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行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北京申奥成功,竞技武术倍受人们关注,竞技武术散打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赛规则是否符合其未来发展的需要,本课题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现行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1、现行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在比赛的公平性、客观性和裁判方法的可操作性方面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基本上符合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的需要。2、补充规则对比赛时间的缩短,男子体重级别增加符合国际发展的趋势,是武术散打运动向国际化发展的要求。3、比赛护具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比赛的刺激性,但降低了安全性,不符合武术散打向奥运方向发展的要求。4、当前竞技散打比赛中,“踢、打、摔”技术得分比例不平衡,其中摔法得分占较大比例,使得以踢打为主,打摔结合的散打技术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5、在裁判方法中,关于“击中”的标准的客观性有待提高,“互打互踢”的裁判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则中对“死拉硬推”的判罚有利于散打技术动作的规范,但其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抑制比赛中的抱缠现象,主要是加大对消极搂抱的判罚力度。
     提出相关建议:1、在制定和修改规则时,要区分不同形式的散打比赛,竞技武术散打比赛,要以比技术为主,注意安全性。商业性散打比赛,在安全的基础上,更注重比赛的观赏性。2、建议在竞技武术散打比赛中采用“拳套、护齿、护裆、护头、护胸”的形式。3、建议将得分标准中得4分条款改为得2分;取消用腿法击中对方小腿得分的条款,将用腿法击中头部的分值提高到2分;取消贴身摔法,提倡接腿快摔。4、建议对“互打互踢”的裁判方法采用看中间击打效果的判定方法。并加强对电子护具的研制,提高散打比赛评分的公平性和准确性。5、建议在裁判方法中对“消极搂抱与其他形式搂抱”作具体解释,严格加强对消极搂抱的判罚力度,抑制抱缠现象。6、建议加紧对女子散打项目的有关问题的研究,研制适合女子项目比赛的服装、护具。
引文
[1] 武术[M],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1991
    [2] 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散手)[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95-96
    [3] 盛琦,裁判学[M],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64
    [4] 凝聚一刻:光荣与梦想[J],中华武术,2001.5
    [5] 运动训练学[M],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6
    [6] 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81—190
    [7] 日本体育协会,最新竞技运动大词典[M],东京:大修馆书店,1984,1342
    [8] 于顺德,拳击[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10-12
    [9] 高谊,跆拳道[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25-26
    [10] 《武术散手竞赛规则》98版
    [11] 盛琦,裁判学[M],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61
    [12] 运动竞赛学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17-20
    [13] 高谊,跆拳道[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25-26
    [14] 刘奇,跆拳道——2000年的奥林匹克运动项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9]
    [15] 于顺德,拳击[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10-12
    [16] 田勇,柔道规则消极定义的修订对男子66kg级比赛进攻技术运用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0.9
    [17] 洪正福等,刍议中国散打的“模式”,天津体育学院学报[J],1991.3
    [18] 张友谊,散手的症结与发展,南京体育学院学报[J],1997.1
    [19] 姜周存等,散手竞赛规则刍议,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1999.3
    [20] 马志斌,要坚持武术散手赛的正确方向,搏击[J],1999.9
    [21] 钱张师,武术散手的发展与竞赛机制、规则的改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4
    [22] 刘劲松,对散手推广普及若干因素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9
    [23] 朱瑞琪,规则把握散打运动大趋势,第一届散打世界杯专刊[J],2002.7
    [24] 陈国荣,中国散打进程和发展趋势,第一届散打世界杯专刊[J],2002.7
    [25] 于万岭等,浅论现代散手技术风格的形成与文化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9.3
    [26] 王培锟,散手踢、打、摔的应用及其成功率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0.3
    [27] 梁亚东,散手比赛如何充分展示中国武术风格与特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1
    [28] 扬红兵,关于散手竞赛规则时间数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1995.3
    [29] 于万岭等,对建构散手技术体系的几点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4
    
    
    [30] 蔡仲林等,指导技术发展,规范竞赛行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4
    [31] 关铁云,试论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对技术发展方向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7.3
    [32] 江百龙,我国散手运动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4
    [33] 叶海亚,中国武术散手与跆拳道、业余拳击之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硕士毕业论文,1998
    [34] 李朝旭,中国武术散打技术现状及训练策略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9
    [35] 李朝旭,1999年全国武术个人散打的技术统计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6
    [36] 彭贵洲,对我国散打运动现状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1.2
    [37] 郑旭旭等,从竞技规则的共同特征论散打规则的演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4
    [38] 马学智,规则的改动对散打运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
    [39] 郑旭旭等,从竞技规则的共同特征论散打规则的演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4
    [40] 《武术散手竞赛规则》90版
    [41] 《武术散手竞赛规则》96版
    [42] 《武术散手竞赛规则》98版
    [43] 《国际武术散手竞赛规则》99版
    [44] 《跆拳道竞赛规则》最新版本
    [45] 《业余拳击竞赛规则》最新版本
    [46] 《武术散手裁判法》199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