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经典到数码影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宝葫芦的秘密》是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张天翼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经典作品。虽然历经半个世纪以来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接受视域、媒介时代的流转变迁,依然以最为鲜活的面容活跃在中国当代儿童审美文化的舞台之上,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化生命力。从历史阶段来看,《宝葫芦的秘密》创作于建国初期,在“前十七年文学”这一文学史阶段中得到广泛传播;“文革十年”的风雨摧残仅仅使其消隐但并未动摇其生命力;拨乱反正后的“新时期”作为“重放的鲜花”再度奠定其历史地位;而在九十年代大众文化、新兴媒介文化以及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之后,《宝葫芦的秘密》又被国际媒体大鳄迪士尼看中搬上了大荧幕,激发出崭新的活力。从接受的代际视域来看,《宝葫芦的秘密》具有完整的代际接受链条,在“五六十年代生人”、“70后”、“80后”、“90后”乃至“新世代生人”之中都具有影响力。从媒介形态和媒介时代角度来看,《宝葫芦的秘密》的物质媒介形态广泛存在于故事书、连环画、图画书、漫画书、广播、真人及动画影视、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玩具、T恤、背包、拖鞋、文具、午餐盒、帽子、手表之中,覆盖几乎所有传媒途径并横跨纸媒—印刷时代与图像—网络时代两大媒介代际。
     对《宝葫芦的秘密》进行考察,必然涉及到对该作品从创生到传播所历经的不同历史文化语境的仔细梳理,以及不同媒介时代和媒介形态之间以审美形象为主兼及叙事构成、表现手法、意识形态侧重等异同面的深入分析。本论文一方面从历史语境出发,将《宝葫芦的秘密》置于广阔的审美文化视野之中,作为一个儿童文学经典化问题的代表性案例进行研究,揭示作为儿童文学经典的《宝葫芦的秘密》的经典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则出于对当下问题的现实关注,即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问题,而“迪斯尼化”则正是对这个问题的高度概括。因此,经典化与迪斯尼化构成了本论文所关注的两大核心问题。
     本论文共分三章,在第一章中我们以“经典的传统式诞生:作为国家文学事件”为标题,侧重在传统纸质文学文本的媒介形态范围中进行梳理和考察;第二章以“作为肉身存在的《宝葫芦的秘密》:文本传播与媒介转换”为标题,关注该书不同版本的传播过程以及媒介转换问题;第三章则以“迪斯尼的经典化与经典的迪斯尼化”为标题,以07迪斯尼版《宝葫芦的秘密》的文本特征、生产过程和商业意义为主要线索,论述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当商业资本力量成为主导力量之后,经典本身的构成、经典内涵的变迁以及迪斯尼中国化战略的步骤等问题。
The Secret of the Magic Gourd is a classical work created by China famous children’s litterateur Zhang Tianyi in the mid-fifties of the last dacade. Although it has gone through changes in the circulation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visual fields and media ages for almost half a century, The Secret of the Magic Gourd is still active on the stage of China contemporary children’s aesthetic culture as the freshest face with prolonged prosperous cultural vitality. Viewing from the historical stages, The Secret of the Magic Gourd was created at the beginning of our national founding. It was widely disseminated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period of“literature in the beginning seventeen years”and its vitality was not shaken although the stormy destruction of the period of“decade of Cultural Revolution”just weakened its influence. After that, its historic statue was re-established in“new era”as a“replay of the flowers”following the period of“putting wrongs to rights”. The Secret of the Magic Gourd again was inspired by new vitality after popular culture, emerging media culture and consumerism culture rose in the 1990s. Seeing from the receiving sight of view of intergeneration, The Secret of the Magic Gourd has a complete chain of intergenerational acceptance and is influential in“people born in the 1950s or 1960s”,“the generation after 70s”,“the generation after 80s”,“the generation after 90s”and even“people born in new century”. Seeing from the view of media forms and media ages, the material media forms of The Secret of the Magic Gourd exist widely in storybooks, comic strips, picture books, comic books, radio, live action and animation film, online games, mobile games, toys, T-shirts, backpacks, slippers, stationeries, lunch boxes, hats and wristwatches covering almost all media channels and span across the two intergenerational media of age of paper-printing and age of image-network.
     It is certain that in the process of observing The Secret of the Magic Gourd we must refer to the careful combing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culture contexts through which this work went from its creation to transmission and thorough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hich involve aesthetic image given first place to and narrative structures,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and ideology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between different media ages and media forms. On the one hand, from the aspect of historical context, this article places The Secret of the Magic Gourd in the vast horizon of aesthetic culture, researches it while viewing it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on canonized issue of children literature and reveals the classic course of construction of The Secret of the Magic Gourd as a classics of children literature. On the other hand, out of realistic concern on the current issue, nam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 literature and children cultural industry,“Disneyization”is just the high summary of this matter. Therefore, canonization and disneyization make up two core issues concerned in this thesis.
     The thesis is altogether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We use“Classic traditional birth: a national literary event”as the title of chapter one focusing on combing and observation in the range of media forms of traditional paper literature and text. The title of chapter two is“The Secret of the Magic Gourd existing in the form of body: text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conversion”and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and media conversion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is book are concerned about. In chapter three, we write on the topic of“canonization of Disney and classic Disneyization”and discuss some issues such as constitution of classics itself, transition of classics’connotation and procedures of strategy of Disney’s sinicization meaning the text featur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commercial meaning of 07 Disney version of " The Secret of the Magic Gourd " as the main clue when in a new historical context power of commercial capital becomes a dominant force.
引文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详见John Guilory,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 2nd, 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p233.
    2佛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3佛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4佛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5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上)———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一期,第59页。
    6【法】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1【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2【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1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上)———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1期。
    
