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技排球技战术发展特征及体能训练理论体系与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体能训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身体能力,以能更好地完成技战术的要求,适应项目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并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我国的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我们认为,体能训练的组织必须要为技战术指导思想服务,要充分重视技战术和体能的相关关系,严谨的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影响,从排球的技、战术特点出发来组织训练工作。
     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统计分析法、测试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于世界和我国排球技战术的发展特征、技战术运用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于新时期我国排球的技战术指导思想进行探讨。并在清楚了解运动员体能状况的前提下,结合技战术特征和指导思想,对于优秀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如下:
     1.揭示了技战术指导思想对于体能训练的指导意义。
     对于竞技排球技战术指导思想的制定正确与否是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排球队一个周期甚至一个时期的运动成绩和竞技排球地位的。正确的、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战术指导思想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有力保障。继承→批判→创新的道路才是排球技、战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2.分析了我国男、女排的技战术运用特点,创新性地提出新时期我国竞技排球的技战术指导思想。
     通过对我国男女排和世界主要对手比赛中技战术运用情况,认为我们在坚持“陕速多变”战术特点的同时,还要根据世界排坛发展的特点,重视创新与发展的问题。为此,本人试提出“技术全面,战术灵活,重视速度,突出专位,发展纵深,强调整体”的新时期我国竞技排球技战术指导思想。
     3.对于我国优秀运动员的体能状况进行了分析
     本文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三个方面以及国家队和各省市队的体能训练现状的调查来进行研究。并以此作为组织体能训练的重要依据。
     4.建立了优秀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理论体系
     优秀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理论体系中包括训练内容体系、训练方法体系、训练周期体系和训练目标体系四个方面。
     5.对于一些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案进行了实证研究
     对于优秀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案的实证研究,主要应考虑研究对象的运动员竞技生涯发展目标的规划、本队的战术指导思想和战术风格、身体形态、专项位置、年龄、素质水平和伤病情况等几个方面,而各方面又包含若干指标。
1.It announced the meaning to public the skill military tactics instruction thought's instruction toward physical training
     For tournament the volleyball skill military tactics instruction thought of establishment exactitude or not is can influence a nation of volleyball brigade a period even a period of sport result and tournament volleyball position of.Correct of,vivid of,can keep on the skill military tactics instruction thought of development is the emollient guarantee which obtains excellent sport result.Inherit→judgment→the creative road is a volleyball skill,military tactics development of necessarily from it road.
     2.Analyzed an our country male,the skill military tactics of the female row usage characteristics,the skill military tactics which put forward a lately period our country a tournament volleyball of creative sex ground instruction thought.
     Pass men and women row and the skill military tactics in main opponent game in the world to make use of a circumstance to the our country,think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we also want to line up an altar a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world at the time of insisting the military tactics characteristics of "quickly and much change",valu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blem.For this,oneself the lately period our country tried to put forward "technique overall,the military tactics is vivid, value speed,outstanding particularly,develop Zong deeply,emphasize whole" tournament the volleyball skill military tactics instruction thought.
     3.Carried on analysis to the physique condition of our country excellent athlete
     This text carries on a research from 3 and the inquisition of the physical training present condition of national brigade and each city brigade of body appearance,body function and sport character of athlete.Also use this as the importance basis which organizes a physical training.
     4.Built up the physical training theories of the excellent volleyball athlete system
     It includes to trains contents system,trains method system and trains period system and train target system 4 in the physical training theories system of excellent volleyball athlete.
     5.Carried on a substantial evidence research to some physical training projects of athletes
     For the substantial evidence research of excellent physical training project of the volleyball athlete,mainly should consider the research object's athlete a tournament the career develops the programming,this brigade of target of thought and military tactics style,body appearance of the military tactics instruction,particularly item position,age, character level and harm condition condition's etc.be a few aspects, but everyone's noodles have already included some index signs.
