侵越南土地犯我边界拟陈防战对策及制造水轮机之摺呈》,档案号:L1—1—2。
    ②彭玉麟、张之洞等奏:《越防各军克敌情形折》,见王彦威、王亮辑:《清季外交史料》卷五七,第25页,民国二十一年(1932)本。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175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报修筑桂邕铁路经省谘议局决议由商办有关文件》,档案号:L1—1—11。
    ②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七四,《电奏二》,第15页,民国十七年(1928)刊本。
    ③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02页。
    ④《督办广西军务广西提督苏元春等奏折》,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六),北京,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第444页。
    ⑤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6页。
    ①陈必明纂:民国《龙津县志》第十篇,《人物》,广西档案馆1960年铅印本。
    ②广西通志馆藏碑刻:《创建岜耀滩记》。
    ③叶茂茎等纂:《龙州县志·实业》,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④龙州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州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23页。
    ⑤欧守铨:《同风书院的创办和它的演变》,见《龙州文史资料》第4辑。
    ⑥龙州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州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5~496页。
    ①马盛治:《隘口伏波庙碑文》,光绪二十年(1894)仲夏,见广西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9页。
    ②凭祥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凭祥市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9页。
    ③马盛治:《隘口伏波庙碑文》,光绪二十年(1894)仲夏,见广西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9页。
    ④凭祥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凭祥市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4~616页。
    ⑤靖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靖西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①谢启昆:《广西通志》卷六,《沿革·桂林府》,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补刻本。
    ②高能徵辑:《桂林府志·关梁》,清康熙年间辑抄本。
    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广西巡抚黄槐森奏议》,见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八,《建置志二·城市码头调查》,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②《总署奏遵议广西南宁作为中国自设口岸折》,见王彦威、王亮辑:《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三六,民国二十一年(1932)刊本。
    ③李孝聪著:《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页。
    ④吴光升纂:《柳州府马平县志·地舆》,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⑤笔者根据《清后期(1875年)广西省示意图》统计。
    ⑥参见苏宗经辑、羊复礼等增辑:《广西通志辑要》,清光绪十六年(1890)增辑刻本。
    ①李孝聪著:《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②陈征平著:《云南早期工业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③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昆明市志长编》卷六,1984年内部发行,第338页。
    ④罗伦、李文渊纂修:《永昌府志》卷五,清康熙年间刻本。
    ⑤屠述濂纂修:《腾越州志》卷二,乾隆五十五年(1790)修。
    ⑥寸开泰纂修:《腾越乡土志》八卷,民国间抄本。
    ⑦王崧纂:道光《云南志钞·矿产志》,刘景毛点校、李春龙审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献研究所1995年印本。
    ⑧陈灿纂:《云南通志》卷七十,《地理志》,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⑨陈灿纂:《云南通志》卷二一四,《艺文志·杂著》,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①王升:《滇池赋》,见陈文等纂: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一,云南大学图书馆抄本。
    ②参见陆韧:《明代汉族移民与云南城镇发展》,见《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③陈灿纂:《云南通志》卷二一四,《艺文志·杂著》,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④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昆明市志长编》卷六,1984年内部发行,第338页。
    ⑤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三,《建置志一·学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①刘庚先等:《广西财政利弊说书》卷八,《各论上·省税部》,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②张先辰:《广西经济地理》,桂林文化供应社,1941年,第217页。
    ①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六,《风土志·厢里》,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②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六,《风土志·厢里》,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③梧州市档案馆藏:《梧州海关档案》,档案号:126—7—22。
    ④梧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梧州市志·总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⑤《广西谘议局第三次报告书·议案一一二》,广西官书局,宣统二年(1910)。
    ⑥《两广记略》,引自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三八,民国三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⑦《总署奏遵议广西南宁作为中国自设口岸折》,见王彦威、王亮辑:《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三六,民国二十一年(1932)刊本。
    ⑧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光绪三十四年(1908)《试办柳州商务总会成立禀》。
    ①刘庚先等:《广西财政利弊说书》卷七,《各论上·省税部二十三》,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②刘庚先等:《广西财政利弊说书》卷八,《各论上·省税部二》,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③刘庚先等:《广西财政利弊说书》卷四,《各论上·国税部一》,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④苏宗经辑、羊复礼等增辑:《广西通志辑要》卷三,《桂林府》,光绪十六年(1890)增辑刻本。
    ⑤(明)苏浚:《广西郡县志》,引自《柳州商埠史话》,见《鱼蜂文史》第11辑,1993年。
    ⑥史鸣皋等纂:《梧州府志》卷之二,《疆域》,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⑦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报修筑桂邕铁路经省谘议局决议由商办有关文件》,档案号:L1—1—11。
    ⑧《总署奏遵议广西南宁作为中国自设口岸折》,见王彦威、王亮辑:《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三六,民国二十一年(1932)刊本。
    ⑨《清德宗实录》卷五六0,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九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①莫炳奎纂:《邕宁县志》卷七,《建置志一·南宁改省纪事》,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②《清德宗实录》卷五六二,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二日政务大臣等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③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人口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4页。