    1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72页。
    2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73页。
    3【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转引自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张天翼专集》,武汉:武汉师院咸宁分院发行,1979年版,第220页。
    2该书从名字上看是针对小说批评的,但是《宝葫芦的秘密》一书在目录页被标上童话,归入百部被批判的小说之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这个作品文体的混沌认识。以梦作为结构,到底是童话的新手法,还是以梦为内容的小说呢?
    1吴其南,《中国童话史》,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第270页。
    2吴其南,《中国童话史》[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第273页。
    3蒋风、韩进《中国儿童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3-564页。
    4蒋风、韩进《中国儿童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5页。
    
    1蒋风、韩进《中国儿童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7页。
    2韦苇《世界童话史》(修订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2页。
    3朱自强、何卫青《中国幻想小说论》[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1参见汤锐:《比较儿童文学初探》[M],第四章《比较论·安徒生与张天翼》,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1【英】阿兰·布里曼《迪士尼风暴——商业的迪士尼化》,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7-8页。
    2【美】乔治·里泽《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3【英】阿兰·布里曼《迪士尼风暴——商业的迪士尼化》,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4【英】阿兰·布里曼《迪士尼风暴——商业的迪士尼化》,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1选自汪民安等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J],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页。
    1吴俊、郭战涛著《国家文学的想象与实践: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选自钟敬文《葫芦是人文瓜果》,转引自《葫芦与象征》,游琪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页。
    1选自闻一多《伏羲考》,转引自《葫芦与象征》,游琪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29-130页。
    
    1游琪主编《葫芦与象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页。
    2详见马烽《宝葫芦》,北京:工人出版社,1952年版,第26-31页。
    
    1详见马烽《宝葫芦》,北京:工人出版社,1952年版,第27-28页。
    2详见马烽《宝葫芦》,北京:工人出版社,1952年版,第1页。
    3详见马烽《宝葫芦》,北京:工人出版社,1952年版,第2页。
    4详见马烽《宝葫芦》,北京:工人出版社,1952年版,第2页。
    1详见马烽《宝葫芦》,北京:工人出版社,1952年版,封底。
    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广州: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15页
    1中国少年儿童社《培养新的一代》,北京:青年出版社,1950年版,第36页。
    1沈承宽等编《张天翼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5页。
    1沈承宽等编《张天翼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5页。
    2郭燕《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创办于50年代的文学情境》,《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4期。
    3周扬《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一九五一年五月十二日在中央文学研究所的讲演),《人民日报》1951年6月21日第3版。
    