引文
[1]葛春林,吕雅君,尹洪满.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90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68
    [2]李宗浩主编.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73
    [1]黄文添.当代排球披战术的主要特点[J].中国体育科技,1996 32(12):49-50
    [2]孙杰.从排球规则的修改看技战术的走向[J].中国体育科技,1997 33(8):61-62
    [3]张欢,何胜.历次排球规则的修改给排球技战术带来的变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 6(2):58-62
    [4]高健,王江云.现代排球发展趋势探略[J].中国排球,1999 11:44-45
    [5]胡广礼.欧美强队不可战胜吗--韩国男排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排球,2000 3:47
    [6]刘玉才.中国男排技战术发展趋向之管见[J].山东体育科技,2000 22(3):13-15
    [1]陈铁城,连道明.世界男排技战术特征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0 4(2):51-55
    [2]张建文.论排球技、战术的创新与发展[J].襄樊学院学报,2001 22(5):94-96
    [3]孟范生,张涛.中国排球发展出路探悉[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28(4):67-69
    [4]吴嘉毅.中国女排发展策略探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3 24(3):19-20
    [5]陈雪梅.解析亚洲男排现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23(4):586-587
    [6]周世友.从世界女排强对的技战术看世界女排运动发展规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 24(4):74-76
    [1]张承玉.第8届世界女予排球比赛各参赛队进攻技战术运用特征规律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0 36(9):26-27
    [2]张承玉,王成.对中、古等世界女子排球强队二传组织进攻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 39(4):49-51
    [3]刘伟春.世界女排进攻战术简单化--排球技战术发展的一个过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 19(2):106
    [4]杨劲苍,谷崎,王震等.中国女子排球队参加第14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得失分情况的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2004 40(2):51-54
    [5]甘健辉,余学好,许益芳.第九届世界杯中国女排夺冠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7(12):1711-1713
    [6]郭希涛,任伟.第28届奥运会中外女排扣球战术技战术统计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 31(3):59-62
    [7]马金凤.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快攻战术分析[J].体育学刊,2005 12(5):115-117
    [1]葛春林,张兴林,黄勇潮.对新一届中国女排一攻进攻结构和效果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39(11):67-69
    [2]尹洪满,潘峰,宋志刚等.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运用方式的结构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29(5):695-696
    [3]郭希涛,陈诺,谢光辉.2005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国女排与欧美女排扣球技战术运用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 32(5):75-78
    [4]尹兆友,董天姝.中国女排一攻现状研究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 43(3):104-107
    [1]朱先敢.我国甲A男排进攻战术结构特征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5(3):407-408
    [2]魏彬.2003年全国排球联赛上海男排进攻战术运用与效果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27(5):48-49
    [3]翁志强.制约中国男排成为世界强队的几个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27(5):46-47
    [4]宗继军.2003年世界杯排球赛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的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 19(3):104-105
    [5]洪国康.中国男子排球队与世界强队进攻能力的比较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 42(2):117-121
    [1]李瑞书,李欣,游雯静.中国男排技战术现状存在问题的统计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29(8):1134-1136
    [2]张兴林,葛春林,张存起.对新一届中国男排进攻结构和能力的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 21(1):47-49
    [1]陈波等编著.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7
    [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社,1988 519
    [3]王文生,李军.体育方法学研究引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15(4):120-123
    [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37
    [1]李晓慧.中国高水平女子投掷选手全程性多年训练的方法学体系[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
    [2]章碧玉.中国青少年田径远度跳跃项目选材和训练学方法学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3]冯树勇.中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4]吴向明.对田径运动短跑速度训练的方法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29(6):54-57
    [5]袁运平.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学体系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 40(2):1-7
    [1]浦钧宗,高崇玄,冯炜权著.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206-210
    [2]曾凡辉,王路德,邢文华等著.运动员科学选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89
    [4]李洁,陈仁伟编著.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62
    [1]张冉.26届奥运会女排选手身体形态与弹跳特征[M].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 18(1):99-102
    [2]盖洋,李保新.我国与世界优秀排球运动员的年龄、体重、身高的对比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1):82-84
    [3]盖洋,吕梅,金学斌.对中国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和专项身体素质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 39(7):27-29
    [4]蔡毅,葛春林,吕雅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运会男排比赛调研报告.最新排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88