    ④李荣典主编:《临桂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⑤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人口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4页。
    ⑥胡虔纂:嘉庆《临桂县志》卷一一,《街巷》,清光绪五年(1879)补刻本。
    ⑦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柳州市志》上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35页。
    ⑧苍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苍梧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
    ⑨罗勋等原纂、王栋续纂:《苍梧县志》卷之六,《风土志·厢里》,清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刻本。
    ⑩梧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梧州市志·建置政区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11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宁市志·综合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①清柱纂:《平乐府志》卷二十三,《风俗》,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②谢启昆:《广西通志》卷八十七,《风俗》,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再补刻本。
    ③龙泰任纂:《融县志》第三编,《社会》,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④叶茂茎等纂:《龙州县志》卷三,《民族》,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⑤华本松等纂:《百色厅志》卷二,《风俗》,清光绪十七年(1891)校刊刻本。
    ⑥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十,《风俗》,清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再补刻本。
    ⑦夏敬颐纂:《浔州府志》卷三,《舆地志·风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刻本。
    ⑧翟富文纂修:《来宾县志·地理篇三》,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⑨梁明伦纂:《雷平县志》第二编,民国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
    ⑩蒋崧等纂:《西延轶志》卷二,《风俗》,清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11胡虔等纂:《临桂县志》卷十二,《风俗》,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
    12吴寿崧等纂:《昭平县志》卷七,《风俗》,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①参见钟文典主编:《广西近代圩镇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黄滨著:《近代粤港客商与广西城镇经济发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伍嘉猷等纂:《平乐县志》卷二《风俗》,清光绪十年(1884年)刻本。
    ③翁绶琪续纂修:《灌阳县志》卷一,《风俗》、卷五《物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续修抄本。
    ④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十,《风俗》,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桂垣书局再补刻本。
    ⑤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十,《风俗》,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桂垣书局再补刻本。
    ⑥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十,《风俗》,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桂垣书局再补刻本。
    ⑦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十,《风俗》,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桂垣书局再补刻本。
    ⑧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十,《风俗》,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桂垣书局再补刻本。
    ⑨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十,《风俗》,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桂垣书局再补刻本。
    ⑩苏煜坡等纂:《贺县志》卷七,《风俗》,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刻本。
    11粱士域编:《北流乡土志》第三卷,民国年间稿本。
    12翁绶琪续纂修:《灌阳县志》卷一,《风俗》、卷五《物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续修抄本。
    13梁吉祥纂:《贵县志》卷一,《风俗》,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紫泉书院刻本。
    ①苍梧县志编纂委员会:《苍梧县志·附录·重要碑刻》,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版。
    ②程大璋纂:《桂平县志》卷九、卷二九,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③梧州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梧州市志·经济卷(上)·商业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版。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编:《晚清和民国时期广西统计史料摘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版,第224~225页。
    ②梁崇鼎等纂:《贵县志》卷十一,《圩市》,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③刘宗尧纂:《迁江县志》卷三,《风俗》,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①翟富文纂修:《来宾县志·地理篇三》,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②刘振西等纂修:《隆安县志·经济》,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③王昆山纂:《信都县志》卷五,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④骆少鹤等纂:《恭城县志》卷三,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铅印本。
    ⑤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昆明市志长编》卷六,1984年内部发行,第338页。
    ⑥黄元治编纂:《大理府志》卷六,《城池·市肆》,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⑦李熙龄纂:《普洱府志》卷三,道光三十年(1850)刊印本。
    ①戴絅孙纂修:《昆明县志》卷二,《物产》,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②蒋旭纂:康熙《蒙化府志》卷九,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1983年翻印。
    ③周钟岳纂:《新纂云南通志》卷一四三,《商业考一》,1944年修,1949年铅印本。
    ④陈松年纂:《平定云南回匪方略》,清咸丰五年(1855)刊本。
    ⑤周钟岳纂:《新纂云南通志》卷一四三,《商业考一》,1944年修,1949年铅印本。
    ⑥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三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刘云明:《清代云南境内的商贾》,见《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②杨聪编:《大理经济发展史稿》,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224~225页。
    ③周钟岳纂:《新纂云南通志》卷一四三,《商业考一》,1944年修,1949年铅印本。
    ④杨聪编:《大理经济发展史稿》,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224页。
    ⑤李绂:《穆堂初稿》卷四十二,清乾隆五年(1740)刊本。
    ⑥岑毓英:《奏陈整顿滇省铜政事宜》,见葛士浚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四十九,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图书集成局印刷。