    1韦苇《世界童话史》(修订本),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页。
    2张天翼《张天翼文学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3页。
    
    1张天翼《张天翼文学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227页。
    2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编《中国出版年鉴1980》,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0页。一面镜子》,《摘草莓的故事》,《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等等。而未经发表直接由出版社出版的尚不计在内。”这一段资料显见作家意识-国家意志之间交互转换后在创作领域所获得的成绩。详见陈伯吹《一篇心理的、幽默的、教育的童话作品——读宝葫芦的秘密》,转引自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张天翼专集》,武汉:武汉师院咸宁分院发行,1979年版,第207页。
    1张天翼《张天翼文学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8-229页。
    2张天翼《张天翼文学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9页。
    3张天翼《张天翼文学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32页。
    1张天翼《秃秃大王》序,转引自张天翼《张天翼文学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20-321页。
    2张天翼《秃秃大王》序,转引自张天翼《张天翼文学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22页。
    1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第1页。
    1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第8页。
    2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第105页。
    
    1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第106页。
    2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第99页。
    1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第1页。
    1朱自强、何卫青《中国幻想小说论》[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1见张天翼《给孩子们》序,引自张天翼《给孩子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序言第2-3页。
    2《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415页。
    3《儿童文学词典》,成都:四川少儿出版社,1991年版,第571页。
    1《儿童文学词典》,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版,第563页。
    2吴其南,《中国童话史》,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3转引自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张天翼专集》,武汉:武汉师院咸宁分院发行,1979年版,第213页。
    1朱自强、何卫青《中国幻想小说论》[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1转引自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版,第307页。
    2详参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版,第307-311页。
    1详见陈伯吹《一篇心理的、幽默的、教育的童话作品——读宝葫芦的秘密》,转引自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张天翼专集》,武汉:武汉师院咸宁分院发行,1979年版,第212页。
    2张占杰《宝葫芦里有多少秘密——<宝葫芦的秘密>从童话到电影》,转引自方卫平主编《中国儿童文化》第五辑,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3张占杰《宝葫芦里有多少秘密——<宝葫芦的秘密>从童话到电影》,转引自方卫平主编《中国儿童文化》第五辑,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4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第12页。
    1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第9页。
    1据《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张天翼专集》所作索引,1958年对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的书评及其他研究文献共6篇,详参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张天翼专集》,武汉:武汉师院咸宁分院发行,1979年版,第253页。
    1选自姚文元《新松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第127-137页。
    1姚文元《新松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第136页。
    1武汉大学中文系62级《延河公社》编《十七年百部小说批判》,武汉:湖北省文联红色造反团出版,1968年版,第42页。
    2红代会北京电影学院井冈山文艺兵团编《毒草及有严重错误影片四百部》,江苏省无产阶级革命派电影批判联络站,江苏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复印,1968年1月版。
    1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张天翼专集》,武汉:武汉师院咸宁分院发行,1979年版,第233页。
    2李苍如《谈张天翼儿童文学的心理描写》,《延安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第50页。
    
    1陈道林《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第63页。
    2陈道林《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第64页。
    
    1朱自强《张天翼童话创作再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4期,第146页。
    2朱自强《张天翼童话创作再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4期,第154页。
    
    1朱自强《张天翼童话创作再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4期,第155页。
    2朱自强《张天翼童话创作再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4期,第156页。
    3朱自强《张天翼童话创作再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4期,第156页。
    
    1吴其南《张天翼童话的反欲望叙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05年第6期,第22页。
    2吴其南《张天翼童话的反欲望叙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05年第6期,第21页。
    1吴其南《张天翼童话的反欲望叙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05年第6期,第23页。
    
