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汉铁路早期经营研究(1895-1912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京汉铁路是晚清政府为图自强、实现近代化而兴筑的一条纵贯南北的大干线。甲午战后,清政府已充分认识到铁路对于国家军事、经济的重要性。在经历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关铁路问题的论争后,对日战争的惨败已让国人认识到铁路对于国家近代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京汉铁路即在此时应运修筑。清末有系统地修筑铁路由此而始。
     京汉铁路的修建开晚清大规模筑路之先河,成为日后铁路修筑借款模式之嚆矢。京汉铁路的经营状况在晚清时期较为良好,成为除京奉铁路外另一条利润丰厚的铁路,其线路维护、路员管理等方面也日臻完善。京汉路在晚清的成功运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清政府借债筑路的利权丧失程度,给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变迁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京汉铁路并没有实现清政府富国强民的愿望,其经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京汉铁路的运营方法、经营理念对于当时铁路经营仍具有积极意义,其中一些珍贵的启示也值得借鉴于今。
     本文主要探讨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动兴修的第一条纵贯南北的大铁路——京汉铁路的早期经营业务(1895-1912年)。试图在铺陈晚清铁路发展的轨迹后,分析该路在营业收支、路务管理等方面的运营情况。反思甲午战后,国势日衰的背景下,京汉铁路在对于清末社会近代化进程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Beijing-Hankow railway is a main line which go through the south and north china. It was built by Late Qing Dynasty to achieve self-reliance and modernization. After Sino-Japanese War, Qing government has fu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railway for the national military and economic. Being through the argument about railway in 70-80s in 19th century, a heavy defeat made people recognizing that railway has a great effect to the modernization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Beijing-Hankow railway was built at this right time. Building railway systematically in Qing Dynasty was begin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Hankow railway was the start of building railroad on a large scale in Qing Dynasty, which became the initial loan model to build a railroad. Beijing-Hankow railway's operating conditions was well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it was one of the most lucrative railways except Jingfeng railway. Its line maintained and personal management is gradually perfect. Beijing-Hankow railway's successful operation lowers the degree of right in some extent which cost by loaning the money from the powers. It also gives the area along the railway a new opportunity to develop economic and society. Beijing-Hankow railway did not achieve the goal to make Late Qing Dynasty become wealth and powerful, it also has some problems with management, but Beijing-Hankow railway's management methods and concepts has positive side for all the railway in Qing Dynasty. Some of precious enlightenment still has reference for nowadays.
     This paper is mainly investigate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Beijing-Hankow railway's operate conditions from the year 1895 to 1912, trying to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Late Qing Dynasty railway, analysis its operating revenue and railway works etc, reflect what effect does Beijing-Hankow railway tak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whose country situation is declined.
引文
[1][108][113][115]陈晖.中国铁路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55.21、18、24、 91.
    [2]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张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议·卷二十五[G].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1944-1945
    [3]对京汉铁路名称变化的解释京汉铁路在其最初倡议乃至修筑时都被称为卢汉铁路,因其以北京城外卢沟桥为起点修筑而得名。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义和团运动,芦保车站被焚。各国联军将芦汉铁路北端由卢沟桥展修至北京。光绪二十九年,华英公司又与比国公司订立北京牛庄铁路、芦汉铁路合同三条,同时决议接造北京,京汉名称由此而起。至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1906年4月1日),全路通车并定名为京汉铁路。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该路又改名为平汉铁路。本文为统一名称,将此路通称为京汉铁路。
    [4]魏源著,李巨澜评注.海国图志[G].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474
    [5][6]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上)[G].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1308、4.
    [7](英)肯德.中国铁路发展史[M].北京:三联书店,1958.3.注:此铁路计划的主要内容即以汉口为中心,把铁路向东修到上海,再由上海修到杭州和宁波;向西经过四川和云南,一直修到缅甸和印度;向南经过湖南修到广州;向北从镇江经过天津修到北京。
    [8]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李文忠公(鸿章)全集·奏稿·卷二十四
    [G].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833.
    [9]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李文忠公(鸿章)全集·朋僚函稿·卷十七[G].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2742.