    ⑦岑毓英:《奏陈整顿滇省铜政事宜》,见葛士浚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四十九,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图书集成局印刷。
    ⑧檀萃:《厂记》,见葛士浚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五十二,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图书集成局印刷。
    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等编:《清代的矿业》,北京,中华书局1983版,第81页。
    ①佚名纂:《续蒙自县志》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
    ②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等编:《清代的矿业》,北京,中华书局1983版,第150~152页。
    ③陈灿纂:《云南通志》之《地理志》,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④《张允随奏稿》,见《云南史料丛刊》第56辑(油印本),第77页。
    ⑤余庆长:《金厂行纪》,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
    ⑥谢肇涮纂:《滇略》卷三,《产略》,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刊本。
    ①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页。
    ①关于清代民国时期广西城镇“无东不成市”经济格局的形成,可参阅钟文典主编:《广西近代圩镇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以及黄滨著:《近代粤港客商与广西城镇经济发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著作。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部院奏呈的有关边界问题的材料》,档案号:L1—1—47。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呈具奏变通省会及外府首县自治会筹为限期并规定全省厅州县自治逐年筹办期限》,档案号:L1—1—18。
    ①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清·毛逵重建桂林府学记》,见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1977年,第二三页。
    ②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清·诸葛鼎重建桂林郡学记》,见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1977年,第二七页。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两广巡抚奏陈试办警察学堂由》,档案号:L1—1—5。
    ④清同治八年(1869)《清·重修龙泉井并小井边街碑记》,见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清》,1977年,第三三九页。
    ①马大正:《边疆城市研究日益引起学者重视——中国都市人类学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侧记》,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3期。
    ②参阅马大正:《中国边疆研究论稿》,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③阮西湖:《“边疆城市”理论研究》,见《中国都市人类学会通讯》1993年第1期。
    ④李德洙:《都市人类学与边疆城市理论研究》,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⑤李红杰:《关于边疆城市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见李德洙:《都市人类学与边疆城市理论研究》,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255页。
    ①(美)特纳:《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转见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页。
    ②(美)特纳:《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转见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页。
    ③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9~470页。
    ②唐凌、陈雄章著:《<新概念近代史>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40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为法夷强侵越南土地犯我边界拟陈防战对策及制造水轮机之摺呈》,档案号:LI-1-2。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两广总督奏呈广西收枪查枪章程》,档案号:L1-1-3。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两广总督岑春煊奏报整顿警政并举办罪犯习艺所各事摺》,档案号:L1-1-4。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两广巡抚奏陈试办警察学堂由》,档案号:L1-1-5。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省咨报成立各级审判厅及添设司法警察等有关文书》,档案号:L1-1-10。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报修筑桂邕铁路经省咨议局决议由商办有关文件》,档案号:L1-1-11。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报修筑贵博铁路经省咨议局决议由商办有关文件》,档案号:L1-1-12。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藩司电禀桂省人才两乏办理自治拟与章程稍有变通仍于成立期无误可否乞示复由》,档案号:L1-1-13。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明其奏征收地丁附捐籍充自治经费由》,档案号:L1-1-14。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呈具奏变通省会及外府首县自治会筹为期限并规定全省厅州县自治逐年筹办期限》,档案号:L1-8-18。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魏景桐奏变通省会及各府县自治会筹设期限》,档案号:L1-1-19。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明自治研究所第三届毕业停办由》,档案号:L1-1-21。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送自治筹备处宣统二年决算报告册》,档案号:L1-1-22。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奏信都应该设厅治请设于铺门今请改设官潭和关于颁布简易识字课本创设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等由》,档案号:L1-1-24。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桂抚张具奏设立宪政筹备处》,档案号:L1-1-25。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行具奏第三届筹备宪政情形》,档案号:L1-1-26。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送宣统三年四月粮价两数表》,档案号:L1-1-40。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咨送宣统二年四月份雨雷阴晴平均数量表》,档案号:L1-1-41。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边界问题材料》,档案号:L1-1-46。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部院奏呈的有关广西边界问题的材料(上)》,档案号:L1-1-47。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抚部院奏呈的有关广西边界问题的材料(下)》,档案号:L1-1-48。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火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0。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火、火、匪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1。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火灾兵燹灾风雹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2。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火灾水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3。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火灾水灾情况的材料》,档案号:L1-1-53。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水灾情况的材料(光绪三十四年)》,档案号:L1-1-55。