    [1]辛沂,董天姝,于光岩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运会女排比赛调研报告.最新排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38
    [2]王茂仕,盖洋.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运动员若干问题的调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 24(6):73-76
    [3]罗伯特·克·康利等.高水平排球比赛的生理学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87(5):9-12
    [1]刘宝仁.排球比赛的供能特点及提高供能能力的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97 33(7):62-64
    [2]李征.试析高校排球运动中的生物化学基本特征[J].体育科技。1997 18(1-2):106-108
    [3]陈晋云,李玉瑜.浅析排球运动的能量供应特点[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21(3):303-306
    [4]吴平,曾倩.男排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 22(3):56-60
    [5]周红律.排球运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 34(6):91-92
    [1]李安格,黄辅周.现代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12 136
    [2]李颖川.球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构成因素即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1997 33(2):49-52
    [3]陈小蓉.排球手册[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 12 201
    [4]游蕴琦,闫华.对排球运动员体能指标若干问题探析[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17(5):88-90
    [5]刘宝仁.排球运动员的弹跳力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96 32(4):58-59
    [6]万丽丽.论超长性等张收缩训练对提高弹跳力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1996 32(7):53 57
    [7]葛春林,陈忠和.排球专项灵敏素质的研究现状及其训练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 21(5):46-49
    [8]尹洪满.负重半蹲力量素质与弹跳高度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 21(2):82-85
    [1]樊国庆.排球运动员弹跳力最优训练手段测量与评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 17(4):23-25
    [2]厉丽玉.我国排球甲A联赛每球得分制与赛间体能训练[J]_体育科学,2000 20(1):40-42
    [3]尹洪满.葛春林,牛国刚.排球运动训练的理论与使用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1(3):45-47
    [4]郑念军,盛慧华,蒋国栋.我国优秀女排运动员专项力量发展水平的检查与评定[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 16(2):12-15
    [5]王保成,杨汉雄.竞技体育力量训练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06-307
    [1]钟璞.高校排球运动员弹跳力训练方法比较[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25(3):154-158
    [2]赵文娟.青少年女排运动员弹跳力训练方法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 19(4):78-80
    [1]胡启林.排球运动员的爆发力及其训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 18(4):60-61
    [2]万德光,万猛.现代力量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76-177
    [3]王建民.实行新规则新赛制后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规律[J].体育学刊,2003 10(1):119-121
    [1]谢芳.谈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弹跳力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2004 26(4):88-89
    [2]贾桂云,张芝贤.跳深练习对提高爆发力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23(5):698-699
    [3]张丽茹,黄辅周.在女排弹跳力训练中运用模式训练的初步尝试[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2(2):1-14
    [4]黄辅周,李安格,李今石.为改革少年排球竞赛制度对技术评定与身体素质测验项目、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5(4):14-25
    [5]舒为平.我国青年女排主攻手强攻突破能力评测方法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1):71-76
    [6]杨劲苍,张敏灵,柏森康雄.西安体院与大阪体大女子排球选手身体素质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5 12(3):19-24
    [7]杨劲苍.美国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如何测定[J].中国排球,1995(4):51-55
    [1]杨劲苍,柏森康雄.对中国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测定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7 33(6):24-27
    [2]夏崇德.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的关联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9 35(7):42-44
    [3]夏崇德.弹跳力多因素定量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 37(12):31-33
    [4]许明荣,佘敏克,舒为平.少年男排弹跳力数字训练模式系统的研制与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68-72
    [5]夏崇德,颜晓.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弹跳力模型的研制[J].中国体育科技,2003 39(7):20-22
    [6]王建民.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脚步移动能力训练模式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 42(1):62-66
    [1]萨乌拉著.王力晨,黄辅周整理.欧美排球力量训练ABC[J].中国排球.1995(4)
    [2]唐.李德尔斯著,潘迎旭详.排球力量训练仅仅是负荷吗[J].2000(4):30-31
    [3]张山.法国男排的身体训练与恢复[J].中国排球.2004(3)
    [4]#12
    [5]Radig ahrahi-faud著,浦京,李曦译.优秀排球运动员的素质训练指南(中)[J].中国排球.2006(2)
    [6]Bill Foran著,袁守龙,刘爱杰译.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80-283
    [1]盖洋,吕梅,金学斌.对中国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和专项身体素质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 39(7):27-29
    [1]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排球协会.中国排球运动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30
    [2]龚雅丽,张建国,邢红林.中国排球技战术指导思想的形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3 10(4):25-28
    [1]张然,阙永伍,李耀先等.论排球技战术指导思想[J].中国排球.2000(4)