    [10]清实录·德宗皇帝实录·卷二六九[G].北京:中华书局,1987.599.
    [11][14][26][27][29][30][31][34][35][36][37].[38][39][42][45][46][47][48]
    [62][63][66][67][85][95][112][114]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中国铁路史[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72、670、675、676、692-693、450、688-689、399、688-689、683-684、363、351、330-331、297、137、684、166、175-176、222、690、157-158、670-671.
    [12][15][27](英)肯德.中国铁路发展史[M].北京:三联书店,1958.93、94、103.
    [13]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二三[G].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2140.
    [16]根据王景春.中国铁路借款合同全集(上)[G].台湾:学生书局,1969.第48-94页《芦汉铁路借款合同》及附件、《芦汉铁路借款续增合同》《芦汉铁路比国借款续订详细合同及《芦汉铁路行车合同》所得.
    [17][68]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中国铁路志[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178-179、140.
    [18]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愚斋未刊信稿[G].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6.
    [19]王景春.中国铁路借款合同全集(上)[G].台湾:学生书局,1969.75.
    [20][21][22][23][24][25]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望岩堂奏稿·卷八[G]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748、759、749-750、777-787、761、809-810.
    [28]根据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中国铁路史[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675以及交通部、铁道部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路政编[G].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1041-1045数据得出.
    [32][33][41][43][44][49][51][52][54][60][65][73][75]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G].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2069、463、1069、1665-1673、1603-1604、891、1644、1643-1644、1641-1642、734、727
    [40]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轨政纪要[G].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41.
    [50][53][55][56][57][58][59][61][69][70][71][77]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交通官报[G].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第16期.11、第5期.13、第8期.22-23、第7期.14、第17期.17、第23期.11-12、第7期.40-41、第19期.13-30、第5期.14、第5期.13、第11期.9、第22期.11.
    [64]根据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中国铁路史[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686页数据得出.
    [72]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六十八·国用六[G].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考8248-8249.
    [74]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G].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根据1259、1379、1429页数据得出.
    [76]IMC:Annual Reports and Returns of Trade,1910, Hankow, page211.转引 自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92.
    [78][81]凌鸿勋.中国铁路概论[M].台北:国立编译馆,1928.236-237.
    [79]实业部劳动年鉴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二十二年中国劳动年鉴[G].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284.
    [8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3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24.
    [82]张瑞德.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189.
    [83]王清彬.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G].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420.根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版影印本.
    [84]交通部、铁道部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路政编[G].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508.
    [86][87][109]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430、430、523.
    [88]陈铭鉴纂,李毓藻修.西平县志·卷三十六[G].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6.据民国23年(1934年)刊本影印.
    [89]张庭馥等纂,王秀文等修.许昌县志·卷四[G].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46.据民国12年(1923年)石印本影印.
    [90]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36.
    [91][92][94]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G].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339、523、271.
    [93]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社会风俗的演变[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161.
    [96]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875. Volume(1). 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875. page267.转引自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121.
    [97]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平汉年鉴[G].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330-331.
    [98]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60.
    [99]何汉威.京汉铁路初期史略[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117.
    [100]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愚斋存稿·卷十六[G].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426.
    [101]根据何汉威.京汉铁路初期史略[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125.表得.
    [102]直隶总督袁咨行各省会商订立售卖洋人需用食物章程文.东方杂志[N].第一年第五期.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五日.
    [103]根据铁路协会会报[N].1915年第四卷第十册,第57-58页“主要各站运送客货一览表”所得.
    [104][105]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G].北京:三联书店,1957.478、415.
    [106]IMC:Annual Reports and Returns of Trade,1910, Hankow, page289.转引自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60.
    [107]汉口商务情形.商务官报[N].第6期.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十五日.
    [109]王树槐.庚子赔款[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38-39.
    [111][116]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186、190.
    [117][118](美)W.W.罗斯托.郭熙保,王松茂译.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56、57.
    [119]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愚斋存稿·卷七十三[G].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1573.
    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
    2麦仲华编.皇朝经世文新编.文海出版社,1973.