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各地发生水灾情况的材料(光绪三十四至宣统元年)》,档案号:L1-1-56。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关广西种棉业问题的材料》,档案号:L1-1-57。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种棉章程和种麻法》,档案号:L1-1-58。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关于劝办养蚕和工业问题的材料》,档案号:L1-1-59。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各学堂经费预算表》,档案号:L1-1-65。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省会中学以上各学堂宣统二年份决算总册》,档案号:L1-1-66。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省学费报销册》,档案号:L1-1-67。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广西巡警道等关于申复查明欧甲榘并无逆谋之情一案》,档案号:L1-1-68。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南宁海关档案》,档案号:L50-1-150。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土耳其人意土谷在梧州滋事案电文》,《收赎英商渣甸洋行租借水位案电文》,见《广西官报》宣统三年,目录号:2,案卷号:53。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抚部院批桂林方守禀提讯后库街故衣店鸿记号禀控客人陈平育诬控窃银一案》,见《广西官报》宣统元年第十二期,目录号:2,案卷号:55。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抚部院批严禁赌博》,《广西官报》宣统元年第十四期,目录号:2,案卷号:56。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抚部院筹办省城模范监狱并设立监狱学堂大概情形折》,《广西官报》宣统元年第四一期,目录号:2,案卷号:55。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抚部院批藤县陈令禀平南劣绅张廷奇庇赌贻害缘由》,《抚部院据咨议局呈报禁止梧州赌博一案答复再议文》,见《广西官报》宣统元年第一八期,目录号:2,案卷号:56。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据永淳马令禀县属土膏店各店禁闭己久请免缴捐事来往电》, 《抚部院批官银钱总号详议钉银行章程请核咨缘由文》,《广西官报>宣统元年第一八期,目录号:2,案卷号:56。
    梧州市档案馆藏:《梧州海关档案》,档案号:126-7-2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1~10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1~55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1~24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道光两朝上谕档》第1~37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14辑,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三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1~17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顾金龙、李培林:《云南近代矿业档案史料选编(1890—1928)》,1990年版。
    灵川县《白氏世系图》、《白氏宗旨部》
    荔浦县《雷氏尚朝公宗谱》
    兴安县《严禁沿河居民变卖木商漂流竹木碑》
    平乐县城粤东会馆《重修会馆并戏台碑记》
    苍梧县戎好粤东会馆《重建戎圩粤东会馆碑》
    苍梧县《奉督宪执行藩给示勒永禁碑》
    柳州市《重建栖枢所碑记》、《重修六祖庵碑记》
    平南县大安圩粤东会馆《创建列圣宫题名碑记》
    桂平县江口圩粤东会馆《创建粤东会馆序》
    阳朔县白沙圩粤东会馆《新建粤东会馆碑记》
    兴安县《重修兴安陡河碑记》
    玉林粤东会馆《迁建玉林粤东会馆碑记》
    英家粤商《重修会馆建造戏台碑记》
    桂林《秦焕增修江南会馆序》
    桂平县《蒙刘太老爷给奉宪发司码称钻示碑》
    桂林《临桂县钵园告示碑记》
    桂林湖南会馆《范大俊东泉财神会碑记》
    桂林《毛逵重建桂林府学记》
    桂林《国朝孔有德重修阳桥碑》
    桂林《国朝龙嘉德重修嘉熙桥记》
    桂林《国朝孔有德重修阳桥碑》
    桂林《宋邦绥重修嘉熙桥记》
    桂林《清·临江街建修护碱岸碑记》
    桂林《国朝胡文华重修永济桥记》
    桂林《诸葛鼎重建桂林郡学记》
    桂林市清真寺《清真寺增置师长养膳碑记》、《核理法供膳碑记》
    广西通志馆藏《创建岜耀滩记》
    苏浚纂修:万历《广西通志》,明万历二+七年(1599)刻本。
    金拱修:雍正《广西通志》,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
    谢启昆修:嘉庆《广西通志》,清嘉庆六年(1801)刻本。
    王誉命纂修:嘉庆《西隆州志》,清嘉庆年间增补康熙本。
    许之豫纂修:康熙《荔浦县志》,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增补刻本。
    郭长清纂修:康熙《平乐府志》,清康熙年间抄本。
    蒙起鹏、黄诚沉等纂修:民国《广西通志稿》,广西省通志馆,1949年油印本。
    方瑜纂修:嘉靖《南宁府志》,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刻本。
    苏士俊纂修:乾隆《南宁府志》,乾隆八年(1 743年)刻本。
    莫炳奎纂:民国《邕宁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岂宁县政府编:《邕宁一览》,1935年铅印本。
    詹作述纂修:道光《武缘县志》,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
    曾唯儒纂:民国《武鸣县志》,民国四年(1915年)铅印本。
    黄金声纂修:道光《上林志稿》,清道光二年(1822)刻本。
    黄诚沉纂:民国《上林县志》,1934年铅印本。
    陆生兰增纂:光绪《宾州志》,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朱昌奎纂:民国《宾阳县志》,广西档案馆1961年铅印本。
    朱秀等纂:乾隆《横州志》,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张灿奎纂:光绪《新宁州志》,清光绪五年(1879年)刻本。
    谢云等纂:道光《宁明县志》,清道光元年(1821)抄本。
    黎申产纂:光绪《宁明州志》,民国三年(1914)铅印本。
    羊复礼纂修:光绪《镇安府志》,光绪十八年(1882)刻本。
    曾瓶山、杨北岑等纂修:民国《同正县志》,1933年铅印本。
    甘汝来纂:雍正《太平府志》,民国抄本。
    吴龙辉、张景星等纂修:民国《崇善县志》,1937年抄本。
    曾竹繁纂:民国《思乐县志》,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石印本。
    明江县政府编:《明江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抄本。
    叶茂茎等纂:民国《龙州县志》,广西博物馆1957年据民国版本油印本。
    黄诚沉纂:《隆安县志》,民国23年(1934)年铅印本。
    陈必明纂:民国《龙津县志》,广西档案馆1960年铅印本。
    刘振西等纂修:民国《隆安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梁明伦等纂:民国《雷平县志》,广西博物馆1958年油印本。
    唐仁等纂:道光《庆远府志》,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
    黄祖瑜等纂修:民国《河池县志》,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潘伍光纂修:民国《天河县志》,民国三十一年(1942)石印本。
    杨家珍编:《天河县乡土志》,民国抄本。
    覃祖烈纂:《凤山县志》,广西博物馆1957年,油印本。
    黄文观等纂:民国《凤山县志》,广西博物馆1957年油印本。
    吴瑜纂:民国《思恩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覃玉成纂:民国《宜北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陆庆样纂:民国《隆山县志》,民国三十七年(1948)油印本。
    江碧秋等纂:民国《罗城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李化人等纂:道光《罗城县志》,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
    张文杰纂修:民国《东兰县概况》,1946年石印本。
    陈琏纂修:《桂林郡志》,明景泰元年(1450)刻本
    胡虔等纂:嘉庆《临桂县志》,清光绪五年(1879)补刻本。
    黄泌等纂:光绪《临桂县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谢坛等纂:道光《义宁县志》,清道光元年(1821年)抄本。
    杨德麟修:乾隆《灵川县志》,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本。
    李繁滋纂:民国《灵川县志》,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蒋落等纂:道光《西延轶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曹文深等纂:嘉庆《全州志》,清嘉庆四年(1799)刻本。