    [1]国家体育总局第27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攻关课题.备战2000年奥运会国家排球队排球新规则变化及其对策的研究[D].2000 64
    [1]访谈时间:2007年4月6日(星期五);访谈地点: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排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9
    [1]周世友.从世界女排强队的技战术看世界女排运动发展规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4:74-76
    [2]李毅钧.中国女排进攻战术的特点及轮次打法[J].体育学刊.2005(12)2:105-107
    [1]祝嘉铭.中国男排要过几关[J].中国排球.2006(99)1:30
    [2]访谈时间:2007年5月13日(星期日):访淡地点: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天坛公寓
    [1]访谈时间: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访谈地点: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排球馆
    [2]马金玉.排球运动的起源与演变-由中国对世界排球的贡献引发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6 9:55-56
    [1]陈小蓉.体育创新学[M].上海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1]金致伟.世界优秀男排运动员进攻战术的运动学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 24(2):96-101
    [1]#12
    [1]董天姝,李国东,刘冰等.备战第29届奥运会中国女排及主要对手技战术打法特点的分析与研究[C].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排球项目课题组.2007
    [1]葛春林,张兴林,黄勇潮.对新一届中国女排一攻进攻结构和效果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39(11):67-69
    [1]张兴林,葛春林.我国国家男女排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78-80 99
    [1]葛春林,吕雅君,尹洪满.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7
    [1]夏娇阳.优秀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核心竞争能力训练理论体系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7
    [1]吴东明,王健主编.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6
    [1]夏征农,罗竹风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
    [1]茅鹏.专项化、个体化和现代运动训练-马特维耶夫讲学介绍之一[J].体育与科学.1990 2.23-26
    [1]葛春林,吕雅君,尹洪满.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90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68
    [3]李宗浩主编.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73
    [4]黄文添.当代排球技战术的主要特点[J].中国体育科技,1996 32(12):49-50
    [5]孙杰.从排球规则的修改看技战术的走向[J].中国体育科技,1997 33(8):61-62
    [6]张欢,何胜.历次排球规则的修改给排球技战术带来的变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6(2):58-62
    [7]高健,王江云.现代排球发展趋势探略[J].中国排球,1999 11:44-45
    [8]胡广礼.欧美强队不可战胜吗-韩国男排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排球,2000 3:47
    [9]刘玉才.中国男排技战术发展趋向之管见[J].山东体育科技,2000 22(3):13-15
    [10]陈铁城,连道明.世界男排技战术特征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0 4(2):51-55
    [11]张建文.论排球技、战术的创新与发展[J].襄樊学院学报,2001 22(5):94-96
    [12]孟范生,张涛.中国排球发展出路探悉[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28(4):67-69
    [13]吴嘉毅.中国女排发展策略探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3 24(3):19-20
    [14]陈雪梅.解析亚洲男排现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23(4):586-587
    [15]周世友.从世界女排强对的技战术看世界女排运动发展规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 24(4):74-76
    [16]张承玉.第8届世界女子排球比赛各参赛队进攻技战术运用特征规律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0 36(9):26-27
    [17]张承玉,王成.对中、古等世界女子排球强队二传组织进攻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 39(4):49-51
    [18]刘伟春.世界女排进攻战术简单化-排球技战术发展的一个过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 19(2):106
    [19]杨劲苍,谷崎,王震等.中国女子排球队参加第14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得失分情况的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2004 40(2):51-54
    [20]甘健辉,余学好,许益芳.第九届世界杯中国女排夺冠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7(12):1711-1713
    [21]郭希涛,任伟.第28届奥运会中外女排扣球战术技战术统计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 31(3):59-62
    [22]马金凤.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快攻战术分析[J].体育学刊,2005 12(5):115-117
    [23]葛春林,张兴林,黄勇潮.对新一届中国女排一攻进攻结构和效果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39(11):67-69
    [24]尹洪满,潘峰,宋志刚等.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运用方式的结构特征[J].北京体育 大学学报,2006 29(5):695-696
    [25]郭希涛,陈诺,谢光辉.2005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国女排与欧美女排扣球技战术运用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 32(5):75-78
    [26]尹兆友,董天姝.中国女排一攻现状研究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 43(3):104-107
    [27]朱先敢.我国甲A男排进攻战术结构特征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5(3):407-408
    [28]魏彬.2003年全国排球联赛上海男排进攻战术运用与效果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27(5):48-49
    [29]翁志强.制约中国男排成为世界强队的几个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27(5):46-47
    [30]宗继军.2003年世界杯排球赛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的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 19(3):104-105
    [31]洪国康.中国男子排球队与世界强队进攻能力的比较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 42(2):117-121
    [32]李瑞书,李欣,游雯静.中国男排技战术现状存在问题的统计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29(8):1134-1136