    3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文海出版社,1973.
    4绍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文海出版社,1983.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邮传部档案全宗.
    6邮传部编.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文海出版社,1973.
    7邮传部参议厅编核科辑.邮传部奏议类编.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
    8邮传部图书通译局官报处编.交通官报.文海出版社,1987.
    9陈毅编.轨政纪要初编.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
    10陈毅编.轨政纪要次编.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
    11陈毅编.轨政纪要.文海出版社,1973.
    1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35.
    13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路政编.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
    14宓汝成.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文海出版社,1983.
    15王景春编.中国铁路借款合同全集.台湾学生书局,1985.
    16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3.
    17盛宣怀.愚斋存稿.文海出版社,1983.
    18盛宣怀.愚斋未刊信稿.文海出版社,1983.
    19吴汝纶编.李文忠公(鸿章)全集.文海出版社,1983.
    20王树枬编.张文襄公(之洞)全集.文海出版社,1973.
    21陈壁.望嵓堂奏稿.文海出版社,1973.
    22曾鲲化.中国铁路史.文海出版社,1973.
    23谢彬.中国铁道史.上海中华书局,1930.
    24(英)肯德.中国铁路发展史.李抱宏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
    25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团结出版社,2007.
    26金士宣,徐文述编.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7淩鸿勋.中国铁路概论.国立编译馆,1928.
    28凌鸿勋.中国铁路志.文海出版社,1983.
    29张嘉璈.中国铁道建设.杨湘年译.商务印书馆,1946.
    30陈晖.中国铁路问题.北京三联书店,1955.
    31李占才.中国铁路史(1876-1949).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
    32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33关赓麟.京汉铁路之现在及将来.京汉铁路管理局,1914.
    .34曾鲲化.中国铁路现势通论.化华铁路学社,1908.
    35何汉威.京汉铁路初期史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
    36李道同编.京汉铁路七年统计会表.京汉铁路管理局调查科,1915.
    37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8李国祁.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4.
    39张瑞德.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40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41朱从兵.李鸿章与中国铁路.群言出版社,2006.
    42尹铁.晚清铁路与晚清社会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3王致中.中国铁路外债研究(1887-191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4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5周湘辉.李鸿章和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论略.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6朱从兵.试论李鸿章在中国铁路史上的地位.玉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47朱从兵.义和团运动中的铁路问题与李鸿章.安徽史学.1994,(3).
    48沈和江.李鸿章早期“自我兴办”铁路思想的形成.历史教学.2003,(11).
    49周湘辉.李鸿章与中国铁路业的开创.湖南社会科学.2003,(5).
    50贾熟村.李鸿章与中国铁路.安徽史学.1995,(2).
    51余明侠.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兼论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的新 发展.江苏社会科学.1994,(6).
    52郑春奎.论李鸿章修筑铁路的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003,(9).
    53陈晓东.张之洞与晚清铁路.史学月刊.1995,(6).
    54文恒益.张之洞与湖广铁路借款.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
    55黄耀华.张之洞与湖广铁路借款.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56朱从兵.张之洞与卢汉铁路的建设.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57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58张庆锋.论盛宣怀与卢汉铁路借款.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9苏生文.陈璧与中国铁路.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60马东玉.刘铭传与中国铁路的发端.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6).
    61佘江东.论曾鲲化早期铁路管理思想.近代史研究.1989,(4).
    62李丽娜.京绥铁路与大同城市近代化进程:1914-1937.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63李惠民.清末石家庄兴修铁路前后的变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64杨文生.铁路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以1909-1937年间的平绥铁路为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5苏生文.晚清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的形成.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1,(1).
    66田伯伏.京汉铁路与直隶沿线近代采煤业的起步.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67吴宝晓.清末华北铁路与经济变迁.历史档案.2001,(3).
    68江沛、熊亚平.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近代史研究.2005,(3).
    69刘阁春.铁路与晚清社会进步关系问题的研究.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70田伯伏.京汉铁路与直隶沿线商业的发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71田伯伏.京汉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兴起.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2).