    唐载生等纂:民国《全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蒋学元等纂:康熙《灌阳县志》,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
    范光棋纂:道光《灌阳县志》,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
    翁缓琪续纂修:光绪《灌阳县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
    唐作砺等纂:道光《阳朔县志》,清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
    黎启勋等纂:民国《阳朔县志》,民国三十二年(1943)石刻本。
    清柱等纂修:嘉庆《平乐府志》,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伍嘉酞等纂:《平乐县志》,清光绪十一年(1884)刻本。
    张智林等纂:民国《平乐县志》,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陶修纂:《恭城县志》,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骆少鹤等纂:民国《恭城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曹骏等纂:民国《荔蒲县志》,民国三年(1914)刻本。
    林光棣纂修:道光《修仁县志》,清道光十年(1830)抄本。
    刘汉镇续纂:光绪《永宁州志》,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李兴增纂:民国《永福县志》,民国六年(1917年)刻本。
    周诚之纂:道光《龙胜厅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
    廖鸿飞纂修:《龙胜县志》,1933年稿本。
    吴光升纂:乾隆《马平县志》,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谢嗣农纂:民国《柳城县志》,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路顺德等纂:道光《融县志》,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修,民国抄本。
    龙泰任纂:民国《融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刘宗尧纂:民国《迁江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姜玉笙纂:民国《三江县志》,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
    粱士彦纂:嘉庆《武宣县志》,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庞庚辛纂:民国《武宣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唐本心纂:民国《锥容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郑献甫纂:同治《象州志》,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刘策群纂:民国《象县志》,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肖殿元等纂:民国《榴江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翟富文纂:民国《来宾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谢君惠、王尚贤纂:崇祯《梧州府志》,明崇祯四年(1631年)刻本。
    史鸣皋等纂:乾隆《梧州府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刻本。
    罗勋等纂:同治《苍梧县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续修刻本。
    李衡宙纂:民国《苍梧县志》,民国三十年(1941)稿本。
    苏煌坡等纂:光绪《贺县志》,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梁培瑛纂:民国《贺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卢钞标等纂:民国《钟山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王昆山纂:民国《信都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刘树贤等纂:光绪《富川县志》,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胡毓播纂:同治《藤县志》,清同治七年(1868)刻本。
    何亮辅纂:民国《藤县志》,1947年稿本。
    李听纂修:嘉庆《永安州志》,清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
    吴寿裕等纂:民国《昭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周赞元等纂修:民国《怀集县志》,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刘玉麟等纂修:乾隆《郁林州志》,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
    文德馨等纂:光绪《郁林州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4年)刻本。
    光昭纂:道光《得州府志》,清道光六年(1826)刻本。
    王俊臣纂:同治《得州府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
    梁崇鼎纂:民国《贵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周寿祺纂:光绪《平南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郑湘畴纂:民国《平南县志》,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袁湛业修、黄体正等纂:道光《桂平县志》,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程大璋等纂:民国《桂平县志》,民国9年(1920)铅印本。
    封祝唐等纂修:光绪《容县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刻本。
    苏锡龄等纂:嘉庆《北流县志》,清嘉庆年间刻本。
    李士馄等纂:光绪《北流县志》,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朱德华等纂:道光《博白县志》,清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
    石崇先纂修:乾隆《陆川县志》,民国年间抄本。
    吕潜垄等纂:民国《陆川县志》,民国十三年(1924)抄本。
    杜以宽等纂:道光《钦州志》,清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
    陈德周等纂:民国《钦县县志》,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石印本。
    黄大受等纂:民国《上思县志》,民国四年(1915)刻本。
    华本松等纂:光绪《百色厅志》,清光绪十七年(1891)增刻本。
    何福祥纂修:道光《归顺直隶州志》,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抄本。
    颜嗣徽纂修:光绪《归顺直隶州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张志远纂:光绪《镇边县志》,民国间抄本。
    黄福海纂:民国《靖西县志》,广西第二图书馆1957年油印本。
    王誉命纂修:康熙《西隆州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抄本。
    岑启沃纂:民国《田西县志》,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
    佚名纂修:光绪《恩阳州志》,清光绪十四年(1888)抄本。
    佚名纂修:民国《田阳县志》,1948年稿本。
    佚名纂修:民国《奉议县志》,1932年稿本。
    岑启沃纂:民国《乐业县志》,1936年修抄本。
    林其椿等纂:民国《凌云县志》,民国三十一年(1942)油印本。
    刘润纲等纂:民国《合浦县志》,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方光汉编:《分省地方志·广西》,中华书局,1938年印行。
    广西统计局编:《宾阳概况》,民国二十一年。
    梁士械编:《北流县乡土志》,民国年间稿本。
    梁吉祥纂:光绪《贵县志》,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本。
    周钟岳:《新纂云南通志》。
    张维翰等纂:《昆明市志》,1924年铅印本。
    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昆明市志长编》,1984年内部发行。
    罗伦、李文渊纂修:《永昌府志》,清康熙年间刻本。
    屠述濂纂修:《腾越州志》,乾隆五十五年(1790)修。
    寸开泰纂修:《腾越乡土志》,民国间抄本。
    王崧纂:道光《云南志钞·矿产志》,刘景毛点校、李春龙审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献研究所1995年印本。