    [33]张兴林,葛春林,张存起.对新一届中国男排进攻结构和能力的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 21(1):47-49
    [34]陈波等编著.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7
    [35]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社,1988 519
    [36]王文生,李军.体育方法学研究引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15(4):120-123
    [37]李晓慧.中国高水平女子投掷选手全程性多年训练的方法学体系[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
    [38]章碧玉.中国青少年田径远度跳跃项目选材和训练学方法学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39]冯树勇.中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40]吴向明.对田径运动短跑速度训练的方法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29(6):54-57
    [41]袁运平.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学体系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 40(2):1-7
    [42]浦钧宗,高崇玄,冯炜权著.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206-210
    [43]曾凡辉,王路德,邢文华等著.运动员科学选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4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89
    [45]李洁,陈仁伟编著.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62
    [46]张冉.26届奥运会女排选手身体形态与弹跳特征[M].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 18(1):99-102
    [47]盖洋,李保新.我国与世界优秀排球运动员的年龄、体重、身高的对比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 19(1):82-84
    [48]盖洋,吕梅,金学斌.对中国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和专项身体素质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 39(7):27-29
    [49]蔡毅,葛春林,吕雅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运会男排比赛调研报告.最新排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88
    [50]辛沂,董天姝,于光岩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运会女排比赛调研报告.最新排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38
    [51]王茂仕,盖洋.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运动员若干问题的调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 24(6):73-76
    [52]罗伯特·克·康利等.高水平排球比赛的生理学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87(5):9-12
    [53]刘宝仁.排球比赛的供能特点及提高供能能力的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97 33(7):62-64
    [54]李征.试析高校排球运动中的生物化学基本特征[J].体育科技,1997 18(1-2):106-108
    [55]陈晋云,李玉瑜.浅析排球运动的能量供应特点[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1(3):303-306
    [56]吴平,曾倩.男排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 22(3):56-60
    [57]周红律.排球运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 34(6):91-92
    [58]李安格,黄辅周.现代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12 136
    [59]李颖川.球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构成因素即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1997 33(2):49-52
    [60]陈小蓉.排球手册[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 12 201
    [61]游蕴琦,闫华.对排球运动员体能指标若干问题探析[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17(5):88-90
    [62]刘宝仁.排球运动员的弹跳力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96 32(4):58-59
    [63]万丽丽.论超长性等张收缩训练对提高弹跳力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1996 32(7):53 57
    [64]葛春林,陈忠和.排球专项灵敏素质的研究现状及其训练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 21(5):46-49
    [65]尹洪满,左琳,侯晓兵.负重半蹲力量素质与弹跳高度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 21(2):82-85
    [66]樊国庆.排球运动员弹跳力最优训练手段测量与评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 17(4):23-25
    [67]厉丽玉.我国排球甲A联赛每球得分制与赛间体能训练[J].体育科学,2000 20(1):40-42
    [68]尹洪满,葛春林,牛国刚.排球运动训练的理论与使用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1(3):45-47
    [69]郑念军,盛慧华,蒋国栋.我国优秀女排运动员专项力量发展水平的检查与评定[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 16(2):12-15
    [70]王保成,杨汉雄.竞技体育力量训练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06-307
    [71]钟璞.高校排球运动员弹跳力训练方法比较[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25(3):154-158
    [72]赵文娟.青少年女排运动员弹跳力训练方法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 19(4):78-80
    [73]胡启林.排球运动员的爆发力及其训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 18(4):60-61
    [74]万德光,万猛.现代力量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76-177
    [75]王建民.实行新规则新赛制后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规律[J].体育学刊,2003 10(1):119-121
    [76]谢芳.谈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弹跳力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2004 26(4):88-89
    [77]贾桂云,张芝贤.跳深练习对提高爆发力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23(5):698-699
    [78]张丽茹,黄辅周.在女排弹跳力训练中运用模式训练的初步尝试[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2(2):1-14
    [79]黄辅周,李安格,李今石.为改革少年排球竞赛制度对技术评定与身体素质测验项目、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5(4):14-25
    [80]舒为平.我国青年女排主攻手强攻突破能力评测方法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1):71-76