    1《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人民日报》1955年9月16日。
    2《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人民日报》1955年9月16日。
    3《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人民日报》1955年9月16日。
    1《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人民日报》1955年9月16日。
    1《给少年儿童介绍的好书》,《人民文学》1958年6月2日。
    1值得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整体迈进市场经济体制,而出版物的印数是一个关涉到总码洋因而具有一定机密性质的标志,因此许多书籍都未标明印数。
    2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4月版,扉页。
    1张天翼《给孩子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页。
    1张天翼《张天翼文学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31页。
    1林东《丁小苇与宝葫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
    2林东《丁小苇与宝葫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页。
    1转引自石川、徐文明《杨小仲:一种中国早期职业电影导演的范式生存》,《电影艺术》09年第2期,第85页。
    1石川、徐文明《杨小仲:一种中国早期职业电影导演的范式生存》,《电影艺术》09年第2期,第87页。
    1戈永良、陈继章编《电影特技的秘密》,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
    
    1见上海电影资料馆藏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人员登记表。
    2杨小仲《宝葫芦的秘密》,《电影文学》1963年第3期,第56页。
    3沈寂《谈<宝葫芦的秘密>的改编》,《电影文学》1963年第3期,第33页。
    1 2摘自CGV网,http://www.cgvisual.com/headlines/MG/CGVheadlines_MG_p2.html
    1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第170页.
    
    1摘自CGV网,http://www.cgvisual.com/headlines/MG/CGVheadlines_MG_p2.html
    
    2摘自CGV网,http://www.cgvisual.com/headlines/MG/CGVheadlines_MG_p2.html
    1摘自CGV网,http://www.cgvisual.com/headlines/MG/CGVheadlines_MG_p2.html
    1笔者曾就此问题专访了63版郑小登的扮演者
    2摘自CGV网,http://www.cgvisual.com/headlines/MG/CGVheadlines_MG_p2.html
    
    1摘自CGV网,http://www.cgvisual.com/headlines/MG/CGVheadlines_MG_p2.html
    2参见CGV访谈。
    
    1摘自CGV网,http://www.cgvisual.com/headlines/MG/CGVheadlines_MG_p2.html
    2摘自CGV网,http://www.cgvisual.com/headlines/MG/CGVheadlines_MG_p2.html.
    1摘自CGV网,http://www.cgvisual.com/headlines/MG/CGVheadlines_MG_p2.html.
    1摘自CGV网,http://www.cgvisual.com/headlines/MG/CGVheadlines_MG_p2.html. 2钟
    1中影集团的主要投资在拷贝发行方面,生产200多个胶片拷贝+180个数码拷贝的总投入预计在200万—400万之间。
    2引自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主页,http://www.dmcc.gov.cn/index/asp/dypl/2007730173024.asp。
    1艾格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赖斯内尔采访时所说,转引自搜狐新闻网,http://news.sohu.com/20050911/n226927483.shtml
    2艾格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赖斯内尔采访时所说,转引自搜狐新闻网,http://news.sohu.com/20050911/n226927483.shtml
    