    陈灿纂:《云南通志》,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广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广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广西通志·侨务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广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农业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广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广西通志·人口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广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广西通志·经济总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广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广西通志·粮食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广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广西概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广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海关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广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民俗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广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广西通志·金融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广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商业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颜邦英总纂:《桂林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梧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梧州市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柳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柳州市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南宁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南宁市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陈国河主编:《玉林市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贵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港市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百色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百色市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余晋良主编:《龙州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桂林市粮食局编:《桂林粮食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南宁市粮食局编:《南宁市粮食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柳州市粮食局编:《柳州市粮食志》,柳州市粮食局1998年编印。
    南宁市商业局编:《南宁市商业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兴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兴安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莫辛麟主编:《恭城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廖江主编:‘灵川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李荣典主编:《临桂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
    莫如梁主编:《荔浦县志》,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熊光篙主编:《灌阳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唐楚英主编:《全州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潘健康主编:《永福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谢求聚主编:《阳朔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张炳强主编:《平乐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
    梁树礼主编:《北流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李建源主编:《博白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凌崇征主编:《桂平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韦荫炎主编:《容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张万富主编:《天等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陆顺天主编:《隆安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童健飞主编:《大新县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盘承和主编:《富川瑶族自治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颜福林主编:《桐木镇志》,桐木镇志编撰委员会编印,1988年。
    梁鲁主编:《柳江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都惠忠主编:《柳城县志》,广州,广州出版社1992年版。
    廖仲琪主编:《来宾县志》,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融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融安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刘海寿主编:《蒙山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韦汉生主编:《宾阳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文森主编:《上林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龙怡凡等主编:《南丹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申远华主编:《昭平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苏子明主编:《平南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钟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钟山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黄庆勋主编:《武鸣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唐择扶主编:《贺州市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河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池市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罗世江、李达球主编:《昭平风物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兴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兴业县志》(内部版),1991年。
    金秀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金秀瑶族自治县志》,北京,中央民院出版社1992年版。
    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三江侗族自治县志》,北京,中央民院出版社1992年版。
    周泽华等编:《玉林商会志》(初稿),1991年。
    刘汉忠主编:《柳州民国文献集成》,第一集,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年版。
    灌阳县城乡建设委员会编:《灌阳县建设建筑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广东省志·经济综述》,2000年未刊稿。
    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第1-38辑。
    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1-15辑。
    梧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梧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18辑。
    梧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梧州史志》(经济资料选辑)。
    梧州地方志办公室编:《梧州市地方志通讯》,第1-3期。
    南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南宁文史资料》,第1-11辑.