    72王先明、熊亚平.铁路与华北内陆新兴市镇的发展(1905-1937).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3).
    73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
    74朱从兵.南昆铁路与西南社会经济发展.广西民族研究.1998,(1).
    75李占才.铁路与近代中国城镇变迁.铁道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76李占才.铁路与中国近代的民俗嬗变.史学月刊.1996,(1).
    77田伯伏.京汉铁路运营与直隶沿线农产品商品化.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78李丽娜、任吉东.铁路与山西近代煤矿业的发展:1907-1937.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9李占才.铁路与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趋向.铁道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80朱从兵.近代芦汉铁路的筹款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81马陵合.论甲午前借债筑路的开启及其困境——兼评李鸿章的铁路外债观.安徽史学.2002,(1).
    82芮坤改.论晚清的铁路建设与资金筹措.历史研究.1995,(4).
    83马陵合.潜流: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重新估价.江汉论坛.2003,(11).
    84朱从兵.铁路筹建与清末广西边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3).
    85高志斌、王国平.晚清政府借外债修筑沪宁铁路论述.江海学刊.2000,(3).
    86马陵合.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多质性——以铁路外债观为考察点.史学理论研究.2005,(2).
    87张九洲.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的铁路借款.史学月刊.1998,(5).
    88王致中.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7).
    89魏丽英.权益代价与卢汉“洋债”的成债抉择.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7).
    90马陵合.晚清铁路外债观初探——以芦汉铁路为中心.史学月刊.2001,(6).
    91王致中.中国铁路外债之始:津沽“洋债”.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7).
    92马陵合.经济民族主义的悖论——关于近代中国对铁路外债认识历程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 2003,(3).
    93马陵合.论芦汉铁路的外债问题.历史教学.1996,(5).
    94魏丽英.论中国铁路外债的早期认识.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7).
    95蒋宗伟.试论清末台湾铁路的修建——以经费筹措为中心的探讨.台湾研究集刊.2007,(2).
    96孔永松、蔡佳.晚清铁路外债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1).
    97马陵合.“浦口条件”:近代中国铁路借款模式的变与不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1).
    98金士宣.二十世纪初各省商办铁路及其结局.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77,(2).
    99尹铁.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延误原因探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1).
    100刘芳.浅谈清末关于铁路的国有民有之争.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101骆向韶.清政府的铁路政策.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102尹铁.晚清商办铁路公司的集资问题.浙江学刊.2007.(4).
    103苏全有.对清末利权回收运动的反思——以邮传部收回京汉路为个案.历史教学.2008,(6).
    104陈晓东.改进铁路建设与坚持封建专制的尖锐对立——清政府“干路国有政策”刍议.铁道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105姜新.津浦铁路借款合同评议.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106马陵合.论清末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两个促动因素.社会科学研究.1996,(1).
    107马陵合.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108胡正民、李占才.强人筑路以线设局——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铁道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109陈晓东.清政府铁路“干路国有政策”再评价.史学月刊.2008,(3).
    110崔志海.论清末铁路政策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93,(3).
    111朱浒.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的铁路政策.清史研究.1999,(2).
    112李占才.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13魏丽英.论中国铁路发轫之际的国家主权原则.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8,(7).
    114蒙永乐、何廷明.清季路权问题与中国近代化意识.学术探索.2003,(S1).
    115芮坤改.晚清对官办铁路的管理述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3).
    116马陵合.晚清商办铁路公司中官商关系的影响因素透析社会科学辑刊.2006,(6).
    117李文耀、王成林.近代中国农民对铁路态度的变化.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118祝曙光.近现代的中国铁路与国防.学术研究.1993,(5).
    119吴玉伦.清末的铁路教育和铁路学堂.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20叶士东.晚清时期的铁路管理立法思想浅探.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121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上的民间创业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1).
    122张起增.中国铁路警察的由来和发展.铁道部郑州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123廖德明.近代安徽铁路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124尚珊珊.京汉铁路与沿线河南经济变迁(1905-1937).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125王鼎.论晚清的铁路政策.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
    126宋谦.铁路与郑州城市的兴起(1904~1954).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