    1转引自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2009/12/231205167397.shtml。
    2详见《时代》杂志官方网站,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1944598,00.html。
    3详见《新闻午报》记者对甄超凡的采访《先拍好电影莫操之过急》,《新闻午报》2007年7月26日号。
    2详见《迪士尼在中国:找到本土化的宝葫芦》,《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8月1日号。
    1据香港《东方日报》报道,2009年10月香港先涛被迪士尼收购,这一消息具有深远意味:香港先涛与迪士尼合作生产《宝葫芦的秘密》事实上开启了先涛自身的迪士尼化进程。
    2详见《中国元素进军海外:宝葫芦的秘密取得不菲成绩》,转引自国家广电总局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主页,http://www.dmcc.gov.cn/index/asp/dypl/2007730173024.asp。
    1转引自【英】阿兰·布里曼《迪士尼风暴——商业的迪士尼化》,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2转引自【英】阿兰·布里曼《迪士尼风暴——商业的迪士尼化》,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1选自汪民安等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J],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9页
    2选自汪民安等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J],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0页。
    1选自钟敬文《葫芦是人文瓜果》,转引自《葫芦与象征》,游琪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页。
    2详见马烽《宝葫芦》,北京:工人出版社,1952年版,第26-31页。
    1张天翼《秃秃大王》序,转引自张天翼《张天翼文学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20-321页。
    2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第12页。
    1参见戈永良、陈继章编《电影特技的秘密》,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
    1、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J].人民文学,1957,87(1):35-53.
    2、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J].人民文学,1957,88(2):115-126.
    3、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J].人民文学,1957,89(3):104-114.
    4、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J].人民文学,1957,90(4):52-63.
    5、张天翼著,苗地插图.《宝葫芦的秘密》[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3月第1版。
    6、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4月第1版, 1959年4月第1次印刷.
    7、张天翼著,张鸾插图.《宝葫芦的秘密》[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3月第1版,1959年9月北京第7次印刷。
    8、张天翼.《给孩子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9月第1版,1959年9月第1次印刷.
    9、张天翼著,吴文渊插图.《宝葫芦的秘密》[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3月第1版,1962年11月第2版,1962年11月第9次印刷。
    10、张天翼著,吴兆修改编,张鸾插图.《宝葫芦的秘密》[Z].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第1版.
    11、张天翼.《给孩子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9月第1版,1977年12月第4次印刷.
    12、毛用坤绘图.《宝葫芦的秘密》[J].儿童时代,1978,395(6):18-20.
    13、张天翼著,吴文渊插图.《宝葫芦的秘密》[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年11月第2版,1978年11月第13次印刷。
    14、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4月第1版,1984年9月第一次印刷.(实际上改版第一次印刷为1959年4月,此处应为:1984年9月第二版,1984年9月第1次印刷)
    15、张天翼著,吴文渊插图.《宝葫芦的秘密/小学生丛书》[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3月第1版,1990年12月第2版,1992年8月第21次印刷.(此处1990年12月第2版疑有误,该版本是1958年和1962年中国少儿社版。
    16、张天翼著,王凌云改编,吴勇绘画.《宝葫芦的秘密》[Z].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8月版.
    17、美国迪士尼公司著,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宝葫芦的秘密:电影连环画[Z].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8、美国迪士尼公司著,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宝葫芦的秘密:经典故事书[Z].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9、美国迪士尼公司著,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朱家欣改编,钟智行插图.宝葫芦的秘密:图画故事书[Z].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6月版.
    20、美国迪士尼公司著,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陈予倩改编.宝葫芦的秘密:电影小说[Z].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张天翼研究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沈承宽,黄侯兴,吴福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
    2、《张天翼论》沈承宽,吴福辉,黄侯兴,张大明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国家文学的想像和实践: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
    5、《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美】阿瑟·阿萨·伯格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6、《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问题研究》郑祥福、叶晖、陈来仪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7、《童话·儿童·文化产业》杰克·齐普斯东方出版社2006年7月版
    8、《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美)凯瑟琳·奥兰丝汀,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
    9、《文学与权利—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朱国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0、《中国儿童文化》第1-4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1、《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向—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讨会论文集》朱自强主编,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2、《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Perry Nodelman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3月版
    13、《欢欣岁月》李利安·H·史密斯,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1月版
    14、《英语儿童文学史纲》约翰·洛威·汤森,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1月版
    15、《儿童文学导论—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Deborah Cogan Thacker Jean Webb,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10月版
    16、《中国童话史》吴其南著,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8月版
    17、《迪斯尼兴衰秘录》(美)朗·格罗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8、《文化研究简史—文化研究的指南针与路线图》,(澳)约翰·哈特利著,金城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19、《视觉文化导论》(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20、《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陶东风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21、《读图时代文学的处境》郭春林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22、《儿童发展》(美)劳拉·E·贝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23、《问题与方法》洪子诚著,三联书店2002年8月版