    柳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柳州文史资料》,第1-18辑。
    玉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玉林市文史资料》,第1-18辑。
    贵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贵县文史资料》,第1-19辑。
    苍梧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苍梧文史资料》第1-6辑。
    宜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宜山文史》,第1辑。
    河池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池文史》,第4辑。
    靖西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靖西文史》,第1辑。
    宾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宾阳文史资料》,第1-6辑。
    横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横县文史资料》,第1-7辑。
    龙州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龙州文史资料》,第1-11辑。
    三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三江文史资料》,第1-2辑。
    灵川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灵川文史资料》,第1-6辑。
    平乐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平乐文史资料》,第1-3辑。
    平南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平南文史资料》,第1-8辑。
    金秀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金秀文史资料》,第1-6辑。
    莫绣符:《桂林风土记》
    周去非:《岭外代答》
    王象之:《舆地纪胜》
    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王存:《元丰九域志》
    屈大均:《广东新语》
    马丕瑶:《马中承遗集》
    龙廷槐:《敬学轩文集》
    张祥河:《粤西笔述》
    汪森:《粤西通载》
    沈日霖:《粤西琐记》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朱孟震:《西南夷风土记》
    梁廷扔:《粤海关志》
    唐顺之:《沈紫江广右军功志》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刘庚先等:《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
    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出版,1942年。
    班思德编:《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1931年。
    刘锦澡编:《皇朝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
    干家驹等编:《广西省经济概况》,商务印书馆,1934年。
    吴尊任编:《广西特产物品志略》,1937年。
    赖于彦主编:《广西一览》,广西印刷厂印行,1935年。
    潘载生等编:《广西大宗出口贸易调查报告》,1933年。
    郑健庐:《桂游一月记》,中华书局,1934年.
    陈晖:《广西交通问题》,商务印书馆,1938年。
    孔繁馄:《广西谷米运销》,广西省政府编印,1936年。
    张培刚:《广西粮食问题》,商务印书馆,1938年。
    广西工商局编:《广西桐油厂概况》,1938年。
    陈正祥:《广西地理》,正中书局,1946年。
    吴任尊:《粤西矿产纪要》,梧州文化印刷局,1936年。
    陶绍勤:《广西矿业概况》,1936年。
    莫一庸主编;《广西地理》,桂林文化供应社,1947年。
    《东方杂志》,第4巷,第9期、第12期。
    《东方杂志》,第6卷,第4期。
    《东方杂志》,第32卷,第20期。
    《申报》,1930年9月10日。
    《申报》,1907年12月24日
    《申报》,1907年12月3日。
    《1907年—1911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南宁口》
    《1907年—1911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梧州口》
    《光绪三十三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南宁口》
    《光绪二十三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论略·梧州口》
    《光绪二十五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论略·梧州口》
    《光绪二十六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论略·梧州口》
    《光绪二十七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论略·梧州口》
    《光绪二十八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论略·梧州口》
    《光绪二十九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论略·梧州口》
    《光绪三十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论略·梧州口》
    《光绪二十五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论略·龙州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至1987年版。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徐坷:《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上、中、下册。
    《云南现代史料丛刊》,云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印行,1987年。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上海,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委会:《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汤象龙编:《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广西通志馆、广西图书馆编:《<申报>广西资料索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广西通志馆、广西图书馆编:《<清实录>广西资料辑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广西通志馆编:《广西方志物产资料选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广西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饶任坤、陈仁华:《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广西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河池地区地方志办公室、河池地区档案馆编:《河池地区近现代历史资料汇编(1841-1949)》,1989年。
    唐凌主编:《广西地方民族研究集刊》,第7辑,广西师大地方民族史研究所,2000年。
    吕孟禧等编:《广西圩镇手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蔡中武、边疆编著:《梧州八县圩镇手册》,梧州地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印,1985年。
    梁有斌、谢永泉主编:《广西公路运输史》第一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广西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李文治、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上海,三联书店1957年版。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4册,上海,三联书店,1957~1961年版。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彭泽益:《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桂林石刻》,1977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庞声智:《广西商业史料》,广西商业厅编印,1990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侗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5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1987年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l~3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1985年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施坚雅著,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罗威廉著:《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796-1889》,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森正夫:《江南三角洲市镇研究》,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2年版。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85年版。
    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施坚雅著,王旭等译:《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一施坚雅模式》,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罗兹·墨非:《上海一现代化的钥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一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道格拉斯·C·诺斯著,陈郁译:《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滨下武志著,朱荫贵等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一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0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Polanyik, Arensberg, C.M .and pearson, H.W. (ed.)1957.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77.