    [81]杨劲苍,张敏灵,柏森康雄.西安体院与大阪体大女子排球选手身体素质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5 12(3):19-24
    [82]杨劲苍.美国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如何测定[J].中国排球,1995(4):51-55
    [83]杨劲苍,柏森康雄.对中国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测定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7 33(6):24-27
    [84]夏崇德.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的关联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9 35(7):42-44
    [85]夏崇德.弹跳力多因素定量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 37(12):31-33
    [86]许明荣,佘敏克,舒为平.少年男排弹跳力数字训练模式系统的研制与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28(3):68-72
    [87]夏崇德,颜晓.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弹跳力模型的研制[J].中国体育科技,2003 39(7):20-22
    [88]王建民.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脚步移动能力训练模式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 42(1):62-66
    [89]萨乌拉著.王力晨,黄辅周整理.欧美排球力量训练ABC[J].中国排球.1995(4)
    [90]唐.李德尔斯著,潘迎旭译.排球力量训练仅仅是负荷吗[J].2000(4):30-31
    [91]张山.法国男排的身体训练与恢复[J].中国排球.2004(3)
    [92]#12 25-29
    [93]Radig ahrahi-faud著,浦京,李曦译.优秀排球运动员的素质训练指南(中)[J].中国排球.2006(2)
    [94]Bill Foran著,袁守龙,刘爱杰译.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80-283
    [95]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排球协会.中国排球运动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30
    [96]龚雅丽,张建国,邢红林.中国排球技战术指导思想的形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310(4):25-28
    [97]张然,阙永伍,李耀先等.论排球技战术指导思想[J].中国排球.2000(4)
    [98]国家体育总局第27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攻关课题.备战2000年奥运会国家排球队排球新规则变化及其对策的研究[D].2000 64
    [99]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排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9
    [100]李毅钧.中国女排进攻战术的特点及轮次打法[J].体育学刊.2005(12)2:105-107
    [101]祝嘉铭.中国男排要过几关[J].中国排球.2006(99)1:30
    [102]马金玉.排球运动的起源与演变-由中国对世界排球的贡献引发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6 9:55-56
    [103]陈小蓉.体育创新学[M].上海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104]金致伟.世界优秀男排运动员进攻战术的运动学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 24(2):96-101
    [105]#12
    [106]董天姝,李国东,刘冰等.备战第29届奥运会中国女排及主要对手技战术打法特点的分析与研究[C].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排球项目课题组.2007
    [107]张兴林,葛春林.我国国家男女排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 23(1):78-80 99
    [108]葛春林,吕雅君,尹洪满.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7
    [109]彭青.谈我国教练员人才选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4(3)
    [110]环球时报.“飞人”这样起飞.http://people.com.cn/paper68/7575/725016.html
    [111]夏娇阳.优秀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核心竞争能力训练理论体系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7
    [112]吴东明,王健主编.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6
    [113]夏征农,罗竹风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
    [114]茅鹏.专项化、个体化和现代运动训练-马特维耶夫讲学介绍之一[J].体育与科学.1990 2.23-26
    [115]苗东升.系统科学辩证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16]李少丹.体能训练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成人教育部,2001
    [117]刘宝仁.排球比赛的供能特点及提高供能能力的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97 33(3): 62-64
    [118]刘庆山.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19]范雪,严政.排球运动中的供能特点与营养补充[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 4(2):18-21
    [120]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187
    [121]王鲁江,徐晓林.排球运动员的代谢特征与运动性疲劳的消除[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 21(5):64-65
    [122]李颖川.球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构成因素及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1997 33(2):49-52
    [123]袁运平.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91
    [124]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数,1988.1 191
    [125]刘大庆,周爱国,刘刚等著.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点与基础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4
    [126]刘丹主编.足球体能训练-高水平足球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23
    [127]王卫星,蔡有志编著.体能-力量训练指南[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5
    [128]张英波编著.现代速度和耐力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52
    [129]李景莉.运动员协调能力的竞技价值之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3 39(12):7-9
    [130]许崇高.动作协调能力结构、层次与分类模式研究-兼论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非线性动力观[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 16(4):35-39
    [131]杨则宜等译.体能训练指导(下)[M].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专家组编印.2006 354
    [132]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