    24、《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5、《第二媒介时代》【美】波斯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迪斯尼风暴:商业的迪斯尼化》【英】布里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27、《迪斯尼动画艺术史》李四达编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8、《迪斯尼年鉴》【美】(Disnney Pixar),Oversea Publishing House
    29、《迪斯尼电影中的“他者”形象研究》彭保良,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0、《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美】伯德维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象征交换与死亡》【法】波德里亚[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32、《消费社会》【法】波德里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美】斯沃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34、《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法】布尔迪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35、《尼采与哲学》吉尔·德勒兹[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6、《西方正典》哈罗德·布鲁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37、《世界童话史》韦苇(修订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8、《比较儿童文学初探》汤锐: [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39《迪斯尼风暴——商业的迪斯尼化》【英】阿兰·布里曼,北京:中信出版社
    40、《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佛克马、蚁布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1、《葫芦与象征》,游琪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2、《宝葫芦》马烽,北京:工人出版社,1952年版,
    43、《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广州:新华书店,1950年版,
    44、《培养新的一代》,北京:青年出版社,1950年版,第36页。
    45、《张天翼文学评论集》张天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46、《中国出版年鉴1980》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7、《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张天翼专集》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武汉:武汉师院咸宁分院发行,1979年版
    48、《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方卫平[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版
    49、《新松集》姚文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
    50、《十七年百部小说批判》武汉大学中文系62级《延河公社》编,武汉:湖北省文联红色造反团出版,1968年版,
    51、《丁小苇与宝葫芦》林东,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2、《电影特技的秘密》戈永良、陈继章编,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53、杰弗里·司各特《动画剧本:创作与营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54、《木马沉思录》[英]E.H.贡布里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
    55、《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E.M.罗杰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3月版。
    56、《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美]彼得斯,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7月版
    57、《媒介的变迁》张穗华主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8月版
    58、《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金惠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59、《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英]萨利﹒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60、《媒介研究:理论与方法的问题》[英]科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61、《电影批评》戴锦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62、《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1月
    1、《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创办于50年代的文学情境》郭燕,《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4期
    2、《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一九五一年五月十二日在中央文学研究所的讲演)》周扬,《人民日报》1951年6月21日第3版
    3、《宝葫芦里有多少秘密——<宝葫芦的秘密>从童话到电影》张占杰,《中国儿童文化》第五辑,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
    4、《谈张天翼儿童文学的心理描写》李苍如,《延安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5、《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孙道林,《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
    2期
    6、《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人民日报》1955年9月16日
    7、《给少年儿童介绍的好书》,《人民文学》1958年6月2日
    8、《杨小仲:一种中国早期职业电影导演的范式生存》石川、徐文明,《电影艺术》09年第2期,
    9、《宝葫芦的秘密》,杨小仲《电影文学》1963年第3期,
    10、《谈<宝葫芦的秘密>的改编》沈寂,《电影文学》1963年第3期朱自强
    11、《张天翼童话创作再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4期
    12、冯学勤《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动画艺术:以<机器人总动员>为例》,《电影艺术》2009年第3期
    1、Children’s Books in Children’s Hands,Charles Temple,Boston: Pearsom Education, Ins.
    2、Disney: The First 100 Years, Dave smith, New York: Disney Enterprises, Inc.
    3、Understand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Edited by Peter Hun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of th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4、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Critical Theory, Jill P. Ma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The Uses Of Enchantment,Bruno Bettelhei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6、An Introduction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Peter Hu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CGV网,http://www.cgvisual.com/headlines/MG/CGVheadlines_MG_p2.html
    2、http://ent.sina.com.cn/m/c/2007-07-03/13231623039.shtml
    3、http://ent.sina.com.cn/f/m/hulumimi/
    4、http://www.dmcc.gov.cn/index/asp/dypl/2007730173024.asp
    5、http://news.sohu.com/20050911/n226927483.shtml
    6、http://news.sina.com.cn/c/2007-08-30/141513780541.shtml
    7、http://www.dmcc.gov.cn/index/asp/dypl/2007730173024.asp
    8、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2009/12/231205167397.shtml
    9、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1944598,00.html
    
    1、《先拍好电影莫操之过急》,《新闻午报》2007年7月26日
    2、《迪士尼在中国:找到本土化的宝葫芦》,《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8月1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