    G.W. Skirmer, "Cities and the Hierarchy of Local Systems", in
    G. w. Skinner, ed,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威尔莫特编:《中国社会的经济组织》,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
    朱法源著:《从变乱到军省:广西的初期现代化(1860-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95年。
    张明园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
    任放著:《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孙敬之主编:《华南地区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杨聪编著:《中国少数民族交通运输史略》,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
    王日根著:《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谢文惠、邓卫编著:《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次印刷本。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一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年)》中华书局,2001年。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顾朝林等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顾朝林著:《中国城镇体系一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于同申主编:《发展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周起亚、刘再兴等著:《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朱翔主编:《城市地理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李其荣:《对立与统——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顾朝林等著:《聚集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成崇德主编:《清代西部开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张忠民著:《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商人资本与社会再生产》,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6 年版。
    李甫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主编:《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1-3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周忍伟著:《举步维艰一皖江城市近代化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蒋兆成著:《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孙晓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许檀著:《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刘秀生著:《清代商品经济与商业资本》,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版。
    吴兴南著:《云南对外贸易一从传统到近代化的历程》,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虞和平著:《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宋美云著:《近代天津商会》,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樊树志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戴鞍钢著:《港口·城市·腹地一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梁钊、陈甲优主编:《珠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概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牛风瑞等编:《西部大开发聚焦在城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黄万纶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城镇经济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1-3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钟文典主编:《广西近代圩镇研究》,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莫金山:《瑶族石牌制》,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黄现璠:《壮族通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黄铮主编:《广西对外开放港口—历史、现状、前景》,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张若龄、陈虔礼主编:《广西公路史》,第一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
    覃乃昌著:《壮族稻作农业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李富强著:《蛮荒稻香—壮族农耕文化》,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版。
    郑家度编著:《广西金融史稿》,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萧泽昌、张益桂著:《柳州史话》,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张声震著:《壮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黄体荣编著:《广西历史地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莫杰:《南宁史话》,南宁,广西人民出版,1990年版。
    李炳东:《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黄成授:《广西各民族关系历史与现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何林夏、胡大雷主编:《粤西文化与中华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开金主编:《柳州历史文化纵横谈》,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马依、舒瑞萍:《广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
    黄雄鹰、杨业兴:《近代右江流域壮族经济史稿》,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顾有识:《壮族历史与文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马明龙主编:《广西回族历史与文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平桂矿物局编撰委员会:《平桂矿务局志》,桂林漓江印刷厂,1997年。
    唐凌、陈雄章著:《<新概念近代史>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吴承明:《论清代前期的国内市场》,《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麦庄耀:《右江民族资本主义—黄恒栈》,《桂海论丛》,1991年第4期。
    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樊涛:《解放前忻城县宁江壮族社会经济初探》,《广西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
    方素梅:《清及民国壮族社会风俗变迁述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黄滨:《明清民国时期广东商品经济辐射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黄滨:《试论近代广西城镇经济的“无东不成市”格局》,《广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黄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广东商人与广西的典当业》,《广西地方志》,1998年第2期。
    韦浩明:《矿业开发与桂东民族融合》,《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宾长初:《论民国时期广西农村圩市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宾长初:《近代西江航运的发展及其对广西社会经济的影响》,《桂海论丛》,1991年第6期。
    高王凌:《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3期。
    龙登高:《商人资本向生产领域渗透的历史进程》,《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李辉南:《黄恒栈兴盛之道》,《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覃主元:《近代梧州商贸中心地位的确立及其畸形繁荣的原因》,《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黄嘉漠:《清季龙州车船业的兴衰》,《广西文献》1980年第10期。
    陈忠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场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
    唐凌:《近代广西商埠间的经济联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黄滨:《晚清民国时期粤港客商与广西城镇经济行业的发育》,《学术论坛》,1997年第6期。
    邓亦兵:《清代前期的民商》,《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
    王亚娟:《传统农业社会农户兼业化行为趋向的效率分析》,《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
    小田:《近代江南庙会与农家经济生活》,《中国农史》2002年第2期。
    李华:《清代广西农村商业性农业》,《史学月刊》1991年第6期。
    方行:《清代商人对农产品的预买》,《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
    白耀天:《“墟”考》,《广西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
    杨国祯:《十六世纪东南中国与东亚贸易网络》,《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
    戴一峰:《中国海商与环中国海的贸易网络一兼论亚洲历史重建》,《东南学术》1999年第4期。
    罗一星:《清代前期岭南二元中心说》,《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冯筱才:《宁波商人与他们的同乡组织,1911-1949)),《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宋美云:《近代天津商会与国内其他商会网络机制的建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的发展及其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戴一峰:《清代长崎的同安商人及其贸易网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
    万红:《论西南地区集贸市场的历史形成》,《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张晓辉:《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与动因研究—以集镇高度发达广东为例》,《学术研究》2002年第3期。
    杨乃良:《民国时期两广贸易交往及其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黄嘉漠:《清季的广西边防》,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4辑,1985年。
    桂文:《广西钟山县粤东会馆》,《文物天地》1996年第2期。
    经君健:《明清时代商人的性质问题》,载《文史研究》1994年第1,2期。
    张利民:《略论近代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的起步、互动与互补》,《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长江流域市场网络的架构》,《复旦学报》,1996年第22期。
    钞晓鸿:《明清时期的陕西商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张彬村:《明清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困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
    张鸿雁:《论中国封建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
    刘佛丁:《中国和西欧传统市场制度之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徐晓望:《论小商品经济》,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黄滨:《从明清到民国:广东商人与广西城镇经济的发育》,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未刊硕士论文,广西师大历史系资料室藏。
    蒋霞:《广西商会述论》,广西师范大学1997级未刊硕士论文,广西师大历史系资料室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